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传统瓷器 > 导航 >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遗”开启发展新纪元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遗”开启发展新纪元

古代传统瓷器 新濠瓷砖 新中式瓷砖

2020-05-25

古代传统瓷器。

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龙泉青瓷艺人、窑工们也许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不断摸索创造、历经世代相传的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将会被全世界所认同,成为全人类的文明成果,迈向艺术的巅峰。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迄今为止全球第一也是唯一入选的陶瓷类项目。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申报“人类非遗”成功,填补了人类非遗陶瓷类的空白,奠定了中国作为陶瓷之国的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是龙泉青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龙泉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龙泉文化真正意义上走向世界,同时将为提升龙泉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起到无与伦比的作用。

龙泉青瓷始烧于三国两晋,古代龙泉哥窑是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龙泉窑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要求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历史名窑。龙泉迄今已发现烧制龙泉青瓷的古窑址达360多处。在1700余年的传承过程中,龙泉青瓷形成了青釉配置、多次原文转载于华夏陶瓷网施釉、厚釉烧成和开片控制等传统的独特的烧制技艺。2006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龙泉青瓷在宋元时期达到鼎盛,至明晚期开始衰落,至晚清民国时期仅存一息。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心下,历数百年衰微、濒于失传的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得以复苏。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青瓷文化产业的发展,切实加强对大窑龙泉窑等龙泉青瓷古窑址的保护,积极加大青瓷艺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力推进龙泉青瓷文化创意基地建设,并不遗余力推动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工作,努力打造龙泉青瓷这一世界级文化品牌,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

“人类非遗”评选非常严格,竞争相当激烈,经历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历经多次激烈竞争,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申遗终于获得成功,确实是来之不易。

如果说,1700余年前龙泉青瓷从无到有,再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复兴,那么,申遗的成功,必将开启发展新纪元,迎来龙泉青瓷的中兴时代。市委书记赵建林曾多次强调,要珍惜这本证书;保护好这份遗产;打造好这块品牌,要让更多龙泉人从中受益。

小编推荐

盛世昌南 完美品质开创瓷器工艺“新纪元”


瓷器,中国悠久灿烂历史文化的缩影,中国在世界的代名词。它是中国贡献给世界人民的举世公认的工艺精华(青铜器、宋瓷、明清彩瓷被称为中国三大工艺精华),同时也是中国的国礼(茶叶、瓷器、丝绸被称为中国三大国礼)。

近些年来,瓷器市场逐步繁荣状态。在缤纷的瓷器世界,有一颗专注于高档礼品陶瓷研发和销售的明星:盛世昌南有限公司。该总部位于香港的中国盛世昌南控股有限公司下辖北京盛世昌南陶瓷文化有限公司、深圳盛世昌南国瓷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华南营销中心、景德镇盛世昌南陶瓷研发有限公司四大机构组成。

盛世昌南余经理

盛世昌南的“掌门人”许荣才先生对陶瓷行业的痴迷已有30余年的历史。从最初的“民间小作坊”式的餐具陶瓷厂到如今国内一流的专业化陶瓷研发、生产公司,许荣才的盛世昌南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瓷器的复兴历程。

这些年来,盛世昌南人始终不渝德致力于恢复中国两千余年的陶瓷文化,大力收集和整理中国陶瓷文化遗产,着眼陶瓷古法和传统御窑工艺,泛寻民间巧匠与工艺技法,并依托中国陶瓷技术水准一流的江西省陶瓷研究所,将陶瓷古法技艺与现代先进工艺有机融合,在昌南古瓷的基础上,自主研发出极具领先性与前瞻性的陶瓷技法,屹立于中国高端陶瓷的前沿。该公司研制的产品先后获得第二届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会特等奖,第五届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会金奖,获得国家各大专利数项,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恭王府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并成为文化部、外交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官方指定礼品。

 2件“小事”定夺瓷器乾坤

在中国,凡事要讲究“背后的故事”的。其中,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是最主要的部分。最近几年中国综合竞争力、消费水平和出口额等的提高,中国风的大事流行,促使很多原本已趋于边缘的传统文化、传统工艺开始“恢复元气”。在中国风兴起的大潮中,不乏坚持自己独立风格并不断发扬传统文化者,盛世昌南便是其一。

自故事成立以来,盛世昌南就一直努力在做的两件事。一,专注于做自己的文化和自己的工艺:盛世昌南这一品牌,无论从客户的认可度还是从口碑来讲,它都是深受大家信赖的一个品牌。是盛世昌南的品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走进它,拥有它,关爱并支持它。二,传播茶文化,为人们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现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每天的大鱼大肉,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危害;无规律生活作息,比如熬夜、通宵(多为年轻人),更会拖垮你的体质。此时喝茶就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喝茶的好处很多:能补充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针对“三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有防止作用;抑制细胞衰老,抗老化;针对爱美女性,有减肥和美容效果;调节血液的酸碱平衡。

盛世昌南不只是“卖瓷器”,它们更多的是将瓷器文化与现代的生活观念相结合,通过现代的尖端工艺来传承经典传统文化,服务于人们的高品质生活。

3种视角打造市场“无敌”团队

如今的市场风云异常激荡,各行各业竞争都很激烈,瓷器亦不例外。再问道盛世昌南是如何从瓷器大军中脱颖而出时,销售部余经理告诉编辑:本着良好的可持续的竞争心态去努力是最基本的。

恶性竞争,劣质产品在陶瓷市场泛滥成灾。盛世昌南却是“不染凡尘”的:专心做自己的文化,专注研发自己的工艺(这是盛世昌南能够成为一个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公司具有强大的研发与生产能力,在高档陶瓷茶具的设计、工艺、生产等领域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该公司还联手中国陶瓷技术水准一流的江西省陶瓷研究所,自主研发出极具领先性与前瞻性的陶瓷技法,屹立于中国高端陶瓷的前沿。

其中,最惹人注目的“皇室级”瓷器:四朝三釉皇家瓷,便是众多名门最代表性的奢华工艺品之一。皇家瓷则是将宋元明清四朝三种最顶尖的工艺技法集于一身,并揉和自己独创的手绘五彩云龙及浮雕金工艺,在同一高温下烧制而成,其难度之大,旷古绝今。

在皇家瓷的研制和发行过程中,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江西省陶瓷研究所,这家目前国内最顶尖的陶瓷研究机构,曾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研制专用瓷器,在这次皇家瓷的研制过程中从技术上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并提供全程工艺监制。

高品质的产品都是能经得起推敲和打磨的。盛世昌南的瓷器,从制作设计稿到开模,打浆、练泥,再到施釉,釉烧,釉上装饰,彩烧,每一关都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层层把关,不管是哪个方面,哪怕是一点的不合适,都会被打回。因此,不良品绝对流不进市场。正是这种“台企”严格的管理风格,铸就了盛世昌南的一贯好品质。国际顶尖的工艺,加上全体职工的团队精神,凝聚出来的必然是值得信赖的质量和极具品牌影响力的品质。

在营销策略上,盛世昌南走的是礼品团购的渠道。不管是最传统的经销商营销策略,还是继续拓展的黄金渠道,抑或占领终端市场建立自营店,盛世昌南始终在摸索在创新在积极有效地占领市场。盛世昌南始终秉承品牌企业原则,担负起品牌企业的义务和责任,让客户感受到他们既不孤立又不孤单,因为有盛世昌南在他们身边协助和支持着。

6大品牌开辟陶瓷工艺“新纪元”

作为专业化的高档瓷器研发和销售企业,盛世昌南拥有6大系列品牌产品(四朝三釉-皇家瓷、四朝三釉-限量版皇家瓷、龙瓷、金工瓷、一品宫瓷、盛世青花)100余种单品。6大品牌各有千秋,在同类才瓷器中个个独领风骚。其中一品宫瓷包括,六合同春、遇兔呈祥、吉祥天佑、一品牡丹、一品仙鹤、一品麒麟。

一品青花系列,采用皇家型制,御窑陶瓷技法,胚薄器润,古例仅限皇室专用;国画的写意与西洋美术的严谨有机融合,笔触似花似叶似蕊,暗合道家“有无相生”之相,意韵浓厚,情趣非凡,又不失宫廷气度。是中国皇家陶瓷研究的又一崭新成果。

如若江南婉约女子一样清新可人的“六合同春”瓷器,可谓名门闺秀:在她身上再现了圆明青技法,并依据朗士宁画风,借鉴了达芬奇手稿的几何分割手段,在中国传统的六合数理基础上,六六分割,吉祥之意溢于言表;六合者天地四方,李白诗云“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六合即天下,六合同春便是天下皆春,万物欣欣向荣。

在原材料选择上,“六合同春”瓷器选用的是景德镇优质高岭土,具有瓷土硬度高、耐火性强、能承受高温烧、烧制过程不易变形的优势。同时,该产品的原材料还运用了最新研发的“浮雕珍珠釉”为釉面装饰效果,以突显釉面耐磨,圆润、细腻,立体感强等优点。更具含金量的是,该产品采用了千足真金——金饰纹样的黄金含量达12%,部分高达18%(达到国际同行业高含金量水平),从而保证金饰纹样的光泽经久不褪。

“六合同春”瓷器的诞生,重写了瓷器工艺的新纪元:采用浮雕青花珍珠釉——最新工艺技法,确保瓷器面洁白明亮、圆润细腻,青花纹饰立体感强、色彩层次鲜明,以提升它的档次。此外,盛世昌南独家研发的浮雕金技法色釉浮雕金,也在“六合同春”现身。该技法突破传统粉彩无法加金复烧的难关,采用釉色通体一色、色彩鲜艳动人,金饰纹样色彩亮丽、层次鲜明,高雅美观。

此去经年,盛世昌南将一如既往地传承中国陶瓷文化,让昔日的陶瓷王国重显荣耀,让盛世昌南的陶瓷精品值得代代相传!

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一、简介

耀州窑位于西安以北一百多公里的铜川市黄堡镇。窑址以黄堡为中心,其范围包括上店、立地坡、玉华、陈炉,及耀县塔坡一带。此地在宋代辖于耀州,故名耀州窑,其产品称为耀州瓷,或名耀瓷。

随着经济的发展,宋代出现了以往所没有的瓷窑体系,其中耀州窑便是一个自成窑系的北方著名窑场。它以盛产独具风格与特色的刻花和印花青瓷,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进而又成为耀州窑系的中心窑场和代表。其精美优良产品的出现,是宋代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的产物,也是宋代工艺技术水平和社会审美意识的一种体现。

二、溯源

该窑创烧于唐代,五代成熟,宋代鼎盛,金元延续,止于明代中期的十五世纪末,有八百多年的连续烧造史。宋代青瓷得到较大发展,北宋末为鼎盛期。

耀州窑以铜川黄堡镇为中心窑场,沿漆河两岸密集布陈,史称十里陶坊。同时还有立地、上店村、陈炉镇、玉华村等窑场,依次排列,绵延百里。

唐代烧制了黑、白、青、褐、黄、茶叶沫、花釉瓷,及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素胎黑花、青釉下绘白彩等彩绘瓷。器物造型丰满大器,反映出大唐帝国的兴盛。此外,还烧制唐三彩和琉璃瓦,是当时我国烧制陶瓷品种最为丰富的一个窑场。

五代该窑以烧青瓷为主,青瓷烧制工艺已经成熟,青釉有灰绿、青绿、天青、淡天青等色调。还兼烧少量黑、酱釉瓷。造型秀丽华美,多仿金银器。往往采用剔花或划花手法,制作出各种生动流畅的纹样。在瓷器纹样中发现有专为皇室用瓷设计的龙、凤图案。还发现有刻官字款的青瓷器底多件。这些优美瓷器的发现,是目前我国北方地区五代时期仅见的重要青瓷窑场的系统陶瓷考古资料。

宋代是该窑烧造青瓷的鼎盛期。入宋后,窑场为了保持和发展它在晚唐五代时期北方青瓷的领先地位,保持原有销售市场和争夺占领新市场,在制瓷工艺上有了很大的革新和创造。

宋代以后,耀州窑又继续烧瓷数百年。金代前期该窑延续了宋代青瓷的烧造,又突出了月白釉青瓷的创新。其后期,姜黄釉青瓷的烧造重点面向中下层民众,烧成上突出了可以增加数量的无釉圈叠烧工艺,装饰纹样也趋于简练。

元明两代该窑发展趋于衰落,一方面继续烧造姜黄釉青瓷,另一方面逐渐加强了黑、白、酱、茶叶沫釉瓷和白地黑花瓷的烧造。在多品种色釉瓷的烧制中,白地黑花瓷是此一时期该窑的代表作品。至此,该窑青瓷的烧制已明显衰落。不久,窑场亦终烧,从此以后就在其原有的历史舞台上消失了。经过金元兵灾及各朝代的动荡变迁,各陶场均已停烧,惟有陈炉镇延续至今,成为西北地区的制瓷重镇。

三、艺术特色

耀州窑的传统工艺主要体现在原料的采配、成分及加工,泥料的储备及练揉,手工拉坯及修坯,手工雕花、刻花、划花、贴花、印花,釉药的选配、制备及敷施,匣钵、窑具的制作及装窑,火焰气氛及烧成等七个方面。一件制品完成要经过采料、精选、风化、配比、粑泥、陈腐、熟泥、揉泥、手拉坯、修坯、釉料精选、配制、施釉、手工装饰(雕、刻、贴、印)、窑具制作、装窑、烧窑等17道工序。各工序都有相应的技术要求,掌握相关技艺的人被称为匠人。

耀州窑主要产品有:碗、盘、瓶、罐、壶、盆、炉、枕、彩合、香薰、注子、盏托、钵等,凡属生活需要的品种应有尽有。

产品特征:唐和五代时胎质稍松,呈灰色,釉质失透,有乳浊感;宋代青瓷胎体较坚簿,胎色灰褐或灰紫,釉质莹润透明,釉色青绿如橄榄,釉薄处呈姜黄色;金、元时胎质稍粗,胎色呈浅灰或灰色,釉面多数姜黄,青色者少。釉质稀簿而不润。

装饰手法上以刻花和印花为主,刻花尤为精美,刀法犀利流畅,刚劲有力,立体感较强。

装饰艺术上,纹饰丰富多彩。纹样有动物、人物、花卉和图案等。纹样中的动物有龙、凤、狮、犀牛、马、羊、狗、鹤、鹅、鸭、鱼、鸳鸯等。人物有婴戏、佛象、力士等。花卉有莲花、牡丹、菊花、梅花、水草等。图案纹有:八桂纹、三角纹、回纹等。在纹饰上,五代以前古朴大方;宋时丰富多样,且技艺精湛,出类拔萃;金元时日趋简单。

耀州窑的烧造工艺和装饰技法,对全国各地的影响较大,除陕西境内的一大批窑仿烧外,它的技艺还传到河南省的临汝、禹县、宝丰、内乡等窑,传到广东的西村窑、广西的永福窑,形成了以黄堡镇窑为首的一个庞大的窑系。

四、传承意义

耀州窑为北方青瓷的主要产地,宋朝时被列为贡品,并远销世界各地,在陶瓷发展史上影响深远。虽然被称为十里窑场的黄堡窑在元代已衰落,但遗址内涵丰富,保存完整,文化层叠关系清晰,是我国古陶瓷艺术的一笔珍贵遗产。而只有陈炉镇继黄堡窑之后成为西北地区的制瓷重镇。

陈炉镇11个村庄几乎家家烧瓷,被誉为陈炉不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镇作坊并为国营陶瓷厂。20世纪70年代,在李国桢等专家的帮助下,恢复了耀州窑的传统技艺,生产出耀州青瓷、黑釉及剔花瓷、白釉及剔花瓷、兰花瓷、铁锈花瓷、花釉等六大系列陶瓷,成为铜川市的支柱产业。但近20年来,在现代化工业产品的冲击下,陈炉镇的陶瓷业一度萧条,加之年轻人纷纷出外打工,年纪大的匠人相继去世,使得流传了一千多年的传统陶瓷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急需抢救。

龙泉青瓷的发展历史及分期


在英文中“CHINA”(瓷器)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代名词,可想而知中国的陶瓷文化在世人眼中占据了何等独特而至尊的地位。古代陶瓷是随着社会前进而不断发展的工艺美术,从古至今产生了无数的绝世精品,而瓷中之母当数青瓷。我国青瓷烧制技术源远流长,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自商周时期原始青瓷到东汉以来的成熟青瓷,晋代的“缥瓷”,唐越窑的“秘色瓷”,直到龙泉青瓷已有将近两千年的历史。从早期青瓷的青黄、淡黄到后来的纯青等色,浓艳浅淡,但都无不以青为尚。青瓷有“雨过天青”之雅,有阿拉伯人称“海洋绿”之幽,更有“类玉”、“类冰”之青质,兼得苍天、青山、绿水、碧玉之万般灵秀。龙泉窑青瓷就是诸多青瓷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龙泉青瓷是我国制瓷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窑系,窑址在今浙江西南部山区。龙泉青瓷肇始于三国,兴起于北宋,在南宋到元达到鼎盛,明代中晚期后开始衰落,其生产历史长达1600多年。作品主要以釉色吸引人,是最著名的颜色釉瓷器品种。施釉往往多次,釉较厚,玻璃光感很强。龙泉窑的白胎青瓷,胎质细腻致密,白中泛青。釉层柔和无开片,足底露胎处呈赭红色,俗称“朱砂底”。驰名中外的龙泉窑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釉质晶莹的青玉,其色调可与翡翠媲美,达中国古代青色最佳的境界。按照叶英挺的理论,龙泉青瓷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五代到北宋早期、北宋后期到南宋、元明。龙泉青瓷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五代到北宋早期龙泉境内山岭连绵,森林茂密,瓷石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又是瓯江的重要发源地,所以不仅为制瓷手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燃料和水资源,而且还为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水路运输便利,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三国两晋时期,当地的老百姓利用本土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和瓯窑的制瓷技术与经验,开始烧制青瓷。这一时期的青瓷作品制作粗糙,窑业规模也不大。但是,到五代和北宋,吴越国的统治者为了俯首称臣,每年向中原君主供上不计其数的“秘色瓷”,以示修好。如此庞大的生产数量致使越州窑场无力承担,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龙泉窑便以担负这样一个“和平”的贡器使命换来了它本身发展的契机。当时,龙泉窑业初具规模,烧制青瓷技术已有相当水平。加上越窑最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一批优秀的瓷匠陆续在龙泉安家落户,龙泉窑产品的质量得以迅速提高。这一时期的龙泉窑器皆为淡青色釉瓷,胎骨多为灰白色,少数灰黑色。胎壁薄而坚硬,质地坚实、细密。虽然龙泉的地理位置偏僻,但境内有瓯江流经其间,载重货船可以从龙泉县城沿江而下直达温州港,水上交通的开发,使龙泉窑系绵延数百公里,甚至影响到闽北的窑口,在这范围内生产的瓷器都是龙泉窑的风格。龙泉窑的制瓷作坊大多数建造在河流或溪沟两旁的山麓上。窑匠们在山的缓坡上建龙窑,窑旁小块平地造作坊和住宅,窑和作坊连在一起,布局合理,操作方便;山上有树木,附近有瓷石矿,生产瓷器所需的原料、燃料取用方便;附近的溪水与河流,既可为作坊提供工业用水,又可通过船筏等水上运输工具将产品运往销售地。从五代到北宋中期,龙泉一跃成为江南第一名窑。那些被无数人所吟咏赞叹的“秘色瓷”,也正是龙泉青瓷演绎它美仑美奂传奇的开始。北宋后期到南宋

南宋可谓龙泉窑的黄金时期,青瓷出现了崭新的面貌。北宋覆灭后,北方人大量南迁,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而北方汝窑、定窑等名窑又被战争所破坏,瓯窑和越窑也相继衰落。到南宋晚期,由于北方制瓷技术的传入,龙泉窑结合南艺北技,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

这一时期,龙泉窑出现了一种碧玉般的厚釉瓷,这种厚釉瓷分黑胎和白胎两类。同时,南宋统治者为解决财政困难,鼓励对外贸易,于是龙泉青瓷就藉海上贸易兴起之利,从海路大量出口,行销世界各国,成为当时主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日本陶瓷学者三上次男把这条运输瓷器的海上航路誉为“陶瓷之路”。对外贸易产生的大量需求带动了新的制瓷作坊大量涌现,产品烧制技术质量不断提高。南宋末期,龙泉窑进入鼎盛时期,粉青和梅子青的烧制成功,巧夺天工,在我国瓷器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粉青、梅子青是公认的青瓷釉色的巅峰,它不仅意味着龙泉窑制瓷技术水平的提高,其本身也包含了更丰富的审美意蕴。南宋龙泉窑很多器皿的新造型都是传承古代青铜器演变而来的,如尊式瓶、鼎式炉等。人们在审视这些玲珑隽秀的南宋龙泉窑青瓷时不免要发出惊叹,它们身上带着太多官窑器的影子。官窑作为一种垄断,绝对不允许民间仿制,龙泉青瓷与官窑器的相似恰好说明了它受到了官窑器的影响。虽然现在尚未找到南宋龙泉设立官窑的明确记载,但种种迹象表明,当时的宫廷很可能派遣了技术人员和官僚在龙泉等地监制“贡器”。

元明

或许元代统治者欣赏不了那种精致细腻的艺术,但瓷器仍然是贵族生活不可或缺的点缀。元代的龙泉窑依然为宫廷和贵族烧制瓷器,龙泉窑出现的八思巴文瓷器,便是一个力证。元代的龙泉窑瓷器在风格上更是焕然一新。其实元代的蒙古统治者不是单方面地被汉文化所同化,蒙古铁骑在征服一个王朝的同时也带来了草原的大气与粗犷。加上元代统治者继续奉行对外贸易政策,使龙泉青瓷生产规模在元代继续扩大,窑址和产品的数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产品品种增多,远销国外。

1975—1977年在韩国西南部的新安海底发现一艘元代沉船,打捞出1万多件瓷器,其中龙泉青瓷占了9000多件,可见龙泉青瓷在元代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元后期,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剧,严重影响着青瓷的生产。此时青瓷器的胎骨逐渐转厚,且较粗糙,多数瓷窑在坯体成型以后未经很好修整,釉层减薄,器皿釉色青中泛黄,造型也不及以前优美。

而明代龙泉窑青瓷是在元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残片中仍可看出元代器物的影子。比如其烧制工艺就延续了元后期底足包釉,用垫盘等支烧的方法。而且元代为明代龙泉官窑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尤其是一些器型硕大者,对于烧制技术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这些大件瓷器的烧成可能与元代窑制的改革有很大关系。元代龙泉窑的窑型仍沿用长条形斜坡式龙窑,与宋代窑制无异,只在长度上略有缩短。据目前掌握的发掘资料,北宋龙窑有长达80米以上的,元代龙窑则缩短了长度。这一改变有利于提高窑内温度,并使热量分布更均匀、合理,对烧制大型器物很有利。

到了明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下西洋,海外贸易促进青瓷生产。此后,青花瓷兴起,加之中国航海事业衰落,海上贸易之路变为西方殖民者侵略之路。明王朝实行海禁,青瓷外销量锐减。龙泉窑窑口纷纷倒闭,改烧民间通用青瓷,造型、烧制都不及以前精致。但是,明代龙泉窑也有精品的存在是不容否认的。如果将这些瓷器联系起来看,会发现有一类瓷器在形神上竟是如此的统一:直径达60多厘米的大盘,直径达40多厘米的墩碗……精美绝伦的刻花纹饰是一种华贵富丽的姿态,而刻花与釉色融为一体的效果更可谓“羚羊挂角”,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度。这些都是普通的龙泉窑民窑器所无法望其项背的。对照同时期的景德镇官窑器不禁豁然开朗,两者在造型纹饰上的不谋而合正昭示着这类龙泉窑青瓷器的正统身份。

清朝 

龙泉窑窑场所剩无几,产品胎质粗糙,釉色青中泛黄。灿烂的龙泉青瓷之花至此凋零。但是,大明处州龙泉官窑,这个被历史遗忘湮没了很久的奇迹终究在种种机缘巧合之下,被拨开尘土,重见天日。

澄城尧头陶瓷烧制技艺


一、简介

陕西关中东部的澄城县尧头镇出产粗瓷。此地煤炭资源丰富,又有坩土矿分布于沟涧的石崖中,夹生白、紫两色的原料,便于烧制陶瓷、砂器。当地农民利用农闲,夏秋制坯彩绘,入冬烧窑销售,代代相传。

尧头古镇位于澄城县的西南,与白水、蒲城两县邻接,老镇很多民宅已被废弃,现改称尧头村,当地人称之为老街。站在西河岸边,向对岸的台地和崖坡上的老镇址望去,崖畔田头被弃置的残瓷堆积在黄土瓦砾之中,废弃的残垣、参差错落的旧瓷窑及耐火砖、匣钵、瓷片、窑渣布满山坡,从北到南约3里长绵延不断。从这些遗迹可以判定,历史上当地曾发展出关中东部规模最大的民间窑场。

二、溯源

澄城陶瓷主要产于尧头镇,据《澄城地名志》记载,尧头镇古称窑头镇,因瓷器窑较多而得名,又由于古圣人尧与窑的发言相同,久而久之圣人之尧这个优雅的字符慢慢地取代了瓷窑的窑。尧头镇这一地名称谓一直延用至今。

尧头粗瓷是陕西渭北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瓷窑,有着1300年的烧造历史,其窑址也是历代民间陶瓷文化遗存的重要地方。据明朝县志记载,澄城瓷砂始于唐。这是尧头窑最早的文字记载。明嘉靖年间县志曾记述征收窑税,每年窑课钞二百八十九贯五百文……物产:器用资黑瓷、石炭。黑磁尧头镇特产。明代天启五年刻印的《同州府志》也记载:澄城尧头……产陶磁器。

在元明以后北方青瓷日趋消亡的趋势中,澄城窑还能烧制青瓷,这种现象在北方瓷窑中极为罕见,为确定澄城窑的历史地位增添了浓重一笔。

在明清时期尧头镇陶瓷业发展到兴盛阶段。据民间流传,在鼎盛时期,有窑百余处,年产陶瓷220多万件,不仅占据了渭北各县市场,而且远销山西、甘肃、内蒙古、陕北等地。

清末至民国初期,由于战乱及匪患不止,加上光绪三年大饥的影响,导致澄城县人口急剧减少,尧头的陶瓷业亦严重衰落。民国十五年《澄城县志》记述,境内工艺不兴。无他特产。著名者惟长润镇(尧头)之瓷器砂器,余皆寻常日用之物……旧有40余家,民国十五年时有20余家,每年共出30余窑,当时的出产数为每窑约值钱30余串,每年约售钱万余串,并较详细地记载了制瓷业的规模和生产流程。民国15年统计时由旧有四十余家减少至二十余家,可知当时烧瓷业仅达到清代规模的半数。

三、主要技艺特点

尧头镇自古盛产煤炭,民国15年县志称澄地无他矿产,仅长闰镇煤为出产一大宗。这里的两条小河即西河和后河两边的山坡上则出产制瓷所用的坩泥,河边的崖坡上至今还保留有五个采掘坩土的坑洞,一字排开,非常壮观。据老窑工说,尧头传统制瓷配制黑釉和酱釉使用的是当地取之不竭的黄土,白釉料从邻近的富平县山区输入,民国时期烧青花采用为钴料石兰,是从南方浙江一带输入的。

1、烧制技艺

尧头瓷全部用土法手工生产,原料采自当地坩土,加工过程包括泥浆、制坯、施釉、煅烧四道工序。浆泥先取干土矿石粉碎,投入水池浸泡数日,再搅拌成浆,分池沉淀。粗泥制成瓮、盆等大件器皿,细泥做碗、碟等精细瓷器。

在尧头村周家洞一带的塬坡上,至今还有几户烧制黑釉大缸和盆碗的瓷窑(当地称黑窑),仍保留着祖辈传下来的古老烧瓷技艺。窑炉均为馒头窑,以煤为烧制燃料。落灰的火眼,大窑采用8-6根木椽棚起来,上面放置砖块砌成丁字形,大窑要有72个火眼,人从地下通道钻进去通火。窑门封闭后保留上面的观火孔和下面的入煤孔,观火孔开始烧时开启,待火引大后封闭。

在窑熟后,开观火孔观察。投煤时工匠还沿用着木制的护手,当地称火手,形状如同半截劈开的竹筒,中部为凹槽,投煤时把煤铲的铁杆放在火手上,防止窑工投煤时被高温烫伤。当地烧窑匠人沿用旧时流传下来的术语,窑炉顶部称龙口,封窑顶称拉龙口,封窑采用泥饼或未烧的缸底盖住窑顶,再用泥、石灰、碳渣和泥封住,与观火孔一起封堵起来。

2、釉色与造型

澄地尧头粗瓷的釉色多为白、青、黑三色,花色除白黄之外,还有蓝色及棕红色,如碗、碟或白釉兰花贡黄釉铁锈花,单色手描,朴素大方。各种器物上装饰的花卉、动物与当地的剪纸、面花造型同出一源,内容多是莲花、牡丹、菊花或福、禄、寿、禧等字样。

瓷业产品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其造型粗中见细、拙中寓巧,给人以朴实自然的美感,与南方陶瓷细腻精巧的风格迥异。瓷虎枕玲珑光润、虎视眈眈却又稚拙可爱,既是枕头又是摆设,并含有驱邪壮胆之意;小孩坐的懒老婆,带有原始彩陶的味道,小孩坐在里边,当妈妈的可以腾出手来做家务;黑色的老鼠罐、狮子罐形象奇特,盖上以各种形态的老鼠、狮子作扭手,妙趣横生。

3、装饰特点

澄城尧头窑的装饰艺术异常丰富,主要有黑釉刻花、黑釉划花、白釉铁锈花、白地青花、黄地铁锈花、青釉刻花等,其中铁绣花和刻划花最为精彩。

铁锈花是尧头窑宋元时期的产品。它是用含有氧化铁的绘料,在施有白化妆土或黑、黄、绿釉的瓷坯上绘出的花及图案,再施以透明釉,是尧头窑具有代表的装饰之一,花型多为五、六、七、八、九点梅花、菊花、蝴蝶图案等,具有中国写意画那种简练豪放,挥洒自如的艺术特点。

刻划花是在施有白化妆土或黑釉的瓷坯用竹笔雕刻出花纹后,露出瓷坯的底色,经1500度高温烧制而成,形成了黑白、灰白对比强烈的装饰效果。纹样多为寓意深刻的吉祥图案,如石榴、仙桃、天马、团鹤、八卦、菊花等图案组成。刀笔流畅,情饱意满,千变万化,生机勃勃,具有顾盼生姿,翩翩起舞的感觉,达到了精湛的艺术水平。

4、黑釉瓷和青花瓷

澄地尧头粗瓷中以黑釉瓷最负胜名,俗称黑珍珠,精品不少,釉层一般厚薄均匀,也常有泪痕(早期)釉面乌黑发亮,小小的器型宛如一串黑珍珠,尧头陶瓷壁较厚,胎质多为灰色。最为有名的是黑釉老鼠罐。半圆形的罐盖上爬着各种形态的老鼠非常生动,罐盖喻天,罐底喻平地,以罐喻天圆地方的宇宙母体,喻老鼠为繁衍之神的子神,表示了人类的繁衍生息。

尧头黑釉瓷最具观赏价值:一是它的器型特征,具有仰韶文化的韵味(当处有多处仰韶文化的遣址),硕大的器型,显示了中华民族气壮山河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二是独特的色泽魅力,那种一黑到底,庄重肃穆的气派,使不少彩瓷相形见绌;三是它的装饰效果,那黑底刻划花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特有的美学价值,令别的瓷种望尘莫及;四是它丰实的文化内涵,古代瓷器中所有的历史文化内容,在尧头黑釉瓷中都能找到自己的表现形式。

澄城尧头窑青花瓷造型单纯稳重,色调柔和雅润,纹饰取材广泛,用笔洒脱舒展,构思简明奇特,布局疏简不拘,形态惟妙惟肖,丝毫不受官窑细货的影响,我行我素地走着面向庶民百姓的家庭之路。

四、传承意义

从当地流传的民谣和民俗活动也可看出尧头窑的历史和价值。收秋不收秋,等到五月二十六,此日只要滴一点,快到尧头买大碗。这首民谣不知在当地流传了多少年。意思是说,秋天的丰收与古历的五月二十六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如果在这一天滴上一点雨,当年的秋天必然喜获丰收,人们即刻买尧头的大碗,这反映了旧时人们对丰收的期盼,也说明了尧头陶瓷在当地是非常有名的。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民间瓷窑,澄城尧头粗瓷曾有过历史的辉煌,随着岁月的沧桑变迁,今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与繁荣。其现状是:一是资源闲置浪费,古窑遗址在碎瓷片中长眠。二是民间艺人失传。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人很少用陶瓷制品作为日常家用器皿,且澄城尧头陶瓷因制作工艺没有提高和改进,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很难见到一些巧匠绘制的传统日用品,蕴含着深厚的民间美术的澄城陶瓷已今非昔比。目前,全县所有的民间陶瓷艺人尚不足20人,而且年龄大都已六七十岁,且有的体弱多病,精熟几十道制瓷工艺的艺人更是凤毛麟角。

陕西的澄城尧头窑是一处堪与我国各大瓷器名窑相媲美的民窑。然而尧头传承的陶瓷技艺和文化至此已届濒危,亟待抢救。

景德镇传统与现代陶瓷手工技艺的发展


一、景德镇手工技艺概述

手工作品是手作人思想的结晶。他们通过对泥土的抚触与相互间的感应,诞下的作品凝聚了他们的创作灵感与对泥土的热爱。创作的灵感与制作的手法不断碰撞与融合,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自然的热爱,对美的热情全都注入一件作品之中,用自我的特色加以实现。这样的手工作品是凝聚手作人的深情,这也是千年的陶瓷手作文化不竭的重要原因所在。同时,这样的作品还凝聚了手作人所处时代的特点,也是一定时代生活背景的写照。

手工作品是手作人思想的个人意识的展现,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的束缚与限制。每件作品都是随手作人心意,随手作人的性情,随手作人的创意得以显示。不会有任何可以任意为之的痕迹,真正让我们为之瞻仰的佳作无一不凝聚着手作人个人的生活体悟。手艺人尊重陶泥的本质,再赋予了个人的情感,这样的作品才能生动、有人情味。

景德镇陶瓷高温瓷画老虎双雄图

景德镇的瓷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独具文化魅力与时代审美特点的艺术品。手工陶瓷作为景德镇传统瓷器的一部分传达的正是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共存、相互联系的哲学。瓷器不再仅仅局限于实用的特点,手工赋予他们人的精神魅力,还他们以自然、纯粹的艺术之美。

二、景德镇传统与现代陶瓷手工技艺

杨永善有言称“陶瓷器物的制作,从原料到成品的转化过程,是运用相应的工艺技术来完成的,在不断改进和创造中,逐步形成了传统工艺技术体系。”从最初的原料采集到最后的烧制成型,都是陶瓷手艺人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积累和沉淀而形成的独具景德镇特色的传统文化。

景德镇过去的手工陶瓷作业是仰赖前辈的经验积累而发展,没有任何科学的数据作为理论依据。不同的产品来自于不同的手作人的手下,在行业之间没有统一的优劣评判标准。对于他们而言,血缘关系更胜于唯才是用的原则,这种习俗惯例才称得上是行业间的权威与规范,不容侵犯。这种小作坊式的存在使得每一项技艺之间没有任何的经验交流,各自垄断,各自发展。这种传统的家庭式的传承方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土崩瓦解,各行业将开始慢慢接受“外来人”。景德镇的团体组织开始重新分化与整合,形成了新的传承制即为“师徒制”亦或者是“行帮”。

这种传统的制作方式和手法可能在一定意义上是阻碍了景德镇制瓷技术的传承和发展,但是细致的分工与专业性更强的教授方式也会使各领域的人才技艺提高得更快,产品质量更高。在产量方面,虽然说不及工业化的产品可以大量产出,工艺方面可能也不如工业化生产那般尽如人意,但是这并不代表这种方式就是落后的,手工作物艺术品的价值是值得被关注、珍视和保护的。

景德镇康熙款青花瓷龙纹将军罐

白明对现代陶艺这样定义:“现代陶艺是艺术家借助陶瓷材料,或以陶瓷材料为主要的创作媒体,表达现代人的理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的作品形式。这种审美价值重视挖掘的主要不是客观世界,而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内心世界。重视新的表现方法和新的表现形式,将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等手法视觉化,表现人的意识的流动和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多种认知”。这就说明现代陶艺颠覆了传统的审美体系,它抛弃了传统陶瓷要求的实用功能性。这是一种全新的创作理念。

现代陶艺,从字面上理解为现代陶瓷艺术。主要指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思维方式的突破,陶艺家们一改传统原材料的统一和规范,更为强调现代意识和审美情趣的个性表达。科技的发展让人们重新认识和理解不同的陶瓷材料,陶艺家们也从陶瓷材料的内部出发,挖掘其所蕴含的艺术价值。

现代的陶艺作品不但只是对陶泥形状的再塑造,而且是重新回归泥土最初的质感。对现代的陶艺家而言,自然间的万物都可以走进作品之中,不同的陶瓷材料在色泽,肌理,质地的不同,艺术作品的样貌也可以用不同的面貌得以展现。

三、景德镇传统与现代陶瓷手工技艺相辅相成

现代陶艺由传统陶艺发展而来,依赖于传统而存在。创作者在继承传统优良技艺的基础上,改变传统陶艺的实用功能。规整器形严谨装饰的特点,以其独立的参与方式和特殊的表现方式给现代陶艺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陶艺作品的工艺、造型、装饰呈现出多样性,并形成了陶藝家个人的风格特点。

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千篇一律的传统手工技艺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而现代陶瓷手工技艺也不能抛弃传统的手工技艺。景德镇陶瓷大师章晨的作品就是明显的传统陶艺与现代结合的方式。装饰手法上主要是釉上彩的创作,釉上彩又集中于红绿彩的方向,以鱼、花、矾红金鹤等为主,在题材方面偏爱新彩的虫草小品系列。这些动物、花卉系列和虫草系列是两种对比强烈的艺术风格。红绿彩的色彩明快,大红大绿大黄之间的色块的碰撞;虫草系列是素雅、静谧的感觉。这都是他在不同心境下绘画的一种状态,是自我心性的表达。章晨童子系列的作品是源于他追求的乐观和无忧无虑的感觉。再加上他为人父以后对孩子又有了更不一样的认识和感受,所以表现在作品上就会有更多的不同。他认为孩童时段是人的一生中最为纯净,最为天真的时期,所以通过青花这种单色的表现形式会显得更清新和淡雅,釉里红元素的介入和青花的综合装饰的结合在这个画面上会显得更加喜庆和热闹。

四、景德镇陶瓷技艺的发展

人类开始真正使用器皿是从石器时代开始的,直到数万年后的今天,器皿与我们的日常生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艺术家们不断用不同的形式将之特色最大程度地呈现于大众的面前。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与外界的联系愈加密切,受不同风格、风俗的文化影响,使得最具有地方性特色的陶艺也能够用其他的方式得以表现。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代陶艺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魅力,是中国陶艺审美体系的一朵奇葩。

而传统陶艺手工陶瓷技艺作为千年的文化积累,前人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更是现代陶艺不可以抛弃的。在强调现代陶艺自我个性的抒发之时,传统手工陶艺的精髓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融入现代的手工陶艺。

现代陶艺是现代独具风格的视觉享受,越来越多的陶艺家们加入这种思潮的队列之中,助推现代陶艺这一潮流的发展。但是,从作品上来看,现代陶艺作品的形式和表现依旧带有景德镇风格的乡土特色。

五、结语

现代陶艺带来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现在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的回归,质朴与天然的东西反倒让人爱不释手,由此可见手工艺品所带来的经济价值也是不容小觑的。未来陶艺的发展需要立足于传统陶瓷技艺的精华之上,再结合现代审美的需求,融入个人的特点才能真正将景德镇陶瓷技艺发扬光大。

陶瓷文化: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


耀州窑在唐代就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著名产地,宋代更进一步达到鼎盛,成为我国“六大窑系”中最大的一个窑系,其产品则成为北方青瓷的代表。耀州窑以铜川黄堡镇为中心窑场,沿漆河两岸密集布陈,史称“十里陶坊”。同时还有立地、上店村、陈炉镇、玉华村等窑场,依次排列,绵延百里。经过金元兵灾及各朝代的动荡变迁,各陶场均已停烧,惟有陈炉镇延续至今,成为西北地区的制瓷重镇。陈炉镇11个村庄几乎家家烧瓷,被誉为“陈炉不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镇作坊并为国营陶瓷厂。20世纪70年代,在李国桢等专家的帮助下,恢复了耀州窑的传统技艺,生产出耀州青瓷、黑釉及剔花瓷、白釉及剔花瓷、兰花瓷、铁锈花瓷、花釉等六大系列陶瓷,成为铜川市的支柱产业。

耀州窑的传统工艺主要体现在原料的采配、成分及加工,泥料的储备及练揉,手工拉坯及修坯,手工雕花、刻花、划花、贴花、印花,釉药的选配、制备及敷施,匣钵、窑具的制作及装窑,火焰气氛及烧成等七个方面。一件制品完成要经过采料、精选、风化、配比、粑泥、陈腐、熟泥、揉泥、手拉坯、修坯、釉料精选、配制、施釉、手工装饰(雕、刻、贴、印)、窑具制作、装窑、烧窑等17道工序。各工序都有相应的技术要求,掌握相关技艺的人被称为“匠人”。

近20年来,在现代化工业产品的冲击下,陈炉镇的陶瓷业一度萧条,加之年轻人纷纷出外打工,年纪大的“匠人”相继去世,使得流传了一千多年的传统陶瓷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急需抢救。

尽显皇家风范 非遗京彩瓷坎坷的复兴之路


靓丽繁复的图案、活灵活现的造型、凸凹有致的填彩、华贵典雅的花式、精致细腻的勾描……站立在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京彩瓷作品丛中,不禁为大师们独具匠心的设计、精彩绝伦的手艺而惊叹;小心翼翼地轻抚把玩间,想象着古代帝王将相坐拥绝世精品,每日端详玩味时的赏心悦目、怡然自得。

如今,现代工艺美术大师们继承前人传统,博采众长、不断创新,使京彩瓷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现出了更具时代特色的魅力。4月28日至5月10日,百余件“京彩瓷”陶瓷艺术精品将亮相北京爱家收藏品市场。“昔日皇家案上瓷,飞入寻常百姓家。”观众们可以借此机会近距离地欣赏、收藏到与古时帝王家才能享有的特殊技艺相比肩的瓷器精品。

|比肩官窑|

京彩瓷技艺尽显皇家风范

“京彩鉴赏瓷”曾经被称做“北京仿古瓷”。作为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之一,“京彩鉴赏瓷”专指延续前朝名瓷而烧造出来的瓷器品种,目前主要仿制品种则集中在明代及清代康、雍、乾三朝,清末至民国时期以及20世纪50年代至今。其以粉彩、古彩、墨彩、斗彩和新彩为主,作品种类繁多,风格独特,恢宏大气,有着帝王之都的风度,不仅满足了人们好古赏旧、日用或其他需要,也在我国陶瓷行业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京彩鉴赏瓷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0世纪初,随着官窑瓷器逐步流入市场,古玩店开始烧制出各种逼真的官窑精瓷,这种瓷器胎质、釉色、画面精细质优,比肩官窑,京彩鉴赏瓷的雏形就此出现。辛亥革命后,京彩鉴赏瓷工艺逐渐丰富,制作群体进一步扩大,在民间的认知度也不断提高,京彩鉴赏瓷行业逐渐形成。

主办方北京华盛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经理籍华表示,从器型来说,京彩鉴赏瓷器型多样,涵盖瓶、罐、盒、碗、盘、花盆、鱼缸、箭筒、凉墩、瓷珠、文房四宝、人物、鸟兽、各种小摆件等诸多种类。而从工艺流程来讲,其生产有着一整套非常严格而复杂的过程,设计阶段要经历查阅资料、选胎、绘图设计、定稿、勾图几个步骤。生产工艺经历描图、拍图、研磨配色、彩画、填色、自检、互检、入窑烧制、烧成出窑和成品检验等阶段。从技法来讲,京彩瓷主要以摹仿前人古瓷的装饰手法,以古彩和粉彩技法为主。其中,古彩作品线条刚劲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形象概括夸张、装饰性强、极具民间艺术风格;粉彩则是在古彩基础上运用国画技法发展而来,颜色粉润柔和,色彩丰富绚丽,画工细腻工整,形象生动逼真。

而经四代名家传承,京彩瓷得以形成一种特别韵味。其仿古意而不拘于形,承古法而不囿于器,釉色饱满亮丽,画工精致大方,呈现出浅浮雕的实体感,拥有皇城气概。

|三起三落|

京彩瓷几十年“坎坷”发展路

新中国成立以后,京彩瓷在统一管理下规范发展起来。1973年初,在原来小规模制作的基础上,建起了较大规模的专业生产厂家。

京彩瓷的第四代传承人――北京市陶瓷工艺大师白莉和王立,从十几岁就进厂学习京彩瓷技艺。当时厂子才刚办起来,她们这一干就是几十年,见证了本厂三起三落的发展历程。

据她们介绍,1975年工厂发展规模非常大,分几个车间,仅画瓷人员就有好几百人。上世纪80年代,京彩瓷产销非常红火,那时候基本上走外贸,一个品种走货就要一两百件。后来由于市场疲软,在上世纪80年代末,京彩瓷的产销便随之下滑。上世纪90年代,由于经营活跃,京彩瓷产销量又有所回升,陶瓷、彩绘、仿古画等品种也日趋丰富,工作人员也有几百名,规模大,技术力量强。而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当时市场整体状况不好,而人们对京彩瓷产品的认知度也有限,使其产销量再度下滑,车间进行合并,几百人的规模就缩减为二三十人,而且仅保留了仿古瓷的项目。进入21世纪,工厂进行了重组,领导下大力气发展京彩瓷项目,其产销再度红火起来。而几年以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京彩瓷产销又逐渐面临收缩态势,当时车间仅剩下6位老师傅和一些学员,设计、生产人员总共不到20人。

目前,京彩瓷也和北京民间其他众多工艺品种一样,存在着发展上的种种困境。例如,工作室、创作环境与其大器的工艺、精湛的技术不甚相衬。同时由于京彩瓷技艺环节专业含量高,制作工艺复杂,传承难度也比较大。此外,由于京彩瓷制作技艺专业性强,传承人才的选拔难度大,加之工艺大师逐渐进入老年,新生力量又未跟上,处于青黄不接的境地,亟待得到完善的保护与传承。

|多方助力|

京彩瓷再度振兴蓄势待发

京彩瓷这项精湛的百年传统技艺在传承、发展中的困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企业、工艺大师、专家学者、艺术界知名人士等各方力量共同助力,为其发展出谋划策;热爱这项事业的人们纷纷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继承传统、重振市场的工作中来。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2009年,京彩瓷接连申报区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今年又开始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政府也对这个项目给予了重视和扶持,例如在多种重要的展览、展示中,都力推京彩瓷;其中部分产品,已被获准作为北京市的代表产品赠送给国外友人。

鼎盛陶琦(北京)艺术品有限公司副经理史琴表示,这项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社会的关注,同时企业自身也在全力以赴,调配了全公司最精英的力量,来共同推动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再度振兴。目前公司正在重新装修车间、扩大生产面积,并准备建立大师工作室。同时,还在摸索京彩瓷产业化运作的道路。但现在还需要很多的投入,需要条件的具备与改善。

白莉介绍说,随着知名度的提升,目前京彩瓷的销售局面也在打开,产品质量也越来越好,不但继承了传统技艺的精髓,而且在不断创新。据了解,现在京彩瓷的主打产品粉彩百鹿尊和粉彩九桃天球瓶等,都是被排队订购的,而且大部分是回头客。为了保证拳头产品的稀有性,每年生产数量也是有所限制,例如百鹿尊,每年只生产20件。

不仅仿古瓷是拳头产品,精品瓷也是首屈一指。工艺大师们根据年代特色进行制作,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与韵味,受到各界人士的认可,并且在国家级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中屡获大奖。有精品,有拳头产品,再迎合市场的需要制作一些符合大众收藏取向的产品,同时开发一些日用瓷、礼品瓷、瓷板画产品等等,京彩瓷在生产方面日益丰富,产量也不断提高。

而总结这么多年坚持下来的经验,白莉坦言,关键还是要有自己的特色。例如同是搞仿古瓷,景德镇的仿古瓷就与京彩瓷的仿古瓷在色彩、工艺等方面有很大不同。总体说来,景德镇仿古瓷比较清秀,但细腻不足,而且缺少宫廷藏品的韵味。而京彩瓷的仿古瓷就比较厚重饱满,有皇家霸气的感觉,这是其他地方无法仿制的。京彩瓷的工笔花鸟、人物,每一个细处往往都要经过繁复的精描细刻。哪怕一件小器皿,都能独放异彩。

龙泉青瓷之韵


青瓷,孕涵着中国古代哲学的五大元素——土之料,木之助,火之艺,水之纯,金之值。天道生阴阳,阴阳成五行,五行变化万物。青瓷的开始制作材料泥土、釉彩、水、木等,均来之于自然,这符合于天道。青瓷之形、之色、之态,外观特征皆雌伏静穆,温和恬淡,此谓“阴”;而青瓷之质,则铮铮硬朗,宁碎不折,此谓“阳”。青瓷是“五行变化万物”之一种,其本身又正好隐含着中国哲学本体论之公式。

龙泉地处浙西南,为殴江、闽江、钱塘江三江发源地,这里山涛拂耳,翠竹泛波,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龙泉自古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宋人更承河滨遗范而烧出闻名天下的“哥窑”和“龙泉窑”。

龙泉窑始于西晋北宋时已初具规模,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技艺登峰造极,传统龙泉窑中的哥窑与官、汝、定、钧等窑并称为中国五大名窑。

浙江处州人章生一、生二兄弟,于龙泉之窑,各主其一。生一以兄,故其所陶者曰哥窑,本龙泉硫田窑。哥窑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面布满纹片,金丝铁线,紫口铁足,胎色灰黑。釉面纹片有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百圾碎等,其精品被宫廷所垄断。生二所陶者,曰龙泉窑。土细质厚,但少纹片,釉层丰润,釉色有梅子青、粉青、灰黄、淡兰等,梅子青色如挂枝初梅,青翠碧绿,莹澈剔透;粉青色如雨过天晴,或似淡青湖水,柔和明净,为世所贵。妙者与官窑争艳。

青瓷工艺由配料、成型、修坯、装饰、素烧和施釉、装匣、装窑、烧成八个大环节组成,而每个环节又有许多子工序,要经过几十种工序历经数十日才能烧制完成。由于工序多,且受各种因素影响,成品率较底,上品十之一二,精品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可谓是火中取艺,天工造就。

追求意境,是中国美学不同于西方美学的最大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对意境的追求,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美学特征所在。因此,从美学角度看,青瓷承载着中国传统美学,带有中国文人的情操休养和心灵追求。"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初春”。她“夺得千峰翠”,色本自然,有天地之大美;她“温润纯朴色形备”,不必有所附丽;“雨过天青云破处,梅子流酸泛青时”,她独立成景,又意味深远;她无生命,但具有高远的人格象征。她有“雍容之量”,但无“华贵之俗”;她有“诗风之纯”,“楚骚之情”,“建安之骨”,“唐诗之秉”,“宋词之意”,可以说是中国文人的心灵故乡。

龙泉现代陶瓷艺术在汲取古代艺术和工艺的基础上,艺术造诣炉火纯青,被评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中南海紫光阁等珍藏,是馈赠国际首脑名人的国礼。

龙泉青瓷美如玉


南宋·龙泉窑青瓷五嘴罂高十三点二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南宋·龙泉窑青瓷碗口径二十六点一厘米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南宋·龙泉窑青瓷蟠龙罂通高25厘米遂昌县文管会藏

南宋·龙泉窑青瓷五嘴蟠龙罂通高23.8厘米遂昌县文管会藏

南宋·龙泉窑青瓷五嘴罂通高18.6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自古陶瓷重青品。青瓷何以具有这般吸引力?跑遍那些制作青瓷的古窑遗址,你会发现,长满草皮的山谷和残存的清澈透亮的水面对人的感染与青瓷有多么相似,青瓷不就是大自然中的绿色与人类心中美好的希望相交织、相交融的媒介吗?

龙泉窑因何盛衰

青瓷由于因袭了自然的某种秉性而具有永恒的魅力,它的盛衰也和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水质、坯料、气候、材薪、釉料等因素决定了一件件青瓷作品的优劣。瓯江两岸瓷土蕴藏丰富,水路畅达,山峦叠嶂,植被茂盛,气候宜人,优越的自然环境奠定了龙泉窑蓬勃发展的基本条件。龙泉窑开创于三国两晋,发展于北宋至南宋前期,南宋后期至元代是鼎盛期,结束于清,是浙江历史上著名的青瓷窑址。在1600多年的制瓷历史中,龙泉窑又可以划分为开创、发展、鼎盛和衰落几个阶段。

龙泉窑的实地调查工作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以后龙泉窑考古工作获重大突破,不仅揭示了不同时期的窑场规模和生产布局,而且发现了众多的瓷器制作和产品烧成的系列工艺工序遗迹以及大量的文物精品。经过文博部门长期调查,南宋至元的龙泉窑青瓷,分布在浙南龙泉、庆元、景宁、云和、丽水、遂昌、松阳、缙云、武义、青田、永嘉、文成、泰顺等县市。

龙泉窑青瓷特色

南宋、元代,无论粉青、梅子青,或其他釉色,龙泉青瓷釉面的质地给人的感觉与玉极为相似,温润而有光泽。古语云“金声玉色,久而弥彰”,玉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温柔敦厚”的美学观念以及“重气节、重操守”的道德观念都可以在玉中找到。到了南宋,由于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氛围,玉更是人们追随、膜拜的对象。专为皇室生产瓷器的南宋官窑从一开始就无止境地追求釉面的“玉质感”。

以前龙泉窑生产的厚胎薄釉单面刻花瓷器,质量不高。公元1200年左右,龙泉窑开始学习吸收南宋官窑的胎釉配方、上釉方法。以前使用石灰釉,釉层薄而透明。为了增加厚度,提高青釉的美感,改为钙钾釉,使青釉厚而不流,气泡不致变大,釉面更加柔和。另外,采用了多次上釉的复杂工艺,素烧、上釉多次反复(最多达5次),釉层大大加厚。坯料也进行了改进,此前仅用瓷石一种原料做坯,瓷器胎壁厚重,后改用瓷石和紫金土两种配料,做成薄胎细瓷。掺入较多紫金土的黑胎厚釉青瓷,瓷胎灰黑如铁,通称“铁骨”,圈底无釉的地方呈黑褐色,称“铁足”。这一类器物釉面往往有开片。白胎厚釉青瓷,掺入的紫金土较少,圈足底无釉处的胎面在烧成后期的冷却阶段经过二次氧化,呈淡朱红色。

南宋、元代的龙泉窑青瓷中,有不少是模仿夏、商、周、春秋、战国青铜器的造型,即使是后来或当朝创新的品种,也做得非常规整、大气,给人典雅端庄的美感。青铜器是古代贵族进行祭祀、丧葬、朝聘、征战、宴享和婚冠等活动时使用的器皿,尽管南宋、元代龙泉窑青瓷的功用已远远不止这些,扩展到生活用具、文房用具、陈设用具、敬神敬祖的礼器等各个方面,但由于北宋吕大临《考古图》(公元1092年)及稍后的《宣和博古图》(公元1107年—1111年)的刊行,加上宋室南迁及外族入侵的因素导致博古文化在南宋和元代普遍流行,使这一时期龙泉窑青瓷的造型带有浓郁的青铜文化的色彩。龙泉窑青瓷的器物造型在南宋形成自己独有的淳厚优美的风格,器底厚重,给人以稳定感,入元后,基本上沿袭了南宋这一风格。

体现玉的精神的釉色和青铜器文化的造型,是南宋至元龙泉窑青瓷鼎盛期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所达到的艺术境界,不但超越了前人,也使后来者难以追仿。

寻访龙泉窑祖庭

行走在一座座荒废的窑址上,丛林、山丘、烟霭、白云,黄泥打墙的房屋妥帖地散落其间,无意识却符合生态、地形的特点。人们聚居于此,世代相续。俯首拾到一片碎瓷,刚好是青釉菊瓣纹碗的底,带圈足,菊瓣残得长短不一,但还是可以看到一朵近乎完美的正在怒放的幽婉的菊花。

熟谙中国陶瓷史的人都知道,官窑是中国古代专门伺候朝廷的陶瓷工厂。朝廷是特权阶层,只要喜欢,烧一件东西无论花多少钱都不会心疼。乾隆时期,一尊甜白观音居然烧了一年,雍正更是百般挑剔:“藤萝花……不必画此样”,“墨菊花……嗣后少画些”,“菊花瓣画草了,嗣后照千层叠落花瓣画”……这就是所见“官窑”款款不苟、笔笔入扣的道理。不过,在“乾坤微合德,日月耀重光”的大气之中,官窑处处流露出所受的理性束缚和小心翼翼规范化操作的痕迹,给人的感觉总是不那么亲和,一派“人心似铁,官法如炉”的味道。龙泉窑一直是—个民窑,因为受到当时政府的青睐,按照统一规定的样式、花纹去制作瓷器,很像官窑。但是,与正宗的官窑相比,也呈现出自在、单纯、稚拙、清丽、温馨的风格,一派关良笔意。

穿过一个垭口,豁然开朗,一块鱼腹形的盘地出现在眼前。这里是岙底,是世界青瓷的核心区,龙泉窑的祖庭。2006年9月至2007年2月,考古人员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龙泉市大窑龙泉窑遗址中的岙底片枫洞岩窑址进行发掘。在明代初年的地层里出土了一批制作工整、纹样精细、釉色滋润、器形庞大的瓷器,其精美程度是以往龙泉窑瓷器中少见的,不少瓷器的特征还与明初景德镇御窑厂生产的官窑器物十分相似。最新的考古成果表明,龙泉窑在明朝不仅没有衰落,相反还成了中国青瓷发展历史中的最后亮点,改写了以往考古界“龙泉窑到明代已经衰落”的判断。

这不仅是个结论,也是一个充裕的想象空间,无边无际。

深圳潮彩瓷板画申报第三批市级非遗


记者从近日召开的 “深圳潮彩瓷板画传承与发展研讨会”上了解到,深圳潮彩瓷板画将有望入选今年第三批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受到了广泛关注。广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杜佐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徐艺乙、孙健君等30余位专家聚深,就“深圳工艺美术的高端发展与传统工艺美术的距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怎样与时俱进”等话题展开讨论。

传承千年的优秀工艺

研讨会由深圳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主办。与会专家对深圳潮彩瓷板画继承手工技艺与运用现代科技相结合,规模化生产与高品质标准并举等方面给予了肯定,并对其今后的保护发展规划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现场展出了深圳潮彩瓷板画的优秀作品。据潮彩瓷板画传承人、斯达高瓷艺发展(深圳)有限公司总工艺师詹培明介绍,潮彩瓷板画是一种直接在瓷板上彩绘,经烘烧后永不褪色的瓷质艺术品。早在北宋时期,潮州陶瓷无论造型、装饰、工艺与色釉都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清末潮彩艺人借鉴景德镇陶瓷技法和传统中国画艺术,融合潮彩技法发展了潮彩瓷板画,形成了潮彩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至民国年间,潮彩瓷板画已形成题材丰富,技法多样,布局严谨,线条流畅,颜色妍丽等特色,尤以潮安枫溪詹氏潮彩艺术更臻完美,远近闻名。

现代科技提升市场价值

出生潮州枫溪詹厝村的詹培明系著名潮彩艺术詹氏第三代传人,1963年进入詹厝彩瓷厂,师从老艺人学习彩绘釉下彩。如彩绘“鸡碗”,其构图头、尾、爪均用13笔画成,亦称“十三笔碗”。一天要画上几千个线条,促使詹培明练就精湛的潮彩技艺,成为熟练掌握从捏塑、彩绘到色釉、窑工等生产流程的民间艺人。由于潮彩受手工彩绘及作坊生产的限制,品质、式样、规格、效率不能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面对困境,鉴于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投资、出口及产业配套优势,1989年,詹培明决定将瓷艺公司建在深圳。詹培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釉料配方、绘图、网印、温控等关键工艺技术进行了全面革新升级,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取向,更适应产业化及市场需求。

据介绍,潮彩瓷板画制作技艺独特,现有4大系列1000多个品种,充分表现了岭南地区的民风民俗及美学理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