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古代西汉瓷器 > 导航 >

西汉彩绘“朱雀攫蛇漆豆”

西汉彩绘“朱雀攫蛇漆豆”

古代西汉瓷器 古代彩绘瓷器大会 大理石瓷砖

2020-05-26

古代西汉瓷器。

“朱雀”又名朱鸟,其形象颇似凤凰,是一只吉祥、勇武的飞鸟,它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四灵”之一,据汉、魏晋时期成书的《三辅黄图》记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这四种神兽各代表一方,青龙主东,白虎主西,朱雀主南,玄武主北。《礼记·曲礼上》称:“前朱雀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古人面南而视,如称山西为山右,江东为江左)

西汉彩绘朱雀攫蛇漆豆

“四灵”形象出现在文物上,最常见的是汉代四灵纹铜镜,此外汉画像石、汉墓壁画中,“四灵”亦是重要题材。这样的装饰图案一直流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唐、宋以后也屡见不鲜。本文要介绍的是一件西汉彩绘朱雀攫蛇漆豆(图1)。

这件漆豆通高28.5厘米,豆盘长20厘米,宽14厘米,2003年安徽省天长市安乐镇苏桥村出土。据《周礼》可知,豆是一种专备盛放腌菜、肉酱等和味品的器皿,新石器时期就有陶豆,商周青铜礼器中豆也有见。而这件西汉漆豆造型新颖,美观大方。豆盘呈腰圆形,盘外壁以黑漆为底色,饰一周红色云气纹。托盘下为一只振翅飞翔的朱雀,雀首仰起,目视前方,喙内衔一颗椭圆形珠丸,凤鸟衔珠寓意吉祥。雀身以红、黑两色漆装饰,鳞、羽刻画都极为劲道。雀爪攫蛇,蛇曲身盘蜷,巧妙地使其成为漆豆的底座。

这件西汉彩绘朱雀攫蛇漆豆,其艺术来源很大程度上受到战国时楚文化的影响。楚人崇尚凤,在他们眼里,凤是通天的神鸟,只有得到它的引导,人的灵魂才能飞登九天,周游八极,极具浪漫主义情怀。《楚辞·惜誓》云:“飞朱鸟使先驱分。”王逸注曰:“朱雀神鸟,为我先导。”而“飞鸟展翅攫蛇”的造型在战国寿县楚王墓中也出土过一件青铜器(安徽省博物院藏品),更是最好的例证。

龟驮朱雀铜灯

无独有偶,2004年安徽省天长市还出土过一件龟驮朱雀铜灯(图2),此灯造型为一仰首伏地的龟,背上站立着一只口中衔珠的展翅朱雀,雀首顶着一个直壁平底的圆灯盘。两件朱雀造型的文物极为相像(如朱雀口中均衔珠),出土地点又如此相近,这就不得不提及汉代的“东阳城”。东阳城遗址位于今江苏省盱眙县,与安徽省天长市紧邻,长期以来盱眙、天长两地发现多座西汉大墓,出土大批极为精美的漆器、玉器和青铜器,有的漆器、陶片和瓦当上还书写有“东阳”二字。2009年发掘的盱眙大云山西汉墓群更是引起了极大轰动,前不久央视《探索发现》节目还做了好几集的纪录片。汉初开国功臣堂邑侯陈婴、汉武帝宠妃陈阿娇、吴王刘濞、江都王刘非都与这座东阳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东阳城周边发现多座西汉大墓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件西汉彩绘朱雀攫蛇漆豆,虽非正规发掘出土,不能确定使用者身份,但从其出土地点看,应该也是与西汉东阳城有直接关系的,其制作之精美,构思之巧妙,堪称西汉漆器中的绝品,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精选阅读

彩绘陶马彰显西汉国力强盛


青州市东部谭坊镇境内有一座香山。2006年6月3日,谭坊镇村民在修路取土过程中,铲车无意中铲出了几尊彩绘陶俑。青州市文物局马上派专业人员前往现场勘察,确定出土文物为汉代陶俑。经考古人员发掘勘探,确定香山汉墓为“甲”字型大型土坑穴墓,墓室呈正方形,边长35米,墓道开口向北。该墓陪葬坑,位于墓道西侧,南北长7.3米,东西宽5.1米,深4米。陪葬品以陶质为主,种类丰富,分布非常密集。据统计,彩绘陶器数量约有2000余件,其中彩绘陶马就有350多匹,我们要讲的这件陶马(见图)即是其中之一。

这匹彩绘陶马高60厘米,呈站立姿态,体型健壮,造型稳重,颔首挺胸,双耳直立,两眼圆睁,嘴部微张,背脊微凹,臀部圆厚,前腿直立,后腿微曲,马尾下垂,在梢部挽结,具有很强的写实性。马通体彩绘,以枣红色为主。最为难得的是,这些彩绘陶马在历经两千年的风雨之后,色彩依然亮丽鲜艳,彩绘颜色均为当时的天然矿物颜料。尤其是在马头和马背上,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制陶工匠用白、紫、红等颜色描绘出了马具的形状。至今为止,马背上的这些图案依然十分罕见,它是固定在马背上的坐垫,称为马鞯。马鞯是马鞍的前身,它是用皮革或丝织品做成的,因为能遮挡马在奔跑时扬起的泥尘,所以又称障泥。

仔细观察这匹陶马,我们发现马的头颅、躯干、马腿三部分为分别模制。马头从头部正中沿马鬃左右合范,头腔中空,内部胎体可见明显的人为按压痕迹,前后合缝后,再修整成型;马身为上下合范,以马身中部为分界线,体腔中空,胎体内有明显的人为按压和合缝痕迹;马腿为实心模制,在断裂的马腿横截面可见有直径0.5厘米左右的孔洞,直通马腿上下。推测此孔洞为定型用,因马腿在合范后泥质尚软,其形状为上下宽,中间细,在阴干过程中容易变形,故用一根木棍穿透并支撑马腿,使其不会容易折断。由此可见,当时的陶马是批量生产的,反映出汉代工匠高超的制陶工艺。

该墓陪葬坑出土的这些陶马俑彩绘鲜艳,用色考究,绘画工艺精湛,为研究汉代马具、制陶工艺和彩绘工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这些陶马身上的彩绘图案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汉代马鞯的原貌,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据史料记载,西汉初年,马匹奇缺,“将相出行或乘牛车”,反映出马匹的稀缺程度。汉武帝当政以后,大力主张养马,他提出,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用这么多陶马随葬反映了中国汉代盛行的养马之风,这既是西汉国力强盛的体现,也是贵族奢侈生活的缩影。

从此墓形制和出土物来看,该墓年代应属西汉中前期,墓主人身份较高。由于主墓室没有发掘,印玺、封泥和金属器皿铭文等直接证据还没有见到,墓主人的确切身份仍是一个谜。墓葬所处的青州东部一带在西汉时期,属淄川国的管辖范围。据《汉书·高武王传》记载: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分齐为六国,尽立前所封悼惠王子列侯见在者六人为王……淄川王贤以武城侯立”,治剧县。该墓的主人应是此国的贵族。

彩绘陶马彰显西汉国力强盛 古代瓷器知识


青州市东部谭坊镇境内有一座香山。2006年6月3日,谭坊镇村民在修路取土过程中,铲车无意中铲出了几尊彩绘陶俑。青州市文物局马上派专业人员前往现场勘察,确定出土文物为汉代陶俑。经考古人员发掘勘探,确定香山汉墓为甲字型大型土坑穴墓,墓室呈正方形,边长35米,墓道开口向北。该墓陪葬坑,位于墓道西侧,南北长7.3米,东西宽5.1米,深4米。陪葬品以陶质为主,种类丰富,分布非常密集。据统计,彩绘陶器数量约有2000余件,其中彩绘陶马就有350多匹,我们要讲的这件陶马(见图)即是其中之一。

这匹彩绘陶马高60厘米,呈站立姿态,体型健壮,造型稳重,颔首挺胸,双耳直立,两眼圆睁,嘴部微张,背脊微凹,臀部圆厚,前腿直立,后腿微曲,马尾下垂,在梢部挽结,具有很强的写实性。马通体彩绘,以枣红色为主。最为难得的是,这些彩绘陶马在历经两千年的风雨之后,色彩依然亮丽鲜艳,彩绘颜色均为当时的天然矿物颜料。尤其是在马头和马背上,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制陶工匠用白、紫、红等颜色描绘出了马具的形状。至今为止,马背上的这些图案依然十分罕见,它是固定在马背上的坐垫,称为马鞯。马鞯是马鞍的前身,它是用皮革或丝织品做成的,因为能遮挡马在奔跑时扬起的泥尘,所以又称障泥。

仔细观察这匹陶马,我们发现马的头颅、躯干、马腿三部分为分别模制。马头从头部正中沿马鬃左右合范,头腔中空,内部胎体可见明显的人为按压痕迹,前后合缝后,再修整成型;马身为上下合范,以马身中部为分界线,体腔中空,胎体内有明显的人为按压和合缝痕迹;马腿为实心模制,在断裂的马腿横截面可见有直径0.5厘米左右的孔洞,直通马腿上下。推测此孔洞为定型用,因马腿在合范后泥质尚软,其形状为上下宽,中间细,在阴干过程中容易变形,故用一根木棍穿透并支撑马腿,使其不会容易折断。由此可见,当时的陶马是批量生产的,反映出汉代工匠高超的制陶工艺。

该墓陪葬坑出土的这些陶马俑彩绘鲜艳,用色考究,绘画工艺精湛,为研究汉代马具、制陶工艺和彩绘工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这些陶马身上的彩绘图案也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中国汉代马鞯的原貌,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据史料记载,西汉初年,马匹奇缺,将相出行或乘牛车,反映出马匹的稀缺程度。汉武帝当政以后,大力主张养马,他提出,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用这么多陶马随葬反映了中国汉代盛行的养马之风,这既是西汉国力强盛的体现,也是贵族奢侈生活的缩影。

从此墓形制和出土物来看,该墓年代应属西汉中前期,墓主人身份较高。由于主墓室没有发掘,印玺、封泥和金属器皿铭文等直接证据还没有见到,墓主人的确切身份仍是一个谜。墓葬所处的青州东部一带在西汉时期,属淄川国的管辖范围。据《汉书高武王传》记载: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分齐为六国,尽立前所封悼惠王子列侯见在者六人为王淄川王贤以武城侯立,治剧县。该墓的主人应是此国的贵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