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导航 >

陶瓷知识:达摩瓷像背后的故事

陶瓷知识:达摩瓷像背后的故事

陶瓷知识 陶瓷行业 瓷砖知识

2021-07-21

陶瓷知识。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作品《达摩过江》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一苇渡江

传说,达摩是天竺国王的儿子,自幼拜佛祖般若多罗为师。遵照师父的嘱咐,用了3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中国。当时,中国有个高僧,名叫神光,神光在南京雨花台讲经说法。达摩路过这里,便挤在人群中侧耳倾听,有时点点头,有时摇摇头。神光发现达摩摇头,认为是对自己的不敬,达摩遂离开雨花台继续北上。

达摩去后,有人对神光说:你知道刚才那位僧人是谁?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精通佛法,学识渊博。神光听说后,惭愧之极,赶忙追赶达摩,一直追到长江岸边。当时,达摩正站立江边,想过江,可是水域茫茫既无桥也无船。岸边坐着一个老太太,身边放了一捆苇草。达摩迈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礼,说道:老菩萨,我要过江,怎奈无船,请您老人家化棵芦苇给我,以便代步。

老人抬起头仔细端详达摩,见他身材魁梧,举止坦然,形象端庄,仪表非凡,便顺手抽出一根芦苇递给他。达摩双手接过芦苇,向老人告谢而去,及至江边,把芦苇放在江面上,只见五片芦叶,平展伸开,达摩双脚踏于芦苇之上,飘飘然渡过了长江这个故事就是一苇渡江。

只履西归

据说,达摩在中国传扬佛法,曾5次有人投毒加害于他,都被他一一识破。待到第6次,达摩觉得已有衣钵传人,便心安理得地受人毒药,端坐而灭。达摩门人十分悲伤,将老祖入土安葬,又造了佛塔。达摩死后第3年,魏国使者宋云出使西域,归途中遇见了达摩老祖,见其手里提着一只鞋子。于是便问:祖师要到哪里去啊?达摩回答说:西天去。宋云回来把这事说了,大家都不信,便打开墓穴,开棺检查,发现棺中并无尸首,只剩一只鞋子这个故事就是只履西归。

曾见过一幅《达摩东渡一苇渡江,十年面壁,五传立宗,只履归西,精炼地概括了达摩祖师的主要事迹。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假”古董背后的故事


深圳的古玩市场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关于古玩的新闻层出不穷,大量的收藏悲喜剧也正在上演:有人为了装饰屋子,10万元就收得满屋子“奇珍异宝”;有人倾囊而出搞投资,花去几百万元被行家告知满屋文物无一真品。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占据深圳古玩市场90%以上的是文物仿制品。而仿制品到赝品只在卖家一念之间。

谁在购买仿制品?谁在制造仿制品?那些可以乱真的仿制品是如何出炉的?怎样区别仿制品与真品?

带着一系列的问题,记者开始了采访调查。

购买仿制品悲喜两重天

走进林效的家,你会感到好像进了博物馆:屋子里的各种架子上,摆满了古色古香的瓷器、玉器,青铜的香炉,仙鹤立在一角,墙上,一色装裱精美的古画,看那落款都是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

“你最近发了什么横财?”这是到林效家的朋友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因为林效祖上并没有收藏古玩的渊源,而其本人也并非富豪,只是某房产公司一高级白领而已,年薪也就十几万。每当此时,林效都会得意地一笑,然后解释:“这些都是仿制品,不是真古董,最贵的也不过几千块,总价值只有十几万”。林效5年前开始购买仿制品,自知并非专家的他,从来不求古董是“真的”,“只要好看就行了,反正即使是真的我也不会鉴赏”。

与林效相比,李英明的遭遇就显得有些悲惨。他在宝安的工厂刚刚因为资金周转不灵而倒闭。之前李英明遭遇了一次重大打击。那是一个平常的星期四,偶然认识的一个古董鉴定专家在李的再三请求下,答应去他家看看。李英明很兴奋地把自己多年来花费300多万钱财和无数精力,从各路“朋友”那里淘的近一百件瓷器搬了出来,把偌大的一个客厅摆了个满满当当,李英明的本意就是要请人估个价,然后卖掉一些古董解决资金问题。专家一路看过去,一边看一边摇头,什么话也不说。看了一会专家就要走,说:“我劝你不要再去买古董了。”

李英明追着问,专家受逼不过,说“没有一件是真的”。李英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第二天带了几件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来到拍卖行,结果拍卖行的专家鉴定后并不接受,说“不好卖”……

李英明在家躺了3天,突然明白这几年那些古董贩子为什么对他那么热情,而自己之前认识的“专家”,都是贩子们介绍的。

“地雷阵”市场和“行规”

“300万?与我见过的最惨的相比还有很大距离呢。我见过的最惨烈的场面是摆了一屋子,花了几千万,没有一件是真的。”深圳市拍卖行文博副研究员黄卫国说。“送来拍卖的东西我都是免费鉴定的,我很少直接告诉别人是假货,只是说‘不好卖’。”采访过程中,黄卫国又对两个前来鉴定的收藏者说了“不好卖”。

“现在是前所未有的一个仿制高潮来临了。”福建省收藏协会顾问、年过6旬的方也说。“我现在越来越不喜欢逛深圳的古玩市场了,真东西太少了,假东西做得越来越真,得小心又小心,我搞了40年收藏,现在仍然像是在踩地雷阵,说不好哪天就会买到假货。而且我一到市场,就有认识我的人拉我去帮他看货,我说话不是,不说话也不是,一说话就得罪人,我这老胳膊老腿,安全都有问题。”

买到假东西以后,怎么办?专家们说一般有三种做法:1、打官司;2、自认倒霉;3、找卖家私了。方也说:“自认倒霉是最传统的做法,因为中国从汉朝开始就有古董赝品,而古董行业历来的潜规则是凭自己的眼睛看,就这么个东西,看走眼说明道行不够,自认倒霉。”黄卫国说:“私了一般是买家找到卖家,说我知道这个东西是假的了,我想退货。而卖家也不想弄得太僵,就说退货可以但是得交‘学费’,于是,2万块钱买的东西可能就退一万。”

选择打官司的人很少,黄卫国说事实上只要掌握一定证据,一般是能打赢的。不打官司的人除了有钱不在乎的之外,大多数是怕破坏了行规难以在业界立足。他认识的两个打赢了官司的,买古董卖古董都变得艰难起来,大家似乎都躲着他们。

据了解,深圳本地从事仿制的人很少,即使有,也是“二次加工”。而深圳市场上的众多仿制品,则来自全国各地……

黄云鹏和仿古一条街

深圳的仿古瓷器85%来自景德镇,而仿制者中最著名者就是黄云鹏。在采访黄云鹏之前,记者已经听说了若干关于他的故事。故事一:黄云鹏的仿制作品在日本等地的拍卖会上被当做元代、清代的古董拍卖,若干专家鉴定却没有任何破绽;故事二:黄云鹏作品标明仿制品,卖价有时超过古董,被称为“黄窑”……

黄云鹏听到那些关于自己的传说哈哈大笑,说是基本属实。1980年之前,黄云鹏就是馆的一个普通研究人员,当时文博单位都很穷,馆也是如此。没有钱,就无法购买更多的藏品进行研究。黄云鹏苦思冥想想出一个办法:仿制。他从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借来文物仿制,一方面丰富了自己的研究,另一方面将仿制品出售,可以创收。

在景德镇,从事仿制的人很多,在樊家井,出现了仿古瓷一条街。去过那里的人这样描述那里的情景—“宋代汝、官、哥、钧、定5大名窑和耀州窑、磁州窑、钧窑、定窑、景德镇窑及龙泉窑6大窑系的仿品,元代青花、釉里红以及色釉瓷仿品,明清两代带款铭的历朝‘御器’,一应俱全。很多店铺门口,摆放着盛满泥浆水用来涂抹瓷器的大小木盆,用来蚀褪瓷器浮光的装满氢氟酸和高锰酸钾的瓶瓶罐罐,还有用来擦拭瓷器使其变得陈旧的稻草和草木灰等。

深圳拍卖行的黄卫国回忆说,那条街上,随处可见墙上用石灰水和毛笔写‘为瓷器做旧’的招揽广告。每个店铺里都有一个五六立方米大小的气炉子,气炉子上接了两个很大的煤气罐,很多瓷器就在炉子里烧制。往往是爸爸在里面烧,小姑娘在门口对着照片往胎上画,因为照片只有一边,另一边就只好想象……”

樊家井各个小作坊出来的仿古瓷,漏洞百出,与黄云鹏的作品有天壤之别。黄云鹏说他没有别的诀窍,就是努力还原环境。做一件作品,除了反复研究原物的外型之外,还要研究其历史制作工艺,造出一孔与历史遗址上的窑相同的窑来,当时在哪里取土,现在就还是在哪里取土,当时用木材烧,现在就还是用木材烧,当时的釉料实在找不到,就自己配了,烧出来慢慢对比。完成一件作品,往往要从头到尾实验十几次甚至几十次。

黄云鹏说仿制文物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保护。而为了不让自己的作品被人利用,近几年,他在自己所有作品的底部都题上了“黄云鹏仿制”的字样。黄云鹏目前还收了若干徒弟,都是陶瓷学院毕业的大学生。黄云鹏认为古陶瓷器仿制品主要作用是再现古代优秀的陶瓷艺术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需求。乱真在真行家面前是做不到的。之所以某些收藏者或鉴定专家走眼了,原因很多,其中不乏利益原因。

与黄云鹏作品不同的是,大多数仿制品并不标明产品性质。

鱼龙混杂的仿制界

在媒体上,记者发现了传授书画仿制技术的广告,最高收费数百元,介绍称,其技术第一不需要美术功底,第二并非一眼就能看出真假的印刷术,而是用毛笔、墨汁、颜料等操作,出来的东西绝对可以乱真。联系过几个出售技术的人以后,记者发现他们都是由吉林省某书画店一个叫王柏秋的人传授的。

记者电话找到王柏秋的时候,他显得很忙碌。他说技术是自己一手“发明”的,一次,他陪朋友到字画店去闲逛,一个商人要买毛泽东的书法作品,老板说没有,这位商人说:“能不能仿制一幅?”王柏秋猛然醒悟,这是一条绝好的商机。王柏秋踏上了求师之路,二去武汉,三上桂林,遍访名师,潜心研究,终于开发出仿制古今名家书法作品的技术,并制造了专门设备。王柏秋说他仿制的素材来源于名家书法作品集、报刊、照片等。因为仿制画需要配颜色等美术功底,而且仿一幅画要二三天,而仿制书法作品容易速度快,所以王柏秋现在只仿书法不仿画了。

而与传承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的珂罗版技术相比,王柏秋的操作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据传承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的白毅介绍,委托他们复制画作的有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敦煌研究院、荣宝斋中央档案馆等很多著名机构,而他们公司的工人也大多是从美术学院毕业的大学生。画原作到了公司,就会从颜色等各个方面进行分解,不同颜色用不同的胶版,颜色渐变的阶段用单独的版,比较复杂的画光制版就要用去60多张,耗费三四个月的时间,而制版完毕以后,只能印刷200张左右,想继续印刷就得重新做版。因为调色、雕刻等都用的是相当专业的美术人才,这种技术出来的效果,几可乱真。

宝鸡文物复仿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拥有一个青铜工艺研究所和四个文物复制厂。厂长胥孝平说目前文物仿制在厂里的业务总量占到了80%左右,有2000多万的年销售额,他们生产的青铜器外型与原件并没有区别。只是没有“做旧”。

记者注意到,不管是王柏秋个人,还是公司、企业,他们的作品上都没有记号标明自己的产品是仿制品。胥孝平说陕西的青铜器仿制大多是不留标记的,只有厂家内部人员才知道“暗记”,至于暗记在哪里,胥孝平认为是秘密不便讲述。

假做真时真亦假

没有任何标记,看上去与真品相差无几的仿制品到了古董贩子们手里,还当不当仿制品卖就看他们的良心了。为了把仿制品“做旧”,贩子们有各种各样的手法,有的让你匪夷所思目瞪口呆。几个行业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了其中的若干奥妙。1、天工加人力。准备了数百件仿制品,往火里去烧,挑出几件,甚至一件来,这挑出来的,不只有人力了,还有了天工的成分,其裂纹都和真品一样。2、在制作时加入仿造年代的古残片。比如从古墓中挖出一个罐口或者罐底,就造一个假的罐身,往往骗过一些自以为了解文物的人。。3、青铜器上仿成的红斑不易掉。造假者通过挖墓人购买有红斑的不值钱的残破铜器。然后取下红斑,用军用强力胶把红斑“种”在仿制铜器上。4.、造假人向挖墓人购买尸泥。很多出土商周古玉沾着尸泥和朱砂。造假人从挖墓人那里掏钱购买尸泥,拌了朱砂沾在做好“旧”的假古玉上。5、书画藏自家,无法比对。比如他手中藏有名人的画。社会上没有多少人见过名家的真迹,使他大量的仿品轻松、顺畅地流入收藏家的手上。据说,现在造假工具的市场上,红斑、残片、尸泥等“罕见”物品外,老纸张、老印泥、老墨块等都成为抢手货,比较旧的一张空白宣纸,往往可以卖到一两千元。

而许多现当代真画,却往往因为种种原因成为假的。比如有某画家为维持生计,曾把自己的画以十三元人民币一张卖给过许多人。没想到十年后,时来运转,名声大涨,画价也随之猛增,他对早年卖出去的画感到痛心了,于是死不认账,把那些画打入假画之列,这就叫“毁其少作”。

不停思想

谁的责任?

仿制品的本质是什么呢?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所长任志录说就像戏法。戏法到了魔术师手里就是魔术让人高兴,到了神棍手里就成了骗人的手段。仿制品也是如此,出厂的时候,是光明正大很好的艺术品,转几道手就成了见不得人的赝品了。

中国自古似乎都有复古的风气,追慕前代,思念古贤,汉朝造战国时期的假古董,明清造宋元的假古董,清末民国则造清三代的假古董。结果,许多时候,考古人士都不明白古墓里挖出的东西是哪一代的,好在还有碳14帮忙,结果现在造假者们连对付碳14检测的办法都想出来了,实在让人心惊。

不过假的总是假的,正如专家们所说,证明一个东西是真的需要很多理由,但证明一个东西是假的,只需要一个瑕疵就够了。能骗过行家的“高仿”,小作坊里是做不出的,而能做出“高仿”的大企业、老专家们,为什么不在“高仿”上做点大家都明白的记号就值得思考了。

还有就是古董业的“行规”。该行规的说法似乎是购买者应该为自己的不专业付出代价,这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专业造假者已经大量存在,购买者对于产品价值的估量错误是因为出卖者以欺诈手段让其产生错误认识,这个错误认识的产生出卖者应该负主要责任。

国内某古董市场已经出台规定,不在商品上标明商品性质的属于欺诈行为。如果这一规定能推广,相信不论是古董市场还是仿制品市场都会有更辉煌的明天。

名瓷背后的隐忧--景德镇涉瓷知识产权保护调查


景德镇素有中国瓷都之称,然而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日用瓷及支撑着景德镇瓷都地位的陈设艺术瓷均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全国乃至世界陶瓷市场上大肆仿冒、盗用外观设计、知名商标和名人名作的案件屡见不鲜。记者日前在调查中了解到,代表着正宗景瓷标识的"龙珠阁"、"景德镇"两个驰名商标的花纸印量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相比锐减了80%,折射出市场正面临萎缩。两位年逾70的南昌市民正在选购陶瓷艺术品

陶瓷企业:从出门打假到法律维权

江西省玉风瓷厂是景德镇有名的国有陶瓷企业,企业设计生产的玉风系列茶杯获得国家专利局外观设计专利。1998年,产品打开市场后供不应求。然而,企业仅仅红火了半年,全国各大城市仿冒其外观设计的产品就大量涌现。由于仿冒品价格仅为真品的三分之一,玉风瓷厂销售量当年就下降了五六成,并彻底被挤出了杭州、上海等地市场。

为摆脱困境,玉风瓷厂在公安、工商等部门的帮助下,组织"打假队"出门打假。然而,他们很快发现,仅景德镇市内仿冒"玉风杯"的厂家、作坊就达五六十家之多。"因为无法从源头上进行禁绝,有时候刚查缴一家店,又冒出了好几家,打假工作力不从心,只好不了了之。"玉风瓷厂厂长万秀英回忆说。景德镇市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运用纳米技术生产的日用餐具

1999年10月,江西省第一个知识产权审判庭在景德镇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这让陷入绝境的玉风瓷厂看到了一线希望。1999年11月,玉风瓷厂一纸诉状将侵权的景德镇市太白园欣欣瓷厂告上了法庭。经过详细调查,法院很快作出判决,责令被告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全部经济损失。

此后,玉风瓷厂又相继对十余家仿冒"玉风杯"的企业、个体作坊提起诉讼,都获胜诉。玉风瓷厂的生产经营又红火起来。万秀英感慨地说,由于历史的原因,陶瓷仿制现象在景德镇相当普遍,以前甚至连权利人自己都不知道这是违法行为,"玉风杯"案件对整个业界都是一次警示和教育。

景德镇市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庭长洪珂珉说,"玉风杯"案件的公正审结让许多企业看到了法律的力量,使人们的法律维权意识得到增强。审判庭成立三年多来,已审理各类涉瓷知识产权案件120余起,涉案金额5000多万元,挽回直接经济损失2600多万元。

 陶艺名家:侵权阴影下的创作激情

名家名瓷是闻名于世的灵魂与基石,由于其不菲的"身价",陶艺名家的作品首当其冲遭到大肆仿冒。一些陶艺大师为此曾担忧,这种情况如任其发展,创作者的积极性得不到保护,最终将无人创新,整个陶瓷行业势必走向没落。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以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意境创作的瓷板画《春江花月夜》问世后,受到海内外陶瓷收藏家的青睐,每件价格在数十万元。景德镇玉风瓷厂新开发的合成骨质日用陶瓷然而,2001年8月,一件标价4.6万元、几可乱真的《春江花月夜》瓷板画赝品公然出现在北京蕴玉宝桢工艺公司的柜台上。

获悉此事后,张松茂一怒之下将北京蕴玉宝桢工艺公司告上了法庭。受理此案的景德镇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历时半年多的艰难调查取证后,于2002年4月作出了北京蕴玉宝桢工艺公司赔偿张松茂51万元损失并在《北京日报》以书面形式公开道歉的判决。张松茂事后感慨地说:"一个艺术家可能耗费毕生的精力才能达到较高的创作境界,而仿冒行为对艺术家声誉的损害根本不是金钱所能衡量。"

案件的宣判在陶艺界引起了震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说,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雕塑瓷名作《哈哈罗汉》,在九十年代初被仿制最为严重,当时在景德镇和一些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哈哈罗汉"的影子,价格低至每件二三十元,为数不多的真品被彻底淹没。直到张松茂一案之后,赝品"哈哈罗汉"的交易才有所收敛或转入"地下"。"充斥市场的低劣仿冒品在损害'瓷都'声誉的同时,也使陶艺人的创作激情消磨在一种对侵权担忧的阴影中。"曾担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刘远长痛心地说。

 商标侵权:景瓷挥之不去的隐忧

商标是产品的标识,是公众对产品的认同度。在景德镇现有的70多种商标中,"龙珠阁"商标和"景德镇"证明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并指定由景德镇市三蕾瓷用化工有限公司独家承印。贴上了这两种商标无疑是打上了景德镇的金字招牌,为此,一些陶瓷生产商和经销商疯狂盗印、盗用这两种商标的做法屡禁不绝,甚至出现外地产的白胎瓷贴上假商标再运到景德镇充当景瓷出售的怪现象。

2002年至今,景德镇市中级人民法院先后审理了多起"龙珠阁"、"景德镇"商标的侵权案,但知识产权审判庭庭长洪珂珉称,那只不过是"冰山一角"。洪珂珉说,涉及陶瓷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最初采取的是原始的"拿来主义"方式,比较容易判定其侵权性,但现在的侵权行为正变得越来越复杂、隐蔽,审判难度不断增大。与此同时,由于地方法院受管辖权的限制,加之来自外地甚至国外对景瓷的侵权现象日益严重,能有效打击处理的侵权案只占很少一部分。

景德镇市三蕾瓷用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镇谱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是业鼎盛时期,公司仅"龙珠阁"、"景德镇"两个驰名商标花纸的印量就有80多万张,目前只有一二十万张,这充分显示出国内国际市场的萎缩趋势。

为重振陶瓷业,1997年成立的协会加强了行业管理,对代表着景德镇工艺水平的艺术瓷、高档日用瓷通过制作证书、加贴免费电话防伪标志等形式增强其防伪功能,对普通陶瓷生产企业则通过签订商标准用合同、年检的方式进行产品质量监管。但协会秘书长贺兴吴说:"要在全国范围内堵住假货产销渠道,我们的力量太微不足道了。"

在"堵不胜堵"的情况下,"疏"成了一种无奈的选择。贺兴吴告诉记者,对于产品质量达到要求的外地企业,在交纳一定的费用后,协会通过授权的方式允许其使用"龙珠阁"商标,这是一种"折中"办法。

1999年9月,江西省版权局景德镇分局成立,但到目前为止,在数千个品种中,进行了版权登记的仅10余个。分局副局长陈爱华说,仿冒现象最猖獗时,新作品上市不到一周就被盗用,这与创作人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有关,但要彻底杜绝这一现象,加大打击力度,进行陶瓷市场综合治理才是关键。(完)

瓷世繁华 背后清冷


瓷世繁华 背后清冷

20世纪末,我国建陶业形成了“三山一海夹两江”(佛山、博山、唐山、上海、晋江、夹江)的格局,此后又有“三东一西”(广东、山东、华东、西部)的局面。“特地”、“金意陶”等一批大型制瓷企业落户瓷都,景德镇陶瓷由传统向现代迈进,“正大”陶瓷投资6亿元在萍乡湘东陶瓷基地建设生产线,博鑫精细陶瓷投资2亿元在芦溪工业园新加陶瓷生产线……

继1998年至1999年陶瓷行业内建设高潮之后,“白色恐怖”余波未平,业内又现建设高峰。无可否认,近些年来人们对陶瓷的认可度提高,越来越多的投资商愿意投身陶瓷业,并采取了一系列建设措施,繁荣了陶瓷市场,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前瞻性的行业整体规划,不少投资商盲目投资,最终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不少隐患。

“白色恐怖”使得佛山环境不负重堪,许多盲目建厂投资的企业纷纷外迁,当多企业到外省各地“大兴土木”“圈地为王之时,原料、煤、油等各类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却是水涨船高,加之银根紧缩、人民币升值等原因,陶瓷业内许多的企业不堪重负,资金链日益紧趋,生产链不能预期投产。时雄赳赳,气昂昂,声势浩大,却是繁华散尽,清冷离场。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陶瓷行业闲置的生产线出于一种供大于求的局面,为什么陶瓷企业就不能统一战略,提高应变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充分利用闲置资源?

如今,陶瓷企业在终端展厅越建越多,也越建越大,从几百平米到几千平米,甚至是几万平米不等,并以各种名目竞相在企业营销部亮相,一些企业一味地贪图大,求气派,装修展厅过于铺张,增加了企业不必要的营销成本。无可否认,这些大展厅无论是对品牌还是对产品推广都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一些精明的陶瓷精英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很多企业盲目跟风,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应有的判断,最终对企业的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专卖店是销售最为重要的模式之一,在陶瓷行业不乏这样大大小小的专卖店,但有一些经销商把专卖店的多少作为公司规模的佐证之一而大肆宣传,一方面向消费者展示了公司的实力,但另一方面也让顾客望尘莫及,少有人问及。

调查发现,主流品牌的专卖店一般都能够正常盈利,而中小品牌专卖店则大多惨淡经营,致使很多专卖店都在转让、关门。部分企业对品牌、市场缺乏长远规划和严格管理,喜欢追求大而全,盲目追求专卖店数量,浪费了不少宝贵资源。参与竞争的品牌过多,促销力度也越来越大,使广告战、价格战时有发生,导致了市场混乱和消费者的迷茫。

陶瓷业的发展,不仅要靠陶瓷生产链的完整和消费者的热情,还要靠规范的市场秩序来稳定经销商,防止盲目投资。

阅读延伸: 陶瓷行业的算术题

佛山陶瓷的现象 ——”拿来主义”拼装式的品牌文化

景德镇陶瓷品牌建设需持续发力

佛山陶瓷品牌本地推广的思考

讲述宝藏背后的故事——龙泉官窑谜案


在我国陶瓷史上,龙泉窑作为我国南方民窑的代表,其青瓷工艺已达到了我国制瓷史上的颠峰,然而它是否设立过官窑,一直是困扰陶瓷界的历史悬案。

2005年11月,一则龙泉发现了明初官窑的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一样震动了陶瓷界。随之而来的是,在学术界和收藏界引起的轩然大波。与此同时,在2006年新年钟声敲响之际,在世界各大古玩市场里,被认为是官窑所产的龙泉青瓷,顿时身价倍增,甚至连疑似龙泉官窑的青瓷瓷片都被抢购一空。

龙泉青瓷哥窑鱼形茶壶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龙泉的山沟里,纷至沓来的古董商以及疯狂的盗挖者,打破了小山村应有的宁静。他们挖开遗址,掘开坟墓,搜寻的不是金银钱财,而是传说中贵比黄金的瓷器——哥窑。据说,他们并没有找到传说中的哥窑,却发现一种很特殊精致的龙泉青瓷,用心邪恶的盗掘者们,把那些破碎的瓷片都要成批运走。

这些神秘的龙泉青瓷究竟是什么模样?当时,贪婪的盗掘者们究竟带走了多少这种神秘的青瓷?其中,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这成了近一个世纪以来龙泉青瓷的悬案。

2003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件龙泉窑玉壶春瓷瓶以454万港币成交,比明清一般官窑瓷器的价格高出了一大截。

这一切,引起了一位年轻收藏家的注意,他就是痴迷于龙泉青瓷研究的叶英挺。而他对龙泉青瓷精于研究的目的,就是寻找一种叫龙泉官窑的瓷器。然而,这看似简单的想法,一开始就遇到了难题。因为一直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龙泉窑属于民窑窑系,其实在某个历史时期,担负过贡器的烧造任务。虽然曾经有人对龙泉窑是否设立过官窑进行过推测,认为龙泉窑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窑厂广布,如此声名显赫的窑系未曾设立过官窑,似乎不合情理。然而,这种推测大都针对于南宋末年龙泉窑的鼎盛时期,因为对龙泉窑,学术界以往的一贯定论是宋代辉煌,明代衰弱,清代消亡。

问题是龙泉窑到底有没有设立过官窑呢?如果有,又是在什么时期呢?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天,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库房里,陶瓷专家冯先铭发现了几件从来没有见过的瓷器,它们的表面滋润丰腴,色若青青翠色,大部分用刻花文饰,据说这是传世的元末明初龙泉窑贡器,而且根据文献记载,它的产地就在浙江龙泉。这种非同寻常的瓷器,究竟藏在龙泉的什么地方?显然,如果能够找到窑址,龙泉官窑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为此,冯先铭先生专程来到龙泉,寻找故宫贡器的龙泉窑址。然而,出乎冯先铭意料的是,不但没找到一件完整的瓷器,而且连一块相同的瓷片也没有找到。

1959年,浙江考古队进入龙泉,这似乎给破解龙泉官窑之迷带来了新的转机。冯先铭再次来到了龙泉,然而再次令他大失所望。挖掘的结果,是这里根本没有与故宫相同的瓷器。

17年后,正当人们对宫中的龙泉窑瓷器充满疑惑之际,在遥远的韩国近海发生了一件考古界的大事。那是1976年的夏天,一位韩国的渔民在出海打鱼时,无意之中捞起了一个古色的木箱,紧接着,他们发现了许多精致的中国瓷器,而真正令人震惊的还在后面,他们竟然发现了几件与故宫里龙泉青瓷极其相同的瓷器。看来,龙泉官窑的秘密就淹没在这翻滚的海浪之下。

数十天后,当这批瓷器完全打捞上来后,人们惊奇的发现,大部分瓷器都带有龙泉窑青瓷的特征,它们的产地就是在浙江龙泉。这是一个振奋的消息,因为龙泉就是文献中所说的明初官窑的产地之一,因此人们更有理由相信这些精致的龙泉青瓷,与明初在处州设立官窑是不谋而合的。

然而,接下来的打捞结果却令人们大失所望,潜水员不但没有找到明代的证据,反而找到了几枚元代的钱币,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结果,因为元代的商船上不可能有明代的商品。难道,故宫的传世龙泉窑真的是元代的瓷器吗?而与此巧合的是,曾经参与龙泉窑址考古的陶瓷专家朱泊谦,从古代瓷器的造型风格中,也找到了故宫瓷器出自元代的证据。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传世龙泉官窑真的是产自元代的话,关于龙泉窑的历史就要重新书写了。

元代由于国俗尚白,以白为吉,这种审美观念的变化,人们开始对景德镇生产的青白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当时元青花和釉里红,成为当时元王朝钦定的官窑器。虽然此时的龙泉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已不是主流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在龙泉设置官窑似乎不大可能。

几十年过去了,龙泉官窑的寻访工作依然没有进展。是不是开始寻找的目标就有问题。年轻的叶英挺在翻阅了前辈的研究的成果后,作出了大胆的推断。

叶英挺:“我认为在南宋的时候,龙泉应该有官窑的存在。南宋这么大一个朝廷,按照目前的发现,两条龙窑烧制的产量供应一个朝廷,是不可能的,更大的产量是放在龙泉。”

据此,叶英挺把目光投向了古代文献。然而,文献中有关宋代龙泉窑是否有过官窑的说法仅仅限于哥窑的传说。显然,叶英挺想从文献中寻找龙泉官窑的想法,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于是,叶英挺决定从实物入手。

叶英挺:“我对所有见到的瓷片都非常注意,即使是瓷片后面刻的一个字,或者是这个瓷片有什么特点,我们都把它作为标本搜集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叶英挺在走访北京故宫与上海、浙江等大博物馆时,偶然发现几片标有元末明初的龙泉青瓷展品。这些器物不但器型大,而且样式中规中矩,与一般龙泉青瓷相比,它们釉色凝重沉稳,玉质感强,有的还刻饰有皇帝专用的两角五爪龙纹。即使是那些植物花果文饰也都是华丽富贵的,宝气十足,做工看起来极其精美。然而,断代标记却十分混乱,只笼统注着元末明初。龙泉青瓷在明代不是衰弱了么,怎么还有这样精美的瓷器问世呢?这些精美的瓷器究竟是什么时期的呢?为什么博物馆馆藏的这些瓷器与民间传世的民间瓷以及出土的龙泉青瓷有如此大的差异。

叶英挺:“这些瓷器(器型)特别大,刻工特别精,在文饰、造型上与景德镇青花,明洪武、永乐、宣德等时期的瓷器是一模一样的。怎么有些博物馆把它定在元代,有些博物馆定到明代,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

这是不是元末明初的龙泉官窑呢?刚开始有这个念头时,叶英挺吓了自己一大跳,因为从龙泉遗址挖掘出土的元末明初的龙泉青瓷非常粗糙,与这些精美的瓷器相去甚远。

打开《大明会典》,有这样的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龙泉在古代又隶属于处州,这似乎印证了龙泉有官窑的传闻。而更有力的明证,还是《明宪宗实录》卷一的记载:成化元年正月乙亥,诏:“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见差内官在役烧造瓷器,诏书到日,除已烧完者照数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差委官员即便回京,违者罪之。”然而,文献的记载与传世的产品怎么才能对得上号呢?明初的龙泉官窑的瓷器实物又在哪里呢?当叶英挺把关注的目光转移到元末明初时,工作再一次陷入了困境。

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随着叶英挺寻找的证据越来越多,他似乎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从韩国近海打捞出来的瓷器,使得人们寻找龙泉官窑又变的扑朔迷离,不过就在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在北京的一次考古发掘中,又发现了与故宫传世的龙泉窑相同的瓷片。

1984年夏季,在北京四中的基建工地上。这里原来是明清两代的宫廷库房区。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明洪武青花、釉里红和龙泉青瓷瓷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青瓷瓷片与普通的龙泉青瓷瓷片不同,多是中心印花,壁刻缠枝花的大中型盘碗,并采用裹足垫烧的工艺。这与故宫传世的龙泉窑有很多相似之处。

后来,经过整理研究,考古人员发现,明洪武青花和釉里红,很明显是当时的官窑器无疑了。而对于龙泉窑的残瓷,专家认为这肯定是洪武时期专为宫廷精心烧造的。但是不是官窑还得继续研究。这些瓷片究竟出自哪里,成了当时参与考古研究的丘小君教授的一个心结,也成了考古界的一大悬案。

20年过去了,这个悬案也一直困扰着立志寻找龙泉官窑的叶英挺。这是不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龙泉官窑呢?当这位年轻的收藏家重新审视这段尘封的历史悬案时,他有了新的线索。于是淘龙泉窑的瓷片和完整器成了他的最大爱好。不过几年下来,寻访龙泉官窑的工作几乎是一无所获。然而一个偶然的巧遇出现了转机。

叶英挺:“2005年4月份的一天,那天是一个星期六,我正好在杭州。我起的很早,大概五点多钟就去了二百大市场。当时在外面的一个楼梯口的一个转弯处,有一个人放了一大堆瓷片。”

当时叶英挺并没有注意,因为往常也是这样去市场寻找瓷片的,后来才注意到。叶英挺:“眼前突然一亮,这些瓷片就是我一直在博物馆能见到。我这么多年,在龙泉也好,在什么地方也好,从来没见过这种瓷片。当时非常激动。我问他这些瓷片要卖多少钱。他说这一堆五百块钱。我当时有点不相信,说你给我包一下。”

这些可都是他朝思暮想的传世明代龙泉青瓷啊。他大喜过望,立即悉数收购了下来。可是接下来又使他大吃一惊。因为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叶英挺竟然在二百大古玩市场整整收购了一辆五吨车的瓷片。这些瓷片到底出自哪里?它为何有如此大的数量呢?历代的文献为什么没有记录呢?它会不会不是官窑,而是民间藏品没有被记录。

“我们必须要把考古学的方法运用的陶瓷研究上,到古代烧窑的地方去调查。”李辉炳(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说。

然而令叶英挺大失所失望的是,通过对龙泉大窑窑址的多次考察,并没有发现大窑附近出土过这样的瓷片。但对大窑出土的瓷片进行分析后,叶英挺更加坚信自己收藏到的瓷片就是官窑。

叶英挺走访了许多古陶瓷专家。在与朱伯谦的一次交往中,偶然发现了一条新线索。

那是1959年,朱伯谦对大窑考古发掘中,发现一条与众不同的素烧炉。除了比较小以外,它的形制与景德镇的官窑十分相似。在民窑遍地的大窑,怎么还会有如此精致的素烧炉,它是不是官窑的呢?

于是叶英挺决定把收集到的瓷片复原起来。结果一出来,叶英挺还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除了一些破损之外,能拼凑出来大盘直径竟达七、八十厘米,这不是自己在一些大博物馆看到的传世龙泉窑么。

“大盘大碗的残片,和我们在北京四中所看到和所捡到的那一类是很类似,和那批明初龙泉窑对上号了。” 这么大的龙泉瓷器工艺是极其复杂的。在当时,恐怕只有在皇宫里才有可能享用。因此,它不可能是民间藏品,而是专门为皇宫烧造的官窑瓷器,这也是民间十分罕见的直接原因。

现在实物找着了,瓷片与文献也大致吻合,似乎这淹没了六百年的龙泉官窑之谜也可以浮出水面了。然而问题是它的窑址又在哪儿,叶英挺再次来到了大窑村。

据大窑人的原政协副主席叶放说:“我小时候听我祖父讲,大窑安溪社殿建于明万历年间,是为了纪念明代初期的一个青瓷督窑官。”

督窑官这一佐证,再一次证明了龙泉有官窑的传闻,并且窑址就在大窑村。问题是它具体在大窑村的什么地方。大窑村的瓷窑遗址可有100多处。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大窑村一个村民在一个名叫峰洞岩的地方,种植农作物时无意中挖出一些精美的瓷片。随后,村民在附近的田野中还发现了相对完整的瓷片。经过整理,在同一地方出土的瓷片竟然可以完全复原起来。这可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消息。接下来,事情变得异常顺利。专家们经过整理和认定,叶英挺收藏的瓷片就是出自这里。显然,大窑峰洞岩就是叶英挺苦苦要寻找的窑址。

刘新园(景德镇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绝对是官窑产品。毋庸置疑是官窑产品。证据是什么呢?像这么大的盘子,普通的民窑是没有资本把它打碎了埋在这里的。官窑有雄厚的资本,生产资金全部是国家的,瓷器烧坏了也不准外流,就地砸碎掩埋在一个坑里,在景德镇也是这样,所以里面能够发现很多最终能够复原的瓷片。”

欧阳世彬(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我认为这是我们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的发现,确确实实是为我们中国陶瓷史填补了一个大的空白。”

窑址已经找到了,物证也齐全了,看来龙泉窑的确设立过官窑。它究竟是明代的还是元代的呢?2006年1月,为了确定龙泉官窑的确切年代,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决定用微量元素分析法,将瓷片进行断代。经过物理和化学特征的分析,这些瓷片大约烧制于600年前,误差为正负50年。这样那些不可思议精美绝伦的龙泉青瓷,终于有了答案。

在600多年前,由于明王朝刚刚建立不久,征用了龙泉最好的窑厂作为官窑,征集了最好的窑工,使用了最好的瓷土和釉料,形制上因承元制,不计成本地生产出最好的龙泉青瓷,送到皇宫供皇室使用。到后来这些龙泉青瓷珍品,还被作为明王朝的赐品。而那些次品被打碎深埋起来,决不允许它们流入民间。直至600年后,这些瓷片被无意中挖掘出来。成为解开龙泉官窑的钥匙。

到此,明代龙泉有没有官窑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它设置官窑的年限又有多久呢?看来要完全揭开龙泉官窑的身世还得等到窑址的挖掘,也只有等到窑址的最终发掘,才能最终揭开龙泉官窑的真相。

陶瓷知识:白瓷的萌芽


北方瓷器起步虽晚,但因有着长期生产釉陶的经验,一旦开始烧造青瓷,很快就掌握了高温石灰釉的技术。从北魏后期到北齐短短几十年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特别是优质瓷土的开发利用和成型工艺的成熟,标志着河北青瓷已经基本成熟。但是,北方特有的薄而透明的釉料无论施于深色胎体还是施于浅色胎体,都无法烧出南方青瓷那种清幽翠绿的色调。

在反复的改进尝试中,当含铁量偏低的青釉施在较白的胎体上时,往往会呈现一种白中泛青的颜色,这种浅淡的色调与传统青瓷大相径庭,却与白瓷非常接近。这种介乎于青白之间的瓷器,正是青瓷向白瓷转变的过渡产品。有些学者将其称之为早期白瓷或原始白瓷。

当代陶瓷火热拍卖背后的忧患


当代陶瓷火热拍卖背后的忧患

艺术品市场在不断加速膨胀,无可厚非当代陶瓷也成为关注热点之一,而然在拍卖市场上,更有大师级作品超过千万元的价格成交。与此同时,一些业内人士对当代艺术陶瓷市场的评价并不乐观,认为当代陶瓷艺术市场实际状况是“有价无市”。小编通过采访当代陶瓷市场的一线亲历者,深度剖析当代陶瓷市场。

2012年,国内主要的拍卖公司都开设了现当代陶瓷专场,其中包括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北京匡时、北京瀚海、上海泓盛等。也正是在近几年,中国当代陶瓷艺术作品在拍卖市场上频繁创下天价,尤其是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大师们的作品,成交最高价已突破百万元,甚至千万元大关。

以陶瓷艺术家的单件作品拍卖成绩为例,一些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在近5年时间内,涨幅就高达10倍,甚至几十倍。2007年,戴荣华的作品《白蛇传——断桥》以67.2万元创下当时当代陶瓷艺术高价,而在2011年,戴荣华的一套《古彩琴棋书画长条瓷板》的成交价已涨至1150万元。2008年,李菊生创作于2007年的作品《豆蔻年华》以123.2万元成交,创下当时当代陶瓷艺术拍卖最高价,截至目前为止,李菊生的个人最高成交价已达402.5万元。

客观而言,当代陶瓷艺术价格上涨,一方面是实际收藏需求的刺激,富裕阶层对精神消费需求的增加使得当代陶瓷艺术价值得到认可。其实,投资资本的驱动才是价格上涨的主因。这部分资金进入艺术品市场后,从大师作品入手,导致大师作因供不应求而价格上升。另一方面一些高价的产生是因为炒家手上有囤积的作品,需要提升整体价格再出手。

业内很多专家均表示,当代陶瓷艺术的拍卖价格呈现的是一个高价位的市场,没有客观反映市场价值,拍场作价已成为行业的潜规则,泡沫太多,虚火太旺,包含炒家运作和击鼓传花等因素。因此,拍卖价格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现状。

百花齐放VS鱼龙混杂

总体而言,市场上流通的当代陶瓷艺术大致有三类:一是具有学院背景的创作者(常被称为“学院派”艺术家)作品;二是以师徒传授,注重传统工艺和表现的“传统派”艺术家的作品;第三是仿古瓷。

宋宁颉介绍:“从市场层面来说,大家比较认可的是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传统陶瓷艺术经‘清三代’一脉相承,在之后发展出民国时期的文人瓷、‘珠山八友’的彩绘瓷,当代陶瓷工艺大师的作品延续这一脉络,迎合主流审美趋势。对于很多藏家和买家而言,这些作品表现出的精力和手上功夫都能看得见,因此大家较为认可。”相比而言,“学院派”艺术家了解国外当代陶艺发展状况,他们的作品创作基于过去陶瓷的工艺和文化,又注入当代元素,反映时代生活,具有未来的预见性,这部分作品的市场表现也不错,尤其是在北京、上海、香港、台北这些城市,受到具现代观念藏家的青睐。

此外,仿古瓷具有客观存在的价值,是恢复传统工艺生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古代瓷器生产工艺和技术的研究,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由于古代陶瓷精品存世极少,仿古瓷的出现满足了部分好古收藏家的需求和意愿,因此,也占据了不少市场。

宋宁颉认为:“当代陶瓷处于一个天时地利的时期,正在进入一个全面复兴的阶段,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不同审美并存,创作不拘一格,时限不受局限、没有约束;形成老中青各个年龄层次的艺术家,学院、传统、仿古各行其道,也吸引了国外艺术家和书画家的关注和交流,推动了当代陶瓷的发展。”

虽然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面临很好的时机,但陷于商业利益的纠葛,当代陶瓷艺术也处于鱼龙混杂的无序状态。一方面工艺美术大师的市场效应引发严重的误导,市场一味追求大师作品,盲目追捧大师名号,炒高作品价格,市场上甚至出现大师作品的仿品和赝品。另一方面,近年来申报评选大师的创作者人数也是逐年递增,名气价值胜过作品质量,陈陈相因的创作使得当代陶瓷艺术难以寻求突破。

在仿古瓷领域,随着技术的提升,也吸引了牟利者,“杀猪货”(指精仿、高仿的瓷器)横行市场,在仿古瓷做旧之后,以假乱真,出现在拍卖会上,成为不法分子上谋求暴利的工具。

重新调整,创造良性市场

与此同时,因为瓷板画、当代绘画陶瓷是市场追逐的热点,当代陶瓷艺术的创作者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绘画这一工艺环节,而作为陶瓷艺术的核心技术,比如配料、釉色、器形、设色、烧制等重要工艺环节却无人问津,技术日渐落后,后继乏人。

最近几十年,日本、美国等国家,甚至我国台湾地区都已经发展出从纯艺术角度出发的当代陶艺,他们对陶瓷艺术的釉料、烧制、生产设备等方面研究很透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毫不夸张地说,在工艺方面,他们已经超过了传统的中国陶瓷。比如,日本的七宝烧就得到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他们将陶瓷的釉色、器形、烧制等工艺发挥到极致,将东方元素生动地展现出来。这种对工和艺的追求、制作本身的认真态度都值得我们学习。

我国传统工艺创作具有深厚的作坊文化,严格的师承关系,导致技艺封闭、保守,缺乏交流、合作、分享和共赢的意识,也形成“小富即安”的心理意识和行为。业内人士表示,如果不改变这种固守的模式和意识,当代陶瓷艺术无法形成产业的规模,市场也永远做不大。

宋宁颉表示,市场机制不完善是陶瓷艺术市场出现种种乱象的根本原因。“当代陶瓷艺术缺乏作品与市场对接的机制,缺乏规范运作的专业机构。在市场运作中,创作者自产自销,将自己的作品送到拍卖场,以作坊式的销售为主,或者是亲戚朋友的代理销售,也有中间商的积货囤货,没有形成有序的陶瓷艺术运作机制。”他表示,成熟的市场应该由创作者、艺术品经纪人、专业机构、策展人、艺术媒体、收藏家组成,术业有专攻,各司其职,共同决定作品的艺术价值、工艺价值和市场价格,而不是现在这种各自为政的操作方式。

在经过前期的市场疯狂后,我们看到,只有重视作品的创作和创意,聚合更多的力量,重视明确分工的市场机制,各司其职,形成良性的市场状态,当代陶瓷艺术市场的未来才会更加成熟、理性。

陶瓷知识:白瓷的介绍


白瓷:釉料中没有或只有极微量的呈色剂,生坯挂釉,入窑经过高温火焰烧成的素白瓷器。

白瓷是我国传统瓷器分类的一种。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湖南长沙东汉墓已出现早期白瓷。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范粹墓曾出土比较进步的白瓷,但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现。陕西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胎质洁白,釉面光润,胎釉已不见白中闪黄或泛青的现象。隋代白瓷巳较普遍,河南内邱邢窑曾发现隋代窑址。唐代达到极盛时期,巳查实北方地区生产白瓷的窑址有河北内邱邢窑、曲阳窑,河南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郏县窑、荥阳窑、安阳窑;山西浑源窑、平定窑,陕西耀州窑,安徽萧窑等。其中以邢窑白瓷为代表,与南方地区越窑青瓷相匹敌,世称“南青北白”,为唐杜甫赞诵的四川大邑窑,至今未查明其产地。南方地区未发观唐代白瓷窑址。据唐李勋《本草,唐代广州亦曾产白瓷。唐代对白瓷的白度要求很高,因此在部分较租的瓷眙上,先施化妆土,以增加烧成后的白度。到中、晚唐,已多数采用高质量的坯料,因而减少或不用化妆土加工瓷胎,其精品已达体薄釉润,光洁纯净地步。五代时期,白瓷生产仍以北方为主,唐代窑场大多继续烧造,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曲阳窑、鹤壁窑、耀州窑的黄堡镇和玉华宫窑等。晚唐、五代墓中多次发现带有“官”字款的白瓷,其中多数应属河北曲阳窑及辽白瓷。景德镇五代窑址是南方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白瓷产地。宋代白瓷以河北曲阳的定窑为代表。山西介休、盂县、平定和阳城窑也都生产白瓷,四川彭县窑的仿定窑瓷,曾有人误认为唐大邑窑。此外,河南地区某些瓷窑也在烧制白地黑花器的同时,生产白瓷。泗州窑和宿州窑在南宋初已有仿定器的制作。福建德化宋代亦曾烧造白瓷。元代纯白瓷的制作已趋于低潮,景德镇枢府器卵白釉的烧制成功,对明代白瓷的成就有很大作用。明永乐时期的甜白釉是白瓷史上的最高成就。但由于青花瓷器和斗彩、彩的盛行,纯素白瓷的制作已渐趋低落。除景德镇外,福建德化的白瓷在世界享有极高声誉,其特征,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色”、“象牙白”之称。

陶瓷知识:汝瓷的起源


汝瓷在我国宋代已位居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5件,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北宋时期官府在汝州设窑场,其产品称之为.汝窑.。.汝窑.出现的时期在越窑衰败之后,产品主要供宫中御用,御拣退之件,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汝窑胎质细润,多数象点燃过的香灰色。透过釉底处微微带些粉色,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青瓷,风格独特,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汝瓷釉汁莹润,多豆青、粉青、月白、葱绿等。通体有细片,底有芝麻细小支钉,是支烧的痕迹。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汝窑弦纹尊、洗.,是古陶瓷中罕见的珍品。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知识:达摩瓷像背后的故事》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知识:达摩瓷像背后的故事》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