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导航 >

曾熙帽筒赏析:采芝寿世

曾熙帽筒赏析:采芝寿世

瓷器鉴别 瓷砖 陶瓷文化

2020-01-20

瓷器鉴别。

数年前,有四川成都藏家在网络上贴出一件署名曾熙的浅绛彩瓷人物帽筒,同时认为这只帽筒是清末民初大书法家曾熙所作。因对浅绛彩瓷的喜爱,2012年春节,经多方联系将这只帽筒收入寒宅。帽筒为六棱形,高28厘米,釉面为光绪典型的橘皮釉,开窗硕大,应为光绪早期胎体。三面绘通景人物,三面为书法。

曾熙款帽筒(图1)

帽筒绘采芝寿世图(图1、2),画面上一高士、一小童从山上采药归来,高士神态祥和,彰显隐士之风,小童天真烂漫,脸上挂着无忧无虑的笑意。“采芝”一词出自“商山四皓”的故事,秦末汉初的东园公唐秉、甪(lù)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四位著名学者。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今陕西省商洛市境内),出山时都80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刘邦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而被拒绝。他们宁愿过清贫安乐的生活,还写了一首《紫芝歌》以明志向,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后来,“采芝”便成了“遁隐”的代名词,历代文人都曾以此为题吟诗明志。唐陈子昂《感遇》诗之二十:“去去行采芝,勿为尘所欺。”宋陆游《对酒》诗:“寄谢采芝翁,无为老青壁。” 明万寿祺 《入沛宫》诗:“我亦远随黄绮去,东山重唱《采芝》歌。” 清秋瑾《题<松鹤图>》诗之二:“勋名浪说凌烟阁,争是商山歌《采芝》。”陶渊明罢官归田, 东篱采菊, 悠然想起的同样是隐居商山的那四位前辈。陶渊明曾撰有一部《圣贤群辅录》, 四皓列名其间, 足见他对此四人的景仰之情。这只帽筒的构图非常独到,三面通景绘成了一幅连续的画面,特别是对三个开窗的处理尤显精妙。帽筒的开窗本是为了增加本身的透气性能而留,这也对画师的构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这只帽筒上,左上部的开窗位于低垂的松枝之下,茂密的松枝至开窗处戛然而止,过渡极为自然。正中的开窗则位于横斜的树干与仙风道骨的人物之间,右上部的开窗位于山崖之上,这两个开窗不仅增加了整幅画面的透视感,而且留给人无限的遐想。通景画面的左边一面题款为:采芝寿世图。屠维赤奋若皋月于昌浦,曾熙作。屠维赤奋若的年号属大干支纪年,就是己丑年,这种纪年法在古代的书画作品里经常见到,具体到这只帽筒就是光绪十五年(1889年)。作者署名曾熙,更是令人浮想联翩。因为在清末民初,有一位在书画界名声显赫,与李瑞清有“南曾北李”之誉的大书法家就叫曾熙。

曾熙款帽筒画面展开图(图2)

taoci52.com扩展阅读

清代瓷器帽筒


瓷器帽筒是由帽架发展而来的,帽筒大约出现在清代乾隆、嘉道时期,它是当时清代官员放官帽的器物,人们就叫它帽筒,随着清代民窑瓷器的发展,这类瓷器开始从官窑走向民窑。随着中国人对帽子的使用不重视,而帽筒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瓷器帽筒一般都是成对出现的,除了放帽子也可以装一些杂物。一般古代官僚人物和富贵人家都有帽筒。 帽筒的制作工艺、制式、纹饰艺术都反映出当时的民风民俗, 帽筒产生于清代。清朝满族人对帽子非常讲究,所谓“革去顶戴花翎”,就是摘掉帽子,罢免官职。因此,官员对帽子爱护有加,下朝之后,都将帽子供奉于厅堂之上。由于对帽子的尊敬,便产生帽子盛放的器具,早期是帽架,清嘉庆以后就出现了瓷制的帽筒。早期的帽筒主要是官员使用,比较考究,多数呈六边形,每面开海棠窗孔,用来通气和燃烧熏香。从清晚期到民国时期,帽筒走向民间,用途也逐渐从专门放帽子转变为厅堂的陈设瓷,形态也逐渐转变为“不开窗”的圆形样式。其摆设凸显家中出官人,加官晋爵。尤其是姑娘出嫁时,成双成对的陪送,预示着婚后生子能坐官。而老百姓常常把鸡毛掸、痒痒挠、小画轴等各种家庭用品插放在里面。

清代帽筒的材质以瓷类为主,其它还有玉质、铜制、紫砂等等。瓷器帽筒是实用器物,多产自民窑。一般高度为28厘米左右,直径12厘米左右。圆形最多,其次还有六棱形,四棱形等。色彩以浅绛彩为大宗,粉彩、青花、单色帽筒也不少。图案有山水、人物、花鸟、八宝博古图等。

判断帽筒的收藏价值,品相完整、成双成对是首要条件。名家所绘、图案精美的更具有收藏价值。帽筒的形制是多样的,有圆筒、四方、六方和八方,加工工艺有镂空、堆塑等。装饰工艺也较繁复,有青花、粉彩、矾红、金彩、色釉、浅绛等,图案有山水、人物、花鸟、八宝博古图等。但是在文革“破四旧”时期,不少人物图案的帽筒遭到破坏,如今人物图案的帽筒往往更稀有。

瓷器收藏之浅泽彩帽筒


一面铜镜,照一段颠沛岁月;一块美玉,锁一段啼笑姻缘;一张书法,抒一场人生感慨;卜堆瓷片,寄一则奋进箴言;一张条案,诉几多人生无奈;两枚大钱,讲一桩捡漏奇谈;

精美绝伦的古代瓷器,作为中华古老文明的象征之一,以其广博精深的内涵,华美绚丽的外表,始终是中外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关注点,堪称海内外收藏市场的无价瑰宝。作为古代中国的特产奢侈品之一,瓷器通过各种渠道流传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如今已作为极具收藏价值的古董被各类收藏家所珍藏。

综合近两年瓷器专场春季拍卖情况后发现,在2015年刚刚结束没多久的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中,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的“浅泽彩瓷器”专场拍出的极为罕见的“清代浅泽彩赏盘”以1600多万港元的高价成交,刷新了之前香港苏富比于2013年4月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春季拍卖中的“云龙纹青花瓷”专场以1436万港元拍出的“清代青花云龙纹梅瓶”的清瓷世界拍卖纪录,最终由匿名买家电话竞投成功投得,超过拍卖前估价的三倍。内地的瓷器市场“处变不惊”,始终处于“平稳发展”态势。

此浅泽彩帽筒为清代作品,据瑾若艺术品许先生介绍,中国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出现已经十多个年头,从最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今日的欣欣向荣,成长之路坎坷崎岖,着实不易;这个年轻的市场真正发展起来并被国际大家庭所接受乃至重视,则是跨进21世纪的事情了。由于时间的流逝一些比较名贵和有着历史悠久的著名瓷器越来越少。因此未来的浅泽彩瓷器收藏价值将会一路飙升前景无限好!如果想入手请与本站或者瑾若艺术品联系。

康熙青花辛夷寿石图花觚赏析


这件藏品是我今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购得,为原纽约戴润斋旧藏。这件花觚的造型是从上古青铜器觚而来,撇喇叭口,微鼓腹,下承撇足,胎骨坚致雪白,通体内外施光洁明润的白釉,外壁上近足胫处绘一丛芝兰寿石,石丛中伸出一株枝干遒劲的玉兰树,树上生出朵朵婀娜洁白的玉兰花,留白的花朵映衬在青花晕染的底色上,营造出仿如月色迷茫中花儿摇曳生姿的气氛,充满了浪漫迷人的艺术气质。青花发色明快淡雅,渲染得层次分明,犹如水墨淋漓的画卷,充分表现出了康熙青花的特点。

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文人雅士们掀起了一种生活艺术化的风潮,这件青花花觚,就是一件这个风尚中的代表性作品。选用了清雅高贵的玉兰花作为主题,再渲染出月下花影的气氛,更加突出了清远益香、宁馨动人的艺术氛围,使这件青花瓷器成为了纯粹的艺术品,真是低调而华贵,品位高雅,耐人寻味。

康熙时期使用的青花料是浙料,特点是呈色清新明快,青翠宜人,可以进行渲染而得到层次分明的效果,素有“墨分五色”的美誉,即渲染的浓淡能分出五个色阶,大大增强了青花的表现力,受到后人的特殊赞美。这件花觚上素白的玉兰花以水墨般淋漓的青蓝色为底子,仿造云影月色,反衬得花朵更加雪白无瑕。富有高雅的文人趣味,可算是康熙民窑青花中的罕见精品,耐人寻味。

诠释历史的陶瓷筷子筒


不知从那个年代开始有了陶瓷筷子筒。福建福鼎收藏协会主席马树霞是陶瓷筷子筒的收藏爱好者,他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福鼎陶瓷筷子筒。他说,收藏陶瓷筷子筒,不仅因怀古幽情及稀有价值,其本身造型美观及朴实生活感更是魅力所在,是美与实用的结合体。

福鼎筷子筒,多为日用陶瓷,以制作简便,材质优越、价格低廉、经久耐用、不易腐蚀、光洁美观、不透水、易洗涤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走进千家万户。

马树霞说,这些筷子筒都是福鼎土窑烧制,土窑分布很广,几乎各乡镇都有。它的造型与纹饰往往以简胜多,和谐统一,形式以原来直立式、直桷式,后多以倒梯式,更科学实用,底有小孔,能漏水。纹饰题材多样,不拘一格,多源于生活与自然,为群众喜闻乐见题材,它们或绘画、或刻划、或模印、或雕塑、或切割,形式也多不相同。

民间艺人为满足群众的审美要求,纹饰多有吉祥寓意,反映人们对吉祥、幸福的渴望。如人物有“状元游村”、“三星高照”、“福禄寿喜”、“麒麟送子”、“春牛图”、“日高星”;图案有“牡丹花开”、“三钱(福禄寿三全)”;刻字有“福”、“福寿”、“双喜”等。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这些筷子筒随着时代变迁,纹饰上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农联盟”筷子筒,左右铭文“工农联盟”、“技术研究”,上刻“陶器生产社”;“大跃进”时有“快马加鞭”、“人民公社好”、“勤俭持家”;文革中有“工农兵学毛选”、“听毛主席的话”、“学习白求恩”、“毛主席语录”、“抓革命促生产”等。

来自福鼎磻溪的大筷子筒是马树霞最喜爱的筷子筒藏品之一,被作为饰品挂在正对着门的墙壁上。他说,这是为公社化办食堂制做的筷子筒,分三格,能插一百多双筷子。

马树霞收藏筷子筒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原来只是觉得筷子筒好看,用它种些植物作为壁挂。后来,一些朋友知道他有收藏筷子筒的习惯,纷纷送上门来。为了表示谢意,他有时便以自己的绘画作品回赠,收藏得多了,竟迷上了,自己还常常跑到乡下去收集。

他说,陶瓷筷子筒是历史的缩影。从旧筷子筒的形式、纹饰能看出人民的美好愿望与期盼,同时也能折射出时代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诠释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社会信息。

现在,陶瓷筷子筒已逐渐淘汰,被花花绿绿的塑料筷子筒所代替,如果陶瓷筷子筒延续至今,将会出现“改革开放”、“迎奥运”、“福娃”等文字和图案,那该多好。他觉得旧陶瓷筷子筒很有研究和收藏价值,希望能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再生产。

目前,马树霞已收存有六十多种不同品种的筷子筒,他希望能集齐一百个。

康熙60大寿臣子送青花万寿纹尊 每个寿字都不同


康熙的青花万寿纹尊,上面有约一万个寿字

60大寿特设“千叟宴”

礼物:百寿纹瓶、万寿纹尊

沿街30里铺满细软的黄沙,一路张灯结彩。每一处街铺,每一座城门,都用朱漆彩绘,写满“寿”“福”字。彩幡飘扬,旌旗猎猎。路边的戏台上,精彩的剧目不断上演。百姓早早停下手中的活计,载歌载舞,参与到盛大的欢庆活动中来……这是康熙60大寿时的真实记载。

在这场历时数十天的庆典中,康熙认为像自己一样活到这个岁数的君王再无他人,因此决定与天下老者同庆,凡是65岁以上的,无论官民,都可以到京城参加畅春园的聚宴,也就是至今流传的“千叟宴”。各位皇子、皇孙、宗室子孙年纪在10岁以上、20岁以下的,都出来为老人们执爵敬酒分发食品,扶80岁以上老人到康熙帝面前亲视饮酒,以示恩宠,并赏给外省老人银两不等。一时间,从全国各地来京为皇帝祝寿的65岁以上的寿星们,齐集京师,多达数千人,仅浙江省的耆老就有300余人。

南京博物院的王成介绍,古代皇族的生日成为普天下的节日,叫做“万寿节”,而瓷器因为历朝历代都喜欢,所以常被大臣们用来作为给皇帝祝寿的贺礼。

在南京博物院的瓷器馆内,就有曾经是皇帝生日礼物的宝贝。一件是青花百寿纹瓶,这件瓶子看上去并不耀眼,白底青色的字。但仔细看,上面写了一百个“寿”字,每一个“寿”字都不一样,有圆形、三角形,还有的绘制成了蟠桃的形状,有的“寿”字上半部分是小山的形状,寓意寿比南山,也有的“寿”字线条蜿蜒复杂,寓意生命连绵不断。

另外一件青花万寿纹尊更是让人惊叹。一米多高的青花瓷瓶,瓶口和瓶底的一圈都各写着48个寿字,瓶身共70行,130排寿字,总共约一万个“寿”字,因此称为万寿瓶。与百寿纹瓶一样,每个寿字都不相同,分别有着独特的含义,十分精巧。这么多的寿字,寓意“万岁,万岁,万万岁”的祝福。

“这两件都是康熙60大寿时,臣子送的生日礼物。”南京博物院的王成介绍。

乾隆过寿  

京剧起源于乾隆寿庆大汇演

礼物:龙捧寿纹六棱瓶

康熙皇帝活到了69岁,而乾隆皇帝活到了89岁。

乾隆80岁生日时,为给乾隆祝寿,四大徽班进京献艺。后来,经过和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各剧种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

乾隆60大寿时,有个贺礼是“黄底青花龙捧寿纹六棱瓶”。

黄色的瓶底象征着皇家的高贵之气,瓶身六条棱,六个面,线条优美。每个面上都有一条五爪龙,每个面上写着一个篆体的“寿”字,寓意皇帝是“九五至尊”。瓶子的顶部和底部各有一圈回纹,接下来一圈是如意云纹。此外,还有连珠纹、香草龙纹、蕉叶纹等各种花纹,做工之细腻,令人叹为观止。

慈禧过寿

60大寿签订《马关条约》

礼物:粉彩寿桃纹天球瓶

慈禧太后的专用瓷器,上面都有“大雅斋”三字。当年,慈禧太后为了庆祝自己的60大寿,不惜花费150万两白银修建颐和园。而且,在此期间,她更说出“谁让我不开心,我就让谁不高兴”的话。

但就在她60大寿期间,兵败的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王朝逐渐走向灭亡。

慈禧太后70大寿时,收到的礼物多多,其中有一个粉彩寿桃纹天球瓶,据记载也是当时的贺礼之一。

这个瓶粗直的瓶颈、滚圆的瓶身,看上去十分敦实。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瓶身上画着大片的寿桃,瓶颈上是一只红色的蝙蝠。

为什么画的是桃子而不是苹果呢?孩子们想了老半天,说“桃子吃了长生不老”。王成给孩子们讲起了孙膑的故事。他说,孙膑有好几十年没有回家,有一天他突然想起来母亲要过生日,于是回家给老母亲祝寿,当时没有其他礼物,就带了桃子。这桃子说来神奇,孙膑母亲吃了以后立刻变年轻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吃桃子可以年轻,长命百岁。所以,寿桃就成了祝寿的必备品。

那为什么要画蝙蝠呢?因为,“蝠”与“福”“富”谐音,蕴含了美好的祝愿。

据介绍,除了瓷器,古代皇族过寿,寿礼多为字画、屏风等风雅之物。

来看一眼康熙60大寿时,众皇子给他送的清单:雍亲王送的是万寿海屋添筹玻璃插屏、万寿鎏金镶嵌集锦宝鼎、万寿珐琅四方平安花尊、天然灵芝献寿仙桃盘、群仙庆寿寿山珐琅盆景、南极呈祥图(仇英画)松鹤图围屏等。而十四贝子送的是万寿围屏、观音莲花经、万寿双喜鼎、四喜汉铜炉、百子献寿玉杯、瑶草琪花瓶(成窑)、群仙拱寿图等。生日礼物多是珍贵的笔墨纸砚、瓷器、盆景、字画等。而王室的夫人们送上的都是各种各样的锦缎、衣物等等。

清乾隆古铜彩双螭龙耳乳钉寿字纹方壶赏析


清 古铜彩双螭龙耳乳钉寿字纹方壶 高37.0cm

方口内敛,口沿侧壁斜弧。长束颈。肩部四面随器形成斜梯状过渡,梯面微弧。四方鼓腹下收。方圈足外撇,足沿四角再起足竖立。底部“大清干隆年制”六字三行阳刻篆书款。颈部左右堆贴螭龙双耳,螭耳简形,与壶身纹饰相对比照。口沿侧壁浮雕团寿比列,再匀雕三角波浪曲折间隔。颈中,四弦上下各二,共成长方圈带,圈带以乳钉团寿规整布局。腹部,四面浅剔轮廓,内中同式装点:中域如意云纹开光,其内回纹作地,团寿置中。外区,浮雕T纹相对,余下乳钉疏落满布。圈足侧壁雕乳钉纹装点,乳钉两侧排布,中留素洁平面。

瓷业发展至乾隆一朝,可谓顺时之兴运,集古之大成。烧瓷工艺终达历史顶峰。一方面,承袭前代的瓷釉品种日益精进;另一方面,基于高超的工艺水准,更大胆创新。于是,成就出干隆一朝彩釉超越历代的丰富品种,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者,莫过于仿烧一类。皇帝喜好雅玩,酷爱各类工艺品,此般兴趣对于当朝陶瓷工艺的革新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加之陶瓷与釉彩配合可塑性极强,在著名督陶官唐英的带领下,乾隆御窑厂“戗金、镂银、琢玉、髹漆、螺钿、竹木、匏诸作,无不以陶为之”,在瓷业上开创出历代未有之奇观。

此壶釉色仿古铜效果。古铜彩为模仿古代青铜器色彩的一种装饰彩,属清乾隆时期制瓷工艺中的特殊品种之一。其工艺十分考究,一般是在紫金釉或厂官釉上,用红、绿、黑、蓝、酱黄等低温彩仿造青铜器的斑驳锈痕,或用金彩摹绘出璀璨的错金银纹饰,其质感与青铜真品几乎无异。所仿器皿的足部多为黑色或酱色,底部刻有“大清干隆年制”篆书款。古铜彩从乾隆创烧起即一直延续至清末,历来为世人看重。

细观,壶身整施茶叶末釉,口沿、腹部如意云纹开光内以褐色釉彩模仿古铜锈蚀氧化效果,尤为逼真。干隆皇帝好古,其仿古铜釉瓷器非但从釉彩仿之,器形装饰亦无一不以古为范。综合众多乾隆仿古铜瓷器观之,此类器表纹样装饰手法主要有凸雕与描金两类。陈浏于《陶雅》亦如此记述:“古铜彩独推干隆朝,花纹皆凸雕夔龙、云雷,青绿殊可珍玩。款皆篆书六字,或凸雕,或以金写之。”本拍品亦然。器形模仿古代青铜礼器肃穆端庄的风格特征;凸雕纹饰中的乳钉纹则又仿古玉而来,与明清以后流行的“团寿”纹饰结合,整体观之彰显出独特的仿古创新意味。依据台北故宫博物院余佩瑾的说法即在新旧结合之中,作品“蕴育出一种怪异的仿古风格,十足展现出官窑企图纳古今、集祥瑞于一器的创举。”

较之同时期的其它仿古颜色釉,仿古铜釉存世数量不多,拍品珍稀,格调高雅。目前唯一见到的类似器型和纹样的物件是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的清干隆古铜描金寿字方壶,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后者在器物的突起纹饰部位描以金彩。而该拍品保持最初一次烧成的古铜彩原色,更显古朴和端庄。

青花万“寿”字大尊


收藏机构: 故宫博物院

大小尺寸: 高76.5cm,口径37.5cm,足径28cm

生产时代: 康熙

生产窑口或产地: 景德镇窑

品种: 青花瓷

陶瓷造型: 尊

说 明: 清康熙

尊撇口,短颈,直腹,圈足。通体以青花书写“寿”字,分布于口、沿、腹、足四个部位。口面七十七行,每行二字;口沿四十八行,每行一字;腹一百三十行,每行七十五字;足四十八行,每行一字;总共一万个“寿”字,寓意“万寿无疆” 。此尊是康熙皇帝过万寿节(诞辰)时,御窑厂敬献的礼品。

尊上的“寿”字,全部采用不同书体的篆字书写,排列整齐,纵横成行,字体大小肥瘦随器身的凹凸曲折而加大或缩小,顺畅自然,体现了制瓷艺人的匠心,只有经过丝毫不差的缜密安排才能写成整整一万个“寿”字,而且字字工整,使整个器物显得庄重非凡。器物以“寿”字作装饰往往与其他纹饰相配合,唯独此尊通体用“寿”字作装饰,且设计、书写皆精妙。

“天下一统”的筒瓶


筒瓶,借指“天下一统”之意,故亦称“一统瓶”,又因其尤如象腿,故又称象腿瓶,流行于清早期,,筒瓶造型起源于明万历朝,在清代顺治、康熙两朝被赋予“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从而成为民窑中最为流行的瓷器器型。

明崇祯青花人物筒瓶

青花人物筒瓶通高47厘米、口径15厘米,底径16.5厘米。侈口、短颈、溜肩、筒腹、砂底、器底有凹脐,口沿镶有铜扣。口沿下饰倒垂的蕉叶纹,腹部绘郊游图,主人乘马扬鞭,身后簇拥家丁数名,或打伞,或举旗,周围衬以祥云、山石、树木,花草,画面生动逼真。此种瓶也叫筒瓶,

崇祯青花文王访贤图筒瓶

崇祯青花文王访贤图筒瓶高:40.2厘米,口径:14.0厘米,底径:13.6厘米。敞口,微束颈,溜肩,筒腹略敛,平底无釉。崇祯青花文王访贤图筒瓶外绘青花,肩、底部分饰带状阴刻纹,口沿下折枝纹边饰,器身绘青花山水人物,描绘的是文王渭水访姜尚的故事。渭水边,深山中,草木茂盛,云雾缭绕,文王下辇而立,后随从八人,或撑华盖,或捧书、或背物、或抄手待命,姜尚拴牛而跪,右手捧书,左手呈指点状。

清顺治青花五彩神仙故事筒瓶

高36.5 cm,腹径14 cm,口径12.7 cm,底径12.5 cm,圆口外撇,短束颈,窄溜肩,直筒形长腹,砂底无釉,外壁近底边处一圈无釉。全器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装饰,颈部饰月季与荷花,腹部为主题纹饰,描绘宽阔江面之上有小舟泛游,岸边停靠一大船,水面之上一神怪背一女子,身后一背剑仙人,岸上有庭院于山石花木间,屋内一绿衣男子伏于案上。

此瓶造型挺拔,端庄古朴,釉质莹润细腻,纹饰布局有致,色彩丰富亮丽,笔画娴熟流畅,生动传神,为清早期青花五彩中精致之作。

清代早期历史故事、神仙传说等题材纹饰颇为常见,顺治青花五彩神仙故事筒瓶器物描述的就是吕洞宾与梁灝的传说故事,吕洞宾为了报答藏于梁灏笔管内躲避雷神的救命之恩,于是遣柳树精起大风,摄来一个女子赠于梁灏为妻,告其只有她既能做状元之妻,也能做状元之母,后梁灏得子梁固,父子二人均成为状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