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一般的瓷砖 > 导航 >

陶瓷知识:理论上一般从哪些方面进行瓷器研究?

陶瓷知识:理论上一般从哪些方面进行瓷器研究?

一般的瓷砖 陶瓷知识 陶瓷行业

2021-08-07

一般的瓷砖。

著书立说研究瓷器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研究瓷器、撰写论文也是题材广泛、多方面的问题,不太可能求得齐全。但一般来说,瓷器研究包括着从原料着手来研究成瓷的工艺条件,以及对于已成瓷器的研究,探讨制造性能相近瓷器的坯料配方与所需要的工艺条件。前者可以根据对原料研究的结果,进行坯料配方研究,以及通过坯料物理性能与烧成温度范围的测定来决定成型烧成等工艺条件;后者须首先找出已成瓷器的显微结构组成、化学成分、烧成条件及成品的物理性能,然后就某一地区的原料依照上述程序进行研究。下文即就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所长陶瓷专家周仁等同志对于"景德镇历代瓷器胎釉的研究"的工作中所采取的步骤与方法简单介绍,作为对瓷器研究的基本认识。也可作为初写类似专业论文的同志参考。1、瓷器的外观鉴定。瓷器的外观鉴定是通过肉眼以及简单仪器如放大镜来进行的。外观是瓷器的性质与工艺完善与否的一个重要表征。鉴定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为美工鉴定,一为缺陷鉴定。外观鉴定首先可以从造型艺术、色泽、光泽度、装饰方法等方面着手,然后观察釉面的粗细、针孔和折裂等缺陷的有无,以及断口情况等等,作为对原瓷器的外观鉴定。2、瓷器坯釉化学组成的测定。坯釉组成是通过化学分析方法测定的。分析前的取样对分析结果的准确程度有直接影响。由于瓷釉很薄,因此对于釉的取样应当特别细致。中国科学院在古瓷研究中取釉样的方法是用钻石刀从瓷器上刮下来的。有时焊接钻石铜座上的铜和焊药铅也会被磨下来,也有在刮釉时把釉上彩绘的彩料刮了下来,这样引入的杂质虽然很少,但由于从瓷坯上可能刮下来的釉的数量有限,少量甚至于微量的杂质也可能造成较大的误差。因此,在瓷器的研究工作中对取样应该重视。在研究中,为了要明了瓷坯的化学组成与原料组成的相互关系,将它们的组成各计算成为R2O分子数为1的实验公式,然后以R2O为横座标以为纵座标作成座标

然后用计算方法求矿物组成。用显微镜测定瓷坯中矿物组成时,同时测得闭口气孔的体积百分数以及石英的颗粒大小。从清代瓷器中看到细小的石英颗粒,说明在原料处理中采取了精工细碎和淘洗原料的工艺。4、瓷器烧成温度的测定。测定原有瓷器的烧成温度,对了解其生产工艺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因为烧成温度决定着瓷器的质量以及一系列的特征。中国科学院在古瓷研究中,测定原瓷烧成温度是将瓷器重新加热,并测定在加热过程中,长度变化的情况,瓷器在烧成以后又重新加热,当未达到它的原来烧成温度以前所发生的长度变化应该是该瓷器的受热膨胀;而在超过原来烧成温度后所发生的长度变化应该由该瓷器在重烧中所产生的变化引起的,也就是原烧成中所发生变化的继续。因此,当瓷器原来是"欠烧"时,重新加热达到超过它的原来烧成温度就会发生收缩,而当瓷器是"正烧"或"过烧"时,就会发生"过烧"膨胀。不论是发生收缩或膨胀,都会在瓷器的重烧胀缩曲线上出现一个"转折点"。中国科学院创造性地利用这一"转折点"来判断它原来的烧成温度。5、瓷器坯釉物理性能的测定。物理性能的测定包括抗折强度、白度、透光度、比重、气孔率和膨胀系数。通过测定这些性能可以帮助了解瓷器的生产工艺水平。例如从气孔率与透光度可以证明瓷器的烧成温度是否适当。从白度可以说明对原料拣选的精细程度;并从化学分析中测定出的氧化亚铁含量说明在烧成中采用了还原气氛烧窑的工艺。测定瓷器的加热胀缩率,中国科学院采用了自己设计的连续式膨胀收缩测量仪。作胀缩测量时,加热速度为每分钟3℃;在1000℃以下是每隔20℃读取一次读数;而在1000℃以上为每隔10℃读一次。在加热过程中从千分表上所读取的高度变化读数是包括试样本身和底座、炉身等的胀缩一起在内的。因此要先做空白试验,求得校正曲线作为校正依据。瓷器的质量,最终表现在它的物理性能上,因此,对已成瓷器进行研究中,把"物性"的测定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利用所得数据不断提高质量。综观上述,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研所周仁等专家对景德镇历代瓷器的研究,其内容包括:化学矿物组成、基本工艺及物理性能等。有了这些研究资料,基本上就能对某一瓷器有较系统而全面的认识。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明代瓷器鉴定从哪些方面入手


明代瓷器鉴定从哪些方面入手?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以景德镇为主的官窑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明朝生活陶瓷,建筑陶瓷和其它类型的陶瓷制造大大地超过了以前历代,展示了陶瓷业大发展的局面。明代青花、五彩、斗彩瓷器是瓷器生产的主流。那么,明代瓷器鉴定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胎釉

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如以洁白细润著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出颜色深浅不同的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莹润光泽。如著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圈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民窑略显粗糙,容易辨认。

2、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若能熟练并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明代造型总的特点是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永乐、宣德年间瓷器,史称“永宣瓷”。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掌握各时代瓷器品种的特征及时代风貌的同时,应侧重对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明代永乐年间的器型古拙秀美,宣德时期造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细,独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绝后之作,若不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仿制成功。至于成化时期,宫庭喜好首先选用纤巧,精致的器型,碗、把杯、罐等,大的器型宫廷较少选用。余下的和大多数大的器型推向民间市场。但大多都出色地代表了当时轻盈秀致的风格,并为仿品所望尘莫及。弘治、正德时期虽器型品种不多,但却端庄秀逸。嘉靖、万历以后,器型渐趋复杂,又有许多创新之作,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时期的作品未免粗糙。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继承前朝的(特别是日用器)之外,产生了压手杯,鸡心杯,倭角瓶,卧足杯,斗,水注,镂空瓷器等。例如成化时期则以斗彩鸡缸杯、“天”字盖碗等为典型器物。对于造型,要从以下几点去观察:器口、颈、耳、柄、腹、底、足、流、系、以至器里。若能经常测量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更为有利。

3、色彩

明初洪武时期的青花瓷色泽暗黑,这主要是元末明初战争频繁,苏青料进口中断,使用国产青料造成的。明代青花瓷器,在元代基础上,又不断创新,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成为当时瓷业生产的主流。明代青花瓷器的一大特点是青花料有很大变化。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以永乐、宣德为代表,使用进口苏青料,色浓重、绚丽、鲜艳;中期以成化为代表,使用国产平等青料,色泽谈雅幽静,晚期以嘉靖、万历为代表,使用是回青料、色彩兰中泛紫。除青花外、还有甜白、鲜红、宝石红、孔雀绿、孔雀兰、浅黄等单色釉(也叫一道釉)都很成功。到中期前后,彩瓷有了发展,出现了斗彩、五彩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瓷器。

4、瓷器纹饰

明代瓷器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从绘画风格上看,无论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极为生动豪放、富于画意,线条舒展流畅;加之釉色纯朴浑厚、丰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官窑瓷器的纹饰比较工整、细致,民窑器物的纹饰笔法潇洒、自由奔放,生动地表现了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愿望。画面题材很丰富,人物、花鸟、飞禽走兽无所不有,有些画面取材于锦缎上的纹饰,或受小说木刻插图影响,或取材于戏剧、民间故事传说等。有些内容尤其是在官窑器物上,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思想意识,有些则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明代所画的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儿头比较肥大,不合比例,前额及后脑凸出,明代早期龙鳞画得比较精细,晚期有的龙鳞画得草率,龙爪画得比清代简单,但龙爪雄壮有力。画龙比较窄瘦、龙咀较长,一般都称为猪咀龙。此时八宝纹的排列多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后仿品有时忽略此点,在鉴定时应注意观察。明代瓷器上有以文字作为纹饰装饰内容,如梵文、阿拉伯文、寿字、福字等。纹饰多为云龙、云凤、缠枝花卉,后来出现人物、飞禽走兽、八仙、人物故事等。官窑瓷器比较工整细致,民窑比较粗放、生动。

5、款识

明代瓷器款识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

从哪些方面可以鉴别真假青花瓷


从哪些方面可以鉴别真假青花瓷?

元青花瓷由于数量稀少,难见真品,价格高昂,元青花身世的奥秘被造假分子所利用,社会上出现了大量仿制的赝品。在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有许多工坊都在承古创新,生产精美的青花瓷工艺品。然而也有不法分子,制作赝品牟取暴利。

那么,作为收藏者从哪些方面可以鉴别真假青花瓷呢?

首先,从胎土方面,“像高安这批元青花瓷器底比较粗,是由于底部没有垫圈直接放在窑里烧,所以和窑里面的窑沙黏在一起,但是表面很光滑,这是元代麻仓土和祁门土烧制的特色。”蔡国声说,现在麻仓土没有了,代用品虽然看上去类似,但是由于成分不同,烧制的成品胎色还是有差距的。

其次,元青花瓷的青料——苏麻离青需要从西域进口。在元代时已是价值连城,有“1克黄金换不到1克青料”的说法。如今又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当时青料的配制秘方已经失传,现代人虽可以采用化学配制,但是不同配比的价格相当悬殊,好的青花料每千克可以卖到数万元人民币。青料中含有三氧化二铁,高温条件下烧进胎体,绘画的线条里就产生了不规则的黑色沉淀,在积料的地方形成天然的凹陷,用手就可以感受,这种凹陷本来是一个工艺缺陷,但在制瓷业高度发展的今天,对这种缺陷模仿的逼真程度却成为判断仿制元青花水平高低的一个必要条件。

另外,真品元青花的白釉是比较肥厚的,带有青色,在放大镜下看有大大小小、层层复复的气泡,类似明代初期的“米汤釉”,这是由于景德镇位于黄山南麓,黄山产松,元、明、清的景德瓷窑用的都是松柴窑,现代烧窑是用气窑、电窑、油窑,就算是柴窑也不可能都是松柴,窑炉燃料里二氧化硫的含量不一样,氧化还原程度不同,出来的釉面自然也就不一样了。“现代仿制品的釉面大气泡浮在上面,小气泡沉在下面,不像米汤,而像开水泡。”蔡国声解释道。

再者,蔡国声谈到从青花表面的绘画上看,“每个时代的艺术品都有其时代风貌,宋元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时代,线条的比例、结构与现在是完全不同的。就算是当代的大师去模仿也难免会露出只属于我们21世纪的风格。”元青花绘画的图案有中国传统的莲花、牡丹、人物故事等,还有中东地区的花卉图案、类似巴洛克风格的图案,这是汉文化和欧洲、中东、罗马文化的交汇。造假者很少能有机会见到真品,在没有标准器比对的情况下,大部分赝品都是通过图片来仿制,因此很多纹饰、布局是凭空想象捏造的。元青花纹饰的晕散感也是一种古代制瓷的技术缺陷,但这种朦胧却给人飘逸的想像力,这也是现代仿制所无法达到的。

因此,完全模仿克隆元青花是不可能完成的。就如同刘金成所说的“仿制品永远不可能达到真品的神韵和效果。加之,有造诣的研究者、有眼力的鉴赏家、负责任的专家在把着关,容不得赝品浑水摸鱼”。

元青花是东方古国高超的制瓷工艺、审美观念与西方世界的绘画材料、文化宗教的完美结合,亦是浩浩丝绸之路上的见证者,见证了文化的交融、历史的流转、时代的变迁。

明代瓷器纹饰一般有哪些特点


论及瓷器,明代瓷器之美名是天下闻名的,特别是在装饰手法上,明代瓷器相较于前朝,有其独到之处。特别是以明代景德镇窑口的为尊,这一时期的瓷器纹饰都有哪些特点呢?又应该如何去鉴赏呢?

首先,明代瓷器中的瓷器纹饰已不再像前朝一般重视划刻,无论是刻花、雕饰,都较为简朴素雅,往往瓷器通体以一种或几种线条、图案来进行装饰,虽不复繁复华丽,但是是明代瓷器的一个典型特点,如遇到过于华丽装饰的瓷器,便可知并非明常有之物。但这一时期极重彩绘,尤其是瓷器彩绘,重线条、重光影、重意境,有文人雅士之风范。

从明代瓷器的绘制风格上来说,明代早期瓷器彩绘风格非常生动,画笔之间有豪情流露,诗意纵横而不显得呆板,因而有人称之为“明画瓷”。而随着技艺的提升与时局风向的转变,明代后期的瓷器绘制风格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因此到了后期,明代瓷器绘制开始出现写实之风,而且重简约,甚至有稚拙的俏皮之气。从官窑到民窑,无不有此风度,后人戏称之为“漫画瓷”。

而装饰的鉴赏也难免需要区分官窑与民窑,明代官窑瓷器的绘制手法与民窑的绘制手法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最典型的就是线条的平整度与花鸟的细致程度,前者极尽钻研、细腻之能事,所出瓷器不仅画面精美,更兼线条流畅、清晰,不脱不流,工整而细致;而民窑所出瓷器在装饰上就较为自如了,线条重潇洒而非规整,色彩重鲜明而非端丽。各美其美,在鉴赏时应抓住这一点。

总而言之,明代瓷器的装饰特点是有着明显的规律可循的。从窑口上来说,各个窑口中的带头者就是景德镇窑,观其所出瓷器装饰,即可以了解明代流行的大部分瓷器纹饰是何种类。相较于前朝,虽然在刻画雕塑上略有逊色,但在瓷器的彩绘上却独树一帜,自成一派,重线条、重光影、重意境,有文人雅士之风范。在明代早期,瓷器纹饰的特点是生动豪放,后期则写实简约,特别是在官窑与民窑瓷器中体现得较为明显,官窑之细腻端庄、规整娟秀;民窑之潇洒自得,独具风骨,都是明代瓷器纹饰的重要特点。

外销瓷器收藏要看哪些方面


外销瓷器收藏要看哪些方面?中国古代的制瓷工艺非常先进,在国际上都属于领先水平。常常作为和外国的交换礼物。也有一些瓷器流传到国外。那么,外销瓷器收藏要看哪些方面呢?

1、看瓷器的身份

外销瓷器中有一些是民间流传出去的,有一些是专门从中国定制的,在这些瓷器中,有收藏价值的是这些专门定制的瓷器。专门定制的瓷器有朝代的落款,这类定制瓷器数量很少,能保存到现在的就更少了,因此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2、看瓷器的内容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形态。在中国古代,流行道教。而西方国家推崇佛教、基督教等。这些文化意识形态也在同时代的瓷器上有所反映。在中国流传国外的一些瓷器中,有部分花纹内容是反映西方国家的宗教或者文化的。这部分瓷器因为带有西方国家的特征而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3、看瓷器的做工

不管是国内的瓷器,还是国外的瓷器,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在的,收藏瓷器的重要一点就是瓷器的做工,看是不是瓷器中的上等品。在收藏国外的瓷器时也是一样,一定要选择制作精美的瓷器,线条流畅,整体设计合理,具有观赏和使用的双重价值。这样的瓷器具备升值的潜力。

由于古代的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交往并不频繁,因此流传到国外的瓷器数量也很有限。因此从整体看来,这些外销瓷器还是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的。

民国瓷器可从哪些方面判断真伪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百六十多年的清政府,革命党人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家——中华民国,而民国时期指的是1912年至1949年这一段时间,在这段时期内烧制的瓷器统称为“民国瓷器”。

江西瓷业公司被人们称之为“民国官窑”或者“蒋介石官窑”,它和明清御厂窑有着极深的渊源,可以说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得益于明清御窑精湛的制瓷工艺背景,江西瓷业公司生产出来的陶瓷,无论是从质量还是从品相来看都很不错,称得上是民国瓷器中的上品。

在民国时期,除了烧造日常用瓷之外,还烧造了不少仿古瓷器。民国仿古瓷器所涉及的釉色品种丰富,仿造数量庞大。除了仿制古代瓷器之外,还仿制了民国前期瓷器。但是主要的仿品有仿三国瓷器、仿南北朝瓷器、仿两晋瓷器等等。因此,瓷器收藏爱好者想要收藏到真品,就必须多多掌握瓷器鉴赏的知识以及拥有一双过人的“火眼金睛”。

民国时期瓷器的质量大不如前,瓷釉和胎坯结合得比较松散,釉面脱釉并且呈有小气泡。民国陈设瓷器主要有:人像、佛像、走兽、飞禽......民国青花瓷器色泽黯淡发兰,被称作“洋兰”。以往传统瓷器表面装饰以绘画为主,比较单一。而到了民国时期,瓷器装饰演变成为了绘画结合诗词书法。

由于民国时期距今年份较近,故而市面上出现了大量难以辨别赝品。我们可以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民国瓷器的真伪:通过器型来判断,真正的民国瓷器均是按照历代瓷器仿造,对器型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把控,而伪造的民国瓷器的器型往往不尽人意,破绽百出;通过胎质来判断,真正的民国瓷器的胎质比较粗松,而伪造的民国瓷器胎质比较细腻;通过釉质来判断,民国时期烧制的瓷器中,只有洪宪瓷和“珠山八友”烧制的新粉彩称得上是精品,釉质比较细致,其余都比较粗糙,特别是日用瓷器,表面呈棕眼和荞麦点;通过纹饰来判断,真正的民国瓷器线条自然流畅,而伪造的民国瓷器线条往往呆滞生涩;通过瓷器描金来判断,真正的民国瓷器上面的描金色泽纯粹,而伪造的民国瓷器上面的描金色泽明显不纯,很容易用肉眼分辨出来;通过款识来判断,民国瓷器真品上面的款识由右向左排起,题款不但规范,而且明晰,而仿造的民国瓷器上面的款识呆板、模糊,甚至出现简化字这样的低级破绽。

古陶瓷鉴定应注意哪些方面


古陶瓷鉴定应注意哪些方面?从数量众多的古陶瓷中,鉴定出某件产品的年代、窑口、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高下不那么容易。到目前为止,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在古陶瓷鉴定中还不能替代人体感官的作用。那么,古陶瓷鉴定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1、看造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陶瓷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点,这给我们的鉴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首先要对历代器物造型有一个基本概念,掌握器形发展的总趋势,春秋战国的原始青瓷,造型多仿青铜器,古朴刚劲;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发展;唐代瓷器则浑圆饱满,显出雍容华贵的气质;宋代器物修长轻盈,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风格,器物高大,显得厚重粗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点,器物造型秀丽古拙,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清代则器形繁多,制作精巧。了解了历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征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型的方法,对器物的口、腹、底足,乃至耳、流、柄、系等都要仔细观察,总结规律。以碗、盘一类器足的主体。可见器物的足底部分也不能忽视,往往成为我们断代的参考依据。因此,只要我们头脑里有了准确的器形概念,善于体会各时代器形不同风貌,对那些貌似的伪品,就能看出差别之处,这就好像手里拿了一把尺,有了准确的分寸,不致出现“失之千里”的现象,把明代器物看成是唐代产品。

2、看胎釉: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制的瓷器,由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成的器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成为我们鉴定陶瓷的重要依据之一。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底足,无论任何时代器物,在底足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处,大多可以看出胎质特色。观察釉质则一般要注意釉色、光泽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特征。例如,福建建阳宋代建窑所生产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铁成分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质坚致。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器,有的器型、釉色虽与建窑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黄或黑中泛青等色,胎质粗松,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把窑口区分开来。即使同一个时代,同一品种,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也会发现胎釉有不同之处,例如,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腻,釉面肥润,隐现桔皮状的凹凸感,仔细观察,釉中可见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语。

3、看工艺:器物成型工艺不同,装烧方法不同,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征,成为我们鉴定陶瓷中的重要依据之一。例如,宋代定窑瓷器采用覆烧工艺,烧成的器物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而宋代汝窑瓷器采用支钉支烧工艺,烧成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只留下极小的芝麻状支钉痕迹,这些特征,都应着重掌握。

4、看纹饰:陶瓷上的纹饰,无论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都强烈地反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

仿古作伪陶瓷的一般特征


中国陶瓷历史悠远,古陶瓷在收藏品市场的价值都是极高的,经常会出现一些天价古瓷。仿品在市面上也是层出不穷、古来有之。如果将收藏比作一条由古至今通往未来的路的话,那么这就是一条布满陷阱的路。以下小编就给您介绍下古陶瓷鉴定家们总结出来的仿古作伪陶瓷的一般特征。

(1)胎体不是过重就是过轻,这是因为仿制品与真品所用胎料不同,也不可能相同。虽然现代造假古陶瓷者,用计算机等最新科技手段分析作伪对象的胎、釉成分、配方、古器的烧成气氛、古代窑炉的模式等,所制高仿瓷器在胎、釉、外观上几可乱真,不易辨真伪。但还可从真、伪品的其他方面去突破,主要是不同时代的人和社会文化因素在器物上的反映。

(2)胎质、釉质一般过细。仿制古器时的社会生产力、生产手段等等,均比被仿物生产时进步,而仿造者又惟恐做得不精不细不真,胎釉料加工时多充分利用当代之生产技术条件,故往往在精细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3)造型失去古物风格。这是最要害的一点。众所周知,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的哲学、美学、科技等社会文化差异是巨大的、无法重合的,即古希腊哲人所说的至理名言:人们不能进入同一条河流。因此,仿古作品无论怎样精心研究被仿对象,着意模仿古器造型特点,仍必然打上仿造者的时代烙印,给辨伪者留下蛛丝马迹。这点似乎有点玄妙,待我们后面列举几个鉴定实例就明朗了。

(4)轮廓线条生硬。这亦是鉴定作伪品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因为仿品是“仿",任何高手制作时均在头脑中有一个蓝本,其制作受该蓝本制约,不能随意,只能尽心尽意去“依葫芦画瓢"。显而易见,在仿品上各部位的轮廓是小心翼翼做出来的,必然显得生硬呆板,远不及真品流畅自然。这是一切仿品之共性,是仿品“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特征。

(5)无使用后的光滑感。陶瓷真品大都经历较长时间的使用把玩,器表均留有自然的、不太强也不太弱的、适度的光滑感(只有清朝宫廷的“库货”除外:清代官窑年年烧造大批瓷器运进皇宫,保存于库房中,有部分从未动用过,这种“库货”有的虽也有近三百年历史,却无使用特征,是“老的新器")。仿古作伪瓷器,生产出来的时间不长,经手把玩少,当然没有上述古瓷的光滑感。有的仿古作伪瓷虽经人工作旧,但其光滑陈旧感又不太自然,有人为痕迹。

(6)仿品釉面光泽一般太强(有些人称此种现象叫“火刺"),不细腻,比较粗松。白釉太白,白中泛兰而不是泛青。

(7)造型、纹饰方面的一些特征太强烈、过分,看上去极不自然。这是因为要仿得像、仿得真,仿造作伪者大多研究掌握了被仿真品的许多特征,历代好些作伪者均是研究、生产制作陶瓷的专家、内行。但因要想蒙骗世人,特别怕被行家识破,所以仿造时便仔细做出若干特征来,不太高明的仿造者甚至有意突出某些特征,这便形成了一般仿品的过激现象,为鉴定者留下鉴定依据。

(8)彩太鲜,比如白彩太白、红彩太红、绿彩太绿成墨绿色等等,没有真品的时代特色和真品彩色的意蕴。

(9)仿品纹饰的绘画不自然,笔力拘谨,线条不流畅,有些拙劣的仿品纹饰粗糙。仿品因其要仿,当然对纹饰图案要刻意描摩,必然十分小心谨慎,所画的纹饰也就拘谨生硬,很不自然了。当然,历来有不少绘画高手参与仿制,由于他们水平高,对真品绘画能心领神会,得其真谛,仿的画也极为形似,但终究不能完全表达出真品艺术的韵味来,不能神似。

(10)款识书法无力,字体做作不舒展自然,有些连边圈边框都明显不规整,线条粗细不匀。因为书法同绘画一样极具个性,要仿别人书法者,难免不露仿者的艺术个性来。

古陶瓷鉴定的一般法则


陶瓷制作,历史悠久,窑口众多,产量庞大,除了历代流传下来大量的传世品,地下出土物亦层出不穷。但是,历史上某些人出于各种动机,对古陶瓷制作了大量复制品或伪品,真真假假,鱼目混珠。为了保护祖国的文物,研究陶瓷的演变规律,所以,变需要对它的制作年代和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高下就叫作古陶瓷鉴定。

将鉴定古陶瓷,看成是十分神秘和高不可攀的学问,这种看法是不可取的。凡有志于钻研究这门学问的人,只要肯下功夫学习,认真实践,从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有意识地对各种真品和伪作进行分析比较,搞清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窑口的风格,各种复制品与作伪的表现,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观察、分析、比较,掌握其演变规律,就可逐步地获得鉴定的入门知识,因此,古陶瓷鉴定是能够学会的。举例说:某个人你仅见过一面,时间长了,可能会忘记。但如果你经常见到这个人,对他留有较深的印象,以后发即使相隔一段时间再见面,仍能够认出他是谁。这是什么道理呢?主要原因在于以前经常见,有了一定的认识程度,记住了某些特征,这和鉴定陶瓷是相同的道理。因为不同时代、不同窑口所生产的陶瓷的原料、火侯、造型、纹饰都有所不同,如果我们对于某个时代,某个窑口生产的陶瓷看得比较多了,有了一定的认识,总结出了一些特征,掌握了演变规律,当我们再见到这个时代、这个窑口生产的陶瓷器时,往往就能够识别它。因此,陶瓷鉴定是可以学会的,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关键在于多看,多接触,多实践,从把握历代陶瓷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着手,作规律性的认识,再加上运用现代科学测试手段,这样就能获得陶瓷鉴定的真知灼见。但是,真正精通陶瓷鉴定也非一蹴而就、轻而易举之事。我国自古至今,流传下来和出土的陶瓷器不计其数,时代不同,陶瓷的风格面貌也就不同,即使在相同的时代中,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窑口,制作的风格面貌也有所不同。何况古陶瓷器自有经济价格以来,就不断有人仿造,使尽各种方法来蒙骗人,所以,从数量众多的古陶瓷器中,鉴定出某件产品的年代、窑口、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高下就不那么容易了。它除了需要专门知识外,还要丰富的历史、文学、艺术、理化等方面的知识,从这一点上来说,古陶瓷鉴定又是一项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的学问。

世纪60年代以前,陶瓷鉴定还只限于通过人体的这感官(即眼、耳、手等),进行辩伪、断代及考证。70年代以来,一些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在陶瓷鉴定中运用,从而使陶瓷鉴定的视野进入新的境界。如用碳14和热释光间接或直接测定陶瓷的年代,用光谱、质谱等分析、比较陶瓷的化学成份,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法检查陶瓷化学元素的含量,用电子显微镜检定陶瓷的质地、结构,等等。但到目前为止,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在古陶瓷鉴定中,还不能替代人体感官的作用,依靠人体的感官来鉴定古陶瓷,目前仍占主导地位。

瓷窑址出土的大量陶瓷标本,现代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有纪年资料的古代陶瓷,以及众多带年款的传世古陶瓷器,为鉴定古陶瓷提供了标准器,它们对古陶瓷的断代、辩伪、释疑等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就个人的研究心得,综合前人的成果,将古陶瓷鉴定基本知识分成若干专题予以阐述,以期对于学习陶瓷鉴定的同志有所裨益。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知识:理论上一般从哪些方面进行瓷器研究?》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知识:理论上一般从哪些方面进行瓷器研究?》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一般的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