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淄博瓷砖 > 导航 >

昆仑鲁青瓷绽放淄博陶瓷新活力----窑变之奇

昆仑鲁青瓷绽放淄博陶瓷新活力----窑变之奇

淄博瓷砖 新濠瓷砖 新中式瓷砖

2020-05-25

淄博瓷砖。

物以稀为贵。鲁青瓷重新诠释了“稀缺”的含义。

1972年,北京饭店下给原淄博瓷厂的60万元订单一做就是3年。当时鲁青瓷的成品率不到1%,满满一窑产品最后挑不出几件成品。此后,鲁青瓷生产一直断断续续。

极低的成品率造就了珍奇稀缺,但同时也扼杀了成长空间。从许多名贵瓷种一出生转即消亡的事实看,缺乏足够的成品率和稳定的烧制技术是其根本原因。一方是市场极端渴求,一方是生产规模难以解决,这种奇异的对比恰恰在鲁青瓷身上发生了。

“之所以成品率极低,是因为鲁青瓷采用了独特的窑变技术。”任峰解释说,“所谓窑变是指陶瓷釉色在高温下演变而成,人力难以控制。鲁青瓷的颜色经过三次烧成才形成最后的神奇之色。”www.TaoCI52.cOm

老百姓流传一个说法是,“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均瓷的名贵在于其独特的窑变釉色,其釉色是自然形成,非人工描绘,每一件钧瓷的釉色都是唯一的。鲁青瓷则是集成了中国陶瓷文化最优秀的部分,说她是国窑精萃一点也不过分。而鲁青瓷不仅是窑变釉色,而且延续了中国青瓷的精髓,其文化意境的高妙自然超乎想象。

成品率不解决,鲁青瓷难以长大。为了解决成品率低的难题,昆仑瓷器公司不断调整用料,改进烧制方式,任峰还去日本名古屋考察,希望能学到一些有用的技术,几年来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系列改进,成品率提高到了8%。

有了成品率的保证,一批更大更好的产品得以产生。双耳马头螺纹瓶、方形福寿双耳瓶、双耳鹿头尊高度接近半米,最大直径达0.4米。从专业角度讲,1360度高温下,瓶型的增大,带来的制作难度是几何级的增加。

成品率的提高和技术趋于稳定最终救了鲁青瓷。任峰说,当前的成品率和制作技术完全可以满足在确定时间内供货的市场需要,也可以满足更大难度表现力的创作需要。

产品改进过程中发生的现象增加了鲁青瓷的神秘性。昆仑瓷器完全接手了原淄博瓷厂的资产,生产布局也几乎没有变动。唯有烧制鲁青瓷的窑由于规划需要,窑址从厂区北部迁到厂区南部,自此烧制出的窑变鲁青瓷比从前的产品更胜一筹,而过去在厂区北部烧制的青瓷颜色偏重偏死。这一偶然发现使任峰认识到,类似于“茅台独特酿造环境”的现象在鲁青瓷身上再现了。

任峰说,老祖宗选址建窑是有一定道理的,站在祖宗的肩膀上,我们希望用创新思维和创新科技守住并发展这份基业。

编辑推荐

陶瓷制作技艺之窑变


窑变,顾名思义,是器物在烧成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作用,瓷器在出窑后可能呈现出意外的釉色效果。因由窑变釉出现出于偶然,形态特别,人们又不知其原理,只知于窑内焙烧过程变化而得,故称之为“窑变釉”,俗语有“窑变无双”,就是指窑变釉的变化莫测,独一无二。

《南窑笔记》记载道:“法用白釉为底,外加釉里红元子少许,罩以玻璃红宝石晶料为釉,涂于胎外,入火藉其流淌,颜色变幻,听其自然,而非有意预定为某色也。其复火数次成者,其色愈佳。”

《南窑笔记》说:“釉水色泽,全资窑火,或风雨阴霾,地气蒸湿,则釉色黯黄惊裂,种种诸疵,皆窑病也。必使火候釉水恰好,则完美之器十有七八矣。又有窑变一种,盖因窑火精华凝结,偶然独钟,天然奇色,光怪可爱,是为窑宝,邈不可得。”

烧成是窑变陶瓷生产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装窑时产品摆放位置的不同,装窑产品的稠密与稀少,烧窑时所用燃料的种类以及燃料质量的优劣,还原气氛的轻重,烧成温度的高低,烧成时间的长短,熄火后冷却速度的快慢,气候的变化以及烧窑工技术水平的高低,等等等等,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微妙变化,都会使成品产生不同的窑变效果。

淄博:工陶鲁玉陶瓷蓄势再腾飞


玉石,青花,国瓷馆。岁末年初,淄博工陶鲁玉陶瓷的三个亮点着实让淄博陶瓷界为之一振,熟悉鲁玉陶瓷历史的人会不约而同地得出一个结论:老国瓷多年蓄势终于开始发威了。

60年陶瓷生产史,淄博陶瓷“五朵金花”中鲁玉瓷、鲁光瓷、合成骨瓷首先在这里制造成功,鲁玉瓷1984年3月荣获中国高级日用陶瓷唯一国家银质奖,同年被确定为中南海紫光阁接待用瓷,目前鲁玉陶瓷已成为中南海紫光阁、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外交部专用瓷。

隆冬时节,新落成的国瓷鲁玉陶瓷馆内一派清新典雅的韵味。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不同于传统风格的青花系列作品、填补中国新材料空白的天润玉石,格外引人注目。

“天润玉石是张启山董事长的呕心沥血之作。经过五年的研发,天润玉石取得成功,实现了陶瓷和天然玉石的完美结合。就天润玉石材质先进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而言,说它即将开辟一个新的陶瓷玉石时代并不为过。”站在长达25米的天润玉石“中国瓷魂”巨幅作品面前,总经理李玉强语气中透露着敬意与自豪。

记者初次见到天润玉石,立即被材质的莹润之感和质地之美所震撼。它的素雅、光润、透明,给人一种宁静深厚的感官效果,而仅有5毫米的超薄度和大规格、极佳的热稳定性,改变了过去陶瓷板的沉重、尺寸小、质感差、不透明、热稳定性差的不足,其艺术表现力更强。从以天润玉石为材质创作的作品看,整体呈现大气、典雅、朴素的艺术感觉。

按照张启山董事长的规划与设想,天润玉石作为中国陶瓷与天然玉石结合的新材料,将被打造成一个独有的文化艺术新门类,这个门类定位于装饰艺术和纯粹艺术,为中国玉石文化产业做出积极贡献。艺术家可在天润玉石板上进行书法、绘画、雕刻,并能制作各种园林景观和小品,还可以制作精美的玉石餐具,在艺术表现力上实现了传统材质难以实现的效果。天润玉石已经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形成了工陶的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中国和世界空白。

在天润玉石新材料实现突破的同时,鲁玉陶瓷的青花产品也走向成熟。总经理李玉强说,鲁玉青花的魅力在于,利用合成骨瓷,采用独具匠心的装饰手法和独特的高温烧成工艺,实现了不同于景德镇青花的艺术效果。具体表现为,在骨瓷上彩绘后,经过高温烧成,彩绘与釉料可以融合到一起,进而形成一种立体感更强、色彩更加丰富自然的釉中彩特色。鲁玉青花已形成了工陶的自主知识产权,现已获得三项国家专利、八项著作权,已成为淄博陶瓷艺术的优秀代表。以独特工艺创作的多项作品,《论语》餐茶具被选为山东大厦最高规模接待用瓷,《八仙过海》餐茶具获全国饭店协会评比金奖,《飞天》则以高超的艺术想象和完美的装饰画面成为高端文化礼品。

鲁玉陶瓷,新的魅力刚刚开始。

窑变奇天下 紫翠忽成岚


钧瓷是我国北方著名的青瓷之一,产地在今河南省禹县,据《禹州志》记载:“州西南六十里乱山中有镇曰神,有土焉,可陶瓷。”清人《南陶笔记》云:“北宋钧州所造多盆、奁、水盂,花盆器皿”。但也有人认为钧瓷始烧于金代,其根据认为钧州在战国时为阳翟,宋代元丰三年以阳翟居颖昌府,金大定二十四年改钧州,到明万历时因避讳当时统治者之名,改钧州为禹州,今为县名,窑以地名,故钧瓷应在金时创烧①。也有人认为钧瓷烧造与汝瓷的衰亡有着密切的关系②。正因为如此,有不少人曾前往禹县调查,力求在窑址方面得到证实,但由于没有发现真正标准的钧窑作品,也没有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直到1973年河南省博物馆在禹县八卦洞钧台窑址发掘出代表钧窑的作品,才得出正确的结论——钧瓷创烧于北宋初年③。

钧瓷源出于青瓷,早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代我国就已经烧造原始青瓷了。发展到唐代,制瓷工匠在釉中加入锰、钛等化合物,使之还原变成白地蓝斑,俗称“唐钧”④。产品不多,但也可以说是我国花釉瓷的萌芽时期。到了宋代这种做法被窑工所吸收,他们在青瓷中加入红铜的成份,然后,利用窑内气氛使氧化铜还原。由于胶体铜分布在青釉中,与氧化铁及含有磷酸硅酸的化合物结合,它的乳浊性和较大的流动性,加上古代半倒焰式窑,炉温的上、下、前、后温度不均匀,不易烧成纯还原铜,故产生了红、黄、绿、紫、青、蓝甚至月白诸色纵横掩映,流纹千变万化的铜红系窑变釉。根据上述诸色所占比例的不同,按其总和效果又可分为玫瑰红、海棠红、鸡血红、鳝鱼红、月白、天蓝以及意想不到的色彩,这便是钧瓷固有的特色。有时釉面在低温烧时发生裂纹,经高温时粘度较低部分流入空隙填补了裂纹而形成蚯蚓走泥纹⑤,更是钧窑的一个特点。

宋代八卦洞窑址出土的瓷器种类繁多,造型别致,其早期的作品接近汝瓷,胎壁较规整、细致、火候极高。胎作灰白色,釉色变化单一,如灰蓝色,接近天青,豆绿,釉光亮细腻,个别器物有小开片,粽眼稀疏。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花盆为主,有葵花式、海棠式、六棱式、长方形,鼓钉洗也较为习见。成套的器皿在底部刻有一至十的数字,以此将花盆或洗子由小到大地排列起来,从而打破了近百年来文献记载的“底有一、二数目字号为记”或“有偶数者为贵”的传说。

其次有敛口尊、出戟尊、碗、盘、炉、钵,及高足碗之类的造型,其特点是胎壁较厚,大多在0.8-1.5厘米之间,造型端庄,胎质细密坚硬,胎色以灰白胎为主,其次有浅灰、深灰色两种。釉色浑厚,莹润光亮,呈现一种乳浊现象,以天青釉为主,另有月白、红紫相间、碧蓝、豆青等多彩绚丽的颜色。故古人形容其窑变色彩如“飞碧流火色泽欲滴”、“夕阳紫翠忽成岚。”用窑变的颜色构成幻觉美妙的图案,是钧窑最大的成功之处。

公元1126年靖康之变,宋室南迁,随之带走大批北方各种手工艺工匠,从此宋钧也一蹶不振。但在宋钧盛名的影响下,民间于战乱之后为了生活,各地借宋钧之名恢复了钧窑在原始时期的青器——元钧。

上世纪70年代,笔者前往河南、河北两省调查钧窑窑址百余处,今河南禹县内就有90处之多,至于临汝、郏县、登封、宝丰,以及洛阳以西的新安县,黄河以北的汤阴、鹤壁、安阳等地烧钧窑系的产品相当的普遍,禹县神是我国钧瓷故乡,西南60里的大刘山麓有刘家门、张庄、上白峪、下白峪、杨岭砦、石屹尖、槐树湾、茶叶沟等处。郏县同禹县交界处,窑址亦很多,其中以黄道窑、野猪沟、北朝岭三个窑址为最好。

新安县位于洛阳西,窑址大部分集中在县西北隅,以元代的窑址为最多,如北冶、大石头沟、上弧灯、下弧灯、下寺等处。

鹤壁集今称鹤壁市,位于河南省的西北部,西依太行山,周山环抱,有汤河、淇河由西向东穿过。而早期鹤壁集在汤阴县城西北五十里,是汤阴西乡的一个大镇,镇西门外不远处有柏灵桥,此处原立有刻于清乾隆三十七年的“德应侯碑”。碑文大意内容为:“柏灵桥者何?指柏灵而言也。柏灵翁者何也?我汤邑尊也,后封为德应侯,其父兄子侄皆世历显宦,晓风气,识土情,游览斯地,知其下有五色土焉可以陶??。邑西之人借以养生者不啻数万家,因为庙以祀忘,年久倾祀,重修着再复崩,且留碑记??云云。”从碑文的记载可以得知,当时窑场盛况,以烧窑为生者以万家计。现在柏灵桥下是一条干涸的河,由北往南及西北,有陈家庄、夏家庄、龙家庄、李家庄、邓家庄等几个村子毗邻相连。村口、道边及沟崖到处都是散落的瓷片。这里以烧白瓷为主,其次为白地黑花瓷和钧窑瓷。如陈家庄窑生产的钧瓷,其早期作品胎质细密,坚硬,色呈灰白,天蓝釉细腻而莹润。晚期作品,胎质粗糙,白胎,釉面蓝而无光,气孔较多。

安阳市西南有南善庄、北善庄。此地有小南海,在小南海岸边有楼上坡遗址,长达50余米的瓷片堆积暴露在岸边。以盘、碗、钵、洗等生活器皿居多,早期产品很少见,大部分是元代作品。胎以白色为主,其次为黄褐色或黄白色,胎质疏松粗糙,内含杂质较多,胎坯厚重,施釉较薄。釉色有天青、天蓝、豆青、灰青、月白等,个别瓷片釉质细腻,玻璃感较强。

上述元钧大都是就地取材,釉料配方简单。故胎壁较厚、笨重粗糙,内含杂质较多,烧成后胎内有夹砂或气孔现象,胎色有灰色、深灰色,火候不足者呈白色、黄白色、黄色、黄褐色、橙黄色,制品大部分以生活器皿为主,如盘、碗、碟、板沿洗、钵之类的器物。施釉薄厚取决于上釉的技术和生胎强度。一般说元钧施釉一、二遍,因此较厚的釉往往聚集在器内底部,器外施半截釉,下垂如蜡泪状,有时造成釉内含气泡较多,或有些没烧透的石英砂等化合物遗留在釉内形成斑点。更由于炉温掌握不好,使釉的呈色不一,时而过烧熔融极透,有如玻璃一般的晶彻的珠光釉。笔者曾在河南省博物馆见过一片河南省新安县下弧灯元代钧窑遗址采集的砂胎碗残器,内施极美的半透明状天蓝釉,外施半截带蓝紫色兔丝纹的鲜红色窑变釉,釉面光滑明亮,即便以现代眼光看,釉色之美也是难能可贵的。但大多数釉色由于温度不一或温差不一使釉面发生蓝灰、青灰、豆青、灰绿或烟熏成黑色等色调,也有为追逐宋钧施釉效果有意涂上红铜釉,然后虽呈玫瑰色,但不能晕满全身,故有人对元钧的天青釉和紫斑进行化学分析表明,这两种色釉化学成份除СuΟ外完全相同,СuΟ的含量紫釉为0.33%,而青釉则仅为0.089%,这也说明钧釉的紫斑是有意识涂上去的。制法上,宋代多采用支烧,满釉,故器底遗有细小支钉。元代则采用叠烧,器外半截釉。胎壁修饰不甚规整,底足削旋时,由于刀具斜放,底足里墙外撇,底心较薄,几乎是元代各窑瓷器的共同特点。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为了继承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和物质文明。在禹县——钧瓷的故乡调查研究并发现古代窑址96处之多。在不长的时间内禹县钧瓷厂摸索出了钧瓷胎釉的基本配方,初步掌握了钧瓷窑变的烧成规律,创造了适应钧瓷烧成的窑炉结构,烧成了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钧瓷窑变釉的朱砂红、茄皮紫、胭脂斑,鸡血红、天青等名贵色彩。近年来先后远销日本、墨西哥、法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被国际友人誉为“宝瓷”。

当今大的鲁青瓷大瓶《敦煌礼佛图》


6个敦煌佛女,手托礼盘,面容似笑非笑,姿态优美华丽,敦煌佛女和敦煌飞天借助云彩而不依云而动,凭借飘曳衣裙而不依裙而舞,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看了这样的形容,你也许以为来到了敦煌,其实不然。这是一幅刻在高67.3厘米、最大直径32厘米的鲁青瓷瓶上的《敦煌礼佛图》。8月8日,记者在山东省陶瓷公司国宝大厅看到了这件精美绝伦的鲁青瓷大瓶,陶瓷行业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评语:“他借助瓶的细高造型及弧线造型,用流畅的线条、细腻的刀法,刻出神态各异的6个敦煌佛女,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这个作品我全部用线条表现,最长的线条达到30厘米,而这些线条有粗有细,颜色有深有浅,纵横交错,我必须屏住呼吸一气呵成才能一刻到底。这是最难的地方,也是最大的创新。”这幅被评为山东省陶瓷琉璃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金奖的佳作,作者是山东省陶瓷艺术大师刘永强,谈起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精品,他坦言创作很不易。

把如此复杂的《敦煌礼佛图》细腻地刻在瓷瓶上,刘永强历时三个月零八天,回忆创作的点滴进程,刘永强感慨万千。“先烧瓶,这个瓶的胎是强化瓷的,表面是鲁青釉,对烧制的温度要求很高,难度可想而知,烧了四五十件才烧制成功一个。”刘永强说,对烧制的温度要求上下不能超过2度,否则瓶的强度不符合条件,或者直接烧裂了。

瓶烧好,刘永强就拿起刻刀开始一点点地刻画,因为瓶上的6个唐代妇女礼佛人物,从轮廓到衣着,每个细节刘永强都要用线条表现,而这比烧瓶还难。“线条刻坏了是不能修的,为了保持线条的粗细均衡和连贯,每一条都必须憋住气一气呵成,那么多瓶才烧出一个合格的,我不允许自己出现失误。”严格要求自己的刘永强,每天都要把自己关在工作室里工作十几个小时,不允许外人随便入内。

功夫不负有心人,《敦煌礼佛图》以独特的艺术设计在创新评比中拔得头筹,也成为淄博陶瓷、当代国窑品牌的又一创新力作。在以刻瓷为代表的淄博艺术陶瓷园地,人才济济,而独树一帜的刘永强尤其擅长肖像刻瓷,从市井平民到著名人物,只要经过他的刻刀,无一不幻化成盘上风光,1999年他曾首创以刻瓷这一艺术形式再现《清明上河图》,成为工艺美术史上一颗耀眼的星。

龙泉青瓷之韵


青瓷,孕涵着中国古代哲学的五大元素——土之料,木之助,火之艺,水之纯,金之值。天道生阴阳,阴阳成五行,五行变化万物。青瓷的开始制作材料泥土、釉彩、水、木等,均来之于自然,这符合于天道。青瓷之形、之色、之态,外观特征皆雌伏静穆,温和恬淡,此谓“阴”;而青瓷之质,则铮铮硬朗,宁碎不折,此谓“阳”。青瓷是“五行变化万物”之一种,其本身又正好隐含着中国哲学本体论之公式。

龙泉地处浙西南,为殴江、闽江、钱塘江三江发源地,这里山涛拂耳,翠竹泛波,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龙泉自古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宋人更承河滨遗范而烧出闻名天下的“哥窑”和“龙泉窑”。

龙泉窑始于西晋北宋时已初具规模,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技艺登峰造极,传统龙泉窑中的哥窑与官、汝、定、钧等窑并称为中国五大名窑。

浙江处州人章生一、生二兄弟,于龙泉之窑,各主其一。生一以兄,故其所陶者曰哥窑,本龙泉硫田窑。哥窑胎薄如纸,釉厚如玉,釉面布满纹片,金丝铁线,紫口铁足,胎色灰黑。釉面纹片有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百圾碎等,其精品被宫廷所垄断。生二所陶者,曰龙泉窑。土细质厚,但少纹片,釉层丰润,釉色有梅子青、粉青、灰黄、淡兰等,梅子青色如挂枝初梅,青翠碧绿,莹澈剔透;粉青色如雨过天晴,或似淡青湖水,柔和明净,为世所贵。妙者与官窑争艳。

青瓷工艺由配料、成型、修坯、装饰、素烧和施釉、装匣、装窑、烧成八个大环节组成,而每个环节又有许多子工序,要经过几十种工序历经数十日才能烧制完成。由于工序多,且受各种因素影响,成品率较底,上品十之一二,精品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可谓是火中取艺,天工造就。

追求意境,是中国美学不同于西方美学的最大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对意境的追求,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美学特征所在。因此,从美学角度看,青瓷承载着中国传统美学,带有中国文人的情操休养和心灵追求。"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初春”。她“夺得千峰翠”,色本自然,有天地之大美;她“温润纯朴色形备”,不必有所附丽;“雨过天青云破处,梅子流酸泛青时”,她独立成景,又意味深远;她无生命,但具有高远的人格象征。她有“雍容之量”,但无“华贵之俗”;她有“诗风之纯”,“楚骚之情”,“建安之骨”,“唐诗之秉”,“宋词之意”,可以说是中国文人的心灵故乡。

龙泉现代陶瓷艺术在汲取古代艺术和工艺的基础上,艺术造诣炉火纯青,被评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中南海紫光阁等珍藏,是馈赠国际首脑名人的国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