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导航 >

陶瓷知识:草木灰在中国古代陶瓷业中的重要性?

陶瓷知识:草木灰在中国古代陶瓷业中的重要性?

陶瓷知识 中国古代陶瓷器 中国古代葫芦形陶瓷器

2021-08-03

陶瓷知识。

草木灰是中国历代高温釉不可缺少的原料,所以中国古代陶瓷业中有句行话,叫做“无灰不成釉”,意思是说,没有草木灰就无法配釉,草木灰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草木灰含有高温釉所需要的一切成分,包括Si02、A1203,、助熔剂氧化物、着色剂Fe20,以及少量P205等。P205在一定条件下,能促进釉的液相分离,产生奇妙的艺术形象。唐代郏县窑的花釉、宋代钧窑的窑变和月白、吉州天目、建窑的兔毫和曜变以及长沙窑的乳浊釉等等名贵色釉都和它们选用的特殊草木灰有关。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陶瓷知识:中国古代陶器的种类


红陶红陶在中国出现最早,红陶烧成温度在900度左右,根据考古发掘资料,黄河流域距今8000千年的裴李岗文化和距今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时期,都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褚陶为主。

彩陶彩陶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是用赭、红、黑和的等色绘饰的陶器。彩陶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它是在陶器未烧以前就画在陶坯上,烧成后彩纹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有的在彩绘之前,先涂上一磕白色陶衣,使彩绘节纹之前,先涂上一层白色陶衣,使彩绘花纹更为鲜明。彩陶花纹主要是花卉弦纹、网纹、锯齿纹、三角纹、方格纹、垂幛纹、旋涡纹、圆圈纹、波折纹、宽带纹,并有月亮、太阳、北斗星等纹样。动物纹样,常见的有鱼纹、鸟纹、蛙纹等。兽纹较多的是猪纹、狗纹和鹿纹,有的奔驰,有的站立。这些动物形象的出现,反映出当时的渔猎在原始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物纹样较少见,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出一件陶钵,其口沿内壁上画有三组跳舞的人群,五人一组,舞人动作整齐,姿态优美,精美异常。植物纹样,在距今68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陶器上,发现有稻麦粒、枝叶、花瓣,甚至有些已概括成为几何形体,并和几何形纹混和在一起构成纹样,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别有一番情趣。

黑陶出现于龙山文化时期。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

灰陶灰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斐李岗文化遗址中已经出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都有一定数量的灰陶,特别是用于蒸煮的器皿,多为夹砂灰陶。到夏代以灰陶和夹砂陶则占据主要位置。

白陶是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它是用瓷土或高岭土烧制成的,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后也逐步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白陶器出现于龙山文化晚期,商代为鼎盛时期。商代后期白陶大量发燕尾服,安阳殷墟出土数量最多,并且制作相当精致。到了西周,由于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的较多烧制与使用,白陶器即不再烧造了。

硬陶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几何形红褐、黄褐和灰褐色。印纹硬陶坚固耐用,绝大多数是贮盛器。商代印纹硬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有发现。西周至战国时期印纹硬陶主要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南方的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

釉陶汉代出现了一种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剂——铅的釉陶,又称“铅釉陶”。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铁、铜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色,但经绿釉为最多,绿如翡翠,光彩照人。

墓葬中出土的铅釉陶器表面,有时了现层银白色光泽,有人误称为“银釉”。根据考古工作者的科学研究发现,“银釉”形成的原因是由于釉面长期受潮,釉层表面析出多层次的沉积物,在光线的折射下,产生的银白光泽。

感受日用陶瓷设计的重要性


现代日用陶瓷由于工业化生产流水线化,良莠不齐,产品的选择性与产品的淘汰性增大,人们对日用陶瓷艺术化的要求与日俱增,产品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因此,日用陶瓷传统“实用、经济、美观”的设计观念,需要回炉更新,补充新的内容,建立一个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的、系统的艺术理念来协调现代日用陶瓷。

景德镇欧式骨质瓷咖啡具

陶瓷艺术设计中造型自身的装饰性是十分重要的,以实用为主的日用陶瓷,就应该在符合功能的前提下,还要注意结构比例的调整,线条的变化。这与陈设性的艺术陶瓷设计注重造型自身有所不同,细微的结构、釉面、装饰技巧都会出现不同效果,也决定了陈设性的艺术陶瓷与日用陶瓷追求的艺术效果有所不同。因素是多方面的这里既有功能设计的合理,也有材料和技术的运用与发挥。

日用陶瓷器物的造型和装饰是一个整体不能孤立地分割开进行设计,要建立整体设计的观念和应用,必须考虑到造型的特点参照造型装饰部位和适应面的要求才会取得统一和谐的效果。

1、陶瓷设计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生活是艺术进行创造的前提基础,设计的素材都来源于现实生活,艺术美是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日用陶瓷产品的出新,离不开设计师对生活的观察,一套好的餐具、茶具等都同样离不开设计师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要观察时代发展潮流,色彩的变化和对比,陶瓷产品的实用性、美观性、艺术美等。生活是想象的土壤,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设计师的创造性想象活动,必须依靠生活中所积累的大量的感性材料, 即记忆中的表现。只有把设计融入生活,多做、多看、多听,才能发挥设计灵感,设计出更好的佳作。

2、日用陶瓷的装饰造型艺术美

艺术美不是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而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给人们精神的影响。好的陶瓷产品是设计师现实美的代用品,是设计师经过构思、想象和用材质工艺的创造,去满足人们的渴望。日用陶瓷的装饰美是在于实用造型、 线条、色彩、烘托出一定的情绪气氛、格调、趣味,从工艺上是装饰材料的发挥表现。

陶瓷造型的对称协调表现更多的严肃、完整的情调;不对称的均衡显示了变化统一。使人们感觉更活泼流畅一些。如色彩的暖色和冷色的对比,红色表示热烈、蓝色则表示平静、黄色表示欢快、 白色则表示纯洁,这种对比形成种种不同的美,这种美不是明确的具体的认识的再现,而是洋溢着宽泛的含蓄感情表现的美。陶瓷器型反映出设计师再现艺术美的内容,它的外观线条流畅与曲惋,都包含了设计师对产品的认识市场的地位,日用陶瓷外观艺术美,就是以其外在形式烘托气氛,格调韵律趣味等来表现情感,并以此来影响人,感染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陶瓷设计是艺术美的创造

美的创造和一般实践中创造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联系表现为都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两者的区别是美的创造是在人类一般实践创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是以实践为基础, 以审美理想为指导,运用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一种活动。设计同样是针对社会需求和市场的需要,根据民族和地区的习性和特点,从实用适宜出发,考虑发展趋势,时代感要强,设计出新颖时尚的陶瓷新产品。

人们在创造美的长期实践中,人类积累了丰富的审美经验,逐渐形成各种不同的审美理想,并在一定审美的理的指导下,运用形式规律去创造美的事物。在满足人的实用需要的基础上,一切好的日用陶瓷新产品,都离不开设计师的精心实践和创造。

总之日用陶瓷在造型与装饰二者的主次关系是十分明确的造型是首要的是起主导作用的方面装饰是从属的。要根据造型的特点来考虑装饰的适应。日用陶瓷的发展在历史上随不同年代,不同时期的实践发展而发展。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在经济和文化得到迅速发展的今天,给我们创造了良好的设计平台空间。改革开放,会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日用陶瓷设计的新潮流也在向多元化、高度技术化、材料综合化、主题鲜明化的方向发展。日用陶瓷设计是生活、科学、艺术结合的产物,人们的需求起着主导作用,设计师通过对生活的理解,再加上科学技术的保证,把人们的心理需求变为现实。一个时代审美趣味的形成,总是在总结和吸收了当代和以往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造型、装饰设计的风格和审美趣味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只要我们努力挖掘自身潜力,把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我们就能成为创新意识的时代倡导者,而不仅仅是追随者。

浅析中国古代陶瓷款识的发展及艺术性


何谓陶瓷款识?注解为:在陶瓷的底部或其他部位,标有表明年代、窑名、人名、堂名,或者表示赞颂,祝愿等内容的文字,也有的器底或器里有某种识别性的图案,这些统称为陶瓷款识。

在陶瓷款识出现之前,中国古代最早的款识反映在青铜器的铭文上。在《汉书·效祀志》中记述有:“鼎细小,又有款识。”其中的“款识”说:“款,刻也;识,记也。”又有人称:“器物上的阴文为款,阳文为识。”如张士南在《游宦记闻》中说:“款为阴字,是凹入者;识为阳字,是凸出者。”还有一种说法:在内为识,在外为款。因此款识在中国的历史之悠久种类之繁多可见一斑,而其在陶瓷上的重要性更是无可替代。

一、概述陶瓷款识的作用及其历史发展趋势

历代陶瓷的款识是人类活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接合点。在古陶瓷研究中与造形,胎釉,纹饰,烧制工艺一样,是鉴定古陶瓷的年代,窑口,质量等方面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深入地了解历代陶瓷款识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如款识,书写内容及题款工艺手段,字体等,不仅可以为古陶瓷的鉴定辨伪提供科学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能从中领略到古代陶瓷款识的艺术魅力。

从历代陶瓷器的款识了解过程中,不难看出,在不同时代,不同品类,不同窑口,不同的生产物质及装饰与创作工艺使用用途等,其款识的内容是千变万化的。款识除了能提供考古线索外,其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形式的体现。款识从最早的偶然的工艺处理到后来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装饰手段,是随着陶瓷本身的发展而发展的。而款识和陶瓷的结合也使得陶瓷本身的艺术价值得到升华,许多陶瓷珍品都是由它的款识来体现自身价值,这不仅是因为款识的历史价值,也还因为它的艺术价值。因为有时候从某些角度来讲,古陶瓷的价值往往更注重于艺术这一方面,而不是历史。

在古代早期款识题款的工艺手段上,基本只有刻划和模印两种形式,所以这时的装饰表现手段还比较单一简朴。如早期的青白瓷单色釉制品大都只有采取刻、雕、划等最原始的手段题款,且毫无章法,并无艺术品位可言只不过是作为当时的一种标识。而随着后来釉下彩(青花,釉里红)釉上彩(五彩、粉彩、珐琅彩、金彩、墨彩等)的出现,使款识的题款也出现了与装饰材质和装饰工艺相同的毛笔书写的形式。如釉下青花款、釉里红款、矾红款、胭脂色款、蓝料款、金彩款等。而且这时的题款已不再是胡乱排列,而是依照其在这个艺术整体上的经营位置有规律的进行排列组合。如后来的明清两代的陶瓷款识都出现了四字双行或六字三行外加边框固定的排列组合形式。所以随着陶瓷工艺和其装饰手段的发展,款识的艺术性及其装饰意味也越来越浓。这体现在款识的文字字体,文字排列结构多种多样上,而其经营位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陶瓷款识多以文字形式表现,我国历代文字的风格演变在瓷器上都有体现。款识不仅通过陶瓷这个媒体,表现出中国书法不朽的艺术魅力,它本身也是两种艺术相结合产生的另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款识文字不仅有汉字的行、草、隶、篆及各种变体文字,还有诸如西夏、波斯、西洋、满、藏等少数民族和外国文字。

二、陶瓷款识的两大艺术特性及两个发展阶段

作为一种新出现的艺术形式。陶瓷款识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其书法艺术和装饰艺术上,不过早期的陶瓷款识还没什么装饰效果,它的艺术品位主要还是体现在其书法艺术上。直到明代之后才出现具有装饰性的陶瓷款识。

早期陶瓷款识的题写部位和结构布局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明代以前多题写于器盖,器身、器心、器底。明以后款识的格式始见规范,除长篇题句或特殊器物个别题于口沿外,其余均题于器心和器底。而明清两代的年款排列极有规律,字数一般为四字或六字。四字两行,六字两行为官窑的排列方法;六字三行的形式为官窑民窑皆有。款识的外圈常用单圈、双圈、单框、双框或诸如云纹、莲瓣等图案做为装饰。

中国陶瓷款识的发展从东汉至今近两千年。款识的沿革由偶然的工艺处理逐步发展成必要的步骤,随着瓷器大量生产并日益广泛的为人们所日用,也使款识逐步规范化和艺术化。这个过程以明朝为界分成两个阶段。

明代以前这个阶段时间较长。当时由于烧制地区广,且交通不便,不宜互相交流,款识的题写位置,字体、文字数量和排列方式很难有基本模式,只能从所了解的瓷器种类和器物类型上,对这一阶段的款识作一简单的介绍。

三、陶瓷款识前期的发展及其艺术性

自从东汉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瓷器后,款识也随之产生。东汉瓷器多为青瓷,款识也多用隶书刻划在器身上。以谷仓、虎子、壶上为多见。南京出土的东汉越窑青瓷虎子,其腹部刻有“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谊作”十三字,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纪年款,并集纪年,烧制地和窑工为一体。并且是最早出现的书刻一体的款识。

在稍晚时的两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频频,百姓生活游离失所,制瓷业也没什么发展。所以这一时期的款识特征基本与东汉一致,仍采取单一的刻划形式,内容多为纪年和吉语款。在艺术发展上来说没多大进展。

直到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一改西晋以来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建立大隋帝国以后,制瓷业才开始迅速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并在唐朝时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期。这一点可在隋、唐、五代的瓷器和款识中体现出来。唐代时北方的白瓷开始出现,与南方原有并日趋成熟的越窑青瓷并驾齐驱。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 。款识也在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墓志铭,广告铭,题诗题句纷纷出现,使款识内容不断丰富,艺术性不断增加。唐白瓷曾有官窑中有代表性的“官”和“新官”的刻款。随着唐长沙铜官窑釉下彩的烧成,写款也随之产生。在封建经济文化和商业活动达到顶峰的唐朝陶瓷上赫然有“天下第一”等样式的广告铭及题写经营,征战和日常生活方面诗文的题诗款。这些各式的诸如诗款等的出现,也反映了大唐盛世中经济文化和艺术发展给陶瓷款识发展带来的影响。

经过了五代时的短暂分裂,到宋太祖统一全国后。制瓷业继续蓬勃发展。并一改唐时南青北白的格局,出现了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和诸如耀州,吉州、龙泉等民窑共同发展的局面。款识的内容和题写方法也随制瓷业的繁荣更趋于多样化。宋代款识的发展在于它进一步的融书法艺术于题款;并首次出现了图形连同文字的印款。五大名窑之一的定窑烧制的白瓷,多在足的内部刻时款,字体瘦劲有力,符合书法标准,俨然是以陶瓷为媒介来表现书法艺术。另外耀州窑烧制的瓷器上有“三把莲”图形连同文字的印款,这应该是最早使用题画来装饰陶瓷的款识。

四、陶瓷款识后期的发展及其艺术性

真正既具有书法艺术品味又具有较强装饰性意味的款识是从明朝开始出现的。

明清两代是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御窑厂的设立,形成了以青花为主流,兼有釉上五彩,斗彩及高低温釉共同繁荣的局面。这时陶瓷款识的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性——装饰效果开始充分体现。而款识的种类、工艺、字体等也随之更趋完善统一。这一时期的制瓷业,以其突出的贡献,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明代开始流行在瓷器上题写帝王年号,因此明清两代在瓷器上题写的年号款识也称“年款”。明代年款有楷书题写和篆书题写两种。篆书题写从永乐年间开始出现,以后宣德、弘治、万历等朝代也有。用篆书题写的以刻划暗款为主,一般为“某某年制”四个字。明宣德起出现以青花楷体题写或题于青花框或圈中的年款,有“大明某某年制”,“大明某某年造”,“某某年制”等。成为以后明代历朝乃至清代题写年款的主要形式。对于明代瓷器的款识,前人曾有“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的评价。总的来说明代各朝题款虽有不同,但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就陶瓷款识艺术发展来讲,这是中国陶瓷款识发展的一道里程碑。就拿永乐年间的年款“永乐年制”四个篆体字来说。这四个字的款识不仅分别以印、刻、写三种方式来表现它。而且它的字体笔道圆润,起落笔处尖细,折角处为圆角,结构紧凑、刚劲挺拔。年款的边框又有火云、莲瓣、单圈、双圈、龙凤、轮型和椭圆双圈等多种边饰。像这种画字合一的款识曾在宋代出现过,但仍还远未达到这种装饰效果。所以这时的款识艺术是集历代款识艺术发展之大成的。清康熙朝乃至整个康乾盛世,制瓷业开始持续发展并达到鼎盛时期。而康熙、雍正、乾隆这三朝的瓷器款识无论从文字排列、书写方法、字体、边框和釉色上都有多种形式。并出现了许多新的装饰艺术形式。如在题款工艺方面出现了类似于现代浮雕艺术的凹刻凸雕的工艺手段;在书写方面又多了珐琅彩这种料款,清康熙的年款“康熙年制”和“大清年制”这两种款识就是用珐琅彩题写的。在字体方面除了以前用的楷体和篆体外,首次使用了草书;在其文字排列上也首次出现了六字三行款;在色彩运用上除了青花还使用了紫、黑、黄、蓝等彩料题款。而在康熙朝另一个重大的成就在于把绘画中的色彩搭配运用于题款上,出现了诸如白地黑字,白地蓝字,白地红字及绿地红字等多种彩款。另外,除了文字款,还出现了可以单独使用的诸如双圈、秋叶、梅花、团龙、团扇、花型、物型等的图形款及刻有“熙朝传古”和“文章山斗”等的闲章款。这些新的款识在装饰方面比前朝更浓郁而在书法表现形式上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总之这个阶段的款识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纵观中国历代陶瓷款识的发展总是离不开制瓷业的发展,社会经济文明和艺术的发展。而陶瓷款识由最初的无意的工艺处理一步一步发展到最后成为人们在陶瓷艺术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工艺手段和一种特殊的装饰手法的历史就是整个人类活动的发展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历史。陶瓷款识作为人类活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合点,它很好的反映了这一点。所以想要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发展史就应该先了解中国陶瓷,而要完全了解中国陶瓷,就应该了解中国陶瓷的款识。

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历程


瓷器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陶瓷的发展本质上来说首先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而后奴隶制的发展促使了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各种手工业的发展,而陶瓷就在此时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装饰和器皿。总之我国陶瓷的发展与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的萌芽,以及奴隶制的出现都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今天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历程”。

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就出现了陶器。3000多年前的商代,已出现了原始青瓷,再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东汉时终于摆脱了原始瓷器的状态,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瓷器是以瓷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挂釉、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经1300℃以上高温烧制成的器物。

商代的原始青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青瓷到白瓷、再到彩瓷的几个发展阶段。

东汉青瓷刚刚从原始瓷中脱胎出来,也是原始瓷器踏入成熟期的门槛,尚未形成自己特有的风格。魏晋南北朝是我国瓷器生产的跃进时期,制造工艺不断提高,青瓷广为普及,形成了南方和北方两大青瓷系统。特别是北朝时期成功地烧出了白瓷,成为瓷器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

唐代制瓷业在规模、技术、艺术上都超越前代,瓷窑遍及大江南北。唐代由于瓷器产区日广,各地区出现不同风格的瓷窑体系,故开始在窑上冠以地名,如越窑、邢窑、岳州窑、洪州窑、寿州窑等。青瓷、白瓷都发展到成熟、完善的地步,逐步形成了青瓷和白瓷并驾齐驱的局面。其时瓷器以北方的邢窑和南方的越窑最为著名,一白一青,遥相辉映,即陶瓷史上所称的“南青北白”。同时被作为唐朝象征的唐三彩在这一时期广销海内外。

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元代的制瓷业在宋、金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突出成就是大量烧制青花瓷和发明了釉里红装饰法,是古代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瓷器生产空前繁荣,景德镇窑名满天下,民间窑厂遍布南北,制瓷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的发展臻于鼎盛,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在彩瓷方面除青花和五彩瓷进一步改进提高外,康熙时期还创造了闻名中外的粉彩、珐琅彩瓷器。雍正朝烧造了发色最鲜艳的釉里红,青釉的烧造也达到了历史上最高水平。乾隆时期是我国制瓷业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到嘉庆以后瓷艺就急转直下。尤其是道光时期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竭,制瓷业一落千丈,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清王朝寿终正寝。而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古陶瓷发展史,也至此落下帷幕。

今天,久负盛名的中国古瓷已经成为人类文化史上重要的研究对象,它所蕴含的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令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陶瓷学家、考古学家以及古玩收藏家为之神往不已。

美术鉴赏的重要性


美术鉴赏这门学问改变了人们的观看方式。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欣赏一般局限于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

而鉴赏是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作用、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

理解两个概念美术欣赏±和美术鉴赏

“欣赏”与“鉴赏”:

o《辞海》对“欣赏”与“鉴赏”的解释

o欣赏:领略;玩赏。鉴赏:人们通过特定媒介与艺术形式逐步进入对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欣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

“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

o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都是人对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所产生的情感活动与思维活动。

o区别:活动过程完成的不同

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

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理解

美术欣赏(感性)

美术鉴赏(理性)

“美术鉴赏”:

o《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鉴赏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

o在美术鉴赏中,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趣味,从作品中获得对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并伴随一系列的情感反应,从而对作品作出某种审美评价,得到某种精神上的满足,即审美享受。因此,美术鉴赏在具体要求上,比美术欣赏要更高一些。

“美术鉴赏”的含义:

o《课程标准》指出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美术鉴赏的两种方法

o积极参与美术鉴赏活动;

o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o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1)、费德门四阶段分析模式:

o前面讲到,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o美国乔治大学教授,著名美术理论家和批评家费德门(EdmundBurkeFeldman)提出了一种美术鉴赏程序。费德门的美术鉴赏程序分为四个步骤:叙述、形式分析、解释、评价。

叙述

o用语言陈述被欣赏作品画面上可以直接看到的东西,暂不顾其含义和价值判断。对具象作品,应指明作品表现了哪些东西,而对抽象作品,则应指出主要的形状、色彩和方向等。

o这一点不需要运用美术基础,只是如实地表述眼睛所看见的内容。要求学生观察“有什么”,它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叙述,引起学生对面面的注意,提起兴趣和好奇心。

形式分析

o指探讨一件作品的造型关系,包括各种形状的相互依存及作用方式、色调处理、空间营造、构成原理的应用等,例如作品展示了什么视觉元素和组织原理、作品是用什么材料构成的等等。

o要求学生观察那件物体是“什么样子”。对于形式的观察,少数学生能较快、较敏锐地发现物体形式上的差异,而大部分学生都无法自发地观察到。这时,需要教师的引导,比如运用对比的方法,同题材作品进行比较等。

解释

o推测美术作品的含义,或者说探讨美术家通过作品想表达的观念。

o这也就是指让学生猜测艺术家为什么要画成这样?他通过这样的形式想表达什么观念。例如,莫奈为什么把睡莲画成色彩缤纷的小碎点?八大山人的荷花为什么画得那么简单,这样的形式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o在解释过程中,学生有阅历、审美趣味不同,解释会带由个人主观性,这是很自然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忠实的发表情绪感受。

评价

o将上面各步骤的资料归纳,综合地判断这一作品的优劣。作品造型语言的效果是否适当地传达主题内容?作者技巧是否成熟?能否发挥材料的特性?

o当学生了解了作品的形式,并对作者的意图都有了定的了解,就不难去判断它们之间是否协调与统一了。这也就理所当然地比单纯用“好”与“坏”去套作品要全面、有依据得多,也比单纯用“喜欢”与“不喜欢”去评价作品要合理得多。

颜色釉在中国古陶瓷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颜色釉,五彩缤纷,种类繁多,它在中国古陶瓷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所谓颜色釉瓷,是指在瓷器的釉料中掺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从而使釉料在不同的温度及焰性中呈现出不同的色泽传统颜色釉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釉;以铜为着色剂的红釉;以钴为着色剂的蓝釉。历史上,许多时代都有颜色釉的杰出代表作,如宋代的青釉和钧红,明代的霁红,清代的郎窑红、乌金釉、茶叶末釉等。颜色釉与普通色釉的不同在于颜色釉的特殊烧制工艺和配方。

瓷上色釉,源于商代陶器黄釉。汉末晋初,创青釉瓷器。到唐代,则又创造了以黄、紫、绿为主的三彩,宋代又出现天青釉、粉青釉、红宝釉、紫宝釉和黑釉。到了明代,便有了钧红、祭红、郎窑红、胭脂红、美人醉等名贵色釉。

明清两朝,颜色釉发展到了极致,同时皇家对颜色釉陶瓷的生产和使用进行了严格的规定。明清两代官窑生产的颜色釉瓷器,民窑不许生产,如果违犯此规,严重者杀头。《明英宗实录》卷一六一记载,正统十一年(1446年)时下令:“禁江西饶州府私造黄、紫、红、绿、青、蓝、白地青花瓷器……首犯凌迟处死,籍其家赀,丁男充军边卫,知而不以告者,连坐。”如此严酷的法律,保证了皇家对颜色釉瓷器的垄断,提高了官窑颜色釉瓷器的身价。

在皇宫中,颜色釉瓷器的使用,也有严格的等级之分。清《国朝宫史》卷十七记载:皇太后、皇后用里外黄釉器;皇贵妃用黄釉白里器;贵妃用黄地绿龙器;嫔妃用蓝底黄龙器;贵人用绿地紫龙器;常在用绿地红龙器。由此可知颜色釉的使用,在等级上是多么森严。

官窑严格控制着颜色釉瓷器的生产,为防治技术外传,甚至连残次品都送往京城处理。乾隆八年(1743年),唐英曾奏“请定次色瓷器变价之例以杜民窑冒滥折”,建议黄釉及五爪龙瓷器的残次品,押运京城处理。乾隆朱批:“黄器如所请行。五爪龙者,外边常有,仍照原议行。”残次品押运京城,虽然在经济上有些浪费,但却保证了皇家对黄釉器的垄断。

以上可以看出森严的等级制度对颜色釉瓷器的影响,一方面是限制了它向民间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皇帝的严格要求,促使颜色釉瓷器经过精工细作,使产品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中国古代陶瓷分类有哪些?


中国古代陶瓷分类有哪些?中国古代瓷器器形若按大类分:有碗、杯、盘、壶、罐、盆、瓶、炉、盒、匝、枕、洗、尊等。每一大类又有若干品种,主要有:

(一)碗

造型特点是敞口、深腹、平底或圈足,形式多种多样。如六朝时的青釉莲瓣纹碗,唐代越窑海棠式碗,邢窑的釉花口碗,以后出现的折腰碗、斗笠碗、卧足碗、敦式碗、盖碗等。

1、宫碗 口沿外撇,腹部宽深丰圆,造型端正,多为皇宫用器。明正德时烧制最为著名,有“正德碗”之称。

2、羽觞 杯的一种样式。器身椭圆、浅腹、平底。腹两侧置半月形双耳,亦有饼形足或高足。明末清初流行。碗身上往往题有信士弟子名称乞求内容、施舍时间等,多为青花瓷。

3、注碗 温洒用具,与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有的通体呈莲花形,用时碗内放适量热水。注子内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南方居多。

4、盏 瓷碗的一种样式,饮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体略小。宋代有黑、白、酱、青、白和青白釉茶盏,以黑釉为贵。兔毫盏、玳瑁盏为“斗茶”之上品。

5、茶船 放茶盏的用具。因形似船,帮名。明清时景德镇窑烧制有仿官釉、表花、粉彩茶船。

(二)盘

盘的尺寸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敞口、撇口、敛口、洗口、卷沿、板沿、折腰式、葵瓣式、荷叶式、方形转角式和花形攒盘等。六朝时已有青瓷刻莲花纹盘,以后又出现白、酱、黄、绿红、紫等单色釉盘。也有在单色釉上饰以印花、刻花和划花纹饰的。明清景德镇窑又烧制了斗彩、五彩、粉彩、红绿彩、矾红彩装饰的盘。

1、攒盘 用以盛放干鲜果品的用具,是由一定数量、各种式样的小盘,拼攒成一个多格的大盘。流行于清康熙年间,以素三彩和五彩器为多。式样有圆形、六方、八方形或叶形、牡丹形、梅花形、莲花形、葵花形、菱花形等多种。

2、高足盘 盘心下承以高足。一般高足盘的造型是洗口、盘心平坦,盘以下承以喇叭形高足。最早见于隋代青釉高足盘,多数在盘心印图案或朵花纹样。明清两代景德镇窑多烧制青花与釉上彩绘高足盘。

(三)杯

1、高足杯 杯身小,下承以高足,故名。饮酒用具。明代景德镇窑烧制青花高足杯、斗彩高足杯。宣德青花海水红龙纹高足杯、成化斗彩缠枝莲纹、葡萄纹高足杯是精粹之品。清代以青花高足杯居多。

2、羽觞 杯的一种样式。器身椭圆、浅腹、平底、腹两侧面置半月形双耳,亦称“耳杯”。古代饮酒用具。东汉时有绿釉陶羽觞。两晋时有大量青瓷羽觞,南北朝时羽觞数量减少,形状如两端微尖略上翘的船形。

3、压手杯 明代杯的一种式样。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内收,圈足。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合手,故称“压手杯”。是明永乐时独有的名贵器物。杯身绘青花缠枝莲纹饰,杯内心书“永乐年制”四字篆款。款形有花心、鸳鸯心、双狮戏球三种。

4、高士杯 明成化斗彩杯之一。饮酒用具。直口沿边微撇,口以下渐收敛,浅圈足造型小巧丰腴。所谓“高士杯”是杯身绘有文人行乐的图画,如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等。

5、三秋杯 明成化斗彩杯的一种,敞口、浅斜式腹壁、圈足,杯身以秋菊、蝶、草组成画面,故名三秋杯。色彩以青花色勒,草花和飞蝶轮廓,以鹅黄、紫红、姹紫点染飞蝶和花蕊。杯形秀巧,画面素雅,为明瓷珍品。

6、爵杯 酒具。仿青铜器造型,口沿外撇、圆腹略深、前尖后翘,下承三高足,口沿两侧有对称立柱,一旁有 。明清两代均有烧造,有青花、白釉、蓝釉及粉彩等品种。

(四)瓶

盛酒或供陈设用器。唐代越窑青釉瓶、邢窑白釉、工艺精细、釉色纯正。宋代南北各地瓷窑大量烧制青、白、黑、青白、白地黑花、白地褐花、三彩和黑地铁锈花等装饰的瓶。造型有玉壶春瓶、梅瓶、筋瓶、净瓶、卷口瓶、盘口瓶、直径瓶、穿带瓶、弦纹瓶、瓜棱瓶、橄榄瓶、胆式瓶、葫芦瓶、双鱼瓶、多管瓶、蟠龙瓶、贯耳瓶等。元代的八方瓶、四系扁瓶为独创之作,明代有天球瓶、葫芦扁瓶、宝月瓶、象耳折方瓶、鹅颈瓶、蒜头瓶,清代有棒槌瓶、柳叶瓶、凤尾瓶、灯笼瓶、象腿瓶,双陆瓶,转心瓶,转颈瓶等形式各异的品种。

(五)盒

一种由盖、底组合成或如抽屉的盛器,装放食物、药品或化妆品用具等。按用途分,有食品盒、香盒、粉盒、药盒、镜盒、油盒、黛盒、 盒、文具盒、棋盒等。其形制有圆形、长方、八角形、瓜形、石榴式、桃式、双鸟式、方胜式、银锭式、朵花式、镂空式、委角式、菊瓣式、筒式等。还有在大盒内套小盒的“子母盒”和多节套装的“套盒”等。唐代以后各地广为烧制。以宋代景德镇窑烧制的青白釉盒产量最大,盒底部多印有某家盒子记的作坊标记。

(六)罐

用以盛放或烹煮食物。造型特点是口径大腹丰且深,胫部内收,大底足。明清时期景德镇烧制了多种式样、多种装饰的瓷罐。如瓜棱罐、折方罐、鸡心罐、天字罐、撞罐、月牙罐、冰梅罐、蟋蟀罐、鼓式罐等等。以青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斗彩等装饰,精致华美。

(七)壶

汉晋时瓷质壶开始流行,历代烧制有大量有同形制的壶,如西亚的扁壶、鸡头壶、唾壶,唐代的凤头壶、皮囊壶,辽代的鸡冠壶、马镫壶等。壶式的演变是:早期壶形由口颈、腹、足构成,有的加双耳、无流与柄。六朝后盛放汁液的壶,在腹部置流和曲柄,如西晋时的鸡首流、羊首流,唐代的短颈管状流、八方流,宋代细长而弯曲的流。柄式有管形曲柄、龙柄、凤柄、龙柄、凤柄、曲带式柄等等。

(八)尊

其形制为敞口,粗颈、深腹、圜底、圈足。商代有原始青瓷尊,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形体高大精美,颇为富丽。宋以后瓷尊盛行,用于盛酒或做宫廷陈设用器,如汝窑三足尊、出戟尊。清景德镇窑产品丰富,有苹果尊、鱼篓尊、石榴尊、太白尊、马蹄尊、络子尊、百 尊、萝卜尊、观音尊、牛头尊等等。

(九)

古代 洗用具之一。造型为圆形,口部前侧有较宽的出水流,平底或圈足。最早见于汉代,此后历代瓷窑多有烧制。元代景德镇的蓝釉描金 、釉里红雁纹 、蓝釉白花 ,都是稀世珍品。

(十)洗

古代 洗与文房用具的统称。最早见于西晋青釉制品,敞口、宽折沿、阔腹直壁、平底。洗沿和里心多刻画水波纹。宋代以后均有烧制。如仿古铜器式样的青釉双鱼洗耳恭听、鼓钉洗、圆洗、单柄洗、葵瓣洗、委角洗、蔗段洗耳恭听、莲花洗、桃式洗、叶式洗等。

(十一)炉

焚香用具,多用做生活燃香用具或佛前供器。造型多样,西汉时有陶质熏炉和博山炉,两晋时有青瓷熏炉,宋代南北瓷窑烧有鱼耳炉、鼓钉炉、乳钉炉、莲瓣炉、烧制下班香炉,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烧制青花米,以明宣德青花海水纹双耳三足炉为最。

(十二)灯

古代照明用具。陶、瓷制品均有。造型特点为上有油碗,中间承以支柱,下有底盘,盘下有足。灯柱的形式较多,有筒形、螺旋形、兽形等。明清时期景德镇烧制青花和彩绘高足烛台,因以蜡烛照明,故灯的造型变化较大。上有金属扦以插蜡烛。洗式小扦盘下接以长柄、中间承以洗式托盘再接以高圈足。

(十三)枕

有脉枕与生活用枕两类,后者最多。还有少数殉葬用的尸枕。唐代枕形体较小,以长方形为多。宋代南北窑广为烧制,产品多。陶与瓷制品均有,造型丰富,有长方、腰圆、云头、花瓣、椭圆、八方、银锭、鸡心以及婴孩、卧女、伏虎、双狮等形式。尤以磁州窑枕数量多,彩绘生动、民间生活气息浓郁。宋代瓷枕较唐代增多,元代瓷枕枕身更有长达40厘米以上者。瓷枕枕底一般有作坊标记。

以上是网小编为您介绍关于中国古代陶瓷分类有哪些?的问题,更多的收藏知识请关注我们。

中国古代陶瓷鉴赏之尊类


大口尊 尊式之一。陶瓷容器,流行于西周以前。陶质大口尊在新石器遗址出土很多。其中陕西神木石峁村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夹砂灰陶尊唇沿敞口,深腹,似两敞口筒式杯上下套接而成。腹中部有一道台阶式痕迹。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尊折沿敞口,腹自口部斜线内收。1974年内蒙古敖汉旗南台地出土的彩陶尊,口沿外侈,粗颈,鼓腹,腹部有对称的环状双耳。东北地区夏家店文化中有大口沿外敞,折腹内收式尊。商代中期大口尊有敞口,凸圆肩,口部略大于肩部,深腹和大敞口、肩微凸或无肩深腹几种。商代的大口尊多用作炼铜的坩锅。商代晚期,陶质大口尊逐渐少见,原始青瓷大口尊从商代中期始见,河南郑州分别于1954年、1971年出土的原始青瓷大口尊,造型为敞口、束颈斜肩折腹式。1959年安徽屯溪出土的西周原始青瓷大口尊作喇叭形口,粗颈、鼓腹,高足外撇。东汉以后瓷质大口尊少见。

莲花尊 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青瓷尊,是顺应佛教盛行而产生的器形。造型呈侈口,长颈,溜肩,鼓腹,外撇高圈足,肩部均匀分布6个直系。器身布满堆塑的上覆下仰层层莲花瓣,莲瓣丰硕而高凸,其间还上贴塑飞天与宝珠纹。全器造型宏伟,装饰瑰丽,艺术水平相当高。

盖尊 带盖的尊。南北朝、隋代墓中出土的尊常配有盖,但盖尊之名并不意味着一种特有的器形,器盖附属于各种不同的尊式。如1956年出土于湖北武汉武昌的南朝青釉莲花尊、1972年出土于江苏南京麒麟门外林山梁代墓的青釉仰覆莲花尊和1948年河北景县北朝封氏墓出土的青釉仰覆莲花尊,均属带盖莲花尊。山西寿阳北齐库狄回洛墓出土的黄釉贴花莲瓣纹尊则属另一种器形,盖作僧帽式,敞口;短劲,弧腹,矮足。隋代张盛墓出土的白瓷贴花兽耳衔环带盖尊作凹形盖,桃形钮,敞口,长颈,鼓腹,高足外撇,腹部贴饰一周兽面铺首。

双螭尊 或称双螭瓶,创始于北朝,盛行于隋、唐。呈盘口,长颈,溜肩,长腹,平底。从口至肩置对称双螭柄。另有单口双腹并联式,自铭"传瓶"。参见"传瓶"。

橄榄尊 又称"橄榄瓶",尊式之一。北宋时始烧,如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河南登封窑珍珠地刻划双虎纹尊,小撇口,束颈,腹部长圆微鼓似橄榄形,底与口大小相近。清康熙、雍正时期流行另一种橄榄尊。收藏于首都博物院的清雍正青花橄榄尊,喇叭式口,细颈,贺腹,尊的上部比腹下略长,圈足,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雍正珐琅彩松竹梅纹瓶,口部微侈,粗颈,弧腹,圈足,造型亦略似橄榄状。

扉棱尊 又称"出戟尊"、"出戟觚",尊式之一,北宋始烧,流行于明,初为北宋钧窑为宫廷所烧制的仿青铜器陈设品。造型为敞口,颈部内收,折肩,鼓腹,下接喇叭形圈足,颈、腹、足四面有扉棱。元代景德镇烧制的青花尊,仅腹部四面饰有扉棱。明正德以后有些尊的颈、腹、足四面饰对称的扉棱,万历朝则有六面饰扉棱的。

鱼篓尊 尊式之一,器形似鱼萎,明代初期与清代初期均有烧制。前者作盛储器,后者作高档陈设品。明永乐器特征为直口,溜肩,鼓式腹,弧形圆底。宣德时期所烧,敞口,斜肩,圆腹下收,圈足。清雍正、乾隆年间制品着意仿竹编鱼篓,形状为盘口,束颈,扁鼓腹,平底。

无挡尊 尊式之一,流行永乐、宣德时期。平沿,圆口,筒腹上下通透,底沿扁平与平沿呼应。器形明显带有异域风格,亦有人称之为器座。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均有仿品。

石榴尊 尊式之一。始见于明宣德时期,流行于清代。器形似石榴果实,通体由纵向凹曲线分为六瓣形,口部外卷,短颈鼓腹,圈足外撇,台阶式撇,台阶式底。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制品水平尤高。雍正时期石榴尊除继续烧造宣德器形,还有一种作外撇五瓣式花口,束颈,腹部浑圆,浅圈足。

双牺尊 明弘治时期出现的一种尊式,敛口,短颈,溜肩,腹下部斜收,平底。肩部有对称的兽耳为饰。此种尊在清雍正、乾隆时期也有烧制。如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仿古铜彩双牺尊,造型为撇口,短颈,丰肩,腹部下收,圈足外撇,肩部饰对称的回首立羊耳。

摇铃尊 清康熙时流行的尊式之一。造型为小口。细长颈,丰肩,弧形或筒式腹,浅圈足,似长柄的铜铃。

太白尊 又称太白坛、鸡罩尊,清康熙官窑典型器物之一,因摹仿诗人、酒仙李太白的酒坛,故名。又因形似圈鸡用的罩,还有"鸡罩尊"之称。造型为小口微侈,短颈,溜肩,腹部渐阔呈半球形,浅圈足旋削得窄小整齐。腹部多浅刻团螭图案。后世仿品器形规格与真品相比非大即小,纹饰过于生硬。

琵琶尊 流行于清代的一种尊式,陈设品。器形似弦乐器琵琶,洗口,束颈,弧腹,腹下部较大,圈足为宽窄不同的二层台式。有的琵琶尊颈部饰对称的兽面双耳。

如意尊 清雍正时流行的尊式之一,因装有如意形耳而得名。尊上部呈钵式,颈部较细,有凸起弦纹,下部丰满浑圆,两侧有对称的如意式双耳。

络子尊 又称"网络尊",清雍正、乾隆时流行的一种尊式。器作撇口,短颈,圆腹,假圈足,腹部贴型凸起的网络纹。民国时期多有仿制。

苹果尊 形似苹果的瓷质容器。侈口,短颈,器口颈若果蒂,下凹于圆腹之中。丰满圆润,为清代康熙朝独有器形之一。

马蹄尊 肇始于清代康熙朝的器形。器身似马蹄形,唇口,溜肩,斜腹渐放,浅圈足。足背窄细。有的敛口溜肩,器腹略高,浅圈足。多用于文房,故又称"马蹄水盂"

观音尊 撇口,束颈,溜肩,敛腹修长,至底外撇,若观音菩萨亭亭玉立,故名,为清代康熙独特器形之一,又称"观音瓶"。

鹿头尊 收口,腹上敛下垂,夔耳,倒置器身若鹿头或牛头,故称之为"鹿头尊"或"牛头尊"。始见于清康熙,至乾隆朝盛行。当时粉彩器多以青绿山林为景,绘十鹿或百鹿奔跑、穿行于山林之中,故亦称"百鹿尊"。青花器多绘缠枝莲纹,以青莲谐音"清廉",因而又名"青莲?quot;。

莱菔尊 清代康熙朝独特器形之一。侈口,细颈下饰双弦纹,丰肩,长腹下敛,假圈足,足脊窄细,形若莱菔,即萝卜,俗称"萝卜尊"。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知识:草木灰在中国古代陶瓷业中的重要性?》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知识:草木灰在中国古代陶瓷业中的重要性?》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陶瓷知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