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瓷器鉴别 > 新老瓷器是怎样鉴别的 > 导航 >

瓷器鉴别的专业术语

瓷器鉴别的专业术语

新老瓷器是怎样鉴别的 瓷器鉴别术语 瓷器鉴别的五大要领

2020-05-27

新老瓷器是怎样鉴别的。

瓷器鉴别对于收藏瓷器和古代瓷器鉴别有一定的帮助,知道这些瓷器鉴别的专业术语,说明你是瓷器收藏和鉴别的内行人,不会被人笑话,在瓷器收藏的时候也不会露怯。

蛤蜊光:含铅的釉上彩瓷、低温铅釉瓷,受外界物理、化学物质的侵蚀以及本身发生的变化,在瓷器表面产生的一种彩色膜状物。

真的蛤蜊光紧紧围绕在彩的周围,很细小很均匀的光圈,彩浓厚的地方蛤蜊光比较明显,彩薄的地方蛤蜊光比较淡。而假的蛤蜊光圈比较粗大、片状的、不自然,而且浓厚彩四周的光圈和淡彩四周的光圈是一样明显的,没有真的那么自然。

冲口 瓷器的冲口也叫冲线指的是器物口部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的裂纹,粗细不等,长短不等,瓷器也有外冲里不冲的现象。

失亮 器物釉面或彩绘的表面,被硬物划破后留下的伤痕。

棕眼 瓷物釉面气泡在窑中融裂爆破后,未曾弥和而形成的小孔,时间久了就在瓷器表面形成极小的棕色釉点。

鸡爪纹 瓷器上范围较小的放射状裂纹。

开片——由于胎体与釉层的膨胀系数不同,在高温烧制时,二者收缩率不同,从而在釉面产生许多自然裂纹,布满器身,纹路大小,粗细,长短不等,纵横交织在一起,浆胎器均有此现象。

磕边 瓷器边上的小缺,一般对瓷器的保管影响较小。

片纹 瓷器釉面上出现的长短不一的相互交错的细裂纹片,与开片略同。

自然开支 瓷器年久,釉面出现局部或整体的冰裂纹,与哥釉的工艺开片不同。

糊米地——器物沙底因所垫砂粒含铁质较多,烧制时出现铁锈斑点,似糊米状,明成化瓷砂底一般有此现象。

荞麦地——釉面局部或全部出现小黑星点,为釉内杂质或二次入窑所致。

磨足——底足因伤损,将缺口部分修磨光打平,俗称“修脚”。

截口——因撞击颈口部大面积损伤,从颈部将损伤部修截掉而露胎,俗称“剃头”,“抹脖”。

土锈——器物埋入地下,局部釉层呈灰白色,失去光泽。

水锈——器物长期埋入地下或水中浸泡,釉面粘附灰白,浅黄,铁锈等色,真水锈一般洗刷不净。

水碱——器物长期埋入地下受温度,潮湿影响,釉层产生灰白雾状小点或小碎裂纹

炸底——器物底部被投放物撞击而形成的裂纹。

足磕——底足因受地面撞击或其他原因碰撞而产生伤痕,胎釉有少量碰损,伪造的足磕痕迹生硬。

窑裂 烧制时出现的裂纹,区别于使用造成的裂纹。

烟熏 用香烟熏瓷器作旧的方法之一,嗅之有味。

做旧 将现代仿品用物理化学方法处理,消除火光,加上包浆污垢以冒充老器。

赝品:当珍品购进称“打眼”。在古玩业中,打眼后,一般人不便声张,怕被同行知道了,讥笑自己眼力不济,有失面子

剥釉 由于釉面受酸、碱、盐的浸蚀,或器物入土受浸而使釉面脱落。早期青瓷常有这种现象。

新胎后挂——新胎剥去釉面后,作加彩釉地五彩的装饰。

复烧——二次入窑烧烤。

假出土——仿古各类器物,有意长期埋入地下,以期整新如旧;低温铅釉和五彩、粉彩、三彩等器,尤其易于氧化或腐蚀。有的还涂以红、黄土疤,但一触即掉。

茶水煮——仿古作旧,常以土茶水煮,使器面上有红褐的茶锈痕。

爆釉 釉下的大气泡在使用时破裂,露出胎。晚清有些瓷器有此现象。

镶嘴流 壶流已消失,用其它嘴镶补。

taoci52.com小编推荐

元代瓷器真伪鉴别的方法


胎质:首先要看底足无釉的露胎处及器身的缩釉的部分。像元代的青花和釉里红与前代器物相比胎骨洁白。而近现代仿品与元代相比,胎质较为坚密,胎骨颜色更加精纯如玉。

纹饰:元青花器物文饰层次多,画面满,但清楚、严谨,大多数繁而不乱。一个器物上所画图案多达七八层,主次分明,釉边角纹饰、主题纹饰和次要纹饰之分;构图丰满,空间狭窄,显得十分热闹。这个器物上所绘图案最显著的特点是,不管是花瓣、花芯、花叶、枝杆,填色的地方,留白处较多。绘画风格不论是花草、山水、人物等,皆受当时人画写意手法的影响,生动活泼,笔法自如挥洒,不但流畅,而且多样化。近现代的仿品,其外型与纹饰几可乱真,但绘画的笔法却生硬滞涩,毫不流畅洒脱。

釉色:元代官窑烧制的青花瓷所用的青花料是含铁量较高的进口钴矿料。因而经过高温烧制后,颜色鲜艳,色散晕。但现代仿品所用的青花料大多数为国产料,含钴、锰量高,含铁量低,经过烧制后所呈现出的颜色为暗蓝,没有元代官窑青花瓷那种鲜艳深沉的感觉,釉光也有不同,元代瓷器的釉面在器物表面必然闪现一种深沉的旧光泽,这种旧光泽天然浑成,并无刻意造就痕迹。现代仿品用的是新釉料,因而器物上釉面所呈现出的只是浮光造就,绝不可能有年代遥远的天然旧光泽。

收藏明代瓷器鉴别的方法


明代瓷器收藏要了解明代瓷器的时代背景和和瓷器烧造工艺以及瓷器的时代特征。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以景德镇为主的官窑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明代青花、五彩、斗彩瓷器是瓷器生产的主流。明代的瓷器鉴定,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鉴别。

1、瓷器胎釉

明代瓷器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如以洁白细润著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出颜色深浅不同的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莹润光泽。如著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明代早期和晚期的圆器足底,常有塌底,沾砂,放射状刮削跳刀痕,到末期更为明显。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内敛圈足,卧足,台阶式圈足,外倾内斜削式圈足,直切圈足,壁形足,平削圈足,深圈足,浅圈足,刮削平足等,民窑略显粗糙,容易辨认。

2、瓷器纹饰

明代瓷器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从绘画风格上看,无论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极为生动豪放、富于画意,线条舒展流畅;加之釉色纯朴浑厚、丰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官窑瓷器的纹饰比较工整、细致,民窑器物的纹饰笔法潇洒、自由奔放,生动地表现了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愿望。画面题材很丰富,人物、花鸟、飞禽走兽无所不有,有些画面取材于锦缎上的纹饰,或受小说木刻插图影响,或取材于戏剧、民间故事传说等。有些内容尤其是在官窑器物上,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思想意识,有些则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明代所画的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儿头比较肥大,不合比例,前额及后脑凸出,明代早期龙鳞画得比较精细,晚期有的龙鳞画得草率,龙爪画得比清代简单,但龙爪雄壮有力。画龙比较窄瘦、龙咀较长,一般都称为猪咀龙。此时八宝纹的排列多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后仿品有时忽略此点,在鉴定时应注意观察。明代瓷器上有以文字作为纹饰装饰内容,如梵文、阿拉伯文、寿字、福字等。纹饰多为云龙、云凤、缠枝花卉,后来出现人物、飞禽走兽、八仙、人物故事等。官窑瓷器比较工整细致,民窑比较粗放、生动。

流、系、以至器里。若能经常测量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更为有利。

3、瓷器色彩

明初洪武时期的青花瓷色泽暗黑,这主要是元末明初战争频繁,苏青料进口中断,使用国产青料造成的。明代青花瓷器,在元代基础上,又不断创新,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成为当时瓷业生产的主流。明代青花瓷器的一大特点是青花料有很大变化。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以永乐、宣德为代表,使用进口苏青料,色浓重、绚丽、鲜艳;中期以成化为代表,使用国产平等青料,色泽谈雅幽静,晚期以嘉靖、万历为代表,使用是回青料、色彩兰中泛紫。除青花外、还有甜白、鲜红、宝石红、孔雀绿、孔雀兰、浅黄等单色釉(也叫一道釉)都很成功。到中期前后,彩瓷有了发展,出现了斗彩、五彩等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的瓷器。

4、瓷器款识

明代瓷器款识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官窑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

5、瓷器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若能熟练并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明代造型总的特点是丰满,浑厚,古朴,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永乐、宣德年间瓷器,史称“永宣瓷”。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掌握各时代瓷器品种的特征及时代风貌的同时,应侧重对器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玲珑、华丽等不同风格进行研究,详加分析对比,摸清其演变规律。明代永乐年间的器型古拙秀美,宣德时期造型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制作精细,独出心裁,有些是空前绝后之作,若不具备很高的技术水平,难以仿制成功。至于成化时期,宫庭喜好首先选用纤巧,精致的器型,碗、把杯、罐等,大的器型宫廷较少选用。余下的和大多数大的器型推向民间市场。但大多都出色地代表了当时轻盈秀致的风格,并为仿品所望尘莫及。弘治、正德时期虽器型品种不多,但却端庄秀逸。嘉靖、万历以后,器型渐趋复杂,又有许多创新之作,风格上厚重古拙与轻盈华丽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宣时期的作品未免粗糙。

明代瓷器的造型除继承前朝的(特别是日用器)之外,产生了压手杯,鸡心杯,倭角瓶,卧足杯,斗,水注,镂空瓷器等。例如成化时期则以斗彩鸡缸杯、“天”字盖碗等为典型器物。对于造型,要从瓷器以下几点去观察:器口、颈、耳、柄、腹、底、足。

元青花真伪鉴别的要点


元青花传世品很少,私人能收藏到它也很难得,大多数玩瓷人能亲手把玩一下的机会且不多。因此如何鉴别元青花却是一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尤其在高仿技术很成熟的今天,市场上以假乱真的假货混杂极乱的条件下,无论是专家、行家都会容易"走眼".过去许多专家们曾作过不少贡献,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这些方法去面对出土文物,

仅仅是为了断代,都是可行的。如果对市场来说,在鱼龙混杂、以假乱真的条件下来判别真假则显得无能为力了。

有些文章中指出:"元青花地釉总的观感为青白色,但青白的程度不一,有的白中泛点青,有的较白,有的偏青……,新品以青白釉为主,但呈色上有的偏白,有的青灰,有的青绿如同淡淡的湖水一般,或在釉面上做水碱痕迹及打磨作旧。

这样一段话很难给人们一个明确的答复,真品与仿品除了作旧打磨之外,其釉色如何区别?都是含糊不清的。

介绍鉴别的文章还说:"大型漂亮的青花瓷器,多为进口原料,色调鲜艳,有宝石兰的感觉,带有黑褐色斑点,有的微微带点锡光,手感微微下凹,这种斑点是自然形成的……有的通体花纹色调不一致,有深有浅".还说:"另一种为国产料,色调灰兰,这类仿品少见。新仿品的元青化是现代配制的青花料,呈现密集的黑褐色斑点,其色较浓重,侧视斑点处釉上浮有一层银灰色金属片(好象似的)。同时也强调仿品的通体青花深浅也不一致,但有兰黑的也有兰灰的,也有接近真品色调的。"

按上面这段叙述,真不知道其区别点是什么?让读者如何体会其中奥秘?

文章中介绍的第三方面是说明纹饰层次多,画的如何仔细,如何潇洒自如,如何流畅等等。从绘画的水平来说真品一般都画得好,但也有画得不好的,可是在当今社会,人们要仿古、要高仿,找个大师级画师来画又有何难?况且说画得好不好?流畅不流畅?都是软指标,不好评定,各人有各人的标准,无法统一,也难从中裁定真假了。这样的经验个人保留有用,传授他人太难。

鉴定师们往往要看器底,因此大多数人传授要领是看看砂底、火石红、挑刀、釉疤、斜削一刀等,这些记印对出土物有用,可对仿品就失去了作用。因为这些特征完全不费功夫都能仿得更像,因此死记这些特点不但鉴别不了仿品,反而让自己进入陷井。

综合以上诸多人们介绍的这些经验对付目前的高仿市场是没有任何价值,也许专家们各有一招,保密不外传了吧。

笔者认为要学会识假就要掌握那些想仿也仿不成的特点,从特定的条件下去发现这些特点是目前还来不及仿的东西,至于今后造假者跟上形势又出新招那我们也只好甘败下风了。

笔者对元青花真仿识别的要点提出初步的建议,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或补充。

1、在按照元青花基本特征(胎釉、造型、纹饰)进行观察后,并不存在疑问的前提下再进一步观察其老化程度,如果是"生坑"出土物应该有牢固的土斑和土腥味,如果是"熟坑"的传世物则风化、氧化、磨痕、染旧等自然老化明显,而不是碱咬或人工打磨。几百年前的东西和现代新品之间的比较应该好判断。

2、真元青花的胎质有两类,一种为白灰色,一种为黄白色。这是由于几百年前的瓷土矿所决定的。那个时候的工艺设备和生产水平所限,其烧制出的胎质比较疏松,其中含有粗大颗粒,显得不那么细腻、不密实、不光滑,而今天的瓷土是洁白、细润、密实的且很光滑,这特点想仿也仿不了。

3、元青花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初始期,为唐、宋青花萌芽期的继续。成熟期,也就是元朝至大代到至元代,这个时期生产青花已经过渡到正常水平,最后发展到顶盛期,也正是国外大批贸易要求出口元青花的时候,由当时中东地区伊朗国人带来的钴矿石,要求按外国人生活习惯烧制大型青花器的至正时代,故又有叫"至正型"青花。这种青花色泽极好的原因是用了国产矿石和进口矿石二元配方的结果。(含钴量超过0.5%)。这三个不同时期所用的青花料中由于含钴量的不同则釉色也不相同,早期的浅灰色青釉已不复存在,故早期元青花很好鉴别。中期的元青花色泽明亮,但青花以兰为主,泛点点灰色,很幽青柔和,与近代青花都不同,唯独这几年来高仿至正型青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仿品的兰艳浓重的程度实不易区分。因此凡遇到至正青花时应多从其它方面进行比较,不应被色调所迷惑,但一般高仿品虽色泽相近,其老化程度远远赶不上自然老化或刚出土的真品。

4、据笔者研究和江西周方清先生认同,对早期、中期和至正型青花的区别可以借助镜下观测汽泡的形成,我们发现早期和中期的元青花的釉下极少气泡或不存在气泡,只有至正型元青花才有气泡,且小气泡多,大气泡少。这一点也是仿制者难仿成功的。更是鉴定的一个主要指标。

5、根据这些特定条件比较之外,进行密度测定、元素测试分析都会有助于鉴别的方法充实和完整。

高档瓷器鉴别的四种基本方法


高档瓷器一般都是价格不菲,高档瓷器多是纯手工艺的瓷器艺术品,而且多少大家的瓷器作品,因为瓷器价格贵,所以高档瓷器鉴别格外要留心,在购买中怎么鉴别瓷器的档次呢?对此,认为不同购买瓷器的群体应该有不同的瓷器鉴别方法。

“对于高档瓷器鉴别主要是四看:第一要看瓷器的胎质。

胎质一定要疏松,敲打时,声音必须清脆。买仿古瓷的时候,一定要分年代判断胎体的薄厚程度。比如,定窑分为南定和北定,北定的胎体一定是厚的,南定的胎体是薄的。在购买瓷器的时候最好携带电筒。鉴别时,商家经常是从里往外照,买家要注意不要如此,一定要从外往里照,然后观察瓷器内部的投影,用手摸瓷器,如果看到里面的影子是随着手而动的,就证明瓷器的胎薄。”杨克贵说,由于不同瓷器的胎质是不同的,在具体购买投资前,仍需要买家对不同时代的瓷器有充分的知识储备。

“第二看瓷器釉色。

瓷器的釉色必须准确、均匀。所谓釉色准确是指,民国以后制造的瓷器釉色为白色,清代生产的瓷器釉色为豆青色,这点在买仿古瓷的时候要注意。

第三看画风

瓷器画风要好,特别是在购买体积较大的瓷器时要注意区分手绘和贴花。贴花图案呆板,线条比较死。小器形的青花瓷器,可以用手摸出棱角,这是由于贴花时使用胶水造成的。瓷器的边沿图案经常使用贴花,在贴花的结合处有时会出现接缝,或者左右两部分图案不均匀的现象。

第四瓷器鉴别看器形。

器形是靠经验和好的眼力,高档瓷器有一种美感,一看就与低档瓷器不一样,这就是高档瓷器的艺术魅力。

那么,低档大型陈设瓷器有哪些鉴别方法呢?

“第一还是看瓷器胎体,只要胎体均匀,不出现塌胎现象即可。

第二看釉色、画风,只要掌握以上鉴别贴花和手绘的技巧即可。即使购买低档的贴花瓷器时候也要注意仔细鉴别贴花质量的好坏,不要购买一些过于粗制滥造的贴花瓷器。

第三,观察器形,瓷器的口平,底平即可。”

康熙五彩瓷器鉴别的六要点


五彩瓷是指在烧好的白瓷上用红、黄、绿、蓝、紫5种(种类可多可少,但红彩不可少)基本彩料绘画,再经低温烘烤而成的瓷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青花加五彩,另一种是纯粹的釉上五彩。青花五彩和斗彩又有区别,斗彩是以釉下青花勾线,用釉上彩填色;青花五彩则指釉下青花部分被当作蓝彩使用,与釉上彩构成画面。五彩瓷最早见于明宣德年间,嘉靖、万历时普遍应用,至清代康熙时最负盛名,雍正后期至乾隆年间逐渐为粉彩所代替,直至光绪才有仿康熙五彩出现。康熙五彩烧彩的温度为800度左右,比粉彩要高,故有“硬彩”之称;又因其多作为仿古器,故又称为“古彩”。

康熙五彩的主要成就是发明了用釉上低温蓝彩和黑彩。蓝彩艳丽醒目,多绘山石,使徒壁生辉,用于替代明代的青花色调而制成纯粹的釉上五彩,色彩鲜艳夺目。黑彩色黑如漆,漆黑光亮,浓重沉着,多用于勾勒轮廓和点染局部,使之收到中国水墨画的艺术效果,大大丰富了五彩瓷的表现手法,较明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和提高。

康熙五彩为一代名作,从清嘉庆至民国多有仿品上市,鉴别真伪应掌握以下主要特征:

(1)康熙盘、碗、瓶、罐类的器底一般均能见到明显旋纹痕及黑疵。(2)除少数官窑器的圈足圆浑润滑外,大多民窑器的圈足边呈尖状,而且有斑块残缺的现象。(3)釉面微微凸起,釉料看上去有坚硬感,周围有闪烁的“蛤蜊光”,纹饰周边有光晕。尤以蓝彩为甚。(4)由于人物模仿陈老莲画法,山水多仿王恽等,其绘画风格应大体相近。人物脸部都不端正,只勾轮廓不填色,否则为后仿。(5)瓶、罐类器的底足往往有二层台的硬折角,其折角圆浑者为后仿。(6)器物底足内题“大明成化年制”或画秋叶、钟鼎的,大多是康熙中、后期产品。我收藏的这件康熙五彩罐(见图)具有以上真品特征。

鉴定瓷器术语


口磕——器物口部受外力撞碰出现的缺磕伤痕。

冲口——器物口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的裂纹。

毛口——口边的釉面间断脱缺。

磨口——口边出现伤损后,人工将其磨去一部甚至全部。

重皮——器物口部因受重伤所出现断面隐患,但外观尚完整;胎釉已分裂却未剥离,往往一触即脱落。

棕眼——瓷物釉面气泡在窑中融裂爆破后,未曾弥和而形成的小孔。

缩釉——瓷胎面上有油污,所施的釉未能全部附着出现的漏胎现象。

漏釉——器物施釉时,局部有透漏而露胎无釉。

片纹——瓷器釉面上出现的长短不一的相互交错的细裂纹片,与开片略同。

软道——瓷器釉面久经磨擦而出现的细微丝纹。

冷墨——本不应出现片纹的器物,但在釉面上出现了一、二纹路,胎体已透或未透。

失亮——器物釉面或彩绘的表面,被硬物划破后留下的伤痕。

伤釉——由于釉与其它物体磨擦,致使釉面局部损伤。

剥釉——由于釉面受酸、碱、盐的浸蚀,或器物入土受浸而使釉面脱落。

磨款——故意磨去青花、红彩等款,冒充其它年代,而把釉磨去。

复烧——二次入窑烧烤。

烟熏——用香烟熏作旧,嗅之有味。

配腿——香炉、马、兽等的腿或足已残伤不全,而进行补腿。

配盖——用朝代不同的器物盖相配。

炸纹——用器物的颈、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放射鸡爪纹。

水锈——器物长期受土埋水浸,有灰黄、铁红或铜绿色等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

补釉——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敷以釉汁,入火烧之。

镶嘴流——壶流已消失,用其它嘴镶补。

后刻阴刻——在器物上用钻石工具刻款,不施釉;或刻后施釉入窑烘烧,后刻的字口,釉的切面有些不齐,且釉边不光滑。

后作阳文款——在器物底部,后刻阳文款字而填以釉,或用釉堆写款识多,不够清晰。

鉴定瓷器常用术语


鉴定瓷器常用的术语,本为历代行家口语,沿袭至今。它主要用以指明器物的完整和伤损程度及变异情况,根据特定条件和不同部位所出现的各种现象而定名。现将其作为一般性常识,摘录如下:

口磕——器物口际胎釉,由于撞击而出现大小不等的缺磕伤痕。

重皮——口部因受重伤所出现断面隐患,但外观尚完整;胎釉已分裂却还未剥离,往往一触即脱落。

毛口——口边的釉面间断脱缺。

毛边——口面的覆釉因伤全部脱落。

磨口——口边出现伤损后,将其磨去一部或全部。

轧口、截口——器口和颈部已损伤,为求其美观、完整,将损伤部分截去后口部则露胎无釉(俗称“剃头”)。

冲口——口部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的裂纹,长短不等。也有外冲里不冲的现象。

釉泡——釉面在烧制时出现的气泡。

鬃眼——釉面气泡在窑中熔融爆破后,未曾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斑点——釉面出现多种矿物或其他化学物质的斑点。

缩釉——因胎面有油污,所施之釉未能全部附盖,而出现的露胎现象。

漏釉——器物施釉时,局部有透漏而露胎无釉。

粘沙——釉面上有遗落的窑灰,或器底因垫烧粘结有沙粒(一般多见于器足)。

磕伤——器身的某一部位,被其它物体碰撞而磕坏。

冷璺——本不应出现片纹的器物,但在釉面上出现了一、二条纹路,胎体已透或未透。

片法纹——釉面上有长短不一、大小不等、互相交错的细裂纹片。

划伤——釉面或彩绘的表面,被硬物划破后留下的伤痕。

磨釉、伤釉——由于釉与其它物体磨擦,致使釉面局部损伤。

失亮——器物釉面,因长期使用,经久磨损失去光泽。

脱釉——釉面受盐、碱、酸的腐蚀,或入土受浸而到剥落。

伤彩——色彩的表面、局部或全部,被磨划致伤。

水碱——素釉器物长期埋入湿土内受水浸渍,使釉色起了变化,多呈白灰色的片状。

水锈——器物长期受土埋水漫,有灰黄、铁红或铜绿色等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

土锈——器物釉面粘有凝固的土疤。

土蚀——釉面、彩绘或胎体被土壤所腐蚀,使器物表面局部失亮。

缺碴——器物损坏后缺失碎片。

炸纹——器物的颈、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放射性裂纹(俗称“鸡爪纹”)。

炸底——器物底部偶因投放物件相击致伤,而形成的裂纹。

窑裂——胎体在室内受火不均而出现的裂纹。

足磕——器足部位在搁置时不当心或用力过度,触地发生撞击致伤。

磨底——足底内原来有釉,出于某种目的,如有意冒充其它年代,而把釉磨去。

磨款——故意磨去青花、红彩等款,冒充其它年代。明、清官窑或新器都有作伪。

火石红——胎体含有矿物质,在不施釉的部位受火后自然泛出。现今景德镇复制的元、明青花瓷器,以新砂垫烧,或是入窑前新瓷胎的砂底受了潮,也会出现火石现象。

补釉——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敷以釉汁,入火烧之。

补缺——器物破碎后缺少的部分,用石膏、铜、铝、铁、木、金漆、水泥乃至油漆和沥青补上。

配盖——用朝代不同器物的盖相配。

镶嘴流——壶流已消失,用其它壶咀镶补。

配腿——香炉、马、兽等的腿或足已残伤不全,而进行补配。

后刻阴款——在器物上用钻石工具刻款,不施釉;或刻后施釉入窑烘烧。后刻的字口,釉的切面有些不齐。原刻的字口,釉边有坡度并且光滑。

后作阳文款——在器物底部,后刻阳文款字而填以釉,或用釉堆写款识,多不够清晰。

漆彩画——器物破碎或有窑裂、炸纹,以彩漆绘纹饰将纹路遮盖。

镶金属口——器口已破,用金、银、铜、锡镶口遮芒。

新胎后挂——新胎剥去釉面后,作加彩釉地五彩的装饰。

复烧——二次入窑烧烤。

假出土——仿古各类器物,有意长期埋入地下,以期整新如旧;低温铅釉和五彩、粉彩、三彩等器,尤其易于氧化或腐蚀。有的还涂以红、黄土疤,但一触即掉。

茶水煮——仿古作旧,常以土茶水煮,使器面上有红褐的茶锈痕。

烟熏——用香烟熏作旧,嗅之有味。

后挂彩——将唐、宋、元、明、清各代中的素白胎或青花器后挂各种彩段,以混充旧彩器。

古瓷器鉴定常用术语


面对火爆异常而又错综复杂的古旧瓷器市场,不少人显得无所适从,其实,古旧瓷器的收藏并非高深莫测,只要你能听懂或弄明白下面这些历代瓷器鉴赏、收藏家约定俗成的口语,便可大胆入市。

口磕——器物口部受外力撞碰出现的大小不等的缺磕伤痕。

冲口——器物口部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的裂纹,长短不等,多出现在碗、盘类瓷器上,也有外冲里不冲的现象。

毛口——口边的釉面间断脱缺。

磨口——口边出现伤损后,将其磨去一部或大部甚至全部。

毛边——器物口面的覆釉因伤全部脱落。

重皮——器物口部因受重伤所出现断面隐患,但外观尚完整;胎釉已分裂却未剥离,往往一触即脱落。

棕眼——瓷物釉面气泡在窑中融裂爆破后,未曾弥和而形成的小孔。

缩釉——瓷胎面上有油污,所施的釉未能全部附着出现的漏胎现象。

漏釉——器物施釉时,局部有透漏而露胎无釉。

片纹——瓷器釉面上出现的长短不一的相互交错的细裂纹片,与开片略同。

软道——瓷器釉面久经磨擦而出现的细微丝纹。

冷墨——本不应出现片纹的器物,但在釉面上出现了一、二条纹路,胎体已透或未透。

失亮——器物釉面或彩绘的表面,被硬物划破后留下的伤痕。

伤釉——由于釉与其它物体磨擦,致使釉面局部损伤。

剥釉——由于釉面受酸、碱、盐的浸蚀,或器物入土受浸而使釉面脱落。

磨款——故意磨去青花、红彩等款,冒充其它年代器物。

磨底——足底内原来有釉,出于某种目的,如有意冒充其它年代,而把釉磨去。

复烧——二次入窑烧烤。

烟熏——用香烟熏作旧,嗅之有味。

配腿——香炉、马、兽等的腿或足已残伤不全,而进行补腿。

配盖——用朝代不同器物的盖相配。

炸纹——器物的颈、肩或腹部受撞击后,出现放射鸡爪纹。

水锈——器物长期受土埋水浸,有灰黄、铁红或铜绿色等化学物质粘附于器表。

补釉——在器口磕缺部分或磨口处,敷以釉汁,入火烧之。

假出土——仿古各类器物,有意长期埋入地下,以期整新如旧;低温铅釉和五彩、粉彩等器,尤其易于氧化或腐蚀。

镶嘴流——壶流已消失,用其它嘴镶补。

后刻阴款——在器物上用钻石工具刻款,不施釉;或刻后施釉入窑烘烧,后刻的字口,釉的切面有些不齐,且釉边不光滑。

后作阳文款——在器物底部,后刻阳文款字而填以釉,或用釉堆写款识,多不够清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