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瓷器壶 > 导航 >

紫砂文化:1000把壶 每把都有故事

紫砂文化:1000把壶 每把都有故事

古代瓷器壶 陶瓷文化 古代都有哪些瓷器

2021-07-17

古代瓷器壶。

孙永忠本是一个普通的商人,但最近他又有了一个新的头衔——紫砂博物馆馆长。这家位于深圳宝安艺术城内的紫砂博物馆面积达1200平方米。馆内放置着孙永忠近20年来收藏的千把紫砂壶。

紫砂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后,孙永忠变得更加忙碌了。“每天,陆陆续续都会有人过来。除了好奇的普通民众,还有些专门玩紫砂壶的,跟他们交流是我最大的乐趣。”孙永忠对记者说,“没想到,一不小心被很多人注视着,挺开心的。”

对于这上千把壶,孙永忠有着较为实在的评价:“深圳玩紫砂壶的不少。我的壶或许不是最好的,但比我好的,却没我的多。而比我多的,整体质量却没有我的好。”在排成八卦形的博物馆展厅内,孙永忠领着记者,在一把把壶前驻足,讲述其与紫砂壶结下的不解之缘。

十多年后,才发现捡了个“漏”

孙永忠与紫砂壶的缘分还得追溯到17年前。从小爱好集邮的孙永忠有个习惯。每个月都会固定留下一笔钱买邮票,为了能收到更多更好的邮票。他与走街串巷收废品的人“混”得很熟。“每次有好的信封、邮票都会给我留下。”孙永忠说,有一次,他偶然看到一把紫砂壶,颜色偏黄、并不起眼,但上面雕着梅花却充满灵韵。卖废品的人出价250元,孙永忠嫌这个价格不好听,最终以220元的价格买下。

那是1994年的事,220元的价格对于当时还在山东烟台老家的孙永忠来说,并不是个小数目。“但说来也邪乎,从那之后,我就喜欢上紫砂壶了。收废品的也比较上心,一看到较为起眼的就帮我留下。”孙永忠说,那时候只是爱好,对紫砂壶并不是特别了解。

1997年,孙永忠来到深圳后,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宽裕,接触到的紫砂壶愈发多起来。闲来,他也会与圈中人说起他收的第一把壶。有人说那是大师朱可心的老壶,也有人说那是假的,不能确认。3年前,朱可心的弟子汪寅仙来到深圳,孙永忠找机会请汪寅仙辨真伪。“她说没问题,是师傅的作品。听她这么说,我当时高兴坏了。”孙永忠说,“没想到自己收的第一把壶就是大师的作品,没想到“捡漏”这种事也能发生在我身上。”

找准途径,收300把回流壶

孙永忠说,这上千把壶,每把壶都有一个故事。展厅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蒋蓉的“荷叶青蛙”、“芒果壶”,汪寅仙的铁梅壶、顾道荣的“天伦之乐”、顾绍培的大件紫砂花瓶静静地“端坐”在玻璃橱窗内。一件件大师级别的作品彰显着这些藏品的来之不易。

“现在,大师的代工壶太多。大师级的作品,可遇不可求。”孙永忠说,比如蒋蓉的“荷叶青蛙”就是他在南宁会友时在古玩市场买到的。第一次见到这把壶是在2009年。当时,店主出价15万元,但是真假难辨,他不敢下手。2010年8月,当孙永忠抱着侥幸的心态再去那家店,发现“荷叶青蛙”还在,只是价格已涨至20万元。经过一番较量,他最后以18万元的价格拿下。回到深圳之后,孙永忠难掩兴奋,免不了拿出“荷叶青蛙”与一帮藏友“炫耀”。“不过,还是不敢断定。第二天,刚好有朋友去宜兴,便去找了蒋蓉的女儿蒋艺华鉴定,开了个证明书,说没事。”孙永忠说,“后来,蒋蓉女儿出价34万元,想把这壶买回去。我没同意。”

除了偶遇“大师壶”,孙永忠还喜欢批量收藏。一些名号不大,但是技艺较为精湛的工艺美术师作品便成了他的主要收藏对象。“看准一位作者,我会将他所有的作品都收起来。每件大概在几百到几千不等。这些人虽然名气不大,但在用料和做工上颇为考究,值得收藏。”孙永忠说,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作品货真价实,绝不会出现代工壶的现象。

台湾回流壶也是孙永忠关注的重点藏品。在他看来,当年“走”到台湾的壶中,有很多精品。大陆紫砂壶市场热起来之后,这些壶回流,虽然价格比当时要高出许多。但相比现在刻着某些大师名号的“代工壶”,回流壶要“靠谱”得多。“当然,找准途径很重要。在台湾回流壶市场内,有专人帮我买。现在,我手头上大概有300来把回流壶。”

创意壶,就是留个纪念

在紫砂博物馆内,有几个橱窗陈列着些样式新颖、造型奇特的壶。孙永忠称之为“创意壶”。与古朴的“曼生十八式”不同,这些壶从外形上看,有奥运鸟巢、世博中国馆,以及根据各种虫鸟花卉想象出的样式。其中,一把“富春山居合璧壶”尤为惹人注目。

据孙永忠介绍,这把合璧壶根据《富春山居图》的传奇故事创意设计。为了体现《富春山居图》的原画风格,特邀请了中国著名临摹画家张瑞根赴宜兴,在壶坯上临摹此画。整个壶型则采用了合璧形式,以示团圆之意。据了解,这把合璧壶由上海鸿运斋壶艺出品,共创制了50把,曾入选中国第七届十大紫砂名壶。

“我收藏的创意壶大都以国内发生的大型事件为背景,具有一定的纪念意义。”孙永忠很看好创意壶的发展前景。他认为,这些壶既有工艺神韵,又能体现时代背景,买下来留个纪念挺好。

精选阅读

陶瓷文化:紫砂——养一把生机盎然的壶


谈及紫砂壶,不得不说最著名的宜兴。而说起宜兴紫砂壶,则不得不提及大文豪苏东坡,当年他东坡提梁壶的传说被深深烙印在了爱壶人的心中。传说苏大学士晚年弃官来到蜀山,因为爱茶如命,蜀山又盛产著名的唐贡茶宜兴红茶,当然还有海内外皆闻名的紫砂壶,这些都让苏东坡流连忘返。但紫砂壶都太小,满足不了他对饮茶的需求。有一日,他看到书童提着灯笼走过,苏大学士灵机一动,用上品天青泥经过反复试验,做出了著名的东坡提梁壶,简称提苏。从此,紫砂茶壶就与名人结缘,文人墨客无不以提壶品茗为傲,日日把玩知足壶,绿茗香菡一胃舒等脍炙人口的诗句也赋予了这把小小紫砂壶醇绵不绝的文化底蕴。正因为其具备了艺术性、实用性以及紫砂与茶叶相得益彰的交融、茶禅一味的文化,紫砂壶显得愈发珍贵,成为中国文化领域的传奇。

明代文人震亨所著《长物志》记载,紫砂壶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用紫砂壶饮茶,由于其传热慢的特征,可以对壶内茶汤有保温效果,即便是热水,使用起来也无烫手之感。另外,因为透气性好,紫砂壶泡的茶不易变质。但让古今中外广大茶友更爱的,并非是这些特征,而是紫砂壶泡茶时,与茶叶相得益彰的特性。用紫砂壶泡茶,绝不会有煮锅水的味道,并且茶香浓郁持久。紫砂颗粒、粗糙的内壁,能有效留存茶叶的香气,长久使用,即使在不放入茶叶的情况下倒入开水仍然茶香诱人。

紫砂壶在长时间吸收茶汤中的茶油之后,表面会变得光润似玉,让主人越来越爱。就像文玩一样,壶要养。不同的是,茶壶需要用茶来养。茶壶因茶而生,而茶又滋养了茶壶。两者就像高山流水的知音一般,千百年来用彼此的爱来供养对方。他们又缠绵在一起,伴随主人一起徜徉在曼妙的茶汤世界中。

冷眼观潮:一把紫砂壶的温度


顾景舟制、吴湖帆题书画的“相明石瓢壶”。

这几年,在中国曾经起起落落的紫砂热,又迎来了一个新高潮。2010年,由戴相明安排,顾景舟制、吴湖帆题书画的一把“相明石瓢壶”(见图)拍出了1232万元的高价,万历年时大彬制“醴泉壶”以492.8万元成交,顾景舟上世纪80年代制“上桥新壶”以448万元成交,御制诗堆泥紫砂壶拍得425.6万元……

与这股热潮相随,有关紫砂壶的真伪虚实也再一次浮现在公众面前。类似的情形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也出现过。当年受港台市场的影响,紫砂壶的市场交易价格升至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紫砂收藏热被一些商家演化为普通紫砂壶的涨价潮,一些大批量生产的企业趁机造假,导致市场上假货泛滥。舆论很快蔓延,引来紫砂真假之辩的争议。随后这股热潮似乎就真有了冷却下去的迹象,紫砂壶的投资声誉也有江河日下之势。

这成为紫砂收藏一个尴尬的现象。可以说,紫砂壶在收藏领域一直在“平民身份”与“贵族身价”之间纠结着,让人对它总感到有些扑朔迷离。

饮茶之流变:风雅壶中来

中国有句老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列七件事之末,也只是百姓生活里的寻常内容,谈不上奢侈。作为茶之器具,出自“泥”身的紫砂壶既没有瓷器的光鲜靓丽,又没有“御窑”烧制的显贵光环,它质朴、亲切、随和的平民气质,在公众眼中似乎与拍卖场上尊贵的艺术品也不那么搭界。作为最早用来沏茶之日用陶器,紫砂壶似乎只有精粗巧拙的程度上的差异,而没有根本上的不同。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紫砂壶的身价变得“不一般”了呢?

紫砂属陶类。紫砂壶的原料叫紫砂泥,是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的统称。它并非如某些报道说的那样昂贵、稀少乃至神秘。我国产紫砂泥的地方不少,除江苏宜兴外,还有山东的淄博、湖南的铜官、广东的佛山等地。宜兴紫砂之所以闻名,因为那里还是产茶区,紫砂壶与茶文化在那里早就结缘了。

上世纪60年代南京中华门外明司礼太监吴经墓出土的一把紫砂提梁壶,是我国目前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壶。从明代中期起,茶饮方式发生转变,茶具也随之有了变化。唐宋时期,饮用的主要是蒸压成型的饼茶,将“团饼碾屑”,唐代煎煮,宋则烹点,到了明代中期以后,饮茶由繁至简,开始以散茶、芽茶“沏泡”,煮茶用的大壶,烹茶用的茶盏,渐渐变成了冲泡用的小壶,紫砂壶渐渐兴起。

“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当饮茶被有闲的知识阶层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物质生活层面提升到精神生活层面,在读书论道之时,茶与壶介入了文人的书斋生活,文人的审美也随之介入了紫砂壶的制作。明清以来文人雅士亲力亲为地参与设计、装饰与制作,工匠师们受儒雅之风的熏陶而以文入器,二者相融,带来了紫砂壶制作上的雅俗同流,这就使紫砂壶艺达到了空前的艺术高度和审美境界。有了造型工艺的不断精进,文人雅士书法绘画篆刻的融入,士大夫阶层追索求藏的推波助澜,一把沏茶的紫砂壶,渐渐成了功能与赏玩同时受用的独特艺术品。

断代之艰难:壶里乾坤大

紫砂壶的制作与发展在历史上有三个高峰:一是明代万历年间至明末以时大彬为代表的第一个制作高峰;二是清康雍乾三朝,以陈鸣远为代表的第二个高峰;三是清嘉庆道光时期,以陈曼生和杨彭年为代表的第三个高峰,影响后世巨大的“曼生壶”,就出现在这一时期。

这三个高峰期的紫砂壶精品在民间收藏者手中不多见,大部分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等机构,个别的如清朝制壶大家邵大亨的作品“龙头一捆竹”等名壶,在一些藏家手里,近年还没有在拍卖市场出现过。

目前有些拍卖行推出了紫砂名壶拍品,数量不多,交易也不算活跃。究其原因是紫砂名壶的断代历来都是个难点:一来有关紫砂器的著述和文献比较稀少,二来地下考古发现有明确纪年墓的器物也少之又少。尽管近几十年来,经过众多专家学者的努力并结合地下出土文物的印证,基本上可以根据砂质、颜色、器型、装饰、加工手法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出大致年代,但若要更准确地判断,做到去伪存真,还古代紫砂器的真实身份,仍需要继续摸索。

此外,从古至今,紫砂壶的制作多是子承父业、师徒相传,从选砂、打泥片、装身桶到落款刻字,这些步骤全由一人操作,造型设计也全凭个人审美爱好而做,是纯粹个体作坊的民间艺术生产,并无统一规范。而历代名家的作品在当时就有仿制,这一点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民国初年,人物聚江南,几乎所有的紫砂界高手都被聘往上海,对历代名家作品进行精心仿制,烧制出了难以计数的仿名家款作品。这些仿品水平极高,冒充古董流入市场遗存至今,让人难以取舍。

藏壶之雅俗:江河万里行

今天,紫砂壶的投资收藏已成为文人雅士对茶文化的另一种诠释与热爱。那么,紫砂爱好者该如何选好、藏好紫砂壶?

以投资收藏而论,古代精品、珍品已很少见,价格也会越来越高。当代的紫砂壶,则以大师级作品最为稳健,比如已经故去的大师顾景舟,其作品近年来价格不断攀升。当代名家的仿古精品也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另外一些宜兴高级工艺师的精品,可算投资品种中的“潜力股”,价格从几千到几万元不等。可选择知根知底的正规商家或到拍卖行中竞拍,以降低风险系数。再就是一些20世纪70年代左右出生的有潜力的工艺师的佳作,可算是紫砂投资收藏中的“成长股”,价格几百元左右,值得紫砂爱好者去发现与挖掘。

选一把好的紫砂壶,工艺是灵魂。虽然紫砂壶“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但紫砂壶所追求的意境,应与茶道所追求的“涤净烦嚣,淡泊明志,超世脱俗”的意境相一致。因而,紫砂壶的古拙韵味怎样通过壶的流、把、盖、肩以及与壶身整体比例的协调、过渡、转折表现出来,考验制作者的审美功力,也考验收藏者的审美眼力。就普通紫砂爱好和使用者而言,选择好的工艺胜过迷恋名人大师,因为越是名气大,被仿冒的几率也越大。通过多观摩紫砂精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独具慧眼选择高品质的“心头好”,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由爱好转而收藏再转而成为专家,这才是最好的喜爱和收藏紫砂之路。

收藏紫砂壶,功利心不能太重。如果整天只关注藏品的增值与否,眼里不见藏品只见钱,就背离了紫砂壶修养身心的古朴意趣。

紫砂壶从被烧制出来的那一刻起,便注定终身与茶结缘。不用来泡茶的紫砂壶,不管多好多贵重,就像失去灵魂的躯壳,没有生命的温度。所以紫砂壶一定不能舍不得用,只不过用时小心、仔细一点罢了。只有养过的壶,才能在不经意间增其岁月之“值”,才成为真正的好壶。这个过程需要日积月累的耐心,是爱壶人对生命、生活的呵护与体会。

“茶已熟,菊正开,赏秋人,来不来”,这是“西泠八家”之一陈曼生的《秋菊茶壶图》中的一段题跋,读来让人想象着作为溧阳知县的陈曼生的风趣,这风趣里蕴含着某种内在的温度历史的、人情的、智慧的、诗性的。也许,这正是一把紫砂壶的温度吧。

陶瓷文化:10把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紫砂壶即将揭晓


第九届中国十大紫砂茗壶展在紫砂艺术博物馆拉开帷幕。主办这个展会是为了选出100把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紫砂壶,展会要举办10年每年选出10把最经典的紫砂壶作品,然后把这些通过选拔最后剩下的紫砂壶放在故宫[微博]收藏。而今年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套罗汉18式紫砂珐琅彩壶,18把壶就是18座佛塔,每座佛塔彩绘一个罗汉,这套历时3年完成的紫砂壶将弥补故宫没有紫砂珐琅彩壶的缺憾。

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收藏杂志社主办,5位故宫评委主评的中国十大紫砂茗壶展评,从2003年到2012年每年一届,已连续评出80把中国十大紫砂茗壶,到2013年将评出100把,这100把名家紫砂壶将进入故宫与100把历代紫砂茗壶对展,最终入藏故宫。

参加中国十大紫砂茗壶展评的工艺师从江苏宜兴、浙江长兴到上海,包括了二省一市1300余名工艺师。其中不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昌鸿,江苏工艺大师毛国强、杨勤芳,浙江省工艺大师钱樟法,以及鲍曙峰、张子威、杨秀芬、鲍雯君、胡洪敏等制壶高手。中国十大紫砂茗壶展评以博物馆学的角度作为评判标准,除了将制壶的工艺作为评分基础,更重要的是看作品的文化创意,以及历史文化的沉淀和各种新工艺、新材质的使用。也就是说在传统的基础上有否突破,使紫砂壶的工艺与时俱进,反映一个时代的鲜明文化,凸显一个时代的年轮,使后人能通过壶,清晰解读前人的历史和文化,是这一赛事与其他紫砂壶赛事的最大区别。由于中国十大紫砂茗壶展评不收参赛作者任何费用,所以评委们能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因此每年吸引众多工艺师前来参赛。如今,这一赛事已走出上海,第六届颁奖移至东莞,第七届将在深圳举行。而各地的壶艺与茶道组织也十分欢迎这一全国赛事能走进其家乡。

比如,2004年的获奖作品小平纪念壶,是由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钱樟法在邓小平诞辰100周年时创意制作的。整把壶的造型犹如一块经太湖水数万年冲洗的石头,圆润峻峭,而壶钮则是一块典型太湖石,瘦、漏、透、剔。壶的正面是李琦画的小平肖像画,背面是小平的名言:摸着石头过河。把小平的这句名言形象地展现得如此传神,可见工艺师的创意和工艺是下了一番工夫的。再如2008年的获奖作品北京奥运鸟巢和水立方紫砂壶,江苏省高级工艺美术师陈洪平用写实主义的手法,把鸟巢和水立方这两大世界著名体育建筑做成两把紫砂壶,当年就荣幸地被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收藏。

赛事的9位评委中,有5位来自北京故宫,时任故宫常务副院长的朱诚如担任评委会主任,原副院长、中国著名书画鉴定家肖燕翼,以及时任故宫科技部副主任、中国著名文博专家曹静楼等任评委。这些宫廷派专家,对于充分运用各种材质对紫砂壶进行艺术装饰,给予了高度重视。他们认为这是故宫收藏的紫砂壶中所缺少的,这些作品将来可丰富故宫的院藏文物。如第五届获奖作品国粹壶,是为文博大家朱家溍这位京剧票友创意特制的。壶的造型为一把展开的扇子,正面镶紫檀木嵌京剧脸谱瓷片,背面镶紫檀木刻朱家溍书法作品。评委看到这把紫砂壶特别亲切,它不仅创意新颖,而且又把珍贵的紫檀木和瓷片镶在壶上,这在紫砂壶600余年的历史上还是首次出现,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人文精神,更把文博大家朱家溍对国粹京剧的内涵解读了出来,使玩壶者分享了票友的快乐。

中国十大紫砂茗壶评委对文化创意的导向性评判,促使紫砂壶工艺师从传统工艺中走出来,开阔了视野和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和运用,从而更丰富了紫砂壶的创意之路。2010年第七届获奖作品合璧壶(富春山居中国十大紫砂茗壶展评的举办,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当代紫砂壶的艺术发展,从器型来讲突破了以前的方、圆两种样式,现在有太极、扇形、塔形等多种形式;从材质来讲,用上了竹丝、红木、瓷片等装饰辅材,这在历史上是从没出现过的;从工艺上讲,由于现代工具的发展,工艺师可借助其把紫砂壶做得更完美,技术工艺已远胜历史上的老壶。所以鸿运斋能否在办到第五届时,把50把十大紫砂茗壶拿到故宫去展览,同时故宫也拿出50把与当代紫砂茗壶对展,故宫最终将收藏这50把当代茗壶,这不仅能丰富故宫院藏的紫砂壶文物,还能完整客观地反映中国各个时代紫砂壶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历史。

黄栋华听后,对肖副院长说:50把有点少,是否到了第十届,100把十大紫砂茗壶进故宫展览,那才有震撼力。肖副院长也爽快地回答:那咱们就说定2013年时,100把十大紫砂茗壶进故宫展览,然后捐献给故宫收藏。

中国十大紫砂茗壶展评何以能引起故宫的高度关注?除5名故宫评委每届参与审评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正如原国家文物局局长、时任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中国十大紫砂茗壶展评顾问张文彬总结的那样:创意高远,设计新颖,选材精美,工艺精绝,代表了当代中国紫砂壶制作的发展方向。

众所周知,故宫只收藏历代的珍贵艺术品,而一般不收藏当代的艺术品。但是相关人员介绍,收藏是有序的,不能出现断代,所以只要是当今能够反映我国艺术最高水平的作品,都可以入驻故宫博物馆。

找到一把触动你情感的紫砂壶


紫砂壶收藏还有自己的独特价值。与大多数收藏者不同,紫砂壶收藏者不仅仅是艺术品的观摩者、欣赏者、保管者,更是紫砂壶创作中的一分子。

根据最早的史书记载,紫砂壶的制坯方法,明代即有模制和手捏两种,而名家出品,又往往以手工捏制成型为多。相传金沙寺僧创作茶壶的时候,就是采用捏塑的方法。他把一团泥捏成球形,再把这泥球的内部挖空,作成壶身,即所谓“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他的徒弟供春则“斫木为模”,也就是说,供春采取了模制的方法。当然,用统一个木模制成的紫砂壶,不可能塑成多种多样的款式。因此,供春以后的一些制壶名家又改用了手工捏制的手法。但不管模制或手制,都是先做成器身,次则挖足,开面,然后附加柄、嘴、盖、的等附件,最后才做修坯工作。这种工序的过程,在周容的《宜兴陶器壶记》里有很好的说明。他说:成器有一定的工序,“先腹……次面与足,足面先后以制之丰商定。足约则先面,足丰则先足……为壶,先天,次开颈,次冒、次耳、次嘴……体成,骄者抑之,顺者抚之,限者趁之,避者剔之,肥者割之,内外等。”所有这些工序完成之后,把壶坯放在阳暗的地方去阴干。等到坯体十分干燥,才能装入匣钵进窑烘烤。假如不用匣钵或匣钵不封严,就会沾染窑渣,或发生“欠裂射油之患”。

有了以上这些基本的知识储备,大家就可以放心地去一些质量有保证的专卖店挑选紫砂壶了。紫砂壶的外形多种多样,有适合文人收藏的兼有诗词铭刻的方壶,有适合女士收藏的外形精美的花壶……在选择过程中,收藏者切不可将别人的审美观念强加在自己的选择之上,更不能盲目追逐那些所谓“走俏”的样式。沈奇石教授提醒广大壶友,在挑选紫砂壶的时候,只需要关注那些能与自己心灵相通、引起共鸣的作品。沈教授说,我们欣赏一段音乐时并不需要作曲家告诉你这首歌怎么样,你只需要做出自己的感性判断。相似的,收藏紫砂壶也并不需要专家告诉你这把壶价值有多大,关键在于你自己对壶的理解,在于它是否能够打动你。紫砂壶的收藏,不需要别人给你指明方向,更不要跟风。找到一把触动你情感的紫砂壶,才能够真正得到收藏所带来的愉悦。

此外,收藏者使用紫砂壶品茶的过程又被称为“养壶”,养壶的过程就是对作品“再创作”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触摸和基本保养,紫砂壶往往可以焕发出温润的黯然之光。普通的紫砂壶一旦有了这种光泽,就在这种普通器皿之上加入了人气,这把壶也会随之身价倍增,也许就成了一件可以传承的紫砂收藏品了。

紫砂文化:长兴紫砂 何时“壶”起来


近日,长兴县人大财经委员会一份关于加强长兴紫砂产业保护与发展的建议再次引起了长兴紫砂业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带着这份关注,记者日前来到长兴,走进一家家紫砂工作室,了解长兴紫砂的生存现状,记录下长兴紫砂业者为传承和发展紫砂业做出的努力。

与宜兴山水相连、矿脉互通的长兴陶器制作历史悠久,早在65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之时,长兴先民就开始制陶。长兴陶土紫砂矿产资源丰富,与宜兴素有南陶、北窑之誉。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专业化的紫砂厂成立,乡镇个体作坊迅速崛起,从业人员近千人,产品出口占浙江陶瓷的第二位。

然而,企业体制改革后,长兴紫砂厂的原技术骨干纷纷创办个体紫砂工作室,虽然维系了长兴紫砂的存在,但时至今日,仅有13家尚在运营,从业人员只剩50余人。虽然长兴紫砂近年来在全国和各专业评比中屡有获奖,但普遍存在着小、散、乱的现象,行业管理无从下手,紫砂人才后继乏人,矿产资源流失严重。对此,长兴不少有识之士呼吁,长兴发展紫砂产业的优势独特,有早在唐代就被列为贡茶的紫笋茶,有茶圣陆羽撰写茶经之地顾渚山下的金沙泉,作为发展长兴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环,长兴紫砂应该有它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机遇。

壶在保护

与邻居宜兴相比,长兴紫砂在人才、工艺和影响上,确实逊色不少,这种事实和现象今后可能还会延续下去。但长兴紫砂经过近30年来的发展,也有自身的优势。许多长兴紫砂业界人士认为,只要措施得力,保护得法,在同一紫砂文化圈内,长兴紫砂是有可能大放异彩的。

这种优势首先是资源,长兴有丰富的紫砂矿藏,主要分布在小浦、槐坎等多个乡镇,吸引了不少宜兴紫砂业者越界至长兴购买,现在长兴一吨好的紫砂泥在宜兴最高可卖到8万元。如此好的收益当然使得不少长兴人趋之若鹜,然而资源再好、再多毕竟是不可再生的,它总有枯竭的时候。对此,一些长兴紫砂业者呼吁政府有关部门予以规划和保护,当然这种保护不是封闭的,而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物尽其用。

其次是人才,长兴紫砂业者现有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6名,其中年已古稀的蒋淦勤先生还是国家陶瓷艺术大师荣誉的获得者,作为浙江紫砂工艺非物资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代表,蒋淦勤先生的声名已为国内紫砂业者、收藏者和爱好者所熟稔。

上世纪50年代末期,宜兴一代紫砂大师蒋蓉最小的弟弟蒋淦勤和他的两个哥哥蒋淦方、蒋淦春先后移居长兴,创办长兴紫砂工艺研究所,几十年殚心竭力,培养了长兴大批紫砂人才,带动了长兴紫砂业的勃兴。可以这么说,紫砂世家蒋氏的传承人已在长兴生根、开花、结果。在长兴一座僻静的院落里,记者见到了蒋淦勤的侄子蒋兴宜。作为蒋氏紫砂世家的第四代传承人,蒋兴宜已用自己的名字将长兴和宜兴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已届天命之年的蒋兴宜自小在姑妈蒋蓉、父亲蒋淦方和两个叔父蒋淦春和蒋淦勤的指点、传授和熏陶下,而今已卓然有成。蒋兴宜于2006年获评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有的作品除了在全国和各专业性的评比中获奖外,还在紫砂壶拍卖专场中被藏家拍走。当记者问起是继续留在长兴呢,还是会往宜兴发展?蒋兴宜憨厚地笑了笑,这个想法还是有的,毕竟就目前的现实来说,去宜兴发展可能机会更多。不过,在长兴生活了这么多年,有这么多同道好友,不是说走就好走了。陪记者一同前往的一位长兴紫砂业者认为,只要长兴紫砂业者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政府有关部门予以高度重视和保护,蒋氏紫砂是可以和长兴其他几位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董建民、吴伟华、傅一平、钱樟法一起,成为长兴紫砂的金字招牌的。

壶在传承

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尽管长兴县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当然也有不少长兴紫砂业者源于对这一行业与生俱来的守望和追求,自觉和不自觉地担当起了这份责任。记者在调查和了解中发现,现在长兴紫砂业者依然存在着从业人员偏少、专业技术人才年龄偏大、工艺技能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这固然有其历史和客观原因,但是现有紫砂业者安于现状、带徒传艺的积极性不高和自愿进入该行业的年轻人不多也十分明显。

在绿树掩映的半匋居紫砂工作室,记者见到了刚从杭州风尘仆仆赶回来的半匋居主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傅一平先生。傅一平在记者面前小心翼翼摊开了一把用宣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紫砂毛坯原壶,其上有浓墨重彩的痕迹。傅一平说,这是杭州一位书画名家自己绘制的,想让他镌刻一下,然后再回炉烧制。作为一位紫砂业者,傅一平的书画篆刻造诣也颇为精妙,他是中国书协会员,也是西泠印社社员,同时还担任着湖州市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这使得他在紫砂壶铭文和题饰镌刻上得天独厚、游刃有余,沪上书画名家程十发先生亲书江南刀客四字题赠于他。但傅一平并非藏技于身,秘而不宣,在傅一平的对座,一位30来岁的年轻人正全神贯注地在一把紫砂毛坯原壶上对着字画原迹镌刻着,傅一平不时在旁点头微笑,傅一平解释道,这位年轻人是位书法老师,与他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几年下来,镌刻技艺已较为娴熟。

在金陵陶坊,长兴县紫砂陶艺协会秘书长、工艺美术师陈土良颇多感慨。作为长兴紫砂界的资深人士,陈土良见证了近30年长兴紫砂业的兴起、发展和目前的停滞局面。陈土良1984年至1987年曾担任国营长兴紫砂厂厂长,在有限的资金和人员紧张的情况下,选送了一批年轻人前往江西景德镇学艺,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厂里的骨干,并为长兴紫砂厂曾有的辉煌作出了贡献,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也成为目前长兴13家个体紫砂工作室的主要业者。陈土良认为,长兴紫砂想要继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人才的传承和培养尤其重要,像董建民、吴伟华、蒋兴宜、傅一平、钱樟法这样身怀秘技的工艺美术大师只要为之搭建多种平台,完全可以再多带几个紫砂工艺人才出来,为长兴紫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而现实情况是,这些大师包括像陈土良这样的10余位工艺美术师目前带徒的积极性并不高,一是培养一名紫砂工匠,仅仅是工匠至少得两到三年,如果没有好的政策很难予以自觉践行。二是紫砂壶制作毕竟是一门传统工艺,要想学有所成,需要耐得住寂寞,现在年轻人自愿学艺的不多也是现实。

壶在创新

任何一门传统工艺要想获得保护、传承和发展,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必须关注时代,紧随时代,创新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紫砂亦然。当然,这创新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把握和传承之上,否则就是水中月、镜中花。

在刚刚落成不久并对外开放的长兴紫砂馆,倘佯在馆内的五个展区,听着长兴百汇紫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蒋文春、丁惠玲两位主任的介绍,记者见证到了长兴紫砂工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馆内陈列的琳琅满目和形式各异的紫砂作品,记者更是深切感受到了长兴紫砂业者深厚的传承和创新能力。这其中,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钱樟法算得上是一位佼佼者。现年45岁的钱樟法的传统紫砂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学院派的设计构成理念,将儒雅气韵与太湖石漏皱透空的特质结合起来,令人耳目一新,这些紫砂壶在记者看来,更像现代陶艺作品,更具观赏效果,而不仅仅只是壶之一途。

在常人看来,同行难免相轻,可记者碰到的长兴几位紫砂业者不是这么想的。他们认为,钱樟法将传统紫砂工艺和现代陶艺结合起来,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打开了一条新的思路。浙江是文化之邦,人杰地灵,有中国美术学院这样国内一流的艺术学府,有西泠印社这样国内一流的学术团体,只要长兴社会各界和政府打开思路,是有条件让长兴紫砂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的。还有浙江每年有这么多艺术学院的毕业生,只要长兴有吸引他们施展才华的条件,相信长兴紫砂业是可以壶起来的。

紫砂陶器自明朝创制以来,其造型千姿百态,层出不穷。紫砂陶的器形归类,据我国第一部紫砂专著《阳羡茗壶系》的记载,就可以区别出三大类别:壶与茶具,紫砂雕像和文房雅玩。

几百年过去了,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紫砂工艺的不断提高,紫砂陶的器形更加丰富多彩,其品种大致可作以下归类:

一类是壶与茶具。这是紫砂陶的主要传统品类,它是紫砂陶的起源形式,也是紫砂陶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相当程度上,可是说紫砂壶就代表着紫砂陶。茶具内容包括:杯、碟、咖啡具、水平壶等。

二类是雕塑。主要指人物雕塑,也包括物象雕塑,如动物、瓜果、菜蔬陈设玩器。

三类是实用器皿。它指茶与茶具意外的其他实用物品,诸如:盆、瓶、烟具、餐具等。

四类是文房雅玩。如砚台、笔筒、笔架、镇纸、印章、印盒、假山石景、仿青铜器等。

五类是壁挂壁饰。紫砂陶的壁挂壁饰是与陶刻装饰紧密相连的一类品种,有浮雕装饰、陶联、陶简,陈设效果较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