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 导航 >

青花瓷水墨画—彰显异曲同工之妙,完美秉承中国文化脉搏

青花瓷水墨画—彰显异曲同工之妙,完美秉承中国文化脉搏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青花瓷器的鉴别 仿古青花瓷器鉴别

2020-05-25

【www.taoci52.com - 古代瓷器青花瓷砚台】

“青花”是陶瓷装饰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装饰形式。青花艺术的表达有其独特的表现语言,而这种独特的语言,与中国画的水墨异曲同工,独领风骚几千年。

首先,青花瓷和水墨的最基本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使用单色进行描绘和表现。看似简单,但其表现力却是十分的丰富,是一种典型的黑白体系。黑白体系是中华民族对世界艺术宝库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情结。中国的绘画艺术,特别是水墨画艺术之黑白体系,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像中国人一样把黑白体系运用的如此炉火纯青,形成魅力无穷的黑白世界。TAOCI52.cOM

其次,线的表现力是青花艺术和水墨画的另一个显著的共同语言。用线造型是国画的主要表现手段,刚劲的线条,起伏跌宕,纵横交错,形成高山流水,花鸟树木。结合皴擦点染、敷色、题款,手起笔落,提捺勾扫,稍过片刻,一幅墨色淋漓的水墨画就能完成。线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筋骨,楚汉帛画乃至十八描,中国绘画历经几千年,始终没有放弃用线来造型、来表现。秉承着中国文化脉搏的青花艺术,自然也没有放弃用线来构自己独特的世界。在青花艺术中,线也是艺术大师运用于青花艺术造型中的的最基本骨架,没有线构的支撑,青花艺术就不复存在。青花艺术的线条与水墨中国画在运笔、用力、行笔要求上非常一致。过快则线条浮躁,滑而无力;过慢则线条滞涩。

再次,在构图上,青花与水墨语言又是如此一致。在此仅举一例就足以说明。青花瓷画讲究“水路均匀”,“水路”犹如国画中的空白。通过“水路”的巧妙安排,使画面的穿插、虚实处理达到和谐的视觉效果。构图上,既突出画面的装饰美,又通过“水路”的安排,使画面疏密有致,虚实呼应。

周杰伦的一首“青花瓷”瞬间唱响中华大地,在海内外华人世界也是广为传唱,这足以说明青花引起华夏儿女内心极大的共鸣,是中华民族的永恒情结。其中那句“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又极好的诠释了我们民族另一个血液里的情怀一一水墨。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青花艺术和国画水墨艺术不就是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注释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对审美文化的理解和追求,才让中华民族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得了一席之地,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将其作为收藏品,或者是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总之,青花瓷与水墨画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扩展阅读

陶瓷上的中国文化


方李莉

6月29日,来自江西景德镇的文化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方李莉研究员,做客贵阳孔学堂,从多角度解读中国陶瓷的历史,让现场400多位市民,突破只将陶瓷当做工艺美术品的局限,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

中国陶瓷世界的奢侈品

方李莉老师首先介绍了自己刚刚出版的新作《中国陶瓷史》,“我以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和全球性的眼光,完成了这部160万字的书籍。”她介绍说,写书的十几年时间里,她到过许多国家,每到一个地方都去看博物馆。她发现,在欧美、日本等著名博物馆中,都有中国瓷器。

“我突然发现中国从来都不是封闭的,跟世界的交流,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讲座现场,她用PPT展示了180幅、拍摄于国外博物馆里的中国精美陶瓷图片,让大家惊叹不已。

方李莉曾往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进行文化交流,那里正在举办“中国如何影响世界”专题展览,她看到这样一副油画,贵族的房间里摆放着青花瓷花瓶,“当时的欧洲人非常崇尚中国的文化,陶瓷是他们的奢侈品。”她说,那时欧洲人的家里面有中国的家具、瓷器、丝绸,是非常时髦的。

远在唐代,中国陶瓷就大量输出到世界各国。她这样认为,一个国家的物品是否时尚,是跟这个国家的文化是否受尊重有关系的,因为中国文化受到尊重,所以中国瓷器才会风靡全球。

“希望大家走出国门旅游时,多多关注每个国家的博物馆,通过一件件中国陶瓷,一定会让您对中华文化感到骄傲。”她建议说。

中国陶瓷

呈现多元民族文化

“陶瓷是研究中国文化历史最重要的载体,器以载道。”方老师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瓷的国家,恒久如新的特性,使上万年的陶器,六七千年的彩陶,都仍然保持得很好。元朝以前,中国的陶瓷,追求玉般的质地、高贵,温润又素雅,讲究天然之美。比如宋代的天青、粉青、梅子青等釉色;冰裂纹、金丝铁线、蟹爪纹等瓷器上的肌理;钧瓷的窑变、蚯蚓走泥痕等等,达到了自然天成的美感。

到了元朝,引进波斯技术,发明了“青花瓷”,开始了中国陶瓷注重“雕琢、多彩”之美,造就了元明清时代的青花瓷、青花斗彩瓷、五彩瓷、粉彩瓷等多元的陶瓷艺术风格。

曾经的制造业大国

经过多年对陶瓷历史的研究,方李莉发现,古代的中国不但是一个农业文明发达的大国,还曾经是制造业大国。

“明清时代,鼎盛的制造,曾有10万工匠。”方老师说,她行走在国外,还看到不少出自景德镇,为欧洲、日本、东南亚等不同地域制造的陶瓷艺术品,在中国工艺基础上,呈现出各自的文化特征。

中国发达的陶瓷业历史,表现了早熟的中国文化,领先于世界。从汉代开始,向周围国家输出手工业产品,宋元时代扩充到东亚、东南亚、西亚至非洲、欧洲;16世纪至19世纪,中国的手工艺产品出口达到了顶峰。

“只出口,不进口的贸易现象,让西方国家开始窃取中国的制造技术。”她说,通过传教士,德国首先建造了瓷窑,后加入机械制造,中国的瓷器制造业慢慢开始衰退。

可喜的是,当今中国特别是景德镇,传统的手工陶瓷制造正在走向繁荣……方老师最后说,通过对中国陶瓷历史的研究,让我们了解中国的过去,进一步理解现在,从而展望中华文化的未来。

本报记者

刘辉文/图

中国文化的瑰宝陶瓷概述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高岭土)的无机混合物作原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方法制成的器皿统称为陶瓷。自古以来,专门从事制作陶器和瓷器的手工业称为陶瓷手工业。中国陶器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河北省徐水县的南庄头遗址发现了10000多年生的陶器;江苏省溧水县回峰山的神仙洞遗址出土了距今11000年左右的陶片。我国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已出现大量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绘陶。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红陶、灰陶、磨光黑陶、彩绘陶以及各类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陶塑艺术品、建筑陶构件大量生产。战国时期发明了铅釉陶器,陶器制品得到低温彩釉的美化。唐代大批生产的三彩釉陶,反映着大唐盛世的面貌,有很高的艺术性。宋代以后,釉陶器物生产逐渐减少,转而生产琉璃建筑构件。由于瓷器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 ,陶器生产日益减少但从未间断。瓷器是商代中期开始出现的,最早的瓷器是青瓷,由于工艺不够成熟,又称为原始青瓷。汉代青 瓷烧造逐渐成熟,摆脱原始状态,进入早期瓷器阶段。黑瓷在汉代开始出现,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广泛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的系统。黑瓷工艺大大提高,进入艺术瓷器的领域。北方的商丘、临城、淄博、安阳等地也于北朝时期开始生产青瓷,并发明白瓷。隋唐时期,瓷器生产开始繁荣。宋代是瓷器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龙泉窑、钧窑、建窑、德化窑、景德镇窑、吉州窑、耀州窑、西村窑、潮州窑等处的产品各具丰姿。元代景德镇成为瓷器生产的中心,元朝政府的浮梁瓷局对瓷 器工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青花、釉里红、白瓷、黑瓷等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明清时期,各地方大瓷窑体系逐渐衰落,被生产供当地人民所需瓷器的小作坊代替,景德镇的官窑和民窑继承中国陶瓷艺术的传统,大放异彩。

中国陶瓷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最富民族特色的日用工艺品。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陶瓷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国,许多国家瓷器工艺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中国陶瓷工艺的影响。陶瓷也与茶叶、丝绸并称为中国三大特产而名扬中外。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陶瓷史背后的中国文化


华夏收藏网讯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而且也是少有的设有皇帝官窑的国家,中国人为什么会发明瓷器,又为什么会设专门生产瓷器的官窑?瓷器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国人的价值观有何种联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器以载道”、“器以藏礼”之说,无论是青铜器,还是瓷器都是中国庙宇、祠堂里的重器。中国的礼器从青铜器到瓷器的转化,不仅是一种材料的转化,还是一种价值追求的转化。也就是说,瓷器的发明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材料的发明,也不仅仅只代表着一种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里面蕴含着的是一种文化价值观的选择。笔者是一位人类学者,近年,我热衷于以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陶瓷史,是希望通过中国陶瓷史来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本文试图以如下两个角度来透过瓷器,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及中国社会的发展特征。

中国古代的平民社会倾向

谈到中国的古代社会,以往的学术界由于受进化论的影响,认为所有的社会都是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最后到共产主义社会,如此直线上升而发展的。而将人类学的观点带入到中国历史的研究中后才发现,这种来自进化论的历史分期法未必正确。人类学中有进化论,也有传播论,还有特殊历史主义流派,除有单线进化论,还有多线进化论等多种角度的研究方法。这些不同的学派和研究方法告诉我们,不同的地域有自己不同的历史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地理的特点,未必都是按世界上的同一种方式直线发展的。

以往的观念认为,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一样,最早经历的是原始社会,然后是奴隶社会,从春秋战国开始进入了一个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直至明清时期。但有些学者认为,实际上从秦汉开始,中国就由古代的贵族社会开始转向平民社会,而不是封建社会,这一观点在陶瓷史的研究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首先,笔者要研究的问题是,为什么其他国家都没有发明出瓷器,而在中国那么早出现了原始的青瓷,到东汉年间则走向了成熟?这里面的原因,笔者认为不是科学技术造成的偶然,而是和中国的文化取向有很大的关系,而且还和汉代的以读书人为中心及抑制奢华生活有关系。在汉以前以贵族为中心的社会里,贵族的生活奢华无度,其所用的器物,大多是青铜、金银及漆器,陶瓷器只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用品或礼器。所以其发展是不受官方重视的,其在贵族的生活中占不到重要的位置。但在汉代,尤其是东汉时代,富人的生活受到抑制,那些奢华的器物也必然在生活中得不到提倡。而瓷器,有着玉般的质地,既朴素又高贵、温润,符合中国文人的审美追求。早期的原始瓷主要是用于制作随葬的明器,但随着烧制的技术越来越成熟,便越来越多地用于生活,并在此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日常器具,上至皇家贵族,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其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空间,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而在唐代,更重要的一个进步,则是当时新创设的科举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使许多底层的人士有机会通过读书而选入到高层的政府体制中,读书人大体上全都来自于农村。钱穆先生说:“因为农村环境是最适于养育这一辈理想才情兼茂、品学并秀人才的。一到工商喧嚷的都市社会,便不是孵育那一种人才的好所在了。那些人由农村转到政府,再由政府退归农村。历代的著名人物,在政治上成就了他们惊天动地的一番事业之后,往往平平淡淡退归乡村去,选择一个山明水秀良田美树的境地,卜宅终老,这在一方面自然亦是受他早年那种文艺熏陶的影响。即在城市住下的,也无形中把城市乡村化了,把城市山林化了。退休的士大夫,必有一些小小的园林建筑,带着极浓重极生动的乡村与山林的自然天趣。”就这样凭着科举竞选的考试制度,把传统文化种子始终保留在全国各地的农村,根柢盘互日深,枝叶发布日茂,使全国各地无一农村无读书声,无一地方无历史上的名人与古迹。农村成为中国文化的发酵地。

而这一制度对于陶瓷生产来说,其意义在于当时的陶民亦是农民,亦耕亦陶是明代以前还没有走向城市专业化生产的陶民们的生活写照。而这些在农村社会发酵出来的文化,必然会影响到当时陶民们的艺术创造,这一切都有利于当时的陶瓷业的发展,因为陶瓷不仅是一种具有实用性的商品,也是一种寄托了中国文人思想和哲学观念的手工艺术品。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带动了陶瓷用品的生产与流动,而文化艺术的发达则提高了陶瓷用品的艺术品格。

在唐代长沙窑的瓷器中,铭文题记开始出现,在这些瓷器中有器物名称,有为产品做宣传的相关赞语、诗歌等,而其中诗歌铭文最多。在长沙窑的器皿上其诗歌铭文大都是题写在喇叭口棱边流式壶的流部下,少部分写在双耳罐腹部、碟心和枕面之上。这些诗句通俗易懂,很少引用典故,大部分源于民间流传的古诗与谚语。其实不仅是诗歌,包括书法也由此民间化,掌握它不再是皇宫贵族及文化精英所具有的特权。在陶瓷器皿上的诗文与绘画出自于工匠之手,提供给普通百姓使用,这就使得文字与书法也走向平民化了。在这里,我们更体会到钱穆先生所说的:“古代的文学,是应用于贵族社会的多些,而宗教方面者次之。古代的艺术,则应用于宗教方面者多些,而贵族社会次之。但一到唐代全都变了,文学、艺术全都以应用于平民社会的日常人生为主题。这自然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显著的大进步。”这段话中所叙述的内容,在唐代的瓷器艺术中完全被表现出来了。

早期中国皇室祭祀天地多用金属器,自宋以后,祭祀天地开始“器用陶匏”(即恢复青铜礼器以前陶礼器),为的是体现古礼“尚质贵诚”的精神。如果说以前的瓷器,由于质朴而接近玉的质感受到文人贵族包括民众的喜爱,到宋代却开始正式成为皇室进行各种祭祀典礼、人生礼仪的祭器与礼器。因此,中国人对于陶瓷器的选择与使用,并不是偶然的,是有其价值选择的,其选择的是“尚质贵诚”,其中包含了瓷器源于泥土,更接近自然的本质的意味。从青铜礼器到瓷器礼器的采用,也代表了从贵族价值观到平民价值观的转换过程。也就是说,任何一种人工造物的产生都不会是纯技术的,其中必然还有文化的原因。从另一方面也反证了中国从秦汉以后就脱离了世袭的贵族制,而走向了某种意义上的平民社会。这种制度可以使一介平民通过读书科举而成为国家栋梁,这在当时来讲是非常先进的一种制度。因此,读书成为中国人世世代代的家训,在陶瓷里有一非常经典的画面就是“牛角挂书”,还有“渔樵耕读”,表达的都是中国古人对读书的向往,也是代表了中国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古代人之所以喜欢渔樵耕读,一方面是对田园生活的恣意和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有通过读书,有一天入朝为官,得到统治者赏识的一种心理寄托。同时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层虽然严格,但其还是有一条纵向的社会上升渠道,可以让平民阶层通过读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又通过读书,通过各种艺术的表演以及工艺美术里的各种画面形象的表现,陶冶自己的性情。

通过对古代陶瓷艺术的研究,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简朴的,崇尚道德、崇尚读书的礼仪之邦。与同时期欧洲的贵族文化相比,这是一个先进得多的文化。

早熟的中国文化

梁潄溟认为中国文化是一个早熟的文化。而在钱穆的眼里,中国的社会也是一个早熟的社会,其理由是,中国社会在秦、汉时代就完成了一切人事制度之基础,在隋唐时代则更进而完成了其文学艺术方面一切人文创造的基础。

以陶瓷器的发展来看,也的确如此。在汉代,中国的瓷器制作已走向成熟,到隋唐,虽然唐代的青釉瓷窑尚未达到宋代那样遍布大江南北,但以越窑为基础的南方青瓷窑,以耀州窑为基础的北方青瓷窑,却为宋代各具特色的青瓷窑的出现打下了基础。而邢窑白瓷的烧造,为宋以后定窑的白瓷,景德镇的青白瓷、卵白瓷、白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如果没有白瓷也就不会有元明清以后彩瓷的繁荣。另外,唐代的花釉器、黑釉瓷,为宋代的钧瓷、兔毫、油滴、玳瑁釉等窑变色釉打下了基础。还有唐三彩,虽然由于其是低温的铅釉陶,不适合做食具,但后世建庙宇及宫殿的琉璃瓦却得益于其的出现与发展。尤其要关注的还有长沙窑的产品,其釉下彩绘的方式,及其在器物上的铭文题记,还有将书法与绘画融为一体来装饰瓷器的手法,为宋磁州窑的黑地白花,元景德镇的青花瓷,明清时期景德镇的青花斗彩瓷、五彩瓷、粉彩瓷等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埋下了伏笔。如此看来,在唐代,中国后世的各种陶瓷装饰手段及表现方式都在此一一得以展现与萌芽,而这种展现与萌芽不只是一个技术的问题,也包括了文化理念及艺术审美经验的形成过程。如果说在隋唐以前,中国的文化偏于粗犷豪迈,而隋唐以后的中国文化却逐渐地走向雅致阴柔,更多的是文人气质。因此,唐代的陶瓷发展虽不像宋代那么繁荣,但却是中国陶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以及一种新的风格的发端期。

梁潄溟认为,中国文化的早熟体现在“其一,熟之早晚的比较对象系西方文化;其二,熟之是否的标准为个人内在之理性。西方文化根植于宗教,而中国文化却另辟蹊径以道德取代宗教,并以此维系风纪秩序,走了不同的路径。”在西方人类学的观点里,宗教是一个社会的必然经历。而中国除原始宗教外,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这是因为儒家在历史上将古宗教转化成一种礼乐,进而通过礼乐幻化成艺术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修养,而陶瓷器也归于其中成为礼器。

作为没有宗教根基的中国两个重要学派——儒家与道家差不多都是以生命为其根本。看重的是自然,而不是人为。而这一特征在中国陶瓷上的体现就是,重匠心独运,追求天然趣成;崇尚自然,常常要`讲究天人合一”,应用到具体的操作层面,则变为“心物合一”。在中国人思想的匠心上,绝不肯损伤到外物所自有之内性,工艺只就外物自性上为之释辉增美,这正有合于《中庸》上所说的“尽物性”。对于物性之一番磨砺光辉,其根本还需从自己的“尽人性”上做起。物性与人性相悦而解,相得益彰,这是中国工艺美术界的一种共同的理想境界。因此,中国人的工艺,定不要见斧凿痕,因为斧凿痕是用人力损伤了无形的表记。中国人常说:“鬼斧神工”,又说“天工人代之”。这里所称的“鬼斧神工”与“天工”都是不情愿对外物多施人力的表示。这不是中国人不愿用人力,只是中国人不肯用人力来断丧自然。中国人只想用人的聪明才智来帮助造化,却不肯用来代替造化或征服造化。因此,中国人不喜欢机械,常赞赏“匠心”而斥“机心”。因为机械似乎用人的巧智来驱遣物力使之欲罢不能,这并不是天趣,并不是物性,窒息了天趣,丧断了物性,反过来亦会损伤到人的自性,这不是中国文化理想的境界。我们若能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中国的陶瓷艺术,就可以看出它哲学意味与内在精神,而这些哲学思想在唐代的陶瓷艺术开始得到发挥,到宋代则发展到一个高峰。宋代的天青、粉青、梅子青等釉色;宋代的冰裂纹、金丝铁线、蟹爪纹等瓷器上的肌理;宋代官窑的紫口铁足;钧瓷的窑变、蚯蚓走泥痕等等,都是窑工们在巧妙地利用材质本身的物性,而达到的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感。

另外,中国人以艺术陶冶人的性情,让人生活在字、画、诗词等想象的意境中。所以即使是像陶瓷这样的日常用具,也非常讲究在上面绘画,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皆可入画,为的是将思绪达到一种清明安合的状态。即使在没有装饰的一道釉的器皿上,也不是一览无余的空白,而是有着更深的在质感和肌理上的追求。而且我们还看到的是,不同姐妹艺术的互相渗透,不同哲学观念在不同时代的文学艺术中有着统一展现的方式,而陶瓷艺术总是其中重要的体现者之一。因此,在中国的陶瓷艺术上体现了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追求,也体现了中国文化是一个以生活的艺术来渗透自己的道德理念,以艺术来取代宗教,来表达道德取向的文化。这是一种早熟的文化标志,曾经被欧洲社会所崇尚。

中国社会的这种早熟,虽然阻碍了其向工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由一个先进的农业国家变成为了一个落后的文明古国,但今天在后工业文明时期,当人们的物质生产已达到一定饱和度,生态环境也受到严重破坏时,我们便开始意识到,中国古人崇尚自然、崇尚生命、追求生活的艺术化的境界,对人类的未来发展,是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是值得我们做进一步探讨的。

结语

在上个世纪末,费孝通先生曾说:“1997年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就表现在中国的地位不同了,世界不能忽视中国的声音。那么谁来讲话,谁来代表这个声音?我认为这是学术机构的责任,要培养一代有‘文化自觉’素养的学者来表述这个声音。”笔者希望自己所做的研究,也是用来表述这个声音的工作之一,即从不同的角度讲清楚中国文化的来龙去脉。

里昂:痴迷中国文化的瑞士陶艺师


在第十五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上,一个有着灿烂笑容的外国小伙儿和他的陶艺作品吸引了不少参观者。小伙儿名叫里昂,来自瑞士,是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外籍教师。在唐山工作、生活6年之后,里昂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吸引他的,不仅有精湛的陶瓷技艺,还有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陶博会上的“常客”

2004年,里昂作为国际交流生来到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中国古典陶瓷艺术。第一次参观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他就被琳琅满目的陶瓷制品和精湛的陶瓷工艺迷住了。毕业后,里昂决定留在中国,并于2007年应聘到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从事陶瓷艺术教学。

为了培养陶瓷行业艺术人才,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选派师生到陶博会取经。里昂格外珍惜这个学习交流的机会,每次参会,他都推陈出新,做出与众不同的作品。今年,里昂决定用骨质瓷进行手工雕塑。“唐山的骨质瓷一般是用模具注浆成型,做出很薄的器皿,我想试试骨质瓷在其他方面的应用。”春节刚过,里昂就着手研究制作,但骨质瓷雕塑在烧制过程中很难成型,他的作品不是裂、就是塌。里昂没有放弃,而是不断改进原料和制作手法,经过多次摸索与尝试,终于成功烧制出了5件参展作品。

在国际会展中心,里昂用流利的汉语向参观者介绍自己的作品:“盘龙”的创意源于中国古典皇室文化,“老人”借鉴了传统的根雕艺术,“骷髅与小鸟”凸显环保理念……“西方的艺术作品比较抽象,而中国人更喜欢具象的东西。”起初,里昂的陶艺作品带有浓郁的西方现代主义风格,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开始融入他的创作,旗袍、纹饰、唐诗、鸟巢……都为里昂带来创作灵感。他的陶艺作品融汇了中西方文化,看似简洁,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启迪。

为中西艺术交流搭建桥梁

来到唐山后,里昂不仅在陶瓷技艺上得到了很大提高,对中西方文化艺术的差异也有了更多认识。“在中国,陶瓷制作大多是分步骤完成,每一步都由十分专业的人来制作,比较看重技术和作品是否精美;而西方更加注重创意,可以不需要很高超的制瓷技术,作品也可能比较粗糙,重要的是体会创作过程中的快乐。”

在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朗、幽默的里昂深受学生喜爱。在教学中,他十分注重拓展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总是鼓励他们自己去思考。“中国学生需要创新精神。”里昂说,“传统文化要保护,但也要开放和发展,时代在变化,不创新就会失去市场。我希望中国学生多涉猎其他国家的艺术形式,再和传统的中国艺术结合起来。”

2010年,瑞士日内瓦陶瓷对话协会主办了一个题为“1001个杯子”的国际性陶瓷艺术作品展览。里昂积极与组委会联系,确定了中国的参展作品份额。他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指导学生为展览设计制作作品。“开始学生们不太有信心,觉得自己的作品不够成熟,无法与艺术家媲美。”但里昂认为,年轻人虽然不是大师,但有创意,要给他们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今,里昂和唐山学生的作品已在法国、瑞士、挪威等多个国家巡回展出。

2011年4月,里昂的论文《中国与瑞士陶瓷教育的初步比较》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同年9月,他荣获唐山首届工艺美术、陶瓷艺术荣誉大师称号。参加陶博会的同时,里昂还在指导两名瑞士留学生学习陶瓷绘画,“我希望有更多的瑞士学生来到中国,也有更多的中国学生到瑞士去,让两国间有更多的文化艺术交流。”

现在的生活“很中国”

与里昂交谈,人们都惊讶于他流利的汉语和对中国文化的熟悉。里昂笑言,来中国之前,他没有接触过中文,一点汉语都不会讲。初到唐山是在冬天,语言和气候的差异让他感觉很不适应,是唐山人的热情帮助令他慢慢熟悉了这座城市。他经常和学校的看门大爷聊天,语言交流能力因此很快提高。

里昂对中国文化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爱音乐的他曾花费很多精力学习中国古琴。“我觉得古琴是最有意思的中国乐器,非常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昂感叹,学琴“特别难”,每天都要花两三个小时去练习,几天不练就会忘记。2009年底,在河北省第五届外籍师生汉语技能暨中华才艺大赛中,里昂以一曲古琴独奏《流水》,荣获中华才艺表演类最高奖——优秀表演奖,并摘得全场最佳才艺桂冠。

现在,里昂的生活已经“很中国”:骑自行车出行,去小摊买菜,和中国朋友一起聚餐、运动、玩音乐……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多,朋友圈也越来越大。“我喜欢唐山,在这里有很多朋友可以交流,感觉就像在家里一样。”里昂说,他已经把唐山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故乡。胡杨

紫砂壶:中国文化的积淀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喝茶健身是茶道的修身法则,然其文化内涵为养性。德者喜水,上善若水,水有汹涌澎湃之势,气吞山河,水有平静如镜之态,摄人魂魄。所以茶道在泡茶、倒茶、分茶的过程中,有韩信点兵、关公巡城、百鸟朝凤、凤点头等等奇妙的茶语,初始金戈铁马,尾时婉约动人,几道茶下来品味、阅古、引喻,无不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洗涤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作为茶文化重要载体的紫砂壶在此过程中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引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艺术品位。

饮茶习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文人雅士平时经常聚集一起,且鼎且缶,以啜以饮,视为可获得无穷的情趣。据汉代《华阳国志》,司马相如《凡将篇》和杨雄的《方言》等书中记录了,武王伐纣时就出现将茶作为贡品,和反映西汉时代买茶、烹茶、饮茶的事,宋代大诗人王安石曾有“人固不可一日无茶饮”之语。可见饮茶在古代人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唐代以前,茶器与食器不分。随着饮茶风气更为普及,茶器并日趋工巧,唐代末年出现了饮茶最理想的茶壶──紫砂壶,以紫砂泥为原料,经艺人精心制作,其壶颜色紫红、质地细柔,造型古朴,泽地典雅,贵如鼎彝。宋代的紫砂壶已在文人中广为使用,大诗人欧阳修曾诗云:“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诗中的“紫瓯”即紫砂壶。宋代后期到明代的宜兴紫砂生产的崛起,很快成为全国的紫砂器生产中心,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宜兴始终是一领中国紫砂壶制作风骚,直至今日。

宜兴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地处太湖之滨。古代称阳羡,唐代已是著名的产茶基地,许多名茶年年进贡,供皇府上下享用。唐代“茶仙”卢寺云:“天子须赏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因此,在宜兴很早就出现用丁山和蜀山的泥土,制作饮茶的紫砂壶。明人周高起的《阳羡茗壶录》一书中记载,明代嘉靖制紫砂器艺人龚春的出现,把中国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龚春本名“供春”,少时为吴颐山的伴僮,当吴颐山的金沙寺读书时,他就偷闲出来,私访金沙和尚,精淘细土,勤于折捏制,终成大家。龚春成宜兴紫砂制作的一代宗师后,他的作品被称为“供春壶”,当时有“供春之壶,胜于金玉”之美称。从此,宜兴紫砂器生产发展迅速,百品竟新,名家辈出。

清代中期,“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加入紫砂壶设计制作过程,使集书法、绘画、工艺为一体的紫砂壶刚问世,就赢得社会肯定,称赞“曼生壶”是中国紫砂壶制作历史中的又一个里程碑。此后,许多书画家参与紫砂壶的绘画和书法,诸如海上画派盟主任伯年和吴昌硕,为热恋紫砂艺术,曾几乎荒废本业。这一习俗至今沿袭。

龙泉青瓷: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龙泉青瓷,恰恰承载着中国文化的全部文化精要。一个静穆精美的龙泉青瓷,它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工艺品,更不是一个无生命的摆设,即使是一片青瓷碎片,也在阳光下述说着中国多难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龙泉大窑村,这里的每一朵土墙上,嵌满着闪闪发亮的文明碎片;这里的每一道被雨水冲刷过的小路,都在诉说着文明古国的历史故事。

龙泉市青瓷协会会长徐定昌一边深情地抚摸着青瓷,一边自豪地说:“龙泉青瓷,内含着中国古代哲学的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青瓷的原料取之于土,经过柴火的烧制,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必须使用大量纯净的水,而青瓷的品质往往由土坯和釉彩中所含的微量有色金属元素来决定,制成的青瓷,其价值与黄金等值。”

土之料,木之助,火之艺,水之纯,金之值。五大元素之综合,便成就了青瓷。

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核心在于以下一个公式:天道生阴阳,阴阳成五行,五行变化万物。龙泉青瓷是“五行变化万物”之一种,其本身又正好隐含着中国哲学本体论之公式。

龙泉青瓷的一切制作材料泥土、釉彩、水、木等,均来之于自然,这符合于天道。天道即自然之道。龙泉青瓷之形、之色、之态,外观特征皆雌伏静穆,温和恬淡,此谓“阴性”;而青瓷之质,则铮铮硬朗,宁碎不折,此谓“阳性”。

综上所述,龙泉青瓷合于天道,对应于阴阳,生成于五行。因此,欣赏一个龙泉青瓷,就是研读一部中国哲学书。所以古人如此赞美龙泉青瓷:“佐讯有养气之功,对谈有化戾之祥。蕉窗昼永,却暑何难;荷室香凝,祛寒不觉。展玩而矜平躁息,终全忠鲠之操;侍坐而心和气舒,不失雍容之量。”

龙泉青瓷有“雍容之量”,但没有“华贵之俗”。她有“诗风之纯”,有“楚骚之情”,有“建安之骨”,有“唐诗之秉”,有“宋词之意”。这便是龙泉青瓷的美学特征。

龙泉青瓷风格定型并兴旺于两宋,而宋代的美学追求是“意境”。追求意境,是中国美学不同于西方美学的最大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对意境的追求,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美学特征怕在。因此,从美学角度看,龙泉青瓷承载着中国传统美学。龙泉青瓷,“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初春。”她“夺得千峰翠”,色本自然,有天地之大美;好“温润纯朴色形备”,不必有所附丽;“雨过天青去破处,梅子流酸泛青时”,她独立成景,又意味深远,情景交融;“洁经悬黎,光不浮而镜净,美同垂棘,色常润而冰清”,她无生命,但具有高远的人格象征。《文心雕龙》有言:“登山则怀满于山,观海则意满于海。”延伸此言,我们要说:“欣赏青瓷,则情意满于青瓷。”

龙泉青瓷分两类,一是哥窑,二是弟窑。哥窑质厚耐藏,釉色淡白,浅白断纹;弟窑釉色青翠,光滑整洁,表面无断纹。由此,有人据其外形之不同,言说哥窑因其碎纹而具有悲剧的美学特性,而弟窑因无碎纹便是一种喜剧的美学意味。

对此说我们不敢妄加评论,但由此而想到了龙泉青瓷所承载着的中国历史文化意义。

东渡青筑:首个青花建筑:为中国文化豪宅开山


在口号和形式漫天飞舞的豪宅市场,究竟该还原给高端客户一个怎样的居住空间?从比弗利山庄到曼哈顿,从浅水湾到半山;不断考察和研磨世界顶级豪宅区的同时,中国的豪宅制造者们苦苦求解。

于是,形形色色的产品见诸于市场,有的有原创的户型,有的有独特的立面,有的有稀缺的资源,在充分尊重和肯定每一个创新产品的同时,总觉得欠缺了些什么?你常常在想,最能凸显中国豪宅特性的元素是什么?

现在,答案浮出水面。

用文化内涵的张力来提升建筑之美,用建筑语言复兴中国传统符号,中国首个青花建筑即将诞生,文化豪宅的开山之作为中国豪宅市场注入一抹亮色。

青出于蓝,胜于蓝

首个青花建筑:为中国文化豪宅开山

最中国的,才是最世界的。

随着经济实力增长与财富观念的成熟,以欧美风为代表的传统别墅豪宅似乎已难满足财富阶层的心理需求。精神上的强大与审美自信的觉醒,使中国豪宅市场的变革成为必然。

用最中国的元素为豪宅“点睛”,致力于打造中国文化豪宅范本的东渡青筑“破茧而出”,显得恰当其时。

复兴,以建筑之名

每一个时代都应有一种典范高端居住文化,不能是以大为中心,也不能像公共设施一样,中国的居住模式经历了盲目地大和盲目地摆阔之后,如今应该回归实际,中国的居住文化需要进行一次彻底的自我“革命”和整体复兴。

自我“革命”和整体复兴的突破口何在?国家大剧院、“鸟巢”……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主流建筑由外国设计师担当主角时,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捆住了中国设计师和开发商的手脚?

挖掘传统中国文化元素的潜力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之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如何将传统的中国元素融入建筑,如何在现代建筑中传承民族精神?东渡国际正在进行一次有力的尝试。按照东渡的理解,复兴更多地是指重新创造,在保留记忆和创新中间如何寻找中国性、中华性,近现代的150年来,我们丢失的文化记忆现在要找回来。

跨界,以文化之脉

青花瓷古朴沉静、明净素雅,千百年来广为众人所爱,素有“永不凋谢的青花”之美誉。

用古老的青花来勾勒建筑的梦想,这样的创意出自何处?巧妙创意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思考和诠释?

事实上,东渡的灵感来源于北京奥运会开幕仪式上的青花礼服,提取青花瓷器纹饰做为建筑空间设计的主导概念,是近年来建筑设计的一个趋势。在瓷器中寻找灵感,让其散发出一种别样风情,通过形态与空间的规划,让传统原素自然溶入环境当中,重新诠释生活状态。

2009年,法拉利以120万欧元在北京正式拍卖了全球唯一一辆599GTB青花限量版跑车;西班牙奢侈品牌罗威在2008年春夏首推印有青花图案的成衣;兰蔻的美白理念也顺利搭上了传统白瓷的流行列车。传统艺术与现代文化的跨界,让青花在华夏700年的盛世与沉寂过后悄然被世界关注,而今天的青花文化如同它本身百年不褪色的魅力一般,再度开启复兴之门。

传承,以大师之力

在瓷器中寻找灵感,提取青花瓷器纹饰做为建筑空间设计的主导概念,让其散发出一种典雅的风情,通过形态与空间的规划,让传统原素自然溶入环境当中,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更能极大程度的满足人们对美的渴望。

东渡国际特别邀请张松茂、王锡良两位瓷器界的泰斗联袂,给每一位青筑别墅的业主奉献极具收藏价值的青花精品,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满足人们的收藏喜好。

王锡良与张松茂联手担任项目艺术指导,并亲自为青筑绘画、烧制了一副镇宅之宝,这件作品是继奥运国礼“永久和平”之后的第二次联手,如此级别的大师联手作品,令收藏界唏嘘不已,可谓“一瓷难求”。

此外,青筑特约“世博瓷”设计者——大汉窑创办人林明德,担纲烧陶工艺创作;迪拜塔设计公司——SWA国际景观的首席设计师RichardLaw率团队联合巨制。

超越,以精铸之功

东渡青筑整个创作过程是建筑、景观、雕塑、工业设计、制瓷的跨界,从建筑本身风格推敲、园林设计、青花布景工艺研发、青花纹样设计、烧陶,再到青花瓷片与工业材质和园林格调的结合,几十道工序的技术结合,甚至定制青花布景过程中需要攻克的高精度技术难题,历数任一细节,都超出了高端建筑本身的造价和用工量。

青筑布景背后的创作设计,以及所倾注的工艺、技术和造价,远超出豪华住宅的标准。从入口影壁、园林中的青花灯,到公寓的门牌、信报箱、别墅大门手柄,每一件不经过数十次实验研发和几十道工序都无法成品。

为了这项空前的跨界,几乎每个细节都需要专门定制,因为青筑承载了文化名宅的梦想,把复兴青花文化的期冀灌输到对住宅精雕细琢的苛刻中。

两年磨砺深耕,青花建筑构想终成雏形,未来展现世人的,是多元文化在建筑中的碰撞融合,它们迸发的能量必然惊艳世人。

青花实景样板区月底公开,认筹意向金预约中,最高20万抵20万限时优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