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古代瓷器壶 > 导航 >

吉祥安宁的“鸡首壶” 古代瓷器知识

吉祥安宁的“鸡首壶” 古代瓷器知识

古代瓷器壶 古代瓷器知识 古代瓷器吉祥纹饰

2021-07-13

古代瓷器壶。

鸡首壶的名称得自于壶嘴流部的鸡首形装饰,是西晋至唐初流行的一种瓷壶。

黑釉鸡首瓷壶东晋1969年江苏镇江出土。这件鸡首壶是盛酒器,瓷胎灰色,质地坚硬、细密,瓷胎外面大部分施有深褐色釉,近底部不施釉,釉层较厚,釉色均匀。黑色釉和深褐色釉的瓷器同属于黑瓷器类,东晋烧制黑瓷器的瓷窑在今天浙江德清一带,这件黑釉鸡首壶就是德清窑的代表作品。

鸡首龙柄青瓷壶南朝1965年江苏镇江出土。此壶为盛酒器,盘口直沿,束颈,柄双身一体,阔腹,矮足。通体施青黄色釉,足底露台。

黑釉鸡首壶南朝双鸡首流壶。南朝时期鸡首壶壶身变长,口颈加高,壶柄变宽变长,制作比较精致。

白瓷鸡首壶隋大业四年,1957年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此壶为盛水器,肩部一侧塑一鸡首高冠圆目,昂首张口作啼鸣状,与之相对的是一直体曲颈形龙柄。整体造型挺拔秀丽,线条优美。

鸡首壶最早出现于西晋时期,由浙江地区的越窑首先创烧。烧制的瓷窑主要有越窑、瓯窑,壶的造型与盘口壶相似,不同的是肩部一侧安鸡首,另一侧是鸡尾,前后对称。鸡首有空心、实心之分,前者多为实用,后者是冥器。

西晋时期的鸡首壶特点是壶身、壶颈比较矮,鸡首多无颈,鸡尾甚小。东晋时,壶体略高,鸡首有了颈部,鸡尾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略高于壶口的圆弧形曲柄。鸡首部分的作用逐渐由装饰性变为实用性,鸡首与壶腹相通,成为可以出水的流部。东晋中、晚期,壶的曲柄出现了龙首柄,有的柄上端饰有熊纹,还有双鸡首流壶,新颖别致,造型更加优美。南北朝时期壶体修长,鸡首的冠部较大,颈部细长,盘口增高。隋代的壶鸡首趋于写实,作昂首曲颈打鸣状,壶柄贴塑龙形装饰。至唐代初年,鸡首壶被新出现的执壶所替代,逐渐消亡。

鸡与吉谐音,鸡首壶延续使用了数百年,反映出在那段战乱频繁的年代里,人们对吉祥安宁生活的祈望。

精选阅读

船形彩陶壶 古代瓷器知识


船形彩陶壶仰韶文化,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

该器为泥质红陶,口部呈杯状,器身横置,上部两端突尖,颇像一只小船。在两侧的腹部,各用黑彩绘出一张鱼网状的图案,鱼网挂在船边,似正撒网捕鱼,又像小船刚刚捕鱼回来,在晾晒鱼网。陶壶上端两肩上,横置两个桥形小耳,既便于提拿,又可穿绳背负,随身携带。

酒船是容量较大的一种酒器,用船形壶装酒,人们会觉得酒就像船下的水一样永远饮之不尽。可见,当时人们不仅喜欢喝酒,而且对装酒的器具还特别重视。

酒大约产生于距今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酒器的产生应与酒的产生大致相同,亦应是距今六千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从酒器的产生到公元前21世纪我国第一个国家夏王朝的建立,大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时间,这段时间正处于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此间所使用过的酒器,我们称之为史前酒器。目前可确知的人工史前酒器,从质料上可分为陶酒器和漆酒器两种。

宋代定窑白釉提梁壶 古代瓷器知识


在宋代以前的几百年时间里,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沿着青瓷与白瓷两条独立的主脉发展。南方盛产青瓷,而北方流行白瓷,所谓南青北白,定窑即以生产白瓷为主。其生产的白瓷胎质坚细洁白,温润如玉,釉光柔和,胎壁轻薄,一度被选为宫廷用瓷。北宋早中期定窑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北宋后期到金代,其生产的瓷器以精美的刻花和印花取胜,题材也十分丰富,这件定窑白釉提梁壶,便是宋代定窑的精品之作。

定窑白釉提梁壶宋

这是一件宋定窑制作的白釉提梁壶,此壶釉色洁净,壶体线条流畅,在提梁上饰以叶子的造型,使得整件瓷器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生产的瓷器典雅精美,格调清新。宋代的定窑与汝、官、哥、钧窑被称为宋代的五大名窑。

契丹族的特色器具——鸡冠壶 古代瓷器知识


图1.褐釉瓷马镫壶辽,1956年北京复兴门外出土。此壶为扁体双孔壶,胎质粗硬、坚致,遍施褐色釉,晶莹光亮,壶身边缘堆塑泥条以仿造皮革接缝,并装饰以清晰逼真的针脚纹,形如皮囊,极具游牧民族特色。

图2.绿釉皮囊壶辽,绿色是草原的颜色,绿釉陶瓷也为契丹所常用,此器物是一件颇具契丹特色的瓷器。

图3.白釉暗花皮囊壶辽

在契丹族的特色生活用器中,鸡冠壶是最具契丹族游牧色彩的器物。

鸡冠壶又称皮囊壶或马镫壶,由契丹族盛水用的皮囊演变而来,伴随着契丹民族的发展历史也不断变换着各种造型。早期的鸡冠壶上部有一个孔,方便系上绳子挂在马上或挎搭在人身上。因为单孔不便固定,逐渐发展成双孔,同时为了防止壶在运动中滚来滚去,壶身下部也从浑圆型演化成了扁平型。

随着城市和农业的发展,契丹族更多地过上定居生活,鸡冠壶不再需要随身携带,而是摆放在家里的常用器皿,因此带提梁的鸡冠壶逐渐取代了带孔的鸡冠壶,而且壶底部多做成圈足,方便放在地上或桌上。

尽管契丹人过上定居生活,他们仍然将鸡冠壶做成逼真的皮囊形状,寄托了他们不忘游牧生活的民族感情。今天我们看到鸡冠壶,自然就会联想到储水的皮囊,想到契丹族马背上的游牧生活

古代瓷器:乾隆粉彩鸡缸杯


乾隆皇帝一生喜欢作诗,并将他的诗文与花鸟或山水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晨星看,殷周鼎彝世颇多,坚脆之质于焉辨,坚朴脆巧久暂分,立德践行义可玩。朱明去此弗甚遥,宣成雅具时犹见。寒芒秀采总称珍,就中鸡缸最为冠,牡丹丽日春风和,牝鸡逐队雄鸡绚,金尾铁距首昂藏,怒势如听贾昌唤,良工物态肖无遗,趋华风气随时变,我独警心在齐诗,不敢耽安兴以晏。乾隆丙申御题。诗尾以红彩绘干、隆两枚印,诗文旁母鸡带领雏鸡悠然觅食。整体结构和谐,画面精美,色彩绚丽。乾隆御窑鸡缸杯取材于成化鸡缸杯而加以改造创新,独具一格。尤其于杯壁的方寸之间以工整的小楷书写超过百余字的乾隆御题《咏鸡缸杯诗》,绘画书法均精致入微。

陶瓷知识:鸡缸杯


鸡缸杯——一种酒具。敞口,浅腹,卧足。杯上以斗彩绘画雌、雄鸡及雏鸡,间以山石、兰草、牡丹,故名鸡缸杯。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曾名噪一时,清代各朝都有仿造,尤以康熙、雍正时所仿最佳,几可乱真。

越窑青釉的酒器——托盏 温碗 执壶 古代瓷器知识


越窑青瓷是中国古代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瓷窑体系。唐代诗人陆龟蒙曾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咏越窑青瓷。越窑形成于东汉中晚期,其渊源可上溯至商周越地的原始瓷。自东汉创烧成熟瓷器以来,越窑不断发展,先后经历了三国西晋之鼎盛期和晚唐五代之全盛期,至北宋晚期趋于衰落,南宋初又曾短暂繁荣。越窑是人类制瓷技术全面成熟的标志,是汉、六朝时期中国的领军窑口和唐代六大名窑之首,以越窑青瓷为贸易主体的海上丝绸之路,架构起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越窑青釉划花托盏北宋北京石景山辽韩佚墓出土

温碗与盏、执壶、托组成一套酒器,执壶与温碗合称注碗,盏与托合称托盏。执壶放于温碗中用于温酒,盏用于喝酒,这种组合的酒器流行于五代、宋、辽、金时期,一般为注碗一套,托盏两套。青釉温碗、执壶与托盏同出土于韩佚墓中,推测为配套使用。

2、越窑青釉划花鹦鹉纹碗北宋北京石景山辽韩佚墓出土

越窑是我国烧瓷最早的青瓷窑之一,目前已发现汉代到南宋时期的窑址400余处。唐代、越窑形成独特的风格而成为南方著名瓷窑,釉色类玉类冰。五代、北宋初越窑瓷器的烧造达到最高峰。此碗为温酒器,又称温碗。

3、越窑青釉划花宴乐人物纹执壶北宋(960-1127)北京石景山辽韩佚墓出土

执壶一般与温碗、托盏配套使用,组成一套酒器。所饰细线划花是越窑北宋早期常见的装饰手法,花纹多见各种珍禽瑞兽及植物花卉,如鹦鹉、对碟、双凤、龙、摩羯、龟荷、莲花、牡丹等。此壶腹部划宴乐人物图案,外底部划永字款。

长沙窑青釉褐斑双龙系壶赏析 古代瓷器知识


唐长沙窑青釉褐斑双龙系壶高22.8厘米、口径9厘米、底径11厘米。

喇叭形口,祖短颈,蛋圆形深腹,平底,肩部前置八棱短流,两侧安模印龙纹系,颈至腹部配宽带状曲柄。系流处饰褐色斑状釉,釉彩凝聚晶莹,有自然流动感。外罩青袖,胫下至底露胎,灰白色。

长沙窑器物装饰的系钮,多为半环形,模式印纹系钮有团花、卷草、连珠纹等。而龙纹少见。这种模仿金属器钮式样,运用到瓷器的装饰之中,丰富了瓷器的装饰艺术,生动地反映了长沙窑瓷器造型装饰多样性的风格。

我国早期的原始瓷器 古代瓷器知识


原始瓷壶西周,1959年安徽屯溪出土。此件瓷壶表面呈淡黄色,釉色不十分均匀光洁,以凸起的直棱为饰。原始瓷器烧制的温度比较低,瓷质较为松软,器型也比较简单,多是尊、罐类器物。安徽在商周时期是淮夷聚居地,这件瓷壶的出土,表明了当地在西周时期出现了原始制瓷工艺。

龙梁原始瓷壶战国,1955年浙江绍兴漓渚出土。此壶由夹砂硬陶制作,圆口、斜肩、鼓腹,肩上有一龙形提梁。胎质坚硬,薄釉,腹及盖顶饰指甲纹,是中国早期原始青瓷中的佳作。

原始瓷器亦称之为原始青瓷,是中国成熟的瓷器出现以前的产物,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据考古发现,我国年代最早的原始瓷器属商代中期,但出土器物较少,西周时期原始瓷器的发现越加普遍,表明西周时期的原始瓷器比商代有了较大的发展。它的流行时期主要在商代至战国,至东汉时期,原始青瓷逐步发展为成熟的瓷器。

原始瓷器大都是生活用的器皿,器形有尊、罐、瓮、豆、碗、盂、□等;纹饰有弦纹、方格纹、曲折纹等,双乳钉或钮状的附加装饰比较盛行。其釉是以铁的氧化物为着色剂的高温釉,由于氧化气氛的影响,釉色大多呈青中偏黄或黄褐色。多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型,器型不甚规整,胎薄厚不均。战国时期虽采用轮制成型,但拍印纹饰后器物内壁凸凹不平,釉厚处呈青绿色,薄处呈灰青色。

唐.长沙窑褐斑贴花椰枣纹青釉壶 古代瓷器知识


长沙窑青釉褐斑贴花椰枣纹壶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斑模印贴花椰枣纹瓷壶,出自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黑石号沉船,高22.2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15.8厘米。该壶为大口,圆唇外卷,短直颈,八棱形短流,三股曲柄,三股双系,筒形深腹,大平底;流及系下饰模印椰枣纹贴花,上涂褐色斑块;胎色米红,外施白色化妆土,没上化妆土的部分颜色青黄,形成鲜明对比;通体罩透明青釉不及底,釉面光亮如新,釉层薄、开细小片,釉色均匀,略有垂釉现象;器内轮制痕迹清楚,底足略修;模印处稍内凹,有窑裂。

随着唐代中西交往的频繁,萨珊波斯金银器大量传入中国,西域金银器上的锤公式、压印和掐丝工艺不仅影响唐代的金银制作业,同时也影响到陶瓷业,唐三彩最早采用贴花工艺。

模印、贴花是长沙窑特有的风格。模印往往先刻划需要的花纹,制成模子,有的是用刻有花纹的模子直接拍打在器物的坯胎上面,现出图案;有的是在薄泥片上压印出花纹,然后再施青釉,图案常有飞凤、飞鸟、飞雁、花蝶、狮子、走鹿、双鱼、武士等等。这些图案构图简洁,线条粗细得体,均匀有力,没有繁杂多余、呆板堆砌之感。

长沙窑青釉褐斑贴花椰枣纹瓷壶的流及双系下分别饰有一串带果实的椰枣纹。椰枣树是阿拉伯地区特有的常见高大乔木,树形美观,浑身是宝:果实椰枣含糖量高,营养丰富,既可作粮食,又可制糖、酿酒;种子可榨油;枝叶可编椅、筐、席、托盘、扫帚等生活用品。椰枣树还有着优良的品性:耐高温、耐干旱、树龄长、产量大、具极强生命力。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在23年传教活动中,生活朴素,饮食简约,喜食椰枣。曾嘱咐其弟子:你们要尊敬你们的姑祖母椰枣,因为椰枣和人祖阿丹是用同一种泥土造成的。

据载,长沙窑瓷上的模印贴花、印花工艺是从金银器的锤公式和压印移植过来,并成为长沙窑的装饰特色。一般常出现于三个部位:一是贴于喇叭口壶的流下部,佛教题材较多,有飞鸟、奔龙、一朵花卉、童子坐莲等;二是洗、罐等的系耳,以模印而制;三是壶、罐的腹部,这种类型最为常见。植物是西亚南亚常见的菩提树、桫椤树、椰枣树等,中心或书有作坊主姓氏,这种类型的纹饰具有浓郁的域外文化因素,被认为是为外销而烧制的,国外发现的长沙窑瓷壶,多饰模印贴花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唐代中期椰枣树已经被作为观赏植物移入中国,杜甫诗《海棕行》描述了他在四川绵阳涪江畔看到的椰枣树,晚唐人段成式和刘恂分别在他们的著作《酉阳杂俎》和《岭表录异》中记载了椰枣树并有详细描述。

然而,阿布赛义德于916年前后撰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卷二)中记述到:在这个国度里,有可供人们享乐的一切,有美丽的森林,有水量充足、长流不息的河川,只是没有椰枣。从这些史料可得:晚唐时,中国已从阿拉伯地区移植了椰枣树,但栽种面积很小,且绝大多数人不识此树,正如杜甫在《海棕行》所说的时有西域胡僧识。因此,长沙窑壶上的椰枣纹图案极有可能是阿拉伯商人给长沙窑作坊下的样式。

长沙窑兴于中唐,盛于晚唐,衰于五代。其烧制出来的瓷器品种丰富,美观精致,实用性强。这些瓷器在青釉下加绘彩色花纹并加贴花图案,冲破唐以前单色青釉一统天下的局面,是我国釉下彩绘的第一个里程碑,也是我国彩瓷工艺的骄傲。

宜兴青瓷鉴赏 古代瓷器知识


在宜兴丁蜀镇附近元帆村遗址的上层和杨破窑墩、张泽乡的前港咀和寿山村上层、湖汶乡画溪河西岸、善卷乡五洞桥,以及杨巷镇附近的城头地、桥渎里和王府墩三处遗址的上层都出土了相当数量的商周时期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碎片,这些遗存中可能有的就是烧造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窑址所在,如丁蜀镇南山古窑址中发現有春秋战国的原始青瓷等。而在江浙地区的商周吳越文化聚落遗址、城址,特别是土墩墓中出土的完整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器成千上万。如镇江博物馆1975年发掘的镇江句容浮山果园一号墩,这是一座土著吳人的家庭合葬墓,墩内共葬有16个墓,随葬品种类别为夾砂红陶炊器、泥质陶和印纹硬陶及原始瓷盛食器等。其中印纹硬陶器71件,包括坛和罐;原始青瓷器124件,器形有罐、豆、盅、盘、器盖等。句容浮山果园的一处吴国土墩墓群计有一百多个土墩,这样的土墩墓群当地群众往往称之百培山,在江南地区有数百处之多。在宜兴张渚镇附近西渚乡的吾桥遗址曾先后出土过16艘满装陶瓷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独木船,生动地向我们展現了当时宜兴窑陶瓷的外销繁忙情景。由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苏南吳地出土的面广量大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并非全來自越国的窑场,而相当一部分应該是宜兴窑烧制、通过水路输出的商品陶瓷。原始瓷是吳越地区特产,宜兴也为我国原始瓷的发源地域。瓷器的成熟并得到广泛使用是在六朝时期,六朝青瓷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它上承汉代青釉陶创造的成就,下为隋唐青秞瓷器鼎盛期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宜兴也是烧造六朝青瓷的重要窑场,汉、六朝时期宜兴窑场大多分布在丁蜀镇之南的南山、均山一带。

宜兴六朝瓷业兴盛于西晋,青瓷商品行销江南地区。以南山窑群为主的宜兴六朝窑,其产品已全属青瓷,在质量上有精有粗,精者与同期越窑产品不相上下。器物类别以日用器皿碗、钵、盆、洗、壶、罐为主,同时烧制俑、灶、水井、鸡笼、猪圈等丧葬明噐,其中不乏魂瓶、神兽尊、镂空香熏一类的精品。

宜兴窑烧制的六朝青瓷唾壶

我国瓷业生产在唐代飞跃发展,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北方邢窑系的白瓷与南方越窑系的青瓷并驾齐驱。此时,亦是宜兴窑青瓷的繁盛时期。唐代宜兴窑场主要烧造民间日用青瓷器,产品有碗、盏、盘、鉢、灯、壶、罐等,釉色以茶绿为主,酱色釉次之,施釉均匀,釉面光泽。其产品在江苏境内唐代遗址中常見,说明它是销路很广的民用瓷。当时国内最大的陶瓷集散地和消费市场杨州,对考古发掘出土的唐代全国各窑口瓷片分析,据统计宜兴窑瓷片通常占出土瓷片总量的24~35﹪。宜兴窑产品属于越窑青瓷系统,虽然其质量与越窑有着明显的差距,但它以地理位置和产量的优势,成为我国南方长沙窑之外越窑青瓷的另一个竞争对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