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陶瓷文化 > 导航 >

【陶瓷文化】影青瓷的作假与辨伪

【陶瓷文化】影青瓷的作假与辨伪

陶瓷文化 陶瓷行业 瓷器的欣赏与鉴别

2021-07-16

陶瓷文化。

影青瓷的沿革

影青瓷,也叫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工们在五代青瓷、白瓷的基础上烧制而成的一种特色瓷器。因其釉色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白中泛青、青中泛白而得名。晚清以前称青白瓷,晚清以后一般称为“影青”,晚清以至民国初年出版的瓷书又有“隐青”“映青”“印青”等名称,所指均为青白瓷。

景德镇窑虽然始烧于五代,但发展极快。北宋时,影青瓷制作技术日益成熟;到南宋,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制瓷名师云集景德镇,使其制瓷规模和质量都得以快速地扩大和提高;一直到元代前期,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景德镇影青瓷窑系。元青花烧制成功以后,影青瓷便逐步退出了自己辉煌的主演角色。

景德镇烧制影青瓷的窑口遗址主要有湖田、湘湖、胜梅亭、南市头、黄泥头、柳家湾等处。其产品遍及大江南北,可以想见当时烧瓷的盛况。因为色质如玉,影响极大,当时全国竟有8省34个县出现了模仿景德镇的瓷窑,由此形成了以它为中心的青白瓷系,并居于宋代六大瓷系的首位。

正如汉代彩绘陶模仿同时期彩绘漆器而烧制、唐代三彩器模仿同时期丝绸印染而烧制一样,宋代影青瓷则是模仿玉器烧制而成的。

玉器,在史前社会,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在王权社会,被赋予了浓厚的权贵尊严;即使到了唐代,仍为上层社会专用之物。宋代,是一个崇尚玉器的时代,但一般的老百姓难以拥有,青白瓷正是在平民百姓对青白玉可欲而不可求的情况下出现的,是景德镇陶瓷匠师们别出心裁地利用当地优质原料烧出的色质如玉的瓷器,以满足包括广大下层人民在内的消费者们的需求。又因其色淡优雅、晶莹如玉,因此,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不久便赢得了假玉器的美称。

景德镇烧制的青白瓷以日用生活器皿为主。其中饮食用具有碗、盘、碟;酒具有壶、注子、注碗、杯、托子;另有、香熏、枕、女士用的母子盒、专用作明器的塔式盖罐等。

影青瓷的胎质洁白细腻,早期胎较厚,后来逐渐变薄,呈半透明状,在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下烧制,瓷化程度很高;釉色滋润如玉,在刻划花等处积釉较厚,釉色呈湖水般青绿色,精细透彻,釉薄处显白,整体色调十分优雅,但部分较早和较晚的釉色光泽泛黄,呈糙米色;工艺主要为刻花、篦点、篦划和印花。其中,印花常见纹饰有牡丹、篦纹菊、莲花、婴戏、飞凤、水波等,艺术感染力极强。影青瓷鉴赏的基本方法

目前,在北方收藏市场上,宋元时期的影青瓷器很少。原因是北方的瓷器爱好者对来自南方的影青瓷不太熟悉,加之赝品太多,认为保护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问津。其实,只要掌握了上述影青瓷的胎、釉、工艺特点(掌握器型的意义不大。因为仿古者对各类器型一般都把握得较好,如遇罕见而又特别的造型,则要慎重)和造假作伪的一般手法,完全可以一展身手。

影青瓷釉质的手感和观感,犹如青白玉一般,这是在鉴识宋代影青瓷时首先要考虑的。若遇干枯无光,釉面粗糙,或反之过于莹洁润滑者,则要谨慎。

又如影青瓷的胎色,洁白细腻,淘洗精细,有的器物精细到几乎脱胎的程度,但在制坯和上釉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够均匀之处,坯胎有厚薄,釉面有流淌,故若遇胎质过分精细洁白,状如粉末,露胎和釉面均光润无瑕疵者,须小心。

再如其纹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北宋早期影青瓷和元代的同类器物,花纹都不及南宋;若遇上像元青花上的人物故事图案,则显然值得怀疑。

宋、元时期的影青瓷器的底部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北宋影青瓷器的底部较高,南宋次之,元代则很矮,甚至接近平底;且底部颜色各异。

taoci52.com精选阅读

伪辨真假龙泉青瓷


现代龙泉瓷哥窑真品

现代龙泉瓷哥窑仿品

叶小春作品《冰裂直圆洗》

叶小春作品《跳刀纹冰裂哥弟窑》

一场精彩的“龙泉青瓷真伪鉴别讲座”在广东省工艺美术展览厅举行,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叶小春以实物作为教材,为陶瓷收藏爱好者现场解读了现代龙泉青瓷的真伪鉴别方法。“哥窑”“弟窑”各具艺术特色。

龙泉青瓷史上几经兴衰—始烧制于五代,宋元之际进入鼎盛时期,窑场众多,分布范围很广,形成了著名的龙泉窑系,产品远销海内外,前后辉煌了数百年。明代中期逐渐走向衰落,到上世纪初,龙泉青瓷窑火几乎完全熄灭。

1957年,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批示恢复青瓷生产。2009年9月30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0年多来,龙泉青瓷又再声名鹊起,重铸昔日辉煌。

“龙泉青瓷传统上分"哥窑"与"弟窑"。相传南宋时有龙泉章氏弟兄章生一、生二,兄弟俩人各自建立一座烧瓷的窑口,各主一窑,章生一是兄长,所以他的窑称为"哥窑",名称因辈分而来;章生二所主理的窑建在龙泉,以地名命名为"龙泉窑",又称"弟窑"。”

“哥窑瓷,与著名的官、汝、定、钧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其特点是"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面布满纹片,紫口铁足,胎色灰黑"。此类产品以造型、釉色及釉面开片取胜,因开片难以人为控制,裂纹无意而自然,可谓天工造就,更符合自然朴实的审美情趣。”

叶小春告诉记者,“哥窑”以纹片著称,其特征可归纳为:黑胎厚釉,紫口铁足,釉面开大小纹片,俗称“金丝铁线”,尤以“冰裂纹”、“百圾碎”、“鱼子纹”等自然纹片为上品。而“弟窑”则以晶莹润泽、釉色葱绿的青釉闻名天下,以“梅子青”、“粉青”为贵,“豆青”次之。

紫口铁足是龙泉哥窑最重要真伪鉴别特征

据了解,现代龙泉青瓷经历了国营瓷厂时期的积累,以及瓷厂改制之后的市场自由发展时期,目前正呈现繁荣景象。

“时下的龙泉青瓷,通过烧制工艺的革新,成功融合了"哥窑"和"弟窑"的艺术特色,不仅釉色青翠,而且开片自然。”叶小春介绍,现代龙泉青瓷装饰手法多种,包括有“哥弟结合”、“哥弟绞胎”、“点缀绞片”、“阴雕阳刻”、“文武开片”、“青白结合”等。

但同时叶小春认为,做好龙泉青瓷的传承,告诉世人什么是真正的龙泉青瓷,比创新更为重要。

“黑胎、紫口、铁足、开片,是哥窑特有传统艺术特点,也是无法复制的地域特色。因为龙泉青瓷使用的胎土含铁量较高,在烧制还原气氛下,底足露胎处呈现黑铁色,故名"铁足",而釉彩较薄的口部则呈现黑褐色,谓之"紫口",合称"紫口铁足"。此乃龙泉以外的地方所无法复制的,因此,"紫口铁足"也成为了龙泉哥窑最重要的真伪鉴别特征。”

叶小春提出,龙泉青瓷的传承与创新必须牢牢把握好龙泉青瓷的灵魂,将传统的艺术特色发扬光大。

人物简介

叶小春,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出生于青瓷世家,其父叶时金为高级工艺美术师,系龙泉青瓷唯一胎釉配方专家。叶小春从小跟随其父学习青瓷胎釉配制和烧制工艺,在专业从事胎、釉水配方工作的几十年里,成功研制出了点彩流动釉、天目金滴釉、珍珠艺术釉等多种胎釉,并在2001年4月将失传近千年的哥窑珍品“冰裂纹”重现于世,使这千年古瓷重放异彩。

【陶瓷文化】龙泉瓷的仿烧与辨伪


龙泉窑自宋至清800余年的烧造历史中,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鲜明的时代风格,南宋的龙泉窑更以其莹润如玉的粉青和梅子青称绝一时,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根据商品市场的需求和人们的喜好,商家纷纷对龙泉窑的产品进行仿烧,这种刻意的仿烧往往选择一种或者一类产品,有不同时代的,有不同烧造技术和制作工艺的,也有分属文化背景迥异的不同国家的。

国外仿烧龙泉窑产品成为世界性的现象。埃及的福斯他特是当时政治、经济的中心,制陶业十分发达。中国陶瓷源源不断地输入,对当地的制陶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此而仿烧大量的中国瓷器。仿烧龙泉窑的产品有北宋的划花篦点纹碗、元代的双鱼小盘、菊纹贴花碗。高丽瓷与中国的瓷业有着深厚的渊源。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南宋的青瓷模印莲花碗,烧造的方法为3个支钉烧造法,支钉的断面为白色。但它莲叶舒展的纹样布局,碗的直口、垂腹、矮圈足的造型,与龙泉窑的早期风格如出一辙,从中可以看出这种交流源远流长。龙泉窑在南宋时期生产的平口长颈瓶、莲瓣碗,高丽瓷也有仿制,特点是釉色稍深,平底,支钉支烧。元明时期龙泉窑烧造的青瓷大盘,仿造它的国家有泰国、越南等。伊朗所仿龙泉青瓷有以下几个特征:1、一般较厚重;2、胎、釉结合度较差,在口沿部分多有剥釉现象,3、釉色多为浅绿偏黄,4、釉中普遍呈现有淡红丝的现象,5、有部分出现干漆般的釉面,6、圈足上有乳丁状的突起物。

这些国外所仿的龙泉窑产品,因为采用的是当地的瓷土原料,使用的是当地传统的烧造技术,尽管模仿的器物很明确,但只能达到形似而质不同的效果。同时这些仿烧的产品,以间接的方式传达出这个地区和时代的特有的产品风貌。因此,国外烧造的仿品与龙泉窑的产品往往有很大的不同。

在国内,景德镇仿烧龙泉窑产品延续的时间最长,从元代开始到清代,凭借着雄厚的烧瓷技艺,仿烧器物品种丰富。其最大的特点不是对龙泉窑产品机械地模仿,而是在注重釉色的基础上,对器物的品种和造型加以创新。清《南窑笔记》记载有仿龙泉窑:“今南昌仿龙泉深得其法,用麻油釉入紫金釉,用乐平绿石少许,肥润翠艳(不)亚于古窑。”

清末民初之时,日本、德国、美国先后有人来龙泉搜集青瓷,其后国内大批古董商纷至沓来,由此引发了龙泉挖掘古窑址和盗掘古墓之风。与此同时,龙泉当地研制仿古青瓷之风大盛,一批民间制瓷艺人纷纷加入此行。清光绪、宣统年间,孙坑范祖绐、祖裘兄弟制仿古青瓷名噪一时,至民国初期,县城廖献忠(清秀才)仿古制品几可乱真。宝溪乡陈佐汉、张高礼、张高乐、李君义以及龚庆芳、龚庆靖、龚庆平兄弟,八都吴兰亭、吴庆麟、蒋建寅、黄观光,木岱口徐子聪等亦仿制古青瓷。龙泉县长徐渊若著《哥窑与弟窑》所言:“……有时颇可混珠,若用药品去新光,更于底部或边缘略碎米许,则好古者亦易上钩。盖二章之器,殆无完璧,仅损米许,已属可珍,若不故损一二,则购者必疑赝品,若毁过多,则价不能过索,故仅损米许,可使人惊喜欲狂也。”民国34年(1945年),陈佐汉曾将仿古弟窑产品“牡丹瓶”“凤耳瓶”等70余件邮寄国民政府实业部请功,获蒋介石题赠“艺精陶仿”匾。陈佐汉还遍访龙泉、浦城各地,将民间发掘收藏之古龙泉青瓷器绘图100余幅,集成《古龙泉窑宝物图录》。1950年陈又将“云鹤盘”等3件仿古青瓷通过外交途径送往苏联,作为庆祝斯大林70寿诞献礼。民国时期烧制的仿古青瓷,工艺落后,成品率低,釉色优劣不稳,有的对仿古青瓷加以伪造,如南宋时期的蟠龙瓶,把龙纹堆塑成鹤纹,几可乱真的传世仿品这一时期也不多见。

1956年,龙泉瓷厂恢复生产。浙江博物馆收藏了一批解放后烧制仿龙泉窑的产品,主要是根据南宋龙泉窑器物形制,如:双鱼洗、鬲式炉、牡丹纹大瓶等器物,但仿制得不刻意。1959元青釉印花龙纹盘直径41厘米估价40万一60元港元成交价98万港元佳士得2001年4月30日年,成立了浙江省龙泉青瓷恢复委员会,由科研、生产、文物考古等部门组成,在对龙泉窑大规模考古发掘的同时,龙泉瓷厂的研制工作取得很大的成功,不仅使传统的龙泉青瓷获得了新生,还创烧了许多新的器物品种。20世纪80年代始,一些龙泉大型瓷厂以仿古工艺品的形式大批量生产龙泉窑青瓷。

近年来,随着文物收藏热的兴起,为获取高额利润,各种文物作假应运而生。龙泉窑青瓷的作伪,从民间简陋小窑的个体作坊到陶瓷专家精心的高仿,不仅从造型、釉色、纹饰上力求逼真,还用特殊的技术进行作旧处理,企图以假乱真。这就要求文物爱好者和收藏者具备一定的知识,以大量的经过科学考古发掘,应用地层学和类型学排比,特别是以纪年墓出土的标准器为依据,结合科学的测试手段,了解掌握作伪的各种方法,增强鉴别真假的能力。根据经验,龙泉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辨伪:

【陶瓷文化】宋代钧瓷的辨伪要领


在北宋五大名窑中,钧窑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它不但是宋徽宗唯一钦点的宫廷御用瓷,而且曾经还是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现在它的传世品也不过数百件。因此在市场上出现的大部分宋代钧瓷都是仿品,我们一般从造型、釉色、工艺和底款上进行鉴别。

由于钧窑是自然的窑变过程,素有“钧瓷无双,窑变无对”的说法,因此辨认起来要比其他瓷器复杂。但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别:

一是看造型,宋代钧瓷造型古朴典雅,具有浓厚的书卷气息;

二是看釉色,宋代的真品的釉色圆润,清脆动听,釉变色五彩缤纷、璀璨夺目,一般有蚯蚓走泥纹,而仿品的釉色流动呆板,一般没有蚯蚓走泥纹,即使有,也很不自然;

三是看工艺,真品的工艺非常细腻规整,胎质坚实,仿品的工艺粗糙,胎质疏松;四是看铭文,真品的铭文一般是在底刻有“一”到“十”的数字,用来表示器物尺寸大小,这些数字是在烧制以前刻上的,仿品一般没有,有也是不规整的,与真品的相差很大。

【陶瓷文化】瓷器辨伪有妙招


古玩市场上那么多瓷器,如何辨别真假呢?不少读者希望能知道一些简单的辨伪方法。

瓷器收藏家黄国强认为,辨伪首先要区分赝品和仿品。仿品是文化的延续,仿得好的瓷器同样有收藏价值,且有一定的增值空间。而赝品是在仿品的基础上,人为做旧、打磨、酸浸、碱咬,使之看似真品,这有明显的欺骗性。

黄介绍了三种区分新老瓷器的方法。首先是听声音:新胎声音硬、脆,而老胎铝含量较高,具冷性,敲打时声音沉闷;再看光泽:新瓷有高光点,光亮刺眼,而老瓷光从内发,黝亮养眼;最后可用弱酸洗胎:刻意做旧的新胎一洗就露出了本来面目,而老胎表层不能轻易洗掉。还有一种用胶搀和杂物的方法特殊做旧,不容易洗,需综合分析再做判断。排除人为造旧的因素后,再从形、色、神韵、纹饰、成型工艺、绘画技法等方面,根据书籍资料断定瓷器的年代。

【陶瓷文化】珠山八友瓷画的辨伪与识真


瓷器造假,自古有之,民国尤盛。不仅前朝瓷器皆在仿造之列,同时期“珠山八友”等名家亦不能幸免,因此八友存世作品精粗并存,真假混杂。就赝品而言,有民国时期的老仿瓷和现代的新仿瓷。老仿“珠山八友”瓷,多是在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之间出现的,这些仿品与“珠山八友”在同一个时期。老仿瓷的鉴定难度相对来说大一些,主要原因是胎质和釉色同样具有民国时期陶瓷的特点,而且品相又陈旧,少有疑点,容易迷惑人。老仿瓷多是八友当年的徒弟及其追随者所为,笔者所见其作伪形式,有以下几种类别:一是当年的代笔之作,二是抄袭模仿之作,三是刻意假造之作,四是主观臆造之作。下面就老仿瓷的造假手法和甄别要点作些分析。代笔之作是指非八友亲笔所为,但却是八友所认同之人的作品。民国时期由于“珠山八友”的艺术成就和名气颇大,贵戚权门,商贾雅士,对“珠山八友”瓷画作品趋之若鹜。他们的瓷画作品很有市场,八友成员不仅结社互助,有的还自开画瓷店,谋求发达。他们一边勤于画瓷器,一边带徒授艺,多数弟子在随师学艺并具有一定水准之后,也帮师傅做些摹稿、填色之事,甚至参与和帮助师傅完成应求之作。此种现象是中国几百年来师徒传艺的惯例,在民国时期较为普遍。代笔之作一般是门徒按师傅的画稿临绘后,由师傅修改匡正,并亲题款识而完成的。严格来讲代笔之作不是仿品,如汪野亭的墨彩瓷板画《一帆风雨裹》,该画的山石画法正如画上诗中所题,摹宋代米芾之法,以点代皴,层层积染,汪氏不曾以这种皴法画山石。笔者就此幅作品与汪氏之女、著名瓷画家汪桂英作过深入探讨和精心比对,其稚拙生硬的笔法和墨色的运用与汪氏风格迥异,但从题字笔法分析,该瓷板画的落款属汪氏所书无疑。像此类非八友亲手所画而又有真落款的传世作品有一定数量。模仿抄袭之作,多是八友身边诸人所为。有的临摹抄袭,只是借师傅之影响,谋求生计。这种徒弟模仿和搬抄师傅作品的现象,在民国并不鲜见,徒弟模仿和搬抄师傅作品不仅布局、章法相似,而且笔墨特点也透出师傅风格。模仿搬抄之作,只是像八友的笔墨面貌而已。有的则明确写清仿某某人笔法等题款,与有意复制的赝品还是有区别。如王琦弟子邓必诏所画粉彩瓷板画《赤壁抒怀》,其内容、构图、章法,都与王琦1931年所作粉彩瓷板画《秋山赏月图》相似,该画上也有“南州邓必诏仿师王琦画室”之题款,以示模仿师傅之作。但也有些不敬之徒,会以抄袭模仿之法盗名欺世。故意假造之作,是指以临摹、复制手段追求酷似,以假当真,谋取利益的赝品。民国时期造假的赝品没有现在的多,手段也没有现在的狡诈恶劣。但由于距今有一定的年代,并且胎釉、料色等都同样具有那个时代的特点,容易让人坠入彀中,此种现象是鉴定老仿瓷应该加以注意的。老仿瓷中以原作为蓝本刻意假造之作较少,因为当时真品同时存在,此类赝品难以牟取利益。而且民国时期,有的名家为防范别人复制和抄袭自己的作品,在入窑之前多以煤油涂抹画面,使别人不得见其真面目,开窑之时则亲自去取,不给仿制抄袭者偷窥的机会。主观臆造之作,是指在绘画风格、笔墨技巧上学得一些八友画法,并根据一些参考资料而任意画出来的八友作品。由于臆造者水平不同,仿真程度也有区别。一般臆造作品,由于仿造者功力不足,作品“马脚”较多,真假易辨,在当时市场价格也低,符合了一些附庸风雅而购买力水平又较低者的需要。稍微有点水平的臆造之作,多为“红店”所为,民国时期有的“红店”,公然挂牌可订购八友之作。这些臆造之作,也只是整体看上去有些像,只要从内容、构图、笔墨、色调、绘画技巧、题款等方面稍作甄别,也是漏洞百出。而民国时期有些好古之人乐于购买,并精心收藏,导致某些仿品流传至今,造成鱼目混珠之现象。另外,老仿瓷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画面没有题款,只有印章,或只题穷款。目前市面上没有题款只有印章的赝品,以王琦作品为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王琦早期确有少量不题款的作品,造假之人想借此混水摸鱼;二是王琦书法功力深厚,常以草书题款,仿造难度大,容易露出“马脚”。只落穷款的赝品,以冒程意亭、刘雨岑作品为多。仿造者抓住他们有落穷款的经历,旨在回避其题款仿造难。“珠山八友”无题款或落穷款的作品极少,此类赝品一般来说胎釉、画面都很像,鉴定时要着重从绘画风格、笔墨(料)特征等方面人手,厘定真伪。新中国成立以来,前30年仿“珠山八友”瓷几乎没有。究其原因:一是随着旧政权的倒台,造假之恶习在打击和荡涤之列;二是尚古之风为那个时代所不容,造假之作无立足之市场,缺少经济价值;三是部分八友成员尚在,他们的作品也从迎合达官贵人的收藏需求,转向歌颂和反映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生活,仿旧不合时宜。新仿“珠山八友”瓷的产生,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收藏之风逐日兴起,新仿“珠山八友”瓷也就越来越多。一是崇古怀旧、赏玩收藏之风开始抬头,市场需求逐渐升温;二是随着建国后对“四旧”的荡涤和扫除,特别是通过“文革”十年的洗劫,民国之物难以寻觅,收藏的升值空间大;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市场等各方面,都给仿造者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据笔者了解,新仿瓷的作伪手段有复制、移植、合造、臆造等多种,下面试作分析。复制造假是指造假之徒以“克隆”形式,有意识、有套路地如法炮制八友瓷画赝品的行为,旨在牟取暴利。新仿“珠山八友”瓷中复制的赝品有两类:一类是以真品实物为蓝本复制的,另一类是以印刷品为蓝本复制的。以真品实物为蓝本的复制品,其大小尺寸与母本一致,画面构图、内容、笔法、题款、印章均为母本之翻版,此类赝品,出于圈内人和以此买卖为业的高手,造假者往往持有真迹,但秘不示人,让高手以实物为蓝本揣摩演练,悉心描摹。由于是近距离对实物的复制,因此笔法、色调、题款、品相等各方面,几可达到乱真的地步,在母本原作不露面,一真一赝不存在对比的情况下,叫人很难看出破绽。鉴定此类复制品时,要尽可能多看原作者实物、图书资料等。八友作品有个特点,就是同一题材、同一画面往往在同时期会有相类者。如王大凡的粉彩瓷板画《闻鸡起舞》,由于市场需求,作者在同时期将该作品画过多幅,刻意造假者即使将原作秘不示人,鉴定者在辨别时,也可找到同时期同类作品当鉴定的标准器,这就要求鉴定者眼界宽阔,用更多精力去揣摩研究。此类以实物为蓝本造假的赝品,以小件为多,瓶类和瓷板类也有。另一类赝品是以印刷品为蓝本复制的,相当于古代书画技法传授中的“对临”。因为近些年出版的书籍较多,给造假者提供了复制的资料。以印刷品为蓝本的复制,多为一般仿制者所为,水平不尽相同,但总体水平不高,仿品与原作有些许差异。如以印刷品为蓝本仿制的何许人“雪景”瓷板画,该真品的收藏者,是香港收藏家胡尚德先生。真品笔法磊落,墨色秀泽,填色粉润,雪色晶莹,雪雾无色却层次微妙而仿制品笔法粗糙,玻璃白堆填较厚,浓淡轻重少层次,且题款之字体形意不足……诸如此类仿制品,鉴赏者不但从品相特征等方面可以看出破绽,稍有研究者,对真迹的:藏处及相关信息也会知道,查找对比之后,容易找出赝品与真品的差异。移植手法造作的赝品,是指将此器形上的画画移植到彼器形上。画面、题字、款式等均以高仿手法移植搬弄,一般来说,多是将琢器上的画画移植到瓷板上。“珠山八友”喜好在民国典型的四方琮式瓶卜合作画瓷,从局部来看,每人一面,每面一幅,如同瓷板画的组合。造假者将四方瓶的画面移植到瓷板上,这样伪造既便利又酷似。移植手法仿瓷,一般不会将瓷板画等平面类画面移植到琢器(非平面性)上,因为在移植的过程中,依器变化的转移摹写难度较高,首先在谋篇布局上就会出现生硬和牵强,此类赝品在画画章法上容易出现破绽。合造手法造作的赝品,是造假者在收集被仿造者一定数量的作品之后,根据市场需要而进行画面的肢解组合,以拼接合造的手法,“创作”出酷似八友的作品。这类仿品有些是将八友的单幅瓷板画,拼接组合到具有瓷板画特点的四方琮式瓶上,因为八友在四方瓶上的合作画瓷,都是各画一面。还有一种拼接组合的赝品,就是在多个画幅中选取一些局部,重新变化组合在一个新的画面中。这种拼接合造,多出现附会牵强,稍有鉴定能力的人一看便知。也有仿造水准较高者,如果鉴赏者资料不全,眼界不宽,就如坠云雾,难以厘定显晦,这类仿品要从构图风格、绘画语言等多方面来分析。近些年以主观臆造手法造作出来的展品,和民国时期手法基本相仿,是一些在绘画风格、笔墨技巧上学得—些“珠山八友”的画法,而大肆臆造出来的作品。此类仿品乍看有几分像,但经不起仔细推敲,一般古玩市场上这类作品很多,由于臆造者水平的高低不同,仿真程度也有区别,市场价格也不一样。如仿汪野亭山水瓷板画,画面山石依势布形,错落有致,平湖小桥,策驴寻幽,另有野趣,画面树木的勾勒点染以及用色都有几分门道,但稍作细看,差别立辨。有点水平的主观臆造之作,还是有一定市场,它满足了一些不同层次人的追风逐雅。还有些主观臆造的仿品,并不以假充真,明确写上仿某某画法之类的题款,模仿者本来就是作仿制品,卖给一般好古者雅玩而已。另外,新仿瓷还有几种现象值得注意。—是老胎新仿,因为民国时期的老胎在景德镇还能找到少许,高仿者以此做假,其胎釉与民国时期的真品无异,而且模仿得逼真,画面还做旧,此种现象特别值得收藏者警惕。二是有些高仿品,有意在题款处磨掉部分词句或受画者的姓名等,制造该作品历经“文革”劫后余生的假相,让人信以为真。当今仿“珠山八友”作品者分工很细,有制胎釉的,有画瓷的,有题字的,有做旧的,可谓术业有专攻。而且造假者中,有些画瓷或题字者,专学某家某人,仿造几乎达到乱真的程度,目的亦是为了牟取暴利。但是只要鉴定者深入研究,精心对比,在分析真品与仿品之别时便可发现,无论仿品以什么形式以及如何,高妙的手段出现,均与原作存在差异,特别是绘画功力和书法功力上的差异。新仿“珠山八友”瓷,多是近些年所为,在辨别时首先应从胎质、釉色着眼。因为新仿品的胎质和釉色与老的瓷器总是有距离。其次是掌握原作者绘画技巧及风格,要细致分析其笔墨(料)特征。一般仿者多是画得僵硬,高手也难有意在笔先的洒脱。名家笔墨十几年苦练得来,绝非一般之人一朝一夕能刻意求得。画面题字较多者,尤能看出破绽,因为书法摹其形而难得其神,如王琦、王大凡等人瓷画题字较多,书体属行草一类,别具个性,仿品由于笔法生硬,字体笔道的料色难免有涩滞之感,填描之中最容易露“马脚”。由于篇幅所限,关于“珠山八友”作品真赝之比较,本文不可能—一举例,况且“纸上得来终觉浅”,鉴定者如能多看、多听、多研究、多分析、多比较,掌握“珠山八友”瓷画构成要素的本质,同时还深入到古玩收藏圈里,及时掌握各条“道”上的信息,定能把握个中玄机。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到“珠山八友”时代,陶瓷工艺与绘画艺术的结合已展现出一片新的天地。“珠山八友”对传统文人画与传统瓷艺,采取兼容并蓄的现实态度,将陶瓷的商品化与艺术化融为一体。他们各人的性格、阅历、修养、气质都有所不同,在选择题材、描写景物、表现技法等方面也各不相同,长期的创作,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徐仲南的萧疏,邓碧珊的工整,王琦的雄奇,何许人的荒寒,田鹤仙的朴茂,毕伯涛的隽永,汪野亭的苍润,王大凡的古雅,程意亭的绮丽,刘雨岑的韶秀,堪称是异彩纷呈,显现出“珠山八友”瓷画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而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又形成了大致统一的艺术基调,成为一种鲜明的时代风貌。他们的艺术追求,突破了传统粉彩的审美特征和意识,他们共同的艺术观与审美理想,为陶瓷美学增加了新的内涵,开拓了新的瓷画审美范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醴陵瓷器鉴赏与辨伪方法


江南多瓷城,醴陵乃其中翘楚。自清始,醴陵瓷便以釉下彩出名,其中的五彩瓷可谓艳冠江南。更兼有民国熊希龄、文俊铎等名人加成与技术支持,品相极佳,有不错的收藏价值。

醴陵瓷器的特别之处在于一改以往土墨绘制的传统,采用新研制的釉下彩料。原先的绘制手法较为粗犷,且土墨颜料在施釉后也显得较为单一;直到清末湖南的瓷业学堂开始研制新色料,才让醴陵瓷器有了新的出彩之处——郁郁的海青、含翠的海碧、端凝的玄黑、还有大气的赭色和艳丽的玛瑙红等多种色料,配合细腻的瓷胎与饱满的釉色,采取国画技法,先双勾再上色,最后烧制也采用特别的“三烧制”法,最终成品为釉下五彩,让醴陵瓷器有了自己的特色,异彩纷呈,分外夺目。其时有美誉为:“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而醴陵瓷器的釉下五彩因为烧制难度较高,对工匠的经验与手艺都是考验。成型过程需要手工打磨使瓷胎光滑、平整,考验的都是匠人们的手上功夫,并且在绘制、上色过程中对颜料的应用也是需要天分的,醴陵瓷器的色料融合了釉原料、珍贵金属(包括黄金等)以及稀土等等,运用好了就能在瓷器上呈现极妙的效果。

醴陵瓷器的价值还体现在其颇受世界认可这一点上,新文化运动前后,民智初开,中国瓷器漂洋过海参加了很多国际博览会,醴陵瓷器在此时得到了世界的关注,例如在当时美国的万国博览会上,中国的两项展品——茅台与扁豆双禽瓷瓶都获得了最高荣誉,得到了世界的认可。茅台以其香取胜这自不必说,而醴陵瓷器正是以釉下五彩惊艳了世人:此瓷瓶造型优雅、线条流畅,如凤尾般优美;且瓷胎润泽洁白,釉面莹润均匀,釉下彩稳重大方、婉丽端庄;图案结构也灵动有趣,釉下五彩之美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但因为醴陵瓷器距今时间较短,又逢乱世,从清末始,烧造历史仅二十年左右,所以必须注意鉴别真伪,醴陵瓷器的釉下五彩的特点是不会褪色的,所以如果瓷器有做旧痕迹就要警惕了;另外醴陵瓷器虽然色彩绚烂,但并不是简单的色块堆叠,而是浓淡有致;同时醴陵瓷器的釉面是很平滑的,充满了“水光”感,并且即使是很简单的图案,构图也很严谨,如果瓷器装饰比较散乱,则很可能非真品。

龙泉窑青瓷器如何辨伪


说起我国老窑瓷器,人们往往首推宋时五大名窑,即汝官钧定哥。起始于北宋的龙泉青瓷,似乎品级要低一等。其实,优质的龙泉古瓷,从古至今,历来受到收藏家的青睐。

龙泉窑位于浙江南部龙泉地区,与福建毗邻。汉代开始,已经有瓷窑,但真正让世人认可的是北宋时的青瓷。龙泉瓷是以地域而命名,以后便相沿袭。

龙泉窑自宋至清800余年的烧造历史中,不同历史时期都有着鲜明的时代风格,南宋的龙泉窑更以其莹润如玉的粉青和梅子青称绝一时,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此后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人们的喜好,商家纷纷对龙泉窑的产品进行仿烧。

在国内,景德镇仿烧龙泉窑产品延续的时间最长,从元代开始到清代,凭借着雄厚的烧瓷技艺,仿烧器物品种丰富。其最大的特点不是对龙泉窑产品机械地模仿,而是在注重釉色的基础上,对器物的品种和造型加以创新。

清末民初之时,日本、德国、美国先后有人来龙泉搜集青瓷,其后国内大批古董商纷至沓来,由此引发了龙泉挖掘古窑址和盗掘古墓之风。与此同时,龙泉当地研制仿古青瓷之风大盛,一批民间制瓷艺人纷纷加入此行。清光绪、宣统年间,孙坑范祖绐、祖裘兄弟制仿古青瓷名噪一时,至民国初期,县城廖献忠(清秀才)仿古制品几可乱真。

1956年,龙泉瓷厂恢复生产。浙江博物馆收藏了一批解放后烧制仿龙泉窑的产品,主要是根据南宋龙泉窑器物形制,如:双鱼洗、鬲式炉、牡丹纹大瓶等器物,但仿制得不刻意。

20世纪80年代始,一些龙泉大型瓷厂以仿古工艺品的形式大批量生产龙泉窑青瓷。

近年来,随着文物收藏热的兴起,为获取高额利润,各种文物作假应运而生。龙泉窑青瓷的作伪,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辨识:

1.器型

仿烧往往选每个时代龙泉窑的典型产品,如北宋的执壶、五管瓶,南宋的莲瓣碗、凤耳瓶、鬲式炉、元代的牡丹纹大瓶、刻花大盘、各式香炉等器物。仿品很少是对照真品的实物进行仿烧,因此造型上线条呆板,缺乏神韵,颈肩部的转折十分生硬,足端部过于整齐,器型比例失调,器物形制的规格和尺寸也不够规范。

2.胎釉

龙泉窑的釉和胎每个时代都有它特定的成分及相应的烧造工艺。龙泉窑不同时代胎色的呈色、质地的粗疏和细腻、釉的色泽和质地,都不尽相同。

对粉青、梅子青釉的仿烧,一般釉料不用化学配方,而沿用传统配方,即在瓷土中有选择地加入植物草木灰,尽管釉的质感非常像,但缺乏内敛的厚实感,往往浮光隐现。

明代龙泉窑豆青和深绿釉色的瓷器,胎壁厚重,器底粗糙,是现代仿制较容易掌握的,这类产品需仔细辨别。作伪器物一个重要工序,就是对器物釉表面进行去光处理,主要采用强酸溶液腐蚀、土埋及一些工业技术上的打磨。近年来,专家学者对经过作旧处理的器表损伤,在高倍显微镜下表现出的不同显像,作了归纳和总结,提高了对古陶瓷辨伪的科学水平。

3.纹饰

龙泉窑产品的伪品的刻划纹样,不如真品线条的婉转流畅。贴花工艺的纹饰,不像真品的生动自然。露胎是元代龙泉窑最具特色的装饰工艺,元代龙泉窑特有的葱绿釉色和露胎赭红色的相衬,伪品对这类产品的仿烧,提供了识别点。

4.装烧方法

装烧技术在龙泉窑的每个发展时期都是不相同的。在垫烧的工具上,归结起来不外乎垫圈和垫饼两类,但不同时代在圈足上所垫的部位是不同的,留下各时代不同的烧造痕迹。特别是南宋时期的龙泉窑产品的“铁足”、“朱砂足”往往是不规则的。元代垫圈痕迹、明代器物的圈足露胎部,显露出“火石红”。龙泉窑早期的产品,十分完整的少见,多少留有些残疵,主要在圈足部分。因此作伪者往往采用“更于底部或边缘略碎米许”或沾粘窑渣的手法来蒙人。

景泰蓝的收藏与辨伪


景泰蓝亦称“掐丝珐琅”,其用细扁铜丝做线条,在铜制的胎上掐出各种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外观晶莹润泽,鲜艳夺目。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但学术界公认的一点是:明代宣德年间是我国景泰蓝工艺大放异彩的时期,景泰年间更是继承了宣德时期景泰蓝制作工艺的优点,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达到辉煌阶段。“景泰蓝”一词也由此产生。

我省藏家吴军科告诉记者,收藏景泰蓝,除了认清年代外,在器型的选择上应以人物、动物为首;其次是炉、瓶;再次是碗、碟、杯等。需要强调的是,景泰蓝的掐丝十分重要。因此收藏景泰蓝时,应选择掐丝细密、纹丝华丽、图案清晰、主题分明的器物。在观察珐琅釉时,必须考虑到历史的原因:明代的珐琅质厚、色透,砂眼凹坑大且多;清初期的珐琅也有砂眼,但比明代有显著改进,珐琅质厚但不透;至清末、民国,珐琅稀薄,但砂眼几乎消失。

上世纪60年代开始,景泰蓝出现仿制品,主要仿造清代乾隆以后的器物。景泰蓝使用的主要颜料为珐琅色料,伪造者为降低成本,往往用其他色料代替。伪造的一般方法是:先制成铜胎,并用铜丝掐成各种图案,接着将普通颜料研磨后填入灼烧,烧成后镀金,再用细石将表面的硬棱磨掉。各道工序完成后还要在其表面涂上一层杏干粥,使其生锈。数十天后把表面的锈除去,再用胭脂油擦一遍,其颜色和光润程度可与旧器物相混淆。因此藏家购买收藏时要仔细观察,才能分辨真伪。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文化】影青瓷的作假与辨伪》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文化】影青瓷的作假与辨伪》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