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鉴赏 > 导航 >

明清时期盖罐瓷器鉴赏

明清时期盖罐瓷器鉴赏

古代瓷器鉴赏 古代瓷器足部鉴赏 古代艺术瓷器罐

2020-05-18

古代瓷器鉴赏。

罐上加盖,俗称盖罐。瓷质盖罐始见于东汉,历代都有烧造,釉色丰富,种类繁多,而且盖罐器形也在改变,样子收藏介绍一下明清盖罐瓷器。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盖罐

明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盖罐,通高19cm,口径17cm,口径15.7cm。清宫旧藏。 罐直口,鼓腹,平底。盖折沿,拱顶,宝珠钮。通体青花纹饰,颈饰折枝朵花纹,肩饰莲瓣纹,腹饰缠枝莲纹,近底处饰莲瓣纹。盖钮饰莲瓣纹,盖面中心饰莲瓣纹,外层饰缠枝石榴纹。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楷书款。此瓷器形制浑厚、饱满,纹饰工整、细腻。

明青花人物纹盖罐

明青花人物纹盖罐高42、口径17.2、腹径31厘米、底径21厘米,直口,束颈,丰肩,圆腹,足根部外撇,砂底略泛红。釉呈白中泛青,青花发色淡雅。将军盔形盖,宝珠钮。器身满饰纹,自顶至底共八组,腹部主题纹饰为两组人物图,分别为问道图和弈棋图,辅以云头、山石、波涛等,以云纹间隔。

法华莲塘图盖罐

法华莲塘图盖罐高34厘米 口径17.6厘米 足径21厘米。罐口微撇,短颈,鼓腹,圈足。带盖,宝珠形钮。器蓝釉地法华立粉画法粉彩装饰,并辅以金彩,器身、盖均通景绘莲塘图,并辅以璎珞纹、卷草纹等。外底施松石绿釉,并刻阳文“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莲塘图描绘的是仲夏时节的莲塘,一池清水,盛开的莲花,含苞待放的蓓蕾,均绘制得惟妙惟肖,给人以清新怡静的感觉。

莲花为花中君子,碧水、荷叶青青,谐音“清廉”,有“一品清廉”之意。璎珞原是用线将珠宝、玉石编串成多层次的装饰品,陶瓷器装饰璎珞形状的纹饰称为璎珞纹,宋元时期的瓷塑观音、菩萨多以模印或贴塑饰璎珞纹。明清时期,多见于青花、五彩tAOCi52.COm

和法华器上,青花、五彩以描绘手法,法华器则采用立粉画法。

明代永宣时期,景德镇窑仿制陶胎法华,始烧瓷胎法华器,清代延烧,但官窑法华制品较为罕见。此器端庄秀美,形制较大,由于粉彩的使用,比明代器更显细腻华丽,为乾隆官窑法华器十分珍贵的艺术精品。

清代顺治青花花鸟纹盖罐

清代顺治青花花鸟纹盖罐,高47cm,口径20.6cm,足径20.4cm。罐直口,短颈,丰肩,圆腹,腹下渐收,砂底。伞形盖。罐通体以青花装饰,盖面绘牡丹、竹、菊图案,颈部饰倒垂的变体莲纹,颈肩交接处平行细线两周。器身一面绘一只长尾雉鸡独立于山石之上,仰首翘尾,似高声鸣叫;雉鸡上方盛开着两朵饱满的双犄牡丹花。罐的另一面绘有竹雀纹。

此罐胎体洁白,造型敦厚端庄,釉面光润,白中微微泛青。纹饰生动活泼,充满生机。青花蓝中泛灰,有水墨画之效果。由于顺治朝青花器传世品较少,因此,这件花鸟盖罐显得分外珍贵,是研究顺治朝瓷器的重要实物资料。

青花缠枝莲纹盖罐

青花缠枝莲纹盖罐,清宣统,通高50.5cm,口径22cm,足径20.7cm。

罐直口,短颈,鼓腹,腹下渐敛,近足处微外撇,圈足。附伞形盖,盖顶置宝珠形纽。通体青花装饰。盖面绘缠枝莲纹。颈部绘折枝桃间“寿”字,一长方形留白框内自右向左署青花楷体“坤宁宫祭器”五字。腹部绘缠枝莲纹。近足处绘变形莲瓣纹。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宣统年制”双行六字款。

此罐上所署“坤宁宫祭器”铭文已明确说明了它的用途,即这是一件宣统年间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坤宁宫萨满祭祀所烧造的祭器。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明清时期的广窑瓷器窑口指的是哪里


广窑瓷器窑口一般都认为是石湾窑,但是坊间传广窑有三种含义,

一是泛指广东地区的瓷窑;

二是以广彩讹为广窑;

三是指石湾窑。

石湾窑有三个,一是宋、元、明、清时期的佛山石湾窑,

二是宋代阳江的石湾窑,

三是明代博罗的石湾窑。其中佛山石湾窑最为著名,明清两代盛极一时,其产品善于仿钧窑釉色,世称“广钧”,亦称“泥钧”。其釉色富于变化,在蓝釉中流淌雨点及丝纹状的葱白斑点,气象万千,耐人寻味。其品种主要有盘、碟、罐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器皿及笔洗、花盆、仿古花瓶类的陈设品以及瓦脊等建筑用材和以“渔樵耕读”为主题的陶塑。其陶塑作品形神兼备,为石湾窑的现代陶塑开创了先河。

广窑荷叶式洗

广窑荷叶式洗,高4cm,口径10.4cm。洗作荷叶舒卷式,卷沿深腹,造型别致。瓷器胎体厚实,器身施天青釉,釉色莹润,通体开片,且纹片大小不一,纹理自然,体现了文房用具的清新雅致。

广窑塑贴螭虎纹方瓶

广窑塑贴螭虎纹方瓶,明,高14.6cm,口径6.8cm×6.7cm,足径5.1cm×5.0cm。

瓶呈四方体形,唇口,直颈,腹部略鼓,腹下渐收,方圈足。通体施釉,釉色光润而细腻,釉面有细碎开片纹,足露黑胎。瓶身两侧各饰一凸螭虎纹,显得颇有气势。无款识。

广窑楸叶式洗

广窑楸叶式洗,明,高6.7cm,长26.3cm,宽18.9cm。

洗通体仿楸叶形,内外雕刻凹凸的叶脉,叶边堆贴4朵盛开的花,并刻出7枚花蕾。胎体厚重,釉层凝厚,深蓝色釉中渗化出葱白色雨点状花斑。此洗造型新颖,窑变花釉挥洒自如,卷曲的叶边仿佛被微风吹动,颇有天然韵致。

广窑狮耳炉

广窑狮耳炉,清,口径24cm,底径19.2cm,高14cm。

广窑虽然是地方窑口,但是瓷器釉色和开片异常精美,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瓷胎不够细腻,显着比较粗燥。

元瑞兽钮荷叶盖罐遗盖鉴赏


元瑞兽钮荷叶盖罐遗盖

元代龙泉窑兽钮露胎刻花剔地荷叶盖罐的遗盖,高13厘米,外径32厘米,口径22厘米,鼓顶宽沿荷叶形。更为罕见的是盖钮造型——一只瑞兽,高6.5厘米,四肢蹬坐,昂首挺立,竖起大耳,龇牙咧嘴,怒目圆瞪,威武雄壮,极具震撼力。此件瓷器难能可贵之处在于露胎装饰工艺的应用,除上述瑞兽外,在盖面鼓起的部分采用减地刻花法,露胎浅浮雕三朵缠枝牡丹花,使得器物凸现露胎及造型新工艺展现在世人面前。

器物荷叶盖罐是元代龙泉窑创新器型,显现出威武雄壮。通过此盖可以想象全器应为高足有30厘米的龙泉窑大器。瑞兽做钮置于盖顶,体现元代蒙古族图腾崇拜。狼鹿氏族是蒙古部落。狼以机智、勇猛,配合默契,围斗猛兽,轮番作战,使人类产生对狼的尊敬崇拜,形成以狼为氏族标志的图腾。此罐盖瑞兽钮无疑就是蒙古族图腾“白狼”的造型,古代的图腾文化、氏族文明无处不在。这件荷叶盖罐的罐盖残件,把元龙泉重装饰的艺术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宋元窖藏瓷器荷叶形盖罐


荷叶形盖罐器形比较大,而且因为以荷叶形盖为美,而且不易保存,所以传世的荷叶形盖古董文物很少见,如今只见出土的宋元时期的荷叶形盖罐瓷器。荷叶形盖罐多产于元代龙泉窑,宋代产品仅见于金鱼村窖藏,因为器形优美,存世量少,故荷叶形盖罐故极为珍贵。

南宋龙泉窑青釉荷叶形盖瓷罐

瓷罐两部分组合而成。盖子口,荷叶形盖,盖边沿起伏作荷叶卷曲状,弧顶,中央有一蒂钮,盖内子口作圆唇。罐母口,直口,尖唇,唇下切削成斜沿。短直颈,圆肩,鼓腹,足胫处略内收,圈足,圈足内底再作一内凹式足圈,外墙斜削。胎骨厚重。除唇部和圈足外圈以外通体内外施梅子青釉,釉层肥厚,色泽莹润,釉面光洁平整。口沿、盖内沿、圈足足端等无釉处呈火石红色,圈足圆整,足端可见明显切削修整痕迹,未施釉处有少量的窑渣粘连。荷叶形盖瓷罐胎质洁白细腻,外施梅子青釉,釉色柔和淡雅,碧绿如翡翠,温润如春水,瓷器短颈、圆肩、鼓腹,盖中央隆起,有瓜蒂形钮,边沿起伏成荷叶卷曲状。

元代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

元代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盖呈覆荷叶状,钮作卷曲莲杆状把柄,置有子口。该荷叶盖罐为广口,溜肩,鼓腹, 腹下渐收,胫部略外扬,浅圈足,足部有一支钉点呈内凹状,圈足修胎工艺欠规整,胎呈浅黄色,见积釉斑。该器内见刷釉痕。

元代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通高36.8cm,纹饰构图疏朗,别出心裁,有别于众多元青花布局繁缛的特点。盖面的四向分别绘有鳜鱼、青鱼、鲶鱼及螃蟹一只,穿戏叶脉之中。盖罐口部绘二方锦地纹一周,罐身仅有三段纹饰,腹部为主体纹饰,绘两条云龙纹;肩部、胫部为辅助纹饰,肩部绘缠枝牡丹一周;胫部绘仰莲纹一周,莲瓣内填绘花头及垂珠纹,精美异常,包浆完美。

元代龙泉窑青瓷荷叶盖罐

元代青瓷荷叶盖罐高31.5厘米,口径24.7厘米,出土于济宁市中区东门大街路南。罐盖作荷叶形,盖沿的荷叶边曲线起伏平缓,钮稍高,器形高大,造型稳重。青瓷荷叶盖罐罐的胎体厚重,胎质坚硬,釉呈豆青色,釉质光泽肥润莹亮柔和。青瓷荷叶罐是浙江龙泉窑在元代新创的器型,明初仍在烧制。不过,明宣德时,盖沿起伏较大,盖钮隆起。元代龙泉瓷器多烧大件器物,其成型工艺、装饰技法都有很高的要求,它的烧制成功标志着制瓷技术的新成就。青瓷荷叶盖罐造型端庄大方,釉质色调素雅文静,达到了和谐完美的境地。

荷叶形盖罐出现于宋元之际,宋代荷叶型罐施釉比较厚重,到了元代元代荷叶形盖罐这种器形已经比较普及了,除了青釉以外还有元青花荷叶形盖罐,器形大小不一,到了明代荷叶形盖罐又不流行了,非常少见,而且明代器形较小,留足部位做法与元代不同,元代器形一般都器体做好再做上圈足,看上去器体与圈足之间有较大的空间,似双层底。明代则是挖足成形。

明成化斗彩凤纹天字盖罐鉴赏


明成化“天”字罐,多以斗彩为主,青花“天”字罐较少,笔者在拙文《浅说洪武初年‘天’字罐——收藏洪武初年天字罐有感》(下称‘洪武天字 罐’)一文己提到。因成化“斗彩”是在成化晚年才比较成熟,而对于“天”字罐上的“斗彩”工艺来说,己经很成熟,并且十分精美,所以说,成化斗彩“天”字 罐,应是成化晚年产品。 明成化斗彩凤纹“天”字盖罐(图1)(以下简称“凤罐”),通高12.4厘米(罐高10.8厘米),口径6.3厘米,腹径12.8厘米,足径8.6厘米。 该器质地细腻,体质轻薄,在室外自然光照下,手指在外壁(图2)和底部(图3)晃动,从内壁可见,另外在鉴赏和鉴定时,可看到用青花书写底款“天”字的笔 画外围的边缘,有浅淡青色范出,好似人们用毛笔在宣纸上写字时所看到的情景(图4),这种现象,是在仿品中很难办到的,这对鉴别真伪很重要。

该罐以“凤纹”为主纹饰,是比较突出和新颖的,也是较为少见的。成化“天”字罐(含斗彩与青花)的主饰纹,在‘洪武天字罐’中己用列表列举,多以龙纹为主饰纹(如海水云龙纹、螭龙纹、应龙纹等),兼八宝纹、宝相纹等,很少运用“凤纹”(含斗彩与青花)为主饰纹。

该“凤罐”因为其完好而幸存,展现在世间,所以人们又称其为“成化斗彩‘五凤’朝阳‘天’字盖罐”(图5)。如缺了盖子,或者说即使是罐体 四方都有凤纹而盖上没有凤纹(或缺盖)也无法称其为“成化斗彩‘五凤’朝阳‘天’字盖罐了。为什么?因罐的外壁四面各有一个凤,加上盖面上也有一个凤,才 构成“五凤”,便形成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各有一个凤,才构成“五凤”朝阳。例如:在山东景鸿堂2005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精选之二,其中有一件 明成化青花凤纹“天”字盖罐,完好。高11.3厘米,(〈收藏〉2005年12期)。此罐是凤纹,但未见盖上有凤纹 ,就无法构成“五凤朝阳”。

古人很讲究和谐、统一,只有和谐、统一,才得到涉调。而这个涉调,又是来自“五行”——金、木、土、水、火。在这个“五行”当中,它们之 间,既相生又相克。所以,古人认为,万物都要和谐、统一。大至宇宙,小至个人的人体,都应该是从这个“五行”中得到和谐、统一来涉调,人才能生存。这就是 阴阳家所说的天人合一的说法。不但阴阳家讲“五行”、应用“五行”,中医的理论也讲“五行”、应用“五行”,是通过“五行”的生、克使人体的五脏六腑得到 涉调,身体才无病,才能得到健康长寿。所以说“凤罐”有端庄、秀丽、吉祥、如意、平安、清吉之意。综观明成化斗彩“天”字罐,虽说它是以龙纹为主,但也末 发现有在一个罐子上有五条龙(如同“凤罐”那样装饰,当然有些缺了盖子,是永远都找不到)同时出现,可见此罐的庄重而稀有。再说,“凤”是女性的代表,在 古代的皇太后、皇后常戴“凤冠”,以及在解放前民间刚出嫁的闺女(新娘)的头上也有戴“凤冠”的习惯。这表示庄重而华丽。因此,“凤罐”和“凤冠”可以说 是一组同音(包括多音字)异物的两个词,“冠”字是多音字(可读“冠”(罐),比如“冠军”,也可读“冠”比如“凤冠”或“鸡冠”)。所谓异物,即“凤 罐”是以凤为饰纹的罐子,而“凤冠”则是女性戴上头的帽子。综观该“凤罐”,非寻常百性之日用品,而是宫廷和高层人物或大户人家之玩物或用品。因此,此罐 很可能是宫廷中的皇太后、皇后、贵妃们的玩物或用品无疑。可见足以珍贵。

用青花书写底款“天”字,其笔画外围的边缘,有浅淡青色范出,好似人们用毛笔在宣纸上写字时所看到的情景。是鉴别真伪的重要因素。

罐的外壁四面各有一个凤,加上盖面上也有一个凤,才构成“五凤”,便形成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各有一个凤(每个凤首都朝着东方),才构成“五凤”朝阳。故也称其为“明成化斗彩‘五凤’朝阳‘天’字盖罐”

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鉴赏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 故宫博物院收藏(保定窖藏调拨)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局部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局部

文图/西风

元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发展当中的重大转折点,在陶瓷装饰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器形多样,装饰手法繁多,釉彩各异,烧制技术是革命性的创造,开创明清和现代瓷器的新格局,以至于影响到世界陶瓷的发展。在元代瓷器当中,尤其能把青花和釉里红、绘画和雕塑集于一身,就要数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参见河北省博物馆:《保定市发现一批元代瓷器》,《文物》1965年第2期)的一对元青花花釉里红镂雕大盖罐了。目前所知,出中国大陆这对(一只调拨到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而外,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一只,犹太家族收藏家埃斯凯纳齐(鬼谷子元青花收藏者)收藏一只,基本就这四只。

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通高41cm,口径15.5cm,足径18.5cm。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罐盖顶堆塑坐狮钮。通体青花釉里红纹饰。罐盖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回纹各一周。罐身近口沿处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肩部绘下垂如意云头纹,云头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之间绘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堆塑双菱形串珠开光,开光内山石、牡丹、菊花等四季园景,以釉里红绘山石、花卉,青花绘花叶,纹饰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饰青花折枝莲花,与肩部云头纹相对应。近底处绘卷草纹及变形莲瓣纹,莲瓣纹内绘倒垂宝相花纹。罐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绘、镂、塑、贴等多种技法。青花、釉里红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造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了绘、镂、塑、模印、贴等多种技法。青花、釉里红在作品中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整体形成一种气度雍容而又花团锦簇的艺术效果。让我们不得不惊叹元代瓷艺大师们高超的工艺水准和艺术想象。

以前人们认为开光内花卉属于镂空,仔细观察其实不是,正确的属于模印贴塑,严格意义上的叫法是: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四季花卉贴塑盖罐。鉴于目前发现的此类器物很少,就是我在景德镇窑址区爬了好多年,包括国内很多地区的建筑工地,也很少发现这类残器标本(其他类的青花釉里红标本有发现)。这可能属于同一时段烧制的作品。首先,元代青花釉里红开光镂雕大罐的有几个部分是模压成型,然后组合粘贴完成。整个过程不存在镂雕过程。青花釉里红烧制难度很大,青花钴料高温下相对稳定,而釉里红主要是氧化铜,高温下很容易挥发,所以要把这两种同时烧出来,没有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成熟的烧窑经验,是很难完成的。这也是青花釉里红比较少见的原因。

元青花釉里红开光贴塑盖罐局部

回头我们再说说开光内四季花卉的问题,制作完毕,模具可能当时就已经废掉或者销毁,现在仿制复制这样的模具很难做到。因为原作都已打磨过和根据器物弧度做过变现,并且上过了釉。再加上收缩比难以把握,不可能复制出相同的模具来。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仿品都与原作相差很大,鉴定起来比较容易。为了更加清楚的看到这些特征,本人在2008年特意拍摄了高清晰图片资料,以便大家参考。

海上丝路的一抹晚霞:明清时期的外销瓷


大航海开辟了中国与欧洲直接交往的通道,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双方及其商贸方式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瓷器贸易在这方面表现的最为明显——它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

瓷器、丝绸、茶叶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常见的中国外销商品。与宋元时代中国瓷器主要销往东南亚、西亚北非不同,明清时代海上丝路,远销欧洲的中国瓷器,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推算,18世纪流入欧洲市场的中国瓷器应在1亿件以上。不仅是各国王室,就是像路易十五的情妇蓬帕杜夫人这样的社会名流,客厅沙龙里如果没有几件中国瓷器,也是很没有面子的事。《鲁滨孙漂流记》的作者迪福(1660—1731)甚至说,住宅里若没有中国花瓶,不能算第一流的高档住宅。

克拉克:“葡萄牙战舰”

据说马可波罗最早带了一件中国瓷器到了欧洲。达伽马首航印度,带回几件中国瓷器,曾经献了一件给自己的国君,只不过这是从卡利卡特国君那里得到的物品。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人最早进入中国,也是最早贩运中国瓷器的欧洲商人。当然,荷兰人作为17世纪海上马车夫,也是中国外销瓷的积极推动者。最富盛名的“克拉克瓷”,其出典就来自葡萄牙和荷兰。1603年,荷兰人截获了葡萄牙船只“圣卡特琳娜”号,船上装载的是青花瓷器,从此,同样风格的瓷器在欧洲都被称为克拉克瓷器。“克拉克”(Kraak)在荷兰语中指“葡萄牙战舰”的意思。

克拉克瓷器从此泛指明末清初(主要是明武宗正德年间之后)中国外销欧洲的定制瓷器。其装饰图案虽然以中华风格的纹饰为主,但是,却为迎合海外的消费者,做了适度的改造。早期销往东南亚和阿拉伯的伊斯兰世界,主要器形有盘、碗、瓶、军持(一种盛水器)等,出现在欧洲的则主要是直径30—50厘米的大盘。这种青花瓷有特定的纹饰风格,盘心、盘壁两层纹饰布满全器的内里,中心图案以山水、花鸟、人物或动物为主题。边壁是八至十组的开光纹饰(所谓开光,是常见于陶瓷器、景泰蓝等的装饰方法之一,在器皿某处留出莲花形、扇形、梯形空间,并在此绘上各种花纹),开光呈梯形、圆形、椭圆形、菱花形、莲瓣形,开光内的图案有向日葵、郁金香、菊花、灵芝、蕉叶、莲、珊瑚、鱼、螺、卷轴、伞、盖、佛教吉祥物。

晚明外销于欧洲的克拉克瓷,常见梯形开光,且两个梯形之间以一个细长方形小开光间隔,开光所占面积和盘心画所占面积大致相等,并且在视觉效果中开光往往更抢眼。采用的虽是中国传统的绘画事项,但因为构图有几何性的严谨,画面充实而又整齐,看起来充满异国情调,与明代后期流行于国内的青花瓷纹饰截然不同,有很明显的市场指向。

克拉克瓷的几何形开光,或许源自元代。因为元代青花罐或瓶中,由小长方形环绕而成的肩饰和底部纹饰,与以往的莲瓣纹略有相似,疑即其变体。但是,在元代青花中,这种几何纹饰位于不很显眼的次要位置,明代克拉克瓷器则把它变为主体构图,这恐怕就是为了适应伊斯兰世界对几何构图的爱好。

清前期制品的开光形式则有各种变体,且倾向于取消大小开光的错落分布,以便让所有开光均等。同时,开光在整个盘面构图中占据的面积大大缩小,成为烘托盘心画的边饰;或者干脆把开光转化成从盘心辐射至盘边的均匀扇面结构。简而言之,就是日益取消晚明克拉克青花的异国情调,而把它转变成更加中国化的构图。原本为了迎合伊斯兰世界而创造出的中国人眼中的异国情调,在欧洲人眼里成为新奇独特的中国情调,不仅晚明出产的克拉克青花成为欧洲富裕家庭热衷的收藏品,而且荷兰人很快就仿制这种纹饰的陶器(软质瓷),甚至18世纪欧洲人从中国大量进口素胎白瓷而自行添加纹饰时,晚明的克拉克式样仍然是他们所钟爱的选择。

另外一种著名的外销瓷品种是“伊万里”(Imari)瓷器。伊万里瓷器原是日本产品,以其产地得名。天启年间,景德镇就开始针对日本市场烧制绘有日本式图案的青花瓷。17世纪早期,日本的九州岛发现瓷土后,开始发展本地的瓷器工业。明清易代时的混乱,为日本瓷器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前景,日本瓷厂开始为荷兰商人烧制外销瓷。伊万里是荷兰商船进出九州岛的港口,此地发展出在釉下青花基础上,施以釉上铁红与金彩的纹饰风格,这种反差强烈而鲜艳的色彩风格,颇受欧人喜爱。此外,伊万里瓷器有的图案形式简单,有的式样复杂,由花卉图案和几何徽章组合而成,同样受欧洲人喜爱。

1680年,中国瓷器产业开始恢复,伊万里风格立刻被中国工匠学去,从而出现了“中国伊万里”瓷器。景德镇1683年重建后,伊万里瓷器的制作和销售中心便彻底从日本转移到景德镇。“中国伊万里”的图案设计较少原创性,到18世纪头25年,越发成为普通产品。“中国伊万里”作为一种彩瓷,价格介于便宜的青花瓷和最昂贵的珐琅彩瓷之间,这也是它在欧洲市场受欢迎的一个原因,后来许多欧洲工厂也仿制伊万里彩瓷。

纹章瓷:欧洲时尚中国造

瓷器贸易量的逐年增大,使瓷器在欧洲日益从奢侈品变成欧洲人日常生活用品,这就促使欧洲商人开始根据顾客的需求和喜好定制瓷器。定制瓷器,有的是按照欧洲进口商提供的图案纹样装饰瓷器,也有的是由欧洲人提供器型模具烧制瓷器。

截至18世纪初,中国外销瓷都是在景德镇完成全部流程,以成品运至广州。随着定制图案的瓷器数量增加,1730年代初期,广州出现了外销瓷的专业画工,此时景德镇开始提供少部分素白瓷或只有部分装饰的瓷器,由广州的画工以釉上彩的方式完成欧洲商人要求的图样。比如纹章瓷盘,离开景德镇时只有盘边饰(通常是青花),作为主体图案的盘心纹章则在广州完成。18世纪中叶以后,广州成为制作釉上纹章和其他定制釉上彩纹样的重要基地,广州画工表现出绘制各种欧洲图样的娴熟技巧。

清同治粉彩描金筒式盖罐瓷器


摘要:清同治粉彩描金筒式盖罐瓷器收藏鉴赏清同治粉彩描金筒式盖罐,通高11.7厘米,直径9.8厘米。罐身画面描绘的是《西厢记》“长亭送别”的故事片段。故事背景是:因崔夫人悔婚,经普救寺长老劝说,征西大元帅杜确无形的压力

清同治粉彩描金筒式盖罐瓷器收藏鉴赏

清同治粉彩描金筒式盖罐,通高11.7厘米,直径9.8厘米。罐身画面描绘的是《西厢记》“长亭送别”的故事片段。故事背景是:因崔夫人悔婚,经普救寺长老劝说,征西大元帅杜确无形的压力……迫使崔夫人最终作出了让步,约定张生想要迎娶莺莺,必须进京赶考求取功名方可;张生为爱情和前程准备赴京赶考,莺莺在十里长亭为张生摆下筵席送行。后来张生果然不负众望金榜题名,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画面中,莺莺渴望自由爱情的深情之美、盼君早归的眼神透着小女人的依恋之情;婢女身份的红娘持壶紧随莺莺;张生的钟情之美、真爱永恒的信念,与莺莺共同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显示出超前的进步思想。三人个性鲜明、彼此衬托、相映成辉。

此器整体色彩艳丽华贵,虽带有点俗气,但很有晚清社会动荡、皇权飘摇的氛围,也体现出景德镇晚清瓷业衰落的大环境;画面遵循前朝旧制,沿用套路式画法,人物尚能维持清咸丰风格,堪称一件古瓷佳作。

故宫馆藏元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鉴赏


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元,通高41cm,口径15.5cm,足径18.5cm。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附狮纽伞形盖。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通体青花釉里红纹饰。罐盖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回纹各一周。罐身近口沿处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肩部绘下垂如意云头纹,云头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之间绘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堆塑双菱形串珠开光,开光内镂雕山石、牡丹、菊花等四季园景,以釉里红绘山石、花卉,青花绘花叶,纹饰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饰青花折枝莲花,与肩部云头纹相对应。近底处绘卷草纹及变形莲瓣纹,莲瓣纹内绘倒垂宝相花纹。

此罐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造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了绘、镂、塑、贴等多种技法,特别是镂花装饰在元代瓷器上较少见。青花、釉里红在作品中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整体形成一种气度雍容而又花团锦簇的艺术效果。

青花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因此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元代景德镇工匠创造性地将二者珠联璧合地施于同一器物上。这一新的釉下彩品种的出现,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载入史册的藏品,教科书式的器制及工艺,它是物化的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