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古代瓷器 >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 导航 >

富有契丹民族特色的辽代瓷器

富有契丹民族特色的辽代瓷器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瓷器的化学金的鉴别 古代的瓷器

2020-05-26

古代的瓷器的名字。

辽代瓷器造型博采众长,各类釉色兼具,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主要烧造产品有白瓷、黑瓷、辽三彩等。白瓷是辽代一种非常重要的瓷器,它源于中原地区,与北方的形窑定窑磁州窑有着密切的关系,加之契丹族有尚白的习俗,故白釉瓷器在辽地得以迅速发展。辽三彩是承袭唐三彩传统的一种低温釉陶,又有创新和发展,通常用黄绿白三色组成明丽的色调,独具契丹民族风格,唐三彩用作明器,而辽三彩多为实用器。

三彩香薰 辽 高8.7厘米

熏香用具,形制源于唐代金银器--香球,其内放置香料,点燃后香气袅袅,养神怡心。此香薰造型别致,镂空与贴塑完美结合,工艺精湛,体现了契丹贵族对唐宋生活方式的向往与仿效。

人首鱼龙形白瓷水注 辽 高16厘米

研墨时可以装水、滴水的文房用具,整体造型为一个摩羯,壶身为鱼形,双鸟翼,人首为一少女头像,双手捧一个螭形短注,融合人、鱼、龙、鸟、螭等动物造型于一体,构思巧妙,造型独特,是辽瓷中的精品,经常代表契丹文物形象出现在书刊中。

三彩套盒 辽

宴饮或祭祀中盛放菜肴果品的常用器皿。瓷质套盒最早出现于五代,由多层漆奁演变而来,此盒每层由莲瓣形浅盘和底座组成,子母扣,层层相扣,十分精巧,通体施黄釉,外壁浮雕牡丹花叶,花施白釉,叶施绿釉,色调独特,是辽代晚期三彩器之精品。

摩羯形三彩陶壶 辽 高22厘米

盛水、酒、奶等液体的容器,整体造型为莲花托起以个展翅跳跃的摩羯,壶与摩羯融为一体,巧若天成,摩羯口里含着一圆珠,珠孔为流,兽角后游注水口,翼和尾之间以梁相连为执手,通体施黄绿白三色釉,为辽三彩中罕见的精品。

八角形三彩砚 辽 文房用具

整体为八角形,辽地冬季寒冷,为防止墨汁冰冻,底座可置炭火以保温。

三彩釉印花游鱼海棠式长盘 辽 1959年内蒙古宁城辽墓出土

三彩釉印牡丹纹盘 辽

定窑酱釉印花盏 辽 高5.7厘米 内蒙古辽墓出土

茶盏,通体施酱釉,内壁六等分模印折枝花卉,内底印一朵牡丹花。 定窑以烧制白瓷为主,仅少量烧制其它颜色釉瓷,故这款酱釉瓷极为名贵。契丹贵族尚团茶,故茶盏口大底小,大口可以容纳更多汤花,小底正与茶团相合。

白釉盘口穿带瓶 辽 口径12.8厘米 高37厘米 内蒙古赤峰耶律羽之墓出土

此瓶是盛酒、奶的容器,比例恰当,浑然天成,是迄今出土的最大的穿带瓶。 穿带瓶是契丹民族游牧时域马背上携带的盛器,最大的特点是两侧肩部与腹部有对称的桥形穿钮和竖直的凹槽,均为牢固系带而设计,方便背负,反映了辽瓷在追求美的同时,非常注重附加实用装饰。

黄釉盘口穿带瓶 唐 高31厘米

此瓶造型纹饰继承中原汉文化,又融合了契丹民族独创的凤首盘口瓶风格,兼容并蓄,风格独具。契丹人以黄金为贵,为美,并将这种观念反映在瓷器上,故黄釉陶瓷精品时有出土。

定窑白瓷瓜棱形注壶 辽 通高12厘米

定窑常见酒器,构思巧妙,壶顶上堆塑绳状提梁,身上堆塑缠枝牡丹花叶纹,花叶疏朗,以线刻刻出叶脉纹,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定窑烧制的瓷器被视为陶瓷艺术的珍品,为契丹人所喜爱。

白瓷注壶 温碗 辽 高22厘米

注壶和温碗成套使用,注壶盛酒,温碗温酒,注壶和温碗皆为白色胎,外施白釉,装饰剔花莲瓣纹,这套酒具是辽代中期白釉瓷器的精品,也是契丹贵族结束游牧、追求生活品质的见证。

白瓷提梁鸡冠壶 辽 高30厘米 内蒙古赤峰耶律羽之墓出土

辽代早期产品,辽代早期有不少白釉皮囊壶,这与契丹族“青牛白马”的古老传说有关,相传契丹男性始祖以白马为图腾,两外也与烧造精美白瓷的定窑有关,辽军曾数度占领定州,俘工匠北上制瓷。

辽代皮囊形陶瓷壶是辽代最有草原特色的器物,其造型来自游牧民族所使用的皮囊,因为早期皮囊壶上部饰有鸡冠状孔鼻,又名“鸡冠壶”,辽早期的鸡冠壶较多的保留了皮囊的样子,装饰简朴,形状浑圆,壶面上有仿皮子缝制的突棱、皮绳、皮扣合缝线等纹饰,自中期开始,壶身变得较为瘦长,底部有了圈足,便于放置在平面上,到了晚期,壶身更为瘦长,已经不具有皮囊样式,从皮囊壶的演变,可以看出契丹人从游牧向定居转化的进程。

白釉鸡冠壶 辽

此壶为鸡冠壶的一种形式,因形似马镫,也有人称为马镫壶,辽代瓷器常常出现表现出适合于契丹游牧民族生活的特征,这些器物便于携带,适于骑马射猎生活需要。

酱黄釉马镫壶 北京通州出土

黄釉鸡冠壶

褐釉鸡冠壶 辽

酱釉犼纽盖鸡冠壶 辽 北京顺义辽墓出土

绿釉鸡冠壶

三彩釉鸡冠壶 辽

黄釉迦陵频伽纹皮囊壶 辽 高22厘米

提梁式皮囊壶,壶身饰人首鸟身的双头“迦陵频伽”,迦陵频伽是佛教世界中的妙音鸟,歌声婉转动听,双头迦陵频伽是唐人的创新,契丹也采用此形象来装饰本民族特有的皮囊壶。

绿釉提梁皮囊壶 辽 高29厘米

绞索式提梁壶,辽代中期产品。绿色是草原的颜色,绿釉陶瓷也为契丹所常用,此器物即是一件颇具契丹特色的瓷器。

绿釉皮囊壶 辽 高31厘米

孔鼻式皮囊壶,壶身刻划卷草纹,质朴简洁。

绿釉“杜家”款缨络纹净瓶 辽 北京密云冶仙塔基出土

瓶身上是有7处莲花叶瓣,还有杜家2个字铭,釉色翠绿,间或泛出葱白,无论是釉色釉质还是造型都极为精美,是少见的瓷器精品。

净瓶为佛教用器,源于印度,僧侣游方时可以随身携带用以贮水或净手,净瓶一般从肩部注水,从长长的管流中倒出,瓷质净瓶流行于唐宋和辽代。

黄釉凤首瓶 辽 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藏

颈部为鸡头的样式,承托了一个小盘,鼓圆腹,整体造型美观大方。

龙泉务窑白釉刻菊莲纹葫芦式执壶 辽 北京丰台辽墓出土

龙泉务窑遗址在北京门头沟区,是契丹王朝在北京的瓷器烧造中心,以烧白瓷为主。

白釉刻双凤纹盒 辽

缸瓦窑白釉刻莲瓣纹瓶

黄釉龙柄洗北京阜成门外出土

缸瓦窑白釉剔花填黑梅瓶 辽

梅瓶造型出现于北宋,称为经瓶,为盛酒器,以其挺拔优美的造型流行于宋元明清,清代多用作陈设器或插花,因瓶口较小仅可插梅枝,称为梅瓶。

绿釉凤首瓶

黄釉长颈瓶

玳瑁釉瓷枕 辽

龙泉务窑三彩菩萨像 辽 北京门头沟龙泉务窑址出土

辽三彩是受唐三彩的影响而产生的,多用黄绿白三色釉,此菩萨像头戴花蔓冠,胸前饰有璎珞,腰间有蝴蝶结,通体施黄绿琉璃釉,明亮光润。

灰绿釉鸡腿瓶

“鸡腿瓶”是契丹民族典型的陶瓷器物造型之一,形似鸡腿。 “鸡腿瓶”因其腹部长形如鸡腿而得名,是契丹民族习用的贮酒工具。通常在贮酒时,它们的下半部被掩埋于地下,这样做既可以保证酒的质量;又能保持器物的平衡稳定。

编辑推荐

独具特色的辽代契丹瓷器


契丹族是古代北方民族鲜卑族的后裔,晋末始称契丹。南北朝以来,契丹在今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流域一带游牧,与中原的关系逐渐密切。

唐朝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并任契丹首领为都督。唐朝后期,契丹已成为我国北方民族中最强大的一支。唐末,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及邻近各部,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西元916年)建立了辽朝,遂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

随著契丹人由畜牧、渔猎生产为主转向以农业、畜牧业生产为主,由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手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在手工业中,制瓷业则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唐、五代以来,在我国北方的邢(今河北邢台市)、磁(今河北磁县)、定三州内,先后出现了制瓷业。定州在最北方,与辽接近。辽代的手工业各部门主要是由战争中俘获来的汉人和渤海人发展起来的,辽代的制瓷业当然也不例外。

据《辽史》记载,从太祖至世宗这一期间,辽对定州曾进行多次的掠夺。而定州所属的曲阳县境,是定窑窑址所在地。所以辽代制瓷的工匠,大多是来源于中原的磁窑镇和定州的定窑。

契丹人在其未立国以前,主要是以游牧、渔猪为业,瓷业是没有根基的。辽的瓷业成就主要是华北地区汉族烧瓷工人的贡献。辽瓷以富有游牧民族特色的皮囊壶(因形如鸡冠,又称鸡冠壶)、鸡腿瓶的造型而闻名于世,并且受到收藏者的珍爱。辽瓷除了某些器物造型特异,烧瓷品系与工艺也大体与华北白瓷系统诸民窑相同。

辽在历史上不停侵犯北宋国土,为什麽?穷,国土上没什麽资源,北宋生活得好,他光瞧着不行,得过来拿点儿,所以辽多次进犯北宋。北宋重要的北方窑口定窑,在定州这个地方,曾在宋跟辽的拉锯战中五易其手。辽人看到雪白的白瓷,垂涎三尺。定窑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商品。

天显三年(西元928年),辽兵又一次攻下定州,在那儿待了八个多月,很长的时间。八个月的时间足以把这个地方的经济以及生产情况瞭解透彻。辽国当时急需这些人才,不排除一种可能,就是把这些人才带走了。所以辽代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瓷器叫“辽白瓷”,非常白,与定窑白瓷非常像,不是专业人员,几乎不能区分。

辽代瓷器的产生,跟当时辽和北宋之间订立澶渊之盟有关系。西元1004年,即景德元年,这一年签订的澶渊之盟,辽国得了便宜,坐享岁贡,每年宋朝政府该给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该给多少东西就给多少东西。这个大的政治前提的出现,为瓷器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生产基础,辽代的瓷器也得以发展。今天能够发掘出来的辽代的瓷窑大约有七座,离北京最近的一座就在北京门头沟。

辽代瓷器中有三彩器。宋代也有三彩,受唐三彩影响。辽三彩跟宋三彩之间,可能相互都有影响。辽代瓷器中还有一种很特殊的瓷器,方盘,方形的盘子。瓷器一般都是圆的,上转盘一拉就圆了,方的反而不好做。那辽瓷为什麽做成方的呢?因为辽在历史上都是用木头盘,木头做成圆的麻烦,做成方的简单。所以当用陶瓷做的时候,还是沿袭旧制,也做成方的了。

辽代陶瓷器製作基本承袭唐代陶瓷工艺,有些器形具有契丹族的民族特色,如鸡冠壶、长颈瓶、凤首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花式长盘,注壶等。

器物造型有其独创的风格,如凤首瓶、长颈瓶、鸡腿坛和鸡冠壶等,都是中原地区所罕见。有些品种的造型来自契丹族传统的皮容器和木容器,如鸡冠壶造型具有明显的皮革容器的痕迹,有的甚至把皮条、皮扣、皮雕花、皮绳环梁都一一表现出来,清楚地保留的游猎生活的形迹。

辽瓷,是我国古代陶瓷史上一朵意蕴迷人的奇葩。它是辽代在继承唐朝的传统技术,吸收五代和北宋中原地区的新工艺的基础上又发展创新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陶瓷。其白山黑水般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游牧民族特点,反映了古代契丹族勇猛、刚烈、彪悍的部族气质,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凝聚和缩影。在契丹人的祖居之地——辽河源头老哈河(土河)流域,近些年来,零散地出土过许多精美的辽瓷。

这些瓷器当年都是披髮左衽的契丹人在这片土地上简朴生活的普通拥有。千百年后被农人在民间偶然遇到并挖掘。当上世纪八十年代文保部门搞文物普查,到老哈河流域各个小村徵集文物,人们纷纷把这些宝贝拿了出来。杯盘碗盏、碟盆盂盒、壶瓶坛罐……这数百件精美的辽瓷,数以千计的辽瓷残品和标本,演示过当年辽代一幅多麽立体而又庞杂的社会生活图景啊!

不管是装酒,盛水,储存马奶和牛乳,还是用作餐饮,那些茶、绿、黄、褐、青、白和三彩等器形纹饰繁杂、颜色用途不一的瓷器,都曾在各自的位置上富有灵性地陪伴过人们的生活。可以想像,当一个弥漫著水汽的早晨悄然来临,土河居民的日子也静静绽放在毡帐内外的瓷光之中;健美的契丹女子背起长颈瓶到河边取水,闪烁不息的水波漫过瓶沿,溅湿了古代的一片阳光;打猎男子背起箭囊跨马而去,背上斜背的那只装满了水的鸡冠壶格外耀眼;一大户人家的毡帐裡,一男侍已立身恭候在陈设有盛满食物的桌旁,等候主人到来,桌上的盛食器品类上乘,釉色簇新。

辽代瓷器可分两大类,即中原类和契丹类。

中原类型的瓷器有从北方流如契丹的,也有北宋工匠流落到辽地后在当地烧造的。

契丹类型的瓷器胎稍厚,釉质略粗,呈牙白色,多光素无纹。契丹类型的瓷器具有本民族的风格,主要器型有:鸡冠壶、长颈瓶、凤首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式盘等。时代越晚,契丹式瓷器越少。鸡冠壶是辽瓷中最有特色的造型,它的原型是契丹族游牧时用以盛水或奶的皮囊壶,最早的鸡冠壶完全模仿皮襄壶,皮革缝製的痕迹很逼真,甚至还堆出皮绳、皮扣;时代越晚,皮囊壶的特征就越少,有些仅成为装饰。

古代瓷器:独具特色的辽代契丹瓷器


契丹族是古代北方民族鲜卑族的后裔,晋末始称契丹。南北朝以来,契丹在今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流域一带游牧,与中原的关系逐渐密切。

唐朝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并任契丹首领为都督。唐朝后期,契丹已成为我国北方民族中最强大的一支。唐末,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及邻近各部,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西元916年)建立了辽朝,遂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

随著契丹人由畜牧、渔猎生产为主转向以农业、畜牧业生产为主,由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手工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在手工业中,制瓷业则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唐、五代以来,在我国北方的邢(今河北邢台市)、磁(今河北磁县)、定三州内,先后出现了制瓷业。定州在最北方,与辽接近。辽代的手工业各部门主要是由战争中俘获来的汉人和渤海人发展起来的,辽代的制瓷业当然也不例外。

据《辽史》记载,从太祖至世宗这一期间,辽对定州曾进行多次的掠夺。而定州所属的曲阳县境,是定窑窑址所在地。所以辽代制瓷的工匠,大多是来源于中原的磁窑镇和定州的定窑。

契丹人在其未立国以前,主要是以游牧、渔猪为业,瓷业是没有根基的。辽的瓷业成就主要是华北地区汉族烧瓷工人的贡献。辽瓷以富有游牧民族特色的皮囊壶(因形如鸡冠,又称鸡冠壶)、鸡腿瓶的造型而闻名于世,并且受到收藏者的珍爱。辽瓷除了某些器物造型特异,烧瓷品系与工艺也大体与华北白瓷系统诸民窑相同。

辽在历史上不停侵犯北宋国土,为什麽?穷,国土上没什麽资源,北宋生活得好,他光瞧着不行,得过来拿点儿,所以辽多次进犯北宋。北宋重要的北方窑口定窑,在定州这个地方,曾在宋跟辽的拉锯战中五易其手。辽人看到雪白的白瓷,垂涎三尺。定窑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商品。

天显三年(西元928年),辽兵又一次攻下定州,在那儿待了八个多月,很长的时间。八个月的时间足以把这个地方的经济以及生产情况瞭解透彻。辽国当时急需这些人才,不排除一种可能,就是把这些人才带走了。所以辽代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瓷器叫辽白瓷,非常白,与定窑白瓷非常像,不是专业人员,几乎不能区分。

辽代瓷器的产生,跟当时辽和北宋之间订立澶渊之盟有关系。西元1004年,即景德元年,这一年签订的澶渊之盟,辽国得了便宜,坐享岁贡,每年宋朝政府该给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该给多少东西就给多少东西。这个大的政治前提的出现,为瓷器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生产基础,辽代的瓷器也得以发展。今天能够发掘出来的辽代的瓷窑大约有七座,离北京最近的一座就在北京门头沟。

辽代瓷器中有三彩器。宋代也有三彩,受唐三彩影响。辽三彩跟宋三彩之间,可能相互都有影响。辽代瓷器中还有一种很特殊的瓷器,方盘,方形的盘子。瓷器一般都是圆的,上转盘一拉就圆了,方的反而不好做。那辽瓷为什麽做成方的呢?因为辽在历史上都是用木头盘,木头做成圆的麻烦,做成方的简单。所以当用陶瓷做的时候,还是沿袭旧制,也做成方的了。

辽代陶瓷器製作基本承袭唐代陶瓷工艺,有些器形具有契丹族的民族特色,如鸡冠壶、长颈瓶、凤首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花式长盘,注壶等。

器物造型有其独创的风格,如凤首瓶、长颈瓶、鸡腿坛和鸡冠壶等,都是中原地区所罕见。有些品种的造型来自契丹族传统的皮容器和木容器,如鸡冠壶造型具有明显的皮革容器的痕迹,有的甚至把皮条、皮扣、皮雕花、皮绳环梁都一一表现出来,清楚地保留的游猎生活的形迹。

辽瓷,是我国古代陶瓷史上一朵意蕴迷人的奇葩。它是辽代在继承唐朝的传统技术,吸收五代和北宋中原地区的新工艺的基础上又发展创新的一种独具特色的陶瓷。其白山黑水般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游牧民族特点,反映了古代契丹族勇猛、刚烈、彪悍的部族气质,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凝聚和缩影。在契丹人的祖居之地辽河源头老哈河(土河)流域,近些年来,零散地出土过许多精美的辽瓷。

这些瓷器当年都是披髮左衽的契丹人在这片土地上简朴生活的普通拥有。千百年后被农人在民间偶然遇到并挖掘。当上世纪八十年代文保部门搞文物普查,到老哈河流域各个小村徵集文物,人们纷纷把这些宝贝拿了出来。杯盘碗盏、碟盆盂盒、壶瓶坛罐这数百件精美的辽瓷,数以千计的辽瓷残品和标本,演示过当年辽代一幅多麽立体而又庞杂的社会生活图景啊!

不管是装酒,盛水,储存马奶和牛乳,还是用作餐饮,那些茶、绿、黄、褐、青、白和三彩等器形纹饰繁杂、颜色用途不一的瓷器,都曾在各自的位置上富有灵性地陪伴过人们的生活。可以想像,当一个弥漫著水汽的早晨悄然来临,土河居民的日子也静静绽放在毡帐内外的瓷光之中;健美的契丹女子背起长颈瓶到河边取水,闪烁不息的水波漫过瓶沿,溅湿了古代的一片阳光;打猎男子背起箭囊跨马而去,背上斜背的那只装满了水的鸡冠壶格外耀眼;一大户人家的毡帐裡,一男侍已立身恭候在陈设有盛满食物的桌旁,等候主人到来,桌上的盛食器品类上乘,釉色簇新。

辽代瓷器可分两大类,即中原类和契丹类。

中原类型的瓷器有从北方流如契丹的,也有北宋工匠流落到辽地后在当地烧造的。

契丹类型的瓷器胎稍厚,釉质略粗,呈牙白色,多光素无纹。契丹类型的瓷器具有本民族的风格,主要器型有:鸡冠壶、长颈瓶、凤首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式盘等。时代越晚,契丹式瓷器越少。鸡冠壶是辽瓷中最有特色的造型,它的原型是契丹族游牧时用以盛水或奶的皮囊壶,最早的鸡冠壶完全模仿皮襄壶,皮革缝製的痕迹很逼真,甚至还堆出皮绳、皮扣;时代越晚,皮囊壶的特征就越少,有些仅成为装饰。

古代瓷器:契丹文物精华之辽代瓷器


辽瓷古朴粗犷,自然沉厚,其白山黑水般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游牧民族特点,反映了契丹人勇猛、刚烈、剽悍的气质,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凝聚和缩影。

赤峰,契丹民族的祖居之地和繁华之都,细细品味这些遗落千年的精美瓷器,倾听岁月与辽瓷的交响,似乎找到了与这个铁骑民族隔着时空对话的一个窗口。

辽瓷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与其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有关,契丹人征战中原后,看到精美的青、白瓷器甚是喜欢,但不知道怎样制作。唐五代时期,北方的定州、磁州窑的制瓷业正在发展,而定窑地处最北,近于辽国,又以烧造白瓷盛名。据史料记载,辽军曾数度占领定州,俘工匠北上制瓷。另一方面,澶渊之盟订立后,辽国每年坐享北宋的岁贡,间接促进了辽瓷的发展。

辽代已知的瓷窑共有七处,辽上京、中京地区就有四处,尤以缸瓦窑最为出名。

缸瓦窑位于赤峰市西南60公里,是一座辽代早期官窑,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辽代瓷窑中最大的一个,被誉为千年瓷都。

缸瓦窑制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群山环抱,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煤炭和高岭土,在离窑场10余公里处的松山州还是辽代商贾集散地。这里烧制的器物有效仿中原的杯、碗、盘、碟等日用瓷,也有富有民族特点的鸡腿瓶、皮囊壶等。品种以白釉瓷器为主,单色釉、三彩釉和茶末绿釉次之。

白釉划花凸莲瓣纹瓶

通体施白釉,造型典雅别致,朴素自然。

白釉剔花填黑梅瓶

器形及装饰皆精致优美

白釉划花填黑彩牡丹纹尊、白地黑彩划花牡丹纹罐

绿釉、黄釉皮囊壶。黄釉和绿釉等单色釉器主要以壶、碗、碟、盘为主,色调光艳纯净。

三彩连体鸳鸯。三彩釉器一般为黄、绿、褐三色釉,器类以海棠盘、碟、碗为主,花纹多采用模具印制而成。

辽上京窑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辽上京临潢府故城的皇城内,为辽代晚期的官窑。窑场规模虽不大,但烧制技术已非常成熟、精美,可以看出当时契丹贵族日常使用的瓷器器皿已经很讲究了。

白瓷荷莲碗

白釉刻莲瓣纹盖盒

白釉刻莲瓣纹带盖执壶

除此之外,赤峰辽墓也出土了许多精美的瓷器。辽代瓷器可分两大类,即中原类和契丹类。中原类型的瓷器有从北方流入契丹的,也有北宋工匠流落到辽地后在当地烧造的,多为注壶、温碗、盖罐、盏托、长颈壶等。

契丹类型的瓷器胎稍厚,釉质略粗,器物多具本民族的风格,有鸡冠壶、长颈瓶、凤首壶、穿带壶、鸡腿瓶、海棠式盘等。

白釉盘口穿带瓶出土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

这是迄今出土的最大的穿带瓶。穿带瓶是契丹民族游牧时,于马背上携带的盛器,最大的特点是两侧肩部与腹部有对称的桥形穿钮和竖直的凹槽,均为牢固系带而设计,方便背负,反映了辽瓷在追求美的同时,非常注重附加实用装饰。

白瓷提梁鸡冠壶出土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

鸡冠壶是辽代最具草原特色的器物。早期的鸡冠壶较多地保留了皮囊的样子,装饰简朴,形状浑圆,壶面上有仿皮子缝制的皮绳、皮扣合缝线等纹饰;自中期开始,壶身变得较为瘦长,底部有了圈足,便于放置在平面上;到了晚期,壶身更为瘦长,已经不具有皮囊样式,从皮囊壶的演变,可以看出契丹人从游牧向定居转化的进程。

金釦花口白瓷盘出土于赤峰市松山区大营子

口沿及圈足皆镶金边,有金镶玉之感,尊贵雅致,匠心独具。据推测,此盘应是中原皇帝赠予契丹皇室的珍贵礼物。

绿釉印花海棠盘出土于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

盘面施绿色釉,宽平沿,浅腹平底,呈八曲海棠花形。盘内印有流水落花,口沿印缠枝纹。

白釉刻花绿彩洗

洗为粉红色瓷胎,施白釉。敞口,卷沿,假圈足。用划花技法在洗内底中央制作一株牡丹图。花上施绿彩,点饰花蕊。

白釉剔花洗

洗为青灰色瓷胎,化妆土罩透明釉。七曲花口,圈足。内壁剔出一圈牡丹花瓣纹,洗心剔出牡丹花蕊纹。

印花紫定瓷碗出土于敖汉旗牛古吐乡

紫釉,胎较薄,碗内壁为模压凸花。底部为牡丹花,壁分六格,每格为一花卉,有月季、牵牛花、菊花等。

鸳鸯形三彩壶出土于赤峰市松山区

三彩壶为浅褐色瓷胎,上覆一层化妆土,分施黄、白、绿三彩釉。鸳鸯背上有花形壶口,壶口下部以弧形水波纹柄与鸳鸯尾部相接,鸳鸯喙部为流口。

三彩套盒出土于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营子

此盒每层由莲瓣形浅盘和底座组成,子母扣,层层相扣,十分精巧,是辽晚期三彩器之精品。

人首摩羯形壶出土于赤峰市巴林左旗

研墨时用以装水、滴水的文房用具。通体白釉。整体造型为一摩羯,融合人、鱼、龙、鸟等动物造型于一体,构思巧妙,是辽瓷中的精品。

面对穿越时空、静置眼前的这些辽代精美瓷器,想必你还意犹未尽,更多有趣的辽代历史文化、人文风情,亟待你去探寻、品味。

契丹族的特色器具——鸡冠壶


褐釉瓷马镫壶 辽(公元916年—1125年),1956年北京复兴门外出土。此壶为扁体双孔壶,胎质粗硬、坚致,遍施褐色釉,晶莹光亮,壶身边缘堆塑泥条以仿造皮革接缝,并装饰以清晰逼真的针脚纹,形如皮囊,极具游牧民族特色。

绿釉皮囊壶 辽(公元916年—1125年),绿色是草原的颜色,绿釉陶瓷也为契丹所常用,此器物是一件颇具契丹特色的瓷器。

白釉暗花皮囊壶 辽(公元916年—1125年)

在契丹族的特色生活用器中,鸡冠壶是最具契丹族游牧色彩的器物。

鸡冠壶又称“皮囊壶”或“马镫壶”,由契丹族盛水用的皮囊演变而来,伴随着契丹民族的发展历史也不断变换着各种造型。早期的鸡冠壶上部有一个孔,方便系上绳子挂在马上或挎搭在人身上。因为单孔不便固定,逐渐发展成双孔,同时为了防止壶在运动中滚来滚去,壶身下部也从浑圆型演化成了扁平型。

随着城市和农业的发展,契丹族更多地过上定居生活,鸡冠壶不再需要随身携带,而是摆放在家里的常用器皿,因此带提梁的鸡冠壶逐渐取代了带孔的鸡冠壶,而且壶底部多做成圈足,方便放在地上或桌上。

尽管契丹人过上定居生活,他们仍然将鸡冠壶做成逼真的皮囊形状,寄托了他们不忘游牧生活的民族感情。今天我们看到鸡冠壶,自然就会联想到储水的皮囊,想到契丹族马背上的游牧生活……

契丹族的特色器具——鸡冠壶 古代瓷器知识


图1.褐釉瓷马镫壶辽,1956年北京复兴门外出土。此壶为扁体双孔壶,胎质粗硬、坚致,遍施褐色釉,晶莹光亮,壶身边缘堆塑泥条以仿造皮革接缝,并装饰以清晰逼真的针脚纹,形如皮囊,极具游牧民族特色。

图2.绿釉皮囊壶辽,绿色是草原的颜色,绿釉陶瓷也为契丹所常用,此器物是一件颇具契丹特色的瓷器。

图3.白釉暗花皮囊壶辽

在契丹族的特色生活用器中,鸡冠壶是最具契丹族游牧色彩的器物。

鸡冠壶又称皮囊壶或马镫壶,由契丹族盛水用的皮囊演变而来,伴随着契丹民族的发展历史也不断变换着各种造型。早期的鸡冠壶上部有一个孔,方便系上绳子挂在马上或挎搭在人身上。因为单孔不便固定,逐渐发展成双孔,同时为了防止壶在运动中滚来滚去,壶身下部也从浑圆型演化成了扁平型。

随着城市和农业的发展,契丹族更多地过上定居生活,鸡冠壶不再需要随身携带,而是摆放在家里的常用器皿,因此带提梁的鸡冠壶逐渐取代了带孔的鸡冠壶,而且壶底部多做成圈足,方便放在地上或桌上。

尽管契丹人过上定居生活,他们仍然将鸡冠壶做成逼真的皮囊形状,寄托了他们不忘游牧生活的民族感情。今天我们看到鸡冠壶,自然就会联想到储水的皮囊,想到契丹族马背上的游牧生活

辽代瓷器概况


辽在历史上不停侵犯北宋国土的原因是自己国家的贫穷,国土上没什么资源,北宋生活得好,所以辽多次进犯北宋。北宋重要的北方窑口定窑,在定州这个地方,曾在宋跟辽的拉锯战中五易其手。辽人看到雪白的白瓷,垂涎三尺。定窑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商品。天显三年(928),辽兵又一次攻下定州,在那儿待了八个多月,很长的时间。八个月的时间足以把这个地方的经济以及生产情况了解透彻。辽国当时急需这些人才,就是把这些人才带走了。所以辽代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瓷器叫“辽白瓷”,非常白,与定窑白瓷非常像,不是专业人员,几乎不能区分。

辽代瓷器的产生,跟当时辽和北宋之间订立澶渊之盟有关系。公元1004年,即景德元年,这一年签订的澶渊之盟,辽国得了便宜,坐享岁贡,每年宋朝政府该给多少钱就给多少钱,该给多少东西就给多少东西。这个大的政治前提的出现,为中国瓷器奠定了一个非常好的生产基础,辽代的瓷器也得以发展。今天能够发掘出来的辽代的瓷窑大约有七座,离北京最近的一座就在北京门头沟。

辽代瓷器中有三彩器。宋代也有三彩,受唐三彩影响。辽三彩跟宋三彩之间,可能相互都有影响。辽代瓷器中还有一种很特殊的瓷器,方盘,方形的盘子。瓷器一般都是圆的,上转盘一拉就圆了,方的反而不好做。辽瓷做成方的因为是辽在历史上都是用木头盘,木头做成圆的麻烦,做成方的简单。所以当用陶瓷做的时候,还是沿袭旧制,也做成方的了。

辽代瓷器珍品欣赏


绿釉划花单柄壶高14.2cm 口径5cm 足径7.5cm

壶小口内收,壶身为四瓣瓜棱形,肩部一侧置多棱形短流,相对应的另一侧置双股绳形系。壶腹一侧置竹节式横柄,柄端凸起一小纽。肩部饰两道凸弦纹,腹部刻划大小扇形纹,柄与壶身连接处以螺旋形刻划花纹巧加修饰,十分别致。

壶施绿釉,鲜翠欲滴,明亮可鉴。此壶造型、纹饰独特,是辽代早期瓷器中的珍品。

辽瓷的造型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中原形式和契丹形式两大类。中原形式的大都为中原固有的样式,主要有杯、碗、盘、碟、壶、罐、瓶等。属于契丹形式的有长颈瓶、凤首瓶、鸡腿瓶、洗口瓶、鸡冠壶等。随着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两种形式的的品种相互有所借鉴。

三彩鱼形壶高15cm 口径5cm 足径7cm

壶仿鱼形,造型设计巧妙。鱼背部正中为一喇叭状菊瓣花口,一侧为提梁,已残失;鱼嘴为壶流;鱼身、鱼鳍、鱼尾用不同的釉彩装饰并刻划不同的花纹;鱼腹下饰一荷叶,托起鱼体,荷叶下为平底实足。通体施黄、绿、白三色釉。

此壶形体生动,色调淡雅,集模印、堆贴、刻划工艺于一体,是辽代瓷器中之精品。

三彩印花方盘高2cm 口径12cm 足径7.5cm

盘四方花口,口微敞,平底。盘内四面立壁均分饰2开光,每开光内饰花卉1朵,花卉两侧对称饰卷云纹。盘内底四角饰叶纹,底心模印团菊1朵。盘内施黄、绿、白三色釉彩,盘外施半釉。

印花是辽代瓷盘的主要装饰方法,纹饰一般为凸起的阳纹,题材以花卉较为常见,如牡丹、莲花、菊花,亦有印水波游鱼、飞凤、蝴蝶等纹饰者。

白釉刻划花花口注壶高32.8cm 口径8.4cm 足径8.2cm

壶撇口,口呈六瓣花式,长颈,肩部一侧以45°角斜出一流,长圆腹,圈足外撇。颈饰弦纹多道,腹部刻划4朵盛开的鲜花。通体满施白釉。

此壶造型端庄秀丽,颈部弦纹工整,腹部花朵鲜活,刻划线条刚劲有力,图案清晰,为辽代白釉刻花壶中的精品。

辽代瓷器造型基本上是在本民族原有的皮革、金属容器造型的基础上吸收了中原文化后逐渐形成的,民族特征十分鲜明,如鸡冠壶、鸡腿瓶、洗口瓶等。这些器物置于帐中能节省空间,出行则又便于提拿携带,实用性较强。白釉瓷器在辽代较为盛行并具有民族特色,目前已发现龙泉务窑、赤峰缸瓦窑均有烧制。

黄釉凤首瓶高38.1cm 口径9.7cm 足径7.6cm

瓶花口外撇,细长颈,溜肩,长腹,束胫(音jìng),圈足。颈部贴塑一凤头,前有嘴、后有冠,两侧各塑出凤鸟眼、眉、耳。颈部装饰弦纹多道。通体施黄釉,釉内隐现深色的条状与点状斑纹。

此瓶堆塑手法简练,颈部的凤鸟仿佛伸颈敛翼直立,夸张而不失真。釉内隐现深色的条状与点状斑纹虽为釉料不纯所致,但也增加了釉色的美感。

三彩刻花鹭莲纹盘高3.1cm 口径12.2cm 足径7.5cm

盘口呈九瓣菱花形,盘心坦平,浅壁,圈足。盘内三彩釉下有刻划的鹭鸶莲花纹。其做法是先用铁锥在胎上划出图案线条,经素烧以后施以绿釉,再在莲叶上涂葡萄紫色釉,鹭鸶与莲花上涂黄色釉。

此盘暗划之线条流畅自然,以氧化铅为助熔剂的低温黄、绿、紫色釉搭配协调,特别是所用葡萄紫色釉在辽三彩器中极为少见,故此盘是研究辽三彩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