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瓷器历史价值 > 导航 >

陶瓷历史上的璀璨文明

陶瓷历史上的璀璨文明

古代瓷器历史价值 陶瓷艺术 陶瓷文化

2020-05-13

古代瓷器历史价值。

陶瓷是我国非常有名的瓷器,我国也被称为“瓷都”在美丽的江西,有一个叫景德镇的地方那里的陶瓷举世无双,非常的有名,都说来江西一定要去景德镇看看当地的陶瓷,而且也有许多陶艺者都会来到景德镇欣赏当地的陶瓷,并且学习交流经验。

特征

其总体风格是:胎体厚重、器形硕大、纹饰繁密、层次众多。

1.造型,品种减少,以日常用品的盘、碗、杯为主,注重实用性,圆器占绝大多数。

2. 青料,采用进口料与国产料两种钻料。进口料含铁钴比较高,成色浓艳,蓝中泛黑,大都用于高档瓶及大器物上。国产料含锰钴比较高,呈色浅淡,个别的灰暗,常用于民间日用的大众瓷上。

3. 纹饰,高档瓷上纹饰繁密,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故事题材居多。普通瓷上纹饰简单,画笔粗率,以花卉居多。

4. 胎釉。胎泥采用二元配方(瓷石加高岭土),高温烧制不会变形,白中闪青。

5. 工艺。不管圆器还是琢器,底部都不上釉,皆砂底。

6. 款识,元青花不书帝王年号款,极少的书许愿文款、记事款或刻干支款。元青花不是朝廷官用瓷,而是外销瓷。

在当今时代的背景下陶瓷的文化也越发的璀璨,陶瓷用它美丽神秘,变幻莫测极具优雅的魅力吸引着每一位想揭开它身世之谜的人。

相关阅读

陶瓷文化鉴赏-历史上是否有柴窑?


柴窑为五代时期的一大名窑,在文献中常与宋代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并提。相传柴窑为后周世宗上柴荣的御窑,故称柴窑。世称柴窑青瓷釉色为"雨过天青"。据《陶说》记载:"相传当时清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日: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博物要览》说柴窑器物"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夷门广牍》也说:"柴窑出北地,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足多粗黄土,近世少见。"《事物绀珠》则称赞柴窑为"诸窑之冠"。柴窑器物传世不多,世有"片柴值千金"之说。柴窑窑址尚未发现,有人怀疑历史上是否有"柴窑",一般认为它是在河南郑州一带。如《陶雅》说:"柴窑出河南郑州",《陶说》亦称:"后周都汴,唐属河南道,……柴窑,当即在其都内。"历史上是否有柴窑?在陶瓷考古界至今仍未定论。

历史上记述陶瓷的专著主要有哪些?


翻开我国浩瀚的文献材料,关于著录陶瓷的笔记、类书、地方志和诗文等不少。如成书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的《大唐六典》曾记载:瓷石之器是作为州县所出的贡赋载入史册的。这是最早记载陶瓷信息的史书。后来的《新唐书》、《宋史》、《明史》等正史仍旧在“地理志”中贯列入陶瓷,如《宋史·地理三》耀州“贡瓷器”即是。另一方面,许多文人学士从审美的观点出发,针对陶瓷的釉色、造型、清脆悦耳的扣击声,创造了不少的诗赋篇章。如潘岳(公元247~300年)的《笙赋》,唐代诗人杜甫(公元712~770年)、白居易(公元772~846年)、皮日休(约生于公元834年)的诗歌,以及陆羽(公元773~804年)的《茶经》等等。但最有科学价值的是下列三部书:

其一是元代蒋祈编著的《陶记》

蒋祈是一位经营景德镇民间窑场的专家,有很丰富的实际经验。书内系统地记录了景德镇制瓷手工业的全过程以及封建管理制度、总管建制和税目。特别是对制瓷的分工、原料、成型、施釉、装饰工艺、装坯、焙烧、销售等等,都有详细的叙述。虽然它主要是记载景德镇制瓷工艺的专著,但它的实际意义是全国性的,是总括了中国陶瓷发展历史的。

其二是明代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是世界第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百科全书。而且是以叙述技术和操作方法为主、图文并茂的。该书中有一卷是专门叙述制造技术的,题目为“陶埏”。计有瓦、砖、贝+贝+下底土、瓮、白瓷(附青瓷)、窑变、回青等五篇,附图十三。在白瓷一篇里较全面叙述了制瓷工艺的全部过程,“共计一坯、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叙述的层次是:先原料、次人工,最后是功用。特别是对每一项操作,、记载得都很详细,很具体,条条都是亲自的“见见闻闻”,“通篇未曾引用一书”。这是前人来曾有过的。例如上釉,宋应星写道:“见诸器过釉,先汤其内,外边用指一蘸涂弦,自然流遍”。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宋应星“一反明儒陋习”留心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为学应有益于社会的献身精神。

其三是清代唐英的《陶人心语》。

唐英是清朝皇室派驻景德镇御厂监造瓷器的一位官员,从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起,管理“陶务”达二十多年。他是一位务实的管理人,并自命为“陶人”。他所研究和了解的是“陶之业,陶之人,以迄陶中所有之事”。因此,他编著的《陶成图》、《陶成纪事》、《瓷务事宜示谕稿》、《陶冶图》和(《陶人心语》等,都是他聚精会神,苦心竭力,长期从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总结。特别是《陶人心梧》论述了“陶人之天地”,“陶人之岁序”;有创新成功的欢乐,也有失败的苦恼,有生产技术的叙述,还有对“物料、火候、生尅变化”规律的熟悉和掌握。真正是陶人语陶,字里行间充满了“陶人本色。。这就是唐英及其陶冶论著的精辟所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