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诗词 > 李清照的诗 > 导航 >

唐诗:张志和的诗欣赏

唐诗:张志和的诗欣赏

李清照的诗 古诗欣赏

2021-08-23

李清照的诗。

从幼年开始诗歌与诗词就开始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学习正确的方法能够让我们快速学习诗词,有没有值得大家深入专研的诗词?本站精选整理的《{唐诗:张志和的诗欣赏》或许对你诗词释义学习有所帮助。

摘要

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祁门县灯塔乡张村庇人,祖籍浙江金华,先祖湖州长兴房塘。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唐肃宗曾赐给他奴、婢各一,称“渔童”和“樵青”,张志和遂偕婢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与霅溪一带,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渔樵为乐。

渔歌子·霅溪湾里钓鱼翁

[唐]张志和

霅溪湾里钓鱼翁,蚱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着

荷衣不叹穷。

张志和的诗

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祁门县灯塔乡张村庇人,祖籍浙江金华,先祖湖州长兴房塘。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唐肃宗曾赐给他奴、婢各一,称“渔童”和“樵青”,张志和遂偕婢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与霅溪一带,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渔樵为乐。

延伸阅读

唐诗:李商隐的诗全集欣赏


摘要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的诗全集

【注释】:

古瑟有弦五十条。柱,调整弦的音调高低的支柱;思读去声,因律诗不得一连出现三个平声。蓝田:在今陕西省蓝田县东南,古代著名的美玉产地。

【简析】:

本诗属于一首晚年回忆之作,虽然有些朦胧,却历来为人传诵。

唐诗:禅诗欣赏


摘要

僧皎然(730-799),俗姓谢,字清昼,湖州(浙江吴兴)人,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唐代著名诗人、茶僧,吴兴杼山妙喜寺主持,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皎然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

唐代:皎然

万法出无门,纷纷使智昏。徒称谁氏子,独立天地元。

实际且何有,物先安可存。须知不动念,照出万重源。

禅诗

唐诗:杜甫的诗全集欣赏


摘要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杜甫的诗全集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唐诗:有关冬天的诗欣赏


摘要

刘长卿(约726—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逢雪宿芙蓉山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有关冬天的诗

【注释】: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读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既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诗写到这里,含意不伸,戛然而止,没有多费笔墨去说明倾听这些声音、构想这幅画面的借宿之人的感想,但从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触发的旅人静夜之情,都不言自见,可想而知了。

唐诗:高适的诗欣赏


摘要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燕歌行

[唐]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的诗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沧州)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唐诗:滕王阁诗欣赏


摘要

这首诗一共只有五十六个字,其中属于空间的有阁、江、栋、帘、云、雨、山、浦、潭影;属于时间的有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今何在,这些词融混在一起,毫无叠床架屋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它们都环绕着一个中心──滕王阁,而各自发挥其众星拱月的作用。

[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

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

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

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安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诗

唐诗:王维写的山水诗欣赏


摘要

王维写的山水诗,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中写山空寂和林幽深,但诗人却能够用简朴直白的字句描摹如此感人。两联都用衬托笔法,有人语响而不觉嘈杂,反而更显山林的空寂,有夕阳照而不觉敞亮,反而更显山林的幽深。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中写山空寂和林幽深,但诗人却能够用简朴直白的字句描摹如此感人。两联都用衬托笔法,有人语响而不觉嘈杂,反而更显山林的空寂,有夕阳照而不觉敞亮,反而更显山林的幽深。

王维写的山水诗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感受那自然恬静之趣。虽然没人知道,明月却知,偏偏有月光洒在他身上,自然与人是那么契合。诗人虽然独坐但并不孤独,内心是舒适的。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纱归来的女孩子们在竹林里的笑声,小渔船缓缓地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牛羊归向深巷,老人等候随牛羊返村的牧童,野鸡呼唤伴侣同宿,蚕儿静静地进入休眠期,收工的农夫荷锄回到村头,相见时依依絮语。在落日斜光的照耀下,人和动物都在及时地、惬意地晚归,使身在仕途的诗人心生羡慕。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自开自落的辛夷花,似乎使人感到人生亦正如此,辛夷花在山中,寂寞地开,寂寞地落。无人观赏,也无需要人观赏;无人惋惜,也无须人惋惜。因为生命本身就是这样,自自在在,自圆自足。这是看破了荣落生死的达观,虽有几分落寞,但在落寞中却注入一种超脱乃至崇高的意味。

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中红叶凋零,常绿树木更显苍翠,这翠色充满空间,空濛欲滴,无雨而有湿人衣之感。

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水穷尽处,自然就是深山空静无人处,人无意而至此,云无心而出岫,诗人着重写无心,写偶然,写坐看时无忧无虑的直觉印象,那淡泊无心、悠然自适的云,就是诗人心态的形象写照。

秋夜独坐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

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

注释

黄金:道教炼丹术中一种仙药的名字。

无生:佛教语。指没有生灭,不生不灭。

春中田园作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诗中写新春欣欣向荣的景象,写人和生物愉快的迎接春天。在这种背景下,诗人“惆怅远行客”,感慨世间还有人不能享受生活之美,这与《春江花月夜》的追求,本质上是一致的,乃是希望生活更圆满、更无缺憾。

唐诗:好雨知时节全诗欣赏


摘要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出自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雨知时节全诗

译文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

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的滋润着春天万物。

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

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注释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发生:萌发生长。

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红湿处: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重:读作zhòng,沉重。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唐诗:渔歌子张志和鉴赏


摘要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唐代: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张志和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

渔歌子: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唐诗:秋登兰山寄张五欣赏


摘要

此诗围绕清秋季节登高来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先写为望友人而登高,故“心随雁飞灭”。因薄暮时思念之“愁”和清秋之“兴”无法排遣,更因登高而望,只见“归村人”,而不见友人踪影,所以要相邀重阳节携酒登高而醉。全诗用极洗练严谨的语言,描绘了登高所见的清秋薄暮景色,其中“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二句历来脍炙人口。

[唐]孟浩然

一作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登兰山寄张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