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元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 > 导航 >

道光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特点

道光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特点

元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 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 现代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

2020-05-21

元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别。

青花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元代景德镇工匠创造性地将二者珠联璧合地施于同一器物上。青花釉里红瓷器到了清代雍正时期技术发展最为成熟,但是到了道光时期青花釉里红技艺都大不如前了。道光瓷器承袭乾嘉时期瓷器的艺术遗风,烧造品种和造型创新少,胎体有薄有厚,器壁常薄厚不匀,有粗笨感;道光瓷的釉面,除少数泛青色外,大都粉白松弛,呈现出起伏不平的水波纹,被称为“波浪釉”(俗称“浪荡釉”)。

清道光青花釉里红荷花蝴蝶纹瓶

时代:清道光(公元1821年—1850年)清道光青花釉里红荷花蝴蝶纹瓶折沿,长直颈,弧坡肩,弧腹,下腹渐收,平底圈足。颈部纹饰为两层青花同心圆,腹部纹饰为青花釉里红荷花蝴蝶纹。瓷器尺寸:高7.90厘米、口径5.80厘米、底径6.50厘米

清道光青花釉里红双龙牡丹纹葫芦瓶

清道光青花釉里红双龙牡丹纹葫芦瓶状如葫芦,平底,圈足。器身青花釉里红绘绘画折枝牡丹双龙纹。底落矾红彩款叶脉纹。

清道光款青花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天球瓶

清道光款青花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天球瓶口微侈,直颈,球形腹,平底,圈足。胎体厚重,施青白釉。以青花釉里红绘画纹饰,口边,颈部、肩部、胫部纹饰分别为:回纹、柱纹、蕉叶纹、缠枝莲花纹,回纹;腹部纹饰为缠枝牡丹纹。底落青花篆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三竖行款。清道光款青花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天球瓶尺寸:高55.0厘米、口径10.7厘米、底径21.0厘米。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浅谈雍正青花釉里红与乾隆青花釉里红之别


青花釉里红与釉里红一样,一直是一个十分珍贵的品种。自从元代景德镇窑创烧釉里红以来,不但得到了本国人的钟爱,同时也得到了外国人的青睐。尽管元、明两代的釉里红不算成熟,但其昂贵的价位仍让人咋舌,一只32.5厘米高的明代洪武年间的玉壶春瓶在今年的6月香港佳士得拍卖出7852万港元,拍值人民币近亿元!而清代青花釉里红的价格也同样是动地惊天;就拿雍正的青花釉里红海水云龙纹天球瓶来说,近几年直线上蹿:1998年在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以440万元成交,到2000年在上海的拍卖会上就涨蹿到660万元成交!事隔2年后乃又上蹿到960万元成交!现今呢?此物没见参拍,如若参拍,那还不知在收藏市场上涨到了什么价位;如若在香港或他国,恐怕得上几千万元,甚至上亿元也说不定。

由此可见,雍正年间的青花釉里红的地位和艺术价值,完全可以说在清代的青花釉里红里是名列第一的。那究竟为什么呢?因为青花釉里红到了雍正朝方才成熟,而到了乾隆朝却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倒走了下坡路。那么乾隆年间的青花釉里红究竟与雍正年间的青花釉里红的不同、区别又在哪里呢?我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尽管乾隆年间的釉里红的水平仍极高、鲜艳明丽;但大多却偏淡不明亮甚至还带有灰暗(见图1);总体来说没有雍正时期的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那么鲜明亮丽(见图2),这就是乾隆年间的釉里红与雍正年间的釉里红的区别之一。

第二,就是雍正年间不管是青花釉里红还是纯正的釉里红,其釉里红大多有点点的绿色苔点似的釉点,仿佛点缀着雍正年间釉里红那无穷的美(见图2);而乾隆时期的釉里红、青花釉里红这种现象就基本上没有(见图1)。这就是乾隆年间釉里红、青花釉里红与雍正釉里红、青花釉里红的最重要的区别所在。

明清釉里红瓷器的区别和鉴别


釉里红是中国瓷器重要的釉色种类之一,釉里红起源于元代,发展于明清时期,明代釉里红与清代釉里红让釉里红瓷器走上巅峰,由于元代釉里红创造,但是没有太大发展,所以介绍一下明代釉里红与清代釉里红瓷器区别和明清釉里红瓷器鉴别。

釉里红属于釉下彩品种之一,系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胎上彩绘,然后施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因其在釉下彩绘,故称釉里红。釉里红的白地红花,色彩鲜艳,给人以热烈喜庆的感受,自元代创烧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由于铜对窑室内的气氛要求严格,高温下易挥发,因此烧成难度大。元与明初的制品有些呈色不稳定。明、清时烧制的釉里红色彩稳定,且更加艳丽,尤其是清雍正朝的釉里红,不仅色泽鲜红,而且成品率高。

明代釉里红瓷器特点

明朝洪武年间,釉里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釉里红瓷器的造型纹饰上颇有元代遗风,瓷器颜色浅红浅灰,很少有纯正的,尤其是洪武早期的釉里红制品大多呈黑红色,不够鲜艳,有些甚至烧成了“釉里黑”。直到宣德年间,因为对铜红釉烧造技术掌握较好,所以出现了较纯正的红色,纹饰浓淡自如。值得注意的是,宣德釉里红瓷器主要采用涂抹法,而洪武朝盛行的细线描绘图案的釉里红瓷器却并不多见。

清代釉里红瓷器特点

清三代时,官窑很注重釉里红技术的恢复,这三朝官窑中都有上乘的釉里红瓷器。清代釉里红瓷器和明代相比,清代釉里红呈色有了改进,呈色红中透紫,既无元明釉里红的红艳,也无因烧制不好而出现的灰黑或烧飞。同时,清代的釉里红呈色已能分出浓淡色阶,这是又一个重要进步。这时的官窑釉里红大多采用白描的方法,和同期青花复杂而多样的绘画方法相比,在表现能力上还有有一定差距这是明清釉里红瓷器鉴别方法之一。采用青花和釉里红合绘一体,是最多的装饰手段,如雍正官窑的八仙过海青花釉里红碗上,以青花画八仙人物、釉里红画海水,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乾隆时的云蝠纹以青花画灵芝云,以釉里红画蝙蝠,也是很成功的创作。这些成熟作品在清中后期的官民窑中被不断仿制,但无论从青花、釉里红的呈色和绘画技巧来看,都相距甚远,讥以效颦并不为过。

清代中后期民窑的釉里红生产一直没有停止过。

诞生于民窑的釉里红在明代被官窑袭断,到清代官民窑并举的盛况又被民窑独秀的局面替代。到了清末民初,釉里红经过数百年发展,至此也许是一个圆满的句号。

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定方法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釉下彩绘。釉里红即釉下的红色,它以氧化铜在瓷坯上着彩,然后施透明釉,1300℃还原焰烧成。

但真正色彩鲜艳的极为罕见,这是因为它的制作过程复杂。这一工艺始于元代,明代达到成熟阶段,清代以后,更有所发展。

元代釉里红大多呈灰白色,器物以碗、罐居多。装饰简单,有缠枝莲、缠枝牡丹、草叶纹等。

明洪武年釉里红较为盛行,呈色浅红而带灰色。当时的器物釉面有的有纹片。除了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的大碗为釉底外,其它均为糙底。装饰以线描为主,纹饰有缠枝菊纹、缠枝牡丹、缠枝莲等,与元代的人物故事、动物、鱼藻等图案相比,就显得简单了。器型除了瓶、壶外,还有盘、碗、罐等。

清雍正时的釉里红呈色鲜红且有层次,烧造得极为成功,可谓历史高峰。当时器型有盘、碗、瓶等,纹饰以三鱼、五蝠为多见。

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鉴定技巧

第一:看元代青花釉瓷器窑口,是官窑、名窑还是民窑;

第二:看元代青花釉年代,是高古瓷还是宋元瓷还是明清瓷;

第三:看元代青花釉烧造工艺,除了本质上的工艺之外,是否有为了美观而加工的工艺;

第四:看元代青花釉文化底薪及其瓷器的传承历史的时代特征。

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的工艺特征


[摘要]:青花釉里红是瓷器釉下彩品种之一,青花是一种高温釉下彩装饰,以金属钴为着色剂,罩透明釉高温烧成便呈美丽的蓝色。而釉里红也是一种高温釉下彩装饰,以金属铜为呈色剂,装饰和烧成工艺和青花一样。这种将青花、釉里红两色同施于一器的装饰方法便称为青花釉里红。

元青花釉里红鸳鸯砚滴

青花釉里红是瓷器釉下彩品种之一,青花是一种高温釉下彩装饰,以金属钴为着色剂,罩透明釉高温烧成便呈美丽的蓝色。而釉里红也是一种高温釉下彩装饰,以金属铜为呈色剂,装饰和烧成工艺和青花一样。这种将青花、釉里红两色同施于一器的装饰方法便称为青花釉里红。

由于青花着色剂是钴,釉里红着色剂是铜,二者性质不同,烧成温度以及对窑室气氛的要求也有差异,因此两者施于一器,而且红、蓝呈色均恰到好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釉里红的呈色因烧成气氛的优劣而异,有的红的鲜艳,有的深沉发暗,成紫红色,有的浅淡发黄,有的发黑,成为釉里黑,只从花纹线条的边沿晕染地方隐隐看到一点红色。由于铜元素活跃,对烧成气氛特别敏感,因此比青花的钴蓝更容易浸漫晕散。有的图案略有浸漫但花纹清晰,浸润的红色起烘托作用,自元代景德镇窑创烧以来,明清皆有烧造。

青花釉里红始烧于元代中期景德镇。元代青花釉里红在创烧时期烧造水平并不高,呈色也不纯正。后来烧造水平提高,能够成功地烧造出青花釉里红,无论是青花的发色,还是釉里红的呈色均较为纯正。到元代末期,随着社会的动乱,经济衰退,瓷器的烧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又出现像最初的釉里红呈色不鲜艳,甚至发灰、发黑现象,青花呈色也由明丽的靛青变为灰暗的色调。

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极为稀少,在国内外传世的所谓的元代青花釉里红也存在着争议。目前比较可靠的是1965年在河北保定出土的一批元代窖藏青花器中,发现了极为精美的青花釉里红开光镂空花卉纹盖罐两件,一件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另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器为直口,短颈,溜肩,圆腹,腹以下渐收,圈足砂底。此器采用镂空青花和釉里红装饰的方法。开光外用青花绘画纹饰,颈肩为缠枝牡丹纹,肩饰忍冬纹,并有下垂的如意云头纹,云头纹内饰莲池纹,云头纹之间饰折枝牡丹纹。器腹四面有海棠形开光四个,开光内镂空浮雕牡丹、石榴、菊花、四季花卉纹。在镂空的部分以釉里红点缀花朵,青花饰叶。罐盖极为特别,蹲狮纽纹,盖面以青花饰变形莲瓣纹,下饰回纹。胎体较粗(在这样的大型器物上,胎体较粗是为了减少变形),釉面青亮,极为滋润。此器器型较大,制作精湛,镂雕精湛,无变形。青花和釉里红发色纯正,极为难得。此类工艺如此复杂、烧造技术如此精湛的器物目前世界仅有4件,其中两件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流散在国外,流散的两件均缺盖,故出土的两件元代青花釉里红大罐显得弥足珍贵。

==================================

中华古董古玩交易中心电话:13641916336

微信:203044303

QQ:203044303

怎样识别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仿品


历来元青花、釉里红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让人倾倒,这主要取决于元代青花、釉里红的烧制成功开创了以钴、铜着色剂为釉下彩绘瓷器的先河。但是,我们在喜好元青花、釉里红瓷器的同时,要以平常心态去正确认知它,否则会“走火入魔”,误入歧途。最近几年,笔者有幸参与了多次元代彩瓷研讨会和藏品鉴定,看后的确令人担心,有的藏家收藏的“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用几卡车也难以拉下,并声称:“我的藏品属某某窑口,不是景德镇产品”;有的藏家更称“藏品是家中祖传之物”。

元代青花瓷器的烧造历史不过20年左右,产量不大,存世不多是不争的事实。况且当时钴料进口有限,非常昂贵(1克黄金换不到1克钴料)。流散民间的元代青花、釉里红传世品不能说没有,但数量不是有些人想像中的那样多,现市场上的这类瓷器99%都是景德镇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仿制品。

仿制品的缘起

70年代末到90年代,国家文物部门对馆藏文物进行了多次调拨、调剂工作,一些研究价值高的珍贵文物由小馆调剂到国家大馆收藏。为了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应被调单位的要求,国家拨出专项经费,指令相关的科研单位进行被调文物的复制,以满足被调单位展览工作的需要。复制工作主要落在千年瓷都景德镇, 70年代末,景德镇一些科研机构就开始复制和仿制。当时仿制一件瓷器,最少也得烧10件,出窑后挑一两件给原调拨单位,余下的被一些精明好古人士高价买得,后来有的复制品在海外拍卖会上以惊人的高价拍出,给仿、复制单位和中间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导致后来景德镇古陶瓷仿、复制业的全面复苏。1984年起,景德镇陶瓷馆在东风瓷厂陶瓷研究所开始仿制元青花。这一时期的复制品由于有专项资金扶持,对产品要求也高,加上已过去了二三十年的时间,易与真品混淆。

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的产地

景德镇烧造陶瓷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隋代,宋代陶瓷业渐兴,使后来一个个新品种瓷器不断脱颖而出。全国各地甚至部分海外能工巧匠聚集景德镇,终打造出元代晚期釉下彩瓷——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

有的藏界朋友认定青花、釉里红瓷器不是景德镇窑烧制,属外地偏窑口产品,有的并出具了“权威人士”的鉴定证书。众所周知,一个窑口的确立是要经过严谨的、科学的考古调查、发掘,而鉴定又是建立在科学的考古发掘基础上的。元代只有景德镇才能烧造青花、釉里红瓷器,这一判断得到了考古发掘和文物研究的有力支持,不能想当然地轻易推翻。

民间流传器和出土器物的特征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江西省丰城市博物馆在收购民间流散文物时,以极低廉的价格先后征集到元青花梅瓶和元代釉里红谷仓各一件。当时,因元代青花、釉里红标准器极少,陶瓷界对此认识也不够深入,被该馆断作明早期器物。英国大卫德基金会藏至正型象耳瓶的公开发表以及江西省高安元代窖藏和河北保定元青花、釉里红瓷器相继被发现后,中外陶瓷考古界才逐渐全面展开了元代釉下彩瓷的研究。元代青花、釉里红民间确有流传,但不像一些人认为的那么多。目前主要集中在国内外3个博物馆: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博物馆40件,伊朗阿特别尔寺32件,江西省高安市博物馆元青花19件。

民间流传元代青花、釉里红器与出土器在包浆上有明显的差别。流传器经过几百年的使用、陈设,其釉面火光已退,刚出窑时的耀眼光亮已荡然无存,釉面柔润自然,有的釉面留有长期使用的划痕。涩胎处由于没有上釉,吸附力很强,只要没有用84消毒液浸泡,与作旧的仿品差异是很大的。即便以84消毒液浸泡拔掉了附着在胎底上的自然包浆,仿品与真品瓷胎仍存在有不同之处,老胎润滑,新胎涩手。

出土器与流传器包浆也有不同的特点,窖藏中的器物由于雨水浸泡,土壤中有机物附着在整个器物上,经保护性清洗后,釉面没有多大影响,露胎处土壤中的有机物杂质附着较为明显。墓葬中出土的器物与窖藏器物的包浆不同之处在于墓中腐尸、衣物、木漆、土壤中的有机物中和后,在器物上形成的包浆有着极强的附着力,使器物釉光不如窖藏器物釉面那么亮丽,有的器物釉面受墓中强酸腐蚀形成了亚光色,在处理过程中一般洗衣用清洗剂无法清除,只有用84消毒液才可拔尽。深埋土壤中的器物包浆没有窖藏和墓葬中器物上的包浆那么明显,因长期与土壤紧密接触,有机物附着力极低,杂质少,土沁较为明显,经简单清洗后,给人的感觉如出窖器物。

绘画风格与工艺特征

如今,流入市场的仿制品除单色釉瓷仿制水平达到95%外,其余器物的仿制水平均差之甚远。以元青花为例,如今钴料的提炼科技含量高,较纯,即使用现今仿古柴窑烧制,也达不到真品青花料深沉的效果。仿品青花器烧成后,青料飘浮。仿品在窑温作用下还原快,青翠单一。真品青翠浓郁,美感很强。釉里红瓷也是如此,仿品铜着色剂提炼纯度高,红色较为鲜艳,达不到真品红色古朴、自然、沉稳的效果。

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绘画风格,仿品与真品也大相径庭,细微之处主要体现在器物画风、运笔上。仿品在绘画过程中刻意模仿,相形见绌;而真品运笔自如生动,流畅且有神韵。

值得一提的是,元代瓷器二元配方的胎料在烧制过程中,底足较阔的器物有塌底现象,为了防止粘钵,足中有一绿豆般大小的支痕,支点处微凹,支点周边微凸,这是自明以后胎土配方趋于合理而不具备的特征。

仿制品的特点与技巧

据了解,现在出现在市面上的所谓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绝大部分为景德镇作坊仿制。为了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有的仿制者用复古柴窑烧造,给鉴定带来了一定难度。大多数气窑仿制品的烧造属速成法,柴窑烧造的器物从瓷胎的硬化、色料的氧化、釉面的玻化等原理与元代烧制青花、釉里红瓷器没有区别,仿真度极高。但仿品在胎质、色料、釉配方、工艺上与元代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比如真品胎质较为粗松,仿品由于现代化碾磨技术的提高,胎质如年糕般紧密。

仿制品除在材料、工艺、绘画等方面进行仿制外,并在包浆作旧方面大做文章。有的作旧水平高明者甚至把收藏人士带入已长满青草的所谓窑址进行“现场挖掘”。流传器作旧主要以化工原料为主,首先用氢氟酸把器物釉面火光退去,使器物釉面柔润没有耀眼的光泽,露胎处更为苍老陈旧,再用高锰酸钾调制陈年灰尘涂抹整个器物内外,三天后洗净,一件“流传”器物遂显现在你眼前。像这类作旧器物的包浆,粘附力强,用一般清洗剂是无法除掉的。如用84消毒液浸泡三天拔尽作旧的附着物后,仿品就会原形毕露。没有经验的作旧者用强酸作旧釉面,器物釉面则成亚光。

白地红花釉里红瓷器


釉里红瓷器是在元代初年景德镇创烧的瓷器釉色品种,是玻璃白和铜为着色剂的釉下彩瓷器,釉里红的白地红花,色彩鲜艳,荫蕴而美丽,自元代创烧以来,一直受瓷器收藏者的追捧。

釉里红因为以氧化铜为呈色剂在胎上彩绘,然后施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因其在釉下彩绘,故称釉里红。目前所知纪年最早的釉里红瓷器是1979年在景德镇元至元四年(1338年)凌氏墓出土的釉里红堆塑四灵盖罐和釉里红堆塑楼阁式谷仓。元代与明初的釉里红瓷器呈色有些不稳定。明、清时烧制的釉里红色彩稳定,且更加艳丽,尤其是清雍正朝的釉里红,不仅色泽鲜红,而且成品率高。

釉里红瓷器是断代的瓷器釉色品种

釉里红瓷器从元代创烧到清代,断烧了200多年,这在中国其它瓷器品种里很少见,因为青花瓷跟釉里红出现的差不多,为什么青花瓷延续了700多年,而釉里红瓷器断烧了呢?因为在当时的技术条件,釉里红瓷器非常难烧制,主要是温度的把控,由于铜对窑室内的气氛要求严格,高温下易挥发,因此烧成难度大。釉里红瓷器以铜为呈色剂,那么气温稍微高一点,它就会失败,如果温度一高,它就飞了,这个红颜色没了;如果温度低了一点,它也失败。温度如果一低,它就变成黑的,非常不好看。这个温度之间允许的差额是多大呢,大约只有十度。所有的窑工都是凭眼睛去看这个火,来判断火的温度。这个困难是非常大的。直到康熙时期才复烧成功,到雍正达到了巅峰,清康熙朝由于掌握了铜红的呈色技术,因此釉里红瓷烧造得相当成功,让中断了200多年的釉里红瓷器在清代发展。

元代釉里红瓷器特征

元代釉里红瓷器釉色一般呈现黑红色或灰红色,红釉鲜艳而晕散,呈现出元代早期的特征。

明代釉里红瓷器特征

明代釉里红瓷器继承元代釉里红的烧制技术,红呈色较纯正,纹饰清晰,是明初景德镇釉里红的特征,明早期洪武瓷器仍然呈现暗红色,到了宣德时期釉里红瓷器具有天然红宝石般光泽,瓷器界叫“釉里红宝烧”。后朝的釉里红瓷器都没有超越这一时期。

明宣德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

明宣德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碗撇口,深弧腹,丰底,下承以外撇高足。高8.8cm,口径9.9cm,足径4.4cm。通体施白釉,釉面泛橘皮纹。碗外壁在白色的釉面上凸起三条红鱼。内底青花双线圈内署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 双行六字款。

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造型端庄,鱼纹刻画生动活泼,仿佛三条红鱼首尾相随于水中。莹润的橘皮纹白釉与明艳的釉里红纹饰互相衬托,相映成趣。

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是明宣德时出现的新颖品种,这种高足碗在明代万历、天启及清代的康熙、雍正朝都有仿制,其中以康熙朝仿品最为乱真,但釉面不及真品肥腴明亮,腹部欠丰满,高足线条略显生硬。

清代釉里红瓷器特征

清康熙朝由于掌握了铜红的呈色技术,因此釉里红瓷烧造得相当成功,釉里红是康熙时瓷器的重要品种之一,不论小品还是大器,均造型古朴,胎体坚致,釉色浓淡分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但是在釉里红刚刚恢复的时候,釉里红烧的都偏黑,就是温度偏低。

雍正时期年希尧、唐英共同督理景德镇御窑厂烧造,铜红呈色技术更为成熟,其色彩鲜亮艳丽,纹饰清晰舒展,造型优美。雍正釉里红瓷多以白釉为地描绘纹饰,但也开创了以天蓝釉与冬青釉为地的装饰。雍正时的青花釉里红,将两种釉下彩烧制得均很完美,其工艺精湛,造型俊秀,纹饰清新舒展,位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之冠。

清代康熙釉里红四鱼纹水丞

清雍正釉里红花蝶纹笔筒

釉里红花蝶纹笔筒,清雍正,高15.6cm,口径18.3cm,底径18.3cm。

清雍正釉里红花蝶纹笔筒呈圆筒形,直壁,玉璧形底。内施白釉。外壁釉里红装饰。主题图案有两组,一组绘洞石、菊花、牡丹以及飞舞的3只蝴蝶;另外一组绘喜鹊登梅。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 三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此笔筒胎坚、釉润。釉里红的发色稍微不足,但正是这种缺陷所形成的层次,为画面平添几分情趣。笔筒上两幅画面的喻意是“探花及第”和“喜上眉梢”。

元釉里红


元代制瓷业是宋,金制瓷业的继续和发展。元瓷夹在宋和明清两个制瓷业高峰之间,过渡性十分明显。一方面,宋、金时期的一些名窑,如磁州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的传统产品仍在继续烧造,特别是龙泉,青白系诸窑,由于外销的需要,大件器型增多,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另一方面,元代中晚期景德镇又正式烧出了青花,釉里红,钴蓝釉,铜红釉,卵白釉等新品种,为它日后成为瓷都奠定了基础。钧窑

元朝统治时期,北方定窑、耀州窑巳经走向衰落,钧窑和磁州窑则继续发展。

元代钧窑系的烧造中心仍是河南禹县。这时期钧瓷的影响比宋朝还大,烧钧瓷的窑口在河南广有分布,河北、山西也有,形成了一个钧窑体系。和宋、金不同的是元钧瓷的胎子更厚,更粗糙、疏松,有砂粒及砂眼,胎子颜色深灰或土黄。胎釉结合不如宋钧紧密,釉子胳粗,有大气泡和棕眼。颜色一般是月白色或蓝灰色,个别器物上有紫红色彩斑,是人工有意涂抹而不是釉中所含铜元素在高温中的自然晕散。釉厚,自然垂流多不到底,底足无釉,露深黄色或浅褐色胎。

元钧瓷一般光素无纹,炉、罐、瓶等立器有的模印贴花或堆塑纹饰,纹饰模糊不清。元钧瓷常见有盘、碗、罐、炉、瓶、盆等。碗多敛口,收腹,小圈足,底足心有旋削残留的鸡心凸起。炉多直口或浅盘口,直颈,鼓腹,有3个小尖足或兽足,有的有耳。

与宋代钧窑瓷器相比,元代钧窑瓷器流传后世的数量要多,但其价值与宋钧却相差很大,主要是因为元钧瓷胎质粗松,釉色僵硬,存世量多。

元代已有青花瓷器,釉里红的烧制已较成熟,釉里红是一种传统的彩绘瓷器,是元代景德镇制瓷业的重要成就。元朝官窑只景德镇一处,官窑器内均烧有“枢府”字号。元瓷釉厚,多仿钧窑瓷器,以天兰色兼带紫斑为贵,花纹图案有:划花、印花、雕花等。这一时期出现了窑变、青花、釉里红的技法。为釉下装饰和以后的釉上装饰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的瓷器,除一部分保留了宋代的制瓷遗风,通常采用划花、刻花、印花以外,又创造出用毛笔在胎上绘画的方法。这种用彩料画出花纹后,烧制的瓷器,就叫作“彩资”。“彩瓷”一般分为“釉上彩”与“釉下彩”两大类。在胎坯上画好花纹后,再上釉入窑烧制,称为“釉下彩”在烧制好了的瓷器上再加以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叫作“釉上彩”,这时期的青花、釉里红瓷器,就是属于“釉下彩”。明代以后出现的新彩、五彩、粉彩等,都属于“轴上彩”的范畴。

总之,元代在继承前代瓷器发展的基础上,又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从而在世界陶瓷史上为祖国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元代次瓷器的突出成就,无论在造型、纹饰以及烧造技术等方面,都为明、清两代瓷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元代瓷器在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影响 也是十分深远的。

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通高41cm,口径15.5cm,足径18.5cm

生产时代: 元代陶瓷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青瓷

陶瓷造型: 罐

说 明: 元

罐直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砂底无釉。胎体上薄下厚,胎质细腻,青花色彩浓艳,釉里红略暗。附狮钮盖。

罐盖顶堆塑坐狮钮,钮下绘青花莲瓣纹、卷草纹、回纹各一周。罐身、口沿绘青花缠枝花纹、卷草纹各一周。肩部饰下垂如意云头纹,云纹内绘青花水波纹托白莲,云头纹间隔折枝牡丹纹。腹部四面堆塑双勾菱形开光,内镂雕山石、牡丹等四季园景,其中釉里红绘山石、花卉等,青花绘花叶,纹饰有浮雕效果。腹下部饰青花折枝莲花,与云头纹相对应。腹的底部饰卷草纹及变形莲瓣纹,莲瓣纹内绘倒垂宝相花纹。罐型丰满浑厚,纹饰层次鲜明,综合绘、镂、塑、贴等多种技法。青花、釉里红互为衬托,红、蓝交相辉映。

青花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青花的呈色剂是氧化钴,呈色稳定;釉里红的呈色剂是氧化铜,极易挥发,对窑室的烧成气氛要求十分严格。元代景德镇工匠创造性地将二者珠联璧合地施于同一器物上。这一新的釉下彩品种的出现,是元代瓷器生产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

此罐1965年出土于河北省保定市元代窖藏,为近似的两件之一,是元瓷中的珍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