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古代瓷器鉴赏 > 导航 >

唐代彩绘釉陶戴风帽骑马女俑鉴赏 古代瓷器知识

唐代彩绘釉陶戴风帽骑马女俑鉴赏 古代瓷器知识

古代瓷器鉴赏 古代瓷器知识 古代彩绘瓷器大会

2021-07-15

古代瓷器鉴赏。

唐代彩绘釉陶戴风帽骑马女俑

早在千年之前的中国唐朝时期,长安城的女子早已是时髦装饰方面的先驱,“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写的《时世妆》一诗就是最好的证明,而《旧唐书》里“风俗奢靡,不依格令,绮罗锦绣,随所好尚……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不讳。”更描绘了唐代社会人们在服装衣饰方面的大胆开放。唐朝长安城不仅是政治、经济中心,更是文化、时尚之都,开放的社会环境提高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在服饰装束上追求自由、开放,样式由遮蔽而趋暴露,花纹由简单而趋复杂,风格由简朴而趋奢华,在种类上更是增添了男装、胡服等多种元素,使她们有了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她们抛头露面、策马扬鞭,为自由的生活而欢娱。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馆藏的一件彩绘釉陶戴风帽骑马女俑,通高31厘米,马长23.6厘米,通体彩绘,女俑头戴黑色风帽,似在防止风沙吹乱了发髻。女子上身内穿紧袖绿色长衫,外穿圆领半臂襦,下着红色高腰长裙,这是唐代女子典型的常服装饰,是对女子体型修长、曲线优美的展现;足穿黑色尖头靴,左手持缰,右手下垂,坐于马上,体态端庄,怡然自得;马俑四蹄站立,颔首低俯,唇齿微张,竖耳长鬃,尾自然下垂。整件器物造型生动、线条流畅、题材特别,是对唐代女性追求自由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映衬了马上女子的时髦和秀美。(作者系大唐西市博物馆馆员)

小编推荐

彩色釉陶天王俑 古代瓷器知识


上海博物馆馆藏【唐三彩天王俑】

天王俑是唐代新出现的殉葬俑,最早出现在武则天时代,是唐朝葬仪的组成部分之一,起镇墓作用。它与镇墓兽一起,多摆设在墓道或墓室前面,镇墓兽在前,天王俑在后,通常成对出现,左右各一,文献中将它们合称为四神。

此对天王佣作武士装扮,头戴盔冠,身材魁梧,虽身穿铠甲,也未能掩饰住其发达肌肉。脚踩夜叉,夜叉为梵文译音,亦译作野叉、药叉、阅叉、夜乞叉等,佛经中一种恶鬼,列为天龙八部神众之一,在民间夜叉是阴间独有的鬼怪生物。 

古代对死者在冥间的生活真是关照有加,人们除为其预备在阴间所需的一切物质外,还要对其生命财产安全给予充分保证,所以自战国时就流行镇墓兽随葬。北朝、隋及初唐时,盛行以甲胄装束的镇墓兽和武士俑各一对随葬,多置于墓门两侧,起镇恶驱邪的作用,以保护墓主的尸首、财物及灵魂不受侵扰,可谓是为死者的生命财产提供了充分的安全保障。 

古代瓷器:历朝女俑,传承千年的美!


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汉民族与各少数民族交融的时代,这时的女俑仍以陶俑为主,不过做工精细,身材修长匀称,衣着鲜艳,多以红色为主,长袖长裙,多飘带。神情恬淡、姿态俊秀高雅。发型多为高髻和分髻,从神情与形态上看,高髻多为贵妇,分髻多为仆妇。

隋代是一个存在很短暂的朝代,其时女俑有陶俑也有瓷俑,在造型与神态上承接了南北朝时瘦骨清相的风格,身材修长而俊美。不过这时的女俑衣色多质朴,以黄、白为主。且因为隋是代北周而立,风格上仍有汉民族与胡人相融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头饰上千姿百态,很有特色。

唐代一个富强而张扬的时代,女俑多以陶俑和三彩俑为主,个个都是浓妆艳抹、衣着华丽。那是个以丰满为美的年代,女俑也大多是身材丰腴,神态富贵而悠闲。而且有的女俑抱狗玩鸟,可见当时人们生活之富裕与安定,心态之平和与雍容。

唐以后,宋代多薄葬,少见女俑。

金代女俑多以红绿彩瓷俑为主。色彩艳丽,可能与金代为少数民族建立有关,不过这一时期的女俑在衣着色彩上分别很大,有的女俑衣着简单淡雅,神态清闲。有的女俑衣着富贵华美,神态雍容。有考证认为这可能与当时的阶级地位有关,也有些收藏者认为衣着华美艳丽,富贵雍容的多为仙神,衣着淡雅者多为百姓。

元代女俑出土不多,多以黑陶俑为主。元代女俑从衣着打扮上看多带有蒙古民族的特点。不过因为这一时期的女俑多为黑陶烧造,色彩上不明显,所以只能凭感觉认为是以素淡为主了。

明代女俑陶俑少见,多以山西地区出土的明三彩或山西地区的法华彩女俑为主。这一时期的女俑生活气息浓厚,表现现实生活特征明显。少见贵妇俑,女俑多以仆妇或媒人形象出现,神态上嬉笑怒骂皆有,比较写实。色彩上多以绿白釉或蓝紫的法华釉为主,时代特征非常明显。

明代女俑

唐代香炉欣赏 古代瓷器知识


图1.绞胎三足炉。唐代,高11cm,口径10.7cm,足距15.8cm。炉口外卷,圆腹,下承以三兽足。此炉通体绞胎,即以两种颜色胎泥绞出花纹。此炉造型端正,炉身与三足比例合理。利用绞胎的纹理将器身的纹饰搭配成不规则的团花图案,是绞胎器物中难得的佳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图2.三层五足银薰炉。唐代,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窖藏出土。炉由盖子、笼子和炉子身三部分组成,壁上有五个环状纽,各系吊环,既可放置又可悬挂,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古代瓷器: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器欣赏


釉下彩饰

壶类

长沙窑褐斑贴花执壶

长沙窑黄褐斑贴花执壶

长沙窑酱釉执壶

长沙窑酱釉提梁壶

长沙窑铜红彩斑壶

长沙窑褐绿彩条纹执壶

长沙窑褐绿彩斑执壶

长沙窑褐绿彩饰葫芦形执壶

长沙窑褐绿彩饰执壶

长沙窑録彩竹节柄柱子

长沙窑録彩竹节柄柱子

烛台类

长沙窑绿彩贴塑镂空烛台

长沙窑褐绿彩狮子形烛台

长沙窑褐绿彩瑞兽形烛台

长沙窑褐绿彩摩羯形烛台

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瓷器欣赏

长沙窑,位于湖南省长沙县铜官镇一带,又名铜官窑,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创烧年代可上溯到初唐,晚唐时期达到鼎盛,五代末期由于洪水泛滥而衰落,烧造时间持续300多年。

长沙窑对中国陶瓷史最大的贡献,是创烧了高温釉下彩瓷,以丰富的彩绘技法、绚丽的窑变工艺,分别开启了磁州窑瓷绘艺术与钧窑窑变艺术的先河。

唐代长沙铜官窑的产品,在唐代商业都会扬州和对外贸易港口明州,以及江淮流域的唐代遗址和墓葬中,陆续出土了一些代表性器物;在朝鲜、日本、印尼、伊朗、埃及也都有发现。1998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海域发现了一艘唐代沉船黑石号,打捞出各种文物67000多件。其中98%是中国陶瓷,长沙窑瓷器约56500件,器型以碗盘为主,其次为执壶。这些新发现的长沙窑制品大大丰富了长沙窑瓷器的内涵和艺术成就,也为确立长沙窑外销瓷器中心窑场地位提供了有力证据。从近几十年的出土情况来看,长沙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有必要重新认识。

长沙窑常见器型有壶、瓶、杯、盘、碗、灯和动物塑件等玩具;装饰技法主要为釉下彩绘和釉下彩饰,还有模塑贴花、印花、刻花、堆花等装饰形式;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云气、花草、鸟兽等,还有大量的书法作品。

长沙企业家吴越坚先生,多年来收藏了种类丰富、品级很高的长沙窑瓷器,藏品几乎涵盖了长沙窑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很多精品代表着唐代长沙窑的最高水平,充分展示了唐代彩瓷迷人的艺术魅力。

本博从装饰技法的角度,以吴越坚先生的藏品为主,间以上海世华艺术馆、浙东越窑博物馆的藏品,按釉下彩饰、釉下彩绘、诗文器、青釉器四部分。

1234下一页

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盏鉴赏 古代瓷器知识


浙江省宁波博物馆藏有一件国内罕见的唐代秘色瓷荷花托盏。该托盏为1975年宁波市和义路遗址唐大中二年纪年墓中出土,包括茶盏和盏托两件器物配套组合而成。茶盏高6.5厘米,口径9厘米,造型犹如一朵盛开的莲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外壁压出内凹的五条棱线,形成五个花瓣的界线效果,茶盏内外素面无纹;盏托高3.4厘米,口径15厘米,仿荷叶形,薄薄边缘四等分向上翻卷,极具被风吹卷的动感。盏托中心内凹,刚好稳稳地承接茶盏,看上去似一件不可分开的整体,构成了一幅轻风吹卷的荷叶载着一朵怒放的荷花在水中摇曳的画景。整个托盏青翠莹润如玉,青釉亮洁均匀、如冰似玉,胎釉结合紧密,胎为浅灰色,造型设计巧妙,制作精致,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无疑是越窑上品。

这件越窑秘色瓷荷形托盏,折射出了唐代宁波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的兴盛,可谓是禅茶一味。

莲花为佛教的主要象征,是佛教四大吉花之一,又是八宝之一,也是佛教九大象征之一。足见莲花与佛教关系之密切。荷形托盏的莲花、荷叶造型,无疑为其烙上了深深的佛教文化印痕。

茶盏为饮茶用具,基本器型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较饭碗小,较酒杯大。据考古或文献资料证明,瓷盏在东晋时已有制作,所见实物器型为直口直腹壁,饼状平底足,施青釉。南北朝时饮茶之风逐渐流行起来。唐代及五代时期的茶盏,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最著名。越窑盏多配有盏托,其托常常设计成荷叶卷边状,上托莲瓣状茶盏。唐代饮茶方式主要为煎煮法,即将以茶叶制成的茶饼碾成茶末后用开水煎煮,煮浓后盛到茶盏中饮用,饮用时将汤及茶末一起喝下。为防止茶汤烫手且兼顾敬茶礼节的庄重感,唐代流行茶托子盏托。

据陆羽《茶经》载,至中唐时,全国种茶已遍及42个州和一个郡,其中包括明州(即今宁波)。2009年,《宁波日报》曾报道:在日本金泽大学举行的宁波余姚田螺山遗址自然遗存综合研究日方成果报告会上,专家宣布田螺山遗址出土了6000年前人工种植的古茶树,为世界最早种茶之发现!可见宁波种茶的历史悠久。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很快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众多高僧对茶的推崇,使茶成了养生正心之物。到唐代,饮后三碗茶成了和尚家风,饮茶成了寺院制度之一,逐渐把茶与佛教清规、养心悟性、人生哲学融为一体,吃茶去成了禅林法语,使茶与禅在精神上达到互通而禅茶一味。

宁波是海天佛国,唐僧鉴真由明州东渡日本,日僧最澄来天台山研究佛学,并带回茶籽传播到日本。可以说,是唐代的禅文化、茶文化,再加上冠绝当时的越窑青瓷工艺,催生了这精巧绝伦的越窑秘色瓷荷形托盏。

唐代刑窑瓷器赏析(图) 古代瓷器知识


刑窑瓷器

刑窑是唐代北方白瓷的主要产地,在内邱县。1984年始终对内进行调查,发现古窑址二十八处,分为西关和中丰洞两大区,在窑址采集到大量标本,有白瓷、青瓷、黑瓷、酱瓷,同时也发现了三彩。这些三彩标本据分析是中晚期产品。

发现的三彩胎质细腻,呈白色或淡红色,均素烧后施釉复烧而成。三彩釉的烧成温度低于素烧温度,复烧过程中不会再变形,损坏较少,故出土的带釉标本少,素烧残器多。

釉质莹润,流动性很强,釉层可见极细的开片,器物按釉色有淡黄单色釉、深咖啡单色釉和三彩釉。三彩施赭黄、深绿、褐红、白等色,釉层凝厚,色调从淡到浓,融和绚丽,斑驳多彩。

出土的三彩器有三足罐、双耳罐、平底盘、弇口钵、杯等。另有人形灯和动物塑像,都造型生动,不像民间用器,可能是贡品。三彩杯和扬州唐代中期墓葬出土的造型完全一致,也可能属外销品。

彩绘陶马彰显西汉国力强盛 古代瓷器知识


青州市东部谭坊镇境内有一座香山。2006年6月3日,谭坊镇村民在修路取土过程中,铲车无意中铲出了几尊彩绘陶俑。青州市文物局马上派专业人员前往现场勘察,确定出土文物为汉代陶俑。经考古人员发掘勘探,确定香山汉墓为甲字型大型土坑穴墓,墓室呈正方形,边长35米,墓道开口向北。该墓陪葬坑,位于墓道西侧,南北长7.3米,东西宽5.1米,深4米。陪葬品以陶质为主,种类丰富,分布非常密集。据统计,彩绘陶器数量约有2000余件,其中彩绘陶马就有350多匹,我们要讲的这件陶马(见图)即是其中之一。

这匹彩绘陶马高60厘米,呈站立姿态,体型健壮,造型稳重,颔首挺胸,双耳直立,两眼圆睁,嘴部微张,背脊微凹,臀部圆厚,前腿直立,后腿微曲,马尾下垂,在梢部挽结,具有很强的写实性。马通体彩绘,以枣红色为主。最为难得的是,这些彩绘陶马在历经两千年的风雨之后,色彩依然亮丽鲜艳,彩绘颜色均为当时的天然矿物颜料。尤其是在马头和马背上,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制陶工匠用白、紫、红等颜色描绘出了马具的形状。至今为止,马背上的这些图案依然十分罕见,它是固定在马背上的坐垫,称为马鞯。马鞯是马鞍的前身,它是用皮革或丝织品做成的,因为能遮挡马在奔跑时扬起的泥尘,所以又称障泥。

仔细观察这匹陶马,我们发现马的头颅、躯干、马腿三部分为分别模制。马头从头部正中沿马鬃左右合范,头腔中空,内部胎体可见明显的人为按压痕迹,前后合缝后,再修整成型;马身为上下合范,以马身中部为分界线,体腔中空,胎体内有明显的人为按压和合缝痕迹;马腿为实心模制,在断裂的马腿横截面可见有直径0.5厘米左右的孔洞,直通马腿上下。推测此孔洞为定型用,因马腿在合范后泥质尚软,其形状为上下宽,中间细,在阴干过程中容易变形,故用一根木棍穿透并支撑马腿,使其不会容易折断。由此可见,当时的陶马是批量生产的,反映出汉代工匠高超的制陶工艺。

该墓陪葬坑出土的这些陶马俑彩绘鲜艳,用色考究,绘画工艺精湛,为研究汉代马具、制陶工艺和彩绘工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这些陶马身上的彩绘图案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汉代马鞯的原貌,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据史料记载,西汉初年,马匹奇缺,将相出行或乘牛车,反映出马匹的稀缺程度。汉武帝当政以后,大力主张养马,他提出,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用这么多陶马随葬反映了中国汉代盛行的养马之风,这既是西汉国力强盛的体现,也是贵族奢侈生活的缩影。

从此墓形制和出土物来看,该墓年代应属西汉中前期,墓主人身份较高。由于主墓室没有发掘,印玺、封泥和金属器皿铭文等直接证据还没有见到,墓主人的确切身份仍是一个谜。墓葬所处的青州东部一带在西汉时期,属淄川国的管辖范围。据《汉书高武王传》记载: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分齐为六国,尽立前所封悼惠王子列侯见在者六人为王淄川王贤以武城侯立,治剧县。该墓的主人应是此国的贵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