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 导航 >

中国瓷器上的经典植物纹饰

中国瓷器上的经典植物纹饰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中国古代瓷器纹饰 瓷砖上的胶

2020-05-27

古代瓷器上的纹饰。

中国瓷器之所以闻名于世,不仅是它的烧造工艺,更重要的是瓷器上精美的纹饰,今天主要介绍中国瓷器上的经典的植物纹饰,这些纹饰不但精美,而且瓷器纹饰还有美好的寓意。 

宝相花

我国传统瓷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又称“宝仙花”、“宝花花”。一般以某种花卉(如牡丹、莲花)为主体,中间镶嵌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它花叶,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似闪闪发光的宝珠,富丽华美,故名宝相花。盛行于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的器物上亦多以之为装饰题材。

蕉叶纹

词条概要: 装饰纹样的一种。一端尖锐,一端较宽,作蕉叶的形式。蕉是“芭蕉”的略称,蕉叶即芭蕉叶。  

缠枝

词条概要: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之一。所绘花朵系以植物的枝干或蔓藤作骨架,枝叶相互缠绕,构成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图案,统一中寓变化。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和缠枝宝相花等多种纹样。  

凤穿牡丹

词条概要: 凤穿牡丹是中国工艺美术中的传统纹饰。凤凰为鸟中之王,牡丹为花中之王,凤穿牡丹象征着荣华富贵。

青花凤穿牡丹纹罐,高37.5cm,口径15.5cm,足径15.4cm。

罐直口,溜肩,圆腹,圈足,有盖,盖圆顶,宝珠形钮,盖与罐子母口相合。盖面绘缠枝牡丹花与变形如意纹,罐口绘朵花4组,两两相对,腹部主题图案满绘凤穿牡丹花纹。足内有青花篆书“大清道光年制”六字款。

此罐胎体厚重,青花呈色鲜艳明快,纹饰清晰,生动活泼,凤凰图案用笔奔放,简洁凝练。此罐之造型与绘画风格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如意纹

云形纹饰之一。如意是古人使用的器物,其形为长柄微曲,接灵芝或云朵形头。宋代以后一些工艺品上的云朵图案往往绘成如意头的形状,称如意云。  

团花

词条概要: 中国传统纹饰之一。凡呈圆形的图案谓团花,常见的有团龙、团鹤、团螭、团花蝶等。  

双犄牡丹

词条概要: 瓷器装饰纹样之一。清早期瓷器上绘制的牡丹内心花瓣分向两边,呈双犄状,俗称为“双犄牡丹”。始于顺治时期,盛行于康熙朝,乾隆朝已经不见双犄牡丹的画法,后成为瓷器断代的一个标志。

莲瓣纹

莲花俗称“佛花”,莲瓣纹是佛教文化影响下流行的纹饰。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文化盛行,瓷器上常用莲瓣纹做装饰。隋初瓷器装饰也受此风影响。

缠枝莲

词条概要: 中国传统装饰花纹形式之一。其绘花朵上下周转,枝叶相互缠绕成图案形式,有缠枝莲、缠枝菊、缠枝牡丹等。以莲花为主题者,称缠枝莲。莲花是随佛教的传入而在中国的工艺品上流行开的。魏晋南北朝时佛教艺术在中国大为盛行,莲花便作为佛的象征而广泛出现在中国的工艺品上。南北朝时瓷器上的莲花瓣装饰十分普遍,成为这一时期瓷器装饰的标志性的纹样。此后,莲花就成为瓷器装饰中最普遍的纹样之一。  

青花缠枝莲纹盖罐

弦纹

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大多数情况下,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在陶瓷等器物上亦有专用弦纹装饰者。

卷草

词条概要: 17、18世纪传入中国的一种装饰花纹。俗称西蕃莲,如果没有花朵,则称为卷草。

卷草纹

瓷器纹饰,又称卷叶纹或卷枝纹,宜于作各种器物的辅助纹饰。  

折枝

花卉画的一种。画花卉不写全株,只画从树干上折下来的部分花枝,故名。有折枝梅、折枝莲、折枝牡丹、折枝果实等。

蕃莲

词条概要: 具有西域风格的莲花图案。

璎珞纹

词条概要: 陶瓷器装饰纹样之一。璎珞原是用丝线将珠石编串成多缕的颈部装饰物。《晋书·林邑国传》载:“其王服天冠,被璎珞。 ”将璎珞形像用于塑像或其它器物作装饰纹样称璎珞纹。其始见于元代宗教人物的瓷塑上,明清两代在青花、五彩、珐华器上大量出现。

鱼藻纹

词条概要: 在陶瓷发展史上,鱼纹出现较早,新石器时期陶器上已有发现,以后历代沿袭。“鱼”、“余”同音,具有“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的含义。鱼藻纹成为各个时期瓷器装饰的传统题材,在明清两代尤为常见。

八宝缠枝莲纹

词条概要: 佛家吉祥物轮、螺、伞、盖、花、罐、鱼、肠称为八宝,以八宝为主体图案,间以缠枝蔓延的莲花为辅,称为八宝缠枝莲纹,是一种传统的吉祥纹饰。

回纹

词条概要: 家具上常用的纹饰之一,由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而来,寓意吉利深长,苏州民间称之为“富贵不断头”。在家具上,回纹主要作为边饰,用于边框、牙条、足端或束腰等处。家具上大量采用回纹见于清代。

:双勾

物象外沿以墨线两笔勾勒出轮廓的中国画技法。

菱形开光

词条概要: 我国瓷器普遍采用的装饰手法之一。宋代以后较为流行。一般是在锦地上有规则地空出数量不等、形状各异的白地,用线条勾出轮廓,称为开光。开光内绘各种纹饰。在一件器物上有二、三、五、六、八数目不等的开光,开光形状有长方形、方形、菱花形、扇形、桃叶形等。其艺术效果是使开光内的纹饰更加鲜明突出。宋金时期河北磁州窑、陕西耀州窑、江西吉州窑都采用开光这一装饰方法,有的不采用锦地,直接在器物上刻划开光,用以突出器物的主题纹饰,增强装饰效果。

袱系纹是清雍正、乾隆时期宫廷御用器上非常流行的装饰题材,常见于珐琅器、玻璃器、瓷器等等。根据档案记载,乾隆皇帝比较喜爱的各类器皿都会要求造办处专门配做锦袱包裹,或用楠木匣盛装,并将器物的名称、年号刻在匣盖上,以示珍藏。袱系纹的流行应该与此有关。 

中国瓷器上除了经典植物纹饰,还有动物纹饰、人物纹饰、婴戏图、八宝图、还有山水人物、渔樵耕读、耕织图、十六子、百子图、博古、八仙、八宝、三星人、云龙、穿花龙、九龙、九龙闹海、海水龙、云鹤、团鹤、云凤、凤穿花、云蝠、团蝶、牡丹、凤牡丹、丹凤朝阳、水仙、兰草、兰石、石榴、莲池荷花、并蒂莲、秋葵、菊花、月季、海棠、四季花、玉兰花、团花、团菊、折枝、牡丹、缠枝莲、山石芭蕉、山石 .牡丹、秋叶怪石、山石竹鹊、花卉蝴蝶、喜鹊梅花、海马瑞兽、雄鹰独立、鹰石、三鱼、荷花翠鸟、花鸟、锦维牡丹、松鹿、松鹤、松鹰、松下老人、二老赏月、人鹿、仕女、牧牛图、三羊开泰、五子登科、米带观砚、山高水长、万寿无疆、安居乐业、歌舞升平、双燕、五谷丰登、年景、松寿梅、重阳菊花、七夕图、狮球、海兽、天鹅、天马、花蝶、葫芦、竹石、菊石、松石、折枝花、折校果、灵芝、葡萄、蟠躏螭、朵花、梧桐、缠枝花、团莲、把莲、勾莲、冰梅、草虫、鱼藻、蝈蝈、蛐蟀、佛手、白菜、西湖十景、庐山十景、羊城八景、太白读书、仕女歌舞、印谱、秦砖汉瓦、金石文字、皎洁明月、银河在天、七珍八宝、寿星、钟尴、罗汉、二老图、五伦图、太平有象、蝴蝶探花、喜字、八仙庆寿、眼麟、福禄寿、蜂蝶、梅雀、杏林春燕、水浮莲、西蕃莲、苟药、芙蓉、富贵白头、松下三老、合和二仙、刘海金瞻、竹兰梅菊、子孙葫芦、竹林七贤、四灵、十鹿、百鹿、三秋、九秋、八桃、九桃、西厢记、三国演义、封神榜、文王访贤、水浒、空城计、隋唐演义、陈平卖肉、木兰从军、加官进爵、赤壁赋、饮中八仙、大乔二乔、四妃十六子、婴戏百子图等。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康熙瓷器上的纹饰绘画堪称一流


新落成的嘉德艺术中心,第一个瓷器展,为我们认识康熙一朝的瓷器,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机会。

整场浏览一遍,最深的印象是:康熙瓷器普遍个头大,造型简单、直接和粗暴;但瓷器上面的纹饰堪称一流,前无古人。基本是把瓷胎当成宣纸,在上面浓墨重彩,无论山水还是人物,均惟妙惟肖、技艺精湛,叫人叹为观止。

窑工把瓷胎看成宣纸搞创作,我不知道源于什么样的契机。应该是有大量文人和画工的介入。也许是到了清朝,绘画界基本停止了学术上的突破和探索,于是,就在创作材料上搞些创新吧。大型器最有利于纹饰创作,于是,窑工们便把瓷器越做越大吧。所以,康熙一朝的筒瓶、棒槌瓶和各种尊,特别多。以上都是我瞎琢磨。总之,康熙瓷上的绘画,真是大气、好看。

五彩 钟馗打鬼图棒槌瓶

五彩 《鸳鸯绨》故事图棒槌瓶

在瓷胎上作画,我不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应该比在纸上更不易控制。尤其是山水画的题材,但康熙朝的窑工们很神奇,青花瓷上的烟雨迷蒙的山水景观,依然能表现出来。

青花 深山访友图棒槌瓶

青花 仿米家山水图棒槌瓶

青花 《海屋添筹》图浅碗

小器物上,依然有创作的大空间。

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第七季全国海选报名:一五零七九九八一四一零

釉里三色渔舍图笔筒

青花 云山江居图束腰笔筒

青花 群仙会笔筒

还有小清新的花鸟画题材,看着整个人都轻松了......

青花 花鸟纹觚

青花五彩 在川知乐鱼藻图盘

五彩 玉兰幽禽莱菔尊+花鸟诗文橄榄瓶

最惊心动魄的还是战争场面,有局部战争特写;也有大决战的宽银幕长镜头,这么牛的画师,估计都没有人知道创作者的名字吧。

五彩 《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图大凤尾尊

五彩 人物故事图大盘

中国古代瓷器纹饰大全


中国古代瓷器纹饰多种多样,中国古代瓷器纹饰无论是植物还是人物以及动物,中国古代人都赋予美好的寓意,把吉祥赋予在瓷器纹饰里,对人生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中国古代瓷器纹饰大全有哪些呢?

螭纹

龙纹

海水龙纹

云龙纹

龙凤纹

云凤纹

龙穿花纹

夔凤穿花纹

鹤纹

鸟纹

花鸟纹

飞蝠纹

饕餮纹

兔纹

异兽纹

飞凤麒麟纹

虎头纹

海马纹

八卦纹

博古纹

锦纹

联珠纹

三阳开泰纹

江山万代纹

璎珞纹

八吉祥纹

凤穿牡丹纹

福禄寿纹

福禄寿纹简介:

瓷器的装饰纹样,是一种吉祥图案。画面绘蝙蝠、鹿和松鹤蟠桃,因蝠与福、鹿与禄谐音, 分别代表富贵和高官厚禄;而蟠桃松鹤又均有长寿之意,因此得名。 清代瓷器上较为常见。

喜鹊登梅纹

八宝纹

八宝纹简介:

佛前供器,藏文称之为“八吉祥相”。由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 盘肠八件组成。每件供器含义不同:轮代表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螺代表菩萨果妙音吉祥; 伞代表张弛自如,曲覆众生;盖代表遍覆三千,净一切乐;花代表出五浊世无所染; 罐代表福智圆满,具完无漏;鱼代表坚固活泼,能解坏劫;肠代表回环贯彻,一切通明。 因为八宝寓意吉祥,所以成为我国传统工艺中的主要纹饰。

罗汉图

观音图

莲池鸳鸯图

满池娇

几何纹

回纹

水波纹

水波纹简介:

水波纹即“水纹”,又称“波浪纹”、“波状纹”等,形似水流动的形态,一种传统的陶瓷器装饰纹样。 专门表现海水波涛的,习惯上称作“海水纹”或“海涛纹”。着意表现水的漩涡的, 习惯上称作“漩纹”或“漩涡纹”。水纹的表现技法主要有刻划、彩绘、拍印、模印等。 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陶器就已出现刻划水波纹。

弦纹

云雷纹

凸弦纹

正反三角纹

线条纹

菱形纹

网纹

圆点纹

竖条纹

摺线纹

人物纹

婴戏图

百花纹

宝相花纹

扁菊花纹

缠枝纹

缠枝莲纹

蕉叶纹

卷枝纹

莲瓣纹

牡丹纹

忍冬纹

岁寒三友纹

折枝纹

花卉纹

花果纹

萱草纹

菊瓣纹

叶纹

冰梅纹

山水纹

兽面纹

鱼藻纹

麻布纹

狩猎纹

灵芝纹

朵云纹

蚯蚓走泥纹

羽毛纹

鸳莲纹

麦穗纹

团花

珍珠地纹饰

浅说古陶瓷的纹饰鉴定(上)


瓷器的纹饰有助于鉴定古陶瓷的时代。因此,在古瓷鉴定中,必须牢牢掌握纹饰的发展趋势以及各时期纹饰的固有特点。我们将分两期为大家总结关于陶瓷纹饰发展的来龙去脉。

一、纹饰种类及纹饰的时代总体趋势

1、陶瓷器上的纹饰,习惯上按其所在部位及制作工艺,可分成胎装饰与釉装饰两类。胎装饰:陶瓷器上举凡刻、划、印、剔、堆、贴、镂、雕、塑,等等纹饰,工艺上均是以硬质工具在胎体上作成,大多于上釉前施工,亦有少数作于上釉后。 釉装饰:用釉料、彩料在胎体上描绘图案、书画等,工艺上是以毛笔之类的软工具施技,不触破、更不损伤胎体。大家知道,釉装饰中又有釉上彩、釉下彩之不同。 胎装饰乃元代以前陶瓷的主要装饰手法, 釉装饰为元、明、清陶瓷的主要装饰手法。

2.时代总体趋势

新石器时代:各种彩陶,属彩装饰。这种低温彩的装饰功用,类似于后来的釉。(仅是装饰功用,它没有釉所有的保护胎体等功用。)各种灰陶、黑陶、红陶、褐陶等上的刻、划、堆贴、锥刺的云雷纹、绳纹、平行线纹等等,属胎装饰。显然,整个新石器时代彩陶比灰陶等数量少些,可以认为新石器时代陶器以胎装饰为主。

原始青瓷:全是胎装饰,有印花、堆贴(如S纹)等。

东汉六朝青瓷: 胎装饰:刻、印、镂、堆、贴、雕、塑等类胎装饰为主,占此时期装饰的绝大部份。 釉装饰已经萌芽,出现了下面一些形式:褐色点彩,出现于三国至西晋晚期,到东晋已经成熟并流行起来;三国吴时,出现釉下褐色彩绘,但未形成风气,所见标本目前仅一件。这个时期的釉装饰,无论点彩、釉下彩绘,均为高温釉料作成,与胎体一次烧成,即为高温彩釉,以铁、锰为呈色剂。

隋、唐: 这是我国陶瓷各种纹饰,装饰手法大发展的时期,刻、印、镂、雕、贴、堆等胎装饰继续发展,以唐三彩、长沙窑彩绘、巩县青花为代表的釉装饰得到空前发展,我国陶瓷装饰出现新气象。但胎装饰仍是主要形式。 胎装饰;在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及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的各大名窑,"重釉不重纹饰",故纹饰很少。这不多的纹饰几乎全是刻、划的莲瓣纹之类的胎装饰。此外,长沙窑有堆、贴、模印等胎装饰。 釉装饰: 点彩、条彩、斑彩,这是高温彩釉,以铁、锰、钻等为呈色剂。长沙窑、越窑、邛窑有。 彩绘:这是此时期大量兴起的陶瓷装饰工艺,继承六朝传统,以长沙窑最为丰富,越窑巩县窑有少许。常见有褐、绿、兰、红等色,以铁、锰、钻为呈色剂。彩绘无论釉上釉下,均是高温彩绘,一次烧成。 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二次烧成的釉彩,呈色剂主要有铁、锰、钻、铜等。这是我国陶瓷釉装饰最为引人注目的成就,有承前启后的巨大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以浙江越窑青瓷为代表的唐代青瓷,尽力在提高釉本身的装饰效果,即釉没有作成纹饰,仅釉的色泽美就充 分美化了瓷器,此时已较为成功,较为明显。如越窑釉的"千峰翠色",装饰效果就极佳。

宋: 此时我国陶瓷器大大发展,在陶瓷装饰上是胎装饰与釉装饰并重。比较起来,胎装饰使用较多,而釉装饰亦得到更大发展,其发展速度超过胎装饰。 胎装饰;以印花、划花、刻花为主,雕、塑、堆、贴、镂等技法用的较少。以定窑系白瓷印花,耀州窑系青瓷刻花划花,青白瓷系列划花最有代表性。 釉装饰: 有进一步发展。在我国陶瓷史上,是最为重视釉本身对陶瓷器的美化装饰作用的时期,也最成功,真正实现数百年来人们不断追求的釉质如冰似玉,釉色雨过天青,千峰翠色的愿望。此时期釉本身的装饰效果(不依靠图案纹饰)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有若干影响深远的创造。 均窑创造了窑变釉(两种以上釉合用变化出的特殊釉)、铜红釉。 汝窑、官窑、龙泉窑,均重视釉本身的美化装饰作用,只凭单色釉本身就制造了极佳的装饰效果,釉的凝重、深沉、含蓄、厚润(有的时期,釉厚超过胎体厚度),极好地美化了瓷器,达到它种装饰手法达不到的装饰效果。 官窑、哥窑创"金丝铁线","鱼子纹"等开片釉,为釉装饰工艺开辟新途径,即釉色不同有不同的装饰效果,釉的形式有差别,更有一种别开生面的装饰效果,开片纹以其似残而非残的特殊形式,创造了一个新的美学情趣。 彩釉结合的装饰:釉装饰的不断发展,宋代出现了磁州窑系的釉上彩或釉下彩装饰工艺与釉结合的新型装饰工艺,白釉釉下黑花,釉上红绿彩就是典型。主要形式是绘画、诗文。也有釉上彩与釉下彩结合的个别例子,但很不成熟。 青花瓷这种釉下装饰工艺,继承唐代传统,有少量生产。宋代青花数量虽少,意义却比较重要,它使唐代开创的这种釉下装饰工艺没有中断,得以延续,就为宋以后青花的大发展提供了工艺技艺传统。

元、明、清: 釉装饰极大发展,胎装饰急剧衰落,以景德镇窑为代表。 元代以青花、釉里红成就最大。元青花上承唐以来釉装饰工艺技术而大加发展,下启明清青花的黄金时代。元代首创的釉里红,使釉装饰获得一个新品种,更受社会喜爱,为釉装饰的进一步发展增强了活力。单色釉也承宋代风范,龙泉窑在元初仍然处于高峰。另外创造了高温兰釉。铜红釉也有发展。 明代釉装饰进入绘画时代,以青花为主流,发明,发展了五彩、斗彩、素三彩等。 清代的釉装饰更发展到极致,以各种彩瓷为主,青花次之,大量使用色釉。彩瓷中以粉彩为代表,到中晚期占主导地位。 明、清时期,也还有一些胎装饰瓷器,但与大量的釉装饰比,微不足道,略而不述了。

元明青花瓷器纹饰的纹饰特点


目前现存的元青花瓷真品非常稀少,全世界加起来大约只有400余件,国内被专家认可的也只有100多件,所以元青花瓷器的价值非常昂贵,也导致仿品数量非常多。藏家在收藏过程中要想不上当受骗,就必须知道怎样鉴定元青花瓷。

鉴定元青花可以先从元青花瓷上常见的纹饰入手。元代青花瓷器最主要的特征是纹饰繁密复杂、层次多,特别是体型硕大的瓶、罐类器物上青花纹饰往往有七、八层之多,一般喜欢在这些器物的口沿绘卷草纹,颈部绘蕉叶纹,中间主题纹饰受元曲影响常常绘戏剧人物,如“萧何月下追韩信”“桃园结义”“昭君出塞”“西厢”故事中的人物,也有绘龙纹和花卉纹的,在主题纹饰的上部或下部绘一些海水纹或缠枝花卉,在下腹部通常绘莲瓣纹。元青花瓷上常出现的纹饰有龙纹、凤纹、麒麟、垂云纹、山水芭蕉纹、鱼藻纹、菊花、牡丹、人物等,还有一些纹饰以连续组合的形式表现,如卷草纹、海水纹、回纹、卐字纹、蕉叶纹、缠枝菊、缠枝牡丹、莲瓣纹等。一些典型纹饰的具体特征如下:

(1)凤纹:凤头像鹦鹉头,喙的上部长下部短,眼睛画成圆形,身上绘着细细的鱼鳞片代替羽毛,凤尾长长的有分叉,分成两至五条。元青花凤纹喜欢画凤菊图、凤穿牡丹图等。

(2)龙纹:元代的龙纹龙头较小,多数没有毛发,颈子细细的,龙身长而弯曲绘有鱼鳞纹,龙尾像蛇尾,龙爪大多为三爪或四爪,龙纹常常由云纹烘托着,元代的云纹也很特别,形状像蘑菇拖着长长的尾巴。大型的器物龙纹画得精细,小型器物龙纹画得简单,龙鳞就用斜方格代替。

(3)麒麟:元代麒麟头像鹿头,蹄为牛蹄,尾巴像马尾。

(4)花叶纹:元青花瓷上莲花像麦穗;菊花多为单层花瓣,双层的较少;牡丹花的花朵大叶子也大,叶子呈葫芦形;卷草纹为各个纹饰单位分开画,没有中心连续波谷线;莲瓣纹的轮廓为一粗一细两根线,两线之间不填色,下腹部莲瓣纹之间有空隙,并不相连,莲瓣内加绘卷草纹或杂宝纹(双角、银锭、珊瑚、火珠、火焰、犀角、法螺、双钱、火轮等,也有称海八宝,因无固定排列顺序,可以重复出现,故称杂宝);这些纹饰勾线后都不填满色,留有一些空白。在画山石、人物衣纹时也有这一特征。

(5)海水纹:元青花瓷上海水纹画成鱼鳞状的漩涡,一圈向左一圈向右,浪花既像棕榈叶,又像生姜嫩芽一样排列着,因此也称姜芽海水。

(6)山水芭蕉纹:元青花瓷上的山石纹画出轮廓后,留些空白,不填满色,造型简洁而雄浑有力,以写实为主,常配合人物、松树、芭蕉、花卉等纹饰组成画面。元代芭蕉纹也很有特色,由内外两条线勾出轮廓,外轮廓线如粗锯齿,两条轮廓线之间填满色,中茎用一笔画成,里面填满色,中茎两边画着鱼骨一样的叶脉,叶脉部分不填色。蕉叶纹作为辅助纹饰画在瓶、大罐等大型器物的颈部、肩部等位置和盖上。

明代青花瓷器纹饰沿袭了元代的纹饰图案,但又有自己的时代特征。明代青花瓷大致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为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中期为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六朝;晚期为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六朝。每个时期分别都有自己的时代特征,在纹饰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明洪武时期,青花瓷的纹饰尤其是官窑还有一些元代遗风,如龙纹的身子仍是细长的,但龙爪多为五爪;到了永乐、宣德时期,龙纹的身体逐渐变粗,上颚有高高的凸起,爪也是五爪,常常团成圆形,与龙纹相配的如意云纹的云脚变短变粗了,并向一侧弯曲。洪武时期的牡丹花花瓣内填上色后外加单线勾边,叶子瘦身了,但变化多样,不像元代的花大叶也大;芭蕉叶纹用细密如锯齿的轮廓线勾成后用复笔加粗,中茎由两条平行的直线画至叶尖相连,中茎两侧有鱼骨一样细瘦的叶脉;永乐、宣德时期蕉叶纹的中茎由两条粗线画成,在不到叶尖处相连,呈细长的三角形,蕉叶的轮廓由有较宽锯齿纹细线勾成;明代蕉叶纹与元代区别最大的地方是中茎不填色,而元代的填色。洪武时期莲瓣纹边框由双线勾成,莲瓣内画有团花图案,莲瓣纹之间相互连着;永乐、宣德时期的莲瓣纹和洪武时期相似,不同之处是瓣内填色,有的器物用的是单层莲瓣,如青花碗、盘类;宣德后期的莲瓣纹各莲瓣之间多一个小小的花瓣尖,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明中后期。缠枝花在宣德时期变化比较大,叶子如飞鸟状(有“鸟身”和两“鸟翼”)。明早期海水纹的浪花卷曲如佛手状,并在佛手状浪花中包一螺旋状水涡。洪武、永乐时期青花器上人物不多,因进口青花料容易晕散,人物面部五官不清,到了宣德时期既用进口料又用呈色稳定的国产料,因而青花器上有了仕女的纹饰,并与山石、亭台构成画面,还有十六个童子的婴戏图(称“十六子”),这些题材明中后期一直沿用,成了传统题材。宣德时期青花瓷器上还出现了梵文、藏文,这种纹饰为宣德首创。

明正统时期,是青花瓷装饰风格由宣德时期的豪壮大气风格向成化时期的纤弱秀丽风格转变过渡时期,但纹饰仍有宣德遗风,人物仍然不多见,最常用的是缠枝莲,其次是缠枝牡丹。独特的纹饰有犀牛望月图,四周空白用道家杂宝作辅助纹饰;还有螺纹、桃形的变体莲瓣纹和正圆形的松针球,后期为椭圆形。到了成化时期,青花瓷纹饰风格变得非常清丽典雅,因这时用的是国产平等青料,发色淡雅,很少有明初青花瓷上的黑褐色斑点;成化时期还首创“斗彩”工艺,用淡雅的青花画出轮廓后再填彩色,有黄、红、绿、赭、紫等颜色,除了姹紫色深而无光、手感毛糙,别的颜色都很鲜艳;这时期绘画采用单线平涂的方法,纹饰不分阴阳面,画花卉时“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画人物只画一件单衣,因而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童子的头为正圆形,上有一束头发向前翘起,这些都是成化时期的特点。弘治时期纹饰风格和成化差不多,但没有成化的精细。明正德是一个上承成化下启嘉靖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纹饰早期有成化的特点,如仕女画得纤细文弱,晚期出现了嘉靖时期的风格,如道教题材的八宝、八仙等图案;另外青花瓷器上有了波斯文作纹饰,也是正德时期的一大特色。值得注意的是,明朝初年民间禁止使用龙纹,明中期民窑开始出现了龙纹,但以三爪、四爪为限,五爪龙仍然被禁用。

明晚期带有道教色彩的纹饰是嘉靖青花瓷的一大特色,如云鹤“寿”字、八仙祝寿、灵芝八宝、八卦图等,三羊开泰题材首次出现;龙纹出现了正面龙的纹饰,龙身又开始变细长了,龙头上颚伸出,鼻尖画成如意状,像猪嘴,俗称“猪嘴龙”,到隆庆、万历时也一直这么画;青花的花卉叶子较小,叶脉密,像西瓜籽;牡丹、芍药、菊花的叶子像鹅掌;灵芝“菌伞”上画网格;这时期童子的后脑勺开始向后凸出,愈到晚明愈突出,与身体不成比例。隆庆时期的纹饰和嘉靖时的相似,但笔法更潇洒,画的人物身材修长,姿态飘逸。万历时期青花器的纹饰又变得繁密起来,器物上见缝插针,不留空白,内外都有纹饰,并喜欢纹饰混搭,如龙纹与人物、梅花与鱼藻、梵文与仕女等纹饰相互组合;这时期青花特有的补白纹饰有竹枝、折扇、折枝槐等;万历晚期纹饰变得粗糙,填色经常超出轮廓线,龙纹也画得草率,龙鳞用斜方格代替,显得呆滞无力。天启时期青花瓷器改变了元代至明早期规整写实的风格,纹饰多写意,人物都画得较小,这时特有的纹饰有莲花上托“寿”字,在莲花左右上方各伸出一变体莲叶;山石呈圭形或外形用内凹圆弧连成,又称花瓣边;三脚如意云纹,在云头左右上方和下方各有云脚向外伸出;八字状树,分桠呈八字形,右枝有时画一小鸟、梦幻图景等,这时期道教题材明显减少了。崇祯时期青花纹饰题材广泛,构图生动自然,如山水纹多用国画构图,青花瓷器上所绘刀马人物(或称战将纹)也很生动,这时期特有的纹饰有《赤壁赋》全文并苏东坡游赤壁图、鹅掌形(三角形)叶牡丹花、云脚内侧加点的卐字云、扁圆形较大的折枝果、满填藤蔓的缠枝葡萄、枯木寒鸦、双角灵芝等。

中国古代瓷器的经典造型:玉壶春瓶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流行过去了就过去了,但是在中国瓷器造型中有几种造型一直长盛不衰,喜欢瓷器收藏的都知道中国瓷器第一造型是梅瓶,还有今天我们介绍的玉壶春瓶也是历经宋元明清备受追捧的瓷器造型。

玉壶春瓶最早可以追溯到隋代,但是得名于唐代“玉壶买春”,而撇口、细颈、垂腹、圈足的通用造型则开始于宋代,而宋元明清玉壶春瓶造型也有变化,体现了时代特征。宋代定窑、龙泉窑、景德镇窑、汝窑、耀州窑、钧窑都有烧制可见玉壶春瓶受欢迎的程度。

玉壶春瓶的功能

唐代司空图的《诗品·典雅》中有“玉壶买春 ,赏雨茆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 的句子;“玉壶买春”四字在这里的意思是用玉壶去买“春”(“春”指酒),玉壶指玉制的壶或是指如玉一般的青瓷壶,从唐代起人们就以“春”字代酒。从古代文献中我们可以分析出:

1.玉壶春瓶很受当时人的喜欢;

2.玉壶春瓶应用非常广泛,符合大众的审美;

3.说出了玉壶春瓶的功能,就是酒瓶;

玉壶春瓶造型演变

今天我们谈论的是瓷之型,自然要说一下玉壶春瓶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特征,整体上来说玉壶春瓶造型为撇口、细颈、硕腹、圈足的瓶式,但是宋元明清还是有差别的,功能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玉壶春瓶定型于宋代,其后逐渐向陈设器转变,宋至元代玉壶春瓶用做酒器,明、清时渐变为陈设瓷。

宋元时期的玉壶春瓶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腹部比较收敛,没有明清的玉壶春瓶腹部圆;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

玉壶春瓶是元代景德镇瓷的常见器型,其品种除釉里红外,尚见有青花、青白釉、孔雀绿釉青花等。

元早期釉里红地白花暗刻牡丹纹玉壶春瓶

明、清景德镇窑玉壶春胎薄体轻,相对于宋元时期的玉壶春瓶颈部较短,而腹部鼓圆,而瓷器釉色莹润,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素三彩诸多品种,比宋元时期的釉色丰富了很多。

明洪武青花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清同治官窑霁红釉玉壶春瓶

定窑白瓷刻花经典纹饰莲纹技法


定窑刻划花为定窑装饰方法之一大类,而莲纹装饰又为刻花装饰中最多最成功的一个题材。600余年的定窑生产史,基本上靠这枝莲花支撑。故对这其中莲纹刻法及其效果作一解析,有助于理解宋代定窑刻划花的艺术和文化真谛。

莲花又称荷花,别称芙蓉、玉蕖,又定窑书籍中称莲纹为萱草纹。其实叫什么名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采用什么手段把它表现出来,并表现得十分完美,这是最重要的,更是最难的。

定窑刻划花的创作成功是一个奇迹,它比拿起笔来描摹纹样一万幅乃至几万万幅都有意义、有价值。我本人认为崇尚这种艺术,不如说更崇拜创造这项艺术的先哲。什么动机、什么理念让先哲们偶而悟出了这种表现方法,而且表现得这样透彻、明白,淋漓尽致。难怪人们又是如此欣赏和崇拜它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在这欣赏和崇拜的意义中,最大程度是崇拜我们民族这文化、这艺术的伟大。

一、刀法论定

谈刀法以前,先阐明刻划花所用的三把刀:一曰单线刀,二曰双线刀,三曰组线刀。这三把刀具的交替使用,足可把大千万物尽收其中,这句话说大了些,不过也不大。经过再认识、探讨,我们的先哲尚未撷取的东西,我们也可以尝试一下,把其囊括进来。单线刀刻出的线条直白,单调,双线刀表现的线条则富丽,爽目,组线刀表现的线条则奇诡,妙道,让人难以思议。

1、洒脱、凌厉

手执刻刀是陶瓷艺术家之神圣责任,它刻的每一条线都表示着一种愿望和意志,它是鲜活的、振动的,有灵魂的;它不是无感觉的、僵滞而无感情的。以这种心理去为艺术,去执这把刀,自然赋予其中一种灵性于刀中,以一种责任向这把刀负责。

洒脱、凌厉是定窑刻花的主体风格,它的每一根线条不论长短,从起到止,都必须把洒脱在挥运中完成,这种挥运过程就是线条产生生命的过程,任何有悖于这种风格的使刀都将失于艺术家所表现目的的固有精神。凌厉是洒脱动力,它代表的是一种行为作风。刻刀行于器,无障碍,无阻滞,准确,练达,有力不屈,这就是凌厉的作风,这种作风下产生的线条肯定是完美的、生动的。

总而言之,刻花艺术家必须锤炼一副过硬的本领,锤炼成一种刻划风格,有一种气质在冲击和鼓荡,在完成一件刻花作品的一瞬间,去再现洒脱、凌厉之风。有人说,看一个人的作品便可知其秉性和意志。的确,一件作品归纳了一个人的很多东西,绘画、书法等艺术都同此理。

2、准确、肯定

定窑刻划刀法如书法、绘画之用笔,如雕塑之企位,是一件非常严格、严肃的事情。刀法的起落必须按既定要领,做到准确、肯定。形象完美与否,表达效果理想与否,只有靠刀法的准确程度说话。刀法谬误、零乱,则形象失之完美,刀法失之要领,则效果不伦不类。

说刻划花刀法如书法、绘画之用笔,如雕塑之企位,是说它有既定法则。以书法笔法为例,一笔落纸,已成定论,不允许改变,如有谬误,只有重书。以绘画(国画写意)用笔为例,预想构图形式,揣度胸中气运,然后濡墨挥洒,结果事与愿违,画虎不成反类犬,这笔法就失之权衡了。以雕塑企位为例,一件雕塑作品(人物肖像)头的大小,五官定位都很严格,是不允许乱安排、乱移动的,否则便不称为人物肖像。

定窑刻划花刀法始终处在疾速的挥运中,关键在保持冷静状态,做到有理有序,不温不火,沉着执使,保证刀法准确、肯定而不犹豫。刀法准确,肯定出于功夫锻炼,它来之不易,却获之有法。古有箭射铜钱之孔故事,今有两剪月牙同形之美谈。归根结底,不过千百次锤炼而已。

3、弯转、灵活

上节讲的准确、肯定是刀法的综合,这个弯转、灵活的话题则是某个具体细节的法则。

一幅刻花莲纹图,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飘然神逸,如果不是这种感觉,就说明这幅莲纹图是失败的,起码没有达到目的。它的每一只花朵或花蕾,其姿势、其大小,都归功于弯转灵活的刀法所赋予,每一茎及茎中叶都须在灵活弯转中存在。因为刀法决定线条,线条失之滞肿,则刀法注定已经失败。

所谓弯转、灵活,指刀法像笔法一样,能横能竖,能上下能左右,任花朵繁杂,任叶茎重叠,一把刻刀八面来风,无所不畅。必须指出,刻刀用的是一个90°直角边锋,与笔之圆锥状有着本质不同。圆锥宜挥运、弯转,不必为某些转折形式而变幻执使;而刻刀则不然,由于它利用这个边锋是受限制的,宜直不宜曲,宜大圆而不宜小曲,凡遇此类情况则必须变换手法,一气不成者则改二气,两刀不能成者则变为四刀。总体而论,弯转灵活是其具体法则。

刀法于器壁上施展是受限的,非同在纸上运动而得心应手。况壁面为圆状,刻刀起于此而收于彼,途经处呈凸形。若非刀法在执使上变频递进,势必不能达于目的。高明的刻花专家在掌握了刻花刀法的同时,还必须善于利用和发挥这个凸面。履薄冰如踏平地,成之者,功夫也。

二、花头定性

性者,性质。问题有性质,刻花也有性质。刻花先刻花头,然后引出枝桠来,再复添花加叶。所以,刻什么花头就顺着加什么枝叶。定窑莲纹刻花中的花头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瘦瓣式,一种是肥瓣式,这是相对而言之。莲纹瓣凭你如何表现应该都可以,这里指的是肥瘦程度大小。

1、两种花朵

定窑人在发明刻花的同时,总结了刻花题材和内容的归纳取舍,认为哪些可以入画,哪些可以舍去,有针对性、有定向性地进行删减,而后按刻划要求和程序进行刻划。这里提到两种花朵的概念,手刻莲纹归纳为莲花朵有两种,虽然在表现刻划时各不尽同,但总归不外乎两种形式。一种是肥瓣状花朵:这种莲瓣形同圆状,具体刻划时为每边一刀,一长线、一短线便成。花朵两边的花瓣可以变换姿态,不要刻成一样的疏密和大小。一边可以扬些,另一边可以抑些,尽量让其有些摇曳感,使其更动人。花瓣两边用刀为单线刀,中间体现的是筋脉,用组线刀处理,刻时分左右向内使刀。

一种是瘦瓣状花朵。这种花朵形式与肥瓣状大同小异,只是从神态上更疏宕潇洒些。刻瘦瓣形花朵用的是双线刀,上一刀,下一刀。按当时执刀手法,不拘形,不拘反正,正手反手均可。两种花表现着两种神态,意味着不同的情趣,创作时可以随心所欲运用。

2、一种缠枝

花朵刻好后,随手用双线刀刻花枝,即莲花茎。这个茎刻得要柔中有刚,不能软或拖带不净,一般为半弧线或s线。运刀方法是重按轻推(见图7),刻刀入坯保持固定深度,然后凭腕力推送。这些线表现的是莲花的茎,术语为缠枝,故不能软,要挺劲有力,有托住花朵而力尚有余之感。

缠枝的长度要求是,按照莲瓣需要,以下面长花着蕾处为一段,如果不是这种情况,缠枝可以刻一个长S形纹,这就需要腕力和功夫。这功夫指的是不但线条刻得长,还必须准确,符合图案中花朵要求,如非这样单能刻长线条是没用的。

缠枝通常用的是大线条、长线条,在器壁上可以划个对过,这确实需要一段时间练习。器物是圆状的,执刀运行时还要考虑到这个弧,不然就会产生深浅不一,抑或会出现虚线等现象。除长线条和大线条外,有时还会有短线条,如缠枝中的圆折状(见图8),两段长线中间一个圈,长线宜刻,圈却难矣。为把这个圈处理好,只有采用两刀处理,即各刻一个半圈,使其在感觉上有衔接之意,千万不能接对。如果刻意划一个无缝的圆,那可真不叫艺术了。

3、卷草补充

上天弄人,自然造物。用什么办法搞得如此和谐。定窑先哲们研究刻划花时,出现了疏密失度,轻重失衡。实在让人搔头之际,谁将一些八杆子抡不到的卷草叶给拉了进来?你别说还真合适!

卷草叶之中有两刀叶,即每边各一刀,两刀组合为一只小卷叶;有四刀叶和六刀叶,这种叶子是卷作一圈,反手刻和正手刻相互交替,即可完成。

卷草叶着于莲花茎上是一种突破,是一种创新。首先是观念的创新,艺术必须敢于打破定律,打破规范而敢越雷池,去发现和创造新的时尚和艺术生命。

三、线条定格

宋代定窑,刻花队伍之成熟、之庞大是肯定的,而刻花理论失于传留,为今人刻花留下了很大遗憾。没有先人教诲,就凭个人摸索,经三十年之实践,写几个文字,应该是一种责任。如上谈的是莲纹的刀法和花形问题,本节谈线条情况。在整个手刻花纹中,线条才是最真实的、现实的。花形预想得再鲜活,摇曳刀法描述得再灵动超逸,而不能付诸线条表现,不能表现得那样合情入理,则一切均为侈谈妄说。

1、宽窄有度

按理说,定窑刻划花的线条是一种宽线条,当然按照器物大小和形象大小而具体实施,在具体实施中,线条还应是宜宽不宜窄。但这样说似乎有些笼统而不负责任,说科学一点是宽窄有度。

刻划花最根本的理论是八个字“线行形外,以线托形”[1]。既然刻的是莲花,那就在这个莲花形象外面刻一线条,这个线条是一边深,一边浅,深边为形象,浅边溶于器壁,这就叫“线行形外”;“以线托形”就是在经过施釉、烧成瓷器后再看:由于釉色的衬示,莲花豁然鲜明,是釉汁隐隐若若的色彩把这个莲花推出器壁,如出水芙蓉,又如晴日白莲婀娜多姿,艳丽清纯,悠哉美哉。回过头来说这托形,就指的是线条。一条简单的线条还是不够的,这是一条有宽窄斜面而且宽窄有度的线条。简单的线条靠锥状刀具刻成,表现的是形象的轮廓,这样表现就像用笔在纸上描画一样,给人的效果是平的,没有跳出来、紧逼人的目光。定窑刻划花强调线条的宽窄面,是指在表现不同形象时分别利用,尽量恰如其分地发挥这个宽窄面线条的作用。一条带有宽窄度的线条,就是一个有层次和调子区分的色块,物体的豁然醒目,正在于这种色块的衬示。

所以,手刻莲纹包括其他纹样,都必须在一种有个性的宽窄有度的线条形式下进行和实现。离开这种特殊的线条形式和宽窄有度的表现方法,就没有理想的效果。

2、深浅无常

其实在正常情况下,线条的宽窄与线条的深浅是成正比的,越宽的线条肯定越深,越窄的线条就越浅。但在非正常情况下,线条深可能线面窄,浅可能线面宽,作为艺术,其变幻是莫测的。艺术有定律,不是不变的,这才是真正的艺术。

深线条表现性强,能以足够的力度抓住形象本质,由于线条深釉色融化后色感强,一些莲纹图案中的花头和荷叶宜用此深线条,以示主题鲜明。但深线条的表现和使用不是绝对一致的,而是有条件的,有条理的。刻莲纹花朵的花瓣宜用深线条,但落刀时宜重按,把力度深浅吃准,顺而运刀,运刀过程中随之有提刀之意,至花心处渐渐收刀呈为浅势出刀。这是指这种线条的一个刻划过程,这种线条谓之深入浅出,也称始宽线[2];与这种线条相反的是先浅入而后深出,运刀程序倒叙之,也称始窄线[3]。因为刻花器物是圆体的,莲纹在器物上的形式、位置各不相同,刻花用刀有时正刻,有时反刻,正手反手之中便出现了以“深入浅出”和“由浅入深”的刻法。

还有一种线条是变化的,通常为浅入之,深刻之,而后浅出之。这种线条又称变化线[4] 。对刻花理论进行归纳,而后再以变化结尾,可功德圆满。任何问题都不能说得太绝对,况且艺术还是相对的,所以刻刀所承担的使命是举足轻重的,必须给予充分认识。线条有致,深浅无常。刻刀握在手中,就像赋予了一把尚方宝剑,艺术生命的存在与否持于你的手中。

3、长短自然

什么事情都有个说法,离开这个说法就会产生错误,大千世界有奇有怪,手刻莲纹的线条里归结起来四个字,长短自然。刻什么形象,用什么刀法,用哪种线条去处理已经讲过,而这个线条刻多长,又需要多短,还得把道理论透彻。

长短自然这个小题目,是指莲纹形象刻划中使线条用得更得体、更恰当,使所表现的莲纹更秀丽、更艳绝,便生出来线条的长短处理手段。线条的利用也讲究适宜,刻ф8㎝的花头,就用长4㎝的线条,不要刻出长5cm的线条,故意加大线条余量,当然不慎或无意中刻出多余只能产生累赘,影响莲纹美观程度。ф8㎝的花头,线条却刻了长3㎝,花瓣出现边沿空缺或花心空白,都是处理欠当。一枝花茎应该弯转10㎝长度方可做到花叶对接,你只刻了8cm ,那2cm白壁却是大煞风景。

刀线刻得长短只是技术上的要求,而长短合适了形象表现得是否明白到位,这又引出另一个话题——自然。讲到自然,要出于天然。是本地人,就讲本地话,可有人偏撇京腔,使人听了别扭,这叫不自然。刻花用线与此道理无二,每根线条都有说法,有规矩,但这个规矩和说法,是为了把线条刻得更好更理想而定的,这反而约束了你,这就走向了问题的反面。所以,规矩是可以破的,而又必须是掌握了规矩以后。历史上好多诗人就是这样的。比如小杜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前句格律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小杜却用了“平平仄仄仄仄仄”,按规矩是失律的,但这首诗却成了后来人们传诵的名句。我们提倡“破坏”规矩的大手笔,但此之前,还是先从规矩做起。

古瓷器的纹饰图案简释


中国古瓷上的花纹图案样来源于中华民族的历代文化,也代表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艺术。其构成有儒家的、佛教的和道教的,以及一些世俗的东西,都融合在一起了。作为一个鉴定者对图案的一些寓意都看不明白,说不清楚,也是一大遗憾。因此对瓷器上的图案标记作一简释,对鉴定者来说,亦是有所裨益的。

1.龙凤呈样 图案为一龙一凤。

龙的传说很多,记载的文献也多,但将龙和帝王联系起来的是司马迁的《史记》,《高祖本纪》说:“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蚊龙于其上,而已有身,遂产高祖。”凤凰在刘安《淮南子》一书中开始被称为祥瑞之鸟,雄曰凤,雌曰凰。龙凤都是人们心中的祥兽瑞鸟,哪里出现龙,哪里便有凤来仪,象征着天下太平,五谷丰登。

2.二龙戏珠 图为两条云龙一颗火珠。

《通雅》中有“龙珠在颌”的说法。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有二龙戏珠,也有群龙戏珠和云龙捧寿,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颂平安与长寿之意。

3.鱼龙变化 图案为天上有一云龙,水中有一鲤鱼。或一龙首鲤身;或一鲤鱼翻跃于龙门之上。

古代有鲤鱼跃龙门的传说,凡是鲤鱼能跳过龙门的,就可变化成龙,不能跳过龙门的,点额而归,故黄河之鲤鱼多有红色在额头,都是未跳过龙门之鱼。鱼跃龙门表示青云得路,变化飞腾之意。

4.鹤寿龟龄、龟鹤同龄 图案皆为一龟一鹤。

《韵会》:“龟为甲虫之长”。龟寿万年,是长寿的象征;鹤是仙禽,《崔豹古今注》:“鹤千年则变苍,又二千岁则变黑,所谓玄鹤也。”龟鹤同龄,乃同享高寿之意。

5.松鹤延年 图案为鹤和松树。

《字说》:“松百木之长”;《礼·礼器》:“松柏之有心也,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松,代表长寿象征之外,还作为有志、有节的象征。故松鹤延年既有延年益寿,也有志节高尚之意。

6.鹤鹿同春 图案为鹤鹿与松树。

古人称鹿为“仙兽”。神话故事中有寿星骑梅花鹿。鹿与禄、陆同音,鹤与合谐音,故又有“六合”(指天、地、东、西、南、北)同春之意和富贵长寿之说。

7.岁寒三友 图案为松竹梅或梅竹石。

松,“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竹,清高而有节;梅,不惧风雪严寒。苏东坡爱竹成癖,他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还题写过:“梅寒而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之友”。松竹梅被人们称之为岁寒三友,乃寓意做人要有品德、志节。

8.喜上眉梢 图案为梅花枝头站立两只喜鹊。

古人认为鹊灵能报喜,故称喜鹊。两只喜鹊即双喜之意。梅与眉同音,借喜鹊登在梅花枝头,寓意“喜上眉梢”、“双喜临门”、“喜报春先”。

四个童子手足相连者,叫四喜人。

9.喜报三元 图案为喜鹊三、桂元三或元宝三。

古代科举制度的乡试、会试、殿式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明代科举以廷试之前三名为“三元”,即状元、榜眼、探花。“三元”是古代文人梦寐以求,升腾仕取之阶梯,喜鹊是报喜之吉鸟,以三桂元或三元宝寓以三元,是表示一种希望和向往的图案,此外还有三元及第、状元及第、连中三元、五子登科等图案。

10.相禄寿喜 图案为蝙蝠、鹿、桃和喜字。

以前人们常以蝙蝠之蝠寓以幸福之福;借鹿禄同音;寿桃寓寿意,加之以喜字,用此表示对幸福、富有、长寿和喜庆的向往。

11.五福捧寿 图案为五只蝙蝠一寿字。

《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攸好德,谓所好者德;考终命,谓善终不横夭。还有“五福临门”的图案。

12.多福多寿 图案为一枝寿桃数只蝙蝠。

13.福寿无边 图案为蝙蝠、寿桃和盘长。

14.神速齐眉 图案为蝙蝠、寿桃、荸莽和梅花。

15.福寿双全 图案为蝙蝠一、寿桃一、古钱二。

这些图案都表示古代人心底希望幸福、富有和长寿。

16.福寿三多 图案为一蝙蝠、一寿桃、一石榴或莲子。

《庄子·天地》:“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古人因以“三多”(多福多寿多男子)为祝颂之辞。石榴取其子多之意,“莲子”乃连子之意。

17.三多九如 图案为蝙蝠、寿桃、石榴、如意。

《诗·小雅·天保》:“哪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天保》篇中连用九个如字,寓为祝贺福寿延绵不绝之意。图案中以如意表示九如。

18.福在眼前 图案为蝙蝠与一枚古钱。

古钱是孔方外圆,借孔为眼,钱与前同音,亦称“眼前是福”。

19.福至心灵 图案为蝙蝠、寿桃、灵芝。

桃为寿而其形似心,借灵芝之灵字,表示幸福到来会使人变得长寿。

中国陶瓷的器型和纹饰丰富多彩


“陶”的发明者可以说是整个人类,只要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世界上各个地区都生产出陶的文化;而“瓷”则真正属于中国人独一无二的创造。在古代中国,这一独一无二的创造正是通过“丝绸之路”这一“输送带”而传遍世界各地。

在美国陶艺家李•麦德曼看来,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丝绸之路,才将中国的陶瓷、丝绸和文化传到了欧洲。正因为这条丝绸之路,欧美等国才得以了解和认识中国的陶瓷”,李•麦德曼称。

那么丝绸之路是否也可以被称作陶瓷之路呢?对于这一问题,李•麦德曼认为,陶瓷艺术也是丝绸之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国陶瓷对世界的深远影响来看, 在他看来,丝绸之路也可被称作陶瓷之路,就陶瓷和丝绸的重要性来说,二者同等重要。“有了丝绸之路这一商贸往来、文化交流通道,其他国家才有机会了解中国 的陶瓷——这么美的艺术。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陶瓷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丝绸之路的传播,中国的陶瓷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 过陆路和海陆运输,将中国许多精美的艺术品传到了世界各地,才让我们真正地了解到了中国这一古老的国家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名陶艺家来说,我认为其中对我最 重要的就是陶瓷。”

李•麦德曼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获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在成为一名陶艺家之前,他和他的团队在高新技术产业和医药产业中开发技术产品长达25年,拥有美国 的专利超过37项。李•麦德曼的工作室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波特拉谷,现在他全部的时间都在工作室创作作品。

在陶艺家李•麦德曼看来,创造出“瓷器”这一独一无二的艺术品类的中国,是世界各国许多陶艺家极为向往的地方,李•麦德曼也不例外。一有机会,李•麦德曼 就会到中国搜罗一些蕴含中国古老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品,并将它们带回国细细把玩,把玩之余也会借鉴其中的某些元素,运用自己的创作思维,将一些元素 融入其陶瓷创作中。

李•麦德曼称,中国的陶瓷,无论是工艺上还是文化上,都对其影响至深。李•麦德曼在陶瓷创作中,非常重视作品器型的设计塑造和纹理的创意,所以他对中国古 代陶瓷作品的器型和纹饰非常感兴趣,“早在很久以前,中国古人就已经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陶瓷器型和纹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李•麦德曼表示,在其创作 中,中国陶瓷多姿的器型和丰富的纹饰给了他很多启发,能让他创作出造型各异、生动活泼的作品。

作为一名当代陶艺家,李•麦德曼在品味传统的同时,也极其注重创新,在创作中,他通过突出陶瓷表面纹理赋予作品能量和活力,创作的作品既赏心悦目又生动自 然。“我所追求的是用我所创作的形体和纹理来表现自然界中有序与随机之间的有机联系。”李•麦德曼用多种釉料来增强作品表现的生动表现。尽管他的作品是具 有实用性的,更重要的是具有陈设和强有力的艺术体现及文化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