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紫砂器辨伪鉴定要诀

【陶瓷文化】紫砂器辨伪鉴定要诀

陶瓷文化 陶瓷艺术 古代瓷器鉴定

2021-07-13

陶瓷文化。

自明代以来,有关紫砂器的实用鉴定著作和文献资料稀少,加之考古发现有明确纪年的墓葬出土器物凤毛麟角。一些鉴定著作多以博物馆藏品为例,不能全面反映500年来紫砂器的真实面貌,加之紫砂器又是一个极富个性化的器物,所以鉴定紫砂器的确切年代和作者真伪一直困扰着收藏者,成为久而未决的问题。笔者认为结合紫砂器泥料、造型、装饰等,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和总结前人的经验,真伪鉴定应从①原料材质②练泥与烧造③制作工艺④个人风格⑤印款特征五方面着手,通过分析、观察、上手、耳听鼻嗅、寻找佐证五种方法加以分析和对比,不断摸索,找到时代特征。下面分五个时期进行论述:一、明中期紫砂器特征:1.原料材质:为原矿粗砂,呈紫褐色与灰褐色,胎体近似缸体,手感较重、粗糙。2.练泥与烧造:采用木杵舂后,浸入水中漂洗,取面上的砂泥制作,故器物含杂质较多。烧制过程中,未使用匣体,器物表面沾有许多“沾釉泪斑”,严重的底部均有釉斑。3.制作工艺:为全手工筑成型,壶体由上下两节粘接而成,壶内有明显接痕和指印,壶盖面和壶舌、壶底与壶身均为粘接而成,壶体表面用木拍拍成,再用竹片精加工,表面留有竹纹痕迹,壶底稍变形内凹成锥体,壶嘴有指纹,采用镂塞法与壶身相接,所有接口均不修饰,无把,唯串线提梁式。造型简单、古朴,如鼓墩。4.个人风格:明中期以金沙寺僧与供春为代表,开始逐渐掌握了砂泥的特性,提高了制作工艺和手法,壶型古朴、大气,实用功能与美观增强,趋向成熟。赵梁,制壶多提梁式;董翰,善造菱花式;时鹏、元畅二人,式样较多。此四人为当时制壶四大名家。至李茂林制小园式和菊瓣式,采用匣装烧制。5.印款特征:明中期有印款,均为竹片刻之,字边沿泥外翻,字体为楷书。时大彬是此时期最负盛名的紫砂大师,最初仿制供春,做大壶,后来结识了陈继儒、王世贞等著名的书画家和学者硕儒,深受启发,而改制壶型,以更加适应文人阶层追求淡雅超俗的审美风尚,并创造了一整套合理而完备的紫砂制作工艺和工具,奠定了中国紫砂名陶的地位,进入紫砂创作的成熟期,此时期紫砂器与早期有了明显的改观,涌现出不少紫砂名人。1.原料材质:为原矿料,铺砂和调配砂,外观颗料明显,壶身常夹金砂,壶面质感丰富,作品手感舒服,因用料实在,故分量仍偏重,但色彩较早期丰富,呈灰褐、紫褐、黯肝、砖红、冷白等等。2.练泥与烧造:练泥,采矿后天然风化再用木杵舂之,然后浸入水池,取浮面细砂泥,练熟后再制作器物,故胎骨较粗,约20目~30目,颗粒明显、饱满,肉眼能看到颗粒状云母、石英,20倍以上放大镜观看外表,胎身明显凹凸不平。因温度不易掌握,有加热过温或欠温现象表现在壶上,声音多为缸声,较沙闷,基本上无钢声。3.制作工艺:采用全手工拍筒身或镶筒身制作,流与把采用镂塞法,接口部痕迹明显,不作刻意修饰。有些壶身有指螺纹。型体以大为主,一般壶流为三弯,接口在壶身中间,流下部弯形较直,外径较粗大,流上部位较细。把型较大,多为耳型,上端明显粗于下端。直流,有向上之意。其工艺如瓷器一样为典型的“粗大明”特点。4.艺术风格:造型以光货为主,不作装饰,少量作品在嘴与把上稍以龙口、凤作装饰,工艺上不精细装饰,整壶显得古朴、典雅、大气、稳重。实用功能较强,但也有仿瓜果形状及捏塑装饰作品。开始有佛像、动物等造型摆件。名家辈出,风格各异。时大彬为明万历至清顺治人,作品敦朴妍雅、实兼其长,妙不可言。陶土之内杂以金砂,用拍筒身或镶筒身手工制作,初制大壶,游娄东后始作小壶,流与把采用早期的“镂孔塞泥法”与壶身相接,流与把上留有指螺纹和标识,款法用竹刀刻之,书法逼真,在《黄庭》、《乐毅》帖间,世人无法仿。5.印款特征:基本上以竹刀或钢刀刻底印、舌沿、流下,并附干支纪年号,楷书为主,盖内、把下无印款。有少量壶在底内盖篆体印章,但壶身刻字均在明末陈用卿制壶以后。三、清康、雍、乾三代紫砂器特征清三代紫砂器的式样比明代更加奇特,同时开始注重器表装饰。其式样千姿百态,有仿古铜器造型,仿花果等紫砂象生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紫砂装饰风格发展到了顶峰,有泥绘、加彩、浮雕、堆泥、贴花、施釉、搅泥、镂孔、包漆、包锡、磨光等,层出不穷,因器思变,可说是集中了中国陶瓷工艺之大成。值得一提的是官窑和宜钧窑,由于皇帝的爱好,此时出现了宫廷指定烧造的皇室用器,高贵、华丽,工艺繁琐独特,有珐琅彩绘,描金,皇帝御题诗等,品位极高。宜钧釉紫砂发展也达到了高潮,釉色丰富,有仿钧、哥、汝窑等。紫砂器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期。1、原料材质:紫砂材质常见铺砂,沙料较细而匀,泥料色泽润活,手感细滑,如熟豆沙泥,易出包浆,色彩绚丽灿烂,极其丰富。2、练泥与烧造:练泥采矿后天然风化再用磨子加工,故泥料较细,约50目~60目,在20倍放大镜下能看到颗粒状云母、石英粒,胎身表面较平整。烧造采用龙窑,温度较均匀,由于技术提高,故无过温、欠温的现象。声音基本上为“哨哨”铁器声,朱泥例外,在30倍以上放大镜下看,胎骨结构为玻璃体。3、制作工艺:采用拍筒身和镶筒身,也有制壶大家坚持以手捏为主。如陈鸣远、邵旭茂等,壶身无指螺纹。此时期流相接处位于壶身中部偏下,流下弯曲弧度较大,把的形状较多,但比明代要小,而且把上下粗细变化不大。流、把采用明接与暗接,接口修饰均较好。基本为独孔,汉方等较大型壶为直排长孔和双眼、四眼孔。一般圆壶在手工加工后,当紫砂坯体尚未完全阴干时,外壁在木盘上轻细修刮,达到精圆。4、艺术风格:清三代作品,造型丰富多彩,制作精良,富丽堂皇,均不惜工本,充分体现了皇家气派和奢靡之风。清三代的紫砂大家有陈鸣远、惠逸公、邵旭茂、王南林、杨季初等人。5、印款:均为篆体方印,金石味很浓,一般在底部,盖内少有,把下印很少见,刻款为钢刀刻之,在底部,还有楷书刻堂名款。此时期名匠有:陈文居、陈文伯、陈子文、葭轩、郑宁候、虞荣、邵玉亭、陈荫千、陈汉文、张怀仁、杨季之、杨友兰、邵基祖、邵德馨、陈觐侯、许文龙、王友兰、华凤翔等。四、清康、雍、乾三代宫廷紫砂器特征清三代由于皇帝对紫砂器的宠爱,不但从地方进献名家紫砂精品,还从民间进贡名壶再由造办处进行彩绘泥绘、描金等精加工供皇室使用。这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官内务府档案中有记载。康熙朝:在紫砂胎上画珐琅,有茶具、笔海,其他素壶则未见。珐琅彩紫砂茶具有壶、盖碗等。紫砂胎骨较松,在胎上先罩一层红褐釉,然后加画珐琅彩。另一种,材质为红泥,泥质细腻纯洁,较少杂质,表面淡红而不浓妆,艳而不腻,在壶身加画珐琅彩。画珐琅以花卉为主,有彩桃、月季、菊花、葵花、牡丹等,还有龙、凤、云彩图案。底款字以珐琅彩题写“康熙御制”楷书,有黄、蓝两色,蓝釉款加一白釉底,式样为大方章或大圆章,均带框。雍正朝:目前所见在紫砂胎上(胎体较松)先罩一层鸡黄釉或蓝色宝石釉,再进行彩绘,以牡丹为主,壶型为瓜果型,并在花蕊、叶纹、壶嘴口、颈口、壶底边勾金粉,整壶色鲜亮,富贵、大气。底内盖无边框“雍正御制”方章。乾隆朝:由于皇帝风流儒雅,又是品茗品泉的专家,对宜兴茶具的喜爱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所以,凡是向宫廷进献的紫砂精品全部以本朝年号为款识,器物最多,有珐琅彩、描金、粉彩、泥绘、浅雕等等,并亲自题诗、词。皇宫定制珐琅彩,有壶具和文房用具。五、宜钧釉紫砂器的特征宜钧釉紫砂器是宜兴紫砂器中的一朵奇葩,始创于明万历中期,由制壶名家欧之明创烧,发展于清雍、乾朝,釉面有仿哥窑纹片者,有仿官窑纹片者,主要是仿钧釉。色彩甚多,以“灰蓝釉最为珍贵”,另外有“天青、天蓝、月白、翠绿、乌黑”等诸色。宜钧釉从明末开始进献于宫廷,乾隆后较少,至清末民初又开始仿制。宜钧胎骨为紫砂,因存在时间短、制作昂贵,故留世甚少,较珍贵,现故宫也只有20余件藏品。1、原料材质:材质一般较粗,胎体,较为轻薄松脆,便于釉面粘连。2、烧造与练泥均同于一般的紫砂器工艺。3、制作工艺:采用手工拍筒身和镶筒身,在成型的紫砂器上等胎干再浇釉烧造,有双单皮之别,单皮釉很薄、失亮,紧绷于胎体之上,好似一层薄皮紧裹器身,双皮较厚,釉肥亮泽,上有桔皮棕眼,光润可鉴。4、艺术风格明代紫砂胎外挂满釉,颜色以“灰蓝釉”为主,深艳光亮,“灰中有蓝晕,艳若蝴蝶”。欧窑为手工制作,壶体内有指纹印,罕见,为宜钧之极品。清三代:造型以壶为主,还有文房、耳尊、兽面尊、香炉、瓶、笔架等等,颜色以天蓝、天青、月白、翠绿为主。天蓝釉面有窑变流淌感,犹如朵朵羊绒,很好看,或天青中朵朵小白花。天蓝釉一般窑变为“龟裂纹,蓝天中点点红星,还有流淌的水纹感”。翠绿釉窑变为草绒中朵朵红花、艳丽多彩。月白釉一般为仿哥、官窑以开片纹饰为主。紫砂胎外一般不挂满釉,露底、口沿。清末民初:胎骨较紧份量偏重,釉面流淌感不强,无龟裂纹和红花点点,一般蓝、白分离,羊绒为小圆圈。基本没有满釉器物。5、印款:明代挂满釉,底印不清。清三代底印为“荆溪自省”、“澹然斋”,此二印一般也是在满釉器上,但印章较重还能看清。“大清乾隆年制”分满釉器和露底器。人名款:清乾隆以葛明祥兄弟二人为最,一般底部不挂釉,印章“葛明祥造”四字,楷书,以方印为主,也有圆印。清末民初为人名款。宜钧器由于釉汁掩盖了紫砂固有的天然肌理和质朴古雅的艺术本色,加之工艺要求复杂,制作成本高,在明末清初风行一阵后,很陕便衰落了,但它毕竟曾经辉煌过,是宜兴紫砂器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页。

taoci52.com延伸阅读

古瓷真伪鉴定要诀_陶瓷知识


古陶瓷收藏最大的难点是鉴别真伪,一不小心就打眼上当,轻者伤心伤肝,重则倾家荡产!因此,对于古陶瓷的收藏爱好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乃是鉴真辨伪的问题。以下便是笔者多年来所积累的古陶瓷鉴真辨伪的几点要诀。

青花瓷的真伪鉴定

胎釉鉴定:鉴定古陶瓷的真伪,首先得看胎釉,如果首先看见其釉面有火刺光或带有木然的涩感,则证明此物为仿品伪作;真品温润如玉,既没有火刺光的刺眼,也没有木然的涩感。另外,大多伪品釉面都遍布有细小毛孔缩釉点,并整个釉面宛如人出微汗,若有此现象一般可以断为伪品。

青花纹饰及发色:古陶瓷青花纹饰一般都流畅不做作,不呆板、不生硬,并有层次;伪品则既不流畅还又做作、呆板、层次感不强,因为这是伪作者的刻意模仿的结果。青花纹饰以款识下沉者为真品,反之青花上浮则为伪品。古陶瓷的青花发色有的温和、有的亮丽,而伪品则不是呆木就是刺目。

日本东京松冈美术馆所藏明永乐青花三爪纹天球瓶

底足鉴定(这一点对所有古陶瓷之底足鉴定都为通用):首先底足不干不燥显湿润者为伪品(刚出土者或刚从水中取出者除外);干燥自然老化者为真品(老底者除外),这是因为古陶瓷的底足经自然老化,而逐步消去胎体内的水分而由湿变干。其次,如果在底足上看见火石红被透明釉罩着者,那它肯定是伪品仿作,因为火石窑红是所露之胎,即没有施釉的胎足其内含有矿物质受到窑火燃烧而自然泛露出的,怎么会跑到透明釉下面去了呢?分明是作伪者涂上去然后再用透明釉罩上去所致。

蛤蜊光的鉴定:有的青花瓷与彩瓷一样,同样也有蛤蜊光,尤其是家传用瓷,往往使用后铁质、油质、脏物等渗透入其釉胎之中,使之如一滴柴油掉入水中后迅速扩散所形成的七彩霞光一样而滋生的蛤蜊光,并且还有犹如镀金产出的金色光,其妙无穷,且洗刷不掉,因此凡有这种金色之光、蛤蜊光之器则可定为真品,反之则为伪品。

土锈鉴定:出土的古陶瓷有的久经土浸而产生土锈,这样所产生的土锈一般难以一下洗刷掉(做伪者用万能胶等加土做粘上去的土锈一般也难于洗刷掉,然像这样所做成的土锈一用火烧便即现原形而掉落),反之一经洗刷就掉落者则为伪品。

(这一点适用于所有古陶瓷的土锈鉴定。)

影青瓷的真伪鉴定

胎质鉴定:影青瓷即青白瓷的真伪鉴定,首先得鉴其瓷质,因为湖田窑的器物瓷质极好、质量极高,有的几乎达到了胎薄如纸、白似雪的境界;用手指放在器物之外迎光而视通透见指,宛如极富水头的白玉。而仿品则没有这种感觉,观之察之而是不具水头白玉、不清晰、朦朦胧胧。

釉面鉴定:温润如玉者为真品(湖田窑),亮丽或木然者为伪品,有一点点黑黄斑且深入胎骨者为真品,黑黄斑点在釉皮表上者为伪品;釉面有干燥自然的小碎开片的为真品,有显湿且机械木然的开片为伪品。

刻划花鉴定:影青瓷的刻划花真品飘逸豪放、收放自如,大气磅礴,而伪品则缩手缩脚,木然呆板,极不自然。

底脚露胎器或覆烧的口沿露胎物。因影青瓷大都为出土这物,所以多少都乃有些土锈,如果这些土锈难以洗刷或火烧不下,则为真品,易洗刷或烧之即下乃是伪品。

彩瓷的真伪鉴定

景德镇陶瓷馆藏徐仲南粉彩潇湘烟雨瓷板

纹饰鉴定:彩瓷上纹饰的周围有蛤蜊光,且深入釉胎为真品。反之,清新亮丽又无蛤蜊光者则为伪品,并且纹饰周围带有银色“蛤蜊光”者也为伪品。

浅降彩的真伪鉴定:真品彩感朦胧,苍老自然、伤痕自然者真;观感彩纹亮丽、清晰、伤痕做作、纹饰呆板、木然、做作者是伪品。

胎釉、纹饰,底足鉴定多同青花瓷的胎釉、纹饰、底足鉴定。仅一点不同,乃彩瓷多有没有上彩的釉面及底面(有釉)有大片的洗之不掉,擦之不落的蛤蜊光者为真品。

老胎新彩瓷的鉴定:第一要鉴定纹饰的周围有无真正的油盐光的蛤蜊光,后看其是否稳定,是否擦洗得掉;如有若蛤蜊光不稳定,轻浮、擦之即掉,或是带有银色的蛤蜊光,而断其胎又是老物,那可说明其是老胎新工。第二看色彩纹饰之上有无自然的磨损伤痕;如没有,而彩下却有磨损伤痕,那则证明其是老胎新彩,试问,彩怎么会跑到伤痕上去?另外,纹饰彩上如若有磨损的伤痕那也要看自然不自然,如若彩上的伤痕与彩下釉中伤痕不符,那也是伪品。

题款的鉴定:凭笔者以往经验,大凡题款题字的彩瓷,其款字周围基本都有蛤蜊光,然而现如今在高科技一日千里飞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发生了变化,今天仿做的题字款瓷都已有了“蛤蜊光”,这是因为仿做者在题款题字的料中加放了铅锡粉末等原料(彩料周围则加金粉等原料)。所以,在仿做之后便就有了“蛤蜊光”。而如今晚清大名家和珠山八友大作价格高涨,因此就越发得注意小心。凡在这题款题名的周围出现带银色“蛤蜊光”者,且用高倍放大镜观之,见款字之中也有点点银光者为伪品,或为老胎后加款;题款题字的周围有如一滴柴油掉入水中并随之向外扩散所产生的蛤蜊光,并见擦不掉洗不净者为真品。

用高倍放大镜观察,款字如见其轻浮,鲜亮醒目,有上飘之感可定为伪品;款字沉稳不轻不浮有深入釉胎之感,见苍老者为真品,这样的款字既使周围没有蛤蜊光也仍可断为真品。

颜色釉瓷的真伪鉴定

清康熙豇豆红釉团螭纹太白尊

红釉瓷鉴定:凡带有开片纹的红釉瓷,不管是霁红还是钧红还是窑变红或是炉钧红等,如若见其釉面上的开片交叉接口处有满是脱落而形成的点点小孔,则可断真品,因为这是年代久远而使开片的交叉之处釉瓷小点脱落而形成的现象,仿做之品是做不出这种自然脱落的脱瓷小孔的。如若要进行伪作,那也可一看便知是人为所做,因为其要做成这种脱瓷小孔便有人工凿迹,断不自然,再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种作伪之瓷。

底部鉴定:窑变红釉瓷的真品底部多涂有酱色釉,尽显沉稳、苍老、干涩者真,而显轻浮加鲜亮或湿、脏、平滑为伪品。祭红釉瓷因底多施釉,所以看底足就得多看圈足的露胎之处,一般圈足露胎处干燥具涩感者真,反之是伪品。

豇豆红瓷鉴定:绿色苔点自然分布且沉稳者真;分布不自然、做作、苔点过绿过大、醒目者是伪品。

蓝釉瓷鉴定:有多橘皮纹棕眼且多聚密集的小气泡,并发色不沉不稳者伪。发色沉稳,尤以明代蓝釉为沉稳,色蓝中带灰黑,极显苍老古旧;清三代的蓝釉除乾隆时有的蓝釉与晚清民国时的蓝釉即洋蓝相同之外,其他也显发色深沉,深蓝加暗色。

黑釉瓷鉴定:宋代建窑、吉州窑、金溪窑都生产黑釉瓷且各有风采。建窑胎多为紫色,坚硬;吉州窑胎多为黄色,粗而松;金溪窑则黑灰有之,土黄也有,黑灰者坚硬,土黄者粗松。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釉没有施到底,不但底足无釉,就是器物下部也大多无釉,所以这样也给我们鉴定其真伪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要点,并从中可以鉴出:真品露胎处干燥,抚之涩手,伪品则显潮润,抚之平滑。没有被土锈吃掉釉的真品尽显莹润玉质,有猪油感,伪品则不是耀眼就是枯涩,真品被土锈吃掉釉的倒显干涩,并土锈深入胎皮的尽显苍老与沧桑;而伪品则是用硫酸、草酸等化工原料处理做旧,其虽然也显得釉面好像被土锈吃得脱皮脱壳的,然而“土锈”无法深入釉骨之中,一洗便掉,这就是真品与伪品的土锈之分。

古陶瓷大师介绍古瓷辨伪6要诀


黄云鹏介绍,中国历史上从商代便出现了原始瓷,汉代在浙江上虞地区出现了青瓷,至唐代,瓷器成为了人们普遍使用的日常用品。唐宋开始有人收藏瓷器,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收藏之风日盛,仿古瓷应运而生。于是,陶瓷的鉴定便成为了一门深奥的学问。

黄云鹏详细介绍了古瓷辨伪的六大要诀:

1、造型:各时代的一些独特器形,往往是后人仿制的对象。只有熟记了真品的器形特征,才易于识破赝品。

2、装饰:包括装饰方法(彩绘、颜色釉、刻、划、雕、镂、堆、捏、印、贴等)、题材、构图、纹样形象、画风和彩料等方面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和窑口特征等。装饰的更新换代和所产生的种种变化,要比其他鉴定因素的变化显得平凡、活跃,鉴定时分析这一因素就更为重要。

3、胎、釉:由于不同窑口、不同时代对胎、釉的原料选择、配方、精制不尽相同,成型和施釉方法上存在着差异,烧成温度和气氛不可能完全一致,使产品的胎釉各具特征。鉴定时细察产品胎度的色泽、粗细、松紧、坚脆、厚薄、透光与敲打声亦很重要。

4、制作工艺和装烧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瓷工艺和装烧方法也不断改进和提高,伴随新工艺的出现和新窑具、新式装烧方法的运用,产品面貌也随之产生变化。这些因工艺、装烧所导致的细微特征,也是鉴定时不可忽视的因素。

5、款式:款式的形式和内容很丰富,常见的有帝王年号本款,帝王年号寄托款、伪款,干支年款,斋、堂、轩、居名款,人名款,吉言款,题画款等。但落款常有严格的规范,后仿者很难“尽得风流”。所以,款式特征也是鉴定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6、看瓷器总的时代风格:瓷器和其他艺术品一样,地方风格、个人风格融会于时代风格之中,但又是时代风格的构成因素。因此把握好我国各时代瓷器的总体艺术风格,对鉴定也是十分有利的。

【陶瓷文化】瓷器辨伪有妙招


古玩市场上那么多瓷器,如何辨别真假呢?不少读者希望能知道一些简单的辨伪方法。

瓷器收藏家黄国强认为,辨伪首先要区分赝品和仿品。仿品是文化的延续,仿得好的瓷器同样有收藏价值,且有一定的增值空间。而赝品是在仿品的基础上,人为做旧、打磨、酸浸、碱咬,使之看似真品,这有明显的欺骗性。

黄介绍了三种区分新老瓷器的方法。首先是听声音:新胎声音硬、脆,而老胎铝含量较高,具冷性,敲打时声音沉闷;再看光泽:新瓷有高光点,光亮刺眼,而老瓷光从内发,黝亮养眼;最后可用弱酸洗胎:刻意做旧的新胎一洗就露出了本来面目,而老胎表层不能轻易洗掉。还有一种用胶搀和杂物的方法特殊做旧,不容易洗,需综合分析再做判断。排除人为造旧的因素后,再从形、色、神韵、纹饰、成型工艺、绘画技法等方面,根据书籍资料断定瓷器的年代。

唐三彩的两大辨伪要诀


唐三彩不仅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的光辉篇章,同时也是人类制陶史上的一个闪光点。不过,近几年唐三彩市场表现却并不惹眼,即使这些年来古玩市场异常火爆,而具有悠久历史的唐三彩却没有出现很好的表现。但是从长远来看,其仍然是非常值得大家关注的品种。

近代发现的古董

在历史上的古代文献中,并没有唐三彩的记载,这就成了一个谜。而最早记载唐三彩的则是在民国时期,1905-1909年修筑陇海铁路期间,在洛阳北邙山一带因工程修建而毁损了一批唐代墓葬,施工者惊奇地发现许多带彩釉的陶俑、陶马和陶骆驼,由于这些陶器上大多数带有黄、白、绿或黄、褐、绿三种颜色,加之在唐墓中出土,于是人们就给了它们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唐三彩。由此,世人在20世纪初开始认识并重视唐三彩,毕竟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强盛朝代,其文物的出现自然会引发人们的浓厚兴趣。

不过唐三彩命运多舛,在发现之初许多人不仅没有加以重视,相反还进行了破坏,因为这些花花绿绿的唐三彩几乎都是陪葬陶器,许多人认为是不吉利之器,所以大量的唐三彩在出土后被就地砸碎,以避邪气。

但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些被国内古董视如敝屐的唐三彩,却受到外国古玩商的垂青,因为他们发现了其中不同寻常的文化价值。受此影响,国内外古器物研究者和古董商也开始逐渐重视,从此世人不断了解唐三彩,其名声也大噪。新中国成立之后,唐三彩之名一直沿用至今。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专业研究者以“唐彩色釉陶”之名称呼更具科学性,因为从工艺上看,唐三彩是“釉”而算不上“彩”,但唐三彩既然已约定俗成,具有了广泛的影响力,所以保持如此名称也就合情合理。

与其他古玩相比,唐三彩发现的历史并不长,在藏界的影响力自然小了许多,尤其是中国在整个20世纪的很长时间内,一直处于社会动荡之中,收藏的概念在绝大多数人的脑海中几乎是个空白,因此系统收藏唐三彩者就凤毛麟角了。而这也是唐三彩在古玩市场影响力不大的重要原因,毕竟许多人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知晓唐三彩的存在,但市场上真正的精品已难觅踪影。

集藏甄别有技巧

虽然唐三彩高仿品层出不穷,但收藏界决不可因噎废食,放弃对其的收藏。从中国彩陶发展的轨迹看,唐三彩是在汉代低温铅釉陶工艺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实践与摸索,聪慧的工匠对含有不同有色金属元素的原料有了新认识后,有的放矢地采取针对性用料而制作成功的,其间历经了一个由粗到精的缓慢烧造发展过程,到唐朝时终于烧成著名的唐三彩陶器。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的丝绸之路,也令唐三彩走向世界。当时一些国家输入唐三彩后,仿烧了类似风格的三彩陶器,如伊朗的“波斯三彩”、朝鲜的“新罗三彩”、日本的“奈良三彩”等。这些国家制作的三彩陶器,在风格上与唐三彩陶器尽管各有不同,但从这些陶器上依然可以看到唐三彩所存在的基本风格。这也成了研究中国唐代时期与各国通商的有力证据,其对当时的世界文化影响之大就可见一斑,因此史料价值极为重要,而这也是为何当初挖掘出来后,受到外国古玩商和收藏者重视的原因,至少他们从唐三彩上看到了本国三彩陶器的渊源所在。

由于近年来唐三彩的价值一直偏低,其中孕育的投资机遇是巨大的。但许多人却无奈望洋兴叹,无法从本质上掌握不足1%的辨别技巧,自然也就只好放弃这项让人垂涎的投资目标。那么如何把握这种甄别的技巧呢?下面介绍两种较为有用的方法

一、从胎上辨别

胎釉造型、色彩风格、胎釉化学元素和物理特征的百分比等,在高仿唐三彩上应有尽有,难以区分,因此收藏者需要察看这几个方面:

看陈旧感:真品旧感自然,富有层次并深入肌里,用硬物轻划,可见旧感渗入胎里,如有可能可在不显眼处轻轻敲击一两处胎表,就可发现旧感是由胎表向里渗透的。高仿三彩的胎,经作旧处理虽有陈旧感,但绝无真品胎经岁月侵蚀而显露出来累累沧桑的自然感,旧仅在胎表不入肌里,新的感觉依稀可辨,不会出现旧感渗入胎里的现象。轻击胎表就见“旧”仅是胎表的一层,是胎的“衣服”,不像真品旧感与胎互为一体,不可分割。

看胎土新断面:真品三彩由于时间久远,部分胎土新断面遇空气后,胎土颜色会由白渐变到黑,这一过程一般约3个月时间,有一部分真品三彩洗净后的胎表也会出现这一现象。高仿三彩胎的新断面或胎表就是三五年,其白色的胎土也不会有什么明显变化。

看土锈:大多数高仿三彩为了尽量减少人为破绽,几乎不做土锈。说到土锈,不少人把土锈理解成胎土表面用水可冲洗掉的脏土层。其实所谓锈,是物质化学变化的产物,如铁锈、铜锈等,它和原物不可分割,真品三彩的土锈不但洗不掉而且越洗越清楚。

二、从釉光区别

唐三彩的釉本质上是一种亮釉,刚烧成时光亮刺目,光泽灿烂,百年之后光泽渐退,温润晶莹,釉光逐渐变得柔和自然,精光内蕴,宝光四溢。唐三彩的釉光根据目前所见墓室出土的器物看,其釉光总是柔和温润的,除了釉面腐蚀严重,否则三彩真品不会失去柔润的光泽。

大多数唐三彩釉面由于时代久远都会出现哈利光,它是千年风月留在唐三彩器表的影子,任何仿造者都无法让自己的仿品穿越千年时光。哈利光不管在什么颜色的釉面上都呈现出五颜六色,也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光线下其颜色也都如此。真品三彩器物通体的宝光,恍惚不定,如梦幻漂浮在绚丽多彩的釉面上,所有的高仿者对这梦幻之光都会感到无奈。此外,真品哈利光用一般的照相机可拍摄到,而仿品则拍摄不到。所以,有无哈利光是鉴别真假唐三彩的一个过硬的标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唐三彩都有哈利光,所以不排除没有哈利光的三彩器也属真品。

真伪辨别有难度

唐三彩被发现后,自然受到中国以及世界艺术界的关注,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唐三彩的研究更是热火朝天,不少专家纷纷将研究成果公诸于众。由于唐三彩烧制温度最高约1100度左右,其制作工艺不算复杂,制作原料随处可见,胎釉配方也早已公开,仿造高手人才辈出,有的还是唐三彩研究专家。可以想象行家运用现代技术“克隆”出来的仿品与真品还会有多么大的差别呢?回答是肯定的,真品唐三彩的基本特征在高仿唐三彩上都具备了。可以说,两者的相同点几乎达到99%以上,余下还不到1%的较为特殊的特征目前是无法仿造的,因为这特殊之处惟有千百年的时间才能形成,人力暂无力为之。但如此接近的相同,就给收藏者的辨别带来了非常困难的甄别之处。

尤其是随着唐三彩仿品的出现,辨别真假唐三彩的文章也一篇篇见诸报端,这些文章虽然繁荣了文化园地,但研究成果却也被仿造者所利用,他们仿造出一批批真假难辨的三彩器,经过作旧之后便在城乡不断露面,道行不深的收藏者屡屡上当中诏。鉴于高仿唐三彩在胎、色、釉彩、造型乃至内在的精神风格等方面都几乎达到了完美境界,同时也具备了常见的论及唐三彩文章中所列举的真品三彩的全部特征,因此没有行家里手的火眼金睛则难辨真假。

市场上出现的如此尴尬场面,同样也制约了藏家的收集积极性,在真假莫辨的情况下,要让唐三彩成为古玩市场的宠儿,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而这也是唐三彩无法在近年来古玩市场走俏的一个主要原因。

期待价值回归

唐三彩在市场上也曾经辉煌过,1989年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曾拍过一件唐三彩马,成交价高达390万英镑,一举创下中国艺术品拍卖的天价,且这个纪录保持了12年之久。不过随着挖掘风肆虐,以及滥竽充数的仿制品大量涌现,唐三彩在20个世纪90年代价格骤跌,尤其是洛阳的不少旅游景点,到处可见仿制的唐三彩器物,价格低得令人心悸,普通的大号唐三彩马叫价30-100元,一套六骏马价格不超过50元。虽然相关部门大力整顿市场,也令唐三彩价格开始回升,但一蹶不振的状态却延续至今。从近年来拍卖行重要的拍卖记录看,自2004年之后唐三彩就在拍卖行销声匿迹,成为了拍卖市场的弃儿。

自然,投资者也能够从中感悟到唐三彩的价值已处于严重低估现状,倘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出发,其无疑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当然,涉足唐三彩的收藏、投资必须先要做足功课,尤其是辨伪的本领不可少,一旦掌握甄别技巧,那么唐三彩市场就是一个遍地黄金的潜在蓄金池!

【陶瓷文化】紫砂器泥色的鉴别


紫砂泥是大自然赋予这块江南文化发达地区──陶都的恩泽,是大自然的恩惠孕育了历代紫砂名匠,高手和艺术大师,历代紫砂陶矣家以共聪颖的知慧和灵巧的双手,为后人创造了蔚为壮观的壶艺天地。

紫砂泥:是「黏土─石英─云母」,─系共生的有色耐火粘土,经一千一百度~一千一百八十度烧成,生成残留石英,云母残片,莫来石晶相,赤铁矿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烧结形成了陶瓷原料难得的单矿烧结双重气孔物相结构。使得紫砂泥「魔术般的五色土,天生就形成了中国茶道茶具系列适应茶文化之天性」。明代李渔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茶壶以砂为上盖既不难看,又无熟汤气,故用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好一句「色香味皆蕴」!使品茗者在味觉、嗅觉、视觉上达到了理念化的完美享受。

古人描述的紫砂泥为「五色土」、「岩中泥」、「天青」、「暗肝」、「海棠红」、「朱砂紫」、「水碧」、「葵黃梨皮」、「墨绿」、「黛黑」、「栗色」、「桐绿」、「榴皮」、「沈香色」等。其中以朱、紫、米黄为紫砂泥的基色,可分成:红泥(朱泥)、紫泥(底槽青)、团泥(即本山绿泥呈米黃色),这三种基泥由于地质成形条件不同,矿层分布不同,「泥中泥」的矿层深不同,烧成时温度稍有交差变化,则色泽变化多端,妙不可思。

紫砂泥色千变万化,紫砂泥旳原料处理也耐人寻味。在制作处理上大致要经过:天然风化─泥料粉碎─筛选除染─级配─练制─陈腐等原料加工过程。从制作方法上:又分手工泥和现代机制泥。从原料互配上:有原色泥原配和互配之分。但不管怎样原料加工一旦成品即称「熟泥」,即可经陈腐后成型制作之用。历史上有许多好的调砂泥,不同时期不同历史年代有不同的代表性泥色和调砂特色,这就給收藏者和紫砂鉴赏家们提供了历史作品鉴赏的內涵佐证。一件上好的紫砂陶艺品,特別是壶类、在实际使用中壶体表面肌理給人以手感舒畅、细而不腻,形如:豆沙、红木质的感觉,取悦于于心,雅致迷人。

古陶瓷大师介绍古瓷辨伪六大要诀


黄云鹏介绍,中国历史上从商代便出现了原始瓷,汉代在浙江上虞地区出现了青瓷,至唐代,瓷器成为了人们普遍使用的日常用品。唐宋开始有人收藏瓷器,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收藏之风日盛,仿古瓷应运而生。于是,陶瓷的鉴定便成为了一门深奥的学问。

黄云鹏详细介绍了古瓷辨伪的六大要诀:

1、造型:各时代的一些独特器形,往往是后人仿制的对象。只有熟记了真品的器形特征,才易于识破赝品。

2、装饰:包括装饰方法(彩绘、颜色釉、刻、划、雕、镂、堆、捏、印、贴等)、题材、构图、纹样形象、画风和彩料等方面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和窑口特征等。装饰的更新换代和所产生的种种变化,要比其他鉴定因素的变化显得平凡、活跃,鉴定时分析这一因素就更为重要。

3、胎、釉:由于不同窑口、不同时代对胎、釉的原料选择、配方、精制不尽相同,成型和施釉方法上存在着差异,烧成温度和气氛不可能完全一致,使产品的胎釉各具特征。鉴定时细察产品胎度的色泽、粗细、松紧、坚脆、厚薄、透光与敲打声亦很重要。

4、制作工艺和装烧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瓷工艺和装烧方法也不断改进和提高,伴随新工艺的出现和新窑具、新式装烧方法的运用,产品面貌也随之产生变化。这些因工艺、装烧所导致的细微特征,也是鉴定时不可忽视的因素。

5、款式:款式的形式和内容很丰富,常见的有帝王年号本款,帝王年号寄托款、伪款,干支年款,斋、堂、轩、居名款,人名款,吉言款,题画款等。但落款常有严格的规范,后仿者很难“尽得风流”。所以,款式特征也是鉴定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6、看瓷器总的时代风格:瓷器和其他艺术品一样,地方风格、个人风格融会于时代风格之中,但又是时代风格的构成因素。因此把握好我国各时代瓷器的总体艺术风格,对鉴定也是十分有利的。

【陶瓷文化】宋代钧瓷的辨伪要领


在北宋五大名窑中,钧窑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它不但是宋徽宗唯一钦点的宫廷御用瓷,而且曾经还是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现在它的传世品也不过数百件。因此在市场上出现的大部分宋代钧瓷都是仿品,我们一般从造型、釉色、工艺和底款上进行鉴别。

由于钧窑是自然的窑变过程,素有“钧瓷无双,窑变无对”的说法,因此辨认起来要比其他瓷器复杂。但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别:

一是看造型,宋代钧瓷造型古朴典雅,具有浓厚的书卷气息;

二是看釉色,宋代的真品的釉色圆润,清脆动听,釉变色五彩缤纷、璀璨夺目,一般有蚯蚓走泥纹,而仿品的釉色流动呆板,一般没有蚯蚓走泥纹,即使有,也很不自然;

三是看工艺,真品的工艺非常细腻规整,胎质坚实,仿品的工艺粗糙,胎质疏松;四是看铭文,真品的铭文一般是在底刻有“一”到“十”的数字,用来表示器物尺寸大小,这些数字是在烧制以前刻上的,仿品一般没有,有也是不规整的,与真品的相差很大。

【陶瓷文化】影青瓷的作假与辨伪


影青瓷的沿革

影青瓷,也叫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工们在五代青瓷、白瓷的基础上烧制而成的一种特色瓷器。因其釉色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白中泛青、青中泛白而得名。晚清以前称青白瓷,晚清以后一般称为“影青”,晚清以至民国初年出版的瓷书又有“隐青”“映青”“印青”等名称,所指均为青白瓷。

景德镇窑虽然始烧于五代,但发展极快。北宋时,影青瓷制作技术日益成熟;到南宋,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制瓷名师云集景德镇,使其制瓷规模和质量都得以快速地扩大和提高;一直到元代前期,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景德镇影青瓷窑系。元青花烧制成功以后,影青瓷便逐步退出了自己辉煌的主演角色。

景德镇烧制影青瓷的窑口遗址主要有湖田、湘湖、胜梅亭、南市头、黄泥头、柳家湾等处。其产品遍及大江南北,可以想见当时烧瓷的盛况。因为色质如玉,影响极大,当时全国竟有8省34个县出现了模仿景德镇的瓷窑,由此形成了以它为中心的青白瓷系,并居于宋代六大瓷系的首位。

正如汉代彩绘陶模仿同时期彩绘漆器而烧制、唐代三彩器模仿同时期丝绸印染而烧制一样,宋代影青瓷则是模仿玉器烧制而成的。

玉器,在史前社会,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在王权社会,被赋予了浓厚的权贵尊严;即使到了唐代,仍为上层社会专用之物。宋代,是一个崇尚玉器的时代,但一般的老百姓难以拥有,青白瓷正是在平民百姓对青白玉可欲而不可求的情况下出现的,是景德镇陶瓷匠师们别出心裁地利用当地优质原料烧出的色质如玉的瓷器,以满足包括广大下层人民在内的消费者们的需求。又因其色淡优雅、晶莹如玉,因此,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不久便赢得了假玉器的美称。

景德镇烧制的青白瓷以日用生活器皿为主。其中饮食用具有碗、盘、碟;酒具有壶、注子、注碗、杯、托子;另有、香熏、枕、女士用的母子盒、专用作明器的塔式盖罐等。

影青瓷的胎质洁白细腻,早期胎较厚,后来逐渐变薄,呈半透明状,在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下烧制,瓷化程度很高;釉色滋润如玉,在刻划花等处积釉较厚,釉色呈湖水般青绿色,精细透彻,釉薄处显白,整体色调十分优雅,但部分较早和较晚的釉色光泽泛黄,呈糙米色;工艺主要为刻花、篦点、篦划和印花。其中,印花常见纹饰有牡丹、篦纹菊、莲花、婴戏、飞凤、水波等,艺术感染力极强。影青瓷鉴赏的基本方法

目前,在北方收藏市场上,宋元时期的影青瓷器很少。原因是北方的瓷器爱好者对来自南方的影青瓷不太熟悉,加之赝品太多,认为保护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问津。其实,只要掌握了上述影青瓷的胎、釉、工艺特点(掌握器型的意义不大。因为仿古者对各类器型一般都把握得较好,如遇罕见而又特别的造型,则要慎重)和造假作伪的一般手法,完全可以一展身手。

影青瓷釉质的手感和观感,犹如青白玉一般,这是在鉴识宋代影青瓷时首先要考虑的。若遇干枯无光,釉面粗糙,或反之过于莹洁润滑者,则要谨慎。

又如影青瓷的胎色,洁白细腻,淘洗精细,有的器物精细到几乎脱胎的程度,但在制坯和上釉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够均匀之处,坯胎有厚薄,釉面有流淌,故若遇胎质过分精细洁白,状如粉末,露胎和釉面均光润无瑕疵者,须小心。

再如其纹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北宋早期影青瓷和元代的同类器物,花纹都不及南宋;若遇上像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图案,则显然值得怀疑。

宋、元时期的影青瓷器的底部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北宋影青瓷器的底部较高,南宋次之,元代则很矮,甚至接近平底;且底部颜色各异。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文化】紫砂器辨伪鉴定要诀》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文化】紫砂器辨伪鉴定要诀》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