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官窑瓷器 > 导航 >

再谈官窑认定

再谈官窑认定

古代官窑瓷器 官窑瓷器鉴别 明代官窑瓷器鉴别

2020-05-15

【www.taoci52.com - 古代官窑瓷器】

读了贵报今年3月18日第9版云阳《官窑且慢认定》一文,本人倒有不同看法。官窑就是官窑,为什么要且慢认定?

云阳先生说得很明白,官窑就是官办的窑。那么,在官窑中烧造出来的瓷器,就是官窑器了。在明清两代称官窑为御窑,御窑所烧造出来的瓷器叫御器,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官窑器。

用土烧造出来的光洁实用的瓷器,在我国唐宋时期就受到外国人的追捧。因此,明太祖朱元璋在立国的第二年(洪武二年),就在景德镇设置陶厂(洪武三十五年改为御器厂)烧造官窑瓷器,除了自用外,均拿来出口。

《明史》卷329页就有这样的记载:“洪武七年,一次就赐赠琉球瓷器10万件;洪武十六年曾赠与占城、暹罗、真腊瓷器各19000件。”这是一种情况,另一方面,朱元璋倡导节俭,提出要大家少用贵重金属制造器皿,多用瓷器。如《大明会典》卷62页记载:“洪武二十六年,政府曾规定凡六品与九品的官吏和百姓,除酒壶、酒盏可用银、锡金属制品外,其余日用器皿只能用瓷、漆、木器。”

我想,百姓所用瓷器可以由民窑供给,而官府所用瓷器得要由当时的官窑来供应了,所以在洪武年间,景德镇就有官窑20座。从永乐到宣德,官窑猛增到58座,这为郑和七次下西洋提供了出口所需的大量官窑瓷器,郑和的船队开到哪个国家,官窑瓷器就成了那个国家人民的抢手货。

此外,官窑瓷器还大量用于祭祀。《明宣宗实录》记载:“宣德元年九月巳酉,命行在工部江西饶州府造奉先殿太宗皇帝几筵、仁宗皇帝几筵白磁祭器。”

笔者举这些例子,是说明在明初官窑瓷器就被广泛使用的情况。特别是在明后期的隆庆和万历年间,还将御器厂烧造的次色瓷器拿到市场上去变卖(见《明经世文编》卷379页),你能说这些瓷器不是官窑瓷器?

官窑瓷器也有精、次之分,即使是官窑瓷器中的精品,皇帝也不一定想用,因为有比瓷器更好的工艺品供他享用。据文献记载,万历时期的御器场,每年平均烧造官窑瓷器万余件,而且官窑青花、颜色釉和彩瓷都有极大的成就,有许多精美的瓷器可供御用。可是,在定陵出土的2648件文物中,放在棺内万历皇帝尸体贴身处、他生前心爱的器物,大多是金、玉制造的杯、爵、盏等,只有一件配有金盖和金托的青花酒碗。因为,在万历皇帝眼里,瓷器再精美也抵不上玉器和金器,更何况传统上就有使用金银器和玉器会长生不老的说法。就是对瓷器有偏爱的雍正和乾隆皇帝,我想他们也是多用金银玉制器皿。杜金鹏《中国古代酒具》一书就记载着“雍正双耳玉杯”、清代皇帝专用酒杯“金瓯永固金杯”等等。据向斯《宫禁后妃生活实录》一书记载,清光绪皇帝大婚时,连皇后的嫁妆中都是金、银、玉、铜、珐琅器,其中没有一件瓷器,可见瓷器在皇宫中的地位。所以,没有必要把官窑瓷器说得那么神秘。www.taoCI52.Com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淄川陶瓷产业被认定为省级产业集群


近日,山东省中小企业办公室公布了第三批省级产业集群名单,淄川区陶瓷产业集群位列其中,成为本次我市唯一成功入选的产业集群。这将推动淄川陶瓷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加快陶瓷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步伐。

产业集群是指大量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集聚。通过这种集聚,一是有利于企业加强技术交流,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二是有利于抱团参与市场竞争,增强企业竞争力。三是有利于更方便地获得产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

陶瓷是淄川最具特色的产业之一,是我市陶瓷产业集群重要组成部分。淄川的陶瓷产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8000多年的北齐时就已成为我国北方青瓷的重要产区。改革开放以来,在原淄博瓷厂和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的带动下,淄川区民营陶瓷企业蓬勃发展,目前已形成涵盖日用陶瓷、工业陶瓷、建筑陶瓷、卫生陶瓷、艺术陶瓷、功能陶瓷等多领域的多个产品系列,陶瓷釉料、颜料制造、花纸印刷制造、包装材料制造、陶瓷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陶瓷销售市场、陶瓷艺术文化市场空前繁荣的特色陶瓷产业集群。其中镁质强化瓷、高石英瓷、合成骨质瓷、滑石瓷、鲁青瓷、水晶瓷等日用陶瓷产品闻名全国;以刻瓷为代表的工艺美术陶瓷,造就了一大批技艺精湛、成就卓越的国家级、省级大师,其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并被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为礼品赠送外国元首和国际友人;自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淄川建陶业,产量已居全国第二,成为与广东佛山、河北唐山齐名的全国三大建陶生产基地之一,在全国的建陶产业中有“两山一川”之说。

截至目前,淄川区共拥有各类陶瓷生产企业200余家,生产线400余条,从业人员近10万人,年销售收入300多亿元。品牌建设方面,拥有中国名牌2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山东名牌10个,山东省著名商标7个,此外还有中国名优产品、中国陶瓷行业名牌等荣誉称号。

天蓝紫釉盆整的断代和窑系认定


钧瓷中的盆、托、奁及尊等器物都有十种大小不同的型号,其底部刻有一到十中的一个数字。“一”为最大号,“十”为最小号,每一类器物的高、口径、足径等尺寸都成比例递减或递增,此器底部刻“八”字,为同类器中较小者,应为宫廷用器。

从胎釉上看,宋代钧窑的主要产品是铜红釉瓷器,胎骨灰白色,细腻坚实,胎骨坚硬。釉色有天青、月白、海棠红、玫瑰紫四类。钧窑釉色有两个特点:一是以蛋白石光泽的青色为基调,具有乳浊状和不透明的感觉。这种乳浊釉,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钧窑窑变色釉。窑变釉变化最多,色彩最丰富,形态也最复杂,它的特点是在通体天蓝色中,闪烁着红色或紫色的斑块。钧窑瓷器的另一个特点是在釉面上时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曲线,其形状好似一条蚯蚓在泥土中游走,故称为“蚯蚓走泥纹”。这种特征往往是鉴定钧瓷真伪的一个标准。此器胎骨灰白、坚硬。天蓝乳浊釉,玫瑰般紫红,如姹紫嫣红的秋海棠,光彩夺目,绚丽之极。

元代钧瓷与宋代钧瓷相比,显然逊色。胎质粗松,釉色多棕眼,光泽度较差。元代主要继续烧造传统品种———天蓝釉、月白釉和蓝釉红斑器物。但以月白釉为主,施釉不到底,圈足内外无釉,不见宋代钧窑红紫交融的玫瑰紫、海棠红等釉色,且紫色大多为单独的紫斑。以此可断定此器非元代钧窑器。

从纹饰上看,宋代钧瓷主要靠釉色取胜,所以无纹饰装饰。元代钧瓷装饰方法有两种,一是红斑装饰,多在器物上不规则地涂上含铜釉料,经高温还原后显现红色,与蓝地相互衬托。这类红斑呈色比较呆板,不及宋代钧瓷自然;二是堆贴花装饰,这是元代钧瓷所特有的装饰手法,为宋代钧瓷所不见。此器玫瑰紫呈色自然,无纹饰装饰,应为宋钧瓷。

再看此器的开片纹。开片纹的出现,是由于钧瓷的胎釉需要两次才能烧成,先中温1000 1100℃素烧坯胎,以使钧瓷胎质坚固,然后经高温1250 1270℃釉烧。因胎釉的收缩不同,故在釉面上留下钧瓷特有的釉开片现象。釉中悬浮着微小的球状颗粒釉泡,这是钧瓷特有的高硅、低铝、富磷玻璃相。从古钧窑标本胎质分析中得知,二氧化硅的含量为3.555 4.300,官钧的硅铝比值在12.5左右,故钧瓷釉面莹润肥厚如玉。钧瓷釉颇厚,红釉之中有兔丝纹与蟹爪纹,呈现华丽雅致之美。此器天蓝釉釉面开片明显,并悬浮着球状颗粒釉泡,而玫瑰紫釉中兔丝纹、蟹爪纹肉眼可见。

那么这件盆整会不会是仿品呢?当然不是。我们知道,元代的窑变釉呈斑块状,清代雍正以后的官窑有仿钧窑釉,但釉薄亮,没有乳浊感。现仿的钧窑产品,开有许多不自然的冰裂纹,且窑变斑也不自然,《稗史汇编》载:“数十窑中,烧制瓷器有千万品之多,而窑变之品,实在难遇一窑。”此件“北宋钧窑天蓝玫瑰紫釉盆整”由以上分析来看为真品无疑。

认定传世哥窑瓷是个难题--迄今未解的哥窑之谜


日前,北京故宫博物院院藏的一件传世哥窑瓷盘不慎被损坏,于是乎一石激起千层浪:除有些看热闹的外行纷纷谴责故宫不负责任外,有些业内人士也对哥窑的身世大做文章,这让有关哥窑瓷器的身世之谜在沉寂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后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哥窑虽贵为宋代五大名窑(汝窑、钧窑、哥窑、官窑和定窑)之一,但奇怪的是宋人没有留下任何记载,而元、明、清的记述又甚为混乱。有人说哥窑窑址在浙江龙泉,也有人说在浙江杭州,更有人相信它就是子虚乌有……因此,哥窑的身世直到今天依然是个不解之谜。

传世哥窑瓷的认定是个难题

哥窑贯耳长颈瓶(宋)

明初吕震撰《宣德鼎彝谱》记述:宣德三年(1428年),作为制造铜器的参考样式,从“内府收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其汝、官、哥、柴、均、定中,并选得二十有九种”。这是皇家收藏哥窑瓷器的最早记载,时代为明初。就器型而言,《宣德鼎彝谱》记载有宋哥窑狮首马蹄炉、宋哥窑低脚押经炉、哥窑的象耳大彝炉、哥窑豸首大彝炉等,明郎瑛《七修类稿修编》记载有哥窑之盘,明高濂《遵生八笺》记载有哥窑带耳炉、带棱瓶。

由于哥窑窑址一直没有找到,人们过去对于哥窑瓷器的认知主要来源于文献记载。如明陆深(1477-1544年)《春风堂随笔》记载:“哥窑浅白断文,号‘百圾碎’。”明田艺衡《留青日札》卷六“哥窑条”:“有火碎纹,铁足,胎土极坚细如铁者。”明王士性《广志绎》记载:“紫口铁脚。”《遵生八笺》卷十四《燕闲清赏笺》记载:“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纹,纹之下也。”……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此外,乾隆皇帝御题的诗文也为认定哥窑瓷器提供了参考。丙申年春(1776年),乾隆为一件哥窑葵瓣口盘题诗:“处州精制擅章生,盘子曾供泛索盛,新法不看百圾破,那知得号有难兄。”辛丑年(1781年),他又在另一件哥窑葵瓣口碗上留下了“哥窑百圾破,铁足独称珍。恰似标坯相,而能完谧神……”的题诗。

参照这些记载和实物,故宫博物院的整理者自20世纪30年代始,在旧藏中认定了一批传世哥窑器物。解放后,全国各地还出土了一批哥窑风格的器物,如北京元大都遗址、安徽安庆、繁昌、江苏溧水窖藏和南京汪兴祖墓、吴经墓等。这些瓷器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胎色呈黑、灰色或土黄色,有的呈“紫口铁足”的特点。通常釉层很厚,釉内含有气泡,如珠隐现,犹如“聚沫攒珠”般的美韵。釉色为粉青、青黄、月白、油灰等等。釉面开片,大小不一,纹路颜色深浅不一,器型不同收缩部位也就不一,即所谓“百圾碎”,变化万千而又自然贴切。最有特色的是较粗的裂纹呈现黑色,较细的裂纹出现黄色,前后层次错落,习称“金丝铁线”。

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认定的宋哥窑瓷器约有60件,其中以各式炉、瓶、碗、洗、盘为最多,瓶的种类有八方贯耳瓶、贯耳瓶、胆瓶、弦纹瓶等;炉有双耳炉、双耳三足炉、筒式炉等;洗有葵花洗、圆洗、菱花洗等;碗有葵瓣口碗、八方形、花口碗等;盘有葵瓣口盘、菊花盘等,此外还有小罐等。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有渣斗、花插、单把杯、壶等器型。不过,由于前人记载的混乱以及哥窑窑址的迷踪,这些传世哥窑瓷器的认定并不十分准确,其中很可能包含有南宋官窑、龙泉窑、元代杭州地区的其他窑口,明清时期仿哥窑器物等。

哥窑双耳炉(宋)

为了彻底解决传世哥窑瓷器的认定难题,过去的几十年间,考古工作者和陶瓷研究者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希望能够找到哥窑窑址。但是,它到底在哪里呢?

有说哥窑和龙泉窑是“兄弟”

按照文献的记载,一说哥窑在龙泉,与龙泉窑关系密切。

据《春风堂随笔》记载:“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处州之龙泉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按照陆深的说法,哥窑和龙泉窑是哥俩所烧。此后明清刊刻的文献,如《天工开物》、《七修类稿续稿》、《留青日札》、《浙江通志》、《事物绀珠》、《稗史类编》、《景德镇陶录》等都有类似的记载。龙泉窑早已在上世纪初被陈万里先生所研究确证,就在今天的浙江龙泉县一带。那么,龙泉窑是不是章生二所创烧,他到底有没有一个哥哥呢?

乾隆年间的《龙泉县志》收有《章氏祠堂记》,称章氏在龙泉是大族,北宋起就在该县居住。但是找不到确切的家谱和实物资料,根本没办法确定章氏兄弟以及他们的活动时代。尽管浙江龙泉地区的烧窑人一直奉章家兄弟为窑神,开窑时必去祭拜,然而这也仅限于民间传说。很显然,通过这条线索发掘哥窑是很难得出科学结论的。

20世纪初期,人们已经将解开神秘哥窑的钥匙伸向了浙江龙泉地区的窑址,这里一时间挖窑风行。此后,陈万里“八下龙泉”考察窑址,解放后,考古工作者亦多次进行调查和发掘。根据调查和发掘资料,部分专家认为龙泉县大窑一带以及溪口的瓦窑垟等五处窑址中发现的一种黑胎青瓷,与传世哥窑产品相似。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也对这些标本进行了化学分析,认为这种黑胎青瓷可能就是正统的哥窑。

然而“相似”也好、“可能”也罢,还无法与传世哥窑瓷器的特征完全吻合。要想确证哥窑就在龙泉县,还需要更多的证据和新的考古发现。浙江龙泉地区的大窑、金村、溪口、松溪、武溪等地分布着上百座窑址。此外,临近的遂昌、云和县,以及江西吉安永和窑、福建泉州碗窑乡窑等都有龙泉窑类型的窑址。这些窑址中,是否就有尚不为我们所知的哥窑窑址呢?

窑址在杭州,与修内司官窑一脉相承?

杭州地区文献中有所谓“哥窑”、“哥哥窑”、“哥哥洞窑”、“旧哥哥窑”等称呼,凡此种种,是作者的笔误,还是同一个窑的不同称呼,或者是完全不同的窑,目前还无法得知。

元人孔齐《静斋至正直记》记载:“乙未冬(公元1355年)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明初曹昭《格古要论》记载:“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色好者类董窑,今亦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亦不好。”《广志绎》有“官、哥二窑,宋时烧之凤凰山下,紫口铁脚,今其泥尽,故此物不再得”。《遵生八笺》记载:“所谓官窑,烧于宋修内司中,为官家造也,窑在杭之凤凰山下……哥窑烧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

这几个文献均提到杭州,其中王士性和高濂还提到了凤凰山,说哥窑与修内司官窑俱取土于凤凰山下。照此分析,想必哥窑的烧造地点相距凤凰山也不会太远吧!1996年,杭州凤凰山下老虎洞南宋窑址的发现解决了困扰学术界几十年的“修内司官窑”谜团。不仅如此,老虎洞窑址的元代地层出土了大量带“八思巴文”的窑具以及与传世哥窑相似的一类器物。据八思巴文专家翻译,窑具上有“章(或张)记”的铭文,这自然使人联想到章生一的传说。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元代地层的瓷片进行科学测定,结果表明其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与传世哥窑比较接近,他们据此认为所谓传世哥窑就是在老虎洞元代时烧造的制品。

这一发现着实为哥窑的研究困局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难道宋代哥窑真是子虚乌有,北京故宫收藏的哥窑瓷器均属元代?抑或南宋的修内司官窑就是宋代哥窑,发展到元代就变成了元代哥窑?老虎洞窑址真是传世哥窑瓷器的产地吗?迄今为止,学界除了肯定老虎洞窑址有助于揭开哥窑之谜外,对上述几种观点并没有形成统一意见。争论依旧,哥窑之谜依旧!

瓷器鉴定

一件瓷器的创作往往具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由于不同时代存在着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不同的技术水平,从而制作出来的瓷器总是具有不同的特点。另外,一件瓷器的烧制往往具有较为鲜明的窑口特征。由于不同的窑口采用不同的原料和制作工艺,同一窑口不同时代也常常采用不同的原料和制作工艺,生产出来的瓷器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一般来说,鉴定瓷器要从瓷器的断代、烧制的窑口以及生产工艺几个方面综合来考虑。

具体而言,我们要认识一件瓷器,首先要认真学习陶瓷发展史,了解不同时代瓷器的具体特征、窑口特征和生产工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具体器型、胎釉、装饰工艺等的细致观察和认真比较,从而判别一件瓷器的真伪。

胎釉方面:仿品很难模仿到惟妙惟肖,因为胎釉的原料拣选、淘洗、配比成分、烧成火候等没有严格的标准,完全依靠古人的经验积累,因此只要与真品进行细致的比较和观察,就可以发现区别;

器型方面:仿品总是刻意去模仿真品,然而在大小、比例、协调性等方面总会出现细微的差别;

装饰工艺方面:包括釉装饰(如开片、色釉)、胎装饰(如刻花、镂空)、彩绘装饰(如釉下彩、釉上彩)等,历代更是千差万别,仿品也是良莠不齐,只要结合实物,认真观察比较,种种仿制的伎俩就不会逃出我们的眼睛。

“欧美”陶瓷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日前,广东欧雅陶瓷有限公司旗下“欧美”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是欧美陶瓷继获得国家免检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等荣誉之后又一项重量级认证。它标志着欧美商标在市场的全新里程,它将给予欧美陶瓷引领着中国陶瓷行业发展方向的新力量。

2008年是欧美陶瓷建立十周年的历史时刻,在这样值得纪念的日子收获“中国驰名商标”,对欧美陶瓷而言意义深远。它意味着欧美陶瓷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累积起极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在市场上拥有广泛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其法律保护将为欧美陶瓷的国内及国际扩张增添竞争砝码。

欧美陶瓷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驰名商标的获得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是对欧美陶瓷长期以来积极培育自主品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战略的肯定。未来,欧美陶瓷将从生产研发、产品质量、渠道网络、售后服务、企业文化等方面持续改善,在更高层次上延伸“欧美”的品牌价值,为广大的消费者带来中国陶瓷品牌最优秀的产品和最完善的服务。

重庆藏家认定天价元瓷罐绝非仿品


上周介绍了藏家王先生收藏的一件有“古相•博陵第”款的珐华彩瓷罐。由于有藏家认为,这件瓷器如果是真品,其价值不亚于去年拍出2.3亿元天价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因而在重庆收藏界引起不小轰动。

12月16日,本报邀请了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吴应骑教授与10多位热心读者在通远门桂香阁茶楼现场品鉴了这件瓷器。参与谈论的专家和读者各抒己见,对这件有“古相•博陵第”款的元代瓷罐的基础结论是肯定不是新仿品,但到底是元代还是明代器物,尚未有定论。

藏家正在仔细查看和鉴别藏品

重大吴应骑教授:只判断不是现代仿品

吴应骑教授首先发表了的自己的看法。吴教授认为,此物从成色,特别是从瓷器内部的土侵斑上来看应该是个老物件,不是现代仿品。从文饰和装饰手法上看,应该是元代瓷器。那这件瓷器就是元代的吗?

吴教授认为这个结论“为时尚早”,因为该器物的造型首先超出了经典陶瓷史的认识范围。按照教科书的一般介绍,元代瓷器一般为敞口,而这件珐华彩瓷器的造型上口沿凹陷进去,与明清流行的苹果尊非常相似。明代典型造型是否出现在元代瓷器上?目前还不能下定论。

另外就是“博陵第”的款极其少见,这也是关注的焦点之一。这件珐华彩瓷器底部有“古相•博陵第”款,该款阴刻于长4.5厘米,宽3厘米的凸印长方形戳记中央,字体为楷书略带汉棣味,工整而秀劲,上端覆盖荷叶,下端承托开放的莲花,框左右两侧印回字纹装饰。“古相•博陵第”款瓷器少见于历史资料记载,但为何近年来频繁出现?吴教授认为这还有待于瓷器专家和藏家进一步研究。

吴教授同时告诫读者,对于瓷器的鉴定不能局限于书本,也不能臆想,而应该根据瓷器本身做如实的、直接的鉴定。

两个铁杆读者:年代判定结论不同

“我有不同的看法。”读者雷先生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从该瓷器的造型、做工、胎质、釉色以及底足的处理等方面,提出了此瓷器是明代永乐时期的器物。

“这件瓷器造型应属于明早期,从做工上看,元代瓷器一般先烧制底部,再做上身,器身一般有接痕,元代大件器的接痕在接近底部处,而这件瓷器的接痕在中间,这是典型的明代瓷器的特征。此种绿釉是明清绿釉的特点,元代虽然也有绿釉,但呈色不是这样的,且瓷器的的胎土瓷土杂质多,底部露胎处有火石红,胎足的处理为平削,这些是典型的明早期瓷器的特征”。

读者汪先生认为这件瓷器应该是元代真品无疑。汪先生认为,这件瓷器胎厚而重,图案为分层装饰,特别是腹部中央的莲池鸳鸯纹,为元代的典型装饰,虽然这种纹饰在明清也曾延续,但画法和莲池中的螺丝纹为明清所没有。对于“苹果尊”的造型疑问,这位先生认为或许这件瓷器会改变历史,把苹果尊造型的出现时间提前了。

去年,一件元代“鬼谷子下山”青花瓷器以2.3亿元拍卖,对近两年的民间收藏影响甚大,收藏爱好者对元瓷趋之若骛。但“古相•博陵第”款元瓷器是否真的存在,至今仍争论不休。

官窑


官窑之谓,在中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就广义而言,是有别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

官窑也称御窑,是中国封建王朝的“皇家瓷厂”。从1278年元世祖忽必烈设置“浮梁磁局”,到1911年清朝覆亡,景德镇是元、明、清三代皇家瓷厂所在地,中国封建社会的官窑制度在这里延续了632年,江西景德镇也由此拥有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官办瓷厂。景德镇地下也因此存有大量因禁绝流入民间而被就地掩埋的古碎瓷,成为中国目前品类最完整、年代最可靠、信息最丰富的官窑遗址和“地下瓷都”。

官窑是我国古代由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瓷窑,专烧宫廷、官府用瓷。官窑始于宋代,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分。

【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由官府直接经营,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京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明代《事物绀珠》、《留留青》因袭此说。当时的京师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因宋代汴京遗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为止,尚未发掘出北宋官窑遗址。对于北宋官窑遗址缺乏考古发掘地资料和充足的文献资料的支撑,因此,时至今日,关于北宋官窑遗址在何处,仍有不同说法,一般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宋官窑即为汝窑;二说否认北宋官窑的存在;三说为北宋官窑即为汴京官窑,它与南宋时的修内司官窑先后存在。支持第三种说法的人较多。

北宋官窑传世品很少,形质与工艺与汝窑有共同处。器多仿古,主要有碗、瓶、洗等。胎体显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质莹润温雅,尤以釉面开大裂纹片着称,不同于南宋官窑和汝窑及龙泉窑瓷器。底有文钉烧痕,有“紫口铁足”的特征。

官窑知识:浅析宋代官窑真假

【南宋官窑】

南宋时在今杭州市凤凰山南麓乌龟山郊坛另设新窑,称“郊坛下官窑”,又称南宋官窑。此官窑瓷器胎为黑、深灰、浅灰、米黄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质细腻。釉面乳浊,多开片,称为“蟹爪纹”,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黄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却偏赤铁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

器型除碗、盘、碟、洗等日用器皿外,还有仿商周青铜器的尊、鼎、炉、觚等陈设瓷和祭祀用礼器。

注:图为官窑贯耳瓶(宋)

官窑起自唐,有两种涵义,一是指贡器,一是指官厂。自唐代至元代(公元8世纪--14世纪),官窑多有贡器,少有官厂,采取的形式是“官监民烧”,烧出的瓷器,“千中选十,百中选一”,进贡给统治阶级。这种瓷器就叫做贡瓷和官窑。那时,唐代在产瓷区设有司务,如唐景隆初(公元707-709年)褚绥为新平(景德镇)司务,奉诏监烧献陵祭器。宋代设监,如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派殿前承旨赵仁济监理越州窑务。到了元代则设局,以提领监陶,后改为本设总管。他们烧出的“景德年制”,“枢府’等款式的瓷器,分别称为“景德窑’,“枢府窑”等。

明代(公元14世纪--17世纪)采取‘官办民烧’的形式,开始有官厂,专烧进贡的瓷器。如在景德镇设御器厂,也称景德镇御窑厂,特派厂官,经费出自地方,编役人夫,设窑达五十几座,专门烧造御器即贡器。清代与明代不同,采取的是‘官搭民烧”的折中形式。其产品分“钦限”和“部限”两类,前者是专给皇帝用的,后者是给朝廷和外交礼宾用的。

陶瓷协会认定砂煲安全无毒 紫砂非宜兴独有


6月17、18日,由中国家电协会与中国陶瓷协会主办召开《家电用陶瓷内生产应用情况研讨会》,6月21日上述协会的官方网站公布了企业抽检结果和专家论证鉴定结果,并由两家协会发布了联合声明: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紫砂隶属陶器,紫砂是一种“更为安全的无机材料”,“紫砂是稳定的物质,是无毒无害,安全卫生的”,紫砂矿并非江苏宜兴独有,在我国广大地区都有比较丰富的储量。其他地区的紫砂矿材料同样也可以生产紫砂产品,但“宜兴紫砂”的文化内涵最为突出。

从5月23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开始,历经近一个月的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紫砂门”事件到此权威部门终于做出结论。

专家五点共识:紫砂安全无毒

此次《家电用陶瓷内生产应用情况研讨会》专家意见统一如下:一、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体分为陶器和瓷器两种,紫砂是陶器一种,紫砂是一种更为安全更为卫生的无机材料;二、紫砂泥内胆成型后,是可以添加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锌等材料的,因为经过1100多度的高温烧制后,会形成一种结晶物,这种结晶物的化学稳定性很好。也不会溶于水或者弱碱弱酸。是无毒无害,安全卫生的;三、依据《精细陶瓷烹调器》国标抽检,美的、九阳、苏泊尔、依立生产的紫砂煲产品是安全无毒害的;四、2008版的国标《紫砂陶器》(GB/T10816—2008)就有关于什么是紫砂陶器的权威定义:“质地细腻、含铁量较高的特种粘土制成的,呈色以赤褐为主,质地较坚硬而透气性能好”。紫砂矿并非江苏宜兴独有,在我国广大地区都有比较丰富的储量。其他地区的紫砂矿材料同样也可以生产符合标准的紫砂产品,但宜兴紫砂的文化底蕴不可替代;五、陶器是一种采用化妆土装饰陶器表面,是陶瓷中常用的技术方法,可以生产出性能优良的产品。如果产品胎体不呈赤褐色,仅利用化妆土装饰而称“紫砂”是不恰当的。

另外,与会专家提出三点建议:一、呼吁企业诚信经营,在生产此类产品时要严格按国家标准要求检测铅、镉溶出量;二、企业要加强对紫砂文化的科普宣传;三、新闻媒体报道时可事先咨询专家意见。

“紫砂门”水落石出

“紫砂门”既然是一场虚惊,那么,不论是“紫砂造假”,还是“紫砂有毒”,“紫砂门”事件水落石出的却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舆论导向似乎以偏盖全了:实际上,根据这次中国陶瓷协会和中国家电协会的联合声明和鉴定结果的第五条,如果产品胎体不呈赤褐色,仅仅利用化妆土来装饰成赤褐色而称为“紫砂”是不恰当的。这也是权威部门首次正面回应了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了美的电器生产的紫砂煲采用使用湖南怀化的普通陶土生产的紫砂煲产品摔开后,颜色“表里不一”的问题。但由于消费者的恐慌和个别媒体的引申,整个行业的所有企业都被波及,包括九阳、依立、苏泊尔、三源等生产的产品全部被动跟着从卖场里撤下了柜台,生产紫砂煲、紫砂壶的企业纷纷停工,大批工人面临下岗。正如一些从事紫砂研究的“骨灰级”老专家们痛心疾首地指出:“因为一家企业的不诚信行为,一棒子打死了整个行业,这几乎是中国紫砂文化发展了数千年以来的一次灭顶之灾!”。

或许由于三聚氰胺等一系列的食品问题出现之后人们对食品安全变得格外敏感了,也将“食品”的安全与“食品容器”的安全混为一谈。甚至有人说“紫砂门”事件是家电行业的“三聚氰胺”,这未免有点危言耸听,其实早就有专家质疑“紫砂门”事件是否会成为质检史上一大冤案?

其实一个简单的道理在于,既然国家有一整套行业标准和质量检测标准,如果有毒有害,质检部门和工商部门早就作出处罚判定了,而实际上迄今为止,从媒体一窝蜂报道至今为止,国家质检总局或工商总局这些真正有资格发言的权威部门也并没有判定哪家企业紫砂造假或有质量问题。

此前,由于对此事件一直没有定论,致使消费者担心大规模“中毒”,纷纷挤到商场里退货、索赔、投诉。此次中国鉴定紫砂陶器最权威的组织——中国陶瓷协会和中国家电协会对此事件的权威解读,让持续了近一个月的“紫砂门”事件终于水落石出。

观音阁古窑遗址:年代被认定为晚清至民国


市郊菜地里,高温热浪下,几名戴帽子、撑伞的男女围着一个大坑交谈,他们身后瓷片、匣钵和泥土被堆起。走近才看清,他们共四男两女,其中一人正在超过一人深的坑内挥耙挖掘。这是记者17日探访观音阁古窑遗址偶遇的一幕。据相关资料,这是一处晚清至民国的民窑遗址,在景德镇老城区遗址中具有代表性。

寻找中的意外发现

观音阁古窑遗址在哪里?出发寻找之前只知道它西临昌江、东北近临观音阁。在观音阁附近几经询问,终于有村民指明了它的具体方位。

村民说遗址在菜地里,里面有几个大坑的就是。记者穿过一条巷子,最先出现在眼前的却不是大坑,是几名正在“作业”的人,5个人蹲坐在菜地边,脚下放着运土的簸箕,一个人在坑道里挖掘,他们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沾着泥土。从交谈看,这四男两女相互熟悉,但他们并没有对“外人”围观产生抗拒。

这个遗址土层不厚,从菜地往下挖四五十公分就有遗址遗留物。他们选择了长满杂草的地面开挖,没有破坏附近村民的菜地。挖掘翻出的碎渣、泥土在他们身后堆积、覆盖坑道,其中大部分泥土表面已经发白,只有刚挖出不久的泥土和碎渣是湿润的。

在坑内弓着身子挖掘的是一名男子,因为坑深土松,四壁可能崩塌,这名男子不时询问地面的人“没问题吧?”上面的人回答“没问题”,他就继续挖掘。他一手快速挥动手中的二齿短耙,一手不时在碎匣钵和泥土中寻找瓷片,一些瓷片他过手即扔,一些被拣出查看,大多数还是被他丢弃。

挖掘中,出现了将近十块规则堆垒着的窑砖,他们说这是到了窑口。不久,一名女子替换坑里的人继续挖掘。

“一块五卖给你,要吗”

挖掘继续进行,坑里的挖掘者拣出几块瓷片交给地面的人,其中一个碗底保存完整,擦掉泥,碗底一面有青花底款。

“有完整的吗?”记者问。他们回答,“哪里挖得到完整的,太难了”,“你要完整的,只有到樊家井去了”。很快其中一人指了下蹲在他旁边的一个女子说:“她家店里有真的。”记者表示不要。

十几分钟后,一名男子下坑接替,耙子挥动中冒出了火星。记者询问这个遗址的年代,他们称有四五百年,否定记者说的一百多年的说法。

不久,记者准备离开。刚走出不远,他们喊着“挖出了一个完整的”,记者返回在废墟上接过他们手中一个完整的青花碗,这个碗周身有泥,剥去泥土和其他碎渣,碗内底部出现一个字。

“一块五卖给你,要吗?”一人这样询问,记者把玩后表示不要。这期间其他人纷纷骑着停在不远处的电动车离开。记者把青花碗交给这名男子后,他和另一人一起穿过巷子离开这片遗址。这时上午10点不到。

曾有考古人员来发掘

村民介绍,同样紧靠昌江,遗址在几栋民房的另一侧还有分布,记者在村民所指的遗址上同样看到了挖掘痕迹。“前几年政府来挖掘了,挖了不少瓷片,不少大学生一起也来了。”知情的村民说。

据介绍,观音阁古窑遗址南北长420米、东西宽164米,被整片的菜地覆盖,总面积约有6.8万平方米。因为没有堆积的山包,1998年洪水冲毁了昌江河的岸堤,“这个遗址内的窑业堆积大面积裸露出来,堆积近10米高”。

2007年,省、市文物考古部门对这个遗址的考古发掘发现,遗址里堆积的遗物大多为匣钵和瓷质垫饼,青花瓷片较少,所出土的瓷器以碗为主,也有盘和碟。

根据相关资料,这里出土物品的纹饰主要有缠枝花卉、折技花卉、螭龙、飞马、云气、白菜、树石、花碟等图案,还有“雨香斋”、“白玉斋”等堂名款,有的碗上画十字云和书“善”、“福”、“玉堂佳器”、“万福攸同”等青花铭文。遗址年代被认定为晚清至民国,是景德镇老城区中具有代表性的民窑遗址之一。()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再谈官窑认定》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再谈官窑认定》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官窑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