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陶瓷知识 > 瓷器火石红的鉴别方法 > 导航 >

德化窑“孩儿红”的特点及鉴别方法

德化窑“孩儿红”的特点及鉴别方法

瓷器火石红的鉴别方法 瓷器的鉴别方法 汝窑瓷器的鉴别方法

2020-05-26

瓷器火石红的鉴别方法。

德化窑以生产白瓷著称于世,其品质精良是古代其它窑口所不能比拟的,其产品备受世人喜爱,而被称为“中国白”(Blanc de Chine)。明代是德化窑白瓷生产的又一个高峰期,产品以其品质的绝对优势占领国际市场而大量外销。由于原材料配方的不同,使德化窑白瓷产品的质地和釉面色泽效果也不同。在民间叫法和学术上,明代德化窑白瓷被分为“乳白”、“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鹅绒白”等,但在这些白瓷中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瓷种“孩儿红”,它是明代德化窑白瓷中的极品。

“孩儿红”是一种窑变瓷,是器物在高温烧成时由于窑内位置或温度的不同,偶尔创造的一种特殊气氛下产生的窑变。“孩儿红”釉色白中蕴红,器物在光线下肉眼看去就像婴儿粉嫩透红的肌肤。它的珍贵在于一炉中有时在一个角落,只有几个匣钵窑变成功。由此可见,明代德化窑白瓷虽然大量烧制,但“孩儿红”成者却甚少。

笔者在一次对岭兜明代窑址的调查中发现了这种白中蕴红的标本,器型主要有梅花杯、八角杯、龙虎杯、盅、小碟、小碗、水注、小动物等。“孩儿红”是古代一种烧成工艺上无法控制,且要在一定气氛下偶然产生的珍稀瓷种,得者甚少,传世就更少,因而被世界古陶瓷界和收藏界视为稀世珍品中的极品。现在世界上只有少数久负盛名的博物馆才收藏有这种明代德化窑的极品,像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维·阿博物馆、法国的吉美博物馆、德国的德累斯顿收藏馆以及德化窑所在的德化县陶瓷博物馆等。

德化窑“孩儿红”瓷的鉴别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特征:1、该瓷种是中低温陶瓷原材料在特定的氧化气氛下产生的,从考古资料上看,德化窑古代烧氧化焰主要是在元代、明代和清代,尤以明代最为典型。因此,在器物的造型、制作、装饰、烧成等方面就留下了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现代采用的稀土添加着色有很大的差别;2、釉面莹润光亮,器物白中蕴红,在光线下犹如婴儿粉嫩透红的肌肤。

清代康熙以后,随着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德化窑开始大量烧制青花瓷。由于德化白瓷的质地与民间青花画风的有机结合,德化民窑青花瓷备受世人喜爱,几乎所有的窑场都改烧青花瓷,且产品大量外销,德化窑白瓷的名贵瓷种便随之削弱、失传。

taoci52.com编辑推荐

“中国白”之誉的 德化白瓷的特点及鉴别方法


“中国白”原文(blanc de chine)是法国人对明代德化白瓷的赞誉,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瓷器之上品”。德化白瓷因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故有“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在我国白瓷系统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有“东方艺术”之声誉。

福建德化是颇负盛名的地方窑。它的釉色白如凝脂,德化白瓷又称象牙白。近年来,德化白瓷拍卖行情看好。

瓷塑是德化瓷中最著名的制品,明代时就有著名艺人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等人。如骑狮观音塑像的釉色洁白、细腻,观音的塑造清秀俊逸、超凡脱俗。作者将观音的外观形象美和内在的气质美都表露无遗,是德化窑传世雕塑中较为难得的珍品。德化白瓷早于明清时期就以其特有“象牙白”、“中国白”闻名中外。

德化白瓷与其他窑口白瓷的异同及特点

明代德化白瓷有其独特的风格,它不仅与唐、宋时代其他地区的白瓷不同,而且与景德镇同时期生产的白瓷也异样。它们之间不同点主要有:

(1)瓷胎致密,透光极其良好,为唐宋其他地区白瓷所不及。唐宋北方白瓷,是用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粘土烧制的,粘土内含助熔物质少,故器胎不够致密,透光度较差。而德化白瓷则用氧化钾,含量高达6%,烧成后玻璃质较多,因而它的瓷胎致密,透光度特别良好。

(2)从釉面上看,德化白釉为纯白釉,而北方唐宋时代的白瓷釉则泛淡黄色。元、明时代景德镇生产的白瓷却白里微微泛青,与德化白瓷有明显的区别。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不仅与原料的化学组成,特别是氧化铁、氧化钛的含量有关,也与烧成气氛的性质有关。北方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tio、aio含量比较高,烧成时采用氧化气氛,故瓷器呈现白中泛黄的色调;景德镇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fe、tio、aio含量均较适中,烧成时采用还原气氛,故瓷器呈现白里泛青的色调;德化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的feo含量特别高,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所以德化白瓷就比唐宋北方白瓷和景德镇同期生产的白瓷釉色更纯净。从外观上看,明代德化白瓷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少女白”之称。流传欧洲后,外国人又称之为“鹅绒白”。直到现在,法国人还以“中国白”直呼德化窑白瓷。 字串8

德化窑白瓷器的鉴定,一般应掌握以下五个要领:

(1)目视表面观察:明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红,犹如东方少女之脸白中泛红;明代中期釉面白中微泛牙黄,犹如成年象之牙,泛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牙白,犹如猪油凝固时之白。

(2)迎光透视观察:明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粉红或肉红色。明代中期胎色白中泛肉红或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牙黄或牙白色。当然,迎光透视观察各个时期所显颜色,也会因作品的厚薄、配料的微少差异,以及烧制时温度控制的微小差别而出现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凡古代德化白瓷或青花瓷,不管其厚薄,迎光或灯光透视全部均应透光,如不透光就是赝品。这是判定真伪德化瓷器的一项重要依据。

(3)釉面光亮度观察:仿品釉面一般光泽度过亮,给人以刺眼感觉。真品釉面温润弱光。 字串4

(4)从制作工艺上观察:仿品一般为模型注浆后分段安装而成,判定时应注意:由于采用注浆成形工艺,故器内会出现瓷浆流动纹路,一般成垂直状,且胎体薄而轻,釉呈奶白色,用放大镜观察一般有气泡,无真品腴润悦目之特征。在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上,造型往往千篇一律,犹如印刷制品,给人之感觉是过于规正、死板、毫无生机。真品则为手工捏塑堆贴。在捏界面处一般都留有手工捏制的痕迹。对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造型仔细观察时,一般都有细微变化,正是这种微小的差异,它既能反映出作品的真实性,同时也更显示其自然和灵气。

(5)从易损的部位上观察:真品在长期收藏过程中,如手指、衣纹、珠粒、牙齿等,尤以精细易损部份常出现的折断、损伤甚至脱落现象,这些伤痕均应为旧痕。新仿品则没有这些特征。真品判定一般应掌握以下三个要领:一是看,方法是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易损部位有无断裂痕,界面是否为旧痕。二是闻,方法是把瓷器放在一个无任何异味器皿中一段时间,然后在房间或办公室内确定无风静止的状态下,将器物迅速从器皿中取出的一瞬间,立即用鼻子闻断裂口及其它部位之味道。这种方法至少可以印证以下几个问题:ⅰ、可以判断出断裂缝是用什么粘合剂胶接;ⅱ、根据气味的强弱,可以判定断裂口胶接的大体时间;ⅲ也可以断定除使用各种粘合剂外,还可能使用了哪些化学药剂。三是舔,方法是先刷牙漱口,清除口腔中异味后,在物品的无上釉部分轻轻舔一下,接触面尽能大些,看是否有异味,一般情况是,凡舌头感觉有轻微“麻”之现象,这件物品通常是使用过酸性化学药剂浸泡过。

明代德化窑极品“孩儿红”


德化窑以生产白瓷著称于世,其品质精良是古代其它窑口所不能比拟的,其产品备受世人喜爱,而被称为“中国白(Blanc de China)。明代是德化窑白瓷生产的又一个高峰期,产品以其品质的绝对优势占领国际市场而大量外销。由于原材料配方的不同,使德化窑白瓷产品的质地和釉面色泽效果也不同。在民间叫法和学术上,明代德窑白瓷被分为“乳白”、“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鹅绒白”等,但在这些白瓷中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瓷种“孩儿红”,它是明代德化窑白瓷中的极品。

“孩儿红”是一种窑变瓷,是器物在高温烧成时由于窑内位置或温度的不同,偶尔创造的一种特殊气氛下产生的窑变。“孩儿红”釉色白中蕴红,器物在光线下肉眼看去就像婴儿粉嫩透红的肌肤。它的珍贵在于一炉中有时在一个角落,只有几个匣钵窑变成功。由此可见,明代德化窑白瓷虽然大量烧制,但“孩儿红”成者却甚少。

笔者在一次对岭兜明代窑址的调查中发现了这种白中蕴红的标本,器型主要有梅花杯、八角杯、龙虎杯、盅、小碟、小碗、水注、小动物等。“孩儿红”是古代一种烧成工艺上无法控制,且要在一定气氛下偶然产生的珍稀瓷种,得者甚少,传世就更少,因而被世界古陶瓷界和收藏界视为稀世珍品中的极品。现在世界上只有少数久负盛名的博物馆才收藏有这种明代德化窑的极品,像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维·阿博物馆、法国的吉美博物馆、德国的德累斯顿收藏馆以及德化窑所在的德化县陶瓷博物馆等。

德化窑“孩儿红”瓷的鉴别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特征:1、该瓷种是中低温陶瓷原材料在特定的氧化气氛下产生的,从考古资料上看,德化窑古代烧氧化焰主要是在元代、明代和清代,尤以明代最为典型。因此,在器物的造型、制作、装饰、烧成等方面就留下了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现代采用的稀土添加着色有很大的差别;2、釉面莹润光亮,器物白中蕴红,在光线下犹如婴儿粉嫩透红的肌肤。

清代康熙以后,随着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德化窑开始大量烧制青花瓷。由于德化白瓷的质地与民间青花画风的有机结合,德化民窑青花瓷备受世人喜爱,几乎所有的窑场都改烧青花瓷,且产品大量外销,德化窑白瓷的名贵瓷种便随之削弱、失传。

陶瓷文化:“中国白”之誉的 德化白瓷的特点及鉴别方法


“中国白”原文(blancdechine)是法国人对明代德化白瓷的赞誉,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瓷器之上品”。德化白瓷因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故有“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在我国白瓷系统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有“东方艺术”之声誉。福建德化是颇负盛名的地方窑。它的釉色白如凝脂,德化白瓷又称象牙白。近年来,德化白瓷拍卖行情看好。

瓷塑是德化瓷中最著名的制品,明代时就有著名艺人何朝宗、林朝景、张寿山等人。如骑狮观音塑像的釉色洁白、细腻,观音的塑造清秀俊逸、超凡脱俗。作者将观音的外观形象美和内在的气质美都表露无遗,是德化窑传世雕塑中较为难得的珍品。德化白瓷早于明清时期就以其特有“象牙白”、“中国白”闻名中外。

德化白瓷与其他窑口白瓷的异同及特点

明代德化白瓷有其独特的风格,它不仅与唐、宋时代其他地区的白瓷不同,而且与景德镇同时期生产的白瓷也异样。它们之间不同点主要有:

(1)瓷胎致密,透光极其良好,为唐宋其他地区白瓷所不及。唐宋北方白瓷,是用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粘土烧制的,粘土内含助熔物质少,故器胎不够致密,透光度较差。而德化白瓷则用氧化钾,含量高达6%,烧成后玻璃质较多,因而它的瓷胎致密,透光度特别良好。

(2)从釉面上看,德化白釉为纯白釉,而北方唐宋时代的白瓷釉则泛淡黄色。元、明时代景德镇生产的白瓷却白里微微泛青,与德化白瓷有明显的区别。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不仅与原料的化学组成,特别是氧化铁、氧化钛的含量有关,也与烧成气氛的性质有关。北方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tio、aio含量比较高,烧成时采用氧化气氛,故瓷器呈现白中泛黄的色调;景德镇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fe、tio、aio含量均较适中,烧成时采用还原气氛,故瓷器呈现白里泛青的色调;德化白瓷的特点是胎釉中的feo含量特别高,烧成时采用中性气氛,所以德化白瓷就比唐宋北方白瓷和景德镇同期生产的白瓷釉色更纯净。从外观上看,明代德化白瓷色泽光润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因此有“猪油白”、“象牙白”、“少女白”之称。流传欧洲后,外国人又称之为“鹅绒白”。直到现在,法国人还以“中国白”直呼德化窑白瓷。字串8

德化窑白瓷器的鉴定,一般应掌握以下五个要领:

(1)目视表面观察:明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红,犹如东方少女之脸白中泛红;明代中期釉面白中微泛牙黄,犹如成年象之牙,泛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牙白,犹如猪油凝固时之白。

(2)迎光透视观察:明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粉红或肉红色。明代中期胎色白中泛肉红或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胎色白中泛牙黄或牙白色。当然,迎光透视观察各个时期所显颜色,也会因作品的厚薄、配料的微少差异,以及烧制时温度控制的微小差别而出现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凡古代德化白瓷或青花瓷,不管其厚薄,迎光或灯光透视全部均应透光,如不透光就是赝品。这是判定真伪德化瓷器的一项重要依据。

(3)釉面光亮度观察:仿品釉面一般光泽度过亮,给人以刺眼感觉。真品釉面温润弱光。字串4

(4)从制作工艺上观察:仿品一般为模型注浆后分段安装而成,判定时应注意:由于采用注浆成形工艺,故器内会出现瓷浆流动纹路,一般成垂直状,且胎体薄而轻,釉呈奶白色,用放大镜观察一般有气泡,无真品腴润悦目之特征。在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上,造型往往千篇一律,犹如印刷制品,给人之感觉是过于规正、死板、毫无生机。真品则为手工捏塑堆贴。在捏界面处一般都留有手工捏制的痕迹。对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造型仔细观察时,一般都有细微变化,正是这种微小的差异,它既能反映出作品的真实性,同时也更显示其自然和灵气。

(5)从易损的部位上观察:真品在长期收藏过程中,如手指、衣纹、珠粒、牙齿等,尤以精细易损部份常出现的折断、损伤甚至脱落现象,这些伤痕均应为旧痕。新仿品则没有这些特征。真品判定一般应掌握以下三个要领:一是看,方法是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易损部位有无断裂痕,界面是否为旧痕。二是闻,方法是把瓷器放在一个无任何异味器皿中一段时间,然后在房间或办公室内确定无风静止的状态下,将器物迅速从器皿中取出的一瞬间,立即用鼻子闻断裂口及其它部位之味道。这种方法至少可以印证以下几个问题:ⅰ、可以判断出断裂缝是用什么粘合剂胶接;ⅱ、根据气味的强弱,可以判定断裂口胶接的大体时间;ⅲ也可以断定除使用各种粘合剂外,还可能使用了哪些化学药剂。三是舔,方法是先刷牙漱口,清除口腔中异味后,在物品的无上釉部分轻轻舔一下,接触面尽能大些,看是否有异味,一般情况是,凡舌头感觉有轻微“麻”之现象,这件物品通常是使用过酸性化学药剂浸泡过。

马家窑彩陶鉴别方法


马家窑彩陶鉴别方法,马家窑文化,是存在于约公元前3300到2100间甘肃西部、青海东部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她创造了辉煌的彩陶文化,达到了世界远古彩陶史的顶峰。由于这些遗址与文物于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因此而得名马家窑文化,实际上是马家窑彩陶文化遗址。那么马家窑彩陶鉴别方法是什么呢?

第一、自然草根纹鉴别

彩陶上草根纹多见,这是因为彩陶与各种植物茎根常年在地下共存,年复一年,草根生长的痕迹在彩陶表面留下纹理,并且浸透很深,有压印上去的感觉。有的草根纹已深入胎内,对彩陶的色彩、胎质有所破坏。

伪造草根纹,首先在器表伪造一层土状皮壳,再手工压印草根纹,因此没有深进底胎的感觉,而是轻浮于皮壳之上。如果用水反复冲洗,草根纹会随着伪造皮壳的消溶而脱落。而真品的草根纹形成时间需要千年,不易清除。有的伪造者也将伪品埋在多草地带,经过一段时间草根生长的痕迹也会浮现在器表,但与真品相比,浅显轻浮,没有凹印的力度。所以鉴定此类纹理多以入木三分、犹如凹印其内为标准。当然也有一些形成年限短、草根纹浅浮的彩陶,这多为后期形成,比例很小。此外鉴别这类草根纹要注意它的局部性特点,它的埋放地理环境是否存在草根生长环境,这直接决定着彩陶哪个部位出现草根纹或草根纹的形成数量。

第二、胎质鉴别

早期胎质,因受手工制作或慢轮兼制局限,胎质厚度不均匀(贴敷、捏制、泥条盘制、轮制),器形多不规整,有歪口、左右腹凸起、凹进变形或整体外倾现象,其内胎多见轮行轨迹、手工盘制痕迹,外胎光滑透亮。此外老胎在地下经几千年埋放,其陶质中许多化学物质已经被其他物质吸收,胎质显得疏松、轻盈,有可透性。另外这种现象与原始的用柴火烧制有直接关系。

伪造的新胎给人的感觉首先是胎质光滑、坚硬,陶质密度较高,外观整齐、规整。在重量上比真品沉重,并且其内有高速轮制留下的痕迹。其次表面有伪装白色粉末状或土浆状皮壳。整体迹象,没有几千年的沧桑感,多是现代人高速轮制,煤火、电力高温技术的产品,尽管伪装得很真实,但经仔细辨别我们依然会找出它的破绽。

第三、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鉴别

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在彩陶上的出现,多因彩陶在含碱性、酸性化学物质较严重的地下埋放之故,形成时间长达千年以上,浸蚀从外涉内。反复清洗都会重复出现,只有用利器反复刮取,后用盐酸力口水清洗,方可达到满意的清除效果。

伪造这类皮壳者,多使用农药中的二铵、尿素、化肥或醋类含碱较强物质,再掺上水,进行多日浸泡后也会出现类似状况的皮壳,但存有刺鼻的气味,而真品内含泥土和湿阴造成的地气味,不呛人。此外,选择含碱性较强的阴湿地带,埋下伪品,经多日后也会出现白色粉末状皮壳。两类伪造方法都时间短,浸蚀浮浅,稍加清洗便会清除掉。

第四、合成皮壳(俗称土锈)鉴别

地下潮湿形成的泥浆、土类、沙粒含碱物质合成后浸蚀到彩陶上面,致使彩陶局部表层出现颗粒状皮壳。由于形成时间较长,浸蚀较深,清洗很难,用酸加水反复清除方见底胎和色彩。如不得法会损坏外部绘制的颜色和纹饰。

伪造这类皮壳,多用木胶、乳胶稍加水稀释成浆状,外用不规则的刷子刷上去,内多用灌浆方式以饰其表。这类也分两种,即回窑类和不回窑类。所谓回窑,即色彩与皮壳处理后,再回到高温炉窑内烧制,这样一来,后上的色彩、皮壳坚实牢固,不易清除。而不回窑就是不经过高温炉窑处理,皮壳与色彩易清除。

鉴别此类伪造也不难。首先要知道木胶、乳胶经高温会被吸收或熔化,惟有搅拌的沙土物质尚存,但因没有浸蚀性,清洗两三次很容易掉落。用盐酸加水清洗,可以一次性清除。而不回窑一类用热水清洗就可清除。

第五、色彩鉴别

真品器表与色彩之上的草根纹、白色粉末状或黄土浆状皮壳有浸蚀脱落现象。也有因黄土高原气候干燥,自然保护条件较好,浸蚀现象较少。不过陶器色彩经历几千年沧桑,有陈旧感,色彩毛孔似的、斑点似的脱落到处可见。此外真品多用吸附性较强的矿物质颜料,色彩的脱落会造成底胎脱落现象。

新彩第一感觉是鲜艳,自然脱落现象少见。也有用手工打磨其表制造脱落现象来作旧,但多为通体而做,均匀、呆板如刷墙状,缺少真品自然脱落现象。有的色彩绘制上以后,再通过回窑高温烧制,其彩绘不易脱落。不过用盐酸加水清除的力、法可以解决此难题。色彩的新艳、伪造的外表看上去多不自然,略加分析就会一目了然。也有绘彩后不经回窑处理,颜色多用植物颜料剂,但见热水后即易溶化掉落;也有使用矿物颜料的,但没有经过回窑高温处理,反复冲洗就会出现大面积掉落或完全消融。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对马家窑彩陶鉴别的外表特征进行了分析,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多种现象同时存在,环环相扣,在鉴别时应层层分析,不能固执其一点而辨真伪。

陶瓷文化:六朝青瓷的的特点及鉴别方法


所谓青瓷,其釉是以氧化钙为主要助熔剂的高温石灰釉,这种釉含2%的三氧化二铁,在氧化气氛中烧成时呈青色或青绿色,故称青瓷。青瓷是中国瓷器中最古老的品种,可以说青瓷的起源就是中国瓷器的起源。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勤劳聪慧的商代先民就烧制出所谓的“原始青瓷器”。东汉晚期,长江下游地区的古越国人(今浙江东北部地区)烧造出了成熟的青瓷器。两汉及以前的青瓷被称为早期青瓷,这一时期青瓷的总体特点是原料处理和坯泥炼制还比较粗糙,釉色不稳,工艺简单。六朝时期是中国青瓷烧造的蓬勃发展时期,这时的青瓷烧造地域已扩大到江、浙、闽、赣、湘、鄂等省。各地瓷窑烧制出了各具地方特色的青瓷产品,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六朝是指吴、东晋、宋、齐、梁、陈这6个先后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城的朝代。这一时期是中国南、北分治的南北朝,六朝属南朝政权,之所以称六朝青瓷,是因为这一时期大部分烧造青瓷的窑场都在六朝统治下的南方,但这一时期里,中国北方也有青瓷烧造,因此,六朝青瓷泛指三国、两晋、南北朝这300多年历史时期的青瓷。六朝青瓷的釉料由石灰石和瓷土配成,铁为主要呈色剂,氧化钙为主要助熔剂。东晋青瓷胎骨坚实、釉色匀净,以淡青色为主。西晋使用化妆土成功,外观更为饱满柔润。东晋青瓷的生产趋向普及,而且在质量上有明显提高。南朝青瓷胎骨致密,呈灰色,通体施釉匀净透明,多为淡青或淡绿,有的泛黄。北方青瓷于北魏晚期开始烧制,胎呈灰白色,釉色深浅不一,多为青褐、青黄色。

六朝青瓷的产地以南方为主,集中于长江以南地区,其中以浙江的越窑为中心,另外还有均山窑、瓯窑、婺州窑等著名的青瓷窑场。越窑施六朝青瓷的最主要产地,也是代表六朝青瓷烧制工艺最高成就的瓷窑。越窑主要分布在浙江绍兴、上虞、余姚、宁波一带,这一地区历史上曾是古越人的居住地,春秋时为越国,唐代设越州。这里的青瓷自东汉创烧以来,到六朝时得到了迅速发展,是我国最先形成的窑场众多、分布地区广阔、产品风格相近的瓷窑体系。“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碗,越州上……越瓷类玉……越瓷类冰……越瓷青……青则益茶。”越窑青瓷基本上拜托了陶器与早期青瓷器的工艺传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成型方法上,除轮制技术有所提高外,还采用了拍、印、镂、雕、堆和模制等,烧造了众多新颖的品种,使瓷器渗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东吴时,越窑青瓷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有的胎较疏松而呈淡黄色,釉以淡青为主,间或有青黄釉、黄釉。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牢固,纹饰有弦纹、水波纹等,晚期出现斜方格网纹,在一些器物上堆塑人物,神佛像,飞鸟走兽等。西晋时,瓷窑激增,青瓷的产量和质量均明显提高,青瓷的胎质比以前加厚,胎色变深,呈灰色、深灰色,釉呈青灰色,釉层厚而均匀。这一时期是青瓷花式品种最多的时期,除日常用具层出不穷外,明器也大大增加。纹饰有弦纹、斜方格网纹、连珠纹,还有忍冬、飞禽走兽组成的花纹带。

东晋时期,青瓷生产出现了普及的趋势,但器物的造型逐渐趋向简朴,装饰大为减少,明器也极少见,纹饰以弦纹为主,水波纹减少。西晋晚期出现的褐色点彩装饰也广泛流行。另外还出现了受佛教艺术影响的莲瓣纹。瓷胎色偏浅,釉色略偏黄。南朝时,越窑的烧造扩大到浙西北的吴兴,浙东的余姚、奉化、临海等地。这一时期的产品仍采用前期的制瓷工艺,多数胎壁致密,呈灰色,通体施青釉。少数胎质较松,呈土黄色,外施青黄或黄釉。南朝早期褐色点彩仍流行,但比东晋时小而密,刻画莲瓣纹很流行。瓯窑窑址位于浙江温州地区。瓯窑早在西汉就生产青瓷,但影响较小。六朝时,瓯窑开始大规模生产青瓷,但生产规模远不如越窑。均山窑址在江苏宜兴县,1959年被发现,又称“南山窑”,因离均山村不远,故定名为“均山窑”。婺州窑在浙江省中部金华地区。早在新石器晚期,金华地区先民就在丘陵地带建造窑炉,利用当地瓷土和石灰釉制作陶器。商代开始烧造原始青瓷,真正大规模烧造青瓷是在东汉至东吴时期。除此之外,南方青瓷窑址还有德清窑、岳州窑、洪州窑。六朝时期的青瓷产地除南方以外,在东魏晚期,中国北方也烧制了青瓷,目前在山东淄博发现了北朝青瓷窑址,另外在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等地的一些北朝墓中,也出土了一批北方生产的青瓷器。北方青瓷的器形种类不及南方多,主要有罐、缸、大尊、豆、碗、托杯等,绝大部分为实用器,风格显得饱满粗壮,浑厚质朴,与南方瓷器风格迥然不同。其胎骨一般灰白色、灰色居多,烧造火候普遍较高,胎质纯净而无气孔。少数火候稍低,胎内有黑点及气孔,釉色有青褐色、青黄色、灰绿色等,主要纹饰有莲瓣纹、宝相花纹,连珠人面纹等,刻画莲瓣、鸭子等。六朝青瓷的器形丰富,常见的器形有盘口壶、虎子、魂瓶、香熏、水盂、唾壶、鸡首壶、烛台、青瓷羊形器、灯、砚、尊类等。六朝青瓷是我国瓷器中的瑰宝,在我国瓷器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其胎质坚致、造型典雅、釉色清纯,有极为丰富的文化与艺术内蕴,因此,每件完整而精致的六朝青瓷器,其拍卖估价在10多年前就达30万港元以上,有的甚至高达百万元之巨。高品味的六朝青瓷器一向被海内外收藏家所珍视和追寻。现今在市场上随处可见的六朝青瓷多为现代仿品,真品中的明器及低档粗品则偶有发现。由于真假六朝青瓷鱼龙混杂,因此正确鉴赏六朝青瓷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鉴别六朝青瓷的要点必须从青瓷的胎、釉、工艺等方面入手。一般来说,胎质细腻、坚致、瓷化程度高,而且分量较轻,胎壁较薄者为真品,反之则为赝品。真品六朝青瓷施釉均匀,釉层较薄,釉色青中带黄,带有剥釉现象,吴和东晋时期的青瓷施满釉,西晋和南朝施半釉,赝品六朝青瓷则施釉厚而不匀,有堆釉现象,且有较强的玻璃光。从工艺来看,真品六朝青瓷由圆器拉坯而成,手法娴熟,胎壁薄厚均匀,底足常见抛物线形的线割痕迹,造型优美端庄秀丽,而且常有堆贴图案或者捏塑装饰,而赝品瓷器则拉坯手法生硬,胎壁不均匀,底足无线割痕迹,造型呆板,无神无采。掌握了这些要点,鉴定六朝青瓷就相对容易了。

汝窑的鉴别方法


汝窑工艺早已失传。20世纪50年代河南就有组织地研究、复制汝瓷产品,并获得成功。改革开放后,由于收藏热的兴起,河南等地有私人小窑也仿制汝瓷,并且作旧,冒充宋汝骗人。要想认识真的“宋汝”,必须见真器,手拿把掐,将形制、质地、釉色、纹片等工艺特点牢记在心,手感重量和温度都要体验。只有记住真的,才能辨别出假的。一般来说,辨别可分以下3步。

一看形制。看“宋汝”中有没有这种器形的东西,如果釉色质地等其他工艺与“宋汝”均相同,那么这件东西就是新发现的宋汝新器形。不过,现在大多是造伪者为迎合收藏者的心愿,造出的一些奇形怪状的“汝瓷”;也有的是仿造早已发表过的、大家所熟悉器形,然后酸咬,作旧制造“真相”。

二看质地。用手指轻弹,如声音不发木,手感不对,或轻或重,支钉痕过白或过脏,釉面有人为的伤痕或油污,都要警觉。老东西不一定都脏。“宋汝”工艺精巧,有自然的“包浆”,釉面往往出现未化开的玛瑙颗粒;胎色黄灰,不密实,松软。“宋汝”瓷面光润,自然不刺眼,如果釉面虽不刺眼,但手感发涩,或有刺鼻的味道,就要警惕了。当代仿品一般都是胎体较薄、较坚硬,敲击发声较高,没有自然包浆。

三看气泡。“宋汝”用柴烧,装窑用匣钵,火力渐进,烧成停火后保温好,钵内冷却慢,小泡有机会聚成大泡,故气泡稀疏,“寥若晨星”。新仿品多用电炉或气炉炼制,气泡现象与宋汝瓷不同,或小泡密集或看不见气泡,或泡大而众多。

马家窑彩陶真伪鉴别方法


马家窑彩陶真伪鉴别方法

彩陶真伪的外表特征

一、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鉴别

白色粉末状碱性皮壳在彩陶上的出现,多因陶瓷在含碱性、酸性化学物质较严重的地下埋放之故,形成时间长达千年以上,浸蚀从外涉内。反复清洗都会重复出现,只有用利器反复刮取,后用盐酸加水清洗,方可达到满意的清除效果。

伪造这类皮壳者,多使用农药中的二铵、尿素、化肥或醋类含碱较强物质,再掺上水,进行多日浸泡后也会出现类似状况的皮壳,但存有刺鼻的气味,而真品内含泥土和湿阴造成的地气味,不呛人。此外,选择含碱性较强的阴湿地带,埋下伪品,经多日后也会出现白色粉末状皮壳。两类伪造方法都时间短,浸蚀浮浅,稍加清洗便会清除掉。

二、合成皮壳(俗称土锈)鉴别

地下潮湿形成的泥浆、土类、沙粒含碱物质合成后浸蚀到彩陶上面,致使彩陶局部表层出现颗粒状皮壳。由于形成时间较长,浸蚀较深,清洗很难,用酸加水反复清除方见底胎和色彩。如不得法会损坏外部绘制的颜色和纹饰。

伪造这类皮壳,多用木胶、乳胶稍加水稀释成浆状,外用不规则的刷子刷上去,内多用灌浆方式以饰其表。这类也分两种,即回窑类和不回窑类。所谓回窑,即色彩与皮壳处理后,再回到高温炉窑内烧制,这样一来,后上的色彩、皮壳坚实牢固,不易清除。而不回窑就是不经过高温炉窑处理,皮壳与色彩易清除。

鉴别此类伪造也不难。首先要知道木胶、乳胶经高温会被吸收或熔化,惟有搅拌的沙土物质尚存,但因没有浸蚀性,清洗两三次很容易掉落。用盐酸加水清洗,可以一次性清除。而不回窑一类用热水清洗就可清除。

三、自然草根纹鉴别

彩陶上草根纹多见,这是因为彩陶与各种植物茎根常年在地下共存,年复一年,草根生长的痕迹在彩陶表面留下纹理,并且浸透很深,有压印上去的感觉。有的草根纹已深入胎内,对彩陶的色彩、胎质有所破坏。

伪造草根纹,首先在器表伪造一层土状皮壳,再手工压印草根纹,因此没有深进底胎的感觉,而是轻浮于皮壳之上。如果用水反复冲洗,草根纹会随着伪造皮壳的消溶而脱落。而真品的草根纹形成时间需要千年,不易清除。有的伪造者也将伪品埋在多草地带,经过一段时间草根生长的痕迹也会浮现在器表,但与真品相比,浅显轻浮,没有凹印的力度。所以鉴定此类纹理多以入木三分、犹如凹印其内为标准。当然也有一些形成年限短、草根纹浅浮的彩陶,这多为后期形成,比例很小。此外鉴别这类草根纹要注意它的局部性特点,它的埋放地理环境是否存在草根生长环境,这直接决定着彩陶哪个部位出现草根纹或草根纹的形成数量。

四、胎质鉴别

早期胎质,因受手工制作或慢轮兼制局限,胎质厚度不均匀(贴敷、捏制、泥条盘制、轮制),器形多不规整,有歪口、左右腹凸起、凹进变形或整体外倾现象,其内胎多见轮行轨迹、手工盘制痕迹,外胎光滑透亮。此外老胎在地下经几千年埋放,其陶质中许多化学物质已经被其他物质吸收,胎质显得疏松、轻盈,有可透性。另外这种现象与原始的用柴火烧制有直接关系。

伪造的新胎给人的感觉首先是胎质光滑、坚硬,陶质密度较高,外观整齐、规整。在重量上比真品沉重,并且其内有高速轮制留下的痕迹。其次表面有伪装白色粉末状或土浆状皮壳。整体迹象,没有几千年的沧桑感,多是现代人高速轮制,煤火、电力高温技术的产品,尽管伪装得很真实,但经仔细辨别我们依然会找出它的破绽。

五、色彩鉴别

真品陶瓷的器表与色彩之上的草根纹、白色粉末状或黄土浆状皮壳有浸蚀脱落现象。也有因黄土高原气候干燥,自然保护条件较好,浸蚀现象较少。不过陶器色彩经历几千年沧桑,有陈旧感,色彩毛孔似的、斑点似的脱落到处可见。此外真品多用吸附性较强的矿物质颜料,色彩的脱落会造成底胎脱落现象。

新彩第一感觉是鲜艳,自然脱落现象少见。也有用手工打磨其表制造脱落现象来作旧,但多为通体而做,均匀、呆板如刷墙状,缺少真品自然脱落现象。有的色彩绘制上以后,再通过回窑高温烧制,其彩绘不易脱落。不过用盐酸加水清除的办法可以解决此难题。色彩的新艳、伪造的外表看上去多不自然,略加分析就会一目了然。也有绘彩后不经回窑处理,颜色多用植物颜料剂,但见热水后即易溶化掉落;也有使用矿物颜料的,但没有经过回窑高温处理,反复冲洗就会出现大面积掉落或完全消融。

邢窑瓷器的发展与鉴别方法


说到唐朝瓷器中的佳品,就必然提到邢窑瓷器。目前市面上传世的邢窑瓷器是非常少的,但是从作为文物的出土邢窑瓷上就可以看出其器型端庄而富于变化,开片纹精美,特点鲜明,具有非常高的收藏价值。

首先,邢窑瓷器的器型是特别富有唐朝特色的,无论是罐还是瓶、碗,器型都饱满圆润,制作上也精致细腻,具有唐帝国富丽堂皇的时代美感,体现在颜色上就是色料、釉料的选用也较为大方、明艳,如同唐诗的女俑一样尽显富贵雍容。

其次,由于邢窑瓷器所处的时代——唐朝,其陶瓷工艺还没有如宋朝一般的炉火纯青。所以邢窑瓷器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有粗细之分,同一个窑口中出了两种瓷器,并且两者都是质量极佳的名瓷。其中的粗白瓷,顾名思义,有自然痕迹,所以其颜色是比较自然的黄白色,这是由于唐朝前期工艺的限制:比如在揉泥的时候没有揉充分而导致的泥料中含有空气,后期自然氧化的情况更严重一些。这都是自然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唐邢窑瓷器的一个特色。

而比较精品的邢窑瓷器是在唐末乱世出现的,这个时期南北文化有了交流,因此瓷器烧制的技法也逐渐成熟。即使是粗白瓷也精细了很多,从瓷胎对比就可以看出来,唐朝前期的邢窑瓷器瓷胎是比较粗的,并且以手抚之能感受到比较粗粝的纹理。但是在唐末的时候。邢窑粗白瓷已经有了较为细滑的表面,以手抚之,白腻光洁。

当然,邢窑细白瓷的发展史要更精细一些,因为细白瓷是皇室供瓷,质量要求也就更高,邢窑细白瓷最大的特色在于其白釉,相比较于其他的窑口来说,他的白釉并不是纯粹的白,而且浅白带一层细碎的鹅黄,不要小看这一层鹅黄,他是邢窑细白瓷的韵味之所在,这一层略带黄的白釉不是完全光滑的,它上面会有细微的孔眼,必须仔细观察才能发现。这些孔眼遍布在釉层中,和白釉中的鹅黄相呼应,泛出了浅青色,这就导致邢窑细白瓷不像别的窑口所出白瓷一样拥有玉的质感,而是较为冷清、更倾向于瓷器本身的质地,所以也有人将邢窑瓷器戏称为唐蛋壳瓷。

邢窑瓷器不仅从釉的光泽和颜色上来说比较冷清,而且从其厚薄来说,上过釉的邢窑细白瓷是稍微有些透明的,在聚光灯下观察,甚至可以透过瓷胎清晰地看到灯的影子,所以如果手中的藏品不是那么轻薄,没有较强的透明感强,则很可能是后世的仿品,因为即使是现代技术也很难达到细白瓷这样的水平。

不过在鉴别邢窑瓷器的真假时应当注意,由于唐时期的工艺所限制,邢窑瓷器的品控是非常不稳定的,这导致了有一部分非常精品的瓷器价值连城,而另一部分相对粗糙、光泽度和色泽都差一些的瓷器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陶瓷知识频道为陶瓷网重要内容组成部分,我们精选的《德化窑“孩儿红”的特点及鉴别方法》内容由编辑撰写而成,希望您对我们的《德化窑“孩儿红”的特点及鉴别方法》一文感到满意,如需浏览更多专题请访问:瓷器火石红的鉴别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