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 导航 >

[收藏]探寻元青花

[收藏]探寻元青花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元青花瓷器高仿鉴别 元青花瓷器的真伪鉴别

2020-05-20

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导视

它们被称为世上最珍贵的青花瓷。500年间,它们却被藏匿于异国的深宫。在它们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一段怎样的历史?一位中国女性历时8年,终于解开了中国陶瓷史上一段难解的青花之谜。

开场

主持人: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今天的历程节目。瓷器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那是太熟知不过的一种器物了,但是世界上一种最平常的瓷器它的价格确是世界上目前为止最高昂的。比如前不久在进行一次拍卖活动的时候,一件我国元代的瓷器就拍出了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但是据说在这种瓷器当中,最美最漂亮的其实不是在我们中国,而是在其它的地方。那么到底什么地方收藏着这批瓷器呢?我们一位中国的女性用了八年的时间去苦苦追寻也一批瓷器,这种瓷器的魅力究竟在哪儿呢?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来到我们现场的嘉宾。

【短片1】

蒋奇栖,英国牛津大学考古系博士。90年代初,她开始寻求契机,希望促成中国陶瓷专家对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所藏元青花的考察。是怎样的一种青花瓷,让一位女士锲而不舍?

2005年7月,英国伦敦佳士德拍卖行以2.3亿人民币的价格拍出一件元代青花人物罐,创世界古瓷拍卖史之最。又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它价值连城。

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青花瓷却是生活中极为普通的东西,它几乎随处可见。然而它又是那么神奇,居然在几百年间征服了整个世界。直到今天它的历史起源与变迁仍然有着许多未解之谜。

青花瓷的统领地位

主持人:有人说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代表,可是好像在我们普通中国人眼里,好像汝窑,哥窑传世哥窑这些东西才是代表,为什么说青花是中国的瓷器代表?

蒋奇栖:因为中国的青花瓷它是对整个世界的陶瓷业重要的贡献,就是它从陶瓷转为瓷器是因为青花瓷的出现。青花瓷它有一个确切的定义,我们才能够区分青花瓷与其它瓷器的不同,有几点,第一点它的烧制温度要达到1300度,而且它是二元配方,因为是在白色的胎子上面,用钴料绘画出来的青花,这几点是青花确切的定义。它与其它的瓷器不同,它标志着由陶瓷过渡到瓷器。

【短片2】

青花,一种在白色瓷胎上用钴料釉下绘花,经过高温烧制呈现白蓝两色装饰的陶瓷品种。它的起源一直是陶瓷史上的一段公案,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青花瓷在元代中后期的景德镇开始大量出现,从而取代了青瓷的统领地位。进入明代后,元青花独特的型制和纹饰便神秘地消失了,500年间,人们几乎对它一无所知。

1956年美国学者波谱发现: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比皇宫,秘藏着大量的元代青花瓷,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是世界第一。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现存于世的最精美的元青花不见于它的烧造国中国,而是出现在遥远的伊斯兰国家的皇宫中?

元青花之谜

蒋奇栖:如果说是一个悬念的话,实际上这个悬念它是中国陶瓷史研究里面一个很大的悬念,如果单讲,元代青花瓷这个题目。是因为中国的元代的青花瓷就是现在所知的存世只有300件,而且这些好的、重要的瓷器都没有在中国,而是在国外。

主持人:也就是说相对于中国其它的瓷器,甚至说是现在存在于其它国家的博物馆或者私人收藏者手中的瓷器而言,元青花给我们的疑问太多了。

蒋奇栖:的确是这样。为什么我们到土耳其考察,考察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皇宫收藏,证明青花瓷突然地出现,而且出现以后,烧制这么完美是什么原因,当时带着这个疑点,决定一定要到土耳其去。

主持人:那既然您把这个悬念给设置下来了,也是为什么要到土耳其去进行考察,那我就按照听的这个路线去问一下,您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您本身对瓷器也并不是特别在行,第一次听说青花大概是什么时候?

蒋奇栖:也是因为原来我从事文化交流工作,在从事这种文化交流工作的时候,我们就在1992年一起主持拍摄了一部叫《瓷国游历》的陶瓷片,在拍摄的时候我们就采访了中国著名的陶瓷学家,冯先铭先生。因为我们当时设定在我们片子最后再加一集,留存在国外博物馆重要的中国陶瓷,所以当时冯先生一听很兴奋,如果要是这样的话,藏在土耳其的元青花瓷器你们一定要安排去到那边做一个考察,它可以说明很多问题,我们现在中国的陶瓷专家对研究青花的研究不是很深刻,资料缺乏,没有人去看过真收藏在土耳其的这一批东西,它为什么这么重要,当时冯先生就讲说,为什么土耳其的东西对我们的研究会有很深的意义,因为在青花瓷的研究当中,一个是它的青料是一个悬念,元青花很多早期的器形,看宋代,甚至元代,宫廷用的器物的造型,为什么烧制那些,当时专家只是猜测为了出口而烧制,很多早期青花瓷上面所选用的纹饰,花饰,也不是中国常用的传统花饰,当时有很多的解不开的问题。

【短片3】

因为拍摄《瓷国游历》,蒋奇栖与青花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她与国内数位古瓷专家者建立联系,希望组成一个中国陶瓷专家考察团,远赴土耳其寻找那批精美的青花瓷器。当时的她没有想到寻找的路程如此曲折。

独闯托普卡比宫

主持人:我知道您整个考察过程实际上呢,曲曲折折一共有八年的时间,最后才真正成形,我觉得咱们先上来讲一讲第一次吧。

蒋奇栖:我在92年的时候,拍完陶瓷片的时候开始准备要考察土耳其的这一批藏瓷,那个时候在拍摄的同时,已经去搜集一些资料,那个时候没有人在做文化交流工作,所以那个时候只是作为一个民间活动去来联系,来联系的方式也只是说,只是通过土耳其驻中国的大使馆,我直接约见了土耳其驻华大使,然后那个时候就约见了,我直接约见了土耳其驻华大使,这个事情如果是说,通过他们负责的相关的随员办不到,那个时候跟他讲的时候,他也没有意识到就是说,当然他知道土耳其在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宫藏有中国的瓷器,他也没有想到这些瓷器有什么重要,这批瓷器我知道的,是在我们皇宫的厨房那一部分。

主持人:在厨房里。

蒋奇栖:它在厨房是因为中国的瓷器到了那边以后也是在他的皇宫,作为他的厨房不是用来,是用了一次。

主持人:不像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他就是专门给人看的。

蒋奇栖:更证明了元代的瓷器烧制以后用做贸易。

【短片4】

伊斯坦布尔,一个位于欧亚非三方交界点上的城市。昔日这里曾是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大约在公元十五世纪,奥斯曼苏丹在这里建造了托普卡比王宫,二十世纪初期,土耳其将这座充满奥斯曼帝国历代苏丹辉煌业绩的王宫辟为永久性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里保存着上万件13世纪到19世纪的中国瓷器,其中最著名就是存世不多的元代青花瓷。

90年代初,中国与土耳其之间文化交流程序极为繁琐,民间申请需要6个多月的批复时间。漫长的等待让当时年轻的蒋奇栖失去了耐力,她决定独闯土耳其。

蒋奇栖:我住的饭店,离托普卡比宫很近,三分钟可以走到,我当时到的头一天在想,就是说我明天到了托普卡比宫会是什么样子,他们可不可以会很顺利地接待我,而且就是说能够答应我这一次考察,所以就是想的是很兴奋。

主持人:抱着非常好的愿望是吧。应该是有朋自远方来,人家是热情招待你,对你提出的问题一一满足。

蒋奇栖:的的确确抱着这种希望热情就去了。结果第二天早晨,我很早到了托普卡比宫,到了以后我告诉他们我要见馆长,当时他们的语言,讲英文很少,没有听清我要见谁,叫了好几个人,才知道我要见馆长。当时没有跟他们馆长约,就是说说那好,那你请进,后来馆长等他出来以后,他觉得挺惊讶的。

主持人:有点发愣。

蒋奇栖:很尴尬,我跟他介绍,我说我是谁,是来自中国,当时把土耳其大使,他们报给外交部、文化部的东西拿出来,他看到以后他才明白我为什么来,我是什么身份。当时他说我知道这个事儿,他就说你想做什么呢?我听了以后,他既然是知道这个事儿,我很高兴,我马上提出我的要求,告诉他说,托普卡比宫藏有非常重要的中国的瓷器,我们希望能够组织中国的这些陶器专家对这些瓷器进行考察,我希望能够把这些库房里的东西都能够拿出来,中国陶瓷专家亲自上手来进行考察。

蒋奇栖:当时一听我这么多要求都愣了,他首先给我的回复,我们的瓷器不需要exam,用的英文词不需要exam,我当时一听他没有理解我,我并没有exam这些瓷器,这些瓷器对中国陶瓷研究有什么重要性,我又重新跟他解释,他当时听明白了,但是他对我的要求非常的惊讶,他说你要想能够把这个库房的东西拿出来,而且能够亲自上手看这些东西,他就说如果你要想这个要求的话,说我没有办法答应你,你要跟我们的文化部要请示。

主持人:您当时有没有考虑到,为什么馆长不愿意把这个东西按您所说的要求,去让您去进行观察呢?

蒋奇栖:我想是我要求太高了,希望他把库房里藏的重要的东西,都能够拿出来,让我们的专家进行考察,所以因为如果要是从库房里调出这么重要的东西,我想工作量也是很大的。

蒋奇栖:当时也是有一些扫兴,像您刚才讲的,我是抱着这种希望,我第二天见到馆长,把这个事情敲定下来,可以让我们考察。第二天他比较礼貌地给我一个拒绝,所以拒绝以后,我就想怎么办?下一步应该怎么去做?

主持人:两眼一抹黑,再加上本身那个地方不是英语国家,语言上可能还更麻烦一些。因为毕竟是一个伊斯兰的国家,作为一个女性到处闯,有很多的禁忌。

蒋奇栖:的确是,我去之前就很多朋友给我忠告,他说你一个人就敢去土耳其,说你有没有想好,而且在去之前一再叮嘱我要有很多注意的地方,可是就是没有想那么多,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到了土耳其以后也没有看其它的地方,就是托普卡比宫。

主持人:索非亚大教堂也没有去。

蒋奇栖:没有,所以想了两天以后,既然已经到了土耳其,一定要把这个事儿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有一个结果我才回去。所以就是决定直飞安卡拉。

第一次失败

【短片5】

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蒋奇栖得到文化部的答复是,等待他们通过驻中国使馆转交的批复,某种意义上再次无期等待已经代表了委婉的拒绝。蒋奇栖这才意识到,文化的差异和外交手续的繁琐使想象简单的交流活动变得异常难以实行。是放弃?还是继续?

蒋奇栖: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情,不能够放弃。中国的元青花谜团太多,而且真正是需要进行深刻研究的,它的研究,要想解开这个谜,要到国外去考察,藏在国外重要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当时就是让我有想要,如果要是可以联系成这次考察,对中国陶瓷史的研究一定是一个很重要的贡献。

主持人:有没有觉得压根儿不可行,干脆放弃?

蒋奇栖:不光是我对它失去信心,或者有很大打击,中国的这些专家也都在跟着整个联系的过程在起伏。

屡败屡战

【短片6】

但是冥冥中那些秘藏在土耳其深宫的元青花似乎在召唤蒋奇栖,她逐渐忘记失败一次又一次向土耳其驻中国使馆递交申请,一次又一次奔赴土耳其。

时间从1993年跳到了1996年,就在这一年,恐怖分子在进入托普卡比宫第二道门后的内花园里引爆炸弹,令蒋奇栖的考察活动陷入僵局。

蒋奇栖:实际上在这次恐怖分子爆炸活动以后,我又被遭到一次拒绝,这个批复现在文化部批不了,已经转到他的总理府,如果你们要想对这一批东西进行考察,拿出来,我们总理府要批,所以这又是一个新的高度。怎么能够让总理府,怎么去联系他的总理府,谁来批,那个时候土耳其使馆告诉我们说,这不可能,我们东西已经收起来了。所以那个时候我就想,什么时候这阴影可以过去,他花多少时间,让他们重新感觉东西,把东西拿出来。每一次遇到这种天灾人祸的时候,都会停下来。在这八年当中,希望有的时候,让你觉得这个世界非常有希望,而且已经快成功了,成功的时候突然就有事情出现。

主持人:不可抗拒的力量,让您觉得见到瓷器是越来越飘渺,他们对瓷器的看管越来越严。

蒋奇栖:但是最终没有放弃,仍然积极跟他们努力地再进行沟通,而且又是通过,这时候土耳其大使馆,驻华大使换了第三任。

主持人:在等待过程当中,您已经相继认识三位驻华大使。

蒋奇栖:是的。所以第三任大使他们正好是土耳其总理的亚洲顾问。

主持人:机缘巧合。

蒋奇栖:那个时候刚刚上任,我跟他讲,我跟他讲,做这次,要做这个考察,他对这个也很了解,他说好。大使到任的晚宴上面我跟他提出来,他说你来给我约定一个时间,我们详细谈一下这个事情。所以在跟他见面的时候,他已经安排了文化官员把我们所有的案宗都拿出来,想这么多年,不光是我们积极地努力,土耳其使馆也做了很大的努力,很厚的案宗拿出来告诉他,我说这个事情已经又移交到总理府要批,是不是还有希望,他说我会来给你安排,但是这个安排就觉得有一点渺茫了。

主持人:又是礼貌性地拒绝没准。

蒋奇栖:但是我再去土耳其的时候,他们的馆长已经换了,我当第一次看见这个馆长的时候,没有人给我介绍,我意识到她一定是一个学者,从她的气质感触到了,她非常热情接待我。而且当时也把她们很重要的编录,托普卡比宫藏中国版本放在桌上,就这件事情探讨。我看到整个景象的时候,觉得这个事情一定可以成,一定有转机。

最后的转机

【短片7】

土耳其新任驻华大使和儒雅的托普卡比博物馆馆长,给渺茫中等待的蒋奇栖一个惊喜,土耳其政府终于批准了中国专家团的考察,此时,时间已经滑到了1999年岁末。就在紧要关头,伊斯坦布尔发生7.5级大地震,考察团的前途又变得渺茫起来。

蒋奇栖:所以这一地震,大使馆马上告诉我,说你们得推迟,由于托普卡比宫闭馆,瓷器收起来,那个打击很大。

主持人:那么到最后就是真正成形,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蒋奇栖:2000年6月江主席访问土耳其,这个对整个事情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江主席访问回来以后,我马上跟驻土耳其使馆的人提出来,我说这个馆已经开了经过地震,我们可不可以现在去考察,所以很快就有了回复。原来每一次跟他们联系至少、至少要三个月的时间才有一个回复,这一次一个月的时间就给我们答复,说可以了,说你们来组团,你们来安排时间,听到这个消息很兴奋。

主持人:幸福来得太突然的,有点不相信这是真的。

【短片8】

这是一支特殊的团队,它的队员都已白发苍苍,如今有的人甚至已经离开尘世。然而为了能弥补中国青花瓷研究的缺憾,他们都将危险抛之脑后,一如既往地踏上西去的旅程。

来之不易的成功

主持人:进去带着这些专家看着瓷器的时候,您当时的心情如何?

蒋奇栖:那个时候的心情反而倒很平静。

主持人:很平静。

蒋奇栖:就觉得这个事情,也没有觉得成功,就觉得这个事情已经能够按照我们的要求做到了。有激动的时候,激动的时候是我们所有这些人都很激动,我们是在进入当时的厨房,现在是作为中国陶瓷部展厅的时候,那个时候馆长对我们专家一行很重视的,她一下令,她要把馆关闭,专为我们专家来开放,那时候是很激动很兴奋。

主持人:说明人家很隆重地在接待。

蒋奇栖:在迎接我们,是迎接的级别。因为在我们馆的外面都是持枪荷弹的,是它的保安,感觉到保护我们这个活动了,不是中国专家陶瓷,是保护着中国的陶瓷,那个时候很兴奋。

蒋奇栖:所有的人当时都很激动的,尤其是当时的那个气氛啊,好像空气都被凝固了,因为你感觉到,外面就是持枪荷弹,他们守护你,当时你感觉是守护的中国的青花瓷。

蒋奇栖:当时那些老先生眼里面都是热泪盈眶的。

主持人:您也是,这时候为什么会热泪盈眶?

蒋奇栖:因为是,中国不是一代两代,是好几代陶瓷专家的心愿。

【短片9】

这是一段当年中国陶瓷专家考察的影像记录。刚刚还是游人如织的陶瓷馆,立刻因为中国专家的到来而关闭了。在幽静的馆内,专家们不时发出惊呼和议论。中国的古瓷研究终于补上了土耳其托布卡比宫这一课。

与元青花重逢

主持人:在你打开柜门捧出这些瓷器得一刻,带给所有人的不能说是喜悦,也不能说是惊喜,这个时候,这个时候真的有一种跟自己祖先重新见面的感觉,是不是?

蒋奇栖:的确是,实际我们这次考察回来以后,费伯良先生写了一首诗,非常能代表所有人的心情,他在诗中就提到的,他说“嫁出去的女儿已经五百年没有见面了”真的是这种心情。

【短片10】

这是一段当年中国陶瓷专家考察的影像记录。平日人来人往的陶瓷馆,因为中国专家的到来而关闭了。在幽静的馆内,专家们不时发出惊呼和议论。中国的古瓷研究终于补上了土耳其托布卡比宫这一课。

为什么元青花如此奇异?

蒋奇栖:有一个很著名的英国的学者,对这些瓷器进行编录,编录统计以后中国元青花40件,有一个盖罐也算为单独的一件,如果把这个盖盖在瓶子上,应该是39件比较确切地讲。元青花里面很多都是世界上惟一的孤品,这是我们这次考察的重要意义,你可以看到这么重要的东西,很高质量的东西,都是在土耳其的皇宫里面在收藏。

主持人:30多件元青花里面,我听说还有一个比较让专家震惊的是,器形都很大。

蒋奇栖:的确器形很硕大,元青花里面是早期青花盘器形很大,50多公分那么大的盘子。

主持人:这么大。

蒋奇栖:比这个还要大。

主持人:那么也就是说,这些瓷器都是非常精美的,而且从我们刚才看这些镜头当中我也能感觉得到,好像跟我们中国的瓷器有很大不同。

蒋奇栖:实际上我们看青花瓷,它的一特点就是说,整个的青花瓷它的装饰很满,在器物上装饰很满,这个很满符合了当时伊斯兰教文化,他们对青蓝的喜好。这件东西,在他拿出来以后,所有的这些专家很惊叹地说,这是典型的伊斯兰所做的,因为伊斯兰那种文化特点在这件器物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它这一件,它所有的笔触,像刚才讲的,它画得很细致,而且青花用的技术很成熟,在它画的这些绘画,花卉还有这些图案当中没有韵散,但是为什么我们感觉到这件器物这个蓝色的色调这么强烈,是它用了特别的技法,在画完了纹饰以后,又把蓝喷洒在上面,所以你感觉到这个器物,上面朦朦胧胧有一层蓝色,就是为了伊斯兰教文化,它对蓝的崇尚,所以特别来设计,这件东西很说明问题。

【短片11】

托普卡比宫所收藏的元青花瓷器具有非常鲜明的伊斯兰文化痕迹,这让专家们产生了一个疑问,中国人为什么要烧造这些异域风格的青花瓷器,他又怎样来到了遥远的奥斯曼帝国?

主持人:这么漂亮的青花瓷居然会在土耳其,而不是在中国,而又不是像在英国是定做一批,另外有抢走的一批,那么它是怎么会流传到土耳其的皇宫当中?

蒋奇栖:这些瓷器能够在为什么只是藏在土耳其,我们也跟当地的这些专家进行了学术上的沟通。他们说这些东西也是其它的这些小的国家进贡给他们的,所以当时在元代的时候经过海上的贸易,中国的青花瓷到达了波斯湾,到达波斯湾以后,这些瓷器并不是所有的瓷器,那时候从中国贸易出口到土耳其,直接出口到土耳其,到了波斯湾以后,由其它的国家,后来进贡给当时很强大的奥斯曼帝国的国王。

主持人:就是说,当时的这些瓷器都是通过贸易的方式到达中亚地区,然后被作为小国向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进贡的一种方式到达他们那里。

蒋奇栖:是的,其中很大部分的藏品都是这样子。

主持人:我还听到一种说法,关于这种瓷器的来历,当时是由元帝国的国君,当时他下命烧造一批瓷器,并且把它作为礼品,赠送给当时伊利汗国,但是后来与土耳其发生战争的时候,这一批东西抢走,我不知道您同不同意。

蒋奇栖:我们与当地的专家进行交流,他们说也有战争的战利品,但是仍然是少部分的,更重要的是进贡的,有多少件是战利品,哪几件是战利品,有多少件是进贡品,都没有很详细的记载。

谁烧制了元青花?

【短片12】

无论是贸易流通的商品,还是帝王的赏赐,谁也没有怀疑他们都来自中国景德镇。专家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是,究竟是谁烧造了这些瓷器?这批精美绝伦的瓷器为何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

主持人:似乎是在元代的时候,突然有了这样的产品出现,不像其它的瓷器的烧制,有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艺术演化过程,最后成熟的艺术手法,这是怎么回事儿?

蒋奇栖:青花瓷出现,不管是绘画技术,烧造技术那么高的的确确这个问题很专业,与前面陶瓷的发展分不开。北宋当时很多制瓷的工匠都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南方就是到了景德镇,当时也有记载。从宋代,在瓷器上绘画很成熟的窑就是磁州窑,也有磁州窑的工匠到景德镇。所以当时景德镇宋代的时候,瓷器的烧造很辉煌。从器形方面,看到很多器形是典型的,一看是北方窑口烧制的,如青白瓷。

主持人:有人说是不是一些波斯的匠人来到了景德镇,从事的这种瓷器的无论是绘画,还是烧造,它的这样的一个过程。

蒋奇栖:大部分工匠还应该是我们当地的这些窑工来烧制,但是在后来考古发掘的时候,也发掘了一些,当时波斯人他在那边居住过,所生活当中所用的东西,我们从青花瓷图案上面可以看得出来,有的图案很清晰地就是完全是中亚地区的,它的图案绘在青花瓷上,在往后的发展,中国工匠的东西也在里面,是中国纹饰,中国纹样在青花瓷里面出现。伊斯兰国家当时也在烧制这些,所谓的那种釉下青花的瓷器,他们瓷器的概念跟我们不一样,胎土不一样,我刚才讲二元配方加入高岭土,本质的变化。伊斯兰国家,青花的釉下使用的钴料技术很成熟,但是它没有这种瓷器的配方,所以它烧制不出来你现在讲的青花瓷。

独特的钴料产自何处

【短片13】

尽管波斯人是否来到中国参与青花瓷的烧造,还缺乏更多的证据。但是专家们越来越认识到元青花的出现并非是中国陶瓷自我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外来贸易的需求,外来的生产工匠都有可能使青花瓷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突变的景象。还有一个更有力的证据就是,历史文献已记载,被称为苏麻沥青的元青花所用的钴料,并不是产自中国。原料的外来也促成了元青花的多元风格的发展。

经过8年不断的实地考察,蒋奇栖在点滴线索中大胆推测,苏麻沥青的实际产地正是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北面的一个叫撒马拉的地方。

主持人:我想问您一下,独特用料在哪里?

蒋奇栖:这也是中国青花瓷很重要的一个谜,有很多的专家,就是说几代专家都在探寻,钴料是从哪里来,我们所称早期的钴料,苏麻沥青,我当时的文章里也提到了,绘以青花瓷上的钴料,是产于巴格达北面125公里的一个地方,叫做撒马拉,我们中国音很相近,为什么这样去推测,因为那个地方在撒马拉这个地方有一个很大的钴矿,而且当时撒马拉作为一个瓷都,也烧造瓷器,从唐代开始,撒马拉作为阿巴西王朝的首都。所以实际上我在现在在牛津大学在做这种课题研究,就是要研究,我来推测实际上在唐代的时候,中国的那个,现在我们巩县发现的早期的青花瓷的瓷片,上面用的钴料已经是来自撒马拉这个地方。那个时候钴料已经通过这种贸易,丝绸之路已经带到了中国。

考察的收获

主持人:针对于我们去这次考察之前,对于元青花很多不解之处,我相信现在肯定也解答不少,但是否又有新的谜团出现,我希望在节目结尾的时候您再告诉我一下。

蒋奇栖:我们在到土耳其考察看完以后,看完觉得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更多地去探研,当时这种贸易出去以后肯定不只这些,它一定是一个很大量的。所以这些都是通过对土耳其的考察,带出新的研究课题,或者是说让我们新的努力的方向吧

主持人:今天还是非常感谢您能够来到演播室,那么通过您的介绍呢,我们终于了解了这八年的慢慢探索之路,整个这个过程确确实实非常曲折,不过就像您刚才所说的那样,在很多问题得到了答案之后有很多新的问题浮出了水面,比如说它的釉料是产自于中东,那么这个釉料究竟通过哪一种方式,走何种路线,最后抵达中国,并且为什么的青花瓷烧造加上这么浓墨重彩这样的一笔,我觉得您恐怕还要继续自己的研究,希望今后一旦有了成果,及时地通知我们,让我们再为您做一期节目,让所有的人也都了解一下青花瓷这神秘的用料,究竟走过了什么样的路线,好,非常感谢蒋女士来我们演播室,也感谢电视机前朋友收看今天这期历程,下期节目我们再见。

taoci52.com编辑推荐

元青花收藏与仿古瓷器


元青花瓷器属于奇货可居,那为什么存世量巨少的元青花瓷器,在各大古玩市场频繁出现呢?物以稀为贵,对于市场来说有需求就有供给,很多水平较高的仿古瓷技术经过做旧之后,把假的放在市场里当成真的来卖,从而造成了元青花瓷器遍地都是,其实做仿古瓷也不是不可,但必须要在瓷器上做标记,从而在收藏过程中也能学到瓷器的知识,这算是高仿瓷器的贡献了。

说到仿古瓷,我这里有一件趣事给大家分享,我有个朋友也是一位收藏爱好者,他在12年前吧,在当时市场附近办事,然后一眼看中这个所谓的元青花瓷器。

如果单纯的从造型,纹饰,画法对青花的成色,他的这件元青花瓷器跟真正的元青花瓷器是没有差距的,并且以很高的价格从商家手上购买过来,认为是真正的元青花瓷器,在当时元青花瓷器的市场价格已经很明显了,如果是真的他会瞬间致富步入富豪行业。

因为元青花瓷器存世量很少很少,收藏价值高,天天做着美梦呢,并且收藏了10年左右,在2年前他找到专家鉴定,专家给出了答案是一件仿古瓷,而且它不是仿元朝的,是一件仿宋朝的,顿时心如死灰。

到现在这件事也是我们经常一起会提起的事情。所以这件事给大家一个警惕的信号,仿古瓷是可以购买的以作为收藏使用,但是要擦亮眼睛,避免被上当受骗。

收藏元青花有哪些误区?


收藏元青花有哪些误区?元青花瓷开辟了中国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近年来,随着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在海外市场天价拍出,国内外收藏领域掀起了一股疯狂的元青花热潮。热潮之下,难免泥沙俱下,出现了一些收藏误区。

遍地国宝。元青花收藏热的兴起,使得近年来国内出现了大量的“元青花”,有的甚至是成百件现身,一些“元青花”爱好者惊呼:遍地国宝!果真如此吗?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被称为学界“泰斗”“青花王子”的张浦生认为:“目前全世界元青花瓷器的真品只有300件左右,人物纹饰元青花更少。”事实上,随着元青花收藏价格直线上升,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高仿,元青花收藏市场秩序混乱,鱼龙混杂,“遍地国宝”一说明显带有盲目乐观之弊。

天价瓷器。2005年7月,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拍出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成交价,相当于整整两吨黄金!元青花身价果真如此之高吗?完整的元青花存世量稀少,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元青花毕竟是瓷器,对于瓷器的收藏,人们更应该着眼于它的文化、历史、艺术和科技,而不应以收藏为平台去炒作它的经济价值。作为元青花的爱好者或收藏者,应将研究元青花视为增添生活乐趣、丰富精神世界、开阔眼界、增长学识的一种途径。“一夜暴富”的心理必将毁了元青花和收藏本身的高雅情趣。

纹饰单一。有人认为,元青花的主体纹饰以生物类为一统天下,如牡丹花纹、莲花纹、菊花纹、松竹梅纹、月梅纹、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鸳鸯卧莲纹、孔雀纹、鹿纹、海马纹等。其实,除此之外,元青花的主体纹饰还有人物类。全球目前仅有的几百件元青花瓷器中,只有不到30件绘有人物形象,中国仅保留有8件,分别藏于江苏、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和香港的专业收藏机构:鬼谷子下山罐、尉迟恭单骑救主罐、昭君出塞罐、锦香亭罐、周亚夫细柳营罐、西厢记罐、百花亭罐、三顾茅庐罐。但也有些专家认为,除此之外还有西厢记、“唐太宗”“四顾茅庐”“追韩信”“项庄舞剑”“负荆请罪”“姜太公”等,并有实物为证。

鉴定细微。有些专家在鉴定元青花时,喜欢看细枝末节,如气泡、笔触等,而忽视了元青花的整体。其实,元青花纹饰精美,富丽雄浑,场面宏阔,设计饱满,具有强烈的美学效果和时代风格,它的美是整体的美、宏观的美,而非细节的美,过分注重细枝末节,无异于肢解了元青花本身所承载的艺术之美。

解读海外元青花发现与收藏


元代青花瓷在14世纪中及稍后通过贸易渠道输往西亚、南非、欧洲和东南亚等地。这些地区的元青花有传世藏品和出土物两类,其中传世品主要集中于西亚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帕博物馆和伊朗德黑兰的阿尔德比尔神庙,都是体形巨硕、青色鲜丽和绘制精美的大型至正型青花。与此相反,东南亚地区出土或传世的元代青花瓷大都属器型较小,纹饰简单的小型器,仅出土少量大型青花器的残片。20世纪以来,大量中国文物流散,见于英国、美国等地博物馆的元青花数量巨大,且多为至正型青花,包括作为断代标准的“至正十一年”铭象耳青花瓶。

伊朗藏品。伊朗德黑兰阿尔德比尔神庙是收藏中国元青花瓷的宝库。早在17世纪初,阿巴斯王将1600多件中国瓷奉献给神庙,这些盖上印章的华瓷中,有数十件极为精美的元青花。起初,阿尔德比尔神庙的神职人员并没有把这些元青花视若拱璧而珍藏。在1931年拍摄的一张照片中,元和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叠放于地上,如进入尚代开发的宝库。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波普曾对这些瓷器进行了研究识别,将一大批元青花瓷分离出来并作了披露。

日本是中国元青花的又一收藏大国,惟入藏时间、入藏方式尚待考证。据日本人三杉隆敏《中近东之中国瓷器》一书记录的27件元青花中,有大盘17件,大碗1件,梅瓶3件,大罐3件,扁瓶2件,葫芦瓶1件。除梅瓶和大罐外,尚有国内出土物中很少见的40-60厘米大盘和近40厘米的扁瓶。作为中国近邻,中国陶瓷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据20世纪70年代统计,日本近800出遗址发现过中国陶瓷,包括元代青花瓷。日本收藏有极为可观的完整、精美的大型元青花瓷。日本所藏元青花器型丰富,既可见到近年国内出土的玉壶春瓶、大罐等器物,又可见到西亚所藏大盘、扁壶和葫芦瓶。

土耳其收藏。土耳其托普卡帕博物馆又称托普卡帕宫博物馆,位于首都伊斯坦布尔。作为欧、亚、非三大洲的交汇点,伊斯坦布尔是连接东西方的枢纽,历史上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终点。千百年来,土耳其王国的宫殿中收藏了1万多件的中国瓷器,其中有数十件大型元青花瓷,是世界上收藏元青花数量最多、质量最精的博物馆。这些陈列于原皇宫大厨房的元代青花瓷有大盘、大罐、瓶、碗、壶等器型,有些残损的则用纯金加以修饰,更显豪华和瑰丽。在托普卡帕博物馆所藏39件元青花中,大盘19件,大碗4件,玉壶春瓶1件,罐4件,梅瓶5件,葫芦瓶3件,扁口瓶1件,扁瓶1件,另有残罐盖1件。

这些器物在国内出土物中很少见到。同样,近30年中国内出土的元青花托盏、执壶、高足杯等,在国外则几乎没有。另外,从装饰方法看,大盘上采用的模印、青地白花方法也少见于国内出土物,显然是因销售对象不同而分别生产的。

除日本外,英国、法国、美国、印度、东南亚等地的国家博物馆都有数量可观的藏品。可以不用怀疑的是,元青花绝大部分藏于国家博物馆,海内外私人藏品的数量应是非常有限的。

在中国陶瓷收藏热潮推动下,元代青花瓷器成为海内外研究者和收藏家持久不衰的热点。因元青花的无可替代的艺术价值和能够流通的有限数量,使其货币价值不断飚升。

1994年11月,香港苏富比拍卖的元青花“三顾茅庐”故事纹大罐以794万港元成交。

2003年9月16日,在美国纽约朵尔拍卖公司(Doyle New York )举行的“F. Gordon Morrill 所藏中国瓷器和贸易瓷专拍”中,元青花四系海水云龙纹扁瓶(高36.7厘米)以583.1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822万元)成交,14世纪青花云龙花卉纹大盘(直径48.7厘米)以168.7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395万元)成交。

2005年7月12日,英国佳士得公司在伦敦拍卖会上拍出的元末明初青花“鬼谷出山”人物故事纹大罐(高27.5厘米,径宽33厘米)以1400万英镑(加佣金为1568.8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3亿元)成交,创中国瓷拍卖价格之最。这些成交记录为元青花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

收藏元青花心态要谨慎


今年11月10日至11日,江西高安元代窖藏青花、釉里红瓷器第二次学术研讨会在高安市举行,这与第一次研讨会时隔17年。此次研讨会有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叶佩兰等多位专家学者到会,并吸引了近百名全国收藏家到场。研讨会期间,专家学者对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以及元、明、清至民国仿复制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并对目前国内外文博、学术研究和收藏界的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其中提出了五点意见。

需要开放的交流机制

文博界、学术界、收藏界应全方位地交流,建立全方位的交流机制。文物博物馆应尽可能为公众、为收藏界创造近距离观摩藏品的机会,在目前全国文博界元青花藏品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这种开放的交流机制尤其重要。收藏界也应以开放的胸襟、平和的心态,接受专家的意见,共同提高古陶瓷的研究和鉴赏水平。

仿制、鉴定要有良知

目前,我国古陶瓷鉴定和仿复制的状况非常混乱,给我们广大的古陶瓷收藏爱好者造成了很大的误区和损失。与会者一致认为古陶瓷的仿复制生产、销售、拍卖、鉴定行业的人员都应该有一个负责任的良心,尤其是作为专家学者的古陶瓷鉴定界,鉴于他们在公众社会中的影响和权威,更应该讲究学术良知和职业道德,在自己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绝不能为了个人情面和利益随意给出鉴定结论。

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艺术品市场的混乱,与艺术品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有很大的关系。尽管古玩市场不打假,艺术品拍卖不保真,艺术行业的潜规则非常多,但是法律法规和政府的行政监管在这方面绝不应该是软弱无力,更不能存在空白,对于恶意制假、售假的行为应该通过修改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予以打击,使我国的艺术品市场不断完善和规范。

收藏元青花心态要谨慎

在目前我国古陶瓷仿复制品泛滥、元青花研究基础薄弱、大家鉴赏元青花藏品的机会较少的情况下,广大的收藏者应保持一个平和谨慎的收藏心态。元青花在民间不能说没有,但是收藏界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元青花特别是精品大器绝不可能很多,对此收藏者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待元青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力争不埋没一件真品,也不放过一件赝品。

期待科学的鉴定方法

古陶瓷的鉴定是一门综合的学问,从目测到仪器、从定性到定量、从技术到艺术、从机理到神韵都应该紧密结合起来,任何孤立的,有时甚至是很“专业”的某一方面的鉴定都是有局限的。建议国家文化、工商、学术等有关机构在充分研究认证的基础上,制定出一个科学又切实可行的古陶瓷鉴定的参考意见。

元青花收藏小心仿制品 看元青花的面世量


关于元青花的面世数量,学术界有较一致看法:“目前全世界收藏的基本完整的元青花瓷器大致为300多件,其中大部分流失在海外,英国、法国、美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阿曼、日本、印度、伊朗、土耳其等国”,尤以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和伊朗阿德比尔寺院收藏最多,“前者收藏70多件,后者收藏30多件。国内收藏有120件左右,且大部分是1969年以后陆续出土的,其中较为重要的发现有:元大都遗址、江西省高安市元代窖藏、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等。”〔吕成龙《元代青花瓷器识鉴》、2004年第2期《故宫博物院院刊》〕

上述统计数,与冯先铭先生十年前所作“就目前的收藏来看,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国内的收藏逊于国外。总计国内、国外的全部藏品在内,元青花瓷的总数大致在300件以上〔《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的估算,基本一致。稍有差异是“国内收藏”这部分,十年前估算“有100多件”,此次为“120件左右”,亦就是说,十年间增长一成。

然而近些年来,国内收藏圈子里不时冒出“民间藏有大量元青花”的惊人消息。一些涉猎古瓷时间不长的爱好者,靠着工薪,二三年里就收藏到数件、十数件完整的至正型元青花。更有人凭借手中拥有上百件或数百件元青花的“事实”,著书立说,证明中国“民藏元青花质量、数量都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并且足以与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和伊朗阿德比尔寺院所藏的中国元青花瓷媲美。根据这些资料,有学者推断“全国民间收藏元青花约有3000件”,还有人估算出民藏元青花达5000件之多。

当然,这些人的愿望十分美好,只是愿望同考古发掘及客观事实相去甚远,显出了天真与无知。

建国以来,重要的元代窖藏、遗址以及墓葬已发现二十来处,出土物中的元青花,成了填补国内博物馆元青花空白的重要来源,亦是学术界统计出“国内收藏有120件左右”元青花的主要依据。

遗址中,元大都功不可没。马希桂在《简论元大都遗址出土的瓷器》〔2005年第7期《收藏家》〕一文中说:“首都博物馆是北京地区博物馆中收藏元青花瓷最多的单位。现有出土和传世元青花瓷16件。其中尤为重要的是1970年旧鼓楼大街豁口东发掘的元代窖藏。窖距地表深不到半米,上面覆盖着一个瓦盆,内藏青花瓷10件,青白瓷6件。从元大都出土的青花瓷可以看出,有些器形独特新颖,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为国内其他地方所不见。如旧鼓楼大街豁口东窖藏出土的青花凤首扁壶,全国仅此一件,弥足珍贵。”但是,笔者见到完整的青花凤首扁壶,起码有十件。有一爱好者一人庋藏了两件,他说,旧鼓楼那件是破的,是几个士兵喝完酒后随手扔掉的,而他的,系来自元代统治者的老家内蒙古大草原。

河北保定窖藏的规模不大,秘藏元瓷总共11件。除2件白釉器和3件蓝釉绘金彩器外,有元青花梅瓶和玉壶春瓶计4件,还有元青花釉里红镂雕花卉纹盖罐一对。这6件,件件堪称国宝,由此让保定名震天下。

窖藏规模最大的数江西高安,出土元龙泉窑青瓷168件,元钧窑瓷3件,元景德镇窑的青花、釉里红、青白釉、卵白釉瓷68件〔参见1999年第4期《收藏家》〕。在这批239件出土元瓷中,尤以18件元青花瓷〔觚1、罐2、梅瓶6、高足杯9〕和4件元釉里红瓷〔罐、瓶、匜、高足杯各1〕最为稀世名贵,精良的瓷质、别致的造型、细腻的纹饰,令中外陶瓷专家为之倾倒。

内蒙古出土

内蒙古地区亦属元青花“高产地”。为此,呼和浩特市赵爱军先生很自豪地在《内蒙古出土之元代青花瓷》一文里讲道:“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内蒙古地区发现了十几件元代青花瓷器,主要有:内蒙古博物馆藏瓷罐和大盘各l件,呼和浩特市博物馆藏高足杯l件,锡盟多伦县文化馆藏盅2件,赤峰市翁牛特旗文管所藏高足杯2件、龙纹玉壶春瓶l件,赤峰市林西县博物馆藏高足杯2件、碗和盘各l件,赤峰市松山区元代窖藏出土龙纹高足杯6件,通辽市博物馆和文物商店各藏玉壶春瓶l件,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文物站藏碗l件。此外在阿盟额济纳旗绿城子遗址和伊盟乌审旗三岔沟古城内还发现了许多元代青花瓷片。”赵爱军说“从以上资料看,内蒙古元青花发现数量名列全国前列,均为餐饮用具”,笔者之所以把内蒙古发现元青花的相关报道较详细地记录在案,是因为眼下涉及内蒙古发现元青花的故事特别多。一些持“宝”人经常铮铮有声道,“此件扁壶出土于内蒙古”,“那一件大罐也出土于内蒙古”,好像内蒙古遍地是元青花,元青花多得不得了,而且,精到得件件堪称顶级文物。实际上呢?偌大内蒙古大草原,元青花平均每三年才发现一件,而且几乎都属“餐饮用具”,少见美轮美奂摆设器,这就是历史的真实。

由上可知,除遗址及一些窖藏外,国内从其他方面获得元青花皆十分零星。所以,元青花的面世量,其增长速度只能是缓慢与平稳的,不可能在十年内翻几番。至于传世件,历来就少,连保存传世器物最多最全著称的北京故宫,其旧藏中“既有宋代五大名窑的贡品,也有明、清两代各类御用器,唯独没有元代的青花瓷器。即使是现存的元代其他品种旧藏瓷中,也只有少量的祭祀用品,如元龙泉窑藏草瓶,元龙泉窑大尊,元钧窑天蓝釉大罐,元景德镇蓝釉白龙盘,元卵白釉盘等。”〔叶佩兰《元代瓷器》〕。为此,故宫博物院于1949年后,不得不靠“收购或外地博物馆拨交的墓葬出土物”,来弥补这一历史空白。

现仿如潮

元青花的仿制历史并不长,总共只有30年。可市面上涌现出的元青花则铺天盖地,这是为什么?

简言之,供销两旺:就仿制者与卖方而言,乃利润或暴利的诱惑在使然;于藏家和爱好者来说,维系着对文化与财富的憧憬。

元青花,系中国古陶瓷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瑰宝。加上其青翠又凝重的图案装饰,气势恢弘而优美的外观造型,以及较少存世量,故在世界艺术品市场上大受青睐,一件元青花瓷,动辄以数百万或上千万港元成交。2003年秋在北京华辰拍卖的一件元青花行龙牡丹纹兽耳大罐,罐的口与颈有残、用金属物镶配,但经过多轮角逐,仍以高出估价四倍多的209万人民帀成交。而一件27.5厘米高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2005年7月于伦敦佳士得拍得2.3亿人民帀,不只创下中国古瓷成交价之最,还使中国古代艺术品一跃登上世界艺术品十大天价的排行榜。在价格与利润的驱动下,大量元青花赝品源源不断从景德镇流向全国。其中,有些作为仿古工艺品,有的则以假乱真。与此同时,各地新生出一大批元青花爱好者。这些人士中,既有高学历者和事业有成者,亦不乏刚够温饱、靠缩衣节食收藏艺术品的工薪阶层。他们在视收藏为一项高雅的文化活动的同时,大多又把艺术品收藏当作一种时髦的投资行为,也就理所当然地演绎着一幕幕财富神话。

其实,人的很多失败,都不是发生在未知的世界里,而是跌倒在常识里。鉴于此,当“元青花”出现在面前时,一些浅显的道理无论如何是不可被忽视或忘记的。

收藏元青花,那你得点开看看


元代青花瓷器的创烧产生,以及收藏鉴赏普及,是全世界的一个文化课题,更是全球范围内,文博界、收藏界最为关注和热衷的焦点议题之一。

元青花收藏获青睐

元朝自忽必烈立国后至元十五年(1278)便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元贞元年(1295),浮梁县升为浮梁州,在元泰定后“由本路总管监陶”。景德镇是创烧元青花的圣地,无论是饶州路总管监陶还是浮梁瓷局管理,元朝政府对景德镇这个地方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

我国是使用元青花最为普遍的国家之一。考古资料表明,凡是元朝统治过的一些重要区域,几乎都能发现有使用元青花器物的痕迹。而来自世界其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考古资料表明,元青花在元朝就被输送至超过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样的“出口”业绩,充分说明了元青花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和巨大影响力。

近年来,随着考古资料的逐渐增多,人们对元青花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国有博物馆不断从民间收购来补充馆藏,有名气的拍卖公司不断拍出元青花真品,这使得元青花的收藏数量逐年攀升。据2011古董《拍卖年鉴》载:仅2010年在佳士得、苏富比、永乐佳士得、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富德这几个拍卖公司中,拍出的元青花瓷器就达11件(假货假鉴假拍不算)。而在国内外市场上,元青花的成交价格也是一再攀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元青花,收藏元青花,研究元青花。元青花已成为古代艺术品中最为热门的焦点话题之一。

元青花显露出的巨大经济价值,也让一些商家看到了商机,纷纷设窑烧制仿造元青花瓷器。如景德镇仿造元青花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由景德镇陶瓷馆和东风陶瓷厂联合研制进行。1983年《景德镇陶瓷研究》上发表的文章认为,开始的仿品是对照着已经发表过的馆藏图片资料仿造。仿造成功后,继而拉开了景德镇民间大量仿造元青花的序幕,各种档次的仿品开始源源不断地分散到各个阶层、各个角落。大批仿品充斥市场,令极少量的真品变得真假难辨,再加上社会上的一些知假鉴假、知假拍假的丑恶现象,给收藏领域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误区。这给一些初涉元青花收藏的收藏者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收藏者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平和的心态和专业人士的协助引导,很容易上当受骗。

鉴定应从学习标本入手

鉴定元青花的真伪应从学习标本入手的,标本就是古瓷碎片。这些珍贵的古瓷片,正是认识元青花、熟悉元青花、掌握元青花特性的法宝。通过大量的摸索研究总结,才能让收藏研究达到从量变到质变升华,才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去鉴别真伪,淘得真品。

人们常说,真正的古董是可以对话的,那就要看你是不是真正地认识它、了解它、熟悉它了。在社会上征集摸底的实践经验告诉笔者:绝大部分的好藏品已经被一些懂行的收藏家收藏起来了。比如有一件元青花花卉出戟瓶,是在南京早年发现的,先后被藏友们转来转去几次易手,大家谁都没有重视这件瓶子的最大意义,最后转到了一位南京当地知名收藏家手里。后来,经元青花俱乐部的一位会员介绍,笔者看到了这件出戟瓶,非常喜欢便提出求购,经过几次做工作,最终如愿购入囊中。经过简单修复后,它便成了笔者收藏品中最珍爱的藏品之一。后来,北京大都会馆在举办展览时还曾把这件出戟瓶当做标志性器物来做宣传,可见这件器物在瓷器藏界还是能够引起足够高的重视和认同。

在鉴别时,除了对器物常规的胎土、釉面、画工、纹饰、器足、手头,以及正常磨损和使用痕迹的辨别,还不能忘记对高仿品制作进展的信息重视和研究,尤其是对用特殊手段制作的高仿品欺骗性加以防备,要了解到真实的仿造信息不可忽视。

经过近20年的收藏经历、实践磨练,笔者有一些体会:首先,在收藏交流学习中一定要找对门路和结识良师,包括书籍资料一定要寻找正确,参考图标选用确保正确。其次,认识真品要从标准的标本入手,经常不断地对照标本交流,认识真品,熟悉真品,多看博物馆里的资料核对实物找感觉,从社会实践中不断摸索找灵感。最后,藏品要勇于亮相,多举办藏品展览、展示、讲座、交流,以此机会结识有实际经验的高手、结识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学者,倾听业内人士的评论和意见,不断取得收藏鉴赏的实践经验和成果。

民间有元青花的遗存

我国是元青花的主要产地,也是使用元青花的重要场所。民间有元青花的遗存,这是不争的事实,有些元代器物还待我们去认知和发现。民间会经常发现一些普通的元青花器物,虽然这些元青花可能有的器型小、发色浅淡、绘画简单,市场价值不是很高,但它们的历史文物价值却是不容置疑的。如果把这些零散的藏品串联、整理出来,一定会有很大收藏研究价值。然而大众收藏一般都喜欢把眼光盯在档次较高的漂亮藏品上,总是抱着要发大财的心理去收藏,如果是这种目的,笔者要告诫大家:收藏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收藏元青花器物和标本的来源一般有几个方面:一、海南渔民早年从南沙群岛打捞上来的元青花出水瓷片标本;二、内蒙古地区元上都附近元代皇宫旧址和生活遗址大量出土的标本;三、北京元大都皇宫遗址和附近生活遗址出土的大量元青花标本;四、景德镇元青花窑址发现的大量元青花标本和火照及窑具;五、散落在民间收藏家手里以及被拍卖公司和国外个人收藏机构所收藏的器物和标本。

目前,对于元青花的研究,我们国内的实物资料相比国外要多,应该说已经走在世界的前面,但民间的研究仍不可忽视。因此,普及元青花收藏鉴赏知识、提醒收藏误区和陷阱以及提高民间收藏研究保护意识,是元青花爱好者和收藏者共同的责任。

▌从造型入手

元青花缠枝花卉纹菱花口大盘,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元青花大盘在造型上特点鲜明,胎体厚重,显得饱满、硕大,具有雄浑的气势。其口径均在40厘米以上,以45厘米左右的尺寸最为常见,最大口径近50厘米。口沿都为折沿板式,分菱花口与圆口两种。

元青花云肩凤纹大盘,现藏于伊朗国家博物馆

元青花莲池游鱼纹大盘,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菱花口数量更多些,口沿波折有度,富于变化之美,风格与14世纪中东国家和地区人们使用的金、银、铜等金属器皿有相似之处。受当时瓷器成型工艺与烧造技术的历史局限,元青花大盘的造型并非十分规整,而是略有变形,有的器口不是很圆,有的腹身也有些歪斜。目前在市场上所见元青花大盘的赝品,貌似可鱼目混珠,但整体造型中规中矩,缺乏真品敦厚朴拙之美;口沿、圈足等转折处线条生硬死板,没有真品流畅自然的神韵。

▌从胎体入手

元青花大盘的瓷胎系采用瓷石加高岭土二元配方制作而成,胎质坚实,胎色较白,略微泛灰。因受当时瓷器胎料制备与制作工艺技术条件的时代局限,露胎的底部经常可见孔隙、黄褐色斑点、窑裂等现象,而圈足的胎釉结合处及器身缺釉处周边也往往呈现出火石红色。

元青花大盘底部的窑裂

目前在市场上所见的元青花大盘仿制品也有火石红等现象,但不够自然,人工作伪痕迹明显。另外,真品元青花大盘看上去很重,而当用双手捧起时却没有沉甸甸的感觉。仿制品则手感较重,当用双手捧起时感觉死沉死沉的。

▌从釉面入手

元青花大盘的釉面白中闪青,质感肥润灵动。因受当时釉料制备与工艺技术水平的局限,釉面会带有砂粒、漏釉、鬃眼及黑斑等瑕疵与缺陷。

元青花大盘釉面上的鬃眼

盘是古代重要的餐具,元青花大盘也不例外,其主要功用是作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餐具器皿,经过长期使用难免会留有各种痕迹,常见的有磕崩、磨擦丝纹及划伤,有的盘底为刀具在其上切割食物时而留下的硬伤,口沿磕缺或剥釉。

目前在市场上所见到的元青花仿制品,釉面质感不如真品通透润泽,且色调往往白中泛绿,制作上去的各种伤痕与划纹更是显得十分的生硬。

▌从青花釉料入手

元青花大盘使用的是进口钴料绘制而成,因钴料中含铁量较高,故青花呈色浓艳,层次分明,有浓、淡、深、浅的色阶变化,并带有黑色结晶斑。

元青花大盘的花纹图案绘工娴熟,技法独特,画面精美,气韵生动,为后世所难以启及。目前在市场上所见到的赝品则多以化学料绘制,青花呈色混沌,色调漂浮,缺乏浓淡变化、层次分明的立体感。由于仿制品者要照着图录刻意摹画,故大多运笔呆滞,缺乏气韵连贯之势。一般来讲,画工精妙的元青花可能为真品,而画技拙劣者则一定为赝品。

▌从纹饰入手

元青花大盘的图案布局颇具特色,一般由多个层次的装饰带构成,少则三层,多则四、五层。层次虽多,但繁而不乱,布局满密而清晰。一般自口沿至盘心用弦纹依次划分:口沿和内壁各饰一圈辅助纹饰,盘心绘主题图案。口沿沿面上的辅助图案有海水纹、菱格锦纹及缠枝栀子花纹等。内壁辅纹则多为缠枝牡丹纹、缠枝莲纹,个别为凤穿菊纹或如意开光海水纹。盘心主题内容丰富,常见有莲池纹、凤纹、云龙纹、鸳鸯纹、孔雀纹、麒麟纹、鱼藻纹、庭院景物纹、竹石瓜果纹、芭蕉纹、杂宝纹等。题材主要取自于中国本土的传统纹样,同时还融进了多民族的文化因素,形象再现了当时中外艺术互鉴互融的历史。

因为之前学术界尚未发现与之类似的物品,所以当时文物部门也一时无从断定。

考古专家看过器物后,发现从胎质、造型、绘画、花纹布局等方面看,它都是较为罕见的文物。

最终经过权威鉴定,确定它就是元代的八棱罐,目前被收藏在了辽宁省博物馆。

当时,这件稀世珍宝一露面,便震惊了国内外的文博界!

因为虽然曾被当做腌鸭蛋的罐子,但它的估价却是远远超过了它的实际使用价格。

据悉,堪称国宝级传世孤品的这个罐子,已被收录进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陶瓷卷”中。

▽▽▽

这件元青花八棱罐罐体满施白釉,青花灰中泛紫,纹饰受宋元时期文人画风影响,描绘生动,遒劲豪放,是元代青花瓷中的佼佼者。

肩部堆塑对称的兽头耳,通体青花绘纹饰五层:

口边饰几何花纹带;

颈与肩部饰一束莲、牡丹、秋菊等花卉组成的上下两层花纹带;

胫部饰变体莲瓣一周;

罐身共有八个面,腹部开光绘自然景色,依次为松、竹、梅、荷塘鸳鸯是为主体纹饰,纹饰相同者两两相对,正、背两面为荷塘鸳鸯。

虽然修足不够规整,仍被视为难得一见的元青花珍品。

▲山东青州市博物馆的“青花鹿纹盘”

因为相比首都博物馆的凤首扁壶、山东青州市博物馆的青花鹿纹盘和安徽省博物馆的折枝花卉纹象耳瓶等元青花器来说,在鞍山发现的完整元青花松竹梅八棱罐是何等珍贵!

▲安徽省博物馆折枝花卉纹象耳瓶

这再一次验证了元青花的稀缺性,也表现了元青花瓷器强烈震撼着每位元青花爱好者。

专业送拍,目前国内业务有送拍北京保利,北京翰海,中国嘉德;海外业务有送拍澳门中信,香港皇室贵族,中国艺海,台湾中正,香港劳伦斯,新加坡金沙,美国大联盟,阿联酋迪拜拍卖等,承诺送不进去全额退款,根据各拍卖行历史成交记录为您选择您藏品适合的拍卖行合作上拍。

元青花的收藏及鉴定问题


收藏及鉴定问题三要点

一、诸君不识元青花

元青花的收藏,在世人看来高深莫测,因为秀美大气的元代青花器,用苏青专供出口的,实属青花器中的极品,收藏到一件优美的元青花器,已属收藏家一生的骄傲。

笔者不满足于常见的明代民窑和清代瓷器,数年前决心向元青花收藏进军,利用公出的机会,到过英国、土耳其、东京等地的博物馆,观赏到元青花器数十件。在国内,上海博物馆陈列了数件元青花器,其他的都秘藏于库房,一般藏家无缘相识,所以,什么是真正的元青花,对许多人来讲是神秘的。

笔者有幸依海内外朋友的帮助,收藏到几件元青花器。以本人的见识和经验,这几件元青花器是确定无疑的。但拿出去交流,突然处处碰壁,除了一位元青花藏家全部认可外,连拍卖行的鉴定师,开了二十几年古董店的老板,号称是专家的不少“名流”,都不识其货,着实令人吃惊。这些旧器特征十分明显,无可怀疑的元代瓷器,竟然不为“行家里手”所识,中国的收藏界的文化底蕴是不是有点欠缺?

我不能不提醒:一些专家权威被景德镇的仿假吓破了胆,处处怀疑,以真当假。如此这般,中国的文物市场和文博事业,是会遭受新的劫难的。

元青花的特征十分鲜明,它自然地呈现一种整体上的人气,自如、随意、成熟、美丽……总之,这种感觉是整体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元青花的鉴定,首先是整体感觉,而不是零零星星的特征对比。例如,在鉴定实践中,有的行家首先不看整体,而是拿了高倍放大镜去找气泡,找笔触的某些疑点。鉴赏中,竟然说出了这样的话:“这一笔不行,这片叶子画得不到位”等等。我所见到的元青花的画意,无论是花纹和人物,整体上都纯熟老到。这可能与元代瓷器不是一般工匠所为有关。

元瓷上的“周亚夫”等人物故事画,都是元曲中的内容,它无疑与元代文化生活的整个生态有关。这是因为,元代汉族士大夫中的画匠,甚至是画家,在外族统治下,属下九等之流。他们中的一些优秀人物流落到景德镇去画瓷瓶,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要了解元代大型青花器上的画意,不是一般工匠所为。这也是元青花能成为瓷器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的原因所在。

现在的仿品、高仿品,并没有能力在整体上达到元青花的艺术层次。这是作假者的艺术素养决定的,这也是作假者的死穴。

另外,元青花器早晚都入过土,土沁无法仿真,真假的土沁是能辨别的。以上种种,不识元青花到底是谁的责任?

二、关于元青花的几点纠误

《艺术市场》2003年第9期刊登了一组元青花的文章,对读者了解元青花的市场行情是很有教益的。但细读之后,深感有的作者对元青花理解不够准确,随意评说,使充满神秘和模糊性的元青花,更如雾里看花,乱上加乱。现将文章的错误一一摘出,加以评点。

错误一,认为元青花没有人物图?见“专家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晓陆2003年8月17日下午答记者问时说:“现在所谓的‘元青花’上面的人物图案主要是开国题材、征服匈奴的主题,这些应该是明朝建立之初的宣传主题,不能归为元青花的范畴,比如著名的萧何月夜追韩信‘梯形口’青花梅瓶就是典型”。周教授还认为“伊斯兰文化中有尚兰的传统,且喜欢富丽的花卉图案,不搞偶像崇拜——也就是不在任何器物上绘人物形象。”以上推断若要准确,就要有大量的调查研究和掌握第一手材料,否则就是妄断,就是以偏概全。现在先看周先生的第一个理由:元青花上的人物图问题。要了解元青花,至少要了解元代文化,了解元曲。元代是蒙古族入主,但世俗社会仍以汉族为主。汉文化并没有熄灭,相反,由于蒙古族统治者的对汉文化的隔膜,使它在民间却大大繁荣起来。元代统治者的主体是游牧民族,他们在思想意识、思维礼法方面与汉民族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在元代,传统儒家的独尊地位和它的思想统治力量受到严重削弱,造成元代意识形态的宽松和礼法秩序的松驰懈怠,出现了所谓“思想解放”的局面。王利品先生辑录的《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中,元代有关禁令仅是明清两朝的几十分之一。元代的思想相对宽容也是元曲得以发展的文化背景。在这个背景下,元曲及元中后期在南方发展的汉族审美文化,相融并成为民间文化生活中的主流。元曲《西厢记》大家熟知,《萧何月下追韩信》、《昭君出塞》也都是元曲的主要曲目。

元代景德镇瓷器生产,并无所谓的“官窑”,而只有浮梁瓷局对民间瓷窑的“征烧”,更谈不上按元朝皇帝的趣味烧造瓷器。所有的资料都告诉我们元代宫廷主要用金属器,而不是瓷器。所以,元代景德镇工匠的瓷文化创造也是相对自由的。这与明清官窑烧造的格局不同。所以,周教授的理由是不成立的。元青花的人物图出现,既跟朱元璋无关,也与元朝皇帝无关。而目前所见,也没有出现过“征服匈奴的图案”。“昭君出塞”倒是胡汉合和的经典。

再看周教授的第二个理由:波斯文化中没有人物。一部分,或者说绝大部分精美的元青花大器?用进口料,类似后人评说的官窑器?,都用于出口中亚和西亚。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事实。但另外一个事实人们不太知道:这些精美的元青花瓷器也留存在国内,国内也有。笔者发表于《收藏》杂志的一组图片,就是国内民间收藏的元青花精品大器。供国内贵族和汉族上层士人使用的元青花大器,画面有戏曲故事和人物,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波斯文化中不画人物不见得元青花不画人物,这两者不能画等号。

其三,关于上述两问题生发出的第三个问题:如何鉴定元青花。据上面引文所知,周教授只根据自己对文化史的片面理解就对器物作出判断。而元青花器,众所周知,它的胎釉、发色、画风、做工都有相同的时代风格,当其它风格特征都指向元青花时,你就凭着“伊斯兰不画人物”作出结论吗?国内藏家收藏的大型元青花器,既有花卉画,也有人物画。这是对鉴定中的“一点否定论”作出的否定。所谓的一点否定论是地地道道的形而上学。

错误二,关于元青花的高仿问题。

几位受访者都谈到了元青花的仿品,说到了高仿品,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仿品。有人还说什么“到位的高仿瓷”?在认识元青花的人眼中一点都不到位?。没吓得了别人,先吓了自己。

一直听传言景德镇的高仿品如何厉害,小窑如何高明,仿品如何出神入化。我带着好奇,两下景德镇探密。当我观摩了景德镇顶尖高手做的高仿品后,我敢说:绝无可能仿出与真品一样的东西来。

举例来说:元青花周亚夫罐,已公布的材料只有一件存世,而且在国外。现在,我提供了一件民间藏品的照片?见《收藏》2004年第一期?。假设是仿品,请问:仿假者依据什么仿﹖照片只发表了一面,另一面真实状况无人知晓,无蓝本可依么?造假也有个规则,造假者不是神仙。那些大喊“狼来了”的人士,大可不必给收藏市场添乱了。

在收藏界,一些人已到了新旧不分的地步,有一点不像,就全盘否定。这种枉杀无辜的做法,迫使一些真品、珍品流失到海外。很明显,在国内收藏品市场,港台及海外高手比比皆是。笔者在北京古玩城看到一家台湾商铺的古玉,皆是近十年从大陆流失出去的。当然,中国古董流失到中国人手中,这也是件不坏的事。但国内的鉴定水平如此无序,不能说是件幸事。

在收藏实践中,我几次碰到开门的元青花器不被承认的情况,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有些鉴定家,在古玩界、文物界工作了几十年,按理说对陶瓷器的方方面面是比较熟悉的。但见到元青花器,就是不认帐。剔除了非正常因素,我分析认识的几位朋友和收藏家大致有以下几点误区:第一,没有心理准备承认中国也有出口型的大型元青花器。英国大维特基金会的象耳瓶这样的重器和伊斯坦布尔皇室里的元青花精品,对我们这些看惯了明清民窑的收藏家、鉴定家来讲,无疑是个陌生的存在。第二,没有机会接触真正的元青花精品,这是一个鉴赏空白区。没有经验是一个致命的缺陷。第三,鉴定方式有问题。一个人即使没见过元青花,但只要对古陶瓷器的特征规律熟悉,就不难区分某一件藏品是新是旧。大凡旧器,一是传世品,百年或百年以上的传世品,老气横秋,一见就明。二是出土器,如果旧出土器?百年前的出土器?可以视作传世品,那么,近年来大量充斥市场的出土的古陶瓷器,倒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在国家允许的古玩市场中购买出土器,这似乎是个悖论和怪圈,但现实情况如此,这里不作多论。古玉尚可以讨论土沁,古陶瓷为什么不可以讨论土沁?

元青花大多是历代出土器,特征是明显的,也是可以认识的。看不好元青花的一些专家,无视元青花的出土器特征,而只看画工等。有的人走到了讨论“这一笔对不对”的迂腐程度。这种鉴定方式,不是明摆着把中国的优秀文化消灭掉吗?

我的许多收藏家朋友,对目前的鉴定状况意见非常大。一些人不学无术,指鹿为马。没有人鉴定他的资质,没有人考试他的水平,上岗不需要证明,也不要群众监督。缺乏诚信不说,还流连于古玩生意场上,所作所为,比足球界的黑哨还黑。

目前法律无法干涉这些不正当现象的时候,我建议各级电视台开辟公开鉴定渠道。大凡在市场上公开购得的古陶瓷器都可以拿出来鉴定,特别是高难度的东西,而且事先不要“打招呼”,真刀真枪,象足球赛一样。这样,鉴定专家的水平可以在众目睽睽之下就大白于天下了。几次下来,南郭先生自然淘汰出局。

目前,中国的收藏市场正在复苏。这是伟大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承的一部分。中国的收藏家,节衣缩食,以收藏为乐,以了解文化,传承文化为乐,这是中国文化的大幸。我见到的收藏家没有一位愿意出售他们顶级的藏品的,这种收藏心理,收藏文化,不值得我们肃然起敬吗?

三、造假给收藏提供了机会

目前市场上一些人被“造假”吓破了胆,吓蒙了头脑。笔者偶尔打过交道的上海某著名拍卖行瓷器部的主管,他看别人的东西,到了无货不假的地步,声称天南海北,飞来飞去,找不到一件真品。假东西有没有﹖有。上当受骗的人有没有﹖有。笔者亲历了两件事。其一,东北某外资公司经理,几年中投资150万元,收藏历代官窑瓷器。他购买的六十余件所谓的明清官窑器,确实件件是景德镇仿品。西北某实业家,斥资几千万元购买历代瓷器,笔者所见只有一、二件旧器?一件为民国,一件从国外购回?,其余的皆为景德镇仿品。这两位爷受骗上当有共性:一是财大气粗,不怕失财。二是由于财大,自恃“才高”,视专家行家为“下人”,不听忠言一意孤行。三是商务繁忙,无暇学习、钻研。所以,景德镇的仿品就是专为他们造的。

但仿效者也是人,收藏者也是人。在实力的较量中,我认为,收藏者取胜的机率高。谁是市场较量的得胜者﹖是“平民收藏家”。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由衷热爱,笔者结交了不少这样的平民收藏家朋友。这些人收入不多,但百折不挠,在市场上沙里淘金,业余时间,刻苦钻研。有一位宋元瓷器业余收藏家,光进入博物馆就有百次之多。他们钱少,所以,处处百般小心,买一样东西,多花十元钱也是心疼。因为他们输不起,所以他们会赢,那些宝物都是在仿制品中和低劣民间物品充斥的市场中拣获的。人人都以为市场上不可能有这些东西,那些大专家更是不屑一顾了,偏偏这些平民收藏家用自己的知识和慧眼,合法地在市场收藏到了宝物,使几被埋没的中国的文化珍品重见天日。

所以,笔者以为,造假造成了收藏家的机会。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岂可混淆﹖仿得再好,也无法再现数百年、上千年历史的底蕴。

有些藏友会知道上海有一位收藏了六十余件官汝窑瓷器的业余收藏家,他几乎没有收入,用全部精力投入古陶瓷研究,眼光精到,已在大杂志上发表论文,笔者了解到:以退为进,乘虚而入,这正是他的策略。他的成功,是给眼睛中处处是假货的人的一个敬告。

民间能收藏到元青花吗


我国的收藏圈曾经流行种说法,说元青花的存世量不到300件,民间几乎不可能有元青花!藏友众说纷纭的元青花,民间到底会不会有呢?古玩收藏交易网走访民间收藏爱好者以及向一些专家请教得出,元青花的存世量还是很大的!为什么呢?一起来看看我们的总结!

什么会有元青花的存世量不到300件这种说法?这是因为:我国瓷器生产的初衷原本就以实用为主,宋元之前尤为明显突出,很多瓷器都是有明确的实用功能的。实用瓷器在使用的过程当中毁坏是常有的事情,时间越长存世量越少这是规律,这也是民间没有元青花的主要依据;而且从元一来,中国打开国门,从国外进口了原料改变了过去青花暗沉不美的缺点,使青花颜色亮艳。明清之后大量的观赏艺术瓷出现,也使得元青花不被人面重视,因为不被重视,所以理所当人存世量少!

前觉得元青花的存世量不到300件的主要依据就是元青花不被人们重视而没有被更多的保存下来,那么这种说法有道理吗?有专家提出,如果元青花瓷器不被人们重视而被保存下来的量小,要支持这种保存量小的观点必须是在生产量小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元代如果元青花的生产量很大,就是人们不重视元青花,不怎么去保存,但是因为生产量大而存世量大也就说的过去了!

青花的生产量到底大不大?我们一起来分析下!元代陶瓷生产在继承宋金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据文献记载,曾有瓷器窑300多座.元代陶瓷除供应民间日常使用需求外,海外贸易所需也大力促进了其生产,由此可见元代陶瓷生产量还是非常大的。但是因为元代青花是大量生产的日用器,而且在保证出口和实用的情况下,很少标志铭文,这就使得我们现代人很难断定是否是元青花的原因,但不可否认元青花的实用器还是存世量很大的!

为之前这种元青花的存世量不到300件说法造成了人们对元青花的追捧,使得元青花价格在收藏圈一直很高,一些藏友经常说元青花能卖几百万?这是真的吗?我的朋友有件梅品青花瓷器,认为是元代的,说是要卖几百万!

个周末与这位朋友相遇,说起这件元青花梅品就去他家看了!看完后我就告诉他这件瓷器有问题,它的问题出在哪里呢?主要是出在造型方面,这个造型做成了一个梅瓶。在元朝,起码是在明代之前,梅瓶是实用器物。梅瓶是用来装酒的,说白了就是酒瓶子,梅瓶只有这种功能,二元代酒品的器型很少是梅品的,所以从造型上一看就不对,这个肯定是后来仿造的,在清代就仿造了很多元代、明代的瓷器,一般清朝仿的之类的这种梅瓶市场价格也就1000来元,就是在元代造的这类梅瓶市场价格也不会超过十万元,几百万肯定是没有的。等我把这些告诉朋友,看他那泄气的样就是霜打的茄子。

后在此提醒大家元青花的存世量不到300件这样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民间是能收藏到元青花,元青花的价格并非起步价就是百万!希望瓷器收藏爱好者们理性收藏,别想一夜暴富!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收藏]探寻元青花》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收藏]探寻元青花》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元青花瓷器气泡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