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简一瓷砖 > 导航 >

康熙翠毛蓝青花人物笔简

康熙翠毛蓝青花人物笔简

简一瓷砖 康熙瓷器鉴别 毛瓷器鉴别真品

2020-05-19

简一瓷砖。

青花瓷的烧造水平首推明代永宣,而能与苏麻离青相媲美的,当属清康熙的翠毛蓝青花。永宣青花浓艳深翠,色调深沉平稳,画意古朴,意境深远;康熙翠毛蓝青花靓丽清翠,发色明快鲜爽,画面分浓淡深浅,景物有远近层次,通过墨分五色将中国画的笔墨意趣在瓷器上表达得淋漓尽致。

康熙的翠毛蓝青花犹如佛头之青,在烧造时要想完美表现它的魅力需要几方面的配合。首先康熙瓷的胎骨密度最高。其次是与胎骨同样重要的粉白色釉面,它依附在紧密的胎骨之上,紧绷平整、细腻白润,釉表有玉质般的光晕。粉白色的釉面与艳翠的青花形成强烈的反差,使翠毛蓝的色感更加妩媚动人。

特别要强调的是,康熙翠毛蓝青花料用的是云南珠明料,采用火煅法提炼,使原料中钴的含量大大提高。钴料发色的好坏直接与纯度和颗粒大小有关,经精炼后的钴料不但颗粒细腻,尚含有铜、铁、锰等微量元素,使得翠毛蓝的蓝色色中微微泛绿闪紫,色调丰富多彩。再者,康熙时工匠们已能熟练地掌握钴料的特性,运用“墨分五色”的渲染技巧在瓷胎上作画,使烧成后的画面有极强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康熙的翠毛蓝青花,艳丽亮翠浓淡相宜、色调丰富层次分明,真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无穷韵味。康熙翠毛蓝青花是我国青花瓷器艺术品中的奇珍。年初笔者在上海一家古玩店里看到一只康熙青花大笔海,形制端庄挺拔,胎骨如脂似玉,釉面粉白细润。该笔海满工,正反两面为白描人物纹饰,人物造型飘逸传神。背景采用水印指捺纹皴法,青花发色青翠艳丽,浓淡过度自然,且墨分五色,透视感极强。笔者揣摩当是一件难得的康熙翠毛蓝青花瓷,经店主应允得以拍照存宝。

taoci52.com精选阅读

浅谈康熙瓷器翠毛蓝的特征


翠毛蓝是指青花瓷器中的一种发色,向来被赞誉者称之为的青花之神品,是众多收藏者追逐的、可遇而不可求的热门收藏。

翠毛蓝只出现在康熙青花瓷器上。它既有别于永宣苏料发色(图3)的大气磅礴,也不同于成化平等青料发色(图4)的淡雅俊秀,既不象嘉靖回青料发色(图5)那般的幽静深沉,也和乾隆青花(图6)平和稳定、雍容华贵的风格迥异。

翠毛蓝呈现出了一种神奇的、接近于中国画中墨色在宣纸上渲染的效果,蓝色的色阶也成多个阶梯,甚至可以把绘画中的皴法表现的淋漓尽致。

翠毛蓝的呈色剂是选用上等的云南珠明料,经过仔细筛选、淘炼得出。一般珠明料的发色都可以稳定呈现出宝石蓝的颜色。但是否可以烧出翠毛蓝,则要靠运气,用景德镇把窑师傅的话说,要看是否能得到“窑神爷”的赏赐。是说翠毛蓝的烧造,完全不是人工可以控制的,把窑师傅一般理解为:翠毛蓝是窑温较高时“烧飞”了的结果,但同样的温度,重复实验却无法得到前一次相同的结果,所以说瓷器烧造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翠毛蓝的烧造的确是可遇而不可求。

因为宝石蓝与翠毛蓝是如此紧密和承继的关系,所以在烧成实物中,两者也往往不能截然分开。有些宝石蓝的器物上,局部会有翠毛蓝的效果,在公认的翠毛蓝的器物上,也有些地方烧的不够翠毛蓝,而是呈现了宝石蓝的样子。

现在市场上公认的翠毛蓝的东西并不多,如果宝石蓝的器物有局部有翠毛蓝的效果,也是很可珍贵的了。

清康熙青花翠毛蓝仕女瓷器,将青花分水技法在瓷器上体现的那么美


青花翠毛蓝仕女图瓷器通过瓷器青花和仕女图画法可以判断是康熙时期瓷器,虽然是民窑,但是瓷器的美依然能够感受的到。青花翠毛蓝仕女瓷器高:25cm,口径:11.6cm,底径:15.5cm,直口,短颈,丰肩,腹下收外撇,圈足。颈部青花杂宝纹,腹部青花仕女人物配山石假山。这青花瓷器使用的分水技法,而且青花使用的是清康熙上好青花呈色翠蓝,此乃典型康熙时期的瓷器。

什么是青花分水技法

青花瓷是指用氧化钴作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罩以透明釉,在1300度左右高温入窑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因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为兰色,因此称之为“青花瓷”。青花料是一种矿物质,本身没有粘性,与水调和容易沉淀。同时所画泥坯吸水性极强,料笔画上去,料水即迅速被吸干,如果动作迟缓笔线不易画出。景德镇传统青花瓷,除元代盛行的 “淡描”装饰外,影响最盛的当推明代嘉万年间的“分水”技法工艺。

所谓“分水”法原理,源自水墨画的“墨分五色”而演变为“料分五彩”。含料多少是关键,含料多则浓,含料少则淡。所以青花水分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五色之分。蘸了青花料的羊肚笔,以笔锋微微离开坯面为要领,以浓到淡地完成阴阳晕染的预定目标。也就是说,分水笔的笔毛不能碰到坯面,而让饱含水料的欲滴非滴之笔自如运行于坯面上,若速度快而水匀,则烧成效果清亮,反之则混浊。“分水”一般在勾好了的线内进行,以达到青花画面阴阳浓淡不同的色调表现效果。

瓷器的青花分水技法具体步骤

(一)首先是勾线

先用三寸小碟将磨细的青花料装入碟内,用浓料在碟中筑起一道料坝,一边盛水,一边便于调料,调料时加上适当的甘油,可以使料色鲜艳,运笔流畅。用笔粘料时,料水必须充分调匀,干湿恰当。太干时可沾些清水调入,太湿时必须多沾取浓料。沾饱了一笔,在提笔时要防止料水下滴,可仰笔将笔杆往桌上轻敲,然后再往坯上画。这样笔上含料较多,能画较长的时间。落笔拉线都要把笔杆执稳,用中锋笔法,运笔缓慢均匀,不宜太快和太慢,更不能继续停笔,这样才能画出挺劲的笔线。最好的笔线,要求从头到尾粗细一致,厚薄相等,没有堆积的料迹,在线条上还可以看到两边凸起,中间有一线槽。达到这种线条的效果,才能算是己掌握料性,烧出来的效果一定很好。

(二)其次是分水

1)分水用的料,可用普通深底的大碗装盛。根据不同的深浅,一般可分为五色,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实际色彩深浅的区别,当然还不止这五色,这只是一般的加以区别罢了。

2)调料水时,用汤匙一只把磨细的湿料适量置于碗内,加水调匀。然后加入大量开水搅动,见有泡沫泛起,才算调成熟料。此时即静置不动,等待澄清。等熟料沉淀后,把上面清水倒去,留下浓熟料,再加入泡好的较浓的冷茶汁,用分水笔把料水调匀,太浓则再加茶汁,太淡就要等料水沉淀后,倒去面上一部分清水。茶汁的浓淡与料水性质有关,茶汁太浓,分水时不易下水,拖不开;茶汁太稀,则作用不大,易跑水,难于掌握,所以要调的适当,便于运用。

3)分水时要用分水笔或汤匙将水底充分搅动。根据所分画面的范围大小,来决定笔上含水的多少。提笔时,笔上料水下流到适当程度,就把笔向碗边上撇成肚大笔头尖的形状,然后执笔分水。笔上含料水多,则下水迅速,动作就必须快些才能分好;含料水少,则下笔迟缓,水头小,动作就要稍缓一些,这只适宜于小范围分水。

4)分水时笔上的水头必须保持一定的含水量,否则含水少了,分水时笔毛容易触到坯泥而产生白粉现象,被烧成效果不好。

5)分水落笔要轻捷,运笔时须从左至右,一经下笔,接触坯面,水即迅速下流。这时就要很快的顺着水头一气分去,最后把坯面的多余料水,以侧笔吸去(收水)。分水过程中,切忌停滞,更不宜来回添补,否则会造成不匀的水迹。所以分水时必须全神贯注,掌握画面的大小,笔上料水的多少和运用笔的轻重缓急,一气呵成。

6)大面积分水时,一般笔上料水需要多些,但也不宜太多。过多时笔上也含水不住,所以必须灵活掌握。

翠艳华美的康熙青花瓷


康熙青花瓷器在清代瓷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拥有一件康熙青花瓷一直是瓷器收藏者追求的目标。我的清代瓷器收藏中,康熙青花瓷器是重要专项。十多年间,为了能买入心仪的藏品,我几乎走遍国内各地古玩市场,参加无数个拍卖会,更借助国外朋友力量,终于购得近百件康熙青花瓷器。看着陈列在家的精美瓷器,一种发自心底的满足感油然而生。一件藏品一个故事,它们仿佛让我穿越了时空,与古人实现了一场美丽的邂逅。

康熙青花瓷器烧制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

丰富多样的器型

康熙青花瓷的造型在清代瓷器中最为丰富。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瓷器制作者智慧与想象力不断地迸发,器物形式变化多样,层出不穷。既有陈设瓷,也有大量日常生活用瓷,更有中西文化融合的外销瓷。康熙一朝,官窑瓷器精益求精,民用瓷器坚实耐用,外销瓷器多姿多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

从艺术角度看,康熙青花瓷造型特色非常鲜明,已经逐步摆脱了明代瓷器粗笨的特点。这一时期器型古拙与庄重共有,浑厚与秀丽并存,立件挺拔遒劲,卧件精细实用。制瓷工匠拉胎多用直线和曲线的有机结合,比如棒槌瓶、花觚等器物,既给人挺拔、向上的感觉,同时又巧妙的运用曲线,做到直而不板、刚中见柔。

从工艺角度看,康熙瓷器成型方法日臻完善,技术逐步成熟。无论大件小器都制作精细、旋削认真,修坯一丝不苟。即使是大型的器物,接胎痕迹也基本消失了,对底部处理更是严格、规整。

细腻滑润的胎釉

康熙早期,制胎依然受明代影响比较大,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

康熙中期,由于技术的逐步成熟,特别是官窑瓷器,胎土采用了更多的高岭土,原料的处理也做到精细淘洗,使瓷胎更加细腻、滑润,胎体洁白坚硬,断面有如“糯米糕”(俗称“糯米胎”)。瓷胎的组织致密、均匀,使胎质的比重大为增加,人们通常称赞康熙瓷器胎薄、分量重。

康熙年间,景德镇使用釉的原料取自浮梁寺前乡,距今景德镇市区15公里。釉的组成主要是石灰石、石英、绢云母和槎柴灰。釉料配制纯净,釉面和胎体紧密地结合为一体。

康熙早期器物的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到了中期后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少见火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盘、碗类器皿的底足普遍采用挖足的手法。挖足不仅方便使用,也使造型显得更有神采。康熙瓷器的底部由于认真处理而出现的各种变化,更是成为后世进行鉴定的重要依据。

康熙时期器足常见种类有:平足、圈足、宽厚圈足、双圈底、二层台底、玉壁底等。

古朴典雅的纹饰

康熙早期瓷器的青花钴料是出产于浙江的石子青,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

康熙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由煅烧法取代过去的水沉法,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无火气。“珠明料”的发色被赞誉为“翠毛蓝”、“康熙五彩”、“色分五色”,与清代其他各朝有很大的区别,时代特征十分明显。鉴赏者对康熙青花瓷器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除了钴料的使用外,还得益于工匠们熟练地运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工匠们有意识用深浅不一的色调渲染出远山近水,层峦叠嶂,富有立体感的水墨画效果。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康熙晚期的青花色调,由中期的浓艳青翠渐变为浅淡或灰暗,有的呈色不稳,出现晕散。此时除传统瓷器外,外销瓷上开始出现葡萄牙、荷兰、法国商人定制的西方人物、花卉、风景等纹饰,颇引人注目。

康熙青花瓷器上常见纹饰有:

1、龙凤纹主要出现于官窑器,造型多样,姿态生动。其中的海水龙、出水蛟龙、九龙闹海、鱼化龙,苍龙教子等图案,生动地表现出蛟龙翻腾出没于云水,叱风咤雨的壮观气魄。

2、人物绘画题材多取自《封神榜》、《三国演义》、《杨家将》等中国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文王访贤、木兰从军、周处斩蛟、加官进爵、指日高升、竹林七贤、点石成金、苏东坡游赤壁等等。为便于鉴别,现把康熙人物画法主要特征总结如下,虽不免以偏概全,而其特征在焉。

(1)人物画法飘逸,栩栩如生,男子含胸凸腹;

(2)眼睛画法,无论男女,多以线条体现,所谓“有眼无珠”。

(3)手指画法,均纤然如竹笋,仕女、男子都如此。

(4)孩童的头部,后脑凸出夸张,大头孩子,淘气可爱,重男轻女,无女孩出现。

3、山水纹多仿宋、元、明以来的传统技法,以四季风光和远山近水为题。有的加绘人物,如读书、下棋、观瀑、野外漫游、待渡、泛舟、访友等。山水多采用斧劈皴和披麻皴等技法;并以山水法作出幽静清新、浓淡相宜的渲染,表现出山水立体感。

4、珍禽异兽、翎毛花卉、昆虫鱼草等应有尽有。这些奇异走兽,形态逼真,较之明代更有写实感。还有的加绘嘘气喷雾的场景,更衬托出异兽的凶猛雄健。常见的珍禽异兽的画面还有:松鹿、戏狮、奔马、卧羊、百鸟朝凤等,亦表现得形神兼备,静中欲动。

清秀规范的款识

清朝初期,“官搭民烧”,使康熙官窑与民窑的分界变得模糊。康熙十八年以后,官窑瓷器的款识开始规范丰富起来。多采用馆阁体,字体渐趋清秀,楷书年号写得较扁,底下一划较长。主要有青花双圈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字体端庄工整,雄健有力,字与字之间距离比较大。其“熙”字写法略有变化,将“熙”字加一笔,改写成“熈”字。

康熙中后期,民窑瓷器除了仿明代年款如“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等外,也少量书写本朝款,但与官窑款差别很大,字体软弱,不规范。多数瓷器有写堂名款的,如:碧云堂制、兴裕堂制、慎得堂制、杏林轩制珍玩、拙存斋、白云堂依古制;也有写吉语款的,如:永庆奇珍、奇石宝鼎之珍、青玉宝鼎之珍、文章山斗等;更多器物只是在圈足内画双圈、树叶、梅花、海螺、小兔、双鱼、荷花、如意、杂宝等。

欣赏康熙青花瓷器而知清代瓷器精美程度及文化内涵多么丰富。我的这一观点,也被欣赏我收藏的康熙青花瓷器的一些朋友认可。

康熙 青花刀马人物棒槌瓶


棒槌瓶为康熙时期创新器型,其瓶腹平缓甚适展示瓷画之美,故广为流行,所画题材丰富繁多,令人叹为观止。本品挺拔恢弘,体量之大,为所见最巨者,甚为罕见。

其造型规整,盘口直颈,平肩直腹,颈部凸起一道弦纹,平添动感,弦纹之上于三个开光内绘人物故事,口沿、颈部绘回纹、如意云纹等一周,肩部四组海棠形开光内绘花卉博古纹,周围衬以梅花纹及金钱纹,构图简约而清新。

此瓶青花浓淡相宜,层次分明,为康熙“蓝分五色”之典范。腹部绘“封神榜”中之“武王伐纣”故事;绘画景幕宽阔,场面磅礴,神态生动。因瓶型硕大,烧制难度极大,成品率极低,为难得之大型陈设器。

腹部通景绘刀马人物,画面中战况激烈,十数员武将激战正酣,或舞枪,或举剑,远处群山间一少帅手执令旗在军士护卫下下观战,神情沉着,与阵前紧张的情势形成鲜明对比,不远处有一长髯将军手举大旗,似在呐喊助威。整体描绘生动传神,观之如有阵阵喊杀声传来。

其间所绘古松参天,洞石层层,笔触皴染得宜,苍老中见秀润,浑厚中显劲峭,青花之色妍丽秀雅,分水技法炉火纯青,当为康窑青花“蓝分五色”之典型,配以精良细腻之胎釉相映衬,可谓独步有清一代,令后世摹古者望尘莫及。

康熙 青花刀马人物棒槌瓶 尺寸:

口径:16.2cm

高:60.5cm

足径:18.7cm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


青花,白地蓝花瓷器的专称。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一朵艳丽的奇葩,其制作方法是先把青料在素胎上绘成各种图案纹饰,然后上釉在高温下(1200摄氏度以上)一次烧成,它色泽清新,纹饰优美,历久不衰。

青花瓷的特点是明快、清新、雅致、大方,装饰性强,素为国内外人士所珍爱;并且在世界的制造瓷器的工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清康雍乾时期,正是中国陶瓷工艺发展最繁荣的时期,由于当时统治者的喜爱,景德镇的官窑瓷厂规模相当大,烧造出许多绝世珍品瓷器。这件康熙时期烧造的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乃是康熙青花“汾水”的代表作品之一;瓷身通景青花绘山水人物图。肩部一侧有青花四行楷书:“信士生员和德威喜助,清溪古洞神前花瓶一枝,祈保合家清泰,康熙乙未仲夏吉立”。

此次由中国文物学会全程监督制作的高仿品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经众多专家研究多年,终于再现了历史的原貌。此尊贵在署干支纪年款,“乙未”为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其釉面及青花色泽为康熙晚期青花瓷的典型。

康熙青花开光人物故事纹大瓶


2006年,太平洋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受康熙青花开光人物故事纹大瓶的现拥有人委托,将于太平洋秋季艺术精品拍卖会中进行公开拍卖。

17世纪后半叶,大量的中国陶瓷艺术品开始航运至欧洲。在荷兰、英格兰、德国和法国的君主及大人物中,收藏中国陶瓷变得非常流行。

这尊瓷瓶最初由东印度公司订购,用以进献普鲁士王宫。富雷德里克·威廉一世(1688 1740年)继位普鲁士皇帝后,对艺术品毫无兴趣的他全情投入于加强普鲁士的军事力量。在18世纪早期,他将这尊瓷瓶连同其余十几件艺术品献给了萨克森国王奥古斯都二世,以此交换了一支全副武装的600人的龙骑兵军队。

奥古斯都二世(1670-1733年)即奥古斯都强者,是萨克森选帝侯及波兰国王。他是整个欧洲最先对中国陶瓷着迷的君主,对陶瓷的酷爱甚至促使他于十八世纪初在梅森建立了一个陶瓷艺术品工厂。他的收藏品包括超过25000件的中国及欧洲的瓷器,其中保存至今的收藏仍然在德累斯顿茨威格他昔日的宫殿中展出。

1781年,这些收藏品被存放到王宫的地窖中,逐渐被人们所遗忘。在一战结束后的1920年,其中部分藏品被送到柏林的拍卖会上出售,用以偿还战争赔款。一名来自瑞典歌德堡的工业家詹姆士·凯勒收购了这尊瓷瓶,并把它带回了瑞典的家中。

2002年10月由瑞典歌德堡的AntikWest公司接受凯勒家族后人的委托在国际市场中代理出售这件瓷器。

此瓶造型特殊,有一宝珠钮盖,上画婴戏图案。瓶体敞口,溜肩,见腹下收,平底。颈部分绘花卉、变形蕉叶、锦地纹,中心以四面开光绘亨园婴戏和刀马人物,两组场景用花卉相隔,形成一动一静遥相呼应的场面,充分体现了当时工匠的用心独特。画工精细,笔法纯熟,整体构图饱满,近足处以冰梅团花以及细微曲线勾勒,填补空白。整器上下共用十层不同风格纹饰来进行装饰,固看凌乱,但细品仍可看出层次错落有序,风格清晰明朗。这件器物的工艺与器型在当时来讲,制作难度极大,成品很少,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同样器物纹饰的,目前仅在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所见。2006年7月在伦敦一对相同器型不同纹饰的瓷瓶,以21.8万英镑成交。这次上拍的这件曾于2002年10月展览于歌德堡萨卡博物馆。

清康熙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_陶瓷知识


青花,白地蓝花瓷器的专称。青花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一朵艳丽的奇葩,其制作方法是先把青料在素胎上绘成各种图案纹饰,然后上釉在高温下(1200摄氏度以上)一次烧成,它色泽清新,纹饰优美,历久不衰。

青花瓷的特点是明快、清新、雅致、大方,装饰性强,素为国内外人士所珍爱;并且在世界的制造瓷器的工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清康雍乾时期,正是中国陶瓷工艺发展最繁荣的时期,由于当时统治者的喜爱,景德镇的官窑瓷厂规模相当大,烧造出许多绝世珍品瓷器。这件康熙时期烧造的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乃是康熙青花“汾水”的代表作品之一;瓷身通景青花绘山水人物图。肩部一侧有青花四行楷书:“信士生员和德威喜助,清溪古洞神前花瓶一枝,祈保合家清泰,康熙乙未仲夏吉立”。

此次由中国文物学会全程监督制作的高仿品青花山水人物图凤尾尊,经众多专家研究多年,终于再现了历史的原貌。此尊贵在署干支纪年款,“乙未”为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其釉面及青花色泽为康熙晚期青花瓷的典型。

康熙人物故事纹瓷器


康熙青花瓷器胎质坚硬细腻、釉面光洁莹亮、青花色泽青翠明快、画面层次清晰分明,被推为清代青花瓷器之冠。各色瓷器中,以青花瓷器上的故事画面最多,而且题材也非常广泛,如有祈福求祥类的四美十六子图,反映文人士大夫气节、风尚的俞伯牙携琴访友、陶渊明爱菊、王羲之爱鹅、周敦颐爱莲、太白醉酒、十八学士图以及《三国演义》中铜雀台比武、空城计等戏曲故事中的刀马人图等。小豫挑选出部分精品,与您共享其中的典故。

1

▌青花十八学士图棒槌瓶

清康熙(1662-1722)

高46厘米、口径11.5厘米、足径1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十八学士图”是清瓷器装饰纹样之一。唐代李世民当秦王时,在宫城西开办文学馆,网罗文士贤才,杜如晦、房玄龄、陆德明等十八人,分为三班,每天六人值班,讨论文献,商略古今,称为“十八学士”。此画题为后世画家所青睐。

2

▌青花铜雀台比武图棒槌瓶

清康熙(1662-1722)

高44.5厘米、口径12.3厘米、足径14.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铜雀台比武”是三国时很有名的故事。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10年)春,曹操在邺城建成铜雀台,选吉日聚集文武百官设宴庆贺。曹操命众将比试箭法,胜者赠送一件锦袍。最后徐晃与许褚争夺锦袍,相持不下。曹操看众将骁勇,各赠蜀锦一匹以解围。画面中的曹操站在铜雀台的最高层,手捋胡须,观看众将比武。众将骑马观看比箭,杨树上挂一战袍,象征为此角逐。徐晃与许褚轮番比射。图中还有多名文武官员。

3

▌青花仕女婴戏图胆式瓶

清康熙(1662-1722)

高23厘米、口径3.6厘米、足径5.8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画面出自《晋书·郄诜传》。晋代郄诜(qiè shēn)为雍州刺史,赴任前,晋武帝问他的自我评价,他说:“举贤良对策,我是天下第一。我就像月宫里的一段桂枝,昆仑山中的一块宝玉。”画面借用这个典故,用“折桂”来寓意“今日膝下小儿,明朝登科及第。”

4

▌青花人物故事图盘

清康熙(1662-1722)

高2.2厘米、口径14.9厘米、足径9.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故事取材于明代传奇《红拂记》中的场景。《红拂记》前半段描绘李靖、红拂女、虬髯客结拜,成为历史上有名的“风尘三侠” 。虬髯客一直有帝王之志,听说太原李世民有“帝王之气”,特地赶来看个究竟。一见面,虬髯客就被李世民的英气折服,于是放弃了自己的志向。盘中描绘的是故事的下一幕:数日后,虬髯客在家中宴请李靖夫妇,饭后让仆人抬出了二十几口大箱子,将自己的万贯家财全部赠给李靖,让他有能力辅佐李世民夺天下。

5

▌青花四妃十六子图罐

清康熙(1662-1722)高34厘米、口径11.7厘米、足径16.4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四妃十六子图”,又名“庭院婴戏图”,是明清时期瓷器人物画常见的题材之一。此题材的运用表达了一种国运昌盛,政通人和,家庭幸福,多子多孙的吉祥寓意,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执着追求。

6

▌青花人物图笔筒

清康熙(1662-1722)

高12.8厘米、口径10.6厘米、底径10.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笔筒一面画洞石树木;另一面中画四个高士坐在长案前饮酒作诗,画面上方写有:“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诗句摘自唐代诗人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的后半段。画面描述了李白和友人在春夜聚会,饮酒赋诗的情景。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康熙翠毛蓝青花人物笔简》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康熙翠毛蓝青花人物笔简》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简一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