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柴烧瓷器的鉴别 > 导航 >

“无所不烧”的鲁山段店窑

“无所不烧”的鲁山段店窑

柴烧瓷器的鉴别 古代烧瓷器的原理 古代烧瓷器

2020-05-26

柴烧瓷器的鉴别。

鲁山窑是河南中西部地区一处重要的综合性窑场,因其丰富的烧造品种和精湛的烧造工艺而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随着近些年的考古发现,可以说鲁山段店窑的整体生产面貌是基本清晰的,但因为缺乏科学正式的考古发掘工作,在年代分期、生产情况、技术工艺、窑址兴衰等问题上仍然具有可深入探讨的可能性。重新审视了鲁山窑存在仿烧汝窑的可能性问题,以及在青釉、钧釉瓷器烧制方面技术成就。

1300年前的盛唐时期,有一天唐玄宗与宰相宋璟谈论音乐时说“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唐玄宗擅音律、嗜击鼓,尤爱鲁山花瓷羯鼓。这则唐代南卓的《羯鼓录》文献记载,是这位唐代传奇皇帝和同样精通音乐的宰相提到的唯一一次关于瓷器的记录,其意是称扬青州石末(澄泥陶器)和鲁山花瓷制作的腰鼓为上乘之品。表明鲁山花瓷是唐代深受宫廷喜爱的陶瓷品种之一。

唐玄宗时期,鲁山花鼓曾为宫廷御用瓷,代表着中国北方当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

鲁山窑花瓷腰鼓 故宫博物院藏

羯鼓,是盛唐时由西域羯族小月氏人传入中原的打击乐器,之后创出陶瓷制品,圆柱细腰,两端蒙革,以杖击之,在唐代音乐中位居“八音之领袖”而独享至尊。

唐 鲁山段店窑花瓷黑釉拍鼓 平顶山博物馆藏

唐 鲁山段店窑花瓷黑釉拍鼓

《太平广记》记载着一个击鼓催花的故事:明皇(唐玄宗谥号)好羯鼓,尝遇二月初,诘旦,宿雨始晴,景物明媚,殿亭花柳将吐,睹而叹曰:“此景物岂得不与他判断之?”即命取羯鼓,临轩击一曲,名曰《春光好》。及回顾,花柳杏桃皆已拆矣。上笑曰:“不呼我作天公可乎?”

唐 鲁山段店窑拍鼓标本 平顶山博物馆藏

敲击羯鼓,使杏花早开。唐玄宗比起违背时令命牡丹“花须连夜放,莫待晓风吹”的祖母武则天,少了几分骄矜,多了几许风雅。花柳杏桃在羯鼓声中,从嫣然绽放到落红成阵至美的行为艺术景象,你是不是也想来一次时空穿越,击一击那唐朝的鼓,催一催那宫廷的花呢?

朝廷宠眷、皇帝钦点,加上唐玄宗的羯鼓催花,花瓷羯鼓由此声名鹊起,誉满天下!但这种瓷器是什么?在以前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不得其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这件黑地、乳白蓝斑的花釉羯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标为郏县黄道窑。

上世纪50年代陈万里、冯先铭造访鲁山窑,但并未发现花瓷标本;20年后,冯先铭先生等再次造访鲁山窑,终于在鲁山段店村的田野里发现花瓷,并且正是花瓷腰鼓标本。这与文献、实物、时间地点得以吻合,鲁山花瓷的面貌中逐渐清晰。

段店村自古毗邻宛洛古道,栖踞大浪河畔,地下有煤田,地表多矾土,制胎的原料、用水,烧瓷的燃料都能就地取材,在此设窑烧造瓷器,一应物料天成地就。

古书记载, 鲁山花瓷诞生于盛唐,首次在釉面上创造性地采用彩斑装饰, 打破了唐代瓷器“南青北白”的单调格局,终结了中国瓷器单色釉的历史,其他地方的瓷窑也都仿效段店花瓷的装饰手法,中国陶瓷窑变艺术从此破茧成蝶,晕开了她那千年惊世的美丽……

段店窑瓷窑遗址

鲁山段店窑始烧于唐代,历经宋金,延续至元代,烧制时间长,制瓷水平高,遗物丰富,品种齐全,其产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等均有收藏,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鲁山段店是中国最早的乳浊釉陶瓷器的诞生地,一百多年后遍布中国的钧瓷产品,正是其遗传基因。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鲁山花瓷器物主要出土于洛阳及其周围的遗址、墓葬,尤其重要的是近年鲁山花鼓、盘、碗等在西安大明宫遗址的发现,证明鲁山花瓷很可能是“宫里”使用的器物品种,是仅限于洛阳、西安,即唐两京一带使用的陶瓷品种,具有唐代贡瓷属性。

唐 鲁山段店窑花瓷黑釉大罐 平顶山博物馆藏

唐 鲁山段店窑花釉瓷三足花口香炉 平顶山博物馆藏

段店窑瓷器品种齐全,花色多样,其中有唐钧、宋钧、元钧、唐三彩、鲁山花瓷、宋汝官瓷、三彩珍珠等。其花色有唐代黑瓷、白瓷、黑彩花斑瓷,宋、金、元时期的白瓷、黑瓷、三彩珍珠地、芝麻酱釉等。器形有瓶、盆、碗、盘、壶、碟、棋子、注子、枕、盂等数十种。该瓷窑址烧制时间长、遗物丰富、品种齐全、花色多样、造型优美,在中国瓷器制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 鲁山段店窑花釉四系罐 平顶山博物馆藏

唐 鲁山段店窑花瓷黑釉大盘 平顶山博物馆藏

唐 鲁山段店窑花瓷黑釉碗 平顶山博物馆藏

瓷之成器,半假人工,半赖天成。鲁山花瓷为黑釉瓷系的美化装饰开辟了新境界,使黑釉系瓷器幻化出了瑰丽斑斓的窑变效果,开创了驰名中外的钧瓷窑变的先河。

唐 鲁山段店窑花釉瓷三足花口香炉 国家一级文物 现收藏于平顶山博物馆

在段店村,相传着女皇武则天下旨迁窑的故事。

相传武则天当政时曾慕名幸临段店察看窑业盛况,亲眼目睹“窑炉林立、红焰映天、日进万贯”的盛景后,武皇大为赞叹。但她当看到窑炉的滚滚浓烟被风吹向北面高岗上的寺庙的时候,虔信佛法的武则天怕亵渎神明,遂降下口谕:将窑炉挪至“神后”。圣命难违,人们依口谕的字音把花瓷官窑移到了禹州神垕。从此,神垕窑业风生水起,到了宋代,在花瓷工艺的基础上,人巧天成地烧出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

金 鲁山段店窑钧瓷天青釉红斑碗 平顶山博物馆藏

传说的真伪无从考辩,但它至少道出了鲁山花瓷与禹州钧瓷的渊源:窑变艺术上的亲缘衍生关系。民间至今还口口相传着“先有段店,后有神垕”的说法。

宋代是鲁山段店窑发展的鼎盛时期,虽然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时局的动荡,特别是武则天之后,大唐国都迁回长安,使鲁山临近都城洛阳的区位优势不复存在。

但应该说,宋代鲁山段店窑无论是在原料的选取、烧纸的工艺以及产品的质量上,都较前代有了很大提高,生产的瓷器在胎体上摆脱了唐代的厚重,造型上更精巧,烧制的品种也日渐丰富。

北宋 鲁山段店窑低温三彩五足炉 平顶山博物馆藏

北宋 鲁山段店窑低温三彩划花梅瓶 平顶山博物馆藏

北宋 鲁山段店窑天青釉圈足洗 平顶山博物馆藏

宋代鲁山段店窑主要烧制青釉瓷、白釉瓷、黑釉瓷和三彩器等;尤其是青瓷产品,工艺精良,质地细腻,多具玻璃质感,与同时期汝窑产品难分伯仲。

可以说鲁山段店窑所烧制品,对我国北方瓷业特别是宋代钧窑、汝窑影响很大,其釉色开钧瓷、汝瓷之先河,为钧瓷、汝瓷之鼻祖。

金 鲁山段店窑钧瓷天青釉玉壶春瓶 平顶山博物馆藏

金 鲁山段店窑青瓷玉壶春瓶平顶山博物馆藏

鲁山窑白釉瓷的装饰方法丰富,有白釉绿彩、白釉点彩、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等。宋代商品经济发达,这些白底刻花产品在当时具有很高的商品性。

北宋 白釉柳条纹钵

北宋 鲁山段店窑珍珠地划花“福禄”纹枕面标本 平顶山博物馆藏

北宋 鲁山段店窑珍珠地划花“福寿”铭梅瓶 平顶山博物馆藏

北宋 鲁山段店窑黑釉白口边钵 平顶山博物馆藏

金 鲁山段店窑褐釉跳刀纹碗 平顶山博物馆藏

金 鲁山段店窑黑釉酱斑盒 平顶山博物馆藏

金 鲁山段店窑黑釉铁锈花口沿饰白釉行炉 平顶山博物馆藏

金 鲁山段店窑黑釉铁锈口碗 平顶山博物馆藏

金 鲁山段店窑黑釉线条花瓶 平顶山博物馆藏

金 鲁山段店窑黑釉线条执壶 平顶山博物馆藏

鲁山窑为一处综合性窑场,产品主要分为花釉器、白釉器、黑釉器、青釉器、钧釉器和低温釉器六类。

花釉器

唐代鲁山窑生产一类以黑釉、黄釉为基础的花釉瓷器非常独特,又称为鲁山花瓷。造型也非常丰富,如花釉罐、花釉盘、花釉鼓、花釉炉、花釉盘花釉碗、花釉动物玩具等。

宋 鲁山窑黑釉酱彩罐

唐 鲁山窑花瓷黑釉大罐

白釉器

北宋以来,白釉器是鲁山窑的最主要品类。

除了生产大量的素面化妆白瓷日用器皿(以碗类居多)和部分白瓷精品以外,带有不同装饰技法的白瓷产品更是鲁山窑非常值得关注的一类产品。这其中包括主要流行于北宋的白釉珍珠地划花、白釉刻划花、白釉剔花、白釉绿彩、白釉酱彩等,和主要流行于金元的白地黑花、白釉红绿彩等。虽然这些品种在河南中西部的诸多窑场以及山西、河北等地窑场多有常见,但鲁山窑的这些白瓷装饰品种,不仅出现时间较早,而且工艺手法上以优良见多,十分具有代表性。

宋 鲁山窑白釉花口钵

白釉珍珠地划花以管状物戳印出圆圈纹的珍珠地效果,配合刻划花所形成的主题纹样,发展初期不着色处理,成熟后于刻划沟槽内填彩(赭红、黑彩),制作费时费工,属于窑场产品中较为高档的一类产品。河南中西部地区生产此品种的窑址有鲁山段店窑、密县西关窑、登封曲河窑、登封白沙窑、新安窑等。而密县西关窑、鲁山段店窑、登封曲河窑、登封白沙窑和观台磁州窑被认为可能是最早采用珍珠地划花的窑场。

段店窑出土的珍珠地往往小而密集,有相互叠压现象,多半圈情况,甚至会有大珍珠圈内填充小珍珠圈的做法,亦常常搭配较为舒展写意的刻划莲瓣纹。

北宋 鲁山窑白釉珍珠地划花残片标本

【故宫博物院:《中国古代窑址标本》(卷一·河南卷·上),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第121页】。

白釉划花是以尖状物在施了化妆土的胎体上划出纹样线条,多辅助以篦划纹,装饰风格清新淡雅。鲁山段店窑的白釉划花纹饰最典型的是以篦划而造就的波浪纹装饰,常见于枕、瓶之上,风格独特。

鲁山窑白釉划花器残片标本

金 鲁山窑白釉划花器残片标本

【故宫博物院:《中国古代窑址标本》(卷一·河南卷·上),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第118-119页】。

白釉剔花是一种典型的露胎装饰技法,以刮去纹饰主体以外的化妆土部分或更深一层的胎体部分,来达到化妆土色与胎色的对比效果。以柳条剔刻纹为主体装饰的小罐、小钵等器物,是鲁山窑、密县西关窑、登封曲河窑等河南中西部窑场的特色产品之一。

宋 鲁山窑白釉剔刻纹罐

白釉绿彩器是将含铜材料施于白釉之上、置于氧化气氛下高温一次烧成,可形成绿彩点、绿斑片及绿色大片晕散等效果。

北宋时期河南中西部地区是烧制白釉绿彩瓷的中心地区,以段店窑、登封窑生产较多,但装饰效果之间略有差异,如鲁山窑的绿彩色泽明亮,可以说是鲜亮的翠青色,而登封曲河窑的绿彩色泽浅淡,具有一定的弥漫式的晕染效果。

北宋 鲁山窑白釉绿彩碗

白釉酱彩器属于高温下的釉上彩绘技艺,主要集中出现于鲁山段店窑,多装饰于碗、盘口沿或罐的腹部,以酱点组成一定的装饰图案,如圆形梅花纹、三角点阵纹、三角叶阵纹等,流行于北宋后期(11世纪后半叶),金元时期较少看到。鲁山窑的部分圆形梅点纹和三角点阵纹排列非常规整,圆点分布均匀,具备较高的观赏性。

北宋 鲁山窑白釉点酱彩罐

宋/金 鲁山窑白釉点酱彩碗

白地黑花属于釉下彩绘装饰技法,和白釉酱彩所使用的彩料性质不同,白地黑花所使用的斑花铁料浓度较高,即施于釉下也能够呈现“黑如铁”的彩绘效果。北宋晚期至金元时期,白地黑花开始出现并流行,普及性较高,鲁山窑生产的白地黑花瓷器质量较好。

金 鲁山窑白地黑花花卉纹碗

黑釉器

除化妆白瓷之外,黑釉瓷器是段店窑又一生产量较大、时间跨度较长的日常生活用瓷。北宋中期以后,黑釉瓷器的产量有所增加,多流行素面的小型黑釉瓷器和一些简单的黑釉点彩器,主要是瓶、罐、碗、盘等。金元之后,黑釉瓷的装饰品种开始多样化,黑釉凸线纹、黑釉剔花、黑釉酱彩等装饰技法,大大丰富了黑釉瓷的装饰效果。如段店窑的黑釉凸线纹产品质量精良,器类主要是瓶、罐、壶三类。

金 鲁山窑黑釉凸线纹罐

宋 鲁山窑黑釉剔花残片标本

金 鲁山窑黑釉酱彩执壶

宋/金 鲁山段店窑白覆轮黑釉香炉

青釉器

青釉器是指河南临汝窑系的青釉素面产品,同汝窑、钧釉的分相釉特征有所不同。鲁山窑亦生产这类临汝窑系青釉产品,既有素面青釉瓷,又有青釉印花瓷器,主要器类以碗(盏)、盘为大宗。1990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在段店窑址调查中出土一件北宋天青釉汝窑洗。

宋 鲁山段店遗址出土的北宋天青汝釉洗 河南省考古研究所藏钧釉器

根据窑址调查结果,鲁山窑亦生产钧釉器,这同金元时期河南大多数窑场烧制或者兼烧钧釉瓷器的状况一致,是市场化的自然结果。鲁山段店窑由于处在钧窑技术生产的核心区域,在钧釉生产阶段的早中期,其所生产的钧釉瓷器不乏精美之器,可与大峪东沟等钧窑窑址相媲美。

金 鲁山窑钧釉水仙盆 河南禹州宣和博物馆藏

低温釉器

鲁山段店窑还烧制色泽艳丽的低温釉器,如绿釉、黄釉、素面三彩等,器类以枕类、炉类、雕塑等,流行于宋金时期。与唐三彩以釉色取胜不同,鲁山宋金三彩注重借鉴其他瓷器品种的装饰技法,在多色釉上施加刻划、贴塑、浮雕等技法。宋三彩釉色多见于黄、绿褐,釉色偏沉重,而金三彩则出现黄、绿、白,釉色偏明亮。

金 鲁山窑三彩枕残片标本

金 鲁山窑三彩孩儿枕

精选阅读

严和店汝窑窑址


位于汝州市城南蟒川乡严和店村北。北距城区7.5公里。自然地势北高南低,北部、西部依山坡岭;南部临蟒川河。窑址面积为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2。5米。1983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在此进行发掘,揭露面积50平方米。198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又在窑址中部进行发掘,揭露面积为400平方米。共发现宋代窑炉4座,澄泥池作坊一座,元代窑炉2座。窑址的制瓷区域,北部产印花、刻花青瓷,器形为折沿碗、斗笠碗等。花纹图案有海水游鱼、波纹海螺、团菊、六分式折枝花、缠枝花、牡丹等,少部分碗的内底花纹中间有章、吴、童等方形章块。器物胎质薄,质地紧密,施釉均匀,器形灵巧。遗址西部产兰釉色瓷器,器形笨,作工粗糙,有敛口碗、炉等。南部是生产黑瓷、白瓷的产地,产品有萝卜樽、缸、侈口碗,作工粗糙为粗瓷产地。此外,地表还散存大量的窑具、匣钵垫饼、支钉、垫圈等。宋代的窑炉,由吸风孔炉膛、烟囱、望火孔等组成,炉的材料均采用高岭土制作的砖坏砌成。元代窑炉多呈马蹄形,结构同宋代窑,窑壁则用废弃的匣体摆筑形成。1963年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范围:以小北沟与蟒川河汇流处为起点,向西1750米,向北1750米。一般保护范围: 自重点保护区边线外扩100米。

湖田窑的千年烧瓷历程


青白瓷又称“影青瓷”、“映青瓷”、“隐青瓷”、“罩青瓷”等,为宋代景德镇所创烧,是我国宋元时期主要瓷器品种。而景德镇烧制青白瓷最重要的窑址是湖田窑,其烧瓷的全盛时期长达700多年。在2004年景德镇庆祝建镇千年之际,湖田窑遗址群以一批重要的发现揭开其近千年的烧瓷历程。

考古资料显示,在景德镇所在的昌江及其支流东河和南河流域,晚唐五代及宋时期的窑业遗存十分丰富。晚唐五代的窑址主要有湖田、杨梅亭、黄泥头、社公庙、十八渡、新厂、湘湖、白虎湾、南市街等地。至宋代,东河及南河流域的窑址已发现136处(按《陶记》的记载则有300余处)。规模极其庞大,产量十分丰富。其中最具代表的遗址有湖田、银坑坞、小屋里、南市街、柳家湾、白虎湾等。“若夫渐之东西,器尚黄黑,出于湖田之窑者也;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蒋祈文中所说的“湖田”, 即今之湖田窑遗址。它位于景德镇市东南约4公里的竟成乡湖田村。遗址南面环山,北面临水。南河自东向西,环湖田村而过,在景德镇市区汇入昌江。遗址坐落在南山山脉缓坡地带及南河南岸一级台地的窄长地带,面积约40万平方米。遗址内窑包密布,窑渣堆积遍地,各个时期瓷片俯拾皆是。1982年,国务院将湖田窑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截至2003年底,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先后在湖田窑址进行过16个基建项目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清理了大量与窑业生产有关的制瓷作坊和窑炉遗迹,获得了陶器、原始青瓷器、青釉器、白釉器、青白釉器、酱釉器、黑釉器、卵白釉器、蓝釉器、青花器等各类文化遗物数十万件,时间涵盖五代、北宋、南宋、元、明各时期共七百余年。这些珍贵的文化遗迹和遗物,为湖田窑从晚唐五代到明代中晚期的窑业生产、销售;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青白瓷由于瓷胎洁白,釉料在高温下流动的原因,使瓷器釉薄处为白色,积釉处透青,故其总特征介于青白之间,可谓是白中闪青,青中泛白,青白淡雅,色质如玉。此 类瓷器“光致茂美”,有“饶玉”的美称。景德镇青白瓷一经出现,很快为世人接受并成为十分畅销的商品。同时,其烧造技术也很快传播到江西境内的十余个县市。福建、广东、广西、浙江、湖北、湖南、安徽、河南等省区的一些窑场也相继仿烧,形成了一个以景德镇为代表的青白瓷烧造体系,产品风靡大半个中国。它不仅销往大江南北、漠北草原,还远销日本、高丽、东南亚各国和中东、非洲等地区。

景德镇古称“新平镇”,因其位于昌江之南,又称“昌南镇”。最新的考古成果显示,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景德镇就能烧制原始陶瓷器。文献记载至迟在东汉时期,景德镇就已开始了成熟的青瓷器制作,“新平冶陶,始于汉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景德镇开始引起世人注目。在陈朝至德元年,皇室命新平镇贡陶础,这是景德镇为朝廷所关注并生产“贡瓷”的最早记载。唐高祖武德年间,陶瓷名匠“陶玉”将自己制作的瓷器带入关中,并向朝廷进贡,被称为“假玉器”,受到皇室青睐,于是昌南瓷器名扬天下。宋景德年间,真宗皇帝在景德镇设置御窑,专门为皇室烧制瓷器,并在器底书“景德年制”款。从此,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取得了根本性的进步。元代,朝廷在景德镇设置“浮梁磁局”,专门管理官窑瓷务,烧制宫廷用瓷,同时对民窑实行课税等管理。这是元朝在全国唯一设置的专门管理陶瓷生产的机构,是景德镇设立官窑的开始。此时,瓷器的生产(主要是青白瓷)有新的提高和发展,而且创烧了卵白釉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青花釉里红和高温蓝釉瓷、绿釉瓷等。景德镇的瓷器逐渐占据了中国瓷器艺术的中心,也从此由宋代其他五大体系转向到了景德镇,并以此带动了明清景德镇窑场的繁荣。特别是明洪武二年朝廷在珠山设立御窑厂后,景德镇形成了“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之势。

湖田窑制瓷始于五代。考古发掘证实,五代时期,湖田窑的窑业活动主要集中在刘家坞、龙头山以及今战备公路两侧的湖田窑中心区域,距现地表深约8米。采用马蹄形窑烧制白瓷和青瓷器。马蹄窑为土制,窑炉烧结面较薄,瓷器烧成温度相对较低。器物种类主要有碗、盘、壶等。因采用支钉叠烧,只见垫柱,没有使用匣具,故器内底及器足上往往留有椭圆形支钉痕。青瓷多数胎色灰褐、质地粗松、釉色青灰,除少数葵口及内壁出筋外,没有其他装饰。窑址内也出土了少量瓷胎致密、白度很高的白瓷或青瓷。

北宋真宗景德二年(1004)建镇后,景德镇瓷业生产获得重大进步。重要表现就是青白瓷的创烧。宋初的青白瓷,胎质较粗,色灰白;刷釉稀薄、透明,釉色青灰或米黄。器物种类较少,主要有碗、盘、罐、折肩钵、注碗、多管器等。器形普遍敦实、厚重。装饰较少,仅在碗外壁用利器刻画粗大牡丹或莲瓣纹样,纹饰粗犷古朴;或用梳齿状工具,在碗心画出简单水草。一些器物上有少量北方瓷器的贴花工艺及仿金属器造型。还发现一些酱黄釉器及褐彩青白釉器,器型类似青白瓷,有瓜棱罐、四系罐及八棱罐等。

北宋中晚期,湖田窑的青白瓷生产,除继续采用单件仰烧外,开始使用一种造价昂贵的瓷质覆烧匣具,大小不同的多件器物一匣覆烧,故出现了芒口器。此时的瓷胎细腻、致密、洁白;刷釉加厚,使釉色莹润青翠,青中闪白,白中透青,近似玻璃透明状。器物种类显著增多,造型趋于挺拔,装饰丰富多彩。日用品碗、盘、碟、盏类品种多样;盏托、注碗、瓶、炉、香熏、枕等形态各异,造型丰富;联子盒、鸟食罐、俑、动物塑像、围棋、象棋等文娱用品大量涌现。龙形碗、狮形枕、虎形枕、婴孩枕、仕女枕、荷叶形枕、元玉形枕层出不穷。早期的粗犷古朴的刻画法被成熟的“半刀泥”刻画所取代;刻画工艺娴熟、流畅,刻画题材广泛;构图集中在碗、盘内底及底壁交界处,早段多对称或单体图案,如植物类团菊、三束莲、折枝牡丹;动物类游鱼、龙凤、三团鸾等,稍晚纹饰布局趋于繁复、细密,如人物类婴儿戏水、婴孩攀枝,植物类缠枝菊花、缠枝牡丹等。

随着宋室南渡,一些北方的优秀技术和窑业工人纷纷南来。南宋初期,湖田窑窑业生产与北宋晚期相似。主要表现在碗、盘类器物的造型和装饰与北宋基本一致。但此时的碗、盘器壁更斜直,圈足更矮,仅毫米高;斗笠碗流行。特别是定窑组合式支圈覆烧具传入后,窑业生产出现很大变化。因支圈烧瓷密度加大,水气增多等原因,瓷器的胎质较前期粗松,釉色泛黄,几乎失透,器口普遍“芒口”。器物组合也发生较大变化。北宋流行的墩式碗、仰烧盘、注碗等基本消失,饮酒、斗茶之盏托及有座香炉等均明显减少,以至绝迹。装烧的变化还导致装饰的变化。北宋流行的刻画风格开始为印花装饰所代替。早期在碗、盘底心印各类题记,如“宋”、“詹”、“吉”、“酒”、“茶”,还印一些简单的单鱼、双鱼、芦雁、朵梅、折枝梅、荷莲纹等。此时,吉州窑、建窑的产品流入湖田,湖田窑开始试烧黑釉瓷。湖田窑的黑釉瓷胎质较粗,色灰黑,结构紧密;釉色漆黑,釉层厚。器类有高足杯和盏等,无论胎、釉、器型均与吉州窑、建窑产品有别。晚期的碗、盘印纹开始复杂、繁密。如狮舞绣球纹、开光盆景纹、凤穿牡丹纹、芦雁穿花纹等,器口沿多印有回纹、如意纹等。

唐代鲁山花釉瓷精品欣赏


唐代 鲁山花釉瓷腰鼓 长58.9cm

唐代 鲁山花釉瓷双系罐 高19.9cm唐代 鲁山花釉瓷双系注子 高27.1cm

唐代 鲁山黑釉蓝斑壶 高15.6cm

唐代 鲁山花釉瓷盘

唐代 鲁山花釉瓷罐

唐代南卓《羯鼓录》中描述羯鼓(唐代拍鼓),有“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一语,可见鲁山花瓷做成的羯鼓,在唐代负有盛名。 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鲁山段店村窑址发现了花釉腰鼓碎片,从而证实了“鲁山花釉瓷”之说,说明唐代鲁山窑是花瓷的主要产地。田野考古还发现,河南郏县等地也生产同类花瓷,北方其他窑口,比如邢窑,也偶有出现。 根据考古发掘情况来看,鲁山窑创烧于唐代而终于元代。宋金时期,窑场扩大,除了烧制黑釉瓷器之外,也大量烧制磁州窑风格的瓷器,甚至还发现了汝窑系青瓷。可见鲁山窑是一个品种繁多、可以烧制高档瓷器的著名窑场。鲁山花瓷存世量不多,但艺术成就很高,油彩泼墨般的装饰效果,豪气奔放、气贯长虹,对后世陶瓷装饰艺术影响巨大,是一个需要特别介绍的品种。 鲁山花釉瓷中,拍鼓最为著名,完整器罕见,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件完整的传世品。其他器型以罐、壶居多,间以少量盘碗。

唐代 鲁山花釉瓷罐唐山 鲁山花釉双系花口壶

唐代 鲁山花釉瓷四系罐

唐代 鲁山花釉瓷双系壶

唐代 鲁山花釉瓷盂

唐代 鲁山花釉瓷龙柄龙流三口壶

唐代 鲁山花釉双系罐

定窑的装烧工艺


支钉叠烧 是一种将器皿叠置起来进行烧造的方法。采用叠烧可以有效利用窑内的空间,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叠烧因采用的间隔窑具不同可分为支钉叠烧、垫饼叠烧、托珠叠烧、砂堆叠烧以及不用窑具的涩圈叠烧等多种。叠烧的优点是成本低廉,能够有效增加产量,缺点是各种间隔窑具都会使盘碗内心和底部留下明显的疤痕。定窑初创时期主要采用支钉叠烧方法来烧制盘、碗类圆器,支钉用耐火黏土制作,多为三叉形。装窑时把支钉齿尖向下放在坯件上,利用支钉作为间隔将坯件叠置起来进行烧造。由于支钉要承受所负坯件的重量,因此在焙烧时齿尖往往会陷入坯件内,成品出窑后支钉处留有3个明显的支钉痕。正烧 又称“仰烧”,是一种利用匣钵盛装坯件的烧造方法。入窑前先将施好釉的器皿口部向上放在特制的匣钵内,利用匣钵隔绝火焰与器皿的直接接触。使用匣钵烧制瓷器能够有效避免烟火以及落灰等杂质污染瓷器,保证了釉面洁净,并可使坯件受热均匀,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定窑至少从唐代中期就尝试使用匣钵来烧制瓷器,早期匣钵制作粗糙,各类匣钵的造型、厚度没有统一的规格标准,显然还处于逐步探索、不断改迸的初级阶段。到了晚唐时期,定窑正烧工艺进入了成熟阶段,匣钵的造型、规格已基本定型,常见的有筒形和漏斗形两种,筒形匣钵一般用于烧造瓶、壶、罐等琢器,漏斗形匣钵用于烧造盘、碗类圆器。定窑晚唐时期生产的“官”、“新官”款瓷器以及定州北宋早期塔基出土的精美白瓷,都是采用正烧法烧制的。覆烧法 定窑北宋中、后期至金代采用的一种装烧新工艺。所谓覆烧是相对于正烧而言,烧造时器皿口部向下。我国南朝时期曾出现过用齿形支钉顶住碗心进行覆烧的方法,但通常讲的覆烧是指宋代定窑创造的芒口覆烧法。定窑覆烧法出现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在北宋中、后期,装窑时采用支圈来盛置、间隔坯件,支圈的形式有环行、盘形等几种,其中以环形组合支圈使用最为普遍。环形支圈适用于烧制规格相同的产品,支圈内侧有台阶,断面呈“ L”形,装窑时将盘、碗类圆器口部朝下扣放在支圈内的台阶上,然后在支圈上叠置第二个支圈,再扣置第二个盘、碗,以此类推,最多可叠置二三十层。支圈覆烧仍然需要“以匣钵为外保护层,进行配合套装,每件匣钵内放置一组,然后用组装好的匣钵进行垒窑柱”。盘形支圈的形状上侈下收,口薄底厚,适用于烧制尺寸不同的产品,其坯件由小至大,从底部向上顺序扣置。采用覆 烧法烧制瓷器,器物的口部直接与支圈接触,为了防止发生粘连,装窑前需要先将口部的釉层刮去一圈,因此覆烧的瓷器圈足满釉而口沿无釉,俗称:“芒口”。覆烧法能够大大增加单位面积内的产量,此外由于覆烧时口部与支圈接触,受力均匀,从而减少了变形率,胎壁也可以做得更薄。这种先进的烧造方法很快就被包括景德镇在内的诸多窑场采用。涩圈叠烧法 一种简单、高效的叠烧工艺,主要用于烧造盏、碗类圆器。所谓 “涩圈”是指盘、碗类圆器内底刮去一圈釉后露出的环状圆圈。涩圈叠烧法是金代北方窑场普遍使用的一种装烧方式,它不需任何辅助窑具,只需在施釉后的盏、碗内心刮出一个比器物圈足略大的露胎涩圈,装窑时将器物圈足直接叠放在涩圈上即可。涩圈叠烧法节省了窑内空间,又省去了制作匣钵、支圈等间隔用窑具的工时和材料,是一种低成本的烧造方法。金代后期,定窑生产的一般日用瓷器也使用这种装烧方法。

古代瓷器:唐代鲁山花釉瓷精品欣赏


唐代鲁山花釉瓷腰鼓长58.9cm

唐代鲁山花釉瓷双系罐高19.9cm唐代鲁山花釉瓷双系注子高27.1cm

唐代鲁山黑釉蓝斑壶高15.6cm

唐代鲁山花釉瓷盘

唐代鲁山花釉瓷罐

唐代南卓《羯鼓录》中描述羯鼓,有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一语,可见鲁山花瓷做成的羯鼓,在唐代负有盛名。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鲁山段店村窑址发现了花釉腰鼓碎片,从而证实了鲁山花釉瓷之说,说明唐代鲁山窑是花瓷的主要产地。田野考古还发现,河南郏县等地也生产同类花瓷,北方其他窑口,比如邢窑,也偶有出现。根据考古发掘情况来看,鲁山窑创烧于唐代而终于元代。宋金时期,窑场扩大,除了烧制黑釉瓷器之外,也大量烧制磁州窑风格的瓷器,甚至还发现了汝窑系青瓷。可见鲁山窑是一个品种繁多、可以烧制高档瓷器的著名窑场。鲁山花瓷存世量不多,但艺术成就很高,油彩泼墨般的装饰效果,豪气奔放、气贯长虹,对后世陶瓷装饰艺术影响巨大,是一个需要特别介绍的品种。鲁山花釉瓷中,拍鼓最为著名,完整器罕见,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有一件完整的传世品。其他器型以罐、壶居多,间以少量盘碗。

素烧


素烧——指需二次烧成的陶瓷器,即先入窑以低温(750~950℃左右)将器坯烧一次,称素烧,然后,施釉再次NV入窑烧成。可增加坯体强度,提高正品率。

简述氧化烧与还原烧的特点与区别


还原烧与氧化烧是陶瓷烧制的两大分水岭,两个完全不一样的系统,对陶瓷赏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这两种烧法有什么不同以及如何鉴别。

一、窑中的还原烧与氧化烧的定义

整个窑体里头是一个空间,烧窑的时候,里头除了要烧的作品之外,其它空的地方就会占满气体,简单来说,里头就会有很多“氧气”,氧气是烧窑时很重要的变因,我们提到“烧”窑,要烧就要有火,我们也都知道氧会“助燃”,若我们在烧窑时大量的补充足够的氧气进入窑室使其充分燃烧就是“氧化烧”;反之,若有技巧的让窑室缺氧,使窑火从土胎与釉水抽取氧元素则称作“还原烧”。

二、釉水的氧化与还原有什么不同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涂序生作品【粉彩松鼠图瓶】,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以釉水来说,也分为氧化釉和还原釉。简单来说氧化釉就是所谓的“色釉”,比如说铁红、五彩、釉上彩、或一些现代的青花以及部分釉色很绚丽的天目,他们所表现的是釉的色彩。而还原釉表现的主要是“质感”,比如说古代的青花釉、日本的志野、萩烧、建窑的天目,还有温润的青瓷,这些釉没有绚丽的色彩,但他们都有令人触摸起来很舒服的质感。

氧化釉在烧的时候,因为窑室中氧气充足,烧窑时燃料不会与釉彩原料发生化学作用,所以在烧制时就是将釉彩粉末烧至熔化、混合共熔在一起,产生颜色,其技术性在于釉彩原料的调配,只要能买到釉彩配方,知道烧成温度之后,就可以稳定地将其烧制完成,就像到便利商店买食物料理包一样,带回家用微波炉设定即可。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苗长强钧瓷作品【钵】,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还原釉就不一样了,因为窑室中缺乏氧气,所以燃料在燃烧时,就必须从釉彩原料甚至胎土中提取氧元素来助燃,釉彩原料就会发生变化与重组,因窑室中高温环境与常温不同,就可在高温中还原出特殊的分子结构。比如说青瓷的“氧化亚铁”,因为其高温还原的焠炼,就可产生如宝石、美玉一样质感的釉色。但烧制最大的缺点就是不稳定,烧窑时必须随时注意窑火与气候的变化,以免功亏一匮。换句话说,釉彩配方必须与窑火控制里应外合,合作无间,方可大功告成。所以还原烧就好像到书店买食谱要煮菜一样,食材都准备好了,但刀法切工,口味调配到炉火控制都不可马虎,照书来也没用,需要多年的经验才可煮出一盘好菜。所以还原釉很少有办法量产,就算量产也无法一致,这是还原釉最大的技术障碍。但市场还是有不少用“色料”去调出类似还原的釉水,用氧化的方式烧,其成功率大大提升,稳定性也高,但这种偏门烧法,质感是骗不了人的。除此之外,还原烧法的釉水颜色都属于内敛质朴,无法烧出绚丽缤纷之颜色。

三、还原火中的青瓷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夏侯文青瓷作品【梅青荷风笔筒】,现收藏于绿宝石艺术陶瓷馆。

中国最源远流长的“青瓷”,就是还原釉的一种。青瓷的还原比较特殊,还原火有两种,分别为“压力还原”与“气氛还原”。正统的宋代青瓷釉属于前者,简单来说就是烧制青瓷釉时,燃料中的碳元素必需慢慢的由釉水表面穿越厚厚的釉层,到达土胎,布满作品的皮、肉与骨,再慢慢的由里到外还原出来,必须“细火慢炖”,这样才会有温雅玉润的质感。

那另外一种“气氛还原”就是利用大火与高碳浓度,常见的铜红、天目与柴烧灰釉即是这种系统,青瓷若用这种方式烧的话,一样可烧出青色,但其质感、温润度就差一大截了。

四、还原烧与氧化烧的好坏优劣

综上观点,还原烧与氧化烧不能单方面去评断其优劣,若是商业化量产就得选择稳定性高的氧化烧法,或者是初入陶瓷之门的新鲜人,也可利用氧化烧来提升自信与作品之多样性。氧化烧是以色釉为发展方向,所以也较偏向于工艺美术的范畴,许多画家喜欢在白瓷坯上作画。还有一些是在做整体造型的表现,所以也会选择用成功率高的氧化烧法,因此,氧化烧法属于外显的烧成方式。当然,这方面在西方国家是非常成熟的。反之,还原烧是以釉彩质感为主,着重于烧窑的“过程”,创作者将想法融合于釉水的质感、光泽、与作品线条当中,所以还原烧是属于比较“内隐”的表现,这点也与传统儒道文化相契合。

叶英挺:从“黄瓜烧溪鱼”谈龙泉窑的双鱼洗


黄瓜,葫芦科一年生蔓生或攀援草本植物,我国各地普遍栽培,是最常见的蔬菜之一。黄瓜烧溪鱼则是丽水地区,尤其龙泉这一带家家户户都会烧的一道家常菜,代代相传。当然除了黄瓜,溪鱼还有其他的搭配烧法。过去生活条件不好,丽水地区黄瓜种得多,吃得也多。我们当地曾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黄皮”的小村子,只有18户人家。这个地方的人喜欢听戏,逢年过节都要请戏班子来演出。有一年,黄皮村又请来一个戏班子。可能当时正值蔬菜淡季,村里人天天拿黄瓜茄子(落苏)来招待戏班子。戏班里的演员嫌菜太单调,于是在一天晚上演出时即兴编了台词来取笑黄皮村。演老生的念:“黄皮十八家,天天吃黄瓜。”小花脸念:“黄瓜不刨皮,落苏连蒂来。”大花脸念:“你一叉来我一叉”。小生念:“小生吃不下”……这个故事说明当时吃黄瓜非常普遍。黄瓜所烧的溪鱼,当地也叫石斑鱼。这种鱼对水质要求比较高。丽水龙泉一带森林覆盖率高,水质清冽,正适合溪石斑的生长。可以说在丽水地区的小溪里,这种小溪鱼一直是十分常见的。

以上是从溪鱼鱼干里选出的两条,上为公,下为母。公鱼成年后鳍呈红色,体形略宽。母鱼鳍呈黑色,体形略窄,但成年后块头比公的更大(此处选反了)。

溪鱼干烧的“黄瓜溪鱼”

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文要说的重点自然不是“黄瓜烧溪鱼”,而是龙泉窑为什么在南宋晚期到元明生产了大量的双鱼洗?

“双鱼洗”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晋的铜洗。双鱼纹是汉代洗中较常见的装饰图案。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的“君宜子孙”铭双鱼纹铜洗,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有类似藏品。

高8.6、口径36.1厘米

铜洗中双鱼纹形象主要为鲤鱼,如国家博物馆这件,与龙泉窑的小溪鱼迥然有异。

至宋元时装饰双鱼纹的金银器,运用錾刻工艺凸起如浮雕的双鱼纹已有些接近龙泉窑的贴花双鱼纹。如以下两例:

南宋银鎏金双鱼纹盆 高4.6、口径17.4、底径10.2厘米,江苏溧阳平桥南宋银器窖藏出土 镇江博物馆藏

南宋银鎏金双鱼纹碗 高3.6、口径8.5厘米,福建邵武故县银器窖藏出土 邵武市博物馆藏

另,双鱼洗也出现于宋人诗词中。如张元干《夜游宫》词:“半吐寒梅未拆,双鱼洗,冰澌初结。” 杨慎注:“双鱼洗,盥手之器。” 洗是古代日常盥洗用具,如同现在的洗脸盆。但个人认为,金属材质的洗固然适用于日常盥洗,瓷质则未必。瓷器是易碎品,且龙泉窑双鱼洗大大小小尺寸规格不等,口径从十几公分到三十几公分都有,产量非常大,或有多种用途。至少用来盛一锅“黄瓜烧溪鱼”也是不错的。

在龙泉窑烧造历史上,双鱼洗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至少在五代北宋时期已能看到装饰双鱼纹的器物,只是并不多见。

双鱼纹碟子 丽水市处州青瓷博物馆藏

敞口,折腹,平底。内底阴刻双鱼纹,其一首尾相向,另一首尾同向,线条流畅,风格写意。灰白色胎,釉薄,色青中泛黄,底部中心圆面状涩胎垫烧。

从该器胎釉及烧制工艺特征等各方面来看,系北宋金村一带窑口制品。由此器可知,双鱼纹在北宋龙泉青瓷中已有所运用。只是此时的划花双鱼纹,无论形式还是纹样均与双鱼洗之双鱼纹相去较远。

龙泉窑双鱼洗的大量出现始于南宋晚期。到元代更是盛行,出现大量不同式样的双鱼洗。鱼纹除了最传统的贴花式样,还有露胎、印花、刻花等多种工艺形式。此外,海捞中也发现有双鱼洗,证明这类制品也用于外销。

双鱼洗产量巨大,以下仅选取有代表性的器例:

这两件的特别处在于折沿处开有小孔,有四个孔眼。上海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等均有同款藏品。综合多个器例观之,带孔者在双鱼洗中比例较低,且制作上多较精美。

上博藏品

台北故宫藏品

此两例均为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品

以上为南宋晚期至元早期双鱼洗器例。明曹昭《格古要论·古窑器论》载:“古龙泉窑在今浙江处州府龙泉县……有一等盆,底双鱼,盆口有铜掇环,体厚者不甚佳。”可知折沿处的孔眼是为了装“铜掇环”,此类双鱼洗精品是行家眼中的“一等盆”。

元印花双鱼纹洗,有阳纹阴纹两种

刻花双鱼纹洗 大窑枫洞岩窑址元代地层出土

明露胎贴花双鱼纹洗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由于烧造量大,传世器较多,窑址相关瓷片也常见,其标本相对易得。现在也有人将双鱼洗破片中的双鱼磨出来,包上金银做成挂饰,也是一种较独特的纪念。

宋元时全国各地窑口众多,为什么唯独龙泉窑生产如此多的双鱼洗,这是否和当地的生活环境存有内在的关联?今天之所以谈黄瓜烧溪鱼就是从这道菜联想到双鱼洗的来源问题,上述说到金银器的影响只是一个侧面。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或许那个历史时期的龙泉窑地区,人们喜欢吃小溪鱼,日日吃,月月吃,每天和小溪鱼接触,窑工便将小溪鱼的形象提炼到了作品中。我个人认为,双鱼洗中鱼纹的原型就是小溪里的石斑鱼,这是经过多次比对而得出的结论。这类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运用于创作,并将生活中的事物于作品中进行升华的例子在龙泉窑中还有很多。比如以下这件船型砚滴。

类似造型的船在丽水一带瓯江上有很多

辛店文化陶器的艺术特色 古代瓷器知识


陶罐辛店文化,1956年甘肃临洮郭家坪出土。

辛店文化是西北地区一支重要的文化遗存,其遗址出土的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搀有石英砂、碎陶末、蚌壳末和云母片等搀和料。陶质粗糙、疏松,火候较低,器表多磨光,有的施红色或白色陶衣。器型以罐为主,有鬲、盆、杯、鼎、豆、盘等。彩陶的数量较多,彩与陶胎结合不紧密,易脱落。多圜状凹底器,主要器型有罐、盆、鬲、盘、钵、杯。纹饰别具一格,笔触粗犷,以双钩纹、S纹、太阳纹、三角纹为主,还有少量的动物纹犬纹、羊纹、鹿纹、蜥蜴纹等,反映出了畜牧生活的特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