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铜胎画珐琅碗鉴赏

【陶瓷文化】铜胎画珐琅碗鉴赏

陶瓷文化 古代瓷器鉴赏 古代瓷器碗

2021-07-15

陶瓷文化。

真品铜胎画珐琅碗,直口圈足,图案繁密严谨工整,画工精致,外壁在明黄色珐琅釉的地子上作缠枝牡丹与芍药,近底足处加胭脂红花边,近口沿处加蓝料釉花边。碗内壁以白色珐琅釉为底,色如牛乳,口沿饰黑釉花边,下饰有5只蝙蝠和五色云彩,碗心为仙桃中捧出一个团“寿”字。碗纹饰的画法大部分继承前代的传统特点与风格,而如花卉小边、小叶却受巴洛克绘画风格的影响。碗的珐琅质釉色温润细腻而厚实,具有金属的坚固性和玻璃的光泽感。此时珐琅质釉色已发展至数十种,色彩华丽,鲜艳明快。碗的口沿及底足沿边作鎏金处理,金色淳厚泛黄。

该碗为紫铜胎,碗壁均匀,厚薄适中,手感沉甸甸的,系清乾隆时期广州地区的铜胎画珐琅器。该碗的用料、工艺制作、图案等均反映了清代乾隆时期为铜胎面珐琅的最繁荣时期。其在各方面都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仿品在紫铜胎的坦口碗上画珐琅人物画“香山九老图”,九老旁还有三个童仆和松树山石作衬景。该碗在白地上施彩,着意渲染,色彩丰富,多达二十余种。“香山九老”表现的是唐代白居易等九老集居香山吟诗论画、颐养天年均获高龄长寿的故事,故画意有祝寿的含意。底有蓝色珐琅小花款。

将该碗与上述乾隆画珐琅的花卉碗比较,仿品图案布局呆滞,人物分布相对平均,大小也几乎相同,这样主次、重点也就没有了。同时衬景也太少,很难表达出“香山”的本意。在珐琅的彩色上温润细腻凝练不足,有细小的砂眼,白釉有苍白感如杏仁露,色彩虽丰富但单薄,底足边缘处的蓝料釉回纹花边结体松,色彩艳,与乾隆碗口的鎏金沿处的蓝料釉花边相比差异很大。仿品的手感较轻,因其胎、釉均较薄。碗口、碗底处的鎏金亦色淡金薄呈黄铜色。

taoci52.com扩展阅读

乾隆铜胎画珐琅釉真伪辨


此两碗均为铜胎画珐琅釉。前者为乾隆出品花卉纹碗,后者为仿乾隆人物纹碗。二者一真一仿,区别何处呢?

真品碗为直口圈足。图案繁密严谨工整,画工精致,外壁在明黄色珐琅釉的地子上作缠枝牡丹与芍药,近底足处加胭脂红花边,近口沿处加蓝料釉花边。碗内壁以白色珐琅釉作底,色如牛乳,口沿饰黑釉花边,往下饰有五只蝙蝠和五色云彩,碗心为仙桃中捧出一个“寿”字。碗的纹饰的画法大部分继承前代的传统特点与风格,而如花卉小边、小叶却受巴洛克绘画风格的影响。碗的珐琅质釉色温润细腻而厚实,具有金属的坚固性和玻璃的光泽感。碗的口沿及底足沿边作鎏金处理,金色淳厚泛黄。该碗的用料、工艺制作、图案等均反映了清代乾隆时期为铜胎画珐琅的最繁荣时期。

仿品在紫铜胎的坦口碗上画珐琅人物画“香山九老图”,九老旁还有三个童仆和松树山石作衬景。该碗在白地上施彩,着意渲染,色彩丰富,多达20余种。“香山九老”表现的是唐代白居易等九老集居香山吟诗论画、颐养天年均获遐龄长寿的故事,故画意有祝寿的含意。底有蓝色珐琅小花款。

将该碗与上述乾隆画珐琅的花卉碗作比较,仿品图案布局呆滞,人物分布相对平均,大小也几乎相同,这样主次、组合、重点也就没有了。同时衬景也太少,很难表达出“香山”的本意。在珐琅的彩色上温润细腻凝练不足,有细小的砂眼,白釉有苍白感如杏仁露,色彩虽丰富但单薄。底足边缘处的蓝料釉回纹花边结体松,色彩艳,与乾隆碗口沿处的蓝料釉花边相比差异很大。仿品的手感较轻,因其胎、釉均较薄。碗口、碗底处的鎏金亦色淡金薄呈黄铜色。综上所述,仿品系晚清广东肇庆地区所产。

台湾故宮铜胎画珐琅精品欣赏


玻璃器、清 铜胎掐丝珐琅嵌宝石三足鼎、故珐000462N000000000、1644 A.D.-1911 A.D.、高27公分 深13.3公分 口径11.9公分、铜胎。双立耳,短颈,圆腹,三立龙足,带莲座狮形钮盖。全器镀金,盖顶填饰珐琅彩云及嵌饰珊瑚蝙蝠,周围填饰一圈珐琅花卉纹;耳侧及口缘以回纹装饰,口缘填蓝色珐琅彩,颈部为一圈花卉纹,腹部上缘饰以一圈如意云纹,腹部为缠枝花卉纹,如意云纹及花卉中心以白玉镶嵌,足为绿身蓝鳍鱼龙形足。附精美雕花木座一只,刻有花卉、兽面、夔龙等纹饰。

~台湾故宫博物馆~~清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海棠式盖罐~

清 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海棠式盖罐、故珐000472N000000000、1736 A.D.-1795 A.D.、高31.7公分 高27.0公分 口径9.64*8.52公分足径9.83*8.69公分、铜胎,海棠形,敛口,短颈,溜肩,敛腹,带圆球钮盖。器内施浅蓝色釉,器表以黄色为地,盖顶饰一圈莲瓣纹,其外为一圈如意云纹,盖沿绘有花卉纹,颈部及圈足各绘一圈菊瓣纹,内装饰各色灵芝,肩部开光饰蓝地绘缠枝番莲纹,器身绘缠枝花卉纹。底心周围饰有ㄧ圈缠枝菊花,中间为蓝色双圆框交叠,圈内白地书蓝色「乾隆年製」楷书款。附一只海棠形云纹足木座。

~台湾故宫博物馆~~清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带耳三足洗~

清 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带耳三足洗、故珐000237N000000000、1736 A.D.-1795 A.D.、高5.5公分 深3.1公分 口径10.4公分足径8.9公分、铜胎,敞口,双耳,深壁,三足。器内施浅蓝釉,器表涂绘蓝、绿、紫红色为地釉,以金彩加饰,腹部及双耳绘有回纹,下方绘有两个双身兽面纹,下接三支矢形足,上以金彩绘回纹。底白地红书「乾隆年製」双方框楷款。附一只三足如意云形木座。

~台湾故宫博物馆~~清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出戟盖罐~

清 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出戟盖罐、故珐000238N000000000、1736 A.D.-1795 A.D.、高13.2公分 深10.5公分 口径4.0*3.7公分足径4.2*3.8公分、铜胎,斜肩,敛腹,带圆球钮子母口盖,罐身两侧有出戟装饰。器内施浅蓝色釉,器表白地,全器绘黑色回纹锦地,以蓝色釉绘製图纹,盖顶绘一圈如意云纹,盖沿绘卷云纹及菱形文,盖缘绘回纹;器口缘绘如意云纹,肩部绘一圈蕉叶纹、卷云纹及卷涡纹;腹部绘几何兽面纹,下方饰一圈如意云纹及回纹。底为白地红书「乾隆年製」双方框二行楷书款。附一只云形四足木座。

~台湾故宫博物馆~~清铜胎画珐琅花瓶~

清 铜胎画珐琅花瓶、故珐000243N000000000、1644 A.D.-1911 A.D.、高40.2公分 口径12.1公分 足径14.6公分、铜胎。撇口,长颈,斜肩,圆腹,圈足。器内施白釉,器表黄地,全器以折枝花果纹为主,口缘及腹部上缘饰以一圈如意云纹边饰,颈部及腹底各绘一圈蕉叶纹,圈足绘花卉及圈纹。附一只圆形木座。

~台湾故宫博物馆~~清铜胎画珐琅花瓶~

清 铜胎画珐琅花瓶、故珐000244N000000000、1644 A.D.-1911 A.D.、高37公分 口径12.1公分 足径14.6公分、铜胎。撇口,长颈,斜肩,圆腹,圈足。器内施白釉,器表黄地,全器以折枝花果纹为主,口缘及腹部上缘饰以一圈如意云纹边饰,颈部及腹底各绘一圈蕉叶纹,圈足绘花卉及圈纹。附一只圆形木座。

~台湾故宫博物馆~~清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方瓶~

玻璃器、清 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方瓶、故珐000475N000000000、1736 A.D.-1795 A.D.、高24.2公分 口径8.0*8.0公分 足径6.9*6.9公分、铜胎。方形盘口,斜肩,方腹,双螭形耳,高圈足。器内施浅蓝色釉,器表以黄色为地,口缘及圈足下缘各饰一圈花卉纹,器身为花卉纹锦地,腹部四面开光,正反面绘风景、人物,两侧绘山水及「三羊开泰」,圈足饰有一圈蕉叶纹。底白地蓝书「大清乾隆年製」三行篆书款。附如意云足方形紫檀木座一只。

~台湾故宫博物馆~~清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包袱式盖罐~

清 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包袱式盖罐、故珐000476N000000000、1736 A.D.-1795 A.D.、高12.58公分 口径3.7公分 腹径8.37*7.0公分足径5.51*4.74公分、铜胎。直口,短颈,扁椭圆式腹,带镀金球形钮子母口盖。器内施浅蓝釉,盖饰黄地如意云纹及朵花。颈绘蓝地灵芝纹,肩绘朵花,腹饰黄地缠枝花卉,近肩处开光饰蓝地番莲纹。并绘有红面蓝边的包袱半掩著器腹,红色部份绘龟甲锦对蝶、蝙蝠、桃实等,蓝色部份绘卷草纹锦;包袱背面呈浅绿色绘宝相花。椭圆形底,饰浅绿地画缠枝菊花,中间为蓝色双圈交叠,圈内白地书蓝色「乾隆年製」两行楷书款。附如意云足圆形木座一只。

~台湾故宫博物馆~~清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花觚~

清 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花觚、故珐000523N000000000、1736 A.D.-1795 A.D.、高31.2公分 口径18.3公分 底径9.8公分足径8.4公分、铜胎,仿古青铜酒器觚的形制。喇叭口,鼓腹处饰四稜脊,器内施浅蓝釉,器表白地多彩绘蕉叶及皮球花装饰。底白地书蓝色「乾隆年製」双圆框两行楷书款。附木座。

~台湾故宫博物馆~~清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双耳西洋人物瓶~

清 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双耳西洋人物瓶、故珐000570N000000000、1736 A.D.-1795 A.D.、高20.2公分 最长8.2公分 最宽6.3公分口径6.2*5.2公分 足径4.5*3.6公分、铜胎。长方形瓶,敞口,收颈,颈上有云形双耳,硕腹向下微歛,圈足。全器以白色为地,器腹阔面各有开光,内绘提篮西洋仕女与吹号角随从,远方有远山湖水与城堡,双面图案对称,开光外满饰花卉,窄边腹加绘八吉祥,颈肩与圈足有变形蕉叶纹,全器鲜艳多彩,色彩明度高。器内施湖蓝色釉,底有双方框红书楷款「乾隆年製」。有木座。

~台湾故宫博物馆~~清康熙款 铜胎画珐琅黄地牡丹观音瓶~

清 康熙款 铜胎画珐琅黄地牡丹观音瓶、故珐000537N000000000、1662 A.D.-1722 A.D.、高34.1公分 口径9.2公分 足径10.5公分、铜胎,侈口长颈,硕腹圈足外撇。口缘有紫色卷草波涛式纹一圈。颈部饰蓝地缠枝花卉。器腹上半有蓝地如意云头纹式开光,并巧以如意云头开光为挂架之形,上绘张挂之璎珞,腹壁其他部分则以黄釉为地,上绘牡丹与莲花纹。圈足上复有蓝色波涛纹一圈。圈足内有白地蓝字「康熙御製」楷款。附木座。

~台湾故宫博物馆~~清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莲花盖罐~

清 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莲花盖罐、故珐000536N000000000、1736 A.D.-1795 A.D.、高26.3公分 口径8.2*7.7公分 足径9.1*8.2公分、铜胎,球纽展檐斗笠式盖,盖面錾成四片莲瓣式凸起;罐口呈八瓣花式,八楞式颈,器腹由凸起的大小莲瓣各四围成,底呈四瓣海棠式。全器除颈部为浅蓝地绘花果纹外,馀以黄绿色晕染莲瓣,瓣尖粉红色,莲瓣上绘花蝶、蜻蜓、蜗牛、蜂、甲虫、蟋蟀、蚱蜢、蝗虫等。底白地书红色「乾隆年製」双方框楷款。附木座。

~台湾故宫博物馆~~清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双耳盖罐~

清 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双耳盖罐、故珐000531N000000000、1736 A.D.-1795 A.D.、高15.8公分 口径4.8公分 足径5.8公分、铜胎,圆口粗颈,硕腹,圈足外撇,附三角形耳,带捉手盖。器内施浅蓝釉,颈有蓝地开光,外壁以黄釉为地,绘饰牡丹花叶,皆作盛开状。器盖所饰与颈部类同,皆是黄地上蓝地开光。圈足内有白地蓝字「乾隆年製」双圈楷款。附木座。

~台湾故宫博物馆~~清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海棠瓶~

清 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海棠瓶、故珐000533N000000000、1736 A.D.-1795 A.D.、高39公分 口径14.8公分 足径12.1公分、铜胎,长颈,撇口,圈足外撇。全器作海棠四瓣花形。口与腹之上下各有一圈蓝地开光。全器以黄釉为地绘饰牡丹花叶,牡丹有红色、蓝色、褐色,枝叶繁貌而花朵皆作盛开之状。圈足内有白地蓝字「乾隆年製」双方框楷款。附木座。

~台湾故宫博物馆~~清乾隆款 铜胎内填珐琅瓶~

清 乾隆款 铜胎内填珐琅瓶、故珐000581N000000000、1736 A.D.-1795 A.D.、高22.1公分 宽10.8公分 口径7.2公分足径6.6公分、铜胎。六楞花式瓶,撇口,丰肩,硕腹下歛,撇圈足。器内施浅蓝釉,器表填宝蓝釉,露出錾饰的镀金几何变形龙纹、图案式团花及几何云纹等,底白地书红色「乾隆年製」双方框楷书款。附木座。

~台湾故宫博物馆~~清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小瓶~

清 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小瓶、故珐000643N000000000、1736 A.D.-1795 A.D.、高7.7公分 口径4.4公分 底径4.6公分、铜胎。直口,长颈,斜肩、敛腹。器内施浅蓝釉,器表为浅蓝釉,颈部上半部饰为回纹锦地芭蕉叶纹,下半部饰几何纹一周,腹部上半为回纹锦地拐子龙纹,下半为回纹锦地夔龙纹,纹饰皆以金彩描轮廓线,企图仿掐丝珐琅。圈足内白地书红色「乾隆年製」双方框双行楷款。附圆形木座一只。

~台湾故宫博物馆~~清乾隆款 铜胎划珐琅红加白罐~

清 乾隆款 铜胎划珐琅红加白罐、故珐000645N000000000、1736 A.D.-1795 A.D.、高15.6公分 口径5.5*4.5公分 足径5.5*4.1公分、铜胎。方形口,直颈,圆肩,敛腹,圈足外撇。器内施浅蓝釉,器表白底,四边各有一道出戟装饰。以红彩绘製图纹,口缘及足部有一圈勾云纹,颈部至肩部为回纹及戟状纹,腹部以三道锯齿边饰绘出菱形框格,边饰中绘勾云纹,菱形格中绘十字戟形纹,足部上方绘有拐子龙纹。圈足内白地书红色「乾隆年製」双方框双行楷款。附方形木座一只。

~台湾故宫博物馆~~清康熙款 铜胎珐琅炉~

清 康熙款 铜胎珐琅炉、故珐000691N000000000、1662 A.D.-1722 A.D.、高10.4公分 口径12.7公分、铜胎画珐琅,直口,双立耳,圆腹,三足,带紫檀木盖,上嵌碧玺灵芝形钮。器内施浅蓝釉,器表黄地上绘缠枝番莲纹。底施珐琅白釉上蓝色书「康熙御製」四字楷款,外围双圈。

~台湾故宫博物馆~~清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出戟盖盅~

清 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出戟盖盅、故珐000656N000000000、1736 A.D.-1795 A.D.、高11.2公分 高6.5公分 口径10.9公分足径7.7公分、铜胎。盖盅,敞口,深壁,外撇圈足,带球钮圆锥形盖。盅身及盖上有四道出戟装饰,器内浅蓝色釉,器表以蓝、绿、紫红珐琅彩涂绘,加饰金彩图纹,盖上绘回纹锦地兽面纹,盅身绘三角云雷纹,下饰一圈回纹,圈足饰一圈回纹地云纹。底白地红书「乾隆年製」双方框宋体字款。附如意云足紫檀木座一只。

~台湾故宫博物馆~~清百宝嵌文具盒~

清 百宝嵌文具盒、故漆000522N000000000、1644 A.D.-1911 A.D.、纵40公分 横40公分 高10.5公分、清代宫廷,将盛放文房器用、茶器、香具及精雅古玩的箱柜匣盒总称「多宝格」,杂陈各式古今中外文玩精品;屉中有屉、格中有格,藏物隐密,变化无穷,诚为深谙空间设计者的杰作。本件文具,外表为八方形罩式漆盒,赭红漆面,周壁描金番莲及蝙辐图案,盒面上以碧玉、蜜蜡、水晶、染骨、剔红、黄杨木、象牙、蚌壳、碧玺、松石、青金石等百宝嵌组成一幅幅岁朝图;盒内以紫檀为格,外壁浮雕博古图,各格边缘镶竹黄细片,格内裱青色绫,格内又以镂空木隔板分上下格,使能摆设多一些的文玩。

~台湾故宫博物馆~~清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小盒~

清 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小盒、故珐000348N000000000、1736 A.D.-1795 A.D.、高2.9公分 长7.6公分 宽6.4公分、铜胎,盖与器身同形对合成委角正方形扁盒,器内施浅蓝釉,器外壁则以白色为地,器盖正中有盛开花卉一朵,两旁峙立相对之几何变形龙纹。其馀则满饰缠枝花卉。盒身纹饰与盖相呼应,缠枝花卉与龙布列其中。底为白地,书有蓝色「乾隆年製」双方框楷款。

~台湾故宫博物馆~~清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小盒~

玻璃器、清 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小盒、故珐000350N000000000、1736 A.D.-1795 A.D.、高2.8公分 长10.3公分 宽6.8公分、铜胎,盖与器身同形对合成正方形交叠之方胜式扁盒,器内施浅蓝釉,器外壁则以蓝色为地,器盖以浅绿色沿器缘绘出正方形轮廓,以示方胜式为两正方形叠合成器之貌。交叠处之方框中有盛开牡丹一朵,其馀则于直角处绘饰缠枝花卉。盒身纹饰与盖相呼应,缠枝花卉布列其中。底为白地,书有蓝色「乾隆年製」双方框楷款。

~台湾故宫博物馆~~清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小盒~

清 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小盒、故珐000353N000000000、1736 A.D.-1795 A.D.、高2.8公分 径7.8公分、铜胎,盖与器身同形对合成八角形扁盒,器内施浅蓝釉,器外壁则以淡绿色为地,并满饰花叶果实。底为白地,书有蓝色「乾隆年製」双方框楷款

~台湾故宫博物馆~~清铜胎画珐琅六角黄地盖罐~

清 铜胎画珐琅六角黄地盖罐、故珐000525N000000000、1644 A.D.-1911 A.D.、高47.5公分 器高38.6公分 最宽16.9公分底径最宽20.4公分、铜胎,器身与圈足皆作六角形,直口微外撇,丰肩,硕腹下敛,高圈足外撇,有宝珠钮盖。器内施浅蓝釉,器腹上下各有一圈莲瓣纹。器壁以黄釉为地,满饰花卉纹,并有开光,开光内绘西洋风景人物,器足与颈之装饰亦与器壁相类,惟其开光中不见人物,只绘山水景色为饰。

~台湾故宫博物馆~~清铜胎画珐琅异兽~

清 铜胎画珐琅异兽、故珐000671N000000000、1644 A.D.-1911 A.D.、高11.2公分 口径5.7*4.8公分、铜胎。角端造型,角端是一种博学多闻,刚正不阿的异兽。头部为盖,身体为器,器口微敛。器内施浅蓝釉,头部器表蓝地,绘製五官,头顶有红色角,兽口微张露牙,颈部为铜胎铸卷云纹;兽身以白色为地,前方至腹部以红、蓝、绿色描绘身体特徵,再以金彩强调轮廓,两侧及后方绘有蓝色勾云纹;足部为红色,以白釉绘出爪形。

~台湾故宫博物馆~~清铜胎画珐琅异兽~

清 铜胎画珐琅异兽、故珐000675N000000000、1644 A.D.-1911 A.D.、高17.5公分 高11.5公分 腹宽11.8公分口径10.9*8.9公分、铜胎。角端造型,角端是一种博学多闻,刚正不阿的异兽。头部为盖,身体为器,为掀盖式造型,器口微敛,内有一圆形铜胆。器内施浅蓝釉,器表蓝地,头部绘製五官,头顶后侧有角,兽口微张露牙,颈部为铜胎铸卷云纹;兽身前方绘有一颈饰,两侧及后方绘有蓝、绿、红色勾云纹,并以金彩描绘为轮廓;腿部饰以深浅蓝色及金色横线,足部为白色兽足造型,趾爪分明。

潮州成功开发铜胎掐丝珐琅器


潮州成功开发铜胎掐丝珐琅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已在我市成功开发。记者昨天从市文广新局获悉,目前,我市正准备将铜胎掐丝珐琅器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铜胎掐丝珐琅器缘何与我市企业“联姻”?东泰陶瓷实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10多年前,由于机缘巧合,在与北京掌握铜胎掐丝珐琅器制作技艺的工艺师座谈中,双方达成共同合作开发铜胎掐丝珐琅器意向。随后,他提供资金和厂地,而对方则提供技术,共同致力于铜胎掐丝珐琅器制作工艺的挖掘、保护、研究和开发工作。

经过多年探索,该企业研制出一种接近纯铜成分、与珐琅匹配、加热冷却时不易崩裂的铸胎配方,恢复了铸胎代替锤锻薄胎的传统工艺;成功试制了红铜非纯铜不行的技术瓶颈;摸索出一整套掐丝烧焊与烧釉工艺,并研制出多种仿古“老料”,使明、清两代各具特色的珐琅釉料得以恢复。

国家古文物专家、南京大学历史系徐艺乙教授,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宋北麟以及省文化馆馆长苏章鸿到我市考察时对东泰珐琅器给予高度评价。徐艺乙认为其在铜胎的精密铸造技术已突破明清时期用铜板打造的工艺。宋北麟则惊喜地发现其制作工艺、作品质量远超过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珐琅器。我省专家也认为填补了我省珐琅器这一工艺的空白。根据专家们的意见,我市将在把其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将积极向省申请,争取该项目早日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陶瓷文化】北宋定窑笠式碗鉴赏


其口径22厘米,高5.8厘米,底足直径6.2厘米,因覆烧而形成无釉芒口,口沿有六个小花口,底足低矮满施釉,薄胎细结白皙,白釉微泛牙黄色且有泪痕和刷丝纹。器内的划花萱草纹洒脱娴熟,花瓣茎叶的曲线优美正确,一刀划成,毫无迟疑抖擞,若非长年累月千万次地操作,是绝对练不出此种功夫的。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而其余四个名窑皆在釉色和造型上下足功夫,唯独定窑器以人工修饰纹样取胜,把印、刻、划、雕手艺发挥到极致,为后人惊叹不已。这个白定笠式碗的划花就是如此精湛迷人,使人百看不厌。可以想象在凹弧形的碗内用一把刀要划出一条长曲线也非易事,何况要划成灵动的花草图。

定窑瓷不像磁州窑产品图案民俗化而只在普通民众中有市场,也不像汝、官窑产品素雅庄重而只适应宫殿王府使用。它兼有两者长处,在宋代得到了皇家贵族、文人雅士等上层阶级的宠爱,也受到平民百姓、市侩村夫的喜欢,真可谓:阳春白雪加下里巴人,难能可贵至极。

康熙首创瓷胎画珐琅


珐琅彩是彩瓷品种之一。系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乾隆时期,宫中收藏的珐琅彩瓷器曾集中存放在端凝殿,据档案记载有400多件。按照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和珐琅彩瓷器原盛匣之标识,珐琅彩瓷器之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

康熙 珐琅彩瓷红地罂粟花碗

珐琅彩瓷器是专供帝后玩赏的艺术品,宫廷控制极为严格。制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运送到宫廷后,在皇帝的授意下,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最后入炭炉经600℃左右焙烧而成。

康熙 宜兴胎画珐琅五彩四季花卉方壶

珐琅料是一种人工烧炼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依赖从欧洲进口,雍正六年以后,清宫造办处已能自炼20余种珐琅料,而且色彩种类比进口彩料更为丰富,遂使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康熙 珐琅彩瓷粉红地开光四季花卉碗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以胭脂红、蛋黄及蓝色作地,还有一类特有的在宜兴紫砂胎上画珐琅彩的器物。典型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是中国古代彩瓷工艺臻达顶峰时期的产物。那些形状看似普通的珐琅彩盘、碗、瓶等,已摆脱被用作餐具的功能,纯属能给人们视觉带来美的享受的艺术珍品。

清康熙 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高5.2cm,口径11cm,足径4.4cm

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内施白釉,外壁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装饰。足内施白釉,有胭脂彩双方栏“康熙御制”图章式款。

此碗在宝石蓝地色的衬托下,以紫红、金黄、草绿色绘就的缠枝牡丹显得格外娇美,具有康熙朝珐琅彩瓷器的典型特征。

清康熙 黄地开光珐琅彩花卉纹碗

高6cm,口径10.8cm,足径4.4cm

碗撇口,弧腹,腹部略下垂,圈足。碗里光素无纹饰。外壁黄地开光珐琅彩装饰。黄釉地上有4个花瓣形开光,开光内以松石绿釉为地,彩绘牡丹与菊花。开光外绘折枝莲花纹。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红料彩楷书“康熙御制”双行四字款,外围红料彩双方栏。

【开光 】

我国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即为使器物上的装饰变化多样或突出某一形象,往往在器物的某一部位勾勒出某一形状(如扇形、蕉叶形、菱形、心形、桃形、圆形等)的空间,其内饰以图纹。

清康熙 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

高7.2cm,口径15.2cm,足径5.7cm

碗敞口,口沿下轮廓线缓收,腹部微丰,圈足。碗内光素无纹饰。碗外以黄彩为地,其上以粉、蓝、绿、紫、藕荷等色彩绘8朵盛开的牡丹花。碗底蓝料彩方框内楷书 “康熙御制” 双行四字印章款。

此碗的绘画技法已经改变了铜胎珐琅器规矩、呆板的风格而趋于生动写实。其洁白细腻的胎质,莹润如玉的釉面,明快艳丽的色调以及精湛绝伦的绘画技巧充分体现出皇家宫廷御用器之精美。

清康熙 紫红地珐琅彩折枝莲纹瓶

高13.2cm,口径4.4cm,足径5.4cm

瓶撇口,细长颈,扁圆腹,平底无釉,里施白釉。通体饰珐琅彩,紫红地,蓝、白、黄彩料绘画纹饰,颈部饰变形蝉纹,中间连以变形小蝉,腹部饰折枝莲纹。底部方栏内刻楷书“康熙御制”四字款。

此器是珐琅彩瓷器初创时期的一件佳作,其效果颇似铜胎画珐琅,风格朴实凝重。

清康熙 红地开光珐琅彩牡丹纹杯

高4.2cm,口径6.3cm,足径2.3cm

杯敞口,弧腹,圈足。器内光素无纹饰。外壁胭脂红地开光珐琅彩装饰。胭脂红色地上绘3个花瓣形开光,开光内以松石绿色作地,彩绘折枝牡丹、菊花和兰草纹。开光外绘折枝花卉纹。施彩以红、绿、蓝、紫、黄彩等为主,色彩缤纷艳丽。外底署胭脂彩楷书“康熙御制”双行四字款,外围胭脂彩双方栏。

此器造型敦厚,色彩运用丰富多彩。康熙时期珐琅彩瓷器主要模仿铜胎画珐琅器,传世品多为色地画珐琅瓷器,均署“康熙御制”款。

清康熙 胭脂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纹碗

高7cm,口径14.8cm,足径5.7cm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内施白釉,无纹饰,外壁在涩胎上以胭脂红彩作地,设三个花形开光,开光之间隔以折枝花纹。三个开光内均以黄料彩作地,各绘牡丹花一朵。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胭脂红彩楷体“康熙御制”四字方款,外围双方框,框线外粗内细。牡丹花以工笔技法绘就,极具写实感。

清康熙 黄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高7.8cm,口径15cm,足径6cm

碗广口撇沿,口沿至腹部轮廓线缓收,腹部微丰,圈足。碗内光素无纹饰。碗外以黄彩为地,以红、蓝、绿、粉、藕荷等色绘盛开的缠枝牡丹花纹。碗底蓝料方框内楷书“康熙御制” 双行四字印章款。

由于康熙时期珐琅料依赖于进口,故造价较昂贵,珐琅器的生产数量十分有限。此碗属康熙珐琅彩瓷中的精品,造型端庄,画工严谨,色彩艳丽,制作技艺已十分成熟。

陶瓷文化:中国古代陶瓷鉴赏之碗类


平底碗又称实足碗,碗式之一,东汉至唐均可见到。其平底是在制坯过程中对碗足部采用平切工艺制成。东汉时平底碗的平底微向内凹,碗形有半球形和口沿内敛两种,腹上部鼓,下部内收。三国时期的平底碗内有叠烧支钉痕。西晋碗口较大,腹浅,小平底。东晋碗底出现足台,平底宽大。南朝时足台明显,此式一直沿用到唐。

玉璧底碗碗式之一,流行于唐代中,晚期。碗足部为璧形,中心内凹,足圈较宽。足中心内凹处有不施釉和施釉之分。烧造玉璧底碗的瓷窑有邢窑、定窑、巩县窑、越窑、长沙窑、浑源窑、柏井村窑等。

四出碗碗式之一,唐代比较流行。四出是指碗口部有四处下凹而形成四瓣花边状。通常下凹处的腹内壁都有凸起的竖向线纹,好似花叶的茎脉。

笠式碗碗式之一,又称斗笠式、凉帽式、草帽式碗,五代、宋以来流行的一种器形。大敞口、斜直腹、小圈足,似倒置尖顶斗笠,清康熙时期为宽口沿外撇,圆腹,圈足较大。

葵口碗碗式之一,北宋以来较为常见,因碗口沿为四、六、八瓣葵花式而得名。宋代葵口一般作六瓣,如宋官窑烧制的粉青釉碗,敞口,腹部略有弧度,小圈足。明永乐甜白釉印花碗,口作六瓣式,敞口,小足。清乾隆仿官葵花碗作八瓣形。

诸葛碗又称孔明碗,宋、明时期常见的一种碗式,始见于北宋龙泉窑刻花器。造型为敛口,弧腹,圈足。底与碗心呈双层夹空,底面有孔与空腹相通。此独特造型,源于"三国"的传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屡遭败绩,困守不出。亮修书遣使赠巾帼衣物以羞辱之。据使者回报,懿阅札受礼不怒,却详询丞相寝食办事之繁简,继言:"食少事烦,其能久乎"。亮为惑敌,乃于对方来使刺探时,用双层碗进餐,明示食可盈碗,实仅上层有饭。后世遂称此种双层碗为诸葛碗,亦称孔明碗。用途为供器。龙泉窑烧造数量最多,明、清景德镇也有烧制。

卧足碗碗式之一。金代开始流行。1980年北京丰台金墓出土有耀州窑刻花卧足碗,形式为唇沿直口,平底中心内凹,底足无釉。

折腹碗俗称折腰碗,元代流行的碗式。器形为敞口,腹内削,腹底向内平折,小足。景德镇元枢府釉器较为常见。除此之外亦有青白釉、青花等品种。

鸡心碗碗式之一,流行于明永乐、宣德时期。敞口,深腹,内底下凹,外底凸出似鸡心状,小圈足。有大、中、小之分。釉彩品种多为白釉、青花两种。清代雍正、乾隆时多有仿制。

宫碗特指明宣德时期创烧的一种碗式。口沿微外撇,腹部深而宽阔,圈足。这种器形多以青花作装饰,并历代相传。正德时烧制量增大,因此又有"正德宫碗"之称。当时民窑都竞相仿制。

盉碗亦称合碗,明宣德时景德镇窑已有烧制。器形为撇口,直壁,折腹,下腹部有两道凸起的弦纹为饰,上覆圆顶盖,盖内与碗心有青花对铭款,字体有楷书、篆书两种。清代盉碗盖钮多作蹲兽式。

骰子碗俗称"骰盔子",碗式之一,因与旧时赌博用具相似而得名,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器形为平沿敞口,浅弧腹,圈足,胎体厚重。器内素白,器外多为青花或洒蓝釉装饰,署款位置或于外口沿下,或于器内底。

攒碗明万历至清代流行的一种成套组合餐具,见"攒盘"。

净水碗佛教供器,为明末清初常见的器形。口微侈,圆腹下收,假圈足。净水碗常配有瓷质器座。座呈洗口,长颈,溜肩,收腹,下部外撇,平砂底,预侧置对称兽耳。瓶与座相配,俗称"海灯",但传世品往往失其一,不能配套。散存器座多据其器形式样称为"号筒尊"或"洗口兽耳瓶"。

盖碗带盖的小碗,茶具,流行于清。清康熙时期盖碗器形有撇口折沿式、敞口式两种。二式器腹均下收,圈足。盖径多小于碗口径,扣于碗口径,少数盖大于碗口,俗称天盖地式。胎质有瓷胎和宜兴紫砂陶胎两种,常见青花、粉彩、珐琅彩及其他单色釉等品种。

八方碗碗式之一,流行于清代。器形作八方形,有敞口、敛口二式,碗腹多内收。雍正时期有直腹内收式。

扎古扎雅木碗仿西藏喇嘛教木质碗形制烧造的一种碗式。侈口,弧腹,器壁较浅,拱壁足底,内外施木釉。为清代乾隆朝的独特造型。

清宫珐琅彩瓷器碗


珐琅彩是彩瓷瓷器品种之一,是清代康熙晚期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将铜胎画珐琅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烧的彩瓷新品种。珐琅彩瓷器以雍正、乾隆时期的产量最大,乾隆以后即少有制作。故宫里收藏了很多精美的以胭脂红、蛋黄及蓝色作地珐琅彩瓷器碗。

黄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黄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广口撇沿,口沿至腹部轮廓线缓收,腹部微丰,圈足。碗内光素无纹饰。碗外以黄彩为地,以红、蓝、绿、粉、藕荷等色绘盛开的缠枝牡丹花纹。碗底蓝料方框内楷书“康熙御制” 双行四字印章款。

珐琅彩瓷是清代唯一在皇帝直接授意下创烧的,其艺术风格适应皇室富贵华丽的装饰需求,较之于当时流行的斗彩、五彩瓷更具魅力。它一经问世就秘藏于皇宫内苑,专供皇室赏用。珐琅彩瓷器全部采用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精选细胎白瓷,运京后再由造办处珐琅作画师遵照御旨画彩,经炉火低温烘烤而成。由于康熙时期珐琅料依赖于进口,故造价较昂贵,珐琅器的生产数量十分有限。此碗属康熙珐琅彩瓷中的精品,造型端庄,画工严谨,色彩艳丽,制作技艺已十分成熟。

黄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清康熙,高7.8cm,口径15cm,足径6cm。

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

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敞口,深弧壁,圈足。内施白釉,外壁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装饰。足内施白釉,有胭脂彩双方栏“康熙御制”图章式款。

珐琅彩瓷器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据清宫造办处的文献档案记载,其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办处珐琅作的匠师将铜胎画珐琅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创制的新瓷器品种。珐琅彩盛于雍正、乾隆时,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

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器。此碗在宝石蓝地色的衬托下,以紫红、金黄、草绿色绘就的缠枝牡丹显得格外娇美,具有康熙朝珐琅彩瓷器的典型特征。

蓝地珐琅彩缠枝牡丹纹碗,高5.2cm,口径11cm,足径4.4cm。

黄地牡丹纹珐琅彩瓷器碗

黄地牡丹纹珐琅彩瓷器碗敞口,口沿下轮廓线缓收,腹部微丰,圈足。碗内光素无纹饰。碗外以黄彩为地,其上以粉、蓝、绿、紫、藕荷等色彩绘8朵盛开的牡丹花。碗底蓝料彩方框内楷书 “康熙御制” 双行四字印章款。

康熙珐琅彩瓷和铜胎珐琅器一样多作色地装饰,少见白地画珐琅者。常见色地有红、黄、蓝、紫、绿、胭脂等色。纹饰以缠枝牡丹、菊花、虞美人、折枝大朵花卉及团花中心加寿和开光花卉等为主,画工严谨细腻,具有图案化的效果。此碗的绘画技法已经改变了铜胎珐琅器规矩、呆板的风格而趋于生动写实。其洁白细腻的胎质,莹润如玉的釉面,明快艳丽的色调以及精湛绝伦的绘画技巧充分体现出皇家宫廷御用器之精美。由于珐琅新瓷是在康熙晚期才创烧成功的,数量极少,传世品十分罕见,尤显其珍贵。

黄地珐琅彩牡丹纹碗,清康熙,高7.2cm,口径15.2cm,足径5.7cm。

珐琅彩梅花牡丹纹碗

珐琅彩梅花牡丹纹碗撇口,弧壁,圈足。内施白釉。外壁以珐琅彩描绘梅花两株,枝干苍老虬劲,设色娇艳。树下牡丹花朵怒放。一侧墨彩题“百啭千声随意好,琪花琼草逐时新”七言诗句。引首钤闲章“先春”,末尾钤闲章“寿古”、“香清”。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蓝料彩楷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外围蓝料彩双方栏。

此碗图案描绘细致入微,设色清雅,令人赏心悦目。

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案记载,珐琅彩瓷器的画匠多出自供奉于内廷的如意馆画师,雍正朝有戴恒、邹文玉、唐岱、贺金昆、宋三吉、焦国俞等。正是画工的精湛技艺和非凡的艺术修养,方使珐琅彩瓷器取得如此高超的艺术成就。

珐琅彩梅花牡丹纹碗,清雍正,高6.9cm,口径14.6cm,足径6cm。

淡黄地珐琅彩兰石纹碗

淡黄地珐琅彩兰石纹碗撇口,弧壁,圈足。内施白釉。外壁黄釉地上绘洞石兰花图。一侧以黑彩题写“云深琼岛开仙径,春暖芝兰花自香”七言诗句,引首钤“佳丽”,句末钤“金成”、“旭映”三枚胭脂彩篆体闲章。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蓝料彩楷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外围蓝料彩双方栏。

此碗造型优美,绘画精细,堪称诗、书、画、印俱佳的精品。

清雍正早期珐琅彩瓷器虽沿袭康熙时在色地上绘花卉的做法,但逐步加绘雀鸟,而后新增各种不同的山石花鸟题材,更配以诗句、印章。后期逐渐脱离铜胎画珐琅的影响,发展成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白地珐琅彩瓷,形成雍正朝独特的儒雅风格。

淡黄地珐琅彩兰石纹碗,清雍正,高5.2cm,口径10.3cm,足径4cm。

黄地珐琅彩梅花纹碗

黄地珐琅彩梅花纹碗碗口微外撇,弧壁,圈足。内壁白釉无纹饰。外壁施黄彩地,纯净无瑕,上绘梅花一株,虬枝横斜,红、白两色梅花娇美艳丽,一侧题五言诗:“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诗句上首署篆印“先春”一方,下首有“寿古”、“香清”二印。底足内蓝料彩楷书“雍正年制”四字款。

珐琅彩瓷自清康熙晚期创烧后一直被视为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深受历代皇帝的珍爱。雍正时,珐琅彩瓷的烧制更为皇帝重视,烧制时往往要秉承御旨,在怡亲王的主持下,分别于清宫造办处、圆明园造办处及怡亲王府三处设窑烧制。其绘画多出于清宫如意馆画师之手,精妙绝伦,形成了融诗、书、画为一体的艺术风格,使珐琅彩工艺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此碗仍沿用了康熙珐琅彩的色地装饰手法,与绘画相结合,设色艳丽,绘画精细。

黄地珐琅彩梅花纹碗,高6.2cm,口径12cm,足径4.6cm。

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

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高6.6cm,口径14.5cm,足径6cm。

弧壁,圈足,底有蓝料正楷“雍正年制”四字款。碗胎体极薄,属于半脱胎,内外釉白如雪,莹润如玉。碗外壁一侧绘雉鸡牡丹花,另一侧题墨彩诗句,色彩鲜艳雅逸,画法精工绝伦。画面中心是一雄雉鸡,在山石牡丹丛中寻食,尾翼上的各色羽毛绒光如绢,绚烂夺目。雉鸡的头颈是滕黄色,背部蓝绿相间,腹腿铁红,尾羽赭褐色。周围的山石花草以粉红、藕荷、杏黄、淡黄、水绿等娇嫩颜色相衬托,直如一幅工笔花鸟画般美妙动人。又配五言行草书体诗句:“嫩蕊包金粉,重葩结绣云”。字句的首、尾有胭脂水章“佳丽”及“金成”、“旭映”。

珐琅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于清康熙五十一年烧造成功,雍正时得到极大发展,自乾隆以后衰落。虽然仅存七十余年,但将中国古代彩瓷发展到顶峰,制作出一大批精美绝伦,闻名于世的彩瓷佳作,雉鸡牡丹纹珐琅彩瓷器碗便是其中之一。

画珐琅花果纹绿色碗

碗通体浅绿色,铜镀金口沿,有圈足,铜镀金足沿。口沿下饰蓝色如意云头纹一周,碗外壁饰彩色的折枝花卉、果实和飞舞的蝴蝶。

此碗原藏紫禁城乾隆花园遂初堂内,制作时代应为清晚期。故宫藏传世的清晚期画珐琅器物,因当时宫廷珐琅作的裁撤,所用多从民间采办。总体风格基本一致,一般体量较小,胎体轻薄,釉料不够细腻,色彩的纯正度也有所欠缺。

画珐琅花果纹绿色碗,清晚期,高8.3cm,口径18.5cm,足径7.5cm。清宫收藏。

胭脂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纹碗

珐琅彩瓷器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内施白釉,无纹饰,外壁在涩胎上以胭脂红彩作地,设三个花形开光,开光之间隔以折枝花纹。三个开光内均以黄料彩作地,各绘牡丹花一朵。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胭脂红彩楷体“康熙御制”四字方款,外围双方框,框线外粗内细。牡丹花以工笔技法绘就,极具写实感。

胭脂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纹碗采用开光技法装饰是康熙珐琅彩瓷器的特点之一,这种技法可以使所表现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胭脂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纹碗,清康熙,高7cm,口径14.8cm,足径5.7cm。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多,还有一类特有的在宜兴紫砂胎上画珐琅彩的器物。

珐琅料是一种人工烧炼的特殊彩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需依赖从欧洲进口,雍正六年以后,清宫造办处已能自炼20余种珐琅料,而且色彩种类比进口彩料更为丰富,遂使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乾隆时期,宫中收藏的珐琅彩瓷器曾集中存放在端凝殿,据档案记载有400多件。按照清代宫廷档案记载和珐琅彩瓷器原盛匣之标识,珐琅彩瓷器之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器是专供帝后玩赏的艺术品,宫廷控制极为严格。制作它所需要的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运送到宫廷后,在皇帝的授意下,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由宫廷画家精心彩绘,宫廷写字人题写诗句、署款,最后入炭炉经600℃左右焙烧而成。

典型雍正、乾隆时期的珐琅彩瓷器是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是中国古代彩瓷工艺臻达顶峰时期的产物。那些形状看似普通的珐琅彩盘、碗、瓶等,已摆脱被用作餐具的功能,纯属能给人们视觉带来美的享受的艺术珍品。

清代画珐琅技法小识


珐琅,又称“佛郎”、“发蓝”,是覆盖于金属制品表面的一种玻璃质材料。它最早出现于东罗马帝国的佛区,故人们将此地的音译称呼这一工艺。珐琅器于12世纪从阿拉伯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我国,珐琅工艺技法则在元人后期传入我国。按我国的传统,附着在陶或瓷胎上的玻璃质称为釉,而用于瓦片建材上者称为琉璃,涂饰在金属器物外表的则称为珐琅釉。玻璃、瓷釉、琉璃和珐琅釉原料大同小异,主要的成份都是硅酸盐类。惟后三者需与不同材质的胎体结合,因此在制作技术上要兼顾釉与胎两者的理化性质。

常见的珐琅釉料的是将石英、长石、硼砂、氟化物等原料按照适当的比例混和,分别加入各种金属氧化物,然后研成粉末,再烧结成硅酸化合物与硼酸化合物的混合物,因其不具规则化的晶格,故没有固定的熔点,仅有固态与液态互变的温度范围,大致底釉在820℃~870℃,面釉在790℃~840℃之间。通常是先将原料烧成基本釉的熔块,在制作的过程中再加入需要的金属氧化物,也就是以金属离子特具的颜色而使珐琅釉呈色,或成为胶状,或悬浮状的粒子对光线的色散或吸收而呈色,例如氧化钴呈蓝或紫色、氧化铜呈蓝绿色、氧化铜混和氧化钴则显青色、氧化亚铜呈红色、氧化镍在含钾之釉中呈红色、在含钠之釉中呈黄绿色,又如氧化铁单独使用呈褐色,与氧化钴及二氧化锰合用则呈黑色或黑褐色。

所谓珐琅器,是将经过粉碎研磨的珐琅釉料,涂施于经过金属加工工艺制作过程后的金属制品的表面,经干燥、烧成等制作过程后,所得到的复合性工艺品。珐琅器的胎体,一般以铜中铜合金为胎,清代偶以金、银及合金为胎。以铜或铜合金(青铜)为胎体,除了较经济之外,从材料学的角度分析也是非常好的选择,因为铜在空气中表面易形成氧化层,当其与釉在高温下作用时,较易与珐琅釉结合成中间层,增强釉在胎表的附着力。珐琅器根据制作的技法分类,主要有掐丝、内填(錾胎)和画珐琅三种。

画珐琅的制作方法是:先于红铜胎上涂施白色珐琅釉,入窑烧结后,使其表面平滑,然后以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绘饰图案,再经焙烧而成。画珐琅富有绘画趣味,故又称“珐琅画”。

画珐琅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15世纪末,法国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其制作内填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的重镇,初期制作以宗教为主题的器物,后来逐渐制做成装饰性的工艺品。随着东西贸易交往的频繁,尤其自康熙二十三年清廷平定台湾以后,禁海开放,西洋制品开始涌入,西洋珐琅便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并就地设厂研制,称之为洋瓷,宫中则称其为广珐琅。当时,广州的产品多保留着西方文化的韵味,由于烧造技术不高,釉料呈色不稳定。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聘请法兰西画珐琅艺人陈忠信来京,在内廷珐琅处指导烧造画珐琅器。其式样、图案主要是中国风格,少有西方画珐琅的特点。

我国烧制的画珐琅器造型稳重浑厚,与瓷器中的粉彩相似,而欧洲的画珐琅器,胎体一般比较轻薄,表面具有较强烈的玻璃光泽。

画珐琅工艺约于雍正年间传入苏州地区,在浓厚的工艺基础上,苏州生产的画珐琅作品风格独具,从而形成了内廷珐琅处和广州、苏州三大画珐琅生产中心,产品各有特点。

康熙朝的画珐琅

康熙年间生产金属胎画珐琅的机构主要是内廷设立的珐琅作。画珐琅至迟在康熙三十年宫内已试烧成功,与康熙三十五年研发成功的瓷胎画珐琅相去不远。从有关资料来看,画珐琅进入技术成熟的精制阶段,应是在康熙五十七年,武英殿珐琅作归属养心殿造办处的前后。

最初生产画珐琅的技术不成熟,胎体与掐丝珐琅一样较沉重,器物体积小,以实用的碗、盘、壶、瓶、盒等日常用具为主。釉色少,颜色也不纯净,釉色灰暗无光,色彩互相浸染渗透,画面模糊,这显然是由于烧炼技术不成熟的缘故。

康熙后期的画珐琅充分显示出画珐琅器薄、平、光、艳、雅的特性,胎骨由试制阶段的厚重逐渐趋于轻薄,釉质温润细腻。器型种类增多,除碗、盘外,常见唾盂、香盒、花瓶、鼻烟壶等生活用品。还用画珐琅技法仿造宣德炉。釉色增多,颜色纯正鲜艳,图案清晰,显示出烧造画珐琅的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作品多以黄釉作地,黄釉呈明黄的色调,釉色光泽亮丽洁净的程度,可居三朝之冠,亦有少量白釉或淡蓝釉为地者,上压红、粉红、绿、草绿、宝蓝、浅蓝、赭和紫等彩釉;黑色开始启用,但色涩而无光泽。装饰纹样以写生花卉及图案式花卉(缠枝花卉、折枝花)为主,也有极少许传统山水风景。花卉主题为玉兰、牡丹、茶花、桃花、荷花、梅花与菊等。花间有的还缀以蝴蝶、蜜蜂、锦鸡、鸟等,增添了画面的活力。绘画技法,图案式的花卉是以浅色凸显花瓣的轮廓,至花心渐深,并以深色的线条细致地绘饰花叶的脉络;相反的也有以深色细线精确地勾勒出花瓣和叶片形状,再以晕染的方式表现出整体的形状与颜色。写生花卉部分也采用恽寿平、蒋廷锡的没骨花卉的绘画技法,至于传统山水则具王石谷、王原祁的绘画风格。画风极细腻,色彩谐调。

新兴的画珐琅色彩鲜艳明快,豪华富丽,深得康熙皇帝的赏识,凡精美之作,在器物上署“康熙御制”款。从文献记载中可知康熙对画珐琅器的浓厚兴趣,他不仅命西方传教士画家和宫廷内画家为珐琅处画珐琅器,还从法国召来烧画珐琅的匠人为其服务。但所有绘画都必须符合皇帝的旨意,皇帝不喜欢西洋油画的风格,所以,康熙时代的画珐琅都保持着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雍正朝的画珐琅

雍正时期是画珐琅生产逐渐兴盛的阶段。雍正皇帝对新兴的画珐琅情有独钟。客观上刺激画珐琅的生产,数量增多,式样不断翻新,图案、釉色有新的发展和变化。

雍正时期的画珐琅器仍以小型器物居多,以鼻烟壶为大宗,造型工整别致,釉色亦鲜亮。造型亦有形制非常特殊者,卵形小壶、成套本盘,多层式烛台、天球式冠架、多孔式花插、仙桃式洗、筒式熏炉、八宝法轮等都是前期画珐琅中少见的新鲜式样。

装饰图案除缠枝花卉外,仍以草虫、花鸟为主要题材,寓意吉祥的图案显著增多,往往以西洋式的花叶纹或图案式的西蕃莲及荷花为锦地,配合画传统的四季花卉、竹石、鸟鹊等吉祥纹饰;器形的式样多,例如圆、椭圆、桃形和不定形等。画风极细腻,但有些纹饰则过于繁琐。

釉色以黄色为主,黄釉呈杏黄的色调,色感厚而光泽差。还出现了新的釉色。特别是以黑色为地、上压彩色花纹的作品是前所未见的,这种黑釉是雍正时期烧成的,所以格外受到皇帝的青睐,即使烧制其他彩釉作品,在局部也可看到绘制黑釉花纹的现象。这种运用黑釉的手法是其他时期罕见的。

雍正年间的珐琅工艺的突出成就是自行研制成功了新的珐琅色釉20余种,极大丰富了珐琅色釉种类,为乾隆时期的金属珐琅工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乾隆朝的画珐琅

乾隆时期的画珐琅工艺,发展突飞猛进。乾隆皇帝酷爱珐琅工艺,还积极支持画珐琅的生产,还命令宫廷画家多次参加画珐琅的生产,质量高,许多前所未见的新作品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在图案、色彩、器型等方面都有所创意,有所突破。

乾隆时期的画珐琅器型变化很多,包括仿古青铜器、仿康雍二朝的器皿等。还出现了大型器,许多插屏、挂屏、熏炉、画缸、大瓶等都是用于宫殿内的重要陈设品。这些器物不仅形制高大,而且制造十分精致,与高大的建筑交相辉映,更显得气势恢弘。造型式样显示出多方面的追求。帝王后妃盛放物品的画珐琅盒有圆形、方形、长方形,以及梅花式、葵花式、瓜棱式,还有屉盒和攒盒。

乾隆朝画珐琅的装饰工艺趋向稠密细致堆砌式的特色,并往往与内填珐琅制作的技法表现在同件器物上。在绘画的部分,有些以掐丝为架构,例如画房子时,则以掐丝为轮廓,藉此增加釉在胎面的固特力。出现了仿青花瓷、仿内填珐琅、仿掐丝珐琅等多种效果。黄釉的色调变化多,明黄、淡黄、橙黄等都有,明黄色的光泽度不及康熙朝。

绘画的风格中西合璧是这一时期的特色。不论是焦秉贞、冷枚等以中法为主,参用西法的新画派,或是郎世宁师徒以西法为主,参酌中法的油画方法,都有异曲同工之妙。纹饰题材丰富,纹饰中有缠枝花、折枝花、四季花卉、鸟虫异兽和几何纹图案。还普遍地采用西洋式卷草纹和百花纹为锦地,开光处绘西洋仕女、课子图、港口与西洋房舍。画面处理多采取色彩渲染的手法,增加了层次感和立体效果,且十分注重人物神情的刻画,手法颇有几分西方油画的风格。所画的景致与人物和当时的瓷胎画珐琅上的纹饰雷同,应是遵循固定的画稿,因此画面往往是大同小异。

广东地区制造的贡品中还有一种独具特色的工艺,即在金属胎上贴金花或银花,表面再罩上透明的蓝色或绿色珐琅釉,金花或银花从釉下透出,表里呼应,分外晶莹。有的器物釉下没有金花或银花,纯以透明的釉色展示出独特的魅力。

总的说来,乾隆时期的画珐琅工艺,主要有宫廷样式和广州样式两种。宫廷样式的画珐琅器则侧重传统的工艺手法,图案严谨工整,画工精美细致,釉色温润细腻,多以明黄色作地,具有浓厚的皇家气息。广州样式的画珐琅器,更多吸收了欧洲艺术风格,构图多以欧洲大卷叶纹为装饰,线条奔放,器型新颖,胎体轻薄,釉色明艳。

清晚期的嘉庆初年,画珐琅还保持着乾隆时代的某些遗韵,画珐琅器的生产也有几分成就。此后,随着国力的衰退,画珐琅器的生产已然是日薄西山,虽曾一度出现回光返照,但毕竟是气息奄奄,无力回天了。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文化】铜胎画珐琅碗鉴赏》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文化】铜胎画珐琅碗鉴赏》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