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北宋官窑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北宋、金、元鈞窰瓷器的特徵

北宋、金、元鈞窰瓷器的特徵

北宋官窑瓷器的鉴别 瓷器的化学金的鉴别 北宋汝窑瓷器鉴别

2020-05-21

北宋官窑瓷器的鉴别。

鈞窰為北宋的五大名窰:汝、官、哥、鈞、定之一。窰址在現在的河南省禹縣。鈞窰燒造瓷器的時間為:創燒於唐代,鼎盛於北宋,發展於金、元,前後歷經三朝,長達700多年的時間。

鈞窰是一種乳濁釉瓷,屬北方的青釉瓷器,它與其他青瓷最大的不同是:原始青瓷是以鐵為著色劑,在氧化氣氛中燒成青釉,綠釉瓷。而鈞窰是以銅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燒成天藍,窰變紅、紫釉瓷。因此,鈞窰燒出了兩大類鈞瓷:一種是以紅色為主色調的如:玫瑰紅、海棠紅、丁香紫、葡萄紫、茄皮紫等色。另一種是以藍色為主色調的如:天藍、天青、月白和藍地紅斑等色。

銅紅釉瓷的燒成,為我國的製瓷工藝開闢了一個新境界,為後來元代的釉裡紅;明代的霽紅,寶石紅;清代的朗窰紅,豇豆紅的燒造成功,起到了開山鼻祖的作用。

北宋鈞窰,器形多為仿古銅器形如:尊、盆、托、洗、高足盤、玄紋瓶、鳳首龍柄壺等。

鈞窰瓷器隨北宋的滅亡,宋室南遷,燒造技術也隨之消亡。南宋已無鈞窰瓷場,金、元兩朝始終沒能夠燒造出達到北宋御窰場鈞窰水平的瓷器。  北宋鈞瓷歷代有仿,但歷仿不及。金代仿鈞,胎體釉色雖像,但釉面開片,紅釉斑塊漂浮,吹灑所至;元代仿鈞,釉面棕眼粗大明顯,紅釉斑塊漂浮,塗刷而至。缸瓦泥胎,粗重厚笨,施釉不到底,釉流如蠟淚。圈足露胎,內外無釉。明代宣德仿鈞,已不在河南地界。釉色雖像,但景德鎮白瓷胎細潤光滑,胎體規整、輕薄。釉面桔皮紋棕眼,釉內氣泡大,中、小聚集,仿氣過重。清雍正唐英仿鈞,釉、形都像,但景德鎮御窰場的高白度瓷胎和釉中密集堆積的細潤氣泡,以及釉面薄亮光滑的外表,個個如同「出水芙蓉」,總給人一種宋釉清骨器的感覺。近、現代仿鈞,胎、釉、形更是相差甚遠,一眼可辨。故此,北宋鈞窰器自南宋起已是宮中珍寶,被南宋宮中刻有「豐華」等字樣,以做標記。

現就七件有代表性的北宋、金、元鈞窰瓷器,來論述其各朝代鈞瓷的共同特徵和不同特徵。

首先,論北宋、金、元三朝鈞窰瓷器的共同特徵。

既然金、元兩朝的鈞窰瓷器都是仿北宋鈞窰瓷器的,那麼,它就應該有仿像的地方,就應有其能夠被稱作「鈞瓷」的特徵。也還應是北宋、金、元三朝鈞瓷共有的特徵。其共同特徵有三:

一、乳濁釉(又稱乳光釉):乳濁釉是一種不透明釉,是釉層中含有大量的微細氣泡時既會形成一種呈熒光一樣的乳濁現象。北宋、金、元三朝鈞窰瓷釉都是這種乳濁釉。

二、棕眼:棕眼是由於鈞釉釉汁濃厚,入窰高溫熔融下,釉內氣泡破釉而出,在釉面形成如同棕毛扎出的針孔叫「棕眼」。是一種釉面缺陷。在北宋、金、元鈞窰器中件件皆有無一例外。元代鈞瓷「棕眼」更顯得粗大而明顯。

三、釉內氣泡:北宋、金、元鈞釉器釉內氣泡都很稀疏、清亮、圓潤,有的近似汝窰器釉:「寥若晨星」。

其次,論北宋、金、元三朝鈞窰瓷器的不同特徵:

北宋、金、元三朝所產鈞窰瓷器,因其朝代的更迭,釉料配方的改變,胎土的精粗差異,生產技術水平的高低,窰口的不同,產量的增多等等,使其有明顯的不同特徵。這些不同特徵便是分辨北宋、金、元所產鈞瓷器的依據。當然,北宋、金、元鈞瓷的差別,不像朝代更迭那樣界線分明,一刀切,它有一個燒製的漸續過程。但總的來說,它既然是一個時代的載體,就必然有能夠反映這一時代鈞瓷的特徵。

一、北宋鈞窰瓷器的特徵:

北宋(公元960─1127年)歷時167年。鈞窰瓷器主要分布在河南禹縣為中心的十幾家窰口。除八卦洞窰為宮廷御窰瓷場外,其餘皆為民窰瓷場。燒製出兩種鈞瓷。一種是天藍、天青、月白、藍色紅斑為主色調鈞瓷。一種是紫、紅為主色調鈞瓷。無論何種顏色,鈞瓷都有以下北宋鈞瓷的獨特特徵。

1.河南土:北宋因其國都在河南汴京(開封),近水樓台先得月,北宋五大名窰中就有三大名窰在河南(汝、官、鈞窰)。這三大名窰都是就近取土,所燒瓷胎用土皆為「河南土」。鈞窰主要取土範圍在鈞州地界,因此又叫「鈞州土」。北宋傳世鈞瓷,無論官、民窰瓷,皆為「河南土」或「鈞州土」無一例外。其燒出的鈞瓷胎質好的胎體細密,堅硬如鋼,叩之鐵聲,體不變形,胎色淺灰,如汝窰之香灰胎。胎質差的,胎體粗鬆,顏色土黃。

2.窰變釉:北宋鈞瓷無論紅、紫或藍地紅斑皆為窰變所至。窰變是瓷器在燒製過程中因其多種成色元素經氧化或還原作用,出窰後,釉面色彩斑斕,呈現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是非人力可為之,稱之謂「窰變」。有「入窰一色,出窰萬彩」,「窰變無雙」之說。窰變釉早在唐代就有出現。北宋鈞窰工匠掌握了窰變規律,製出窰變配方,才燒出鈞釉乳濁釉中紅、藍兩色交融,千變萬化之宋鈞瓷器。各種玫瑰紅、海棠紅、葡萄紫、茄皮紫……藍地紅斑、藍地紫斑等等,萬紫千紅。成為近千年鈞瓷史上的一代絕品。

3.蚯蚓走泥紋:蚯蚓走泥紋,既是在釉中呈現出一條條蟠曲蜿蜒,長短相間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中遊走。這是由於鈞瓷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胎體,上釉後釉層因乾燥或再燒初期產生裂縫,在燒製的高溫階段又被黏度較低的釉流入空隙而形成。有否「蚯蚓走泥紋」是鑒定北宋鈞窰姿器的重要依據。

4.「龜裙」釉:北宋鈞窰器底上都塗有一層芝麻醬色的護胎釉,又叫老油紙色(作雨傘用紙)金醬釉。該金醬釉上聚集著一塊塊不均勻的「蟹殼青」色青綠釉塊。被稱作「龜裙」釉。這可能是金醬色護胎釉,與鈞瓷乳濁釉在露胎的足邊,因局部溫度過高,窰變而形成的。這一特徵,是北宋御用鈞窰器的又一特徵。歷代仿品都沒有能夠再現。

以下三件北宋鈞瓷器都具有以上特徵:

1.北宋鈞窰天藍釉紅斑高足盤

該盤:直徑:22.5cm,高:4.5cm,足徑:6.6cm

胎:胎骨堅硬,為淺灰色「河南土」香灰胎。

釉:通體施天藍色乳濁釉。盤面靠邊沿處有兩塊窰變紅斑,每塊面積約4×3cm。釉中有斷斷續續的「蚯蚓走泥紋」。盤背面釉很厚,有垂釉感,釉面起伏不平,但很光滑,近邊處一圈顯黑褐色,釉面有幾處小黑點。釉面棕眼,釉內氣泡稀疏、清朗、圓潤。

足:高圈足,挖足過肩,喇叭口形外撇,圈足內外施鈞釉,足牆施金醬色護胎釉,在圈足內外靠足牆邊各有一圈「龜裙」釉。足牆頭內外開弓斜削,見棱見角。

該盤在天藍色盤面上有兩塊窰變紅斑,紅斑由內向外發出,向四周暈散開來,如蔚藍色天空上的兩朵晚霞,飄然而至;又如碧藍的湖面上,滴落兩滴紅彩,從水下慢慢地向四周暈散開來,真像是一副藍色水點桃花圖。

2.北宋鈞窰葡萄紫弦紋瓶:

該瓶尺寸:高:26cm,腹頸:16cm,口徑:7cm,足徑:10cm。

造型:盤口,弦紋直徑,扁圓腹,圈足。

紋飾:弦紋裝飾,頸處弦紋三道,肩處弦紋一道,腹處弦紋兩道。

胎:胎骨堅硬如鋼,扣之鐵聲,胎色淺灰,為「河南土」香灰土胎。

釉:窰變葡萄紫色乳濁釉。釉內「蚯蚓走泥紋」,釉面棕眼,有兩處縮釉點,釉內氣泡稀疏、清朗、圓潤。

足:圈足,足底無釉,施金醬色護胎釉,圈足外有半圈「龜裙」釉。圈足內,底面有旋削下凹的淺圓窩。足牆頭左右開弓斜削,見棱見角。

弦紋瓶為北宋宮廷御用器形。傳世器中,定窰、官窰、哥窰、龍泉窰均有燒造。在鈞窰器中有此器形,還是第一次發現,實為難得,可謂稀世珍寶。再加上是葡萄紫色,更為難得可貴,可謂是精品極珍,寶中之寶了。

鈞瓷中最為難得的是紫色。紫色在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中歷來被推崇為富貴之上上色。

3.北宋鈞窰玫瑰紅鳳首龍柄壺:

該壺尺寸:高:26.6cm,腹徑:12cm,足徑:7.5cm。

造形:鳳首龍柄形。紋飾:弦紋突塑裝飾。

胎:胎質細密,堅硬如鋼,扣之鐵聲,胎色淺灰,為「河南土」香灰胎。

釉:窰變玫瑰紅色乳濁釉。釉內有蟠曲蜿蜒的「蚯蚓走泥紋」。釉面藍色棕眼,釉內氣泡稀疏、清朗、圓潤。

足:圈足,足底無釉,底面中心有旋削留下的細小凸起乳釘。足牆頭左右開弓斜削,見棱見角。底足施金醬色護胎釉,有「龜裙」釉斑。

鳳首龍柄壺,又稱龍鳳壺,是流行於唐代的一種壺形,源於波斯薩珊王朝金銀器的造形。該壺以鳳作壺身,龍作壺柄,把西方波斯文化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

該壺形在唐青瓷、白瓷、三彩中均有出現。唐以後鳳首壺便少有出現。該壺主要是一種盛水沖洗手的生活用具。

該壺造形優美,鳳頭作流,鳳頸9道弦紋裝飾。圓形腹外塑一周8隻桃花。兩花之間的上方,肩下,貼塑6角形花蕾8隻。喇叭形足脛上模印8片蓮葉紋,葉尖朝下,像圍一蓮裙。一條細龍,兩耳立起,口咬鳳首,尾壓鳳背,龍脊五隻圓形脊骨突出,既像龍鳳騰雲,上下翻飛;又像龍鳳交尾,美好呈祥,生動活潑,活靈活現。既可盛水洗手,又可陳設觀賞。使人望而驚嘆,拍案叫絕。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已能燒製出如此絕美的器形和美麗鮮艷的玫瑰紅釉,深感我們的祖先真是偉大而了不起。該壺形近代河南禹縣也有仿製,但已是黃白胎,銅紅釉,粉製底釉。形雖像,胎釉卻差之千里。

二、金代鈞窰瓷器的特徵:

金代(公元1127-1271年)歷時144年。

自靖康之變,金兵攻入北宋都城汴京,北宋滅亡,宋室南遷,歷史上出現了金朝與南宋兩朝共治南北達144年之久的局面。金統治時期,北宋的原鈞窰瓷場除繼續燒造鈞瓷外,鈞窰有了空前的大發展,由河南發展到河北、山西、內蒙等地,窰口的數量,不斷增多,再加上戰爭的需要,原來北宋鈞窰以生產陳設瓷為主,發展到以生產生活用瓷為主,吃飯用的大碗,洗手用的匜等,開始大量生產。但由於金統治者的腐敗,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摧殘和踐踏,對漢民族的奴役等等原因,金代鈞瓷再也無法燒造出北宋鈞瓷那種自然窰變而產生的通體紅、紫和蘭地紅斑器。

金代鈞窰瓷器主要有以下四個特徵:

1.吹灑紅釉:金代鈞瓷因無法燒造出北宋宮廷御窰配方燒製出的通體紅紫、蘭地紅斑等自然窰變而產生的鈞瓷器。便只能在釉面灑紅釉,使紅釉漂浮在外,不扎實,沒有根基。不能像北宋紅釉那樣深入胎骨由裡向外發出。

2.冰裂紋:由於釉質的差異,金鈞釉器不能再現北宋釉中的「蚯蚓走泥紋」,而是釉層裡外縫隙裂透不能黏合,出現冰裂紋,布滿器表。

3.胎土不一:由於金鈞窰的不斷擴大,金鈞瓷胎用土不只是用「河南土」。出現如:河北的黃白胎,山西的黑胎等。

4.圈足平削:金鈞瓷底足雖然還在繼續使用金醬色護胎釉,但圈足修胎已簡單粗糙,底足平削,不見左右開弓之斜削,有的底足還出現黏砂。

以下兩件金鈞窰瓷器都具備以上特徵。

1.金鈞窰月白釉瓜楞花口瓶:

該瓶尺寸:高30cm,口徑:9cm,腹徑:14cm,足徑:9.5cm。

造形:瓜楞形,長圓腹,花口,喇叭形足。

紋飾:六道凸凹弧線胎裝飾。

胎:胎質細密,堅硬如鋼。扣之鐵聲,灰色胎體,為「河南土」灰色胎。

釉:月白色乳濁釉,釉面布滿「冰裂紋」開片,釉面有一片粉紅色釉班,紅釉漂浮在外,沒有根基,是吹灑紅釉所至。釉面棕眼。釉內氣泡稀疏、清朗、圓潤,如:汝窰氣泡「寥若晨星」般稀少。

足:喇叭形高圈足,圈足內外施乳濁釉,底內釉面布滿黑點。圈足施金醬色護胎釉,有「龜裙」色灰綠釉班。圈足平削有黏砂。

瓜楞瓶與花口瓶是流行於宋金時期的兩種器形,唐代已有之,宋代景德鎮、磁州、耀州等窰都有燒製。宋金兩代花口瓶的區別在於足部變化,宋代撇足較矮,金代撇足高度幾乎與瓶頸相等。該瓶把瓜楞瓶身與花口瓶口相結合,創燒出一種新的瓜楞花口瓶,實為難得。它雖然增加了花瓶的美感,但同時也增加了花瓶的製作難度。該瓶在頸、肩、腹、脛處有四道接痕,五部分組成。六道上下貫通的下凹瓜楞溝。口為喇叭口,由六片向外翻下的荷花瓣組成。從該瓶撇足較矮的宋代造形和布滿全身冰裂紋的金代特徵看,該瓶應屬宋末金初之產品。再從該瓶的釉質看,它既有鈞窰乳濁釉特徵,又有汝窰釉中氣泡「寥若晨星」的特徵。該瓶應為臨汝窰產品。

2.金鈞窰天青釉紅斑大碗

該碗尺寸:高:8.6cm,口徑:18cm,足徑:5.8cm。

胎:該碗胎質緊密堅硬,屬「河南土」灰胎。

釉:天青色乳濁釉。碗內外釉面布滿冰裂紋。碗內有玫瑰紫色紅斑,紅釉為吹灑所至,漂浮在外,沒有根基。釉面棕眼,釉內氣泡稀疏、清朗、圓潤。

三、元代鈞窰瓷器的特徵:

元代(公元1271-1368年)歷時97年。

元世祖忽必烈一統天下後,在景德鎮設立了浮梁瓷局,專管燒造瓷器。

由於景德鎮窰的興起,使元代鈞瓷開始自生自滅。不但再也無法燒出通體紅、紫的鈞紅釉,而且所燒元鈞,胎體厚重,缸瓦泥胎,釉面棕眼粗大,釉面紅斑塗刷。由於元代鈞瓷的粗製濫造,景德鎮瓷器的興起,元代末期鈞瓷已名存實亡。到了明代景德鎮瓷器風靡全國。

元代鈞窰瓷器主要有以下五個特徵:

1.塗刷紅釉:元鈞瓷紅釉班為人工塗刷所至,刷痕明顯,顏色呆板。

2.施釉不到底:元鈞瓷施釉不到底,釉流如蠟淚。但也有燒製前修削蠟淚的。圈足內外無釉。

3.粉質護胎釉:元鈞瓷底足所施護胎釉為粉質護胎釉,乾澀無光澤。

4.胎體厚重:元鈞胎厚體重,胎質粗硬,有的胎體似缸瓦泥胎,但都很堅硬。胎色有褐、灰、土黃。

5.圈足內突外斜:元鈞圈足內心有旋削留下的凸起乳釘,外牆牆頭由外向裡斜削一刀,呈45°角。

以下兩件元代鈞窰瓷器都具有以上特徵。

1.元鈞窰天青釉紅斑雙耳爐

該爐尺寸:高11cm,口徑12cm,足徑6.5cm。

造形:圓形,渾圓腹,貼塑雙立耳。

胎:胎質粗硬,似缸瓦泥胎,胎色灰色。

釉:天青色乳濁釉,釉面塗刷紫紅色斑塊。釉面棕眼粗大,釉內氣泡稀疏、清朗、圓潤。施釉不到底,釉流如蠟淚。

足:圈足,足心有旋削留下的凸出乳釘,足牆由外向裡斜削一刀。圈足露胎粗糙,施粉質護胎釉,圈足內外無釉。

2.元鈞窰天青釉紅斑鉢

該鉢尺寸:高11cm,口徑10cm,足徑6.5cm。

造形:鉢體渾圓,唇口,圈足。

胎:胎質粗硬,缸瓦泥胎,胎色發灰。

釉:天青色乳濁釉,釉面塗刷紫紅色斑塊。釉面棕眼粗大,釉中氣泡稀疏、清朗、圓潤。施釉不到底,修削蠟淚狀流釉,釉面光滑。

足:圈足內外無釉。足心有旋削留下的凸出乳釘,足牆由外向裡斜削一刀。圈足露胎粗糙施粉質護胎釉。

以上為北宋、金、元鈞窰瓷器的幾個不同特徵。不同時代的瓷器,是反映各個不同時代的文化載體。它有其突出的時代特徵。目前主要以三個朝代的不同特徵來劃分論述。如果按鈞窰瓷器的官、民窰器或不同的產地窰口來劃分論述,還要作更進一步的深入調查研究。

taoci52.com精选阅读

宋与金、元钧瓷的区别


金、元时期的钧瓷制作,从某中意义上讲,还是对宋代钧窑工艺的继承和延续,金、元时期的钧瓷工艺特征不可避免地有时代烙印及本民族特色,形成与宋钧有差异的工艺特征。

宋代钧瓷无论是民窑还是官窑,器物造型都非常规整。民窑釉色多以天青为主,也有月白、天蓝、葱青;官窑则以运用金属铜“窑变”呈色之美妙著称。民窑较之官窑胎釉略薄,但是都能做到施釉厚薄得当,所见瓷器流釉、粘足的极少。宋代钧瓷大多施满釉,且器底多涂褐色(俗称芝麻酱色)护胎釉。鼓钉洗、花盆和盆奁,以及盘类以支钉支烧,其它则以垫饼烧造。宋钧胎质细腻致密,呈灰褐色,它吸水率低,瓷化程度高,叩之其声铿锵圆韵悦耳。从胎质断面可以看出,纯净无杂质,很少有空隙,很少出现釉层剥落等现象。

金代钧瓷的制作基本上沿用了宋代的造型风格,并烧制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钧瓷作品,如一些瓶、炉,不仅造型讲究,而且窑变美丽。河南开封市文物商店所珍藏的一件金代钧瓷窑变罐,可称得上是金代钧瓷中的杰作,被定为一极品。此罐小口、鼓腹、圈足,肩上附有双系。通体饰明快的天青釉,底部亦有釉,圈足刷褐色护胎薄体。罐内外釉面上共装饰有17块窑变斑彩,窑变斑色泽绚丽,大体有三种色调;中心为葱绿色,外层为朱红色,最外层为葡萄紫或玫瑰红色。基础釉的天青色和窑变斑的红、绿、紫色交相辉映,五彩斑斓,炫人眼目,堪与宋钧相媲美。金代钧瓷中的碗、盘的造型基本上也是沿用宋制,器形逐渐变大。

总体来说,金代钧瓷是战乱之后的恢复之作,是为满足民间大量的日常生活需要而在民窑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来的,从这一点来讲,它并不十分严格要求钧瓷胎釉的选料精细,制作的精益求精。它的首要目的十分明确:实用为上。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烧制出的金代钧瓷,除少数精品外,普遍出现胎料粗松、胎质泛黄等现象。金代钧瓷较少支烧,大多以垫饼垫烧,轮制产品不规整,盆、碗、碟、罐的圈足统旋直足,所掏窝子一刀而过,窝子不正,深浅不一,刀痕、指痕都程度不同地出现在胎体上下不加任何修饰。釉色以天青、天蓝为主,窑变色彩不及宋钧自然,其釉彩流动性小,与宋钧窑变神奇美妙、变幻莫测的艺术效果形成鲜明对比,成为金代钧瓷色釉变斑一大特点,这也真实地反映出战乱之后的金代钧瓷的艺术水平。

元代是钧瓷瓷器蓬勃发展的时期,烧制钧瓷的窑场遍及各地。钧窑瓷器在这一历史时期已经成为民间百姓中最主要的生活用具,这种大量的需求虽然刺激了钧瓷的生产,但也同时带来了负面影响,只追求钧瓷生产的数量,而忽视了钧瓷的质量,整个元代钧瓷量大质粗。

与宋、金时期的钧瓷相比,元代钧瓷品种单一,器物多大件,给人以笨重之感。其特点具体表现为:胎釉皆粗,釉厚而不匀,厚的则过度,釉流下垂处聚釉达到了“垂若蜡泪”的程度;薄釉露胎处则又可看到胎上的轮指和刀痕。釉质较粗,烧成后多有气泡和棕眼,釉面光泽度较差。釉色以天蓝、月白居多。器体上的紫红窑变斑似人为之作,形成彤云密布之景象,或聚成物形,不及宋钧窑变美妙自如。元钧施釉一般不到底,底足露胎,底芯也露胎。

元代钧瓷也偶有少数精品,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白塔村出土、带“已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铭文的钧瓷双耳炉,及北京城出土的窑变双耳联座瓶最为代表。钧瓷双耳炉,侈口,直颈,圆腹,下承三足,口沿至肩安有双耳,颈部有三个雕帖的麒麟,造型饱满。在器体上有明确纪年的铭文,这在钧窑瓷中是少见的,为断定它的烧造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

钧瓷双耳联座瓶高63.8厘米,瓶的口沿为花瓣形,长颈,丰肩,上腹圆鼓,下腹微收,下联五孔座,两肩对称处安有双耳,肩腹两侧还饰有对称虎头图案,额头有一“王”字。器表满饰天蓝釉,颈、肩、座等部位出现紫红窑变彩斑。

从以上两件元代钧瓷代表性作品可以看出,元钧器形不仅较之宋、金时大了很多,而且在器物的造型方面也有独到之处,元钧在器物表面所采用的堆雕、镂孔等装饰技法在宋、金钧窑瓷器中是不见的。通过食物对比,我国可以看出元钧与宋钧的主要区别在于:

1)宋钧大多为满釉支烧,底足刷有酱色护胎釉;元钧多施半截釉,底足露胎。

2)宋钧釉厚而匀;元钧釉厚而垂。

3) 宋钧胎釉细腻;元钧胎釉粗糙。

4 )宋钧器体上的紫红窑变弥漫全体;元钧则聚成块斑。宋钧釉无论深浅浓淡皆浑然一体;元钧釉浓处起斑彩或条纹,浅处仍见水浪。

纵观整个元代钧瓷的生产,数量都较之宋金时期有发展和提高,在造型和装饰艺术方面也有了一定的改进,为钧瓷艺术增添了新发内容,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是,钧瓷精品已属凤毛麟角之作,至元末已逐渐丧失了艺术生命力的钧窑瓷器。

陶瓷知识:宋、金、元钧瓷的演变


钧瓷,举世闻名。其窑址位于今河南省禹县境内。钧瓷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烧成的釉色青中带红,灿若蓝天飘舞红霞,故而吸引了古今中外无数瓷迷苦苦追求。现参照本人搜集到的宋元钧瓷片试析均窑宋、金、元时的演变与鉴别。

一、宋代民窑钧瓷的主要特征

1、胎色。由瓷片的截断面观察,宋民钧胎色呈土灰色,深一些的泛黑,浅一些的泛白,胎土精细,烧结度好,极少沙眼孔隙,胎与釉之间都施有一层极薄的白色化妆土,修胎薄且匀整。

2、釉色。宋民钧釉色以天青、月白为主调,稍浅的青灰,稍深的青蓝,施釉较厚,一般约在0.1厘米左右。釉面匀净,抚之柔润光滑。高倍放大镜下可见釉中气泡密集,表面的大,深层的小。因窑变生成的紫红斑不规则,色釉浓淡不一,就连同一块斑上亦多有变化,浓者如紫蓝,淡者似桃红。青红二色融合自然,沉入釉中,因此看上去较为含蓄,红斑上象罩有一层薄雾,在大部分青蓝釉色或月白釉色的映衬下,格外迷人。

3、以碗为例,圈足切削方式为足内侧稍向外斜削,外侧竖直削,足根平切,切后宽度约在0.5厘米左右,圈足施酱色护胎釉,足底施釉与器身釉一致,圈足较浅而大的盘或洗,其足底釉上都留有黄豆大小的支钉痕。

4、碗口沿修胎较薄,有尖刃感,故口沿或有楞角的部位因釉水垂流而呈灰白色或灰黄色,边圈再往下渐变成天青色,至足肩处积釉较厚。

二、元代民窑钧瓷的主要特征

1、胎色。元民钧瓷胎色由断面观察多呈深灰色,甚者呈黑灰色。据文献记载及本人手头的实物资料表明,河南禹县钧台一带的窑口温度高烧制的钧瓷胎,基本上是深灰色或灰色,而山西、河北、河南北部林县鹤壁等窑口烧制的钧瓷胎多是灰白或灰黄色,胎土稍粗,烧结后多有空隙,胎与釉之间施有白色化装土。

2、釉色以天青或月白为主,其他青中泛白、泛蓝、泛黑、泛紫、泛红的亦有所见。施釉稍薄,一般在0.07厘米左右。釉面桔皮纹明显。肉眼可见釉内气泡大而疏以及釉水流动痕迹。有的几成油滴或兔毫纹。窑变釉红斑较为飘浮,颜色鲜艳,红色与青色几乎不相融合,看上去较机械呆板,似人工贴画而成。

3、碗类器物圈足较宽厚,内外皆不施釉,切削方式为内侧向外斜削,外侧竖直削,足根平切后里高外低,挖足后足心留有一明显乳突痕,乳突周围可见疏密不一的旋纹。圈足截面呈八字状。

4、碗类器物口沿较厚,成圆状而光滑,因垂釉而呈浅灰、褐灰或褐黄色宽带边。修胎草率,胎青厚重。施釉不到底,近圈足处露胎,露胎处以上有较厚的积釉痕,多一侧更为显著。

三、民窑宋钧与元钧的区别

通过对上述钧瓷片的观察分析,可将宋民钧与元民钧的区别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宋民钧胎色大多呈灰色,胎土细,胎骨薄,修坯规整。元民钧大多呈深灰色,胎土粗,胎骨厚,修坯草率;

2、宋钧釉水厚,施釉到底,釉面细润光滑;元钧釉水稍薄,施釉不到底,釉面桔皮纹显著;

3、宋钧大部分圈足底心平坦且施釉,足墙施有酱褐色护胎釉,元钧圈足底心有乳突痕,且不施釉;

4、宋钧窑变红斑动感强,青蓝釉与红釉能彼此相融。以紫红色居多,且含蓄深沉。元钧窑变红较呆板,色调单一,多艳丽飘浮。

必须指出的是,要学会把上述局部特征综合成整体面貌来认识,才能更准确地区分宋钧与元钧的不同。做伪者常常是只顾一点而忽视整体的制作,故往往留下不少漏洞。以上是我个人对搜集到的宋、元钧瓷片观察分析所得,描述出来供瓷友们鉴赏时参考,我常常在欣赏宋、元钧窑瓷片时沉浸在自我陶醉之中,梦幻般地将片片玛瑙熔化成瓶、炉、碗,眼前出现宋钧的俊秀、典雅、飘逸、元钧古朴、雄浑、豪放。

北宋瓷器:中国瓷器的发展巅峰


瓷器的发展向来历史悠久,在很早之前,中国就有了陶的存在,而后期随着工艺的发展以及匠人们的不断创新,瓷器被不断研发出来,成为深受国人乃至全世界都喜欢的存在。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水平最好的要说北宋瓷器。这是中国古代科技、经济以及实力都发展非常昌盛的时代。

在宋朝,不仅制瓷业发展空前繁荣,就连一些民窑也是名声不浅,深受世人的喜爱。从当前考古发现的情况来看,在古代一共有170多个县从事瓷器烧制,而其中有130多个县是在宋朝发展出现的,占总数量的75%。由此可见,宋朝时期的瓷器发展有多么昌盛。尤其是宋代时期的五大名窑,迄今为止,依然是精品存在,瓷器市场价值更是连城,而即使如此也是有市无价。

北宋瓷器之美,在于温厚,在于含蓄,它的情感更加内敛,强调的是内心的感受,因而在宋朝时期,很多瓷器看起来朴实无华,但实际上内藏大巧。

五代名窑是宋代最有名的五个窑系,他们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准,也是全球各大博物馆、收藏家们真相追捧的对象,其市场价值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但从北宋到现在,五大名窑流传下来的精品瓷器实在是太少了,而且大部分都藏于北京故宫、台北故宫以及各大博物馆中,民间私藏很少。

不过,在海外收藏中,北宋瓷器也是非常多的,尤其是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家,他们的国家中藏友的北宋瓷器非常多,且多为精品,让人难过。那么,为什么北宋瓷器那么受欢迎呢?

其实,这也与北宋的文化发展有一定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北宋时期的文化发展为宋词,宋词与宋瓷音近,且都是文人雅士钟爱之物。所以,宋瓷更像是宋词中的婉约派,典雅含蓄。再加上北宋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人盛行,因此,在瓷器制作和绘画上就有所体现。

可以说,诸多文化造就了北宋瓷器。尤其是在北宋建立之后,重文抑武的思想让世人不得不把研究中心放到这些文学雅物上,文人地位的提高,读书热情的大涨,都为北宋瓷器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再加上北宋时期瓷器的制作工艺更加精湛,社会氛围也非常适合宋瓷发展,因而北宋瓷器才成为中国瓷器史上的巅峰作品。

不仅如此,据专业藏家还介绍,北宋时期盛行缂丝工艺,出现很多能工巧匠,他们将各种工艺美术发展到了极致,自然也推动了中国瓷器制作水平的发展。

北宋瓷器精品价格及鉴赏

1: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葵式盘,尺寸:19.7厘米,估价:HKD 6,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HKD 14,500,000 ,成交时间:2017.10.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秋季拍卖会。

定窑葵式盘耀眼迷人,黑釉浓重且细腻,金褐鹧鸪斑洒落于上,优雅隽秀而酣畅淋漓,窄足宽沿,器形大方端丽,实为独一无二之作。葵口造形虽非刻意效仿盛开娇蕊,此器之美宛似稀有的黑蜀葵,工艺超绝至臻,属宋代黑瓷中极少数能媲美同朝白瓷与青瓷之最,共列典范者。此盘风格独特脱俗,需巧思卓艺,烧制过程极度精准缜密,黑瓷多造于北方窑口,属各窑主要制品之偏类,此盘即是定窑烧造的少数非白瓷,一如河南宝丰汝窑。曹昭《格古要论》,着于1388年,论及北方黑瓷,仅述河北曲阳定窑所出,「有紫定色紫,有墨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俱出定州。」此盘六瓣葵口造形,类同宋代漆盘,口沿削切圆润小角,葵瓣间隐现浅沟,纤雅利落。

2: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盌,尺寸:直径19厘米,估价:HKD 5,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HKD 12,394,100 ,成交时间:2002.10.28,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02秋季拍卖会。

3:北宋定窑白釉刻划牡丹纹透雕腰圆枕,尺寸:高12.5厘米;长27.5厘米,估价:HKD 5,000,000 ~ 7,000,000,成交价: HKD 8,732,000 ,成交时间:2019.10.07,拍卖公司: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保利香港2019秋季拍卖会。

枕为腰圆形,前低后高,枕式较高,尺寸颇大,为定窑枕的特色,也是宋金所流行的式样。其通体胎质洁白,施白色釉,洁净简洁,素底无釉,枕内施釉。其枕面以浅刻勾勒花卉卷草纹样:枕面中央为一朵盛开的牡丹,左右各两朵花胁待之,间以卷枝纹填满。枕前壁如意开光,其内勾勒卷草纹,另三面装饰极为精彩,以镂雕盛开花卉卷草纹:中央及两侧花卉一正二反,侧边两束卷草,卷草茎自花束中卷曲,再各生细枝,满饰侧边,技法娴熟,复杂精美,巧夺天工,加之釉汁肥润,保存完整,艺术价值极高。

4:北宋磁州窑白釉剔缠枝牡丹纹梅瓶,尺寸:34.7厘米,估价:HKD 6,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HKD 6,700,000 ,成交时间:2017.10.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秋季拍卖会。

有宋一朝,埏埴之技,登峰造极,青史永垂。所制青釉、白瓷小器,釉色变化隐约、饰纹含蓄,纤巧精致,但与此同时,又出黑白瓷皿,或运笔、或用刀,饰纹粗犷潇洒,黑白对比分明。此梅瓶正属后者,乍看还以为剔花率性随心,细观可察匠心独运,以卷延牡丹密饰梅瓶,丝毫没有过于拥挤或空洞之处。其器形简约大方,印证匠人瓷艺之绝。磁州器一词,泛指一系列擅用化妆土为饰之窑址所出,这些窑址,主要位于河北及河南,其中又以河北南端磁县(古称磁州)观台镇为首。观台窑瓷器,纹饰多样,风格挥洒,技巧卓著,初以剔划之技饰所制,后来则直接用笔画花,如文士书画挥毫,写意流丽。然磁州窑最重要的风格,则要数善用化妆土之划花技艺。始用于绘饰盛行之前,瓷匠采用黑白二色双层化妆土,以色彩对比凸显图案,也有于素胎上施单层黑或白色化妆土然后划花者,本品即为佳例,涩胎浅褐,化妆土白若象牙,瓷匠巧用二色,营造纹饰含蓄朴雅。本品饰缠枝牡丹绽放,此纹样常见出于观台众窑,此梅瓶上所饰,勾勒轮廓明快,剔划细节纤巧,明晦分明,极富立体感。

5:北宋/金定窑白瓷刻鱼藻纹大盌,尺寸:直径33厘米,估价:HKD 5,000,000 ~ 7,000,000,成交价: HKD 6,125,000 ,成交时间:2019.11.27,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秋季拍卖会。

盌直口,深弧腹,矮圈足。盌心刻划一尾鲤鱼悠然畅泳于池中,水草摇曳;外壁刻四层莲瓣纹。通体施象牙白釉,口沿不挂釉,露细白涩胎。此盌器形硕大,口径达33 公分,造型规整,釉汁洁净光润,胎质细腻坚硬,为定窑白瓷中之上乘精品。大型定窑器原不多见,里外刻花者更是珍罕,而此器里外纹饰不同,实在弥足珍贵。

6:北宋定窑刻花执壶,尺寸:高18.4厘米,估价:HKD 5,000,000 ~ 8,000,000,成交价: HKD 5,750,000 ,成交时间:2014.04.09,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中国嘉德香港2014年春季拍卖会。

定窑器为赵宋名物,胎质细腻,色白莹润,千百年来备受推崇,享誉盛名。该壶取宋代执壶之经典造型,直口,鼓腹,圈足。由于虹吸原理此时尚未运用,故肩部出流,其位置普遍靠上,为其时代特点。流呈龙首形,随形巧做,独具匠心。扁式壶把连接上腹与颈部。肩腹通景刻缠枝牡丹纹,运刀如运笔,花叶婉转自如,摇曳生姿,尤为优雅洒脱。肩颈处刻轮花纹,清新自然。壶把模印桃花纹,与腹部连接处饰铺首纹,足部露胎。胎质细腻,外壁施白釉,呈现象牙般温润之质感。执壶是宋人重要的酒具,宋墓壁画的宴饮图中常见其形象。经千余年之变,存世稀少,常见碗、盘,而执壶寥寥无几,可见其珍贵。此执壶造型风格别具,敦实却不显厚重,集刻花、模印于一身,设计精妙,素雅洁净,堪称定窑执壶之精品,令人赞叹。

7:北宋耀州青釉刻牡丹花净水瓶,尺寸:21.9厘米,估价:HKD 500,000 ~ 700,000,成交价: HKD 5,480,000 ,成交时间:2016.04.06,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6年春季拍卖会。

本净水瓶为佛家宝器,造型独特,端丽雅致。或因器形繁复,需分段独立拉坯塑形,再组合成器,制作耗时费力,从未广制于中国各窑,传世仅只一例可比。自五代(907-960年)起,佛教画像多绘观音菩萨手持净水瓶,瓶颈凸棱,易于携带。

本瓶制于陕西耀州窑,五代时期,陕西盛产青瓷,或因浙江越窑出产优质青瓷,因而受启发,故亦创制青瓷。耀州窑青釉瓷,技术、纹饰皆独树一格,匠心独运,创思尽见,从不流于模仿。

北宋耀州窑,青瓷冠绝全国,风格独特,适合大批烧制。茶具、餐具等,纹饰或雕刻、或模造,产量甚大,不仅流通中国,更远销海外,由出土文物可见,埃及福斯塔出土者尤为佳例。同代出品亦见于河南各地,宝丰汝窑亦有出产。

8:北宋龙泉青釉划牡丹纹梅瓶,尺寸:28.6厘米,估价:HKD 1,200,000 ~ 1,800,000,成交价: HKD 5,140,000 ,成交时间:2017.10.03,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秋季拍卖会。

此梅瓶造型素雅,为北宋早期龙泉青瓷罕例。龙泉窑位于浙江省龙泉市,创烧于三国两晋,后来风靡一时。该窑地处中国东南部,北宋时期,北方诸窑竞争激烈,如陕西耀州窑,毗邻权势之地,更具地理优势。早期龙泉青瓷釉色淡青,划花细腻,有别于晚期龙泉青瓷釉色深绿,装饰随性,时出无纹之作。相较之下,早期龙泉青瓷与同省北部之越窑及北方耀州窑风格更为相似,早年常误以为越窑所制。龙泉窑虽受越窑影响显著,然北宋时期已见独特风格,刻划纹样精美,线条细致生动。如此清雅之梅瓶,诚早期典范,实属罕珍。从五代时以烧制随葬礼器为主,至北宋时期转烧质佳日常器皿,龙泉青瓷所用材质及工艺改变甚大。对比五代时期之梅瓶,风格嬗变立见,五代工艺略嫌粗糙,宽肩较为明显,划缠枝牡丹纹,上下缀莲瓣,录于《龙泉青瓷》,北京,1966年,图版2。此梅瓶颈部略宽,瓶肩圆润,器形比例和谐匀称。缠枝牡丹纹繁密细致,饰瓶身三分之二,比例恰到好处,不感拥挤,优雅大气,青釉泛蓝,尤为出众。

北宋官窑瓷器及图片


北宋官瓷,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乃宋徽宗因不满于当时现有贡御瓷器的瑕疵,引入汝瓷制作精华,在东京汴梁,即今河南开封,按照自己的设计、亲自指挥烧制和创制的巅峰之瓷,其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唯一一个将窑址建在宫廷烧制的瓷器,也是第一个被皇帝个人垄断的瓷器种类。

北宋官窑天蓝色釉琮式洗

北宋官瓷在引用汝瓷的制作精华设置窑口所造作品时,为了在诸方面发展和提升青瓷的烧制工艺,其独辟蹊径,自创新面,对汝瓷包括当时著名瓷种及著名窑系的尽情汲取创造,这也是北宋官瓷横空出世的基础和根本因缘。北宋凭藉举国之力设置窑口烧造瓷器使得北宋官瓷的创制从一开始就立于一个很高的起点之上,饱享了各名窑及窑系丰厚的制瓷经验和不传之秘,其借助皇权国威,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另一方面,徽宗本是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大师,好古成癖且才识卓越,拥有当时帝国最强大的技术力量,以及取之不尽的技术宝藏,再加上追随的天下各窑口瓷艺大师,将其自置的窑口玩至精绝,绝对小菜一碟。徽宗出手即得梅花冰片的惊世大作,其实已经把北宋官瓷极其上乘的艺术品位确立了。脂肥釉厚、温润油泽的釉质,或许也只能出自不惜财力、物力和人力的帝王之手。在此之前,虽名窑辈出,但真正能把中国青瓷烧得如此厚重、宝光莹莹的窑口,实为鲜见,包括为北宋官瓷之源的汝瓷。徽宗为了达到使青瓷的颜色变浓这个目的,首先在釉层的厚度上下手,厚厚地挂釉,以及气氛的还原,才可使得其釉色具有深厚的感觉。确实,在徽宗独高的艺术思考和指导下,不以绘彩描金为能事,完全依靠自身自然的如玉釉质和釉色之美及如梦如幻的开片抵达瓷艺高峰的北宋官瓷,其对釉质宛如美玉的追求,实乃徽宗实现瓷艺品质的第一要素,因为玉所蕴含的文化品质,堪比君子,象征着纯洁、神圣、庄严和美好,其境界当然也是祭祀活动所追求的。

唯美主义的艺术追求

儒教思想形象地以玉所喻示人的诸多美德,当深为文化修养甚深的徽宗所重视,反映到置窑烧制礼器上,徽宗也确实有着如此的心行,其仿三代古铜玉器的初衷,其中不乏追求玉之美德的理想,在其后的艺术实践中,也实成为徽宗对制瓷艺术的一种根本向往;另一方面,在以瓷釉的玉质感为保证的前提下,为使作品更臻美好,北宋官窑瓷器也特别注重釉色之美,从梅花冰片釉色的天青、青绿到异峰突起的粉青、炒米黄、油灰和月下白,徽宗在汲取各名窑瓷釉配比及施釉的精华技法和经验之上,心有灵犀,可谓纵 横开阖,发挥自如。为了使釉质更臻肥厚和温润以达到自然呈色的目的,在严格的工艺要求上,北宋官瓷采取先素烧胎体,然后在精细坚密的胎骨上使用多次施釉的方法完成的。素烧坯体的主要益处在于坯体经过900℃左右温度的煅烧,其所含的有机物质(杂质)和水分,大部分都挥发了,部分盐类在900℃以下也已经分解,这样在釉烧时,便不会有什么有机物和水分的挥发,以至于因此导致釉面生成桔釉、针孔、气泡、熔洞等缺陷而影响瓷器的釉面质量,是为提高釉面质量的重要措施;其次,素烧后的坯体基本已坚硬成陶了,其强度当然较泥胎坚硬的多,这对降低和减少施釉时胎体破损,以及创作薄胎作品,都极有益处。同时,由于胎体素烧后吸水率明显的提高,其不仅能极大提高施釉的速度,且可让胎体吸釉均匀,使釉面平滑光润;再者,坯体素烧出窑后,可在施釉之前发现各方面的质量缺陷,得以有机会将有缺陷的半成品剔除或对之进行修补,从而能提高釉烧的成品率;此外,坯体经过素烧不但可以提高施釉和装匣、装窑的速度,而且在坯体的搬运和循环往复的施釉中,也可以大大提高机械化程度,节约人工。

而素烧之后,北宋官瓷沾釉次数均在三遍以上,并且无须象民间窑口那样,为了商业利益最大化而去精打细算的核算成本,因此,北宋官瓷内外釉层厚度的总和,往往大于坯体的厚度,其质感如同堆脂,纯净莹澈,抚之如缎似玉,攥之隐隐出油,手感极为细腻光滑,绝对超越了汝瓷釉水寡薄的制瓷工艺,其瓷釉色彩和色调也较汝瓷更为丰富;另一方面,北宋官瓷在原材料的选择上,更是精益求精,除胎料就地取材,多用陈留本地所产含铁量较高的粘土,入釉的长石乃至玛瑙等,堪称尽择天下良材,所用材料无不是优上之优的上上之选,这自然也是帝王窑口天时地利以及天生的禀赋。毫无疑问,这等举国之力且根本不考虑产品利润的审美创作,其对釉质的唯美主义的艺术追求当然无以伦比。终究,艺术的美,唯在远离功利以后才更能绽放出它奇妙的光辉。

石灰碱釉的创新

诚然,财力的保障以及唯美的追求,虽能担保徽宗可以在烧制条件上对北宋官瓷厚重瓷釉的以予尽情发挥,但其终究不是长远之计,至为重要的是,还在于具体的釉料配比上,这是可多次进行施釉工艺的关键所在。用现在的瓷釉理论来看,北宋官瓷为了解决釉厚而造成的流釉情况的发生,经试验和创新,一改汝瓷的石灰釉(主要成分为氧化钙,含量在8%以上)的配比工艺,而使用石灰和石灰石(其化学成分主要为氧化钙和氧化钾、氧化钠等,其中氧化钙的含量在8%以下,氧化钾和氧化钠等金属氧化物的总和常达4%以上)作瓷釉的主要助熔剂,制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石灰碱釉,用于北宋官瓷的烧制。

其釉料配比引入钠长石和钾长石的完美革新,以及对汝瓷和朴拙的开封东窑制釉工艺精华的汲取和发扬,也直接影响了北宋以后中国青瓷的配釉工艺,堪为中国青瓷一大技术进步。石灰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比较小,即在高温下易于流釉,故而汝瓷使用这类釉,其釉质一般都不敢施的过厚,否则就会发生流釉现象,严重影响作品的烧成,故汝瓷的瓷釉显得比较单薄;而石灰碱釉的特点是愈至高温粘度愈大,基本上克服了在高温下流釉的现象,这样,釉层完全可按徽宗的理想施得厚一些,使得器物的外观及瓷质显得庄重朴和,更加有益于礼器的造型和制作;这种石灰碱釉的另一优点是,不仅其釉浆的悬浮性极好,适合多次施釉,且缘于其瓷釉配比的功效,其作品在烧成之后,非石灰釉那样的寡薄和光亮刺目,而是釉面表层会获得一种柔和谈雅的玉润光芒,乃至最终形成了官瓷温厚如玉的美好品质。总而言之,得益于徽宗个人独高的审美情趣,以及皇家企业最上乘的技术、制作工艺及质量监测等多方面的优越条件和因素,高屋建瓴的徽宗帝在全面提升青瓷的艺术、实践中,其对瓷釉苦心经营和历史性的创造,终将北宋官瓷深厚且晶莹剔透的釉质推向了中国青瓷的巅峰。

艺术造诣的不断追求

徽宗的美学品味实有过人之处。其信奉道教,向以清静无为,超脱尘世鸣世,一幅世外高人淡泊功利,自命清高的处世态度,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却不失为一种大境界,大胸怀。徽宗不独是自置窑口烧瓷,对其他艺术门类,道教崇尚自然含蓄,任由天造以及淳厚质朴的审美观,也一直是徽宗不懈的追求。官瓷烧制伊始,为了把这种美学风格体现在自己烧制的瓷器上,复古仿古,烧造国家神器以别于其他窑口瓷器世俗的功用性,是为徽宗最根本的艺术宗旨。徽宗自置北宋官窑,绝非一时心血来潮的个人喜好和个人玩乐,实乃是朝廷追求规范礼器制作的一项大业,庄重和严肃,否则也无需专门设置新修礼器的机构了。事实也确实如此,徽宗制作和规范朝廷祭祀所用礼器的志行,在《宋史》、《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铁围山丛谈》等诸多史料和笔记中均不乏记载,其因缘在很大程度上,一如《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记述的那样,正是徽宗认为当时“荐天地、享宗庙之器” 无一合祭祀标准,才发心要“革千古之陋,以成一代之典”,并祈“垂法后世”,乃至废汝瓷而自置窑口,并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就了北宋官瓷合乎典范造型的这一事业。

官窑贵族气象无法仿制

当时的北宋王朝以朝廷之名,手臂一挥自然便群贤毕至,才华横溢的徽宗帝以独高的才智去摆弄自己的心爱之物,本身就是最高指示和奋斗目标,故仿秦汉乃至夏商周三代古铜器、玉器造型,且以议礼局稽考的《五礼仪注》和徽宗敕命编修的《宣和博古图》为蓝本,复古仿古,烧造国家礼仪神器的既定方针和奋斗目标很容易就能确立下来。在这种方针和目标下,礼器的生产自然成为北宋官瓷最典型的造型风格和追求,也绝对是深思熟虑的智慧和天才的禀赋,古铜器和玉器规整大气,棱角挺拔,古朴庄重的神韵,经由徽宗匠心独运的艺术实践,完美地还魂在北宋官瓷的艺术大作之上。毫无疑问,气魄宏伟,独具风范,加之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使得北宋官瓷更彰显出皇室的尊贵和奢华,绝对的贵族气象这也当然是其他窑口的瓷器造型无法比肩的。文人的文化气质、文化品位和审美胸襟是无法模仿的象的,这不是人人可学的知识,而是犹如老僧禅悟的智慧,非一般人所能企及,而这世上如徽宗一样的艺术王者,实在是凤毛麟角,这也是后来其他窑口无论怎么努力地模仿北宋官瓷的造型,却总是不伦不类,总也达不到北宋官瓷大气和俊美的根本原因所在。

古朴典雅的大气造型

北宋官瓷在造型式样上,以古神器为宗,如龙生子,法脉正传,主要传世器型有瓶、尊、鼎、炉、觚、彝等非民间用品的款式,基本属皇室专有的礼器。不过,润美如玉的瓷器终究不可能完全等同古铜器和玉器,其古铜器和玉器上生动繁华的异形神兽、仙草花鸟等纹饰图案,也非瓷器所能精到的去表达,与其画虎不成反类犬,那就干脆舍弃对这些繁琐的形态和文饰的模仿。徽宗对厚釉几近过分的苛求,或许正是为了解决北宋官瓷不能太过于简陋这一问题,让玉润的瓷釉在烈焰中美妙的歌唱之后,北宋官瓷最后幽深的自然开片纹面,终于成为天然的装饰,且以干净洗练的线条脉络,更加突出地表现出了北宋官瓷简洁而又流畅的造型之美。

当然,在一些器物上,为防止过于呆板,徽宗恰到好处地饰以几道弦纹去加以变化,使之沉着而又灵动,且极其艺术地加强了胎体的筋骨,这便让胎体更加坚挺,结实,虽釉质厚重,胎骨也神完气足,撑的起朴拙深沉的重量,也经得起火焰长时间的煅烧,以至每件作品,或素面朝天,或筋骨挺拔外露,其随形变化,洒脱自如,均达到了朴实典雅、清水芙蓉的艺术境界,深蓄着徽宗倾心自然的的伟大哲学。在徽宗帝的正确领导和指示下,北宋官瓷 以自身古朴典雅的大气造型,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一代崭新的美学,自其问世,徽宗“重神韵,轻雕饰”,崇尚自然的美学理念和风格成为典范,并以其非凡的影响力,为陶瓷界所高山仰止,被陶瓷艺术家们广为接受和效仿。

文房用具匠心独运

北宋官瓷在礼器的造型外,虽其不烧制或根本不需要烧制日常生活用品,但出于个人的爱好,在文房用具方面,却是匠心独运,造型极为经典高雅,作品超尘脱俗,登峰造极,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故自成一大体系,是为北宋官瓷造型的又一大特色和亮点,这一器形的创作不独反映出徽宗个人的喜好和才华,包括蔡京等当时朝廷重臣及文士,对其艺术成就无不为之叹服。其文房用具主要器形有山字笔架、笔筒、水注、水盅、臂搁以及尤适合烧制梅花冰片的各式各样的笔洗,诸如葵口、荷口、寿桃、兽耳等等,变化无有穷尽。

正缘于徽宗别出心裁的艺术创造和发挥,北宋官瓷才终于将朴素简单的文房用具,塑造和提升到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高度,成为稀世罕有的文房至宝。当然,北宋官瓷的文房作品问世后,其它窑口自是不乏熙熙攘攘追仿,但因其文化修养和艺术品位根本无法与徽宗相比,更遑论徽宗卓尔不群的文人气质了。故而,千百年来,摩肩接踵的效仿者虽不计其数,所仿物件纵然可车载斗量,堆积如山,不过与北宋官瓷传世器物相较,均让人有不伦不类感叹,太缺乏美感了。时至今日,徽宗北宋官瓷的文房用具造型, 仍是天下书桌文案上的第一神品,虽不乏模仿者,却始终无有能超越者。

藉此而言论,仅就北宋官瓷冠绝天下的祭祀礼器和文房用具的艺术成就来说,即可从中体悟到北宋官窑的基本性质:烧制礼器乃是为王朝帝国所用,追求的是国家的礼仪和尊严,绝非民间的商业利益;烧制文房用具则完全属于徽宗个人的爱好,其作品也深蓄着徽宗个人的艺术智慧。而能把文房用具玩到这种精绝的地步,想烧什么烧什么,完全按个人的喜好行事,除了徽宗亲自设置、并能够随心所欲亲自驾驭的窑口,还有哪个窑口能有这样的气度和洒脱?从一定意义上来论,北宋官窑虽以“官”名世,其实归根到底就是徽宗个人的窑口,非但为徽宗亲自所建,徽宗个人也一直活动其中,其作品自然独具禀赋,凝聚着徽宗个人杰出的艺术才能且蕴含着徽宗独高的审美意蕴,这也是北宋官瓷的与其它窑口包括汝窑不共的根本特点。

基于这种因缘,在很大程度上来说,鉴定两宋的官瓷,只要看鉴定的作品是否是礼器,造型是否规整,便可一眼就能断其是否是官瓷。若不合法度,非礼器大气典雅的造型,又不是徽宗极富文化品位的经典的文房用具,无论是什么样的瓶瓶罐罐,都可先将其剔除出官瓷之圈,根本用不着再去考量其什么釉色和工艺了。徽宗的北宋官瓷可不是随意烧制出来的,因为徽宗的官瓷有“宣和博古图”为依据,几乎件件有典,不仅标准、规范、规整且禀赋深意,否则何以称“新成礼器”呢?当下古玩市场赝品充斥,各门类做旧的瓷器琳琅满目,真真假假,真让人眼花缭乱,唯北宋官瓷鲜有作假的器物现世,其终极原因在于,官瓷作为帝王之物,代表着帝王和朝廷的尊严,非但在世上从不买卖流通,在真正意义上,也决不可能作为殉葬物出土,当然,千百年也从未出现过考古发掘的个例。即使有想造假者,只要了解官瓷的出身及使用和收藏范围,必会望而却步,就是真的官瓷传世品也需有清晰的来历,要仔细说明其传承,更遑论什么存疑的赝品了。 寡鲜难觅的北宋官瓷,若非当时的皇族后裔,祖上又非两宋贤相名臣,即便想偷想抢也不可能有机会。故而,熙熙攘攘的古玩市场上哪会有什么可让人捡漏的官瓷?

北宋官窑瓷器的特点是什么?


北宋官窑瓷器的特点是什么?我不是一个政治家,但是我非常感谢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艺术,开创性的审美境界,把中国文化艺术做到了极致,至今也无人超越,他就是宋代皇帝——宋徽宗。

中国陶瓷业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大名窑为鼎盛时期,是宋代专属名词,特指宋代官窑御用的产品。

而这五大名窑中,唯独北宋官窑到现在也没找到它的窑址。因此,给我们鉴定北宋官窑瓷带来了很多困难,和诸多不便。

北宋官窑自1107年在京师开封设置,直“靖康之难”后开封沦陷,该窑存世的烧造时间不过十余年,而存世至今的器物,就少之更少。

因此鉴定北宋官窑瓷是中国陶瓷业的一道难题。尽管如此,我们更要认真研究、考证。我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用研究的成果打开窑址的大门。

北宋官窑瓷是中国陶瓷艺术的极致和巅峰,它的研制成功,沁润着帝王独具禀赋的智慧,将中国的艺术审美境界带到了一个新的纪元。历史的烙印永远铭刻着这位皇帝——宋徽宗。当今天,我们每个中国人谈起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时,都觉得光彩照人。

开封——这个中原古城,在世界地图上永远标注着历史悠久、重要的发祥地等代名词。也正因为北宋官窑瓷落户于此,我们才嗅觉到她给我们带来了高雅艺术和美好的境界。让我们用敬仰的心灵,认真地研究北宋官窑瓷,通过鉴赏和交流,领悟到艺术的内在和卓越文化的魅力。

第一、北宋官窑瓷的特点;

北宋官窑瓷的器型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礼器类、二是文房用具类。礼器类,主要是严格按照宋徽宗推崇“新成礼器”的主导思想和观点,严格按照《宣和博古图》为造型蓝本,以仿古代青铜器为主,使其件件有典,达到“尚其象”“格神明”的艺术境界。

礼器类为朝廷所用,有瓶、尊、鼎、炉、觚、簋等非民间用品及款式;文房用具类主要为笔筒、笔洗、笔架、水盂、水注等,笔洗的造型很多,有直口、撇口、葵口、侈口、花口、鼓钉寿桃、炫纹、兽头、等。

多种样式。真正符合文人的艺术想象力。北宋官窑瓷将文房用具提升到令人惊叹的艺术高度。

北宋官窑瓷在原料选用上可以说是极其讲究和奢华,优质的原材料,要经过四季的风吹日晒,雨水、冰雪的浸润,到了春季自然软化,碾磨粉碎、过筛成粉、水积池澄,从中提炼瓷泥,反复揉搓,使之化为“绕指柔棉”。另外,还选用了上乘的翡翠、玛瑙等玉石磨粉入釉,使其釉质淳厚均润,肥若堆脂,纯净如水,莹润如玉,真正达到了“润、蓄、雅、净”的效果。

北宋官窑瓷器的造型,古朴浑厚,而不失精巧俊秀,比例协调,曲线优美,形态恰到好处,多一分显肥;少一分则瘦,高一分显莽;矮一分则墩。北宋官窑瓷无不表现出宋徽宗的审美境界和文人气质,这是历朝历代所不能仿的。

北宋官窑瓷无精美的雕饰和艳丽的涂绘,唯以简单精炼的造型及梦幻般的釉色,浸俏着自然开裂的纹片,让所有的人感到迷人的魅力来自艺术,而创造艺术的人一定秉承着至高无上的追求。

北宋官窑瓷的釉色是宋徽宗所喜爱的青瓷,天青、粉青、月下白、炒米黄等,窑变出深浅不同的青绿釉色,把青瓷所能表达的颜色完美的表现出来。不但彰显着闲散淡远的自然美,又韵含中庸、温和的中国传统文化儒教思想。

北宋官窑瓷开片裂纹极富有神秘感,冷热膨胀后受力不一,裂纹有大有小,有粗有细,更重要的是所裂纹路还有层次感,最多开裂层可达七层之多。所开裂纹是由最外层及表层开始裂,大片裂纹即“龟背纹”是器物遇冷后产生的,由于外部环境的关系,膨炸的同时,浑浊的窑烟炝色入内形成人们所说的“铁线”。所谓的“金丝”,则是器物出窑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形成的。细小的开裂纹路呈黄色,那是多年氧化的表现。注意观察:“金丝是围绕着铁线展开的”。这就是北宋官窑的特点之一“金丝铁线”。器物通身盛开,体现着一种大自然天地合一的美。

北宋官窑所选用的瓷土含铁量很高,这种含铁量高的胎体,遇到高温烧造时,器物的露胎处会形成一种黑紫的颜色,很像刷上的护胎釉,器物的口沿处施釉烧造过程中微有下垂,致使内胎外露,产生出“紫口”特征。而足底无釉处则成为黑红色表层,称之为“铁足”。因此,“紫口铁足”,是北宋官窑瓷的典型特征。

北宋官窑瓷,胎质细腻,胎体厚重,施釉层多,显得釉肥胎厚,有垂釉现象,刀修圈足不是那么精细,很像不规则的泥鳅背。

北宋官窑瓷的更重要的特征,也是人们鉴别北宋官窑瓷的法宝:即器物本身烧造时,堆积成很多乳沫状的气泡,有的气泡破了,形成了空洞,经过长期自然氧化,特别是经过八九百年的自然氧化后,用五十倍的放大镜发现破了的气泡空洞内是黑褐色的焦状体。而形成这种焦状态的自然氧化过程最少也得五百年以上。而明清两朝所仿制的宋官瓷的死亡气泡空洞,则是浅黄色的状态。那么,我得出一个结论:“时间越长,死亡气泡内的自然氧化颜色越深这是谁也仿造不了的”。

北宋定窑瓷器的鉴定方法都有哪些


北宋时期,定窑瓷器的发展进入鼎盛,劳动人民将其智慧和才能融入到瓷器烧制工艺中,形成了更具创新和先进的制瓷记忆。北宋中后期,定窑瓷器不仅制作精美,且色泽淡雅,纹饰秀丽,深受世人的喜爱,宋朝政府更是将其定为宫廷用品,使其身价大涨。而到了现代,对于北宋定窑瓷器的收藏也是如火如荼,该类瓷器在拍卖会上不俗的表现,也让很多人看到了收藏和投资的价值,收藏者众多,高仿者也不在少数。那么,如何鉴定北宋定窑瓷器的真假呢?北宋定窑瓷器的鉴定方法又有哪些呢?

一、泪痕

北宋定窑瓷器流釉多为条状,看起来和流泪一般,因而被称为是泪痕。这种表象仅在北宋定窑瓷器中出现,其他瓷器都没有,所以泪痕是鉴定北宋定窑瓷器真假和年代的特征之一。北宋早期的时候,定窑瓷器采用正烧发,流釉的方向是从口到底,到了中后期,改变了烧制方法,流釉的方向也从原来的方向改为从底开始到口。

二、竹丝刷痕

在北宋定窑瓷器的碗、盘当中都有这种特点,这是器物成型时后旋坯加工产生的,当然其他瓷器也有这种现象,不过不如北宋定窑瓷器的分布纤细,因此也是判断北宋定窑瓷器的一个特点。

三、底足

北宋定窑瓷器的底足类型比较少,多为平底或者是圈足,其中圈足与其他窑口烧制的瓷器不一样,且因为后期的覆烧,也让圈足能够裹住釉,最终将露胎处转移到器物上。不过,裹上釉层的器足就不如之前的那么好看,完美,有些地方施釉厚,有的薄,用手抚摸,有凹凸不平之感。

四、变形

北宋定窑瓷器尤其是碗类瓷器,大多有变形的迹象。即使是保存完好的瓷器,将其倒扣在平整的平面上,也会有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不是人力能做到的,所以,在鉴定北宋定窑瓷器真假时,将其倒扣,如果没有则可以判断是假的北宋定窑瓷器。即使是偶尔有人力做作,但因为是人力做的,给人一种不天然的感觉。

北宋定窑瓷器的市场价格非常高,不仅有收藏价值,投资价值也很大。这让很多不良商家十分垂涎,纷纷制作一些十分逼真的北宋定窑瓷器,希望以假乱真来谋求利益。对此,藏家建议大家在收藏北宋定窑瓷器之时,一定要紧跟几个判断技巧和特点,缺一不可,也不要听商家的忽悠,从自己的直觉、专业性入手,判断是否值得收藏。

北宋定窑瓷器精品鉴赏:

1:北宋定窑系白釉胆瓶,尺寸:高22.6厘米,估价:HKD 800,000 ~ 1,200,000,成交价: HKD 5,140,000 ,成交时间:2017.11.29,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7年秋季拍卖会。

2:北宋定窑划花莲纹洗,尺寸:直径20.6厘米,估价:HKD 5,000,000 ~ 7,000,000,成交价: HKD 5,080,000 ,成交时间:2015.12.02,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年秋季拍卖会。

洗广口深腹,近底处斜收,平底。外壁由下腹向上浅划六瓣线,洗内刻一茎长枝莲花,绕壁生姿,刻划流畅写意。莲纹为定窑中流行的纹饰,盖取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高洁寓意。莲纹的另一重涵义出自其读音与廉洁之廉相近,青莲亦可指代清廉。因此以莲纹装饰的定窑白瓷最能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如本件洗中所饰的写意莲纹易与同时期的萱草纹相混淆,尽管这一时期莲纹和萱草纹的花叶都较为相像,但是本件洗中所出现的荷叶可以明确无误的指出其纹饰为莲纹无疑。

3:北宋定窑白釉刻螭龙莲花莲瓣盘,尺寸:16.5厘米,估价:HKD 800,000 ~ 1,200,000,成交价: HKD 4,320,000 ,成交时间:2018.04.02,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春季拍卖会。

此定窑莲瓣盘,薄胎巧制,色呈象牙暖白,盘心妙刻螭龙,流畅利落,伴饰莲花串枝,秀雅隽永,古今皆宜,历经岁月却不减其美。莲,出淤泥而不染,正如君子之德,是以赵宋以降,为文士所珍。白釉定瓷,饰以莲纹,更显清丽脱俗。

4:北宋定窑黑釉鹧鸪斑盌,尺寸:直径19厘米,估价:咨询价,成交价: USD 4,212,500 ,成交时间:2018.03.22,拍卖公司:佳士得纽约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8年3月拍卖会。

5:北宋至金定窑白釉孩儿枕,尺寸:19.2厘米,估价:HKD 3,000,000 ~ 4,000,000,成交价: HKD 3,750,000 ,成交时间:2019.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秋季拍卖会。

此品采童子躺卧双手执荷之姿,造型可爱悦目。所罩白釉柔和,童子的侧卧姿势经精心模制,衣衫图案细腻,加上瓷枕上的周边装饰,妙仿织品华丽。始创于唐,尤盛于宋,人尽珍之。瓷枕除了为睡眠而备,更另有效用。讲究强健体魄,驰骋美梦,调养心神。晚明文人高濂在万历十九年(1591年)初刊的《遵生八笺》记载了书枕:「臞仙制,用纸三大卷,状如碗,品字相迭,束缚成枕,头枕上卷,每卷缀以朱签牙牌,下垂,一曰太清天箓,一曰南极寿书,一曰蓬莱仙籍。用以枕于书窗之下,便作一梦清雅。」枕用瓷材,消夏纳凉。北宋诗人张耒曾作《谢黄师是惠碧瓷枕》:「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

童子执荷造型的瓷枕,在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各个窑场都有烧造。

6:北宋定窑鸳鸯钮莲座带盖香熏,尺寸:总高32.8厘米,估价:HKD 3,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HKD 3,725,000 ,成交时间:2019.11.27,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秋季拍卖会。

盖呈圆饼形,盖顶巧塑二鸳鸯,交颈之姿缠绵缱绻,底部有两出气孔。香熏上半部为半圆形盛器,内口沿下刻一倒置的「月」字。外塑四层仰莲瓣。每瓣单独成型,下承倒花萼式底座,外印覆莲纹一周,内有卷草纹,下饰开光狮首纹。底座下端塑意云头腿。盖及香熏外壁施淡雅象牙白釉。

定窑器为五代、北宋和金代名瓷,被朝廷及各大宝剎奉为上品。1 官府对窑务极为关注,五代时期更在当地设立瓷窑商税务使 (或简称「瓷窑务使」或「窑务使」),此事在公元957年碑文中也有提及。2 部份定窑器铭「官」或「新官」款,以示其地位不同凡响,定瓷贵为宫廷用瓷,北宋朝廷一直订制不断。明清学者誉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如此一来,定瓷更是备受历代藏家追捧和重视。定窑器闻名天下,难怪宋代学者如陆游、叶置、周密等皆有提及,但首次详加分析此类收藏品的特征与价值者,当数明代学者曹昭。他在著作中指出:「古定器,土脉细色白而滋润者贵,质麄而色黄者价低。外有泪痕者是真,…… 宣和[公元1119至1125年]、政和[公元1111至1117年]间窑最好。…… 凡窑器茅篾骨出者价轻。」他还提到,当时定瓷的价格之贵已超越上乘景德镇官瓷。3 时至今日,定瓷的价值有增无减。藏家对定窑的盘盌类标准器趋之若鹜,工精制奇者 (如本拍品) 更是可遇而不可求。本香熏做工精绝,盖顶巧塑二鸳鸯,交颈之姿缠绵缱绻,座子状若盛放的仰莲。此器虽经修复,但巧夺天工的复杂造型仍清晰可见。鸳鸯颈部线条婉转流畅,乍看之下恍如白玉雕,盖因曲线曼妙若此在陶瓷之中殊为罕见。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鸳鸯足下沿盖所塑的一周仰莲瓣。每瓣单独成型,再与座子接合,底部衬翻卷的小巧花萼。这一布局既娉婷袅娜,且动感十足。座子下半部承如意小足,其上环饰一道开光,内有卷草纹及小巧狮首。开光之上为一圈覆莲纹,下端若如意云头。覆莲瓣内与开光内的卷草纹上下呼应。器内口沿下刻一倒置的「月」字。此器的造型暗指夫妻恩爱、忠贞不渝,因鸳鸯与莲合指「鸳鸯贵子」,而花卉之中,惟有莲蓬与花同生,而莲蓬多籽,故象征连生贵子。4 鸳鸯与伴侣长相厮守,且交颈之姿柔美缱绻,故代表琴瑟和鸣、相知相惜之情。其实,正如本香熏所用的白色,此处的莲花也与佛教息息相关。寺庙与佛教徒均喜用白色或无色半透明器物,因为透光这一特质象征佛光普照之下心境澄明、幡然醒悟。故此,白玉备受追捧,水晶与玻璃亦然。白色薄胎瓷也是礼佛之物,就是可证诸辽宁一座公元十二世纪初佛门古墓的出土文物,此墓的主人很可能是位份极高的僧侣。墓墙镶十四篇金字梵文,而随葬品更有一批精美定窑器和青白瓷。5 两者均属白瓷,各源自华北与华南。而且,两者的薄胎之作均可透光,故可作礼佛之用。这类莲座之上饰一对鸳鸯的香熏,其形制或脱胎于金属器。以制作工艺而言,金银器可锤揲成型,而青铜器则可浇铸成器,故难度较低。相形之下,陶瓷作品的定形要难得多。可是,北宋名窑却迎难而上。从挂釉之作看来,莲瓣的刻工格外细腻,瓣沿皆划一道轮廓线,正中缀一乳钉。惟其浮雕莲瓣外观厚重,不像本香熏的莲瓣般楚楚动人、娉婷而立。

定窑采用的是较难塑形的白色瓷土,主要以拉坯成型,纹饰为划刻或模印,印花之作始见于十一世纪中叶,是用单体内模范印而成。本香熏由若干构件组成,并结合了拉坯与模制工艺。香熏主体为拉坯成型,而底座、莲瓣及盖俱为模制,最后用封泥将各组件接合成复杂的造型。座子内底仍有同心环状排列的小巧指纹,当年夯实模具内黏土的情景历历如见。此类香熏极难定型和烧造,能流传至今更是倍显珍贵。本拍品的特色之一,是其底座开光和覆莲瓣内精美的印花。这类繁缛的印花效果,是在窑烧之前用刻有图案的模具,在半干坯体上压出层次丰富、工致细腻的阳线纹样,与压花银器或织锦有异曲同工之妙。

7:北宋定窑刻莲纹盘,尺寸:直径16.5厘米,估价:HKD 3,000,000 ~ 5,000,000,成交价: HKD 3,400,000 ,成交时间:2015.12.02,拍卖公司:佳士得香港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年秋季拍卖会。

定窑是五大名窑中唯一以纹饰见长者,素有定州花瓷的美称。本件定窑于盘内装饰折枝莲花一朵,线条俐落,流畅如画,为定窑划花工艺的杰出代表。雕者先以长斜刀勾勒,继而用梳齿工具押刻蓖纹,最后于轮廓的一侧施加深峻的直刀,有如中锋、侧锋交替用笔,在牙白釉沉积处晕散出浓淡交替的笔墨韵味。而花、叶内加刻的蓖纹更是抽象的表现出了植物表面的质感。定窑中刻有此种纹饰的折腰盘殊不多见。

此式折腰盘应为北宋宫廷官样瓷,为曲阳定窑首创,在南宋时又在宫廷的授命下由越窑仿烧,期间亦可能有定窑南渡工匠的参与。装饰典丽的定窑瓷器不仅为宫廷所重,亦符合当日的文人品味。苏轼《试院煎茶》诗中有言,「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即是北宋文人用带有装饰的定窑饮茶品茗的一个例证。

8:北宋定窑刻牡丹花纹盌,尺寸:直径20.48厘米,估价:USD 1,000,000 ~ 1,500,000,成交价: USD 3,370,000 ,成交时间:2015.03.17,拍卖公司:纽约蘇富比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5年3月春季亚洲艺术周。

9:北宋至辽定窑白釉盘口瓶,尺寸:37.5厘米,估价:HKD 2,000,000 ~ 3,000,000,成交价: HKD 2,500,000 ,成交时间:2019.10.08,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专场:2019年秋季拍卖会。

钤印款识:款识:底刻《官》字。

此瓶器形简洁优雅、釉色纯净,其匀称的比例、细致的胎体和光滑的白釉,均令人过目难忘。这是河南省定州窑早期罕器,足上刻「官」字,表明乃供宫廷使用。从唐至宋,大墓均有出土刻「官」或「新官」字样的白釉瓷器。

北宋“官钧”瓷器明代造!?


前段时间,从深圳传出“官钧”瓷器“明代造”的观点,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极大波澜。

在中国大陆,“官钧”瓷器已普遍被认定为北宋钧窑的代表性产品。虽然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就有欧洲学者率先提出“元末明初说”、“明代说”,日本及中国一些学者又相继提出“金代说”。但是依旧没有一个使大家都信服的准确定位。这次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主办的中国深圳“官钧”瓷器学术研讨会,得出的“官钧明代说”观点是否能够站得住脚呢?如果站得住脚,那么会对“官钧”的市场行情及收藏地位有多大的影响呢?为此我们专题策划出“北宋官钧瓷器明代造!?”主题,将各方的论点论据提供给大家探讨,以期大家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官钧”的历史地位!

本栏目和中华博物网“聚友堂”之“鉴陶赏瓷”栏目同步进行,欢迎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

“官钧”瓷器原是明代造“官钧明代说”证据确凿

近年来,随着河南禹州市钧台窑遗址最新出土文物的发现,更多中外学者对“官钧北宋说”这个主流论点提出质疑。去年在河南禹州举行的钧窑学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就“官钧”瓷器究竟是北宋还是元末明初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但由于缺乏关键性的证据,该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无法有定论。钧瓷“北宋说”仍然占据着主流。

深圳文物考古鉴定所的专家们一直在关注“官钧”瓷器年代的争论。今年初,该所获知有一批“官钧”瓷器刚刚在河南钧台窑遗址出土后便由于保管不善而流落民间,便向深圳市宣传文化基金评审委员会提出申请,准备将这些珍贵的文物回收珍藏。在获得该基金资助后,他们以有偿捐赠的方式接收了约160件“官钧”瓷器标本。其中包含许多前所未见的器类与器型,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

事实证明,这批标本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它们正是古陶瓷学界一直在寻觅的物证。此后,深圳文物考古鉴定所的专家们如获至宝,马上开展了对这批钧瓷生产年代的研究。经过科学细致的器物排比、文献考察和广泛征询,大家一致认定,所谓“官钧”瓷器实为明代产品,绝非北宋制品。比如其中一件“方流鸡心扁壶”就是具有断代意义的典型钧瓷器形,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有力佐证。

在本次研讨会上,深圳文物考古鉴定所所长任志录和副所长郭学雷正式公布了“官钧明代说”的研究成果,并为这项成果提出了详实可靠的证据。他们提出,传统认为的宋徽宗“艮岳”与“花石纲”之役与“官钧”花器并没有必然联系,所谓钧窑位列“宋代五大名窑”的说法也是根据部分明清文人的推测和伪书《宣德鼎彝谱》的演绎而以讹传讹,钧瓷“北宋说”的重要依据“宣和元宝”钱范同样存在重大谬误。因此,钧瓷“北宋说”的观点缺乏论据支撑。

根据深圳文物考古鉴定所对这批新出土的“官钧”瓷器标本的深入研究,无论通过器物类型学排比、考察特殊釉色品种出现的时间,还是对相关绘画资料的比对研究和真实历史文献的梳理,都有相当确凿的证据证明,“官钧”瓷器的生产时间为明代永乐、宣德年间。

与会专家表示肯定

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官钧明代说”的正式提出不仅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们的浓厚兴趣,而且受到了他们的肯定和支持。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孙新民与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理事陆明华都一致认为,明朝初年应该是烧制该批“官钧”最可能的时代。“官钧”瓷器许多特征与宋陶瓷比较出入很大,大量“官钧”瓷器造型厚重,胎、釉与普通钧瓷不同。“官钧”瓷器多见的内外不同釉色的装饰,与明初五爪龙印花器物有共同的装饰趣味。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陈克伦也是“官钧明代说”的支持者,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该馆曾经用先进的“前剂量饱和指数法测定瓷器热释光年代技术”对历年出土的不同钧窑标本进行年代测试,结果所谓“北宋钧瓷”的年代为距今660年至630年的14世纪后期,即元末明初时期。结合其他诸如文献、考古及器物学资料,陈克伦认为“官钧北宋说”是一种历史的误会,其真实年代为元代晚期至明代早期。

在闭幕式上,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刘新园为本次研讨会作学术总结时说,深圳文物考古人员通过努力、精细的工作,本着探求真理的精神出发,提出明代为“官钧”烧制时代的观点在中国考古界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官钧北宋说”的始作俑者为明清古董商人,他们为了谋取利润,不惜夸大文物“年龄”,以至于将“官钧”瓷器的面目掩盖起来。深圳文物考古人员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发现了从明朝王墓中发掘出来的金壶、银壶的文物造型与很多“官钧”瓷器造型的相似之处,进而得出“官钧明代说”的证据是靠得住的。最新在钧台窑遗址出土的“方流鸡心扁壶”的造型就具有公认的明朝器物特征,更有力地证明了“官钧”瓷器确实是明代制造。

新学说不影响钧瓷价值

民间有种说法:“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官钧”瓷器的市场价值非常高,收藏这种古瓷器的爱好者也很多。“官钧明代说”使这种瓷器的生产年代比“北宋说”往后延迟了300多年,会不会影响当今收藏市场上的钧瓷价值,从而给收藏者带来损失呢?深圳文物考古鉴定所的专家对记者表示,新学说的出台非但不会影响“官钧”瓷器的收藏价值,反而会更加凸现它们的珍贵之处,明代生产的“官钧”瓷器同样有升值的可能。

深圳文物考古鉴定所副所长郭学雷对记者说,“官钧”瓷器目前的市场价值每件大致都在二三百万左右。由于陶瓷市场价值的高低主要受器具本身的工艺精细程度和艺术价值的制约,烧制年代对陶瓷价格影响幅度不大。“官钧明代说”得到确认,说明钧窑在明代达到了瓷器釉色装饰的最高峰。中国的精细陶瓷制品一直都价比黄金,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陶瓷器物今天的市价多以数百万计。所以,“官钧明代说”提出后,不但对“官钧”瓷器的市场价值不会有影响,反而会使其更加珍贵。

“官钧明代说”的成果将对中国文物考古与中国陶瓷史产生深远的影响。深圳文物考古鉴定所所长任志录说:“这项研究成果使多年来困惑学界的‘官钧’生产年代之谜得到破解,其意义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年代考证。我们通过以考古学为基础、靠材料说话的实证路径,改写了中国古代陶瓷史,必将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北宋磁州窑瓷器有什么特征?


北宋磁州窑瓷器有什么特征?北宋磁州窑瓷器,从其胎,釉,型,纹饰,装饰技法,口足看有其独特的特征;即灰胎,使化妆土、玻璃釉、剔、划、印、绘、纹饰、平圈足。

1、胎:磁州窑胎由于使用了本地大青土或黄土。其胎质有两种:一种灰白,青灰,香灰,胎质坚细。另一种呈土黄,褐红,胎质粗松。磁州窑为了弥补灰、黄胎体粗糙的不足,除黑釉器外,普遍都使用白色化妆土,装饰胎面。又叫打粉地。这是磁州窑瓷器的主要特征。

2、釉:釉有白釉,绿釉,黑釉,棕黄釉等。白釉、绿釉多为白色化妆土打底,装饰完花纹后,罩以透明玻璃釉。其釉层均匀,无泪痕,有的有开片。黑釉,黄釉不使用化妆土打粉底,直接在胎体上施釉。

3、型:磁州窑器型多以生活用器为多。如:瓶、坛、罐、炉、枕、盘、碗、盆、盒、钵等等生活用器应有尽有。

4、纹饰:北宋磁州窑纹饰有两种。北宋早期是硬装饰,也就是胎色装饰。硬装饰主要以剔、刻、划,模印为主。图案多为缠枝牡丹,龙,凤,莲花,鱼,水波,折带,玄纹,珍珠底等。北宋晚期出现软装饰,也就是彩釉装饰。软装饰以毛笔彩绘为主。主要用黑彩画和红绿彩绘。图案多为缠枝牡丹,龙凤,人物,花鸟,文字,楼阁等。

5、装饰技法:由于使用了白色化妆土,装饰技法打破了过去单色釉的装饰,创造出许多美丽缤纷的装饰图案,装饰品种达60多种。如:白底剔花,白地划花,白地绿彩,白地黑彩,白地褐彩,珍珠地白花,珍珠地黑花,黑釉凸线,绞胎等等。把剔、刻、划、绘,相互搭配,使装饰技法活泼,图案华丽。将磁州窑瓷器推上了一个艺术品的新高峰。

6、口足:北宋磁州窑瓶多用翻卷口,只此一朝。还有花口,盘口,折沿口,平口等。足多为宽圈足,足底平削。还有喇叭口等等。

三、北宋磁州窑官窑器二件(均为私人收藏家收藏)

北宋磁州窑官窑器中有官窑器与民窑器两种。官窑器多为酒瓶,造工精细、造型大气,图案规整,完美无缺,具有皇家霸气。而民窑器相比较,造工粗糙,随意性强,没有规矩,难登大雅之堂。看官窑器两件。

1、北宋磁州窑官窑白釉剔花牡丹纹酱釉底大梅瓶

梅瓶,北宋创烧的一种酒瓶,因盛美酒而称「美酒瓶」谐音:「梅瓶」。也有因插梅花而得「梅瓶」。

胎:该瓶胎体为香灰色胎,胎薄体轻,质坚细密,修胎规整。内不修胎。

釉:施透明玻璃釉。釉内无气泡。釉面细开片。

型:高颈翻卷口,肩宽圆润,体型修长,站立稳健,具皇家霸气。

纹饰:四层纹饰:一层肩部划卷草纹,二层腹部剔,划缠枝牡丹纹三组。三组牡丹用三分法分为三等分。三层胫部划卷草纹。四层足部划莲瓣纹。

工艺:该瓶工艺特征,采用在青灰色胎体上,缺涂一层酱色化妆土,然后再上一层白色化妆土,在半干时的化妆土上,迅速剔刻下牡丹花、叶以外的白色化妆土,露出酱色底子,再划出牡丹花瓣,叶茎,卷草,莲瓣等纹,然后待干燥后上透明釉。一幅酱底白色牡丹花图便显露出来。其工艺难度在于,先要有定型纹样,再用剔,刻,划工艺相结合技法。要求工匠有极高的熟练技术,在半干的化妆土上作画走刀如飞,用刀如笔,剔刻自如,划刻严谨。如宣纸上作画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而后还要用大匣钵装瓶陶治。

口足:口为翻卷口,仅北宋一朝特有。足为宽圈足平削,足底无釉露胎。

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工匠能造出如此霸气规整的大酒瓶,其难度,制作成本,绝非民窑可为。其使用者,只有皇室贵冑,非寻常百姓家可使用也。流传至今可谓宝中之宝也。

2、北宋磁州窑官窑白釉划花珍珠底牡丹纹大梅瓶

尺寸:高37cm,口径8cm,足径15cm,可盛酒十斤(5000千克)。

胎:香灰色胎体,胎薄体轻,修胎规整大气,内不修胎

釉:透明玻璃釉,釉内无气泡,釉面荞麦地窑灰,釉面有细开片。

型:高颈翻卷口,宽肩,壮腹,细胫圈足,体壮而不肥,肩宽而不矮,肩腹圆润平滑,体型秀美大气,尽显皇室之霸气。

纹饰:白釉划花牡丹纹珍珠底。纹饰有三层,肩胫上下两层划水波纹,中间腹部绘三组缠枝牡丹,三组牡丹用三分法平均分开。像朵朵牡丹开在满地珍珠上,一派珠光宝气。

工艺:该瓶使用单线条划花工艺。即在香灰色瓷胎上,涂一层白色化妆土,待化妆土半干时,工匠用刀迅速划出牡丹纹,水波纹和珍珠底。划掉化妆土的单线条,露出香灰色底,然后施以透明玻璃釉,一幅满地珍珠的牡丹图便呈梅瓶上。虽工匠刻意时有随意性,但规幅的图案设计,流畅的线条,显示出皇家御用器的精致,规范和工匠的高超技艺。

口足:口为北宋特有翻卷口,足为圈足平削,足内无釉露胎。该瓶为北宋官窑器,流传至今为宝中之宝。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北宋、金、元鈞窰瓷器的特徵》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北宋、金、元鈞窰瓷器的特徵》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北宋官窑瓷器的鉴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