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民窑瓷器 > 导航 >

陶瓷文化:宋代南方民窑之建阳窑

陶瓷文化:宋代南方民窑之建阳窑

古代民窑瓷器 陶瓷文化 清朝民窑瓷器鉴别

2021-07-10

古代民窑瓷器。

南方还有重要的黑瓷,福建的建阳窑,也叫建窑。建阳窑主要生产的东西就是喝茶的茶盏。我们现在说起来就是一个茶碗,它在史书上记载叫“乌泥窑”。乌泥窑就是胎是黑的,特别黑。黑瓷的生产主要跟宋代的饮茶习惯有直接的关系。

宋代的关于饮茶的记录非常多。其他文献比如诗歌里,词曲里也非常多。陶谷在《清异录》中有这样的记载:“闽中造成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就是说这个闽中—那就是福建,我们说的建阳就在福建—它造茶盏。鹧鸪斑是一种鸟的羽毛。鹧鸪是一种鸟,它的羽毛上有很多斑点,非常漂亮,茶盏就模仿了这种仿生的。仿生的茶盏是在建盏中非常常见,比如兔毫盏,像兔毛一样,兔毫。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也有这样的记载:“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他就是说这个盏就是青黑色最好,有那种条状的所谓“兔毫”的为上。

“建盏”是我们的称谓,过去还有一种称谓我们后来不用了,日本人在用。在日本它就叫“曜变”。明人笔记中曾经有一段迷信的说法,他说建盏开窑的时候,必须取童男童妇的活血祭祀。然后往里一泼,这精气就凝在上面了,所以叫“曜变”。

“曜变”这个词后来中国人就不怎么用,用在日本。你查日本的陶瓷书一定有“曜变”这两个字。后来很多人认为,这个词是日本的。其实不是,是我们自己的,后来传到日本了,我们就不用了。

还有一个说法更有意思,他叫“天目”。苍天的“天”,眼目的“目”—“天目”。“天目”有无数种来历的说法。但是最接近于一个史实或者最能让人信服的一个说法,就是当年的日本僧人到中国来,带回的茶具是从浙江天目山带回来的,这个说法比较有说服力,容易让人信服。这个日本的僧人把中国喝茶的方法以及茶具带到日本的时候,这个东西顺理成章叫为“天目”。现在引申出去的,凡是黑色的瓷器,宋代的黑色的瓷器都叫“天目瓷”。

小编推荐

陶瓷文化:宋代南方窑口之吉州窑


宋代南方窑口,最后一个就是吉州窑。吉州窑过去的书上记载都非常少,也不太关心。后来发现它也有它的长处,比如说它有相当一部分瓷器都是仿磁州窑系的。它跟磁州窑系非常接近,包括生活情趣都跟磁州窑非常接近。有人认为那就是南方的磁州窑,是因为宋室南迁带走了大量的北方的工匠,到那儿就找块地儿拉开膀子就开始干,所以风格,包括它做的东西都差不多。

但是吉州窑毕竟是南方的一个陶瓷文化,它跟北方的文化有一些微妙的差距。它的差距主要在它所表现的内容,它都比较精巧,画得比较纤秀。如像花瓶,画得非常细致,北方人很少这么细致地画东西,画的都是粗枝大叶,意思够了就行了。在它的工艺特点中,它为了提高效率,它也产大量的茶碗。

吉州窑在南方的窑系中的地位比较低,但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窑系。由于它过去没有人重视,所以它的价格一直不高。其实它代表了南方文化融合北方文化很重要的一支。

与宋同时还有辽、西夏、金,甚至后来的元等少数民族的政权。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存在着差异性。由于这种差异性,它反映在瓷器上也有所不同。

宋代南方民窑之斗茶与茶具


建盏这种茶具,要是为了宋代的斗茶之风。宋人的这种斗茶直接从茶碗就可以看出来了。蔡襄就说,"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我们也说不清颜色,因为咱们没活在宋朝,所以没看见到底青白和黄白有多大差异。但是他说的是汤水的颜色,决定汤花优劣的标准就是看它挂在茶碗边上的,挂的这个水痕快慢。水痕出现的早晚是决定胜败的,水痕出现得越早,茶就越不好,越晚就越好,所以晚者为胜。斗茶就是咱俩喝完茶一看,你这出了,我这还没出呢,你输了,我赢了。水痕如果咬住茶碗的边,久久不散就称之为“咬盏”,这都非常专业。啤酒的好坏跟这个好像有一点类似的地方,就是它如果有点挂杯,白沫,这是它的一个标准。

过去喝茶很讲究,要热杯,这个杯子事先就要热。我们现在是甭管多凉的杯子,把茶缸开水一冲,说怎么老不开,是你的杯子太凉。你的杯子先热一下,烤一烤热了。宋代人生活很讲究,他要把杯子先热了。所以这种黑盏保温性特别好,所以很久的就不凉下来,这对茶是有很大好处的。那么建盏下面有写“供御”的,有定“进琖”,那表明当时都是上供,给皇上用的。

南方民窑茶具的品种:“兔毫”,典型的建盏都是兔毫,里头跟兔子毛似的;再有就是“油滴”,一个一个像油滴;再有像玳瑁、鹧鸪斑等瓷器。

日本有一件著名的建窑,纹理特别奇怪,既不是油滴,也不是玳瑁,它叫“曜变天目茶碗”,视为国宝。日本人由于他们地域偏狭,过去的文化都是外来的,所以他对这个文化特别地尊重。

宋代南方民窑之龙泉窑青瓷


南方除景德镇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青瓷窑,龙泉窑。龙泉窑就是颜色是非常青翠的,它是南方最重要的青瓷。

【塞拉同】

我们叫"龙泉青瓷",但是西方人怎么叫呢?有一个特定的名字,叫做"塞拉同",它是从法语过来的,法语就叫Celadon。

十六世纪晚期,龙泉青瓷第一次运到欧洲的时候,欧洲人都没见过这么漂亮的瓷器,所有人都惊呼,说怎么这么漂亮。当时有这样的记载:贵族使用这样的青瓷招待客人,办酒会完了得找专人看着盘子,要不然客人就把盘子揣走了,带着油都没有关系,揣在身上就揣跑了。所以,就可见当时商品的这个重要性。

当时法国上流社会在演一出戏,这出戏叫《牧羊女》,他那个男主人公穿着一个青布长衫,这个男主人公就叫"塞拉同"。他们说不出来这个颜色,所以他只好说,那个瓷器太漂亮,漂亮得就跟塞拉同穿的衣服的颜色一样。说起来很罗嗦,所以就简化成"塞拉同"。到现在全世界公认的中国龙泉青瓷都有叫Celadon,翻译过来就是"塞拉同"。记住了这个词,听起来很怪。中国名字为什么叫个洋名字,就是这么来的。

龙泉的青瓷后来就成了中国青瓷的一个代表。十六世纪、十七世纪大量地贸易、走私到欧洲。欧洲的贵族都以拥有这样龙泉的青瓷为荣。

【南宋龙泉窑】

龙泉青瓷最好的时期不是北宋,反而是南宋。南宋的颜色非常均匀,釉面也就不开片了,非常润泽。我们比较一下可以看出来,北宋的这个胎厚,釉薄,开片;南宋的时候,胎薄,釉厚,不开片,就是它进步的一个过程。北宋的颜色它是豆绿的,南宋就开始出现粉青、梅子青,变成一种青绿色,非常漂亮。

四川遂宁发现的那一批瓷器,当时是1005件。一个坑里,当时有人推测是因为战乱,就把这个瓷器一股脑地埋了一坑里,拿土一盖。偶然的一个情况下,发现了,一发现一数1005件,里头有多少龙泉呢?有342件,342件是龙泉青瓷,是在四川。四川离浙江也很远,过去都是大山区,山区对山区非常难运输的。那里的那个龙泉青瓷几乎个个都是国宝,非常漂亮,都是南宋时期的。

陶瓷文化:宋代北方民窑之磁州窑(一)


宋代是中国陶瓷的第一个高峰期,主要表现是官、民两大系统都蓬勃发展。首先对宋代民窑有个大致了解:宋代民窑有八大系统,正好以长江为界,北方四个,南方四个。北方是磁州窑、耀州窑、钧窑、定窑,四个窑系;南方是龙泉窑、建窑、吉州窑、饶州窑,就是景德镇窑四个窑系。这一讲先讲北方民窑。

磁州窑

1918年,直隶巨鹿,就是今天的河北巨鹿大旱。旱了以后怎么办呢?抗旱打井,很多人合伙打井,挖来挖去挖出瓷器来了。当时没有概念,寻找很多别的证据,有铜钱什么的,就证明是宋代瓷器。文物贩子闻风而动,河北毕竟离着京城近嘛。那时中国是民国时期,西方列强都在中国搜罗这些东西。当时《古董琐记》等书上都记载了这一段历史。

磁州窑名称出现得很晚,20世纪初才被命名。而给它命名的恰恰不是中国人,而是西方人霍布逊,有一说他是英国人。霍布逊是研究中国陶瓷的专家,他给这种瓷器命名为磁州窑。磁州窑是北方民窑最大的主力军,可惜历史上没有记载。什么原因呢?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关于陶瓷的宋代文献,大部分都是南宋人写的,比如陆游、周密、叶寘、周煇这些人,都是南宋人。南宋人首先对北方的情况不是很了解。南宋时期,北方是金人统治,所以南宋人就没有什么记载。

第一个关于磁州窑的记载在明朝。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有这样的记载:“磁州窑出于河南彰得府,瓷器好者与定器相似,但无泪痕,亦有划花、绣花,素者价高于定器。”他说得不是很准确。“河南彰得府”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曹昭认为磁州窑出自河南。“无泪痕”是指定窑釉面上有流痕,很像流泪的痕迹,磁州窑没有。“素者”就是没有花的,比定窑卖的还贵。其实不是。我们今天看,还是定窑贵,历史上也应该是定窑贵。

磁州窑的窑址在哪儿呢?主要在晋冀鲁豫这个辖区内,就是今天山西、河北、山东、河南这四个省之内。磁州,位于河北和河南的边界,历史上它曾属河南,后来被划分为河北,就是今天的河北磁县。这个“磁”是磁石的“磁”。《景德镇陶录》上还有一点误解,说“磁土”就是烧瓷器的原料,其实不是,那是吸铁石的磁石,烧不了瓷器。而由于磁州窑的这段记载,到今天为止,日本、韩国、朝鲜写汉字的瓷器,都写磁石的磁,“磁器”,写这俩字。

磁州窑是北方最重要的窑口,历史上大量出口,一直延续到明清,从未间断。磁州窑最重要的两个窑口,一个在观台,一个在彭城。磁州窑几乎囊括了北方所有的窑口。实际上北方窑口非常多,只不过在学术上没有划分。我们说了,第一个划分者是个外国人,在他之前就没有很明确地分过。分出来的我们都知道,那没分出来的呢?人们就把北方广袤土地上所有烧造民间用瓷的窑口,统称为磁州窑。有多少个窑口呢?统计不清楚。主要的窑口有河北的彭城、邯郸,河南的鹤壁、当阳峪、扒村、登封、密县、鲁山,山西的介休、霍县、浑源,山东的淄博等等。这些地方所烧造出来的瓷器,都可以称为磁州窑系,是北方最大的窑系。

有句俗话说,“磁州窑是个筐,看不明白的都往里装。”在北方,碰上看不明白的瓷器,你就说是磁州窑,基本上不会错。因为其他窑系比较容易看,钧窑、定窑、耀州窑,都容易看。剩下的北方看不懂的瓷器,不管是黑的、白的、花的、刻花的,甚至三彩的都属磁州窑系。

陶瓷文化:宋代北方民窑之磁州窑(二)


磁州窑的装饰

磁州窑的装饰手法很多,《中国陶瓷史》记载说有十几种,有人统计有58种之多。究竟有多少种,非常难统计,但几十种总是有的。几乎能想象的装饰手段都被用在磁州窑上。

简单分一下磁州窑的装饰手段,大致有三种。第一种就是运用了刀和竹这种硬器刻划。第二种是软笔绘画,直接往白胎上画。一个使硬笔,一个使软笔。第三种就是软硬兼施,一块儿用。磁州窑无非就是动刀、动笔和两者兼顾,这三种方法。

化妆土

磁州窑对陶瓷工艺有一个巨大贡献。烧造磁州窑的原材料都不太好,没有景德镇的高岭土那么好的瓷土。要用很差的原料烧造出很好的陶瓷,怎么办呢?磁州窑发明了一种工艺叫“化妆土”。先把瓷器做好后,黑、灰、黄的胎都不好看,先刷上一层白粉,然后再罩釉,这层白粉就叫化妆土。化妆土的出现,是磁州窑对陶瓷工艺的巨大贡献。

化妆土的功效

有点儿像咱们女同志化妆打的粉底,要遮盖那些缺陷。那我想,现在化妆的粉底,也是从化妆土学来的,本意是遮丑,但时间长了,就变成了一项技艺。我们有时候脸上没有瑕疵,也要打一点儿粉底,显得更好看一些。因为有了化妆土,磁州窑就千变万化,众多色彩也出现了,绿的、黑的、黄的、孔雀绿的。

最典型的磁州窑就是白地黑花,非常强烈。磁州窑的特征主要是率真、粗犷,体现了民间的情绪。它没有约束,不给自己定规矩。官方要定很多规矩,要层层审批,一堆麻烦。磁州窑没这事儿,工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你喜欢什么图案,当时就给你画一个,一会儿就烧出来了。恰恰是这种没有约束的陶瓷工艺,使北方的磁州窑陶瓷变得非常丰富。

文字装饰

磁州窑还有一个装饰方法,是其他窑口非常罕见的,就是文字装饰。除了唐代的长沙窑以外,最重要的用文字装饰的瓷器就是磁州窑了。这种书写的文字表明宋人的一种哲学。比如有的瓷枕上就些一个“忍”字,北宋、南宋整个政治格局就是个忍的格局,北宋与辽、南宋与金,一直在对峙,打不过人家,怎么办?就得忍着。要不就议和,甚至我给你点儿东西,反正我不愿意跟你打仗。宋代人就是这个哲学,我不去侵略,我也不去打,实在不行就给点儿东西,愿意以土地换和平,就是这么简单。

宋人的哲学反映到中国瓷器当中,就是“忍”,祈求家国永安。大英博物馆有一个很著名的磁州窑枕,上面就这四个字,“家国永安”,带有确切纪年,熙宁四年(1071)。这也反映出当时宋朝人的心态,不愿意去打仗,愿意过一种安定的生活。宋代是以文治天下,不是以武治天下,赵匡胤看惯了五代十国的杀戮场面,不愿意再动刀动枪,愿意以文治理这个国家。所以宋代瓷器的版图就变得比较小。

陶瓷文化鉴赏-中国瓷器窑口大全(南方篇)


湖南省:长沙窑:在今湖南长沙市铜官镇,又名铜官窑。以烧制青瓷为主,兼烧少量的白釉、褐釉、酱釉、绿釉和蓝釉等,是唐代南方的重要青瓷窑。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呈灰白或青灰色,少量黄褐和微带红色,后者往往再敷一层化妆土。胎体较疏松。(2)釉色多种,以青釉为主,青釉青中带黄色者为多。釉面均有细小纹片。(3)产品以盘、碗、碟、杯、壶、瓶、灯等日常生活用品为主,还有猪、羊、马、狮、青蛙等玩具。器物造型前期丰满端庄,线条圆润柔和;后期趋于秀丽。以壶为例,前期腹体圆浑,短颈,卷唇或唇外折,多棱短流,单曲柄,条形横系竖系。后期多为瓜棱腹,喇叭口,细长颈,圆管长流,双曲柄,模制印花耳系。(4)装饰技法有釉下、釉中彩绘及印花、贴花、彩色斑点等。釉下、釉中彩绘初期形式是单一的褐彩,绘以简单草率的花草纹,以后逐步演进到褐、绿两种彩色,一种是以笔直接绘画纹饰,另一种是在胎上先刻划纹饰轮廓,然后在刻线上填绘褐绿彩。以彩色斑点作装饰较普遍,始饰以大圆斑四组,渐变为小斑点组成的纹饰,大圆斑有褐色、褐绿色两种,小斑点则多数为褐绿或褐蓝相间的纹饰。贴花多装饰在壶、罐腹部,题材有人物、鸟兽、双鱼、葡萄和圆景等,在纹饰上多施以酱釉圆斑。晚唐出现印花装饰工艺,主要见于盘、碗、碟的器内,纹饰以花卉居多,较简练。此外,以诗和商品宣传文字为题材的装饰也多见。(5)碗、盘、碟一类器物采用叠烧,器心与器底均无釉露胎,很少使用支具垫烧,故烧成后一般都不存在痕迹,仅个别喷心发现3枚支钉痕,其中一部产品在露胎部分加彩遮盖美化。此外,盘心有作方块状露胎的。盒类器物平底外凸,口沿及底无釉露胎。罐类器物则平底内凹,一般器外底中心有釉,中心以外无釉露胎。岳州窑:在今湖南湘阴县,唐属岳州,故名,烧瓷于隋唐五代,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色灰白,胎较薄、较轻,胎体不太致密。(2)釉色灰青或豆青,也有青黄或酱绿色的。釉拨且光亮,釉面有细小纹片和气泡,胎釉结合不好,易剥落。隋代产品均施半釉,内壁与器外下腹部位往往露胎,有流釉现象。(3)器物有碗、盘、钵、瓶、高足盘、四系罐、八棱短流壶等。碗足以圆饼形和玉壁形足多见,高足盘、浅盘口四系罐、八棱短流壶具有自己的风格。(4)装饰以印花为主,配以划花,器物肩腹部往望装饰着由团花和卷叶纹组成的带状纹饰,高足盘盘心纹饰多达30种以上,尤其是盘中心部位的多层花纹装饰,为其它各窑所不见。此外,还见有浮雕莲瓣纹装饰的。(5)装饰方法与长沙窑基本相同,五代时有所改进,采用支钉支烧,所烧盘、碗底部均留有4-6个小而圆的支烧痕。湘阴窑:在今湖南湘阴,故名。为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共发现三处,以县城内遗址为最早,出土遗物都具隋代作风,器身多有印纹装饰,仅高足盘心纹饰即达三十种以上,为同时期其他瓷窑所少见。铁罐嘴遗址标本有唇口及玉璧底碗,属典型唐代式样,为唐代岳州窑的一部分。乌龙嘴遗址多印花鱼纹碗,碗心饰团菊一朵,有宋代特征。

安徽省:寿州窑:在今安徽省淮南市,唐属寿州,故名。共发现隋唐窑址六处,是唐代著名的黄釉瓷产地之一。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隋代产品1隋代烧青瓷,胎质坚硬,胎体较厚,胎色青灰;断面较粗,有大小不等的气孔和铁质斑点。2釉色青中带黄或带绿,光泽很好。器物一般只施半釉,釉面常有小开片。3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贴花三种。划花有莲瓣纹、单弦纹、复弦纹、波浪纹等;贴花仅见卷草纹。图案的组成常采用带状或团花状。4器形主要有四系瓶、高足盘、小口罐等(2)唐代产品1胎体比较厚重,胎色白中泛黄。2釉色以黄为主,釉面光润,开小片纹,表层有透明的玻璃质感。大多施用化妆土,但釉与化妆土结合不牢,有剥落现象。3采用3足支钉或托珠叠烧,碗、盘内心和底足留有3个支钉或托珠痕。4器形有碗、盏、杯、钵、注子、枕、玩具等。器多数平底,有的底心微凹。碗、盏一类器足的边棱用刀削去。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为小长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风格。萧窑:在今安徽萧县白土镇,故名。创烧于唐代,而终于金。唐代烧黄、白、黑釉瓷器,入宋以后主要烧白瓷。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唐代产品1胎体厚重,胎质不纯,呈焦黄色,胎体内杂有不少白、黑或红褐色微粒。2黄釉瓷产品釉色黄中闪绿,流釉处成墨绿色,积釉处有小开片。3萧窑与寿州窑相距较近,深受寿州窑影响,产品工艺特征与寿州窑基本相似.(2)宋、金代产品1胎色有灰白和焦黄两种。胎质有精粗之分,灰白者精,焦黄者粗。2以白瓷为主,釉色白,釉薄处灰暗无光,釉厚处呈牙黄色,并透出乳白色亮光。此外,还兼烧黄釉、黑釉、白釉黑花等品种。3采用3足支钉或托珠叠烧,故碗、盘等器内心和底足留有支钉或托珠痕,一般3个。4器形除碗盘外,还有枕、双耳罐、小件瓷塑动物等。繁昌窑:在今安徽繁昌县,故名。烧瓷于宋代,专烧青白瓷。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较薄,胎色白中闪青,釉面光润。(2)碗盘类器物施釉一般近底部,外壁旋削痕明显,底足可分三类;1平底内凹。2圈足平切。圈足壁斜切。(3)产品中以注子和注碗配套的温酒器最富特色。(4)器物大多无纹饰,碗内心饰团花纹较多见。(5)采用垫饼垫烧,器物足内无釉。淮南窑:因在安徽省淮南市而称名。是一处隋代的青瓷窑场。烧制的器物有四系瓶、高足盘、小口罐等。胎质坚硬、细腻、击之音脆。胎壁较厚、断面较粗、有大小不等的气孔和铁质斑点。青色釉为透明玻璃质、光泽好。釉层厚薄不均,釉厚处色浓,釉薄处色淡,有的釉色青中带绿,有的青中带黄,器物一般只施半釉。釉面常有小开片,积釉处往往产生一种紫翠色的窑变釉。瓶和罐上有装饰纹样,方法有印花、划花、贴花三种。划花有单弦纹、复弦纹、弧纹、波浪纹、莲瓣纹等。贴花只见卷草纹一种。泗州窑:在泗州境内(今安徽泗县),故名。始烧于宋代。以烧白瓷著名。最早见于南宋周辉《清波杂志》,渭泗州窑在泗县附近,所烧瓷器也属定窑系。窑址迄今尚未发现。宿州窑:在宿州境内(今安徽宿县),故名。始烧于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南宋周辉《清波杂志》:“辉出疆时见虏中所用定器,色莹净可爱,近年所用乃宿、泗近处所出,非真也,”可知宿州白瓷有定窑作风;明清两代文献著录宿州窑者多来源于此。窑址迄今尚未发现。

江苏省:均山窑:在江苏宜兴丁蜀镇之均山,故名。是东吴后期至唐代的青瓷窑场。常见青瓷品种有钵、碗、盏、洗、壶、罐等。青釉常作豆绿色,微微泛黄,器黑满釉,器外施釉不到底。装饰花纹有弦纹、水波纹、斜方格网纹、联珠纹和铺首,耳面常印有人字纹。

四川省:邛崃窑:窑址在今四川省邛崃县,故名。创烧于南朝,是隋唐时期四川的一处重要青瓷窑场。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体较厚,胎色多种,以紫红色胎为主,还有灰色、土黄色、黄中带褐等,胎中有分布均匀的细砂料。胎釉之间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2)釉色有青釉、青釉褐绿斑、青釉褐绿彩绘等品种,与湖南长沙窑有不少共同点。(3)南朝时期的器物,常见的有四系壶,壶的四系多为桥形;还有敛口的小杯,高足盘则具有隋代作风。唐代器物造型多样,有碗、壶、罐、洗、盘、瓶等器,不少器物具有四川地区特色,在其它唐代瓷窑中极少见,如提梁罐,口大于底,罐身成斜线形,在口缘上有弓形提梁,便于提携。油灯的制作也极别致,碗形灯为夹层,中空,可注水降低油灯的热度,减少油的过热挥发,以达到省油的目的。还大量烧制小件雕塑,有动物、杂技佣、胖娃娃等形象,姿态生动。(4)装饰纹样简单,除青釉褐绿斑、褐绿彩绘外,点彩较多,有用褐点组成纹饰;或用褐彩点成一圈,中央点绿彩;也有用褐绿两色间隔排列组成纹饰等。彭县窑:在今四川彭县,故名。烧造年代为宋代,专烧白瓷,是目前在四川省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体致密,胎色白中闪黄。釉面光亮,釉色白中带黄,但有一部分呈灰白色。(2)产品以碗、盘、碟为主,瓶、罐、洗、盒等品种极少。(3)装饰有刻划花、印花、堆线三种,前二种与定窑风格类似。刻划花以双鱼纹多见,还有缠枝牡丹、折枝莲、莲瓣及风扇形花瓣等。印花纹饰以花鸟为主,如飞鸟衔草、凤穿牡丹、鹞鹰穿花、双雁、鱼鸭、鸳鸯戏莲图及各种缠枝花、折枝花、朵花纹,鸟类多为展翅飞行,最大特点是都不画足。堆线是用瓷浆以笔勾勒出六根线条于碗、碟的内壁,表示六出花瓣,或用六条曲线表示花瓣形。(4)与定窑的区别1.彭县窑口沿有釉,器内和外底粘有砂痕,圈足端或底无釉,产品皆施化妆土。定窑口沿无釉,器内外光洁平整,圈足内有釉。2.彭县窑的六出花瓣采用白色瓷浆堆线,较浅;定窑则以起棱线条表示。3.印花效果彭县窑显得有些模糊不清,线条略为呆板;定窑则纹样清晰流畅。青羊宫窑:在今四川成都市青羊宫,故名。始烧于南朝,结束于唐末、五代,以烧制青瓷为主。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色有灰白、紫、淡红色三种,紫色和淡红色胎体较粗糙、疏松,瓷化程度较低。(2)釉色有豆青、米黄、褐青等,除个别器物施釉到底,一般均施半釉,釉层浅薄,釉面有细小开片,有剥釉现象。(3)产品有壶、盘、碗、杯、罐、钵、砚、炉等。壶为浅盘口,短颈;罐、碗皆敛口;壶、罐的共同特点是鼓腹、平底,肩部横安桥形系或竖安复式系。有的盘带喇叭形高圈足。砚均多见。绝大多数器物的底足为微内凹的圆饼形实足,且边棱削去;小圆饼形实足碗是青羊宫窑的大宗产品。(4)装饰简朴,主要采用彩绘、模印、刻划等装饰方法。纹饰有菊花、莲瓣、卷草、麦穗、联珠纹、圆点纹与凹凸弦纹。彩绘装饰可分高温釉上、釉下彩两种,用褐彩或黄彩绘联珠纹等纹饰。广元窑:在今四川广元县,故名。始烧于唐代,停烧于南宋末年。烧瓷品种较多,以烧黑瓷为主,兼烧酱釉、绿釉、黄釉瓷等。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色有灰、褐、红、褐黑等种,褐为主,质地坚密,瓷化程度较高。(2)黑瓷品种除纯黑外,还有兔毫、玳瑁、油滴等。(3)产品有碗、盘、瓶、罐、壶、炉、盏、茶托及猴子骑小狗瓷塑等,碗、盘的外壁多为半釉,足为玉壁底或矮足环底。较有特色的产品有玉壁底弇口黑釉茶盏及黑釉凸线纹罐。(4)装饰有画花、刻花和印花三种。画花多在碗、盘的内壁;也有在碗的内壁从口至底用白釉绘五条直线,然后再浇黄釉,把碗分为五瓣的葵形碗。划花为简单的花草纹,印花多见水波纹。大邑窑:在今四川大邑,故名。为唐代四川大邑,故名。为唐代四川地区白瓷产地。最早见于杜甫《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绵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据此大邑白瓷碗当具胎薄、质坚、音脆和釉白如雪等特征,与唐代著名邢窑白瓷极为相似。但窑址至今尚未发现,四川地区唐代墓葬中也无此窑白瓷出土。华阳窑:也称“琉璃厂”或“琉璃厂窑”。在今四川成都华阳胜利乡一村,故名。建于宋代,烧瓷品种有黄釉及黄釉绿彩,遗物以绿色彩绘较多,有黄釉绿彩大盆,盆里中心刻双鱼纹,两鱼逆水并游,辅以水草,线条自然流畅,有较高水平。

云南省:玉溪窑:在今云南省玉溪市,故名。创烧于宋元,而止于明,烧制青瓷和青花瓷器,其特征是:(1)青瓷有印花、划花及问纹饰三种,印花多阳纹花卉,划花为简单的云纹及水纹等。釉色青灰。(2)元末明初开始仿制景德镇青花瓷器,胎质较松;釉色青灰,与所产青瓷相同;纹饰简单粗犷,以鱼藻、折枝花及四佛杵等花纹居多。(3)器形以盘、碗为多,还有玉壶春瓶、罐等。

广东省:西村窑:在今广州西村,故名。烧瓷于宋代,品种有青白瓷、青瓷及黑瓷三种,以青白瓷为主,所产瓷器大多外销。其次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色白中显灰,胎质坚致。(2)器物造型多样,有盘、碗、壶、杯、盆、盒和玩具等。凤头壶及刻花折沿大盘可代表其特色。(3)装饰以印花、刻划花及彩绘为主,青白瓷刻花加褐色彩绘是其特有品种。此外,在青白瓷刻花大碗上部,刻划一条宽带形缠枝花卉,在其它宋代瓷窑中也很少见。(4)青瓷印花盘、碗,里印缠枝菊花纹,内心一朵团花,外壁刻斜线装饰,与陕西耀州窑同类产品风格雷同,显系受耀州窑影响。潮州窑:在今广东潮安县,唐宋属潮州,故名。始烧于唐代,终于宋。唐代烧青瓷和酱褐釉瓷,宋代以烧青白瓷为主,兼烧青瓷和黑瓷等。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唐代产品胎质一般呈灰色,胎体较厚。釉面一般均有细小开片。器形有碗、碟、壶、杯、罐、盆、枕等。碗以敞口平底造型为多见,一般施釉不到底。少量碗为圈足或四花瓣口圈足,碗内凸起四条直线。青瓷器物上有点褐彩装饰的。(2)宋代产品胎质细密,胎色大致可分白、灰白或深灰等种。施釉较薄,一般都有细小开片。(3)宋代瓷器器形有碗、盘、杯、壶、瓶、炉、罐、盆、灯、粉盒、砚、笔架、佛像和玩具等。青白瓷产品以浮雕莲瓣纹炉和喇叭口、长颈、细长流的壶最具特色。(4)青白瓷装饰以划花为主,其次是雕刻、镂空和褐色点彩,印花很少见。划花线条简朴流畅。内容以弦纹、卷草纹、平行斜线纹为主,其次是蓖纹、莲瓣纹和云龙纹等。青白瓷佛像的头、眼、须部常点以黑褐色彩,此为一大特点。(5)青瓷产品中较有特色的有贴花双鱼纹盘,双鱼纹是贴附上去的,釉色较淡,胎质较松,与南宋龙泉窑青瓷贴花双鱼纹盘有区别。(6)器物一般采用垫饼或垫环装烧,故底足无釉。盆类器皿中有的采用叠烧法,盆内底留有支钉痕,一般为5个支钉痕。广窑:地在广东肇庆阳江。宋南渡后所建,胎质粗而色褐。器多天蓝色,不甚匀称,釉厚处或作靛蓝色,釉薄处或作灰蓝色,无釉处呈黄酱色。惠阳窑:在惠州境内(今广东惠阳),故名。共发现窑址两处:一在窑头山,创烧于宋代,以青白瓷为主,釉色不稳定,有青白、偏黄、淡黄与浅灰各色,装饰有印花、刻花两种,纹饰题材内容丰富,造型多种多样;一在白马山,创烧于明中期,专烧青瓷,碗外刻菊瓣纹,里印福寿字,这类青瓷浙江龙泉窑大量生产,白马山窑应属龙泉窑系。

广西省:永福窑:在今广西永福县,故名.烧瓷于宋代,以烧青瓷为主.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呈灰白色,釉色有青黄、青灰、翠青、酱色等,以翠青釉最佳,在江南瓷窑中极少见,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2)产品以碗、碟等日用品为多,还有腰鼓、坛、罐、壶、瓶等产品。腰鼓造型与北方瓷窑产品不同,器形较小,两头粗中间细长,一头敞口呈喇叭形,一头呈圆球形,釉下绘褐彩图案。(3)装饰技法有印花、刻花、贴花、和彩绘,以印花为主。纹饰多以花卉、海水、蜻蜓、游鱼为题材,尤以缠枝菊花、折枝牡丹纹较多见,大多采用模印,花纹清晰,在一定程度上受耀州窑影响。(4)装烧方法采用支钉叠烧,碗碟的器内或器底留有4--5个支钉痕,以5个为多见。藤县窑:在今广西藤县,故名。烧瓷于晚唐五代至宋,晚唐五代烧青瓷及酱褐釉瓷,宋代烧青白瓷。其宋代白瓷产品的特征及鉴定要领是:(1)胎质洁白,细腻,坚致,胎体较薄。少数胎体较厚,质地疏松,胎色呈灰白或紫色。(2)釉色青中偏白,有少量呈青灰或米黄色,有的有细小开片。(3)器形有碗、盘、盏、碟、杯、钵、壶、罐、瓶、灯、枕及腰鼓等,以碗、盘、盏、碟为主,制作规整。造型多取材于植物的瓜果、葵、莲等,有作瓜棱形、葵瓣形和莲瓣形的,也有仅作葵口、莲瓣口的。(4)装饰以印花为主,兼用刻划花和贴花等手法。纹饰常见的有缠枝、折枝花卉,缠枝卷叶、束莲、萱草、海水游鱼、海水戏婴、飞禽等等,而以缠枝花卉最流行,花卉主要有菊花、牡丹、芙蓉、莲等。印花线条清晰流畅,但较繁缛。缠枝花纹在耀州窑等瓷窑常见,但以席纹、菱形纹等作衬底纹的纹饰为藤县窑所特有。蓖纹在龙泉窑、耀州窑、福建诸窑中多见,但以细密的蓖纹作波涛汹涌的海水,海水中有一海兽的图案,为其它瓷窑中未见。(5)早期普遍采用一钵一器的仰烧法,器物圈足或圈足内无釉露胎,足壁内墙斜削。后期采用叠烧法,器物内底往往留有沙圈垫痕。容县窑:在容州境内(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故名,建于宋代,发现两处窑址,一在县西,烧青白瓷,遗物以碗最多,此外尚有杯、盏、盘、壶、钵等器;一在县东,主要烧绿釉,绿的色调与低温铅釉者不同,遗物有印花缠枝菊纹小碗,纹饰布局一如北方耀州窑系风格,唯胎白而薄,釉色翠绿艳美。兴安窑: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严关附近,故名。始烧于宋代,地面遗物以青瓷占主要比重,尚有黑釉及玳瑁釉标本;装饰多为印花,印纹陶范也有发现,印花碗有荷花流水纹及福海寿山字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