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全瓷的瓷砖 > 导航 >

画家画瓷背后的故事

画家画瓷背后的故事

全瓷的瓷砖 瓷砖墙面 全瓷瓷砖

2020-05-20

全瓷的瓷砖。

今年的秋拍上,嘉德的现当代陶艺专场表现让人称赞。然而记者发现,在这个专场中,一些作品的作者,并非纯粹的陶艺家或工艺美术大师,而是在书画界享有名气的书画家。这场拍卖中,彭先诚、江宏伟、徐乐乐、龙瑞的瓷画作品成交价全部高于估价;无独有偶,北京荣宝此次秋拍更是推出了“中国书画一暨画家画瓷”专场,其中有30件画家画瓷让人耳目一新,在拍品分类上,瓷器和书画放在了同一个专场。结果,这30件画家画瓷有28件成交,成交总额达350余万元。著名国画家范曾的“老子演义青花画缸”估价80至120万元,最终以134.4万元成交,另一件他的“神猿青花抱月瓶”拍出33.6万元,同样超出了拍前估价。除了范曾之外,其余书画家如王镛、龙瑞、彭先诚、方骏、朱新建、朱道平、江宏伟、徐乐乐、霍春阳、邓林、韩羽、张桂铭的瓷画作品都悉数成交。据记者了解,对于这场画家画瓷专拍的成功,部分市场人士感到好奇,书画名家的专长应在书画领域,但他们的瓷画作品缘何受到市场青睐,艺术价值是否有所保证,陶艺家、工艺美术大师和书画家相比,各自又有什么特点?

彭先诚 丽人行诗意图 釉下彩瓷瓶 成交价:12.73万元 中国嘉德2008秋拍品

画家画瓷是否力不从心

画家在宣纸上作画,那是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当宣纸换成了瓷瓶,平面转向了立体,水墨变成了釉料,对书画家而言,无疑是进入了另外一个艺术门类。有人说他们画瓷是门外汉,当然不排除有些书画家在瓷器上作画纯属娱乐,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但凡在市场上的一定范围内被认可的画家画瓷,可以说他们的造诣,在瓷画领域的探索已不是在“玩玩而已”的层面了。据嘉德拍卖瓷器工艺品部经理陈林林介绍,现在书画家画瓷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原来买瓶子、画瓶子的阶段基本上已经过去了,他们现在逐步地参与到作品制作的全过程当中,这样书画家在瓷器上绘画就不是单纯的绘画移植,严格意义上说他们也是在做一件雕塑。艺术家转换载体最大的难点就是技术,但技术是可以传承的,而艺术是靠先天和后天合成的,具备了艺术这样的真功夫,才能在转换载体时同样有丰富的内涵。

画家李延声十几年前在景德镇绘制了一批瓷画作品,而这批作品在近期山东淄博举办的个展上反响良好。他说,书画家进行瓷画创作,主要目的是作为艺术探索。由于李延声对青花的偏爱,他多是进行青花瓷创作,在青花瓷上开创了晕墨效果。纯正的中国水墨画和传统的青花瓷相结合在他看来更能体现中国的独特性。他认为,青花的颜色是宇宙色,单色的美和水墨的美有异曲同工之处,青花的颜色变化和水墨一样,都是单纯中的变化。李延声在介绍他的瓷画创作时说,“相比较,瓷画难。瓷画不仅需要画好,还需要烧好,画家画完是一个感觉,烧完又是一个感觉。为了达到烧成后理想的效果,需要大量的实践,总结经验。”

江宏伟 留得残荷听雨声 釉上彩瓷瓶 成交价:15.27万元 中国嘉德2008秋拍品

现在越来越多的画家画瓷走上拍卖,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参与陶瓷绘画,这就证明了陶瓷绘画的乐趣所在。陈林林介绍说,“瓷画作品和书画作品相比,有人做也有天成,它的趣味也就在这个地方。这种趣味天成带来的快感和冲击力在一瞬间我想是大于在宣纸上绘画所带来的感触的。”

书画家、工艺大师,各有千秋

画家画瓷长期以来在圈内有所争议,根据以往资料显示,不乏书画家和工艺美术大师之间互相攻击。工艺美术大师认为书画家画瓷根本不懂陶瓷语言,而书画家又认为工艺美术大师根本不知道创新和创意。其实事实很明显,书画家画瓷和工艺美术大师制瓷各有擅长的一面,同样由于载体的不同各自也有所欠缺。陈林林介绍,陶艺家制瓷和书画家画瓷都是艺术创作,但是在理念上有一些区别,在技术的层面上各有不同。陶艺家、工艺美术大师们在陶瓷的运用上、掌握上,特别是技术的把握上更纯熟,他们在技术上普遍胜于书画家。画家参与陶瓷艺术,有他们先天的条件,唯独不能施展开的原因是技术条件的局限,让书画家从事技术会给他们的创作带来一定困难,这需要一个过程。另外,陶工也需要从各大产瓷区走出来,到各地艺术创作比较集中的地方,然后和艺术家携手来完成作品,因为现在更注重的是创作思想、理念和人们对审美的认识、把握。

范曾 老子演义青花画缸 成交价:134.4万元 北京荣宝2008秋拍品

荣宝拍卖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瓷器上作画和在纸面上作画是完全不同的效果,特别是瓷器是圆的,在绘画中要注重绘画的连续性和它的立体表现,因为每个面看着都要漂亮。因此,在绘画构图上和装饰效果上,要有一些新的构思才行,这对画家来讲也是一个难点。在以前,我们知道所有的瓷器都是由画匠、画工画的,不是由画家画的。那么画工、画匠有一个问题,就是他模式化、程式化,一辈子就这么画,很少有创意和创新。画家就不同了,画家在瓷器上画,他就把他的创意和创新直接带到瓷器作品上来。“画家画瓷”开中国瓷器艺术的新风气,展现了中国瓷器艺术品的魅力。在提升瓷器艺术品审美价值的同时,对于画家也是一种很有难度的挑战。瓷艺画不同于平面创作,它十分强调追求立体感,因此,画家需要进行大胆创造,多次尝试,以求得瓷艺画与瓷器的完美结合。李延声也说到,书画家比较有创意,而陶艺家本身是单独地在陶瓷语言上寻找灵感。任何艺术门类都有它的特长和局限性,要做的是把他们各自的特长发挥到极致。

丹鹿国际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孙刚长期以来处在艺术品推广的第一线,其中包括对画家画瓷的市场销售。他认为,艺术家画瓷有他的艺术性,工艺美术师画瓷工艺味比较浓。国画家的缺点是他对火候、颜色深浅的掌握有个磨合期,有些当地的工艺美术大师认为国画家对瓷画的颜色把握不好,但这是一个片面的问题。国画家在瓷瓶上构图没有工艺美术大师严谨,主要是画得少,所以他们的瓷板作品一般比瓷瓶作品要好。对画家的难度在于他的成品率不是那么高,有些画家也不具备设计器形方面的特长。现在书画家参与陶瓷绘画,涉及到相关艺术门类,可以提高艺术家的情趣,而瓷器也因为国画家的介入又前进了一步,不仅仅限于工艺美术大师了。

王镛 书法青花金钟瓶 成交价:6.72万元 北京荣宝2008秋拍品

画家画瓷 市场前景向好

画家画瓷虽然已经进入了拍卖市场,也逐渐获得认可,但据记者了解,仍有很多藏家热衷于购藏名家的书画作品,而对该名家的瓷画作品不屑一顾,认为画家搞起画瓷,那是“门外汉”。对此,陈林林认为,这是一个时间问题,因为书画有良好的市场,大家都比较认同,关键它有市场标准,而画家画瓷刚刚进入市场,它还没有一个市场标准,比方说价格的判断、流通体系都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大家往往在考虑问题的时候首先会考虑市场因素,并没有完全把它当作一个艺术,或者未来潜在的价值还有一个预估上的不足等因素制约了市场的认同。现在买家更认可陶艺家的传统的陶瓷作品,有一些买家还处于初级阶段,比较认同品牌、传统产区。收藏陶瓷的年龄层和收藏当代艺术的年龄层不一样,买传统陶瓷的年龄偏大,买当代的相对来说年轻一点,它更符合每个年龄层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范曾 书"惠风和畅"青花盘 成交价:8.96万元 北京荣宝2008秋拍品

从这次荣宝秋拍结果来看,画家画瓷市场反响不错,成交状况也比较令人满意,说明画家画瓷已经得到市场一定程度的认可,未来的投资空间值得期待,但未来市场的走向,与画家画瓷的创意构图以及制作时候的烧瓷技艺不能分开,并不是随便一个书画家在瓷器上涂上两笔就具备收藏价值。陈林林认为,收藏画家画瓷首先要考虑艺术家的艺术水准,这个艺术家是不是业内公认的,是不是能进入够水准的平台,然后再考虑他创作的作品是不是有陶瓷语言或者工艺,包括在对器形的选择上、参与上是不是做到了和谐,每个环节都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样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如果艺术家本身不够优秀,他在另一个载体上创作也不会出一个好的作品。书画家在陶瓷艺术的参与上、创作上有一个实践过程。通过实践过程,在载体的创作上达到一定的纯熟度,他的作品才有资格被收藏。书画家的书画作品具备很高的艺术水准并不代表在陶瓷上就能创造出好作品。

徐乐乐 陆羽品茶图 成交价:12.47 万元 中国嘉德2008秋拍品

孙刚也表示看好画家画瓷的市场前景,多年的艺术品推广销售经验同时也使他体会到,中国艺术家缺乏和他主艺术门类相关的衍生品。书画家画瓷作为书画家的另一个艺术探索可给收藏家更大的联想空间。孙刚说到,收藏有时候到最后不完全是因为艺术价值,它如果有一些能够产生联想价值的东西才更有意思。

taoci52.com小编推荐

陶瓷知识:达摩瓷像背后的故事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作品《达摩过江》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一苇渡江

传说,达摩是天竺国王的儿子,自幼拜佛祖般若多罗为师。遵照师父的嘱咐,用了3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中国。当时,中国有个高僧,名叫神光,神光在南京雨花台讲经说法。达摩路过这里,便挤在人群中侧耳倾听,有时点点头,有时摇摇头。神光发现达摩摇头,认为是对自己的不敬,达摩遂离开雨花台继续北上。

达摩去后,有人对神光说:你知道刚才那位僧人是谁?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精通佛法,学识渊博。神光听说后,惭愧之极,赶忙追赶达摩,一直追到长江岸边。当时,达摩正站立江边,想过江,可是水域茫茫既无桥也无船。岸边坐着一个老太太,身边放了一捆苇草。达摩迈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礼,说道:老菩萨,我要过江,怎奈无船,请您老人家化棵芦苇给我,以便代步。

老人抬起头仔细端详达摩,见他身材魁梧,举止坦然,形象端庄,仪表非凡,便顺手抽出一根芦苇递给他。达摩双手接过芦苇,向老人告谢而去,及至江边,把芦苇放在江面上,只见五片芦叶,平展伸开,达摩双脚踏于芦苇之上,飘飘然渡过了长江这个故事就是一苇渡江。

只履西归

据说,达摩在中国传扬佛法,曾5次有人投毒加害于他,都被他一一识破。待到第6次,达摩觉得已有衣钵传人,便心安理得地受人毒药,端坐而灭。达摩门人十分悲伤,将老祖入土安葬,又造了佛塔。达摩死后第3年,魏国使者宋云出使西域,归途中遇见了达摩老祖,见其手里提着一只鞋子。于是便问:祖师要到哪里去啊?达摩回答说:西天去。宋云回来把这事说了,大家都不信,便打开墓穴,开棺检查,发现棺中并无尸首,只剩一只鞋子这个故事就是只履西归。

曾见过一幅《达摩东渡一苇渡江,十年面壁,五传立宗,只履归西,精炼地概括了达摩祖师的主要事迹。

“假”古董背后的故事


深圳的古玩市场发展到今天,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关于古玩的新闻层出不穷,大量的收藏悲喜剧也正在上演:有人为了装饰屋子,10万元就收得满屋子“奇珍异宝”;有人倾囊而出搞投资,花去几百万元被行家告知满屋文物无一真品。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占据深圳古玩市场90%以上的是文物仿制品。而仿制品到赝品只在卖家一念之间。

谁在购买仿制品?谁在制造仿制品?那些可以乱真的仿制品是如何出炉的?怎样区别仿制品与真品?

带着一系列的问题,记者开始了采访调查。

购买仿制品悲喜两重天

走进林效的家,你会感到好像进了博物馆:屋子里的各种架子上,摆满了古色古香的瓷器、玉器,青铜的香炉,仙鹤立在一角,墙上,一色装裱精美的古画,看那落款都是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

“你最近发了什么横财?”这是到林效家的朋友问得最多的一句话,因为林效祖上并没有收藏古玩的渊源,而其本人也并非富豪,只是某房产公司一高级白领而已,年薪也就十几万。每当此时,林效都会得意地一笑,然后解释:“这些都是仿制品,不是真古董,最贵的也不过几千块,总价值只有十几万”。林效5年前开始购买仿制品,自知并非专家的他,从来不求古董是“真的”,“只要好看就行了,反正即使是真的我也不会鉴赏”。

与林效相比,李英明的遭遇就显得有些悲惨。他在宝安的工厂刚刚因为资金周转不灵而倒闭。之前李英明遭遇了一次重大打击。那是一个平常的星期四,偶然认识的一个古董鉴定专家在李的再三请求下,答应去他家看看。李英明很兴奋地把自己多年来花费300多万钱财和无数精力,从各路“朋友”那里淘的近一百件瓷器搬了出来,把偌大的一个客厅摆了个满满当当,李英明的本意就是要请人估个价,然后卖掉一些古董解决资金问题。专家一路看过去,一边看一边摇头,什么话也不说。看了一会专家就要走,说:“我劝你不要再去买古董了。”

李英明追着问,专家受逼不过,说“没有一件是真的”。李英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第二天带了几件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来到拍卖行,结果拍卖行的专家鉴定后并不接受,说“不好卖”……

李英明在家躺了3天,突然明白这几年那些古董贩子为什么对他那么热情,而自己之前认识的“专家”,都是贩子们介绍的。

“地雷阵”市场和“行规”

“300万?与我见过的最惨的相比还有很大距离呢。我见过的最惨烈的场面是摆了一屋子,花了几千万,没有一件是真的。”深圳市拍卖行文博副研究员黄卫国说。“送来拍卖的东西我都是免费鉴定的,我很少直接告诉别人是假货,只是说‘不好卖’。”采访过程中,黄卫国又对两个前来鉴定的收藏者说了“不好卖”。

“现在是前所未有的一个仿制高潮来临了。”福建省收藏协会顾问、年过6旬的方也说。“我现在越来越不喜欢逛深圳的古玩市场了,真东西太少了,假东西做得越来越真,得小心又小心,我搞了40年收藏,现在仍然像是在踩地雷阵,说不好哪天就会买到假货。而且我一到市场,就有认识我的人拉我去帮他看货,我说话不是,不说话也不是,一说话就得罪人,我这老胳膊老腿,安全都有问题。”

买到假东西以后,怎么办?专家们说一般有三种做法:1、打官司;2、自认倒霉;3、找卖家私了。方也说:“自认倒霉是最传统的做法,因为中国从汉朝开始就有古董赝品,而古董行业历来的潜规则是凭自己的眼睛看,就这么个东西,看走眼说明道行不够,自认倒霉。”黄卫国说:“私了一般是买家找到卖家,说我知道这个东西是假的了,我想退货。而卖家也不想弄得太僵,就说退货可以但是得交‘学费’,于是,2万块钱买的东西可能就退一万。”

选择打官司的人很少,黄卫国说事实上只要掌握一定证据,一般是能打赢的。不打官司的人除了有钱不在乎的之外,大多数是怕破坏了行规难以在业界立足。他认识的两个打赢了官司的,买古董卖古董都变得艰难起来,大家似乎都躲着他们。

据了解,深圳本地从事仿制的人很少,即使有,也是“二次加工”。而深圳市场上的众多仿制品,则来自全国各地……

黄云鹏和仿古一条街

深圳的仿古瓷器85%来自景德镇,而仿制者中最著名者就是黄云鹏。在采访黄云鹏之前,记者已经听说了若干关于他的故事。故事一:黄云鹏的仿制作品在日本等地的拍卖会上被当做元代、清代的古董拍卖,若干专家鉴定却没有任何破绽;故事二:黄云鹏作品标明仿制品,卖价有时超过古董,被称为“黄窑”……

黄云鹏听到那些关于自己的传说哈哈大笑,说是基本属实。1980年之前,黄云鹏就是馆的一个普通研究人员,当时文博单位都很穷,馆也是如此。没有钱,就无法购买更多的藏品进行研究。黄云鹏苦思冥想想出一个办法:仿制。他从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借来文物仿制,一方面丰富了自己的研究,另一方面将仿制品出售,可以创收。

在景德镇,从事仿制的人很多,在樊家井,出现了仿古瓷一条街。去过那里的人这样描述那里的情景—“宋代汝、官、哥、钧、定5大名窑和耀州窑、磁州窑、钧窑、定窑、景德镇窑及龙泉窑6大窑系的仿品,元代青花、釉里红以及色釉瓷仿品,明清两代带款铭的历朝‘御器’,一应俱全。很多店铺门口,摆放着盛满泥浆水用来涂抹瓷器的大小木盆,用来蚀褪瓷器浮光的装满氢氟酸和高锰酸钾的瓶瓶罐罐,还有用来擦拭瓷器使其变得陈旧的稻草和草木灰等。

深圳拍卖行的黄卫国回忆说,那条街上,随处可见墙上用石灰水和毛笔写‘为瓷器做旧’的招揽广告。每个店铺里都有一个五六立方米大小的气炉子,气炉子上接了两个很大的煤气罐,很多瓷器就在炉子里烧制。往往是爸爸在里面烧,小姑娘在门口对着照片往胎上画,因为照片只有一边,另一边就只好想象……”

樊家井各个小作坊出来的仿古瓷,漏洞百出,与黄云鹏的作品有天壤之别。黄云鹏说他没有别的诀窍,就是努力还原环境。做一件作品,除了反复研究原物的外型之外,还要研究其历史制作工艺,造出一孔与历史遗址上的窑相同的窑来,当时在哪里取土,现在就还是在哪里取土,当时用木材烧,现在就还是用木材烧,当时的釉料实在找不到,就自己配了,烧出来慢慢对比。完成一件作品,往往要从头到尾实验十几次甚至几十次。

黄云鹏说仿制文物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保护。而为了不让自己的作品被人利用,近几年,他在自己所有作品的底部都题上了“黄云鹏仿制”的字样。黄云鹏目前还收了若干徒弟,都是陶瓷学院毕业的大学生。黄云鹏认为古陶瓷器仿制品主要作用是再现古代优秀的陶瓷艺术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需求。乱真在真行家面前是做不到的。之所以某些收藏者或鉴定专家走眼了,原因很多,其中不乏利益原因。

与黄云鹏作品不同的是,大多数仿制品并不标明产品性质。

鱼龙混杂的仿制界

在媒体上,记者发现了传授书画仿制技术的广告,最高收费数百元,介绍称,其技术第一不需要美术功底,第二并非一眼就能看出真假的印刷术,而是用毛笔、墨汁、颜料等操作,出来的东西绝对可以乱真。联系过几个出售技术的人以后,记者发现他们都是由吉林省某书画店一个叫王柏秋的人传授的。

记者电话找到王柏秋的时候,他显得很忙碌。他说技术是自己一手“发明”的,一次,他陪朋友到字画店去闲逛,一个商人要买毛泽东的书法作品,老板说没有,这位商人说:“能不能仿制一幅?”王柏秋猛然醒悟,这是一条绝好的商机。王柏秋踏上了求师之路,二去武汉,三上桂林,遍访名师,潜心研究,终于开发出仿制古今名家书法作品的技术,并制造了专门设备。王柏秋说他仿制的素材来源于名家书法作品集、报刊、照片等。因为仿制画需要配颜色等美术功底,而且仿一幅画要二三天,而仿制书法作品容易速度快,所以王柏秋现在只仿书法不仿画了。

而与传承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的珂罗版技术相比,王柏秋的操作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据传承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的白毅介绍,委托他们复制画作的有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敦煌研究院、荣宝斋中央档案馆等很多著名机构,而他们公司的工人也大多是从美术学院毕业的大学生。画原作到了公司,就会从颜色等各个方面进行分解,不同颜色用不同的胶版,颜色渐变的阶段用单独的版,比较复杂的画光制版就要用去60多张,耗费三四个月的时间,而制版完毕以后,只能印刷200张左右,想继续印刷就得重新做版。因为调色、雕刻等都用的是相当专业的美术人才,这种技术出来的效果,几可乱真。

宝鸡文物复仿制品有限责任公司拥有一个青铜工艺研究所和四个文物复制厂。厂长胥孝平说目前文物仿制在厂里的业务总量占到了80%左右,有2000多万的年销售额,他们生产的青铜器外型与原件并没有区别。只是没有“做旧”。

记者注意到,不管是王柏秋个人,还是公司、企业,他们的作品上都没有记号标明自己的产品是仿制品。胥孝平说陕西的青铜器仿制大多是不留标记的,只有厂家内部人员才知道“暗记”,至于暗记在哪里,胥孝平认为是秘密不便讲述。

假做真时真亦假

没有任何标记,看上去与真品相差无几的仿制品到了古董贩子们手里,还当不当仿制品卖就看他们的良心了。为了把仿制品“做旧”,贩子们有各种各样的手法,有的让你匪夷所思目瞪口呆。几个行业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了其中的若干奥妙。1、天工加人力。准备了数百件仿制品,往火里去烧,挑出几件,甚至一件来,这挑出来的,不只有人力了,还有了天工的成分,其裂纹都和真品一样。2、在制作时加入仿造年代的古残片。比如从古墓中挖出一个罐口或者罐底,就造一个假的罐身,往往骗过一些自以为了解文物的人。。3、青铜器上仿成的红斑不易掉。造假者通过挖墓人购买有红斑的不值钱的残破铜器。然后取下红斑,用军用强力胶把红斑“种”在仿制铜器上。4.、造假人向挖墓人购买尸泥。很多出土商周古玉沾着尸泥和朱砂。造假人从挖墓人那里掏钱购买尸泥,拌了朱砂沾在做好“旧”的假古玉上。5、书画藏自家,无法比对。比如他手中藏有名人的画。社会上没有多少人见过名家的真迹,使他大量的仿品轻松、顺畅地流入收藏家的手上。据说,现在造假工具的市场上,红斑、残片、尸泥等“罕见”物品外,老纸张、老印泥、老墨块等都成为抢手货,比较旧的一张空白宣纸,往往可以卖到一两千元。

而许多现当代真画,却往往因为种种原因成为假的。比如有某画家为维持生计,曾把自己的画以十三元人民币一张卖给过许多人。没想到十年后,时来运转,名声大涨,画价也随之猛增,他对早年卖出去的画感到痛心了,于是死不认账,把那些画打入假画之列,这就叫“毁其少作”。

不停思想

谁的责任?

仿制品的本质是什么呢?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所长任志录说就像戏法。戏法到了魔术师手里就是魔术让人高兴,到了神棍手里就成了骗人的手段。仿制品也是如此,出厂的时候,是光明正大很好的艺术品,转几道手就成了见不得人的赝品了。

中国自古似乎都有复古的风气,追慕前代,思念古贤,汉朝造战国时期的假古董,明清造宋元的假古董,清末民国则造清三代的假古董。结果,许多时候,考古人士都不明白古墓里挖出的东西是哪一代的,好在还有碳14帮忙,结果现在造假者们连对付碳14检测的办法都想出来了,实在让人心惊。

不过假的总是假的,正如专家们所说,证明一个东西是真的需要很多理由,但证明一个东西是假的,只需要一个瑕疵就够了。能骗过行家的“高仿”,小作坊里是做不出的,而能做出“高仿”的大企业、老专家们,为什么不在“高仿”上做点大家都明白的记号就值得思考了。

还有就是古董业的“行规”。该行规的说法似乎是购买者应该为自己的不专业付出代价,这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专业造假者已经大量存在,购买者对于产品价值的估量错误是因为出卖者以欺诈手段让其产生错误认识,这个错误认识的产生出卖者应该负主要责任。

国内某古董市场已经出台规定,不在商品上标明商品性质的属于欺诈行为。如果这一规定能推广,相信不论是古董市场还是仿制品市场都会有更辉煌的明天。

明代画家真迹再现 神秘宫廷画回归故土


广东省博物馆向媒体展示明代广东人绘画名迹——何浩的《万壑秋涛图》卷。

神秘明代宫廷画重回广东,昨日(17日),广东省博物馆向媒体展示新发现的一幅明代广东人绘画名迹——何浩的《万壑秋涛图》卷。据介绍,在目前所见广东绘画中,何浩是唯一一个有作品经清宫鉴藏且目前仍收藏在中国内地地区博物馆的广东画家,该作品将于广东博物馆新馆开馆时展出。

何浩有两件传世珍贵画迹

据了解,明代是广东绘画史上罕见的辉煌时期,关于何浩的生平事迹,史籍记载寥寥,除了《广东通志》等仅有的一句记载之外,就目前所知的资料,主要来自于传世的两件珍贵画迹,一件为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万壑秋涛图》卷,该卷钤有“五羊东溟图书”一印,“五羊”是广州的别称,从此印可知何浩当为广州地区(当时主要为南海)人氏,这与《广东通志》所载之何浩情况是相吻合的;另一件为私人所藏《万壑秋涛图卷》,该卷作者题识中仍然依稀可见“仁智殿”、“五羊何浩”等字。

省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认为,“仁智殿”是明代宫廷画家供奉内廷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宫廷画家身份的象征。因此从该题可以知道,何浩供奉内廷的身份是毫无疑问的。

省博物馆以80万购回

据介绍,新入藏广东省博物馆的何浩作品为《万壑秋涛图》卷,以画山水和松林为主题,该卷纵为27.5厘米、横为493.5厘米,绢本、墨笔。

此画曾于2003年春季现身于北京一拍卖公司。此画一露面,即引起业界关注。今年,这件作品再次出现在北京另外一家拍卖公司,广东省博物馆当机立断,决定不惜以重金80万元购买此画。后来,在多方努力下,终于如愿以偿,使这件广东绘画名作终于回归广州。

瓷世繁华 背后清冷


瓷世繁华 背后清冷

20世纪末,我国建陶业形成了“三山一海夹两江”(佛山、博山、唐山、上海、晋江、夹江)的格局,此后又有“三东一西”(广东、山东、华东、西部)的局面。“特地”、“金意陶”等一批大型制瓷企业落户瓷都,景德镇陶瓷由传统向现代迈进,“正大”陶瓷投资6亿元在萍乡湘东陶瓷基地建设生产线,博鑫精细陶瓷投资2亿元在芦溪工业园新加陶瓷生产线……

继1998年至1999年陶瓷行业内建设高潮之后,“白色恐怖”余波未平,业内又现建设高峰。无可否认,近些年来人们对陶瓷的认可度提高,越来越多的投资商愿意投身陶瓷业,并采取了一系列建设措施,繁荣了陶瓷市场,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前瞻性的行业整体规划,不少投资商盲目投资,最终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不少隐患。

“白色恐怖”使得佛山环境不负重堪,许多盲目建厂投资的企业纷纷外迁,当多企业到外省各地“大兴土木”“圈地为王之时,原料、煤、油等各类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却是水涨船高,加之银根紧缩、人民币升值等原因,陶瓷业内许多的企业不堪重负,资金链日益紧趋,生产链不能预期投产。时雄赳赳,气昂昂,声势浩大,却是繁华散尽,清冷离场。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陶瓷行业闲置的生产线出于一种供大于求的局面,为什么陶瓷企业就不能统一战略,提高应变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充分利用闲置资源?

如今,陶瓷企业在终端展厅越建越多,也越建越大,从几百平米到几千平米,甚至是几万平米不等,并以各种名目竞相在企业营销部亮相,一些企业一味地贪图大,求气派,装修展厅过于铺张,增加了企业不必要的营销成本。无可否认,这些大展厅无论是对品牌还是对产品推广都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一些精明的陶瓷精英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很多企业盲目跟风,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应有的判断,最终对企业的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专卖店是销售最为重要的模式之一,在陶瓷行业不乏这样大大小小的专卖店,但有一些经销商把专卖店的多少作为公司规模的佐证之一而大肆宣传,一方面向消费者展示了公司的实力,但另一方面也让顾客望尘莫及,少有人问及。

调查发现,主流品牌的专卖店一般都能够正常盈利,而中小品牌专卖店则大多惨淡经营,致使很多专卖店都在转让、关门。部分企业对品牌、市场缺乏长远规划和严格管理,喜欢追求大而全,盲目追求专卖店数量,浪费了不少宝贵资源。参与竞争的品牌过多,促销力度也越来越大,使广告战、价格战时有发生,导致了市场混乱和消费者的迷茫。

陶瓷业的发展,不仅要靠陶瓷生产链的完整和消费者的热情,还要靠规范的市场秩序来稳定经销商,防止盲目投资。

阅读延伸: 陶瓷行业的算术题

佛山陶瓷的现象 ——”拿来主义”拼装式的品牌文化

景德镇陶瓷品牌建设需持续发力

佛山陶瓷品牌本地推广的思考

讲述宝藏背后的故事——龙泉官窑谜案


在我国陶瓷史上,龙泉窑作为我国南方民窑的代表,其青瓷工艺已达到了我国制瓷史上的颠峰,然而它是否设立过官窑,一直是困扰陶瓷界的历史悬案。

2005年11月,一则龙泉发现了明初官窑的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一样震动了陶瓷界。随之而来的是,在学术界和收藏界引起的轩然大波。与此同时,在2006年新年钟声敲响之际,在世界各大古玩市场里,被认为是官窑所产的龙泉青瓷,顿时身价倍增,甚至连疑似龙泉官窑的青瓷瓷片都被抢购一空。

龙泉青瓷哥窑鱼形茶壶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龙泉的山沟里,纷至沓来的古董商以及疯狂的盗挖者,打破了小山村应有的宁静。他们挖开遗址,掘开坟墓,搜寻的不是金银钱财,而是传说中贵比黄金的瓷器——哥窑。据说,他们并没有找到传说中的哥窑,却发现一种很特殊精致的龙泉青瓷,用心邪恶的盗掘者们,把那些破碎的瓷片都要成批运走。

这些神秘的龙泉青瓷究竟是什么模样?当时,贪婪的盗掘者们究竟带走了多少这种神秘的青瓷?其中,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这成了近一个世纪以来龙泉青瓷的悬案。

2003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件龙泉窑玉壶春瓷瓶以454万港币成交,比明清一般官窑瓷器的价格高出了一大截。

这一切,引起了一位年轻收藏家的注意,他就是痴迷于龙泉青瓷研究的叶英挺。而他对龙泉青瓷精于研究的目的,就是寻找一种叫龙泉官窑的瓷器。然而,这看似简单的想法,一开始就遇到了难题。因为一直以来,学术界普遍认为龙泉窑属于民窑窑系,其实在某个历史时期,担负过贡器的烧造任务。虽然曾经有人对龙泉窑是否设立过官窑进行过推测,认为龙泉窑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窑厂广布,如此声名显赫的窑系未曾设立过官窑,似乎不合情理。然而,这种推测大都针对于南宋末年龙泉窑的鼎盛时期,因为对龙泉窑,学术界以往的一贯定论是宋代辉煌,明代衰弱,清代消亡。

问题是龙泉窑到底有没有设立过官窑呢?如果有,又是在什么时期呢?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天,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库房里,陶瓷专家冯先铭发现了几件从来没有见过的瓷器,它们的表面滋润丰腴,色若青青翠色,大部分用刻花文饰,据说这是传世的元末明初龙泉窑贡器,而且根据文献记载,它的产地就在浙江龙泉。这种非同寻常的瓷器,究竟藏在龙泉的什么地方?显然,如果能够找到窑址,龙泉官窑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为此,冯先铭先生专程来到龙泉,寻找故宫贡器的龙泉窑址。然而,出乎冯先铭意料的是,不但没找到一件完整的瓷器,而且连一块相同的瓷片也没有找到。

1959年,浙江考古队进入龙泉,这似乎给破解龙泉官窑之迷带来了新的转机。冯先铭再次来到了龙泉,然而再次令他大失所望。挖掘的结果,是这里根本没有与故宫相同的瓷器。

17年后,正当人们对宫中的龙泉窑瓷器充满疑惑之际,在遥远的韩国近海发生了一件考古界的大事。那是1976年的夏天,一位韩国的渔民在出海打鱼时,无意之中捞起了一个古色的木箱,紧接着,他们发现了许多精致的中国瓷器,而真正令人震惊的还在后面,他们竟然发现了几件与故宫里龙泉青瓷极其相同的瓷器。看来,龙泉官窑的秘密就淹没在这翻滚的海浪之下。

数十天后,当这批瓷器完全打捞上来后,人们惊奇的发现,大部分瓷器都带有龙泉窑青瓷的特征,它们的产地就是在浙江龙泉。这是一个振奋的消息,因为龙泉就是文献中所说的明初官窑的产地之一,因此人们更有理由相信这些精致的龙泉青瓷,与明初在处州设立官窑是不谋而合的。

然而,接下来的打捞结果却令人们大失所望,潜水员不但没有找到明代的证据,反而找到了几枚元代的钱币,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结果,因为元代的商船上不可能有明代的商品。难道,故宫的传世龙泉窑真的是元代的瓷器吗?而与此巧合的是,曾经参与龙泉窑址考古的陶瓷专家朱泊谦,从古代瓷器的造型风格中,也找到了故宫瓷器出自元代的证据。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传世龙泉官窑真的是产自元代的话,关于龙泉窑的历史就要重新书写了。

元代由于国俗尚白,以白为吉,这种审美观念的变化,人们开始对景德镇生产的青白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当时元青花和釉里红,成为当时元王朝钦定的官窑器。虽然此时的龙泉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已不是主流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在龙泉设置官窑似乎不大可能。

几十年过去了,龙泉官窑的寻访工作依然没有进展。是不是开始寻找的目标就有问题。年轻的叶英挺在翻阅了前辈的研究的成果后,作出了大胆的推断。

叶英挺:“我认为在南宋的时候,龙泉应该有官窑的存在。南宋这么大一个朝廷,按照目前的发现,两条龙窑烧制的产量供应一个朝廷,是不可能的,更大的产量是放在龙泉。”

据此,叶英挺把目光投向了古代文献。然而,文献中有关宋代龙泉窑是否有过官窑的说法仅仅限于哥窑的传说。显然,叶英挺想从文献中寻找龙泉官窑的想法,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于是,叶英挺决定从实物入手。

叶英挺:“我对所有见到的瓷片都非常注意,即使是瓷片后面刻的一个字,或者是这个瓷片有什么特点,我们都把它作为标本搜集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叶英挺在走访北京故宫与上海、浙江等大博物馆时,偶然发现几片标有元末明初的龙泉青瓷展品。这些器物不但器型大,而且样式中规中矩,与一般龙泉青瓷相比,它们釉色凝重沉稳,玉质感强,有的还刻饰有皇帝专用的两角五爪龙纹。即使是那些植物花果文饰也都是华丽富贵的,宝气十足,做工看起来极其精美。然而,断代标记却十分混乱,只笼统注着元末明初。龙泉青瓷在明代不是衰弱了么,怎么还有这样精美的瓷器问世呢?这些精美的瓷器究竟是什么时期的呢?为什么博物馆馆藏的这些瓷器与民间传世的民间瓷以及出土的龙泉青瓷有如此大的差异。

叶英挺:“这些瓷器(器型)特别大,刻工特别精,在文饰、造型上与景德镇青花,明洪武、永乐、宣德等时期的瓷器是一模一样的。怎么有些博物馆把它定在元代,有些博物馆定到明代,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

这是不是元末明初的龙泉官窑呢?刚开始有这个念头时,叶英挺吓了自己一大跳,因为从龙泉遗址挖掘出土的元末明初的龙泉青瓷非常粗糙,与这些精美的瓷器相去甚远。

打开《大明会典》,有这样的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龙泉在古代又隶属于处州,这似乎印证了龙泉有官窑的传闻。而更有力的明证,还是《明宪宗实录》卷一的记载:成化元年正月乙亥,诏:“江西饶州府,浙江处州府,见差内官在役烧造瓷器,诏书到日,除已烧完者照数起解,未完者悉皆停止,差委官员即便回京,违者罪之。”然而,文献的记载与传世的产品怎么才能对得上号呢?明初的龙泉官窑的瓷器实物又在哪里呢?当叶英挺把关注的目光转移到元末明初时,工作再一次陷入了困境。

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随着叶英挺寻找的证据越来越多,他似乎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从韩国近海打捞出来的瓷器,使得人们寻找龙泉官窑又变的扑朔迷离,不过就在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在北京的一次考古发掘中,又发现了与故宫传世的龙泉窑相同的瓷片。

1984年夏季,在北京四中的基建工地上。这里原来是明清两代的宫廷库房区。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明洪武青花、釉里红和龙泉青瓷瓷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青瓷瓷片与普通的龙泉青瓷瓷片不同,多是中心印花,壁刻缠枝花的大中型盘碗,并采用裹足垫烧的工艺。这与故宫传世的龙泉窑有很多相似之处。

后来,经过整理研究,考古人员发现,明洪武青花和釉里红,很明显是当时的官窑器无疑了。而对于龙泉窑的残瓷,专家认为这肯定是洪武时期专为宫廷精心烧造的。但是不是官窑还得继续研究。这些瓷片究竟出自哪里,成了当时参与考古研究的丘小君教授的一个心结,也成了考古界的一大悬案。

20年过去了,这个悬案也一直困扰着立志寻找龙泉官窑的叶英挺。这是不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龙泉官窑呢?当这位年轻的收藏家重新审视这段尘封的历史悬案时,他有了新的线索。于是淘龙泉窑的瓷片和完整器成了他的最大爱好。不过几年下来,寻访龙泉官窑的工作几乎是一无所获。然而一个偶然的巧遇出现了转机。

叶英挺:“2005年4月份的一天,那天是一个星期六,我正好在杭州。我起的很早,大概五点多钟就去了二百大市场。当时在外面的一个楼梯口的一个转弯处,有一个人放了一大堆瓷片。”

当时叶英挺并没有注意,因为往常也是这样去市场寻找瓷片的,后来才注意到。叶英挺:“眼前突然一亮,这些瓷片就是我一直在博物馆能见到。我这么多年,在龙泉也好,在什么地方也好,从来没见过这种瓷片。当时非常激动。我问他这些瓷片要卖多少钱。他说这一堆五百块钱。我当时有点不相信,说你给我包一下。”

这些可都是他朝思暮想的传世明代龙泉青瓷啊。他大喜过望,立即悉数收购了下来。可是接下来又使他大吃一惊。因为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叶英挺竟然在二百大古玩市场整整收购了一辆五吨车的瓷片。这些瓷片到底出自哪里?它为何有如此大的数量呢?历代的文献为什么没有记录呢?它会不会不是官窑,而是民间藏品没有被记录。

“我们必须要把考古学的方法运用的陶瓷研究上,到古代烧窑的地方去调查。”李辉炳(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说。

然而令叶英挺大失所失望的是,通过对龙泉大窑窑址的多次考察,并没有发现大窑附近出土过这样的瓷片。但对大窑出土的瓷片进行分析后,叶英挺更加坚信自己收藏到的瓷片就是官窑。

叶英挺走访了许多古陶瓷专家。在与朱伯谦的一次交往中,偶然发现了一条新线索。

那是1959年,朱伯谦对大窑考古发掘中,发现一条与众不同的素烧炉。除了比较小以外,它的形制与景德镇的官窑十分相似。在民窑遍地的大窑,怎么还会有如此精致的素烧炉,它是不是官窑的呢?

于是叶英挺决定把收集到的瓷片复原起来。结果一出来,叶英挺还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除了一些破损之外,能拼凑出来大盘直径竟达七、八十厘米,这不是自己在一些大博物馆看到的传世龙泉窑么。

“大盘大碗的残片,和我们在北京四中所看到和所捡到的那一类是很类似,和那批明初龙泉窑对上号了。” 这么大的龙泉瓷器工艺是极其复杂的。在当时,恐怕只有在皇宫里才有可能享用。因此,它不可能是民间藏品,而是专门为皇宫烧造的官窑瓷器,这也是民间十分罕见的直接原因。

现在实物找着了,瓷片与文献也大致吻合,似乎这淹没了六百年的龙泉官窑之谜也可以浮出水面了。然而问题是它的窑址又在哪儿,叶英挺再次来到了大窑村。

据大窑人的原政协副主席叶放说:“我小时候听我祖父讲,大窑安溪社殿建于明万历年间,是为了纪念明代初期的一个青瓷督窑官。”

督窑官这一佐证,再一次证明了龙泉有官窑的传闻,并且窑址就在大窑村。问题是它具体在大窑村的什么地方。大窑村的瓷窑遗址可有100多处。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大窑村一个村民在一个名叫峰洞岩的地方,种植农作物时无意中挖出一些精美的瓷片。随后,村民在附近的田野中还发现了相对完整的瓷片。经过整理,在同一地方出土的瓷片竟然可以完全复原起来。这可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消息。接下来,事情变得异常顺利。专家们经过整理和认定,叶英挺收藏的瓷片就是出自这里。显然,大窑峰洞岩就是叶英挺苦苦要寻找的窑址。

刘新园(景德镇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绝对是官窑产品。毋庸置疑是官窑产品。证据是什么呢?像这么大的盘子,普通的民窑是没有资本把它打碎了埋在这里的。官窑有雄厚的资本,生产资金全部是国家的,瓷器烧坏了也不准外流,就地砸碎掩埋在一个坑里,在景德镇也是这样,所以里面能够发现很多最终能够复原的瓷片。”

欧阳世彬(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我认为这是我们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的发现,确确实实是为我们中国陶瓷史填补了一个大的空白。”

窑址已经找到了,物证也齐全了,看来龙泉窑的确设立过官窑。它究竟是明代的还是元代的呢?2006年1月,为了确定龙泉官窑的确切年代,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决定用微量元素分析法,将瓷片进行断代。经过物理和化学特征的分析,这些瓷片大约烧制于600年前,误差为正负50年。这样那些不可思议精美绝伦的龙泉青瓷,终于有了答案。

在600多年前,由于明王朝刚刚建立不久,征用了龙泉最好的窑厂作为官窑,征集了最好的窑工,使用了最好的瓷土和釉料,形制上因承元制,不计成本地生产出最好的龙泉青瓷,送到皇宫供皇室使用。到后来这些龙泉青瓷珍品,还被作为明王朝的赐品。而那些次品被打碎深埋起来,决不允许它们流入民间。直至600年后,这些瓷片被无意中挖掘出来。成为解开龙泉官窑的钥匙。

到此,明代龙泉有没有官窑的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它设置官窑的年限又有多久呢?看来要完全揭开龙泉官窑的身世还得等到窑址的挖掘,也只有等到窑址的最终发掘,才能最终揭开龙泉官窑的真相。

天价鸡缸杯背后的故事:成化皇帝的恋母情结


中国瓷器:明代看成化清代看雍正

一只小小的酒杯,不仅是成化官窑瓷器中的代表,同时也是明代官窑瓷器中的代表,它不仅做工精良,小巧可人,在它背后还有着一段缠绵悱恻、幽怨动人的爱情故事。

从古至今,中国352名皇帝,滥情者众、痴情者寥,而对一个比自己年长十九岁的女人终身矢志不渝的,惟有成化帝一人,自成千古佳话!

成化皇帝的“恋母情结”

成化皇帝是在剑拔弩张中度过的童年,随时都面临着生命危险。因此,成化小时候心理就有疾患,俗称吓破了胆,比如说成化皇帝有严重的口吃,反应也比较迟钝。成化身边有一个很重要的人,影响了他的一生,她就是宫女万氏。这个宫女在19岁那年开始伺候成化,抱着他,陪伴他,安慰他,等于是他的贴身保姆和监护人。那时候他跟母亲的接触都没有跟万氏这么近,也就是说保姆跟他最近。由于屡经重大事故,成化的童年非常缺少安全感,非常需要依赖万氏,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问题。

年龄相差悬殊的两人,在从小接触,长期交往的基础上产生了一段亦妻亦母、惊世骇俗的复杂感情。十四岁的成化帝在明宣宗孙皇后死后,将当时已经三十三岁的万贵妃招入东宫,纳为嫔妃。1464年英宗驾崩后,成化帝登基,在选立皇后问题上与两宫太后及朝臣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人们直到此时才惊异地发现,原来成化帝中意的人选竟是时年已三十五岁的万贵妃。此后,成化帝虽迫于两宫太后和众多朝臣的压力,最终选立贤妃吴氏为皇后,但其对万贵妃的宠爱竟由此一发不可收拾。几年后,原就不合成化帝心愿,且生性刚强的吴皇后因杖责万贵妃触怒成化帝被废。新选立的王皇后生性柔弱,在宫中形同傀儡,后宫从此成了万贵妃逞威的乐园。

万贵妃虽为宫女出身,却宠冠后宫,使三千佳丽颜色俱失,个中缘由,恐已无人知晓,然史书中点滴记载已可窥其端倪。《万历野获编》记载“万氏丰艳有肌,每上出游必戎服佩刀侍立左右,上每顾之则为色飞”。万贵妃或是像杨贵妃一样身材丰盈的“胖美人”,且不爱红装爱武装,她英姿飒爽的独特魅力也许正是深深吸引成化帝的一个重要原因。查继佐《罪惟录》记载:“万贵妃貌雄声巨,类男子”。成化帝生母周太后曾不解的问成化帝:“彼有何美而承恩多?”成化帝答道:“彼抚摸吾安之,不在貌也。”如此看来,万贵妃在成化帝的生活中实际上扮演了一个亦妻亦母的角色,她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成化帝的精神寄托。再加上万贵妃生性机警,善于迎合成化帝的意图,因此得以专宠后宫二十余年。

万贵妃对瓷器的十分钟爱

万贵妃十分喜爱瓷器。也正是因为万贵妃对瓷器的钟爱,促成成化帝对瓷器的制造十分重视,有传成化皇帝为博取万贵妃欢心曾在景德镇烧制大量精美瓷器。成化皇帝下令景德镇烧造了许多小巧的瓷器。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斗彩鸡缸杯,作为成化皇帝与万贵妃爱情的见证。在这些器物的底部,都有双蓝方框的底款,内书“大明成化年制”。这些字是成化皇帝亲手所书,与他朝款识绝无类同。成化朝上下官员,为讨好万贵妃也纷纷效仿,对瓷器的制造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明史•食货志》概括性地叙述了当时瓷器烧造之多:“成化间,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这也应该是成化瓷获取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

明成化年间瓷器制品,质精秀雅,无与伦比。其胎质莹润,造型秀奇,青花斗彩淡雅幽静,上承永宣雄健精粹,下开嘉万彩绘风尚,影响甚为深远。成窑制品传世不多,素为历代鉴古收藏家所珍,故在明末时已有“成杯一双,价值十万”之说。

历年成化瓷器拍卖成交记录中,过亿的拍品有两件,其中就有当今中国瓷器拍卖历史最高成交价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前十位中其他的拍品也均过千万以上。2014年因为鸡缸杯的表现优异,而被业内称为“鸡缸杯元年”。二级市场中对于明代瓷器的看法一直是“明朝的年代就是明朝瓷器的收藏顺序”,永宣——成弘——嘉万。这次天价鸡缸杯的诞生,有人说会给二级市场中的瓷器板块带来复苏。然而,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高价所带来的,未必是瓷器板块的复苏。2.8亿港元拍得鸡缸杯,就这个天价而言,数字其实意义并不大,鸡缸杯因其特殊的稀缺性,可以说早已完全脱离了艺术品市场的规律,对今后中国瓷器拍卖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天价不具备一般的参考价值,只能当作个案。无论怎样,我们不都可否认的是,成化皇帝对瓷器的要求严格,对万贵妃的宠爱,成就了稀世珍宝,价值连城的成化瓷器。

2.8亿成化斗彩鸡缸杯在香港成交

2014年4月份8日中午12点25分,玫茵堂珍藏成化斗彩鸡缸杯在香港苏富比2014春拍现场正式举槌。最终以2.81亿港元成交,买家为上海藏家刘益谦。2.81亿港元的成交价也再次刷新了中国瓷器拍卖的历史记录。

香港永宝斋斋主、著名瓷器鉴赏家翟建民先生说:“成化鸡缸杯历年来都是特别受追捧的一个品种。所以从晚清民国到20世纪后半叶,出手过鸡缸杯的也没几个。成化鸡缸杯本身在成化年间藏品就不多。有一些是在窑厂发现时打破的。当时宫廷有个规定,比如这段时间宫廷需要5个,烧了20个,15个打碎,5个上供。可能又过几年,宫廷又定几个,所以它的产量就很少。就在当地景德镇御窑的时候就毁掉了。所以鸡缸杯才会这么珍贵。”

黄永玉画瓷赝品揭秘


图一:“边秋”青花大盘(真品)

2004年8月24日,作为黄永玉先生一个阶段的创作总结“永玉八十艺术展”特地选在了黄永玉先生80周岁之际在长沙举办,展出的200多件作品均为大师于1999年以后的得意之作。此次艺术大展除了大师的画作,还有部分雕塑、书籍和他在长沙新绘的青花画瓷艺术珍品。可是令黄永玉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他八十艺展后的一个月,一批假冒黄永玉画瓷的伪作赝品悄然出现在湖南瓷城醴陵。由于这些赝品是第一次出现,一般的收藏爱好者无法鉴别真伪,纷纷高价收购珍藏。据查这批赝品现已流向了北京、广州、山东、香港等地的艺术品拍卖市场。

据黄老身边的朋友说,假冒黄老的画瓷赝品还属第一次发现。是谁有这么大的胆量敢在黄老的眼皮底下大肆地仿冒黄永玉的画瓷呢?笔者在瓷城醴陵经过四个多月的暗访、调查,深入瓷厂和私人制瓷作坊,惊人地发现了这批秘密仿制赝品、谋取暴利的黑色内幕,获取了大量以揭密造假作伪的翔实物证和事实。

原来黄永玉先生于2003年的初夏,在醴陵某瓷厂订购了30多件口径为50厘米和33厘米两种规格的大挂盘。采用釉下兰彩青花色料及釉下五彩颜料,在湖南长沙省委九所宾馆总统套房内亲手创作出38件釉下兰彩青花挂盘,醴陵某瓷厂在同时也安排了数名高级技师给黄老作助手调理颜料。殊不知就是这几天时间,瓷厂方面技术人员有幸亲眼目睹了黄老这位艺术大师创作绘制瓷盘的全过程,从设计图稿到直接画瓷的全过程的用笔、用色,黄老的独特的画瓷画法及上色技巧,全被有心的人窃取,暗暗地记下,导致了后来造假者能惟妙惟肖地仿造黄老的画法画瓷造假。

其实黄老画瓷的过程是相当保密的,媒体记者和一般人是无法看到的,黄老自己的防范意识也很强,但是黄老万万没想到就是在他身边看他画瓷的厂方人员中,偏偏出现了“内鬼”—仿造黄永玉画瓷的造假高手。

据厂方的负责人讲,黄永玉所绘制的38件瓷画挂盘在长沙九所画好后,直接用专车送到醴陵某瓷厂进行高温烧制,烧制成瓷后再把黄老的画瓷挂盘总计38件一件也不少地送到了长沙九所宾馆黄老下榻的房间内,每件瓷器黄永玉都亲自验收。黄老最后拿出两件已署单位上款、33厘米的釉下五彩荷花挂盘送给厂方收藏陈列,以示感谢,其余的36件青花大盘全部随车送往北京万荷堂黄永玉住处。

后来,黄永玉在长沙九所宾馆画瓷所剩的特制青花色料和泥坯大盘均由厂方运回醴陵,黄老所赠的大挂盘也在厂方的陈列室展出。一位香港的收藏家获悉瓷厂有两件黄永玉新创作的大挂盘,曾专程飞抵长沙,到醴陵看到原件后提出用30万美金收购这两个大盘。

大揭秘之一:窃摹纹样

黄永玉在长沙画好运到醴陵烧制的青花瓷盘,其实并未立刻装窑烧制,而是被运到一间隐密的工作室,黄老所有的作品被拍照、被描稿。釉下五彩的描稿类似中国工笔画的拷贝过程,即用极薄的拷贝纸将大画盘上所绘图形一丝不漏的描摹下来,可以作为复制画盘最重要的原始资料。为了防止万一,造假者还用数码相机拍下了整个大画盘的纹饰图案,运用高科技手段采用彩色喷码打印机,把原稿所绘的内容一一打印出来,与黄永玉原作几乎一模一样。

大揭秘之二:仿写款识

待泥坯的大挂盘烧成后,各种青花色和五彩颜色彰显出深浅浓淡,笔迹墨痕也全部凸显,造假者这时也有了标准色相图谱为依据,能准确地上色填彩了。

黄永玉在长沙绘制的原作均以写意为主,有人物和花鸟、游鱼三种。人物挂盘以青花色料线描为主,讲究笔法气韵,是最难仿制的,如真品原作33厘米口径人物青花盘“一乐也”是黄永玉八十艺展中的展品,此盘所绘人物造型丰腴、线条流畅,有轻有重,造型简练、古拙,人物线条起承转合极为讲究,是典型的黄家样式。而赝品伪作“一乐也”人物青花挂盘直径也同为33厘米,系为醴陵某瓷苑在北京首届中国收藏文化博览会上拍卖的展品。这件赝品出自某瓷厂的一位高级工艺美术师之手,此人曾一直在黄永玉先生的画瓷现场,亲眼看到黄永玉画瓷的全过程。笔者在醴陵所见的八件青花大盘均出自此人之手,露出破绽的是此人虽略知书画,却不精书道,对于书法笔法、技法的讲究很生疏,以致假冒仿写的黄老款识很容易被人识破。例如:在他仿造的黄永玉画瓷挂盘中的黄永玉款识三个字仿写的很蹩脚。黄永玉先生是精通书法的艺术大师,书法造诣博大精深,功力十分深厚,无论大字小字极讲笔法,其字如松、如鹤,似古藤、似劲松,一笔一划,铁划银钩,力拨千钧。黄老小字更是精妙绝伦,超乎常人,在书画界享有极高的声誉。现在黄老题字润格已是1.5万元人民币一个字。虽然黄老已年逾八十,人书俱老,其书如人,愈老愈精、愈老愈硬。

例如在赝品伪作“一乐也”人物挂盘中,“黄”字的写法,草头起笔很轻挑,不敢大胆书写,字法结体拘谨,转折方硬。真品“黄”字草头起笔凝重,笔势舒展,转折自然。

真品“永”字笔法遒劲,点划轻重,“永”字右边短撇、捺,行笔较慢,凝重古雅、厚拙、圆健。而赝品伪作“永”字这关键的两笔与树弯钩旁粘连,笔法板滞。

黄永玉的“玉”字最能让人看出黄永玉签名的独特风格。真品青花画瓷中“玉”字款最后一笔的钩的笔势方向是向外,与最后一点是笔断意连。而赝品伪作中“玉”字的这一笔的方向恰恰相反,是向字内钩,与“玉”字的最后一点没有关连。

大揭秘之三:假款真印章

意料之外的是这些伪作的青花大盘赝品上的黄永玉印章却每方都是真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后来笔者采访到有关的技术人员,原来现在留下来的黄永玉印章图片都是厂方在2003、2004年期间按黄永玉提供的印章原作扫描制版印制而成的花纸。这种青花色料的黄永玉印均为白文印,有工整的玉印、粗放的汉印两种规格,后来这些遗留在醴陵的真品釉下兰彩印章花纸被造假者利用,贴在赝品瓷盘上,叫收藏者一头雾水,真伪难辨,如果不知其中奥妙,恐怕是一个永远解不开的谜。

大揭秘之四:仿描图

造假者虽然能把黄永玉画瓷的纹饰图稿描摹下来,然徒有其形,却难写其神。因为在艺术创作描与写之间是有天地之别的。如赝品“一乐也”人物挂盘局部,人物脸部、耳朵结构画错了,是简单描摹的结果;真品的人物耳朵结构线条交接合理,结构有紧有松,分5笔勾勒而成。而赝品却是三笔画成,不该连的连起来了,少画了两笔。真品人物腰带是三笔画成,而赝品则是用7笔画成的;真品的腰带有两个圈,圈中无交错线条,而赝品所绘的是圈中有两个“×”,是造假者不知腰带纹理结构而绘,以致严重走样。

在“一乐也”青花挂盘图中,真品的人物左手是用较淡的线条勾勒,一笔一划注重呼应,而赝品用深青色描出,还有钉头鼠尾描的笔法,与黄永玉铁线描法相距甚远;真品人物腹部长线略带兰叶描笔法,笔断意连,看似一笔实为两笔,赝品则为钉头鼠尾描,末端的笔细而尖,而且还少画了一截线条。

中国人物画讲究神形兼备,黄永玉人物画广为世人所喜爱,正因为是黄老所绘人物生动传神。古人云:“传神在阿睹”,人物画的传神之处就是眼睛,黄永玉的真品人物画憨态可掬,逗人发笑,此画中人物眼睛笑而不眯。而赝品中所绘人物双目眯成一线,大失其态。

黄永玉画瓷赝品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瓷盘泥料造型颜色与真品均无二样,都同出自一个瓷厂,烧成窑温也一样,就连印章也一样,但只要细心地从款识书体字款上来区别,还是可以分辨真伪的。目前发现的赝品伪作只有50厘米大挂盘、33厘米挂盘、25厘米折边盘和平盘。赝品伪作挂盘的主要样式有绘一条小年鱼、一只青蛙图案的青花小盘,50厘米的大挂盘主要是大写图案化的荷花和青鹤、兰草。

醴陵瓷画艺人仿造黄永玉画瓷赝品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暴利的驱使。2004年艺术大师黄永玉八十艺术大展分别在北京、长沙、广州、深圳、香港展出后,影响深远,黄永玉的艺术作品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成为香港艺术品拍卖会的固定拍品,艺术市场价格高昂,而且愈是年老画价愈高。去年才两万元一平方尺的画价,2005年已经涨到四万元一平方尺,黄永玉画瓷作品极少流入市场,所以赝品画瓷挂盘在瓷城醴陵出现,即被收藏爱好者高价收购珍藏。“一乐也”赝品人物青花盘在北京的售价就达18万元人民币。制作赝品竟有如此暴利,也许是造假者梦寐以求的“黄金梦”吧!

著名画家海瓷上作画


著名画家张楠、邓枫、张金举来中国海瓷艺术研究院作画

4月8日,中国美术家协会敦煌创作中心艺术总监、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张楠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画家邓枫先生;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张金举先生来到中国海瓷艺术院作画。

走进画家们的创作室,一件件早已绘好的海瓷艺术品映入眼帘。件件玲珑剔透,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海瓷白如玉,在视觉上给人美感;它薄如纸,透似洁冰,光滑如镜,在触觉上给人以舒适感;轻轻一敲,妙音如磬钟,听觉上则给人以乐感。

正如张楠先生所讲,"海瓷是一种非常珍奇的瓷种,海瓷艺术极具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和其他瓷种相比,海瓷拥有白过盐、薄如纸、透如冰,莹如玉,声如磬的独特优势。海瓷吸水性强,在上面绘画犹如行笔于宣纸之上,对于创作者来讲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这次画家们的作品艺术造诣很高,线条有虚有实、有曲有直、有浓有淡、有轻有重、有粗有细、有断有续,曲折顿挫、千姿百态,极富情致。饱含着画家对人生的顿悟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采访的过程中,笔者边看,边听,边想。海瓷给人的感觉竟是如此的感动,不禁深深的赞叹海瓷人创业的气魄及创新的胆识。海瓷作为一种高档的瓷器早已成为世人的共识,如今又引入名家书画,将两种"国粹"融合在一起,其价值显然就不言而喻了。

走进海瓷艺术研究院,感知海瓷艺术,领略大师风范。有这样不平凡的产品,有这样一支勇于探索的队伍,有这样一个大事业,相信海瓷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画家画瓷背后的故事》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画家画瓷背后的故事》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全瓷的瓷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