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导航 >

紫砂文化:紫砂雕塑《玉树大爱》赞颂抗震救灾精神

紫砂文化:紫砂雕塑《玉树大爱》赞颂抗震救灾精神

陶瓷文化 中国古代瓷器文化 古代瓷器大酒缸

2021-07-21

陶瓷文化。

邵家声正在创作紫砂雕塑《玉树大爱》

4月22日,由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签约教授、江苏省宜兴市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邵家声创作的紫砂雕塑《玉树大爱》基本完成。玉树大地震发生后,邵家声老师给予了高度关注,他除了在学校参与救灾捐款外,还特赶回宜兴老家紫砂工作室,用5天时间以宜兴特有的紫砂泥创作了一尊紫砂雕塑《玉树大爱》,赞颂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这一作品再现了被消防战士救出的藏族老大娘翘起大拇指的场景,画面构思巧妙,生动传情,反映了藏汉心连心、警民鱼水情。

相关阅读

紫砂文化:壶里乾坤大 紫砂学问深


如果说一种爱好成为职业、成为痴迷,甚至成为人生追求,会是怎样的情形?见到“畅茗苑”简斋李老师时,他告诉记者,“紫砂壶是爱好,也是一门艺术。壶不仅可以用来沏茶,而且摆在那里,就是一道风景。”上周六,“我是茶人”海选培训第四课紫砂壶专题开讲,记者作为茶人一员,领略到“博大精深”的壶中乾坤。

一壶一世界认壶

“学习紫砂最好方法,是了解历史传承”,老师介绍,“紫砂壶起源于明末,距今有600年历史,时大彬、李仲芬和徐友泉并称为明代三大紫砂‘妙手’,其后发展到现代,一代代的大师做出的精品,大家要从学会认壶开始。每一件紫砂壶的精品都凝结着制作者的匠心独到,可以说一壶一世界。”记者一听,才知道紫砂壶学问蛮深,再看周围同学,也是似懂非懂。接着老师拿出一个壶来,从钮、盖、腹、把、流嘴、足、气孔等结构讲起,指明底线、深桶、把手、口线、盖板专业名称,让大家有了基本认识后,开始说壶的制作。

方寸圆变化做壶

李老师介绍,紫砂壶的原料分紫泥、红泥、绿泥三中,在窑中烧制,紫泥1170度显红色、1180度是褐色、1190度到1195度则是紫红色。壶的工艺也有明确分类,有专门练泥的,有专业做壶的、还有专心烧窑的,每个工艺关注的环节都是不同,而做壶大师考虑是泥料可塑性。“每把好壶表现肌理、想法都不一样,要在方寸之间,手掌之内,把园的变化表现出来,做成多球多汁、圆鼓名器,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从古至今,紫砂壶制作大师屈指可数,即使到今天,能做壶的工艺师也不过千人,都在宜兴,能称作大名家的寥寥数人而已。”老师如是说。

知理而明趣选壶

有茶人问到如何选壶,老师直言“喜欢就行”。买紫砂壶都是给自己买,可以沏茶,当摆设,更多是收藏,也是艺术的追求。行家选壶,从形、神、气、态上看,形是面相,神即韵味,气是内涵,态指姿态,这些方面贯通一气,圆润协调,感觉出美来,才是把好壶。壶的适用性也很重要,视觉舒服感,出水流畅否,端拿舒适性都是要考虑。实用是理,爱好是趣,大家赏壶要知理而明趣,有趣才能产生情感,怡养心灵,百玩不厌。老师纠正了诸如“拿着壶盖敲听声”的不良习惯,提醒茶人注意拿壶、递壶、赏壶动作。拿壶时要中指勾、无名指顶、拇指按,递壶要壶盖分离。最后老师随后拿出珍品让大家欣赏,现场发出一片赞叹声。茶人们小心翼翼传看着,对紫砂文化有了初步认识。

真是“壶里乾坤大,紫砂学问深”,一把价值过万的掌中小壶,让人看了又看,百看不厌,越看越喜欢,体验到艺术带来的趣味。茶人陈先生感慨,“今天紫砂壶专题讲座大开眼界,来的非常值得。”本报联合西大街古道茶城推出的“我是茶人”海选活动,报名的茶友将根据爱好,分组分批分期进行茶艺免费培训,近期将选择资深茶人进行一场冲泡技艺比赛,最后由评审小组专家从中评选出优胜者。

紫砂文化:紫砂之道


虽然品茗用具在艺术品拍卖中的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一直处于配角地位,但是它们所具有的收藏价值却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紫砂壶,它不仅是我国独有的鉴赏兼顾实用的传统茶具,而且也是历朝文人墨客的赏玩之物,在中国陶瓷史和物质文化史上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

据记载,苏东坡被贬居宜兴蜀山时,留下多首品茗之作,记录了他对宜兴美茶、美水和美壶的喜爱。而从与苏东坡同时代的文人所留下的诗词,也进一步证实了当时文人墨客对于紫砂壶的喜爱。发展至明朝成熟后,“一壶重不数两,而价重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紫砂壶的价值更进一步受到人们的珍视。同时,由于文人的参与,使紫砂壶完成了从工艺品到艺术品的转身。

据了解,紫砂壶的创始人是明代正德——嘉靖时的龚春。在吴梅鼎的《阳羡瓷壶赋·序》中曾写道:“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童子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缸,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所谓供春壶也。”供春壶,当时人称赞“栗色暗暗,如古今铁,敦庞周正。”短短12个字,令人如见其壶。如今,流传的供春壶多是仿品。顾景舟有一件仿品,价格在60万港币左右,可见供春壶的艺术价值多么珍贵。龚春传时大彬、李仲芬。二人与时大彬的弟子徐友泉并称为万历之后的明代三大紫砂“妙手”。

在2010年嘉德春拍中,一把1948年由顾景舟制、吴湖帆书画的“相明石瓢壶”就以1232万元创出紫砂壶拍卖世界纪录。此石瓢壶原是紫砂传统造型。顾景舟集各家之大成,创出自我,壶上宜书宜画,一改清初以来纤细繁琐、堆砌浮华之气,刻意追求线型的流畅舒展,反复权衡比例的协调秀美,显现了简朴大方的气度。

紫砂制壶自万历朝以来,历代名家辈出。清晚期文人制壶更受青睐。嘉道时期由陈鸿寿设计,杨彭年制作的曼生壶即是文人茗壶中的经典之作。今年,在嘉德春拍的另一专场“柔翰清心——书斋雅器紫玉金砂”中,一把“清道光彭年款曼生铭汉铎壶”,以72.8万元成交。

紫砂不仅仅是一种泥料,更是一种文化。品名壶,也就是一种超越时空的会话,一种意识形态的交流,从而在壶中感受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果带着文人艺术的眼光看紫砂壶,则体现了文人画的另一种形态。

紫砂文化:紫砂的玩赏


买壶既为饮茶用,又作为工艺品把玩欣赏,同时也有收藏上的考虑,这样一来,选壶时就要有所讲究。可以买新壶,但要买手工的,砂料、工艺都比较好的,或者所刻书画很好看的;可以买小名头的壶,但要买他精心做出来的,超过大名头的应酬之作;可以买无款壶,但要买品位高的,让人感到像是名家所制;可以买仿名家壶,但要买高仿的,有些玩儿头的。买这样的壶会给生活带来很多乐趣,还能从玩赏中逐渐增加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对于那些沉醉于工作的人来说,嗜好是一项使人身心得到轻松的积极的休息。嗜好可利可弊,主要取决于收藏者的自制力。兴趣持久而稳定的发展,使人能获得系统而丰富的知识,也利于在收藏上成功;反之,见异思迁,兴趣多变,则是一种消积的兴趣品质。根据我的观察,从玩赏路的收藏爱好者当中提升出不少大收藏家;有些虽然没有成为大收藏家,但他们往往活得充实,活得快乐,而这种人生的充实和快乐是远远超出收藏层面的。

买玩赏路的壶,花费相对要多一些,然而收藏家往往就是从此起步的。在一些不专门收藏紫砂壶的藏家家中,包括一些作家、学者、画家、书法家、演员的家里,摆设的大都是玩赏路的紫砂壶。因为这类壶既不需要巨额的花费,又有一定的艺术品位。对于大多数紫砂壶收藏爱好者来说,应该在玩赏路的壶上多下些工夫,能有幸在市场上捡漏的往往也是这类壶。

紫砂壶的装饰—雕塑


【紫砂壶的装饰】

装饰工艺是提高传统陶瓷质量和艺术价值的极为重要的手段。尤其是宜兴紫砂壶,因里外不施釉,就需要有较高的制作水准及装饰,以满足不同层次使用者的需求。另一方面,装饰本身还要具有时代性,它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

五百年来,紫砂壶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或多或少地都留下了各个时期的痕迹。在装饰发展与演变之中,始终体现着多种风格的平行发展。紫砂壶艺的发展除了多以光货为主流之外,紫砂壶的装饰发展亦有多种,归纳起来有:雕塑、印花、贴花、镂雕、浮雕、剔红、描金、陶刻、纹胎、泥绘、珐琅彩、粉彩、炉钧釉、包锡、镶铜锡、镶嵌与复合材料、胎中加砂、磨光、贴花纸等。

清·宜兴紫砂刻纹石榴形壶

【雕塑】

紫砂陶中的雕塑作为一种装饰方法,在1976年7月宜兴羊角山古窑址的发掘中就已出现。在出土的部分残器中,有一“龙头形壶嘴”,其制作方法为捏塑,泥料、制作工艺都较为粗糙,应是早期紫砂壶作品。此种装饰方法在后来形成花货类型的紫砂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静止的雕塑器皿演变为局部可活动的紫砂壶,如今常见的有龙头、凤嘴、莲子、枯树、梅段、百果壶等。

在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国人波西尔的《中国美术》一书中,对宜兴紫砂大加赞赏,称赞紫砂壶为“奇式茶壶”,其中就刊登了一件“百果壶”,该壶身筒为淡黄色反置石榴形,周围饰以各种不同种类之果形(仿真雕塑制成),壶嘴为藕节形,盖为菌形,把为菱角,下有三足,拟莲房、荔枝、胡桃之形,壶嘴旁盖一图章,造型自然、生动有趣。除此之外,还包含有多子多福,及对子孙健康祝愿之意。

◆莲形软提梁壶

高8厘米,陈鸣远款,苏州文物商店藏,壶身为莲蓬形,由八片莲花相叠组成,壶腹下部渐收敛。壶嘴形为荷叶卷成,壶身为莲形。上有六颗莲子,装饰在圆形周围,纽和莲子皆能活动。壶肩部装有一藕节形银配(提梁),此种装饰方法在原有的装饰基础上增加了动感,也增加了趣味。

◆鱼化龙壶

高10厘米,口径7.5厘米。邵大亨制。该壶呈圆球状,通身作海水波浪纹,线条流畅明快,造型简洁。海浪中伸出一龙头,张口睁目,耸耳伸须,龙口吐出一颗宝珠,十分生动。壶盖上也是一片海浪,壶钮是一从海浪中探首而出的龙头,立体活动,伸缩自如。壶把是一一龙尾,情趣动人。此种造型一直流传至今。

据周高起《阳羡慕茗壶系·神品》记载:“陈仲美,婺源人,初造瓷于景德镇。以业之者,多不足。成其名,弃之而来。好配壶土,意造诸玩,如香盒、花杯、狻猊炉、辟邪镇纸,重锼迭刻,细极鬼工。壶象花果,缀以草虫,或龙戏海涛,伸爪出目......”可见陈仲美到了宜兴之后,对紫砂壶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一是把景德镇造瓷技术和造型装饰手法等带到了宜兴,二是仿自然形器具增多了,拓宽了紫砂陶的表现范围。文中提到“或龙戏海涛,伸爪出目”应该指的是“鱼化龙壶”,可见陈仲美早已制作过“鱼化龙壶”,并非邵大亨初创。

现代·紫砂松段壶

紫砂文化:当代紫砂文化价值回归


新世纪十年,当代紫砂陶瓷艺术在各种危机的冲击、考验下,实现了跨越性的、堪可告慰的转型,更加以文化内涵作为艺术定位,逐渐在当代中国各门类艺术发展中,巩固进而凸现出自己的存在地位和存在价值,乃至成为艺术收藏和艺术市场新的追踪热点。此次展览展出的紫砂作品,就是地处宜兴的无锡工艺学院的教师和陶艺大师们上讲台、进陶坊,勤奋实践,勇于创新,既尊重传统,又蕴涵现代意识所创作的紫砂陶精品力作,其原创性强,风格各异,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学院派陶艺家的创作实力和宜兴当代陶艺风貌。

对于真正的陶艺家来说,艺术是灵魂最好的载体,陶艺家将对生活的体验转化为一个个崭新而独特的艺术生命,陶艺家的思想与情感便得到了很好的寄托。对于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方向,西安财经学院文艺系教授沈奇先生提出了三个观点,正契合此次展出作品的整体风貌与艺术追求。

简约化:东方美学的基质在于简约、自由、合心性。具体而言,就是虚静为本,澄怀观照,空纳万境,静了群动;就是以少胜多,不以多为多;就是天人合一,法自然、师造化,自然为大美。但长期以来,受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宣传、代言、主旋律等影响,以及西方文化潮流的影响,当代中国艺术界一直是在做加法,无边界也无中心地探索求变,唯新是问,唯视觉冲击力和展览机制是问,失去了素宁内敛的文化根性。现在不少紫砂陶艺家纷纷回过头来做减法,守住化繁为简的底线,重新在简约的本质特性上下工夫。

精致化:比之古典陶瓷艺术来说,当代陶瓷艺术从创作理念到制作工艺、技术手段,都要丰富精良得多,但为什么所成就的作品却没有古陶古瓷耐看?问题的关键在于缺少静气。今天的艺术家们大都过于急功近利,很少能像古人那样静下心来,别无挂碍地把一件事情尽善尽美地做到极致,习为广大而难成精微。越是粗制滥造鱼龙混杂假冒伪劣成风的时代,真正的陶艺家越需要沉得住气,抱元守雌,精益求精,品质为上,苛求完美,才能脱平庸、超时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认证,免蹈昙花一现或各领风骚三两年的覆辙,这点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并逐步在作品中体现出来。

文化化:观赏宜兴紫砂壶,外行看器形、看纹饰;内行品气息、品内涵。紫砂泥的资源固然有限,也有优劣之分,但却不是作品价值评判的关键因素。判断紫砂壶的价值,贵的不是原料,而是其文化含量。作为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精神的器物化,紫砂壶若没有深厚隽永的文化气息和精神内涵灌注其中,那就只是一件好看而不耐品味的形而下之物件而已,比之古董低价,比之工艺掉价。经由泥与火的熔融,赋予紫砂壶以诗的灵魂,方是紫砂壶艺术存在的真谛。一方面,今人不能做古人,陶艺家必须进入现代语境,表现现代人的生命体验和文化思考;另一方面,面对西方强势话语影响的焦虑,如何表达我们自己的现代感,以及再造我们本源性的艺术精神与审美感受,已成为现代陶瓷艺术深入发展的关键。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切入思考和探求,仅仅依赖一点点观念的更新和技艺的琢磨,显然是不够的。说到底,生逢其时的当代陶瓷艺术家们,面对机遇与挑战,最终的命题还是那个绕不开的老话题:回到修养更为全面和更为超迈的文化修养,进而以文养心,以心养陶,道和器并重而抟土为玉!

紫砂文化:紫砂壶:小茶壶内的大文章


紫砂壶上各种奇异的树枝、花果、筋纹和描绘的一是断代。紫砂壶的形状、款识、泥质和技艺等,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可以从一些重要特征入手进行鉴别;二是识别制作者。主要通过制作者标示的署款来识别,其署名特点至关重要;三是辨伪。这方面的专业要求非常高,不仅要知道断代和分辨作者,还要掌握各个名家的制作特点、款识格式和擅长技艺,尤其对早期紫砂壶,其辨别难度更高,稍不留神或行道不深,就极容易看走眼。

尽管近年来紫砂壶赝品泛滥,但并不影响收藏者和投资者参与,毕竟绝大多数赝品均属粗制滥造之列,识别也较为容易,而且这些东西一般售价较低,大量属于地摊商品,投资者完全可以抛弃这类紫砂壶而选择那些“根正苗红”的商家或到拍卖行中竞拍。

尽管近十余年来紫砂壶的价格持续走低给紫砂壶投资带来负面影响,但应当看到,其炒作泡沫已基本散尽,一些当代名家之作的价格明显偏低,无形中又孕育着新的投资机会。同时,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民间收藏繁荣,紫砂壶的集藏也有重新升温的趋势,这些都是投资潜力的表现,颇值得投资者关心和重视。

紫砂文化


走进惠风堂的“片瓷山房”紫砂展厅,各种展品陈列有序。既有珍贵的紫砂模具、紫砂残片标本,更有程寿珍、邵景南名家制作的紫砂壶、太白醉酒雕塑等。其中鹤立鸡群的当数一把长沙出土的明代四系提梁大茗壶。此壶口径10.9厘米、底径22厘米、高19.2厘米、腹周78厘米、器重2400克,可容纳6800克水,当之无愧地成为紫砂壶中的巨无霸,比1965年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明代太监吴径墓出土的高17.7厘米的提梁壶还大,观者无不啧啧称奇。据了解,大茗壶的制作为手工捏作,壶体如罐,分三段拼接,平底、四系、曲流略呈方形,壶腹内一方形出水孔,早期工艺品制作特征明显,壶口平直,棱角分明,总体造型显得古朴圆浑。

另一件稀世珍宝为江苏泰州出土的绞胎紫砂壶。这把绞胎紫砂壶造型酷似掇球壶。圆执、曲流、圈足。翻看底足,露出绞胎泥质纹理,绞胎所产生之纹饰如鸡翅木华美清晰,外观与后配鸡翅木的壶盖宛若天成。不同于一般无釉紫砂壶,当时工匠还在壶体外罩透明釉,类似给家具上一层透明漆。不仅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而且使绞胎纹理显得愈加美丽。据张浦生教授介绍,江苏泰州博物馆也藏有一件绞胎紫砂壶,绞胎紫砂壶是古代陶瓷工艺新发现,国内总共才存有3件,其稀有程度可见一斑。

张浦生从1957年开始从事古陶瓷文化的研究与实践,四十余年而不辍。他不仅是享誉海内外的“青花王子”,而且对紫砂研究亦颇有建树。此次张浦生将自己珍藏多年的出土紫砂标准器、紫砂瓷片藏品展出,给广大古陶瓷的收藏爱好者提供了难得的观摩、学习机会,充分体现了张浦生“以瓷会友,弘扬文化”的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