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中国古代葫芦形陶瓷器 > 导航 >

动物形陶瓷青釉烛台欣赏

动物形陶瓷青釉烛台欣赏

中国古代葫芦形陶瓷器 古代瓷器欣赏 古代动物瓷器

2020-05-26

中国古代葫芦形陶瓷器。

我国用烛照明的历史十分悠久。《楚辞》:“室中之观多珍怪,兰膏明烛华容备。”战国秦汉时已有各式精致的铜烛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制瓷业的发展,开始用瓷烛台。瓷烛台中,借用动物的造型设计是一种常见的手法。从考古发掘出土器物来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狮形烛台、羊型烛台和骑兽俑烛台等。唐代烛台仍以陶瓷材质为主流。

1973年镇江丹徒县华墅公社西晋墓出土的越窑青釉狮形烛台(图1),高9.3厘米,长12.5厘米。张口,露齿,垂须,四肢伏地,长尾,背部有管状插孔。背部刻划鬃毛,腹两侧刻划卷毛纹。胎浅灰色,全器施釉,釉层均匀,釉色滋润,透明度高。狮形烛台过去定为“水注”,认为是盛水的文具。1993年南京上湖孙吴墓出土一件狮形烛台,在插管内尚存一截白蜡;1975年绍兴县上游公社长红大队黄公山出土一件南朝时期的狮形烛台,狮首向左上方回顾,尾巴上竖,四肢伏地,背部负方座,座上挑长方形横梁,梁面置并列的三个圆筒形管,管径上大下小,平底,与器腹不通,是用以插烛的烛台,说明这类器物不是水注,而是照明用的烛台。

镇江市演军巷工地唐代地层中出土一件长沙窑青釉褐斑狮形烛台(图2),残高17.5厘米、残长18.4厘米。狮子回首仰视,作蹬伏状,颈系铃,背部为翻唇水盂,尾紧贴于盂腹,内中空。狮身绘条形褐彩。胎灰白色,全器施釉。

1980年镇江市谏壁砖瓦厂东晋墓出土越窑青釉点彩羊形烛台(图3),高14.7厘米,长17厘米。羊作跪伏状,昂首张口,双耳长伸,卷角后弯,下颚 贴塑胡须,臀部上端贴印短尾,头顶有一圆孔,中空,用以插烛。胎灰白色,釉色莹润,眼睛、耳朵、肌肉突出部点有褐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羊形烛台曾被认为是插物的插座,它的造型与河北省满城中山国王刘胜墓出土的铜羊灯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是铜羊灯的羊背可以翻转搁在羊头上作灯盏,瓷羊的额部镂一孔,用以插烛,两者的照明点都在羊头上。

从出土的动物形烛台看,被取象的动物往往都是具有一定的象征寓意的。如狮子的形象来源于佛教,代表着神秘、威猛和勇敢。狮子纹是佛教艺术中常用的题材,其设计的源头,与印度的阿育王石柱有关。孔雀帝国阿育王时期,作为佛教标志的独立石柱之一狮子柱柱头,上刻有覆莲、轮回、狮子、马、牛、象等佛教常用的形象,并以四头狮结顶。同时狮子的形象在古代人们的观念之中是正义的象征,有着避邪的作用。

延伸阅读

古代陶瓷雕塑小动物


动物陶瓷类作品与其它的陶瓷作品相比更具有生活气息。此类陶瓷作品多以小件器物为主,此种形式的作品更贴近古代人们的生活,使得作品更具有生活气息与研究价值。动物陶瓷在唐宋时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走入了广大百姓的家庭。

所谓的动物原型是指在动物陶瓷雕塑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来源,其具体可以划分为家畜、野生动物、升华动物以及神话动物等四种。根据《瓷工手记》中的记载,动物陶瓷的分类大致分为上述的四种,其中家畜以及神话动物最为常见。其中家畜所以民间所饲养的家畜为主,如鸡、鸭、鹅、狗、猪等。人们经常将丰收的喜悦以及对物质的渴望寄托于动物陶瓷之上。而在神话动物的造型设计中,这多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祥瑞的向往。

越窑狗圈

碗型器方口,口沿下两道弦纹,斜鼓腹收于平底,其内堆塑粘烧一只卧犬,犬立耳,鼓目,张口吐舌卧于碗中,上腹部刻划一对翅膀,尾蜷曲。通体施青釉,内外底部皆然,惟内侧少许部位裹釉不匀,露出灰色胎土。此类器形称为狗圈,汉代至两晋皆厚葬,明器多生活写实器物,然此狗圈不同之处在于狗身上再划双翅,应有天狗通灵之意。

西晋 越窑青釉熊灯

该器外塑一跪熊,双目圆睁,大口张开,露出牙齿,上臂高举至耳畔,下肢弯曲呈跪坐状。身体以刻划方式描绘不同部位的不同纹样,或线条,或大小斑点。兽头部留一小孔。整器造型憨态可掬,周身施青釉。

青瓷熊灯

此器中空,以模塑方式以成蹲熊形。此熊身形肥大,圆目翻鼻,头部两侧双耳作孔向上,张口龇牙,左手搭于膝上,右手则弯曲提起,向口中伸送食物,作吃食状,下肢蹲曲。通体饰有纹饰,以扁平电缆表现鬃毛,两腮凹点纹,背部两侧饰对四个对称漩涡纹,下腹亦有漩涡纹及双圈作肚脐。通体施青釉,底部亦挂釉,可清晰见有七个略带褐红的垫烧痕迹。

唐 青釉瑞兽摆件

西晋 越窑青釉蛙形水丞

水丞呈蛙形,肩部饰凸出鼓钉纹,并塑蛙首及四足一尾。蛙首上昂,双目圆瞪。同时施青釉,釉色偏黄。整器造型可爱,憨态可掬。

西晋 越窑辟邪

晋代制瓷技术日渐成熟,此时的器物胎质细腻,釉色莹润,造型十分丰富,香熏、水呈等器物也大量烧制,装饰技法也多种多样,刻划、堆塑等工艺手法日趋成熟,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此件辟邪为狮子状,鬃毛凛凛,双目前视,双耳警觉,牙齿外露,四肢弯曲跪于地,背部置一圆口。

西晋 酱釉兽形水滴

水滴又称砚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具,用于贮水并向砚池内滴水。清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记:「蟾滴、龟滴,由来已久。古者以铜,后世以瓷,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砚滴。」

唐(五代) 邢窑白釉鹦鹉杯

杯呈塑贴鹦鹉形,其翼伸展成杯,小眼尖嘴,双足藏于器内,外翼略有细节,是具像及实用的结合器,混然天成。通体施白釉,莹洁雅致。

五代 越窑秘色鸳鸯水注

唐(五代) 邢窑白釉坐狮

坐狮昂首蹲坐在岩石上,张口吐舌,看似在休息,却仍有戒备的神色。狮背光洁如雪,颈部的鬃毛清楚可见。一耳竖起,一耳垂下。两拨尾巴自然地曲卷着。肢体强壮,脚爪锐利,成功的刻划出狮子的勇健威猛。脚下的岩石凹凸有致。整件作品保存得非常完整。通体施上 白釉,只有底部露出胎色。

唐 三彩瑞兽枕

唐(北宋) 白瓷狮子枕

北宋 耀州窑太师少师盖钮

北宋 耀州窑狮子像

南宋 吉州窑黑釉剔花吉象小瓶

小瓶唇口,短颈,圆肩,足底内凹。瓶通身饰黑釉,外壁两侧分别以剔花手法饰一象,长鼻尖牙,并以褐彩勾画出大象身体皮肤。瓶肩部塑一对带孔小扣,或作系绳所用。此瓶之大象纹饰在吉州窑黑釉剔花器极其稀有,传世品中并未所见。其黑釉凝厚,纹饰朴拙却颇有意趣,独见陶匠之创意及用心。

南宋 吉州窑瑞鹿瓷塑

吉州窑为宋代著名的民间瓷窑,窑址在吉安永和镇,吉安在隋、唐、宋三朝均称吉州,故名。主要烧制日用的瓷器,釉色种类也繁多。此种瓷塑相对少见。此为瑞鹿卧息状,全身点缀褐色斑点。头部雕刻生动,五官、鹿角、鹿耳雕刻清晰,整体身躯憨态可掬,为宋代吉州窑罕见瓷塑精品。

南宋 青白釉双鸟盖盒

盖盒的盖面仿鸟,双鸟首相对,鸟尾对持,彷佛而与攀谈。器盖与器身子母口相合,两盖盒彼此相连。整器施青白釉,造型别具一格。

南宋 青白刻鸳鸯纹盖盒

南宋 青白釉双鸟形盖盒

盖盒为两圆形器身相连,盒盖作双鸡相互对望,头尾方向一致。鸡蛋头冠、尾羽点染褐彩。整器造型小巧,满施青白釉,南宋风格明显,与海上所打捞发掘的南宋沉船遗物风格相近。

南宋(元) 青白釉刻花花卉纹卧狮壶

壶呈球体,上有塑贴卧狮一只,形态生动,其脑门上方有一洞以便注水,其尾曲起成柄,直流上塑贴凤首特征,浅圈足。壶肩饰覆莲花纹,壶身划地,上刻花花卉纹,主次分明,通体施青白釉,止于足处。

南宋(元)青白釉虎形座

白釉屃屃砚滴

砚滴龙头龟身,头仰尾昂,四足而蹬。双目如豆,耳鼻各开双孔,下颚粘烧长须及颈,颈以刀划菱形甲肉。龟壳极为毕肖,每瓣龟甲皆阴刻双棱,一如真龟。全身施白釉,釉色厚润白净,四足露胎,可见细白胎骨,质地颇坚。龙头龟身为龙生九子之赑屃,好负重,多做托碑之石基,如此小件文玩十分少见。元代以来景德镇的白釉瓷器在装饰工艺上比前代更加繁复象生,取材多样而生趣,此即为个中精品。

湖田窑青白瓷螭龙水注

金 磁州窑黄地黑彩虎形小枕

枕作虎状,浅黄色的皮毛之上有酱釉色花斑,头部双目圆睁,大口喷张,四肢俯卧,动态十足。虎形枕为金代比较流行样式,在河南、山西各地窑厂都有生产。此枕尺寸较小,较为少见,其装饰性则大于功能性。

金 磁州窑白地黑花「点绛唇」老虎枕

这件老虎枕的模样十分逗趣。没有猛虎的凶恶可怖,反倒有几分的 憨态。白色平坦的虎背上刻有一阙〈点绛唇〉的词句。枕的两侧分别雕上虎头跟虎尾。枕壁上画着色泽艳丽的虎纹。尾巴顺着老虎的身线,自然地收在腹下,显得温驯可爱。根据民间的传说,老虎枕有驱邪消灾的作用,是极佳的守护神。赏心悦目的老虎枕更是家中最好的摆设。

古代陶瓷雕塑动物欣赏

清代“炉钧釉”器物欣赏


清代“炉钧釉”器物欣赏

清雍正炉钧釉双鳅耳炉

清雍正炉钧釉铺首耳壶

清雍正炉钧釉水丞

清雍正炉钧釉棕式瓶

大清雍正炉钧釉茶壶

雍正款炉钧釉菱花式三足花盆托

清 炉钧釉九芝如意

清代炉钧釉随形笔

清炉钧釉四方水丞

乾隆款炉钧釉双耳三足炉

清乾隆炉钧釉直口瓶

清嘉庆 炉钧釉墩式碗

清同治炉钧釉大盘

民国炉钧釉方盆

文革时期紫砂胎炉钧釉器

清乾隆宜兴紫砂胎炉钧釉茶壶

清乾隆宜兴紫砂胎炉钧釉茶壶

炉钧釉创于清雍正年间,盛行于雍正,乾隆二朝,因低温炉内烧成仿宋钧釉而得知其名。

《南窑笔记》说:“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次之。”《景德镇陶录》亦载,“炉钧釉,色如东窑、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变化过之。”

炉钧釉原本便是仿钧釉器,但没有钧釉色彩那种浓烈的大开大合,而是如小泉柳溪一般,细腻缠绵!炉钧色调丰富,几乎月白、葱翠、钧红、朱砂红等诸色皆备。由于使用了熔块釉,所以光泽性强,外表华美、艳丽。

又据清代阮葵生《茶余客话》云:“近时宜兴砂壶复加饶州之鎏(饶州即景德镇旧称),光彩射人却失去本来面目”,文中所指即炉钧釉。阮葵生,字安莆,又字宝成,号唐山,又作吾山,江苏山阳人(今淮安),乾隆十七年壬申举人,官至刑部右侍郎,著有《七录斋集》。

根据阮葵生生活及成书年代可知,宜兴炉钧釉装饰紫砂茶壶在乾隆朝已有记载,但实际时间可能会更早。

仿钧窑紫红斑所作的低温颜色釉。有“素炉均釉”与“浑炉均釉”两种。素炉均釉面呈蓝绿相间的麻点纹,在素坯上底喷翡翠(以氧化铜着色的粉彩颜料),面喷广翠(以氧化钴着色的粉彩颜料)。浑炉均釉面呈红绿相间的麻点纹(红釉以胶体金着色)。800℃左右烧成。以清雍正、乾隆时期景德镇制品最精。 釉中含有粉剂,故而釉厚不透明。釉面均开细小纹片,其结晶呈色多种,深浅不一,有红,兰,紫,绿,月白等色(如同有铅器表面的反射光泽)并熔于一体。在器物釉面上形成长短不一的垂流条纹,有的弯曲,有的垂直,还有的似山岚云气与斑点交混在一起,布满器身。如同五彩缤纷的孔雀尾羽一样,整齐美丽。釉中的红色并不太艳,红中泛紫,犹如刚成熟的高粱穗色。兰釉则如水波状,雍正年间的炉均釉基本上都保持这一特征。

古代瓷器:古代陶瓷雕塑小动物


所谓的动物原型是指在动物陶瓷雕塑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来源,其具体可以划分为家畜、野生动物、升华动物以及神话动物等四种。根据《瓷工手记》中的记载,动物陶瓷的分类大致分为上述的四种,其中家畜以及神话动物最为常见。其中家畜所以民间所饲养的家畜为主,如鸡、鸭、鹅、狗、猪等。人们经常将丰收的喜悦以及对物质的渴望寄托于动物陶瓷之上。而在神话动物的造型设计中,这多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祥瑞的向往。

越窑狗圈

碗型器方口,口沿下两道弦纹,斜鼓腹收于平底,其内堆塑粘烧一只卧犬,犬立耳,鼓目,张口吐舌卧于碗中,上腹部刻划一对翅膀,尾蜷曲。通体施青釉,内外底部皆然,惟内侧少许部位裹釉不匀,露出灰色胎土。此类器形称为狗圈,汉代至两晋皆厚葬,明器多生活写实器物,然此狗圈不同之处在于狗身上再划双翅,应有天狗通灵之意。

西晋越窑青釉熊灯

该器外塑一跪熊,双目圆睁,大口张开,露出牙齿,上臂高举至耳畔,下肢弯曲呈跪坐状。身体以刻划方式描绘不同部位的不同纹样,或线条,或大小斑点。兽头部留一小孔。整器造型憨态可掬,周身施青釉。

青瓷熊灯

此器中空,以模塑方式以成蹲熊形。此熊身形肥大,圆目翻鼻,头部两侧双耳作孔向上,张口龇牙,左手搭于膝上,右手则弯曲提起,向口中伸送食物,作吃食状,下肢蹲曲。通体饰有纹饰,以扁平电缆表现鬃毛,两腮凹点纹,背部两侧饰对四个对称漩涡纹,下腹亦有漩涡纹及双圈作肚脐。通体施青釉,底部亦挂釉,可清晰见有七个略带褐红的垫烧痕迹。

唐青釉瑞兽摆件

西晋越窑青釉蛙形水丞

水丞呈蛙形,肩部饰凸出鼓钉纹,并塑蛙首及四足一尾。蛙首上昂,双目圆瞪。同时施青釉,釉色偏黄。整器造型可爱,憨态可掬。

西晋越窑辟邪

晋代制瓷技术日渐成熟,此时的器物胎质细腻,釉色莹润,造型十分丰富,香熏、水呈等器物也大量烧制,装饰技法也多种多样,刻划、堆塑等工艺手法日趋成熟,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此件辟邪为狮子状,鬃毛凛凛,双目前视,双耳警觉,牙齿外露,四肢弯曲跪于地,背部置一圆口。

西晋酱釉兽形水滴

水滴又称砚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具,用于贮水并向砚池内滴水。清人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记:「蟾滴、龟滴,由来已久。古者以铜,后世以瓷,凡作物形而贮水不多则名曰砚滴。」

唐邢窑白釉鹦鹉杯

杯呈塑贴鹦鹉形,其翼伸展成杯,小眼尖嘴,双足藏于器内,外翼略有细节,是具像及实用的结合器,混然天成。通体施白釉,莹洁雅致。

五代越窑秘色鸳鸯水注

123下一页

康熙釉下三彩瓷欣赏


釉下三彩,又称釉里三彩或釉里三色,是清康熙朝创烧的新品种,集青花、釉里红、豆青三种釉下彩技法于同一器身,先在素胎上刻划花纹再加彩提亮,故烧成后纹饰清晰,富有立体感。

康熙一朝瓷业精进,上承朱明诸窑菁华,下启雍干御瓷之先声,是为中国陶瓷史上官民窑业全面辉煌的时期,其间发明创新甚多,特别康熙十九年之后有清一代官窑重新恢复,在能工巧匠的诸多努力之下,窑业技术高超,许多旷世名品遂应运而生。釉下三彩则是当中著名的一例。

在工艺上,它是对元代青花釉里红瓷器的突破,通过在钴蓝和铜红以外添加了一种豆青色,增强了器物的色彩层次。釉下三彩瓷器,纹饰部分一般先以剔地法雕出轮廓,再上色,往往主题纹饰用青花、釉里红来表现,辅助纹饰中施豆青釉。

在釉里三彩器中,价位的也是康熙时期所烧造的。釉下三彩是在瓷坯上以蓝、红、豆青三色描绘图案,然后吹上白釉,入窑高温烧造而成。

但青花以钴为着色剂,釉里红以铜为着色剂,豆青则以铁为着色剂,因三种彩料对温度及气氛要求不同,而使其烧制成功极为不易。

钴料的发色如果要达到理想效果,温度需要控制在1300度左右,铜红要1200度才能达到艳丽,豆青的颜色大致在1000度左右。不同温度下的三种颜色,需要一次性烧成,而发色要达到理想的效果,极为困难复杂。

并且这三种颜色不是平涂的,是在素坯上先薄意雕刻,把纹饰雕出来,所以它在烧造之前,比普通的瓷器,例如青花瓷器,釉里红瓷器又多增加了一道工艺。清代康熙釉下三彩因烧造成本和技术难度极大,故烧造量并不大,传世品更是少见,而采用高浮雕刻手法的更是极其罕见。

清康熙时烧造量不大,传世品更是极为少见。自1996年以来,近十几年中国拍卖行所成交的康熙釉下三彩瓷器不足四十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