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诗词 > 李白唐诗 > 导航 >

唐诗:李白 怨情欣赏

唐诗:李白 怨情欣赏

李白唐诗 唐诗 李白 李白的唐诗

2021-08-23

李白唐诗。

诗词就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学好诗词能帮助到你之后的文言文、阅读理解、以及作文的学习,有没有值得大家深入专研的诗词?本站精选整理的《{唐诗:李白 怨情欣赏》或许对你诗词释义学习有所帮助。

摘要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关于李白出生地,众说纷纭,大致有两种说法。wWw.TaOci52.com

《怨情》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有两首,这是其中的五绝,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是写弃妇怨情的诗。以简洁的语言,刻画了闺人幽怨的情态。

李白 怨情

乍读此诗,犹见白描仕女图。诗着重于“怨”字落笔。“怨”而坐待,“怨”而皱眉,“怨”而落泪,“怨”而生恨,层层深化主题,至于怨谁?恨谁?读者自己去想象便可进入诗的佳境。

原文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注释

深坐:写失望时的表情。深坐,久久呆坐。

颦(pín)蛾眉:皱着眉头。

但见:只见。

恨:怨。

翻译

美人默默地卷起珠帘,蛾眉紧锁久坐凝思。只见泪珠把衣裙滴湿,不知她心深处怨着谁?

赏析

本诗是一首写弃妇怨情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本诗是写一位孤独女子思念之情的作品。不管是哪种认识,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诗歌去感受一下诗歌的内容和魅力。

“美人卷珠帘”一句,写出了一位女子再平常不过的动作。终位女子在做什么呢?“深坐颦蛾眉”中的“深坐”是久坐之意。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女子不知在这里坐了多久,并且此时的她紧锁眉头,一言不发,她是在等候谁吗?这里的“美人”和我们今天所讲的“美女”不是一个概念,在古代,“美人”指的是容貌、品德都好的人。此时这样一位女子却只能“卷珠帘”望向远方来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

“但见泪痕湿”一句,没有写女子小声的啜泣,也听不到女子的悲咽,这是不知不觉间泪湿面庞,是暗暗地流泪,是情不自禁地流泪。“泪痕”照应了题目中的“怨”,是因为思念之深?还是久等不回?而一个“湿”字写出了女子的悲楚和伤心。“泪痕湿”三字形象地刻画了诗中女主人公的悲伤神情,也细致地传达出了诗人的同情。

“不知心恨谁”,从女主人公的远眺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女子的思念之情,而这里却有一个“恨”字,是因爱生恨吗?不是,很显然,这里的“恨”是“怨”之意,她心里在抱怨远走的人儿出外太久,害自己一个人在这深院里孤单寂寞。本诗前三句,“赋”的手法,蘇用问句归舒“怨清”,情感动人。

本诗语言平浅简易,情态缠绵凄凉,含蓄蕴藉,言短意长,刻画人物情韵婉转,逼真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神态,给人哀婉凄凉、缠绵悱侧之感。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关于李白出生地,众说纷纭,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李白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二,李白出生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李白所作词,宋人已有传说(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证以崔令钦《教坊记》及今所传敦煌卷子,唐开元年间已有词调。然今传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难断定。

精选阅读

唐诗:昭君怨欣赏


摘要

这首五言律诗以琴曲旧题写,属对工整,音韵和谐 。”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飞。”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构思精巧,用词准确而贴切。卢照邻一生怀才不遇,屡屡遭受谗言和诽谤甚多。此诗明里哀叹昭君之不幸,实则是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一生发感慨。

[唐]白居易

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

只得当年备宫掖,何曾专夜奉帏屏?

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

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昭君怨

唐诗:送友人 李白欣赏


摘要

这首诗是玄宗天宝末(约754年)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别友人时所作。

送友人

唐代: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 李白

译文

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

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

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注释

郭:古代在城外修筑的一种外墙。

白水:清澈的水。

一:助词,加强语气。名做状。

别:告别。

蓬:古书上说的一种植物,干枯后根株断开,遇风飞旋,也称“飞蓬”。诗人用“孤蓬”喻指远行的朋友。

征:远行。

浮云游子意: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后世用为典实,以浮云飘飞无定喻游子四方漂游。浮云,飘动的云。游子,离家远游的人。

兹:声音词。此。

萧萧:马的呻吟嘶叫声。

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班,分别;离别,一作“斑”。

唐诗:李白 北风行欣赏


摘要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关于李白出生地,众说纷纭,大致有两种说法。

原文

北风行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李白 北风行

注释

烛龙栖寒门:烛龙,我国神话传说中的神龙,人面蛇身,身长千里,住在寒冷的北极之山。那里没有太阳,靠烛龙口衔蜡烛照明。它睁眼为昼,闭眼为夜,吹气为冬,吸气为夏。见《山海经•大荒北经》。寒门,神话中北极酷寒之地。

光耀犹旦开:烛龙栖息在极北的地方,那里终年不见阳光,只以烛龙的视瞑呼吸区分昼夜和四季,代替太阳的不过是烛龙衔烛发出的微光。

燕山:山名,在今天津蓟县东南,东经河北玉田、丰润,直达海滨,绵亘数百里。

轩辕台:故址在今河北怀来乔山上。

幽州:今北京及河北北部一带。

双蛾摧:双蛾,即双眉,古代常以蛾眉来形容女子眉毛之美;摧,双眉低垂。

虎文金鞞靫:指饰有虎纹的金色箭袋。鞞靫(bǐng chá),装箭的袋子;文,同“纹”。

裁:消除。

赏析

李白离开长安以后,在河南开封一带游玩,听北方回来的朋友谈起安禄山,就动了到范阳走一趟的念头。范阳就是过去的幽州。天宝十一年十月,李白到达幽州,看到了安禄山搜刮民膏准备战争的狼子野心,就借被迫出征而牺牲的军人遗孀之口,写下了这首诗。

这是一首乐府诗。清人王琦说:“鲍照有《北风行》,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李白拟之而作。”李白的乐府诗,不满足因袭模仿,而能大胆创造,别出新意,被誉为“擅奇古今”。《北风行》就是从一个“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的一般题材中,出神入化,点铁成金,开掘出控诉战争罪恶,同情人民疾苦的新主题,从而赋予比原作深刻得多的思想意义。

诗分两段。第一段从开头到“片片吹落轩辕台”,余下是第二段。诗歌按照古乐府通常使用的手法,先照应题目,从北方苦寒着笔。诗人借助于神话传说,在读者面前展开一个幽暗寒冷的环境。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描写足以显示北方冬季特征的景象:“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日月不临承上,“惟有北风”是转,接下来就写北风和大雪。但暗无天日的前三句和刮风下雪的后三句也是互相衬托的关系。这三句意境十分壮阔,气象极其雄浑。“号怒”写风声,“天上来”写风势,此句极力形容北风之凛冽;巨大的雪片飘落在历史悠久的轩辕台,更是大气包举,想象飞腾,精彩绝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第二段写“幽州思妇”。作者用“停歌”、“罢笑”、“双蛾摧”、“倚门望行人”等一连串的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忧心忡忡、愁肠百结的思妇的形象。这位思妇正是由眼前过往的行人,想到远行未归的丈夫;由此时此地的苦寒景象,引起对远在长城的丈夫的担心。这里没有对长城作具体描写,但幽州苦寒已被作者写到极致,则长城的寒冷、征人的困境便不言自明。前面的写景为这里的叙事抒情作了伏笔,作者的剪裁功夫也于此可见。

“别时提剑救边去”以下更进一层。这两句是写思妇忧念丈夫,但路途遥远,无由得见,只得用丈夫留下的饰有虎纹的箭袋寄托情思,排遣愁怀。这里仅用“提剑”一词,就刻画了丈夫为国慷慨从戎的英武形象。因丈夫离家日久,白羽箭上已蛛网尘结。睹物思人,而所思之人已经战死了。

当我们读到“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的时候,我们和诗中思妇一样,恍惚觉得被思念的人儿还活着,而看到结网生尘的箭袋,才从痴情的梦中醒来。真的死了吗?看到行人,还会想起送他出征的日子;他会回来吗?箭袋上落满灰尘,人还没有回来。箭袋于是成了折磨着思妇的相思,等了又等,谁还忍心再看到它!“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一笔,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思妇极端痛苦的绝望心情。

诗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了,但诗人并不止笔,他用惊心动魄的诗句倾泻出满腔的悲愤:“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滔滔黄河当然不是一捧土就可以堵住的,但这里说的是即使黄河捧土可塞,思妇之恨也难裁。这就极其鲜明地反衬出思妇愁恨的深广和她悲愤得不能自已的强烈感情。北风号怒,飞雪漫天,阴沉昏暗的冬季烘托出悲剧的气氛,它不仅又一次照应了题目,使首尾呼应,结构更趋完整;更重要的是使景与情极为和谐地交融在一起,使人几乎分辨不清哪是写景,哪是抒情。思妇的愁怨多么像那无尽无休的北风雨雪,思妇的世界多像那不知什么时候天晴的冬季!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关于李白出生地,众说纷纭,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李白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二,李白出生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李白所作词,宋人已有传说(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证以崔令钦《教坊记》及今所传敦煌卷子,唐开元年间已有词调。然今传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难断定。

唐诗:刘方平 春怨欣赏


摘要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唐天宝年间诗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身未仕。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萧颖士赏识。

《春怨》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宫怨诗,意在写宫人色衰失宠而生怨思。起句点明时间:黄昏,渲染凄凉气氛;二句写人物:宫人,幽闭金屋伤心落泪;三句写环境:满庭空寂,春色迟暮,衬托衰落难堪;四句写心情:以落花映心境,凄凄惨惨戚戚。此诗角度独特,刻画女子心理十分细腻;重叠渲染,反复勾勒,深曲委婉,味中有味。

刘方平 春怨

原文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注释

金屋:原指汉武帝少时欲金屋藏阿娇事。这里指妃嫔所住的华丽宫室。

春欲晚:春天即将过去。

翻译

夜静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倾斜了,南斗星也倾斜了。

今夜才知春天的来临,因为你听那被树叶映绿的窗纱外,唧唧的虫鸣,头一遭儿传到了屋子里来了。

赏析

本诗写出了一位被遗弃的宫女春日幽怨。这类诗,唐代不少诗人都写过,但本诗自有其与众不同之处。

起始两句“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黄昏”写出了时间之晚,同时也使无人的“金屋”显得更加凄凉。此时,屋内的光线随着日落而越来越昏暗,凄凉意味可想而知。

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为无人的“金屋”增添孤寂之感。“春欲晚”,写出了季节之晚。本来屋内无人,已使人感到孤寂,现在,院中竟也寂无一人,而此时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时节,这就更使“金屋”中人感到孤寂难堪了。

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它既直承上句,是对“春欲晚”的补充和引申;也遥应第二句,对诗中之人起陪衬作用。

本诗从空间上看,前两句是写屋内,后两句是写院中。写法是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从屋内的黄昏渐临写到屋外的春晚花落,从近处的杳无一人写到远处的庭空门掩。一位少女置身于这样凄寂的环境之中,当然要以泪洗面了。从色彩的点染上看,这首诗一开头就使所写的景物笼罩在暮色之中,为诗篇抹上了一层暗淡的底色,末句又在这暗淡的底色上衬映以洁白耀目的满地梨花,从而烘托出一种特定的环境气氛和主人公的伤春情绪,诗篇的色调与情调达到了完美的一致。

诗人采取了重叠渲染、反复勾勒的手法,增强画面效果,深化诗篇意境。全诗在层层烘托主人公怨情的同时,以象征手法点出了美人迟暮之感,堪称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刘方平(生卒年不详),河南洛阳人。唐天宝年间诗人,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未考取,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身未仕。与皇甫冉为诗友,为萧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月夜》《春怨》《采莲曲》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唐诗:春怨鉴赏


摘要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唐]王昌龄

音书杜绝白狼西,桃李无颜黄鸟啼。

寒雁春深归去尽,出门肠断草萋萋。

春怨

唐诗:长信怨赏识


摘要

这首宫怨诗是借咏汉班婕妤而慨叹宫女失宠之怨的。婕妤初受汉成帝宠幸,后来成帝偏幸赵飞燕妹妹,她即求供养太后于长信宫。诗的首句即写供奉太后之事;二句写婕妤曾作“团扇诗”《怨歌行》,自比扇子,恐怕秋凉被弃箧中;三、四句写虽颜美如玉,失宠之后却不如丑陋的乌鸦。以颜色比颜色,虽不同伦类,却显得奇特精巧,写出宫女失宠之后,对其同类的嫉羡之情。

[唐]王昌龄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长信怨

唐诗:清平调 李白赏识


摘要

《清平调三首》是李白供奉翰林时所作。传说有一次唐明皇和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看着满园的艳丽牡丹,唐玄宗一时兴起,便命翰林学士李白进宫为他填诗作赋。李白进宫后,略一思索,主意上来,下笔如神,一挥而就,作下了《清平调三首》。这是李白在长安期间创作的流传最广、知名度最高的诗篇之一。

《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属七言乐府作品,被选入《唐诗三百首》。天宝三年(744),唐玄宗、杨贵妃赏红牡丹于兴庆宫沉香亭,时李白供奉翰林,奉诏作《清平调》词三章,一挥而就。宫廷乐师李龟年以之为歌,玄宗以笛伴奏,为一时盛事。

清平调 李白

三词因花及妃,花人合咏,以花衬人。首章以“春风”句为中峰,前以行云、百花侧衬,后以玉山、瑶台仙子拟之,极写红牡丹之临风承露,风神摇曳,而寓贵妃承恩得宠之娇艳华贵。花之与人,融为一体,加以词气流转,得恍惚缥缈之致,令人遐想无限。

原文

清平调词三首⑴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⑵,春风拂槛露华浓⑶。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⑷。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⑸,云雨巫山枉断肠⑹。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⑺。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⑻,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⑼,沉香亭北倚阑干⑽。

注释

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是关联句,“不是……就是……”的意思;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⑸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红,一作“秾”。

⑹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顶上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⑺飞燕:赵飞燕。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⑻名花:牡丹花。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⑼解释:了解,体会。释,一作“识”。春风:指唐玄宗。

⑽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翻译

其一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

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其三

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赏析

《清平调三首》是李白供奉翰林时所作。传说有一次唐明皇和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看着满园的艳丽牡丹,唐玄宗一时兴起,便命翰林学士李白进宫为他填诗作赋。李白进宫后,略一思索,主意上来,下笔如神,一挥而就,作下了《清平调三首》。这是李白在长安期间创作的流传最广、知名度最高的诗篇之一。

第一首,用牡丹来比杨贵妃的美艳。诗歌首句用云霞比作衣服,用花比作容貌,极写贵妃的美丽。第二句,以写花受春风露华的润泽,就好像妃子受到君王的宠幸一样,写出了贵妃当时的春风得意之态。诗歌的第三四句分别用仙子和嫦娥来比贵妃,反复作比,塑造出一个美艳如牡丹一样的美人形象。

第二首,写贵妃所受到的宠幸。首句以写花受香露来暗喻贵妃所受到的君王宠幸,第二句借写楚王遇神女的虚妄,反衬出杨贵妃常与君王相伴的幸福,第三、四句以赵飞燕作衬托,以赵飞燕靠新妆方能得宠反衬出杨贵妃的天姿国色。在这一首诗中诗人运用抑扬手法写出了贵妃的花容月貌。

第三首,总承一二首,在这里诗人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融为一体。首句把名花与倾国相融合,第二句则是写君王的欢愉,“带笑看”三字,极为生动形象。第三、四句是写君王的行为,唐皇在沉香亭依偎着贵妃赏花,此时胸中的忧恨全然消逝,人倚着阑干,花在栏外,此时的唐明皇是多么的潇洒、优雅、风流倜傥。

从艺术上来看,三首诗有机地融为了一体,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将人物杨贵妃的花容月貌的形象地刻画了出来。全诗语言艳丽,句句如金玉,字字如奇葩,人花交映,给人迷离恍惚之感,也无怪乎《清平调》会得到玄宗和贵妃的欣赏。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关于李白出生地,众说纷纭,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李白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二,李白出生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李白所作词,宋人已有传说(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证以崔令钦《教坊记》及今所传敦煌卷子,唐开元年间已有词调。然今传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难断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