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古代官窑瓷器 > 导航 >

成化官窑款解说

成化官窑款解说

古代官窑瓷器 成化瓷器鉴别 成化瓷器鉴别要点

2020-05-25

古代官窑瓷器。

成化官窑器都以青花书写楷款。有六字年款与“天”字款两类。

六字年款即“大明成化年制”款。题写于杯、碗、盘、高柄杯、罐、瓶各器的底部,款体一致,款型有别。

杯、碗、盘器底部的六字年款,皆为双线方框内双行竖排六字款。高柄杯的年款题写在足底边上,自右向左排列六字横式款,无青花线框。罐与瓶上的年款为双线圆框内双行竖排六字款,双线圆框的六字年款在成化官窑器中较为少见,见有团蝶纹罐、山石牡丹纹罐等,均藏于故宫博物院。

“天”字款

仅见题写于官窑罐上。在罐底中心部位书写楷体“天”字,无线框。此款为成化官窑独有。题写“天”字款的罐,俗称“天字罐”。罐壁上所绘纹饰有天马纹、缠枝宝相花纹、螭龙纹、翼龙纹、草龙纹、海象纹、缠枝莲托八宝纹等。

款识的青花呈色大多浓重,亦见浅淡者。款识的笔法酋劲有力。孙瀛洲先生精心研究成化款的字体结构特征,总结出颇为准确的一套歌诀,且做出解析如下:

“大字尖圆头非高”——指“大”字第二笔撇划上端较为尖圆,出头即越过横划并不高。

“成字撇硬直倒腰”——指“成”字第五笔撇划直而生硬,第三笔的竖划直立向下或向右方弯倒的。

“化字人匕平微头”——指“化”字的人旁及匕字上端相平齐或微有高低之差。

“製字衣横少越刀”——指“製”字下半部的“衣”字第二笔横划,不能越过右上方的立刀垂直线之外。“製”字多半是上丰下敛。

“明日窄平年应悟”——指“明”字左边的“日”字多是上窄下宽或上下一样宽窄,与一般习惯写法不同。

“成字三点头肩腰”——指“成”字末笔的点法,有点与头平的,有点与肩平的,也有点在腰肩处的。

成化官窑器款识的笔法特征都是如此。

taoci52.com小编推荐

成化官窑青花瓷特点


成化官窑产品造型中青花瓷大件少见,胎釉洁白,胎体轻薄,半透明度很高,迎光透视,可见胎体泛出淡淡的肉红色。其釉质独特,白润如凝脂,给人以细腻温润之感,故前人常用“如脂似玉’’形容其釉色,足见其感人之处。成化时期的这种釉色,后人仿制十分困难。

成化官窑青花料有浓淡之分,浓者多勾勒纹饰线条,淡者则平涂上色,使图案开始出现浓淡深浅的层次变化。夔龙也称草龙,是成化时出现的一种抽象变形的图案化的龙纹。成化官窑青花底部有带釉与砂底两种,带釉者居多。砂底有些呈褐黄色,俗称“米糊底”,这种类似火石红的“米糊底”用手摸时,没有粗糙之感,仍感细润,这是成化官窑青花特有的风格。成化青花瓷器凡饰有青花边线的,双边线均十分规整,靠近足根无釉处的那条圈线,青花颜色深重,上面的圈线则显淡,这可能是制作时先画下面,后画上面所致。

从观赏的角度来看,成化与永乐青花、宣德青花相比也自有特点。永、宣青花浓艳,带黑色斑点,成化青花色泽淡雅,有水墨画风格;永、宣青花中有部分瓷器作品采用进口的苏麻离青画彩,而成化青花除了前期尚有部分产品可能仍用进口青料绘彩外,后期的制品绘彩主要用江西乐平地区开采的陂塘青(又称平等青),且所绘风格与永、宣青花明显不同。永、宣青花着色都用小笔触,因而烧成后有浓淡的层次。成化青花主要用双钩线条勾勒图案,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因而,烧成作品大多数浅淡雅致。

明代成化斗彩官窑瓷器


故宫博物院藏明成化斗彩开光折枝莲纹罐

明代时,景德镇成为全国瓷业中心并实行官民窑二元结构的生产体制。因官窑集中了最优秀的工匠,采用最优质的原料, 使产品超越前朝并达到新的高峰。

明代《格古要论》

对明代官窑瓷古人评价“首成(化),次宣(德),次永(乐),次嘉(靖)”。而成化瓷中又以“五彩为上”,这里所指五彩即今人所称的斗彩,由此成化斗彩为明瓷之冠已是古今玩家的共识。

故宫博物院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一、成化斗彩的工艺和方法

斗彩又称逗彩、豆彩、图案由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拼逗而成。

在工艺流程上,斗彩分两次烧成,第一次在生坯上用青料绘画纹饰局部,施透明釉经高温烧成青花瓷;第二次是在青花瓷釉面预留的位置用釉彩绘画,完成全部纹饰,经低温复烧而成。这种方法因纹饰以釉下彩和釉上彩结合组成,称复合彩。

珠山御窑厂出土明成化斗彩漏彩鸳鸯莲池碗

复合彩工艺初见于宋金北方磁州窑,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景德镇至明初少量出现,成化时达到成熟。

成化斗彩绘画的基础方法是用细柔均匀的青花线条在釉下双勾纹饰轮廊线,再用釉上彩在轮廊线内填色,也有部分纹饰是用釉下青花和釉上彩分画纹饰的不同部位组成画面,另见釉上点彩、染彩、复彩等方法。

故宫博物院藏明成化斗彩海水异兽纹罐

为了适应各种釉上彩的技法,成化官窑匠人制造了分别用香油(香油便于渲染)、胶水(胶水便于涂刷)和清水(清水便于堆填)来调和釉彩,使画面增加表现力。

成化斗彩的釉上彩色泽非常丰富,娇艳而鲜丽,有鲜红、油红、鹅黄、杏黄、蜜蜡黄、姜黄、水绿、叶绿、山绿、松石绿、孔雀绿、孔雀蓝、姹紫、赭紫、葡萄紫等十多种,每件器物用3—6种,也有些仅用1—2种,不论用几种,只要符合釉下青花双勾、釉上彩填色工艺的都可称为斗彩。

明成化斗彩海水龙纹“天”字盖罐

二、成化斗彩的造型和纹饰

成化斗彩是明官窑产品,具有纯正的皇家血统,造型和纹饰集中体现了成化瓷的轻巧精致和淡雅隽永。

成化斗彩均为小件器物,以杯盏碗碟为主,另有少量的瓶罐。最大的罐仅高20厘米,最小的杯仅高3厘米左右。胎体都轻薄如纸,呈半脱胎状。

各类器物中,造型最丰富的是小型杯盏,是成化斗彩的代表作品,如:

敛口深壁杯;敛口,深壁、浅圈足,口径5.6厘米到8.2厘米,画鸡群的称鸡缸杯。

侈口窄唇杯,侈口窄唇,深壁,矮圈足,口径5 . 8厘米到8.2厘米。

侈口矮壁杯,侈口,矮壁,平底,口径7.6厘米到8.2厘米 。

高足杯,侈口,深壁,高圈足,足中空或平,高5.9厘米到7.6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明成化斗彩高士杯

状如甜瓜的小罐,仅可盈握的小杯,都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装饰风格和装饰纹样。因此成化斗彩的装饰具有轻歌曼舞式的柔美,题材都是花蝶、葡萄、婴戏、高士、花鸟、鸡群等内容, 又往往以组合方式出现,如小鸟配花果,蝴蝶配山石等。画面充溢着明代士人的儒雅澹泊,充满诗情画意。

成化斗彩的纹饰和造型间又是相互协调并固化的,每种纹饰都用于特定的造型,而每种造型会有几种题材来装饰。如团莲纹用于盖罐上,梅蝶纹用于葵瓣口碗上,人物纹用于敛口深壁杯上,团花鸟纹用于侈口窄唇杯上,梅花纹用于侈口碟上等。

有些纹饰构图还作不同处理,最有代表性的是鸡缸杯上的鸡戏纹。

鸡缸杯有大中小三式:大的口径8.2厘米,外壁彩画大鸡二对各率三雏,饰以牡丹、兰花两丛;中的口径7.6厘米,外壁彩画大鸡一对率小雏六只,饰以牡丹、红花两丛;小的口径5.6厘米,外壁彩画大鸡一对率小雏五只,饰以坡陀、花卉。

因当时均工匠手绘,即使造型和纹饰相同,画面细节也略见区别,找不出两件完全一样的作品,对每件成化斗彩作品都可以据此方便地识别其来源、流传和身份。

故宫博物院藏明成化斗彩缠枝莲纹罐

三、成化斗彩的存世和出土

我们目前所见的成化斗彩由两部分组成,一为传世品,二为出土物。

成化斗彩作为御用器,除少数因战乱等原因流入民间以外,主体仍由明清皇室相继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保存着清宫旧藏历代珍宝的主要部分,也是成化斗彩庋藏最多的。

据1961年出版的《故宫瓷器录》统计,台北故宫藏成化官窑器共587件,斗彩有194件,计有:

罐类:斗彩莲花盖罐十件,斗彩花蝶盖罐八件;

洗类:斗彩十字杵洗三件;

盏类:斗彩鸳鸯卧莲盏五件,半脱胎斗彩梅蝶纹葵瓣口盏二十五件,斗彩凌云盏二件,斗彩团花盏一件,斗彩海兽小盏二件;

杯类:斗彩人物杯二件,斗彩婴戏图杯二件,斗彩夔龙纹杯十一件,斗彩团龙纹杯二件、斗彩鸡纹杯(习称鸡缸杯) 二十八件(其中大十二件,中二件、小十四件),斗彩团花鸟杯四件、斗彩花蝶杯四件、斗彩葡萄杯十七件、斗彩花果杯二件、斗彩莲花杯十五件、斗彩番莲梵文杯三件、斗彩花卉杯二件、斗彩花卉梵文杯六件、斗彩凌云杯八件。

高足杯类:斗彩葡萄高足杯三件、斗彩番莲高足杯四件;

碟类:斗彩灵芝碟三件、斗彩梅花碟九件、斗彩葡萄碟六件。

海内外公私藏家也有一定数量的成化斗彩器物。

珠山御窑厂出土明成化斗彩鸳鸯莲池碗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于1987—1988冬在明官窑遗址珠山东麓,发现埋藏成化官窑落选贡品的场所,出土成化瓷残件极为丰富,复原遗物万件以上。

这些残器按地层关系可分为成化早期、成化中期和成化晚期三类。斗彩器出现于成化晚期,有盖罐、鸡缸杯、葡萄扁盏、高士杯等,另外还发现了数量不少的尚未画釉上彩的青花半成品。这些出土的成化斗彩从造型、纹饰、款识都能和传世品相互印证。

珠山御窑厂出土明成化斗彩漏彩鸡缸杯

四、成化斗彩的评介和影响

明代官窑瓷至成化达顶峰,斗彩为其代表。

从胎釉看,成化官窑瓷胎的氧化铝成份在明官窑瓷中是最高的,因而胎体洁净坚致,胎薄如纸;釉中含钙量和含钾量也是明代官窑瓷中最多的,因而釉面厚而滋润。

从青料看,成化使用的陂塘青料呈色纯净,无丝毫结晶斑疤,又称平等青,因而使青花线条细而圆柔,填色匀而洁净。

从釉上彩看,不仅釉色多样,而且极为娇艳鲜嫩,成化斗彩上的姹紫嫣红、杏黄水绿都堪称绝唱。

在这些优质原料基础上,精心的制作和高超的绘画,使成化斗彩达到艺术上的非凡境界。

对成化斗彩赞誉有加,古今众口一词,其中又以鸡缸杯为最。明清人的评价似更应令人信服,明代谷应泰说:“古瓷画彩,成窑为最,画手高,画料精,其点染生动,有出于丹青家之上者”(《博物要览》)

万历皇帝对鸡缸杯更宠爱有加:“神宗(万历帝)时尚食, 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明实录》神宗实录)

在明清文人直至皇室推崇下,成化斗彩身价益增,以后仿制斗彩,特别是仿鸡缸杯延绵不断历朝都有。

故宫博物院藏明嘉靖仿成化斗彩杯

明后期官窑斗彩有两类,一类是仿成化产品,另一类则另行设计,但从胎釉品质、青料呈色、釉上彩色泽乃至制作水平都远不及成化。

清乾隆时,官窑也设计了一种鸡缸杯,杯身较高,上画婴戏、山石并鸡群,带长篇御制诗,底有“大清乾隆仿古” 青花篆款,非常精美,但已无成化斗彩鸡缸杯的那种田园诗式的神韵了。

首都博物馆藏清乾隆鸡缸杯

北宋官窑瓷款鉴识


北宋官窑瓷器款识多达数种,因专烧宫廷用瓷,产量很少,故传世品也极少。因而有人误认为北宋“修内司窑”和南宋“修内司官窑”如同一类窑器,其实是误解。当时北宋“修内司窑”就是官窑。过去对修内司窑和临汝窑、官汝窑的认识都有较大的误区。根据笔者收藏的实物和个人的一些看法,我认为,历史上在河南临汝烧造的窑器,故名临汝窑,烧瓷于宋、金年代,以烧制青瓷为主。

我国于1986年年底在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发现了官汝窑的遗址,次年又进行了局部发掘,从而揭开了官汝窑的神秘面纱,而为世人所知晓。原来宝丰县宋时属汝州。应该说,汝州地区的窑瓷包括临汝县和宝丰县等,都可统称为“汝窑”。汝窑系接受宫廷下达的任务而烧造,故产品十分精美,可统称为“官汝窑”。

官汝窑为北宋宫廷烧造,年代很短,约在宋徽宗赵亻吉在位时(公元1100年至1125年)的20多年间。汝窑器极为珍贵,仅见铭文,一为“奉华”,凡带“奉华”字铭的宫廷用瓷都是当时“奉华堂”的专用品。还有一种铭文刻一“蔡”字,是用黑釉写的。“蔡”字铭文是物主的姓氏无疑,宋代蔡家能收藏汝窑瓷器的可能是当时的太师蔡京。再一种铭文是用金色写成的诗词:“雅怀素,态向间中天,与风流标格……”。由此可见,汝窑和修内司窑专烧宫廷用瓷,可统称为北宋官窑。北宋官窑除上述款识外,还有“官”字款,亦有三种形式:刻“官”字款、凸“官”字款,这两种都是楷书款,还有一种是凸写“官”篆字款。总之,北宋官窑是专指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官窑,宫廷用瓷器物的款识,有“修内司窑”、“官窑内造”、“奉华”、“蔡”、“官”等字款,都可统称为北宋官窑瓷字款。

从传世款识的瓷品实物来看,其共同特点是:

1.从造型来看,瓷器的品种和造型有宫廷用的陈设瓷和日用瓷,如弦纹三足炉、贯耳瓶、葫芦瓶、玉壶春瓶以及花式的洗、盘、碗、碟等。官窑器造型素雅端正,仿似古玉器;日用品非常讲究,制作精巧,气度不凡。

2.官窑的胎泥淘得精细,胎质细润,由于泥中含有一定铁质成分,使胎色有多种,釉色有浅灰色、灰色、粉青色、天青色、淡黄色等,釉面因传世已久,不很光亮,一般都有细密开片,无纹片极少见。宫廷官窑器十分讲究,官窑釉以玛瑙屑作为原料,民间一般不会使用这种昂贵的原料。官窑器以美丽的釉色、精湛的制瓷工艺和特殊的支烧方法而称誉于世。

3.官窑中的汝窑烧造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支钉烧造;一种是以垫圈、垫饼垫烧。采用支钉烧造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留有细小的支钉痕;支钉数大多为3个、5个或6个,但笔者也见到一大件呈现7个支钉痕迹。可以认为凡传世的北宋汝窑瓷器物的器底都有支钉痕迹,无一例外。

清代成化款瓷器的收藏价值大吗


清朝瓷器,原生瓷当属“清三代”最为著名,这个期间瓷器品类有所丰富,技法日臻成熟,纹饰精美多变,是瓷中上品。除了具有朝代特色的原生瓷,清朝也盛产仿古瓷,即模制前人瓷器,属于寄托款的一种,以对其高超的制造水平表示崇敬和缅怀,也丰富了清朝瓷器的涵盖内容。

清朝瓷器寄托款中,仿得比较多的是明宣德、成化、嘉靖这几类,尤其是明成化款的仿造,在当时的景德镇窑口非常流行,不论官窑还是民窑,都有生产。为什么明成化的瓷器如此受到清代景德镇匠人的青睐呢?这与明成化瓷器的工艺成就和美学特征是分不开的。

成化瓷的两大成就,一是青花,一是斗彩。首次从两者共通的点来看,成化瓷的瓷胎,瓷质轻薄,洁白细腻,是一种纯度很高的白,不带淡青色。

其次上釉较厚,使得釉面的脂润感很到位。器型则比较规正,线条圆润优雅,因此即使是只上普通白釉也显得宁洁如玉,婉丽莹秀。就成化青花而言,它的最大特色是因为使用本土青料而显出泛蓝之青,色调不仅均匀稳定,并且在青韵以外多一分宁静从容。成化斗彩,造型精巧纤细,色彩更为多重、绚丽,虽然也是薄胎厚釉,但是它色彩的富丽堂皇是青花所不及的,并且彩绘图案带有浓重的汉文化风韵,是汉文化瓷器的精品代表。

清朝时,成化瓷独特的风格为仿古瓷竞相追求,一方是后人对于前朝精品瓷器的喜爱、膜拜和缅怀,另一方面也是蒙古文化与汉文化的一种探寻、交攘。清朝仿成化瓷,有比较成功的作品,像2013年西冷拍卖拍出的一件清-成化款青花百寿笔筒,最后成交价为18.4万元,近年来这个价格也还有一定上涨。但是总体看,仿成化瓷还是有比较多的缺陷。

第一个是瓷胎的瓷质,没有成化年的轻薄和细腻,普遍要稍厚重一些。第二个是瓷胎的白度,很多仿制品白瓷都微带一点淡青的闪光,纯度不好;或者已经接近现代的一种透光白,没有莹润感。

其次是釉质,部分仿品釉的厚薄掌握得很好,但是大部分在施釉时,都达不到明成化厚釉的标准,或者强行施厚釉但是导致釉色层叠、突兀,即没有成化厚釉那种贴合与“往下沉淀”的感觉。另外,在款识的写法上,跟成化瓷的区别也客观存在,有的是比较明显的清朝款识风格。

有件清晚期青釉开光青花缸,是一件文房用卷缸。它高18.5cm,口径23.5cm,器型完整,釉色柔润,四面开光均绘有山水花卉,整体品相还不错。但是翻过来一看,瑕疵就太明显了,居然是歪歪扭扭,细小无力的“成花年利”四个字。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前文提到的景德镇不论官窑民窑都掀起仿古瓷之风,那么这件青花缸明显就是民窑产品了,而底款怪异正是因为匠人不识字,将“成化年制”写错了,并且布局、框线这些元素都不具备。不过虽然它市场经济估价只有5万元,但是其研究价值还不错,因为保留了陶瓷生产的民俗一些史料,而这个价格一是由于底款的瑕疵,二是民窑出产,三是仿制上终究还是有胎质、釉层等工艺差距,也算较为合理。

由此可见,清代成化款瓷器的收藏价值虽然不太低,但是受限程度比清代原生瓷要大一些,并且官窑、民窑也有一定差异,同时根据仿品的工艺精致程度价格多有变化。在收藏时,这些都是要重点考虑的因素。

清康熙纪年款有什么特点?怎么识别官窑款?


康熙(1662-1722),为清圣祖玄烨的年号。1、官窑款:(1)类型:据文献记载,康熙十九年,清廷才正式于景德镇御器厂烧造御用瓷器。康熙宫窑款,以青花钴料书写为多,其次为珐琅彩款,印款和刻款较少。青花书写款,青花呈色纯净明艳,深沉于透明釉之下,如同写于胎骨之上。

(2)字体与布局

康熙官窑款,楷体占95%,篆体只占5%。康熙前期,官窑楷书款,笔划粗重,苍劲挺拔,古拙浑厚,布局宽大;后期字体渐趋清秀。楷体“康熙御制”官窑款,多用进口珐琅彩料写就,字体遒劲敦厚,外围双方框,方框的外边线较宽。蓝色珐琅彩料款,因釉料厚,色调比雍正时深重。

六字楷书官窑款中的“清”字,有两种写法:一为“清”。“康”字下部的“水”多断开为复杂的“水”字型。“熙”字上部多由一撇和目字状的“臣”与“已”或“巳”组合而成。康熙篆体宫窑款,则为细硬的铁线描。

(3)应用

康熙珐琅彩瓷,一般书“康熙御制”四字料款。康熙色釉瓷、青花釉里红和彩瓷,大多书“大清康熙年制”两行六字楷书款。小型精致的康熙豇豆红瓷、天蓝釉瓷等宫廷文房用具,往往书“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2、民窑款

康熙早期,民窑器多书本朝年号,但是款字草率,缺乏艺术性。

北宋官窑瓷款鉴别 _陶瓷知识


北宋官窑瓷器款识多达数种,因专烧宫廷用瓷,产量很少,故传品也极少。

我国于1986年年底在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发现了官汝窑的遗址,次年又进行局部发掘,从而揭开了官汝窑的神秘面纱。原来宝丰县宋时属汝州。应该说,汝州地区的窑瓷包括临汝县和宝丰县等都可统称为“汝窑”。汝窑系接受宫廷下达的任务而烧造,故产品十分精美,可统称为“官汝窑”。

官汝窑为北宋宫廷烧造,年代很短,约在宋徽宗赵佶在位时(公元1100年至1125年)的20多年间。汝窑器极为珍贵,仅见铭文,一为“奉华”,凡带“奉华”字铭的宫廷用瓷都是当时“奉华堂”的专用品。还有一种铭文刻一“蔡”字,是用黑釉写的。“蔡”字铭文物主的姓氏无疑,宋代蔡家能收藏汝窑瓷器的可能是当时的太师蔡京。再一种铭文是用金色写成的诗词:“雅怀素,态向间中天,与风流标格……”。由此可见,汝窑和修内司窑专烧宫廷用瓷,可统称为北宋官窑。北宋官窑除上述款识外,还有“官”字款,亦有三种形式:刻“官”字款、凸“官”字款,这两种都是楷书款,还有一种凸官“官”篆字款。总之,北宋官窑是专指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官窑,宫廷用瓷器物的款识,有“修内司窑”、“官窑内造”、“奉华”、“蔡”、“官”等字款,都可统称为北宋官窑瓷字款。

从传世款识的瓷品实物来看,其共同特点是:

1、从造型来看,瓷器的品种和造型有宫廷的陈设瓷和日用瓷,如弦纹三足炉、贯耳瓶、葫芦瓶、玉壶春瓶以及花式的洗、盘、碗、碟等。官窑器造型素雅端正,仿似古玉器;日用品非常讲究,制作精巧,气度不凡。

2、官窑的胎泥淘得精细,胎质细润,由于泥中含有一种铁质成分,使胎色有多种,釉色有浅灰色、灰色、粉青色、天青色、淡黄色等,釉面因传世已久,不很光亮,一般都有细密开片,无纹片极少见。宫廷官窑器十分讲究,官窑釉以玛瑙屑作为原料,民间一般不会使用这种昂贵的原料。官窑器以美丽的釉色、精湛的制瓷工艺和特殊的支烧方法而称誉于世。

3、官窑中的汝窑烧和吉祥主法有两种,一种是支钉烧造;一种以垫圈、垫饼垫烧。采用支钉烧造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留有细小的支钉痕;支钉烧大多为3个、5个或6个。可以认为凡传世的北宋汝窑瓷器物的器底都有支钉痕迹,无一例外。

成化官窑斗彩瓷凭什么值4.37亿


明代成化年以后,各朝各代的瓷器鉴赏者都对成化官窑的瓷器尤其是官窑斗彩瓷,赞不绝口。“斗彩”一词,最早出现于清代中期《南窑笔记》一书,在此书之前,有不少陶瓷考据资料仍称成化斗彩为五彩的一种。如清乾隆时朱琰在《陶说》中称“古瓷五彩,成窑为最”、“成杯一双,价值十贯”;清人王棠在《新知录》中也说“首成窑,次宣,次永、次嘉”。

在当前的古代陶瓷藏界,也常流传着“明看成化、清看雍正”这样一句话。当然,以上种种涉及到的肯定都是官窑瓷器。这足以说明不论在古人的眼中还是当前陶瓷收藏领域,成化斗彩瓷都是值得关注,并且价值不凡的一个品种。近年来,成化官窑斗彩瓷在拍卖市场上也是出尽风头。

2014年4月,一件官窑斗彩鸡缸杯拍价至2.8亿余元,引起极大震动。短短2个月后,另一件官窑斗彩葡萄杯也以近2.2亿成交,同场还出现了一件成交价高达4.37亿元的斗彩花蝶纹杯,此拍卖纪录至今保持。所谓斗彩瓷,目前普遍认为它是一种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的结合,创烧于宣德年间,在明成化时期达到发展的成熟和鼎盛。那么,成化官窑斗彩瓷究竟有什么魅力,凭什么能够拍出4.37亿元这样惊人的天价呢?

1)成化官窑斗彩瓷胎、釉的精致。作为官窑名器,成化斗彩瓷所用的瓷土和釉料均是顶级品质的。其胎土淘洗精细到几乎,没有任何杂质,质地细腻轻薄,胎色洁白,胎骨在迎光透视下呈粉嫩的肉红或牙白色。成化斗彩的釉料,肥厚细润,因此釉面的光润感非常怡人,能够很好地衬托彩料的颜色。

2)成化官窑斗彩瓷的色料丰富,有些颜色甚至已成“绝色”。成化官窑斗彩瓷的颜色,主要是釉下青花料和釉上彩料。除黑彩不用以外,斗彩瓷上红、黄、绿、紫及过渡色等的色调都非常丰富,譬如仅黄彩一种就有鹅黄、娇黄、淡黄、蜜蜡黄等多种。而“姹紫”是成化斗彩中出现过的一种特殊色料,空前绝后,其色如赤铁,浓厚而无光。

3)成化官窑斗彩瓷的施彩、烧造难度极大。斗彩瓷的烧造,需要结合釉下青花和釉上加彩,但此二者的烧成烧成氛围是不一样的,且彩料受火后的呈现状态也会不同。成化斗彩烧造时,要先在1300℃的高温下烧出罩有透明釉的青花纹样轮廓,然后在透明釉面上二次施彩,要求填补青花纹样外的空白处,并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彩绘完成以后,瓷器再经800℃的低温烘烧,最后出窑。

4)成化官窑斗彩瓷的器型精巧、装饰精美多样。所谓“成化无大器”,这在成化斗彩瓷上同样适用。成化官窑斗彩瓷的器型均偏小巧,造型风格端庄圆润、玲珑隽秀,尤以鸡缸杯闻名古今。而在装饰上,成化官窑斗彩所用的纹饰题材丰富多变,画风率性活泼、恬淡清雅,工笔写实精到老辣,写意图案则传神飘逸。

最后,成化官窑斗彩瓷作为成化官窑瓷的突出之作,距今已经有500余年,时间相当漫长。在历史的冲刷之中,能够保存到现代的官窑斗彩瓷本就凤毛麟角,何况有些作品还品相完美,色彩绚丽如新。在收藏市场上,这样的瓷器本就是藏家竞相逐鹿的臻品,能够拍出4.37亿这一类的高价,其实也合情合理。

明代弘治款官窑瓷器黄釉盘


明代弘治时期江西景德镇黄釉器最为著名,瓷器的釉色像鸡油脂般娇嫩鲜艳。明代弘治款官窑瓷器黄釉盘侈口,微弧壁,坦底,圈足。胎白坚致,内外壁施黄釉,底落青花双圈“大明弘治年制”楷书款。明代弘治款官窑瓷器黄釉盘高4.5厘米,口径21.7厘米,底径13.3厘米。

黄釉烧造最好的是明代弘治一朝,黄色如鸡油一般妖艳,习称为“娇黄”。其釉面匀净,呈色稳定。娇黄釉成化时已烧制成功,并有少量传世完整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近年出土过成化黄釉碎片,外底面常见烧成后加刻的“甜”字。清代黄釉都为皇家控制。黄釉是皇家控制最严格的一种釉色,金黄是至尊之色,“黄”与“皇”同音,明清两代黄釉只有皇家才能使用。明代私造黄釉者要杀头。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成化官窑款解说》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成化官窑款解说》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古代官窑瓷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