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文化 > 古代民窑瓷器 > 导航 >

鉴定清中期民窑瓷应注意的要点

鉴定清中期民窑瓷应注意的要点

古代民窑瓷器 民窑瓷器的收藏与鉴别 清朝民窑瓷器鉴别

2020-05-25

古代民窑瓷器。

在藏友沙龙上,鉴定专家舒章铭介绍,鉴定清中期民窑瓷应注意以下几点——

1、嘉、道时期瓷器胎骨与乾隆相比略粗松一点,白度无大异,而新仿之胎骨不是过白过细,就是过于粗糙,有时还可见颗粒状物。从釉面看,嘉道瓷器釉面普遍有“细桔皮釉”及轻微的“波浪釉”现象,从侧面视之尤为明显。

2、从道光至光绪瓷器造型的线条和曲线渐变生硬,且常见棱角,无圆润秀美之感,胎体渐厚显笨拙。

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主流还是以稳定的纯正蓝色居多,色调沉着不飘浮,纹饰清晰,到后期青花呈色有青蓝、淡蓝、灰蓝等各色。

4、施釉较厚为多,薄釉较少。

5、嘉庆青花色调较稳定,但有的器物出现青花暗淡飘浮的现象,而且青花品种减少,质量降低,尤其是青花釉里红产品,普遍施釉稀薄,釉色灰暗,青花也有散现象。

6、道光青花瓷呈色与嘉庆基本相同,蓝色不甚鲜亮,无凝聚斑点和散现象,有飘浮感。

7、嘉、道两朝在装饰绘画上类似,出现画面层次少,画意呆板,尤其人物只是有形却无神。

扩展阅读

必须注意鉴定南宋龙泉窑瓷的要点


鉴定南宋早期的龙泉瓷,必须注意:

1.坯料仍用含铁量较高的瓷石作坯,胎壁普遍比北宋中晚期厚重,加上坯料淘洗后没有认真捣练,胎质不够致密,有较多的气孔。胎色呈灰或浅灰色。

2.釉仍为石灰釉,薄而透明,有玻璃质感。

3.纹饰与北宋明显不同,以刻花为主,划花、蓖花少见。碗类出现葵口,有图章式的文字,如"河滨遗范"、"金玉满堂"等。

鉴定南宋中晚期的龙泉瓷,必须注意:

1.改进了胎土配方,在瓷石中掺入适量紫金土,使氧化铝和氧化铁的含量增加,提高了抗弯度,高温下不易变形,使胎坯变薄,克服了"笨重粗厚"的缺点,使器物造型轻盈秀美。

2.改进了釉料的配方,由原来的石灰釉变成石灰碱釉,使釉色出现粉青、梅子青、豆青、米黄、蜜蜡、鹅皮黄、乌金等色,其中黑胎青瓷呈色较深,墨绿色是黑胎青瓷特有的颜色。

3.器型丰富多彩,除日用器皿外,有罐、盒、灯盏、渣斗、熏炉等。文具有笔筒、笔洗、水盂、笔架等,及多种仿古铜器、古玉器的瓶。这时期的新产品有堆塑龙瓶、虎瓶、琮式瓶、荷叶盖罐、葫芦瓶、五管瓶等。

4.由于改进了胎、釉的配方及烧造技术的提高,烧造出与南宋官窑相类似的黑胎厚釉瓷器及白胎厚釉瓷器。黑胎厚釉瓷器釉色深沉,开片,釉色透明,表面有浮光。白胎厚釉瓷器釉色淡雅,呈粉青、梅子青、豆青等色。

5.此时的瓷器通体施釉,光色无纹,以釉色与造型取胜。

6.器物修胎讲究,圈足修得很薄,在底足刮去细细一线的釉,烧成后出现朱红色一圈细线,俗称"朱砂底",使青瓷显得特有韵味。

7.龙虎瓶代替北宋的多管瓶和盘口壶。

8.梅瓶(宋代称作"径瓶",是一种贮酒器),北宋时期肩腹比较丰满,器型较大,外壁刻缠枝花、莲瓣。到南宋,梅瓶高度减低,下腹瘦削,有的梅瓶有盅型盖倒扣瓶上(可作酒杯用)。

9.鬲式炉系仿商周铜鬲式样,其肩与腹部的凸楞称"出筋",是美化瓷器的一种装饰。

10.一种用模子成形的水注、小罐、瓜型壶,腹部有模印的菊瓣、莲瓣、云纹、龙纹等纹饰的,多数为龙泉溪口窑所生产。

总之,南宋龙泉青瓷,其造型淳朴、器底厚重,圈足宽而矮,纹饰以刻划花为主,印花、贴花少见。纹饰多见云纹、水波纹、游鱼,还印有"金玉满堂"、"河滨遗范"等铭文。印花游鱼有单鱼和双鱼,单鱼时代稍早,双鱼为中期,两鱼同一方向者,一般要早于相向者。南宋晚期的莲瓣纹较前期肥硕,瓣脊明显清晰。

清中期制瓷秘方泄露导致外销瓷没落


■明洪武青花云龙三兽足炉广东省博物馆藏

■大盖罐

■清康熙景德镇青花徽章纹盘

■景德镇窑青花如意花卉纹盖杯

无论元代的陆上畅通交流还是永乐年间的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把青花瓷制瓷水平推到了一个高峰。而随着清中期制瓷秘方的泄露,欧洲自行生产瓷器成为趋势,导致外销青花逐渐走向衰落。广州市文物总店陶瓷专家张卫星表示:“从各国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办事处在十八世纪九十年代不再购买中国瓷器这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中国外销瓷会慢慢衰落。”

永乐年间出现有正规官款年号的瓷器

“代表青花瓷器最高水准的应当是元代和明代初年。在元代,官府浮梁瓷局辖下的景德镇窑厂集中了全国优良工匠,窑厂使用进口的苏麻里青制出大量青花瓷器。由于统治者主要使用金银制品。在中国,青花瓷主要由地方官员以及部分富裕阶层使用。在外销上,朝廷为了政治的需要,窑厂以波斯地区金银器为模板,生产了符合当地审美风格的青花瓷器。现在,大量优美的元代和明代初年的青花瓷器聚集在土耳其、伊朗以及伊拉克,其主要原因便在于此。至于南洋,同样也有不少的传世作品或出土作品,质量优劣不一。”

张卫星表示,虽说元代外销青花没有真正上升到“官窑”的性质,但在当时远销到波斯湾豪门大户王公贵族,购买者均为富贵之人,工艺水平毋庸置疑,所谓“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元代的统治者,有足够条件将全国的优秀工匠集中在景德镇,并生产出对应价钱的高质量的瓷器。

但相比元代,明代朱元璋时期的青花瓷器比较弱,成色非常不稳定,明显没有元代艳丽,也没有“永宣盛世”时期好看。这跟元明交替、因战乱导致陆上对外来往中断不无联系。“青花瓷器最早是出现在两伊地区的山脉,因为那里盛产钴,元青花的钴料都是从伊朗运回来的,郑和下西洋带回来的东西也包含了钴料。”

明代永乐年间,中国正式出现了具有正规官款年号的瓷器。“永乐年制”是中国陶瓷史里面首次出现朝廷年份的官窑款式。张卫星考虑,这是朱棣为了宣扬他的正统的皇权而特意制造的标志性产物。“从元代后期到明代初期都是一种带有政治性的外销,元代是为了稳定笼络统治权而形成的一种贸易,到派郑和下西洋也是皇权的宣示,实际上也是带有政治性目的。”

但不管怎样,无论元代的陆上畅通交流还是永乐年间的郑和七次下西洋,都把青花瓷制瓷水平推到了一个高峰。

明成化年间青花钴原料再也无法进口

而明正统皇帝明英宗根据郑和的对外描述,决定不再做“亏本的买卖”后,中国第一次的闭关锁国就这样开始。虽然,在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历史学教授陈立立看来,在后来的成化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冲破朝廷禁令在暗中进行着”,但也改变不了“青花钴原料再也无法踏足中国”的现实。

因而,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此后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乃至成化年间,瓷器水平大不如前了。

外销青花瓷使一些国家民俗随之改变

明末清初,外销青花瓷广泛地进入到欧洲社会各阶层的视野,他们纷纷把瓷器作为室内陈设和装饰品,同时也作为炫耀个人财富与社会地位的重要方式。王公贵族对于瓷器的收藏也愈加丰富,布置也更趋豪华。在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由于中国瓷器、丝绸等的魅力,还兴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

陶瓷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陶瓷外销对改善、丰富和美化当地人民生活有直接影响。由于青花瓷等瓷器的传入,使得外国的一些国家的民俗习惯也得以改变。

据资料显示,自外销青花瓷等瓷器传入后,在中东地区普遍使用中国瓷制的碗、盘、杯、碟、壶作饮食器皿,从而改善了当地的饮食用具,丰富了当地人们的饮食文化。瓷器和丝绸一样,不仅是当地人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时也是给人们带来精神享受的艺术观赏品,外销青花瓷上绘制有人物花草、飞禽走兽、诗词书法、历史故事等等。

据英国学者哈里·加纳在《东方的青花瓷器》里所言,欧洲贵族定制成套的纹章瓷器大部分用于上流社会庆贺婚礼及其他喜事。

清代嘉道后外销瓷世界市场份额骤缩

至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中国政府推行对外开放政策,自此之后,中国青花瓷器通过各种渠道大量运输海外。当时,东南亚的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和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许多国家都是青花瓷的主要市场。

学习瓷器制造成为了当时中东乃至欧洲人共同的愿望。法国传教士殷弘绪曾有两封发表在《耶稣会传教士写作的珍贵书简集》的信件,分别是其在1712年、1722年给教会的神父写的两封信。他在信中详细记录了陶瓷的胎土、釉料、成型、彩绘、匣钵制造、装器入窑烧成等,整个欧洲都被震动,这对正处于发展进步阶段的欧洲陶瓷业来说,无疑成为最为珍贵的技术性资料。

张卫星分析道:“以德国为代表的国家本来化学基础就非常好,一旦获得了制瓷的秘方,就会出现本土高质量瓷器,逐步减少中国进口的外销瓷器成为了必然。从各国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办事处在十八世纪九十年代不再购买中国瓷器这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了中国外销瓷会慢慢衰落。”

美国传教士卫三畏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写的《广州的主要进出口商品》中有这样的记载:“瓷器,这种货物现在出口很少。当东方产品最初绕过好望角被运往欧洲时,中国瓷器价格很高,船靠它获得巨额利润。但它的制造方法已被查明,欧洲国家开始制造并很快与中国瓷器展开竞争。”

这说明清道光时期景德镇瓷器已经很难出口。实际上,清代嘉道以后,中国只有极少古瓷和仿古瓷出口欧美国家,中国外销瓷占世界市场份额急剧缩小,至清末中国已经成为陶瓷净进口国。

民窑瓷的魅力


官窑是世人公认的瓷中精品,因其制作精良,工艺精湛,技艺高超等深受王公贵族的喜爱。在为数众多的民窑作品中由于纹饰、题材等方面较少受到拘束,从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尤其一些民窑精细瓷器,其生产技艺并不比官窑逊色多少。

历史上,明代专门生产日用瓷器的小南窑,也曾烧造出了“盛行一时”的浅白仿宋碗。明代民窑瓷器的纹饰,突破了历来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凡是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能赋予人们美感的一切景象、事物,画师们都尽情地加以表现。它的内容极为丰富,是官窑瓷器无法比拟的。与官窑瓷器上繁缛的画风不同,民窑的青花瓷上,草草几笔山水画,再加上题诗,显示了明代文人山水画对瓷器装饰的影响。清代,则大量采用了戏曲、小说等为题材的人物故事画,清康熙时青花、五彩瓷器上的历史故事画就有伍子胥举鼎、周处斩蛟、空城计、西厢记等。这些画,线条简练有力,表情生动,色彩鲜艳,深受人们喜爱。

民窑在器型上大胆创新。传世的康熙五彩瓷,官窑多是一些盘、碗等小件器皿,而民窑则生产出了凤尾尊、棒槌瓶、大盘等大型器物。

明末的天启、崇祯年间,官窑停造,独剩民窑,这时却是景德镇制瓷业走向最辉煌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海外客商大量购买景德镇的民窑瓷器,此时的民窑也显示出了无限的创造力和刚健的个性。无数的民窑瓷器漂洋过海,向世界广泛传播着中国文化。

到了民国,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粉彩瓷画盛极一时,其粉润柔和的色调和栩栩如生的个体形象以及融中国传统文人画风格于其中的特点,极具独创性,深受当时民众喜爱。

可以说,随着清末社会动乱,皇帝倒戈。民国时期民窑已经赶超官窑瓷器,民窑瓷生产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藏友在关注官窑瓷器的同时,也可以在民窑瓷精品上投入一些精力。

清代民窑瓷器该怎么鉴定


清代民窑瓷器该怎么鉴定?要鉴赏一件瓷器的收藏价值,就要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以及瓷器的技术水平。首先要看瓷器的整体造型是不是大气端庄,然后是底足的工艺水平,还有瓷器的花纹的绘制,它的绘制手法是不是纯熟和老练,最后要看一些细节,能把细节做好的瓷器的工艺水平也不会差。

一、清朝前期国家政权非常稳定,政府投入大量精力于烧制瓷器,此时中国的瓷器在这个时候进入一个高峰期,乾隆后期逐渐衰退。生产经过康熙乾隆盛世,到了嘉道时期瓷器胎骨与乾隆相比略粗松一点,白度无大异,而新仿之胎骨不是过白过细,就是过于粗糙,有时还可见颗粒状物。从釉面看,嘉道瓷器釉面普遍有“细桔皮釉”及轻微的“波浪釉”现象,从侧面视之尤为明显。

清中期民窑瓷器

二、从道光至光绪瓷器造型的线条和曲线渐变生硬,且常见棱角,无圆润秀美之感,胎体渐厚显笨拙。

三、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主流还是以稳定的纯正蓝色居多,色调沉着不飘浮,纹饰清晰,到后期青花呈色有青蓝、淡蓝、灰蓝等各色。

四、清中期施釉较厚为多,薄釉较少。

五、嘉庆青花色调较稳定,但由于政府的不关注瓷器烧制出现势衰现象,器物上的青花暗淡飘浮的现象,而且青花品种减少,质量降低,尤其是青花釉里红产品,普遍施釉稀薄,釉色灰暗,青花也有晕散现象。

六、道光青花瓷呈色与嘉庆基本相同,蓝色不甚鲜亮,无凝聚斑点和晕散现象,有飘浮感。

七、嘉、道两朝在装饰绘画上类似,出现画面层次少,画意呆板,尤其人物只是有形却无神。

八、雍正、乾隆时期青花瓷上画的最多的一个图案是“缠莲枝”,有“清廉”和“青出于蓝”的代表意义,嘉、道以后,偷工减料,缠莲枝画的非常简单,原本枝条蔓蔓的缠莲枝化成如同勾子一样的花,简称“勾子莲”。

民窑瓷绘的艺术价值


近年拍卖场上官窑瓷器价位高潮迭起而民窑尚无立锥之地!但官窑是在皇家森严法规命令下,艺人们在一种唯命是从的气氛下制作出来的。皇帝的旨意又必然限制了艺术的生命,而没有生命的艺术是毫无价值可言的!

西方传统绘画自塞尚之后开始摆脱如实描写自然图解式的束缚,开始大胆地抒写性灵,寻找绘画本质的自身规律,但发展到现代又产生了许多疑问。这主要是绘画语言表现的软弱无力,而语言的无力也就失去了收藏的价值,变成一种捉迷藏的游戏!综上所述我们不妨看一看民窑瓷绘的艺术天地。

简言之,民窑瓷绘有三大特色:

一是以书入画,瓷绘用笔完全是书法用笔,线条不拘泥成法而服从线本身的运动规律,粗细疏密,刚柔相济,抽象隽永意味无穷。往往是字与画很难区分,人与物融为一体。“酒色财气”四系罐,字是横着写,因为这更便于生产,字在这里更多的作用是装饰图案。“雁衔芦”罐,一枝芦花倒垂下来横亘于整个画面,首尾相接。而展翅高飞的大雁线条排列成放射状,极具装饰味。笔法是两头尖中间粗的兰叶描,几笔芦叶挥洒自如,让人叹为观止!此画产生在七百年前的元代真是让人不可思议!查“元四家”黄、王、倪、吴均无此笔法。“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的赵孟也不过是说说而已!真正的先行者是这些扎根于民间的艺人们,他们先一步完成了现代派大师们梦寐以求的一笔画、一笔书,直到晚明画坛以徐青藤为代表的文人画家们始窥此中端倪。已故的林风眠先生一生之中都在苦练此种笔法,画作往往是百里挑一,可见此笔法之难!“青花柳丝”碗心用笔横刷几下即为柳,但那是何等的几笔,西方绘画就产生不出那几笔,我们只是在齐白石的画作中才偶尔能赏其余绪!是写画不是描画是中国画用笔的关键,也是抽象绘画赖以感人的惟一要素。

二是以神入画,不拘泥于物象外表而是写其意,应该说是发中国写意画之先声。“赤壁夜游”碗,船上众人均无眉眼,而东坡长吟、艄子回眸之状皆跃然“碗”上。“宣德四鱼碗”其用笔不过三四而鱼之态出矣,两百年后在八大山人的画面中见到了类似的鱼。“江山垂钓图”碟,我藏有三四个,越到后来其形越简,最后只剩下一杆一线一钓翁了。最有意思的是晚明的那批山水图案全部是点、线、面的构成。“江山渔乐”烛插在一寸高的画面中聚点成树,一抹成山,重重叠叠、密密麻麻于重山大江中置屋宇、构房舍。屋中有人居住,江中有人撑帆,一派生机。而一百年后石涛和尚画的“搜尽奇峰打草稿”与此如出一辙。最令人惊喜的一个小碗所绘山水全部为几何块面的分割排列,密处直线平涂,疏处曲线交叉,类工业文明之产物。碗心所绘则更耐人寻味:竖线、横线、圆圈一抹一点,是符号?是图案?不得而知,但极具现代抽象构成之语言,产生在四百年前的明代,其超前意识耐人深思,发人深省。还有众多的鸟兽人物花草图案,其形象多是几笔而成,一挥而就。不是似与不似的老生常谈而是遗貌取神的开宗立派!谁说中国没有抽象艺术,谁说中国人不懂抽象绘画?千百年来历代的民窑艺人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勤劳双手留下的这批宝贵的民窑瓷绘是一个很好例证。而传神之笔则是抽象绘画赖以生存的一条生命线!

三是以情入画,民间艺人长期生活于民间,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传统习俗,大自然中的山川地貌、飞禽走兽无一不是他们携取的画材。这较之文人画家的“松竹梅兰”,宫庭画家的“遵旨制作”不知要广阔了多少倍,更由于这些都是他们亲身体验到的,画出来就倍感亲切。“画为心声”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一切功名利禄与他们都毫不相干,他们的生活就是画画,他们的画就是画他们的生活。这是人类艺术的活水源头,在生活里他们产生了一种表达他们心声的欲望,诉诸笔端,形之笔墨。我们常说的真、善、美的第一条就是真,唯真才有善和美。所谓“诗三百篇”、“赤子之心”、“童心不泯”、“返朴归真”一类词是历代大艺术家孜孜以求的,为什么要追求?因为这才少雕琢之气,出自肺腑,发自天籁。而天籁是不可学的!艺术的生命在于作者感情的注入,唯独此,艺术才会延续下去,才会感动后人。而这恰恰是官窑瓷绘绝对做不到的!

我们现在能保留下来的纸绢本前人墨迹,宋元已不多见,至明亦是凤毛麟角,而陶瓷却完好如初地保留下了这些前贤手迹,历千百年而不变,这不能不说是陶瓷对文物保护的一大贡献。它们虽然出自民间,没有留下作者的任何名字,但它们折射出来的艺术光采,却仍能发我们深思,给我们启迪,指引我们向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