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陶瓷信息网网站!
网站首页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陶瓷信息网 > 成语故事 > 导航 >

成语故事:有恃无恐

成语故事:有恃无恐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动画 中国成语故事

2021-10-09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从小到大都围绕在你我身边,多阅读成语故事能够增加我们阅读量,有没有快速理解成语故事含义的方法与技巧?最新2022年精选的成语故事内容:《{成语故事:有恃无恐》送给大家!

【成语】: 有恃无恐 有的成语、恐的成语接龙

【拼音】: yǒu shì wú kǒng

【解释】: 恃:倚仗,依靠;恐:害怕。因为有所依杖而毫不害怕,或毫无顾忌。

【成语故事】:tAOCI52.COM

春秋时,中原霸主齐桓公死后,他的儿子齐孝公继承了王位。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夏天,鲁国遭到了严重的灾荒,齐孝公乘人之危,亲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去讨伐鲁国。鲁僖公得知消息,知道鲁军无法和齐军对抗,便派大夫展喜带着牛羊、酒食去稿劳齐军。这时,齐孝公的军队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展喜日夜兼程,在齐鲁边界上遇到了齐孝公。展喜对齐孝公说;“我们鲁国的君王听说大王亲自到我国,特地派我前来慰劳贵军。”“你们鲁国人感到害伯了吗?”齐孝公傲慢他说。展喜是个能言善辩的人,他不卑不亢地回答说:“那些没有见识的人可能有些害伯,但我们鲁国的国君和大臣们却一点也不害怕。”齐孝公听了,轻蔑他说:“你们鲁国国库空虚,老百姓家中缺粮,地里没有庄稼,连青草也看不到,你们凭什么不感到害怕呢?”展喜胸有成竹,不慌不忙他说:“我们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遗命。当初,我们鲁国的祖先周公和齐国的祖先姜太公,忠心耿耿、同心协力地辅助成王,废寝忘食地治理国事,终于使天下大治。成王对他俩十分感激,让他俩立下盟誓,告诫后代的子子孙孙,要世代友好,不互相侵害,这都是有案可稽的: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友好,大王您怎么会贸然废弃祖先盟约,进攻我们鲁国呢?我们正是依仗着这一点,才不害怕。”齐孝公听了,感到展喜的活很有道理,就打消了讨伐的念头,班师回国了。

精选阅读

成语故事:从善如流


【成语】: 从善如流 从的成语、流的成语接龙

【拼音】: cóng shàn rú liú

【解释】: 从:听从;善:好的,正确的;如流:好像流水向下,形容迅速。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

【成语故事】:

郑国是春秋时的小国。它为了防御楚国,和晋国签订了盟约。结盟的第二年,楚国即发兵进犯郑国。晋军有约在先,便派兵救援,路上与楚军相遇,楚军不战而退。晋将赵同等人主张乘机攻占楚国的蔡地。他们催请栾书元帅下令行动,但中军佐知庄子不让栾书元帅发兵,说:楚军已撤,郑国转危为安,我们就不该进攻楚国。栾书元帅觉得有理,毅然命令大军撤回晋国。

对此,《左传》称赞栾书的举动是从善如流宜哉!

从善如流指听从好的、正确的意见,就像流水向下那样迅速、自然。

成语故事:背道而驰


【成语】: 背道而驰 背的成语、驰的成语接龙

【拼音】: bèi dào ér chí

【解释】: 背:背向;道:道路;驰: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成语故事】:

战国时代,魏国的臣子季梁,奉命出使到外国,可是他在路途中听到魏王准备要攻打赵国邯郸的消息,就赶紧回国去劝魏王。

匆忙回国的季梁对魏王说:“我在太行山下,看到一个驾着车子的人,他赶着马想要去北边,说他准备到楚国去。”魏王说:“楚国应该是向南走的,为什么他要往北走呢?”

季梁回答说:“我也这么跟他说的啊!可是,他认为他的马是匹好马,速度非常快,加上他也带了足够的钱;而且车夫经验丰富,所以他觉得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因此,他不听我的劝告,就继续往北走了。”魏王听了之后,哈哈大笑说:“这个人是个疯子。虽然他有很多好的条件,但是他却往反方向走,怎么可能到得了目的地呢。”

接着季梁就告诉魏王说:“大王说的话一点也没错。但是,像大王现在这样一直攻打附近的国家,这种举动也会让大王离称霸的目标越来越远,这不也是和那个往反方向去走的人一样吗?”

成语故事:围魏救赵


【成语】: 围魏救赵 围的成语

【拼音】: wéi wèi jiù zhào

【解释】: 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成语故事】:

战国时,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救赵。田忌准备与魏军主力交锋,孙膑却说:现在魏国的主力部队在攻打邯郸,魏国都城大梁内一定空虚。如果我们直接攻打大梁的话,魏国一定会撤兵回大梁的,这样既可解救赵国,又可给魏国很大打击。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庞涓果然中计,撤军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齐军的伏击。这个成语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回的战术。

成语故事:见利忘义


【成语】: 见利忘义 见的成语、义的成语接龙

【拼音】: jiàn lì wàng yì

【解释】: 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成语故事】:

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对娘家的人封王封侯,排斥异己,诛杀功臣。不久,吕后也死了,她在遗诏中指定内侄吕产为相国,吕禄统领京都禁卫军。吕氏家族掌权,激起一批功臣不满,太尉周勃与丞相陈平密议对策。他们巧使妙计,把吕党要人郦寄争取过来,由他去说服吕禄,把兵权还给周勃。

这时,大将军灌婴联合齐王刘襄等刘家军,回京师欲诛吕氏家族。郦寄与吕禄本是知交,吕禄听了郦寄的话,终于把北军归周勃指挥。前相国曹参的儿子曹窋又配合朱虚侯刘章控制了南军,在未央宫杀死了吕产。其余吕氏大官,也都被周勃派人抓获,一一斩首。吕氏势力全被消灭后,周勃、陈平等大臣迎立代王刘恒为帝,就是汉文帝。在诛吕这场斗争中,郦寄也出了力,所以袭父爵为曲周侯,但舆论说他出卖朋友。

《汉书》记载说: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作者班固认为郦寄不属于见利忘义。

成语见利忘义,指看到有利可图就忘掉了道义。

成语故事:以貌取人


【成语】: 以貌取人 以的成语、人的成语接龙

【拼音】: yǐ mào qǔ rén

【解释】: 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的的品质才能。

【成语故事】: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淡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成语故事:与狐谋皮


【与狐谋皮成语故事/成语典故】

鲁国有一位国君,想让孔子来担任自已国家的司寇(一种职位),便去征求左史官左丘明的意见。

国君说:“哈哈我想叫孔子来担任司寇,你意下如何?”

左史管说道:啊!我看这事不太好办哪!”

国君问道,哦!怎么个不好办啊

“大王,孔子是当今公认的圣人哪!圣人是什么概念那和神仙没什公区别呀!那假如要圣人当官,其他人怎么敢和他做同事呢!”

“大王!我给您讲个故事吧!”

周朝时有个农夫好逸恶劳,平日里总喜欢胡思乱想。

一天他在树下做了一个梦,梦中自己穿了一件狐袍走在大街上。

旁人羡慕不已,议论纷纷。

“哇!好美的狐皮太衣,瞧瞧这毛色!”

“对呀!这皮衣穿起来多上档次,完全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农夫醒来后发现是场梦,便自言自语道“唉!原来我又在做白日梦,不过我要是真能有件狐皮该多好啊1可惜皮大衣太贵了!村子东边的树林里不是有一只白狐经常出没吗?我何不去向它借一张狐皮来缝制一件狐袍呢!"

于是,他找到狐狸:

“狐狸老兄,能把你的皮送给我吗?”

狐狸听后,一溜烟跑开了。

“村子西边的草场上不是有群羊吗?我何不去向它们要几斤肉吃,哈哈!我真是天才”农夫又有了主意。

于是农夫又来到羊群,

“羊兄弟!我好饿啊!你们能不能把肉割下来一些给我吃!”

羊群听到农夫的话后,也都跑开了。

“大王!那个农夫之所以一无所获,原因在于他找错了对象。现在打算让孔丘当司寇,却与那些会因此而辞官的人商议,这和农夫在与狐谋皮、与羊要肉有何不同呢!”

“哦!有道理呀!”

【与狐谋皮成语道理】

与狐谋皮比喻跟所谋求的对象有厉害冲突,一定不能成功,现多用来形容跟恶人商量要其牺牲自已的利益,一定办不到。

成语故事:郑人买履


【郑人买履成语故事/典故】

古代有一个郑国人,鞋子破了,想到集市上去买双新的,买多大的呢?

他在家里找了把尺子,用尺子仔细量了一下自己的脚,做了一个尺码,然后就放心的到集市上去了。

集市上人山人海,热闹极了,他随着人流挤来挤去。

啊,有了,他眼睛一亮,终于找到了卖鞋的摊子。到了鞋摊,他挑了又挑,好不容易选中了一个式样,刚要买,一摸兜,哎呀,刚才出门太匆忙了,把量好的尺码忘在家里了。儿童成语故事

说完,他要跑回家拿尺码去。

卖鞋的人叫住他,“你给谁买鞋啊?”

“给我自己买啊!”

卖鞋者说:“那有什么尺码?穿上试试不就行了吗?”

那郑国人说:“不,我量的尺码很仔细,可准了,照着买准错不了,我还是回去把尺码拿来吧,免得买的不合适。”

说完转身跑了。

郑国人跑回家,东翻翻西看看,那个尺码竟找不到了。他终于在床下找到了那个尺码,他又急急忙忙地赶回集市,等他气喘吁吁在走到集市时,已经晚了。集市散了,鞋摊也早收了,郑国人穿着开着口的破鞋,手里拿着尺码,懊悔的在街上走来走去。

人们听说这件事以后都很奇怪:“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却偏偏要回家取那个尺码?”

郑国人瞪圆了眼睛,一本正经的说:“这尺码是我反复量出来的,最准确,我当然相信他了。我的脚不一定可靠啊!”

人们听了,禁不住哄堂大笑。

后来就演变成郑人买履这句成语,人们用来讽刺那些只相信教条而不相信客观实际的人。

成语故事:出类拔萃


【成语】: 出类拔萃 出的成语

【拼音】: chū lèi bá cuì

【解释】: 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成语故事】: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孙丑为孟子:孔子、伯夷和伊尹都是圣人,那么他们三个人有相同的地方吗?孟子说:有,要是让他们做君王,他们都能够让大家信服,使天下统一。但是要让他们去做一件不合道理的事情,或者去杀一个无辜的人,那他们就是死也不会干的。公孙丑又问:那么可不可以说,伯夷、伊尹和孔子一样,都是最伟大的圣人呢?孟子回答:不能这样说。自从有人类以来,还没有出现过像孔子那样伟大的人,没有人能够比得上孔子。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聚集。这个成语形容人的品德和才能超过一般人。

成语故事:及瓜而代


【成语】: 及瓜而代 及的成语、代的成语接龙

【拼音】: jí guā ér dài

【解释】: 及:到。到明年瓜熟时派人接替。指任职期满由他人继任。

【成语故事】:

左传里面有篇记载: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戌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及瓜而代的故事是这样的:齐襄公为了防备周兵,派连称和管至父带兵去守卫葵丘这个地方。两位将军临走前小心的问:“什么时候可以调回来呢?”

这时候,襄公正在吃瓜,就随口说:“现在是瓜熟的季节,等明年这个时候,就派人去代替你们两位好了。”过了一年,两位将军吃到了新瓜,想起了襄公去年的话,就派人带着瓜去献给襄公,提醒他期限已经到了,并且趁机请求派人来代替屯守葵丘。不料襄公听说他们要求调回,反而生气的说:“叫人代替,必须出自我的主意,怎么可以自己随便请求呢?再等候一次瓜熟好了!”两位将军到了这个时候,都忍无可忍,就愤怒的领兵回到了国都,把襄公给杀了,并且另立了公孙旡做了齐国的国君。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以吃到新瓜为代替期限的这个情节,把任事期满,换人代替,就叫做了“瓜代”;同时把某件事情,到了一定的期限,就会有人代替的情况,叫做“及瓜而代”或者是“瓜代之期”,也可以简称做“瓜期”。

成语故事:室如悬磬


【成语】: 室如悬磬 室的成语、磬的成语接龙

【拼音】: shì rú xuán qìng

【解释】: 悬:挂;磬:乐器,中空。屋里就象挂着石磬一样。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

【成语故事】:

有一次,齐孝公出兵去征伐鲁国,鲁君想派人去说服齐国,制止齐国的侵略,但是不知道用什么言词去说服他们,便去问展禽。展禽沉思了一会儿,就说:“我听人说过,处在大国的地位,才可以教导小国;处在小国的地位,却只能服侍大国。惟有这样,才能消除战争。我从来都没有听过,单靠言词就能平息乱事的。假如是个小国,还很自大的话,只会引起大国的恼怒,增加乱事,现在乱事已经开始,不是靠言词就能收到成效的。”展禽说完,就叫乙喜去犒劳齐军,并且对他们说:“我们的君王没有才干,不能好好的管理边界上的事情,以至于劳驾你们,还连累你们的军队露宿在我们的边境上,所以特别派我来犒劳你们所有的兵士。”齐侯说:“你们到现在才恐慌吗?”乙喜说:“敝国现在有德高望重的人辅政,所以并不恐慌。”齐孝公说:“你们室如悬磬,田野里连青草都没得生长,怎么会说不恐慌呢?”

磬,就是指空无所有的意思。室如悬磬,就是用来比喻穷得什么东西也没有。它和“家徒四壁”都一样,是用来形容极端的贫乏、困苦。

相关推荐