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鉴赏-长沙铜官窑将再现大唐盛世

陶瓷文化鉴赏-长沙铜官窑将再现大唐盛世

陶瓷文化 古代瓷器鉴赏 古代瓷器足部鉴赏

2021-07-13

陶瓷文化。

备受关注的湖南长沙市望城县铜官窑遗址的保护建设工程目前已完成初步方案设计。到2010年,望城县铜官窑将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铜官窑遗址博物馆,再现大唐盛世景象。

早在今年九月召开的长沙铜官窑遗址保护开发座谈会透露,将以铜官窑遗址为核心,建设融博物馆业、旅游业、休闲业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文化创意园。园区内重点建设的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铜官窑遗址博物馆,将再现大唐盛世风采。

铜官窑遗址位于望城县丁字镇彩陶源村,距长沙城区27公里,始于中唐。唐代的长沙铜官窑是我国釉下彩技艺的最早发源地,代表了这一时期湖南乃至全国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目前尚存的遗迹遗物有46处,如烧窑遗址(龙窑)、窑具、挖泥洞、作坊,还有大量的出土陶瓷器文物,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工程建设方案中提到,考古遗址公园将保护、挖掘展示铜官窑历史和文化。对遗址现存龙窑、挖泥洞、作坊进行重点考古发掘,揭露其文化层,并做好保护性展示。

铜官窑遗址博物馆地下一层为遗迹原状展示,使参观者身临其境,遥想当年铜官窑陶瓷产品外运码头的繁荣景象。同时,利用地下一层的空间,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展示手段,综合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生动地再现当年铜官窑“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的繁荣兴旺生产景象,向人们展示和讲述铜官窑的历史故事。

此外还将建设铜官窑研究中心、考古发掘及陶艺工场、铜官窑陶瓷纪念品、仿制品烧制场等设施。

据了解,铜官窑陶瓷纪念品已经邀请黄永玉题名“长沙铜官窑”。随着铜官窑陶瓷纪念品进入人们生活,铜官窑的知名度将越来越高。

精选阅读

千年古窑将再现大唐神韵


长沙铜官窑,开创了世界釉下多彩先河,也刻下了陶瓷史上的里程碑。今日,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工作启动暨长沙铜官窑研究中心开工奠基典礼举行,此举标志着这座千年古窑将以崭新容貌,惊世出俗。

长沙铜官窑位于望城石渚湖至铜官镇一带,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距今1000多年,始于中唐,衰于五代,大约经历了200年之久。唐代的长沙铜官窑是我国釉下彩技艺的最早发源地,代表了这一时期湖南乃至全国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在望城铜官窑遗址上发掘出几座极具考古价值的“龙窑”,“龙窑”拱起于山坡之上,逶迤壮观,堆积厚度达3.7米。长沙铜官窑的装饰方法与题材丰富多彩,褐、绿、蓝、白等多种颜色艳丽富贵,点彩、条彩、斑块彩等釉彩异彩纷呈。目前尚存的遗迹遗物有46处,如烧窑遗址(龙窑)、窑具、挖泥洞、作坊,还有大量的出土陶瓷器文物。1988年1月被国务院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何保护好和利用好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掀起湖湘文化的热潮,让更多人能一睹芳容也成了长沙铜官窑的新课题。自1956年被发现以来,长沙铜官窑先后经历了1946年、1978年、1983年、1999年共4次正式的考古挖掘,出土文物已过万件。但由于当年各种局限,发掘成果不能满足现在国家考古遗址的要求,有限的考古资料也制约了学术界对于长沙窑的深入研究,致使长沙铜官窑的面貌至今依然模糊,其价值没有被充分揭示。今天,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考古工作正式启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将依据科学谨慎的考古工作规划,进行认真细致的文物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最大限度的从田野考古工作中获取有关长沙铜官窑的信息,让陶瓷工艺上彰显出大唐盛世风采的长沙铜官窑必将再次容光焕发。

湖南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介绍说,长沙铜官窑将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铜官窑遗址博物馆,以世界一流遗址公园的姿态,再现当年铜官窑“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的繁荣兴旺生产景象。此次考古工作规划将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10-2015年。主要任务是对长沙铜官窑遗址区域的边界、遗迹内涵与分布进行全面调查,在此基础上选择最具代表性的、保存较完好的、有展示价值的窑炉、窑业堆积和窑址作坊区进行发掘,以期解决长沙铜官窑龙窑的整体构造、热工技术、制作工艺流程等学术问题,为遗址公园提供展示本体。同时对发掘出的资料进行整理。出版发掘报告,公布研究成果;第二阶段:2015-2020年。为中长期考古发掘计划。将对长沙铜官窑的市场区、码头区、墓葬区进行系统发掘,出版发掘报告,为复原长沙铜官窑遗址真实的历史景观提供原始资料。

陶瓷文化鉴赏-长沙窑


唐代重要瓷窑。窑址在长沙铜官镇及书堂乡石渚瓦渣坪一带,又称铜官窑、瓦渣坪窑。发现于1955年,据调查烧瓷时间为唐、五代。烧瓷品种之丰富,在唐代其他瓷窑中尚属少见。器形有碗、碟、杯、钵、洗、瓶、坛、罐、壶、乳钉纹高足杯、托盘、灯盏、水注、筒形罐、鼎及玩具。产品以青釉为主,兼烧少量褐釉、酱釉、白釉、绿釉器。青釉有光素器及釉下彩绘、印花、贴花装饰。釉下彩绘盛行于长沙窑,主要是在青釉下描绘以铁、铜为着色剂的褐、绿彩纹饰,有褐彩与褐绿彩两种,装饰于碗、盘、盒、壶、罐、枕、泡菜坛等器物上。碗、碟采用叠烧,器里心有圆形、方形、多边形露胎,坯上先施化妆土,然后用褐彩绘画。彩绘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走兽、游鱼等。釉下彩装饰除绘画以外.还有题诗,内容选用民间喜闻乐见的俗言、谚语、警句、通俗诗,书写于壶的腰部,少量见于碗、碟里心及枕面。字体以楷书、行书为主。仅湖甫省博物馆收集的瓷器题诗即达50种。彩色斑点装饰比较普通,最初为4组大块圆斑,逐渐过渡到小斑点组成的纹饰,有的单用褐色,有的褐、绿并用。江苏扬州出土的褐绿彩云纹双耳罐,釉色泛淡黄,用成串的褐绿彩点勾勒出精美的云纹,是唐代长沙窑高水平的作品。印花装饰出现在晚唐,主要见于碗、碟里心,纹饰以花卉居多,也有花鸟、云纹。模印贴花装饰于中唐偏晚出现,多饰于壶、罐肩腹部及系部,题材有人物、鸟兽、园景、双鱼、椰枣、叶纹,纹饰凸起,罩以酱色圆斑。长沙窑继唐代岳州窑而起,迅速发展,影响邻近地区一批瓷窑。其釉下彩绘工艺对我国古代陶瓷装饰产生了深远影响。产品不仅内销,而且大量外销。有些器形及纹饰为西亚风格,显然是订烧器。目前集中出土长沙窑器物及标本的地区有湖南长沙、江苏扬州、浙江宁波以及安徽、广东、广西、陕西、江西、河南;还有日本、菲律宾、泰国、韩国、伊朗、伊拉克等国。

陶瓷文化鉴赏-官窑


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官窑也称御窑,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皇家瓷厂”。从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设置“浮梁磁局”,到1911年清朝覆亡,景德镇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厂所在地,中国封建社会的官窑制度在这里延续了632年,江西景德镇也由此拥有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景德镇地下也因此存有大量因禁绝流入民间而被就地掩埋的古碎瓷,成为中国目前品类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丰富的官窑遗址和“地下瓷都”。

官窑是我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专烧宫廷、官府用瓷。官窑始于宋代,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

【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由官府直接经营,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京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明代《事物绀珠》、《留留青》因袭此说。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较多。

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形质与工艺与汝窑有共同处。器多仿古,主要有碗、瓶、洗等。胎体显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质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着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底有文钉烧痕,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南宋官窑】

南宋时在今杭州市凤凰山南麓乌龟山郊坛另设新窑,称“郊坛下官窑”,又称南宋官窑。此官窑瓷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釉面乳浊,多开片,称为“蟹爪纹”,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却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

器型除碗、盘、碟、洗等日用器皿外,还有仿商周青铜器的尊、鼎、炉、觚等陈设瓷和祭祀用礼器。

注:图为官窑贯耳瓶(宋)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公元八世纪--十四世纪),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绥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

明代(公元十四世纪--十七世纪)采取‘官办民烧’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也称景德镇御窑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清代与明代不同,采取的是‘官搭民烧”的折中形式。其产品分“钦限”和“部限”两类,前者是专给皇帝用的,后者是给朝廷和外交礼宾用的。

陶瓷文化鉴赏-南宋官窑


一、南宋官窑的历史演变宋代(北宋960-1126,南宋1127-1280年)是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江南一带由于其富庶的地理条件和以外贸易的发展,已形成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城市。临安(今杭州),是当时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又是最大的消费城市。还有明州(今宁波)、越州(今绍兴)、温州、婺州(今金年)、处州(今丽水)等地,这些市镇,历史悠久,瓷业甚为发达,既是瓷器生产中心,又是瓷器消费市场和销售集散地。越瓷、婺州窑瓷、龙泉青瓷已久负盛名,各树一帜。"靖康之难",标志着北宋五朝的灭亡。中原地区诸名窑被毁。宋高宗赵构避逃东南,定都临安,建立了南宋朝庭。在杭州凤凰山设立修内司官窑,并在乌龟山八卦田郊坛下附近另建新官窑。内窑和新官窑集中南北的精工巧匠,烧造官庭和达官贵人需要的青瓷。这是北宋汴京官窑的继续,历史上称为南宋官窑。据南宋人叶寊的《坦斋笔衡》一书中记载说:政和间(北宋1111-1117年),就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花,极其精制,釉色莹沏,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此段文献资料是迄今发现的关于南宋官窑历史的最早文字记载,后人研究都多以此为考证。文献说明,北宋时期已烧制官窑。南宋官窑继承了北宋官窑的技术和制作方法。文献把南宋官窑划分为"修内司"和"郊坛下",前者"名内窑",后者系"别立新窑",并明确指出新窑"比旧窑大不侔"。据浙江省文管会1956年所发掘出来的一座南宋乌龟山窑址已确认了郊坛官窑的存在。但文献所指的"修内司"官窑址迄今未发现,有考古专家提出,抑或是它和郊坛下仅是一处窑址的两种称谓,这也有特研究与考古发现的印证。

二、南宋官窑瓷的特点明初曹昭的《格古要论》在描述官窑瓷器说:"官窑瓷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明人高濂在《遵生安笺》里进一步说明杭州官窑青瓷的特征是"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之下也。"在已发掘的杭州乌龟山郊坛官窑窑址中发现很多瓷片与窑具,胎质呈黑灰或灰褐色,胎质轻薄、釉层较厚、釉色有粉青、蜜腊黄等色,器型常有盘、碗、碟等,还有仿古器皿是受北宋徽宗提倡仿古复古的影响,作为宫迁陈设用品;郊坛官窑遗址出土遗物较为丰富,其特征与历代文献记述相符合。南宋官窑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谱的颜色分,是极浅的蓝绿色,但也有以灰色绿色、黄绿色色调为主的。具有良好的乳浊性和釉层丰厚的多次釉,在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南宋官窑瓷的胎土有黑褐色、灰褐色、灰色及红褐色等,但以黑褐色占大多数,所谓"紫口铁足"是由于黑胎上釉后,口部及凸棱部位釉向下流,因而造成口棱部釉薄,而显现了胎色,这就是"紫口"。至于"铁足"则是指圈足部份的黑铁色了,南宋官窑的釉极厚,故便有"原釉薄胎"之说法。南宋官窑瓷多有纹片,有大小开片,亦称文武片。纹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浅,以冰裂纹等大纹层为主,所谓"冰裂纹"者,如同冰糖、云母一般,层层而下,多角形的开片,显白色的纹路,由于机会不多,较为特殊。釉面出现的纹片原是一种缺陷,它由于制作过程中工艺处理不当,胎釉膨胀系数相差过大,使釉面发生裂纹,但我们的祖先巧妙地利用这种缺陷美,作为装饰瓷釉的特殊手段,使这种釉面纹路通过工艺的调整,控制裂纹的大小和疏密,形成纹片碎路,纵横交错,极不规则又在规则之中。经过人工染色,从而达到所谓"金丝铁线"的艺术效果。南宋官窑瓷的造型,品种包括很广,以陈设用瓷为主,有文房用具,也有日用器皿及装饰瓷,如尊、壶、琮、炉、瓶、碗、碟、洗样样都有。器型多仿自周、汉古制。造型严谨肃穆,古风朴朴,又配以"紫口铁足"更显得风韵别致、古色古香。官窑瓷器以小型器为多见,体积不大。但是它所表现的气度,却仍然不可漠视。南宋官窑青瓷,主要表现的不是在它的装饰,而在它本身如玉泉般的、庄重的、典雅的、神秘的自然美。在艺术风格上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以纹片著称,这些制品反映出东方民族谆厚朴实,崇高古雅的独特艺术风格。官窑所烧的都是宫廷御用器,因此,要求制作都尽量完美,早期作品为了使器身全部敷釉,盘洗等器一般都以支钉装烧,唯支钉较汝州官窑为大且粗,数目甚至有多达二十枚者。晚期,则多以垫托垫烧,虽然是底留下一道无釉的痕迹,但涂上一层铁质护胎浆成"铁足",使制品更富特色。南宋官窑瓷既继承了北宋汴京官窑瓷、河南汝官窑瓷等北方名窑的造型端庄简朴,釉质浑厚的特点,又吸收了南方越窑、龙泉窑等名窑的薄胎厚釉,釉面莹沏,造型精巧之精华。北艺南技的结合,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而且对世界文化艺术方面也是一个伟大的卓越的贡献。南宋王朝覆灭之后,官窑被毁,工匠失散,技艺失传,故传世珍品较少。一九八九年,在香港以2500万港币拍买的一件南宋官窑青瓷,创造了中国古陶拍卖史上的最高纪录。

三、南宋官窑瓷的恢复和发展

1950年,周总理在日理万机中对恢复南宋官窑瓷作了批示:希望有关科研生产部门尽快弄清碎纹釉青瓷的原料、配方、烧制工艺,恢复古名窑。直到1976年,南宋官窑的恢复试制工作才全面开始。杭州瓷厂承担了研试任务,1978年,仿官窑灰青釉和月白釉二类试制品研制成功。1986年,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成立。同年,研制成功南宋官窑粉青金丝纹片瓷。近年来,杭州瓷厂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仿制的南宋官窑,不但继承了原有的以釉色取胜,以纹片著称,以造型见长之三大优点,而且又发展了刻、画、浮雕、堆塑与釉色结合等多种装饰工艺,丰富了造型,增添了艺术感染力。在一九八七年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评比中,仿南宋官窑菊瓣碗,双弘贯耳瓶、果盘、葵口碗等十九件(套),新研制的十二锦瓶现代造型在全国同行产品质量评比中夺魁。荣获一九八七年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一九八八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中荣获银牌奖。

陶瓷文化鉴赏-铜官古窑址


在铜官镇至书堂、湘江港湾和石渚湖的两岸,长沙县书堂乡古城村石渚湖瓦渣坪一带,为唐至五代时期的有名古窑之一。为中国陶瓷釉下彩的发源地。

长沙窑的时代大致可上溯到初唐,中后渐盛行,晚唐鼎盛,衰落于五代末年。窑址包括铜官镇和石渚湖两个赛区,北端依山临江,南端沿江面湖,相距5公里。铜官镇窑区沿江千米,有残存窑场多处,出土以碗最多。石渚湖窑区面积100多万平方米,现存20多万平方米。窑址区有采掘陶土的洞坑,其中最大一处长85米,宽35米,深6.5米。有废弃窑包,现存13处。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取得唐元和三年(808)纪年铭文和不少釉下彩绘画、题字诗文的瓷器.1978年50多天的调查发掘中。获得遗物2223件,按器形分44类,款式规格在百种以上。釉下彩绘和釉下彩饰占很大比例,有413件。实用器物、窑具、工具以轮制为主。瓷器胎多灰白,胎表大多涂有白色衬釉,瓷化程度高.纹饰有人物、山水、云气、花草、鸟兽等,美观大方。唐代长沙铜官窑的产品,在唐代商业都会扬州和对外贸易港口明州(今浙江宁波),以及江淮流域的唐代遗址和墓葬中,已有不少出土,在朝鲜、日本、印尼、伊朗、埃及也都有发现。

铜官窑题诗


偶尔从网上读到一首诗,很美。朴素而隽永。诗曰: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查阅了一番,此诗为唐代铜官窑瓷器题诗,作者可能是陶工自己创作或当时流行的里巷歌谣。

唐铜官窑,莫非是我的老家铜川,曾旧称铜官,且有瓷窑历史,也有诗画题于瓷器之遗物。这么好的诗句,自己只是恍惚读过,怎么没有细究呢?

事实上,此铜官窑非彼铜官窑,重名重姓的事情见怪不怪。

说是1974年至1978年间,此题诗瓷器出土于湖南长沙铜官窑窑址。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下册,《全唐诗续拾》也有版本为: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也有另外版本: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还有一首相近的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自从君去后,常守旧时心。洛阳来路远,不用几黄金。

无论哪个版本,不管是怎么演绎的,都是难得的好诗。

自古文人雅士题诗于壁,备受人推崇,唐长安雁塔题诗,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何等潇洒。

也许是陶工们想到了文人雅士的风流倜傥,何不移诗和书画于陶瓷品,过一把风雅瘾,流传后世。洋人喜爱中国陶瓷,以诗书画陪衬,更有审美价值。此举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铜官窑出产的瓷器比以前更畅销,远抵朝鲜、日本、菲律宾及中亚、西亚等地,拓宽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到现在,这些国家还出土不少铜官窑的陶瓷器,其生命力依然光彩照人。

驰名中外的唐代长沙铜官窑,不仅把诗题写于瓷器上,别开生面,尤其是首创釉下彩瓷新工艺,装饰感更突出,且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

唐代长沙铜官窑是未见于史籍记载的民间瓷窑。在已发现的几百件器物上题写的诗句有数十首,基本是流行在市井里巷的歌谣,唐代潭州的民俗风情也凸现在这些瓷诗里。

这些瓷器上的诗,产生在中唐安史之乱后。瓷器上所题都市商贾、歌楼妓馆、游子旅人的诗,根植于都市社会的土壤,成为中唐新兴市民文学的一个品种。多数不能登大雅之堂,不论国制朝章,也不热衷于佛理宣传。以写实为宗,朴实无华,毫不造作。

铜官窑不远的书堂山,相传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父子读书处,有洗笔池等遗迹。欧氏父子苦读经典,书艺超群,势必也影响了铜官窑的能工巧匠。

《水经注》载:“铜官山,亦名云母山,土性宜陶,有陶家千余户,沿河而居”。指的是铜官镇至石渚河一带的制陶产业。

望城县的铜官是一个古镇,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陶器证明,早在2100多年前的西汉,这一带就有陶器生产。铜官窑又名长沙窑,为唐朝至五代时期的有名古窑之一,中国陶瓷釉下彩的发源地。

关于“铜官”之名的由来,据传三国时期,铜官为吴国和蜀国的分界处,吴将程普与蜀将关羽约定互不侵犯,共铸铜棺,故名“铜棺”。由于铜棺不雅,后人改称“铜官”。

1923年1月,毛泽东在郭亮的陪同下来铜官考察工人运动,成立了铜官陶业工会。

素以收诗最全著称的《全唐诗》中,却未见这些瓷器上的诗词,尤显其珍贵。文博前辈萧湘先生曾著《唐诗的弃儿》,专门研究长沙窑瓷器上的诗词,成为中国瓷诗的首席知音。

重名的还有安徽的铜官山区,位于铜陵市西南部。而陕西铜川的旧称铜官,与长沙铜官窑类似,同样以陶瓷闻名。

耀州瓷名传天下,黄堡、陈炉古镇以瓷都著称。也多次浏览老家瓷器上的诗书画图案,许是忽略了其观赏价值,未作仔细揣摩,抑或如湖南铜官窑的瓷诗有待明眼人去发现。也许有如“君生我未生”的妙诗,遭遇“唐诗的弃儿”之命运,还得及时去挖掘,去保护,去抢救。

如今在老家土塬上,下行十里可抵黄堡古镇,上行二十里可达陈炉古镇。如果有一天,面对一件搜寻到的老瓷器上绝妙的诗句,自然会首先想到南方唐朝无名氏的传世之作:“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陶瓷文化鉴赏-汴京官窑


官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有南北之分、北宋后期所设官窑在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宋顾文荐《负喧杂录》有“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的记载。以后明、清文献多因袭此说。南宋官窑有修内司官窑与郊坛下官窑。北宋汴京官窑,按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的观点,窑址在今开封地下,目前未曾发掘,无法取证。但从传世品来看、此窑是继汝窑之后为宫廷烧制御用瓷器的窑口,器物形制与烧制工艺与汝窑有共同之处。官窑器形多仿古,釉色为粉青、月白色,釉质晶莹润泽,釉面开片纹,有文献上所描述的紫口铁足特征,底部有土烧痕。另—观点认为北宋官窑不存在,汝窑即北宋的官窑,这也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中国古代陶瓷文化之铜官窑题诗瓷壶


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

春人饮春酒,春鸟鸣春声。

这是湖南望城县唐代铜官窑遗址--瓦渣坪出土的一只寄黄色瓜棱瓷壶上的诗。诗中有情有景,有声有色。吟之使人自然联想起清粼的溪水,嫩绿的芳草,香醇的美酒,成双春鸟的鸣唱,好一幅生气盎然的春天景画。

瓦渣坪位于望城县铜官镇至石渚河一带.南距长沙27公里,东依山丘,西临湘江,遗址30万平方米。瓦渣坪在丁字镇古城的右前方,是当年堆放陶瓷碎片的码头,现在这里遍地是陶瓷碎片,或大或小,或圆或方,俯拾即是,故名瓦渣坪。当年铜官窑的陶瓷器就是从这里一船舶销往各地,成为我国唐代三大出口瓷器地之一。铜官窑始于中唐。盛于晚唐,衰于五代,由于黄巢起义,截断了外销之路,再加上瓷土短缺,燃料供应也有一定困难,窑址逐渐北迁到铜官镇附近,瓦渔坪终成为历史的陈迹。

1983年,长沙市文物考古部门曾对一处古龙窑址进行了考古挖掘,出土了大量陶瓷珍品,包括有碗、盘、盂、洗、壶、瓶、坛、枕、灯、砚、镇纸以及各种雕塑小玩具等,当地农民还拾到了一只铸开元通宝钱的陶范,并发现了有绝对纪年的器物,如元和三年(808年)的罐耳陶瓷模,大和二年(828年)的小瓷壶等,证实了铜官窑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1988年1月24日,国务院公布铜官窖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官窑出产的陶瓷,不但造型精美,釉色匀润,绘画精致,彩色和谐,而且在我国陶瓷历史上有两大创造:一是她是我国釉下彩的发源地。陶瓷专家反复论证,陶瓷釉下彩工艺在唐代中叶的铜官窑已经应用,推翻了釉下彩起于宋代的说法。另一大创造就是本文述说的瓷器上写上的诗句,还有谚语、俗语等文字。

从近几年已出土几百件诗陶瓷壶上看,诗的体裁主要有五言、六言两种,其中大部分是五言诗,有近50种字体以行楷为主,不见草书,更不见篆书,说明识读的对象主要是文化不高的广大群众。壶上已发现唐朝著名诗人的诗3首,如初唐韦承庆作的五绝《南中咏雁》是:

方里人归去,三秋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得共尔同归。

其余多为陶工自己创作和当时流行的里巷歌谣。

瓷壶诗的题材相当广阔,有读书处世、道德伦理、边塞征战、商旅活动、爱情思绪以及即兴遣怀等等。

描写读书处世的有:

白玉非为宝,千金我不须。

意念千张纸,心存万卷书。

陶瓷工人懂得,知识比白玉、黄金还宝贵,将这样浅显易懂的诗写在壶上勉励人们不要一意追求金钱财物,而要勤奋好学,求得知识。

描写伦理道德,讲究礼貌的诗有:

客人莫直入,盲入主人嗔。

打门三五下,自有出来人。

这首诗阐明了到别家串门时,不要莽撞,要讲究礼貌。

描写游子和旅人思乡怀亲的诗有:德-化-陶-瓷-总-站

一别行千里,来时未有期。

月中三十日,无夜不相思。

夜夜挂长钩,朝朝望楚楼。

可怜孤月夜,沦照客心愁。

这两首诗使我们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别开离乡的思乡的情绪。后一首诗哀怨伤感的情调刻画入微。

描写景色和民情的有:

小水通大河,山深鸟宿乡。

主人看客好,曲路亦相过。

即兴感怀,情景相当融洽。

描写爱情生活的有: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自从君去后,常守旧时心。

洛阳来路远,不用几黄金。

前-首诗写得有奇趣,两人似乎十分爱慕,但因出生时间的悬殊而相互嗟叹。后一首则显得非常直白坦率。

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有:

一日三战场,曾无偿罚为。

将军马上坐,将士雪中眠。

这-首描绘北国冰天雪地征战的景况,战地生活刻画得是何等艰苦。

反映商旅活动的诗有:

人归千里去,意在一杯中。

莫道前逞(程)远,开坑(航)逐便飞。

日日思前路,朝朝别主人。

行行山水上,处处鸟啼新(声)。

这两首诗似为表现商客不顾路途遥远、惨淡经营的情景。后一首诗出现在十数件壶体上,是所见题诗壶同一内容数量最多的-种。

还有一首反映宗教思想的诗:

圣水出温泉,新阳万里传。

常居安乐国,多报未来缘。

这首诗是当时佛教盛行的一种反映。另外,美酒颂的诗也发现了3首:

自入新峰(丰)市,唯闻旧酒香。

抱琴酤(gū,买酒)一醉,尽日卧垂杨。

二月里(醴)春酒,红眼(?)小火炉。

今朝天色好,能饮一杯无?

备酒还逢酒,还杯又(?)被杯。

今朝清不醉,满满酌将来。

据查,以上这些诗,绝大部分未收入《全唐诗》中,有人称这些诗为出上的唐诗,是陶瓷诗的鼻祖。

我国是著名的瓷器之邦,瓷诗壶没有首创于名扬天下的江浙古越窑,而创于唐代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办铜官窑,这是为什么?因为当时铜官窑的产品大都是青黄色,敌不过官办。为了竞争,自然要十分注意体察顾客的心情,在瓷器上有所创造,瓷诗壶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有一种陶瓷壶上的诗,对这个问题作了很好的答案:字串9

买人心惆怅,卖人心不安。

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

陶工们想到了文人雅土们题诗于壁,备受人尊敬,何不移诗和书法于陶瓷,外国人十分喜爱中国的陶瓷,陶瓷上写上诗词,诗与书法相配,艺术价值更高。果然,此举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铜官窑出产的瓷器,比以前更畅销到朝鲜、日本、菲律宾以及中亚、西亚等地,开拓了广阔的国际市场。现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还出土不少铜官窑的陶瓷器,它的强大生命力至今还熠熠生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