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陶意瓷砖 > 导航 >

延续千年的民间土窑 寻访痘姆制陶人

延续千年的民间土窑 寻访痘姆制陶人

陶意瓷砖 雍正御制款瓷器鉴别 同治年瓷器鉴别

2020-05-25

陶意瓷砖。

痘姆制陶人

安徽天柱山皖镇民俗风情园文艺晚会上,由痘姆乡民间艺人自编、自导、自演的一曲《古陶情》舞蹈,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痘姆自古以来就有“陶乡”之称,老安庆人家里用的坛坛罐罐十有八九都出自痘姆窑厂。随着岁月的流逝,不少城里人已渐渐淡忘了这块土地,但自唐宋以来1000多年里,痘姆民间土窑从没断过火,坚韧的火焰一直跳跃着,记录着辉煌的过去,吟唱着美好的未来。

痘姆乡与天柱山风景区一河之隔,距潜山县城9公里,地处丘陵,这里的黄泥巴特别适合制陶。

我们到痘姆红星窑厂时,已经有十几个游客在那里体验和泥、车坯、晾坯、上釉的乐趣。在陶器制坯车间里,有工人在捏壶、做缸、制罐。工人们裸露半身,个个满头大汗。

“没有图纸,不用模型,一团黄泥巴,不到几分钟就变成一件艺术品,真绝!”我的朋友高兴得叫出声来。

中午时分,趁老艺人孙师傅歇息的机会,我问他高寿,他说76岁了。老人思维敏捷,手巧心灵,很善谈。他随手在地上取出一坨泥,研磨在手心:“你看这黄泥巴的颜色多好,黄得雅正、耐看。土质黏性大,没有一粒沙砾。我们这里遍地都是这样的泥巴,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宝啊!”老人说,“过去痘姆的男人没有不会做陶的,女人没有不会用泥在坯子上贴花、雕花的,这些手艺都是代代相传。”

离这里不到8公里的薛家岗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证明,痘姆民间制陶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现已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着手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痘姆陶瓷以黑陶为主,是潜山县乃至安徽省传统名牌产品之一,品种有民用粗瓷、工艺美术陶瓷、建筑陶瓷、仿古瓷器等。据《潜山县志》载,唐代诗人李白曾赞舒州(今潜山)酒具:“舒州杓(即陶瓷酒具)力士杓,李白与尔同生死”。可见,这里的陶瓷早就入诗入画了。

扩展阅读

风雨千年磁州窑


金代磁州窑褐彩孩儿枕 早就知道我国古代北方有一个庞大的民窑体系——磁州窑,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它心仪已久。7月下旬的一天清晨,我不顾大雨如注、狂风四起,前往河北省邯郸市磁州窑遗址考察。 走进古老的燕赵大地,街头耸立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塑像,令人顿生思古之幽情。邯郸,是战国时期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很多成语典故出自这里,如邯郸学步、负荆请罪、黄粱一梦、完璧归赵等。 方圆百里之内,元、明、清代的古窑遗址一个挨着一个,密密匝匝,蔚为壮观。仅观台镇和彭城镇两地,已经发现的古窑场就多达200余个。位于彭城镇的富田窑遗址,依然散发着悠远古老的异彩,古井、料池、作坊、碾槽等,诉说着先民冶瓷的艰辛。我们走进“裤衩街”(俗称),放眼望去,到处弥漫着陶瓷文化的气息,几乎所有人家的院墙、圈棚等都用古窑具匣钵垒成。在老乡的院落里,还有多处保存完好的“馒头窑”,窑炉内堆放着生产工具和粮食,有的还住了人。 磁州窑创烧于北齐,一直到今天仍在烧制。“这里,古代文化流传有序。”同行的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河北站副站长穆青告诉我,“磁州窑瓷器保留了大量古代民间绘画、书法及反映民俗民风的实物资料,形成了质朴、洒脱、明快、豪放的艺术风格,成为享誉中外的一代名窑。”千年炉火从未间断,这是十分罕见的。 我们来到盐店遗址,但见元明清的馒头窑林立。馒头窑炉的外表是用废匣钵装土后垒起来的,像一串串铜钱,古朴而美观。走进元代馒头窑,我们看到了当年的炉膛、烧红的炉壁、灰白的残渣和散乱的黑花白釉瓷片,有些瓷片上清晰地写着“酒”等文字。还有古窑洞,今天仍作为仓库和生产车间使用。在这里,我意外发现了竹刀、竹篦等生产工具,于是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精致均匀的纹饰是用特定的工具刻画出来的。 听说当年盐店遗址有四条长两公里、高十几米的煤渣山,后来用于生产水泥而仅剩现在这么一段了。炉渣山上长出了绿色植物,淡化了沧桑痕迹。我们在炉渣山上也发现了许多瓷片,考证下来是清代的,承袭了磁州窑瓷器黑白对比鲜明的装饰艺术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磁州窑,它继承了唐代长沙窑的书法艺术传统,这与当时文人雅士的参与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瓷器上大量书写诗词短语,真、草、隶、篆、行等字体均可见到,笔墨豁达,气韵生动,自成一格,对研究书法艺术,是不可多得的资料。 喜悉,河北省磁县已开工建设磁州窑遗址博物馆,我又专程到磁县的库房里仔细品赏了磁州窑的一流精品,印象非常深刻。磁州窑不愧为我国一代名窑。

千年瓷都的古老典故


千年瓷都,窑火传烧不止。那些华美的瓷器记录下历史的印记,从古至今绵延不断。不知道是由于历史的局限还是对于美丽的事物人们总爱赋予各种美好的想象,那些古老的美丽典故悠然而出,与景德镇有关。

高岭土的故事

“高岭土”是世界对这种瓷土的通称,景德镇的高岭村成了这种瓷土的命名地。

关于“高岭土”有个传说故事:很久以前高岭村住着户姓高的穷汉,夫妻两人租地种田为生,生活很苦。一个冬天早晨,高老汉看到屋檐下躺着个被冻僵的白发老头,他忙唤来老伴把他抬到订床上,然后烧姜汤把他灌。老人饿得不会说话,只用手捐捐嘴想吃东西。可是他们家只有野菜。怎么粉呢?他们只得去向富户人家借了一升米熬成粥送给老人吃。老人吃了粥后忽然哈哈大笑:你们确实是好人,名不虚传。于是从口袋里拿出一粒洁白晶莹的小石块,交给高老汉,叫他把埋在高领山上,过七七四十九天去挖出,那就会变成挖不尽的白玉土,送到景德镇去就是上好的制瓷原料。老按照他的话去做,果然出现我奇迹,到处是白嫩嫩的玉土,便和村里人一起去挖,运到景德镇,卖了很多钱。景德镇的瓷器也因用上了这种瓷土,质量更好,为国内外的人所喜爱。

刚正凛冽的“风火神”

“风火神”,本名童宾(公元1567一1599年,)字定新,明代浮梁里村人。幼年读书,秉性刚直,因父母早丧,遂投师学艺,执役窑业。死后尊他为风火神,把在“佑陶灵祠”。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监潘相任江西矿使兼理景德镇窑务,督造大器青龙缸,久不成功。潘相便对窑户进行“例外苛索”,派役于民并对瓷工进行鞭笞以至捕杀。瓷工衣食不得温饱,还要受到迫害,处境十分凄惨。童宾目睹同役瓷工的苦况,非常愤慨,竞以自己身体为炼瓷的窑柴,纵身火内以示抗议。据说次日开窑一看,所烧炼的龙缸果然成功了。这种缸直径三尺,高二尺多,外围环绕着青龙,下面有潮水纹。能烧成这样大的龙缸,在当时确实是烧制瓷器的一大奇迹。童宾投窑焚身后,余骸葬在凤凰山。童宾之死,激起了工匠们的义愤,全镇起来暴动,焚烧税署和官窑厂房,潘相只身逃走。事后,封建官府为了缓和人心,在瓷工和镇民的强烈要求下,不得不为那因大众利益而牺牲自己生命的童宾立桐在御器厂的东侧,并号之为“风火仙”,祠名“佑陶灵祠”,至今尚保留有瓷制的“佑陶灵祠”匾额。祠内供奉的是童宾坐像,即风火仙师像,两边是窑厂烧炼工人神像,有把桩、托坯、架表、收兜脚、打杂、小手、二手、二手等(都是瓷业烧窑工种名称)各脚师祖。

此后烧窑业还定出行规,二十年一届开禁迎神,招收徒工,定升工种岗位,并举行迎神盛会。这种迎神会既庄重,又热闹,成为当时全镇陶人的盛典。邻近各县的农民、商人和工人的家属都赶来观光,一时人山人海,街道挤得水泄不通。过去景德镇有日食“千猪万米”码头的说法,如果按当时迎神盛会的流动人口来计算,确实不算过分。这种迎神盛会,一直延续到1949年才自然消失。

唐英和唐窑

清代著名的督陶官唐英,在景德镇镇陶时所烧制的瓷器世称"唐窑"。唐窑瓷器非常精美,其制作水平和质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的瓷器》一书中就说:“中国瓷器,到了唐窑,确实集过去所有制作之大成。这表现在瓷器装饰方法,造型设计以及制瓷技术方面。”瓷器装饰仅高、低温颜色釉就有57种;彩绘方面“山水人物花鸟写意之笔,青绿渲染之制,四时远近之景”无所不有,而且“规抚名家,各有原本”;造型设计上,则从"古札器尊鼎卤爵之款制,到瓜瓠花果象生之作",应有尽有。

唐英在景德镇督陶时间长近30年,是景德镇御窑厂督陶时间最长,成绩最显著的督陶官。他悉心钻研陶务,身体力行,不仅经验丰富,而且还对景德镇瓷业生产技艺进行科学总结,从理论上加以提高,先后编写出《陶务叙略》、《陶冶图说》、《陶成纪事》、《瓷务事宜谕稿》等著作。

这些美丽古老的故事千年传唱,我们相信明天还会有更多的人来讲述这些属于千年瓷都的古老典故。

“数千年陶文化是笔大财富”


佛山5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参观东鹏陶瓷生活体验馆后,对东鹏在陶文化的传承创新方面的实际行动和成绩给予高度评价。(本报记者周春摄)

编者按:

今年年初,东鹏陶瓷率先提出以5000年的陶瓷文化和500年的古灶窑火为企业发展的底蕴后,提出在立足中国数千年陶文化的基础上传承、创新,在世界上打造以“新东方主义风格”为特色的强势建陶品牌。别出心裁、浓缩陶瓷文化精髓的东鹏陶瓷生活体验馆在佛山推出后,引起了中国陶瓷业界和建筑装饰设计界的巨大轰动,并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在全国各大城市迅速复制了大小类似的陶瓷生活体验馆370多间,成为陶瓷消费市场领航风向标和传播佛山传统陶瓷文化的“连锁使馆”。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工业化时代的中国陶瓷如何从数千年陶瓷文化中汲取精华?现代陶企如何传承创新才能彰显产品的文化厚度?佛山传统陶艺产业如何才能与工业化同步?现代建陶产业如何与传统陶文化有机结合,才能推动民族文化与民族品牌腾飞世界?

5月30日,刘炳、潘柏林、廖洪标、梅文鼎、霍家荣等5位佛山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以及杨望成、安文江、龙建刚等本地专家,在东鹏陶瓷主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文化(东鹏)研讨会上,就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展开深入探讨。大师们认为,陶瓷文化的传承创新,不仅是产品,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要把石湾陶瓷文化的内容内涵,最精髓的地方,精神上的地方表现出来,产品与精神融为一体的一种文化。

□本报记者黄义仲、李琳

石湾瓦,甲天下。但国内陶瓷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石湾瓦怎么“甲”下去?东鹏陶瓷董事长何新明认为,世界建陶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这就很需要深厚的石湾陶瓷文化与现代建陶工业文明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包括拥有的陶艺大师等各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构建起佛山陶瓷产业的差异优势。

瓷砖产品少用洋名

“东鹏与南风古灶‘一脉相承’,潘柏林大师点燃的圣火从南风古灶传到东鹏这里,把龙脉完整地连接起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梅文鼎认为,很欣赏东鹏作出了传承创新的行动,但陶瓷文化的传承创新不仅是产品,更重要的是它的精神,它的内涵,不能做表面文章,要把石湾陶瓷文化的内容内涵,最精髓的地方,精神上的地方表现出来,产品与精神融为一体的一种文化。

他表示,很多人都会认为我们现在用的马赛克、釉面砖、墙地砖、卫生洁具都是引进意大利、西班牙的。的确这种技术、工艺是引进欧洲的模式。但是,意大利、西班牙的陶瓷是引进我们中国的。

梅文鼎表示,古代欧洲的许多缸、罐、碗就是从东平河运去的。陶瓷是欧洲人了解中国的窗口,佛山是历史悠久的陶瓷出口地,可以讲述的历史特别多。若将这种千年来“一脉相承”的理念传播开去,在“传承”上做文章,可以延伸佛山陶瓷的生命力。同时,陶瓷企业研制的新产品如果有靓丽的中国名称,也胜过怪异的洋名。

民族性最有特色

在国际市场,中国陶瓷与西班牙、意大利瓷砖的竞争有什么优势?“5千年陶文化的悠久历史就是很好的卖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廖洪标说,石湾制陶史悠久,工艺成熟,把这段文化展示给外国人看,品牌含金量将增高。

“做陶瓷就是做泥巴,做泥巴就是做搬运工,以往卖陶瓷不如做电脑做IT或者是家电的来得光荣的现象正在发生改变。”东鹏陶瓷销售事业部总经理蔡初阳在研讨会上抛砖引玉:企业凭什么和世界竞争,凭什么与别人交流?凭的就是佛山深厚的陶文化,这也是东鹏扎根佛山拥有的文化,而不是洋文化。

廖洪标认为,承传历史发展创新,追求文化独特性,才是中国陶企的卖点。把中华文化与现代建筑要求配合好,把文化融入到生活去,体现石湾文化、岭南文化,让人知道这是中国的、石湾的、东鹏的。

“让人动心的产品,往往是其精神,而实物本身只是载体。”佛科院杨望成很赞成企业挖掘东方文化、佛山文化的做法。但他补充,作为行销世界的品牌,中国企业更要有国际性思维,把东方文化与全球文化结合起来,同时分析目标顾客群,向他们传递美的价值。

文化传承在于神韵

工业化生产线上的建陶产品如何从陶瓷历史文化中汲取传统文化精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潘柏林认为,陶瓷在每一个时期都有它不同的历史和感觉,一定要把石湾文化融入到建筑陶瓷中才能长远发展,现代瓷砖的设计可以考虑融入石湾公仔的味道和神韵。

潘柏林指出,要更好地将石湾的陶瓷艺术运用到东鹏产品,充分运用好大师的无形资产,吸收石湾陶瓷艺术的精神文化,根据地方特点加入中国文化元素,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牌,引领世界的潮流。

“研制出一些具有中国文化而又适应现代建筑需求、适应国外的环境和人的产品,通过历史文化来吸引外国人,让更多的外国人也接受我们的产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霍家荣指出,东鹏当前倡导的新东方主义风格适应世界潮流,今后应考虑把文化范围扩大一些,把我们中国的文化融入到产品中去可能会更好,更符合大众的追求。因为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化历史和特色,通过中国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方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产品中去,这样不但能体现出中国的陶瓷文化,更能体现出中国源远流长的东方文化。

传统美陶与现代建陶“联姻”

在众多专家、学者中,新石湾美陶厂董事长陈月华的身份,引起了大家的格外关注。陈月华说,在美陶厂有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们是陶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如果能将大师的创作才智与现代工业相结合,不仅会让更多人有美的享受,更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美陶厂和大师们的品牌、价值,传统石湾陶瓷工艺的价值能够放大,成倍的增长,那我想这就是最大的秉承,创造市场效应,把这个石湾陶瓷的品牌进一步拉升就是贡献,就是秉承,就是发展。”东鹏董事长何新明向大师们发出邀请,希望与大师合作,开发现代、时尚的陶艺装饰品、礼品,将陶瓷文化引上市场化之路,发挥其巨大市场价值。

廖洪标表示,中国的陶瓷文化历史悠久,石湾陶艺大师级人物人数众多,利用好现代陶瓷销售体系促进陶艺的发展,从文化元素来讨论,推广陶瓷文化,使石湾陶瓷渗透到世界各地。艺术品是生活的点缀,把点缀和生活必须品运用到一起,那是个完美的组合。

何新明认为,以石湾陶瓷为主体的新东方文化成为东鹏未来的品牌的一个特点,要一脉相承,不能做表面的,必须脚踏实地去把石湾文化历史挖掘出来,去弘扬,不单是秉承,更要创新发展,持之以恒去弘扬中国数千年的陶瓷文化,最后使东鹏陶瓷凭这个最鲜明的特点在世界建陶品牌中脱颖而出。

定窑遗址:拨开千年的迷雾


6月11日,由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104位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和63家全国考古发掘资质单位共同投票产生的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苏州市公布,河北曲阳涧磁村定窑遗址从400多个考古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当选。

2009年定窑遗址考古发掘已经过去了近半年的时间,但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获得又将我们的目光牵回到了定窑,回到曲阳县灵山镇涧磁村外的那一片神秘的土地。

待解的历史谜团

在宋代,瓷器生产以钧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五个窑口最为有名,后人将它们统称为“宋代五大名窑”。其中,位于我省曲阳县境内的定窑是中国古代白瓷生产的杰出代表。据史料记载,定窑创烧于唐、极盛于宋、衰落于元,因宋时曲阳隶属定州,故称定窑。

“元朝刘祁的《归潜志》曾有言:‘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这是对定窑白瓷的绝佳评价。”省文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韩立森说,定窑的历史地位因长久以来持续不断的文献记载而备受世人关注,又由于其广泛的影响,近代以来被学者列为六大瓷系之一。定窑最重要的产品是精细的不施化妆土的白瓷,“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是宋元时期代表士大夫清雅艺术取向的典型代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窑白瓷孩儿枕”便是定窑代表作之一。定窑从其创烧伊始就对周边地区的窑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不断有瓷窑仿烧其产品,在我国陶瓷史上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这种曾被文人士大夫所推崇的、代表了清雅艺术的陶瓷制品,在六七百年的繁华消散之后,留下了重重谜团。定窑的年代划分、各时期的风格特点等问题,一直众说纷纭。1934年著名古陶瓷学者叶麟趾首次指出定窑窑址的地理位置。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又不断对定窑进行考察和研究,曾两次对定窑进行考古发掘,但至今仍无完整的文献发表。

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考古工作的进展,从墓葬、窖藏、塔基等各种古代遗迹中出土的定窑瓷器资料不断积累,使人们认识到定窑瓷器是当时产量巨大、流传广远的一类瓷器,上至宫廷贵胄,下至百姓戍卒都在使用,同时,它还是贡御时间最长、文献记载最多的瓷器,宋金对峙时期还曾用于南宋和金代贸易。但是由于缺少以窑址挖掘为基础的分期研究,定窑器物的类型划分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风格,尚未清晰地显现,而且以往对定窑元代的生产状况基本不了解,导致学者们在谈及定窑时对元代的产品避而不谈。

定窑“分期”真相大白

定窑的分期一直没有可信的研究依据,通常只被粗略归结为“创烧于唐、极盛于宋、衰落于金代”。学界对于定窑的创烧问题也一直存在着不同观点,有人认为创烧于初唐,也有人认为创烧于晚唐,甚至有人认为创烧于隋朝。此次定窑考古,通过出土器物和遗址地层的考察,秦大树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定窑的创烧时代应该是在中晚唐时期。“我们在第七、八个探方中发现了晚唐、五代的地层,并出土有中唐时期特征的碗、执壶残片等,其下即为生土,这种反复出现的事实使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定窑的创烧时代早不过中唐。”此外,随着大量丰富的金代瓷片、窑具、窑炉、作坊的发掘,定窑最繁荣时代是宋代的说法也被打破,实际上,金代才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期。

通过现代高科技手段,考古队基本摸清了定窑的分期情况。秦大树表示,“初步分析定窑历史发展分为晚唐、五代,宋分早中晚期,金、元各个时期的代表器物及工艺等也都有收获,还纠正了一些原有认识,譬如我们曾以为定窑到元代后就停烧了,但是这次发掘令我们发现不是这样,定窑在元代仍在生产,规模也不小,只是产品的质量下降了。”

这次定窑考古收获颇丰,为解决一些具体的学术问题找到了重要资料,完成了既定的各项目标。比如地层中出土的瓷片证实了晚唐到宋初定窑还在烧制三彩器物;金代地层中出土的带有“尚食局”款的器物为研究金代贡御瓷器提供了实证;发掘出土的元代器物证实了元代定窑依然还烧造而且有一定规模等等。

2010年1月20日,最后一批考古队员离开了涧磁村。预计未来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将持续两到三年,最终将把研究成果公之于众。正如秦大树教授所言,“通过我们的照相、摄像、航空摄影和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采集的资料,大家将看到一个活的、跟真实十分接近的定窑窑炉”。

联合考古队队长韩立森评价此次考古发掘说:“主要目的是对定窑分期断代,我们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

荣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始于1990年,现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文物考古学会协办,中国文物报社承办。评选标准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每项考古发掘必须履行报批手续,取得国家文物局批准。在发掘过程中,必须依照国家文物局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进行考古发掘,保证考古发掘的科学质量;考古新发现的内容评选标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条所规定的,要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所谓新发现,是指这项考古发现除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之外,还要在中国考古学科发展上具有新的内容信息和新的认识。

中国古陶瓷协会副会长、“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委、河南省文研所研究员孙新民对入选“十大考古新发现”定窑遗址考古项目进行了解读。他说,定窑以其精湛的印花白瓷和首创的覆烧工艺,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自1950年以来,陶瓷和考古工作者曾多次对定窑遗址进行调查和发掘,但遗憾的是迄今未见出版考古报告。2009年9月至12月的这次主动考古发掘,学术目的性强,选点审慎准确,并注重运用新的理念和方法,取得了全新而丰富的实物资料,是近年来陶瓷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

孙新民评价说,此次考古发掘发现的遗迹丰富,窑炉保存完整,这次清理的11座窑炉中有保存较好的五代窑炉2座、宋代窑炉1座和金代窑炉3座,均具有通风道长、火膛较深、烟囱宽大等特征,是深入探讨定窑窑炉结构和烧成工艺的重要材料;地层堆积丰富,有助于确定烧制年代,这次清理的文化层不仅分属于过去已知的五代、北宋、金代,还出土了一批中晚唐和元代遗物,尤其是地层中出土的一些纪年材料,为确定定窑的始烧和衰落年代提供了依据;出土的带款器物,展现了定窑的贡御史,这次出土的瓷器标本达数千件,有不少属于贡御的定窑精品。五代、宋初地层中的“官”字款白瓷,与河南巩义宋太宗元德李后陵随葬的同类器物完全相同。北宋地层中的“尚食局”、“尚药局”款和龙纹装饰瓷器,显然是贡御之物,为史料中“瓷器库在建隆坊,掌受明、越、饶州、定州、青州白瓷器及漆器以给用,以京朝官三班内侍二人监库”的定州白瓷器找到了产地。

田野考古工作结束了,考古发掘成果也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认可,但揭秘定窑、研究定窑,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