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 导航 >

陶瓷泰斗张浦生的收藏观

陶瓷泰斗张浦生的收藏观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美生瓷砖 古代瓷器收藏

2020-05-19

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如何鉴别仿古瓷?被业内称为“陶瓷泰斗”的张浦生先生,日前在一次鉴宝会上说:“首先要学习理论知识,掌握丰富的陶瓷鉴定知识;其次要多实践,经常去博物馆看实物;再次要找高水平的老师做指导;最后还要靠自身努力,一个有悟性的人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多年鉴定实践中,张浦生从造型、绘画、胎釉、款识、工艺等方面,总结出五种识别仿制瓷器的方法。他指出,第一要看造型,器形不规整,古里古怪的不能要,历代古瓷的器形,都有一定的形制,这是很重要的鉴别常识。但是张浦生同时指出,看器形也不能走极端,器形太规整的也不能要,因为有可能是用现代灌浆工艺制成的。第二要看绘画,绘画看上去不顺眼的不能要,说明作者水平低下,不过画得太好也不可信,因为它超越了时代的水准。第三要看胎体分量,分量过轻的不能要,说明瓷胎质量有问题,分量太重的也不能要,因为古瓷的分量一般都有规范,比如明代的永乐瓷比较轻,宣德瓷就重一些,成化瓷又轻;清代的康熙瓷重,雍正瓷轻,乾隆瓷比雍正瓷重,但较康熙瓷轻等等。第四要看釉面光泽。光泽太亮的不能要,这是瓷器刚出窑炉的现象,但釉面黯淡无光的也不能要,它是用酸处理的结果。第五要看款识,书法不像样的不能要,这是现代人惯用圆珠笔,不善于书写毛笔字的缘故,书法写得太逼真也不能要,那很可能是通过电脑做出来的。

此外,敲打瓷器,声音十分响亮的不能要,那是用现代高温窑炉烧成的。标识元末明初的大件瓷器,底部涩胎上火石红非常明显的不能要。还有,瓶、罐一类琢器的器身接口过于明显的不能要,因为这些都是作伪者故弄玄虚、画蛇添足的做法。

鉴定陶瓷不光要研究古陶瓷,还要研究仿古瓷,将二者进行对比,这对学习鉴定大有裨益。“一件瓷器是真是假可以从重量上进行判断,好的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它的重量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仿品不可能在重量上做得与真品一致。仿制者只能参照图片或隔着博物馆的玻璃橱窗测绘名贵瓷器,他们不可能去称真品的重量。仿品一般是重于或轻于真品的,一位收藏者拿来一件瓷器请我鉴定,我一掂分量就说太轻,所以重量也能帮助鉴定。”

目前古瓷作伪已达到高峰,主要有三种类型:

其一为臆造型,特点是无形无神。属于随意制作,东拼西凑,张冠李戴,样式奇异,装饰别扭,款识罕见,工艺粗糙,给人以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但此类瓷器容易让初学者上当,加上出售者又抛出一些诱人的话语,说这种东西难得、少见,连国内几家大博物馆都没有,量你也看不懂等等。

其二是模拟型,特点是有形无神。这类仿品是依据照片制作的,由于有图片作为摹本,不仅形象相仿,甚至连尺寸大小都一致,这对那些钻研书本知识的收藏者来说,尤易受骗上当。而且出售者往往拿出图录或者参考物让人观看,更令人深信不疑。但这类瓷器的底足不过关(因不少图录上没有底足照片),釉质也不符,有的太白,有的过亮,缺乏旧器的风采。

其三为复制型,特点是有形有神,这是仿品中水平最高的一类,由于它不仅对照实物,请专家分头合作,精工细作制成,之后还要经过专门的作旧工序,故而惟妙惟肖,几可乱真。此类瓷器俗称高仿品,出售者除了炮制出一套生动的故事,还附送一本高价成交的拍卖图录,梦想发财者极易上当受骗。

张浦生在谈到陶瓷收藏时,强调做一个真正的古陶瓷收藏家的重要性。收藏与鉴定,心态最重要,鉴定者需要加强自身的文化、思想修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提防一切外来因素的干扰,尤其在今天这个鱼龙混杂的市场环境中,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

taoci52.com精选阅读

中国古瓷器泰斗张浦生来汉谈瓷器鉴宝


瓷器,是中国国粹。对于瓷器,中国人有特别的情感。古人捡窑择上,“窑火既歇,商争取售。”今人得获至宝,畅美难言。更有奇货如青花《鬼谷子下山》,在伦敦佳士得拍出2.3亿元人民币高价,热动全球,还美其名曰:盛世收藏。才走了鉴宝大师张浦生、周南泉,7月2日,又来了马未都。文博大家江城鉴宝,所到之处,总是围满怀揣宝贝的藏家,武汉俨然一座收藏之城。古瓷器鉴定泰斗张浦生最是幸运,看到了一件完整的元青花。

张浦生给人印象深刻。他在武汉文物监管品市场鉴宝开讲,遇到两鬓斑白的老者抱来个仿品,一句口头禅“没有你年纪大”,话不点破,已尽在话中。一件好瓷器,传承好多故事。但迈入收藏的大门,“听不得故事”;一件传世精品,夺人心魄,收藏瓷器,却“冲动不得”。敞开了心和藏友品宝,也把鉴宝知识分享。

张浦生告诉记者,离开了“瓷”,人就像掉了魂。他曾经遭遇车祸,全身包扎个严实,躺在病床上,还在给西安的藏友鉴宝。学生送来一块瓷片,顿时兴奋地坐起来,比药还管用。“谁见柴窑色,天青雨过时。”人瓷同魂,听先生侃谈,如品文震亨对柴窑的一段判词: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人物介绍

张浦生,1934年生于上海,1957年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南京博物院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复旦大学、西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客座教授。出版有《青花瓷画鉴赏》、《青花瓷器鉴定》、《宜兴紫砂》等。

收藏首关辨真假

问:您对湖北藏友印象如何?

张:湖北人很爽快,你说他的宝贝是假的,也不生气,这样的心态蛮好。收藏的文化很深奥,光看书不行,还要看实物,多比较。一件宝贝拿到手里,首先不是问价钱,是辨真伪,辨别新伪还是旧伪。

问:正是这个“伪”字让人犯难呢。

张:瓷器作假不是今天才有,古代就有。仿品,有后代仿前代,也有当代仿当代,有官仿有民仿。

南宋时,大家都喜欢官窑,可是官窑地方小,没多少,龙泉就仿官窑。明成化的时候,官窑仿宣德;到了嘉靖以后,中国市场经济发达了,民窑也仿宣德。我们今天看许多瓷器上写大明宣德,好多都是民窑仿的。到了清代,康熙官窑专门写嘉靖款。因为嘉靖用的回青料,和康熙用的珠明料两个成分差不多,颜色差不多,蓝中带紫。雍正朝,大量写成化款,到了乾隆,又仿永乐宣德……到外国去,买瓷器,外国人都知道,“康熙年制”肯定是康熙仿的,因为,康熙写款都是六个字“大清康熙年制”。

辨真假、断时代、说源头,最后才是评价值。过去讲,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瓷器作假,我有句笑话说三个湖北佬抵不上一个景德镇佬。湖北人不差钱,差眼力,眼力是买卖锻炼出来的。比如,明代的碗要比清代的厚,明代的碗,撇口的比较多,清代则窄口的多。多看,多比较,便积攒了经验。如果是花大价钱藏宝,一定请个好专家看一看,避免上当受骗。

问:藏家讲故事,常常听到捡漏一词,您怎么看?

张:现在捡漏,绝对困难。全国收藏瓷器的至少70万人,好东西买一件少一件,哪有那么多漏捡呀。

我们鉴定元青花有两个法门,一个是看料(看青),一个是看画。现在的人画的画可能比古代的更好,因为都是美术学院毕业的,但毕竟离开了当年的生活条件,还是会留破绽的。以元青花来说,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要快,因为元青花料里面含铁多,慢了就掉下来了;第二,元青花代表元代的文化,要粗狂要有力。另外,元青花基本上不带彩,因为古人追求清雅。元青花没有旧仿,因为上世纪50年代我们中国人才知道历史上有一个元青花。

问:收藏本是一种乐趣,可弄不好就变成了一个负担。

张:成负担,是因为贪。所谓贪古不富。一次到广州,3个老先生在我住的宾馆门口等我3天,3个人把退休工资拼起来,买了件元青花,我不敢看。最后问他们有没有高血压、有没有心脏病后,才敢说“是青花,但年纪没他们大。”退休工资赏宝很可怜,不要冒这个风险。

问:对新入行者,您有怎样的提醒?

张:仿古瓷目前有三种,一种是臆造型(造型古怪的)、第二种叫模拟性(专门骗看书的人)。样子是一样的,但因为书上没底部,看不出来,所以买东西要看底部。第三就是旧东西上做的。

仿古瓷我有几句话分享给大家,造型古里古怪的不要。古代的东西,有一定的规范,圆就是圆,方就是方。但是古里古怪的东西容易让人上当。“王老板,我今天收到一件元青花,国家博物馆没有的,我就怕你看不懂。”你凭什么说我看不懂,我做房地产,几个亿、几十个亿都看得懂,一冲动,上当受骗。老东西的分量有规范的。宝贝拿到手里,先掂量掂量,分量太重的,也是不买为好。

瓷痴瓷片一满屋

问:收藏是一个积累财富、积累知识的一个过程。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建议初入行的人“最好要请一个老师”,学习鉴别真伪。领您入行的师傅是谁?

张: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南京博物院,领导派我跟一个老专家王志敏学习。“把文科当理科学”,就是得他的传承。王先生是学数学的,他姐夫、岳父过去是经营古玩的,所以他也喜欢。学生物的需要做标本,采矿的需要采样本,学瓷的需要捡瓷片。当年在扬州、杭州、苏州古城,到处都是瓷片,给我们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随后,文化部举办全国首届鉴定训练班,南京博物院姚迁院长安排我参加,有幸得到大师耿宝昌的教诲。

问:您捡了多少瓷片?

张:我捡的瓷片起码有上万片。我的书房叫片瓷山房,瓷片一满屋。

问:明末清初有个画家叫石涛,叫片石山房。

张:我的片瓷山房就是受石涛启发的。我们搞陶瓷考古,相比书画有一个优越条件。书画,烧了就没了,一洗也没有了。瓷器和人的生活有密切关系,用坏了扔掉,但瓷片不烂,这给我们研究陶瓷的人有接触实物的可能。

1964年初春,南京明故宫,玉带河清淤,我和老师王志敏到河边,从已经装车的淤泥里淘回大量瓷片,其中有红彩龙纹残盘,后来被评为一级资料藏品。在南京明故宫右掖门、明故宫社稷坛遗址,我们淘出的釉上红彩品种、釉里红风纹瓦当和龙纹滴水,都改写了南博院瓷器部馆藏历史。

问:我曾采访过故宫博物院瓷器鉴定专家叶佩兰,她把故宫几十万件瓷器藏品翻完了,于是炼就“火眼金睛”。您翻看了多少珍品?

张:我们南京博物院是蔡元培先生1933年建的。解放前是国民党的中央院,收藏的东西都是国宝。1948年国民党撤到台湾,把第一流的东西带走六千多件,留下的光官窑瓷器还有近20万件。我当年在南京博物院做瓷器保管员,这是个有利的条件,保管员天天接触瓷器。就像和人处久了,就是好朋友。我从1962年开始学瓷器,到1964年别的事都不干,专门研究瓷器,到今天以瓷为魂。

问:瓷器是您的好朋友。

张:我叫自己是“瓷痴”。我是1957年复旦大学毕业的,1967年被下放到了农村。当时去农村,特地向工宣队申请了一只大木箱,装的就是千辛万苦收集的瓷片。下去的时候,农民老哥帮我扛箱子,瓷片太重,一用力,绳子断了。当时就传说这个下放干部有财产呀,箱子都搬不动了。我一想坏了,有麻烦了。于是,我就打开箱子请农民朋友们看。他们说不都是“瓦渣滓”,这有什么用呀,乡下多得很……那些瓷片,陪伴我度过了艰苦时期,也让我把专业坚持了下来。我吃穿不讲究,也不在乎住的是不是大房子,只要看到好的瓷片,就满心欢喜。

武汉惊现元青花

问:盛世收藏。央视今年3·15晚会,曝光所谓的专家出鉴定证书的全过程,给钱就办,清末写成康熙,假文物骗人没商量。俗话说“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您来到武汉做鉴宝知识讲座,是藏友们期待的。

张浦生 (以下称“张”):证书不可信。目前市场很乱,与人的素养有关系。有的人是专家,但不一定是鉴定专家;有的人爱钱爱红包,不爱自己的面子,只要出钱,什么可做。市场上假的比真的多,仿古手段太厉害了,太容易上当受骗,我乐意给大家分享点知识。

问:您给人看宝,开证书吗?

张:我看东西,实话实说,不开证书。我不哄人,哄人就是害人。

瓷器在我们收藏界是个大项目,《鬼谷子下山》拍出天价后,瓷器收藏全球大热。今年4月份,苏富比拍卖一件乾隆珐琅彩,起价就是一亿八千万。当前,最流行的就是明清官窑瓷,另一个就是元青花。物以稀为贵,真正的元青花瓷少之又少,有人物故事画的元青花更是极品,全球目前只有不到30件。内蒙一个老总,花费上亿,买的元青花都是假的。拍卖行里也有假,元青花害惨不少人。

问:您过去来过武汉鉴宝吗?有什么宝贝给您留下过印象?

张:我在湖北看过不少东西,工艺品、仿品居多。这次看到一件元青花,一个把杯,杯里画的是八仙人物,外面画的是龙,三个爪。龙身子很细,像条蛇,头也很小……元青花的图案最好的是画人物,再就是画龙。看到这样的宝贝,真是不虚此行。

问:何以断定武汉这件是真的?

张:元青花画人物,都只画一个人。我自己随身带了件损毁了的,画的宋代文人周敦颐,手里拿支莲花。武汉朋友收藏的这件东西,画的是一个八仙人物。元代画八仙,也只画一个人。两件宝贝比一下,你就明白了(给记者示看,如图)。你看这两个写意人物的画风,是不是同出一辙?把柄和杯身,是用瓷泥接起来,这是元代的东西。找钱找得到,找东西找不到。这件作品品相完好,饱了眼福。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张浦生谈古陶瓷鉴定与收藏


张浦生谈古陶瓷鉴定与收藏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浦生先生应邀来西安讲授古代陶瓷器鉴定,这已经是他第5次来西安传经送宝。借此机会,本刊对张先生进行了采访。

问:您自己是怎样走上古陶瓷鉴定的?

答:我祖籍是安徽歙县,1957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苏省文管会,在南京博物院工作,主要从事考古和征集。1962年,院领导安排我跟博物院的陶瓷专家王志敏先生学习古陶瓷鉴定,具体工作是南京博物院陶瓷库的保管员。我们做博物馆工作的有个有利条件,看的好东西多。南京博物院收藏有20多万件瓷器,光我保管的这个库房里就有近6000件。我在库房里整天接触实物做卡片,这是学习鉴定得天独厚的条件。

王志敏先生是西南联大数学系毕业的,原来是数学老师。他的岳父是搞古玩的,所以王先生爱钻研古玩,后来主要从事陶瓷鉴定。他特别强调学习陶瓷鉴定应该采取文理相结合的办法。他说,你们大学生书读了不少,学习鉴定不光要看书,关键要大量接触实物。鉴定不完全是理性的,感性也是重要的。理性是前提,你对中国陶瓷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应该有全面的了解,这些是理性的。但是既要读书,更要读物。读物要像读书一样,要做笔记,把观察到的每件陶瓷的特点一条条写出来。王先生传授给我的另一个重要学习方法就是多利用空余时间到野外去捡瓷片。陶瓷器因为是生活用品,打碎了人们就把它扔掉了,像南京、西安都是历史文化古城,往往一动土底下就有瓷片。应该像搞地质、生物的人常到野外采集标本一样,学习研究陶瓷的人也就应该注重采集标本。王先生是扬州人,他从20世纪40年代起,一直注意把扬州城里出土的瓷片收集起来。受王先生的影响,我也外出捡瓷片。现在我把这个经验介绍给大家。这就是把文科当理科学的涵义之一。 

问:为什么瓷片对陶瓷器的学习、研究和鉴定如此重要?

答:学习陶瓷鉴定最好的方法是多看实物,要看博物馆陈列的精品珍品。但是博物馆的藏品隔着玻璃看,就有局限性。即使在博物馆工作的人也不能随意拿馆藏陶瓷器去观察触摸。但有瓷片就方便多了,你可以拿在手里反复研究。对民间收藏家而言,收藏整件名贵古陶瓷器物的能力有限,机会也少,而收藏各种瓷片的机会就很多,代价相对低得多,携带、交流也方便。比如我来西安讲课,不可能带一批完整器物来,但用收集到的这些瓷片给学生上课,大家连看带摸很直观,印象也深刻。现在古玩市场发展很快,收集古陶瓷片比过去方便多了,品种和数量很多,连官窑瓷片都出来了。当然有的瓷片价格不菲,数百元甚至近千元一片,但这总比见不到买不到强。

古陶瓷鉴定的基本要点

问:鉴定古陶瓷具体该怎样入手,有哪些基本要点呢?

答:我认为要借助考古学的排比法。一是从时代上排,二是从品种上排,三是从器形上排,四是从纹饰上排,五是从总体风格上排。排列以后进行比较,宋代陶瓷与之前的唐代、之后的元代有什么区别,要搞清楚相互之间的特点与差异。例如,把两件瓷枕摆在一起,就会发现唐代的枕头小,宋代的枕头大,“唐枕小宋枕大”就是从器形上比较得出的一个结论。再如,注壶从总体风格看,唐代的器形比较丰满,宋代的器形比较瘦长,这是总体风格的差异。进一步对比它们的局部变化,就会发现唐代的壶嘴比较短,宋代的壶嘴比较长。特别像青花瓷器,它是把中国传统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结合起来,鉴定时排列其纹饰尤为重要,其中包括它的主体纹饰和边线纹饰。中国陶瓷器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器形的变化,一是装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分析研究其胎、釉、制作工艺、款式等。

你来看(张先生拿出一些瓷片边看边讲),明代的五彩,与清代的五彩一比,明代的红发黑,清代的发黄,明代的绿发翠,清代的发黄,不同时代的釉彩特征是不同的。再如,明代中期的,颜色是枣皮红,明代早期的,颜色闷一些,像猪血红。成化斗彩是中国古陶瓷器中最名贵的品种,一般人难得见到。从这个雍正仿成化瓷片上可以看出,明代是淡红淡绿,清代则是深红深绿。

还应注意的是,社会上捡来的瓷片多,没有来龙去脉,科学性差一些。学习鉴定一定要到窑址去考察,采集标本,以解决“窑口”问题。例如,唐代有6大名窑,怎样去区分呢?你就要到实地去考察。

问:请您谈一谈该如何辨别伪仿瓷器。

答:鉴定陶瓷不光要研究古陶瓷,还要研究仿古瓷,进行对比,这对学习鉴定大有好处。例如,拿上一件瓷器是真是假可以从重量上进行判断。我的经验是,新瓷器不是重就是轻,真的瓷器分量适中。清代瓷器不同时代重量不同,康熙年代的瓷器重,雍正年代的瓷器轻,乾隆年代的瓷器又重。因为康熙瓷器胎厚,雍正瓷器胎薄,胎质最好。到了乾隆年代瓷器又重起来,但是乾隆瓷器的重重不过康熙瓷器,因为瓷胎不同。好的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它的重量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仿品不可能做得重量与真品一致。仿制者只能参照图片或隔着博物馆玻璃测绘名贵瓷器,他不可能去秤真品的重量。像今天西安有人拿来一件瓷器请我鉴定,我一掂分量就说太轻,不用看了。所以重量也能帮助鉴定。当然其他方面还要运用我们前面谈到的排比法。

现在古陶瓷仿品赝品充斥市场,真东西却太少,这是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不光一般收藏者难以鉴别,就是鉴定专家有时也会出现失误。1996年我去香港,遇到一位在苏富比拍卖行担任瓷器鉴定的日本专家,他曾在北京中央美院读研究生。他对我说准备不干了,想来中国再好好学习。他这个话讲得很婉转,后来从侧面了解到,因为他连续收进了几件假货,对他的信誉影响很大。现在国外有些拍卖行的老专家也感到对国内采用高技术手段制作的仿品辨别起来很困难,说每年不到景德镇去一次就要上当。现在有些所谓的收藏家老是买假货,原因是只看书,接触真品实物太少。书又不是正规专门的书,现在讲古陶瓷的书有点泛滥,大都是抄来抄去,东拼西凑搞出来的,结果误导、坑害了读者。我认为,初学古陶瓷收藏的人一定要看名家的书,因为名家书中的知识和经验都是他自己从长期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是*得住信得过的。

现在制作仿品往往是三个人联合操作。一个是搞科技的,采用电脑研究配方;一个是搞艺术的,做出逼真的瓷胎;一个是搞烧制技术的,他们互相补充,而且不批量生产,只做几件,这是最高档的仿品。对鉴定而言,一般大路货容易看出来,最怕的就是少量的高仿品。这些东西我们这一代人如果看不出来,下一代人更看不出来。常此下去,会自己毁灭自己。

问:您是著名的元青花瓷器鉴定专家,请您介绍一下元青花瓷的鉴定。

答:截至目前,全世界能够确认的至正型元青花瓷器总数只有300多件,其中200多件在土耳其、伊朗、日本、英国和太平洋沿岸国家。国内发现的元青花瓷器数量有限,而且精品不多。像南京博物院藏有20多万件瓷器,竟没有一件典型的至正型元青花瓷器。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陈列中也没有,可见其珍稀程度。

海外元青花瓷器多是有历史原因的。13世纪初,蒙古汗国西征,许多元青花瓷器做为赏赐品流传到了地中海地区。现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萨兰博物馆的元青花瓷器收藏品最多,伊朗德黑兰博物馆也收藏很多。另一方面,应该说对元青花瓷器最喜爱的民族是伊斯兰民族,他们特别崇尚蓝色和白色,元青花图案又类似波斯地毯图案,所以这些国家对来自中国的元青花瓷器十分珍惜。由此,还引出一个重要问题,研究中国古陶瓷的几个领域。

中国古陶瓷研究有五个重要领域,或者说五个研究层次。第一是研究有关古陶瓷的文献;第二是进行陶瓷考古,其中包括考察、调查发掘古窑址;第三是研究陶瓷艺术,因为陶瓷是艺术品;第四是研究陶瓷经济,因为陶瓷也是商品。中国从唐代开始外销瓷器,对国外收藏的中国瓷器的研究非常重要。例如,唐青花瓷器我们国内都是破的,而在伊拉克和阿曼的博物馆亦没有完整的。但是最近,印度尼西亚发现一艘海底古沉船,从中打捞出三件完整的唐青花瓷碗、瓷盘,这都说明唐代青花瓷器是外销瓷;第五是当前正在发展的陶瓷科技。运用科技手段测试成分、测试年代。就以元青花瓷来说鉴定的主要困难是国内绝大多数人没有见过、上手过真正的元青花,所有的知识都是从书本上图录上看来的。而我有机会不仅看过国内现有的馆藏元青花,还实地考察了许多国家收藏的元青花,从中总结出它的特点和鉴定方法。元青花实际并不难鉴别,因为你没见过真品,自然不容易识别真假。

眼学本身就是科学

问:您介绍了许多排比分析的古陶瓷鉴定方法,但这些仿佛都偏重于人的主观经验,是否还应该有其他的鉴定方法,比如科学仪器?

答:我先讲一个例子。中国古代的彩绘瓷器,过去都认 为从唐代开始有,20世纪80年代南京出土了一件六朝初孙吴时期的彩绘瓷器,目前全世界只有这一件,是国宝。但这是孤证。2000年我在南京古玩市场上买到了一块瓷片,是西晋时期的,上面绘有一条龙。这条龙与汉代石刻、漆器、六朝砖刻上的龙在风格上是一样的。我目测认为是对的,但为了保证结论的科学性,拿去切片、钻孔取样,进行原料光谱化验,测下来的结论距今1700年左右,证明我判定的年代没错。化验还表明,上釉下彩的颜色是用氧化铁料画的,烧制温度将近1100℃,所含各种元素成分表也详细列出来了。可见运用科技方法可以把中国陶瓷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现在国际上有一个新的问题提出来了:是眼学重要还是科学重要?眼学就是目测,目前国内鉴定主要的方法是目测。有人说目测不科学,所谓科学的方法就是用胎釉取样测试年代。但是陶瓷器是高级艺术品,是无法进行测量的。另外,有的人用旧的陶土做赝品,你用测量的方法就难以发现破绽。我认为,中国的陶瓷鉴定既不能偏重于传统的眼学,也不能像海外那样偏重于科学仪器。

我到英国牛津大学的教学博物馆考察过,这个博物馆的藏品大都是捐献来的,几乎每一件都进行过有损测试。这在中国博物馆绝对做不到,私人收藏家也做不到。因为这些仪器设备非常昂贵,测试费用很高。再说某人买了一件好瓷器,他能舍得让你钻个洞取样吗?现在还有用X荧光测试、CT扫描,属于无损检验,同样存在费用昂贵的问题。关键还在于科学仪器测试只能测出新与旧,要想进行各种对比,还得整理建立各类古陶瓷检测的数据库。我主张21世纪的古陶瓷鉴定应该走眼学与科学两者结合的道路。

问:您如何看待传统的目测鉴定方法?

答:最近我与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朱清时先生谈起过这个问题。该校设有科技考古系,其中有陶瓷科技考古。他对我说,你们眼学本身就是科学,看器物的造型、纹饰、胎、釉、工艺、款式,这些经验不是凭主观臆断的,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因为你们头脑里有数据库。我很赞成他的这个观点,现在我们应该以眼学为基础,科技为手段,解决古陶瓷鉴定中的各种难题。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一件古陶瓷藏品都进行仪器测试,一般都采取 三个以上的专家一起看,几个人都认为对的或不对的,就不要做测试了,几个人认识不一致时,才需要做测试。

要重视培养古陶瓷鉴定人才

问:您这次来西安是为文物鉴定与修复保护培训班讲课,您认为这种方式培养鉴定人才效果如何?

答:过去一个老师带一个徒弟的培养方式现在看行不通了,那才能培养几个人?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1980年起在南京、杭州、保定、扬州举办过无数次文物鉴定培训班。1983 年国家文物局专门在扬州建立了培训中心,开设的陶瓷鉴定班每期3个月时间,最后有半个月出去实习。日本人称扬州培训中心是中国培养古陶瓷鉴定人才的“圣地”。许多国外及香港、台湾陶瓷专家都来参观过,认为这种模式很好。实践证明,办班的方式效果好,因为把全国的专家都请来了,每个老师一个专业,讲得比较深透。当然这是只招收文物部工作人员参加的培训班。如今我们要面向社会办培训班,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培育收藏品市场健康发展,主要*传播知识,提高古陶瓷收藏者的鉴赏水平。辨别能力提高了,赝品自然就没有销路了。

问:您曾到台湾、香港等地去讲课和考察,您认为这些地区在古陶瓷鉴定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

答:去冬今春我到台南、台北两个地方上课,各半个月,他们都是利用晚上上课。我们也可以考虑办业余班、利用节假日上课。另外培训班不一定办综合性的,也可以办单项的,例如这一期是古陶瓷班,下一期是钱币班,而且陶瓷班还可分为普及班和研究班。海外有一种文物鉴赏沙龙也很好,一个月聚会一次,把各人买到的新东西交给沙龙主席,大家进行赏评,不讲东西是谁的,以利大家客观地鉴定。这样自己教育自己,相互学习,得到提高,也可以请专家来沙龙讲座。问:您下一步还有什么计划?

答:我还要培养几个研究生。另外国家文物局同意,正在筹建中国扬州古陶瓷标本博物馆。因为扬州培训中心有大量的陶瓷标本,再与中国科技大学联合办学,建一个古陶瓷数据库。我设想,不光要收藏真品,还要收藏一部分仿古瓷,供做比较。建成这样一个集陈列、教学、科研功能于一身的博物馆是我晚年的一大心愿。

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著名古瓷器鉴定专家张浦生谈古瓷器真伪识别


在“全民收藏”热中,古陶瓷作为一种较易入门的收藏类型,受到了人们的热捧。有“青花王子”之称的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著名古瓷器鉴定专家张浦生先生昨天在南京为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出入境文物鉴定培训班授课时,就如何提高古陶瓷收藏鉴定水准和防伪手段的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收藏理念:识古不穷,贪古不富

张浦生说,收藏是高雅的爱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消费一定会升温,而收藏热可以提升全社会的文化、艺术素养。

但是收藏热中也存在一些盲目和急功近利的成份,张浦生把收藏理念归纳为8个字:识古不穷,贪古不富。“收藏是知识经济而不是投机经济,收藏的不光是器物,更是文化和艺术,到了一定的时候,自然会有经济回报,但是如果你把藏品当股票,老想着捡漏、暴富,那就很容易上当。”他直言不讳地说,“现在古陶瓷收藏市场秩序混乱,不少人打着‘元青花’幌子叫卖,实际上目前全国元青花瓷完器的真品还不到300件,市面上出现的,可能绝大多数为历代甚至现代的仿制品。”

学习方法:多去捡瓷片,别迷信证书

瓷器收藏者如何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张浦生给了一个建议,去捡瓷片。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捡瓷片的重要性:“我从1962年起在南京博物院当库房保管员,曾昭燏院长说,名家都是从库房开始干起的。我跟着王志敏先生花了4年时间整理了6000件瓷器,与瓷器亲密接触的经历奠定了自己的鉴定基础。普通藏家没机会接触库房藏品,也不能花大价钱买真品鉴赏,捡瓷片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手段,价格低廉,携带、交流都方便,经常把玩肯定有收获。”张浦生捡了一辈子的瓷片,到哪里讲学上课就拿这些碎瓷片当教具,70年代下放时收录机不带就带着一箱子瓷片,他的斋号就叫“片瓷山房”。

张浦生捡瓷片还捡出了大名堂,60年代明故宫一带搞建设,地点就是明代皇宫的御厨房,他从一辆拖废物的小板车上发现了半个明洪武年间的釉上红彩龙纹盘,拉开了洪武年间瓷器研究的序幕。90年代钟山宾馆一带施工,张浦生从施工地点找到了明代开国时期的“赏赐”梅瓶,还有一枚崇祯年间的“荡寇将军印”,这几件东西分别被定为一级标本和一级文物。

对于鉴定家和鉴定证书,张浦生认为不必迷信。他不客气地说:“现在有些所谓专家和单位鉴定出证书已经变成商业行为了,指鹿为马的事并不少见,这会造成市场混乱,是不正之风。”

如何鉴伪:揭秘古瓷作伪的三种手段

古瓷作伪古已有之,但现代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甚至用上了电脑配方、写款,还有的用古代瓷土烧制高仿瓷,甚至能够骗过专家和大博物馆。

张浦生先生把作伪手段分为三类:一是臆造型,特点是无形无神。作伪者常常东拼西凑、张冠李戴,造型有唐宋特点,人物是明代形象,衣服又是清代的,款识也很罕见。这种用来骗大款,说这件东西极罕见,博物馆也没有,谅你也看不懂。

二是模拟型,特点是有形无神。这类仿品是按图录做的,形象极为逼真,尺寸大小都一致。这种用来骗老想捡漏的人,让他们觉得花小钱买了好东西。但这类仿品底足不过关(图录往往没有底足照片),而且釉的色彩和厚度也有破绽。

三是复制型,有形有神,有时专家也会看走眼。这种伪品就是按原件复制的,例如有人从拍卖会上拍到真品,再来复制赝品。做伪时利用画家、工艺美术师和研究者合作,再经过专门做旧工序,因此几乎可以乱真。它的破绽在于份量的轻重与真品不同,做旧的痕迹能被专家辨认出来。

陶瓷收藏界的一代豪侠——张宗宪


张宗宪的故事,听来总有一股传奇似的江湖豪气。只不过他的豪气不是年少轻狂,是恃着“才”和“财”的底气而生发出来的。这个1929年出生于旧上海古董珠宝商家庭的三少爷,年少时也可以像一般纨绔子弟一样出没十里洋场、败光部分家产;而20岁时又可以只身闯荡香港,从经营服装转到古董生意,吃遍了创业的辛酸苦痛,在1951年创办了自己第一个古董店“永元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张宗宪又以国内外拍卖会为舞台,买进卖出,难得的是不管是进还是出,他都舍得“顶”价格,手底下总会冒出一些“天价”来,而别人只有咂舌的份儿。

说他是一代豪侠,首先基于他不重“名”,别人说他是收藏家还是“古董商”,他都不会介意,商和儒其实是可以并重的,没有哪个低人一等。2002年他在苏州改建的所谓“张园”,古今中外的建筑风格都用上了,别人说“不伦不类”,而他要的就是“独一无二”。豪侠的第二个特征就是率性,拍卖场上动不动暗渡陈仓的低调作风,到张宗宪这里彻底颠覆了。坐第一排、拿一号牌早变成他的传统。更夸张的是某一次上海朵云轩拍卖,他“拍到兴奋之际,居然踩着椅子,坐到椅背上频频举牌”,大有普天之下唯我独尊的豪气。按他的说法,玩古董就要“看得懂还要买得到,买得到还要卖得掉,卖不掉还要摆得起”,典型的一代霸主的气势。豪侠的第三个特征就是“武林地位”,1993年6月伦敦的“张宗宪中国陶瓷收藏精品展”,加上展览结束后发行的3000本画册《云海阁藏中国陶瓷精品》,全由佳士得公司一力承担,一方面是对他作为大买家的认定,一方面也是对他收藏大家地位的推崇。收藏家做到张宗宪的地步,也算前无古人了。

顾景舟为什么被人称做紫砂泰斗 而不是陈曼生等大师


制作紫砂壶的大师有很多,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称之为泰斗。在这些人群中,唯有顾景舟被称为泰斗,而像陈曼生等人则被称为是大师、大家,却没有泰斗的称号,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说到紫砂壶,就不得不提一下紫砂壶制作大师:顾景舟,他是紫砂壶泰斗,为我国着名紫砂陶艺名家,他的成就非常高,被誉为是明代时大彬之后的第一人,海内外都公认他是壶艺泰斗、一代宗师。

顾景舟大师的作品深受市场的喜爱,无论是出于爱茶的目的还是收藏的目的,能够收藏顾景舟大师的作品都会感到十分荣幸。在2009年的时候,中国就曾拍出一件顾景舟大师的作品:提壁壶,其成交价格是92万左右,到了2010年的时候,顾景舟大师的作品价格进一步提升,其早期作品被炒的非常高,有的甚至已经超过了百万。

渐渐的,大家再提到紫砂壶的时候,就会想到这位大师,就会格外关注他的作品,这也让顾景舟大师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那么,顾景舟大师的紫砂壶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呢?或许我们从历年来的拍卖纪录中可以了解一二。

据小编了解,在2010年的时候,顾景舟大师制作-吴湖帆书画-相明石瓢壶,在拍卖会中最终以1232万价格成交。虽说是两位大师合作的手笔,但其价值却远高一切,再加上在此之前,从未有过如此高价的紫砂壶拍卖记录,因此,顾景舟大师的作品拍出千万的价格震惊了国内外。

之后,顾景舟大师的其他十件作品也相继拍出了高价,千万以上的也有不少,这进一步加深了众人对顾景舟大师的了解,比如在2014年,顾景舟大师制作的玉璧提梁壶,价值1633万元,2018年,台湾拍卖一件顾景舟大师在1989年制作的矮井栏壶,价值1800万元。

那么,顾景舟大师的作品价格为什么如此之高呢?据小编了解,顾景舟大师的作品十分精致,而且非普通紫砂匠人能比,再加上他的作品造型稳重,大气严谨。因此备受藏家的喜爱。而顾景舟大师本人也着有《紫砂陶史概论》、《宜兴紫砂珍赏》等作品,发表过超过十万字的紫砂陶艺论文,开办多次陶艺讲座,将紫砂艺术提升了很大的档次。徐汉棠、周桂珍、李昌鸿等人都是顾景舟大师的门徒,因此他的影响力非常大,社会地位也很高,自然就成为众人仰慕的对象。

正是因为顾景舟大师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使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陈曼生等大师虽然也有不错的贡献,但是远不如顾景舟大师,所以,顾景舟大师被称为是壶艺泰斗。

顾景舟紫砂壶拍卖成交价格:

世界百名陶瓷泰斗云南春城论青花


“我们可以从云南青花瓷中品出云南神圣的历史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云南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云南省文化厅厅长黄峻今日上午在此间举行的中国古陶瓷学会“二00七年中国云南青花暨边疆地区青花学术研讨会”上如是说。

“近年来在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发现大量青花瓷器,据考证,其烧制技术均是由云南传过去的。”云南省博物馆馆长马文斗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向与会专家全面客观的介绍了云南青花瓷器的发展史。

据介绍,从元代开始,云南大理、红河、玉溪、楚雄等地就已经开始烧制青花瓷。近年来,结合对玉溪窑、建水窑和禄丰古瓷窑的发掘和保护,以及从火葬棺墓中发掘出大量的云南烧制的青花瓷器,吸引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对云南青花瓷器的普遍关注。

据悉,此次研讨会以“中国云南青花暨边疆地区青花”为主题。来自中国、英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九十余位陶瓷专家学者出席本次研讨会。在为期六天的时间里,与会专家学者将围绕云南、东南亚与景德镇青花瓷之间的联系展开讨论。

赏陶瓷观美景 德化走进央视


赏陶瓷、观美景。连日来,中央电视台栏目组拍摄“美丽中国乡村行走进德化”专题片,开始全面的拍摄与录制。

在三班镇月记窑拍摄现场,20多名学生扮演了在瓷都德化土生土长的陶瓷小传承人,运用“捏、揉、搓、捺、粘”等手法,每人在现场创作了一件作品:有瓷娃、有神舟十号的宇航员、有老山羊、有花篮……然后将构思新颖独特、样式千姿百态的作品赠送给栏目组主持人。学生们既从泥巴中体验了陶瓷的乐趣,又展现出了新一代瓷艺接班人的风采。

摄制组一行还深入到陶瓷博物馆、岱仙瀑布景区等实地进行拍摄,外景主持人以游客身份体验地方风土人情,一路感受德化的美丽乡村。德化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秀美的生态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及特色美食给《美丽中国乡村行》摄制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期节目将于近期在中央电视台七套晚间时段播出。

据悉,《美丽中国乡村行》是中央电视台贯彻十八大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部署要求而开设的一档全新栏目,以美丽中国的秀美乡村为着眼点,以“乡村旅游、乡村生态文明”为主题,展现乡村风采,关注乡村民生,体验在美丽乡村旅行的乐趣,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领略美丽中国广袤乡村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倡导新兴生态旅游模式。

“敢进勇退” 藏界大家张宗宪的收藏经


从最初只身仅携带24美元,到今天拥有亿元藏品,大收藏家“云海阁”主人张宗宪的收藏经,值得许多普通收藏爱好者学习借鉴

“世上没有永远的收藏家,与其以后被送走、被骗走,让人在真真假假中议论不休,不如拿出来卖掉来得心里舒服。”在近日香港苏富比春拍上海预展会上,80岁的大收藏家“云海阁”主人张宗宪似乎比拍品更为引人注目。

张宗宪在收藏领域的“敢进勇退”是出了名的。从最初只身仅携带24美元,到今天拥有亿元藏品,他的收藏经,值得许多普通收藏爱好者学习借鉴。

诀窍一:勤奋努力

今年80岁的张宗宪祖籍苏州,其祖父张揖如为江南竹刻名家。父亲张仲英是民国时期上海有名气的古董商,在外滩开设“聚珍斋”,专门经营古玩。张氏兄妹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刻骨铭心。1948年,他不顾家人反对,只身一人到香港谋生,那时他身上只有24美元。

经过一番勤奋努力和打拼,1951年,张宗宪开设了“永元行”古董店,生意越做越红火,以后又陆续开了几家首饰店和古董店,但是首饰店遭偷窃抢劫,损失高达6000万港币,因此而放弃。1968年,他首次参加伦敦拍卖会,是当时第一个出现在国际拍卖会上的中国人。此后,他又走南闯北,海内外哪里有大型文物艺术品拍卖,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如今,他的“云海阁”里,陶瓷、玉器、钟表古玩、传统书画、华人油画……应有尽有,几乎每一件都是精品。

财智点拨:成功出于勤奋。也许不少收藏爱好者觉得张宗宪的收藏是“高山仰止”。其实,回顾张宗宪的收藏历程,他也是从很少的原始积累,靠着勤奋努力一步步闯出来的。

诀窍二:以藏养藏

古董店开设最初,张宗宪购进了不少价廉物美的瓷器,后又以几百万元抛出,获得了一定的原始积累。

1980年,香港苏富比推出了著名收藏家、旧时在上海经营古玩生意的仇焱之的遗产———一批质量上乘的明清官窑瓷器,张宗宪看准了这个机会,购入不少精品,若干年后再重新投入市场拍卖,获利甚丰。

1999年和2000年,他委托香港佳士得办了两次专场拍卖会,两场专拍几乎所有的拍品都得以高价拍出,成交金额达上亿港元,为当时陷入疲弱的拍卖市场带来了生气。尤其是雍正《青花五蝠九桃纹橄榄瓶》,以1104.5万港元成交,创下当时清代青花瓷器的最高价。

这次,张宗宪打算把毕生书画收藏中的大部分作品分四次在苏富比拍卖,今年是第一次,总估价达到7000万元港元。

财智点拨:会买更要会卖,否则也不能造就今日“云海阁”丰富的藏品。从“瓷器专场”获利转到书画投资,再到今天推出“书画专场”,张宗宪由我得之,由我遣之的收藏心态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诀窍三:独具慧眼

上世纪80年代末,张宗宪认为瓷器收藏已达到一定的高度,在“退出”瓷器收藏之后,张宗宪又开始进入当时并不为人看好的中国近现代书画收藏领域。

一开始由于经验不足,他也买过赝品,付了一些学费。但他没有气馁,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短短两三年间,硬是成为一个字画鉴定的行家。90年代末,在书画市场上创出佳绩的作品,几乎都是张宗宪买走的。

如1992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张大千的《灵岩山色图》笔墨酣畅,为大千晚年力作,结果被他顶至429万港元,创下当时中国近现代字画的市场最高价;另一件陈逸飞的油画《浔阳遗韵》,张宗宪以137.5万港元竞得;1993年上海朵云轩首届中国书画拍卖会上,他共买下价值200多万元的拍卖品,约占全部成交量的三分之一,成为头号买家,其中丰子恺的《一轮红日东方涌》,被他以11.5万元拍得,创下当时丰子恺作品的最高价。中国嘉德历次拍卖会上,张宗宪也是常客。1997年中国嘉德推出仅名片大小的齐白石《蝇》,张宗宪力挫群雄,在18万元价位上锁定,加上佣金,合计19.8万元。

如今,这些曾被张宗宪以大手笔买入的作品,早已飚升至天价。

财智点拨:在艺术品投资市场上,谁能眼光独到看得准,谁就是最大的赢家。从最初的瓷器,到现在的书画作品,张宗宪走的每一步都在市场的前面。同时,超前的每一步也在随后被市场证明了其正确性。对于普通收藏爱好者来说,也应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寻找具有潜力的收藏品种,而不能随热逐流。

诀窍四:宁缺毋滥

几十年来,张宗宪经手的瓷器和书画作品超逾万千,他始终坚持追求精品,宁缺毋滥。张宗宪对瓷器的收藏标准是追求“全美”,而在书画上追求的是“独特”。

在他的瓷器藏品中,以官窑瓷器为最多,从宋代五大名窑到明清的官窑,色釉瓷、青花瓷、彩瓷应有尽有。1993年,伦敦佳士得曾推出“云海阁”张宗宪收藏展。展品中宋代瓷器有磁州窑白地釉下褐釉划牡丹纹梅瓶、龙泉三中弘纹式炉。明清官窑有明成化青花温碗、清康熙五彩盘、清雍正黄地龙纹大碗、清康熙郎窑红胆瓶、清乾隆甜白釉印雕莲花颈瓶。这些艺术品都是全世界收藏家竞相寻觅的珍品。

2002年,香港苏富比拍卖行在上海为其举行了书画展,展出了“云海阁”收藏的208件作品,如齐白石的《冰庵刻印图》、《篆书四言对联》;张大千的《红荷》、《墨荷》;徐悲鸿的《抛绣择婿》、《猛狮图》;林风眠的《敦煌仕女》、《五美图》等,都是画家的精彩之作。

财智点拨:许多收藏者在最初收藏时,往往会贪图便宜买进一些次品,虽然当时觉得捡漏了,但随着自己藏品的丰富,会越来越后悔,最终只能以更便宜的价格卖出。因此,追求精品,宁缺毋滥是收藏的硬道理。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陶瓷泰斗张浦生的收藏观》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陶瓷泰斗张浦生的收藏观》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收藏古代瓷器的好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