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瓷砖对缝 > 导航 >

紫砂文化:简述时大彬对紫砂壶艺贡献

紫砂文化:简述时大彬对紫砂壶艺贡献

瓷砖对缝 陶瓷文化 艺宝瓷砖

2021-07-22

瓷砖对缝。

时大彬,号少山,又称大彬、时彬。壶艺名家时朋之子,明代万历年间人。其生卒年代不详。“考诸记载,少山万历间人。张叔未云:顺治十八年,时年已老。然则少山克享天年,清初始殁,可无疑义”。据徐秀棠大师在《中国紫砂》中考证,时大彬可能生于嘉靖末年的1560年。《宜兴人物志》,称其为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人,具体生卒年代为1573—1648年,而台湾的徐鳌润先生则推测其生于1573年卒于1662年,享年89岁他是继供春后,紫砂壶艺史上知名度最大、影响力最深的一位壶艺大家,被誉为“千载一时”、“明代良陶让一时”事实上,时大彬确实为紫砂壶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一、在工艺上:时大彬基本完成了手工成型的制壶工艺。所谓“壶艺传至大彬,始蔚然大观,为完成之初期”周容在《宜兴甆壶记》这样记载:壶艺“至时大彬,以寺僧始,止削竹如刃,刳山土为之。供春更斫木为模。时悟其法,则又弃模。而所谓削竹如刃者器类增至今日,不啻数十事。”这就是说,不知名的金沙寺僧原来是徒手捏壶而供春“斫木为模”,用木模挡坯制壶;而时大彬又抛弃了木模,用手工制壶,而且大大发展了制壶的专用工具。时人评论“良工虽巧,不能徒手而就,必先器具修后制度精。甆壶以大彬传,几使旊人指”时大彬不仅手艺巧,而且器具修,所以其制壶“制度精”,使天下制壶陶人为之折服。我们可以这样说:是时大彬总结了前人制壶经验,奠定了今天紫砂“拍身筒”、“镶身筒”手工制壶的一套独特的制壶工艺的基础。紫砂泰斗顾景舟生前也常说:“自时大彬开始,制作紫砂陶的一整套传统技法,已大体上建立,并传承给以后的各代艺人,这应是时大彬最大的功绩。”

二、是泥料上,在紫砂泥料上,大彬也是一位敢于创新的能手。“或淘土、或杂以砜砂土,诸款具足,诸土色亦俱足。”如果说,“淘土”,即从陶土中“抟其细土,加以澄练”是金沙寺僧和供春首创的活,则在其中“杂以砜砂”,即相当于现在的调砂、铺砂则应是大彬的首创。调砂的目的是什么?一是掺砂后增加“细土”的强度;二是增强砂壶的艺术效果,周高起曾形容“壶之土色……上有银沙点点,迨砜砂和制,壳绉周身,珠粒隐隐”。至于是怎样“杂以砜砂”的,李斗《扬州画舫录》说得很具体:“其制法,陶土之内杂以砜砂。尝毁旧甓以杵舂之,使还为土,范为壶,燑以熠火,审候出之”《阳羡砂壶“时大彬故入以沙,炼土克谐”时加按语也说“砜砂即陶缸已成之器捣碎舂之参入土中,故曰参砂”我曾请教一些业内人士,谓现今之掺砂、调砂是掺入本土绿泥,不是将陶缸捣碎掺入,因而认为所谓“杂以砜砂”是文人以派传讹。但更多的业内人士则认为,时大彬开创的“杂以砜砂”是可信的,那是针对当时制壶所用的“细土”而为之,而且就是这一创举为今日的铺砂、调砂奠定了基础。

时大彬不仅善于调砂,且能调配泥色,所以“诸土色具足”,因此,时大彬在砂壶泥料上的创新对壶艺的发展也是一大贡献。

三、在造型上:时大彬制壶有多种造型,所谓“诸款具足”。兹从出土时壶、文献记载以及存世传器中略加分析,则时大彬制壶造型有圆器、方器、仿生象形器及筋囊器等多种,真不愧是制壶造型的多面手。

出土文物:明户部尚书卢瑞锋墓出土了时大彬制圆壶、无锡涵莪墓出土时大彬制“如意盖三足圆壶”、江都曹氏墓出土的时大彬六角紫砂壶;存世传器:现存世“大彬款”的紫砂壶共有13把,分别藏于各地博物馆或私人,现按造型归类为分别如下:

圆器:

特大高执壶。壶身铭:“江上清风,山中明月丁丑年大彬”。

仿供春龙旦壶。共有二款。一藏香港茶具文物馆,底款“大彬仿供春式”。一见海洋公司版《砂壶集》第335页,底款:“万历丁酉春时大彬制”

虚扁。上海博物馆藏,底款“源远堂藏大彬制”。

提梁壶。壶唇外有楷书“大彬”二字,又刻有方印“天香阁”三字。南京博物院藏。

方器:

开光方壶。共二款。一见40期《壶中天地》,底款“万历丁酉时大彬制”;另一款香港茶具博物馆藏,底款“时大彬制于三友居”。

高僧帽壶。唐云藏,底款“丛桂山馆大彬”。

莲瓣僧帽壶。底款“万历丁酉年,时大彬制”。

仿生器:

凤首包袱壶。唐云藏。底款“万历丙申时大彬制”。

半瓜水盂。唐云藏。壶身铭“辛亥夏制于正已堂为可先老先生少山时大彬”。

筋囊器:

玉兰花六瓣壶。香港茶具文物馆藏。底款“万历丁酉时大彬制”。

史籍记载:

“张叔未得时少山方壶,赋诗,有句云‘削竹镌留甘字铭,居然楷法本黄庭。’”

“苇村尝以时大彬梅花砂壶赠汪近人,汪赋诗谢之,有浑然制作梅花式句”《阳羡名陶录》。

吴槎客诗题云:“芑堂明经以尊甫翁旧藏时少山茗壶见示,制作醇雅,形类僧帽,为赋诗而迎之。”

张燕昌云云先府君性嗜茶,尝得时大彬小壶,如菱花八角的……随手合盖,举之能翕起全壶……。

“宜兴时大彬壶,予有三执。…其小者,得自陈健夫,扁如柿饼,不得容杯水…。

《艺术从编》载大彬方壶…又载大彬六角壶…。”

郑秋枚《砂壶金形拓本》刻大彬菱花式壶,工巧有致…”

披云楼藏老朱泥大彬中壶一持,参砂坚润,形式如柿…。”

吴槎客云:长洲陆贯夫,博古士也,赏为予言,大彬壶有分四底、盖为一壶者,合之注茶,渗屑无漏,名六合一家壶,离之乃为六,其艺之神妙如是。

时大彬壶的这些造型,当然并不都是他凭空创造的;有的是继承模仿前人已有的款式;如仿代春龙旦壶;又如菱花式壶,前人董翰的“菱花式,忆殚工巧,”同样赵梁制壶已“多提梁式”。但他能在前人基础上有新改进;而有的则完全由其创新设计。最为人称道的是,他能适应文人饮茶的需要及时地由大壶改作小壶:“初仿供春,喜作大壶,后游娄东,闻陈眉公和琅琊太原诸公品茶试茶之论,乃作小壶。”作为一位民间艺人,能与时俱进适应饮茶之需,在壶艺造型上不断变革创新这在封建时代的工艺史上是不多见的。无怪人们要称赞其为“千奇万状信手出,巧夺坡诗百态新”。

四、在风格上:时大彬制壶形成了独特的朴雅坚致的艺术风格。大彬对待壶艺作风严谨,“雅自矜重,遇有不惬间者碎之”,而且他的人品亦好:“时为人敦雅古穆,壶如之,波澜安闲,令2人起敬。”因而形成他的壶艺的独特的风格。即“凡所制壶不务妍媚,而朴雅坚致,妙不可思”用今天的话来说,他的壶“粗而不媚,朴而大雅”正如吴梅鼎品评的二字:“典重”,也如清代阳羡词人陈维崧在诗中评价的那样:“彬也沈郁并老健,沙粗质古肌理匀。”时壶的这种质朴古雅的风格不仅赢得文人雅士的青睐赞赏,在紫砂业内亦备受推崇。时大彬的高足弟子,与时大彬,李仲芳并称“壶界三大”的徐友泉,也是一位“综古今、极变化、技进乎道”的壶艺高手,但他自己“晚年恒自叹曰:‘吾之精,终不及时之粗’。”可见时壶的“沙粗质古”、“朴雅坚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时大彬技艺功力、艺德人品的集中体现,是砂壶的一种最本质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历来被壶艺界推为“大家”“正宗”,且“前后诸名家并不能及,遂于陶人标大雅之遗,擅空群之目矣!”

五、在识款上:时大彬在制壶的识款、题铭上表现了较高的文化修养。大彬虽出身于壶艺世家;但骨子里可能还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有记载称其为“宋尚书时彦裔孙”,此事久远且无从稽考,但时大彬肯定十分抑慕时家这位先祖。时大彬平时与文人交流广阔,如他之由大壶改作小,便是受文人品茶习惯的影响以后所作的变革。也是受文人的影响,他刻苦学习,精通书法。他在壶上题刻款识,“初倩能书者落墨,用竹刀画之…”但后来他苦练书法,“竟运刀成字,书法闲雅,在《黄庭》、《乐毅》帖间”时大彬的刻款,博得文人的赞美。如周高起曰:“大彬款用竹刀,书法逼真换鹅经”张叔未得时大彬方壶,见其题铭赞曰:“削竹镌留廿字铭,居然楷法本黄庭。”

时大彬还开壶上题铭之先河,不过其内容大多是现成诗句,且偶见于壶身,多镌于壶底。略举几例:

客耕武原,见茗壶一柄于仉氏六十四砚斋底有铭曰‘一杯清茗,可沁诗脾。大彬’凡十字

张叔未得时少山方壶,底锓“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素涛起”二句,欧公诗也

碧山壶馆藏猪肝色大壶,泥质湿润,工巧敦朴兼而有之,底镌行书“叶硬经霜绿,花肥映日红,大彬制”

综上所述,紫砂壶艺到时大彬已基本成熟,加上他广收门徒,继承技艺,“弟子甚众,知名于世,”遂使砂壶艺术发扬光大,“蔚为大观”。时大彬在紫砂壶艺的制作工艺、泥料配制、造型设计、识款题铭上都有变革创新,并形成了他独特的质古朴雅的艺术风格,因此,人们把“砂壶”直接呼为“时壶”,且把他的嫡传、再传弟子的一脉奉为“壶艺正宗”。总之,时大彬是壶艺史上位具有里程碑式的大师。

延伸阅读

紫砂壶的历代款识—时大彬壶款与赝品


据考古发现所知,最早的有款识的紫砂壶,为近些年来出土的时大彬壶。

(一)1968年扬州江都丁沟乡出土六方大彬壶,发掘时伴有砖刻地券一方,注明为明代万历四十四年(1616)墓葬,款为刻款,楷书“大彬”二字。

(二)1987年7月福建漳浦盘陀乡出土鼎足盖圆壶,墓主位明万历年间户、工二部侍郎卢维祯,入葬年代为万历三十八年(1610),该壶底部刻款:“时大彬制”。

(三)1987年7月无锡县甘露乡彩桥村东萧塘明华察家族墓地,华师伊夫妇墓中出土三足如意纹盖壶。该墓下葬时间为崇祯二年(1629)。该壶把下与足钉之间刻款“大彬”。

上述三件大彬壶,均是刻款,且内容都较简单,仅是姓名款,基本上刻反映出晚明紫砂壶落款的现象。三件作品刻款,均为刀刻。早期紫砂壶刻款,有竹刀、金属刀刻款之区别。竹刀刻款泥会溢向两边,高出平面,留有痕迹。金属刀刻款,刻印痕在泥平面以下,刀痕干净、利索。

福建漳浦出土鼎足盖时大彬制圆壶底款

如果将考古发现的三件大彬壶进行相互比较,不难发现扬州出土的六方壶制作工艺要差一些。紫砂壶由圆器到方器,从工艺上来说,方器难于圆器,或许六方壶也可能是时大彬的早期作品。流与鋬的处理都已强调了茗壶的使用功能。

纵观时大彬的紫砂壶艺,无论是泥料、成型制作、烧成等工艺与明中期相比,都已趋向成熟,并且作品有了名款。

无锡出土时大彬三足如意纹盖壶刻款

大彬壶的制作工艺,拿现已见到的明代晚期其他壶艺与之相比较,当以时大彬制壶工艺为最佳。不少制壶者,虽与时大彬为同时代人,但制壶工艺却相差甚远。据史料记载,在晚明,时大彬在世时,就已出现仿时大彬作品的仿品。

前不久,见一紫砂残器,底部上刻有“戊午年日时大彬制”,为无锡东林书院泮池出土,现藏无锡东林书院。据说同时出土的物品大多为明末清初。该残器从底部来看,器型较大,做工粗糙,底为圈足,类似福建漳浦出土的盯足圆款“戊午年”当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如果将此残器与三足如意纹盖壶工艺相比,相差甚远。

无锡东林书院泮池出土“戊午年日时大彬制”款

无独有偶,清初戏曲家孔尚任(1648~1718)收藏有三件大彬壶,其中极大的一件,体肤粗糙,底部刻款为:“戊午年日时大彬制”,只是孔说:“时字与日子连,可疑也。”看了,孔尚任收藏的此件大彬壶款与东林书院出土的残器的款内容相同,排列可能有点区别,如果孔尚任收藏的此件大彬壶工艺也同东林书院出土的残器相同或相似,那么可见,晚明确实已有大量的大彬款仿制品。

“大彬仿供春式”款

紫砂文化:中国最早紫砂壶


历史上,宜兴紫砂就发源于蜀山地区,当时周围窑户相对集中,紫砂艺人散布在方圆几公里范围内。在考古发掘中,各个土层中的出土器物时代特征明显,是很好的断代标准器,时间上大致可分为清代初期、清代早期、清代中期、晚清民国时期。而在出土器物中,也发现了小规模的明代崇祯时期的紫砂陶片及陶质器物形制,而明代以前的地层中,没有发现任何紫砂的痕迹。这就可以初步断定,紫砂被有目的地使用应始于明朝中晚期。

1965年,在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明代嘉靖十二年(1533年)司礼太监吴经墓中,曾经出土了一把紫砂提梁壶,根据墓志考证发现,这是目前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明嘉靖早期紫砂壶。

紫砂文化:紫砂壶金石文化


紫砂陶刻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性很强的「壶上金石文化」。紫砂陶刻,据记载:元末明初的紫砂传器就有铭刻,但只是记载,无从考证。从明蔡司霑《荠园丛话》里记载道:「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隱」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之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年更有陈子畦书法晋唐风格,沈子澈款制古雅浑朴,项不损字法晋唐等陶刻风尚的描述。但当时的铭刻仅限于制壶艺人在壶底留下的款识。

一种历史紫砂文化现象的形成,必须产生于当代历史文化氛围下优秀的文化土壤之中和骚人墨客的参与。紫砂壶上「金石文化艺术」的形成,也同样如此。明嘉庆年间,精于金石书画的扯谎源寿酷爱紫砂艺术,他也投入並设计了流芳后世的「曼生十八式」及许多传世佳作,他充分发挥了自己博古精文,精深的书法篆刻艺术崇尚秦汉风格。由于这位紫砂艺术史上第一位父母官,以博大精深的艺术胸怀积极参与倡导壶上金石文化艺术「从而使当时壶金石文化大为兴盛,大受鼓舞,形成了一种历史上难得的曼生壶文化现象。」

由于这位历史上难得的金石文化天之娇子,是宜兴紫砂历史发展机遇的巧合。在他的倡导下,逐步形成了「冶造型、文学、绘画、书法、篆刻於一体」创造了一代紫砂壶上「金石文化艺术」的风范。陈曼生参与「阿曼陀室」创作群体艺术领袖。将他素善书法、酷嗜摩崖碑拓、善仿秦汉、周鼎铭文拓本常巧用于壶上金石文化之中,所刻铭文、篆、隶、楷、行皆古雅绝伦,八分书尤其简古超逸。是紫砂历史上追风秦汉,字法晋唐的著名书法艺术家。也是紫砂文化历史上首创:集壶手、书画家,雕刻家和订制壶主及室名四位一体制式:融文学,艺术,书法,金石于一体「壶上金石文化」历史奠基人,这种综合的艺术文化现象的形成,开创了紫砂艺术珍品的文化艺术先河。在历史意义上,它超越了紫砂茗制技艺的艺术制作范畴,推动了紫砂艺术深度的文化层次发展,完善和补充了茶文化、茶道精神之理念,树立了陶刻壶上金石艺术品文化典范。

紫砂文化:中国紫砂壶陶器文化


紫砂器由于它质朴典雅,一直被众多的收藏爱好者喜爱。紫砂生产始于北宋中期,明正德年间开始兴盛。万历以后,紫砂在烧制技术上得到改进,形成了独立的生产体系,除生产紫砂壶茶具外,还生产文房雅玩、香盒等工艺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中国的紫砂壶陶器文化。

紫砂又称紫砂器或紫砂陶器,是我国独特的陶器工艺品,以造型多样,色泽古雅,质坚耐用,技术精湛而著称于世。在紫砂制品中,最为突出的是紫砂茶壶,据史书记载:明代中期以后改用壶来饮茶,并逐渐成为社会风尚。因此,小型紫砂壶开始得到高士名儒的喜爱。也成为艺术品中很特别的一个收藏门类。

瓷库中国专家:紫砂土一般俗称叫五色土,有人称它为五色土,实质是指紫砂土的基本颜色有五种,这五种基本颜色里面,有三种是最基础的,比如说紫色的,黄色的,跟朱红色,这三种颜色是自然界中本身就有的颜色,那么,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墨绿色的紫砂壶,绿色的紫砂壶,这个呢,是后来人工加进去一些氧化钴,以它作为发色的,但是这种氧化钴实际上就是氧化料,这个对人体是无害的,那么还有很黑的黑料,这把壶就是黑料的泥料烧制成的,它的颜色很深。

紫砂茶壶根据泥料不同,式样多种,各有特色。历代流传下来的紫砂壶精品都是高手所制。壶的造型、比例、规整度、密缝性等,都有十分准确。如壶口、壶把、壶嘴在同一水平面上;壶口、壶盖、圈足都要宽窄一致;壶底平整,壶盖紧密,壶体不见瑕庇。上品的紫砂壶集绘画、诗文、书法、印章、雕塑于一体。

紫砂文化:人间珠玉紫砂壶


世纪名家壶壁载,尽显紫砂乃国粹。紫砂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的儒雅气质十分相似,以至文人深爱笃好、以坯当纸,托物寓意,每见巧思。紫砂壶不仅因其材质温婉称之世间茶具之首,更因其方非一式,圆无一相的特有造型,如今为收藏者追捧。

茶香氤氲紫砂壶

正所谓人间珠宝何足取,宜兴紫砂最要得,自古以来,文人雅客都有收藏紫砂壶的嗜好。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通过千百年来的实践,人们发现,用紫砂壶泡茶,茶味隽永醇厚,由于紫砂壶能吸收茶叶汁,用的时间愈长,泡出的茶水味道就愈好。于是,紫砂壶也就应运而生,制作紫砂壶的高手、名家、大师也就一个个走到历史的前台,他们的名字和业绩与紫砂壶的兴衰交织在一起。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不仅如此,梅尧臣、蔡襄、苏东坡这些大文豪都曾为紫砂壶留下了咏茶名篇。其中梅尧臣的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堪称千古绝唱,讲的就是用紫砂陶壶烹茶。当然最讲究、最有创造精神的要数苏东坡了。他总结出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意指使用活水、江流深水煎茶,味道会不同凡响,使茶味更加清醇清远。

紫砂壶造型千姿百态,方非一式,圆无一相,可说是一座壶艺造型的艺术宝库。紫砂壶的造型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都非常讲究其点、线、面的美感。紫砂壶之魅力,不仅表现在平面外观上的造型之趣,更是得益于空间起伏中的思索之美。紫砂壶一旦有了神韵,也就意味着它已经具有了生命。紫砂壶的光货造型或丰满、或清秀、或粗犷、或刚毅,给人以圆、稳、匀、正的感觉,充分显示紫砂壶的灵气,具有返朴归真的意境。紫砂壶讲究气度与神韵,同一把造型外轮廓曲线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之说。嘉德拍卖紫砂壶专家陈林林告诉我们:一把好的紫砂壶,一定是表面平滑,咀把过渡自然,做工精细、干净、利落。出水流畅、干净,壶把省力,且壶盖紧密。

宜兴紫砂壶之所以受到茶人喜爱,一方面由于紫砂壶造型美观,风格多样,独树一帜,另一方面也由于它在泡茶时有许多优点。首先是材质特殊,紫砂壶由紫砂矿土制成,除紫泥外还有绿泥、红泥,这三种泥统称紫砂泥。由三种基泥单独造制外,或以不同成份配比,不同温度气氛烧成,呈现出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黑而不墨,如铁如石,胡金胡玉,备正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远而望之,黑幼若君钟鼎陈明庭,追而察之,灿若琬琰浮精英。这就是紫砂泥色淋漓尽致的体现。紫砂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不仅气孔微细而且密度高。用紫砂壶沏茶,不失原味,且香不涣散。明人周高起曾在《阳羡茗壶系》说道: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为何独钟宜兴紫砂壶?周高起又说:陶曷取诸?取诸其制,以本山上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充分说明了宜兴紫砂壶泡茶之佳,在于能尽得茶的色香味。

另外,紫砂壶的透气性能好,用其泡茶不易变味,暑天越宿不馊。久置不用,也不会有宿杂气,只要用时先注满沸水,然后立刻倾出,再浸入冷水中冲洗,元气即可恢复,泡茶仍得原味。再次,紫砂壶能够吸收茶汁,即使不刷壶内壁,沏茶也绝无异味。经久使用,壶壁反而积聚茶锈,即使空壶注入沸水,也会茶香氤氲,这是紫砂壶独具的品质。除此之外,紫砂壶的冷热急变性能也非常好,寒冬腊月,壶内注入沸水,绝对不会因温度突变而胀裂。同时,砂质传热缓慢,泡茶后握持不会炙手。而且还可以置于文火上烹烧加温,不会因受火而裂。紫砂使用越久,壶身色泽越发光亮照人,气韵温雅。紫砂壶长久使用,器身会因抚摸擦拭,变得越发光润可爱,所以闻龙在《茶笺》中说:摩掌宝爱,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类紫玉,内如碧云。如此看来,紫砂陶之所以成为中国的名陶,乃实至名归,受之无愧。

紫砂文化:紫砂壶趣缘


闲来无事,信手托起了家里的几把紫砂壶慢慢地观赏,看着看着却想起了儿时的憾事。我父亲喜欢饮茶,偏爱“龙井”,一年四季早晨五点半起床,雷打不动,第一件事就水泡茶,只要天不是太冷,总是围坐在门口的小方台前,慢慢地自饮,碰到起得早的邻居,偶尔寒暄两句,隔壁茶友阿叔有时也会同饮。我小时候喜欢踢足球,有次在家颠球,一不小心球碰到了台子上的紫砂壶,壶摔到了地上,跌得粉碎。听到“咣啷”一声,隔壁阿叔急忙过来,他不知我家发生了什么事,当他看到茶壶碎成一地,他都傻眼了。过了一会他对我说:小家伙你要当心了,你父亲回来有你好看的。父亲回来后,当得知我打碎了茶壶,心里当然不高兴,但也没发太大的火,就对我说:踢球不到外面踢,在家里踢什么球,紫砂壶打碎一把少一把,再也没有了,下次当心点。我无语。我听了一时也搞不清,打碎一把是少一把,怎会再也没有了呢,店里不是有得卖吗。次日,碰到隔壁的阿叔谈起了此事,我说还好没有被打,什么叫再也没有了,阿叔说对呀,再也没有了。紫砂壶不是饭碗、茶杯,打碎了到处都能买得到的,紫砂壶是一件一件做出来的,相同的很少,尤其是你打碎的一把,是名家范大生制作的,是你父亲很喜欢的一把,被你打碎了,当然是再也没有了。自那以后父亲就用这把梅花桩大生壶泡茶了,只是和以前被打碎的一把外形不同而已。此壶我父已用了近三十年,1980年我父去世后,我沿用至今,我今年已七十多岁了,这把壶大概也近七十岁了吧。我家的几把紫砂壶是我父亲分几次到上海南市老城厢买来的,有的壶上面有外文是出口到南洋的,腰鼓形的壶壶底印有“上海朱砂名壶”的方印,还有就是这把梅桩壶,可能就是范大生大师制作的“梅合壶”,这把壶制作巧妙精致,壶体以南瓜为原形,却又不全像南瓜,壶体上依附多根梅桩、梅枝,它的用量又恰到好处,有一种多二根繁琐,少二根苍白的感觉。再有此壶用深淡二色的砂泥制成,看上去沉稳而亮丽,这就是大师的高明之处。壶盖制作很别致,盖内有小的长方形印章,字虽小,但“大生”二字依然清晰可见。紫砂壶设计构想得再好,最后制作时没有大师级的扎实制壶的基本功,好壶是出不来的。1997年,单位里组织我们退休人员到外地去旅游,几天后回到家里,听我老伴讲了紫砂壶的事。上海当时走街串巷的收壶人很多,我老伴感到新奇,想问问他们,我家一把是否紫砂壶,是否值钱,收壶人仔细看了后说要收购,我老伴没有回音,第二天收壶人又带来一个同事,二人看了商量后说:我们高价收购,愿出1600元收我家的壶,我老伴听了吓一跳,不就是一把泡茶的壶吗,价格怎会这样高,都可以买台彩电了。我听了心里发紧,急着问你卖了没有,她说没卖。我想说如果你把它卖了我又能对你怎样,如果你把它卖了,我能到哪里去寻找那些满上海跑的收壶人的踪影。想想也是,我总有一种失而复得的感觉,我对老伴说这是我们与紫砂壶的缘分,我父亲传下来的不能在我们手上失去。

紫砂文化:紫砂壶:小茶壶内的大文章


紫砂壶上各种奇异的树枝、花果、筋纹和描绘的一是断代。紫砂壶的形状、款识、泥质和技艺等,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可以从一些重要特征入手进行鉴别;二是识别制作者。主要通过制作者标示的署款来识别,其署名特点至关重要;三是辨伪。这方面的专业要求非常高,不仅要知道断代和分辨作者,还要掌握各个名家的制作特点、款识格式和擅长技艺,尤其对早期紫砂壶,其辨别难度更高,稍不留神或行道不深,就极容易看走眼。

尽管近年来紫砂壶赝品泛滥,但并不影响收藏者和投资者参与,毕竟绝大多数赝品均属粗制滥造之列,识别也较为容易,而且这些东西一般售价较低,大量属于地摊商品,投资者完全可以抛弃这类紫砂壶而选择那些“根正苗红”的商家或到拍卖行中竞拍。

尽管近十余年来紫砂壶的价格持续走低给紫砂壶投资带来负面影响,但应当看到,其炒作泡沫已基本散尽,一些当代名家之作的价格明显偏低,无形中又孕育着新的投资机会。同时,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民间收藏繁荣,紫砂壶的集藏也有重新升温的趋势,这些都是投资潜力的表现,颇值得投资者关心和重视。

紫砂文化:上海紫砂壶艺大师许四海细说茶文化


昨天,杭州市五星级茶楼“你我茶燕”,为庆贺上海世博会,推广传播中国茶文化,举办了一场庆世博茶叙活动,并首次展示了世博礼品壶共十八式,如“神韵世博壶”、“和谐世博壶”、“汉字世博壶”等,件件皆紫砂壶精品。浙江省茶叶协会副秘书长、杭州市茶楼协会副会长、茶燕总经理倪晓英女士,邀请了数十位浙江茶界名师、名人,并特邀上海紫砂壶艺大师许四海共叙浙、沪茶文化发展。

号称江南壶怪的许四海先生不仅专程出席,还带来了两套世博礼品壶。茶叙会上,许大师亲自介绍了创作紫砂世博壶的创意、过程及壶与茶文化知识。

许四海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紫砂陶艺大家,其作品“夏意”荣获国家金牌奖。此外,许四海先生也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鉴藏家,他创办的百佛园和四海艺术馆,世博会期间免费对外开放。艺术馆内收藏了一千多件从仰韶文化的彩陶壶到春秋战国的灰陶壶,两汉、西晋和隋唐的青瓷、彩釉瓷壶,宋元的青白瓷壶及明清以来的各种名家紫砂壶。

紫砂文化:当代紫砂壶收藏现状


从来佳茗似佳人。作为与佳茗厮守相伴的紫砂珍器,自然更是人们心仪的“美媛丽姝”。近来,紫砂泥矿的限采,《紫玉金砂》电视剧的热播,普洱茶文化的流行,宜兴紫砂壶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启动,紫砂届众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当选,一系列利好在收藏界掀起了一股收藏紫砂壶的热潮。紫砂壶不断升温的价格,也使其成为不少投资者关注的重点目标。

谈到当代紫砂壶收藏,有两位人物不得不提,一位是香港的罗桂祥博士,一位是顾景舟大师。1978年秋,罗先生首次访问宜兴紫砂工艺厂,并展示了一些自己收藏的古壶照片,要求厂方按样仿制。在顾景舟大师的带领下,厂方圆满完成了任务。至此,当代紫砂羞答答的登上了舞台,一发而不可收。

1980年,宜兴在北京举办紫砂壶大展,一时引得观者如堵,紫砂珍品的光彩燃亮了众多观众的眼睛。1981年香港第六届亚洲艺术节上,紫砂作品更是大展陶艺雄风。接下来,香港茶具文物馆“宜兴紫砂器”展览,又吸引了大批中外人士参观。众多展览加深了大众对宜兴紫砂壶的了解和认识,促进了收藏紫砂壶的兴趣,也为宜兴紫砂文化的传播开启了一扇通往世界的门。港台来的文化掮客窥得其中发财之妙,竟纷纷敛收一批当代名手顾景舟、徐秀堂、徐汉堂、汪寅仙、周桂珍等制作的器珍,携至港、台出手。

1984年是宜兴紫砂的春天,国际上掀起一股“紫砂热”,海内外的壶商、收藏家纷至沓来,踏破了宜兴紫砂厂的门槛。陶都一时“洛阳纸贵”,精品名作更是“僧多粥少”,人们为求得一把名壶而费尽心机。由于信息沟通不便,中间商大肆炒作,内地与港台作的紫砂壶价格相差百倍。周桂珍对笔者说,那时候紫砂厂里一个月的奖金才6元钱。当有人对周桂珍说一把她做的壶在香港可以换一台电视或者一台冰箱的时候,已经步入中年的周桂珍感觉到简直不可思议。在那个年代,电视或冰箱对于一般老百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

伴随着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掀起的紫砂壶收藏热,仅靠宜兴紫砂工艺厂生产的紫砂壶已供不应求。为适应崛起的市场,在高海庚的主持下,以顾景舟为艺术指导,组建了特种工艺培训班,传授制壶技艺,因此造就了一批当代的制壶艺人。与此同时,乡镇企业也纷纷仿效,建起了宜兴紫砂二厂、三厂……三十厂。原先一个近千人的制壶工艺厂,顷刻间出现了万人做壶的热闹场景。这期间,宜兴的制砂厂家,盛邀书坛、画界的名宿新秀,前往宜兴与当地制砂名手,联袂创作。当代名画家与知名紫砂高手的“双名”合作的砂壶,一下成了收藏热点,卖价多为五六十万元一把,最高者竟卖到百万港元之巨。

1234下一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