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鉴赏-长沙窑的陶瓷艺术特征及陶瓷文化背景

陶瓷文化鉴赏-长沙窑的陶瓷艺术特征及陶瓷文化背景

陶瓷文化 陶瓷艺术 陶瓷瓷砖

2021-07-13

陶瓷文化。

长沙窑器具敦实的造型、写意般的釉下装饰图案是对楚地民风生动活泼的反映。其装饰题材体现了湖湘人平和、朴实,热爱生活的特征,书法装饰和伊斯兰图案则反映了对现实的关注,装饰中的佛教文化形象又表现出受道家学说的影响,这两个特征表现出长沙窑陶瓷器具兼具了入世和出世的精神之美。

长沙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大致兴起于唐代中期,于五代逐渐衰落。唐代时,我国瓷器已大量外销,外销陶瓷品种多样,除邢窑白瓷、越窑青瓷以及三彩陶之外,长沙窑的釉下彩绘瓷器亦可谓独树一帜。长沙窑是在岳州窑的基础上,吸收三彩陶以及伊斯兰文化、佛教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釉下彩工艺,成为陶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长沙窑的陶瓷艺术受着诸多文化的影响,而源远流长的楚文化是其根基。长沙窑是楚人的智慧结晶,是湘楚大地培育的艺术之花。楚地的环境、文化与湘民桀骜不驯的性格,使得长沙窑在唐代陶瓷业繁荣的时期形成了不同于其它瓷窑的风格特征。“长沙窑陶瓷器中数量最多的产品是碗、碟与壶”,从这些饮食器具与众不同的造型和装饰中可以感受到楚文化的深刻影响和湘民独特的性格特点。

一、敦实的艺术特征

长沙窑出土的陶瓷器中,壶的数量很多。其造型都很丰满,大都壶颈偏短,壶腹体量偏大,因此形体给人感觉偏胖;壶的底足直径大都较长,器形更显敦实。有一部分为溜肩椭腹壶,更显挺拔。罐的口径长,只略短于底径,器形像中间略鼓起的圆筒,尤显庄重大方;有些罐的腹部直径大于器身的高度,更显浑圆结实。长沙窑出土的瓶与壶的造型难以区别,都是同样的敦实圆浑。但出土的文物中有自名为“瓶”者,其中长颈大盘口瓶的口径只略短于腹部直径和底径,与其它窑的瓶类造型不同,同时期的越窑的秘色瓶则多有长颈小口,显得修长俊俏,温润秀美。可以看出长沙窑出土的陶瓷器中,代表性的壶、罐、瓶类等器具造型敦实,有一种阳刚之美。长沙窑器具的装饰以独具特色的青色釉下彩绘花纹饰最为出名。其内容有人物、走兽、花草、几何抽象图案。长沙窑的釉下彩装饰以线描为主,其用笔和设色已有一定的规范性,主要可分三种类型:

第一种为铁线式,多用于褐彩白描,线条灵活,犹如铁线一般遒劲有力。

第二种为棉线式,以粗线条做没骨画,大多数呈绿色。这种线条有如浸水绒线,其软如绵。

第三种为复合式线条,即铁线式和棉线式两种线条配合使用,它是长沙窑釉下彩绘中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一般用绿色棉线式线条勾画轮廓,再用褐黄色铁线条描绘细部,比如动物的眼、嘴、羽毛,植物的叶脉等等。线条刚柔相济,色彩对比协调。若是写意画的装饰图案,则用笔洒脱肯定,线条变化莫测,像草书一样潇洒率性,如行云流水般,与器形的弧线相互映衬。

长沙窑的器具所显示出来的这种细腻中不失洒脱之美,深深根植于楚文化当中。秦汉以后,楚地凭借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宽松的文化环境,成为南学的摇篮,禅宗的温床,理学的中心和新学的基地。正是在这种楚文化的影响下,才出现了长沙窑器具圆浑饱满的造型与写意般的装饰图案。特别是其装饰图案,构图多流转回旋之态,线条兼凝重与轻盈之美,是楚文化精神内涵的生动反映。

二、质朴的艺术特征

长沙窑的产品不属于高档瓷。胎质一般不够精细,或含有细砂;虽然胎壁轻薄,但内壁往往残留凹凸不平的工具痕。而且,其烧成温度不高,没有达到真正的瓷化程度。长沙窑出土的壶具的流部大都为棱柱形,这些棱形不是很规范,棱边宽窄不一,多少不定,以八棱形最多,也有九棱、十棱或多至十二棱,据推测棱边是以快刀信手削出。长沙窑碗碟的圈足制作一般比较粗放,底沿往往有明显的刀削痕,孔心顺手旋挖而不正圆,甚至歪斜作桃子形。与长沙窑相比,同时期邢窑和越窑的器具造型更为端庄,底足也很规整。长沙窑器具不规则而严谨的造型,虽然略显随意,却让人感觉自然畅快,有一种清新的质朴之风。

长沙窑的陶瓷产品有着广阔的国内外市场,主要原因在于它的产品物美价廉。长沙窑瓷能在既不如邢窑瓷器之白,又不如越窑瓷器之坚的劣势局面下,拥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它的价格定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长沙窑的陶瓷器具不属于宫廷用的高档瓷器,主要是用于外销和国内广大百姓使用,所以其器具的造型和装饰呈现出浓厚的民间风韵,反映了老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长沙窑陶瓷器具的质朴生动之美,是湘楚大地的淳朴民风、生机蓬勃的风土人情的一个重要反映。长沙窑的陶瓷器具就像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的湖湘人一样,具备了平和、朴实、憨厚的品格。三、体现文化背景的精神特征

以书法作为装饰,是长沙窑瓷器制作上的又一特点。长沙窑瓷器上收录的大部分诗歌、格言通俗易懂,很少引用典故,大部分来自民间流传的古佚诗和谚语。有反映商人经济生活的,反映做客的,反映男女感情的,反映求学科考的,都是对世俗生活的集中体现。

长沙窑器具装饰上还有一种深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釉下点彩装饰,以及釉下彩绘的图案中有“外国女郎”、“异国情侣”的波斯人。这些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应用,反映了湘楚文化有一种开放的气度,无论是在物质文化,还是在精神文化上,只要可取,湘楚人民都加以吸收。

对现实的关注,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不难看出楚人对生活的热爱。巫学是楚人的传统文化,“巫学不是今人所讲的装神弄鬼,它是一种原生态的学术”,其中有原始科学、原始艺术、原始哲学,当然也有巫术、巫法。原始科学中有天文、历象、算术、地理、医药等,这表明关注生活、执着于现世、富有创造性,是楚文化的重要特点。

长沙窑器具上的釉下彩绘外,还有模印贴花。在模印贴花装饰中出现了佛教形象,是湘楚文化对佛教文化吸收的反映。莲花,是佛教圣花,它象征佛教教义的纯洁高雅。在长沙窑的模印贴花中有很多莲花造型,特别是在有的模印贴花中莲花内还有孩童形象,据推测“不仅与吉祥语‘连生贵子’有关,而且很有可能是象征‘莲花佛陀’”。除此之外,模印贴花中还出现了佛教人物纹饰造型、佛塔模印贴花,以及观音菩萨的坐骑鱼龙——摩羯等。

长沙窑作品的书法装饰中还出现了一些为佛教教义作宣传的诗歌,如“圣水出温泉,新阳万里传,常居安乐国,多报未来缘”,还有“念念催年促,由(犹)如少水渔,劝诸行过众,修学香无余”等。TAOci52.coM

长沙窑器具装饰中出现的佛教文化的形象,表现了湘楚文化深受道家玄学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湘楚文化崇尚道学,早在春秋晚期的时候,在北方盛行孔子的儒家学说的时候,在南方长江中下游主要是楚地,则盛行老子的道教学说。西来的佛学主要借助玄学,实现佛教的中国化,有一种说法叫“老子化胡”。

湘楚人民不仅有对物质的要求,还有对精神的追求。楚地的人才自古便有两极发育的趋向,蕴育出了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哲学家。春秋时期,楚庄王有着“三年不飞,飞则冲天;三年不鸣,鸣则惊人”的雄心壮志。在哲学上则有老子、庄子这样的思想家和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所以,湘楚大地才蕴育出了兼具了入世和出世精神之美的长沙窑陶瓷器具。

精选阅读

陶瓷文化鉴赏-长沙窑有什么特殊成就?


湖南长沙窑创始于唐而终于五代。长沙窑的瓷器式样之多,在唐代瓷窑之可以说是少见的。长沙窑工匠对于罐等器物的口、腹、系统的部位,善于随形变换,创造出了许多实用美观的形式。长沙窑烧造的瓷塑动物也惹人喜爱,兽类有狮、象、牛、羊、猪、狗、马等。长沙窑的装饰艺术方面的特殊成就。出现较早的模塑贴花装饰。花贴在壶流和腹部,纹饰褐色彩斑,然后旋青釉。釉下彩绘是长沙窑有历史意义的首创。开始出现时纹饰比较简单,先出现釉下褐彩,然后发展为褐绿两彩。长沙窑釉下彩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青色。各种纹样大量出现,丰富了唐代瓷器的装饰艺术,对后世釉下彩的继续发展开先了河,在工艺也为后世奠定了基础。此外,长沙窑在唐代还对其它瓷窑发生过一定的影响,例如四川省什坊堂的邛崃窑,出土器物与长沙窑具有共同装饰等征,青釉褐绿斑与釉下彩品种遗留甚多。还有成都青羊宫窑也有类似情况。

陶瓷文化鉴赏-长沙窑有什么特殊成就


湖南长沙窑创始于唐而终于五代。长沙窑的瓷器式样之多,在唐代瓷窑之中可以说是少见的。长沙窑工匠对于罐等器物的口、腹、系流的部位,善于随形变换,创造出了许多实用美观的形式。长沙窑烧造的瓷塑动物也惹人喜爱,兽类的狮、象、牛、羊、猪、狗、马等。长沙窑的装饰艺术方面有特殊成就。出现较早的模塑贴花装饰。花贴在壶流和腹部,纹饰褐色彩斑,然后旋青釉。釉下彩绘是长沙窑有历史意义的首创。开始出现时纹饰比较简单,先出现釉下褐彩,然后发展为褐绿两彩。长沙窑釉下彩突破了青瓷单一青色。各种纹样大量出现,丰富了唐代瓷器的装饰艺术,对后世釉下彩的继续发展开了先河,在工艺也为后世奠定了基础。此外,长沙窑在唐代还对其它瓷窑发生了过一定的影响,例如四川省什坊堂的邛崃窑,出土器物与长沙窑具有共同装饰特征,青釉褐绿斑与釉下彩品种遗留甚多。还有成都青羊宫窑也有类似情况。

陶瓷文化鉴赏-磁州窑陶瓷绘画艺术鉴赏


磁州窑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彭城观台一带,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民间窑场。它以精湛的制瓷工艺与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成就而载人陶瓷史册。磁州窑陶瓷制品以多样的装饰形式及深度的表现内容,展现出艺术审美和文化内涵。磁州窑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技法有刻划花、剔花、白地黑花、宋三彩、红绿彩、翠蓝釉等几十种品类,各种装饰品种淋浴了不同时代的文化风雨与滋润,绚丽多姿、争芳斗艳。其中宋元时期的剔刻划花,白地黑花,以及近代的民间青花,以其丰厚的艺术表现力为我们留下一大批极有价值的艺术精品。

磁州窑装饰技法是以绘画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它以直观的视觉形象,为产品增添美感与艺术欣赏价值。磁州窑制品的绘画与纸上绘画不同,它必须视陶瓷坯釉的干湿而或缓或进行操作,绘画的布局也常因不同产品的器形特点,因形制宜而形成不同的绘画风格,如有的画面疏朗别致,简洁典雅,有的繁缛致密,工笔细致,有的粗犷豪放。由此提升了装饰的表现效果。实际上磁州窑许多陶瓷绘画作品,其艺术鉴赏价值也远远超出其实用价值,而带有强烈的艺术审美,宗教文化与民俗色彩。一件绘画产品往往蕴涵各个时代深厚的文化气息与艺术内涵与时代精神。成为我们研究古代绘画艺术翔实的实物资料。

磁州窑绘画装饰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中人们追求幸福,吉详的愿望及情感的倾诉。绘画内容丰富,有花鸟、山水、人物、婴戏及诗、词、曲,元杂剧,民谣等为民众喜闻乐见的题材与内容。具有吉祥意义的植物花草纹样有莲花、牡丹、菊花、竹叶、石榴及连绵不断的卷草纹等等。它象征着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对美好的歌颂憧憬,他们的喜怒哀乐等深刻的含义。山水纹样反映陶工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有的体现了文化人钟情山水遁世隐逸的意绪。纹样有的繁缛细致,有的则简单几笔而就,充分展示了磁州窑题材丰富,博采众长及雅俗共赏等特点。

磁州窑绘画题材异常丰富多样,包含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民间故事,历史传说,戏剧内容及民俗题材方面的内容,俨然构建出一条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艺术画廊,浓缩着博大精妙的文化意蕴与雄浑的艺术审美。纹饰中既有文人高仕琴棋书画的生活场景,也有为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戏剧故事,民间传说及吉祥图案。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精致的理念精神。我国唐诗、宋词、元曲、章回小说,代表了各个时代的文化成就,集中了中国文化精髓。古代磁州窑装饰时均取为绘画题材。磁州窑产品上绘出许多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故事,如“尧王访舜”,“陈桥兵变”,“昭君出塞”等。再如“李白醉酒”《白乐天作诗》、《踏雪寻梅》等绘会描写的是著名诗人词人活动的故事内容。中国历史上有著名的四君子,如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周颐敦爱莲,苏东坡爱砚,借喻了四君子的高风亮节,也成为彭城磁州窑画工绘瓷的题材内容。一件民间青花瓷瓶上的《四爱图》就描绘了古代四君子的故事。

宋元以降,我国戏剧舞台艺术达到很高的水平,它以脍灸人口的故事情节,“说、唱、做、打”的表演形式深深地融人人间,为庶民所喜闻乐见。戏剧艺术对磁州窑绘画艺术风格形成很大影响。许多戏剧题材内容流行社会各阶层,有的是画工日常看过的戏剧场景,生动地活跃在他们的脑海内。如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故事:《三国演义》中的“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辕门射戟”;隋唐演义《瓦岗寨》中尉迟敬德“单鞭救驾”,救李世民的故事。唐代名将薛仁贵寻妻的故事《武家坡》;《西游记》中的唐僧取经及《聊斋》的“樱宁图”中的狐仙与才子的爱情故事等片段。戏剧题材绘画特点是画有围墙,主题纹样是戏剧主要内容的一出折子,绘在开光内,周围是细密的边饰纹框。画工们将戏剧中这些耳熟能祥的人物及其故事情节绘在陶瓷产品上,供人们休闲之余品析观赏,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画匠绘瓷时,也会一边绘画一边联想着戏里的故事情节,或边哼着戏谱唱句边作画。由于精神到位又很投人,绘画时能够聚精会神,一丝不苟,绘画技巧也达到充分的展示。磁州窑绘画装饰的内容还有《张良卖剑》、《单刀赴会》、《麻姑献寿》、《薛三娘教子》、《黑水国》、《风云三侠》、《游龟山》、《二乔读书》、《朱元璋拜师》故事等。

西游记是我国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后来出现小说,但最初的起源与流行时间,在学术界却多有争论。20世纪50年代彭城出土一件白地郝彩赭唐僧取经箱形枕。画面绘有唐僧骑马,孙悟空与猪八戒在前,沙和尚随后的西天取经图。据考,唐僧取经故事最早始于南宋,出现在彭城瓷枕上说明此故事元时已广泛流传民间。该枕绘出的纹样比明代杨景贤《西游杂剧》和吴承恩《西游记》要早200年以上,因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此枕还参加了中外文化交流展览会。

在美国西雅图艺馆,收藏一件彭城“滏源里三家造”白地黑花杂剧人物纹饰枕,属精品之作。枕面描述了唐代名将薛仁贵功成名就荣归故里寻妻的故事。画面正中为三棵松树,左边一卫士牵马在后等候,薛向一仆人作辑施礼做寻问状,而屋内一人正做梳状。枕面尖拱形繁缛边饰纹形成一开光,突出了主题纹饰,起到烘托效果。前面为折枝花纹,背面为牡丹花纹,两端为荷花纹。这此边饰纹与辅助纹对于主题富寓意的酿造均有渲染效果。此枕绘画笔法细腻,人物刻画生动,故事情节突出,层次感强,纹样布局得当,整个画面疏密相宜,有一种韵律感,非常圆满地体现出画工匠心独到的绘画技艺,成功地表现了当时风行的尚武精神。彭城“滏源王家造”同“张家造”一样,均为磁州窑著名的陶瓷作坊;曾生产出许多美仑美奂的瓷枕精品。

一件元代妇人卧枕,一女子被刻画成头枕曲臂,作熟睡状,神态自如,动作舒展,呈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与祥和的意境。枕后以墨书有“至正贰年六月初四日陆仕安索申家窑”制。这是一件有明胡年款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民俗生活风情,审美雅趣与制瓷技术水平。佛教经过与各种宗教文化融会贯通,发展成有中国本土特点的宗教文化意识,除了佛教的圣花一一荷花是磁州窑产品的常见绘画纹样外,还绘出许多有关佛教故事的经典传说。峰峰矿区文保所收藏一件瓷枕上,绘有《僧稠解虎斗》的佛教故事。僧稠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佛教教派领军人物之一。其说以宗教实践为根本,是长期在北方流行的以“四念处”法为中心的禅法。僧稠从僧出家,从道房学禅,后人少林寺诣祖师佛陀,历史上曾获得极高评价。僧稠一系的禅在中国曾取得“独盛”地位,在长时期占有重要影响。《僧稠解虎斗》表现了僧稠见到两只正在撕斗的老虎,他宣讲佛教教义将二虎劝成和解的情景。另有一件彭城民间青花《达摩面壁》纹样腰圆枕,描写的是佛教禅宗创始人达摩自中国南方——苇渡江到少林寺,面壁十年刻苦修炼,甚至连鸟在其肩搭窝都毫不知晓的故事。后来达摩的后世弟子——六祖慧能,确立了在中国一度占主导地位的禅宗宗教。《达摩面壁》描写了禅宗佛祖达摩以绝念精神,一心刻苦修练的故事。道教是我国的传统宗教,其中有许多传说。如“八仙过海”、“刘海戏蟾”等内容。还有一件青花人物纹样掸瓶,描写是道教《老子出关》图,但此处老子不是骑牛,而是骑驴,体现出彭城瓷行画匠的诙谐情趣。

彭城出土一件白地黑花双凤纹四系瓶,瓶体被分割成两个开光,框内各绘有一凤凰。凤凰作展翅翱翔状,风的腹部被想象般绘成朵朵祥云,整部画面形象逼真,充满新意,极富想象力。历史上,凤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瑞鸟,而被归纳为形象美,五色备举,光彩夺目,凌风蹈云,翱翔四海之外,集中每一身的美丽形象。凤充满智慧,清逸高洁,能歌善舞,象征欢乐祥和,安宁幸福。它又是成双结队的鸟,象征爱情纯洁,姻缘美满。凤凰还被用于宫廷皇后专用的纹样。此四系瓶大约是供达官贵人甚至宫廷使用的贵重器物。

磁州窑画匠通常将几种不同纹样组合或分割,绘制在瓷器上,用意在于赋予更多的吉祥含义与审美情趣。诸如“龙凤呈祥”、“松鹤延年”、“麒麟送子”、“五福捧寿”、“喜鹊登梅”、“雪中送炭”、“青花芙蓉”、“远山清水”、“望月山水”、“双喜临门”等。

磁州窑的花卉绘画采取了更加活泼创新的形式。它常将几个视觉美学因素组合一道,使其形成更加丰富的吉样寓意。如菊花有席片菊,铁锁边菊,黑叶菊、三根柱菊、松珍菊、钓菊、葱花菊、团菊。梅花则有五瓣梅、缠枝梅、青花梅花、鱼鳞梅花、竹叶别梅等。再比如竹蓝桃纹、博古纹、富贵边博古纹、梅花边博古纹,灯篓孔牡丹等纹饰即属此类,这些纹样多装饰在碗、盘、碟等日常生活用瓷上。

彭城磁州窑陶瓷画匠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他们在瓷器上还绘出大量的中国北方当地土生土长的花草纹饰,如鬼佛手,凤仙花、石榴花、打碗花、红桃、梨果、柿饼花、菜瓜纹、蝴蝶花、豆芽菜花等等。其中许多纹样装饰如豆芽菜,梨果、风仙花、打碗花及柿饼花等,均取材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交界地区独有的花卉野草。这类独具浓郁地方特色的纹样群,填补了过去官窑绘画艺术所空白的缺憾,丰富了中国陶瓷纹样装饰艺术,也成为北方民间民俗文化艺术的集大成者。

总之,磁州窑陶瓷绘画艺术画技高超、题材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艺术内涵,许多绘画技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值得我们深人研究。

陶瓷文化鉴赏-蛋形窑


窑炉形制之一。出现于明末清初江西景德镇窑,是由元明时期的葫芦形窑发展演变而成的。以砖等材料砌筑,由窑门、火膛、窑室、护墙和烟囱等部分组成。窑床前低后渐高、倾斜度3°左右。窑室前部高而宽,后渐低、窄、略呈扁长圆形,似平卧在地上的半个蛋,故名蛋形窑。蛋形窑窑身全长15~20米,最高、最宽处约5米左右,容积150~200立方米。窑壁较簿,厚度在0.2~0.25米之间。窑身左右两侧用砖围砌成一护墙,与窑壁之间留有0.2~0.3米的空隙、内填砂土,作为隔热层,以缓解窑壁与窑顶受热膨胀或遇冷收缩时引起的开裂,并有减少热量损失的作用。烟囱贴后壁而立,高度一般与窑身长度相等。平面似蛋形,壁厚仅0.1~0.12米,下粗、向上渐细,上口面积在2平方米左右,形制高而大,抽力强。蛋形窑结构合理,设计科学,砌筑材料造价低廉、施工方便、装烧量大,适合于多种坯釉,一窑内装入多类瓷器品种可同时烧成。蛋形窑以柴作燃料,烧成时间短,单位耗柴量低,产品质量好。它对清代景德镇瓷器手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蛋形窑的建筑结构。对国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英国的纽卡斯特尔窑、德国的卡塞勒窑等,就是仿照这种设计建筑的。(见图463)

陶瓷文化鉴赏-东平窑


东平窑概况

惠州东平窑始烧于北宋年间,是北宋广东三大民窑之一。至于东平窑为何经历160余年的兴衰发展,最后熄火,专家认为有待考证。惠州东平窑始烧於北宋年间(公元960~1127年),是北宋广东四大民间窑场之一。以东平窑头村为中心,总占地面积约有四平方公里。包括有瓷土采挖区、作坊区、凉晒区、堆放区和龙窑一座。取土区位于龙船湖和新湖仔(因取土后形成的大湖泊)。龙窑、作坊、凉晒场位于外贸仓库那一片,约有六万平方米,从湖边一直延伸到山边龙窑脚下,是一大片非常平坦的地方。现在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用围墙围起的“窑址保护区”,只是原来的窑碴堆田区。窑头村因烧窑及烧窑人居住地而得名。烧窑人始祖张氏和始祖婆葬于窑头村,其后人有九大房。现居住窑头村的有三大房,迁居马安柏田有一大房。其余几大房于清中期取始祖婆遗骨迁徙到外地谋生。清道光二十五年,九大房重修始祖墓时,还将已经风化了有一米高红砂岩墓碑放入其中,此墓碑仅可辨认“张太公”三字,其余字迹已无法识别。窑头村在明清时期非常兴盛,从外地迁入有曹氏、唐氏族人。六十年代仍可见建筑遗址上有大片一、二米高的夯土墙。这种屋墙非常坚硬,居说是用砂、石灰、糯米、糖水等物,用板夹住夯成。

品种及工艺

从出土的实物来看,东平窑生产的品种非常丰富,有碗、盆、杯、罐、瓶等,以实用瓷为主。其装饰手法主要是刻花和划花,刻花碗为倘口,器型较大,口沿薄,深腹,内壁无纹,外壁刻扇骨纹、花草纹。其刀法近似陕西耀州窑。因东平窑的刻花碗胎壁较薄,斜刀部位较宽、较浅、线条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圈足无釉、足墙较薄,比较高。灰白胎,胎土精细坚硬,敲之有金属声。施釉较薄,青釉清澈透亮,青翠中微显黄。花口碗的刻花十分精美。是瓷中之精品。到晚期有一种小碗,内外均施厚釉,无纹饰。圈足矮浅、足墙变厚,胎土变黄,比较粗松,胎壁也厚。东平窑的制作工艺为转轮手工拉坯成形。装烧工艺为单件匣砵叠烧。使用垫饼或垫圈。碗的匣砵为漏斗形。口大足小,平衡性较差,七、八个匣砵重叠装烧时,常有沾连和压扁。

东平窑历史

惠州东平窑始烧于北宋年间(公元960至1127年),是北宋广东三大民间窑场之一。窑址于1976年9月底被发现。东平窑以惠城区东平窑头村为中心,总占地面积约有4平方公里。包括有瓷土采挖区、作坊区、晾晒区、堆放区和龙窑一座。取土区位于龙船湖和新湖仔(因取土后形成的大湖泊)。龙窑、作坊、晾晒区位于外贸仓库一带,约有6万平方米,从湖边一直延伸到山边龙窑脚下,是一大片非常平坦的地方。现在东平窑遗址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用围墙围起的“窑址保护区”,只是原来的窑渣堆填区。

东平窑瓷器

东平窑生产的品种非常丰富,有碗、盆、杯、罐、瓶等,以实用瓷为主。其装饰手法主要是刻花和画花,刻花碗为倘口,器型较大,口沿薄,深腹,内壁无纹,外壁刻扇骨纹、花草纹。其刀法近似陕西耀州窑。因东平窑的刻花碗胎壁较薄,斜刀部位较宽、较浅、线条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圈足无釉、足墙较薄,比较高。灰白胎,胎土精细坚硬,敲之有金属声。施釉较薄,青釉清澈透亮,青翠中微显黄。花口碗的刻花十分精美,是瓷中之精品。

停窑之谜

北宋之后,东平窑已彻底停烧。一代地方民间名窑就此结束。烧窑人有的改为种田和在西枝江捕鱼为生,有的远离他乡谋生。究竟是什么原因?在历史上给考古学家留下许多未解之谜。但据笔者多年的实地考察北宋东平窑停烧虽有多种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瓷土资源已采挖完毕所致。实际上窑头村的瓷土资源并不丰富。在取土后形成大湖泊的龙船湖底,表层仍可挖到一些粉白色的沾土,但再深一点,却是红黄色的沾土层。周边数十公里也全是耕土,砂粒多,从晚期烧造的厚釉无纹小碗可以看出,胎土已经粗松变黄,说明已经无法取得早期那种优质瓷土。

东平窑是一个就地取土的家族式窑场,由于当时自然资源的限制,当时社会生产条件的限制,制作成本的限制等原因,东平窑最终停烧。但是,她毕竟是惠州制瓷史上的一个辉煌,那青翠如玉般的釉色,精美绝伦的刻花,以及那高超的制瓷工艺,在中国民间陶瓷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资源枯竭说

张焕彩表示,经过多年对东平窑的研究和考证,认为停止烧造源于瓷土枯竭。

在专家的带动和影响下,张焕彩开始关注东平窑址的考古。为了找出停烧之谜,他学习了很多考古知识,还曾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学习。上世纪80年代,他拿着工具考察了窑头村方圆几十公里的土地,就是家乡的两个湖泊也没有放过。遇到天旱,湖里水位下降的情况,他便到湖里找线索。

经过多年的考察,张焕彩认为停烧最主要的原因是瓷土资源已采挖完毕所致。张焕彩说,窑头村瓷土资源并不丰富。在取土后形成大湖泊的龙船湖底,他发现表层仍可挖到一些粉白色的粘土,但再深一点,却是红黄色的粘土层。而周边数十公里也全是耕土,沙粒多。另外,从晚期烧造的厚釉无纹小碗可以看出,胎土粗松变黄,这说明那时已经无法取得早期那种优质瓷土。

张焕彩简介

张焕彩关注“东平窑”,曾到北京故宫学习,张焕彩,出生在惠城区东平窑头村。窑头村,因烧窑及烧窑人居住地而得名。

据张焕彩的讲述,窑头村生活的居民全部姓张,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当年烧窑人始祖张氏和始祖婆均葬于窑头村,后人共有9大房。现居住在窑头村的有3大房,张焕彩是3大房的后人。

小时候,张焕彩常和村里人一样到几十米外的窑址挖瓷器,那时候,家里用的碗都是从窑址上挖回来的,后来家里换了新碗,张焕彩还是钟爱老碗装饭,因为他更喜欢碗上漂亮的花纹和鲜艳的颜色。

1982年,张焕彩从部队转业回到惠州工作,见到这些祖先留下来的瓷器,他要决定用实际行动保护它们。从此,他爱上了收藏,特别是喜欢研究收藏家乡东平窑的瓷器。每有国家、省专家和收藏爱好者到东平窑考察,张焕彩都争当向导,向他们介绍一些相关的情况。

战乱因素说

市博物馆郑成文:东平窑停烧最大可能是战乱因素。那么东平窑又是为何停烧的呢?郑成文表示目前考古界尚无定论,具体原因已无法考证。但有几种猜测:或是因为战争、动乱等社会因素,或是烧窑人破产的经济原因。郑成文认为可能性最大的是战乱,因为当年在东平窑遗址出土了几百公斤的铜钱。经鉴定,这些铜钱均为北宋时期的钱币,几百公斤铜钱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根据推测,很有可能当时发生战乱,烧窑人来不及带走财富,将铜钱匆匆埋在地下。

对于张焕彩的“资源枯竭说”,郑成文说东平窑瓷器烧造原料主要采用的是一般的粘土和白色的化妆土,粘土一般从山上挖取(不排除地上取土)。对于东平窑的停烧之谜仍然有待考证。

陶瓷文化鉴赏-湖田窑


在景德镇郊湖田村,保护面积4万平方米,窑业兴起于五代,经宋、元至明中叶结束。五代遗物堆积在村东。宋、元遗物在村南,元明遗物以琵琶山为中心,窑具与碎片堆积以刘家坞、琵琶山最丰富,中心处厚达数十米,保存较好,大窑炉与作场遗迹则多聚集在天门沟两岸,五代产品以白釉为最精,其中出土的蟹壳青小碗和白釉盘,器型规整多水平,宋代产品以影青刻,印花器物为主,亦有青花生产。明代以民用青花为主,此窑址反映了景德镇近七个世纪的制瓷技术与艺术生产规模的发展过程,为研究我国陶瓷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湖田窑是我国宋、元两代各大制瓷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的古代窑场。遗址保存的遗物非常丰富,历代古窑启遍地,有宋末的“马蹄窑”,明早中期的“葫芦窑”等。在该遗址上建立起来的湖田古窑址陈列馆,展示了在这里出土各种窑具和瓷器。1982年,湖田古瓷窑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陶瓷文化鉴赏-磁峰窑


磁峰窑,位于今彭州市(原彭县)磁峰镇,以烧仿定白瓷为主,主要装饰方法有印花、刻花和划花,由于其产品在造型、纹饰、釉色、胎质等方面都与定窑有相似处,所以一般将其归入定窑系。磁峰窑的酱釉产品,应是受到定窑影响而烧制的仿紫定产品。这类酱釉产品,虽然数量较少,但在窑址中也有发现。1976年,四川省博物馆魏达议先生就曾在窑址中采集到此类酱釉器物,他在《四川彭县金城窑白瓷》一文中说:“釉色为灰白色或乳白色,也有器内为灰白釉,器外为赭色釉,这是极少数。”(注:金城窑,即磁峰窑,见《四川古陶瓷研究》第一辑。)魏达议先生所说的器内为灰白釉器外为赭色釉的器物,即笔者本文所说的器外施酱釉而在器内施白釉的器物。然而,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有关文物考古部门在1977年的试掘、1978年的调查以及2000年的正式发掘中,都未发现这类酱色釉瓷器,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这类酱釉产品的生产数量极少,在窑址中不易发现。

酱色釉,又名紫金釉(也有的称赭色釉),是一种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高温釉,其釉色介于柿色和枣红之间。酱色釉瓷最早创烧于宋代北方窑口,目前已知宋代烧制酱色釉瓷器的窑口有定窑、当阳峪窑、耀州窑、介休窑、磁州窑、吉州窑、建窑以及四川的磁峰窑、金凤窑、西坝窑和重庆涂山窑等。其中定窑、当阳峪窑和耀州窑的酱色釉瓷质量最好,而其他窑口的酱色釉瓷多产自以烧黑瓷为主的瓷窑,器物胎质较粗,质量远逊色于前者。宋代酱色釉瓷器的普遍出现,与当时的社会风尚有关,是有意仿酱色漆器而烧制的产品。

明人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说:“有紫定色紫,有黑定色黑如漆,土具白,其价高于白定。”关于紫定问题,虽然目前争论较多,尚无统一意见,但多数人都习惯将定窑酱色釉称为紫定。这种酱色釉的色调有多种,有的呈酱红色,因而也有人认为定窑酱色釉瓷即文献所载之红定。据宋代邵伯温所著《邵氏闻见录》载:“(宋)仁宗一日尝幸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瓷器,帝见问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宸所献为对。帝怒曰:尝戒汝勿通臣僚馈遗,不听何也?因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谢久之乃已。”此外,在宋代周辉所著的《清波杂志》中也曾提到“定州红瓷”。定窑酱色釉瓷除在窑址中发现实物标本外,在各地墓葬和窖藏中也有出土。目前所见的定窑酱色釉瓷器的主要器型有碗、盘、盖碗、瓶、罐、壶等,胎质洁白细腻,釉层表面为酱色,釉表与胎之间有黑色的基础釉层,器表多为素面,仅少数器物有印花装饰,有的器物内施白釉外施酱色釉。

陶瓷文化鉴赏-彭县窑


彭县窑:在今四川彭县,故名。烧造年代为宋代,专烧白瓷,是目前在四川省发现的唯一白瓷窑址。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胎体致密,胎色白中闪黄。釉面光亮,釉色白中带黄,但有一部分呈灰白色。(2)产品以碗、盘、碟为主,瓶、罐、洗、盒等品种极少。(3)装饰有刻划花、印花、堆线三种,前二种与定窑风格类似。刻划花以双鱼纹多见,还有缠枝牡丹、折枝莲、莲瓣及风扇形花瓣等。印花纹饰以花鸟为主,如飞鸟衔草、凤穿牡丹、鹞鹰穿花、双雁、鱼鸭、鸳鸯戏莲图及各种缠枝花、折枝花、朵花纹,鸟类多为展翅飞行,最大特点是都不画足。堆线是用瓷浆以笔勾勒出六根线条于碗、碟的内壁,表示六出花瓣,或用六条曲线表示花瓣形。(4)与定窑的区别1.彭县窑口沿有釉,器内和外底粘有砂痕,圈足端或底无釉,产品皆施化妆土。定窑口沿无釉,器内外光洁平整,圈足内有釉。2.彭县窑的六出花瓣采用白色瓷浆堆线,较浅;定窑则以起棱线条表示。3.印花效果彭县窑显得有些模糊不清,线条略为呆板;定窑则纹样清晰流畅。

陶瓷文化鉴赏-潮州窑


潮州窑:在今广东潮安县,唐宋属潮州,故名。始烧于唐代,终于宋。唐代烧青瓷和酱褐釉瓷,宋代以烧青白瓷为主,兼烧青瓷和黑瓷等。其产品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唐代产品胎质一般呈灰色,胎体较厚。釉面一般均有细小开片。器形有碗、碟、壶、杯、罐、盆、枕等。碗以敞口平底造型为多见,一般施釉不到底。少量碗为圈足或四花瓣口圈足,碗内凸起四条直线。青瓷器物上有点褐彩装饰的。(2)宋代产品胎质细密,胎色大致可分白、灰白或深灰等种。施釉较薄,一般都有细小开片。(3)宋代瓷器器形有碗、盘、杯、壶、瓶、炉、罐、盆、灯、粉盒、砚、笔架、佛像和玩具等。青白瓷产品以浮雕莲瓣纹炉和喇叭口、长颈、细长流的壶最具特色。(4)青白瓷装饰以划花为主,其次是雕刻、镂空和褐色点彩,印花很少见。划花线条简朴流畅。内容以弦纹、卷草纹、平行斜线纹为主,其次是蓖纹、莲瓣纹和云龙纹等。青白瓷佛像的头、眼、须部常点以黑褐色彩,此为一大特点。(5)青瓷产品中较有特色的有贴花双鱼纹盘,双鱼纹是贴附上去的,釉色较淡,胎质较松,与南宋龙泉窑青瓷贴花双鱼纹盘有区别。(6)器物一般采用垫饼或垫环装烧,故底足无釉。盆类器皿中有的采用叠烧法,盆内底留有支钉痕,一般为5个支钉痕。

陶瓷文化鉴赏-萧窑


萧窑:在今安徽萧县白土镇,故名。创烧于唐代,而终于金。唐代烧黄、白、黑釉瓷器,入宋以后主要烧白瓷。其特征和鉴定要领是:(1)唐代产品1胎体厚重,胎质不纯,呈焦黄色,胎体内杂有不少白、黑或红褐色微粒。2黄釉瓷产品釉色黄中闪绿,流釉处成墨绿色,积釉处有小开片。3萧窑与寿州窑相距较近,深受寿州窑影响,产品工艺特征与寿州窑基本相似.(2)宋、金代产品1胎色有灰白和焦黄两种。胎质有精粗之分,灰白者精,焦黄者粗。2以白瓷为主,釉色白,釉薄处灰暗无光,釉厚处呈牙黄色,并透出乳白色亮光。此外,还兼烧黄釉、黑釉、白釉黑花等品种。3采用3足支钉或托珠叠烧,故碗、盘等器内心和底足留有支钉或托珠痕,一般3个。4器形除碗盘外,还有枕、双耳罐、小件瓷塑动物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