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鉴赏-历史上的瓷器名窑

陶瓷文化鉴赏-历史上的瓷器名窑

陶瓷文化 古代瓷器鉴赏 古代瓷器名窑

2021-07-13

陶瓷文化。

中国历史上的瓷器名窑比较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唐代邢窑。胎质细洁、釉色白润。在今河北省临城县。

二、隋代至宋代邛窑。以烧制青釉、褐釉、绿釉、彩绘等器物为主,除烧制盘、碗之外,还有各种瓷塑玩具。在现在的四川省邛崃县代方堂。

三、唐、五代至宋的越窑。釉色原为青中微黄,后改进为清水般的绿色,刻划有花鸟、人物或几何图案。在今浙江省余姚县上林湖一带。

四、唐代烧白瓷至宋而著名的定窑。瓷器除乳白色外,兼有黑、酱、绿釉瓷器。器物装饰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北宋后期曾一度烧制宫廷用瓷器。在如今的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燕山村。

五、北宋、金、元的钧窑。此窑利用氧化铜和氧化铁呈色不同这一特点,烧成蓝中带红或带紫的色釉。红、紫的色泽如玫瑰、海棠,非常艳丽。胎骨白色,釉细而润,其中佳器底部刻有数目字,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此外,与禹州邻近的临汝、郏县、登封、新安、汤阴、安阳以及河北磁县等地瓷窑均仿烧钧瓷器。

六、宋代名窑——汝窑。汝窑在元佑初年曾为官窑,瓷器的胎骨香灰色,釉色近于卵青。此类器物烧制的时间短,质高物精,目前尚未发现窑址。

七、临当窑。在临汝南乡等地,有一种青瓷,釉色较龙泉窑深而带葱绿,胎骨淡灰色,有印花、刻花两种,图案有花卉、水波、鱼及禽鸟。现称“临当窑”,窑址今河南省汝州市。

八、宋元时代北方民间瓷窑还有磁州窑、当阳峪窑。

九、龙泉窑。龙泉窑始于五代,至南宋而鼎盛,明代仍继续烧造,清代中期以后衰落停产。此窑继承越窑传统,烧造青瓷。南宋龙泉窑瓷器分为两种类型:一种胎质细密洁白,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代表,花纹装饰上出现了堆塑和贴花。此种类型即习称的“弟窑”,一般称龙泉窑皆指此。另一种类型即习称的“哥窑”。哥窑瓷的重要特征是釉面开片,这是发生在釉面上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开裂原本是瓷器烧制中的缺陷,后来人们掌握了开裂的规律,有意识地让它产生开片,从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美感。龙泉窑器形复杂,除一般日用器皿外,还烧制各种文具及仿古的瓶、鼎、觚、炉等。在今浙江省龙泉大窑、金村等处。

十、建窑。宋代名窑,在今福建省阳县池墩村,所烧黑釉瓷器,以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为“兔毫盏”。有的器底刻有“供御”,“进琖”等字样。

十一、德化窑。该窑始于宋代,以烧制白瓷而著称。宋元时期烧制青、白釉瓷。德化白瓷胎釉浑然一体,如同白玉一般。除乳白色以外,还有象牙黄和粉黄色的。更有贴花、印花和堆花。所制佛像最杰出,在今福建省德化县。

十二、景德镇。江西景德镇是最著名制瓷窑场。始于南朝陈时,经唐、宋、元、明、清至今。唐代已烧造白瓷,宋代景德年间烧造官窑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从此有景德镇之名。以产影青瓷器著称。元代青花、釉里红等已烧制成功。到明代,景德镇开始成为我国瓷业中心,一道釉和釉绘等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更有五彩、斗彩等彩绘瓷器的创造。到清代彩釉更有改进和创新,能烧制粉彩、珐琅彩等。其中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烧造成的最精美,并各有其特色,它主要的窑有崔公窑、周窑、壶公窑、臧窑、郎窑、年窑、唐窑等。

相关阅读

陶瓷历史上的璀璨文明


陶瓷是我国非常有名的瓷器,我国也被称为“瓷都”在美丽的江西,有一个叫景德镇的地方那里的陶瓷举世无双,非常的有名,都说来江西一定要去景德镇看看当地的陶瓷,而且也有许多陶艺者都会来到景德镇欣赏当地的陶瓷,并且学习交流经验。

特征

其总体风格是:胎体厚重、器形硕大、纹饰繁密、层次众多。

1.造型,品种减少,以日常用品的盘、碗、杯为主,注重实用性,圆器占绝大多数。

2. 青料,采用进口料与国产料两种钻料。进口料含铁钴比较高,成色浓艳,蓝中泛黑,大都用于高档瓶及大器物上。国产料含锰钴比较高,呈色浅淡,个别的灰暗,常用于民间日用的大众瓷上。

3. 纹饰,高档瓷上纹饰繁密,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故事题材居多。普通瓷上纹饰简单,画笔粗率,以花卉居多。

4. 胎釉。胎泥采用二元配方(瓷石加高岭土),高温烧制不会变形,白中闪青。

5. 工艺。不管圆器还是琢器,底部都不上釉,皆砂底。

6. 款识,元青花不书帝王年号款,极少的书许愿文款、记事款或刻干支款。元青花不是朝廷官用瓷,而是外销瓷。

在当今时代的背景下陶瓷的文化也越发的璀璨,陶瓷用它美丽神秘,变幻莫测极具优雅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位想揭开它身世之谜的人。

历史上五大名窑和产区盘点


陈设艺术品陶瓷产地分析

众所周知,瓷器起源于我国,在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中,曾出现了闻名世界的五大名窑,下面就对五大名窑做个盘点。

钧窑:宋代著名瓷窑。窑址在今河南禹州。其制品造型古朴、配釉复杂,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窑”之首。

汝窑:宋代著名瓷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宋时属汝州,故名。其制品为青瓷,胎体较薄,胎质细腻,釉面有细小的纹片,被誉为“似玉、非玉,而胜玉”。

官窑:宋代北方著名瓷窑。宋时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明清景德镇官窑,常以帝王年号来命名,如:“宣德窑”、“成化窑”、“康熙窑”等。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

定窑:始烧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窑址在河北曲阳。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哥窑:宋代著名瓷窑。窑址在浙江龙泉。制品造型优雅有古韵,青釉浓厚青翠,色彩幽深,创出了粉青、梅子青等绝顶釉色,把青瓷之美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

我国的陈设艺术品陶瓷,分陶和瓷两大类。

陶主要产地有:以紫砂壶和花盆著称的陶都江苏宜兴;以陶塑人物和动物造型见长的广东石湾;生产唐三彩的河南洛阳;生产黑釉陶罐的山西浑源;生产刻花陶器的四川荣昌。

陶瓷主要产地有:生产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四大传统名瓷的瓷都江西景德镇;以釉下五彩装饰美术瓷而闻名的湖南醴陵;生产雨点釉和创新刻瓷艺术的山东淄博;生产花釉和象牙瓷的河北邯郸;生产白瓷的福建德化;生产青瓷的浙江龙泉;生产釉上彩花瓷的广东潮州;生产仿南宋官窑艺术瓷的浙江萧山等。

历史上记述陶瓷的专著主要有哪些?


翻开我国浩瀚的文献材料,关于著录陶瓷的笔记、类书、地方志和诗文等不少。如成书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的《大唐六典》曾记载:瓷石之器是作为州县所出的贡赋载入史册的。这是最早记载陶瓷信息的史书。后来的《新唐书》、《宋史》、《明史》等正史仍旧在“地理志”中贯列入陶瓷,如《宋史·地理三》耀州“贡瓷器”即是。另一方面,许多文人学士从审美的观点出发,针对陶瓷的釉色、造型、清脆悦耳的扣击声,创造了不少的诗赋篇章。如潘岳(公元247~300年)的《笙赋》,唐代诗人杜甫(公元712~770年)、白居易(公元772~846年)、皮日休(约生于公元834年)的诗歌,以及陆羽(公元773~804年)的《茶经》等等。但最有科学价值的是下列三部书:

其一是元代蒋祈编著的《陶记》

蒋祈是一位经营景德镇民间窑场的专家,有很丰富的实际经验。书内系统地记录了景德镇制瓷手工业的全过程以及封建管理制度、总管建制和税目。特别是对制瓷的分工、原料、成型、施釉、装饰工艺、装坯、焙烧、销售等等,都有详细的叙述。虽然它主要是记载景德镇制瓷工艺的专著,但它的实际意义是全国性的,是总括了中国陶瓷发展历史的。

其二是明代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世界第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百科全书。而且是以叙述技术和操作方法为主、图文并茂的。该书中有一卷是专门叙述制造技术的,题目为“陶埏”。计有瓦、砖、贝+贝+下底土、瓮、白瓷(附青瓷)、窑变、回青等五篇,附图十三。在白瓷一篇里较全面叙述了制瓷工艺的全部过程,“共计一坯、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叙述的层次是:先原料、次人工,最后是功用。特别是对每一项操作,、记载得都很详细,很具体,条条都是亲自的“见见闻闻”,“通篇未曾引用一书”。这是前人来曾有过的。例如上釉,宋应星写道:“见诸器过釉,先汤其内,外边用指一蘸涂弦,自然流遍”。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宋应星“一反明儒陋习”留心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为学应有益于社会的献身精神。

其三是清代唐英的《陶人心语》。

唐英是清朝皇室派驻景德镇御厂监造瓷器的一位官员,从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起,管理“陶务”达二十多年。他是一位务实的管理人,并自命为“陶人”。他所研究和了解的是“陶之业,陶之人,以迄陶中所有之事”。因此,他编著的《陶成图》、《陶成纪事》、《瓷务事宜示谕稿》、《陶冶图》和(《陶人心语》等,都是他聚精会神,苦心竭力,长期从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总结。特别是《陶人心梧》论述了“陶人之天地”,“陶人之岁序”;有创新成功的欢乐,也有失败的苦恼,有生产技术的叙述,还有对“物料、火候、生尅变化”规律的熟悉和掌握。真正是陶人语陶,字里行间充满了“陶人本色。。这就是唐英及其陶冶论著的精辟所在。

中国古代瓷器:在世界历史上的作用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的瓷器,在某些国家的某一时代,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甚至与人的生命等值。“中国”在英语中之所以被称为“China”即瓷器,无疑是因为中国瓷器文化在世界产生了既广且深的巨大影响,并得到了举世公认的缘故。

中国瓷器深刻地影响了一些国家的政治文明

17世纪后叶,中国曾向欧美出口大量的纹章瓷。纹章瓷通常指带有欧洲诸国贵族、军团、公司、团体等特殊标志或曰纹章的,根据特殊需要而大批量特制的中国瓷器。

17世纪后期,法国宰相马扎兰按照国王路易十四的命令建立了“中国公司”,在广东订制了大批带有甲胄、军徽、纹章图案的瓷器,他还委托法国商人在江西用景德镇瓷制造他们夫妻俩的瓷塑像,表现路易十四和夫人身穿中国丝绸织锦做成的中国式服装载歌载舞的情景。此后纹章瓷便在欧美等地盛行起来。俄国彼得大帝也在中国订造瓷器,绘制双鹰国徽,直到现在中国的故宫(微博)博物院还收藏有康熙年间烧造的有俄国国徽的彩瓷。曾经有许多墨西哥人来我国订制绘有自己家族标志徽记或勋章图案的成套餐具或茶具。至今在墨西哥人中间,仍有不少人保存着这些瓷器,作为传世之宝。

对于某些国家皇室贵胄来说,收藏和使用精美的中国瓷器,似为他们崇尚文明和追求高雅乃至炫示国力的象征。因此,千百年来,收藏、展示中国瓷器成为各国皇室豪门的最大爱好。华盛顿和杰弗逊两位美国总统都有自己专用的中国瓷器餐具;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专门有一个收藏中国瓷器的瓷宫;波兰王约翰有一个专门陈列中国瓷器的中国厅;德国的一些宫殿,如恩斯巴赫、夏洛腾堡等,以收藏中国瓷器著称;英国女王玛丽二世醉心于中国瓷器,在宫内专门设置许多玻璃橱陈列各种瓷器;在泰国首都曼谷的大皇宫里,陈列着许多中国瓷器中的珍品和景泰蓝;瑞典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中国宫”;在苏丹的宫殿里,自15世纪就一直使用中国瓷器做餐具,并特别建造一座名为“中国哈奈”的建筑以收藏这些珍品;在东非埃塞俄比亚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古老教堂,在这个教堂里,保存着一个精美的中国明代瓷坛,被视为镇堂之宝,瓷坛内保存着16世纪后期埃塞俄比亚著名的万王之王察丹格尔的心脏。

欧洲的某些君主对中国青花瓷器迷恋到如痴如醉的程度,在有关的法令中甚至规定了瓷具制作的用色。土耳其国家博物馆收藏了我国宋代的青花瓷盘,每逢有国宾来访,总统接待贵宾时,才将这些瓷盘摆在接待室里,以示对国宾的敬意。

这些由世界各国的国王或总统等皇室贵胄或则根据他们的特殊要求绘制的如国徽之类章纹的中国瓷器,或则收藏等等,无疑具有彰明较著的政治意义,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某些国家的政治文明。

在一些国家具有货币职能,可与人的“生命”等值

中国瓷器对各国社会生活乃至经济生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菲律宾,拥有中国瓷器的数量往往成为衡量个人财产、社会地位、名誉声望的重要标志。瓷器还成为金银的等价物,在市面上流通,还可以用来作借贷的抵押品和缴纳法庭罚金的“货币”。

1717年4月19日世界外交史上发生了奇闻:奥古斯特二世与邻国普鲁士国王达成一项交换协议,用自己的600名骁勇的御林军将士换回127件中国瓷器。这批瓷器中有18只选型各异、釉彩纷呈的大型花瓶,世称“近卫花瓶”,至今仍陈列在德国德累斯顿博物馆内。这是中国瓷器具有与人的“生命”等值的一个例证。

苏门答腊的巴塔克族有一条不成文的法律,若男人对妇女有非礼行为,则须用瓷器赔偿损失。部落之间、家庭之间发生械斗,和解时以中国瓷器作为赔偿。一般是一条人命索赔一只瓷瓮。在这里,中国瓷器同样具有了“人的生命”一般的珍贵价值。中国瓷器还是世代相传的传家宝。菲律宾新郎给新娘的聘金全部或部分是瓷器。在17、18世纪,拉美一些国家赋予中国瓷器货币的职能,向政府缴纳税金时可用中国瓷器。

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某些国家人民的物质生活方式

瓷器作为一种日用品,特别是作为饮食器皿,在欧亚非美四大洲传播,美化了他们的生活,使他们的日常饮食、宫廷宴会具有了一种文明风范,甚至改变了一些民族和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

中国瓷器对印度人的社会生活,尤其是饮食文化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中世纪以前,中国的瓷器还没有出口到印度时,印度人吃饭时十分简单,地上铺上一张芭蕉叶,再将食物放在叶子上,用手抓着吃,基本没有什么餐具。但是伊斯兰教传入印度后,特别是中国瓷器不断从海上运来,使印度人改变了生活习俗,他们吃饭时也用起了桌子,在桌子上摆着盛食物的陶瓷器具。

从18世纪开始,中国的瓷器开始在欧洲有了极大的市场。有人统计,在18世纪的100年间,从中国输入到欧洲的瓷器达到了6000万件以上,有越窑青瓷、龙泉窑青瓷和青白瓷等。这种大规模的进口,真正改变了欧洲许多家庭的生活,过去的餐具一下子就被中国瓷器代替了。

中国瓷器成了欧洲千家万户民宅室内喜爱陈设的装饰品。如在荷兰,民居中的壁炉上、器物的托座上,就喜爱安放中国瓷器装饰点缀,舰艇的玻璃橱中,也摆放着中国瓷器。特别是饮茶习惯在英国等国成为时尚后,瓷器成为欧洲普通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具。

回顾中国古陶瓷历史上的两次仿古高潮


纵观古陶瓷赝品的发展历史,在经过初创期后,又经历了近200年的缓慢发展阶段,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才形成了历史上第一次划时代的作伪高潮。这一时期,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大批西方人涌入中国“淘宝”,古董必然成为世界列强豪夺的焦点,古玩市场空前活跃,作伪之风也随之甚嚣尘上。此风一直延续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戛然而止。

这一时期的古陶瓷仿制和作伪基本上多限于江西景德镇地区,品种也以明清官窑瓷器为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第一,当时购买力最强的西方收藏者,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他们对外观绚丽多彩的明清官窑器的兴趣,远胜于对朴拙无华的老窑器的兴趣,致使那些能够左右中国艺术品收藏潮流的官僚资本,跟在洋人屁股后面推波助澜,这一点在外国资本汇集的上海,表现得尤为突出。第二,老窑器的生产年代久远,制作工艺已经失传多年,没有现代科学技术的介入,仅凭文化水平很低的陶工经验,要想仿制,尚属奢望。明清瓷器的生产工艺,在景德镇延续了数百年从未间断,尽管后期有所改进和变化,但总体仍在延续和使用,仿制起来更为得心应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30余年,由于政府实行了对文物的严格管制,禁止民间交易,古陶瓷作伪失去了市场,也就销声匿迹了。直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央政府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前东德)搞了一个“技术合作”,由他们提供给我国急需的现代化机器设备,由我国提供给他们传统陶瓷制作工艺。当时政府掌管的地方工业部(轻工业部的前身,执掌民用工业产品的生产)并不掌握传统陶瓷制作工艺的技术资料。为了尽快取得这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地方工业部迅速组织了一批专家到景德镇向传统艺人取经,景德镇的传统陶瓷工艺第一次被全面挖掘出来。

在这一时期,有关单位还多次组织陶瓷专家研究、开发和恢复了一批古陶瓷制作工艺。50年代由留美回国的李国桢教授带队来到浙江龙泉,首先恢复了龙泉窑的传统制作工艺,而后又陆续恢复了钧窑、定窑、官窑、汝窑、建窑、越窑以及耀州窑、磁州窑、吉州窑等传统工艺。虽然这一时期的仿制品多为国营企业批量生产的传统工艺品,只是形似而已,其中还融入了不少现代工艺,并未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但是它为日后的古董造假奠定了充分的人员、技术和物质基础,这些都是民国时期造假者们梦寐以求而无法实现的东西。

1993年,中国嘉德拍卖公司的问世,标志着内地私人手中的文物第一次可以公开交易了。这刺激了中国内地文物走私活动的猖獗。与此同时,一些私营业主也将眼睛盯在了古陶瓷作伪这块肥肉上。它既可以避免走私文物被判重刑,又可以达到迅速致富的目的。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迎来了第二次古陶瓷仿制、作伪高潮。

这次仿古之风,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刮得猛烈,地域之广、人员之多、品种之繁、水平之高,可谓空前绝后。第一次仿古高潮中是以景德镇为主,其他地区为辅;以明清官窑为主,其他品种为辅;以民国工艺为主,发掘古代工艺为辅;以文化素质低下的窑工为主,科技人员为辅。当今古陶瓷的作伪是长城内外、大河上下遍地开花,普通窑工、专家学者全民上阵,水平之高,令人叹为观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