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导航 >

陶瓷知识:石湾窑的陶塑艺术——概述

陶瓷知识:石湾窑的陶塑艺术——概述

陶瓷知识 陶瓷艺术 石湾窑瓷器鉴别

2021-07-22

陶瓷知识。

我国南方的佛山市石湾镇,一向以制陶业而闻名于世。石湾陶塑(俗称石湾公仔),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冶则佛山,陶则石湾,皆良工地。考古发现,早在四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石湾的先民就已烧制陶器。唐宋时期,这里的日用陶器已大量发展,到了明代,石湾窑更注意采集我国各大名窑之精粹,熔炼提高,以古朴、传神、典雅、厚重的艺术效果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成为陶瓷艺苑中的一朵奇葩。新中国成立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导下,石湾窑这朵火里之花青春焕发,更呈放着动人的光彩。

石湾窑陶塑艺术的地位wWW.TaoCi52.cOm

石湾窑陶塑,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明清时代,石湾已发展成为综合性的陶瓷生产基地。产品中的美术陶瓷(包括各种陈设用陶塑、实用美术器皿、玩具等等),园林建筑陶瓷(包括各式琉璃瓦、造型花脊、色釉栏杆、花窗、照壁以及墙地装饰砖等)两类,因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特殊用途,明清以来已遍销华南及远销国外。清初期屈大均著的《广东新语》中已述及石湾之陶遍二广,傍及海外之国,可见它在当时影响之广。

石湾窑的陶塑艺术,既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性,更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制作内容丰富多采。制品生活气息浓厚。塑造的人物、鸟兽,形神兼备,千姿百态;塑造的植物、山水,自然清新,生趣盎然;人物形象典雅传神,器物造型及釉彩古朴浑厚。几个世纪以来,形成了自己强烈的特色和风格,因而深受国内外各界人士所喜爱。并且出现了石湾陶塑的收藏家、鉴赏家及评论家,对石湾窑陶艺进行评论、介绍。

石湾窑陶塑,它与我国其他优秀艺术一样,都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它不仅千百年来历久不衰,而且影响越来越广泛。究其原因,主要它具有鲜明的人民性;二是具有令人目注神移的艺术魅力,使人越看越爱看,越看越有味。凡观看过石湾陶塑的中外人士,无无不赞叹艺人们高超的艺术造诣。著名作家郭沫若、肖三,曾先后写下陶瓷尊独创,何用仿元均,艺与道俱进,品随岁更新;喜看佛山访石湾,石湾工艺不平凡,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等赞美诗句。

石湾窑陶塑的另一大类,是建筑及装饰用的琉璃制品。它是东方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上有它的地位。我国南方以及东南亚地区建造的庙宇楼台、庭院别墅,多采用石湾琉璃制品。罗浮山冲虚古观、广州镇海楼、六榕寺花塔、陈家祠、佛山祖庙、伶仃洋赤湾天后庙、香港大屿山宝莲寺等建筑物均采用石湾制的琉璃,人们不论从照片或实地观看,无不赞美这些建筑的壮观宏伟。琉璃瓦中的人物花脊是立体组画,它象壁画而优于壁画,似壁雕而胜于壁雕。佛山祖庙的琉璃瓦脊人物雕刻(琉璃瓦脊人物雕刻清广东省佛山市祖庙

解放后,石湾窑陶塑艺术,发展较怏。尤其是美术陶瓷,影响更为扩大,产品远销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著名雕塑家刘传和美术家刘泽棉、庄稼、廖洪标等,均发挥了他们的艺术才能,不断对石湾传统陶塑艺术进行挖掘、整理,进行新的创作;釉料艺人霍日增、吴灶生等对发展传统釉彩,多年来悉心研究,取得良好成果。由于石湾窑陶塑艺术在继承传统中不断进步,它的成就,象磁石一样,吸引着许许多多到中国来的旅游者和归国华侨,包括不少的国家元首和各界的知名人士,他们都以到石湾一游为快事。

1234下一页

taoci52.com精选阅读

陶瓷知识:中国陶塑“石湾公仔”的艺术特色


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内,一个个生动形象,造型多样,细腻传神的石湾公仔正在静静的接受着游客们的欣赏。这是广东首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行业博物馆。石湾,拥有着悠久的制陶技艺和文化,石湾窑和石湾工艺,也就在这片土地上发展的日趋繁荣。

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内,一个个生动形象,造型多样,细腻传神的石湾公仔正在静静的接受着游客们的欣赏。这是广东首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行业博物馆。石湾,拥有着悠久的制陶技艺和文化,石湾窑和石湾工艺,也就在这片土地上发展的日趋繁荣。为了让大家更了解石湾窑,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的纪文瑾主任,接受了中国文物网记者的专访,向记者介绍了石湾窑和石湾的陶瓷发展及现状。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馆藏《春夏秋冬》

上溯至唐,发展至今石湾窑的历史现状

石湾陶艺的历史,追溯源头,可以到新石器时代。石湾的贝丘遗址,出土的硬文陶片,经中国科学院鉴定,距今约五千多年,属新石器时代。但是,一般来说一个窑址的确定,必须是大规模的生产,零星的生产规模不能成为证明产区的存在。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唐宋时期,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石湾逐渐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日用陶生产基地,产品远销海外,此时其艺术陶的生产已体现出在吸收北宋名窑色釉基础上创造石湾陶艺语言的特点。

石湾出现大型窑场的历史可上溯唐代。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先后在佛山石湾大帽岗和南海奇石发现唐宋窑址。从石湾大帽岗唐宋窑址发掘出的均属半陶瓷器,火候偏低,硬度不高,坯胎厚重,胎质松弛,属较典型的唐代南方陶器。

从唐代开始,石湾窑就是以大规模的生产生活陶器为主,然后一直到明末清初的时候,石湾的陶瓷艺术进入了一个大繁荣、大发展的阶段。美术陶瓷是在日用陶瓷生产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明代出现美术陶瓷的生产,虽处在初级阶段,生产规模尚小,但它使石湾窑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体现了石湾窑的综合性,为清代民国美术陶瓷的蓬勃发展奠定的基础。明代的美术陶瓷除器皿外,还雕塑鸟兽人物,人物塑造多为仙佛之类,形象各不相同,线条简练概括,一般都全体施釉,质朴无华,浑厚传神,如绘画中的写意手法,这是明代石湾人物陶塑的基本特色。

清康熙以来,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佛山则是繁华的商业重镇,对石湾制陶业有了很大的刺激和促进。随着国内外对石湾陶器的需求量的大幅增加,制陶业生产体系不断扩大和完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美术陶和园林建筑陶异军突起,烧制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石湾陶业进入鼎盛时期。

现在石湾窑的东西,基本上都是美术陶瓷,石湾本地人也叫做石湾公仔,以做人物、动物、微雕、瓦脊为主。而今的石湾窑,作为一个成熟的窑区,发展地非常繁荣。同时拥有者雄厚的大师资源。现在石湾15位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大师,60位左右省级的工艺美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大师。

釉色丰富,器型多样石湾窑的瓷器特色

石湾窑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釉色,一个是制作成型的技法。石湾窑的釉色种类十分丰富,斑斓多彩。其中最重要的釉色特点,就是仿钧。北宋时期,很多河南窑工迁移到广东,带来了中原的制窑的技术,仿钧的釉色特点便流传了下来。明代以来,石湾陶艺在窑变与仿名窑两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窑变指在窑内烧制过程中,器形釉药中所含的着色剂,经过高温的熔融所起的化学作用,使其呈现出意料之外的釉色变化。石湾窑变釉被誉为石湾釉中之冠,寂园叟在《陶雅》中以《洛神赋》中神光离合,乍阴乍阳来形容石湾窑变。其中三稔花色釉、虎皮斑釉等最为名贵。仿造各大名窑的釉色,如仿造哥窑的冰裂纹,仿龙泉的梅子青釉,仿磁州窑的铁绣花,仿建窑的鹧鸪斑,仿钧窑的玫瑰紫、仿唐三彩釉、翠毛釉等,成为石湾窑釉色的重要组成部份。石湾窑慢慢形成了釉色斑斓、多彩的特点。可以说现在全国这么多窑口里面,石湾的釉色是最丰富多彩的。

石湾窑在明以前,生产的都是生活陶器,石湾是没有瓷的,都是陶器。石湾窑所生产的陶器,当时被广泛地出口到海外,包括高丽、日本、东南亚一带,器型有壶、坛、罐、缸、花盆等等。可以说,广东这边的生活陶器,基本上是从石湾出口出去的。因为都是一些生活陶器,所以制作工艺上有一些民间特有的特色。

造型传神,题材亲民石湾公仔的特色

现在的石湾,是举世闻名的陶都,石湾的陶塑艺术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现在人们谈起石湾窑和石湾的陶瓷业,重点和中心就是石湾公仔。作为艺术陶瓷、美术陶瓷,石湾公仔具有着超强的美术性艺术性和人文性。对比全国众多的窑口,大多做的是器皿,而石湾的陶塑公仔制品,在全国众多窑口中,是独一无二的。

它的美术性,就表现在它的传神,艺术的品评标准,第一就是以形传神,石湾公仔在表现人物的神态上,处理的非常到位。它的人文性,在于他的亲民属性。石湾窑,系民窑。它一直以来,就跟皇家体制没什么关系,而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是给老百姓做、用、欣赏的一门艺术。所以,石湾窑的公仔人物,多表现的是生活的场景,如,喝茶、扇扇子、爷孙俩、甚至是抠脚趾等生活中的场景。

历史上的石湾由于长期以来与中原联系较少,保留了很多岭南文化的特色。后来由于人口的迁徙,陶工也带来了中原的造像技术。所以,石湾公仔的技法,也较多地保留中国传统雕塑的遗存。如:陆羽品茶、刘伶醉酒、水月观音、钟馗、关公等。

广东美院的一位老教授胡博就曾说:石湾陶塑,是中国传统雕塑的最后标本。因为在全国,那么多的窑口里面,只有石湾较为完整的真正地保留下了中国传统雕塑的味道、题材和技法,包括衣纹、眼珠和神态的表现方法。

价格适中,潜力巨大石湾陶瓷的价值

虽然,石湾陶塑特色鲜明,有非常成熟的工艺性,非常讲究泥、釉、火工艺上的特性,也保留了很多中国传统的雕塑的味道,但是石湾陶塑的市场价格,一直以来比不过其他的窑口,市场价值不是特别高。有人曾表示佛山陶艺的艺术价值在市场被严重低估。

目前,中国的艺术拍卖市场的价格普遍高昂。比如宜兴、景德镇某些大师的工艺品,几十万乃至上百万是很普遍的价格。但是,石湾陶塑最近几年才有少数几个顶尖大师的作品超过百万。但也正因如此,现在有很多的收藏家,看中石湾陶艺这个洼地,开始收藏石湾陶艺。

陶瓷知识:古代石湾陶器——概述


广东佛山石湾,古今一直烧陶,闻名中外。

石湾原来是一个村,属南海县佛山镇石州乡管辖,1951年佛山划归省辖市,1954年佛山市接管石湾村,并将其改为石湾镇。石湾位于佛山市之西南面,相距仅六公里。该镇是一个近似长方形的狭长地带,也是古代的冲积平原。其西南面临西江东平河,大小船只沿江河而上。西面可达肇庆、高要、德庆、郁南封开、梧州、南宁。北面可通清远、英德、曲江、韶关、乐昌。沿江河而下亦可通佛山和广州。陆路交通运输更为方便。石湾东南北三面有千秋岗、大帽岗、小帽岗等二十多个高矮不等的山岗围绕。这里发现的古窑址所在地,主要是在石湾镇之东的大帽岗一带。该地蕴藏着丰富的陶土和岗砂,依山傍水,是古今烧窑的好地方。这里的地形变迁很大,古代的江湾现在已成为陆地。本来大帽岗是近石湾东平河的,现在已相距有一公里之遥了。据《佛山忠义乡志》和《南海县志》载,大帽岗是石湾最高的山岗,现在已不是这样。查考该山前面的莲子岗丰宁寺莲峰书院内清代《禁挖岗沙印砖碑示》,及其附近五显庙岗南,明永历年间《禁挖岗沙碑示》,知其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当地有不少陶工在这一带山坡及山顶大量挖掘岗沙和陶土,因而岗顶逐年变低。近年来在石湾西北面的奇石村,亦发现有与石湾窑同系统同时代的古窑址,扩大了研究石湾窑的范围。据《广东文物》记载,石湾陶业全盛时期,共有陶窑一百零七座,容纳男女工人六万有余。而衰落时期(民国年间),仅余陶窑六十余座,执业工人不及二万。又说石湾陶业订定行规,尚有簿籍可查者。仅传自明代天启年间,初分八行,后分二十三行,若析其细目,约有五十余行。可见其规模之大,制品之多,分工之细。石湾陶业历史悠久,需要研究的专题很多,不一一论述。

陶瓷知识:钧窑概述


宋代是中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当时窑场林立,名窑众多,最为著名约有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它们各具特色,交相辉映,为中国瓷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其申在釉色的运用上,最具创新意识,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当属钧窑瓷器。

源于唐代的钧窑瓷器其基本釉色大多为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深的称为天蓝,较淡的称为天青,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自,色泽有如青玛瑙和蓝宝石一般的美丽。及至北宋中晚期,古钧窑的艺匠们在唐钧大块斑彩装饰的启发下,又创造性地以氧化铜作着色剂,成功地烧造出了蓝、红、紫诸色错综掩映的高温窑变釉,五彩综纷,艳丽绝伦,为其它窑口的产品所不及。其中最为驰名的窑变釉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鸡血红、葡萄紫、朱砂红、梅子青、胭脂红、鹦哥绿、火焰红等10余种,加之天青、月白、天蓝、米黄诸色,真可谓琳琅满目,相映成辉。钧瓷窑变釉中红里透紫,紫里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各种色彩融乳交织,色彩纷呈。而且随着人们丰富的想像力,这些自然天成的釉变还幻化成为一幅幅神奇的峡谷飞瀑、月夜星辰,更有的如彩虹闪现,焰火怒放,令人拍手称奇,叹为观止。古人曾用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生时和高山云雾霞一朵,烟光空中星满天。峡谷飞瀑兔丝缕,夕阳紫翠忽成岚以及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千钧万变,意境无穷等诗句来形容钧瓷窑变色彩的繁多和神奇微妙之美。

钧窑瓷器对中国制瓷工艺最大的突破还在于铜红釉的稳定成功烧制,这也是它之所以能够产生出匠心独具、艳丽绝伦的窑变釉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钧瓷铜红釉的稳定烧成,改变了以往我国陶瓷生产中只有高温青釉和黑、白釉的单色釉格调,极大地丰富了陶瓷装饰的内容,在陶瓷装饰艺术方面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探索精神。这种制瓷技术上的显著进步,不仅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体现,而且在中国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石湾窑陶塑艺术风格形成的转折点


石湾艺术陶塑人物,广东俗称石湾公仔,是一种很有地方特色的艺术欣赏品,在它的定型成熟时期,颇受海内外收藏家的垂青,被国内文博收藏界称之为“石湾窑”系列。仔细观察这类作品,会发现其特征十分明显,走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子。首先其胎质是一种经过认真的挑选和精练的陶胎,烧结程度较高;釉质是当地传统的灰釉,常用各种仿钧及窑变釉色。尤其是人物艺术造型和形象刻画生动传神,人物的脸部或其他肌肤露胎。这些独具一格的艺术造型表现形式,在陶塑人物艺术上另辟蹊径,其对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内涵,不仅具丰富的表现力,而且有其特殊的魅力,是故其优秀作品一经问世,便深受人民大众所喜爱。显而易见,这种独有艺术风格的形成,即使在外行人看来,也知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弄清这种发展脉络,对我们鉴赏、甄别、断代这类艺术陶塑人物,将是大有裨益的。

笔者曾参加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石湾镇区的文物普查,在此期间曾对此问题作过专题调查。大量史实说明,石湾艺术陶塑人物,曾经历了初始、突变和成熟三个发展阶段。作为人物艺术陶塑的根基石湾日用陶制造业,到了明清时期已形成庞大的生产体系,严格按产品种类分行,分门别类进行专业化生产的模式,使其内部分工为多个产销行头,从明代的8行猛增至清末民初时的28行,其中就有花盆、古玩、黑釉、白釉等艺术陶类行业。在其全盛时期,石湾的陶窑达107座,各行商号共计近千家,大小寮场作坊千余所,直接或间接从事制陶业的工人不下6万人。传统的制陶和煅烧技术日臻成熟,产品种类名目繁多,总数不下千余种,从而打响了“石湾缸瓦”的优质品牌。在釉色研制方面亦取得了重要的突破,除传统色釉种类外,逐步确立了善仿名窑的釉色特点,成功研制出仿钧、仿哥、仿汝等高温灰釉,为形成自身的釉色特征奠定了基础。石湾人物艺术陶塑,就是在这一时期从制陶业中派生出来的,无论从胎质、釉色、成型制作以及烧成等环节所显示出来的特征看,无不带着日用陶技术工艺的烙印。明代至清中叶,艺术陶类产品的生产规模尚小,仅为黑釉行、白釉行和花盆行的副产品,而且还是仿名窑的花瓶、水仙盆、文房用品等器皿类为主。至于陶塑人物类,则仅有少批量的生产,多为寿星、仙佛类的座像,早期的往往连脸部通体施同一种釉色,严格地说,仍算不上人物的艺术造型,仅为一般的陈设供像而已。而且烧成温度不一,既有高温灰釉,也有低温铅釉,高低温并存。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清中叶古玩行成行后,才有所改善,然而从陶塑人物类的总体上说,仍未见新的突破。因此,这一阶段当属艺术陶塑人物的初始阶段。

清中叶以来,广州、佛山及珠江三角洲一带讲究庙宇豪华装修成为时尚,尤其是瓦脊艺术陶塑装饰之风大盛,这类屋脊装饰本为花盆行所承造,其早期产品是各种琉璃瓦脊,其上仅有各种卷草纹或博古线文的贴塑装饰,当地陶工称之为花脊。而这种琉璃与北方琉璃的区别,就在于釉料是高温灰釉,而且与胎体是一次高温烧成的。清中叶后,这种琉璃陶塑花脊艺术,得以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并在设计造型上实现了由花卉鸟兽发展到故事人物的重大突破。尤其在清道光年后,以故事人物为主体的花脊造型设计达到了此类装饰艺术的最高境界。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是一批古玩行陶塑精英的积极参与。琉璃陶塑人物花脊装饰的使用,由于清代制度的限制,大多只用于庙宇主体建筑的正脊、廊庑的屋脊或照壁的顶脊。通常采取总体布局设计、分块组合的方式,局部的单块长50—60厘米、高80—150厘米、厚20—25厘米不等。其题材创意与本地的戏剧文化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往往以一齣戏剧故事为中央主题,民间故事及寓意祈福的内容为两侧副题。塑制时根据总体设计图样,分块完成其中的戏剧故事群组人物、鸟兽,配以多种建筑物背景道具,以及周边装饰图案。上施传统及窑变钧釉等釉色,协调和谐。一脊之中所塑人物数十至百个以上,其体态造型取法于戏剧舞台人物的功架,千姿百态;人物塑造一如戏剧脸谱式角色,栩栩如生。其中的舒展夸张与恬静内敛兼备、动静皆宜,与初始阶段的造像式造型相比,不可相提并论;而左右两侧副题大型人物的塑造,则风格迥异,不受舞台场景和剧情限制,作者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人物造型着重生动自然,形象刻画更为细腻写实,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成熟时期人物艺术陶塑的初始形态。而且,所有这些人物的面部、手部均不施釉,以便在煅烧完成上脊安装前,对主要人物的面部作戏剧舞台式油彩“开面”处理,增强其艺术效果。正是这种花脊人物设计创作的实践,给陶塑艺人以广阔的施展空间,以及多类人物造型塑造的锤炼,陶塑人物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和提升阶段。这种屋脊装饰艺术由于制作精美、色彩斑斓、内涵丰富,一经出现,便风行广佛及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广西,遍及港澳和东南亚华人地区,但凡新庙宇落成,往往争相定做安装。如此独具地方特色的陶塑艺术,不仅在中国,哪怕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因而,花脊陶塑人物艺术在晚清时的异军突起和广为传播,正是石湾陶塑人物艺术风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可称之为突变阶段。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民国以来的社会大变革,使市场需求出现了大逆转,大型庙宇建筑越来越不合时宜,陶塑人物花脊装饰亦随之失去了广阔的市场而走向衰亡。此后,陈祖、黄古珍、陈惠岩等著名陶塑人物大师又相继回到古玩行中发展,在经受了人物花脊阶段的历练后,他们及其后来者如潘玉书、刘佐潮、刘传、廖坚等的作品所展现出来的新貌,对比初始阶段的作品,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在总体风格特点上,无论从题材、造型、形象刻画、釉色和烧成温度等多方面的艺术工艺对比,确是给人以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在一些研究者看来,原因似乎是在于作者艺术创作水平的提高与突破,其实并不尽然。晚清百余年的史实说明,这种质的飞跃,其根本原因,是在于艺术陶塑人物的发展过程,经历了琉璃陶塑人物花脊阶段创作实践的洗礼,使之进入了艺术陶塑人物的成熟阶段。这种重要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多个方面:

1、艺术陶塑人物作为南国陶都的特有品牌,已趋于定型成熟,个性特质越来越明晰,最终形成统一的艺术风格。胎质是在人物花脊陶胎的基础上,加上艺人的合理调配精练,尤其是脸、手等细部的胎料更为细腻匀净,以便细致刻画;烧成温度统一在1100℃以上的高温,而非此前的高低温并存;艺术造型摆脱了此前单个坐立造像的单调呆板,出现了两个或以上人物的组合构思,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与相互呼应;而体态造型比之花脊人物的戏剧功架势,更为写实,能结合人物性格,生动自然并富于变化;釉色一致采用高温传统灰釉,并发展和完善了花脊人物的脸部或其他肌肤露胎、衣饰施釉的传统,从而形成自身的特色。

2、题材广泛,贴近现实生活。创作思想更为解放,大大改善了此前以仙佛为主的单调造像模式,吸取花脊人物中多种性格人物的创作手法,题材更多样化。既有神仙佛等多种写实变化的新颖造型,又有历史人物、神话人物,而且还出现了“打蚊公”、“钓鱼翁”、“瘦骨仙”等现实生活中的典型,并赋予其更深的思想文化内涵。

3、人物造型刻画讲求形神兼备、内涵丰富。在造型手法、形象刻画上,不仅十分注重继承花脊人物的创作传统,而且尤为突出的是,善于吸取传统国画人物表现手法和体态造型的精髓,处处体现出国画人物的神韵。人物的形象刻画,既有国画写意人物的夸张手法,重神似而轻形似,线条简练含蓄,恰到好处;亦不乏国画工笔人物的精雕细刻和细腻轻柔。并且还注意调动人物的神情、动态、服饰等多种手段,强化人物的性格特征与思想感情,这是此前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衣纹的处理简练概括,俨然是国画人物的三维表现形式,以至成为此时期陶塑人物又一个重要特征。

4、釉色运用绚丽多彩、更有针对性。除充分发挥仿哥、钧红等传统仿名窑釉色及翠毛蓝等窑变釉色的长处,使作品的色彩更具古朴的特色外,还善于灵活运用茶叶末、蟮皮黄、老僧衣、天目釉、铁锈釉等创新成果,使之有利于人物性格的烘托,大大丰富了人物的表现手段,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以上种种新气象,使石湾艺术陶塑人物的总体面貌焕然一新,遂在海内外得以名声大振从此步入中国以至世界陶瓷艺术的大雅之堂。

陶瓷艺术概述


陶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艺术结晶,陶瓷艺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陶瓷艺术概述”。我们的祖先和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如埃及、印度、希腊、波斯、西南亚的先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陶器。陶器的制作也有近万年的历史,人类自从开始懂得制作陶器,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野蛮时代的最低级阶段——是由制陶术的应用开始的”。在制陶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中国人发明了瓷器。陶瓷器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人们生活问题,如生活用具、建筑材料等,还提供艺术的享受!

如今,陶瓷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日用陶瓷、陈列陶瓷为主,兼制工业陶瓷、建筑卫生陶瓷、特种陶瓷、艺术陶瓷等百花争艳的大陶瓷格局。陶瓷在德化、景德镇市的国民经济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而且拥有原料、生产、销售、科研、教育的综合配套优势。陶瓷研究开发体系更是越来越完备,德化成立了陶瓷文化研究中心、泉州工艺美术学院。景德镇已经拥有包括国家轻工业总局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在内的三级研究机构,有景德镇陶瓷学院。

陶瓷知识:石湾窑的历史地位


石湾窑是民窑,非官府所办。尽管有悠久历史,但过去它并不为士大夫所重视,所以文献记载极为简略。如《广东通志》载:冶则佛山,陶则石湾,皆良工也,石湾金鱼大缸,两两相合,俯者为阳,仰者为阴,阴所盛水浊,阳所盛水清,诚之尽然。石湾所制陶器,似古之厂官窑,郡人有石湾瓦甲天下之谚,形制古朴,有百级纹者,在江西窑之上。《广东新语》亦说:佛山之冶遍天下,石湾多陶石湾之陶遍两广,旁及海外之国,谚曰:石湾缸瓦胜于天下。

广州是一个很早对外贸易通商的口岸。石湾毗邻广州,由于产品通过广州不断远销东南亚等国,所以在本世纪初期,开始受到国外人士的注意和重视,并对石湾窑的陶器进行论述和介绍。

解放后,石湾陶业有了新的发展,因此介绍和研究石湾陶瓷的论著也逐渐多起来。在报上发表的有关石湾窑的文章更多了。

近年来美国历史研究工作者施丽姬女士,为了研究石湾古代陶塑艺术,曾多次到东南亚各国进行考察。在越南西贡、马来西亚吉隆坡、新加坡、泰国和印尼等地的祠堂庙宇古建筑物上,发现了不少石湾窑烧制的琉璃瓦和花草禽兽人物瓦脊。瓦脊上有无数的身披戏服的立体塑像,故事情节极多。可见石湾陶塑,不但在中国而且在东南亚一带亦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本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石湾陶瓷曾先后多次在广州展出。1960年至1979年亦先后在香港举办了四次石湾陶瓷专题展览。

总的来说,从1904年开始,国内外的学者,对石湾窑的介绍和研究工作,一直断断续续的在进行。从自发的到有组织的,其时间已将近八十年。石湾陶瓷展览,对加深各界人士对石湾陶艺的认识和推动学术界研究石湾窑,导向纵深方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陶瓷知识:石湾陶瓷的特色


(1)陶泥与瓷土

石湾陶瓷所用的泥土,大致可分陶泥和瓷土两类。陶泥是本地所产,瓷土是从外地运来。石湾之所以称为陶都,是因为当地的泥土(陶泥)只能烧陶。石湾陶泥采自本镇东南北三方面的山岗和石湾东平河西岸磨苟岗等约四十多个低矮山岗,这些山岗下面埋藏着大量陶泥,千余年来一直取之不尽。此外,陶土亦来源于佛山澜石、南海、番禺等地。据研究,石湾陶土含铁量高于宜兴陶土,含铝量约为20~23%左右,受火度不及瓷土,须在1000℃~1050℃左右烧成,火候过高陶器则会烧歪变形。但若渗入适量的细砂或瓷土,其受火力则可适当增加。石湾窑除烧陶器外,从唐宋至今亦烧瓷器。早期烧制瓷器数量较少,明清以后逐渐增多。烧制瓷器的瓷土则从东莞、肇庆、英德等七、八个地方运来。东莞白土产于水稻田之下,以横沥及马步坳二地所产者为最佳。传世的明代刻有吴南石堂款的素烧刻花镂孔三足与四足香炉,即采用东莞瓷土制成。东莞白土须和以石湾山砂,始能成器。据抽样检查,东莞瓷土,其成分与宜兴紫砂土比较,宜兴土含铁、锰较多,故色红紫,受火度不及东莞土,须在l100℃左右烧成;东莞土含铁少,故色白,在800℃时色黄,过1200℃时色青。瓷土来自肇庆之莲塘及市桥、清远、中山等地的,以莲塘瓷土为最佳,成分直追福建德化,其土含铝、镁质多而铁少,为一种极佳之瓷土,可仿宋代定窑瓷器。过去石湾艺人取之加入本地红土,以冲淡红色及增加耐火度,若加入东莞白泥则成半陶瓷,用作女像之肌肉部分,则代表妇女白嫩肌肤。若塑老妇,则渗入少许红泥。明清以来石湾烧制的陶瓷数量极多,自成格调。凡艺术瓷,除仿古制品外,皆用半陶瓷土浆注模成品,以省工时,减低成本。

石湾山砂,产自大帽岗、小帽岗、显庙岗、宝塔岗、千秋岗等地。其色金黄,烧成则白,为其特点。山砂为构成石湾陶坯之必需原料。如东莞白土本身不能耐火成器须加入山砂20--30%,利用其熔点高以支持坯体,使其在1200℃左右不会变形。由于东莞土之收缩率大(约为15~18%)而山砂收缩率几等于零,故粗陶器用粗砂,烧成时砂露而土缩,摸之粗糙。凡缸瓦煲盆、下水道渠简等均掺粗砂,若艺术用陶,则经细孔筛筛去粗粒,始行掺入坯土,烧成后不觉粗糙。但若于艺术陶胎上,目力可见砂与泥有明显分别者,则非佳品。烧造者为掩饰此缺点,经常用星朱、石墨涂于器底,使人难以辨认,其实此系辨胎土优劣之一旁证。

石湾各种精陶陶土配方的原则,大致有如下几点:1.纯东莞白土,必须加入山砂、瓷土、红土等,以求耐火。2.纯瓷土必须加入长石,以操纵其耐火或透明度。但长石愈多,则可塑性愈减。3.陶土中加入瓷土,使其色变白,且增加耐火度。但过多则减少可塑性,使器物易裂及变形;红土加入瓷土则呈较淡之暗红色,有滑腻光泽感觉。依据上述原则,石湾陶器中之人物神仙、壁挂、花瓶、植物及精细之花瓶等,各有其特有的坯土配方。

至于石湾胎骨陶用之配方,也很重要。胎骨陶不施釉,目的在于表露陶塑精细之手工、胎土色泽美丽与感觉之细腻,故胎骨在石湾陶塑中占重要位置。各类配方大致如下:一般人面人手用白瓷土30%,红土60%,东莞土10%;茶壶等日用器物,用红土80%,白瓷土20%;石山人物用红土100%。但亦无硬性规定,如清代名工潘玉书雕塑的李铁拐、范蠡、苏武等历史人物,多采用灰褐色胎骨,以示其脸部之苍劲。雕塑的西施、贵妃等女像,则采用白色胎骨,示其皮肤之白嫩。黄古珍雕塑的人物,则喜欢采用明亮细腻的红色胎骨。可见石湾名师,对人物胎骨的配方亦各有别。总的来说,经过配方提炼的石湾陶泥,粘性很强,能耐高温,是理想的陶土。比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的瓷土可塑性大,能塑出迎风飞舞的衣裙飘带和复杂的线条。

12345下一页

石湾艺术陶瓷的分类


石湾艺术陶瓷发展史

汉基出土的陶瓷包括陶屋、禽畜等,是石湾艺术陶瓷的初始形态。明清时期,石湾艺术陶瓷极为兴盛,品种多样,分为微塑、器皿、动物、人物等。人物与动物栩栩如生,微塑以小观大,各种器物异彩纷呈。当代,石湾艺术陶瓷新人辈出,先后出现七位工艺美术方面的大师,与四位陶瓷艺术方面的大师,更有许多业界闻名的陶艺家涌现。

陶瓷微塑

陶瓷微塑别称山公盆景,是石湾艺术陶瓷的独创技艺,据传是光绪年间所创。

人物神仙

由于石湾陶泥所具有的的可塑性较强,烧制成功后色泽发褐,适宜塑造健壮的人物或老人的粗糙肌肤。因此,石湾人物陶塑中,老人与男性的形象较多。

鸟兽虫鱼

汉墓中已有出土。早期的艺术陶瓷制作者,一般是老弱病残,不能制作日用陶,便用边角料制成艺术陶瓷以自娱自乐。

瓜果器物

早在清初就有人制作蔬果。多是老弱妇孺随手拿个瓜果制成模具或略加点缀,便制成了各种艺术摆件以欣赏。

建筑瓦脊

也称之为“花脊”,主要指装饰在屋脊上的各种鸟兽虫鱼、人物、亭台楼阁与各种花卉雕塑。一般分为正脊(正殿)与看脊(后殿),由数个雕塑接合而成,一般一块陶瓷讲述一个故事、主题或者主要人物。花脊的釉色偏深沉,一般是蓝、绿、褐、黄,因为花脊以天幕作为背景,用这一类釉色可以避免阳光刺目耀眼。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知识:石湾窑的陶塑艺术——概述》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知识:石湾窑的陶塑艺术——概述》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