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的瓷器有什么 > 导航 >

古代陶瓷的釉色受什么影响

古代陶瓷的釉色受什么影响

古代的瓷器有什么 古代名贵瓷器的釉色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

2020-05-13

古代的瓷器有什么。

景德镇陶瓷大家都知道外表是非常的美观,因为陶瓷都会上一层不同颜色的釉色,古代陶瓷的釉色受什么影响?釉的外观包括质感和色泽两方面。釉的质感指的是釉面的温润程度,一般釉层厚的更温润。南宋官窑瓷器有厚釉和薄釉之分,厚釉的釉面润泽。厚釉南宋官窑瓷要上二三次甚至四五次釉,前几次上釉后都要在800℃左右的低温下烧釉,称为素烧,最后一次在1230-1270℃高温下烧制成瓷。多次上釉是为了使釉有如玉般的温润质感并能遮住深灰的胎色。

从硅酸盐方面看,青釉瓷有草木灰釉,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三种釉。原始青瓷上的釉是草木灰釉,其特点是釉层不匀。古代瓷器的釉色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着色剂、助熔剂、烧成温度、烧成时间、窑炉中的化学气氛、釉料的粗细、釉中的微量元素、釉层的厚度、施釉工艺、釉配方的比例和瓷胎的色泽。现举如下三种情况说明:第一,同一种釉色中,釉层厚的釉色相对较深,反之则浅。第二,如果釉层的厚薄不同,有的釉色会发生质的变化。第三,窑炉中的化学气氛不同导致釉的色泽不同。

最后以南宋官窑瓷为例,虽然它们都是石灰-碱釉,且釉质如美玉般滋润,但在氧化气氛中烧出的釉是青色,在还原气氛中烧出的釉是米黄色。

编辑推荐

汝窑陶瓷的釉色


对绝大多数传世的汝窑器物和与之相类似的器物的观察表面,汝釉有天青、卵青诸色,较为标准的为一种天青色,或偏灰一点,或偏淡一点,釉色介于青、蓝之间,呈现乳浊状,釉面有细碎的纹片。在宋代众多的青瓷窑中,呈色独特。釉质莹润、含蓄,因此备受赏识。在20倍或30倍放大镜下观察,釉中有零星的气泡,被人们称为“寥若晨星”。根据张福康《中国陶瓷的科学》说,汝釉器物的乳浊感与烧成温度有关,烧成温度在摄氏1200度左右,才能看到传世汝瓷的标准呈色,如超过此温度或在此温度下保温时间较长,就会出现透明釉。在窑址中,出土标本色泽多种多样,而为宫廷烧制的汝瓷,釉色比较稳定,大多为天青色。为保证器物的呈色,大多数汝瓷的胎实际上都处于一种未完全烧结的状态。

汝釉器物的胎比较细腻,呈香灰色,从器物的支烧痕可见这种胎色。在器物口沿、弦纹等釉薄处,可见微露的胎色,呈现出一种肉粉色。

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各大博物馆(院)收藏的汝釉器物,釉色纯正,有的略为偏灰或偏淡,但釉质滋润,含蓄之美难以用语言表达,可见当时御用瓷器的欣赏品位,说明当时是按皇帝的爱好,经过严格挑选入宫的。

中国陶瓷对西方的影响


陶瓷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在西晋,甚至更早的东汉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盛唐时期,中国的陶瓷已能大量生产,并成为商品进入国际市场,东销日本、朝鲜,西销中亚、西亚、阿拉伯地区,成为各地人民喜爱的实用艺术品。唐代外销的产品,除了绚丽多姿的“唐三彩”陶器外,主要是南方的越窑系青瓷和北方的邢窑系白瓷。到了宋元时期,航海事业也迅速发展,中国陶瓷是海洋贸易中重要的商品之一,其贸易范围也远超过唐代,西线海运可达地中海、红海及东非海岸一带。又自北宋以来,中国海舶都用陶瓷作为压舱物。当时的贸易瓷,大多为阿拉伯商人所垄断,其中一部分通过土耳其的伊斯坦堡等地,转口贸易全欧洲。在元明时期,首先受到西方世界欢迎的是青花陶瓷。最初,青花瓷的产地仅景德镇一地,只销往南洋和近东一带,但到了明代,其制作和销售有了极大的扩展。明永乐、宜德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他的船队带出去许多陶瓷,扩大了中国陶瓷在世界的影响和销售。明代后期,中国陶瓷传到了欧洲大陆,其高雅的艺术风格与精湛的制作技术,吸引了那些自诩为物质文明的欧洲上流社会人士,皇家的书室厅堂、王公贵族的婚诞庆典场所,中国的青花瓷被列为上品。新航路的开闢,使欧洲成为拥有大量中国陶瓷的地区。由于消费者的喜爱,大批西方商人乃直接到中国订购、定烧陶瓷。欧洲国家的上流社会,以收藏中国陶瓷为荣,甚至法王路易十六亦不惜代价收购,今日的凡尔赛宫裡,还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精美的中国陶瓷。自十六世纪初,葡萄牙商人率先与中国进行直接的陶瓷贸易以后,许多欧洲国家相继而来,后来各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使这种贸易更为扩大且直接。因此,中国陶瓷传过了欧洲,后来又转口运到美洲,再扩大到澳洲。在宋代以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制作陶瓷的国家;此后,制作技术先传至朝鲜,才有更多的国家开始生产陶瓷。甚至在十六世纪物质文明丰富的欧洲,也只能生产陶器,后来虽渐渐地学会了烧瓷,但只是一些火候不高的软质陶瓷。直到西元1710年左右,德国人试烧成功第一件硬质陶瓷,欧洲才有真正的、名副其实的陶瓷。

德化陶瓷的影响和地位


德化赋,即《德化赋》,是篇辞赋作品,作者是女辞赋名家-陈秀冬。德化位于“闽中屋脊”戴云山麓,是千年古县、中国三大古瓷都和闽南“金三角”对外开放县之一。境内山多、水足、矿富、瓷美,素有“闽中宝库”之称。【德化赋】云:“闽南德化,物华天宝。千年古邑,人杰地灵。中华名县,钟灵毓秀。繁花满邑,歌台舞榭。高岭白土,铲利铁山;资源富饶、物产丰庶;聚天地之灵气,藏龙卧虎;蕴日月之精华,隐凤伏蛟。”。

德化位于福建省中部,泉州市西北部,东经117°55′-118°32′,北纬25°23′-25°56′。东与永泰县、仙游县毗邻,南和永春县接壤,西连大田县,北毗尤溪县。地处闽中屋脊的戴云山区,土地面积2232平方公里。陈秀冬【德化赋】云:“闽南之边城,风光旖旎;古邑之人文,源远流长;位闽之中,泉之西北;依山傍水,峰峦叠嶂;沟壑纵横,葱蔚洇润。背枕戴云山麓,东与永泰毗邻、南和永春相接、西连大田、北毗尤溪;地势辽阔,泽被延绵;当昔全盛之时,人烟辐辏,舟马骈阗。”。

陶瓷制作生产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盛于宋、明、清,历史上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德化瓷素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著称于世。明朝一代宗师何朝宗首创的“象牙白”瓷雕,被誉为“国际瓷坛明珠”,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珍品,被称为“中国白”。以何朝宗为代表的瓷雕艺术品被视为“东方艺术之珍品”,建白瓷、高白瓷、瓷雕被誉为当今中国瓷坛的“三朵金花”。德化---全国最大的西洋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德化以盛产陶瓷而名扬中外。北宋时,德化瓷开始外销,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输出商品。1993年李鹏总理题词“德化名瓷,瓷国明珠”,高度概括了德化陶瓷在国内的影响和地位。1996年以来,先后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中国陶瓷之乡”、“中国瓷都·德化”等荣誉称号。改革开放以来,德化人民充分发挥山多、水足、矿富、瓷美四大优势,大力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陈秀冬【德化赋】云:“古邑瓷业,历代皆有,自唐以始,瓷业兴盛。其规模宏大,则分布广阔。繁城僻山,乡野山林,皆能制之。古窑遗址,花豔莹白,如星斗撒之,似玉镶织地;宋元时代,德化瓷器,趋於鼎盛。其式:或青白瓷罐,或黑釉茶碗,或划花花瓶,皆精美无比,其形:胎体轻薄,釉色滋润,造型逼真、格调高雅。其色:幽菁淡雅、釉色乳白、如脂似玉、色调素雅。其艺:烧工考究、艺术精淀。实乃国际瓷坛明珠,远销四海,闻名九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