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明宣永乐青花瓷器鉴别 > 导航 >

明洪武和宣德永乐青花瓷器特点

明洪武和宣德永乐青花瓷器特点

明宣永乐青花瓷器鉴别 青花瓷器的鉴别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2020-05-21

明宣永乐青花瓷器鉴别。

明代瓷器青花釉继承了元青花的特点,但是在元青花的基础上融入了汉族的审美风格,为明宣德、永乐和成化青花瓷繁荣奠定了基础,也对清代康雍乾三代的青花瓷影响深远,那么明朝青花瓷器有哪些主要特点和时代特征呢?

明初洪武时的青花瓷器器型大都延续元代风貌,与元代枢府釉碗造型接近,但又有向后来以秀美取胜的永乐器形演变的趋势。

明洪武青花缠枝花卉纹碗

青花缠枝花卉纹碗直口,深弧壁,圈足。内外青花装饰,内底一周回纹内绘折枝牡丹纹,内壁绘缠枝菊纹,口沿内外分别描绘浪花纹和缠枝灵芝纹,外壁绘缠枝牡丹纹,近足处绘变形莲瓣纹,莲瓣内绘朵花纹,圈足外墙绘回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明初洪武时的青花瓷器器型大都延续元代风貌,此器就与元代枢府釉碗造型接近,但又有向后来以秀美取胜的永乐碗形演变的趋势。此碗造型硕大规整,线条比元代碗形更显圆润,所绘纹饰笔法娴熟,线条流畅。

青花缠枝花卉纹碗,明洪武,高16.5cm,口径40.5cm,足径23cm。

明洪武青花云龙纹盘,明洪武,高3.2cm,口径14.4cm,足径8.8cm。

明洪武青花云龙纹盘盘撇口,弧壁,圈足。内外青花装饰,内底双弦纹内绘三朵“品”字形排列的云纹,里口边绘卷草纹,外壁绘云龙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明洪武青花云龙纹盘瓷器胎质精细,胎体厚重,釉面莹润,青花色泽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分散着极其明显的深色小星点,这种小黑斑的特征与元代和明永乐时的青花器常见的块状黑斑有所不同。值得一提的是,此盘内壁釉下模印云龙纹,延续了元代卵白釉瓷器的装饰风格。

明洪武青花云龙纹盘瓷器图片

明宣德青花瓷器特点

明宣德朝的青花瓷,以其胎釉精细、色泽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著称,被认为是明代的素花瓷器之冠。宣德青花所用青料为“苏泥勃青”,烧成后在青花部分出现黑疵斑点,与浓艳的青色相映成趣。宣德青花的图案装饰,继承、融合了元代青花的笔绘画风,并渐趋典雅、秀丽。其纹饰以花果纹为主,很少描绘人物。玉壶春式执壶在元代至明初的南方窑场较为流行,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传统的造型,明永乐、宣德时期的执壶最为优美,清代各朝均有仿制。此 

明代永乐青花瓷器特征

明永乐年间,青花瓷器经过洪武朝短暂的低潮后又迅猛发展,出现了自元末青花瓷成熟以来的第二个高峰。这一时期,青花瓷器无论产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被称为青花瓷器的“黄金时期”。它一改元青花繁密、雄健的格调,呈现出浓艳、凝重、古朴、典雅的艺术风采。由于此时烧制青花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产品呈现出浓艳明亮的蓝宝石般色彩,纹饰线条间往往会出现晕散现象,宛如水墨画在宣纸上所形成的墨晕,错落有致的黑色斑点与艳丽的青花相映成趣,产生了非凡的艺术效果。

青花竹石纹碗,明永乐,高7.1cm,口径16.4cm,足径5.8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内光素无纹饰。外壁青花翠竹、怪石及花草纹装饰。圈足外墙绘回纹。圈足内施青白色釉。

此碗形体秀美,胎体较薄,釉面光润,造型源自北宋汝窑淡天青釉碗。碗上画面大面积留白,给人以清新雅致之视觉感受,完全摆脱了元代和明代洪武时期青花瓷器装饰繁缛的典型风格的影响,堪称永乐一朝开创瓷器装饰新风格的标志性作品。

明永乐青花云龙纹扁瓶

青花云龙纹扁瓶是明永乐朝(1403—1424)的官窑瓷,高46厘米。因它腹部的造型是圆形,前人浪漫的将瓶与明月相联想,所以老古玩界的人们亲切的称之为宝月瓶。同许多明代永乐朝的官窑瓷一样,青花云龙纹扁瓶带有异国色彩,这与郑和下西洋的事件有关。您看,它的造型据有伊斯兰教器物的特征,绘青花所用的颜料是产于今天伊朗的“苏泥渤青”料,特点是发色浓重,有铁质黑斑。在器物扁硕的腹部,对称绘着两条好像要腾飞而出的蛟龙。虽然器物上没有绘官窑款,但是腾龙尽显帝王之气。

taoci52.com编辑推荐

明洪武青花


洪武(1368年~1398)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建国后不久,他在景德镇珠山设立的御窑厂,成为明代景德镇最早的官窑,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真正带洪武官窑纪年款的瓷器实物。但是从南京和江西等地区出土的大量民窑实物标本来看,洪武朝的青花花瓷制作都带有元代遗风。器型以墩式碗或折腰盘、折腰碗为多,大都沿袭元未旧制;青花色泽偏灰,胎体厚重;图案装饰线条粗疏豪放,改变了元代层次多,花纹满的风格,趋向多留白;扁菊花纹使用较多,葫芦叶的绘画却不如元代规矩。

——典型器——

洪武青花瓷器的传世品不多,目前尚未发现真正带有洪武官款的器物,意见比较—致的是—些考古出土物:南京博物院曾于明故宫玉带河遗址发现的青花云残盘和其他青花残片,虽然是残瓷,但从其制作的精细上判断,应为洪武官窑器。

——价值评估——

近年来在海内外的拍卖会上,洪武瓷器屡创佳绩,吸引了不少行家的眼光。由于洪武年间的瓷器传世极少,又多采用“釉里红”手法,青花瓷很少见,因此洪武青花瓷器的市场升值的空间很大。对于细路官窑来说,一件青花大盘的价值在百万元人民币以上,小盘小碗的价格也都在几十万元人民币左右。但民窑写意简笔画瓷器价格仅几百元,与细路官窑瓷的价格相差甚远。现代市场上洪武朝的青花瓷仿品多为青花缠枝莲纹罐、大盘等,收藏时要小心查看。

——器型——

在造型上多少继承了元代枢府瓷古朴敦厚的风格,一般为大件器物,有罐、大盘、棱口盘、碗、玉壶春瓶、执壶、盏托等。尤其是民窑器,如撇口盘、碗类,中部以下胎体逐渐厚重,有的与元瓷一样,或者折腰,或者器心留有叠烧的垫饼痕迹。官窑器则有所创新,着意于摆脱元瓷厚重的风格,为秀美飘逸的永乐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青花缠枝菊纹菱口盏托

明洪武 直径19.4厘米

估 价:RMB 200 000~250 000

浅弧壁和宽板沿被模压成相等的八棱形,内外壁和板沿上的纹饰依次为16瓣仰莲纹、16组成双回纹、缠枝纹和8组折枝莲纹,每层纹饰均按模压的尺寸均匀排列;盏托中央绘折枝牡丹,外围凸脊以承杯,再外是缠枝菊纹;白釉黏稠,气泡密集,器底无釉,火石红显著。

青花缠枝花卉纹菱口盏托

明洪武 直径19.6厘米

估 价:RMB 350 000~400 000

成交价:RMB 385 000

内壁为缠枝莲与牡丹纹,青花双圈内为缠枝牡丹,盘心为一折枝莲花枝纹。莲辫细长而尖,勾线填色,一边留有空白;牡丹花瓣层次饱满边缘为多曲弧线,叶片开叉较多。

——胎釉——

洪武青花瓷的胎体比较厚重,但比元代同类产品薄,呈现白色或者灰白色。因为瓷土淘洗的粗细不同,胎质也有粗有细。官窑器因为工艺精细,一般瓷化程度较高,因而胎体致密细白。民窑器则大多数胎体略含杂质,呈浅灰白色。釉层肥厚光润,呈青白色,也有的民窑器因为胎体稍粗而呈青灰或灰白色。玉壶春瓶、执壶和大碗的底足多刷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色或青色。其他器物多是砂底,刷上洪武特有的赭红色浆,可见刷浆痕迹。青花色泽偏于暗灰,不如元青花那么浓翠,可能是因为当时的战争环境中断了进口青料的来源,而采用含铁量低、含锰量高的国产青料造成的。

青花鱼纹碗

明洪武 直径14.3厘米

撇口,胎质偏黄。青花发色偏黑灰,釉面有细小开片。鱼纹一笔点划而成,鱼作跳跃状,形象逼真,动感很强。此碗是洪武民窑的典型器。

——图案纹饰——

洪武青花的纹饰多简练流畅,豪放生动,以各种折枝、缠枝花卉纹为主,菊纹比较多见,多绘成扁椭圆形,非常具有时代特征;折枝或者缠枝莲纹大都呈螺丝状,而元代的缠枝莲纹多为葫芦状;同时元代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至洪武时则明显缩小,昔日的硕叶纹饰不复再现。图案的布局渐趋疏朗,开始改变元代装饰多层次、满花纹的风格。云龙纹的龙纹形象不如元代凶猛,出现五爪龙,但仍以四爪、三爪多见;云纹呈品字形排列。民窑青花绘画简练豪放,创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笔点划”。绘画题材广泛,如蕉叶、松、竹、梅、兰、水藻、卷云、八宝、人物、动物等。官窑器的画凤多精细清秀,民窑器的则更加自然写实。

青花缠枝牡丹纹碗

明洪武 高9.8厘米,直径20.5厘米

洪武官窑青花传世品不多,多为日常用具。此碗造型浑圆饱满,气势雄伟。胎质灰白,釉层肥厚,圈足较大。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布局疏朗,画法工整有余而变化不多;做为辅助纹饰的回纹,不同于元代的同向组合,而是正反两个一组,装饰在碗口沿和底足。

青花缠枝莲大罐

明洪武 高48.3厘米

估 价:RMB 1 800 000~2 200 000

成交价:RMB 1 650 000

造型浑厚,气势磅礴。胎质白中微泛灰,釉面莹润,圈足微外敝。主题纹饰为缠枝莲纹,花瓣繁密有致,豪放生动,构图饱满。

——胎足结构——

洪武朝瓷器底是中心有乳状突起,是元代器足的遗风。这种处理方法,是当时处于主流地位的工艺,具有明显的时代标志。这是也有各种形式、种类繁多的圈足,常见的有圆涡形厚底足、高足、内壁斜削外倾斜式圈足等。此外,民窑青花碗,底面无釉,圈足深高,有的挖足过肩,残留刮削痕及同心圆跳刀痕。和元代器物相同,洪武朝的瓷器一般为砂底,露胎处均可见星点状或大片的火石红。后仿胎足的火石红斑,是人为点染而成,收藏时如仔细观察,不难看出破绽。

鉴别要点

器型:虽然比较敦厚,但已经逐渐摆脱了元瓷厚重粗笨的风格,露出了端庄舒展的风格,现代仿品则显得僵硬呆板。另外,现代仿品的器型不过小就是过大,和真品相差很大。

胎体:官窑器物胎体坚致细白,民窑胎体断面呈泥土黄,大多数都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现代仿品胎色偏白,因用机械工艺淘炼胎土,瓷化程度比真品更高,胎土比真品更坚密。

釉面:釉面多为青白色,有的出现细碎无色的开片纹,釉质较厚,玻璃化程度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施釉的圈足底面,有釉底与器身不一致现象。现代仿品或比真品颜色深、釉面呈灰白色,或比真品颜色浅、釉面偏白。

纹饰:官窑纹饰精细秀丽,层次丰富,主要有折枝牡丹、扁菊等;民窑纹饰简洁豪放,多描摹自然写实。现代仿品纹饰呆板,画工远不及真品自然生动。

青花开光折枝菊花纹碗

明洪武 高16厘米,直径41厘米

碗内壁口沿饰卷草纹一周,内壁绘有缠枝菊纹,碗心一周为回纹,四个云肩形开光及折枝莲纹,开光内绘折枝菊花,中央绘五莲瓣纹饰。花叶勾线填色不留白,叶片细长而尖,开裂较多。花朵勾线留白,层次感极强。青花折枝莲纹盘

明洪武 高8.5厘米,直径45.7厘米

盘内口沿饰有缠枝菊纹,内壁绘缠枝牡丹、石榴、菊、山茶花等花卉纹。盘心为折枝莲纹,外有四个如意云头形开光,其内饰有折枝菊纹,开光外绘缠枝忍冬纹,纹饰虽层次繁多,但花形各异,反显精致。

民窑常见草书款 洪武瓷至今未发现带年款的官窑器,仅在民窑器心发现草书“福”、“寿”等字。

人物纹盘残片

以衣的重墨突出脸部的白净是洪武朝民窑青花瓷中惯用的艺术处理手法。人物纹盘残片

手舞足蹈的姿态,欢喜无限的神情,传递了极浓的喜洋洋的味道。

明洪武官窑瓷器特点


洪武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年号,明代洪武官窑瓷器有元代瓷器遗风,也有明朝早期官窑瓷器自己的特点。明代洪武官瓷釉质特点为温润肥厚,造型既有元代遗风,又有本朝特点,如大器多为砂底,部分釉面开片,底圈足内缩釉现象比较普遍。明代早期瓷器圈足胎秞处,常见线条状或大片火石红;这种火石红的生成自然,散场规律明显,这是因为胎土掏练不精,器物胎质含铁后又存放数百年中,胎内铁离子自然释放所至,洪武时期的瓷器品种主要有釉里红、青花、青白釉、枢府釉、等。这时期的釉里红发色不稳,有轻淡偏灰,晕散、飞红的现象严重,色调深浅不一。青花灰暗深沉入胎骨,甚者呈现为黑青花,但胎釉莹润肥厚独特。洪武瓷器的装饰手法主要有绘画和刻划两种。纹饰有云龙、松竹梅、缠枝菊花,缠枝牡丹等花卉图案比较多见。大器器物口沿常见蕉叶等几何纹,足跟部多有变形莲瓣纹,早期足部莲瓣纹继承元代风格独立分开,而晚期并合,这是洪武官瓷的特点,洪武时期民间用瓷纹饰简单,线条粗犷。洪武瓷器处于元明过渡阶段,既有继承元风又有开拓。洪武彩瓷极少见,洪武官瓷绝大部分没有落款。

鉴识永乐宣德青花瓷要点


青花瓷发展到明代,在元代成熟的基础上又有了长足的进步。经过明初洪武的过渡期,到了永乐和宣德年间,可以说是到了明代青花瓷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一直被视为是中国青花瓷的一种典范,为后世所追仿。这两朝的官窑器,多使用进口青钴料(即所谓“苏麻离青”),但到了宣德朝后,也许是因为进口料的缺乏,有在一个器物上合用国产和进口两种青钴料的现象。在制瓷的风格上,永宣期的青花瓷已完全摆脱了元瓷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由于在制瓷技术和工艺等方面,这两朝大体一致,因此,历来都有“永宣不分”之说。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仔细鉴察,还是可以将两朝区分开来的。现择要介绍鉴识两朝青花瓷的要领。

两朝青花瓷的纹饰图案由元瓷装饰的粗放而向秀丽、典雅方向发展。由于用“苏麻离青”料在瓷胎上作画,烧成后易产生晕散现象,一般不适合作要求图象清晰的人物,因此,两朝纹饰多见植物图案,常见的有缠枝莲、牡丹、菊花、牵牛花、石榴、枇杷、葡萄、荔枝、樱桃、灵芝、山茶等。动物纹多见为龙凤图案,后期特别是到宣德朝,又有少量的麒麟、狮球和海兽波涛纹出现。另外,庭园仕女、婴戏等人物纹图案也较永乐为多。特别要注意其绘画的用笔特点,与元代的刷涂不同,两朝此时的绘画,多为双勾填色,系用小笔触一笔笔填绘而成。因此,图案上均可见小笔触填绘的痕迹,无一笔涂抹之作。在鉴识时,除了要注意其“苏麻离青”料的烧成特点外,必须要审察其绘画的用笔特点。小笔触填色也系永乐至成化前期明代青花细瓷绘画用笔的共同特点,这是鉴识的一个重要特征。

从形制上,永乐期的盘、碗之类撇口器的口沿极薄,手抚之较尖而无圆浑之感。永乐细瓷的底不同于元代的斜削法,一般都是采用平削。宣德盘、碗之底多数有棱边感,不同于后仿者的“泥鳅背”。宣德器物以矮底足为多,大盘削足为倒梯形,圈足外墙内收,里墙外斜,用手无法抓起。宣德的大件器均为分段接合,凡见前后身模制而成者,均为仿品。盘类塌底现象明显。宣德器底部露胎处,或属白胎而有火石红,或有一层浅红色的涂抹料,但均无旋痕,凡有旋痕者,皆非宣德朝所出。

在款识上,永乐瓷一般都没有年款,极少数有款之物如青花瓷碗类器,均把年款书写于碗的内心部,且一律是四字篆书款“永乐年制”。自宣德朝起,款识装饰开始盛行,且落款的地方也随器物的形式不同而不同,并非只限于器物底部,前人就有“宣德款识满器身”之说。相对而言,官窑较多,民窑较少。同时要注意宣德年款的一些特定之点,如书写大都以青花写的楷书体,篆书少见。传世完整器的四字篆书“宣德年制” 款多数是后仿,六字篆款更不可信。宣德的楷书款,沿用古碑体,德中间少一横。

但鉴识古瓷,了解其纹饰图案特点、绘制的用笔方法,乃至形制的特征等等固然重要,可这些后世均可依样模仿,因此,只能是一个参考因素,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其胎釉的烧成特点。

永乐瓷的胎土淘炼很精细,胎质纯净,杂质较少,抚之细腻有如糯米粉。烧成后,有肉红色透釉而出,除了在胎釉的结合处常可见到这种淡红的火石红外,在釉薄处也常从釉后隐现出肉红色来,这是鉴别的重要特征。与宣德相比,永乐的瓷胎薄而宣德厚,因而,永乐器轻而宣德器重。薄胎永乐瓷如盘碗之类虽边缘薄而透,但底心都是厚实而不透的,凡全部薄透者非永乐朝所出。另,薄胎永乐青花迎亮均可见胎质的厚薄不均现象,凡瓷胎厚薄均匀,大都是仿品。宣德瓷的胎质虽然也较白,但已明显不如永乐,所含杂质稍多,有的器物的露骨之处,多见氧化铁的红色斑点,而在永乐器上则是偶见铁斑。这也是永宣瓷胎骨特点的一大区别。

在施釉上,永乐瓷虽然胎质较薄,但施釉很厚,薄胎厚釉是其特点,而且虽釉质肥厚,却不显臃肿。还因为高温烧造,永乐瓷釉色肥亮,白釉的转折聚釉之成水绿色,釉内气泡虽也有大小之别,但没有很大的气泡,排列较松且通透,凡气泡大小一律者,非永乐瓷。宣德瓷大中小气泡都有,形成一组组气泡群,但群与群之间间距也较疏朗,凡气泡密集而整齐者大都非宣德瓷。从釉面看,永乐瓷显莹润,而宣德瓷则呈橘皮纹,白釉地出现一层雾状效果。后仿宣德之器,白釉地没有雾状效果。

此外,要注意“苏麻离青”料的烧成效果。真品晕散现象明显,且它的铁斑沉着釉里,侧看可见明显的下凹现象,色泽也较深。伪品青花没有晕散现象,铁斑色泽较淡,而且浮于表面,有的系用人工点厾而成。

关键的一点,永宣距今已600年左右,因此,传世品都应有较厚的包浆,釉色应是十分清亮,且因包浆缘故,青花应在釉下发出幽光,凡釉面发闷,青花发暗者,十有八九是不对的。

明洪武朝青花瓷的工艺特征


明代的青花瓷,官窑产品精益求精,晚期民窑以产品量大为特点。除了元代的窑场继续烧造以外,明代又兴起了许多新的窑场,著名的民窑窑场有: 瑶里、胡田、观音阁、十八渡、董家坞等处。青花瓷以其独特的优点,在明代瓷业生产中独占鳌头。这里主要考察有确切地层和纪年墓出土的器物及有纪年款的器物。

明洪武朝:至今确定为洪武地层出土的器物共有三处发现。第一处是1964 年,南京明故宫出土的一批残片;第二处是1984 年夏季,北京四中出土的一批残片,第三处是景德镇御窑厂出土的一批残片;它们虽然都不完整,但是可以作为典型器来对照完整的传世品。除此之外,上海博物馆藏青花“春寿”云龙纹梅瓶与河南博物院收藏的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为完整的典型器。明洪武朝的青花明显少于釉里红,完整器更少,但从大量资料的对比分析,此期青花与釉里红的纹饰和器型均相同。

此朝主要使用淘洗纯度不一的国产料,但也不排除有少数使用元代剩余进口料的情况。这一时期青料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为清新明快的淡蓝色,色调稳定,不晕散,纹饰浓重处亦能表现出青花的层次;第二类青花发色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常有明显的深色小点无规则地散布在其中,似繁星密布;第三类青花色泽泛灰,釉面呈灰白色。由于这种色料中含有较高的金属锰杂质,所以纹饰中呈现出较大斑块状的黑青色,有的亦深入胎骨,呈凹凸不平状。品种主要是白地青花。

布局沿用元代多层装饰带和适合纹样两种。常见题材及特点如下:主体纹饰有各种花卉和龙纹。花卉纹有缠枝牡丹、扁菊、山茶、莲花、牡丹、菊花、月季花等什锦花卉组成的缠枝花卉纹。多用于盘、碗的内外腹壁。插在山石上的什锦折枝花卉、芭蕉园景、松竹梅,多用在较大琢器的外壁和大盘的底心。龙纹:龙的身体细长,典型的明清官窑龙纹,龙纹基本保持了元代风格,但改变了元代龙纹的矫健凶猛感,多为轮形五爪,亦有三爪、四爪的,爪与爪之间分得较开,猪形嘴,作张口伸舌状。辅助陶瓷纹饰有各式如莲瓣、卷草、回纹、意云、蕉叶、缠枝灵芝、海鸥戏水等。品字形云是明洪武瓷器的典型纹样,在多个品种上都有描绘。

胎釉:胎体洁白,瓷质缜密,但是与永乐官窑相比则显得粗厚疏松,胎体中有针眼状或细小的裂隙。瓷泥可塑性好,器物绝少塌底、夹扁的弊病。釉面肥润,白中泛青,圆器类口沿均有积釉现象,形成一圈明显的自然厚唇状。有些器物釉层较厚,可见细小釉泡攒聚密集,给人以温润柔和之感。尤其是浅淡的青花纹饰,在这种肥润的釉面下,更显幽青雅致。

造型明洪武朝青花瓷器的造型主要有碗、盘、菱花口盏托、执壶、玉壶春瓶、石榴形瓜棱大罐等。碗口径在20 厘米左右与40 厘米左右的两种墩式碗最常见,分直口圆唇和撇口两式,深弧腹,圈足平切,釉底。盘约20 厘米和45 厘米两种口径的盘子最常见。分菱花口与圆口两式。菱花口盘的造型为宽折沿,浅弧腹呈瓜瓣式凸棱,圈足平切。南京玉带河明故宫出土的青花三朵云纹盘残片无口沿,但结合大英博物馆所藏的同样纹饰的完整霁红、霁蓝釉盘看,为浅腹,大圈足,圈足根内外呈斜坡状,内斜更甚,足端平切,砂底见大片窑红。

菱花口盏托口径约20 厘米左右。宽折沿菱花口,方唇,浅弧壁,呈花瓣式凸棱,内心凸起一圈棱,用以置放杯盏,浅圈足,底无釉,见火石红。洪武时期盏托的方唇外侧多有二方连续回纹。执壶:高度为30 厘米和20 厘米的最常见。造型为小直口,长束颈,溜肩圆腹,腹部有弯曲长流,流口部与执壶颈部连有如意云形扁宽系带。颈部与腹部相连有弯曲板状凸棱执柄。柄上端有小圆孔系,壶盖为宝塔形宝珠钮,内插式。

玉壶春瓶,有大小两种,大者高30 厘米。撇口,长束颈,溜肩圆腹,圈足,底釉。石榴形瓜棱大罐 这种大罐是洪武时期的典型造型,有大小不同的规格,高度大者约60 厘米以上,一般为50 厘米左右。撇口,短颈丰肩,长腹下收,十二道瓜棱腹,束胫,圈足,砂底,有火石红。梅瓶:小口圆唇,短颈,略呈上大下小状,丰肩,下腹收束,胫部外撇,环形足,平切,外侧斜削一刀,砂底,中心凸起,局部见火石红。款识、工艺:款识仅仅见于梅瓶肩部用篆书书写“春寿”两字。工艺方面,琢器内壁见明显接痕,器物底部均见明显的火石红色,俗称“朱砂”底。

由此可见,明洪武朝青花瓷中牡丹花、扁菊花、云朵等纹饰均留有白边。缠枝牡丹、扁菊纹的叶子缺刻大,蕉叶为双茎,中间留空白; 花蕊为细方格的扁菊纹。回纹一正一反两方连续。底足平切、有窑红。

大明洪武青花瓷器的市场价格及行情


瓷器,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之一,以其渊博精深的内在,华美美丽的表面,向来是中外艺术品拍卖商场注重的焦点。从1992年我国艺术品拍卖商场跨出具有历史性含义的一步,我国的艺术品商场也开端了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蒸蒸日上的开展进程。这个年青的商场真实开展起来并被国际大家庭所接受甚至注重,则是迈进21世纪的事情了。较之书画古玉青铜商场的“井喷”现象,内地的瓷器商场“处变不惊”,始终处于“平稳开展”态势。

据调查,我国现在有近1亿的艺术品收藏与出资者,其间以“捧瓷大军”最多。怎么才能买得好、卖得好?仅有的办法即是要密切注重瓷器商场,以期获得最新的出资信息。

从现在的拍卖商场来看,最能摆布商场的即是宋、元、明、清的官窑瓷器。这期间的官窑瓷器皆为皇室及百官所运用,无论造型、纹饰、颜色、质量都可谓登峰造极。因为宋代瓷器流传较少,且大多数在博物馆内,而元代的瓷器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今后,其精品也很少出面,因此拍卖会上首要出面的即是明以及清三代的官窑瓷器。在本年春拍中,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以8323.12万元的价格,创下明朝瓷器的国际拍卖纪录。

在我国陶瓷开展史上,明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期间。在宋、元的基础上,明代瓷器的烧造技能全面开展,成就显着,以景德镇最为杰出,瓷器出产以青花为主,其他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超卓。

明初青花瓷一改元代层次较多,斑纹繁满的个性,更趋向于清淡。永乐至宣德时选用进口古波斯“苏麻离青”钴料烧制青花瓷,胎釉精密,青色浓艳,纹饰美丽。成化至弘治、正德时选用国产的对等青料,青花胎薄釉白,画面生动,青色浓艳,温润迷人。嘉靖至万历的青花蓝中泛紫色,发色美丽浓重,其青料为回青或回青与石子青混合运用,器型多为大件。万历后期至明末的青花蓝中泛灰,青料为国产浙料。

洪武官窑青花斑纹的构图特色和民窑斑纹不一样,官窑青花斑纹构图满,层次多,密集摆放,这方面和元青花个性共同。

如此件藏品,器形高雅,画工精巧,瓶纹饰层次分明,疏朗,青花色泽寂静,青料集合处有凝滞的黑斑。外壁通体青花装修,罐盖自上而下绘回纹、蕉叶纹、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纹,上下别离以下垂满意云头纹和莲瓣纹做边饰,圈足外墙绘卷草纹。圈足内施白釉,底足外撇,显得宽厚慎重。标志着皇权,显示霸气。线条方面更见圆润柔美,纹饰规划自上而下排列五层,并且每层互相分隔显着,益见清疏之气,尤其体现在上下两层八吉利纹饰的构图上,八吉利纹形态现已没有元代大,在莲瓣内现已缩小,留白空间增大,予人倍觉疏朗,契合文人画提倡的留白六合宽的规律。

可是繁密之感仍然能够在腹部主题纹饰缠枝莲纹与胫部缠枝灵芝纹当中得以再现,仅仅纹饰的绘画个性现已不同于前朝,莲花的叶子不及元代的丰满,莲斑纹呈螺丝状,而非元代的葫芦状。莲瓣纹脱节每瓣分隔,各自独立的画法,取而代之则是莲瓣相连,且双色描写边线,而不填色的白描画法,让莲花的丰满之状更具立体作用。底部涩胎,见粗暴的镟修痕,与元代个性相类,时代特征明显。

目前明洪武时期青花瓷器的市场价值大概多少呢


明洪武青花瓷是汉族陶瓷艺术的珍品,明洪武朝(公元1368—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年号),历时30年。明代建国后不久,明太祖在景德镇珠山建立御窑厂,变成明代景德镇最早的官窑,但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真实带洪武官窑编年款的瓷器什物

洪武朝的青花瓷各方面都承继了元代个性。器型粗大,胎体厚重,青花色泽偏灰,图画装修线条疏略豪宕,改动元代层次多,斑纹满的个性,趋向多留白。洪武青花瓷的胎体对比厚重,但比元代同类产品薄,呈现土黄色或许灰白色,手感均对比平滑。因为瓷土淘洗的粗细不同,胎质也有粗有细。官窑器因为工艺精密,一般瓷化程度较高,因而胎体细密细白洪武官窑青花首要运用含铁量低、含锰量高且淘炼欠精的国产青料,呈色青中带有灰色彩,偏浅灰色,有部分铁锈斑深入胎骨,这是因为钴料中富含金属锰、铁等杂质的原因。

香港苏富比明洪武青花梅瓶490万

明洪武青花缠枝牡丹纹龙耳瓶78,200.00万2012-12-28

明洪武青花四季花卉纹石榴尊19,320.00万2013-12-28

明洪武釉里红云龙纹双龙耳瓶11,880.00万2013-06-23

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7,852.00万2006-05-30

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莲牡丹纹军壶5,520.00万2015-06-23

明永乐青花瓷器鉴赏


资料图片

青花瓷是明清瓷器生产的主流,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官窑和民窑都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明初青花瓷还带有元代粗犷豪放的遗风,色泽偏暗。永乐、宣德两朝是明代青花瓷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这两朝青花瓷典雅秀丽,色泽浓艳幽深,呈现如宝石蓝般鲜艳。

明成祖朱棣年号永乐,在位22年。这一时期因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制瓷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在洪武瓷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突破和创新,形成了典雅秀美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永乐三年开始,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远至地中海和中非一带,不仅向外推销了中国精美的瓷器,还带回了特殊的青料“苏麻离青”。用这种青料景德镇烧制出了独具特色的青花器皿,从而使青花瓷器的制作逐渐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

明永乐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

杯坦口,口唇及以下胎壁较厚,圈足较宽,足底平切,露胎处细滑。杯小而胎厚,有凝重感,故名压手杯。杯外口沿饰一周朵花,腹部饰缠枝莲纹,足饰卷枝纹,内口沿饰青花双线,杯心为五瓣葵花,花心书“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款外围以青花双圈,花外饰以单圈。压手杯为明永乐瓷器之精品,为世所珍。

河南中原收藏文化研究院供稿

明洪武青花穿莲应龙纹高足碗


明代洪武官窑瓷器,主要有釉里红和青花等品种,但传世品并不太多,尤其是青花瓷器相对更少。现存的洪武青花瓷器明显少于釉里红器,其原因可能是洪武皇帝偏爱釉里红釉,或和当时钴料因进口贸易限制而稀缺。

明洪武时期的青花瓷,是近几十年来中国陶瓷研究的重点。但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于洪武青花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常常把洪武青花视为元青花或者归于永宣青花之列。1964年,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过一批瓷器,其中有部分为早于永宣而又和元代典型瓷器不一样的标本。因此,当时有学者认为这部分标本应该就是洪武瓷,但这个观点并没有完全被国内的学术界所接受。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又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中挖出为数不少的洪武瓷。1984年在北京四中原明宫廷库房遗址中发现数千块青花与釉里红官窑残片。1994年景德镇考古研究所又在景德镇珠山明代御窑厂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洪武青花,随着这些新材料的发现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洪武青花瓷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明洪武青花穿莲应龙纹高足碗,非常罕见,根据推测应当为目前仅见的孤品。其高12.6、口径11.5、足径5.2厘米。撇口,深弧壁,高足。外壁口足青花各绘转枝灵芝纹一周,碗壁主纹画三爪穿莲带翼龙纹一对,底边饰双层莲瓣纹,高足为缠枝莲纹。碗壁胎骨匀薄,足稍厚,青花釉色灰青,深浅不均,多处呈现黑疵斑点,白釉洁白泛灰,底白胎坚细,胎釉一线呈浅黄色。

明代洪武时期高足碗,一反元代碗形较浅、高足较高的形制,转变为器身较深、高足略短的新造型,之后永乐、宣德继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洪武及器心带“永乐年制”四字篆印款、相同形制的甜白釉高足碗。此器口、足的缠枝灵芝纹,及高足上的缠枝莲纹,均先勾绘花朵轮廓线,花瓣边缘及花心留白,内层染青,此一特殊描绘技法为洪武青花、釉里红纹饰的独有特征。而带翼三爪应龙纹饰殊为特别,龙身鱼尾,与一般所见洪武细身龙纹有所不同。此器的形制、灰青釉色,以及花边留白的特征,都呈现出洪武青花的特色。目前为止,传世或者御窑遗址出土均无发现,极为珍稀。

可以说,洪武官窑瓷器,上承元代遗韵、下启永宣新风,是明清官窑制度之首,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这一时期的器物特点,也蕴含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