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几何纹白陶瓿鉴赏

【陶瓷文化】几何纹白陶瓿鉴赏

陶瓷文化 古代瓷器鉴赏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纹

2021-07-15

陶瓷文化。

高20厘米口径18.5厘米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白陶是指器胎的表里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采用含铁量比陶土低的瓷土或高岭土制作而成。刻纹白陶的创制和使用,是商代晚期制陶工艺的新成就,它的硬度耐火度吸水率都较以往的陶器有质的飞跃,并为后世制瓷业的发展涤讪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这件白陶瓿是商代刻纹白陶的代表作品,它仿造青铜器的式样制作,是一件盛酒器。造型为球形,敛口斜肩圆底,口沿外折,圈足外撇,给人以端庄饱满的感觉。

陶瓿的装饰纹样全部由直线构成,主题突出,层次丰富,先用线条在瓿上划出网格花纹,然后在网格内填刻主题纹样,再用刀刻去主纹以外的胎土,使其微微凸起,而在凹处再刻饰云雷地纹,形成由凸雕的主纹与细密线刻的地纹组成的瑰丽图案;颈部是夔纹,腹部为曲折纹饰组成的兽面纹,方菱作双眼,折线作鼻翼。装饰布满全器,构图谨严,凹凸疏密结合自然,对比强烈,产生虚实变幻明暗相生的艺术效果,细细赏玩,如观天上的辰星,繁而不乱。

夏商两代,白陶器专为奴隶主贵族所有,因其质地坚硬,洁净美观,惹人赏爱,故做工十分考究,不厌甚精。到了商代后期,这种风气越演越烈,多出费工夫的精品,而产量很少。西周以后,由于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兴起,白陶器逐渐减少以至根本不见,所以商代晚期的白陶成了稀世珍品。

taoci52.com扩展阅读

陶器向瓷器的跨越 几何纹白陶瓿


几何纹白陶瓿(商)

高20厘米口径18.5厘米

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制陶新工艺

白陶是指器胎的表里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采用含铁量比陶土低的瓷土或高岭土制作而成。刻纹白陶的创制和使用,是商代晚期制陶工艺的新成就,它的硬度耐火度吸水率都较以往的陶器有质的飞跃,并为后世制瓷业的发展涤讪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尊贵的酒器

这件白陶瓿是商代刻纹白陶的代表作品,它仿造青铜器的式样制作,是一件盛酒器。造型为球形,敛口斜肩圆底,口沿外折,圈足外撇,给人以端庄饱满的感觉。

陶瓿的装饰纹样全部由直线构成,主题突出,层次丰富,先用线条在瓿上划出网格花纹,然后在网格内填刻主题纹样,再用刀刻去主纹以外的胎土,使其微微凸起,而在凹处再刻饰云雷地纹,形成由凸雕的主纹与细密线刻的地纹组成的瑰丽图案;颈部是夔纹,腹部为曲折纹饰组成的兽面纹,方菱作双眼,折线作鼻翼。装饰布满全器,构图谨严,凹凸疏密结合自然,对比强烈,产生虚实变幻明暗相生的艺术效果,细细赏玩,如观天上的辰星,繁而不乱。

世存极少

夏商两代,白陶器专为奴隶主贵族所有,因其质地坚硬,洁净美观,惹人赏爱,故做工十分考究,不厌甚精。到了商代后期,这种风气越演越烈,多出费工夫的精品,而产量很少。西周以后,由于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兴起,白陶器逐渐减少以至根本不见,所以商代晚期的白陶成了稀世珍品。

花卉纹瓷器价值几何


论及瓷器纹饰,必定不能绕开以植物入纹饰的花卉纹瓷器,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植物入诗入画都是常事,同样的,在瓷器纹饰中,以花卉作为主题的花卉纹,作为一种绚丽华美而富于变化的纹饰,在历代瓷器中都占有一席之地,那花卉纹瓷器究竟价值几何呢?

花卉纹自宋起即开始运用于瓷器上,但这一时期的花卉纹较为简单,并往往是作为辅助性的装饰配合其他主题纹饰。花卉纹瓷器真正得到发展是在元朝,而明清二朝时其技艺已相对成熟,且颇多创新,所以明清时期品相佳的花卉纹瓷器较之前朝,是更具有收藏价值的。

除了年代,花卉纹瓷器本身的纹饰特点也值得注意。一般来说,花卉纹瓷器重花种类的选择,一般是带有吉祥寓意或高洁品格的花卉,比如牡丹、梅花、莲花等等,都是常见的花卉纹主题。而其中牡丹与莲花的运用在明清时期已较有创新了,特别是永宣青花中,常常可见。本身牡丹是较为绚丽、烂漫的花卉形象,而莲花是高洁、典雅的形象,此二种花卉在花卉纹中常常与缠枝联系起来,繁而秀、媚而端。特别是缠枝莲,在雍正年间被运用得炉火纯青,呈现于瓷器上不仅通体精致秀逸,且花枝半卷、翻涌不断,颇具妩媚情态,所以缠枝莲纹还象征着吉祥如意,这样的花卉纹瓷器,就是颇受收藏家们喜爱的。

花卉纹瓷器的价值几何,还需根据其色彩选择、技法多寡来判断。一般来说,花卉纹瓷器的色彩种类是很丰富的。比如青花中就常用花卉纹,此外墨彩也是经常被采用的,进入清后,粉彩与珐琅彩的运用为花卉纹平添几多光彩,甚至出现了更加绚丽的五彩花卉纹瓷器。所以在花卉纹瓷器的色彩鉴赏上,应当注意在明清之前都是较为素净的,明清之后才逐渐走向多彩化。所以从技法上来说,明清之前多是绘制辅助划刻,而在明清之后,在彩绘之外还加入了掐丝、珐琅画等多种技法,使花卉纹瓷器更好地展现了其富丽、华美、精致的特点。

总体而言,花卉纹瓷器的价值是比较高的,而其价格又会因为花卉种类、精美程度、技法多寡、色彩种类以及重要的年代、品相等要素而变动。所以想挑到心仪的花卉纹瓷器,就要注意从以上几点着手鉴赏。

商代白陶


商代除烧制一般的灰陶器外,还生产一种精美的白陶。白陶是指器物的表面及胎质均呈白色的陶器。经化验,其原料与红陶、黑陶不同,而与制造瓷器的瓷土和高岭土基本相同。商代是中国白陶制作的高度发展,其制作工艺已达到很高水平。

《礼记·檀弓》记载“殷人尚白,周人尚赤”。商代穿着及使用器物皆崇尚白色,白色成为高贵的象征,白陶亦为统治阶级享用,死后随葬于墓中。因此殷商的白陶大多从奴隶主贵族墓中出土,数量极少,其出土量仅占商代陶器出土量的万分之一左右,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商代的白陶胎质纯净,洁白细腻,没有掺砂现象,制作工艺采用手制与轮制。烧制温度在1000℃左右,胎质坚硬。常见的器型有壶、鬻、蚕、爵、豆、钵、觯等食用器与酒器,皆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用具,这一点是鉴别白陶时代特征的重要依据。

商代白陶都有花纹装饰,技法有印花和刻花(有人称其为刻纹白陶)纹饰,多为凸雕,与同时期的青铜器花纹如出一辙。以细致的底纹和粗壮的浮纹相结合,浮纹多以饕餮纹、夔纹或蝉纹等为主,底纹多为勾连纹、云雷纹等几何纹,纹饰布局疏密得当,加上秀丽的造型、精细的雕刻、洁白的色泽,给人以华贵精美之感。

刻纹白陶仅见于商代,由于选择原料、制作及纹饰雕琢较为复杂,产量极少,在当时已成为一种珍贵的工艺品。它的出现代表了商代陶器制作的工艺水平,远非一般灰陶可比,堪称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精美杰作。

陶瓷品种知识—白陶


用白粘土作胎烧成的陶器,因其胎中氧化铁含量低,仅约1.6%左右,所以烧成后胎呈白色。白陶最早见于湖北大溪文化汤家岗遗址,至仰韶文化晚期、黄河流域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比较流行。商代中晚期白陶得到较大的发展,不仅黄河流城的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商代墓中常有出土,而且在长江流域的湖北盘龙城、江西清江筑卫城也都有发现。西周以后各地几乎均不见白陶。大汶口文化的白陶以坩子土为原料,胎土有的较粗,烧成后呈白色或粉色,也有的呈黄色。此时白陶基本采用轮制成型,器形复杂者采用分部位制坯,然后用泥浆粘接成型。如筒形柄豆,豆盘与柄先分制,然后粘接,修坯,经修饰后不见接痕。此时主要器形有袋足鬶、三足盉、宽肩壶、筒形豆。这个时期的白陶以素面为主,个别鬶、盉腹部贴有附加堆纹,既起加固作用,又有一定的装饰效果。商代晚期白陶得到较大的发展,胎土选料精,胎质细腻。个别白陶以高岭土为原料。器物成型均为轮制,器壁薄厚均匀。大、中、小墓中常有白陶随葬。据考古发掘出土的白陶器分析,商代白陶大体分粗细两种。粗者为小型墓葬中的鬶、盉、斝、爵、罐等生活用具,其工艺粗糙,器形不甚规整。细者多见于安阳殷墟大中型墓葬,有鬶、盉、斝、爵、罍、壶、卣、觯等。这些白陶不仅造型好,而且制作工艺要求极精。如安阳殷墟出土牺首雷纹白陶罍,制作得几乎与当时贵重的青铜器一样庄重精美。商代晚期白陶纹饰除常见的附加堆纹,还有拍印的绳纹、刻划的人字纹,有些细白陶壶等器身出现仿青铜礼器的纹饰,如饕餮纹、夔龙纹、蝉纹、云纹、变形云雷纹等。安阳殷墟出土、现藏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的牺首虺龙雷纹白陶罍,即刻有3层纹饰,双鼻及双耳为贴塑兽首,其肩宽而圆,刻有4条夔龙,腹部刻有雷纹,雷纹中剔出虺纹。精美的造型、繁缛的图案,代表了商代白陶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白陶虽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昙花一现,但它确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并为瓷器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无愧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

陶瓷品种知识——白陶


用白粘土作胎烧成的陶器,因其胎中氧化铁含量低,仅约1.6%左右,所以烧成后胎呈白色。白陶最早见于湖北大溪文化汤家岗遗址,至仰韶文化晚期、黄河流域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比较流行。商代中晚期白陶得到较大的发展,不仅黄河流城的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商代墓中常有出土,而且在长江流域的湖北盘龙城、江西清江筑卫城也都有发现。西周以后各地几乎均不见白陶。大汶口文化的白陶以坩子土为原料,胎土有的较粗,烧成后呈白色或粉色,也有的呈黄色。此时白陶基本采用轮制成型,器形复杂者采用分部位制坯,然后用泥浆粘接成型。如筒形柄豆,豆盘与柄先分制,然后粘接,修坯,经修饰后不见接痕。此时主要器形有袋足鬶、三足盉 、宽肩壶、筒形豆。这个时期的白陶以素面为主,个别鬶 、盉腹部贴有附加堆纹,既起加固作用,又有一定的装饰效果。商代晚期白陶得到较大的发展,胎土选料精,胎质细腻。个别白陶以高岭土为原料。器物成型均为轮制,器壁薄厚均匀。大、中、小墓中常有白陶随葬。据考古发掘出土的白陶器分析,商代白陶大体分粗细两种。粗者为小型墓葬中的鬶、盉、斝、爵、罐等生活用具,其工艺粗糙,器形不甚规整。细者多见于安阳殷墟大中型墓葬,有鬶 、盉、斝、爵、罍 、壶、卣、觯等。这些白陶不仅造型好,而且制作工艺要求极精。如安阳殷墟出土牺首雷纹白陶罍,制作得几乎与当时贵重的青铜器一样庄重精美。商代晚期白陶纹饰除常见的附加堆纹,还有拍印的绳纹、刻划的人字纹,有些细白陶壶等器身出现仿青铜礼器的纹饰,如饕餮纹、夔龙纹、蝉纹、云纹、变形云雷纹等。安阳殷墟出土、现藏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的牺首虺龙雷纹白陶罍,即刻有3层纹饰,双鼻及双耳为贴塑兽首,其肩宽而圆,刻有4条夔龙,腹部刻有雷纹,雷纹中剔出虺纹。精美的造型、繁缛的图案,代表了商代白陶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白陶虽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昙花一现,但它确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并为瓷器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无愧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

白陶


中国新石器时代至商代的白色陶器。 是用高岭土烧制,质地洁白细腻。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因制作技术的提高,使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细,烧制火候的掌握也恰到好处,因而使所烧器物愈加素净美观。器形多为生活用品,如壶、罍、鱓、卣、簋等。其纹饰主要吸取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如兽面纹、饕餮纹、夔纹、云雷纹、曲折纹等。其装饰方法有刻纹和浅浮雕两种。白陶的装饰往往遍布器物全身,构图严谨而富于变化。

白陶是以瓷土和高岭土为原料,在1200度左右的温度中烧成的陶器,由于胎质中所含氧化铁比例极低,大约只有1.6%,因此烧成后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

白陶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商代后期发展到顶峰,至西周逐渐衰落,白陶多为手制,兼有泥条盘制和轮制法。其纹饰是用印模在作好的坯胎上捺印出来,最初只是出于防止器物变形,有加固陶坯的目的,故早期的印纹陶上多留有布纹、席纹和绳纹的痕迹,后随技术的提高和人们审美能力的发展,逐渐使纹样趋于丰富、精美。印纹陶的纹样均为几何形,主要有水波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云雷纹。其纹饰多与器形相协调,如曲折纹、云雷纹、回纹等较粗犷的纹样,多用于瓮、坛及较大的罐等。而小件的盂、钵等多饰以米字纹、方格纹等细密、秀美的纹样,其中尤以商、西周、春秋时期的纹饰线划均匀,结构严谨,且富有韵律感。因其比一般陶器胎质坚硬且洁净美观,在当时多为统治阶级所用。夏商时器形主要有酒器和豆、钵等食器,器表多刻饕餮纹、夔纹、云雷纹和曲折纹等精美图案。是仿同期青铜礼器的一种极珍贵的工艺品。

中国陶瓷“地域品牌”价值几何?


提及陶瓷业地域品牌,许多人会想到、佛山陶瓷、唐山陶瓷、山东陶瓷、夹江陶瓷、华东陶瓷以及石湾陶瓷、德化陶瓷、宜兴紫砂、南庄陶瓷等,这些地域的陶瓷生产或是生产历史悠久,或是产业集中度高,或是产品档次高、品牌知名度大,或是陶瓷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能源、市场等自然条件优越,适宜陶瓷产业发展等,它们以各自的优势雄起,成为当地经济的主导甚至全国陶瓷行业的“朝圣地”和“领头羊”。

品牌“双刃剑”效应

陶瓷业地域品牌的形成,固有其先天因素,但后天条件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地域品牌的形成离不开所有单个品牌的共同努力,而地域品牌的价值也会惠及每一家陶瓷企业的单个品牌。以有“中国建陶第一镇”之称的广东佛山禅城区南庄镇为例,20年建陶业的生产历史,目前已实现年产量6亿平方米、约占全国建陶总量20%的规模,拥有全国最具规模、最高档次、功能最齐备的华夏陶瓷博览城,拥有与我国惟一的一所高等院校学院合作成立的国家级建陶研发中心,并且涌现出了新中源、新明珠、金舵、上元、能强等一批全国知名陶瓷企业和品牌,去年有3家陶瓷企业获得广东省名牌企业称号,有4家陶瓷企业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在全国陶瓷免检产品中占有三分之一份额,从而为打造和提升“南庄陶瓷”这一地域品牌奠定了基础。同时,“南庄陶瓷”地域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提升,又对组成地域品牌的所有单个陶瓷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和肥厚的土壤。因此,造就利益共同体的地域品牌,既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集中体现,也是陶瓷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就陶瓷行业的地域品牌而言,无论其是沾了历史悠久的光,还是享了高新技术的福,抑或是乘了改革开放之东风,形成的原因千差万别,但是,作为共同拥有的资源或是财富,陶瓷企业应注重这个共同的大饼——地域品牌,更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单个品牌来提高充实地域品牌。因为,在某些时候,地域品牌比单个品牌更易传播、更易熟知、影响力更大。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讲,地域品牌也是一柄双刃剑,维护的好,大家共同受益,倘若某个品牌出现重大问题,更会对地域品牌内的所有单个品牌造成破坏性极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前几年山西出了一种假酒,坑人害命,败了全部山西酒的市场;比利时发生“二恶英”事件,败了整个欧洲奶粉的市场,还有温州的皮鞋、日本的汽车等。这不仅说明地域品牌的存在,更说明相互竞争的企业共同维护地域品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提升地域品牌价值

我国的陶瓷行业,在各陶瓷产区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产品的不同特色,也形成了品牌的不同风格,从而也导致了地域品牌的不尽相同,无论是档次还是特色。然而,随着我国加入WTO,众多陶瓷企业和品牌进军国际市场,当我们站在全球陶瓷市场的高度蓦然回首时,会发现,其实我们还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拥有一个更大的地域品牌——中国陶瓷。无论是在国外的陶瓷专业展会上,还是国外反倾销的矛头指向,中国陶瓷的概念已成为第一概念,它不仅简单地表明这些质优物美的陶瓷精品来自陶瓷的故乡中国,更说明“中国陶瓷”作为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地域品牌,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受到全世界的普遍赞誉。因此,对于国内陶瓷企业来说,共同维护我们共有的“中国陶瓷”地域品牌,提升其影响和声誉意义重大,而努力将其打造成国际陶瓷市场上的强势地域品牌,赶超意大利陶瓷、西班牙陶瓷等强势地域陶瓷品牌,更是国内陶瓷企业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

然而,近年来在我国陶瓷产品出口量连年递增的背后,却是“中国陶瓷”地域品牌价值的不断削减,从陶瓷产品出口价格的持续走低,到高档陶瓷群落`中难觅中国陶瓷产品的芳踪,无不说明“中国陶瓷”的含金量和有效价值在不断“缩水”。而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却是我们自己在为我们自己“掘墓”:出口秩序的混乱导致价格战的国际化,为争夺国际市场份额不惜手足相残,竞相打压陶瓷产品的出口价格;产品研究开发能力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大多“拿来主义”,直接“洋为中用”;在针对国内陶瓷企业的反倾销官司中,鲜有为维护共同的地域品牌挺身而出者,任由反倾销利剑扼杀我们辛苦开拓出来的国际市场。种种有损“中国陶瓷”地域品牌的行为,无一不对国内陶瓷企业和品牌的国际市场开拓形成巨大的影响和阻挠。

中国陶器 -白陶


用高岭土烧制,质地洁白细腻。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因制作技术的提高,使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细,烧制火度的掌握也恰到好处,因而使所烧器物愈加素净可爱。白陶的器形多为生活用品,有壶、卣、簋等。其纹饰主要吸取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如兽面纹、饕餮纹、夔纹、云雷纹、曲折纹等。其装饰方法有刻纹和浅浮雕两种。白陶的装饰往往遍布器物全身,构图严谨而富于变化。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据残片复原的商代白陶壶,其主体以浅浮雕雕出相对的双夔,底层按空白地位的大小施以云雷纹,底纹与浅浮雕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而又彼此和谐,使器物显得庄重华贵。

白陶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使用的一种生活器皿,至西周已渐消失。

印纹陶,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进行烧制。依其烧制温度的低高,又分为印纹软陶和印纹硬陶。前者又有泥质与细砂质之分,多呈红褐、灰白、灰等色,多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以前;后者因烧制时温度较高,故胎质坚硬,呈灰色,系在前者基础上发展起来,其出现年代约在商代以后。印纹陶的器形大多为日常生活用具,主要有瓮、坛、罐、盂、钵、杯、盘、豆、簋、尊、□等器皿。制作方式为手制、模制和轮制。其纹饰是用印模在作好的坯胎上捺印出来,最初只是出于防止器物变形,有加固陶坯的目的,故早期的印纹陶上多留有布纹、席纹和绳纹的痕迹,后随技术的提高和人们审美能力的发展,逐渐使纹样趋于丰富、精美。印纹陶的纹样均为几何形,主要有水波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云雷纹。其纹饰多与器形相协调,如曲折纹、云雷纹、回纹等较粗犷的纹样,多用于瓮、坛及较大的罐等。而小件的盂、钵等多饰以米字纹、方格纹等细密、秀美的纹样,其中尤以商、西周、春秋时期的纹饰线划均匀,结构严谨,且富有韵律感。

印纹陶的装饰工序,寄寓于器物脱坯后的压印过程中,制作较为简单,且一旦制成模具,即使不会刻画的人,也能从事捺印。因此,简单易行,适合大量生产,故它在一定区域内获得极大发展,成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一种制陶工艺。它主要流行于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江西、安徽等省区,盛行于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暗纹陶、彩绘陶器等的兴起和迅速发展,而走向衰落,至汉代以后逐渐消失。

彩绘陶器即陶器烧好后再描绘朱、黄、白、黑等彩色纹饰,色彩易脱落,兴于战国、盛于汉代。器形多为仿青铜器及陶瓷器皿,主要有杯、盘、碗、壶、盒、鼎、炉、豆、敦、罐等。制作方法分轮制和模制两种,以轮制居多。胎色有灰、褐两色。灰胎多敷黑色陶衣,后再敷白粉一层,然后用黑线、红色及其他色彩彩绘。褐胎多敷白粉或黄粉,后多用红色彩绘,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另外还有用金银绘线的。到了汉代,其色彩又有所增加,使用红、灰、褐、绿、蓝、黄、橙等色彩彩绘。纹饰有:①几何纹,占比重最大,包括弦纹、菱形纹、锯齿纹、三角纹、方格纹、圆圈纹等;②云纹;③花瓣纹,有梅花、柿蒂、卷草等纹样;④鸟兽纹,有龙、凤、铺首等纹样。其纹样组织多为二方连续,加之鲜明醒目、对比强烈的色彩,使彩绘陶器更为灿烂丰富。

彩绘陶器主要作为明器,用于陪葬。故在盛行厚葬之风的汉代尤为流行。它产生于中原,后扩展至全国大部分地区,以河南洛阳、辉县、陕县,湖南长沙、常德等地出土较多。

商代以后,出现了用高岭土烧制的原始青瓷,由于瓷器在质量及使用寿命上均优于陶器,因此获得了迅速的发展。至南北朝时已成为人们日常使用的主要器皿,特别是唐宋以迄明清直至近现代,由于技术的提高,瓷器更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成为中国工艺美术中的主要门类。在这种情况下,陶器已渐失去了以往的规模,在器物的造型和装饰上较之彩陶、黑陶等,已相去甚远。唯战国的暗纹陶,秦汉的釉陶和作为明器用的陶制建筑、舟车,唐代的三彩等以其各自的造型、纹饰反映了所处时代的艺术特征和生活风貌。其中唐三彩是一种施挂彩釉的低温铅釉陶器,多用黄、绿、褐等色彩,故称三彩;其品种有器皿及人物、动物俑等,其中器皿种类繁多,造型新颖别致,设计巧妙,加之绚丽的色彩,遂使唐三彩成为中国陶器工艺中的一枝奇葩,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直到现代仍有仿唐三彩的生产。另外,战国、秦汉、唐等朝代的瓦当、砖、陶俑以及近现代江苏宜兴、广东石湾、四川荣昌等地的民间陶器,也以其精美的纹饰、生动的造型和清新质朴的风格,在中国工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文化】几何纹白陶瓿鉴赏》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文化】几何纹白陶瓿鉴赏》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