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紫砂文化:政协委员提案 开发保护江南古刹金沙寺

紫砂文化:政协委员提案 开发保护江南古刹金沙寺

陶瓷文化 中国古代瓷器文化 大理石瓷砖

2021-07-21

陶瓷文化。

“名山出名寺”,山多林密的宜兴近年来恢复重建了一批历代名寺。可还有一座与当地特色产业紫砂有着密切关系的寺庙,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刚刚结束的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无锡史学会会长汤可可委员打破沉寂,提出了对金沙寺进行规划修复和开发工作的提案。

日前汤可可先生接受采访时,介绍了他提出重建金沙寺、保护宜兴紫砂圣地这一提案的来龙去脉。宜兴紫砂闻名遐迩,关于紫砂壶的起源,主流观点是源自明朝正德年间。宜兴东南四十里处,有一金沙寺,寺中某一僧人,闲时常与制陶缸者相处,便取其陶土,加以团捏,制成壶形,跟随一般陶制品进窑烧制成型。后又有四川参政吴颐山的家僮,随吴到金沙寺读书时,偷学其艺,并留下“供春壶”。后人将“金沙寺僧”和供春并称宜兴紫砂壶的鼻祖。这些事迹最早记录在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上。但金沙寺早已无迹可寻,即使宜兴紫砂圈内,也很少有人知道它的确切位置。

“去年夏天,我看到一篇文章,突然想到为金沙寺提案。”汤可可说,他在《中国紫砂》杂志上看到了《探寻金沙寺》的文章,文中介绍了紫砂爱好者对金沙寺的探访,并在该寺遗址附近发现不少遗物和传说,他深为所动。

根据汤可可的介绍,记者昨天联系了《中国紫砂》编辑部的有关人士。对方介绍,2008年夏,该编辑部组织宜兴紫砂艺人,曾在湖进行了一番寻访。在《湖镇志》编辑者杨明俊的帮助下,得知金沙寺在湖西街村寺山南麓。原是唐昭宗时宰相陆希声避战乱所建,后改禅院,即金沙寺。宋熙宁三年赐额“寺圣金沙”。苏轼在这里喝过茶;岳飞在寺里驻过军、题过词。后来这金沙寺又成为明代宜兴进士吴颐山读书的地方。鼎盛时,该寺有房屋千间,明嘉靖年后,该寺屡修屡毁。解放初期,该寺仍留有数间僧房,并有一棵传说岳飞拴过马的银杏树。考察人员发现,现在的金沙寺遗址处在一片农田里,背靠的山麓因开石已破坏了原貌,寺庙的基础上已经建起民宅。但在当地一些农民家中,仍然保留着一些金沙寺的碑刻、石质构件。附近还有寺僧的墓葬,曾经留下苏轼“竹符换水”传说的金沙泉仍然在流淌。作为专业的紫砂刊物,他们认为金沙寺维系着两位宜兴紫砂的宗师级人物,这里无疑是紫砂的圣地。应该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

汤可可表示,金沙寺在宜兴地方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对这寺庙的开发保护工作,他建议:第一步可以先由专业部门进行遗址和文物调查,查清金沙寺的历史和遗址现状;第二步是划定保护区;第三步是可以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规划恢复和开发。记者在互联网上检索,发现一些宜兴人士近年也有类似呼吁,建议政府挖掘金沙寺、金沙泉所传承的人文故事。

相关阅读

为什么要保护悠久紫砂“品牌”


在紫砂壶这里,我们似乎可以悟出许多道理:一个出了名,出了大名的人,如果他从来也拿不出一件是属于自己设计的成功作品,更无法用自己的能力来赋于紫砂新的活力,作出应有的贡献。而只会一味追求指标,临摹古人或他人的造型,或张冠李戴、东拼西凑,毫无自己的风格面貌,这不能不说是极大的讽刺。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定是暂时的,不可能被历史所肯定。再则,如果哪个名家确实创作了一些属于自己风格的造型,固然值得重视,但作为一件工艺品来说,它所展示的形态与神韵(包括茶壶的实用和把玩的效果)似乎不应该仅仅依靠奇特和怪异来哗众取宠,而是必须以文化角度,以其含意、境界、美学的角度来评判其成功与否。简单地说,就是要奇得有道理,怪得有意思,有美感。造型艺术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所表达的内容,应该让人们既满足一种创新期待的心理,又能带来心旷神怡的愉悦。要达到这种效果,光靠具象的描写必定太俗气,而要留有相当的空间让欣赏者用各自丰富的想象来填补、来完善。还有一点必须明确,紫砂壶应该是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品,决不应该是变相的、乏味的有价证券。

明代以来,紫砂传器有一个其他工艺美术器所不具备的独特之处,就是署款文化,它能记录时限和相关人物,增加紫砂器的无形资产(即付加值),对于紫砂陶来说,这是得天独厚的历史形式,无论是刻款还印章,都溶进了书卷之气和金石之味,大大提升了紫砂的品位。还有许多文人雅士,在茶壶上留下了镌秀的文字及画面,使紫砂器物素雅迷人的形象,因紫砂艺术的滋润而流芳古今。

不过,凡事总是双相的,正是由于紫砂的署款特点,造成了历来不肖业者有孔可钻,他们卑劣的贪婪恶作,使许多假冒东西的虚值极度膨胀,坑了不少商贾和玩家。平心而论,一把茶壶好坏真伪,要让不懂专业知识的玩家来鉴定,实在是为难。必竟是看热闹的人多,因此,推销人员就有机可乘,肆意炒作,不停地宣传,空话千遍成“真理”。反正没有谁来管,任其愿者上钩吧!其实这种现象对紫砂行业来说,该是莫大的折损呀!扪心而思之,我们这辈受紫砂恩惠最大的子孙,是否有责任和义务,来为紫砂事业承扬做点实际工作呢?如何来规范保护这块悠久传统知名品牌,已是我们这代人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

我们应该对得起祖宗,对得起未来。

紫砂文化:当代紫砂文化价值回归


新世纪十年,当代紫砂陶瓷艺术在各种危机的冲击、考验下,实现了跨越性的、堪可告慰的转型,更加以文化内涵作为艺术定位,逐渐在当代中国各门类艺术发展中,巩固进而凸现出自己的存在地位和存在价值,乃至成为艺术收藏和艺术市场新的追踪热点。此次展览展出的紫砂作品,就是地处宜兴的无锡工艺学院的教师和陶艺大师们上讲台、进陶坊,勤奋实践,勇于创新,既尊重传统,又蕴涵现代意识所创作的紫砂陶精品力作,其原创性强,风格各异,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学院派陶艺家的创作实力和宜兴当代陶艺风貌。

对于真正的陶艺家来说,艺术是灵魂最好的载体,陶艺家将对生活的体验转化为一个个崭新而独特的艺术生命,陶艺家的思想与情感便得到了很好的寄托。对于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方向,西安财经学院文艺系教授沈奇先生提出了三个观点,正契合此次展出作品的整体风貌与艺术追求。

简约化:东方美学的基质在于简约、自由、合心性。具体而言,就是虚静为本,澄怀观照,空纳万境,静了群动;就是以少胜多,不以多为多;就是天人合一,法自然、师造化,自然为大美。但长期以来,受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宣传、代言、主旋律等影响,以及西方文化潮流的影响,当代中国艺术界一直是在做加法,无边界也无中心地探索求变,唯新是问,唯视觉冲击力和展览机制是问,失去了素宁内敛的文化根性。现在不少紫砂陶艺家纷纷回过头来做减法,守住化繁为简的底线,重新在简约的本质特性上下工夫。

精致化:比之古典陶瓷艺术来说,当代陶瓷艺术从创作理念到制作工艺、技术手段,都要丰富精良得多,但为什么所成就的作品却没有古陶古瓷耐看?问题的关键在于缺少静气。今天的艺术家们大都过于急功近利,很少能像古人那样静下心来,别无挂碍地把一件事情尽善尽美地做到极致,习为广大而难成精微。越是粗制滥造鱼龙混杂假冒伪劣成风的时代,真正的陶艺家越需要沉得住气,抱元守雌,精益求精,品质为上,苛求完美,才能脱平庸、超时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认证,免蹈昙花一现或各领风骚三两年的覆辙,这点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并逐步在作品中体现出来。

文化化:观赏宜兴紫砂壶,外行看器形、看纹饰;内行品气息、品内涵。紫砂泥的资源固然有限,也有优劣之分,但却不是作品价值评判的关键因素。判断紫砂壶的价值,贵的不是原料,而是其文化含量。作为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精神的器物化,紫砂壶若没有深厚隽永的文化气息和精神内涵灌注其中,那就只是一件好看而不耐品味的形而下之物件而已,比之古董低价,比之工艺掉价。经由泥与火的熔融,赋予紫砂壶以诗的灵魂,方是紫砂壶艺术存在的真谛。一方面,今人不能做古人,陶艺家必须进入现代语境,表现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和文化思考;另一方面,面对西方强势话语影响的焦虑,如何表达我们自己的现代感,以及再造我们本源性的艺术精神与审美感受,已成为现代陶瓷艺术深入发展的关键。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切入思考和探求,仅仅依赖一点点观念的更新和技艺的琢磨,显然是不够的。说到底,生逢其时的当代陶瓷艺术家们,面对机遇与挑战,最终的命题还是那个绕不开的老话题:回到修养更为全面和更为超迈的文化修养,进而以文养心,以心养陶,道和器并重而抟土为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