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 > 导航 >

从痕迹上谈古代陶瓷的鉴定技巧

从痕迹上谈古代陶瓷的鉴定技巧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纹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2020-05-21

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

很多朋友包括我们同行都曾谈论过一个话题:陶瓷最难鉴定也最容易鉴定。如今,这种说法又变了:陶瓷最难看了,书画最容易鉴定。因为书画家每个人的风格比较单一,虽然有模仿,但还是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陶瓷涉及到窑口众多,每个时代的东西很多,真假难以辨认,因此很多人对陶瓷鉴定感觉如雾里看花一样。如何鉴赏中国古陶瓷?本期编辑特别邀请首都博物馆研究员、著名陶瓷鉴定专家王春城为广大藏友指点迷津。王老师坦言,他就讲一种方法,其核心问题就两个字:自然。

经实践检验,鉴赏中国古陶瓷要从瓷器痕迹上来分析。

使用痕迹:瓷器传世的最好见证

判断一件东西的真伪,光从釉、器型、纹饰、烧造方法等传统鉴定方法出发还不够,我觉得用一些痕迹的方法来辅助鉴别,很有必要。

比如说传世的东西一定要有传世使用的痕迹,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凡是流散在民间的东西,它的经历一定是非常之坎坷,这和故宫不一样,故宫依然有很多东西非常光鲜,那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保存的,这些东西我们很难见到,也很难摸到。在判断传世品当中,自然使用痕迹是我们鉴定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次鉴宝中,一位老先生挺不留情面地拿来一个大将军罐,往桌子上一搁,指着我鼻子说“坐那儿”,吓我一跳。没等我开口他就说:“你先别说话,这件东西的真假不重要,你得给我说出为什么。别两个字,假的,就给我打发了。”我把这个罐子翻过来,对老先生说:“我给您提个问题,圈足,圈足里面檐口的位置磨损程度为什么和外面的磨损程度是一致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它能磨损这么一致?您能告诉我吗?”老先生确实是一位前辈,拿过来说:“假的,不用说了。”

什么是正常的使用痕迹,什么是人为的使用痕迹,在摸索中大家会慢慢了解。一看感悟了,没有问题;再看迷惑了;再看推翻,不相信了,经过几个来回以后,就会总结出一个适合自己的区别痕迹的方法,这样再鉴定才会有意义。

工艺痕迹:各个历史时代的缩影

工艺痕迹应该说是非常复杂的,也非常难搞懂。元代以前老窑瓷器,里面基本上是不修胎的,自然拉出来的。在拉的过程中有一厘米左右的螺旋式拉坯痕迹,或深或浅,因器型、窑口、生产地域不同而定。以前我总结了半天,认为凡是有这种拉坯痕迹都差不多。为什么得出这种结论?因为这么多年我到景德镇去看,发现这种拉坯没有人会了,不多见了,拉出来的效果和我说出来的这种现象有很大的区别。

我现在的体会是有很多气孔痕迹、褶皱痕迹在一些粗制仿品器物上过于集中,比如拉坯以后就人为制造一些褶皱痕迹或者是气泡痕迹,不是很均匀很自然。拉坯和炼泥的工艺过程,包括修足的工艺过程很复杂,到今天为止,我几乎没有见到一件现代仿品的底足是这么样的,我讲得都是小件器物。无论是高足杯还是盘碗,平切足成直角,烧出来以后平切足的内部向里收缩,几乎成为一个抛面八字形,这种东西怎么形成我不得而知,好像就靠外沿的边支撑烧的,里面是一个八字形,大多见于出土。北京元代墓葬和元代教堂出土了很多这样的器物,包括北京很多工地出土的盘碗器型几乎都是这种器型,为什么会这样?无外乎减少器物本身和垫底的接触,但是我们理解翻过来就是平切内刮一刀,就是那么简单,但是内刮一刀的速度和技术水平炉火纯青,让你感觉到它就是一个自然的收缩,根本不是内刮一刀的,刮一刀的痕迹根本找不到。我们知道宋代的耀州窑,平切足内刮一刀外刮一刀痕迹非常清楚,因为胎泥本身的硬度不一样,在刮的过程中碰到硬的地方会有一些跳刀的痕迹,这种痕迹根本找不到,只能理解为是一个自然收缩,但是凭什么光收缩里面不收缩外面呢?对这些未知数的东西,我们至少应把一些现象掌握,到现在我没有见到一件仿品能够达到这种程度,诸如此类等等工艺上的特征和痕迹,都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

出土痕迹:历代瓷器出土的铁证

出土痕迹是一个很重要的痕迹,这个痕迹把握起来有很多的困难。同样是北方的土,北京的土和内蒙的土、东北的土是不一样的,南方的土,比如说四川、重庆的土,和江西的土、福建的土又不一样,土质都有很大差异。

首先我们了解人为附着的方法。一是胶粘,无论它是用乳胶、鸡蛋清,或是其他现代化的材料来粘合,都需要一层层地粘,粘完以后不能暴晒,一晒就裂了,一定要放在阳台或犄角旮旯里,慢慢阴干,水分自然挥发,挥发以后掸掉的就掸掉,掸不掉的就永远附着上面了。这种附着的层次是不清晰的。还有一种方法是埋在地里,埋个三两年,三年以上的不是没有,少,这是因为人们的浮躁,埋了这么多年一定是希望盈利的。好比我们说民国的东西,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瓷器、玉器、铜器都非常的精到。虽然大清朝不复存在了,但那个朝代对这些匠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匠人们的心是静的,他崇尚一门手艺,有了这门手艺才有饭吃,所以他做的东西一定是踏踏实实的,是经得住推敲和琢磨的。现代人浮躁到这种程度,他沾的泥土也和浮躁的心贴在一块了,无论能埋多少年也是一样地要作弊,这往往也是暴露他们马脚的地方。

taoci52.com扩展阅读

从釉面鉴定古代瓷器真伪的方法


釉是陶瓷器表面的一种玻璃质层。釉层的作用是使陶瓷表面光洁美丽,吸水性小,易于洗涤和保持洁净。由于釉的化学性质稳定,釉面硬度大,又使瓷器具有经久耐用和耐酸、碱、盐侵蚀的能力。此外,颜色釉还能起到装饰作用,使瓷器美观。我国古代陶瓷釉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釉的成分,可以分为石灰釉、长石釉等;按照烧成温度,可以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按照烧成后的外表特征,可以分为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结晶釉、玻璃釉、开片釉、窑变釉等。此外,施釉方法也有多种,如浸釉、蘸釉、浇釉、喷釉、荡釉、滚釉、刷釉等。下面我们来说说从釉面鉴定古代瓷器真伪的方法。

釉与器物窑口鉴定

古代陶瓷生产,釉的材料来源,同胎土一样,一般也是就地取材。由于釉的成分不同,以及烧成温度、窑内气氛、施釉方法、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各个地区、各个窑口的陶瓷产品在釉方面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特色,具有比较鲜明的特征。如唐代寿州窑瓷器以生产黄釉为主,另外还有黑釉、茶叶末釉和窑变釉等。黄釉色调深浅不一,釉色呈现出黄、蜡黄、鳝鱼黄、黄绿、黄褐等色,器物积釉较厚处常呈现翠青色窑变釉。采用蘸釉法施釉,一般施釉不及底,多数器物的底和圈足无釉,常有流釉现象,在器物下腹部出现蜡类痕。釉层厚薄不均,釉色浓淡不一,玻璃质感强。胎釉结合有时不紧密,出现剥釉和自然开片现象。

古代瓷窑,有的虽然同时生产多种釉色的产品,但一般都以一种或几种釉色的产品而闻名。如邢窑、定窑的白釉,寿州窑的黄釉,汝窑、南宋官窑、耀州窑、越窑、龙泉窑的青釉,建窑的黑釉,钧窑的天青釉、月白釉、玫瑰紫釉等。一些窑口釉的特征,有时甚至比胎的特征更明显。有经验的古陶瓷鉴定者,有时只需要看一看器物的釉,即能大致断定其窑口。如钧窑的蚯蚓走泥纹、定窑的蜡泪痕与竹丝刷痕、宋代耀州窑瓷器底足处的姜黄色釉等特征,这些都是鉴定瓷器窑口、乃至真伪的要点之一。

怎么从釉面鉴定古代瓷器的真伪?


怎么从釉面鉴定古代瓷器的真伪?

釉是陶瓷器表面的一种玻璃质层。釉层的作用是使陶瓷表面光洁美丽,吸水性小,易于洗涤和保持洁净。由于釉的化学性质稳定,釉面硬度大,又使瓷器具有经久耐用和耐酸、碱、盐侵蚀的能力。此外,颜色釉还能起到装饰作用,使瓷器美观。我国古代陶瓷釉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釉的成分,可以分为石灰釉、长石釉等;按照烧成温度,可以分为高温釉和低温釉;按照烧成后的外表特征,可以分为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结晶釉、玻璃釉、开片釉、窑变釉等。此外,施釉方法也有多种,如浸釉、蘸釉、浇釉、喷釉、荡釉、滚釉、刷釉等。

釉与器物窑口鉴定

古代陶瓷生产,釉的材料来源,同胎土一样,一般也是就地取材。由于釉的成分不同,以及烧成温度、窑内气氛、施釉方法、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差异,各个地区、各个窑口的陶瓷产品在釉方面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特色,具有比较鲜明的特征。如唐代寿州窑瓷器以生产黄釉为主,另外还有黑釉、茶叶末釉和窑变釉等。黄釉色调深浅不一,釉色呈现出黄、蜡黄、鳝鱼黄、黄绿、黄褐等色,器物积釉较厚处常呈现翠青色窑变釉。采用蘸釉法施釉,一般施釉不及底,多数器物的底和圈足无釉,常有流釉现象,在器物下腹部出现蜡类痕。釉层厚薄不均,釉色浓淡不一,玻璃质感强。胎釉结合有时不紧密,出现剥釉和自然开片现象。

古代瓷窑,有的虽然同时生产多种釉色的产品,但一般都以一种或几种釉色的产品而闻名。如邢窑、定窑的白釉,寿州窑的黄釉,汝窑、南宋官窑、耀州窑、越窑、龙泉窑的青釉,建窑的黑釉,钧窑的天青釉、月白釉、玫瑰紫釉等。一些窑口釉的特征,有时甚至比胎的特征更明显。有经验的古陶瓷鉴定者,有时只需要看一看器物的釉,即能大致断定其窑口。如钧窑的蚯蚓走泥纹、定窑的蜡泪痕与竹丝刷痕、宋代耀州窑瓷器底足处的姜黄色釉等特征,这些都是鉴定瓷器窑口、乃至真伪的要点之一。

如何通过使用痕迹鉴定陶瓷


如何通过使用痕迹鉴定陶瓷​。

对于很多热爱或者投资陶瓷的人来说,一开始能够鉴定一件的古瓷很不容易,但熟悉后又很容易。如今,这种说法又变了:陶瓷最难看了,书画最容易鉴定。因为书画家每个人的风格比较单一,虽然有模仿,但还是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陶瓷涉及到窑口众多,每个时代的东西很多,真假难以辨认,因此很多人对陶瓷鉴定感觉如雾里看花一样。判断一件东西的真伪,光从釉、器型、纹饰、烧造方法等传统鉴定方法出发还不够,专家认为,用一些痕迹的方法来辅助鉴别,很有必要。

比如说传世的东西一定要有传世使用的痕迹,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凡是流散在民间的东西,它的经历一定是非常之坎坷,这和故宫不一样,故宫依然有很多东西非常光鲜,那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保存的,这些东西我们很难见到,也很难摸到。在判断传世收藏品当中,自然使用痕迹是我们鉴定的一个重要方法。

首先说,工艺痕迹应该说是非常复杂的,也非常难搞懂。元代以前老窑瓷器,里面基本上是不修胎的,自然拉出来的。在拉的过程中有一厘米左右的螺旋式拉坯痕迹,或深或浅,因器型、窑口、生产地域不同而定。如今去景德镇观察,发现这种拉坯没有人会了,不多见了,拉出来的效果和我说出来的这种现象有很大的区别。

当下瓷器中,有很多气孔痕迹、褶皱痕迹在一些粗制仿品器物上过于集中,比如拉坯以后就人为制造一些褶皱痕迹或者是气泡痕迹,不是很均匀很自然。拉坯和炼泥的工艺过程,包括修足的工艺过程很复杂。无论是高足杯还是盘碗,平切足成直角,烧出来以后平切足的内部向里收缩,几乎成为一个抛面八字形,这种东西怎么形成我们不得而知,好像就靠外沿的边支撑烧的,里面是一个八字形,大多见于出土。北京元代墓葬和元代教堂出土了很多这样的器物,包括北京很多工地出土的盘碗器型几乎都是这种器型,为什么会这样?无外乎减少器物本身和垫底的接触,但是我们理解翻过来就是平切内刮一刀,就是那么简单,但是内刮一刀的速度和技术水平炉火纯青,让你感觉到它就是一个自然的收缩,根本不是内刮一刀的,刮一刀的痕迹根本找不到。我们知道宋代的耀州窑,平切足内刮一刀外刮一刀痕迹非常清楚,因为胎泥本身的硬度不一样,在刮的过程中碰到硬的地方会有一些跳刀的痕迹,这种痕迹根本找不到,只能理解为是一个自然收缩,但是凭什么光收缩里面不收缩外面呢?对这些未知数的东西,我们至少应把一些现象掌握,到现在我没有见到一件仿品能够达到这种程度,诸如此类等等工艺上的特征和痕迹,都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

当然,出土痕迹是一个很重要的痕迹,这个痕迹把握起来有很多的困难。同样是北方的土,北京的土和内蒙的土、东北的土是不一样的,南方的土,比如说四川、重庆的土,和江西的土、福建的土又不一样,土质都有很大差异。

首先我们了解人为附着的方法。一是胶粘,无论它是用乳胶、鸡蛋清,或是其他现代化的材料来粘合,都需要一层层地粘,粘完以后不能暴晒,一晒就裂了,一定要放在阳台或犄角旮旯里,慢慢阴干,水分自然挥发,挥发以后掸掉的就掸掉,掸不掉的就永远附着上面了。这种附着的层次是不清晰的。还有一种方法是埋在地里,埋个三两年,三年以上的不是没有,少,这是因为人们的浮躁,埋了这么多年一定是希望盈利的。

好比我们说民国的东西,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瓷器、玉器、铜器都非常的精到。虽然大清朝不复存在了,但那个朝代对这些匠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匠人们的心是静的,他崇尚一门手艺,有了这门手艺才有饭吃,所以他做的东西一定是踏踏实实的,是经得住推敲和琢磨的。现代人浮躁到这种程度,他沾的泥土也和浮躁的心贴在一块了,无论能埋多少年也是一样地要作弊,这往往也是暴露他们马脚的地方。

从敦煌壁画谈陶瓷装饰的民族化


去年仲秋之季,我有幸参加陶瓷公司组织的参观写生团去名扬中外的敦煌石窟一览,亲眼目睹了这一艺术宝库的雄姿,从中吸取了不少的营养。古代艺术家及能工巧匠的传神佳作,使多少中外游客为之惊叹、拜倒!我们的先祖用极原始的工具依山开凿了几百个石窟,形成了辉煌壮观的石窟艺术,它怎能不激起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骄傲!骄傲之余应该想想怎样才能无愧于我们的祖先?无愧于如此丰富的艺术遗产?答案只有一个:继承和发扬。一、敦煌壁画的内容、题材及表现方法莫来窟所保存的从十六国末至北周之间的三十九个洞窟的四万五千平方米的壁画,是一部我国中古历史的形象画卷。它使我们看到佛教如何利用艺术魅力诱惑人们去追求虚幻?quot;佛国世界",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及未来的追求倾注于"神"和"西方极乐世界"里。同时,它也有力地证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是一个真理。壁画的内容尽管各个朝代不尽相同,但大都是以佛教始祖释迦牟尼过去无数世的行善本生活故事、因缘故事、以及这位超凡之圣者一生中的神奇传说来宣扬"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的佛教教义。壁画的各种题材绝大部分是以人物为主,利用大自然的山水、树木、花草、动物、禽鸟、建筑等环境,构成装饰性很强的连续画面。各朝代壁画都有对水的描绘,它说明人民群众对水的崇拜。富饶的敦煌盆地当时正是有水的灌溉,才产生了灿烂的敦煌地区文化。壁画的表现方法多是以主尊为中心的对称形式。通过构图、造型、线描和色彩等体现均衡、对比、统一、调和等形式美的原则,使每个洞窟具有明显的庄严、稳定、神秘的宗教气氛和浓厚的装饰性。特别是唐代的壁画,进一步融合了西域兄弟民族艺术和外来艺术的表现手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类型性格的规范,强调以形写神,把传神艺术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形成了统一的形神兼备的时代风格。在各个洞窟的壁画中反复出现最多的除了千佛像便是飞天了。根据各个朝代人们的审美习惯,飞天形象千变万化,不尽相同。既有短壮朴拙者,也有修长飘逸者。千姿百态的飞天总的都给人以欢乐、活泼、飘飘欲仙的印象。她们头載花冠披巾,身穿各色天衣,有的舞动双臂,模拟着各种舞姿,生动优美,有的手持各种乐器,吹奏弹拨,栩栩如生。人物之间活动的空间适度,毫无松散零乱之感。由于画面上色彩的强烈以比,人物造型的优美,不拘一格,再加上构图上的对称、均衡,以及线描上的精细、刚健、流畅,用色上的对比和统一,整个画面呈现出热烈而欢快的情调,并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飞天的体态、披巾和飘带曲伸转折,既填补了画面的空白又增加了飞天的动感。色彩上大多用明快的石青、石绿、赭石、白、土红等与深褐、黑相配合,呈现出一种清新、柔和、幽雅的装饰性格调。二、敦煌石窟艺术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古代艺术家们在敦煌壁画中表现出来的卓越才能,充分说明他们创造并掌握了我国绘画艺术的传统技法,特别是千百年来不断追求的传神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中国的民族文化能否为国外群众所接受呢?单从川流不息的国外游客对敦煌艺术的崇拜中就可找到答案。在遥远的中古时期,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佛教 的传播,在陆地上就是沿着丝绸之路由西而东。作为世界性的佛教,它所显示的民族特性通过佛教艺术反映得特别强烈。在人类中古社会交通闭塞的情况下,佛教曾经广泛的影响过亚洲各民族的心灵,而各民族的信徒又以当时的需要和自己的民族气质、风俗习惯、社会条件来接受佛教教义,并以自己的审美观和艺术技巧来塑造心目中的形象。所以说,经过中外交流而形成的灿烂壮观的敦煌石窟艺术既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瑰宝,又是和各国人民文化交流的结晶。它是既为中国人民喜爱又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敬仰的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三、用独特的民族文化来丰富我们的陶瓷装饰 我国是陶瓷的发源地,是陶瓷艺术的先祖。有近六千年历史的陶瓷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和丝绸都曾誉满全球。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陶瓷无论在制作工艺还是艺术水平方面遥遥领先的。只是近代的一个世纪,由于某些人为的原因。才落后了。近年来,陶瓷工业,特别是出口陶瓷发展很快。但同发达的工业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陶瓷生产从工艺、材质到器型、装饰都有很大差距,与世界陶瓷发展的速度是不相适应的。我是搞陶瓷装饰的,从听到、看到、接触到的一些情况看,我们的日用瓷装饰无论内销还是外销,总显陈旧、单调、框框多。除了工艺、材质本身所造成的一些原因外,这和设计人员眼界不开阔、思路不广、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是有关系的。我认为,闭关自守、唯我独尊固然不可取,光以洋人的好恶来决定一切同样要不得。国外有的一些艺术流派,就像夭折的婴儿,不等成长就消亡了。因为它不代表生活的主流,没有成长的土壤。如果我们去追求这种洋时髦,不加鉴别地跟着学,就会处于被动地位。日用陶瓷既是实用的商品,又是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它给消费者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而装饰往往是形成第一印象的关键。新颖、别致、和谐的装饰最能打动用户的心。在这点上,适应、迎合消费者的爱好固然重要,而用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装饰去蠃得消费者就更重要了。因条件所限,大多数设计人员对国际市场的行情了解得既少、晚、又片面,因此,前者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走,是被动的;后者才能跑在前头,变被动为主动。当然,这两条创作道路并不应对立,而要相辅相成,只是着重点不同而已。后一条路见效可能慢点,但从经济效益考虑,也应两者相结合。目前,国际市场竞争剧烈,特别是要在占世界陶瓷进口额三分之一以上的美国市场打开销路,加强出口陶瓷的装饰是至关重要的。很多事实证明,我国的传统装饰,只要移植得体,处理得当,国外消费者不仅可以接受而且颇受欢迎。国外一些有名的瓷厂,运用我国的一些传统装饰方法比我们自己还地道,并以此为荣,因为它来自陶瓷之国,而我们自己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有一位美商问?quot;中国民族花样的贴花纸现在很流行。西德、日本用得很好,做得很精致,为什么源流国――中国倒比不上呢?"这应该作为激励我们奋起的压力。继承传统的民族文化,不等于原封不动地照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将时代精神揉和进去。继承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老的形式赋予新的内容;或传统的内容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都会给人新感。这从我国人民的服装变化上就可得到很好的证明。不少几十年前的式样,如今又在新的质料、新的加工方法之下焕然一新,毫无陈旧之迹。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也是符合欧美人民的审美情趣的。法国哈瓦龙瓷厂认为他们的产品畅销于国际市场的窍门就?quot;把最老的和最新的紧密、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装饰瓷器。"古老而文明的祖国为我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只要我们去发掘、去学习、去运用,它就会像埋在地下的金子,重焕光华。我们的陶瓷装饰一定会面貌一新,以独具一格的风貌蠃来更多的消费者。四、一点尝试早在去敦煌参观之前,从资料上看到敦煌壁画中千姿百态的飞天,就引起我欲试于日用陶瓷装的愿望。根据宝石瓷的特点,我决定设计一套飞天图案装饰的餐具。将人物用于日用陶瓷装饰,古代早有先例。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原是作为统治阶级奢侈豪华、享乐生活的歌舞使形象出现的,同时她也储蓄着古代劳动人民遨游太空的美好夙愿。廿世纪八十年代,这一夙愿正在付之实现,,不久的将来,人们作星际旅游将成为现实。飞天,难道不可以体现这一新时代的新内容吗?在纹样的组织结构上,我决定采用传统的手法,结合器型特点,用云纹和飘带将单个飞天连续起来,组成边饰。飞天的手不宜动势太大,否则会影响装饰的宽度。我采取两手交叉、左用持花的姿式。飞天面带微笑,含而不露,体态苗条修长,既符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又适应了器型的要求。图案化的云纹和飘带既填补了画面的空白又增加了飞天的动势。盘类还加上用云纹和花朵组成的中心,与边饰相呼应并使装饰更丰满。色彩上同样吸取了壁画中明快、热烈的调子。以浅赭、桔黄、白为面匀以深红线条,既瓷质的固有色相谐调,又使装饰调子明朗、热烈而古朴。用深红色线代替金边,既经济又增强了装饰的整体感。纹样在衔接处留有较大的空隙,利于大批量生产。用其装饰的无光釉餐茶具一次提样订货就达二百三十余万件。可见,它是能为国外消费者所接受的。当然,这次设计只是我将敦煌壁画图案用于陶瓷装饰的一次尝试,存在的问题肯定不少。如何全面继承传统文化、推陈出新,这不是一个小课题。很多专家及艺术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经验。我在这里只不过是班门弄斧,以此来求教于各位老师及同行罢了。当前,西欧国家经济处于不稳定状态,在艺术上出现了一种"避世主义"的倾向,因而产生了对东方艺术的响往情绪。敦煌壁画的纹样已大量运用于丝绸中,成了很受欢迎的热门货。同样,古朴而瑰丽的敦煌艺术在陶瓷上也是在大有可为的。淄博地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色瓷为这种装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壁画中的藻井图案、龛眉、顶光、背光、边花都可作为日用陶瓷装饰的借鉴。各种优美生动的人物形象将是制作艺术盘、陶瓷壁画的好题材。而那些传神的彩塑会给雕塑家们以极大的启示。当然,继承传统要顺应时代潮流,这一点是任何时候也不能忘的。只要我们以中国人的自豪感去继承、发扬我们独特的民族文化,就能开拓陶瓷装饰的新局面,曾有"陶瓷之国"美誉的祖国一定会重新崛起在世界上。

古代陶瓷的鉴定举要


目前我们见到的鉴定报告和证书都非常不规范,寥寥几句形容词就代表了鉴定的全部内容,简单倒是简单,往往没有说服力。更何况有些人利用收藏者的无知,信口雌黄,颠倒黑白,致使鉴定报告和证书完全失去了公信力。规范鉴定报告和证书内容,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一步。

一件器物的鉴定报告或鉴定证书,到底应当如何出具呢?笔者认为如果确定一件器物为真品的话,就要把鉴定的全过程和鉴定内容详细记录在案并表述清楚。它包括器物的名称、实物照片、外形尺寸、外观描述、胎质鉴定、釉质鉴定、成型工艺鉴定、装饰工艺鉴定、装烧工艺鉴定、旧貌鉴定和综合结论等十一个方面的内容,需要面面俱到。

有藏友曾经问我:“搞鉴定的人常有一句口头禅‘这东西我没见过’。我们一听这话,就知道藏品被否定了,潜台词就是‘现代仿品’。请问,专家没有见过的东西都是仿品吗?”当然不是!资格再老的专家也不可能了解所有的古陶瓷产品,那么他们凭什么做出真假判定呢?说白了就两个字,没水平的专家凭“感觉”,有水平的专家看“工艺”。任何一件古陶瓷都不可能是天外来客,它既然是我们祖先制作的就必然留有时代印记,就要受到相关窑口的工艺影响。真品有真品的时代特征,赝品也有赝品的时代特征。只要我们对它的每一个细部特征都不放过,仔细研究,必然会得出一个正确结论。

比如,孔雀蓝釉,又称孔雀绿釉或翠兰釉,是以氧化铜和氧化铁为着色剂的低温铅釉陶器。它与唐三彩中蓝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后者是用氧化钴作着色剂。到目前为止,我们见到的最早的孔雀蓝釉器是宋金时期山西地区制作的磁州系产品。2002年有一件“显德年制”款的孔雀蓝釉的残片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许多古陶瓷专家和爱好者就此纷纷撰文,发表了各自不同的观点,说“真”者有之,说“赝”者亦有之。笔者认为,无论观点正确与否,这一讨论都是十分有意义的。它有助于我们将古陶瓷研究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2003年北京华夏物证古陶瓷鉴定技术研究所接受《收藏家》杂志社和收藏者本人之约,对这件残片进行了科学检测。

对元素进行分析。首先,我们采用XRF荧光光谱仪对残片的胎和釉的成分进行了检测。我们从中发现,该残片的制坯原料是一种含铝量极低,含钙量却极高的陶土。它与北方磁州窑系产品使用的大青土和白坩土有着天壤之别,根本不属于制瓷用的高岭土原料。它与唐三彩、宋三彩和辽三彩等陶器的制坯原料也相去甚远。其中三氧化二铝的含量仅有三彩陶器的1/5,氧化钙含量却是它们的20倍左右。查阅相关材料后得知,该残片胎质与江西大余硅灰石矿区出产的一种黏土的成分基本相同。从残片釉的成分中我们发现,其中氧化锌含量接近2%,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检测过的清代以前的所有陶瓷产品都不曾有过的现象。古代陶瓷釉的氧化锌含量均在0.4‰以下,属微量元素。而该残片釉中的氧化锌含量是后者的20倍。

进行釉质老化检测。我们采用红外光谱仪对残片的釉面进行了老化检测。与此同时,我们还对一件河北邯郸出土的孔雀蓝釉小罐进行了检测。前者的老化系数为0.11,后者的老化系数为0.17。现代仿品的老化系数一般在0.06-0.10之间。0.11的老化系数很可能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的产品。

根据科学检测数据和外观观察,我们的结论是:该“显德年制”款孔雀蓝釉残片不是后周“显德”时期的产品,而是民国时期所做。

古代陶瓷鉴定


鉴定瓷器真伪和断代是初学收藏爱好者的首要问题,只要掌握鉴定规律,领悟其中诀窍,疑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古瓷器的鉴赏上,观形看釉上手敲是几种常见的鉴赏方法。现在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古代陶瓷鉴定”。

一、远距离摆放好,先观形,看造型尺寸比例是否协调对称,因为古瓷制作十分讲究协调对称。

二、近距离再看釉,古瓷施釉较厚,釉面闪烁柔光;新瓷施釉较薄,闪火光。

三、看纹饰画工,古瓷纹饰多有寓意,线条都很自然流畅;新瓷运笔呆滞,线条僵硬。

四、看彩料颜色,古瓷施彩从视觉上看,感觉柔和,但施彩较厚,颜色发色也十分准确纯正;而新瓷施彩感觉生硬,但施彩却不如古彩厚。彩釉结合不紧,有粗松的感觉。

五、看底足,古瓷底足修整自然,足端刮釉留下的脚线流畅整齐。各个时期的修足都有固定的手法和尺寸。新瓷底足端脚线刮釉较浅,切足较随意,圈足一般都过于做作。

六、看胎质,古瓷胎质细密坚致,上手感觉重量适中,因为每件瓷器根据胎壁厚度尺寸长短,都有固定数量的用料。新瓷胎质虽然也细密坚致,但因不能掌握古瓷胎壁厚薄和长短比例尺寸,所以和古瓷相比,上手的比重或重或轻。

七、看款识,古瓷官窑器大多都有款识,古瓷款识书写工整严谨,底款字都与主题图案相对应。

八、最后,还可以上手敲敲,听听声音,古瓷因为年代久远,胎质经过多年的风化,敲出的声音也显沉闷,新瓷声音则显清脆悦耳。

从器形谈瓷器收藏代价


瓷器的器型变化多端,瓶、尊、炉、觚、壶、盘、碗、杯、罐、盆、盒、枕、缸、砚等都是瓷器的器型,本日我们在这里只讲四类,瓶,壶,盘,碗。为什么?由于常见,常见才是“胡同儿”说瓷器给各人带来的知识要素,假如我每天讲宋汝窑,您每天听懂了,见不到,又有什么代价呢?

一,瓶:

我们一样平常收藏瓷器中见到的各种瓶特殊多,什么抱月瓶,玉壶春瓶,琮式瓶,一大堆名词(此处省略100个名称),瓶也是收藏中各位藏友喜好的器型之一,为什么?由于瓶的生存难度较大,一样平常器型相对较大,有的有盖,更加难以生存。瓶展示结果最好,我们收藏瓷器大多摆设于家中,因此瓶是最受各位藏友喜好的。同时代价也相对最高。同样的康熙五彩碗大概卖不外一件光绪五彩瓶。瓶有许多种叫法,那么我们怎样判定瓶的路份呢。“胡同儿”逛市场发现,礼器代价最高,赏器次之,实用器最后,彩绘瓷比青花贵些,方瓶比圆瓶代价高,虽不绝对,但是精确率95%。从名称上看,礼器的名称最为拗口,好比琮式瓶。我们在一样平常生存中很少用这种名字。赏器一样平常器型较小,有的可称为尊,多为方瓶,其他的就是实用器了,花瓶,箭筒等。实在我们判定一件瓷瓶的代价重要照旧看是否广泛,是否稀疏,留意越是稀疏的瓷器肯定越美,大概您不懂瓷器,但底子的审美中国人都差不多的。

二,壶

为什么说壶?由于如今市场上需求量大,各人也见的比力多。壶作为瓷器收藏中排在第二的器型品类,最紧张的是它同样也是立件。与瓶雷同,壶的生存比力难,特殊是壶大多有盖,在光阴的长河中,壶盖每每丢失。同时,古人对于茶道非常讲求,因此壶多出佳构。比力著名的壶有辽的鸡冠壶,元、明的多穆壶、 僧帽壶以及相沿至今的酒壶、水壶、茶壶、卤壶等。壶的器型多样,多出佳构,现在在市场上,与瓶相似,彩绘壶的代价高于青花。壶的脱销与当代人民的生存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与壶相匹配的茶具,也是市场追逐的核心之一,由于他们具有肯定的实用代价,因此多受土豪的青睐。现在市场上最热销的是清三代的茶壶,有的佳构达数万元。

来几把牛壶(此中一个是胡同儿的哈哈)

三,盘

这里信赖有许多人会反对我了。由于碗是蹲件,按说应该比盘值钱。这正是“胡同儿”本身的一些见解,想与各人分享。盘在现在的收藏过程中被藏友忽视的重要题目在于盘较多,生存较完备的也相对较多些。但”胡同儿“以为,盘的收藏艺术代价现实上高于碗,由于盘的展示面积更大,具有较好的展示结果。而且盘虽多,但是佳构却少,盘的收藏可以满意浩繁藏友的需求,真正实现低门槛,高要求。盘在收藏过程中有一个比力大的特点,就是越大也相对越值钱。许多外国人把中国的瓷盘买归去干脆打个孔,挂起来,根本不利用。盘的器型相对简朴,没有那么多样式,无非就是方盘和圆盘之分,但实在代价差不多,没有多大区别。

来几个经典画片的盘:

四,碗

碗在本期中最后被提及确实与个人喜欢有关,”胡同儿“以为,碗是最难展示的,而且生存难易与盘相近,存市量也较大,因此在这四种器型中,碗是相对代价最低的。在各种购买的过程中,按照这种原则,精确率70%,阐明争议相对其他较大,许多人照旧以为碗的器型强过盘。碗的种类比力多,有撇口腕,花口腕等。好的碗器型肯定要高,易于展示代价天然也就较高,方碗少见,更具收藏代价。

碗:

本日从市场代价上说了瓷器的四种器型,看看各人喜好什么?接待各位藏友留言大概直接与我们接洽。藏品变现从这里开始。胡同儿说瓷器,下周见。

以上均为小火文玩寄卖判定评估师胡同儿原创

一家之言,如有不妥之处,接待指正!

古代陶瓷杯类(上)


高足杯

杯式之一。撇口,弧腹,下承以高足若把柄,故俗称“把杯”。因执于手中便于在马上饮酒,又名“马上杯”。用手佛前供奉者,称“净水碗”。有陶、瓷质之分。陶质高足杯以龙山文化黑陶高足杯最为著名。瓷质高足杯始见于隋、唐,源于同时期的金银器,明显受到西亚文化的影响,后成为元、明、清时期流行的器形。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霍县窑、介休窑等处都大量生产。元代的高足杯,垂腹多较浅,足高长,且有八方、转心、竹节柄各式。1980年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元代釉里红彩斑高足杯,杯底有上小下大的圆锥状榫嵌入圈足内,圈足上方有微内收的榫,能使怀旋转。明以后的高足杯又增加菱花口式。把杯见“高足杯”。

高足杯

爵杯

酒具。夏、商、周时代盛行陶质或青铜质的爵,明清瓷器造型多仿古之作,福建德化、浙江龙泉、江西景德镇等窑均曾烧制瓷爵,俗称"爵杯",器形仿青铜器式样,用于陈设或祭祀。

提柄式杯

战国时期原始杯青瓷式之一。杯体近似直筒形,小口,折肩,腹下略大,平底下有足。一侧有方棱形曲柄,柄上部与肩相连后向外折,下端与腹底相连。东吴时期亦有提柄式杯,作筒式,一侧附竖式提柄,柄端高于杯口,造型秀美。

耳杯

亦称“羽觞”,杯式之一。椭圆形,浅腹,平底,口缘两侧对称置新月形板耳,故名,为战国晚期创制的饮酒器。陶制品多见于汉、晋,造型、纹饰源于秦、汉时的青铜器与漆器,有的彩绘陶与绿釉品种,均为冥器,常与托盘配套。

鸽形杯

西晋青瓷杯之一。杯体呈圆形,一侧贴塑昂首、展翅飞翔的鸽子,另一侧有宽而上翘的柄,形状酷似鸽尾。

双联杯

流行于唐代的一种杯式。杯作敞口,收腹,圆底,双杯并联,腹下部有孔相通,联接处有羊首纹饰,一侧附柄。

海棠杯

杯式之一,流行于唐、五代时期,是仿同时期金银制品烧制的陶瓷器形,因造型似而得名。1978年浙江省临安县晚唐水邱氏墓出土有白釉“官”字款海棠杯。器形平面近似椭圆,四瓣海棠花式敞口,腹部下收,喇叭形高圈足。

公道杯

又称“平心杯”,一种杯形,始见于辽代缸瓦窑产品,元青花中亦有,流行于明、清时代。杯多撇口,垂腹,圈足;杯中立一人形,体内空心瓷管通于杯底底小孔,瓷管口端与杯沿等高;立人足下与杯衔接处又有一暗孔。当杯中酒位高于管口,酒即随杯底的漏水孔一泄而出。所以在酒宴中,进酒者只能给饮者注等量的酒,因此称其为公道杯。此杯系以物理学中的虹吸原理制成的,有提供满损谦益的教化作用。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从痕迹上谈古代陶瓷的鉴定技巧》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从痕迹上谈古代陶瓷的鉴定技巧》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陶瓷器上的的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