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鉴赏-汝窑文献集锦

陶瓷文化鉴赏-汝窑文献集锦

陶瓷文化 古代瓷器鉴赏 汝窑瓷器鉴别

2021-07-13

【www.taoci52.com - 陶瓷文化】

●宋·周辉《清波杂志》

明稗海本卷中9页《笔记小说大观》(二)页333,江西广陵古迹刻印社。

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油)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明津逮秘书本卷二17页

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瓷,以定器有芒也。

《唐宋史料笔记丛刊》页23,中华书局,1979年。

●宋·周密《武林旧事》

明宝颜堂秘笈本五一册卷四16页

高宗幸张府节次略

进奉汝窑,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香合一、香球一、盏四只、盂子二、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

●宋·杜绾《石谱》

明群芳清玩本43页

汝州石

汝州玛瑙石出沙土或水中,色多青白粉红莹澈,少有纹理如刷丝,其质颇大,堪治为盘、盒、酒器等。十余年来方用之。

●宋·叶寘《坦斋笔衡》

清说郛本卷一八10页

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

●宋·周密《咸淳起居注》

清说郛本

淳熙六年(1179年),太上太后幸聚景圆赏牡丹,剪好色样者千朵,安置花架皆是水晶及天晴(青)汝窑金瓶。

●宋·欧阳修《归田集》

明刻本卷一一12页

汝窑花觚

柴氏窑色如天,声如磬,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北宋汝窑颇仿佛之,当时设窑汝州,民间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汝窑磁较似,官局造无私。粉翠胎金洁,华胰光暗滋。旨弹声戛玉,须插好花枝”。

●南宋《百宝总珍集》

卷九中有一首佚名诗,

“汝窑土脉偏滋媚,高丽新窑皆相类,高庙在日煞直钱,今时押眼看价例”。

●明·曹昭《格古要论》

明天顺三年本卷七21页

汝窑器出汝州,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润,薄亦甚难得。

●明·王雄修承天贵纂《汝州志》

《天一阁藏时代地方志选刊》本

村店卷一13页

汝州瓦窑店在州南十五里………

古迹卷二9页

………汝窑创始无考,元至元间,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最美。窑已久废。但居民间于地中偶尔掘得,颇以为珍玩焉。

●明·李日华《紫桃轩又缀》

明刻本卷一34页

汝窑用玛瑙末作釉,当时止供御,绝难得。余倅汝,仅见温挥使家一小器。

●明·王世懋《窥天外乘》

纪录汇编本20页

宋时窑器以汝州为第一,而京师自置官窑次之。

●明·黄一正《事物绀珠》

明万历十九年本卷二二

宋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色,冠绝邓、耀二州者。

●明·高濂《遵生八笺》

明万历十九年本卷一四41年

………汝窑余常见之,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支钉。余藏一蒲芦大壶,圆底光若僧首,圆处密排细小挣钉数十,上如吹埙收起,嘴若笔帽,仅二寸,直槊向天,壶口径四寸许,上加罩盖,腹大径尺,制亦奇矣。又见碟子大小数枚,圆浅瓮腹、磬口、泑(釉)足、底有细钉,以官窑较之,质制滋润。

●明·张应文《清秘藏》

商务印书馆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872册

卷上9页

“汝窑较官窑质优滋润”。

●论窑器

………汝窑余常见之,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支钉乃真也,较官窑质制尤滋润。

●明·田艺蘅《留留清》

明万历四十二年本卷六6页

宋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而汝为冠。今河南汝州,色如哥而深,微带黄。

●明·谷应泰《博物要览》

丛书集成初编本1560册卷二11页

志窑器入官哥窑

………汝窑余常见之。其色卵白,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支钉。

●明·天一阁藏《汝州志》卷二9页

汝窑创始无考,元至元间以定州白磁(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磁(瓷)最美,窑已久废,但居民间於地中偶而掘得,颇以为珍玩焉。

●明·雲閒曹昭明仲著《新增格古要论》卷五汝窑

汝窑器出汝州,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胎滋润,薄亦甚难得。

●明·刘艺衡《留青日札》说:“唐、邓、耀州悉有之,而汝为冠,色如哥,而深带黄。”

●清·王士祯《香祖笔记》

清康熙四十四年本卷一二3页

徐渭墨芍药一轴甚奇恣,上有自题云:“花是扬州种,瓶是汝州窑………”

●清·佚名

美术丛书本四集一辑312页

汝窑

北宋出汝州,有深淡月色二种。有有纹片者,有无纹片者,紫泥骨子,釉水肥厚莹润,骨肉泛红色,间有桔皮棕孔。今景德镇仿做用里乐釉天青料少许,以不泥为骨,多鱼子纹者,略得遗意矣,不子素泥也。

《百宝总珍集》卷九。

●清·宋名立修韩定仁屈启贤纂

清乾隆八年刻本卷六3页

古迹

汝窑,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幸清河郡王张俊第,进奉汝窑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合一、香球一、盏四支、盂子二、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

●清·唐铨衡《文房肆考》

清乾隆四十三年本卷三30页

宋时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屑玛瑙为油,如哥而深,微带黄,有似卵白,真所谓淡青色也,汁水莹厚如堆脂。《格古要论》云:“汁中棕眼隐若蟹爪者真”,又云:“无纹者尤好”。说四胡异,此如端溪石子辨鸜鹆眼。眼本石病,得此可研真水坑也,故曰无纹者尤好。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土脉质制较官窑尤滋润,薄者难得。时唐、邓、耀诸州悉有窑,而以汝为冠。

●清·白明义修赵林成纂《汝州全志》

清道光二十年刻本卷九7页

古迹

汝窑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幸清河郡王张俊第,进奉汝窑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香合一、香球一、盏四只、盂子二、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盖在宋时汝瓷已与商彝周盘同期珍重,宜至今日仅存其名耳。见《太平广记》。又,宋叶寘《坦斋笔衡》论汝磁(瓷)云:“本朝以定州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旧志》未详,《宋志》补督学孙灏诗云:“青瓷上选无雕饰,不是元家始博殖。名王作贡绍兴年,瓶盏炉球动颜色。官哥配汝非汝俦,声价当时压定州。皿虫为盅物之蠹,人巧久绝天难留。金盘玉碗世称宝,翻烂泥土求精好。窑空烟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

●清·白明仪修赵林成纂

清道光二十年刻本卷九46页

宝丰县古迹

青岭镇《宋史·食货志》提辖京西坑冶王景文奏:汝州青岭界产玛瑙,即此。

●清·学者梁同书《古窑器考》

记载:“汝窑,宋时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窑,屑玛瑙为釉,如哥而深,微带黄,有似卵白,真所谓淡青色也。汁水莹厚如堆脂。┅┅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土脉质制较官窑尤滋润。薄者难得。时唐即耀诸州悉有窑,而以汝为冠。”

●宋·惠洪:《石门文字禅》卷八“无学点茶艺诗”。《四库全书》集部五五别集类,上海古迹出版社,1987年,1116册第243页。

●陈万里:《汝窑的我见》,《文物参考资料》1951年2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宝丰清凉寺汝窑址的调查与试掘》,《文物》1981年第十一期。

●郭木森、赵文军:《汝官窑瓷器烧造区找到了》,《中国文物报》2000年10月18日第一版。

●叶喆民:《钧窑与汝窑》,《河南钧瓷·汝瓷与三彩》,紫金城出版社,1987年10月。

●叶喆民:《汝窑址发现经过与再考察记略》,《南方文物》2000年4期。

《汝窑二十年考察记实》,《中国陶瓷》1987年6期。

●汪庆正等:《汝窑的发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10月。

汪庆正:《汝窑析议》,载《河南钧瓷汝瓷与三彩》,紫金城出版社,1987年10月。

●李辉柄:《宋代官窑瓷器》,紫金城出版社,1996年5月。1992年8月。

《略说汝窑》,《文物》1986年第12期。

●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汝窑址的调查与严和店的发掘》,《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10期。

●王健华:《宋官窑弦纹瓶与清雍正仿品》,《文物天地》2001年1期。

●张剑:《洛阳安乐宋代窑藏瓷器》,《文物》1986年12期。

●洛阳专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汝窑址调查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0期。

●冯先铭:《河南省临汝县宋代汝窑遗址调查》,《文物》1964年8期。

《瓷器浅说》,《文物》1959年8期。

《中国古陶瓷文献集释》页71,台湾艺术家出版社,2000年。

●朱文立:《汝州汝官窑瓷片及配釉作坊的发现》,《中国文物报》1999年2月24日3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汝州市汝瓷博物馆:《河南汝州市区古代遗址发掘简报》,《华夏考古》2000年第三期。

●叶麟砋:《古今中外陶瓷汇编》,(北平)文奎堂书店,1934年7月。

●张万里:《汝窑研究》,《故宫季刊》(台北)1966年1卷1期。

●蔡和壁:《独占魁首的汝窑》,《故宫文物月刊》(台北)1984年2卷3期。

●张久益:《汝窑釉色浅谈》,《河南钧瓷·汝瓷与三彩》,紫金城出版社,1987年10月。

●张大庆:《对于汝瓷的探讨》,《河南钧瓷·汝瓷与三彩》,紫金城出版社,1987年10月。

●胡永庆:《汝窑中的御用汝瓷及相关问题》,《华夏考古》1994年第10期。

●陈宏焱:《从汝州青瓷窑的盛衰看汝窑与钧窑》,《华夏珍宝录》,山东地图出版社,1993年5月。

《河南汝州市汝瓷博物馆藏珍品鉴赏》,《华夏珍宝录》,山东地图出版社,1993年5月。

●李宗扬、邱东联编《中国宋元瓷器目录》,南方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

●王耀春、胡忠成《宋代“汝官窑”遗址重见天日》,《质量时报》第一版,2000年10月18日刊登。

●中国古陶瓷研究会编辑出版《中国古陶瓷研究》第七辑《汝窑卷》,紫金城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主编:孙关根。

●叶喆民主编《汝窑聚珍》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王会平、胡忠成《中国汝瓷、网上欣赏》2003年4月16日,河南日报第三版。

●王天林《汝瓷国际网站中华汝瓷网建成开通》2003年4月17日,中国河南网,转自(平顶山广电网)

●王纪元《鼠标轻轻一点、汝瓷尽现眼前》2003年4月18日,大河报A6版。

●王明浩《鼠标轻轻点,汝瓷网上揽》2003年4月20日,人民网郑州4月20日报道。

●王耕〈河南汝瓷国际网站中华汝瓷网建成开通》2003年4月23日,新华网刊登。

●桂焱炜、胡忠成《中华汝瓷网站开通》2003年5月13日,光明日报·生活时报刊发。

●张万强、桂焱炜、胡忠成《汝州开通汝瓷国际网站》2003年5月15日,中国技术市场报一版显要位置刊发。

●胡忠成、王一沙《鉴别技巧—慧眼识汝瓷》,《东方家庭报》古玩收藏D9版,2003年2月11日刊登。

●胡忠成、曹成、董新芳《中华稀世珍宝—汝瓷》,2004年1月《WTO与中国》国粹集锦刊

编辑推荐

陶瓷文化鉴赏-临汝窑


宋代重要民间瓷窑,已在临汝发现严和店、轧花沟、下任村、东沟、陈沟、岗窑、石板河、桃木沟、陈家庄、蜈蚣山等处遗址。烧瓷品种以耀州窑系统的青釉瓷器和钧釉瓷器两大类为主,此外还烧制北方常见的白釉绿彩、白地黑花、白釉划花、黑釉、绿釉等品种。青釉器物有光素、印花、刻花、划花几种,陕西耀州窑器的器形、纹饰、在临汝窑都可以找到,只是质地比耀州略为逊色,时代比耀州晚,明显是受其影响。印花纹饰有海水鱼纹、婴戏海水、缠枝牡丹、缠枝菊花、分格折枝花、折枝菊等。刻花装饰刀锋不如耀州犀利。划花有缠枝花卉,光素碗为厚唇小足、足粘砂粒、并有酱黄色,与耀州相似,但总体看耀州比临汝制作得更为精细。钧釉器物绝大部分为盘、碗,盘有折沿、花口、圆口等不同形式,有的饰以红色斑点。在临汝8处钧釉窑址中几乎同时都发现有青釉器,青釉中亦有带红斑者。(见图376)

陶瓷文化鉴赏-临汝窑址(图)


宋代北方民间青瓷窑址。位于河南省临汝县。始烧于北宋时期,历经金、元两代。1950~1964年,故宫博物院与河南省博物馆等单位作过4次调查,共发现严和店、轧花沟、东沟、陈家庄等14处窑址。

[临汝窑窑炉平面、剖面示意图]

在严和店发掘窑炉1座,略近圆形,窑长3.95米,宽3.65米,分窑门、火膛、窑床、窑墙、后腔5部分;窑门残长0.8米,火膛呈半圆形,窑床以砖叠砌,厚1.05米,砖上铺残匣钵,上面再铺0.3米厚的碎瓷碴,起稳固匣钵作用。窑具有筒式、漏斗式两种匣钵,有大小垫环、垫饼及工字形支具。

临汝窑以烧青瓷为主,遗物以各式碗、盘最多,印花青瓷占有一定数量。印花绝大多数为阳纹,题材以缠枝、折枝花卉为主,此外有菊瓣、水波游鱼与莲池鸳鸯等,碗心有印“童”和“吴”字者。阴纹印花及刻花装饰只有少量发现,制作技巧与纹饰布局均不及阳文印花装饰娴熟。临汝窑印花青瓷的造型与纹饰与陕西耀州窑非常相似(见耀州窑址)。印花青瓷盘碗中有6等分布局法,这类装饰具有明显的金代特征。东沟、陈家庄两处窑址均烧一种青绿釉盘碗,釉色介于钧、汝两窑之间,过去称之为邓窑,两处窑址发现后,解决了这类瓷器的产地问题。

[刻花青瓷残片(宋代)]

陶瓷文化鉴赏-巧夺天工非凡之作 汝窑


汝窑位于今河南临汝,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汝窑的特色是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并开创了人工的细密开片。开片,是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现象,把这种本来属于烧制中出现的缺陷变为有意识的装饰,则是从北宋汝窑开始的。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也列汝窑为第一。后人从明代宣德年间开始仿烧汝瓷,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也都有尝试,但从来没有达到宋代汝瓷的水平。

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窑、钧窑、哥窑、定窑,分别找到了当初生产的窑址或窑群,还出土了一些碎瓷,而唯独北宋官窑,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生产它的窑址,甚至碎片也没有找到。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有官瓷一片,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宋代官瓷的珍贵。

陶瓷文化鉴赏-龙窑


窑炉形制之一。以粘土或砖坯、砖依、砖依倾斜的山坡建筑而成,因形如龙身而得名、是南方地区流行的烧制陶瓷器的窑炉形制。由窑门、火膛、窑室、排烟孔等部分组成。拱形顶,整体平面很窄的长方形,与地面有一定的夹角、火焰由下部的窑头至上部的窑尾,与窑身平行流动。龙窑出现于商代。浙江上虞李家山发掘的一座保存较好的龙窑遗迹全长5.1米,倾斜度为16°,建筑简陋、结构简单。这个时期的龙窑,既烧印纹硬陶,又烧原始青瓷,就是通常所说的“陶瓷同窑合烧”。此后,龙窑逐渐增长,倾斜度和结构不断改进,至东汉中晚期结束了陶瓷同窑合烧的状况,出现了专烧瓷器的龙窑。三国时期龙窑长度已超过10米。两晋时期发明了分段烧成技术。南朝时期倾斜度、结构渐趋合理,隋、唐时期完全成熟,长度一般在20~30米左右。宋、元时期长度显著增加,有的整体斜长竟达135.6米。这个时期由于窑炉长,为了达到良好的烧成效果,在结构上进行了较大的改进,有的将窑床砌成阶梯状:有的将窑体砌成弯曲状;有的则在窑室内砌筑多道挡火墙、将其分成若干个小室,挡火墙下部设有烟火孔,使室与室相通,即所谓“分室龙窑”。明清时期直至当今,南方有的地区仍在使用龙窑烧制陶瓷器。龙窑建筑方便、装烧量大、产量高。其升温快、降温也快,容易维持还原气氛,适合于焙烧胎体较薄、高温下粘度较小的石灰釉瓷器,所以有人说龙窑是青瓷的摇篮。(见图460)

陶瓷文化鉴赏-官窑


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官窑也称御窑,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皇家瓷厂”。从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设置“浮梁磁局”,到1911年清朝覆亡,景德镇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厂所在地,中国封建社会的官窑制度在这里延续了632年,江西景德镇也由此拥有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景德镇地下也因此存有大量因禁绝流入民间而被就地掩埋的古碎瓷,成为中国目前品类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丰富的官窑遗址和“地下瓷都”。

官窑是我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专烧宫廷、官府用瓷。官窑始于宋代,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

【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由官府直接经营,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京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明代《事物绀珠》、《留留青》因袭此说。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较多。

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形质与工艺与汝窑有共同处。器多仿古,主要有碗、瓶、洗等。胎体显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质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着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底有文钉烧痕,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南宋官窑】

南宋时在今杭州市凤凰山南麓乌龟山郊坛另设新窑,称“郊坛下官窑”,又称南宋官窑。此官窑瓷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釉面乳浊,多开片,称为“蟹爪纹”,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却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

器型除碗、盘、碟、洗等日用器皿外,还有仿商周青铜器的尊、鼎、炉、觚等陈设瓷和祭祀用礼器。

注:图为官窑贯耳瓶(宋)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公元八世纪--十四世纪),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绥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

明代(公元十四世纪--十七世纪)采取‘官办民烧’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也称景德镇御窑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清代与明代不同,采取的是‘官搭民烧”的折中形式。其产品分“钦限”和“部限”两类,前者是专给皇帝用的,后者是给朝廷和外交礼宾用的。

陶瓷文化鉴赏-定窑


定窑:在今河北曲阳县,宋属定州,故名。始烧于唐而终于元,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酱色釉瓷和绿釉瓷等品种,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白瓷产品特征及鉴定要领是:(1)唐、五代产品胎色灰白,较粗,胎釉之间往往敷一层化妆土,釉色白中泛青。器物以碗为主,碗身较浅,唇口多见。底足见有平底、玉壁形足和圈足三种,平底碗一般外施黄釉内施白釉;玉壁形足碗里外施白釉,底足无釉露胎;圈足碗则足端无釉,足内有釉。尤以印花鱼鸟纹海棠式碗别具一格。器外底有的刻划“易定”和“官”字款。(2)北宋产品:1胎薄而轻,胎色洁白。2白釉呈乳黄色,积釉处多见泪痕,隐现黄绿色。器外壁薄釉处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3器形以盘、碗、碟、盒和枕为多,还有净瓶、海螺等佛前供器。4主要装饰技法有印花、刻花、和剔花,印花以花卉纹为多,常见莲、菊、萱草、牡丹、梅等,也有鸳鸯、龙凤、狮子等动物图案,画面严谨整齐,讲究对称,印花定器是宋瓷中的佳品。刻划花常见莲纹、水塘双鱼和莲池游鸭等,刻划花纹多装饰在器物的一面,或里或外,里外都刻划纹饰的极少见。5北宋早、中期定窑覆烧法尚未出现,使用匣钵仰烧,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粘附着垫烧的砂粒或支烧痕。北宋后期广泛使用覆烧法,口沿上多不施釉,俗称“芒口”,其它部分满釉。芒口处往往镶上金、银、铜的边圈,芒口为定窑产品的一大特征。6北宋定窑器底有刻划“官”、“新官”及“尚食局”等字款的,多见于盘、碗、小罐等外底部。(3)金代产品胎质细白,釉色多呈乳白色,胎釉与北宋定窑并无多大差别。但装饰大为逊色,无论印花还是刻划花,均差于北宋产品,少有佳作。纹饰流行印花石榴纹、印花犀牛望月纹及刻划花萱草纹,还有缠枝石榴、缠枝菊、鸳鸯纹等等。盘、碗内心印双鱼,器内壁鸳鸯莲花或牡丹飞凤也常见。烧造方法除一部分产品继续采用北宋后期的覆烧法,烧制“芒口”瓷外,一部分产品则采取砂圈叠烧法,器物的内底(以盘碗为多)刮釉一圈露胎。金代定瓷产品有纹饰,较好的一般采用覆烧法,反之,往往采用沙圈叠烧法。(4)宋代景德镇所仿定窑瓷器,称为“粉定”,亦采用覆烧法,口沿无釉,用金属镶包口沿,刻划花水平也较高,几可乱真。区别之处是景德镇仿定瓷釉面光亮,无泪痕特征,足内可见放射状跳刀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