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 导航 >

清瓷器的特征

清瓷器的特征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清哥窑五彩瓷器的鉴别 宣德瓷器的鉴别

2020-02-04

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3、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5、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6、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7、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9、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清三代珐琅彩瓷器的装饰特征


清三代珐琅彩是我国陶瓷装饰艺术中一朵奇葩,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三朝极为名贵的御用器。为康熙时始烧造。其起源于明代一种新兴手工艺品,它是在铜胎上以蓝为地色,掐以铜丝,填上红、黄、蓝、绿、白等几种色釉而成的精致工艺品。永乐时期已有这类制品,由于蓝色以景泰年间为最好,故有“景泰蓝”之称。清早期从国外进口有与景泰蓝相类似的金珐琅、铜珐琅等工艺品,国内流行在铜、玻璃、瓷等质地胎子上,用进口的珐琅彩料描绘器物形成珐琅彩器,并被称为“铜胎珐琅彩器”、“瓷胎珐琅彩器”等。

“瓷胎珐琅彩器”就是著名的“珐琅彩瓷器”。其先在景德镇烧成涩胎瓷或白釉瓷,然后在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彩绘而成。所用彩料在雍正六年(AD1728年)以前,均为进口的珐琅料。清雍正《广东通志》卷58中有:“西洋国——雍正四年五月复谴使进贡——各色珐琅彩料十四块”,“雍正六年——奉怡亲王谕,着试烧炼珐琅料。”烧珐琅料有专职工匠,造办处提及的有“吹釉炼珐琅人胡大有”等。

珐琅彩是用珐琅质调制的一种彩料,其化学组成与我国传统的彩料有着明显的不同。珐琅彩的突出特点是:绘画时用什么颜色,烧出后还是什么颜色,施彩较薄,看起来有凹凸感,手摸是平的感觉。颜色发色稳定,便于绘制精细的纹饰,画面立体感强,色彩瑰丽。雍正、乾隆珐琅彩瓷各种画面,常配以书法极精的题诗,成为制瓷工艺和书、诗、画结合的艺术精品。珐琅彩瓷器创始于康熙年间,大多是盘、盒、瓶、碗、杯等,专供宫廷帝皇、嫔妃把玩与宗教祭祀的供器之用。康熙珐琅器除了一部分用在紫砂外,都在素烧过的瓷胎上,用黄、红、蓝、绛紫、豆绿彩色作地,彩绘缠枝牡丹、莲菊、月季花卉图案,有的有“万”、“寿”、“长”、“春”等祝辞,系为康熙而制。因康熙彩料为进口,彩料较厚,堆料较凸起,立体感强,烧后还有细小冰裂纹。康晚期始创,雍正盛行的粉彩瓷器就是受珐琅彩影响发展起来的。

中国最早的珐琅彩器是明代景泰年间烧成的铜胎珐琅器,即著名的国产“景泰蓝”。清康熙中期,这一技术被移到瓷胎上,料为进口。现在“珐琅彩”即指“珐琅彩瓷”,即用珐琅质彩料描绘装饰的瓷器。“珐琅彩”是釉上装饰彩绘瓷器,二次烧成。始见康熙中期,盛行雍正、乾隆两朝,其后衰落。清末、民国出现过仿康、雍、乾珐琅彩瓷器。珐琅彩料色料凝厚,色釉晶莹润泽,绘瓷后画面微凸,频增立体感。其纹饰风格富贵、华丽,与当时景德镇官窑器纹饰风格相类似。

康熙时期珐琅彩瓷器,由于是从铜胎移植而来,尚处初创阶段,彩料掌控尚未成熟,彩料与瓷胎粘合也不佳,故器型小。白胎瓷内壁施釉而外壁素面,在外壁上施珐琅彩后,留下白而不完美,通体复施黄、蓝、红、豆绿、绛紫成为色地珐琅彩瓷。色地有透明与不透明的,注重了色调的烘托效果。纹饰部局遍满通体,在器物面、盖、底部,均有装饰。常在画好的图样上补上较深的颜色表示阴影,时而点上小点辅助装饰,花叶点深纹。运笔工谨,图案部局强调趣味而疏于记实。画面注重西方绘画笔法、技法,如时空、透视、明暗关系等。

雍正后,珐琅彩瓷器制作更为精进,部分和康熙时色地一样外,绝大多是在精致的白瓷上彩绘。白瓷器从景德镇烧好后送到京城,也有用旧脱胎填白瓷器。雍正珐琅彩瓷器改变了康熙时期只绘花枝、有花无鸟的单调图案,在白瓷上用珐琅彩料绘花鸟、竹石、山水、等各种不同的画面,并配以书法题诗,成为制瓷工艺和书、诗、画。雍正本人提倡水墨、青绿山水,故此两品种皆有精品。雍正十年提供画稿的有唐岱和画水墨珐琅的戴恒、汤振基。雍正六年指定画珐琅彩花样的有贺金昆。画珐琅的有张琦、周岳、宋三吉等人,谭荣、邹文玉最出色。

雍正时期珐琅彩瓷器,发展到成熟时期,脱离了铜胎珐琅画法的模式。画面装饰更为中国化,制作技术达到顶盛。瓷质如白玉,胎骨如蛋壳,且具画苑画风,题句优雅,款识工整。雍正时期珐琅彩瓷器表现追求瓷本色清纯,色地珐琅彩较少,较多以白瓷釉面上施彩绘制。景德镇盛产如玉白瓷,加之宫中所藏白瓷皆为所用。雍正早承康熙装饰之风,后在图案化装饰、写生式基础上,增加了彩色地开光、翎毛类、山水类题材,有花有鸟,画配题诗、写意画面、朱红印章、书诗画为一体,瓷画与纸画渐近,形成雍正时独特艺术风貌。

乾隆帝二十八岁继位,其聪颖过人,兴趣爱好广泛,天文地理、音韵算学、诗词乐赋、书法绘画,儒雅好古、博学多产,其对珐琅彩瓷十分重视,多次诣旨督烧督藏。乾隆初期珐琅彩瓷器的数量已超过康、雍时期,形制极为丰富,造型品种增多,瓶类有:蒜头瓶、双莲瓶、双耳瓶、胆瓶、观音瓶,茶壶盖碗、碟、酒盅方盒等,碗碟圆器为多。纹饰绘画承袭前朝的图案式、写生的山水花鸟,增加了婴戏、春闺课子、母子情等题材。色地常见有轧道色地、锦文色地、百花色地、色地开光,专家画彩。乾隆珐琅彩形成“题材多样、装饰华丽”艺术特色,其珐琅有“五彩珐琅”之称。其传承发扬着清代宫廷富丽繁缛,却端庄华美的装饰艺术风格。《饮流斋说瓷》有“故乾隆一朝为有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之枢纽也,政治文化如此,瓷业亦然。”

乾隆期珐琅彩瓷器画面有完全仿西洋画,有些画面题材增多。所用白瓷也为造办处上等货,乾隆十八年造办处档案:“白瓷盘一件、白瓷暗龙盘一件传旨着交珐琅处烧珐琅,填白盘碟大小一百卅件、填白大小二十八件、交珐琅处烧珐琅。”这些珐琅瓷器产量不大,完全由清宫廷垄断。雍、乾珐琅彩瓷器,有题诗的引首、句后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印面文字与图案、题款相配合。清乾隆珐琅彩芙蓉、鸡纹玉壶春瓶,瓶口撇小,长颈,腹下丰满,圈足。胎薄釉润。颈部以蓝彩绘上下蕉叶纹,腹部绘山石,石后三株芙蓉花,周边绘小野花,两只稚鸡相依偎,窃窃私语。瓶上有诗“青扶承绿,红妥出阑枝”。器物制作精细,胎质细腻,用彩浓淡适宜,花卉鲜艳逼真,禽纹生动形象。诗画结合,具文人画工笔情趣,代表了乾隆时期制瓷最高水平。

玉壶春瓶由宋人诗句“玉壶先春”得来,宋始烧造,元、明、清均烧制。由于珐琅彩工艺烧制复杂,加上雍正时代发明了玻璃白打底的粉彩瓷器,彩绘效果与珐琅彩可媲美,且造价较低,可成批在景德镇烧制,这样昂贵的珐琅彩瓷渐被取代,但其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灿烂的一页。《饮流斋说瓷》有“清康熙专以名工制瓷,名手绘画,殆纯入美术范围,而高穆浑雅之气,独未尽掩入雍正则专以佚丽胜矣;至乾隆则华极矣,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而古朴浑厚之致,荡然无存。故乾隆一朝为有清极盛时代,亦为一代盛衰之枢纽也。”

现存清宫珐琅彩瓷共约五百余件、两百多个品种。这种文化受世界文化的影响也影响着世界工艺文化艺术的发展,作为我国与世界陶瓷工艺文化的一个优秀品种,清代珐琅彩是我国陶瓷文化的精华,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是现当代我国陶瓷艺术学术理论及实践的重要基础与发展的参考资料。本文再次提及珐琅彩,旨在引起学术界、艺术界对其重视,同时其对当今陶瓷艺术界不无启迪之用。

清瓷水盛的特征与收藏


随着市场上收藏热的不断升温,文房类物品也成了重要的收藏对象,价格不断地在上涨。市场上所见到的文房用具,民窑烧造的普通器较多,随处可见,还有一些新仿的也充斥在其中,使得这些物品即便是旧的也价值不高。但是清三代的文房用具,即便是民窑烧造的也很有价值,尤其是一些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器物,如康熙时期的郎窑红水盛。

水盛——盛水之器,古人砚墨,滴水时盛水用器,上口较小,身较高,底部较大,像田鸡篓。而郎窑是康熙时江西巡抚兼御窑厂督理郎廷极所烧制的名品,是一种有代表性的红釉器,此器有两种釉,一种是施单层釉,另一种为双层釉。单层釉薄而有细小的开片纹。双层釉器,施釉较厚,釉面平而无开片纹。但无论单层釉还是双层釉都有其独特之处,即为器物的口里部釉为白色,或浅米黄色,多带有开片纹,器身有垂釉,但垂不过底足旋削线,俗称“郎不流”。到了雍正时期,水盛的器形小巧而又精致,形式也较多,有瓜形,圆珠形,马蹄形,鱼篓形,四方、八方形,荷叶形,海螺等,釉色也很好,有青花、粉彩、斗彩、红彩、红釉等,还有仿官、仿哥、粉青、天青、窑变釉。这一时期的特点除彩釉多外,最为多见的要数粉彩器。

此时的粉彩已烧造成功,由于粉中含铅,使彩色富贵而又不失典雅,粉彩烧制小件器较多,所以清代的精致文房用具大多为雍正时烧造。乾隆时期的水盛造型也很多,釉色除一道釉外,最多见的是青花釉,这一时期的青花色有多种表现,仿明代宣德青花的,但已没有结晶凹凸不平的感觉了,青花色稳定,纯正,色调均沉着,层次没有康熙时期的多。到清代的晚期青花大多仿前代,层次感越来越少,花纹繁复,具有本时代特征的青花水盛大都烧制粗糙,民窑器居多,这种器物在收藏时一定要多加考虑,最好是少收藏或者不收藏。因为升值的空间很小,少收藏是为了可以有一些学习资料,不是旧的文物就一定有收藏价值,有的文物只有其历史价值,而没有经济价值。有的文物没有太久的历史,但由于其烧制精美而价值不菲。

精致完整的水盛应该在器口里带一小勺,用于舀水,滴到砚台上,极为方便,但流传到今天,水盛里的小勺早已不见了,配套的极少见。现在的人们也很少知道水盛里应该有小勺,所以仿品也极少有带配套小勺的。其实东西如果配套,它的价值绝对不是1+1=2的价值,这就是今后收藏时要注意的,还须注意要收藏一些精品之作,如果是普通藏品,一定要具有时代特征。

陶瓷文化:清三代珐琅彩瓷器的装饰特征


清三代珐琅彩是我国陶瓷装饰艺术中一朵奇葩,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三朝极为名贵的御用器。为康熙时始烧造。其起源于明代一种新兴手工艺品,它是在铜胎上以蓝为地色,掐以铜丝,填上红、黄、蓝、绿、白等几种色釉而成的精致工艺品。永乐时期已有这类制品,由于蓝色以景泰年间为最好,故有“景泰蓝”之称。清早期从国外进口有与景泰蓝相类似的金珐琅、铜珐琅等工艺品,国内流行在铜、玻璃、瓷等质地胎子上,用进口的珐琅彩料描绘器物形成珐琅彩器,并被称为“铜胎珐琅彩器”、“瓷胎珐琅彩器”等。

康熙时期珐琅彩瓷器,由于是从铜胎移植而来,尚处初创阶段,彩料掌控尚未成熟,彩料与瓷胎粘合也不佳,故器型小。白胎瓷内壁施釉而外壁素面,在外壁上施珐琅彩后,留下白而不完美,通体复施黄、蓝、红、豆绿、绛紫成为色地珐琅彩瓷。色地有透明与不透明的,注重了色调的烘托效果。纹饰部局遍满通体,在器物面、盖、底部,均有装饰。常在画好的图样上补上较深的颜色表示阴影,时而点上小点辅助装饰,花叶点深纹。运笔工谨,图案部局强调趣味而疏于记实。画面注重西方绘画笔法、技法,如时空、透视、明暗关系等。

雍正后,珐琅彩瓷器制作更为精进,部分和康熙时色地一样外,绝大多是在精致的白瓷上彩绘。白瓷器从景德镇烧好后送到京城,也有用旧脱胎填白瓷器。雍正珐琅彩瓷器改变了康熙时期只绘花枝、有花无鸟的单调图案,在白瓷上用珐琅彩料绘花鸟、竹石、山水、等各种不同的画面,并配以书法题诗,成为制瓷工艺和书、诗、画。雍正本人提倡水墨、青绿山水,故此两品种皆有精品。雍正十年提供画稿的有唐岱和画水墨珐琅的戴恒、汤振基。雍正六年指定画珐琅彩花样的有贺金昆。画珐琅的有张琦、周岳、宋三吉等人,谭荣、邹文玉最出色。

雍正时期珐琅彩瓷器,发展到成熟时期,脱离了铜胎珐琅画法的模式。画面装饰更为中国化,制作技术达到顶盛。瓷质如白玉,胎骨如蛋壳,且具画苑画风,题句优雅,款识工整。雍正时期珐琅彩瓷器表现追求瓷本色清纯,色地珐琅彩较少,较多以白瓷釉面上施彩绘制。景德镇盛产如玉白瓷,加之宫中所藏白瓷皆为所用。雍正早承康熙装饰之风,后在图案化装饰、写生式基础上,增加了彩色地开光、翎毛类、山水类题材,有花有鸟,画配题诗、写意画面、朱红印章、书诗画为一体,瓷画与纸画渐近,形成雍正时独特艺术风貌。乾隆期珐琅彩瓷器画面有完全仿西洋画,有些画面题材增多。所用白瓷也为造办处上等货,乾隆十八年造办处档案:“白瓷盘一件、白瓷暗龙盘一件传旨着交珐琅处烧珐琅,填白盘碟大小一百卅件、填白大小二十八件、交珐琅处烧珐琅。”这些珐琅瓷器产量不大,完全由清宫廷垄断。雍、乾珐琅彩瓷器,有题诗的引首、句后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印面文字与图案、题款相配合。清乾隆珐琅彩芙蓉、鸡纹玉壶春瓶,瓶口撇小,长颈,腹下丰满,圈足。胎薄釉润。颈部以蓝彩绘上下蕉叶纹,腹部绘山石,石后三株芙蓉花,周边绘小野花,两只稚鸡相依偎,窃窃私语。瓶上有诗“青扶承绿,红妥出阑枝”。器物制作精细,胎质细腻,用彩浓淡适宜,花卉鲜艳逼真,禽纹生动形象。诗画结合,具文人画工笔情趣,代表了乾隆时期制瓷最高水平。

现存清宫珐琅彩瓷共约五百余件、两百多个品种。这种文化受世界文化的影响也影响着世界工艺文化艺术的发展,作为我国与世界陶瓷工艺文化的一个优秀品种,清代珐琅彩是我国陶瓷文化的精华,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是现当代我国陶瓷艺术学术理论及实践的重要基础与发展的参考资料。本文再次提及珐琅彩,旨在引起学术界、艺术界对其重视,同时其对当今陶瓷艺术界不无启迪之用。

清三代青釉瓷器有什么特征


清三代青釉瓷器有什么特征。

青釉是出现最早的单色釉,最早可以推算到商代晚期。清三代瓷器在中国瓷苑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清三代”是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所在时期。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瓷器是“清三代”艺术品的典型,较为著名的有斗彩、粉彩、珐琅彩等等,青釉作为单色釉的一种,在清三代瓷器中也有着属于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相对于青花的繁复,彩瓷的绚烂,更能给人以淡雅,素净的印象。康熙时期仿青釉瓷器的出现,重新奠定了青釉的地位,之后的雍正、乾隆继承并发展了青釉瓷器的制作工艺,所制青釉瓷器,色泽之精细,造型之丰富,前所未有,堪称青釉的集大成。

清三代青釉瓷器特征

从青釉的发展来看,在清三代时期是较为盛行的,康、雍、乾三代的青釉数量较多,从保存至今的文物来看,制作都非常精美。康熙时期主要品种为冬青釉,所谓的冬青釉,是指青中带黄的青釉,清代冬青釉以康熙朝为佳,色比豆青浅,釉薄而坚,肥润无开片,器里器外均为一色冬青釉。但康熙时期也有少量的粉青釉和豆青釉。雍正时期青釉以粉青为主,粉青是一种类似于鸭蛋青的颜色。雍正时期,中国的青瓷制造达到了高峰,其器型优美,胎质洁白细腻,釉质莹润,纯净无暇,整体风格古朴素雅。粉青釉相较于其他色彩的青釉价值更高一些,这是因为一般粉青瓷器胎质相对更细腻,釉色也更细润精美。除此之外,雍正时期也有少量的冬青釉与豆青釉。乾隆时期的青釉以豆青釉为主,也有少量的粉青与冬青釉出现。也就是每个时期都有一个主要的青釉品种,其他青釉辅之。乾隆之后的清朝历代基本延续乾隆时期的青釉制作风格。

清代瓷器的特征


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3、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5、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6、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7、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9、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宋代瓷器的特征


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瓷器的特征。

为了保护和活化文物,探索文物合理适度利用的创新模式,让文物在百姓文化生活中“活”起来,5月13日,老窑瓷博物馆在北京西城区大栅栏琉璃厂开馆。据悉,该博物馆为公益属性,免费对外开放,是北京首家专注老窑瓷学术研究、展览展示、文化创新和收藏交流的主题性小微博物馆。在老窑瓷博物馆即将开馆之际,为了了解宋瓷之特征、领略宋瓷之美,小编采访了古陶瓷收藏鉴赏家汪帮宏先生。

当下研究宋代文化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被宋代文化深深吸引,那么宋代文化的魅力究竟何在?有人说宋代文化温蕴厚重,内容丰富,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特征。有人说宋代社会富裕,藏富于民,是理想的大同社会。

单从经济角度看,宋代远超历代盛世,最好年份的GDP占世界50%―80%。还有人说宋人生活高雅,品茗、熏香、插花、书画以及喜欢诗词歌赋是文人士大夫的普遍爱好。

但也有人对宋代社会不以为然,认为宋人活得憋屈,只能靠割地赔款祈求平安。褒贬不同,众说不一。

古陶瓷收藏鉴赏家汪帮宏认为,但正是这些不同特点造就了宋人喜欢精致内敛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这种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对瓷器的制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宋瓷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时代的鲜明特征而大放异彩,成了历代许多人追求和收藏的佳器。

特别是在现今艺术品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宋瓷价格不降反升,表明了宋瓷受人喜欢程度和潜在的巨大市场价值。

作为一名古陶瓷收藏家,汪帮宏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宋瓷。“每当我手捧一件宋瓷,那素朴细密的胎骨,如参天大树的年轮,高古苍凉。那简约大方的造型,像一剂安神药,使浮躁多绪的心顿时安静起来。那莹润的�色历经岁月的洗礼,失去了刚出窑的火气,却更加温润。那简洁的纹饰依旧鲜活,充满灵性。”在他看来,宋瓷之美远非语言所能形容。

在汪帮宏看来,宋瓷之美及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作精细

宋代经济、文化发达,但军事落后,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只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诗词歌赋的创作和制作精细的器皿上,诗词歌赋的婉约凄美,器皿的精细内敛是他们无奈的内心写照和宣泄情感的最好方式。宋瓷制作的精细到了让人叹为观止的程度。多年前我曾看到过一件宋代湖田窑青白瓷水盂,制作非常精美,品相光鲜亮丽,不少人怀疑是高仿。我通过仔细观察其制作工艺、胎土和釉色,判定是真品,并对怀疑的人说,不要怀疑宋人的制作能力,单从手工制作能力看,宋人不会输给今人,今天能仿出来,宋人一定会生产出来。宋瓷的精细还体现在对人的关怀体贴上,如同样是品茗的茶盏,男性和女性是有区别的,男性的盏大而稍有张扬,女性的盏小而圆润,体现了对性别的尊重。这是其他朝代包括今天都没有做到的。

二、造型极简

极简并不代表简单,而是更高审美标准。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高峰,审美从唐代花花绿绿浓妆艳抹的审美风格突然转向朴素温雅的美学风格,这种风格影响了宋瓷制作,使宋瓷的造型简单准确,到了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的地步,没有一点是多余的。正因为如此,宋代瓷器和其他朝代的瓷器很容易区分开。如汉代瓷器庄重典雅,唐代瓷器雄浑大气,明代瓷器的浓艳多姿,清代瓷器的繁缛富丽都有别于宋代瓷器的极简。宋瓷的极简植根于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宋瓷至今不会过时,就好像中国的传统文化永远不过时一样。

三、釉色纯净

宋人的极简审美风格也反映在对釉色的选择上,纯净的釉色是宋人的不变追求。宋代瓷器釉色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北宋时期对青白釉的迷恋和南宋时期对绿色釉的狂热。也许宋代徽宗皇帝爱好道教,他提出“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标准,于是景德镇的湖田窑生产的青白瓷风靡天下。以宋徽宗被俘为转折,偏于一隅的南宋朝廷被苏杭的青山绿水迷住,以绿色为基调的釉色大受欢迎,龙泉青瓷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并烧造出令人惊叹的梅子青和粉青瓷器,绿色之梦终于又为南宋延续了一百多年,但梅子青和粉青瓷器却成为永恒的艺术品。

四、内涵丰富

宋人艺术修养高,情感丰富细腻。他们在制作瓷器时,一定会想办法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需求和审美情趣,使得宋瓷看似简单但内涵非常丰富。

一是包含对佛道的敬仰。北宋年初,统治集团一改后周毁佛的做法,对佛教加以扶持和利用,使佛教得到了迅速发展,佛教庙宇遍及全国达4万多处。佛教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巩固了北宋政权。宋瓷造型极简,釉色纯净,不好雕饰符合禅宗精神而大受欢迎。北宋后期佛教庙宇经济因过度发达而与皇家经济产生了冲突,统治集团对佛教加以限制而改信道教,湖田窑的青白色是道教首选。

二是包含对自然的崇尚。宋代是个盛产大文豪的时代,王安石、苏轼、欧阳修、黄庭坚、辛弃疾、陆游、文天祥、李清照,他们的作品更是耳熟能详,可喜的是宋代官吏大部分是文人,都有很高精神追求,有时他们把山水景色看得比权力更重要,在他们政治失意被流放时,却能怡情自得,并创造出很多流芳百世的艺术精品。

三是包含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宋人喜欢青白瓷,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他们喜欢正直做人,清白为官。有很多学者羡慕宋代的政治环境,这得益于官吏们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有很多人在政治上是对手,但在生活上却是朋友,因政治相左而自请流放的官员不在少数,表现出了宋人很高的精神境界和政治品行。他们这些精神境界和品行都能体现在对青白瓷的偏爱上。(来源:中国文物网)

宋代官窑瓷器的特征


宋代官窑瓷器的特征有这么几个:

胎:北宋官窑胎色紫褐、釉色浅,南宋官窑胎色呈灰黑色、深灰色、紫褐色,均色深,故称“黑胎”,胎质一般较薄,胎质细密。

釉:北宋官窑胎色有月白、粉青、大绿、油灰等色。在当时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后世则以粉青为上,月白次之,油灰最下。修内司窑之器因先有汴京官窑所鉴,故出品更佳。釉水下流故口上釉稀薄,而且微露紫色,称其器为紫口铁足,并以此为贵。汴京官窑与修内司窑均有窑变。釉色晶莹,釉面有开片纹,釉斑则以鳝鱼血为上,墨纹次之,光彩辉耀,尤觉奇异。

南宋前期釉较薄、滋润、呈乳浊状,有玉质感,釉色以粉青为主,间有灰青、青黄、蜜蜡等色,通体满釉,史称薄胎薄釉青瓷。南宋后期,釉色与前期相同,而釉层加厚(多次上釉)有的器物釉的厚度超过胎,有垂流釉现象,多用垫并烧造,足端无釉呈深灰或灰褐色,为薄胎厚釉青瓷。

造型:有纸锤瓶、贯耳瓶、瓜棱瓶、筒子渣斗、花盆、香炉、盘、碗、洗子等。

不同朝代的瓷器特征


随着烧瓷工艺的不断发展,瓷器在不同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不同朝代的瓷器特征:

中国最早出现的瓷器是青瓷,因器表均施有一层薄薄的青釉而得名。商代青瓷已具备了胎质灰白、火候达1100℃以上、胎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等瓷的基本特征,但它在原料加工、器物成型以及烧窑技术上还比较原始,故称它为原始青瓷。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城邑规模扩大,瓷器的烧制更加集中和专业化。此时烧制的瓷器,在胎质烧结性能和器表施釉技术等方面已不同于原始青瓷。在造型上有精致的加工,如提梁三足、鼎整套编钟等。

秦汉两代,政治、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瓷器生产也出现了新的局面。在长期制陶烧瓷的实践中,对原料的选择,坯泥的淘洗,器物的成型,施釉直至烧窑等技术,都有明显的改进和提高,形成完整的工艺体系。

到东汉晚期,终于烧成了成熟的青瓷。中国瓷器的出现,是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三国时期的青瓷仍保留着前代的许多特点,它的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施釉均匀。器物上的装饰常见的有弦纹、水波纹、铺首、方格网纹和耳面印叶脉纹等,并在谷仓上堆塑各种人物、飞禽、走兽等,极为生动。

西晋的制瓷技术益加精巧,既实用又美观,青瓷的用途也扩大到人们日常生活的酒器、餐具和卫生用具等各个方面。这时南方青瓷造型趋向简朴,装饰减少,有些器物只作简单的褐色斑点。北方青瓷在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与南方不同,一般器型较大,以尊、瓶、罐、钵之类居多。胎体厚重,胎色灰白,釉较厚,玻璃质强,流动性大,器表往往有玻璃质流珠现象。器物多以莲花瓣纹、忍冬纹作装饰,装饰方法有堆贴、模印、刻划多种。北方青瓷的莲花纹饰与佛教的盛行关系密切。

白瓷的烧制,始于6世纪的北齐,当时尚属初创。隋统一全国,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瓷器生产除了继承北朝的青瓷外,还成功地完成了白瓷的烧制。这样,中国瓷器便由青瓷发展到了白瓷的阶段,为以后彩瓷的出现创造了物质和技术条件。

唐代建立了更加繁荣昌盛的大帝国。瓷器的生产不仅满足国内各大都市市场上的需要,还远销到国外。当时的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分别代表了南北两大瓷窑系统。邢窑白瓷质地坚硬,制作精致,胎釉洁白如雪。在它的影响下,北方又出现了另一个著名的白瓷窑──定窑。此外,河南巩县、密县、登封、郏县、荥阳、安阳,以及山西浑源、平定,陕西耀州,安徽萧县等,都兴起了烧白瓷的瓷窑。唐代南方的越窑青瓷,以新的面貌出现。许多瓷窑受其影响而烧制青瓷,形成了越窑青瓷系统。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商品经济相应地发展起来。各方面对瓷器的需要量增加,制作技术又有较大发展:①宫廷皇室需用的高级瓷器,由官办瓷窑烧制。官办瓷窑严格按照宫廷设计的式样进行生产,造型多仿古,以青瓷为主,注重釉色美。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在经济上不惜工本,烧制的瓷器严禁民间使用。②广大城乡民众所需要的日用瓷器,由南北各地民间瓷窑进行生产。由于它是商品生产,销路好的瓷器各窑争相烧制,一窑创新,各窑模仿,结果就形成了各种窑系。③对外贸易用瓷,瓷窑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烧制有仿龙泉窑的青瓷和仿景德镇窑的青白瓷两大类,它们分别属于龙泉窑系与青白瓷系。各类瓷窑在经营性质上是不同的,官窑与民窑具有严格的界限。官窑生产出类拔萃的精品,民间不得使用,而宫廷需求有限,时烧时废,得不到发展。民窑则相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向前发展。民间瓷窑的大量兴起,是宋代瓷器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元代瓷器继承了宋代南北各个主要瓷窑的生产,南方的龙泉窑与景德镇窑则超过宋代,得到了较大发展。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瓷器的进步。它的青花与釉里红瓷器的烧成,是中国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青花是用钴料在胎上绘画,然后上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因它的蓝色彩绘是在釉下,故又称“釉下蓝”。青花瓷器具有呈色淡雅、永不退色、题材丰富与实用美观等优点,一出现,便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釉里红瓷器的作法与青花相同,只是呈色原料为氧化铜,因其不易烧成而未能与青花瓷器一样得到发展。元代青花瓷器的烧造,给景德镇带来了繁荣。

明代在景德镇设置专为生产御器的官窑,又对民窑采取“官搭民烧”即“有命则供,无命则止”等手段,来为宫廷烧制瓷器,民窑得到普遍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瓷器的烧造中心。明代永乐、宣德时的青花瓷器,色调浓艳,具有元代青花的许多特征。明成化时,在釉下青花的瓷器上,再加上红、绿、黄、紫等彩,这就是著名的成化“斗彩”。明嘉靖、万历时,又兴起了“五彩”。

清代也在景德镇设御瓷厂,但烧瓷主要都在民窑。清康熙时继承与发展了五彩,并创烧了“珐琅彩”。清雍正时期又烧制出“粉彩”。清乾隆时的突出成就是转心瓶的烧制,以及成功地仿烧漆、木、铜器物和各种果品等。清代瓷器,集历代烧瓷之大成并创造性地加以发展,达到了中国瓷器烧造的历史高峰。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清瓷器的特征》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清瓷器的特征》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清乾隆瓷器特征与鉴别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