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鉴赏-历代的瓷窑

陶瓷文化鉴赏-历代的瓷窑

陶瓷文化 古代瓷器鉴赏 古代瓷器足部鉴赏

2021-07-14

陶瓷文化。

定窑

在定州境内(今河北曲阳涧磁燕山村),故名。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据《曲阳县志》载,五代时曲阳涧磁已盛产白瓷,官府曾在此设官收瓷器税;但据调查,早在唐代这里已烧白瓷;至宋代有较大发展,除烧白釉瓷器外,还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品种,文献称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有毛口和泪痕等特征,毛口是复烧口部不上釉,泪痕多见于盘碗外部,因釉的薄厚不匀,有的下垂形如泪迹。

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诸种,风格典雅。对各地瓷窑有一定影响,曾出现不少仿烧定窑瓷器的瓷窑。原为民窑,北宋后期专烧宫廷用瓷;纹饰以龙凤纹为主。此类宫廷用器多有传世,窑址遗有大量龙凤纹器物碎片。

磁州窑

在磁州境内(今磁县观台镇、彭城镇一带),故名。建于宋代,所烧器物纯供民间使用,品种繁多,如瓶、罐、盆、碗、缸、瓮等,以白地黑花(属釉下彩装饰)为主要特征。白地黑花保留了不少民间喜闻乐见的纹饰,如马戏、孩童钓鱼、池塘赶鸭、蹴球等,题材丰富而清新,纹饰线条流畅豪放,黑白色彩对比强烈,发展了陶瓷的装饰艺术,当时深受北方地区人们喜爱,曾对南北方不少瓷窑产生很大影响。

邢窑

在邢州境内(今河北临城祁村),故名。建于唐代,盛产白瓷,与同代著名越窑所产青瓷齐名,陆羽《茶经》有“邢瓷类银类雪”记载,因质白如雪,被选为唐代宫廷烧制贡瓷。

《旧唐书·地理志》也有“邢州……天宝元年列名,土贡丝布磁器”记载。邢窑白瓷曾畅销各地和深受人们欢迎,李肇《唐国史补》载:“凡质贿之物,侈于用者不可胜纪,丝布为衣,麻布为囊,毡帽为盖,草皮为带,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建国后,陕西西安地区唐墓出土有邢州白瓷;唐大明宫遗址也有不少胎釉洁白的邢窑白瓷出土。

龙泉务窑

在今北京门头沟龙泉务村,故名。建于辽代,所烧器皿、盘、瓶、壶和盂,碗盘所占比重最大;而以白瓷为主,青釉、黑釉次之。白瓷有粗细之分,有浮雕菊瓣纹碗,有葵瓣口盘、折腰盘,与邻近的河北、山西白瓷有类似风格。支烧方法与各地不同,盘碗里心或足部多数有四个支烧痕,此法仅见于山西浑源窑。

大同窑

在今山西大同,故名。始烧于金代,终于元代。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刊刻的《大同府志》中谓有“青瓷窑”,成二十三里。据此在大同西郊瓦窑村发现一瓷窑遗址,证实即方志中的青瓷窑。

遗址面积不大,以烧黑釉器物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釉;弦纹瓶及剔花罐具有代表性,剔花线条粗犷,划花线条纤细,有水波及鱼纹,黑釉乌黑光亮,茶叶末釉表面无光。

怀仁窑

在今山西怀仁,故名。明《大明一统志》有“锦屏山在怀仁县西南二十五里,山旧有瓷窑”记载。发现遗址有小峪、张瓦沟、吴家窑三处;始烧于金代,历经元明两代。烧瓷以黑釉为主,弦纹瓶及罐等器物胎体厚重,装饰有粗线条划花及剔花两种,有雁北地区特色。

浑源窑

在今山西浑源,故名。明《大明一统志》记载浑源产瓷器。清乾隆《浑源州志》又有“天赞初与王郁略地燕赵破磁窑镇”语,知在五代后梁时浑源已有磁窑镇地名。经实地考察,浑源窑当建于唐代,烧白釉、黑褐釉、茶叶末釉等品种。金元时期窑厂扩大,品种增多,有黑釉剔花、白釉剔花与划花,有盘、碗、盆、罐、枕等器。黑釉剔花为雁北地区之最精者,牙白釉剔花在山西其他地区也属少见。

榆次窑

在今山西太原孟家井,孟家井明代属榆次县,故名。此窑产瓷,明初已有记载,孟家井柏灵庙明弘治三年(1490)重修碑记中说:“榆次县治之北六十里有乡曰孟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窑址遗存大量瓷片,以白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风。

平定窑

在今山西平定柏井村,故名。始烧于唐,历经五代到宋,以烧白瓷为主,还烧黑釉器物,有印花、剔花盘以及北方习见的五角、六角纹盘碗等器。窑址与河北临城邢窑、曲阳定窑相距较近,瓷器造型装饰与两窑有共同处。

精选阅读

陶瓷文化鉴赏-沙埠青瓷窑址


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黄岩区沙埠镇青瓷窑址群,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为五代越窑青瓷遗址。是在1956年底省文馆会在秀岭水库考古发掘时发现的。

沙埠窑群是晚唐至北宋时期台州窑系中的佼佼者。窑址以仙姑岭为中心,在不到2公里长的地带中,窑址林立,烧造生活用瓷,艺术瓷和外销瓷,现存窑址有竹家岭,凤凰山,下山头,窑坦,金家岙,高桥的瓦青窑。窑身面积约为7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一般厚1—2米,最厚处达6米。窑床均设置在山坡上,多属阶梯式龙窑,一般长30米,宽2.5米。烟囱在山顶,窑炉火堂及制瓷作坊均在山脚平地。窑群周围瓷土矿,水源和燃料十分丰富。器物造型端庄古朴,丰满秀气,精美别致。花纹装饰庄重,简练豪放。制作技法有轮制,手制、模制,透雕和塑瓷。瓷器胎质坚硬,细腻而且轻薄,火候较高。釉色以青绿为主,淡青色和青黄色次之,还有其它的七种颜色,通过施釉,釉彩光亮。

从窑址采集的瓷器标本看器形,以盘,盆,碗为主,杯,粉盒,水汞笔碟次之,壶,瓶等又次之。花纹图案秀丽,鲜明,生动。主要是划文,也有印文。文饰可分为飞禽和花两类。飞禽兽凤凰等;花有茄花,菊花,茶花等。此外还有云文,针点文等。从划文线条来看,其手法非常调和熟练。所有这些都证明当年沙窑址在技术上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

陶瓷文化鉴赏-磁村古瓷窑址


位于淄川区磁村镇,共包括3处窑址:南北窑洼区,苹果园区和华严寺区。

(1)南北窑洼区,在村东约0.5公里处,面积约15万平方米。1976年《淄博陶瓷史》编写组在窑址北部发掘窑炉12座,采集了大量标本,按器型和釉色特征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以黑釉为主,次为青釉、酱釉、茶叶末釉,釉色较纯正,器物主要有碗、盆、瓶等。中期以白釉为主,有少量青釉,并施护胎釉,白度不高。胎以红胎为主,灰胎次之,很少白胎。以白釉加绿点彩的装饰居多,大都施在碗的内壁近沿处。出土器物以碗最多,次为钵、罐、瓶等;晚期以白釉为主,黑釉少见。出现了划花、剔花等装饰手法,出土的器物有碗、罐、碟、瓶等。从器物造型、釉色、及制造工艺看,南北窑洼区当为唐代晚期至北宋时期的窑址。

(2)苹果园区,位于磁村南部,窑址现存面积2万平方米。地表散布有许多瓷片,以黑釉居多,青釉、酱釉次之,釉色不纯正。胎骨厚重,色为缸红、白、灰色等。器类主要有碗、盘、罐等。其年代约为唐代。

(3)华严寺区,在磁村南部,面积1.6万平方米。1976年《淄博陶瓷史》编写组对该窑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出烧煤窑2座,料池1个,作坊遗址1处,并采集了大量瓷片标本。釉色以白釉最多,次为黑色、酱色、黄色。白釉的白度很高,釉面光洁。胎亦白色、质薄而匀。制作规整,装饰精巧多样,有划花、剔花、篾纹、白地黑花、加彩、绞胎等。器物有碗、罐、盆、杯、盘,以碗居多。该窑址年代为金代。

1984年,磁村古瓷窑址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陶瓷文化鉴赏-古代陶瓷窑帮“迎神”活动


窑帮“童庆社”,每20年在装小器的“开禁”之后,都要举办一次盛大的迎奉本行师祖“广利窑神”的“迎神”活动。迎神时,要到师祖老家童街风火神童宾的出生地,去请画师绘制的两面飞虎大旗,并大摆筵席款待师祖的后代。据说,每届“迎神”,窑帮和其他各行各业和居民,都把它当作大节目、大喜事来办,平时不舍得花钱的,这时也乐于用钱,人们对“瓷业兴,百业兴”有着浓厚的信念。有的老人介绍他们在1933年目睹的一次“迎神”盛况:光扮有戏文的抬角,就有一百多架,还有几十条用纺绸制的长龙。一伙一伙的舞狮子、打蚌壳、踩高跷、扮地戏的,使人目不霞接。扮抬角戏文的小儿女,除了浑身是全新的各色绸缎并刺绣的小戏袍外,还戴着珠冠霞帔,金头箍、金项链,金手镯、金戒指。个个都在羊富争艳,令人如身入宝山,目迷五色之中。据大略估计,仅这些手饰,就不少于三、四十斤黄斤。针匙行业扎的一架吹箫引凤的抬角,更是别开生面,他们用一支一支的针匙摆成凤凰的羽毛,看起来栩栩如生,给人的印象很深。游行的长队,首尾有五华里之多。前导开路的是标有“风火仙师”字的一对大灯笼,接着是从窑神老家接来的两面飞虎旗。以前各届还有几对土铳呜放(铳硝由师祖老家赠送),军乐队、批事牌(肃静回避)、金瓜月斧等等紧跟其后。舞龙舞狮者依次而来。紧接着是香亭宝鼎,鼓乐笙箫,引祖师座轿。一批批捧香背烛、骑马、坐轿的信士弟子跟在轿后,最末才是四人扛着的大鼓,铜锣殿后。沿途一片锣鼓声,爆竹声,喧嚣杂沓,响彻云霄。看热闹的人更是人山人海,其中有不少是闻讯远道坐船、骑马来的、也有的是在镇亲友家信或专程派人去接来观光的。几乎迎神盛地的前几天,家家都住有客人。有的人对这次迎神费用作了粗略的估计,按当时每家窑户平均花费2、3百块银元算,100多家窑户和成千户“坯户”,当在5、6万块银元左右,折合当时大米约为1万2千多担左右。景德镇昔日有日耗“千猪万米”码头的称号,平时似乎过份夸张,但在神赛会中,却是恰如其份的。

陶瓷文化鉴赏-中国历代名窑


大同窑:在今山西大同,故名。始烧于金代,终于元代。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刊刻的《大同府志》中谓有"青瓷窑",距城二十三里。据此在大同西郊瓦窑村发现一瓷窑遗址,证实即方志中的青瓷窑。遗址面积不大,以烧黑釉器物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袖;弦纹瓶及剔花罐具有代表性,剔花线条粗旷,划花线条纤细,有水波及鱼纹,黑釉乌黑光亮,茶叶末釉表面无光。

怀仁窑:在今山西怀仁,故名。明《大明一统志》有"锦屏山在怀仁县西南二十五里,山旧有瓷窑"记载。发现遗址有小峪、张瓦沟、吴家窑三处;始烧于金代,历经元明两代。烧瓷以黑釉为主,弦纹瓶及罐等器物胎体厚重,装饰有粗线条划花及剔花两种,有雁北地区特色。

浑源窑:在今山西浑源,故名。明《大明一统志》记载浑源产瓷器。清乾隆《浑源州》又有"天赞初与王郁略地燕赵破磁窑镇"语,知在五代后梁时浑源已有磁窑镇地名。经实地考察,浑源窑当建于唐代,烧白釉、黑褐釉、茶叶末釉等品种。金元时期窑厂扩大,品种增多,有黑釉剔花、白釉剔花与划花,有盘、碗、盆、罐、枕等器。黑釉剔花为雁北地区之最精者,牙白釉剔花在山西其他地区也属少见。

榆次窑:在今山西太原盂家井,孟家井明代属榆次县,故名。此窑产瓷,明初已有记载,孟家井柏灵庙明弘治三年(1490)重修碑记中说:"榆次县治之北六十里有乡曰孟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窑址遗存大量瓷片,以自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风。

平定窑:在今山西平定柏井村,故名。始烧于唐,历经五代到宋,以烧白瓷为主,还烧黑釉器物,有印花、剔花盘以及北方习见的五角、六角纹盘碗等器。窑址与河北临城邢窑、曲阳定窑相距较近,瓷器造型装饰与两窑有共同处。

交城窑:在今山西交城,故名。始烧于唐,以自釉产量最大,有盘、碗、壶等器物,还发现有黑釉斑点拍鼓残片较多。宋代有发展,仍以自瓷为主,也有当时北方各瓷窑所习见的动物小雕塑,还烧制白釉釉下储彩彩绘装饰,特征与介休窑大体相同,储彩有呈桔红色者,其他地区极少见,珍珠地划花装饰品种有枕、洗等器,但产量较少。

介休窑:在今山西介休洪山镇,故名。1959年发现。始烧于宋,历经金元明清四代,在山西较少见。宋代以自釉为主,早期碗体厚重,与交城窑相似,有薄胎印花碗盏,胎白纹细,受定窑一定影响,碗盏里心都留有三个细小支烧痕,是其特征之一;白釉黑花品种也有发现,釉面光亮,与河南、河北同类装饰有别。金代烧黄褐釉印花器较多,器内多印花,尤以孩童荡船纹饰为多,富有介休窑待色。

霍县窑:在霍州境内(今山西霍县陈村),故名。为山西七十年代后期新发现的古窑址之一。以烧白瓷为主,光素无纹者多,少量有印花装饰,胎浩白,用支钉垫烧,器内及器足都留有五个小支烧痕。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所提及的彭窑仿古定器折腰盘,霍县窑遗址里遗留甚多,证实明清两代文献中的彭窑就在霍县陈村。元代还烧白地黑花品种,遗址有高足杯标本,明清两代绘花卉者较多,有书写文字者。传世品有带纪年铭文者,故宫博物院有墨书"明昌四年"(1193)盘一件,是研究该窑烧瓷上限的极有价值的资科。

长治窑:在今山西长治八义镇,故名。烧瓷品神有白釉、白釉红绿彩、白釉黑花及黑釉四种,以白釉红绿彩绘碗最富特色,碗心多画折枝花卉,有画鱼纹者,碗心及圈足都有五支烧痕,这种碗晋南地区金墓出土过。白釉有刻花及画黑花装饰,刻花纹饰较简练,黑花多绘于碗内或壤外,纹饰多为折枝花卉,也有鱼鸭等纹,但为数较少。

淄博官窑:在今山东淄博磁村,故名。七十年代后期发现,经过小规模试掘,初步判明始烧子唐而终于元代。该窑在唐代以烧黑瓷为主,宋代烧白瓷,有剔花、刻花装饰,金代出现蓖划、绞胎、白地黑花、白釉红绿彩等新装饰,碗心也多一圈刮釉,有北方地区瓷窑风格。

安阳窑:在今河南安阳北郊安阳桥附近,故名。经过小规模试掘,初步判明是隋代青瓷窑址。据此,可确定安阳地区部分隋墓出土青瓷是此窑所产。五十年代在善应十天傅二镇还发现宋元时期窑址,前者专烧钧釉瓷器,后者烧白瓷;二镇距磁州窑较近,但未发现有磁州窑风格的瓷器。

鹤壁窑:在今河南鹤壁,故名。始烧于唐而终于元代。在唐代烧白、黄、黑釉器物,有花口钵、短流壶等;宋金时期的白地黑花、褐黄釉刻花折沿盆最富代表性,白地黑花彩色乌黑,褐黄釉刻花有莲花、鹅与兔吃草等纹,盆口径都在40厘米以上;白釉划花大碗与磁州窑风格相同,碗心也有五个长条状支烧痕。

碌武窑:也称"当阳峪窑"。在今河南修武当阳峪,故名。为北方著名民间瓷窑之一。所烧器物以剔花品种最富盛名,纹饰流利洒脱,又以黑白、褐白对比强烈的色彩独具一格,其艺术感染力远在磁州窑系瓷窑同类装饰之上;绞胎也属成功品种之一,用白褐两种色料绞在一起,组成与羽毛相似的纹理,制作技巧高超。

巩县窑:在今河南巩县,故名。从已发现的窑址,可知始烧于隋代,烧青瓷;唐代有较大发展,以白瓷为主。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有"开元中河南贡白瓷"记载,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有巩县窑白瓷,证实此窑贡白瓷。此外还烧三彩陶器,洛阳地区唐墓出土三彩陶器及雕塑不少是该窑所产;遗址出土素烧坯很多,可知三彩陶器是两次烧成。所制绞胎多模仿漆器纹理特征,黑釉、茶叶末釉也占一定比例,遗物有盘、碗、瓶、壶等。

密县窑:在今河南密县,故名。已发现西关及窑沟两处遗址,西关窑始烧于唐而终于宋,窑沟窑烧瓷则在宋金时期。西关烧白、黄、青、黑各色釉及珍珠地划花等品种,珍珠地划花装饰在密县窑中出现最早,宋代较流行,窑址出土的五代鹌鹑纹小枕,纹饰具有仿唐金银器錾花工艺特征。窑沟以白釉为主,白地画黑花标本的也遗留不少,瓶、壶等器物上多画简洁的花草纹,画圈纹的较别致,是此窑独特之作。

登封窑:在今河南登封曲河,故名。始烧于晚唐,下限到元代。烧瓷品种较多,以自釉为主,有白釉绿彩、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白釉珍珠地划花及白地画黑花等,还烧瓷塑玩具、黑釉及三彩陶器。珍珠地划花品种,受密县窑影响,产量在同类瓷器中居首位,遗物有瓶、枕、罐、洗、碗等,以瓶、枕较多,瓶高达40厘米左右。遗址附近的残庙内有清嘉庆碑记一座,碑文载:"尝就里人偶拾遗物,质诸文,献通考,而知当有宋时窑均环设,商贾云集,号邑巨镇",描绘了宋时的繁盛情况。

宝丰窑:在今河南宝丰青龙寺,故名。烧瓷时期为宋金两代,品种有青瓷、黑瓷及三彩低温铅釉陶器,青瓷质量较临汝窑略胜,造型纹饰与耀州窑近似,印花装饰较多。黑瓷有凸线纹、麦粒纹装饰,后者在北方瓷窑中极少见;此外还烧三彩与绿釉、酱釉炉枕等器,,枕面划花有花卉及钱纹等题材。

鲁山窑:在今河南鲁山段后,故名。创烧于唐代而终于元代。唐代南卓《羯鼓录》中有"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语,经调查发现花瓷拍鼓瓷片标本,证实该书所述。宋金时窑厂扩大,烧瓷品种丰富,装饰方法也多种多样:如有自釉罐上以褐点组成的三角形,白釉瓶上以蓖划复线直线纹与曲线纹的相间排列;以及三彩莲瓣高足炉等;均有特色。

郏县窑:在今河南郏县,故名。在发现黄道、黑虎洞及石湾河三处遗址中,黄道及黑虎洞均有唐及元代标本,石湾河则属元代遗址。唐代遗物有黑釉斑点花瓷、黄釉及白釉绿彩品种;绿彩呈碧绿色,在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四省九处瓷窑所烧同类品种中,色彩最美。元代遗物有磁州窑风格的白地黑花装饰及钧釉器物。

宜阳窑:在今河南宜阳三里庙,故名。明清两代方志都提到宜阳产瓷,其烧瓷上限,乾隆《宜阳县志》记有:"德应侯庙在县西二里,宋熙宁感德军守臣以水旱祷应状闻,治庙封侯爵享祀。崇宁末年复重修,今废无考,一在半壁山。"德应侯是北方瓷窑供奉的窑神,宋神宗熙宁(1068一1077)时宜阳建德应侯庙,则此窑烧瓷当在熙宁之前。以烧青瓷为主,也有少量白釉、黑釉、白釉黑花及三彩陶器。

新安窑:在今河南新安,故名。已发现遗址十余处,多数均烧钧釉器物,属钧窑系。烧瓷时间历经宋金元三代,所烧器皿有盘、碗、炉、瓶、罐等,以盘、碗占绝大多数。

内乡窑:在今河南内乡大窑店,故名。因宋属邓州,故旧称"邓窑"。始烧于唐而终于元,唐时烧黑釉及带斑点的花瓷,宋金时烧青瓷,过去曾将一种釉色青绿、器底呈紫褐色的,称为"邓窑";印花盘碗较多,与宜阳、临汝窑近似。遗址有元至大二年(1309)普济宫碑一座,碑文有"孤村陶烟时起,前事宛然在目"语,可知元时仍烧瓷。(邓窑即"内乡窑")

柴窑:窑址迄今未发现。柴窑一名最早见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万历以后的《玉芝堂谈套》、《清秘藏》、《事物绸珠》、《五杂姐》、《博物要览》、《长物志》等书多论及此窑,但众说纷纭。基本有两种见解,一为周世宗姓柴,当时所烧之器都叫"柴窑";一为吴越秘色青瓷即"柴窑"。对其形质,曹昭认为"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张应文则谓"柴窑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但均属传闻,未见实物。清末民国初有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证诸柴窑,仅有景德镇宋影青瓷相符;或谓可能张应文误以宋影青为柴窑而概括之。

东窑:在汴京(今河南开封)附近。专烧砖瓦。《宋会要》窑务条文载:"京东西窑务掌陶工为砖瓦器给营缮之用,旧有东西二务景德四年废止,大中祥符二年复置东窑务。"明代曹昭《格古要论》有董窑条,谓其特征与官窑相似,而又不及,今亦少见。明清两代谈瓷笔记多引用之。但董窑实物未见传世,窑址亦无明确地址,或为东窑之误会。

林东窑:在今辽宁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故名。共发现上京窑、南山窑及白音戈勒窑窑址三处。上京窑为辽代官窑,烧白瓷、黑瓷及绿釉陶器,白瓷产品有长颈瓶、海棠式长盘、方盘及长柄壶等。辽上京故城内出土的白瓷"官"字款穿带壶,系上京窑产品。

赤峰窑:也称"缸瓦窑"。在今辽宁昭乌达盟赤峰西南六十公里的缸瓦窑屯,故名。窑址出土有带"官"字铭文的窑具,证明为辽代官窑。所烧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三彩及色陶器。以白瓷为主,器皿有杯、碗、盘、碟、壶和罐;三彩陶器以印花盘为多,黄釉有鸡冠壶和凤首瓶。赤峰辽应历九年(959)附马墓出土的白瓷带"官"字铭文盘碗,就地理方位及胎釉特征看,是缸瓦窑产品。

辽阳窑:在今辽宁辽阳东三十公里江官屯,故名。烧瓷以白釉粗瓷为主,也有少量白地黑花、黑瓷及三彩陶器I白瓷及白地黑花胎体较粗,均挂化妆土。白瓷烧杯、碗、盘、瓶、罐等器,黑釉则烧大器;此外,还烧黑釉、白釉、小俑、狗、马、骆驼等小玩具。

栒邑窑:在陕西栒邑,故名。地距黄堡镇耀州窑较近,烧瓷具耀州窑特征。遗址遗留有黄釉残片,碗里有刻花、印花纹饰,有花卉、海水、牛等题材;盘碗的里心多一圈刮釉,与耀州窑金代地层出土瓷器特征相同,应属金代产物。

瓷具耀州窑特征。遗址遗留有不少青黄釉碗残片,碗里有刻花、印花纹饰,有花卉、海水、牛等题材;盘碗的里心多一圈刮釉,与耀州窑金代地层出土瓷特特征相同,应属金代产物。

华亨窑:在今甘肃华亭,故名。最早见于明李贤天顺本《大明一统志》,土产条记有黑瓷器出平凉、华亭二县;镇堡条也有安口镇出瓷器记载,可知明代前期华亭县安口镇产黑瓷。经调查在安口镇发现瓷窑遗址一处,遗留物为青黄釉盘碗标本,器里有印花、刻花装饰,器心多一圈无釉,乃适应迭烧需要而致。器物纹饰与烧制特征和陕西耀州窑相同,属金代,为耀州窑体系。

兰州窑:在今甘肃兰州,故名。最早见于《元一统志》,兰州土产条,简略提到产瓷器,有窑一所,距州四十五里。清康熙《兰州志》,山川条:"煤炭山洞在州南四十里,其洞数十,皆产煤,州民赖之。阿干峪在州南四十里,其土宜陶,经火不裂,故多窑冶,水岔在州东南六十里,亦有窑冶。"经调查阿干峪,发现元代黑瓷窑址一处,以黑釉碗为主,《兰州志》所记初步得到证实。

宜兴窑:在今江苏宜兴鼎蜀镇,故名。烧瓷历史悠久,早在汉晋时期已烧青瓷。涧众村发现有唐代青瓷窑址。明代以紫砂器闻名于世,出现不少制壶名家,如供春;时大彬、李仲芳、陈仲美等,并仿烧宋代钧窑器物,因有"宜钧"之称。

德清窑:在今浙江德清,故名。是浙江地区发现的两处黑瓷产地之一。烧瓷于东晋至南朝。共发现窑址四处,同窑烧制青瓷和黑瓷,造型大体一致。窑址标本与浙江地区墓葬出土瓷器有的完全相同。

余杭窑:在今浙江余杭,故名。是继德清窑之后发现的又一处早期黑瓷产地。窑址共发现两处,所烧器皿与德清窑近似;黑釉鸡头壶地面遗留较多,有大中小三种形式,当时产量较大。

修内司官窑:也称"南宋官窑"。宋室南迁后在杭州另立的新窑。窑址迄今尚未发现。宋叶真《坦斋笔衡》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郊坛窑是南宋设立的第二座官窑,三十年代在杭州乌龟山发现窑址。所烧瓷器除盘碗外,多仿周汉时期铜器玉器式洋,胎呈黑褐色,釉有粉青、月白、炒朱黄各色。明清两代景德镇御器厂仿官成风,以清雍正(1723一1735)时所仿质量最好,有的几可乱真。(郊坛窑即"修内司官窑"。)

萧山窑:在今浙江萧山,故名。共发现窑址三处,一在进化区茅湾里,是浙江地区战国时期原始瓷产地,碗里有螺旋纹,江浙地区战国墓葬出土的不少这类器物中,即有茅湾里的产品;其余两处在戴村区上董村、石盖村,遗物有褐斑及划花莲瓣纹装饰,具有东晋、南朝时期特征。

绍兴窑:在今浙江绍兴,故名。已发现窑址两处:一在富盛区长竹园一带,时代属春秋战国,遗物有原始瓷碗钵等器,器里有螺旋纹,是浙江早期窑址之一;一在下蒲西一带,出土罐壶等遗物多印有带状网纹及铺首装饰,具有吴、西晋时期典型特征。

越窑:也称"秘色窑"。在越州境内(今浙江余姚上林湖滨湖地区),故名。为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发现窑址已达二三十处,以鳖唇山东晋时期遗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时期的窑址尤多。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颜况"越泥似玉之甄",许浑"越甄秋水澄",皮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五代吴越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进贡瓷器动辆万件;入宋以后,贡瓷数量有增无已,一次进贡有多达十四万件者。

慈溪窑:在今浙江慈溪杜湖滨湖地带,故名。为新发现的一处青瓷产地,与余姚毗邻。产品以壶类较多,壶有多种式样,腹部多有刻花与划花装饰,肩部多带双系,系面也有多种纹饰;釉色多呈青灰,色调特殊,但瓷质松脆易破。

宁波窑:在今浙江宁波,故名。已发现郭堂岙、云湖及小洞岙三处窑址,以郭堂岙窑烧瓷历史最早,东汉后期即烧青瓷、黑瓷,与上虞、小仙坛窑近似。云湖与郭堂岙隔岭相望,烧瓷始于东晋终于南朝,以青瓷为主,有少量褐釉。小洞岙窑标本具唐代特征,以碗为主,光素无纹者多,少数印有双鱼纹;有于碗口里外饰以半圆形褐色斑点者,与金华地区唐婺州窑有相同处。

勤县窑:在今浙江勤县,故名。已发现小白市、沙叶河及郭家峙三处,以小白市窑历史为早,烧瓷在东晋、南朝时期;另两处均为五代、北宋时期。造型、纹饰及支烧方法与余姚上林湖越窑极其近似,所烧瓷器多供吴越王钱氏进贡之用。

上虞窑:在今浙江上虞,故名。已发现窑址达三百处以上,是国内发现窑址最多的县。烧瓷自东汉迄于宋。东汉小仙坛窑址出上标本,已具备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当时除烧青瓷外,还烧黑瓷。三国、两晋、南朝窑址也发现很多,江苏墓葬出土有上虞窑带纪年铭文的瓷器。五代到宋代窑址最多,所烧瓷器与邻近地区余姚、宁波、勤县等窑关系密切,造型、纹饰有共同点,同属以余姚上林湖越窑为主的越州窑系,吴越王钱氏用以供奉的瓷器,绝大部分都取给于这些瓷窑。

象山窑:在今浙江象山,故名。据明清著录谓烧白瓷,似定窑瓷器而粗;经查,判明唐已烧青瓷。遗址面积不大,遗留标本不多,所烧以盘碗为主,直口平底碗的造型与浙江丽水、吴兴、余姚等窑相同,属唐代前期流行式样。

东阳窑:在今浙江东阳,故名。六十年代发现窑址九处,七十年代后期又续有发现。始烧于唐而终于宋,其地属婺州,所烧瓷器属婺州窑系。

婺州窑:在婺州(今浙江金华地区),故名。为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始烧于东晋,五朱堂窑有青釉褐斑标本。唐代遗址共发现四处,以生产茶碗出名,造型有习见各式碗,多角形短流壶及双系罐,有黑渴釉及青釉褐斑装饰。唐代陆羽《茶经》中有评语。

武义窑:在今浙江武义,故名。文献未见记载,近年经调查在境内发现青瓷窑址数十处,绝大部分均属宋代,烧瓷以碗较多,碗里多刻花篦点纹装饰,外部刻复线纹,这类碗盛行于宋元时期,在浙闽瓷窑发现最多。元代遗址多烧龙泉釉盘碗,器里中心多印阴纹花卉,偶有带八思巴文者,为数不多。

临海窑:在今浙江临海,故名。共发现窑址两处;均烧青瓷。一在五孔岙,烧瓷在南朝到初唐之间,所烧瓷器以碗为主;一在许市,烧瓷在五代到北宋之间,器物胎簿,釉色青绿,有雕镂极精的香薰,属越窑系。

黄岩窑:在今浙江黄岩,故名。烧瓷于五代未到北宋。五十年代发现竺家岭、牌坊山等八处窑址,以生家岭窑遗址面积最大,遗物最为丰富,属越窑系。器物纹饰题材以刻花花卉为主,鹦鹉纹在越窑系瓷窑中比较常见,但多为细线条划花,黄岩窑为刻花线条粗放,纹饰生动,富有特色。

温州窑:在今浙江温州西山一带,故名。遗址面积较大,烧瓷在唐宋时期。所烧瓷器受到瓯窑和越窑一定影响,胎釉色调较浅,保留了早期缥瓷固有传统;粗线条划花以及支烧方法与越窑有共同点。宋代盘碗多带刻花划花装饰,支烧工具亦与越窑系大体相似。

丽水窑:在今浙江丽水,故名。已发现窑址二十余处,早期遗址在吕步坑,始烧于南朝后期到唐;元代窑址发现较多,均属龙泉窑系,保定窑器里心多印蒙古官书八思巴文;龙泉大窑、安仁口及武义等三处窑址也有这类文字出土,多为阴文,印于花卉纹饰之中,保定窑为大字。

泰顺窑:在今浙江泰顺,故名。烧青白瓷,复烧窑具口大底小,是完整的整体,装坯时先装小器,依大小可装九件,上面一件口径最大。所烧器物釉色偏灰,器里有简练的刻花纹饰。

江山窑:在今浙江江山,故名。烧瓷从宋代到清代,因地距江西较近,受景德镇、南丰两窑一定影响。宋元时期以青白瓷为主,造型纹饰与江西有近似之处,同时兼烧少量青瓷、黑瓷。元末以至明清两代烧青花瓷,经过测定分析,所用钻矿与江山县产者近似。

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各主一窑,兄所烧者曰"哥窑",弟者曰"弟窑"。两窑的记载最早见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浙江通志》:"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此后有关两窑的著录渐多,均源于此。哥窑多仿三代铜器式样,釉开片形如冰裂,纹片星黄黑二色,因有金丝铁线之称。传世品较多,多收藏于故宫博物院。龙泉窑经多次调查与发掘,迄未发现传世哥窑标本,哥窑是否属于龙泉窑系统的问题还有待于证实。(弟窑即"哥窑")

萧县窑:在今安徽萧县白土镇,故名。始烧于唐代,烧白、黑、黄釉器物;宋代主要烧白瓷。白土镇曾采集到白瓷瓶一件,瓶身刻"白土镇窑户赵顺谨施到慈氏菩萨花瓶一对供养本镇南寺时皇统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三十六宇,由此得知金代此窑仍烧白瓷。

宿州窑:在宿州境内(今安徽宿县),故名。始烧于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南宋周辉《清波杂志》"辉出疆时见虏中所用定器,色莹净可爱,近年所用乃宿、泅近处所出,非真也"。可知宿州白瓷有定窑作风;明清两代文献著录宿州窑者多来源于此。窑址迄今尚未发现。

泅州窑:在泗州境内(今安徽栖县),故名。始烧于宋代,以烧白瓷著名。最早见于南宋周辉(清波杂志,谓泅州窑在洒县附近,所烧瓷器也属定窑系。窑址迄今尚未发现。

寿州窑:在寿州境内(今安微淮南高塘湖滨湖一带,唐属青州),故名。为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共发现隋唐窑址六处。管家咀最早,隋代开始烧青瓷,有贴花、划花装饰;余家沟遗址出土物以碗为多,此外有注子和枕,器物多平底,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为小长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风格;釉多黄色,与唐代陆羽《茶经》所说的"寿州瓷黄"特征吻合。

繁昌窑:在今安徽繁昌,故名。始烧于宋代,五十年代在繁昌柯家冲发现青白瓷窑址十一处,七十年代后期又续有发现。胎较薄,釉光润,无纹饰者多。安微合肥、桐城、铜陵、枞阳及宿松等地宋墓出土的青白瓷,有的来自景德镇,有的为繁昌窑产品。

长沙窑:在今湖南长沙铜官镇一带,故名。共发现窑址十余处,烧瓷多在唐至五代,为唐代重点瓷窑。品种以青釉为主,兼烧少量褐釉、酱釉、绿釉和白釉等;装饰有釉下彩绘、印花、贴花和彩色斑点几种。釉下彩绘创始于长沙窑,中唐时开始出现单一的釉下褐彩,后演进列褐绿两种彩色;以彩色斑点作装饰的较普遍,始饰以大圆斑四组,渐变为小斑点组成纹饰;贴花多装饰在壶罐腹部,题材有人物、鸟兽、园景、双鱼相葡萄,在纹饰上多施以酱釉圆斑。长沙窑瓷器唐时畅销海内外,在今日本、南朝鲜、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伊朗等地都有出土,南朝鲜出土两件带铭文注子,一书。"卞家小口天下有名",一书"郑家小口天下第一",富有商品宣传特色。

湘阴窑:在今湖南湘阴,故名。为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共发现三处,以县城内遗址为最早,出土遗物都具隋代作风,器身多有印纹装饰,仅高足盘盘心纹饰即达三十种以上,为同时期其他瓷窑所少见。铁罐嘴遗址标本有唇口及玉璧底碗,属典型唐代式样,为唐代岳州窑的一部分。鸟龙嘴遗址多印花鱼纹碗,碗心饰团菊一朵,有宋代特征。"、

景德镇窑:在今江西景德镇,故名。据记载始烧于唐武德(618一626)间。建国后发现遗址多处,以杨梅亭、石虎湾、黄泥头最早,均为五代时期,烧青瓷和白瓷,青瓷釉色偏灰,白瓷釉色纯正,达70度。宋代已发现有湖田、湘湖、南市街、柳家湾等遗址,均烧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的青白瓷,杨梅亭等三处窑址也改烧青白瓷,有盘、碗、瓶、壶、罐、盒、枕等器,装饰有刻花、印花、蓖花、蓖点等技法;北宋后期吸取北方复烧法,产量大增。元代创烧青花、釉里红釉下彩装饰新品种。1976年南朝鲜新安海底发现一艘中国元代沉船,打捞出元代瓷器一万七千余件,其中景德镇青白瓷及枢府型五千余件,不能判明窑口者二千余件。明代一跃成为全国瓷器烧制中心,青花瓷器有很大发展,釉上彩、斗彩、素三彩、五彩等品种相继出现。清代彩釉更有改进和创造,彩瓷品种更加丰富,色调一致,既能仿制宋代名窑瓷器,又能仿烧玉、石、漆、铜以及干鲜果品,几可乱真。南宋起产品就远销海外,如日本、南朝鲜、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地。

丰城窑:在今江西丰城寺前山--带,故名。始烧于东晋,历经南朝至唐代,早期所烧器物与江西地区东晋、南朝墓葬出土物近似。隋代高足盘心印有多种花叶纹饰,其造型纹饰与各地青瓷大体相同。唐代釉有青、褐二色,与陆羽《茶经》记载"洪州窑瓷褐"基本一致;唐时丰城属洪州,故此窑即唐代的洪州窑。

南丰窑:在今江西南丰,故名。最早见于元代蒋祁《陶纪略》一书,谓与景德镇竞争者有此窑。六十年代发现,七十年代再作调查,判明为专烧青白瓷单一品种的瓷窑。始烧于宋代,所烧器物以盘碗为主,尚有注壶、盏托、盒子与枕,装饰以刻花居多,有剔刻月梅纹的,有酱口刻花碗,为其他青白瓷窑所不见。

吉州窑:也称"永和窑"。在吉州境内(今江西吉安永和镇),故名。是江南地区名瓷产地之一。共发现窑址二十余处,始烧于五代,宋元时期有较大发展。品种丰富,有青白瓷、黑釉、青釉、酱釉、绿釉及白地黑花等。复烧方法与印花装饰借鉴于北方定窑,白地黑花来源于河北磁州窑。玳瑁釉、剪纸贴花以及窑变花釉是其特色,剪纸贴花纹饰题材有双龙、飞凤、梅花、朵花以及福寿康宁、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等四字古语。六十年代以来江西地区宋墓出土不少此窑瓷器,南昌南宋嘉定二年(1209)墓葬出土的莲花纹炉及奔鹿纹盖罐,对于判断窑址及同类出土器物的烧制时代有重要参考价值。

赣州窑:在今江西赣州,故名。始烧于宋代,烧青白瓷,有刻花纹饰;元代烧青白瓷、黑釉及龙泉釉。发现的高足怀与柳斗杯有地区特色;杯里施釉,外部划刻柳斗纹,不施袖,颈部有凸起白色乳丁一周。1976年南朝鲜新安海底打捞元代沉船一艘,打捞元代瓷器一万七千余件,其中不能判明窑口者二千余件,还有赣州窑柳斗杯及吉州窑白地黑花瓶等。

陶窑:唐代景德镇陶玉主持的瓷窑。始见于《景德镇陶录》卷五:"陶窑,初唐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锺秀里人陶氏所烧也。邑志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但景德镇发现古瓷窑遗址,最早为五代时期,未发现唐代遗址《景德镇陶录》所记陶窑尚待证实。

霍窑:唐代景德镇霍仲初主持的瓷窑。最早见于《景德镇陶录》卷五:"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墡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载唐武德四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霍窑迄今未发现,据景德镇已发现的三处五代时期窑址标本看,青瓷白瓷都采用迭烧法,碗心碗足都有支烧痕。迭烧是比较原始的一种方法,唐武德四年(621)约早于五代三百年左右,其烧瓷办法可能更为原始。书载以此瓷进御,为一疑问。

御土窑:元代景德镇烧造贡瓷之窑。见于元孔齐《至丘直记》"饶州御土"条云,"饶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垩,每岁差官监造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或有贡余上作盘、盂、碗、碟、壶、注、怀、盏之类,白而莹色可爱,底色未着油药处,犹如白粉,甚雅薄难爱护,世亦难得佳者。"同书"窑器不足珍"条又云:"尝议旧定器官窑皆不足为珍玩,盖予真有所见也。在家时表兄沈子成日余干州归,携至旧御土窑器径尺肉碟二个,云是三十年前所造者,其质与色绝类定器之中等者,博古诸往往不能辨。"据此可知,元代御上窑既烧贡御器皿,又仿烧定窑大盘。

御窑厂:也称"御器厂"。在今江西景德镇珠山。明洪武(1368一1398)间设,明清两代专为宫廷烧造瓷器。明代派宦官主持窑务,清代派监窑官监督烧造。所烧瓷器质量精工,不计工本,动辄以万计,仅宣德、嘉靖年间所烧瓷器即达八十万件。产品也称"官窑器",是对民窑器而言;官窑器多按颁发式样承做,不同时期有不同造型与纹饰,但龙凤纹占很大比重,底部多书写"大明□□年制"或"大清□□年制"六字款。

民窑:民间经营的瓷窑。历代瓷窑绝大多数都属民窑。五代时期出现官办瓷器,宋代有汴京官窑相修内司官窑的命名。明清两代在景德镇设御窑厂,但民窑仍大量存在。民窑生产的瓷器也称"客货",造型纹饰不受官府拘束风格与官窑瓷器迎然不同,题材丰富,画笔自由奔放。清康熙时青花、五彩瓷器上的历史故事画大量出现,有伍子胥举鼎、周处斩蛟、空城计、西厢记等。蓝彩、黑彩、金彩的使用,使彩瓷更加辉煌灿烂,五彩品种由此得到新的发展。

枢府窑:元代官府在景德镇烧制的青白瓷及盘碗,也有"枢府型"之称。带枢府字铭的瓷器是元代官府机构定烧器物。宋代有枢密院,元代因之,但无"枢府"机构名称。枢府窑瓷器绝大多数均为印花,纹饰有云龙、飞凤、云雁、缠枝莲等。景德镇湖田窑元代瓷窑遗址发掘时,出土有大量枢府窑瓷器。

祟安窑:在今福建崇安,故名。已发现窑址十一处,属宋代者八处。因距建阳较近,发现有专烧黑瓷的窑址,造型与建窑相似;烧青白瓷者发现两处,出土器物有盘、碗、杯、碟、洗及盒,质量以苑埂窑所烧者为精。因地邻江西,青白瓷受景德镇、南丰两窑一定影响。

浦城窑:在今福建浦城,故名。烧瓷约在南宋到元代前期。共发现窑址两处:一在碗窑背,烧青瓷,遗物以碗最多,瓶、罐等器少量发现,有双耳活环扁瓶,瓶身两面印福寿字,这种瓶在距浦城较近的浙江龙泉窑有大量烧制,可见受龙泉窑一定影响;一在大口村,以青白瓷为主,器身多印有阳纹装饰。

光泽窑:在今福建光泽,故名。五十年代在茅店发现宋代窑址一处,遗物有青白瓷及黑瓷两类,青白瓷数量多,胎洁白,造型多种多样,装饰仅印花一种,纹饰题材有双凤、飞鹤、蝴蝶、双鱼、水藻及花卉,釉色有的偏灰,有的偏黄;黑瓷多为各式茶盏,有兔毫与酱斑,但为数不多。

建阳窑:旧称"建窑"。在今福建建阳,故名。创烧于宋代,建国以来经多次调查发现窑址十余处。对水吉窑进行重点发掘。宋代饮茶最受人欢迎的兔毫盏,就出产在这里。北宋后期曾为宫廷烧制御用茶盏,窑址里出土有碗底刻"供御"、"进盏"字铭的茶盏。以后发掘时又发现黑瓷堆积层下面有青瓷堆积,这表明建阳窑烧黑瓷前曾烧过青瓷,后改烧黑瓷,专门烧制供饮茶用的黑瓷茶盏。(建窑:即"建阳窑")

连江窑:在今福建连江,故名。是闽东沿海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建国初在浦口、魁歧发现宋元时期窑址群。浦口镇所属井头里、锦上窑及西山顶三处遗址均烧青白瓷,有精粗之分,精看为白胎,数量较少,粗者釉偏灰。三处遗址也烧少量青瓷碗,碗里饰以刻花蓖划纹,碗外刻复线。烧这类碗的瓷窑福建发现很多;也发现有仿浙江龙泉窑浮雕莲瓣纹碗的,胎釉纹饰均很相似。

闽清窑:在今福建闽清,故名。烧瓷于宋元两代,共发现遗址四处,专烧青白瓷,胎质坚细,造型多样,纹饰较丰富,釉星浅灰色,青的色调少,有福建地区特色。

福清窑:在今福建福清,故名。是闽东沿海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五十年代在县东门外东张区发现宋代窑址五处,均烧青釉刻花蓖点纹及黑瓷两类器物,风格与福建各地宋代同类窑址出土遗物基本属于同一类型。

莆田窑:在今福建莆田,故名。是闽东沿海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共发现窑址两处:一在县东十二公里西天尾,遗物全系元代青瓷盘碗,器物里心多印阴纹折枝花卉,也有灵芝纹,发现数量较少,制做稍粗;一在县西南三十八公里许山,遗址面积较大,专烧青白瓷,遗物为元代盘碗及洗等器皿,变形少,釉色好,器底部与德化窑接近,纹饰多印花,有莲瓣、蝴蝶及十字纹。

仙游窑:在今福建仙游,故名。窑址于1953年发现,遗留有青瓷、青白瓷及黑瓷标本,属宋代瓷窑。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弘治《兴化府志》之卷十二:"近仙游县万善里潭边有青瓷窑,烧造器皿颇佳;……北洋澄林有瓷窑烧粗碗碟;南洋獭溪有瓷窑烧酒缸花盆等器;景德里又有瓦窑专烧砖瓦,阖郡资以为用。"据此可知仙游窑烧瓷历史较长,明代中期窑场已有多处,分别烧制细瓷、粗瓷以至砖瓦等,但明代窑址迄今尚未发现。

德化窑:在今福建德化,故名。是福建沿海地区古外销瓷重要产地之一。发现由宋到清历代窑址达一百八十处,重点发掘了屈斗宫、碗坪仑两处窑址。碗坪仑烧瓷较屈斗宫早,烧青白瓷,有的接近白釉,刻花蓖划纹装饰较多,盒子遗留甚丰,盖面所印阳纹装饰达一百余种,题材之丰富在南方地区首屈一指,南宋时有专门制作盒子的作坊。屈斗宫元代办烧青白瓷,从南宋至元代。明代盛烧白瓷观音、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一体,如同白玉,被赞为"象牙白"、"奶白"或"天鹅绒白。清代除烧白瓷外,盛烧青花与彩绘瓷器。元代以来,德化窑瓷器输出海外,菲律宾、马来西亚出土有元代德化窑青白瓷,泰国及东非坦桑尼亚等国家也出土有清代德化窑青花瓷器。

安溪窑:在今福建安溪,故名。是晋江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最早见于明嘉靖《安溪县志》记述嘉靖(1522一1566)前烧粗青瓷。经普查共发现窑址一百二十八处,属宋元时期的有二十三处,明清两代者一百零五处。宋元时期以青白瓷为主,有各式盘、碗、瓶、壶、盒子、军持等器,盒子有大小各种形式,印纹线条比德化窑粗,军持腹部比较丰满。胎较厚,瓶身有施酱彩者,是其特色。明代窑址中有烧青花的多处,有于盘心写"一叶得秋意,新春再芳菲"诗旬的;青花盘的圈足多有砂粒,也有红绿彩绘花卉纹碗,均属于明末清初产品,在外销瓷器中颇引人注目。

同安窑:在今福建同安,故名。是闽南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窑址面积大,产品质量精。东烧尾窑为唐代遗址,烧青釉厚胎平底碗。汀溪水库附近的三处宋元时期窑址遗物极丰富。宋代以青瓷出主要比重,在盘碗等器的里部都有刻花蓖划纹饰,碗外刻复线装饰,釉色多数偏黄。盘心印阴纹双鱼的则已具有明显元代作风;此外还烧青白瓷,纹饰与青瓷基本相同,碗心修坯时多有一个小圆窝,瓶罐的外部多刻划由细线条复线交又的斜十字形纹。南宋时大量外销,日本北九州出土有不少同安窑的完整盘碗及大量残破标本。

泉州窑:在今福建泉州,故名。是晋江地区古外销瓷重要产地之一。共发现窑址十一处,烧瓷均在宋元时期。在东门外碗窑乡的两处,主要烧青白瓷,青瓷也占一定比例。西门外磁灶乡的九处,有青釉和黑釉租瓷,素烧印纹坯发现较多,另有黑釉、绿釉军持,形式与菲律宾出土者完全相同,属蜘蛛山窑产品。七十年代后期新发现的童子山窑,是专烧青黄釉褐色彩绘大盆的盆窑,盆有直口与折沿两种形式,盆里多画折枝花卉纹,有写寿山福海或写诗句的。日本福冈曾出土童子山窑彩绘盆完整器物。

南安窑:在今福建南安,故名。是晋江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已发现唐代至清代窑址五十三处。其中宋代有四十七处,烧青瓷,装饰特征与同安窑相同,青白瓷以各式盘碗居多;盒子造型较丰富,与德化、安溪两窑不同,盒身较高,胎较厚,有瓜式与刻直线者,印花者极少。

潮安窑:在潮州境内(今广东潮安),故名。经多次调查与,重点发掘,判明始烧于唐代,在南郊、西郊有青瓷窑址三处;北宋除南郊、西郊有窑址外,笔架山还有窑址群,都以烧青白瓷为主,兼烧青瓷黑瓷;青白瓷各类器皿几无不具备,以喇叭口细长流的壶及浮雕莲瓣炉最具特色。解放前出土有四件带北宋纪年铭文的青白瓷造像,头眼须部点以黑褐色彩。这类带褐彩装饰的青白瓷,在广州西村及南海官窑也有发现,福建、江西也发现有类似器物,可见在北宋时期东南沿海地区较为流行。曾以外销为主,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古遗址里均有潮安窑瓷器出。惠阳窑:在惠州境内(今广东惠阳),故名。共发现窑址两处:一在窑头山,创烧于宋代,以青白瓷为主,釉色不稳定,有青白、偏青、淡黄与浅灰各色,装饰有印花、刻花两种,纹饰题材内容丰富,造型多种多样;一在白马山,创烧于明中期,专烧青瓷,碗外刻菊瓣纹,里印福寿字,这类青瓷浙江龙泉窑大量生产,白马山窑应属龙泉窑系。

西村窑:在今广州西村,故名。所产瓷器多数外销,五十年代对窑址进行大规模发掘与清理。始烧于宋代,有青白瓷、青瓷及黑瓷三种,以青白瓷为主,器物造型繁多,凤头壶及刻花折沿大盘可代表其特色;青瓷印花缠枝菊纹碗与陕西耀州窑风格相同,显系受后者影响。青白瓷宋代大量外销,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古遗址出土瓷器中,均有发现。

兴安窑: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严关附近,故名。始烧于宋代,地面遗物以青瓷占主要比重,尚有黑釉及玳瑁釉标本;装饰乡为印花,印纹陶范也有发现,印花碗有荷花流水纹及福海寿山字铭。

永福窑: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城厢镇窑田岭一带。是七十年代新发现的宋代窑址,专烧青瓷,遗物有碗、盏、碟、壶、罐等器,碗里多印缠校、折枝花卉纹饰,釉色较稳定,大都为青黄色,印花碗用迭烧法,碗心都粘有五个支烧痕。

藤县窑:在藤州境内(今广西仕族自治区藤县),故名。发现窑址两处:一在雅窑村,建于晚唐五代时期,遗址有青黄及酱褐釉器物;一在中和杆,烧青白瓷单一品种,有盘、碗、碟、盏、盒、壶、钵、灯、炉、枕等器物。胎质细洁而薄,釉质细润,色偏白;碗里多刻花印花装饰,遗址出土有完整印纹陶范,制作极规整。

容县窑:在容州境内(今广西仕族自治区容县),故名。建于宋代,发现两处窑址,一在县西,烧青白瓷,遗物以碗最多,此外尚有杯、盏、盘、壶、钵等器;一在县东,主要烧绿釉,绿的色调与低温铅釉者不同,遗物有印花缠枝菊纹小碗,纹饰布局一如北方耀州窑系风格,唯胎白而薄,釉色翠绿艳美。

广元窑:在今四川广元磁窑铺,故名。始烧于宋元时期,烧瓷品种较多,有黑釉、绿釉、黄釉和黄釉褐花,以黑釉产量最大。建窑兔毫盏、吉州窑玳瑁釉、赣州窑刻纹柳斗罐以及北方黑釉凸线纹罐等,此窑也都烧造,在四川瓷窑中极少见。

大邑窑:在今四川大邑,故名。为唐代四川地区白瓷产地。最早见于杜甫《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据此大邑白瓷碗当具胎薄、质坚、音脆和釉白如雪等特征,与唐代著名邢窑白瓷极为相似。但窑址至今尚未发现,四川地区唐代墓葬中也无此窑白瓷出土。

邛窑:在耶州境内(今四川邛崃什坊堂),故名。为唐代四川川西地区早期瓷窑之一。建国后经多次调查,窑址以固驿窑烧瓷最早,遗物有南朝及隋代作风;什坊堂窑遗址面积较大,遗物具有典型唐代风格,有青釉、青釉褐绿斑、青釉渴绿彩绘等装饰品种,与湖南唐长沙窑有不少共同点;造型多样,有瓶、壶、罐、洗、盘、碗等器,还有小件雕塑、各种动物禽鸟、杂技桶、胖娃等形象,姿态生动。

成都窑:在今四川成都通惠门外青羊宫,故名。五十年代经过小规模试掘,初步判明始烧于南朝,唐代遗物有在浅黄釉下施加褐绿彩小斑点的,与邛窑有相似之处,唯釉层薄而不润,釉色较浅,则又不同于邛窑。

华阳窑:也称"琉璃厂"或"琉璃厂窑"。在今四川成都华阳胜利乡一村,故名。建于宋代,烧瓷品种有黄釉及黄釉绿彩,遗物以绿色彩绘较多,有黄釉绿彩大盆,盆里中心刻双鱼纹,两鱼逆水并游,辅以水草,线条自然流畅,有较高水平。(玻璃厂:即"华阳窑")

彭县客:在彭州境内(今四川彭县),故名。建于宋代,专烧白瓷。1977年对遗址进行了局部试掘,出土瓷片有刻花及印花装饰,纹饰有与河北曲阳宋定窑近似者,采用覆烧方法,应属定窑系。出土还有南宋绍兴及嘉泰铜钱,对判断烧瓷年代有重要参考价值。

玉溪窑:在今云南玉溪,故名。始烧于宋元,而止于明,共发现三处窑址,均烧青釉和青花瓷器。青釉有印花。花及无纹饰三种,印花多阳纹花卉,划花为云纹与水波纹;青花瓷器釉色与青瓷相同,纹饰有鱼藻、折枝花卉及四佛杵等纹;器皿以盘碗为多,还有玉壶春瓶、罐等。

秘色窑:即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的浙江余姚上林湖越窑。秘色之名始见于晚唐徐寅的《贡余秘色茶盏诗》,唐人对此未加注释;南宋赵德磅《侯靖录》释为:"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

彭窑:元代彭均宝在山西霍县设窑烧制仿古定器折腰式白瓷之代称。其器体薄尚素,土脉细白续腻,与定窑白瓷相似,但比青口欠滋润,极脆,时称"新定窑"或"霍器"。

郎窑:清初郎廷极所监督的江西景德镇窑及其所督造的瓷器之代称。其瓷器仿古暗合,摹仿明永乐、宣德红釉烧制,釉水颜色,桔皮傻眼几可乱真,款字也酷肖,极难辨识。刘廷玑《在园杂记》谈及此事,事距郎廷极督造瓷器时间很近,极可能系刘所目睹。

臧窑:清初臧应选所监督的江西景德镇窑及其督造的瓷器之代称。所烧瓷器诸色兼备,有蛇皮青、缮鱼黄、积翠、黄斑点、浅红、浅绿、浅紫、吹红、吹青等,以前四种色釉为最佳;其五色、青花及插金、洋彩,皆精妙入神。

熊窑:清初熊姓所创烧的瓷窑及其所烧制的瓷器之代称。据清代刘廷讥《在园杂记》:"近复郎窑为贵……更有熊窑亦不多让。"可推知姓熊与郎廷极同为清康熙时人,熊窑烧瓷似也在康熙后期。清末寂园叟《陶雅》有"吴音读雍如熊,遂目粉彩为熊窑"一说,近入也有称雍正民窑粉彩为熊窑者,似谓熊窑只烧粉彩。但据清宫造办处雍正年间档案,熊窑有梅椿笔山、蕉叶笔捵、海棠式洗、纸槌瓶、双耳小瓶、双耳扁瓶及冰裂纹圆笔洗等,就造型看多属文房用品,系仿汝、仿官、仿哥或其他色釉品种,并非粉彩。

唐窑:清代唐英所监督的江西景德镇御窑厂及其督造的瓷器之代称。其器有仿古各釉色,悉能巧合,又创制洋紫、冻青、银洋彩、水墨鸟金、珐琅、洋彩、黑地五彩、蓝花、黑花描金、窑变等,集釉色美之大成。其制瓷特技如搂空转心、天地交泰、玲咙透雕等,已臻妙境;所制各类工艺品及蟹螺等象生瓷形神兼备。且有自制诗、画及各体书;制成屏对,颇为精雅。

年窑:清代年希尧所监督的江西景德镇御窑厂及其督造的瓷器之代称。其器多蛋青色,洁白莹素,兼有青彩、描银、暗花等,玲咙剔透。尚有仿古瓷器,也巧于精制。

陶瓷文化鉴赏-中国历代名窑介绍


大同窑:在今山西大同,故名。始烧于金代,终于元代。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刊刻的《大同府志》中谓有"青瓷窑",距城二十三里。据此在大同西郊瓦窑村发现一瓷窑遗址,证实即方志中的青瓷窑。遗址面积不大,以烧黑釉器物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袖;弦纹瓶及剔花罐具有代表性,剔花线条粗旷,划花线条纤细,有水波及鱼纹,黑釉乌黑光亮,茶叶末釉表面无光。

怀仁窑:在今山西怀仁,故名。明《大明一统志》有"锦屏山在怀仁县西南二十五里,山旧有瓷窑"记载。发现遗址有小峪、张瓦沟、吴家窑三处;始烧于金代,历经元明两代。烧瓷以黑釉为主,弦纹瓶及罐等器物胎体厚重,装饰有粗线条划花及剔花两种,有雁北地区特色。

浑源窑:在今山西浑源,故名。明《大明一统志》记载浑源产瓷器。清乾隆《浑源州》又有"天赞初与王郁略地燕赵破磁窑镇"语,知在五代后梁时浑源已有磁窑镇地名。经实地考察,浑源窑当建于唐代,烧白釉、黑褐釉、茶叶末釉等品种。金元时期窑厂扩大,品种增多,有黑釉剔花、白釉剔花与划花,有盘、碗、盆、罐、枕等器。黑釉剔花为雁北地区之最精者,牙白釉剔花在山西其他地区也属少见。

榆次窑:在今山西太原盂家井,孟家井明代属榆次县,故名。此窑产瓷,明初已有记载,孟家井柏灵庙明弘治三年(1490)重修碑记中说:"榆次县治之北六十里有乡曰孟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窑址遗存大量瓷片,以自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风。

平定窑:在今山西平定柏井村,故名。始烧于唐,历经五代到宋,以烧白瓷为主,还烧黑釉器物,有印花、剔花盘以及北方习见的五角、六角纹盘碗等器。窑址与河北临城邢窑、曲阳定窑相距较近,瓷器造型装饰与两窑有共同处。

交城窑:在今山西交城,故名。始烧于唐,以自釉产量最大,有盘、碗、壶等器物,还发现有黑釉斑点拍鼓残片较多。宋代有发展,仍以自瓷为主,也有当时北方各瓷窑所习见的动物小雕塑,还烧制白釉釉下储彩彩绘装饰,特征与介休窑大体相同,储彩有呈桔红色者,其他地区极少见,珍珠地划花装饰品种有枕、洗等器,但产量较少。

介休窑:在今山西介休洪山镇,故名。1959年发现。始烧于宋,历经金元明清四代,在山西较少见。宋代以自釉为主,早期碗体厚重,与交城窑相似,有薄胎印花碗盏,胎白纹细,受定窑一定影响,碗盏里心都留有三个细小支烧痕,是其特征之一;白釉黑花品种也有发现,釉面光亮,与河南、河北同类装饰有别。金代烧黄褐釉印花器较多,器内多印花,尤以孩童荡船纹饰为多,富有介休窑待色。

霍县窑:在霍州境内(今山西霍县陈村),故名。为山西七十年代后期新发现的古窑址之一。以烧白瓷为主,光素无纹者多,少量有印花装饰,胎浩白,用支钉垫烧,器内及器足都留有五个小支烧痕。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所提及的彭窑仿古定器折腰盘,霍县窑遗址里遗留甚多,证实明清两代文献中的彭窑就在霍县陈村。元代还烧白地黑花品种,遗址有高足杯标本,明清两代绘花卉者较多,有书写文字者。传世品有带纪年铭文者,故宫博物院有墨书"明昌四年"(1193)盘一件,是研究该窑烧瓷上限的极有价值的资科。

长治窑:在今山西长治八义镇,故名。烧瓷品神有白釉、白釉红绿彩、白釉黑花及黑釉四种,以白釉红绿彩绘碗最富特色,碗心多画折枝花卉,有画鱼纹者,碗心及圈足都有五支烧痕,这种碗晋南地区金墓出土过。白釉有刻花及画黑花装饰,刻花纹饰较简练,黑花多绘于碗内或壤外,纹饰多为折枝花卉,也有鱼鸭等纹,但为数较少。

淄博官窑:在今山东淄博磁村,故名。七十年代后期发现,经过小规模试掘,初步判明始烧子唐而终于元代。该窑在唐代以烧黑瓷为主,宋代烧白瓷,有剔花、刻花装饰,金代出现蓖划、绞胎、白地黑花、白釉红绿彩等新装饰,碗心也多一圈刮釉,有北方地区瓷窑风格。

安阳窑:在今河南安阳北郊安阳桥附近,故名。经过小规模试掘,初步判明是隋代青瓷窑址。据此,可确定安阳地区部分隋墓出土青瓷是此窑所产。五十年代在善应十天傅二镇还发现宋元时期窑址,前者专烧钧釉瓷器,后者烧白瓷;二镇距磁州窑较近,但未发现有磁州窑风格的瓷器。

鹤壁窑:在今河南鹤壁,故名。始烧于唐而终于元代。在唐代烧白、黄、黑釉器物,有花口钵、短流壶等;宋金时期的白地黑花、褐黄釉刻花折沿盆最富代表性,白地黑花彩色乌黑,褐黄釉刻花有莲花、鹅与兔吃草等纹,盆口径都在40厘米以上;白釉划花大碗与磁州窑风格相同,碗心也有五个长条状支烧痕。

碌武窑:也称"当阳峪窑"。在今河南修武当阳峪,故名。为北方著名民间瓷窑之一。所烧器物以剔花品种最富盛名,纹饰流利洒脱,又以黑白、褐白对比强烈的色彩独具一格,其艺术感染力远在磁州窑系瓷窑同类装饰之上;绞胎也属成功品种之一,用白褐两种色料绞在一起,组成与羽毛相似的纹理,制作技巧高超。

巩县窑:在今河南巩县,故名。从已发现的窑址,可知始烧于隋代,烧青瓷;唐代有较大发展,以白瓷为主。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有"开元中河南贡白瓷"记载,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有巩县窑白瓷,证实此窑贡白瓷。此外还烧三彩陶器,洛阳地区唐墓出土三彩陶器及雕塑不少是该窑所产;遗址出土素烧坯很多,可知三彩陶器是两次烧成。所制绞胎多模仿漆器纹理特征,黑釉、茶叶末釉也占一定比例,遗物有盘、碗、瓶、壶等。

密县窑:在今河南密县,故名。已发现西关及窑沟两处遗址,西关窑始烧于唐而终于宋,窑沟窑烧瓷则在宋金时期。西关烧白、黄、青、黑各色釉及珍珠地划花等品种,珍珠地划花装饰在密县窑中出现最早,宋代较流行,窑址出土的五代鹌鹑纹小枕,纹饰具有仿唐金银器錾花工艺特征。窑沟以白釉为主,白地画黑花标本的也遗留不少,瓶、壶等器物上多画简洁的花草纹,画圈纹的较别致,是此窑独特之作。

登封窑:在今河南登封曲河,故名。始烧于晚唐,下限到元代。烧瓷品种较多,以自釉为主,有白釉绿彩、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白釉珍珠地划花及白地画黑花等,还烧瓷塑玩具、黑釉及三彩陶器。珍珠地划花品种,受密县窑影响,产量在同类瓷器中居首位,遗物有瓶、枕、罐、洗、碗等,以瓶、枕较多,瓶高达40厘米左右。遗址附近的残庙内有清嘉庆碑记一座,碑文载:"尝就里人偶拾遗物,质诸文,献通考,而知当有宋时窑均环设,商贾云集,号邑巨镇",描绘了宋时的繁盛情况。

宝丰窑:在今河南宝丰青龙寺,故名。烧瓷时期为宋金两代,品种有青瓷、黑瓷及三彩低温铅釉陶器,青瓷质量较临汝窑略胜,造型纹饰与耀州窑近似,印花装饰较多。黑瓷有凸线纹、麦粒纹装饰,后者在北方瓷窑中极少见;此外还烧三彩与绿釉、酱釉炉枕等器,,枕面划花有花卉及钱纹等题材。

鲁山窑:在今河南鲁山段后,故名。创烧于唐代而终于元代。唐代南卓《羯鼓录》中有"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语,经调查发现花瓷拍鼓瓷片标本,证实该书所述。宋金时窑厂扩大,烧瓷品种丰富,装饰方法也多种多样:如有自釉罐上以褐点组成的三角形,白釉瓶上以蓖划复线直线纹与曲线纹的相间排列;以及三彩莲瓣高足炉等;均有特色。

郏县窑:在今河南郏县,故名。在发现黄道、黑虎洞及石湾河三处遗址中,黄道及黑虎洞均有唐及元代标本,石湾河则属元代遗址。唐代遗物有黑釉斑点花瓷、黄釉及白釉绿彩品种;绿彩呈碧绿色,在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四省九处瓷窑所烧同类品种中,色彩最美。元代遗物有磁州窑风格的白地黑花装饰及钧釉器物。

宜阳窑:在今河南宜阳三里庙,故名。明清两代方志都提到宜阳产瓷,其烧瓷上限,乾隆《宜阳县志》记有:"德应侯庙在县西二里,宋熙宁感德军守臣以水旱祷应状闻,治庙封侯爵享祀。崇宁末年复重修,今废无考,一在半壁山。"德应侯是北方瓷窑供奉的窑神,宋神宗熙宁(1068一1077)时宜阳建德应侯庙,则此窑烧瓷当在熙宁之前。以烧青瓷为主,也有少量白釉、黑釉、白釉黑花及三彩陶器。

新安窑:在今河南新安,故名。已发现遗址十余处,多数均烧钧釉器物,属钧窑系。烧瓷时间历经宋金元三代,所烧器皿有盘、碗、炉、瓶、罐等,以盘、碗占绝大多数。

内乡窑:在今河南内乡大窑店,故名。因宋属邓州,故旧称"邓窑"。始烧于唐而终于元,唐时烧黑釉及带斑点的花瓷,宋金时烧青瓷,过去曾将一种釉色青绿、器底呈紫褐色的,称为"邓窑";印花盘碗较多,与宜阳、临汝窑近似。遗址有元至大二年(1309)普济宫碑一座,碑文有"孤村陶烟时起,前事宛然在目"语,可知元时仍烧瓷。(邓窑即"内乡窑")

柴窑:窑址迄今未发现。柴窑一名最早见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万历以后的《玉芝堂谈套》、《清秘藏》、《事物绸珠》、《五杂姐》、《博物要览》、《长物志》等书多论及此窑,但众说纷纭。基本有两种见解,一为周世宗姓柴,当时所烧之器都叫"柴窑";一为吴越秘色青瓷即"柴窑"。对其形质,曹昭认为"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张应文则谓"柴窑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但均属传闻,未见实物。清末民国初有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证诸柴窑,仅有景德镇宋影青瓷相符;或谓可能张应文误以宋影青为柴窑而概括之。

东窑:在汴京(今河南开封)附近。专烧砖瓦。《宋会要》窑务条文载:"京东西窑务掌陶工为砖瓦器给营缮之用,旧有东西二务景德四年废止,大中祥符二年复置东窑务。"明代曹昭《格古要论》有董窑条,谓其特征与官窑相似,而又不及,今亦少见。明清两代谈瓷笔记多引用之。但董窑实物未见传世,窑址亦无明确地址,或为东窑之误会。

林东窑:在今辽宁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故名。共发现上京窑、南山窑及白音戈勒窑窑址三处。上京窑为辽代官窑,烧白瓷、黑瓷及绿釉陶器,白瓷产品有长颈瓶、海棠式长盘、方盘及长柄壶等。辽上京故城内出土的白瓷"官"字款穿带壶,系上京窑产品。

赤峰窑:也称"缸瓦窑"。在今辽宁昭乌达盟赤峰西南六十公里的缸瓦窑屯,故名。窑址出土有带"官"字铭文的窑具,证明为辽代官窑。所烧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三彩及色陶器。以白瓷为主,器皿有杯、碗、盘、碟、壶和罐;三彩陶器以印花盘为多,黄釉有鸡冠壶和凤首瓶。赤峰辽应历九年(959)附马墓出土的白瓷带"官"字铭文盘碗,就地理方位及胎釉特征看,是缸瓦窑产品。

辽阳窑:在今辽宁辽阳东三十公里江官屯,故名。烧瓷以白釉粗瓷为主,也有少量白地黑花、黑瓷及三彩陶器I白瓷及白地黑花胎体较粗,均挂化妆土。白瓷烧杯、碗、盘、瓶、罐等器,黑釉则烧大器;此外,还烧黑釉、白釉、小俑、狗、马、骆驼等小玩具。

栒邑窑:在陕西栒邑,故名。地距黄堡镇耀州窑较近,烧瓷具耀州窑特征。遗址遗留有黄釉残片,碗里有刻花、印花纹饰,有花卉、海水、牛等题材;盘碗的里心多一圈刮釉,与耀州窑金代地层出土瓷器特征相同,应属金代产物。

瓷具耀州窑特征。遗址遗留有不少青黄釉碗残片,碗里有刻花、印花纹饰,有花卉、海水、牛等题材;盘碗的里心多一圈刮釉,与耀州窑金代地层出土瓷特特征相同,应属金代产物。

华亨窑:在今甘肃华亭,故名。最早见于明李贤天顺本《大明一统志》,土产条记有黑瓷器出平凉、华亭二县;镇堡条也有安口镇出瓷器记载,可知明代前期华亭县安口镇产黑瓷。经调查在安口镇发现瓷窑遗址一处,遗留物为青黄釉盘碗标本,器里有印花、刻花装饰,器心多一圈无釉,乃适应迭烧需要而致。器物纹饰与烧制特征和陕西耀州窑相同,属金代,为耀州窑体系。

兰州窑:在今甘肃兰州,故名。最早见于《元一统志》,兰州土产条,简略提到产瓷器,有窑一所,距州四十五里。清康熙《兰州志》,山川条:"煤炭山洞在州南四十里,其洞数十,皆产煤,州民赖之。阿干峪在州南四十里,其土宜陶,经火不裂,故多窑冶,水岔在州东南六十里,亦有窑冶。"经调查阿干峪,发现元代黑瓷窑址一处,以黑釉碗为主,《兰州志》所记初步得到证实。

宜兴窑:在今江苏宜兴鼎蜀镇,故名。烧瓷历史悠久,早在汉晋时期已烧青瓷。涧众村发现有唐代青瓷窑址。明代以紫砂器闻名于世,出现不少制壶名家,如供春;时大彬、李仲芳、陈仲美等,并仿烧宋代钧窑器物,因有"宜钧"之称。

德清窑:在今浙江德清,故名。是浙江地区发现的两处黑瓷产地之一。烧瓷于东晋至南朝。共发现窑址四处,同窑烧制青瓷和黑瓷,造型大体一致。窑址标本与浙江地区墓葬出土瓷器有的完全相同。

余杭窑:在今浙江余杭,故名。是继德清窑之后发现的又一处早期黑瓷产地。窑址共发现两处,所烧器皿与德清窑近似;黑釉鸡头壶地面遗留较多,有大中小三种形式,当时产量较大。

修内司官窑:也称"南宋官窑"。宋室南迁后在杭州另立的新窑。窑址迄今尚未发现。宋叶真《坦斋笔衡》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郊坛窑是南宋设立的第二座官窑,三十年代在杭州乌龟山发现窑址。所烧瓷器除盘碗外,多仿周汉时期铜器玉器式洋,胎呈黑褐色,釉有粉青、月白、炒朱黄各色。明清两代景德镇御器厂仿官成风,以清雍正(1723一1735)时所仿质量最好,有的几可乱真。(郊坛窑即"修内司官窑"。)

萧山窑:在今浙江萧山,故名。共发现窑址三处,一在进化区茅湾里,是浙江地区战国时期原始瓷产地,碗里有螺旋纹,江浙地区战国墓葬出土的不少这类器物中,即有茅湾里的产品;其余两处在戴村区上董村、石盖村,遗物有褐斑及划花莲瓣纹装饰,具有东晋、南朝时期特征。

绍兴窑:在今浙江绍兴,故名。已发现窑址两处:一在富盛区长竹园一带,时代属春秋战国,遗物有原始瓷碗钵等器,器里有螺旋纹,是浙江早期窑址之一;一在下蒲西一带,出土罐壶等遗物多印有带状网纹及铺首装饰,具有吴、西晋时期典型特征。

越窑:也称"秘色窑"。在越州境内(今浙江余姚上林湖滨湖地区),故名。为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发现窑址已达二三十处,以鳖唇山东晋时期遗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时期的窑址尤多。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颜况"越泥似玉之甄",许浑"越甄秋水澄",皮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五代吴越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进贡瓷器动辆万件;入宋以后,贡瓷数量有增无已,一次进贡有多达十四万件者。

慈溪窑:在今浙江慈溪杜湖滨湖地带,故名。为新发现的一处青瓷产地,与余姚毗邻。产品以壶类较多,壶有多种式样,腹部多有刻花与划花装饰,肩部多带双系,系面也有多种纹饰;釉色多呈青灰,色调特殊,但瓷质松脆易破。

宁波窑:在今浙江宁波,故名。已发现郭堂岙、云湖及小洞岙三处窑址,以郭堂岙窑烧瓷历史最早,东汉后期即烧青瓷、黑瓷,与上虞、小仙坛窑近似。云湖与郭堂岙隔岭相望,烧瓷始于东晋终于南朝,以青瓷为主,有少量褐釉。小洞岙窑标本具唐代特征,以碗为主,光素无纹者多,少数印有双鱼纹;有于碗口里外饰以半圆形褐色斑点者,与金华地区唐婺州窑有相同处。

勤县窑:在今浙江勤县,故名。已发现小白市、沙叶河及郭家峙三处,以小白市窑历史为早,烧瓷在东晋、南朝时期;另两处均为五代、北宋时期。造型、纹饰及支烧方法与余姚上林湖越窑极其近似,所烧瓷器多供吴越王钱氏进贡之用。

上虞窑:在今浙江上虞,故名。已发现窑址达三百处以上,是国内发现窑址最多的县。烧瓷自东汉迄于宋。东汉小仙坛窑址出上标本,已具备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当时除烧青瓷外,还烧黑瓷。三国、两晋、南朝窑址也发现很多,江苏墓葬出土有上虞窑带纪年铭文的瓷器。五代到宋代窑址最多,所烧瓷器与邻近地区余姚、宁波、勤县等窑关系密切,造型、纹饰有共同点,同属以余姚上林湖越窑为主的越州窑系,吴越王钱氏用以供奉的瓷器,绝大部分都取给于这些瓷窑。

象山窑:在今浙江象山,故名。据明清著录谓烧白瓷,似定窑瓷器而粗;经查,判明唐已烧青瓷。遗址面积不大,遗留标本不多,所烧以盘碗为主,直口平底碗的造型与浙江丽水、吴兴、余姚等窑相同,属唐代前期流行式样。

东阳窑:在今浙江东阳,故名。六十年代发现窑址九处,七十年代后期又续有发现。始烧于唐而终于宋,其地属婺州,所烧瓷器属婺州窑系。

婺州窑:在婺州(今浙江金华地区),故名。为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始烧于东晋,五朱堂窑有青釉褐斑标本。唐代遗址共发现四处,以生产茶碗出名,造型有习见各式碗,多角形短流壶及双系罐,有黑渴釉及青釉褐斑装饰。唐代陆羽《茶经》中有评语。

武义窑:在今浙江武义,故名。文献未见记载,近年经调查在境内发现青瓷窑址数十处,绝大部分均属宋代,烧瓷以碗较多,碗里多刻花篦点纹装饰,外部刻复线纹,这类碗盛行于宋元时期,在浙闽瓷窑发现最多。元代遗址多烧龙泉釉盘碗,器里中心多印阴纹花卉,偶有带八思巴文者,为数不多。

临海窑:在今浙江临海,故名。共发现窑址两处;均烧青瓷。一在五孔岙,烧瓷在南朝到初唐之间,所烧瓷器以碗为主;一在许市,烧瓷在五代到北宋之间,器物胎簿,釉色青绿,有雕镂极精的香薰,属越窑系。

黄岩窑:在今浙江黄岩,故名。烧瓷于五代未到北宋。五十年代发现竺家岭、牌坊山等八处窑址,以生家岭窑遗址面积最大,遗物最为丰富,属越窑系。器物纹饰题材以刻花花卉为主,鹦鹉纹在越窑系瓷窑中比较常见,但多为细线条划花,黄岩窑为刻花线条粗放,纹饰生动,富有特色。

温州窑:在今浙江温州西山一带,故名。遗址面积较大,烧瓷在唐宋时期。所烧瓷器受到瓯窑和越窑一定影响,胎釉色调较浅,保留了早期缥瓷固有传统;粗线条划花以及支烧方法与越窑有共同点。宋代盘碗多带刻花划花装饰,支烧工具亦与越窑系大体相似。

丽水窑:在今浙江丽水,故名。已发现窑址二十余处,早期遗址在吕步坑,始烧于南朝后期到唐;元代窑址发现较多,均属龙泉窑系,保定窑器里心多印蒙古官书八思巴文;龙泉大窑、安仁口及武义等三处窑址也有这类文字出土,多为阴文,印于花卉纹饰之中,保定窑为大字。

泰顺窑:在今浙江泰顺,故名。烧青白瓷,复烧窑具口大底小,是完整的整体,装坯时先装小器,依大小可装九件,上面一件口径最大。所烧器物釉色偏灰,器里有简练的刻花纹饰。

江山窑:在今浙江江山,故名。烧瓷从宋代到清代,因地距江西较近,受景德镇、南丰两窑一定影响。宋元时期以青白瓷为主,造型纹饰与江西有近似之处,同时兼烧少量青瓷、黑瓷。元末以至明清两代烧青花瓷,经过测定分析,所用钻矿与江山县产者近似。

哥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各主一窑,兄所烧者曰"哥窑",弟者曰"弟窑"。两窑的记载最早见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浙江通志》:"相传旧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此后有关两窑的著录渐多,均源于此。哥窑多仿三代铜器式样,釉开片形如冰裂,纹片星黄黑二色,因有金丝铁线之称。传世品较多,多收藏于故宫博物院。龙泉窑经多次调查与发掘,迄未发现传世哥窑标本,哥窑是否属于龙泉窑系统的问题还有待于证实。(弟窑即"哥窑")

萧县窑:在今安徽萧县白土镇,故名。始烧于唐代,烧白、黑、黄釉器物;宋代主要烧白瓷。白土镇曾采集到白瓷瓶一件,瓶身刻"白土镇窑户赵顺谨施到慈氏菩萨花瓶一对供养本镇南寺时皇统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三十六宇,由此得知金代此窑仍烧白瓷。

宿州窑:在宿州境内(今安徽宿县),故名。始烧于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南宋周辉《清波杂志》"辉出疆时见虏中所用定器,色莹净可爱,近年所用乃宿、泅近处所出,非真也"。可知宿州白瓷有定窑作风;明清两代文献著录宿州窑者多来源于此。窑址迄今尚未发现。

泅州窑:在泗州境内(今安徽栖县),故名。始烧于宋代,以烧白瓷著名。最早见于南宋周辉(清波杂志,谓泅州窑在洒县附近,所烧瓷器也属定窑系。窑址迄今尚未发现。

寿州窑:在寿州境内(今安微淮南高塘湖滨湖一带,唐属青州),故名。为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共发现隋唐窑址六处。管家咀最早,隋代开始烧青瓷,有贴花、划花装饰;余家沟遗址出土物以碗为多,此外有注子和枕,器物多平底,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为小长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风格;釉多黄色,与唐代陆羽《茶经》所说的"寿州瓷黄"特征吻合。

繁昌窑:在今安徽繁昌,故名。始烧于宋代,五十年代在繁昌柯家冲发现青白瓷窑址十一处,七十年代后期又续有发现。胎较薄,釉光润,无纹饰者多。安微合肥、桐城、铜陵、枞阳及宿松等地宋墓出土的青白瓷,有的来自景德镇,有的为繁昌窑产品。

长沙窑:在今湖南长沙铜官镇一带,故名。共发现窑址十余处,烧瓷多在唐至五代,为唐代重点瓷窑。品种以青釉为主,兼烧少量褐釉、酱釉、绿釉和白釉等;装饰有釉下彩绘、印花、贴花和彩色斑点几种。釉下彩绘创始于长沙窑,中唐时开始出现单一的釉下褐彩,后演进列褐绿两种彩色;以彩色斑点作装饰的较普遍,始饰以大圆斑四组,渐变为小斑点组成纹饰;贴花多装饰在壶罐腹部,题材有人物、鸟兽、园景、双鱼相葡萄,在纹饰上多施以酱釉圆斑。长沙窑瓷器唐时畅销海内外,在今日本、南朝鲜、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伊朗等地都有出土,南朝鲜出土两件带铭文注子,一书。"卞家小口天下有名",一书"郑家小口天下第一",富有商品宣传特色。

湘阴窑:在今湖南湘阴,故名。为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共发现三处,以县城内遗址为最早,出土遗物都具隋代作风,器身多有印纹装饰,仅高足盘盘心纹饰即达三十种以上,为同时期其他瓷窑所少见。铁罐嘴遗址标本有唇口及玉璧底碗,属典型唐代式样,为唐代岳州窑的一部分。鸟龙嘴遗址多印花鱼纹碗,碗心饰团菊一朵,有宋代特征。"、

景德镇窑:在今江西景德镇,故名。据记载始烧于唐武德(618一626)间。建国后发现遗址多处,以杨梅亭、石虎湾、黄泥头最早,均为五代时期,烧青瓷和白瓷,青瓷釉色偏灰,白瓷釉色纯正,达70度。宋代已发现有湖田、湘湖、南市街、柳家湾等遗址,均烧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的青白瓷,杨梅亭等三处窑址也改烧青白瓷,有盘、碗、瓶、壶、罐、盒、枕等器,装饰有刻花、印花、蓖花、蓖点等技法;北宋后期吸取北方复烧法,产量大增。元代创烧青花、釉里红釉下彩装饰新品种。1976年南朝鲜新安海底发现一艘中国元代沉船,打捞出元代瓷器一万七千余件,其中景德镇青白瓷及枢府型五千余件,不能判明窑口者二千余件。明代一跃成为全国瓷器烧制中心,青花瓷器有很大发展,釉上彩、斗彩、素三彩、五彩等品种相继出现。清代彩釉更有改进和创造,彩瓷品种更加丰富,色调一致,既能仿制宋代名窑瓷器,又能仿烧玉、石、漆、铜以及干鲜果品,几可乱真。南宋起产品就远销海外,如日本、南朝鲜、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地。

丰城窑:在今江西丰城寺前山--带,故名。始烧于东晋,历经南朝至唐代,早期所烧器物与江西地区东晋、南朝墓葬出土物近似。隋代高足盘心印有多种花叶纹饰,其造型纹饰与各地青瓷大体相同。唐代釉有青、褐二色,与陆羽《茶经》记载"洪州窑瓷褐"基本一致;唐时丰城属洪州,故此窑即唐代的洪州窑。

南丰窑:在今江西南丰,故名。最早见于元代蒋祁《陶纪略》一书,谓与景德镇竞争者有此窑。六十年代发现,七十年代再作调查,判明为专烧青白瓷单一品种的瓷窑。始烧于宋代,所烧器物以盘碗为主,尚有注壶、盏托、盒子与枕,装饰以刻花居多,有剔刻月梅纹的,有酱口刻花碗,为其他青白瓷窑所不见。

吉州窑:也称"永和窑"。在吉州境内(今江西吉安永和镇),故名。是江南地区名瓷产地之一。共发现窑址二十余处,始烧于五代,宋元时期有较大发展。品种丰富,有青白瓷、黑釉、青釉、酱釉、绿釉及白地黑花等。复烧方法与印花装饰借鉴于北方定窑,白地黑花来源于河北磁州窑。玳瑁釉、剪纸贴花以及窑变花釉是其特色,剪纸贴花纹饰题材有双龙、飞凤、梅花、朵花以及福寿康宁、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等四字古语。六十年代以来江西地区宋墓出土不少此窑瓷器,南昌南宋嘉定二年(1209)墓葬出土的莲花纹炉及奔鹿纹盖罐,对于判断窑址及同类出土器物的烧制时代有重要参考价值。

赣州窑:在今江西赣州,故名。始烧于宋代,烧青白瓷,有刻花纹饰;元代烧青白瓷、黑釉及龙泉釉。发现的高足怀与柳斗杯有地区特色;杯里施釉,外部划刻柳斗纹,不施袖,颈部有凸起白色乳丁一周。1976年南朝鲜新安海底打捞元代沉船一艘,打捞元代瓷器一万七千余件,其中不能判明窑口者二千余件,还有赣州窑柳斗杯及吉州窑白地黑花瓶等。

陶窑:唐代景德镇陶玉主持的瓷窑。始见于《景德镇陶录》卷五:"陶窑,初唐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润,镇锺秀里人陶氏所烧也。邑志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但景德镇发现古瓷窑遗址,最早为五代时期,未发现唐代遗址《景德镇陶录》所记陶窑尚待证实。

霍窑:唐代景德镇霍仲初主持的瓷窑。最早见于《景德镇陶录》卷五:"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墡腻,质薄,佳者莹缜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载唐武德四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霍窑迄今未发现,据景德镇已发现的三处五代时期窑址标本看,青瓷白瓷都采用迭烧法,碗心碗足都有支烧痕。迭烧是比较原始的一种方法,唐武德四年(621)约早于五代三百年左右,其烧瓷办法可能更为原始。书载以此瓷进御,为一疑问。

御土窑:元代景德镇烧造贡瓷之窑。见于元孔齐《至丘直记》"饶州御土"条云,"饶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垩,每岁差官监造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或有贡余上作盘、盂、碗、碟、壶、注、怀、盏之类,白而莹色可爱,底色未着油药处,犹如白粉,甚雅薄难爱护,世亦难得佳者。"同书"窑器不足珍"条又云:"尝议旧定器官窑皆不足为珍玩,盖予真有所见也。在家时表兄沈子成日余干州归,携至旧御土窑器径尺肉碟二个,云是三十年前所造者,其质与色绝类定器之中等者,博古诸往往不能辨。"据此可知,元代御上窑既烧贡御器皿,又仿烧定窑大盘。

御窑厂:也称"御器厂"。在今江西景德镇珠山。明洪武(1368一1398)间设,明清两代专为宫廷烧造瓷器。明代派宦官主持窑务,清代派监窑官监督烧造。所烧瓷器质量精工,不计工本,动辄以万计,仅宣德、嘉靖年间所烧瓷器即达八十万件。产品也称"官窑器",是对民窑器而言;官窑器多按颁发式样承做,不同时期有不同造型与纹饰,但龙凤纹占很大比重,底部多书写"大明□□年制"或"大清□□年制"六字款。

民窑:民间经营的瓷窑。历代瓷窑绝大多数都属民窑。五代时期出现官办瓷器,宋代有汴京官窑相修内司官窑的命名。明清两代在景德镇设御窑厂,但民窑仍大量存在。民窑生产的瓷器也称"客货",造型纹饰不受官府拘束风格与官窑瓷器迎然不同,题材丰富,画笔自由奔放。清康熙时青花、五彩瓷器上的历史故事画大量出现,有伍子胥举鼎、周处斩蛟、空城计、西厢记等。蓝彩、黑彩、金彩的使用,使彩瓷更加辉煌灿烂,五彩品种由此得到新的发展。

枢府窑:元代官府在景德镇烧制的青白瓷及盘碗,也有"枢府型"之称。带枢府字铭的瓷器是元代官府机构定烧器物。宋代有枢密院,元代因之,但无"枢府"机构名称。枢府窑瓷器绝大多数均为印花,纹饰有云龙、飞凤、云雁、缠枝莲等。景德镇湖田窑元代瓷窑遗址发掘时,出土有大量枢府窑瓷器。

祟安窑:在今福建崇安,故名。已发现窑址十一处,属宋代者八处。因距建阳较近,发现有专烧黑瓷的窑址,造型与建窑相似;烧青白瓷者发现两处,出土器物有盘、碗、杯、碟、洗及盒,质量以苑埂窑所烧者为精。因地邻江西,青白瓷受景德镇、南丰两窑一定影响。

浦城窑:在今福建浦城,故名。烧瓷约在南宋到元代前期。共发现窑址两处:一在碗窑背,烧青瓷,遗物以碗最多,瓶、罐等器少量发现,有双耳活环扁瓶,瓶身两面印福寿字,这种瓶在距浦城较近的浙江龙泉窑有大量烧制,可见受龙泉窑一定影响;一在大口村,以青白瓷为主,器身多印有阳纹装饰。

光泽窑:在今福建光泽,故名。五十年代在茅店发现宋代窑址一处,遗物有青白瓷及黑瓷两类,青白瓷数量多,胎洁白,造型多种多样,装饰仅印花一种,纹饰题材有双凤、飞鹤、蝴蝶、双鱼、水藻及花卉,釉色有的偏灰,有的偏黄;黑瓷多为各式茶盏,有兔毫与酱斑,但为数不多。

建阳窑:旧称"建窑"。在今福建建阳,故名。创烧于宋代,建国以来经多次调查发现窑址十余处。对水吉窑进行重点发掘。宋代饮茶最受人欢迎的兔毫盏,就出产在这里。北宋后期曾为宫廷烧制御用茶盏,窑址里出土有碗底刻"供御"、"进盏"字铭的茶盏。以后发掘时又发现黑瓷堆积层下面有青瓷堆积,这表明建阳窑烧黑瓷前曾烧过青瓷,后改烧黑瓷,专门烧制供饮茶用的黑瓷茶盏。(建窑:即"建阳窑")

连江窑:在今福建连江,故名。是闽东沿海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建国初在浦口、魁歧发现宋元时期窑址群。浦口镇所属井头里、锦上窑及西山顶三处遗址均烧青白瓷,有精粗之分,精看为白胎,数量较少,粗者釉偏灰。三处遗址也烧少量青瓷碗,碗里饰以刻花蓖划纹,碗外刻复线。烧这类碗的瓷窑福建发现很多;也发现有仿浙江龙泉窑浮雕莲瓣纹碗的,胎釉纹饰均很相似。

闽清窑:在今福建闽清,故名。烧瓷于宋元两代,共发现遗址四处,专烧青白瓷,胎质坚细,造型多样,纹饰较丰富,釉星浅灰色,青的色调少,有福建地区特色。

福清窑:在今福建福清,故名。是闽东沿海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五十年代在县东门外东张区发现宋代窑址五处,均烧青釉刻花蓖点纹及黑瓷两类器物,风格与福建各地宋代同类窑址出土遗物基本属于同一类型。

莆田窑:在今福建莆田,故名。是闽东沿海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共发现窑址两处:一在县东十二公里西天尾,遗物全系元代青瓷盘碗,器物里心多印阴纹折枝花卉,也有灵芝纹,发现数量较少,制做稍粗;一在县西南三十八公里许山,遗址面积较大,专烧青白瓷,遗物为元代盘碗及洗等器皿,变形少,釉色好,器底部与德化窑接近,纹饰多印花,有莲瓣、蝴蝶及十字纹。

仙游窑:在今福建仙游,故名。窑址于1953年发现,遗留有青瓷、青白瓷及黑瓷标本,属宋代瓷窑。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弘治《兴化府志》之卷十二:"近仙游县万善里潭边有青瓷窑,烧造器皿颇佳;……北洋澄林有瓷窑烧粗碗碟;南洋獭溪有瓷窑烧酒缸花盆等器;景德里又有瓦窑专烧砖瓦,阖郡资以为用。"据此可知仙游窑烧瓷历史较长,明代中期窑场已有多处,分别烧制细瓷、粗瓷以至砖瓦等,但明代窑址迄今尚未发现。

德化窑:在今福建德化,故名。是福建沿海地区古外销瓷重要产地之一。发现由宋到清历代窑址达一百八十处,重点发掘了屈斗宫、碗坪仑两处窑址。碗坪仑烧瓷较屈斗宫早,烧青白瓷,有的接近白釉,刻花蓖划纹装饰较多,盒子遗留甚丰,盖面所印阳纹装饰达一百余种,题材之丰富在南方地区首屈一指,南宋时有专门制作盒子的作坊。屈斗宫元代办烧青白瓷,从南宋至元代。明代盛烧白瓷观音、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一体,如同白玉,被赞为"象牙白"、"奶白"或"天鹅绒白。清代除烧白瓷外,盛烧青花与彩绘瓷器。元代以来,德化窑瓷器输出海外,菲律宾、马来西亚出土有元代德化窑青白瓷,泰国及东非坦桑尼亚等国家也出土有清代德化窑青花瓷器。

安溪窑:在今福建安溪,故名。是晋江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最早见于明嘉靖《安溪县志》记述嘉靖(1522一1566)前烧粗青瓷。经普查共发现窑址一百二十八处,属宋元时期的有二十三处,明清两代者一百零五处。宋元时期以青白瓷为主,有各式盘、碗、瓶、壶、盒子、军持等器,盒子有大小各种形式,印纹线条比德化窑粗,军持腹部比较丰满。胎较厚,瓶身有施酱彩者,是其特色。明代窑址中有烧青花的多处,有于盘心写"一叶得秋意,新春再芳菲"诗旬的;青花盘的圈足多有砂粒,也有红绿彩绘花卉纹碗,均属于明末清初产品,在外销瓷器中颇引人注目。

同安窑:在今福建同安,故名。是闽南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窑址面积大,产品质量精。东烧尾窑为唐代遗址,烧青釉厚胎平底碗。汀溪水库附近的三处宋元时期窑址遗物极丰富。宋代以青瓷出主要比重,在盘碗等器的里部都有刻花蓖划纹饰,碗外刻复线装饰,釉色多数偏黄。盘心印阴纹双鱼的则已具有明显元代作风;此外还烧青白瓷,纹饰与青瓷基本相同,碗心修坯时多有一个小圆窝,瓶罐的外部多刻划由细线条复线交又的斜十字形纹。南宋时大量外销,日本北九州出土有不少同安窑的完整盘碗及大量残破标本。

泉州窑:在今福建泉州,故名。是晋江地区古外销瓷重要产地之一。共发现窑址十一处,烧瓷均在宋元时期。在东门外碗窑乡的两处,主要烧青白瓷,青瓷也占一定比例。西门外磁灶乡的九处,有青釉和黑釉租瓷,素烧印纹坯发现较多,另有黑釉、绿釉军持,形式与菲律宾出土者完全相同,属蜘蛛山窑产品。七十年代后期新发现的童子山窑,是专烧青黄釉褐色彩绘大盆的盆窑,盆有直口与折沿两种形式,盆里多画折枝花卉纹,有写寿山福海或写诗句的。日本福冈曾出土童子山窑彩绘盆完整器物。

南安窑:在今福建南安,故名。是晋江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已发现唐代至清代窑址五十三处。其中宋代有四十七处,烧青瓷,装饰特征与同安窑相同,青白瓷以各式盘碗居多;盒子造型较丰富,与德化、安溪两窑不同,盒身较高,胎较厚,有瓜式与刻直线者,印花者极少。

潮安窑:在潮州境内(今广东潮安),故名。经多次调查与,重点发掘,判明始烧于唐代,在南郊、西郊有青瓷窑址三处;北宋除南郊、西郊有窑址外,笔架山还有窑址群,都以烧青白瓷为主,兼烧青瓷黑瓷;青白瓷各类器皿几无不具备,以喇叭口细长流的壶及浮雕莲瓣炉最具特色。解放前出土有四件带北宋纪年铭文的青白瓷造像,头眼须部点以黑褐色彩。这类带褐彩装饰的青白瓷,在广州西村及南海官窑也有发现,福建、江西也发现有类似器物,可见在北宋时期东南沿海地区较为流行。曾以外销为主,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古遗址里均有潮安窑瓷器出。

惠阳窑:在惠州境内(今广东惠阳),故名。共发现窑址两处:一在窑头山,创烧于宋代,以青白瓷为主,釉色不稳定,有青白、偏青、淡黄与浅灰各色,装饰有印花、刻花两种,纹饰题材内容丰富,造型多种多样;一在白马山,创烧于明中期,专烧青瓷,碗外刻菊瓣纹,里印福寿字,这类青瓷浙江龙泉窑大量生产,白马山窑应属龙泉窑系。

西村窑:在今广州西村,故名。所产瓷器多数外销,五十年代对窑址进行大规模发掘与清理。始烧于宋代,有青白瓷、青瓷及黑瓷三种,以青白瓷为主,器物造型繁多,凤头壶及刻花折沿大盘可代表其特色;青瓷印花缠枝菊纹碗与陕西耀州窑风格相同,显系受后者影响。青白瓷宋代大量外销,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古遗址出土瓷器中,均有发现。

兴安窑: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严关附近,故名。始烧于宋代,地面遗物以青瓷占主要比重,尚有黑釉及玳瑁釉标本;装饰乡为印花,印纹陶范也有发现,印花碗有荷花流水纹及福海寿山字铭。

永福窑: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城厢镇窑田岭一带。是七十年代新发现的宋代窑址,专烧青瓷,遗物有碗、盏、碟、壶、罐等器,碗里多印缠校、折枝花卉纹饰,釉色较稳定,大都为青黄色,印花碗用迭烧法,碗心都粘有五个支烧痕。

藤县窑:在藤州境内(今广西仕族自治区藤县),故名。发现窑址两处:一在雅窑村,建于晚唐五代时期,遗址有青黄及酱褐釉器物;一在中和杆,烧青白瓷单一品种,有盘、碗、碟、盏、盒、壶、钵、灯、炉、枕等器物。胎质细洁而薄,釉质细润,色偏白;碗里多刻花印花装饰,遗址出土有完整印纹陶范,制作极规整。

容县窑:在容州境内(今广西仕族自治区容县),故名。建于宋代,发现两处窑址,一在县西,烧青白瓷,遗物以碗最多,此外尚有杯、盏、盘、壶、钵等器;一在县东,主要烧绿釉,绿的色调与低温铅釉者不同,遗物有印花缠枝菊纹小碗,纹饰布局一如北方耀州窑系风格,唯胎白而薄,釉色翠绿艳美。

广元窑:在今四川广元磁窑铺,故名。始烧于宋元时期,烧瓷品种较多,有黑釉、绿釉、黄釉和黄釉褐花,以黑釉产量最大。建窑兔毫盏、吉州窑玳瑁釉、赣州窑刻纹柳斗罐以及北方黑釉凸线纹罐等,此窑也都烧造,在四川瓷窑中极少见。

大邑窑:在今四川大邑,故名。为唐代四川地区白瓷产地。最早见于杜甫《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据此大邑白瓷碗当具胎薄、质坚、音脆和釉白如雪等特征,与唐代著名邢窑白瓷极为相似。但窑址至今尚未发现,四川地区唐代墓葬中也无此窑白瓷出土。

邛窑:在耶州境内(今四川邛崃什坊堂),故名。为唐代四川川西地区早期瓷窑之一。建国后经多次调查,窑址以固驿窑烧瓷最早,遗物有南朝及隋代作风;什坊堂窑遗址面积较大,遗物具有典型唐代风格,有青釉、青釉褐绿斑、青釉渴绿彩绘等装饰品种,与湖南唐长沙窑有不少共同点;造型多样,有瓶、壶、罐、洗、盘、碗等器,还有小件雕塑、各种动物禽鸟、杂技桶、胖娃等形象,姿态生动。

成都窑:在今四川成都通惠门外青羊宫,故名。五十年代经过小规模试掘,初步判明始烧于南朝,唐代遗物有在浅黄釉下施加褐绿彩小斑点的,与邛窑有相似之处,唯釉层薄而不润,釉色较浅,则又不同于邛窑。

华阳窑:也称"琉璃厂"或"琉璃厂窑"。在今四川成都华阳胜利乡一村,故名。建于宋代,烧瓷品种有黄釉及黄釉绿彩,遗物以绿色彩绘较多,有黄釉绿彩大盆,盆里中心刻双鱼纹,两鱼逆水并游,辅以水草,线条自然流畅,有较高水平。(玻璃厂:即"华阳窑")

彭县客:在彭州境内(今四川彭县),故名。建于宋代,专烧白瓷。1977年对遗址进行了局部试掘,出土瓷片有刻花及印花装饰,纹饰有与河北曲阳宋定窑近似者,采用覆烧方法,应属定窑系。出土还有南宋绍兴及嘉泰铜钱,对判断烧瓷年代有重要参考价值。

玉溪窑:在今云南玉溪,故名。始烧于宋元,而止于明,共发现三处窑址,均烧青釉和青花瓷器。青釉有印花。花及无纹饰三种,印花多阳纹花卉,划花为云纹与水波纹;青花瓷器釉色与青瓷相同,纹饰有鱼藻、折枝花卉及四佛杵等纹;器皿以盘碗为多,还有玉壶春瓶、罐等。

秘色窑:即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的浙江余姚上林湖越窑。秘色之名始见于晚唐徐寅的《贡余秘色茶盏诗》,唐人对此未加注释;南宋赵德磅《侯靖录》释为:"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

彭窑:元代彭均宝在山西霍县设窑烧制仿古定器折腰式白瓷之代称。其器体薄尚素,土脉细白续腻,与定窑白瓷相似,但比青口欠滋润,极脆,时称"新定窑"或"霍器"。

郎窑:清初郎廷极所监督的江西景德镇窑及其所督造的瓷器之代称。其瓷器仿古暗合,摹仿明永乐、宣德红釉烧制,釉水颜色,桔皮傻眼几可乱真,款字也酷肖,极难辨识。刘廷玑《在园杂记》谈及此事,事距郎廷极督造瓷器时间很近,极可能系刘所目睹。

臧窑:清初臧应选所监督的江西景德镇窑及其督造的瓷器之代称。所烧瓷器诸色兼备,有蛇皮青、缮鱼黄、积翠、黄斑点、浅红、浅绿、浅紫、吹红、吹青等,以前四种色釉为最佳;其五色、青花及插金、洋彩,皆精妙入神。

熊窑:清初熊姓所创烧的瓷窑及其所烧制的瓷器之代称。据清代刘廷讥《在园杂记》:"近复郎窑为贵……更有熊窑亦不多让。"可推知姓熊与郎廷极同为清康熙时人,熊窑烧瓷似也在康熙后期。清末寂园叟《陶雅》有"吴音读雍如熊,遂目粉彩为熊窑"一说,近入也有称雍正民窑粉彩为熊窑者,似谓熊窑只烧粉彩。但据清宫造办处雍正年间档案,熊窑有梅椿笔山、蕉叶笔捵、海棠式洗、纸槌瓶、双耳小瓶、双耳扁瓶及冰裂纹圆笔洗等,就造型看多属文房用品,系仿汝、仿官、仿哥或其他色釉品种,并非粉彩。

唐窑:清代唐英所监督的江西景德镇御窑厂及其督造的瓷器之代称。其器有仿古各釉色,悉能巧合,又创制洋紫、冻青、银洋彩、水墨鸟金、珐琅、洋彩、黑地五彩、蓝花、黑花描金、窑变等,集釉色美之大成。其制瓷特技如搂空转心、天地交泰、玲咙透雕等,已臻妙境;所制各类工艺品及蟹螺等象生瓷形神兼备。且有自制诗、画及各体书;制成屏对,颇为精雅。

年窑:清代年希尧所监督的江西景德镇御窑厂及其督造的瓷器之代称。其器多蛋青色,洁白莹素,兼有青彩、描银、暗花等,玲咙剔透。尚有仿古瓷器,也巧于精制。

陶瓷文化:磁州窑历代陶瓷纹饰的演变史


磁州窑纹饰(本文主要指用毛笔在瓷器上绘制的装饰纹饰)是广大磁州窑匠师在长期的制瓷实践中创造的。受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技法的启发,北宋初年,少数磁州窑匠师尝试着用毛笔在坯胎上点、划、涂、抹,然后挂釉入窑烧制,待瓷器出窑后,竟呈现出了意想不到的装饰效果。个别匠师的无意而为竟变成了全体匠师的蓄意之作。历经宋、金、元、明、清直至现在,题材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质朴到精美;表现形式由白地黑花到红绿彩再到白地黑花褐彩、青花、五彩,为我国陶瓷装饰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按照时间顺序和艺术特点,我们把磁州窑纹饰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宋早期阶段,为磁州窑纹饰的产生时期。从藏品可以看出,该时期的磁州窑纹饰由一些简单的几何图案、植物和简单的花鸟图案构成。几何图案一般为组合点图案、线条图案;植物图案一般为麦穗、竹子;花鸟一般为折枝缠枝、花卉和喜鹊等飞禽。至此,磁州窑匠师开始像中国书画家用笔在宣纸上书画一样在瓷器上书画,使中国陶瓷由釉装饰向彩装饰转变,开创了中国陶瓷釉下彩的新纪元。装饰手法为白地黑花。金元时期阶段,为磁州窑纹饰的辉煌时期。可以看出该阶段磁州窑纹饰已发展成熟。由简单的几何图案、植物图案发展成为完备的花鸟禽兽、山水、人物画。花卉题材以牡丹、莲花、竹子居多;禽兽以龙、凤、虎、鱼、鹤、鸭、鸳鸯居多;人物以婴戏、杂技、故事居多。值得注意的是从此以后,大量的诗词、歌赋和谚语、俗语警句,通过书法装饰在器物上。文字装饰不仅有楷书、隶书、篆书、行书、草书,还有双钩体、飞白书等,林林总总,蔚然壮观。至此,磁州窑纹饰已经完全具备了中国书画的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瓷画艺术。装饰手法除白地黑花外,又增加了红绿彩。明代至清中期阶段,为磁州窑纹饰的低潮期。图5是明清时期磁州窑藏品。该阶段磁州窑装饰纹饰已趋向简约,题材内容虽然也有花鸟人物,但大多情节简单,以单个人物或禽兽为主。至此,磁州窑纹饰告别了金元时期恢宏繁缛的豪华装饰,步入了清新简朴的“小品画”装饰的低潮期。装饰手法除保留了金元时期的白地黑花、红绿彩外,这一阶段又发展了白地黑花褐彩。晚清至民国时期阶段,为磁州窑纹饰的复兴期。图6为晚清民国时期的磁州窑藏品。该阶段磁州窑纹饰,已走出明清时期的低谷。纹饰的内容,既有山水楼阁、历史故事,又有戏剧人物、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山水纹饰除反映传统的“潇湘山水”景色外,更多表现的是太行山那种雄浑壮观的景象;花卉中的牡丹、荷花、菊花图案是宋代以来,磁州窑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装饰纹样;历史戏剧人物以三国宋元时期的英雄故事比较多见。

陶瓷文化:宋代七大瓷窑


柴窑

窑址在今河南郑州,柴窑系后周柴世宗所烧,故以此姓为窑名,据说柴窑瓷器颜色以天青为主,瓷质滋润细媚。相传柴窑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薄如纸一语,指釉汁而言,青如天一语,指柴窑以天青为主。但传世极少,都未见到。

汝窑

窑址在今河南省过去叫汝州,现在叫临汝县。汝窑的颜色有天青、淡青、豆青、虾青,也有茶叶未色,釉中合以玛瑙未,釉汁凝于器的上部,状似腊泪痕的堆脂,色淡红色,颇似羊肚油。釉中有砂眼及蟹爪纹。胎骨坚硬,色如沉香色,这是瓷土含有铜之故。烧时是支钉烧,支钉为扃圆形,钉眼内大外小,支钉眼的形状似芝麻花。

官窑

窑址在今河南省开封,过去叫汴京。因是宋徽宗设窑烧造,故称官窑。宋朝南迁,以后又于修内司令杭州风皇山上建窑,完会袭官窑遗制法,所以也叫修内司窑。釉色多为月白、粉青、油青、灰等色。器上多开片,大开片较佳,梅花纹和碎开片次之。开片有带黄黑线的为上品。

哥窑

窑址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宋时有章氏兄弟二人,兄叫章生一,弟叫章生二,烧瓷,兄烧瓷为哥窑,弟烧瓷为弟窑,也叫龙泉窑,又叫章窑。哥窑,现在的哥窑瓷即仿哥窑,哥窑釉色多为淡青、鲜黄、灰白、米色、黑色等,铁口紫足颇似官窑,瓷质足与当时官窑相抗衡。以纹片著名,纹片有大小开片,大开片纹挡手在釉外,小开片纹在釉内。哥窑釉子紧,造型盘碗多。

弟窑

弟窑釉色有粉青,翠青两色,弟窑胎厚、釉足。光润如玉。无纹片。图案鼓花多,多牡丹花、莲花等。大器皿纹多。

定窑

窑址初设在河北省定县,有的说河北曲阳县,以后迁往景德镇。定窑的釉色有粉、黄、黑、黑紫等色,粉叫粉定,质量佳,黄为土定次之。定窑器口镶铜边无釉。瓷器花纹种类有划花,刻花、堆花、印花等。图案有仿古铜花纹、牡丹、萱草、飞凤、双鱼、孩儿图样,还有莲、梅、石榴、菊花等等。定窑釉肥润有润痕,造型盘碗多。

均窑

窑址在河南省过去的均州,现在的禹省。均窑釉色有胭脂色、玫瑰紫、茄皮紫、猪干色、海棠红、鹦哥绿等。烧造时也是悬烧(支钉烧)。釉子厚润,也有泪痕。另外,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折线,也是钧釉的特征之一。烧瓷底足有刻数字者,单数较好。

陶瓷文化鉴赏-龙窑


窑炉形制之一。以粘土或砖坯、砖依、砖依倾斜的山坡建筑而成,因形如龙身而得名、是南方地区流行的烧制陶瓷器的窑炉形制。由窑门、火膛、窑室、排烟孔等部分组成。拱形顶,整体平面很窄的长方形,与地面有一定的夹角、火焰由下部的窑头至上部的窑尾,与窑身平行流动。龙窑出现于商代。浙江上虞李家山发掘的一座保存较好的龙窑遗迹全长5.1米,倾斜度为16°,建筑简陋、结构简单。这个时期的龙窑,既烧印纹硬陶,又烧原始青瓷,就是通常所说的“陶瓷同窑合烧”。此后,龙窑逐渐增长,倾斜度和结构不断改进,至东汉中晚期结束了陶瓷同窑合烧的状况,出现了专烧瓷器的龙窑。三国时期龙窑长度已超过10米。两晋时期发明了分段烧成技术。南朝时期倾斜度、结构渐趋合理,隋、唐时期完全成熟,长度一般在20~30米左右。宋、元时期长度显著增加,有的整体斜长竟达135.6米。这个时期由于窑炉长,为了达到良好的烧成效果,在结构上进行了较大的改进,有的将窑床砌成阶梯状:有的将窑体砌成弯曲状;有的则在窑室内砌筑多道挡火墙、将其分成若干个小室,挡火墙下部设有烟火孔,使室与室相通,即所谓“分室龙窑”。明清时期直至当今,南方有的地区仍在使用龙窑烧制陶瓷器。龙窑建筑方便、装烧量大、产量高。其升温快、降温也快,容易维持还原气氛,适合于焙烧胎体较薄、高温下粘度较小的石灰釉瓷器,所以有人说龙窑是青瓷的摇篮。(见图460)

陶瓷文化鉴赏-汝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宝丰清凉寺。宝丰宋代属汝州,故称为汝窑。自50年代即开始寻找汝窑窑址,直至80年代才在宝丰县发现。从窑址采集的标本及传世器物来看,汝窑在北宋后期元祜至崇宁间20多年里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器。主要器物有盘、碟、洗、瓶、樽、碗、盏托、水仙盆等。盘、碟、洗、碗多为圈足外卷,足底心有3至5个支烧痕。盘、洗数量较多,盘有花口、圆口、敛口、敞口等不同形式,三足盘是较为独特的器形。碗仅见3件,一为莲花式,较深,是宋代较为盛行的注碗形式;其余两件为口径在16至17厘米之间的大碗,瓶有纸槌瓶、长颈瓶、长颈撇口瓶、尊有三足尊、出戟尊,盏托为六瓣花式,水仙盆为椭圆形。汝窑器物胎较薄、质地细腻、呈香灰色、修坯精细、一丝不敬。釉以天青色为主,釉面匀净滋润,有细小开片。烧造方法多采用满釉裹足支烧。由于汝窑烧造时间短,制品少,南宋文献就有“近尤难得”的记载。目前传世的汝窑器物不足百件,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达维德基金会以及美国、日本、香港等私人收藏家手中。明前期景德镇御窑厂曾一度仿烧,清代雍正、乾隆帝授意年希壳、唐英等督窑官大量仿制。其中有乱真者,但多数只仿釉色,器形则为清式。雍正仿品有汝釉大碗、花盆、象耳弦纹瓶、贯耳瓶、长颈扁腹瓶;乾隆仿品有高足盘、五孔尊、菱花式花盆、三联葫芦瓶、水丞、四方贯耳瓶、八方花盆、双环尊、蒜头瓶、三牺梅瓶、花口缸等。现代仿汝窑器物形、釉均仿.有出戟尊、三足尊、莲花式碗和各式瓶、盘、碟、洗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